首页范文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十篇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十篇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36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方法;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2.3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解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指导国民经济运行为目的,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证经济。在国际上,宏观经济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由恩格斯提出理论知识,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方法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制定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及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2)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3)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4)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主要包括应用性、数量性、对比性、综合性、实证性五个特点,从真务实,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按照经济活动来进行课题划分,可以划分为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宏观市场运行等多个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现实背景的差异,宏观经济分析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课题,描述我们宏观经济的变化过程、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等问题,揭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其因果关系,并积极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供决策者选择。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分析方法认为各种变量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就供给需求理论而言,均衡分析理论认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价格和数量条件下,这两种曲线就会达到均衡,这种理论在马歇尔将图形引入宏观经济学以后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非均衡分析方法是相对于均衡分析方法而言的,认为市场上的供求不可能相等。非均衡分析方法更加贴近生活,它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以及信息成本的提高,所以市场的供需总是会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不完全竞争将是非均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点。

(二)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缺乏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人们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在金融领域,其中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在经济学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又分为5小种,分别为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以及数学模型法,在这5种分析方法中,比率分析法是所有分析方法的基础,趋势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是分析方法的延伸,数学模型法则代表了定量分析方法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横截面分析,是相对侧重于分析经济变量的均衡条件,而动态分析则引进了时间维度,比如较为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相对侧重于随着时间发展经济状况的发展,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不全面的,需要两者相结合来看待,以长泰县为例,不仅仅要对长泰县现有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以及问题作出分析,还要在时间维度上来作出整体把握,充分考虑内在条件和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从而制定出相对的经济改革策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什么的意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在证券投资领域是离不开宏观经济分析的只有把握住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把握证券的整体变动趋势;2.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这里的证券市场泛指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从狭义角度来说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体现,当然对于长泰县这个小整体而言也是这样的;3.通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和价值变动方向,对投资者、证券业本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方面在实证分析中,各类分析方法通常综合起来,多种分析方法共同作用,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实证分析方法也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实证分析方法为规范分析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提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因此在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时候,要用多种分析方法来综合考虑,研究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长泰县作为一个城市近郊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也要秉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制定严谨的经济发展路线,带动经济的腾飞,希望本文能对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4.

[2]杨海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6.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宏观经济统计是信息时代政府和企业了解经济形势的必然途径。基于宏观经济统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统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阐述了我国如何对宏观经济统计进行利用。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

宏观经济分析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世界各个国家应用广泛,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完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宏观经济分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1.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历程数学统计学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在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将国民经济的分析作为对象,关注国民经济的实际统计指标。在这一前提下对比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趋势。第二阶段:我国整体经济趋于完善,统计学理论更加完善,经济行业分类清晰,从而使统计学理论能够更好的作用于经济发展实践。第三阶段:注重宏观经济统计与微观经济统计之间的关联性,使二者相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阶段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即使是现阶段,很多人依然对经济统计存在错误的认识,统计理论作用于金融等行业,但依然存在应用行业空缺,需要你进一步完善和推及。

1.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分析随着经济统计的发展,宏观统计逐渐得到认可。与其它统计方法不同,与一般的统计分析进行比较,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总体性别,具有实证性和数量性的特征。当然,宏观经济还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首先:统计对象更系统。在统计过程中,以我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为对象,研究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要素,分析其独立性与相互影响关系。国民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统计方法的系统性使分析更加合理。利用这种统计分析方式,可以实现你对经济的全面分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具有层次性特点。在宏观经济统计方法下,将相关资料作为依据,并有效采用统计的分析方式来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在这一统计模式下,统计分析按照一定的层次现代整体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在从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入手来进行逐层分析,基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来制定合理的策略。国民经济影响因素众多,宏观经济的这一特点使得经济分析更具合理性,是未来经济分析的必然方式之一。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我国统计发展的影响

2.1宏观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分析中的产生在世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作用,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这一特殊的经济体制中,宏观经济的发展源于计量经济学的提出。宏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使我国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制,通过分析了解经济市场风险,并且致力于降低风险。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我国经济中的运用并无好的借鉴,需要经济分析者通过经验和不断的分析探索来完成目标。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统计学与宏观经济的切合点是分析者考虑的问题,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诸多问题或者一些统计无法出现预期的分析效果。当然,宏观经济必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只有通过专业的分析方式才能确保风险分析的合理性,使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2.2宏观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中的应用从整体经济形势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经济错误判断以及金融危机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情况下,经济学者必须对经济进行正确的判断,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在经济统计分析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实践证明,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能够对经济方向做出正确的预测,及时发现经济发展潜在风险。另外,宏观经济统计方法在我国经济中的运用还体现为它帮助银行等金融系统屏蔽了信用额度不高的企业,以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经济危机形式下,金融系统的杠杆作用将体现在经济稳定中。因此,政府要善于利用宏观经济统计这一方法,掌握多样化的经济信息,以通过正确的分析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3结语

