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花艺景观设计十篇花艺景观设计十篇

花艺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59

花艺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新时期;园艺技术;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84

园林景观建设能够美化城市、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应用在商务办公区、住宅区、农业生态等领域。而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的融合,使园林景观设计如虎添翼,是现代化@林工程的有效助力。

1新时期下园艺技术

1.1观赏园艺

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天气变化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观赏园艺的发展,园艺技术中观赏园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园艺生产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园艺一词原指的是围篱保护的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园艺变得更为多样化,现如今开始不断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1.2花卉园艺

如今,花卉园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花卉园艺应用范围广,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设计中都可以融合花卉园艺。在室外环境中,花卉园艺主要应用于公路两侧、城市美化中;室内花卉园艺主要应用在卧室、客厅等。花卉园艺包含:插花、盆景、花卉栽培,对人的精神素养有所帮助。随着园艺技术的发展,花卉园艺也被应用在园林景观中,效果良好。

2园林景观

2.1园林景观分析

园林景观主要是在规定范围内,使用相关技术方法和园林技术方法,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植物种植,一步步实现环境的美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带给人们一种生活化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园林景观设计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园林工程技术发展状态,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起步较晚,不过在技术水平上进步速度较快。园林景观建设通常可以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软景观主要指的是一些河流、植物等自然建设景观;硬景观主要是人工景观建设,例如:灯光、座椅等。

2.2园林景观发展

园林设计讲求环保、经济、实用原则,缺一不可。不同的原则有着不同含义,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差异。适用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首要条件,适应性原则讲求因地制宜,确保景观设计的长久性;注重景观所需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进行一定的控制,防止预算超支。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投入;注重景观的环保美感。在设计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对植物位置布局进行设计,给人1种美的享受。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通常会用假山制造,以衬托周围环境。

新时期,园林景观建设依然要以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为主,在保留传统设计特点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注重园林建设材料的使用,凸显历史感,动静结合。

3新时期下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

3.1高档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高档小区绿地覆盖率在整体面积的35%,公共绿地跨度大于8m,并且面积不低于4000m2。高档住宅区绿地面积的1/3需要有充足的阳光。所以,在进行住宅区设计时,设计师通常将会将小区绿化转为景观设计,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提升美化效果,提高小区档次,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小区地形、土壤、天气等条件,进而选择适合小区环境的植物。选择一些成活率高、易管理的植物品种,节省资金投入同时达到美化效果,两全其美。

3.2商务建筑景观设计

一些商务办公建筑中也会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以缓解人们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同时增加文化氛围。在商务办公中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将不同的植物、花卉融入在商务办公中更能够增添园林特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氛围、环境的衬托,强调立体化和适用功能。例如:在进行商务建筑景观设计中可以加入凉亭、桌椅等基础设施,满足该区域的人们对于休闲功能需求。给予人们一定的休息空间,配合环境效果,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

4结语

园艺技术和园林景观的融入,将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优越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效果塑造完美无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创新型突破。通过对新时期下园艺技术、园林景观、新时期下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3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园林建设行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花艺景观设计篇2

地处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是描述北欧国家的地域性名词,因此也称之为“北欧”,其中包括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和冰岛这五个国家,现有人口2500多万,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现代高福利地区,所以人民享有较平均的、良好的生活水准,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相对靠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均处于北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春秋两季较短促,冬季漫长寒冷,气候反差大,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人与产品、室内、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显得更加密切,产生了所谓的冬日设计。该地区整体的植物林缘、平静众多的湖泊、缓缓弯曲的海岸和柔缓变化起伏的地表,构成了平和、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众多设计师的灵感源泉。

2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现代地域性景观的演进历程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景观设计发展历程与欧洲大陆其他的国家相似。在20世纪以前,他们的园林多模仿欧洲的流行风尚,园林运用的设计要素和规模大小也有着一定的变化。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景观设计经历了启蒙、探索、雏形和成型四个阶段,受到了一系列艺术设计风格和设计运动的促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族浪漫主义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和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主义。1980年景观设计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景观的重复利用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1990年艺术和设计领域中极简主义的兴起,将斯堪的纳维亚景观设计中艺术与功能统一的传统推向了新的高潮。总体来说,北欧的现代设计有着普遍追求朴实、美观和实用的特点,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符合时展的地域性景观和园林,在现代设计中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其中尤以瑞典和丹麦在景观设计上的发展最为突出。

3现代艺术对斯堪的纳维亚景观演进的益处

纵观西方艺术的历史,园林设计的最佳状态体现在对当时的艺术、哲学、美学的全面研究和诠释时期。20世纪初,形形的视觉艺术运动不断涌起,园林对其引用和诠释大幅度地推动西方园林的发展,景观设计师成功地将艺术与园林融合。

3.1促进景观设计师对园林艺术层面的追求

从20世纪初起,北欧的景观设计师都在尝试着将园林的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之上,其中一些设计师采用自然式风格,以种植不规则的植物为背景,衬托出建筑清晰、简洁的形体;而另一些设计师则是采用现代主义建筑化的方式。丹麦的索伦森和S.i.安德松是其代表人物之一。索伦森,在1945年获得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eckersberg奖章,这一奖项是专授予那些在纯艺术或应用美术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人,这标志着索伦森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身份得到了认可。索伦森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和园林艺术家,坚持景观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文学和音乐相近。在1963年出版的他的宣言式著作———《园林艺术的起源》中,索伦森更深层次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性。索伦森大量的景观设计作品,如nrum家庭花园(1948)、Kalundborg教堂广场(1952)和Sonjapoll花园等,都体现了其作品对美、艺术与空间的追求。S.i.安德松认为景观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身份和尊园的艺术。他的设计作品结合了丹麦的艺术、文化和环境特点,获得了“将诗引入花园”的美誉,如位于瑞典的S¨odreSandby的marna’shave花园。

3.2造就景观设计风格与形式语言的灵感来源

20世纪初,现代运动大幅度地推动了园林的发展,丰富的现代艺术思想与形式语言造就了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如抽象艺术、至上主义、极少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和大地艺术等,景观设计师通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引用、重现和转译等,将艺术融入园林当中。马列维奇构成主义的绘画,如《飞翔的飞机》,以及未来主义巴拉的绘画,启发了索伦森的设计语言与动态空间表达,将平面动态转译成用材料和空间表达的花园艺术,如螺旋线、椭圆和S形曲线等。S.i.安德松受极简主义的影响,他的设计保持着非常简洁的形式,他认为景观设计是植物与空间的对话,植物的生长也需要简洁性。m.克林特在Stavnsholt的假日花园(1958)的设计运用了与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形的画》(1923)中的构图方式。受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的影响,丹麦形成了以绿篱为造型元素与简单几何形组合空间的设计特征,圆形、椭圆成为其几何景观中最具特色的设计词汇。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园林中的自然主义风格,也都受到了绘画艺术的创作灵感和方式的影响。如瑞典重要的景观设计师海么林,从瑞典风景画家BrunoLiljefors的绘画中学到了对自然的阅读方式,进而形成了为他所倡导的瑞典自然式景观设计特征。

3.3以美学和视觉的角度推究构成的构图

现代绘画艺术对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园林的平面构图上,景观设计师以美学和视觉的角度将绘画的艺术构图转译在构成的园林平面上,艺术的构图主要受到构成主义、具体艺术以及蒙德里安绘画的影响,呈现出构成的意味。风格派蒙德里安的绘画多是垂直和水平的直线与原色构图,以最简洁的几何形体与纯粹的色彩表现出事物内在的理智和逻辑的对立平衡关系。1955年蒙德里安的作品巡回展,对北欧的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典设计师马汀松设计的nyk¨oping市镇厅庭院(1955),平面构图由植物与混凝土等不同材质的三个三角形组合而成,形成了一幅与蒙德里安抽象画有共通之处的构成画。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充分体现在丹麦以几何形组合空间的景观特征上。具体艺术绘画影响了丹麦景观设计的形式语汇,矩形得到广泛运用。索伦森设计克洛克花园的平面形式与意大利未来主义绘画的平面动态有相似之处,远远超越了绘画者的二维空间。S.i.安德松用修剪的绿篱重现了艺术家用色彩对“飞鸟”的绘画描述。

4现代建筑运动对斯堪的纳维亚景观演进的益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政治条件和思想观念为设计领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现代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流派。尽管当时的景观设计并不是现代运动的主题,但一些流派和建筑设计师少量的花园设计和设计图纸,以及他们的建筑语言对景观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1建筑设计师在景观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20世纪20年代起,先进的现代建筑运动引领着景观设计领域向前发展,优秀的建筑师对斯堪的纳维亚现代景观的演进起到了开创、引导和促进作用,其中阿普斯朗德、阿尔瓦•阿图、约翰•伍重、尤根•博都是其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以阿斯普朗德为代表的建筑师对瑞典的现代景观和城市公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1939年,瑞典建筑师阿斯普朗德和莱维伦斯设计了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这是现代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的早期范例。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影响了他之后的许多著名的建筑大师,如芬兰的阿尔托和丹麦的伍重。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景观设计有一显著特征:把花园和景观看作是建筑的一部分或是建筑的室外空间,丹麦建筑师伍重和尤根•博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建筑设计,优美地诠释出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如Kattegat的路易斯安那博物馆。在20世纪60年代丹麦景观设计师还受到了一些建筑师,如erikChristianSrensen,nielsFager-holt,poulKjRholm的作品和设计思想的影响。

