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十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十篇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1:53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1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人才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0-03

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如何通过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对大学生提出“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殷切希望,为高校如何培养人才指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目前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高校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将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市情民情、增强与工农大众的感情;有利于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高校教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1.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融“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于一体。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以社会实践作载体的。团中央书记在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可见,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然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生活环境优裕,从小在蜜罐里泡大,思想单纯,意志薄弱,眼高手低,实践能力欠缺,这样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实践则能为在校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性提供机会,同时也促使他们把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高校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只学书本知识或单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更系统地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宽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得到社会的承认,对于大学生心理、智能等方面的开发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作用会转化为大学生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的无穷动力。

3.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之根在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及整个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这个环节,客观上要求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工作中。实践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的。近年来,各地高校都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路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在重庆市考察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大学生要加强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突出实践性。可见,大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可以拓展新的思路,发掘新的创意,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

目前,大学生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实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大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态度模糊,实践报告流于形式,学生参与面窄,与专业学习脱节,实践长效机制不健全等等,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尤其是领导要充分重视,认真组织、指导。高校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规定学时学分,实行学分制,并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制定详细的考评办法,分等级考评。同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人人参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人应当写出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和社会实践鉴定表,组织召开社会实践表彰及经验分享会,同时实践成绩要记入毕业档案。这样可以起到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素质和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2.坚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活跃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在学校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时,还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意识,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提醒和督促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可见,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

3.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刻不容缓,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高校与实践基地共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后,实践基地统一授牌,如“×××××社会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等规章制度及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的职业素养。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又有利于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合作,达到互惠多赢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源,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配合,共同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4.健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和考评机制。①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是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它当做一门必修课程来抓,制定课程标准,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过程、全方位、全时域开展,全体参与,高度重视,体现出全社会育人的新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实践的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完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努力构建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长期化。②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健全激励体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不能仅仅以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总结”(大部分学生从网络上东拚西凑或者全盘复制)、“鉴定表”(学生托关系找单位盖章、写鉴定或评语)等材料为考评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思想、智能收获以及心得体会、实践总结、调研报告的完成质量来评判是否合格。社会实践考核评价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同时建立健全激励体系,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创新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激励机制挂钩。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此,高校教育应当让社会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围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进行下去,开创高校育人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2]、全国学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2

1“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企校共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建设,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现代药学岗位需求,满足医药城企业的用人需求。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学校与中国(泰州)医药城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药学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校和医药城协调发展。

2“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

2.1成立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

由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学校、中国(泰州)医药城相关企业等多方成立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理事会的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年度全体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年度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和审议理事会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及相关资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讨论理事会工作计划、制订和修改共同遵守的理事会章程和学院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合作规则等,促成学校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的合作;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模和层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指导性建议[2]。会议议题主要包括: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

理事会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科学技术合作办公室以及教育培训合作办公室等5个职能机构。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合作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使用和调配以及接受和管理理事会单位的资金援助、设备捐赠等事务;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协调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相关的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生产实训等合作事务;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协调校企双方人员交往、师资培养、学生就业等合作事宜;科学技术合作办公室负责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和承担、横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与应用等事务;教育培训合作办公室协调企业员工培训、员工技能鉴定与考试、培训资源共享等事务。

2.2建设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

2.2.1硬件建设在中国(泰州)医药城租赁房屋,建成能容纳100名学生、100名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生活设施。

2.2.2软件建设(1)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的协调下,学校、园区管委会及相关企业共同制定能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生产流程的课程体系,编写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校本教材,建立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考评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学生管理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制订管理办法,一起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敬业精神培养、诚信品德塑造,使学生具备将简单事做完美的职业理念,满足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不断提升的需求。

2.2.3建立互惠共赢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的产业集群优势、人才优势和研发基础优势,共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设立人力资源信息库、仪器设备信息库、科研课题信息库,为医药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技术人员[3]。

2.2.4共建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在学校组建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的企业专家工作站,承担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锻炼教师等任务;在企业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师工作站,承担科技攻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双师型教师等任务[4]。工作站由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负责管理。

2.2.5共建企校合作信息管理平台为了加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企校合作育人的信息化水平,理事会成员单位将合作共建信息管理平台。在现有的校园网络基础上,建设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等需要;为企校间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网络平台;为在校生辅助教学提供资源,为毕业生在职进修、行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远程培训,为企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企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机制

3.1完善制度,形成稳定合作机制

由理事会牵头,会同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学校、中国(泰州)医药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的正常运行,逐步形成园区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

制定落实《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章程》和《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工作制度》。理事会将定期召开会议,会议围绕行业发展状况、园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探讨。同时,建立理事会下属办公室,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制度,以确保人才培养基地的健康发展。

3.2明确责权,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资源的有效共享,按照互惠共赢原则,各理事会成员单位在履行相应责任的同时行使相应权利,获取相应的利益。调动企校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合作成果,确保人才培养基地能有序、健康、持久运行。各理事单位均为独立法人,在理事会内具有平等地位。理事会各成员之间按照理事会章程签订合作协议,在理事会章程与合作协议中明确各自的权益,以确保合作的长效机制。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缺陷问题培养对策

1“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导向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分别提出了中国要在未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它充分依托中国与地图板块上沿线国家的既有双边机制关系,希望建立一套既有的、可实现深度合作的区域合作平台。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充分借鉴了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伙伴经济文化贸易关系,多年来已经打造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与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多重关系[1]。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与我国的“互联网+”思想理念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理念融为一体,它就以“互联网+”为基本技术驱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本思想行为导向全面服务于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与对外输送体系中,真正建立了以信息化为基本纽带的“一带一路”重要力量建设体系,引领当前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拼体力粗放型”培养模式逐渐向“拼智力集约型”培养模式转化。可以说,是三者共同合力作用才开启了我国对外贸易合作新篇章,满足了人才创新日益攀升的现实需求,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的飞跃。在报告上也曾经提出了创新就是引领新人才创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它也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所以我国当前在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也以作为引领,希望站在较高的战略视角上重新审视“一带一路”政策思想,认真看待、分析思考它对于创新型服务贸易人才的迫切培养需求。甚至在新时代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院校的最神圣职责。特别是在贸易新业态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必须做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全面优化调整,坚持不懈地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促进未来大学生有效就业创业,通过他们的力量加速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转型升级,为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