在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经济形势的整体分析。统计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在经济发展中其作用一样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式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其主要作用还体现为明确金融风险,减少资源浪费和促进经济稳定。作为国民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还帮助政府弥补了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当然,鉴于宏观经济统计的基础薄弱,还要求相关人员对其理论进行完善,致力于通过更加合理的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采用全方位的分析方式来获得经济发展的现状,确保国民经济的发展策略合理。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邓颖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作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3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四、结语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4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二、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三、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四、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所主要考察的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支出、银行信贷总额、货币发行量以及物价总水平等国民经济中总量的变动情况,所以,我们通常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分析方法称为“总量分析”。总量分析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将国民经济运行中多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当作考察对象进行分析,来发现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问题。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又被部分人称为“总量经济学”。在总量分析上,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总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总就业量、社会总供给和总经济增长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总货币供求量、总储蓄、总投资、总消费是如何决定的。

五、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微观”与“宏观”看似相互无所关系,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确实相互依存的,甚至是相互为前提的。比如,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社会经济资源时,通常都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对经济资源进行了一番优化配置的假设。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上,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也是相互结合的,其原由是因为经济个量相加才能得到经济总量。还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总量分析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了目标与方向,而宏观总量研究又以微观个量分析为基础。再如,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就业问题时,主要所关注的是社会总产量、总投资以及总需求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并假设人工成本开支、生产成本开支以及利润是既定的,这些既定的内容是如何假设决定的又是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同理,微观经济学在对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所关注的是单个厂商所使用的土地、劳动、资本的价格和数量是怎样决定的,以及厂商的利润、成本与就业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假设社会总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量是不变的,而这些假设的内容又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所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宏观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主要依靠还是多个微观经济单体的合理决策,也就是说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相关问题,要以对微观经济决策的考察为基础。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为辅助,必须要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六、结论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5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论略

摘要:把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划分为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然后阐释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对正确引导初学者认识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崔冬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1-42.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6

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扮演了“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由于双方缺乏充分的交流,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及时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而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口头表达”能力不容忽视。有的学生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但是让他站在讲台前把他的想法讲给全班同学听,他就显得很紧张,说话断断续续,不敢正视观众,浑身冒冷汗,有的学生甚至压根就不敢登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上讲台发言的机会。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等形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当众演说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帮助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比,宏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离现实太远,非常枯燥。因此,通过在教学中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近年来贸易逆差的原因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

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教材。目前在国内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所用的教科书和教学案例几乎都是源自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实践所编写的,因而国内学生对此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即使有些教材和案例教学加入了中国案例,但是并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的理论假设及适用条件作详细研究,这就使得教师往往在花费了很多课时讲解一个案例之后,学生还不能够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较为专业的研究判断。因而,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教材。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与许多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相比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

2.忽视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全面分析某一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在国内高校中除个别学校教学手段先进外,大多数高校缺乏进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现代化实验室。事实上,欧美高校经济学专业一般都把学生参加案例实验作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验来掌握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而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匮乏,难以做到这一点,从而造成宏观经济案例教学手段非常落后。

三、完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1.组织选编我国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为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宏观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和解决我国的相关宏观经济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例如,可以设计“中国经济实力的估算”、“从实践中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估算”等案例,并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2.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3.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选派担任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教师到国家统计部门、财政、金融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或实地调查研究,去外校听课、讨论以及参加假期培训、讲座等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使教师对宏观经济案例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鼓励教师走进实验室,掌握相关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软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更好地开展宏观案例实验;最后,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单位去实习或调研,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以丰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4.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宏观经济学理论包含有大量抽象的图形,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并不是太好。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使图形中的曲线一步一步演示出来,这样整个宏观经济理论的推导过程一目了然,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就可以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

[2]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1

[3]斯腾伯格.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4]萧灼基.以宏观经济学方法研究现实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7,(2):2

[5]张元鹏,刘元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27

[6]任保平.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视角下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5):42

[7]陈银娥,刘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80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1-0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现在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常见。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它具体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我们只有对对该体系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使得它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术语名称,宏观统计分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这两个知识相互交融的体系,实际上是可以分为分别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统计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两种发展着的根基。在这两个根基的发展之下,统计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都被包含于内,但在实际上出发点不同也往往意味着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大多是将经济学作为的核心进行发展,也就是计量经济学。

现如今的计量经济学,无论是从数理经济学(教学运用)模型估计与测验还是经济理论,都是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作为推动力。仅仅将统计学看作是一种手段,在整个计量经济学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并没有注意到统计学的实际地位。但在实际上,统计学已经被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基本取代。