4.2建筑化的句法规则

20世纪初,大量的私家花园设计出现,花园与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建筑化的花园设计方式在北欧盛行,之后受到英国建筑师路特恩斯运用植物运用思想与空间表达的启发,丹麦的景观设计师结合本土运用修剪和未修剪的绿篱来组合与塑造空间。约翰斯顿在海德考特花园的私家花园设计思想和手法,对丹麦的现代花园以及丹麦景观设计师布兰德特与索伦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园林设计师约根森主张花园与建筑统一的建筑化风格,如Vestparken的大众花园。i.p.安德森、约根森和布兰德特三人在设计中积极探索植物形式与空间组合的关系,运用从建筑房间的分割方法演变来的由绿篱与成排的树分隔空间的组合,从而为合理使用有限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挪威设计师eailBele设计的nedre墓园(1935)是一个纯粹建筑化设计的早期实例,Bele仅用一个单一的圆形室外剧场形式组织整个墓园,低矮的绿篱把场地划分成不同的单元。

4.3建筑要素的引用

在北欧的现代园林的发展中,建筑中“墙”的词汇也运用到园林的设计语汇当中。设计师将“墙”作为建筑化的要素引用方式分为两种:1)直接引用。1939年,瑞典建筑师阿斯普朗德和莱维伦斯在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上升的小路一侧的小墓园设计中,直接运用了片墙分隔与限定出不同的墓地空间。挪威景观设计师受到密斯的影响,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体现了运用片墙而创造出的流动空间。2)转译为修剪的或未修剪的树篱或树篱成排形成的竖向界面,以及花园的廊架。1950年,“树篱”逐渐成为丹麦许多景观设计师建筑化的中心元素。索伦森将其与现代几何形结合起来,常将建筑化的要素组织与环境结合,树墙、树篱和攀缘植物的廊架等是他建筑化设计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如eids-vold花园中绿廊。S.i.安德松认为,“我们的职业最本质的东西是对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组合设计。”如他在marna花园创造出的隧道式篱墙,即绿篱墙高度的局部达到4m,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开放或幽闭的空间结构。雅各布森在Rdovre市镇厅设计的成排的锻树,施密德特在trongard学校中心草地两侧设计的悬铃木树阵,以及o.挪加德在trnby市镇厅广场设计的悬铃木树阵,都运用了“墙”的建筑要素形成半开放式围合空间。

4.4空间的形式与组合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建筑化几何式园林风格相对比较突出,由于建筑和园林都是在塑造空间,风景园林只是没有天花板的建筑,因此建筑不同程度的开放与私密空间的塑造与园林空间是相通的。北欧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常与当时知名的建筑师合作,受其建筑化的空间组合效果的影响。索伦森曾在布兰德特的设计事务所工作期间,受到丹麦功能主义派的知名建筑师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索伦森花园空间组合的方式上,包括几何形体的并置与重复,利用形体间的数学逻辑关系创造均质的几何空间,以及建筑与庭院开放空间的整合。如nrum家庭花园利用均质的几何空间巨变出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奥尔胡斯大学校园中保留山谷的开放性,形成了开阔的风景校园等。挪威的盖布瑞尔森和mortenGrindaker合作完成的挪威水电公司公园(1960—1963),被誉为二战后挪威现代主义园林的一个重要标志,设计师对密斯建筑中“片墙”空间组合进行转译引用,从建筑中获取景观设计词汇创造出流动的室外空间,打破了当时挪威园林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的传统,促成了园林朝着都市主义景观的发展趋向。瑞典景观设计师马汀松和布劳姆通过对一系列方形空间的组合,形成不同开放和封闭程度的空间。如莱维伦茨、雅各布森和阿尔托等优秀的建筑师,建筑的空间概念与组合方式自然地流露在他们的庭院和花园设计中。

5结语

花艺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艺术

1景观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对于空间,我们通常用长宽高或者大小来进行表现,它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可观存在。而所谓的景观空间,即景观园林中具有一定容纳量的空间,它由一种或多种景观元素构成,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人们停留或使用,更好的满足人们休闲生活的需要。景观空间艺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空间环境为载体,通过艺术化设计,实现景观空间在尺寸比例、功能结构、平面布局形态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协调和统一,展现更突出的美学艺术,以达到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环境审美要求,丰富人们休闲生活活动的目的。景观空间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景观空间的分类,根据参考的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划分。(1)根据使用人群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景观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如院落)、半公共空间(如厕所)和私密空间(如卧室)。(2)根据空间视线的围合性划分,可以将景观空间分为开敞空间(如广场)、半开敞空间(如廊架)和封闭空间(如密林),这是对景观空间进行分类的最常见形式。这三种空间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开敞空间空透、敞开、给人一种敞亮、明朗的感觉;而半开敞空间可以给人一种依靠,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封闭性空间,则让人觉得聚气、沉闷和有压迫感。(3)根据空间的态势来划分,可将景观空间分为动态空间(如溪流)和静态空间(如湖面)。动态空间形象、流动,可以增加人的自由感,而静态空间在形成视线焦点方面则比较有优势,能够缓解人们的情绪,给人一种平静之感。

2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对景观园林进行空间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景观空间,因此,景观园林空间设计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对各个要素的设计都要考虑人们实际使用的情况。比如在确保景观空间的大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容量及常用人群等。要充分的对各种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更好设计和利用,从而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空间环境。

2.2绿色健康原则

绿色健康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更要突出绿色生态、健康的原则。这在景观园林空间设计中主要体现为空间设计不能以牺牲园林生态来实现,比如说,为了追求更大的景观空间而缩减或直接省略掉绿化植被,这是不符合绿色生态的原则的。另外,就是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也要低碳环保的设备与材料。

2.3和谐统一原则

景观空间设计是对园林中的各个景观要素进行有效的利用和设计,所包含的景观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园林植被、路径、水景、建筑、山石等等,因此,在对这些景观要素进行融合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使景观园林空间给人一种内容丰富却又不显杂乱之感。

2.4功能多样化原则

假山、花圃、指路牌、解说牌、座椅等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基础设施,景观园林是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体,因此,在对园林中的基础设施进行设计时,在提升审美性的同时,还要确保设施的实用性和功能多样性,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审美上和使用上的需求。

3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设计

3.1地形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设计中,地形是影响整体设计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设计的骨架基础,而我国地形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且优势突出,有些地形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因此,在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中对地形优势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在地形进行设计时,首先,要遵守自然界地形变化的规律。在设计时,不应对原本地形进行过大的改变,而是应该充分发挥自然地形的特征优势,根据地形的自然形态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景观空间;其次,合理安排利用地形优势进行设计,如对于比较平坦的地形,由于比较开阔明朗,那么在空间设计上可选择廊架或广场等开放式空间;而如果是坡度较缓的地形区域,就不适合设计成硬质活动的空间,可以考虑台地式的景观空间或缓坡草坪式的休憩空间,这样可以为游人带来更好的景观视觉和触觉体验;而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陡坡地形,虽然说存在着不利于游人活动的特点,但是却具有较好的视觉敏感性,可以利用地形设计视觉焦点,打造山体空间,让游人体验空间的压迫围合感。

3.2植物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设计中,植物是景观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也是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软质元素,对于空间艺术的打造有很大的作用。植物空间艺术的设计关键在于根据植物的基本特点及设计中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对景观环境进行打造。对于以植物为主的空间进行艺术设计,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植物来进行设计,绿乔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在空间艺术的设计上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次,由于植物存在着季节性,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形态也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如天迎春花、夏天荷花、秋天桂花、冬天梅花等,所组成的空间艺术也是各有千秋的。此外,应该根据不同的景观空间主题选择植物,比如在纪念性的园林景观中,为了营造压抑庄重的空间艺术效果,常绿松柏是最佳选择;而对于道路园林景观,采用色调鲜明的丛植花卉则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开敞愉快的空间艺术之感。另外,植物种植方法不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空间艺术感受,只有合理选择,才能更好的进行空间艺术打造。

3.3水体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空间设计中,水可谓是一个活跃性和可塑性最强的景观元素,也是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充分的利用水的流动性,在景观空间艺术设计时,可以让空间在动态和静态之间自由切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空间艺术感受。

3.4建筑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建筑是一个中要的服务性设施,也是景观园林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而由于建筑造型及功能的多样性,在空间艺术设计中也会组成不同的空间艺术形态,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常常可以成为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的点睛之处,如景观亭、艺术文化廊等,就是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功能特征来实现景观空间的丰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艺术设计是一个重点,合理的空间艺术设计对于景观园林的品味与环境空间使用情况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中,要根据不同景观空间类型的特点,遵循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原则,根据不同的景观空间元素进行针对性设计,以充分发挥景观空间要素的优势,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有效设计和统一,设计出内容、形式丰富的景观空间艺术形态,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景观园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崔岩岩.浅谈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J].艺术科技,2013,8:255.

花艺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艺术园圃;主题表达;多种手法;精心组织;香港花展

中图分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09-07

收稿日期:2017-04-14

修回日期:2017-06-15

abstract:asanexhibitionworksofGuangzhoumunicipalBureauofForestryandLandscape,"Spring"artGardenwonthe2017HongKongFlowerShow“BestDesign(Gardenattractions)Goldaward”.theprojectusesgardenlandscapingmethods,combinedwithlight,soundeffecttohighlighttheconnotationsof“Love”.intheprocessofdesignandconstruction,itusesappropriatedesignelements,avarietyofplantmaterialsandplantingtechniques,landformdesignandthree-dimensionalgreeningandotherspecialwaystohighlightthetheme.italsousesphotoelectriceffecttoenhanceartisticconceptionoftheworkthroughcarefulorganizationofearlywork,whichensurethequalityofmaterialsandtoachievethebestlandscapeeffect.