1.1“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同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也被再次重写和弘扬。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还提到了“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强调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五通”发展内容。结合这些内容,我国就真正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所获得的红利分享给沿线合作伙伴,争取实现对全球经济与世界和平的深度复苏。在“一带一路”倡议被全面逐步落实以后,我国丝绸之路走廊沿线上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各地对于国际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因此各地对该方面的人才教育培养战略逐渐重视起来,希望深化培养相关人才的国际贸易服务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境电子商务能力以及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真正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内容全面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真正培养一批适合于国家新经济形式发展及时展的有价值人才[2]。在政策沟通的需要下,我国也需要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丝绸之路走上人才的综合教育内涵,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现如今,在满足政策沟通的基础之上,也希望建设“互联网+国际贸易”的教育技术研究体系,希望创新驱动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整体效能,结合资金融通需要建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例如培养“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服务贸易创新人才、培养基于“五通”内容知识整合的技术技能全面发展人才等,将教学、科研与实践三者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综合化教育资源联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新人才培养需求。

1.2“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如上文所述,“合作办学”“经贸合作”“产能转移”以及“智库建设”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大量机遇,而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则必须真正把握这些机遇,强调新全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2.1合作办学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我国在2015年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出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它其中就倡导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在充分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背景下创建国际贸易人才教育基本条件与教育大环境,这非常有利于国际贸易人才能力水平的提高。再者就是通过合作办学促进加大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机会,为国际贸易人才开阔视野,同时拓展他们的知识学习获取渠道。在合作办学政策的引领下,我国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留学、访学等国际交流学习机会,为国际贸易人才的有效培养赋予了国际化特征,同时也开拓了国际教育市场,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教育融通,共同发展。

1.2.2经贸合作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十年有余,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与第二大进口国,在世界贸易发展层面的比重已经达到13.2%。拥有如此傲人的成绩也实现了对我国经贸的对外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国家前来与我国谈判开展经贸合作活动。借此机会,我国也对外输送了大量应届学生人才,确保他们在经贸合作外贸岗位上能够快速适应时代行业发展步伐,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的长期建设工作中,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过程中丰富完善自我,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所带来的又一契机。

1.2.3产能转移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我国国务院已经正式颁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就鼓励社会上有条件的企业应该结合“一带一路”思想发展建设自我,结合国际产能合作实现部分产能内容转移,实现企业与地方之间的互利双赢。客观地讲,产能转移就为我国国际贸易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例如它就为人才提供了海外就业机会,成为了国内外产能及产品进出口的重要衔接桥梁。而在过剩产能逐渐向外转移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国内资源被更多应用于产品国际竞争机制中,它就希望有效推动国际贸易的对外发展,基于产能转移为国际贸易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1.2.4智库建设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在学术界眼中,“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更是一次科学化的发展倡议,因为它引入并建设了高端智库,成立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各种问题研究机构,所以从整体来讲“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问题内容还是相当之丰富的,它其中就包括了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社会安全、财务法律甚至民族风俗习惯及民族宗教等问题。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所建立的智库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国际事务经验,这为活跃在“一带一路”前沿阵地上的国际贸易人才发展优化自身提供了自我展示平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智库建设就为国际贸易人才的学习与培训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人才提供丰富机遇[3]。

2国际贸易专业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缺陷问题分析

客观地讲,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才刚刚融入“一带一路”新思想,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如此背景下不得不承认其专业中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存在诸多缺陷问题的,我们需要指出这些问题并加以反思。

2.1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在新形势下不得不说某些高等教育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创新方面有所延滞落后,其人才培养机制明显存在问题。比如说它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就严重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合作办学中就没有真正结合两国教育体制与教育内容加以精细化调整,所以导致某些留学人才所学习的国际经贸内容并不能为我国对外经贸服务所用,严重耽误了人才未来发展前景。另外就存在一点人才需求与贸易行业发展脱节问题,且这一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就有实践教学课程与模拟仿真系统教学课程,它们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严重滞后于企业实际岗位发展需求,特别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人才的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技能操作培训教学,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率始终不高,基本无法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2.2教学理实一体化不到位

高等教育院校对于未来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都不够完善健全,这导致整个学科教学出现了理实一体化不到位的问题,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更多愿意建立通识课程模块,但却未能将该教育模块合理融入到实践课程教学中,无法基于理实一体化综合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再者就是课程中严重缺乏对“一带一路”文化思想的有效渗透,这导致整个教学体系都严重缺乏有效技术融合与课程创新贯通,它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有价值培养过程。

2.3专业就业创业形势不乐观

当前国际贸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无法有效对接社会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内容,即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这就大幅度降低了大学生提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均无法适应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他们无论在专业能力还是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均有所缺失,这也导致高校专业人才的就业创业率低下,整体人才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形势都不容乐观,这严重不利于我国这国际贸易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2.4师资力量建设不达标

客观地讲大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水平方面都相对滞后不达标,特别是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指导作用,更不能带领学生人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整体上还是严重缺乏理实一体化综合教育水平。再一点就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与拓展精神,这样的教师无法教授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学生,所以如若师资力量建设不达标,我国高校则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