但是,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等同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后者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实践而产生并获得发展。计划经济盛行的时候,统计作为计划管理的直接工具,在一个较为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下,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与长久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并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因此而获得立足之地,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保留了统筹兼顾、优化管理、量力而行等科学思想,并将其看做我们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宏观管理的理念,并逐渐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历程

2.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

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将统计学作为了核心知识体系,也具有其清晰、独特的发展脉络。笼统地说,我们可以用三个发展阶段来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概括。

在最初,也就是第一阶段,经济学家围绕着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对国家实力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该统计分析的发展进程的第二阶段是国家的经济核查系统的完善。许多与该体系相关部门的分类逐渐细化,也使该体系逐渐获得了完善。另外,在这一时期,统计科学设计思想实践这一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核心指标的确立、指标体系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形成以及对国民机构部门的细化都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统计体系不断进行充实。通过对于统计的科学应用,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将经济危机的影响降至最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经济统计的领域逐渐形成了将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自觉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局面,也由此拥有了进补的契机,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段。现代的统计作用因为计算机数据库的生产方式的优化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的日益快速、高效而更加重要。

2.2西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一名词并没有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西方,但是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与统计学家仍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研究。早在一六七二年,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对那个时代的国民收入总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后,需求与价格函数关系的量化研究也横空出世并逐渐获得了获得完善。从而逐渐实现了分析与统计这两门学科了交织的密切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开创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使该体系正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在此后的数年间由后人对此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后来由里昂惕夫创立的资金流量表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些理念的出现,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体现和应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2.3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以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采用了前苏联的国家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学正式的授课系统。统计也作为直接应用于国名经济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工作,并在国家各部门、企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逐渐成为了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紧接着,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得以出版。钱教授还将马克思社会在生产理论与我国实际计划经济理论结合,借鉴了国家经济物质平衡表的理论研究,综合了平衡统计的理论思想,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建立了起来。与此同时,将国民经济运算过程中的信贷、外汇、财政以及物资进行平衡分析,这也就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不断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开设了用于指导如何进行统计知识以及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研究我国实际的经济问题的课程。因此,第三个阶段应当是以人民民大学为起点,各个高等院校竞相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断完善的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经济循环制表”的综合指数监测的方法被引进到我国的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中,替代了原来使用的无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也由此开始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检测体系以及综合方法的研究。在一九九一年,随着宏观经济专题问题的逐渐扩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真正使得我国主要财经类院校开始重视并将其纳入课程进行讲授与研讨的关键事件,应当是一九九二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书的出版。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统计在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轴心地位,并将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将现实条件同我国实际发展的课程系统相结合,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统计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获得提高,并且使统计数据等相关内容获得深刻地使用,就必须要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发展。

三、结语

时至今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上述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也只是相关研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数据信息基础作为数据支持,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等与统计专家进行密切合作,以实现统计事业的大发展,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23-34.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人文社科类、技术类、工程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能体会的。但是,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如何能使学生迅速而直观地领会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大量的图形、数据、数学公式及推导、表格等贯穿其中,往往教师会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谭”。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经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会强化学生对宏观理论知识的把握,树立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会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论证、图形、表格等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一章中,对于其中的三市场四部门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关支出法对于国民收入的计算及乘数理论亦如此;关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上来理解,只基于最机械的记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这些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采用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包括当前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非是简单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注重将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案例教学并非以教师对宏观经济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是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景,让其通过思考和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锻炼,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3.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其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选取现实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过程中,以当前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够真正领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如下:

1.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优良性。如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应章节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包含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货膨胀理论这一节而言,应结合通货膨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尽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选择和编写优良的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师可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写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获得“二手资料”,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应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铺垫。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背景,学生往往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某个理论只能在该理论内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叙,因此,对宏观经济知识感觉晦涩难懂。如在介绍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循环时,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三大市场四大部门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派之争,也要予以必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否则关于各学派的相互区别,学生多机械记忆,瞬间即遗忘,不能将其作为有机体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利息理论、货币理论的不同,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3.案例的选取应具有逻辑性和时效性。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其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导言部分,需要先对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进行说明,才能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这两大分支,在对宏观经济学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后面具体内容的探讨。在介绍消费理论的同时,可以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示范消费、攀比消费、中外消费习惯的不同等小故事情节予以透彻的展示。其次,关于宏观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时刻关注当前经济热点及最新宏观政策的动向。如针对国家目前出台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使许多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可通过发生在眼前的事例来加以阐释;关于货币乘数的讲述,可对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分析,并搜集关于我国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数据资料来分析;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可剖析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以及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解释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关于通货膨胀内容的讲述,可结合目前的物价上涨等实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介绍。通过这些发生在眼前和身边的案例,使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理论不再显得遥远和空洞。