Keywords:artgarden;themeexpression;multiplemethods;Carefullyorganized;HongKongFlowerShow

“香港国际花卉展览”是香港特区每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花卉展览会,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推广园艺和绿化意识的重点项目,展览形式包括艺术园圃、插花、艺术盆景、园林景点(公共景点)等,每年举办一次,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会举办一系列教育与娱乐并重的活动,如展品比赛、摄影比赛、学童绘画比赛、音乐及文娱表演、花艺讲座等[1]。特首夫人惯例参加开幕式,数十万本港市民和世界各地的园艺爱好者前往赏花、绘画、摄影和交流。2017年花展作为香港特区成立2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有来自17个国家的243个机构参加。内地8个省份的11个城市参加此次花展,澳门、台北也有作品参展。2017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参展的艺术园圃,名为“满园春色”,获得了最佳设计(园林景点)金奖,笔者承担了项目构思、方案设计和施工全过程的工作。本文结合“满园春色”的特色营造,叙述和分析了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如何结合实际需要充分表达园圃的主题意境。

1园林园圃的主题意境

“园林园圃”是在汉语词典中介绍的“园圃”定义下延伸而来的种植花草并适当配以其他构建、营造园林景观的场地,是浓缩的小型人工山水园,是人为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将天然山水风景浓缩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以有限的山、池、树木、建筑再现自然山水的典型特征,讲究玲珑奇巧和细部处理,在有限的空间内求得变化,“小中见大”,蕴意无穷,具有较高的审美境界和意境,启发人的想象,不同的园林小园圃具有各自的主题意境。

2“满园春色”项目概况

2017年香港花卉展览以“爱・赏花”为主题,以美丽可爱的“玫瑰”为主题花,展现香港是一个美丽和充满爱的城市,并首次要求在花艺摆设和园林造景中加入柔和光影元素。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参展的艺术园圃《满园春色》面积为15m×15m(户外),作品主题突出,以园林艺术造景手法,配合光、声效果,凸显作品“爱”的内涵。按照主办方的规则要求,植物材料所占比例大于70%,场景主题表现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环境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通过地形变化,立体、平面及特定景物的融合,立体部分的设计紧扣主题,兼顾观赏性、安全性、创新性和经济性,根据立地条件为观赏者提供四面有景可观、不同方位视觉效果各异的艺术园圃,让亲临现场的观赏者真切感受和体验表达形式多样、风格富有特色、五彩缤纷和充满浓浓爱意的场景。

3园林园圃的主题意境表达和塑造

3.1总体构思紧扣主题

《满园春色》园圃方案的总体构思过程中,十分注重主题意境表达,紧扣本届展会“爱・赏花”的主题和要求,以“爱的元素”和“爱意表达”为贯穿园圃的主线,以简约、夸张的表现形式,运用岭南传统庭园的亭、水、石及本届主题花玫瑰等元素组合场景,采用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手法,展现“满园春色关不住,爱意浓浓溢满园”的景象。营造出爱意满满的场景:春天的花园里,绽放着鲜艳的玫瑰花,花前月下,热恋的情侣相约亭台,倾诉衷肠,爱的心声犹如古琴悠扬的旋律,演绎浪漫的《爱情故事》,潺潺溪流伴着琴弦唱着祝福的歌儿流向远方。浓浓的爱意沿着连绵的七彩花带延续,永恒不断。

3.2设计要素围绕项目立意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有限空间中容有丰富的景观,必须小而精。本项目采用树亭、小桥、琴台、花钵、景墙、人工花艺等作为主要设计要素,各构景元素合理配置,尺度比例协调,配以地形的高低变化,以树亭为中心主景,将小桥、琴台、花钵、景墙、人工花艺等错落有致布置周围。采用人工堆砂塑造地形,效仿自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体现自然山水之趣,通过亭、桥、溪等造景,增加园圃景观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将微地形、溪涧布局巧妙结合,通过花木的衬托,营造了一个小中见大、开朗明快、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图1)。该园圃采用自然点缀和规则形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物配植,树亭及溪涧周边为自然点缀,其他区域为多色的规则花带。亭、桥、琴台等场景寓意恋人间缠绵的爱情故事,人工花艺制作的大型玫瑰及四周穿插种植的玫瑰花则展示世界处处充满爱的意境。

3.3精心组织前期工作保障材料质量

园圃的主题意境表达不单与技术工作有关,项目实施前后的组织工作也至关重要。由于香港花卉展览大会允许现场布展的时间只有10天左右,时间紧迫,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异地施工并保障园圃景观质量是组织工作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能让所用的植物及植物造景达到理想效果,本项目立体绿化扎作部分根据设计方案提前在广州制作,再运输到香港现场安装。树亭由4株通过多年精心造型栽植、尺寸大小较为适合的榕树Ficusmicrocarpa组合而成,保留树高4.2m,亭底部面积2.5m×2.5m。为了运输方便,提前10天对植株进行结构切割处理,并加强技术养护,防止对植株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小桥、琴台、大型玫瑰花、花钵、景墙、石块等立体扎作,采用架构种植的施工工艺的形式,提前10天在本地种植制作完成,加强运输前的养护,让植物顺利渡过缓苗期,恢复到正常生长阶段,几乎完全遮盖硬质架构,在展览期间展示最佳景观效果。

另外组织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材料运达现场后,注重植物材料的遮阴和水分管理工作,同时做好现场施工布展组织安排。根据项目方案特点进行详细的技术及注意事项交底,落实现场的电源、水源及可能妨碍施工的管线情况等等,根据花坛立体构件大小和植物材料数量,准备好吊机、叉车、运输车辆、专业工具等[2],保障卸货过程中尽可能不造成植物及其立体花坛的机械损伤。

3.4植物选择和配植注重突出主题

植物造景是园圃营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方寸之间可现园林艺术的无穷魅力。园圃的植物配植通过自然点缀和规则种植形式,植物多样性和色彩相互衬托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远看色彩斑斓、鲜艳夺目,近看爱意满满的景观效果。除榕树外,园圃还采用33种植物品种(表1),在树亭及溪涧周边以自然式布置、时令开花植物品种为主,搭配适量的观叶植物。色彩丰富的名花异草,与山石、枯木、小桥等相结合,高低错落、清新自然,既突出自身的观赏性,又表现了组合景观的自然特色。黄花风铃木丛植作为背景,同时作为骨干树种,满树黄花与绿色的树亭相互映衬,成为景观的一大亮点;树亭前小溪边,配植两株盆景式造型的广州市市花――木棉(图2),以苍茎的枝条、鲜艳夺目的红色花,傲立群芳,成为了观赏视线的焦点,更突显了广州的地域文化;花色、形态各具特色的各色蝴蝶兰、石斛兰、文殊兰、春兰、香雪兰、芙蓉菊等(图3),点缀在不同视角区域,增加近观效果的可视度和雅致性;溪边的水生植物让溪涧显得野趣生动;地被花卉以整齐色块,流畅的线条,形成七彩花海,与立体部分相互衬托成景;红草、绿草、佛甲草、黄叶假连翘等作为立体绿化植物材料,成为不同空间的背景和衬托,让表达主题意境的元素更加突出(图4)。

3.5地形塑造提升立体景观效果

在该园圃施工现场定点放线和塑造地形时,充分考虑观者的参观路线和视距,根据主要构筑物的体量及相互景观关系,对立体构筑物的摆放位置设计时做到心中有数,现场进行调整,保障不同观赏面和不同角度的效果。定点放线后,用吊车及叉车将主要构筑物准确安放,尽量保障树亭、琴台、大型玫瑰花、花钵和景墙等所使用的植物不受到机械损伤。

为达到设计要求,本项目采用人工堆砂在平整场地塑造地形,通过效仿自然,结合树亭、小桥、溪涧(图5)等造景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尺度需要,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增加园圃的立体感和景观丰富度,体现自然山水之趣。以树亭基础为制高点(标高为1.00m),按溪涧自然走向,根据需要适当起伏,形成微地形,最低填方0.20m。

溪涧布置采用枯山水的处理方法,解决现场水源不足的问题。以立体绿化扎作为石、白色卵石为水,盆栽花卉为岛,安静的溪流与热烈的花卉景观形成鲜明对比,缓缓流经绿桥,两者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图6)。

3.6特色立体花坛凸显创意亮点

该园圃通过立体花坛各种不同的植物特性,以独有的空间语言、材料和造型结构,让人们能感受到其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本园圃立体花坛采用形式多样,如:植物雕塑、造型插花、立体种植等,创意新颖。以4株经过多年精心造型栽植的榕树,呈现岭南传统景观亭的造型,体现岭南园林艺术技巧和景观的趣味性,成为了园圃的构图中心,更是本园圃作品的亮点。两朵造型玫瑰花,以插花形式表现,颜色鲜艳,形成区域的视觉中心,同时表达出人世间各种浓情爱意。立体种植与工艺装饰构件相结合构筑的景墙,突出了玫瑰花主}。立体种植的小桥、古琴、琵琶、花钵、石头等与热烈的花卉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令人赏心悦目。

3.7光电声效果提升作品的意境

在花艺摆设和园林造景中加入柔和光影元素,灯光重点突出树亭和溪涧的夜晚展示效果,以LeD灯带对树亭进行立体钩画,四周配以泛光灯相映衬(图7)。选用了《爱情故事》《春江花月夜》《风含情、水含笑》三首古琴奏乐循环播放,灯光的梦幻效果和传情的音乐相结合,增加了艺术园圃的现代视听感和趣味性,现场含蓄、音韵悠扬的古琴音乐,突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了园圃的意境表达。

4结语

园圃的主题是其与观赏者交流的桥梁,鲜明的主题可以让观赏者对园圃作品一目了然,撞击心灵。而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突显作品内涵,触动观者情感。园圃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究程度可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以其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3]。因此,尽可能让具有主题性的园圃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山水、植物、构筑物等相互交融,形成园林景观,让园景空间的整体艺术效果产生意境、融入人心,是园圃建设者的使命。包括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两方面,需要从构思到实施落地全过程中各环节的共同努力。《满园春色》园圃的营造,是设计与施工无缝结合的佳作。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黎品红.香港花卉展览特色初探[J].广东园林,2014,36(3):33-37.