2.5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在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建设上也不够完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在人才教育方面与企业人才需求理念呈现出相悖发展的不利趋势。例如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他们就未能建立良好的人才合作培养教育模式。而在校企合作方面则未能合理结合企业核心关键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优化,导致许多教学项目都无疾而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距离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另外,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不完善也缩小了他们的企业合作范围,导致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教育路径丧失其应有价值[4]。

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3.1校内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呈现自由开放姿态,不但在校内范围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鼓励校外同步展开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校内外资源共生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沿正确发展路线成为未来真正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在校内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上,本文就简单提出以下两点。(1)强调国际服务贸易方向拓展、夯实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基础。在高校校内就要始终强调对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中教学内容、机制与方向的有效拓展,在明确教育目标与方向后争取夯实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基础。举例来说,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就过分重视理论教学但却轻视实践教学,对于一般知识传授非常到位但对创新能力培养却有所欠缺,在未来这一教学思路必须改变。新专业课堂教学应该首先迎合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需求,不断拓展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构建拥有服务贸易创新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科技革命与贸易经济发展优化教育平台体系。就目前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就应该融入包括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在内的多项学科领域知识内容,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增长点建立贸易便捷化、通关便利化教育渠道,为服务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更多有利条件。(2)注重“互联网+”理念联动、融入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耦合机制。要在当前注重“互联网+”基本理念与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联动,并融入一定的耦合机制以期待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创新。例如,可在高校中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放在网络技术内容,并集中建立“互联网+服务贸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系,努力追求“互联网+”时念下的国际贸易教育技术创新,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例如要基于“政策沟通”打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家政策法律课程体系,以政策沟通与政治互信作为基本保障,在教学中强调“互联网+法律”综合驱动教学机制,指导学生把握当前新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中的新法律业态内容变化,努力迎合时展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3.2校外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校外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方面,高校应该确保自身能够与企业相互契合关联,例如可基于“资金融通”开发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在“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体系的引领下,学校指导学生参与到金融企业的项目管理与建设中,了解何为国际贸易背景下的资金融通,希望依托系统化教育体系建立“丝路基金”研究项目。而在校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中,则立足这一项目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学习“互联网+金融”理论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课程以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等。这一理论教学不同于高校内部理论教学,它是融合了校外企业实战战略思想的,可为学生带来非比寻常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到国际金融理论实践课程模块中,并结合项目将所学习知识学以致用于企业中[5]。另外,我国高校也应该与沿线国家精诚合作,更多在两国文化基础之上沟通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基于共同理念建立一致专业课程体系,并以交换生的形式展开交换留学教育过程,确保我国学生能够在他国学到有用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知识内容,在未来可应用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体系中,贡献力量。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4

关键词: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6-03

具有深厚石化行业背景以及具有鲜明石化特色办学的地方省属本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全市共有石化企业7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且茂名市还具有省级石化产业园――茂名石化工业区[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自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建特色高校、多方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

我校具有悠久行业背景及行业特色办学历史,与众多石化企业合作关系良好,且我校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巨大的石化产业带的核心位置,如茂名石化2000万吨/年炼油及乙烯100万吨/年、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惠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东兴8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中科1500万吨/年炼油、北海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钦州炼化1000万吨/年炼油、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等[2,3]。我校产学研项目多与这些石化企业签订,并与其中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009年,我校与茂名石化合作建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产学研基地”,建设包括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及成果转化为合作内容的“四个中心”和“三个基地”共7个项目建设。2011年,由我校与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和广州石化三大公司共同组建的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获得省教育厅的立项,这标志着我校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我校与近40家企业(多为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科研、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学校有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即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二、学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我校自2000年升本后的第三年,即2003年就启动了首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此为之后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月,学校明确提出“吹响学科建设的冲锋号”,掀开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工作高潮。2012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三大学科同时跻身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行列,这三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均体现了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在学科建设良性带动作用下,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校承担了5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茂名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近200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78项,专利授权80多项。我校学科建设的五个方向:一是调整优化,彰显特色优势;二是引培结合,打造高水平团队;三是提升科研质量,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四是深化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五是以学科建设“龙头”,进一步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我校还积极参与和承办高层次国际会议。2014年8月14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功承办了第九届中国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另外,每年学校均有众多教师出席国内外会议,进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举办和参与高水平会议,加强了与会者彼此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我校知名度,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多方共建行业特色高校

(一)政府、企业及学校共同建设行业特色高校

2014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大石油公司”)签订四方共建我校协议。据协议,广东省将支持我校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强化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高层次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学校予以扶持,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建设,使学校成为培养石油石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三大石油公司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参与公司科技攻关以及国家和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支持我校建立公司科技研发基地和在职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支持我校建设发展,在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研平台和在职培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优秀毕业生献身石油石化事业。学校将紧抓四方共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与科研能力,加快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高校的步伐,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省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带做出积极贡献。

(二)采用董事会制建设特色高校

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学校建立董事会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大学建设与管理,共同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改革与发展。2010年9月,学校建立董事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63家董事单位组成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董事会,开启了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新篇章。我校董事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友人、合作伙伴开展交流与协作,更好地吸纳各界精英智慧丰富学校办学理念,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董事会是学校办学的参谋,是开展合作的桥梁,对进一步加强广大会员与学校的联系,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扩展学校与外界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构建我校开放式发展格局,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一)校企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石化行业特色人才

我校现有三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分别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石化企业将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选派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包括企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深入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和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管理。学校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岗位需求、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协助公司完成员工的继续教育;实现协同培养,合作共赢。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对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茂名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等。这些中心及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校特色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级技能型创新人才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通知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友好协商,决定就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进行合作,共同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试点,并于2013年2月,我校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协议,后经广东省教育厅同意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培养方案。