三、《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打破以往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者,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

2.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确实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要防止出现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片面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强调系统性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后研讨之间的关系。必要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讲师要把相关理论知识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则依据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培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解释,可正确引导学员快速发现理论与案例之间的联系,并能有意识地采用理论去解释案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通过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但课后研讨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课后可让学员主动去发掘和搜集相关案例,引导学员主动关注热点现实问题,可作为下次课堂讨论内容的充实。

4.注重利用丰富的资源。多媒体教学目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其课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动画作图、背景声音解说、录像播放等,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善加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摘录书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的纸质案例或者从电视、网络上下载视频案例。经济学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许多报刊杂志时常刊发经济评论类文章,这类文章是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实际分析的典范文章,非常适宜课堂分析,如《中国财富》、《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杂志报刊。其次,电视节目如“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经济信息联播”等经济栏目所报道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网络资源还可以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提供阅读资料、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以弥补课堂学时有限的不足,学生还可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论文,并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尤其是开设讨论专版,对热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经济师,2011,7.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尤其90年代以来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如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1994年美国利率风暴及中南美洲比索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特别是2007年春季开始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史无前例。它们不仅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还危机到一国的经济稳定,对全球经济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1]

收稿日期:2008-07-05

项目资助:本文受到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资助(项目编号:072007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djy156)资助。

作者简介:李江(1962-),湖南省湘潭市人,金融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刘丽平(1982-),女,河北省承德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预警。

金融系统的宏观压力测试是一类前瞻性分析的工具,用于模拟“异常但合理”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帮助中央银行识别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各方理解金融部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同时提高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能力。因此,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视,逐渐成为检验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维护金融稳定的首选工具。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我国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融合,是否拥有一个稳定和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对于中国而言显得非常迫切。对银行体系进行稳定性评估,尤其是对银行体系面对的信用风险

进行宏观层面的压力测试,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研究宏观压力测试在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通过对国外已有的成熟模型理论成果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宏观经济及金融发展特点,经济、金融数据统计及披露特点,模型的数据需求深度广度要求,建立适用于我国的模型并以此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信贷违约风险的影响

mckinnonr[2]认为,宏观经济稳定时,银行经营行为非常保守,不会出现不顾风险单方面追求效益的现象。但在实际汇率波动、通货膨胀出现等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或明或暗的存款担保,导致银行会产生以高利率对高风险项目贷款的风险行为。donaldvandeventer[3]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了宏观因素对银行股价变动的解释在统计上是显着的。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银行不稳定尤其是银行危机现象,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证资料。尤其是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的许多国外学者,在对20世纪80、90年代全球银行不稳定事件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在各国银行不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tombernhardsen[4-5]建立起银行破产与不良贷款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模型,并且利用欧洲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erlenmaieru[6]和gersbachh[7]利用挪威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模型rimini对总体审慎指标的趋势与发展进行预测,并且建立了评估贷款违约率的宏观信贷方程。froylande和larsenk[8]利用rimini对银行不良贷款在宏观经济波动情境下进行了压力测试。pesolaj[9]分析了银行系统危机对宏观经济因素波动的敏感性,并

利用芬兰的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virolainenk[10]对芬兰金融风险的实证评估,建立了宏观信贷模型并进行宏观压力测试,揭示了芬兰银行系统贷款违约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性。

国内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评估的实证研究,包括陈华,伍志文[11]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

(二)宏观压力测试理论和实践

在执行宏观压力测试使用的宏观信贷模型的研究领域,有两个学者的模型框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日后的学者不断的进行模型的拓展研究和实证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是wilsontc[12-13]和mertonr[14]。wilson对各工业部门违约概率对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敏感度直接建模。模型的思想是对违约概率和宏观因素的关系进行建模,模拟将来违约概率分布的路径,就可以得到资产组合的预期异常损失,进而模拟出在宏观经济波动冲击下的违约概率值。相比较而言,merton模型则多加入了股价对宏观要素的反映,将资产价格变动整合进违约概率评估模型。因此,前一种模型更直观,计算量较小;而后一种方法对数据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以及计算量要求都很高,其中有些市场数据也许是信贷风险的噪音指标。