花艺景观设计篇5

【摘要】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美宜人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要科学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创造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及设计理念

1.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

在艺术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艺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城市居住区的园艺绿化中,可将乔、灌、花、草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点缀乔木、灌木、花卉,形成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将平面与立体结合,加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艺术设计中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等绿色景观,丰富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道路。好的道路设计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往往和路牙、路边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城市居住区最基本的艺术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曲线、宽窄和分幅、铺材、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驳岸。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可巧妙设计河道驳岸,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等装饰,则可形成标志艺术景观。

(4)铺地。广场铺地在城市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艺术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艺术景观。

(5)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成为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

2.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设计理念

(1)自然生态原则。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艺术景观设计要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分布、交往空间设置、艺术景观小品等方面,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3)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艺术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适用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艺术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1)考虑当地风土人情特点。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艺术景观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2)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在对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

(3)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城市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1)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花艺景观设计篇6

关键字: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反规划

为了说明当今景观设计学的现状,文中将就环境问题、文化问题以及精神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事关生存、事关文化身份、事关归属感,事关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而景观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媒介。

景观设计并不是产生于园林艺术,事实上,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位渔夫划着小船经过一条两岸开满桃花的小溪,偶然发现了小溪源头处隐藏于山后的桃花源。这里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内有阡陌交错的良田美池。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人间净土,这里的人们像一家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老者健康矍铄,幼童也怡然自得。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食、美酒热情地款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现在,桃花源几乎成为了“美好生活”、“优美环境”的代名词。

1、桃花源:告诉你们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

我们相信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郊野。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积淀的产物。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在农田耕作、灌溉、粮食生产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美丽,而且还具有生产力。这才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即“生存的艺术”。

5000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频发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埋葬了村庄、吞噬掉了无数的生命。后有大禹,因能巧妙地利用土地,并与洪水为友,他被推举为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第一位君主。而这种相地和与洪水为友的能力正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以及本质。景观设计是一门融生存的艺术和君王的治国之道于一体的艺术。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教会了人们如何耕作、如何确保土地不被侵蚀、如何选择粮食生产的适宜之所。许多人都知道这就叫做“风水”.“风水”是一种中国的占地之术。在中国,“风水”一度非常盛行,它在相地方面十分有用。风水其实就是前科学时代的景观规划:在何处建立城邦,在何处修建祖先的坟地,诸如此类。

在风水的指导下,在这门“生存的艺术”的指导下,桃花源诞生了。100年前、也许200年前,一些西方人来到了中国,传教士们把当时田园般的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在这里,天地、人、神交融。但不幸的是,我们自己却不懂得欣赏这种真实纯净的美,因为这种田园情趣被视作下层文化。在这些被视作底层的劳动人民手中,诞生了平常的景观。但是在许多人眼中,这种田园景观却过于平凡了。

2000多年来,上层阶级的贵族以及官宦学者们在园中堆砌假山、摆弄花木,试图创造出一个供他们玩乐的桃花源。这种虚伪、造作的“艺术”被人们尊崇为园林艺术。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名园里,没有了农田,没有了生产价值,可以说它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功用,但是它竟然却被人们描述成了桃花源。很遗憾,沉醉在园林艺术里的人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真正的景观是什么样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所谓的园林艺术本身,加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把园林艺术比作“裹脚艺术”,貌似精致美丽,但实际上这种“艺术”是不自然的、不健康的。

50年前,佐佐木曾说过:“景观设计学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上。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艺术”。不幸的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中国和世界都如此。在建立明日之城的过程中,风水树丛被从神圣的地方连根拔起、移栽到了大街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我们试图建立当代的桃花源,而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建好新的桃花源,就连我们本来拥有的真正的桃花源也正被我们一点点地破坏了。毫无疑问,我们在找寻桃花源的过程中迷失了,所谓的“园林艺术”在误导着我们的方向,我们丢失了真正的桃花源。

2、关于桃花源的消失:景观设计学界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桃花源消失了,无数的挑战摆在了景观设计学面前,事实上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桃花源正在消失,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对于所有设计类的专业来说,我们目前主要面对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即是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第二个挑战是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文化身份,那民族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个挑战是“精神家园的丧失”。随后我会向你们具体阐述我们是怎样丢掉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的。

2.1第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吗?

未来的20年中,我国的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会移居到城市中(现在的城镇人口水平为40%),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1%,这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总和。现在,我国662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00个中国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单就北京而言,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每年地下水水位都会下降一米之多。

所以,我们能够幸存下来吗?

所有的这些情况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是7%,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为此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年因环境衰退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7-20%.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而且可能亏空了很多。不久前一场不算太大的暴雨就让整个北京城的交通陷入瘫痪。车成了水中漂浮的船。但是在同一时间,圆明园里的船却陷在泥土里动弹不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不合理的规划实践造成的。而景观设计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坚,因为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在景观层面上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景观设计并没有站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

因为单一的目的,生态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我们的“所建”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所需”。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几乎个个都有这种大尺度的广场。我们不需要这么大的广场,这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我们砍掉了本地的乡土树种,种上了昂贵的异国花木,铺上了花费惊人的草坪。它们每年要用掉大量的水,其修剪整形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生存问题、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2.2挑战二:我们是谁?

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抛开对于我们往昔辉煌帝国的崇拜,拨开今日西化的迷雾,中国的文化身份是什么?穿着西服的秦始皇,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所以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谁?

80年代开始,中国处于快速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中,中国面临着文化归属感缺失的危机。以前中国的文化身份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事实上,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建筑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这些遗产其实都是皇权下的封建帝王文化的产物。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遗产是否还能够代表当今中国的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危机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普通民众和我们的市长。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我们努力建立自己的身份的过程中,我们彻底地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因为我们总是试图模仿一些“人”,我们在通过城市的整形和美容来实现这种“人”的身份。

城市景观的第一种整形手术:伪装成古代的西方大帝国。同样的轴线,同样的罗马柱廊。我们试图效法罗马帝国的气派,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第二种整形手术即是模仿古代中国的王公贵族。我们甚至把这紫禁城的东西照搬到了现代的城市市,我们试图找回往昔帝国的辉煌。我们模仿着清朝、汉朝、唐朝……但是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崭新的世纪啊。

在第三种整形手术中我们试图模仿的是现代西方帝国。在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里,人在这幢巨大奇异的建筑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其巨大的建造成本也可想而知。我只想说这是秦始皇的心态,却是西式佯装。当这些人以这身装扮、这样的心态俯瞰着整座城市的时候,他们也许忘记了还有多少普通民众在勉强过温饱的生活。

2.3挑战之三: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的中国变得强大、富裕了。但是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祖母曾经告诉我:一颗树慢慢地长大,会成为精神,精灵会寄居在渐渐老去的树中。同样,虫鱼鸟兽、山水花木也会成为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

我们的父辈们修建庙宇,用以表达对赐予我们幸福安康的祖先的敬重。我们一贯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因为这些信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意义。

但是现在,所有的一切面临消失的边缘。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过去的十几年中,已有四千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两百万的速度增长着。他们心灵的寄托在哪里?哪里是他们精神的家园?

前科技时代的人们就是靠在“风水”上累积的经验营建出自己的住处。但是,看看现在,因为控制洪水的需要、单纯的工程做法、仓促的城市化进程,河流被渠化了,灵秀的景观也随之消失了。

与此同时,物质主义席卷了中国大地。暴发户们、还有部分不法官员疯狂地聚敛着自己的财富。去年中国前一百位的富翁中竟有51人之多是房地产界的巨头。

上述这些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生存、环境问题,文化身份丧失问题,还有就是精神家园消失的问题。

3、在新的世纪里重归桃源:当代景观设计专业的使命和策略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了。天将降大任于景观设计学。

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桃花源,即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挑战。其实,重建桃花源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城市规划、建筑学也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1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

那么,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

要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保护和重建农业时代的“桃花源”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我们应该在新时代探索新的桃花源,建设新的桃花源,这才是时下景观设计学应该做的事情。

“景观设计学是属于未来的学科”。这句话是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主席马莎发亚多说的。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好了,未来才会属于我们。

5000年前,面对洪水,大禹学会了如何和洪水做朋友,因此,他成了君王。

150年前,奥姆斯蒂成功应对了来自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缺失的挑战,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学。

50年前,面对美国出现的严重生存环境危机,麦克哈格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方法。

未来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如何让自然、人、精神重归和谐。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因为如果你可以成功地解决出现在中国的问题,那么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的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3.2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呢

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能应对上述挑战呢?因为景观是一个媒介,通过它各种自然的、文化的、精神的过程相互作用,它是一个聚集、协调三者关系的可操作的界面。

卓越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学将会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遵循“放眼全球,立足本地”的箴言,而景观应该是“本地行动”中最为可行的。

景观设计在重建桃花源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此时也是在中国建设新的“桃花源”的最佳时机。

3.3我们的战略

那么我们具体又要怎么做呢?我们怎样才能不负使命,通过种种规划设计手段保护、重建人与土地、与精神之间的种种联系呢?