举办本科与高职院校试点班的优势: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半年的企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毕业后实现无缝对接;三是两校的师资和教学各取其长,实现互惠共赢;四是学生在广州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和实习,可以为在珠三角地区实现就业提供极大便利。学生通过试点班的学习,可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拓展眼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才华。

(三)与同行高校等联合培养高层次特色人才

我校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并分批选派部分教师、学生前往交流、学习。

(四)举行高端论坛,研讨联合培养国际化石化高端人才

2008年9月18日,我校隆重举行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同行高校、中石化相关部门、出版社以及茂名市政府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学者,共同探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规划我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次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举办目的:能够用战略的思维、以广阔的视野、集专家的智慧、采众校之经验,寻校企之合作,探讨和研究我校今后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良策。

2012年8月7日,我校召开了“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石油化工高端专业工程人才研讨会”,研讨会由我校、英国阿斯顿大学、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两高校专家学者和六企业人力资源部正(副)部长共2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深入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细节,并初步达成一致。本次研讨会加深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加强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有望以此为契机在石油化工人才培养领域建立新型合作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石油化工专业工程人才。

(五)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特色人才

201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8号),我校获批2012年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1项、创业训练项目13项、创业实践项目6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我校自2008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深入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纳入本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并创新相关管理机制与体制,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人才

2011年7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邀请石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加强工程教育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实施工程教育的素质和能力,聘请石化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向“卓越计划”班级倾斜;让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另外,我校还建立了1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此专业建设点和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专业的建设,为我校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总结

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特色,我校自始至终都走的行业特色办学之路。协同创新是加速我校发展的一个契机,自我校2000年升本以来,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采用董事会制共同建设特色高校、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同培养特色人才、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根.基于石化行业特色的营销专业人才培育探讨[J].克拉玛依学刊,2013,(4).

[2]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5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尤为重要。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两个层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以期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就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指导

[作者简介]朱海灵(1982-),男,江苏如东人,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就业创业教育。(江苏南京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32-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关注。各高校开始转变观念,由对就业率的追求转变为对就业质量的追求,人才培养目标也从就业率转变为就业质量。要提升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方式,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全面的素质结构。关于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目前存在一些争议。对人才培养模式关注的重点,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素质能力结构孰轻孰重的争议;对人才模式的运行方式,存在模式是静态运行还是动态调整的争议;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涵盖范围,存在模式范围应包括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管理活动还是限定在教学活动中的争议。笔者认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应包含整个教育管理活动,如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与活动、就业指导教育与活动以及个性化辅导等。因此,应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外沿延伸至教育全过程,它是综合课程、实践、实习、社会评价等各种教育因素,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提升就业能力而采取的动态运行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高校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长期单方面关注就业率,忽视了对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价;二是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两种倾向直接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无法匹配。单纯以就业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人才培养本身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接轨,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不能准确地进行专业定位,导致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二是课程设置缺乏衔接,没有很好地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导致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法正常衔接,内容缺乏科学性,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造成学生的所学、所知、所练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体验,理论性过强,没有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四是职业素质培养缺乏全局意识。高校普遍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老师没有意识到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普遍缺失。五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反馈机制。由于长期关注就业率,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无法及时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就业指导的启动时间过晚。目前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对“就业”相关内容的指导,只是在学生即将就业时才关注就业指导问题,忽视了指导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应包括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决策等一系列内容。二是就业指导的形式过于单一。目前的就业指导形式仅限于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选修课或必修课,学生对就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三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产生偏差。一旦出现大学生求职受阻的情况,就业指导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求职方式或学生专业的因素,忽视了求职意向、求职期望等职业价值观问题,导致职业指导的效率过低。四是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较少。就业指导人员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不仅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时间不连续,还会出现因工作繁忙而无力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契合就业工作发展的新型职业指导体系尤为重要。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1.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就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职业素养。在现阶段,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表现为专业性与复合性叠加、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应用性与创新性共同发展。高校必须首先构建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交互机制。打通校企沟通交流的渠道,建立校企合作的交互机制,是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就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前提。目前高校实行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意识阶段、简单涉及和参与阶段。在意识阶段,企业只在招聘员工时与大学发生联系,这种合作时间短、目的性单一且效果较差;在简单涉及和参与阶段,双方开始在某些方面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的程度加强,但仅限于企业为师生提供各类奖学金或奖教金、由校企双方共建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等方面。这些合作都不是建立在战略合作基础上的,双方合作的关系还不够紧密。因此,高校必须实行全新的校企交互途径,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分析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建立校企双方的全面合作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地拓展双方的战略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第二,构建以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的反馈机制。为了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建立以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的反馈机制。通过研究国内现有的就业质量报告和第三方评价的架构体系,分析其指标设置情况,结合教育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就业工作实际,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反馈机制,通过数据统计,对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单位层次以及毕业生的专业匹配度、离职率、薪酬等进行分析,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问卷调查、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并将建议反馈给本校人才培养部门和招生部门。

第三,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交互机制,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通过设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相融合,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相融合的知识结构,达到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探索现阶段我国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分析学术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职业能力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调配机制,增设符合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包括调整现有专业的方向、设立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等,从而实现企业、社会与专业人才需求的全面吻合。

2.建立契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分析就业环境、了解所学专业、做出相关决策,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的过程。高校要从新型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实施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力求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职业指导体系。

第一,构建新型职业指导体系。通过新型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帮助其获得求职应聘的技巧,提升其就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第一课堂体系,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调整和深化,设立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着重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创造性;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管理与指导机制,注重校企实践基地、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育等方面建设,为实践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并结合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以及评价机制等,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从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流要求及变化趋势等多个维度,构建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