世界各地的学者,运用上述模型框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vliegheg[15]对英国银行体系累加的企业违约概率进行建模估计,发现gdp、实际利率和真实工资水平具有较显着的解释能力。bunnp,cunninghama和drehmannm[16]曾使用probit模型来测算英国企业部门的贷款违约风险。bossm[17]针对加总的企业违约概率估计出宏观经济信贷模型来分析澳大利亚银行部门的压力情境,结论说明工业产值,通货膨胀率,股票指数,名义短期利率和油价都是违约概率的决定因素。marcom、sorge、kimmovirolainen[18]利用wilson模型框架对芬兰银行系统的信贷违约概率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分析。结果证明在压力情境下,违约概率(pd,portabilityofdefault)的蒙特卡罗模拟分布明显异于常态分布,其var值远高于基期的测算值。jimwong,ka-faichoi和tomfong[19]建立了香港零售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信贷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框架。模型框架中引入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利率(hibor),房地产价格(re)和大陆的gdp。同时用宏观压力测试评估了香港银行体系的贷款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压力情境的设定模拟了亚洲金融危机时发生的宏观经济波动,并分别引入了测试模型。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90%时,在所有压力情境下有些银行仍然能够盈利。这意味着目前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较稳和。当var取99%的置信水平这一极端情况时,一些银行出现了巨额损失,但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

hoggarthg和whitleyj[20]与drehmannmhoggarth,glogana,zecchinol[21]在他们的研究中引入了英国在fsap框架指引下宏观压力测试的执行结果和方法,在压力情境的设定方面采用在险价值框架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jonesmt,hilbersp和slackg[22-23]提供了宏观压力测试的更一般的非线性的方法。worrelld[24-25]讨论了一个将早期预警系统,金融健全性指标和宏观压力测试整合的方法。

一些学者研究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整合测量,例如allenl和saundersa[26]尝试将宏观经济因素整合进信用风险的测量模型。而最近的一些文献如paind、vesalaj[27]和gropp等人[28-29]则是引用wilson的宏观信用模型分析了宏观要素对银行的债务人的信用质量的影响。而wilson的模型的一个替代选择则是merton的公司层面的结构模型.grayd、merton和bodie[30]将这一框架扩展至研究主权违约风险。derviza和kadlcakovan[31]将商业周期的影响整合进一个具有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特征的复合模型。drehmannm、manningm[32]和pesaranmh等[33]在利用merton模型框架的宏观压力测试中研究了违约概率和宏观经济变量的非线性关系。benitoa,whitleyj和youngg[34]将基于衡量违约概率的merton模型融入针对模拟

个别企业违约的probit模型。他们发现merton模型方法比仅仅依靠企业的财务数据的模型效果更优。

还有一些文献使用不良贷款,贷款损失额或者复合指标与宏观经济因素整合成矩阵向量来测算金融体系的稳定性。hanschele和monninp[35]针对瑞士银行系统构建了一个复合压力指标,该指标综合了金融不稳定的市场指标和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衍生变形指标。kaliraih和scheicherm[36]针对对澳大利亚银行体系累加的贷款损失,通过涉及广泛的宏观经济变量的模型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回归估计。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缺口、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给增速、利息率、股票市场指数、汇率、出口额和油价。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开展的关于银行稳定性评估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其中挪威和芬兰中央银行的研究对金融系统的评估最具综合性。稳定性评估的目的在于,对银行体系的健全状况和抵御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客观评价。为此采用了金融稳健指标分析(financialsoundindicators)和压力测试的方法,对宏观经济环境中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冲击(shock)情境进行模拟,来量度和评估银行体系在遇到冲击甚至遇到金融危机时,保持稳定(即银行保持基本运营不会发生突变)的能力。

而国内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评估的实证研究都偏重于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在抵御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评估并未涉及。目前我国关于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才刚刚涉及,孙连友[37],高同裕、陈元富[38]等学者对宏观压力测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但多为国外文献的整理或综述,未能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尤其在模型研究方面,仅仅停留在介绍早期国外学者的模型框架和较为成熟的各国宏观压力测试手册指引中的操作流程。其内容多为宏观压力测试的必要性、目的作用、所用方法、国内外的具体实践等,未能有很系统和深入的介绍,而对多种宏观压力测试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尚无涉及。

在实证方面,熊波[39]通过建立宏观经济因素的多元logit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假设情境的压力测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这样的宏观经济变量的确是影响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是该文只是借鉴了压力测试的思想,使用传统的方法,通过模拟情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异动,由logit模型最终得出稳定性指标期望值的点估计来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宏观变动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能看出压力情境下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的分布状况,即贷款违约率的概率分布。

三、宏观压力测试方法流程及模型设定

(一)方法流程

宏观压力测试是模拟“危机事件”来估计极端却可能的压力情境下金融体系的波动。在宏观压力测试的框架中,其模型表示为:

q(t+1|t+1≥x=f(xt,zt)(1)

在(1)中表示在模拟的压力情境下评价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的指标的表现。在宏观压力测试模型中衡量金融部门波动性的最一般的方法是资本的潜在损失率。q(·)表示衡量金融系统波动性的风险矩阵,衡量违约情况的指标例如贷款损失额主要通过模拟压力情境下的点估计得到。在这种情况中,该条件概率值表示的风险矩阵较容易计算。而在险价值方法中,在任何给定的压力情境下,资产组合的损失应产生概率分布,而不是前一种方法中的点估计值。框架中f(·)表示损失方程,该方程模拟了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中加总的资产组合的影响关系。该方程可包含风险暴露,违约概率,相关性,回馈效应,以及宏观经济变量变动与系统层面金融稳定性表现的相互关系。