3.3.1第一个策略就是恢复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首先,如果景观设计学将自己定位为保卫人类安全的利器,重建人、地、精神之间的关系的纽带,那么景观设计学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景观设计学应定位成“生存的艺术”、具有大禹一样的治水能力的艺术、大地景观规划设计,而不应被定位成一门娱乐性质的造园艺术。

“不要和我们谈论你们的花园。不要问我们关于你家那该死的玫瑰花的任何问题。我们将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这是麦克哈格50年前说的话,今天这句话依然正确。

回想三年前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和两年前发生的新奥尔良的卡特里那飓风,触目惊心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仍然需要“生存的艺术”。不管是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还是现在的美国——在这个最为发达的国度里,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依然无助。故此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自己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但是目前这门“生存的艺术”却在被单一目的的工程所替代、并在装饰性的城市和花园中沦落了。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泛滥区修建这座城市(山东菏泽),那时的城市里,水网密布,有近一半的面积是水塘,水涝可以友善地被包涵在这个城市里。但是渐渐的,我们的城市设计师、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却忘记了这些。于是今天这个城市完全变成了工程化的景观,水塘被填区,稍有大雨,水涝成灾。为此,我们现在不得不忍受自然力带给我们的种种惩罚。

3.3.2第二个策略就是我们必须立足乡土,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

说到乡土,我指的是每天大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的平凡事物,我反对盲目的豪华和异国情调。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重视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可信的、真实的普通事物。土地本身就有自己独特的美。

中国从第一个皇家园林开始,异国风情和奇异空洞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而这些事物与周围真实的环境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氛围大相径庭,当然这种“移植”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园林中。

席卷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美国,但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城市美化”传统,这场城市美化运动不过是中国园林和贵族式的收珍猎奇癖好的延续罢了,宋徽宗当年大搞“花石纲”,结果葬送了中原大地,慈禧太后大建颐和园,结果同样导致了大清领地的丧失。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奇幻的异国情调中迷失了方向。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重拾在处理旱涝、滑坡、土地耕作、食物生产方面的种种技术和艺术,以及重建文化身份、精神信仰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必须重归土地、真正的土地,重归真正的景观。

3.3.3第三个策略,“反规划”途径

将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底,景观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

在应对时下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景观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而势不可挡,传统规划模式的种种弊端越发明显,于是,“反规划”的模式出现了。何谓“反规划”呢?“反规划”的意思就是:在城市空间发展计划制定之前,就必须通过识别、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或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景观基底在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给予我们文化身份和精神寄托的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考虑生态基础设施。这种扩张模式正肆虐在我们的国土上,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颠倒过来。在中国未来,每个城市都将扩大三倍以上。所以我们必须在城市扩张之前就构建起生态的、文化的、精神的基底。

在我们对台州的规划里,城市发展将在生态基础设施这个限制性的钢性结构上进行。宏观尺度上来讲,我们要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总体的城市景观格局,即在什么地方进行“不建设”。中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因该明确生态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控制范围等内容,即确定如何进行“不建设”。微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应该通过更为详细的景观设计,使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深入城市机体的内部,我们的后院也能因此受益,你甚至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见到从山里面下来闲游的小狐狸。与此同时,洪水、暴雨也可以从容地从你家的后院汇集到地表水网中,再从地表水网进入整个生态网络。这就是有关生态基础设施的想法。

我们分析了海潮淹没情况,由此制定出的防洪安全格局。不管怎么样洪水都会发生,为什么我们不给洪水提供一块任容其泛滥的场地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为生物提供安全的迁徙繁衍通道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文化遗产网络呢?在这个文化遗产网络上,人的精神找到了可信的寄托。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游憩格局,让我们的后代能自由地行走在绿色的土地上。所有这些都必须先于城市空间扩张计划建立起来,所以这种方法就叫做“反规划”。

我们把景观安全格局叠加起来,就得到了这张生态基础设施综合成果图。生态基础设施区域以外的地方是为城市扩张预留的,你可以在这些预留的区域里面修房子、搞建设。我们有了生态基础设施这张“底”,那么城市扩张就能依“底”画“图”了,这个画“图”过程将是有章可循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

通过“反规划”,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程序都应该倒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再造我们的秀美河川,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与大地母亲的精神联系。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策略:把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底。

花艺景观设计篇7

现在的校园建设,过多追求高、大、上,多了些“脂粉气”。设计上盲目追求欧美模式,淡化或忽略地方特色,全国各地出现了风格、元素雷同的校园景观。尤其是新校建设过程中,时间短、投入大,重景观、轻使用,建成后的校园景观,空间上,大片的广场、草地,空间与尺度不合时宜,呈现空旷无生机的状态;形式上,手法单一、景色单调,很难满足人的不同心理要求,不适合停留观赏。这种脱离地域,忽视个性的设计,很难引起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景观效果。实际上,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历史,即文脉,如何在校园景观建设中保持特色,延续文脉,谱写自己的历史,是高校景观建设中面临和考虑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高校校园景观会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相似的共同特征,但一所有特色的大学会在景观中展现一些鲜明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个性的元素和空间布局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和文脉,使其不同于其它院校。

2项目背景介绍

该项目是山东艺术学院新校区的修缮项目。梅园初建于2008年,为了纪念2007年已故本院名誉院长、国画大师于希宁先生。因为初期建设简单,景观效果不理想,2012年做了进一步的设计和修缮,完善了景观。

3景观设计理念

3.1体现校园文脉

文脉就是文化的脉络,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景观中的场所精神就是一种,即通过特定的景观设计方法表达场所的主题,引导游人的精神境界。高等学府,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校园景观的设计要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创造利于师生学习和思考,能激发师生创作灵感,宁静而富含文化气息的环境。梅园的文化意义在于体现艺术的代代传承,游人到此可以缅怀老先生,体味老先生留给我们的人生教诲和艺术成就。

3.2方便游览,以人为本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在以育人为主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梅园的功能是以纪念为主,游览为辅,当师生和游人进入园中,可以方便领略园内景致,领会景观精神。梅园总体形状呈圆弧状,在路线的设计上,顺地形而设,方便游览。起伏的地形和风景分布于道路两侧,满足观景的要求。

3.3营造生态环境

高校景观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考虑当前的现实需要,同时要兼顾长远的发展,不仅要美观,而且要科学。梅园的植被选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乔木为主,搭配小乔木和多种灌木丛,辅以少数草地,形成科学的、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材料的选择上注意环保和安全,实现景观的长效性。

3.4形式与功能并重

“形式服从功能”应该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立足点之一。校园景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2方面: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一个好的校园景观应该同时具备这2项功能。梅园的纪念意义决定了它以实现精神功能为主,包括园名、人物雕像、梅花、题字、碑刻,无不传递着老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着后人。同时园中的铺装、景石、花架、小桥流水、石上木亭和生机勃勃的植物又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和身体的舒展,不失为一处休憩游览的好去处。

3.5具有艺术品质

追求艺术是园林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景观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艺术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备很多素质和艺术修养较高的师生,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师生对艺术的追求更为迫切,景观的设计和实现上更应该注重艺术的多样化,创造艺术化空间,满足师生的审美情趣。

4景观内容

4.1总体布局

该园处于下陷半围合地势中,东、南、北三面是挡土墙,西面临湖,湖面跟梅园高差较大,园子绕湖呈圆弧状。整体布局采用自然式,符合梅园气质,局部采用规则式,烘托其纪念氛围。一条轴线,自然置景,一条主线绕湖而行,采用仿古青砖和碎石铺路,穿插于起伏地形间,构成景观发展轴线,景观序列沿轴线依次展开。局部空间自由灵活,传统造园风格与现代景观技术相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了突出梅园气质,加大了地形上的高差,同时利用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遮挡将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这些小空间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沿主线分布,方便游人游览,同时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4.2空间及景点构成

入口区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形式,通过圆形拱门、置石、栽竹等手法点缀空间,创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主用作用是引导游人进入园内。该园的中心景点位于园子中心位置的于希宁纪念小广场,场地内设雕像、景观石。空间上,三面塑造土坡进行围合,坡上植梅、红枫、海棠、玉兰、景观松、银杏等,这种设计强化了场所,给人以私密感和安全感。场地一面居高临水,下面为校园内的景观湖,用借景手法将校园景色纳入其中。游人到此,居高临下、依静而思、缅怀前辈、展望未来。梅园中,从入口开始,沿观景主轴线,多处景观题字。其中“问梅、探梅、赏梅”三组题字,既起到点景作用,又作为景观线索串联各个景点。此外还刻有于老先生为自己写下的自勉诗句“才德亲修养,三魂共一心”。

4.3材料的选择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其姿态优雅、香气袭人,深得中国文人名士的喜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景植物之一。现代园林中,植梅同样为园林增添无限的诗情画意。为了烘托梅花的古色古香,衬托于老先生质朴的人格,梅园小品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仿古的青砖和原木。

4.4植物的选择

植物种类的选择非常重要,基本要求是适地适树,其次是要求选择的树种在意境上与整个环境氛围相协调。梅园选择的树种都能在当地生长良好,并且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共种植各类植物30余种,以梅花为主,搭配多种常绿、阔叶、观花、观果植物。梅花主要有杏梅、红梅、美人梅、榆叶梅、腊梅;常绿树种是松树,杉树;阔叶树种为银杏、红枫;观花植物为丁香、玉兰、桃花、海棠、杏树等;观果树种主要有柿树、石榴、山楂、木瓜等。另外,还搭配各种灌木和竹子,有石楠、黄杨、迎春、迎夏、南天竹、淡竹、火棘、贴梗海棠、棣棠等,草坪选择管理方便、生长旺盛的麦冬和结缕草。乡土树种的选择节省了成本,同时避免了日常养护管理难的问题。

5结语

花艺景观设计篇8

关键词:盐业公司;屋顶花园;规划设计

industryandtradeofChongqingmodernLogisticsCenterRoofGardenDesignDiscussion

ZhangSong-er

(Chongqinginstituteofoccupationalconstruction,Chongqing400039)

abstract:saltindustrycompanyislocatedinchongqingmodernindustry&tradecenterlogisticswarehouseroofroofgarden,openedupalargeroofgardenbuildinginchongqing.itisimportanttonotethatcertainrectanglegivenbyspecialplanedesignconceptprovidesuswithsomeattempt,worththinkingabout.