第二,建立专业化的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建立职业发展研究室等专业机构,统筹开展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开展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效性,带动全体职业指导人员共同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专业的工作坊,通过就业指导人员与学生个体开展1对l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就业咨询以及团体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决策;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成员应包括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专业老师以及职业发展协会等就业社团,实现专兼教师相结合;对工作队伍进行职业规划与测评、教育管理、心理辅导、求职应聘以及个体化咨询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指导大学生为将来的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第三,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指导途径。职业指导途径的单一,是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接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多元化、体验式的职业指导方式,指导内容从授课式的群体辅导转变为多层次体验式的职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运用,指导形式从单一的讲座和说教转变为面向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咨询和辅导。通过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增加对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辅导,为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和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服务;建立毕业生动态追踪数据库,通过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将学生就业的数据与设定年限内定期跟踪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筛选和分析,为学生确定求职方向打下基础。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6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职业标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1研究背景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引起极大的关注。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人们对“订单式”培养对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有了新的认识。

1.1“订单式”培养主要优点

1.1.1引导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办学理念创新,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并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1.2创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推动不同领域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

1.1.3建立职业岗位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1.1.4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1.5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

尽管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已经引起了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实践中还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2“订单式”培养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1.2.1“订单式”培养对专业建设没有形成支持力

目前“订单式”培养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订单式”培养对专业建设缺乏促进作用,“订单式”培养与专业建设是两个独立模块的办学模式。二是“订单式”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不大。“订单式”班的主要师资力量还是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的数量有限,特别是核心课程参与的机会少,大多数教师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三是“订单式”培养的成果没有及时转换成办学实力的提高,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办学条件等没有形成直接的促进作用。

1.2.2行业企业参与“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当前人才供需的矛盾突出,一方面学校学生就业问题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有很大的选择性。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压力是不相等的,在“订单式”培养这个问题上很难真正实现双赢。“订单式”的校企合作只是个别利益上调动了企业办学积极性。因为没有制度制约和利益驱动,“订单式”培养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办学,企业并没有参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关键环节,没有形成校企深度合作。

2“订单式”培养对提高专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2.1促进专业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高效灵活的办学模式。它具有明确和具体的职业标准,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有确定办学目的和教学情境,代表着企业独特的职业标准。“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按照订单班的职业标准来设置的,它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是一种对应关系。学校在履行“订单式”培养的合同过程中,能够按照职业标准办学。“订单式”培养带给学校的是一种职业化的课程体系,教师会更加了解职业标准,使每个教学情境或案例的设计更实际。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使课程内容和实训实习内容更加符合职业标准,使课程体系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2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团队是由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这使得师资交流成为可能,掌握生产一线的技术的专家进入教学第一线,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特别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将会带出一批适应高等职业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2.3推动了实践教学

“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现有的常规课程,也包括将职业标准拆分成工作任务,再归纳成教学情境,最后形成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标准一般会十分精练和实用,理论课程得到了充分的压缩,实践课程得到了充实。在“订单式”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变的更加灵活和优化。特别是岗位技能训练可以直接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的可以在生产一线进行,边学边做。在这过程中,大量真实的实践教学情境被引入到教学中,被应用到学校常规教学中,这就推动了学校的实践教学。

2.4提高了学校办学条件

通过“订单式”培养过程,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并将关键的生产技术提供给校方,帮助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办学条件更加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进一步做好“订单式”培养的建议

3.1应建立“订单式”培养的信息沟通渠道

“订单式”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学校无法知道哪些企业有合作办学意愿;企业无法知道哪些学校能够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沟通信息,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

3.2应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强制办学标准

学校应将“订单式”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推力,建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区别于常规培养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专业建设答辩材料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订单式”培养的内容。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落实“订单式”培养方案。建立根据“订单式”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整合机制。利用“订单式”培养实现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3应将“订单式”培养的成果转化成专业建设成果

“订单式”培养就是一种市场需求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灵活设置和调整优化专业。要研究通过“订单式”培养促进专业建设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通过“订单式”培养进行校企人才交流,将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将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送出去,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总体素质。第二,通过“订单式”培养了解企业最新的职业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第三,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订单式”培养在促进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改革考核方法,引入企业的人才质量标准和人才竞争机制。第四,要对“订单式”培养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指导新专业开发。

4结束语

“订单式”培养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良好办学模式。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学生安置就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两方面问题。如果能将“订单式”培养的成果应用到专业建设上来,成为一种主流的办学模式,并能促使学校开放办学,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那么“订单式”培养会更加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再分析》,吴颖岩,邓峰.《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0期,171-172.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扬州市职业大学,王清,顾庆龙.《职业教育技术》2011年第2期,26.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7

abstract:in2014September,theStateCouncilissuedthe"LogisticsindustryDevelopmentplanning(2014-2020years)"clear"toeffortstoimprovethelogisticssystemand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system,takingtheimprovementthepracticalabilityasfocus,inaccordancewiththerequirementsofsystemconstructionofmodernoccupationeducation,toexplorenewmodeoftalentcultivationinhigherschooltoformthejoint,mediumoccupationschoolrelateddepartments,researchinstitutes,industryassociationsandenterprises".Underthisbackground,takingQingdaoinstituteoflogisticsmanagementspecialtyasanexample,thispaperexplorestheinnovationofthemode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personneltraining,inordertoachieve"win-win".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alenttrainingmod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64-02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价值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优势就是由学校和企业联手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民办本科高校强化产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实现育人过程中的“取长补短”,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日后为企业提供“来之能战”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更好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标。因此,作为民办本科高校青岛工学院的老牌专业――物流管理,借助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制度缺位造成校企合作宏观环境缺失制度缺位造成学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缺乏有效的沟通。专业建设的要求与行业发展的需求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客观存在。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造成专业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不相衔接,甚至出现专业理论教学跟不上行业企业现实的实践需求的情况。合作制度缺位导致校企合作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2.2价值追求的差异造成校合作目标冲突客观存在