压力测试的执行方式主要是通过情境设定,根据情境假设下可能的风险因子变动情形重新评估金融商品或投资组合的价值,整个程序通常分为两大步:一是情境设定;二是重新评估。通常重新评估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情境设定的方式却有很多种选择。情境分析(scenarioanalysis)是目前应用的主流。即利用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境,分析在个别情境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境分析,情境分析的事件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境分析(historicalscenario)和假设性情境分析(hypotheticalscenario)。其他方法还有敏感度分析(sensitiveanalysis)和极值理论法(extremevaluetheory,evt)。

本文根据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相关文献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开发的fsap(financialsectorassessmentprogramme)的手册,将压力测试的执行程序见图1所示。

 图

1压力测试流程图

(二)模型的设定

本文将在wilson、boss和virolainen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银行系统信用风险评估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首先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在此基础上使用logit方程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宏观综合指标,以指标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使得这一指标能够很好地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在模型中宏观经济因素的选择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中模型的自变量,结合我国数据统计和披露特点等制约因素选取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来构建模型。

yt=ln1-pdt[]pdt(t=1,2…,n)(2)

yt=α0+α1xt+…α1+mx1-m+β1yt-1+…+βny1-n+μt(3)

xt=0+1xt-1+…+px1-p+φ1yt-1+…+φqyt-q+εt(4)

pdt代表t年度的贷款的平均违约率,y是一个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也可以将它理解为是反映银行体系违约概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的“中介指标”,x代表宏观经济变量。在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估计时,通过处理的违约概率值代入(2)就可以得到估计的综合指标的估计值。将其带入(3)就可以估计出宏观方程的系数,并以此估计出的方程作为进行宏观压力测试的基础。而在执行压力测试的时候,通过压力情境的设定,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各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值代入估计出的(3)就可以得到压力情境下的y,再通过(2)就估计出了压力情境下的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

公式(2)就是对贷款违约率进行logit回归分析,pdt表示t年度的贷款的平均违约率,yt表示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综合指标。

公式(3)是反映各宏观经济变量与综合性指标yt的关系的方程,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模拟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t=(x1,t,x2,t…xl,t)′是l×1阶列向量,代表l个宏观经济因素构成的列向量;μt是方程的随机扰动项。截距α0是一个l×1阶列向量;系数α1,α2…α1+m分别代表l×1阶向量,系数β1…βn是l×n阶矩阵向量。

公式(4)是关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采取的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变量的滞后性,因此对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p阶自回归分析,剔除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在(4)中,0是l×1阶的列向量,1,…,p都是l×1阶矩阵向量,φ1,…φq是l×q阶矩阵向量,随机误差εt都是l×1阶列向量。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μt和εt是序列不相关的,并且分别服从方差协方差为矩阵∑μ和∑ε的正态分布。其中μt和εt相关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μ,ε。

在wilson(1997)和virolainen(2004)提出的框架中,yt仅仅与xt有关,而本文模型的设定更符合实际情况,yt不仅与xt相关,考虑到宏观冲击的时滞效应,yt还与其滞后期的值yt-1,…,yt-n有关。

从(4)可以看出,模型不仅考虑到了宏观经济变量值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型的设定考虑到了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回馈效应。将银行的表现对经济的反馈影响通过在宏观因素变量的自回归方程中引入综合变量来实现。通过各行业综合指标y的前期值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设定来反映现实世界中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根据各国的实证研究经验和我国银行体系业务发展特点,本文模型的变量选取1990~2006年的年度数据,主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宏观经济统计的特征以及经济冲击发生的持续时间来决定的。鉴于研究的宏观层面,从数据的可得性及计算量考虑,本文的宏观模型是基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因此各宏观经济变量将不采用各经济部门的统计值,而是采用本国的整体水平的统计值。

本文选取八个宏观经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ngdp—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年增长率;

rgdp—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nr—一年期存款的名义基准利率;

rr—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基准利率;

nlr—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名义平均利率;

rlr—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实际平均利率;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re—房地产价格指数;