Keywords:saltcompany;Roofgarden;planninganddesign

重庆市盐业公司现代工贸中心物流仓库,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果塘片区B05-8/01地块,仓库屋顶平面距地面高度7.0m,平面矩形,总长度120.0m,最窄处77.1m,最宽处83.7m,屋顶总面积为9600.00㎡,现状由南侧天桥与科研物流综合楼相连,构成主入口关系。

屋顶花园在规划布局方面,具有许多局限性。如:入口空间狭小、位置独特;使用功能突出、场地有限;垂直荷载偏小、植物选种有限;屋面防水要求较高、水景设计须格外谨慎…等等。在建筑结构安全方面,还得考虑屋顶花园承重布点问题,使屋面较大垂直荷载点(区),放置在建筑框架结构体上保证其安全性,所以,其方案设计的重要意义可想而之。以下为笔者针对该项目所做的两个设计方案简要剖析,不足之处,翘望指正。

1.方案一:以艺术构图对话方式,刻画序列、强调主题

因借屋顶花园东南隅天桥主入口场地特征,作为园林空间序列设计的起点,进行总体空间艺术构图编排。通过一种动态曲线关系巧妙地将整个屋顶花园有机地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即:公共活动区、休闲区、眺望区以及运动区。

1.1公共活动区

位于主入口处,采取“渐进线艺术构图”方式,设计了一座小型集散广场(见图一)。广场中心为圆形艺术铺地,周边以小品门式构架、圆弧形花架等组成同心圆放射状图案。在这个图案上由近而远的交替布置了弧形花台、弧形艺术铺地、弧形绿地等,巧妙地组成了两种“渐进线”关系,即向西弧线表现为渐开线;向东北弧线表现为辐射线。在地界面硬质景观处理上,采取了“材质对比”和“色调对比”景效合一的手法,使铺地材质符合艺术铺地动态线形构图规律。如:主入口由芝麻灰花岗石(600×600×25)大块面规则式铺地广场向黄色花岗石火烧板相间、黑色雨花石填缝的圆弧形艺术铺地过渡,再经辐射状红色陶土砖带状铺地、实木桥等向铺地边缘蔓延,既整齐有序,也具艺术感染力。

(图1)

在主入口软质景观设计方面,强调了水景“动态”线形与植物造景的偶合功效。首先,围绕花架做成弧状艺术喷泉,利用多组冰柱单射流“此起彼伏”的水景造型特点,空间上使“水、桥、路、植物”等彼此和谐。其次,通过八株桂花组成的广场空间氛围,向弧形区做植物线形分层设计,如由圆心向东北侧构成了“二环、三带、三片”的植物艺术配置格局(见图二)。

1.2休闲区

位于公共活动区西侧,本方案采取自然式布局手法,通过自然理水的办法,将各个休闲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整体上“寓景于憩、寓景于乐、寓景于趣”。

于屋顶花园西北角餐厅外墙处作“峭壁山”——附墙塑造GRC仿黄砂石大假山。引水瀑布下跌,任其“分流”。其势顺时东环则隐喻:“重庆物流,辐射全国”。其形则“收—张—开—合”,蜿蜒流长。所到之处,休闲文趣…乱石跌瀑、曲水流觞、木桶摇曳、草坪渐入。人们身临其境,各得其所。特别是“溪流”围合成的艺术铺地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户外需求。如:凭栏眺望、品茗坐憩、推杆练球、拂袖弄水等。在植配设计手法上,于筑坡基础上强调自然林相的艺术配置处理,坡顶黄桷兰、红枫、紫薇以及含笑球等组合成林,坡下草坪渐入溪中。

(图2)

1.3眺望区

本方案利用屋顶南北两侧对外开敞可眺望的优势,设置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眺望区。即:南侧“小品景墙式坐憩点眺望区”,北侧“自然步道式眺望区”。前者,以景墙将坐憩点有机地划分为四个“私密型空间”,坐憩其中,享以其乐,或打牌、或栾棋、或品茗、或赏景、或眺望...皆可;后者,则以青石板自然式铺地组成慢步眺望区,行于其间,运动休闲。在植物艺术配置上,两者各有区别。前者,于女儿墙基处整齐划一地配置整形佛顶珠桂花常绿篱,既观花、增绿,也围篱和安全防范。景墙下采取矮小色块篱状配置,使人坐其中,有绿可观、有花可看。后者,于青石板自然式铺地中列植老人葵较高大树种十五株,绿荫之中、拮趣自然(见图三)。

1.4运动区

位于屋顶花园餐厅南侧角隅区,为了满足人们户外多种需求的要求,设置了一座标准网球场,场内附设了羽毛球场。网球场进出入口位居南北两侧,北侧通过游廊与餐厅相连,人们在此可以“小驻品茶”,也可以遮荫纳凉等。南侧则直接与景墙坐憩区相连。在植物艺术配置上,采取天竺桂常绿植物围合网球场作基础性配置,树下配置迎春花,任其向女儿墙外自然垂吊。

(图3)

2.方案二:以“中西合璧”方式,强化景效、写意自然

重庆市盐业公司现代工贸中心物流仓库屋顶花园,面积大(9600.00m2)、区位好(渝北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果塘片区B05-8/01地块)、对外辐射功能强,建成后可供国内外友人登临参观。所以,当第一方案形成后,又按照甲方的要求提出了本方案。即“中西合璧”条件下的自然景象艺术构图方案。所谓“中西合璧”,就是将屋顶花园有机地划分为两片,即西式花园区、中式花园区。该方案现已竣工。

2.1西式花园区

位于屋顶花园东侧,由模纹花坛、网球场及欧庭水景(局部)、铺地等组成。

2.1.1模纹花坛

从天桥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落在芝麻白花岗石铺地中的规则式模纹花坛,植物模纹图案取自食盐“方解颗粒”状,采用三种植物色块(红继木、金叶女贞、西洋鹃)做简洁艺术配置,表现场景主题。为了烘托其夜晚艺术氛围,花坛两侧各设计了三盏乳白玻璃水泡灯,华灯初放,模纹拾趣。

2.1.2网球场

位于模纹花坛北侧,紧邻女儿墙,系标准网球场(长×宽=36.57m×18.29m,注:球场周边含缓冲区)。围网东、南两侧设置出入口。其中,东侧出入口与办公区相连,工作之余人们到达和运动都十分方便。南侧出入口与广场铺地相连。球场系塑胶地板,围网四周设置高杆照明灯十盏。

2.1.3欧庭水景(局部)

位于模纹花坛西侧,由六个小品仿黄金砂花岗石喷水球、柱灯、卵石滩、水景等组成。源于屋顶花园西北隅的溪流在此自然汇成了一汪清池,喷水啪岸、卵石润泽,小品球与柱灯错位布置等,表现出了“简约主义”欧庭水体景观。为了让人们接近水景,本方案在道路设计与实木亲水平台设置方面,巧妙地拉近观赏视距,即为景、也为境。驳岸设计讲究三种手段的交替组合变化。即驳岸曲线变化、草坪渐入式变化以及卵石滩自然式水际的变化等

在植物造景方面,于老人葵林下自然式地配以植物色块图案、整形球阵等,通过疏密结构性配置来取得艺术效果。

2.2中式花园区

位于屋顶花园西侧,由茶楼品茗区、假山溪流、涉水曲廊、游步道等组成。

2.2.1茶楼品茗区

本方案于西北角设置了一座占地面积480m2的歇山顶小青瓦实木茶楼,平时除了可以组织本单位职工举行茶话会等活动外,还可以适当对外服务。楼前为青石板铺地广场,置青石方桌几张,为职工小憩提供方便。广场东侧结合涉水曲廊及眺景需求等,设置了一座实木方亭,从视线组景上构成了屋顶花园长轴向“看”与“被看”的关系。楼后配置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园林植物的“掩隐设计手法”,使楼侧假山小溪的“源头感”自然和野趣。

2.2.2假山溪流

按照风水相地“西进东出”的布局原理,本方案利用屋顶花园茶楼角隅设计了一座仿青石喀斯特地貌景观大假山,引水下跌形成蜿蜒小溪。小溪在流淌中,收张开合、自然变化,加之廊、桥、岛、岸、植物的巧妙布置,意境深邃、层次丰富。小溪水深控制在50厘米以内,水中选择性地配置了鸢尾、巴茅草、水棕竹、睡莲等,努力构成屋顶花园湿地景象。

2.2.3涉水曲廊

按照甲方屋顶“设置游廊”的思路,本方案结合屋顶花园道路交通组织特征,设置了一座东西向实木曲廊。其线形尽量北靠以增大庭院“内向”使用空间;曲廊端头巧妙地连接着道路与铺地广场,并且,所经之处,鸟语花香、游鱼摆尾、瀑布轰鸣…,好似一曲自然交响曲。在夜间营业时,还可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引为乐趣。