学校追求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企业对校企合作长线投入的认识不足。尽管合作协议不少,但实质合作不多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存在“学校为协议而协议,企业为利益而协议”的情况,这样的校企合作协议也仅仅是“协议而已”。此外,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学校对企业的要求过多,而企业愿意承担的过少。因此,如何通过价值引导消除学校和企业间价值追求差异造成的目标冲突,让企业乐于接受学校的要求,学校甘于同意企业的诉求就显得非常迫切。

2.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多半是短时间、浅层次、靠人脉来维系的低水平合作关系,还没有形成规范、协调、一致的行动,校企协作缺少有效的合作形式和协调机制,缺少学校与企业双方联系交流的平台。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一旦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便难以得到有效调动。因此,迫切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创新,形成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3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3.1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前期在学校接受系统专业教育,培育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感知能力。后期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在企业实习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际操作业务训练,使学生熟悉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前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真实环境体验,从而熟悉企业的文化环境,为将来的岗位适应奠定基础。顶岗实习模式的关键是培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经管等一线需要的应用型型人才。可以说,“顶岗实习”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应用型教育“职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2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是指由高等教育机构与相关企业联合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由相关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管理,企业选派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并指导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甚至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该模式摆脱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出路问题。物流管理专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学生、社会以及企业多方共赢的顺利实现。

3.3校企互动共享模式在校企互动共享模式中,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所需的设备、原料,并且参与学校教学方案的制定,派专业人员指点学校的专业教学。甚至还向学校相关专业免费或优惠提供专业实习教学的部分设备及配套的技术培训和相关专业教师培训,让教师能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技术,企业将师生培养成自己的“人才库”,为推行先进技术和配备,积累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学校发挥师资智力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校企合作互助系统,学校可以获取物流企业提供给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企业则从学校得到了紧缺的人力服务,从而,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3.4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是指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实训室场地及其它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到学校,合作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实训岗位。或将企业的培训机构带到高校,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培训团队,让员工和学生同步进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物流实训室的建设能够弥补高校物流毕业生实训岗位的不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益于培养精于操作、善于管理、懂的经营的高素质技术型物流管理人才。在创建实训室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实训,让学生组成小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在实训室完成实训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5企业冠名班级模式企业冠名班级模式又称“企业班级”,该模式是由学校提供优秀的理论教师资源和上课场地,由企业提供实践设备、企业文化、企业核心技术和技术人才,共同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和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青岛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班”为例,“顺丰班”是由青岛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青岛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结对创办,采取“实务培训、实战操作、实地考察”的教学形式,把企业的要求融入课堂,把学生的需求融入教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借助“顺丰班”这一平台,把企业引入学校,把实践带进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3.6校企“双主体”模式所谓校企“双主体”模式,是指校企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扭转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帮助和松散协助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和企业在人才需求分析、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组建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技能竞赛、就业指导等环节全程协助。“双主体”模式可以在教学的分析、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重优势,形成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与企业评价等多方面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效益的“双赢”,真正实现校企合作“1+1>2”的效果。

总之,校企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可以使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培育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的应用型人才,长远来看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而且有利于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互利双赢之举。

参考文献:

[1]尹伟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4-03-05(a3).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3]张雅娜,赵乐飞,张艳红.高职服装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1):73.

――――――――――――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三主体;四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9-03

DiscussionandpracticeonthetalentCultivatingmodeofthreemainBodiesandFourFusionfor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Specialty

ZHoUHong-bin,XULi-jie

(Shazhouprofess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Zhangjiagang2156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teachingideasofgroundingZhangjiagang,fusionZhangjiagangandserviceforZhangjiagang,wecar?ryoutthetalentcultivatingmodeofthreemainbodiesandfourfusionfor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specialtyinShazhouprofess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inordertorealizetheschool,enterpriseandstudents,thethreepartywintogether,wemustmobilizeschool,enterpriseandstudents,thethreemainbody’senthusiasmandmakethemeffectivelyintegrateintothefoureduca?tionsteps,constructionoftalentcultivating,teachingdesign,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enrollmentandemployment.

Keywords:talentcultivatingmode;threemainbodies;fourfusion;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specialty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国内众多学者围绕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1-3],但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人才培养的某一具体环节,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沙洲职业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学院“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以“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开展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三大主体:学校、企业、学生[4];而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四大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要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学生”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有效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这四大环节中,使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结构图如图1所示。

2“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我院计算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面向中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培养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人员、网络工程施工人员。具体要求学生成为和谐的社会人和杰出的职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技能,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可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根据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建网、管网、用网三项职业能力合一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专业技能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实践。以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能力的培养为例,前期课程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等课程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后期课程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tCp/ip协议、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网络安全等,如果掌握了这些课程传授的技能,在网络的组建、管理等方面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另外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相合作,开展为期2周的网络工程项目实训,通过网络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调试及验收等过程,融合网络组建、管理的相关核心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首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按照“岗位需求练技能”的要求,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和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能力训练项目考核及期末成绩综合评定,突出能力训练项目考核。

2.2教师、企业专家携手,共同参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理念要求,强调“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调整和侧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分析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真实项目基础上构建学习情境,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养成规律[5]。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在给学生讲解网络协议之前,应该先让学生会使用FlashFXp等工具软件,掌握常见的internet应用技术,使得学生对Ftp、Http协议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理解网络协议的功能。否则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协议名称,不能真正理解。