2.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违约概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资产的违约风险。违约率水平是评估银行贷款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违约风险可以用借款人在规定期限内的违约概率度量。vir

olainenk对芬兰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进行的宏观压力测试分析中,对违约概率指标采取如下方式赋值:在研究时段内,某行业的破产机构数量与总的机构数量的比率为银行体系面对的违约率。jimwong、ka-faichoi和tomfong[19]建立的香港零售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信贷风险压力测试框架中,违约概率是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额与总贷款额的比率。本文选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数据作为样本,以平均的逾期贷款率代表贷款违约率,即以年末样本银行的总逾期贷款额与总贷款余额的比率。其中,1990、1991、1992三年的各样本银行的详细数据欠缺,因此本文根据各类媒体披露的总的逾期贷款的变动率和贷款额的变动率计算出了这三年的逾期贷款率,其他各年份的详细数据均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各银行的年报。

四、实证结果

(一)模型估计

代入1990~2006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模型估计,先用宏观经济变量的名义指标值和实际值,与引入的综合指标y的两期滞后变量分别对y进行回归。从两个模型的t检验指标看出,模型中gdp、lr、r作为解释变量的参数并不显着,而引入的y的二阶滞后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性也不显着。因此模型的参数需要进一步调适剔除。根据经验和宏观经济冲击的滞后性往往为一年,因此模型中只引入y的一阶滞后变量。虽然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统计检验指标和d-w指标略微下降,但两个指标值分别为0.987和2,仍是非常理想的检验指标值。在剔除掉一年期存款利率后,两个模型各参数的t检验指标都非常显着。但是以模型解释变量的参数符号来看,通货膨胀率cpi在以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值为自变量的模型中的系数符号为负,这表明随着cpi的增加,y值也会减小,经过logit变换后的违约概率pd将会增大,显然符合经济学原理。而在关于实际变量的模型中系数为正号,这是违背经济学原理的。所以本文确定以名义变量作为模型解释变量的方程为最佳的宏观经济模型(见表1)。这说明我国银行的信贷违约率对名义的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更敏感。marcosorge、kimmovirolainen(2004)利用wilson(1997)模型框架对芬兰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分析,宏观经济模型估计结果与我国上述情况类似,即名义的宏观经济变量对违约概率的解释能力更显着。

根据回归方程的t检验(5%的显着性水平),各宏观因素指标的实际值对综合指标的影响并不显着,所以剔除不列入表内。从表1中可以看出,综合经济指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名义值关系显着。且综合指标的一期滞后值对各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均显着。从关于综合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也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贷款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和房地产价格的确是影响到我国银行体系违约概率的显着因素,而且综合指标明显受其一期滞后值的显着影响。

(二)宏观压力情境的设定及其结果

本文选择情境分析作为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针对模型所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我们设定两个压力情境:一种是gdp增长突然放缓的情境;一种是cpi上升到较高的水平(5%以上)。对于各种压力情境下,反映压力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幅度,可以通过以往的历史相似情境数据或历史经验直接进行人为的设定。而本文在对银行体系遇到极端情境进行构建之前,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解释变量ngdp、cpi进行了2008~2010年的简单arma模型预测,作为我们构建的参考基准情境(baselinescenario)。

从表2可以看出,在设定的两种压力情境下,我国的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明显增加,从模型预测估计出的贷款违约率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大幅降低,贷款违约概率增大,但幅度较缓。而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骤增,违约概率出现大幅度的激增。这充分说明在压力情境下,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系统信贷违约概率的冲击效应非常显着。从而判断,通货膨胀率的同等幅度波动对银行体系信贷违约率值的影响更大。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首先本文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在此基础上使用logit方程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宏观综合指标y,以指标y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使得这一指标能够很好地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在模型中宏观经济因素的选择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中模型的自变量,结合我国数据统计和披露特点等制约因素选取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来构建模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中在选择信贷风险的评估指标方面的做法,以逾期贷款率作为模型中反映银行体系信贷风险的指标。

结果发现:宏观经济变量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和名义流动贷款利率对银行体系贷款违约率影响是显着的。特别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指标,冲击力较强。在关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和通货膨胀率骤升的压力情境设定下,银行体系的贷款违约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关于通货膨胀率的压力情境下,贷款违约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情境下的增幅。

本文研究结果对中国国情有着一定的解释力,让我们有信心支持这样的研究思路的继续开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银行体系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面临假设的宏观经济冲击时,化解风险的能力就显得不足。当然我们构建的这些极端情形发生的概率都是极小的,毕竟中国经济目前来看几年内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是确定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eb/ol].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257&keyword.

[2]mckinnonr.financialgrowthandmacroeconomicdtabilityinchina.1978-1992:implicationsforrussiaandothertransitionaleconomies[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1994,17(2):438-469.

[3]deventerdv,kenjii.creditriskmodelsandthebaselaccords[m].beijing:renminuniversityofchinapress,2005:14-56.

[4]bernhardsent.real-timedatafornorway: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j].thenorth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05,19(3):333-349.

[5]bernhardsent.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estratedifferentialsandmacroeconomicvariables:apaneldatastudyforeuropeancountri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2000,18(2):289-308.