2.2.4游步道

为了组织屋顶花园南侧交通,本方案设置了一条宽度1.2m的自然式游步道,道路两侧通过自然植物景观“点、线、面”的艺术配置,表现出“步移景异”的功效。此外,将涉水汀步与岛屿的艺术整合,在硬质景观处理上加大了表现力,也构成了本方案的另一设计特点。

3.结束语

屋顶花园设计,除了防水、荷载两大必须考虑的施工问题外,还得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设计风格问题、植物配置问题、空间最大景观化处理问题以及使用功能等问题。所以,设计师在现场踏勘之初,就应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好第一手资料,现场“多画画、多量量、多问问”,设计思路往往就产于此。在具体构图表达时,应把握好基本顺序:设计风格—使用功能—艺术构图—景观成型。如果有两个以上方案要求时,应记住:方案设计的“阶段性”和“不应期的转换”等。千万不要今天一个方案、明天一个方案,中间毫无“间段”。要知道:设计师的设计思路需要一个缓冲期、调整期。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时期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一般为3-5天为宜。

花艺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选择;搭配

园林景观产生的原始冲动是人们希望借助精神愉悦来实现压力的释放和身心的归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鉴赏水平的日渐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这对园林绿化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革命。对高质量园林景观的追求,不但是市民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更是体现一座城市品位和特色的整体要求。具体而言,一座园林景观的构成部分除了建筑、布局走向、山水等要素外,还有最主要的起点缀作用的植物以及植物选择与周围景观的搭配问题。

本文主要就园林设计上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来谈一谈看法。园林规划设计与植物的合理搭配遵循的总体原则应是既要符合美与审美的规律,又要遵循植物的生长习性,紧密结合造园因子综合考虑,把植物的色彩、质地与形态统一在整个园林优美的图景中。具体而言,园林植物一般应以突出绿色调为主,注重发挥整体效果,突出当地特色,在布局中体现出设计者的造景用心和审美意图。所以,对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植物形态与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

植物的一般形态来源于干、枝、叶的搭配与组合,表现为大、小、矮、疏、密等。园林设计者的工作就是根据植物的形态把它们进行不同的搭配组合,或大或下、或疏或密,或张扬或荫闭,使之形成或千奇百怪或千姿百态的园林格局。总之,要巧妙运用植物本身独特的形态,艺术性地进行搭配布局,体现出层次空间感来。

二、季相色彩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形成了花草树木或翘枝迎春或落叶缤纷的景象。开花与落叶、花蕾与果实,还有四季变化的花、草、叶等等,这些四季因子的变化构成了植物的季相。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季相,从叶色来看,如常青树色泽浓艳,枝繁叶茂,让人感觉稳重;落叶树色泽淡雅且四季变化明显,花色鲜艳让人一看便精神活跃。基于此,在搭配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若想要体现稳定的构图思路,譬如公共建筑附属绿地、公园休憩区等可选用常青树;若是公园游乐区可以落叶树为主。另外,不同的树种,叶子的颜色也有深浅之别,在搭配时要考虑到颜色的深浅组合,在设计手法上可用衬托和对比增加视野内的深度感,从视觉感分析来看,颜色由深到浅往往显得旷远。还有,将各种单色或混合色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搭配在一起,既体现色彩的层次变化,又处于整体的绿色基调中,可以使人感到赏心悦事。植物的干、叶、花、果色彩十分丰富,可以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搭配方式,实现园林景观千姿百态的构图。

不过,花木一般都有花期和色叶变化期,也即枯期和荣期,所以需要采用不同花期限的花木分层搭配,以延长花期限;或用草木花卉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大型的园林和风景区,往往能表现一季的特色,给游人以强烈的季候感,于是就有了“云海探梅”“西山红叶”之说,这些都是巧妙利用花期限的做法。

三、质地的体现

茎、叶、树皮和芽是决定植物质地的自然外貌。植物的质地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植物距人近,给人的质感就越强烈。因此,在搭配时必须考虑植物的质地及其观赏视距,利用相同质地的不同植物搭配在一起给人以简洁感。科学的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树种的选择与搭配。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如单独植树应注重姿态,树种的形态和色彩都要美观;大量种植要根据绿地的要求来选择树种,注意树木的高矮、疏密,突出色彩的层次感,疏密相同,灵活自然,体现整体艺术效果来。同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速度,根据生长习性和速度来确定种植间距,避免出现长大后互相交叉和挤压的问题。总之,我们在建造园林景观时,既要进行科学的园林规划设计与合理的植物搭配,又要遵照人的审美规律和习惯以及一定的技术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园林景观在释放艺术的气息和体现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保证植物的可持续生长并成为永久景观的一部分。

四.设计时对植物搭配应注意的几点

(一)观时植物与观花植物相结合

观赏性植物中有一类时色鲜艳、多变的植物,如时色紫红的红时李、红枫,秋季变红的红时李、红枫,秋季变红的槭树类,变黄的银杏等别具特色,这些观时花与观花植物进行组合往往可以延长观赏期,而且也可以作为主景摆放在明显的位置,以突显色彩感。

(二)注意层次的搭配

分层搭配、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渗透着对视觉与审美的把握力度。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的搭配,能使色彩和层次显得更丰富,因而也更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另外,不同花期的植物种类的分层搭配,还可以起到延长观赏期的作用,这对展览性景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要顺应植物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景观布置最忌单调、做作和雷同。艺术性的植物搭配应是能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边,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象。植物体现出季节性的变化,近似一片森林,使游人感到对大自然犹如身临其境。在遵循植物生长规律的前提下,科学的搭配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的“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苍翠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林木搭配中,一般而言常绿的植物比例以1/3~1/4为宜,枝繁叶茂的比枝叶稀少的效果好,阔叶林比针叶林佳,丛林比纯林适宜。另外,穿插一些药用植物或果木植物,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枝繁叶茂的绿地或漫步于曲径通幽的林荫道上,便觉满目清翠绿意盎然,以至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五、小结

花艺景观设计篇10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为了使景观设计学有能力迎接这些挑战,本报告着重回答了景观设计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和目标以及景观设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对策等问题。

一、桃花源,告诉你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起源

“桃花源”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典故,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描述了一位渔夫沿溪行舟,两岸桃花落英缤纷,不知路之远近,水尽而山出,穿过一个小山洞,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藏于山后的“桃花源”:群山环绕,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农耕景观与自然和谐交映;其中的人们像家人一样和谐相处,老者健康怡然,幼童欢快活泼;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酒佳肴热情款待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渔夫离开此地后,想再次重返时,桃花源却再也不觅其踪了。

我们曾经体验过、而且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耕先辈们与各种自然灾害,经过无数的适应、尝试、失败和胜利的经验产物。应对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在择居、造田、耕作、灌溉、栽植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丰产而且美丽。

约4000多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岸边,一起包括山洪在内的大规模群发性灾害事件,掩埋了整个村落,留下了一堆堆尸骨。[2]在惨烈的那一刻,一个妇女怀中抱着幼子,双膝跪地,仰天呼号,祈求神的降临。这位被期盼的神灵正是大禹,他“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他懂得如何与洪水为友,如何为人民选择安全的居所,在合适的地方造田开垦,正因为如此,他堪称规划华夏大地之大神。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有功而被奉为地方之神者,如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他们懂得与神为约,深掏滩,浅作堰,以玉人为度,引岷江之水;更有遍布大小村镇的地理术士们,仰观天象,附察地形,为茫茫众生卜居辩穴,附之山川林木以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及牛鬼蛇神。也正因为如此,遍中国大地,无处不为神灵所居,也无处不充满人与自然力相适应与相和谐的灵光。直到近代,凡亲历过中国广大城镇乡村景观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者,无不以“诗情画意”来描述和赞美[3、4].这就是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即“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监护,并与治国家之道相结合的艺术。

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诗情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那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人和平民相联系的文化。两千多年来,帝王们早已不再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那样关怀土地和人民,真实的“桃花源”所带来的丰厚的剩余价值,使帝王和士大夫们收尽天下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实“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园等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园艺术。呜呼,在各国书店里有多少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图书塞满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架,却很难找到一本关于中国真实的桃花源的书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有意无意地向世人提供了一幅幅假像,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艺术——这一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这种”国粹“埋葬了曾经辉煌的封建帝国,我宁愿将它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裹脚艺术”相媲美。

也正是这种虚假的园林艺术,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的化妆品。而与此同时,我们挖掉了农家祖坟上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花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蹋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二、消失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的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动”,随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从历史角度来讲,这种衰败的进程始于2000多年前的园林艺术。曾经是生存艺术的土地设计和景观艺术,堕落成了帝王们和失意士大夫的园冶消遣之术,无异于斗蛐蛐和陶醉于“三寸金莲”。这种造园艺术在当今的延续和泛滥、或者说“发扬光大”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当成千上万的造园师们忙碌于城中小绿地和万紫千红的广场花坛时,我们的母亲河却正在遭受着干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仍然每天被大量地抽取用于伺候娇艳的鲜花,而任由沙尘暴不断侵蚀着良田美池和城市。

随着旧时代“桃花源”的消失,巨大的机遇也将降临,即如何在当代重建新的人地关系的和谐。在这个以全球化、城市化和物质主义为特征的时代中,当代景观设计学,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之一:我们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吗?