2.3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校内外交流,主动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2011]9号)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实施“教师对接企业”工程。联系张家港市的重点企业,或者与专业相关的本行业的典型企业,安排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师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对接联系一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充分了解和学习企业的各类标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以“访问工程师”等角色,承担企业安排的相关工作,挂职以下相应的一种岗位:1)担任“技术顾问”、“科技助理”等,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技改项目、新产品论证及其它产学研合作工作,帮助企业完成项目研发,申报项目、成果、专利等。2)担任企业“人力资源顾问、员工培训顾问”等,鼓励参与企业的人才开发、新员工录用、员工培训等工作,帮助企业建立人才资源网络。

为加强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每年安排青年教师脱产到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江苏远大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锻炼。学院与实践单位及教师签订三方协议,按协议进行考核管理。实践锻炼期间,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实践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相关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并接受实践单位在考勤纪律和工作成效方面的监督考核。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邀请企业进校宣讲,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本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校外兼职教师、开设讲座,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承担顶岗实习、毕业生实习指导,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2.4校企联动,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重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通过与企业的多次接触与商谈,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方协议,使得学生入学就有就业保障,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提高生源质量。

同时通过以下途径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1)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调查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专业要求,通过企业宣讲会、校园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横幅、毕业生就业网、QQ群、短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就业信息,并大力宣传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种政策,教育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

3)搭建就业实习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紧密型实习、就业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良好的作用。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认真做好毕业生实习期间的考核与鉴定,及时研究分析实习训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实习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3结论

总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更好地为张家港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郦丽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22-24.

[2]周爱霞.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9):138-139.

[3]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6-158.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商务谈判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3-0118-02

在社会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今天,时代进步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不断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人才,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高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需求所开创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谈判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型课程,学生能否掌握基本理论,能否在未来的外贸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是一切外贸交易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因而,高职高专院校应转变旧的思维模式,把实践放在首位,努力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顾名思义,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校告别了以往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在教学及学生就业上建立桥梁与纽带,利用企业现有的实践资源,把重心从课堂引入实践基地。这种模式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掌握实践领域的最新动态,实现了教学与应用资源的整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四类:第一,学校引进企业;第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第三,校企互动模式;第四,“订单”式合作。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四种模式之所长,实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学的统一。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协商,签订必要协议,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素质来培养生源,企业也可派人来进行短期培训,并设立合理的公司考核机制,成功通过考核的学生,即可签订就业合同。这种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转化效率,缩小了学校与市场之间的差距,在维护了学生和企业利益的同时,也给双方带来了实惠。

二、商务谈判课程的内容和定位

商务谈判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型课程,主要介绍商务沟通以及谈判的相关知识,技巧和方法,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等特点,对学生外贸领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和理解商务沟通以及谈判实践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阶段策略、谈判礼仪及相关外贸领域技能。该课程是有志从事外贸领域工作的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商务谈判课程建设有其专业性及特殊性。在高职高专商务谈判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尽早获得谈判实践技巧,掌握该领域最新的能力需求,缩短学生与执业市场的距离,是实现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商务英语的各项专业课程中,特别是在商务谈判课程的具体操作中,高职高专院校应力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与市场、企业需求相结合,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开拓创新,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战略理念,实现时代赋予高校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之重任。

三、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商务谈判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整合课程资源

商务谈判属商务英语技能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实践操作涉及范围广,覆盖外贸交易全部过程。国际商务谈判是外贸进出口业务的先行军,谈判过程中是否处于优势,谈判结果是否符合己方利益,谈判后协议的签署,都对整个外贸交易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国际商务谈判究其本质,属进出口业务谈判。进出口业务每个流程的开展都离不开交易双方的合作与磋商。掌握优秀的谈判技能,与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课程相结合,开展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等国际贸易业务的各流程的谈判,使国际谈判能按照实际程序真实的融入外贸操作领域,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谈判技能。而片面追求谈判技能,忽视其与进出口业务相结合是行不通的。在校企合作订单试人才培养模式下,商务谈判课程应针对外贸谈判中的实际需求,整合其他相关课程资源,挖掘共性特性,建立课程资源链接,如采用跟踪教学等手段,随其他相关课程进程,进行符合外贸业务实践顺序的谈判场景教学。避免教学资源重复浪费。同时分清主次,合理配比理论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区分主辅课程,保证进出口业务流程贯穿始终,做到教学过程高效务实。

(二)加强实训室建设

模拟或真实商务谈判需要有相关的硬件及软件支持,如相关的谈判场所、桌椅、话筒、会议记录、纸笔、文件、录音及播放设备、谈判时间、人员等。建设商务谈判实训室,为模拟商务谈判的真实场景、构建商务环境提供必要保障。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经历最真实的职场体验。合理构建商务谈判实训室,可以一室多用,在模拟商务谈判之余,也可根据不同课程的相同硬件需求,用于模拟公司内部会议,口译教学等。

(三)校企互动、合作共赢

根据商务谈判课程性质及现有环境,分析商业、地域等因素,可邀请更多企业走进校园,选择合适人才,作为储备力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加快企业的人才转化效率,满足高校人才战略。企业可以合理方式与学校达成协议,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公司谈判组成员,授权学生在特定条件下,代替或参与公司完成某项特定谈判磋商任务,如区域范围内可完成的合理谈判任务、建立业务关系;网络磋商与谈判;公司视频会议;订单人员所在地企业谈判。学校可利用实训室等便利条件,为企业提供订单人员的办公场所或会议室及办事处。订单人员与企业需了解对方真正诉求与合法权利,在履行自身义务的前提下,为实现双方共赢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考核及保障机制

设立校方及公司用人双重考核机制。高职院校需订立学生能力考核机制与公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机制相配合,同时检验学生的实习成绩,也在考核中允许企业选拔合格人才,双向衡量,使备选人才在学校提供的办公环境中,为企业提供业务服务。这种校内供职的方法既保障了校方的权益,不干扰学生在校生活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的资源。