[6]erlenmaieru.correlationsmodelsincreditriskmanagem[d].norway:universityofheidelberg,2004.

[7]erlenmaieru.gersbachh.defaultprobabilitiesanddefaultcorrelations[d].norway:universityofheidelberg,2005.

[8]froylande,larsenk.howvulnerablearefinancialinstitutionstomacroeconomicchanges?ananalysisbasedonstresstesting[j].economicbulletin,2002,3(11):127-169.

[9]pesolaj.theroleofmacroeconomicshocksinbankingcrises[j].bankoffinlanddiscussionpaper,2000,2:457-504.

[10]virolainenk.macrostress-testingwithamacroeconomiccreditriskmodelforfinland[j].bankoffinland,mimeo,2004,19(1):1-66.

[11]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34-51.

[12]wilsontc.portfoliocreditrisk

i[j].risk,1997,9(10):111-170.

[13]wilsontc.portfoliocreditriskii[j].risk,1997,10(10):56-61.

[14]mertonr.onthepricingofcorporatedebt:theriskstructureofinterestrates[j].inance,1974,29(7):449-470.

[15]vliegheg.indicatorsoffragilityintheukcorporatesector[j].bankofenglandworkingpaper:on.146,2001.

[16]bunnp,cunninghama,drehmannm.stresstestingasatoolforassessingsystemicrisk[j].financialstabilityreview:bankofengland,2005(6):116-260.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篇10

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应用的优势在实际应用环境下体现的非常明显,最突出的就是能够基于严谨的数学理论最大程度的降低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无用争论,同时也能够使得一些在表面上没有联系但是深层次上有深刻联系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能够表现出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的感知和利用。其次,从研究实践的角度上来看,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利用数学理论同样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第一,数学理论的充分利用能够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模型或者是研究基础;第二,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利用还能够使得宏观经济学这样一门社会科学能够表现出更强的系统性和一般性;第三,数学理论当中涉及到的各种方法和观念能够深层次挖掘出宏观经济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正是因为这样,在宏观经济学研究当中充分利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宏观经济学中

二、数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以上所述,主要说明和分析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应用的显著优势。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学本身也是相对独立的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有良好的应用,这样两种学科仍然是本质不同的学科,在研究和分析过程当中要予以把握。主要强调的就是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仍然是经济思想,数学理论无论有多么重要也仍然只是一种工具或者是方法,宏观经济学的成果和成就也都还是建立在经济思想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数学理论,总的来说,就是不能够将宏观经济学和数学理论简单的混为一谈。通过上述分析就不难发现,宏观经济学与数学理论是不能够对等进行比较的,反而是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更加适合于宏观经济学的比拟,这主要是因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而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社会科学当中的经济因素,都是科学,且其观念和结论等都需要通过试验数据和数理逻辑推理来获得和验证,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通过数学理论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当然,宏观经济学和物理学之间仍然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相关试验的可操作性上,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很难像物理学科一样进行可控试验,也正是因为这样,宏观经济学才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假定和数学推理来得出和验证结论。即便一再强调数学理论和数学模型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理论和数学模型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应用层次并不十分深刻,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宏观经济学论文当中涉及到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模型也都还是比较基础和简单的,具体来说,多应用的是微积分当中的极值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这样一些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应用应该来说对于任何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研究人员而言都是没有难度的。也有部分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的数学理论层次比较高,如非线性规划、博弈论中的不动点原理或者是一般均衡等,这样的概念和理论即便是在数学学科自身当中也是十分复杂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这样一些理论本身非常复杂,但是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应用还是比较直观和简单。

三、宏观经济学中数学理论的应用分析

宏观经济学当中对数学理论加以利用多是通过数学模型的利用来实现的,而数学模型的良好应用则需要长期的实践来实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较多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模型成熟的应用到宏观经济学当中来,如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最优化方法建模等,这样一些数学理论和方法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利用都能够起到相当理想的效果。在这里就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第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当中较多的初步概念和初步想法并不能够立马通过成熟完整的数学理论或者是数学模型表现出来,往往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和模拟才能够获得比较明确且具备预测性质的结果,也只有这样一种性质的结果才能够真正应用到现实当并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和效益。就是说将宏观经济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有利于问题的清晰化和具体化,能够发现一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第二方面,研究人员在通过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后,往往还会选择非数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对其结果进行表达,这一方面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学建模教育的进行并不十分理想,除此之外也考虑到数学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结合状况同样不理想。通过上文讨论就不难理解,宏观经济学当中数学理论的应用实际上是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的,也就是说在将宏观经济学作为科学学科来研究的进程当中数学理论的应用就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其研究思路和方法都是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和目的的,且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相当理想的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