未来20年内,中国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居住于城市(目前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比率约41%)。在中国66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流淌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未被污染;在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坝25,800座,占世界总坝数一半以上;与以往相比,当代中国有更多的人口处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目前,荒漠化总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0%,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每年都有近50亿吨的土壤被侵蚀[5-7].中国在过去的50年中,有50%的湿地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以北京为例,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8]连续几年,中国每年消耗的钢材是世界总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但它们都被用到哪里了呢?它们被用来建设大型的纪念性广场和建筑、被用来给自然的河道衬底,用来拦河筑坝。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坏。过去的20年中,中国大多数城市的GDp增长幅度都十分惊人,而与此同时每年因为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7%—20%,这相当于每年GDp的增长量,甚至更高。[6]

人们不得不问:我们能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中幸免于难吗?

必须认识到,上述这些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缺乏明智的规划和决策,特别是以土地综合设计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学科的缺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迎接这些空前的挑战时,景观设计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大背景促使我们重新回到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的含义。

2.挑战之二:我们是谁?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从传统上讲,中国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的。事实上,当我们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项目时,可以发现:被认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遗产,其实大多是皇权和士大夫上层文化的产物。我并不否定它们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曾经的封建上层文化景观是否还能够代表我们民族当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设计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尤其明显。众多国外设计师在中国土地上大肆“试验”、“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试图呈现给世界的究竟是什么?在中国过往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西方的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3.挑战之三:“上帝死了”,我们的生活还有意义么?

祖母曾经告诉我:当一棵树长大变老之后,会变成神,有精灵栖居;当一块石头陪伴我们的家园,日久也变为神,有精灵栖居,我们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尝不是?祖辈们修建庙宇神龛用以供奉这些自然和先贤的神灵,它们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们曾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现世生活,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为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意义。

过去几年,中国有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精神的载体,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归属将在哪里?下岗的职工们,对于这些“以厂为家”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样,物质主义迅速地覆盖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中的每一个元素,包括我们的祖坟。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这些过往灵魂的栖息地和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美国的第一个公园是墓地,而且至今仍然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而在我们的土地上,以往村落前神圣而意味深长的溪流和池塘不是被填平了,就是以控制洪水的名义被水泥渠化了;寄托祖先信仰的风水树被剃光了枝丫,成为城市景观大道上“断臂维纳斯”。土地和景观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渐渐地,我们失去了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不能一任怀旧而陶醉于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之中。对应于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创建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则是实现这个“新桃源”的最合适的专业,而此时的中国,正是世界景观设计学发展的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方。西方人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老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

那么景观设计学应怎样通过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保护和重建物质和精神的“桃花源”呢?

三、重归“桃花源:”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与战略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担负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设计新的“桃花源”。

1.为什么“斯人”乃景观设计学?

为什么景观设计学能够在重建“桃花源”的使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因为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卓越的博物学者、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生物保护中,“景观设计将会扮演关键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9]而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10]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11]在处理环境问题、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联系方面,景观设计学也许是最应该发挥其能力的学科。景观设计学的这种地位来自其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联系,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农耕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的纽带。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遵循“放眼于全球,从本地做起”的箴言,而景观正是“从本地做起”的最可操作的界面。

2.我们该做些什么?战略和方法

景观设计学要怎样应对这些挑战?作为重建和谐人地关系、主导学科的景观设计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我强调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一个生物人的需要;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三个关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则,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珍视什么又将决定了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保护和创建什么样的景观。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三个观点:

(1)回归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原国际景观设计学,尤其是中国的景观设计学,要想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重建和谐的“天地-人-神”关系的主导学科,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问题。我们必须重归“生存的艺术”和监护土地的艺术,而非一门消遣、娱乐的造园术。麦克哈格说的好:“不要和我们谈论你家的花园。不要向我们咨询如何拯救你那株快要死掉的鬼树。这些皮毛小事无需向我们求教,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12](millerandpardal,1992)

在半个世纪以前,已故杰出景观设计学教育家佐佐木告诫我们:“当前,景观设计学正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的雕虫小计”[13](Sasaki,1950)。不幸的是,除了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世界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我们应该在一些更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洪水控制和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土地保护和管理等。

我们已经和正在失去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

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的。丰富的园林遗产和众多园林艺术的理论著作不但没能帮助景观设计学成为一个现代学科,反而扭曲或掩盖了景观设计学科的真正内涵。现在到了声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的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于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寻找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它资源而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的实践。

景观需要重新发现[11],而景观设计学也需要重新发现。这就是说为了使这个学科获得广泛的认同,更多的国际努力是必须的,通过强有力的实例,向人们展示景观设计学如何在治理大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中扮演主导角色。

(2)乡土与寻常:重归真实的人地关系

关于乡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寻常,白话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对于豪华和异常而论。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珍惜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实的普通事物。

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忽略。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就成为造园的主流,它们与周围寻常的环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径庭。在“混乱”的、寻常的海洋中,创造一个奇异的、“天堂般”的岛屿,这便是一切古典造园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中国和西方都一样。法国的凡尔赛宫苑是如此,英国的花园则更是收集异国花卉的代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皆以网罗奇花异草、怪石著称。这种畸形的、上层文化的造园运动到了清代的圆明园可谓达到了巅峰,她简直就是中国南方园林和当时西方贵族造园术的收珍猎奇。而她的最大的贡献是加速、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西方列强的一把火,使它成为没落封建华奢文化的代表,永久地成为封建王朝的陪葬品。

席卷今日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形式上看是步履了美国和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后尘,但其实也正是中国自己的虚伪、空洞、畸形的造园传统的延伸,是收珍猎奇、虚伪、排场、远离乡土、鄙视大众嗜好的“发扬光大”罢了。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造园艺术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虚幻的异常情调中,在虚假的“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

这种情况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一样,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城市精英阶层也像普通大众一样遭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困扰,他们的环境与生存困扰甚至比处于偏远乡间的农民还要严重,所以,重归“生存的艺术”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学的诉求。同时,生存的艺术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又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因此,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土地,重拾诸如在洪涝干旱、滑坡灾害经验中、在城镇选址、规划设计、土地耕作、粮食生产方面累积的生存艺术,重建文化归属感与精神联系的关键时候了。

(3)景观引领发展:“反规划”途径使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应对时下的问题,景观设计学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且无法抵抗,而“反规划”是改变传统发展规划模式,主动争取“天地—人—神”和谐的必由之路。这里所说的“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应该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在保障着生态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14-15]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蔓延式的扩张。很长一段时间里,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被视为阻止城市蔓延的景观结构而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而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地区以及中国各个城市的种种迹象表明:试图通过规划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阻止城市无休止蔓延的做法是失败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随意,各绿地元素和水陆生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2)可达性差,不易亲近,绿地和建筑物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利用率低;

3)被当作阻止城市蔓延的对抗和屏障,功能单一,缺乏诸如对防洪,遗产保护,栖息地保护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综合功能的整合;

4)当发展压力增加时,这些绿地很快地成为投机和寻租空间;

5)它们被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条块式分割,支离破碎,很难实现应有的功效;“反规划”途径则试图找到在各方面都可行的、便于管理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各种生态服务功能、文化遗产保护及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通过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起来,担当城市生态安全、文化认同和精神给养的功能。[14]

从宏观的区域和国土范围上来讲,ei被视为洪水调蓄、生物栖息地网络建设、生态走廊和游憩走廊建设的永久性地域景观,用来保护和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城市形态。

从中观的城市尺度上来讲,区域的ei将延伸到城市结构内部,与城市绿地系统、雨洪管理、休憩、自行车通道、日常步行和通勤、遗产保护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

从微观的地段尺度来讲,ei将被作为城市土地开发的限定条件和引导因素,落实到城市的局部设计中。

ei成为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媒介,联系了自然、人以及精神。在保护生态环境完整性、建立文化归属感以及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方面,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景观安全模式。中国浙江省台州的“反规划”案例说明了这一点。[15]

结语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民不断地和自然界作较量与调和以获得生存的权利,这便诞生了景观设计艺术,一种生存的艺术,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知识、技术、连同可信的人地关系,使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培育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使人们得以生存而且具有意义。这些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术就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而这门“生存的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虽然造园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地关系,但那是片面的,很多甚至是虚假的。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旧时代的“桃花源”将随之消失,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危机。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来度过这场危机,包括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和精神家园遗失的危机。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学前所未有的机遇,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在创建新的“桃花源”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为了能胜任这个角色,景观设计学必须彻底抛弃造园艺术的虚伪和空洞,重归真实地、协调人地关系的“生存艺术”;它必须在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在寻常和日常中定位并发展自己,而不迷失在虚幻的“园林”中;在空间上,它必须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谐。

中国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参考文献

[1]Fajardo,martha,序言[m].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

[2]夏正楷,杨小燕。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事件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2003,48(11):1200-1204.

[3]Boerschmann,e,(trans.L.Hamilton),picturesqueChina,architectureandLandscape,BasedontravelsinChina.London:t.FisherUnwinLtd.,1930.

[4]march,a.L……anappreciationofChineseGeomancy.[J]JournalofasianStudies.1968,XXVii,pp.253-267.

[5]蒋高明刘美珍,沙尘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310-320.

[6]过孝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53-71.

[7]赵克兴,黄平,杨朝飞,过孝民。中国环境与发展态势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3-50.

[8]陈克林,吕咏,张小红。没有湿地就没有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96-309.

[9]wilson,o.edward.theDiversityofLife[m].Cambridg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10]Girot,Christophe,FourtraceConceptsinLandscapearchitectur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59-67.

[11]Corner,James.RecoveringLandscapeasaCriticalCulturalpractic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

[12]millere.L.,andpardal,S.,theClassicmeHarg,aninterview.,Lisbon:CeSUR.,1992.

[13]Sasaki,H.1950,thoughtsoneducationinlandscapearchitecture[J],Landscapearchitecture,July: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