校企合作,协议优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与市场接轨。校企合作给企业与学校带来双赢的前提是要有法律的保障。有法可依,有理可循,这才是令双方合作顺利进行的制胜法宝。校方可多方征求意见,拟定协议范本,力求完善,不留漏洞,在支持企业权利的同时,充分保障校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及权益,保障学生能学有所得、劳有所得。

(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如何吸引更多企业,并保持企业与学校的稳定合作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应提高校企合作的硬件条件及软实力,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开展课程改革及实训室建设。为促进校企合作,高校需提高硬件环境建设,为企业合作准备必要条件,如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进行外贸操作平台,网络条件建设等必要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对该专业建设中重点科目教师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至少达到该专业对应外贸供职水平及以上。开设企业所需科目及项目培训,选取符合实践理念的教材辅助教学。高职院校需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适度合理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开展合作的便利条件,提升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保障企业长期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六)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

在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商务谈判课程需要完善课程评估机制。谈判作为应用型课程,可开创新型评估机制,如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订单人员谈判组评估、谈判成果评估、方案评估、报价底线评估、签约评估等。在完备的评估机制的保障下,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有利经验,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企业对订单人员的信任,促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商务谈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谈判人员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就在于现有的商务英语谈判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商务谈判课程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突出其实践性,努力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谈判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汤定国,吴国伟,孙梅.“订单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民企)[J].江苏教育,2011(12).

[2]李敏.论模拟谈判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7(18)

[3]庞爱玲.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程忠国,符裕,施伟.实施订单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J].职业,2011(9).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10

abstract:astalenttrainingmodeforstudentandwork,talentordertrainingmodecanachievevocationaleducationemploymentorientedprincipleinthegreatestextent,thispapernowstudiestheimplementationsituationoftalenttrainingmodeofeyeopticaltechnologymajorinourschool,anddiscussesthewayofth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关键词: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注意问题

Keywords:eyeopticaltechnologymajor;talentordertrainingmode;theproblemshouldbepaidattentionto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81-02

0引言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2003年首届招收中专学生,2006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尤其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绩,现将实施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如下:

1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主要看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到“适销对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被社会、用人单位接受,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为企业培养了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2企业对“合适人才”的需求企业发展需要特定的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要求,学校依据企业的人才要求对学生的理论、技术等进行全面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

1.3解决学生就业难的理性选择“订单式”培养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升了就业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学生的超前就业,学生一入学就成了订单企业的准员工,不必为三年以后的就业而焦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并发挥作用。

2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必由之路。“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素质必须与相应的就业岗位(群)要求相一致,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有赖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所培养的毕业生最后要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中,实施“订单”培养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多种“订单式”培养方式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订单式”培养模式包括:学生在校大一期间与眼视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大二期间学生与单位签订“带薪顶岗实习协议”,大三时学生到签订协议单位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学生毕业时单位来学校招聘;订单培养单位与学校共同联合培养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均为眼视光行业知名企业。依托企业的人才需求计划,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订单培养”要求,构建“2+1”培养模式,充分考虑“订单培养”的可实施性,制定二年在校完成“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岗位综合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一年在订单企业完成“顶岗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企业深度介入专业建设和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中全面实现“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岗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

3订单人才培养的内容

3.1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建“眼视光实验实训基地”,眼视光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比如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就是由台湾宝岛眼镜有限公司捐赠建成,云南大全眼镜公司、宝岛眼镜公司、昆明现代视光学有限公司、昆明同协光学眼镜有限公司等企业向我校眼视光专业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并为学校贫困生免费验光配镜,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眼镜,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使眼视光综合实验实训室形成“教、学、练”为一体的实践培训功能。

3.2校内外实训基地互融,实现师资队伍共建、合作教学模式构建眼视光教学校外实践体系,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全日制培养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既培养全日制技能人才,也培训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在办学过程上,从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的合作教学模式,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双方共同开展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前培训等,期间企业行家及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共同为受训的学员上课,使技能学习与工作岗位零对接。

3.3订单式培养实现毕业与就业零对接通过人才的订单培养,每届学生入校后即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08级订单培养38人,09级有75人、10级有136人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其中10年招收的中专眼视光4班被台湾宝岛眼镜有限公司命名为“宝岛班”,11级有106人,学生按计划完成校内学习,即到协议单位进行顶岗实习(10个月),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企业对实训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与考核鉴定。对取得毕业证书并通过实习考核合格的学生,单位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学生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4订单人才培养的成效

眼视光技术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1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双证”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被确立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成功入围国家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眼视光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西南唯一入选单位,2012年眼视光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被定为省级特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带薪顶岗实习、“双证”培养模式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亮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年终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连续3年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一等奖,毕业生遍布云南、四川、贵州、广州、深圳等省市,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行业培训鉴定初中高级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约500名,2012年起开展眼镜验光技师培训,为行业培养了大批眼视光专业骨干,社会评价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

5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企业对于订单人才需求存在盲目性。一些企业为了克服用工短缺的现象,企业就会盲目与职业学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制度,在学生技能培训方面不注重对于学生数量的考虑,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缺乏针对设置,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岗位设置不符,结果忽视了学生的特性发展。②订单培养过分强调就业率。订单培训模式往往会造成学校过分于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以此决定学校招生人数数量,而忽视对于学生的培训质量。③订单培养模式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订单培训模式教学在初期阶段学生就形成了就业意识,使得学生容易滋生懒惰情绪,学生没有压力感,他们认为毕业后不用再为找工作而发愁,结果他们在学习方面就不用功。④订单培训合同执行情况不理想。企业由于规划或者发展原因,往往会产生在订单培训对象毕业之后,企业已经不再需要学校提供的学生,因此企业就会单方面解除培训合同导致订单学生不能找到工作,加重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贾松.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眼视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