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十篇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十篇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52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1

一种新事物或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并使用,必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多媒体只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辅助工具,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的夸大了多媒体的优越性,而致使多媒体教学担负不能承受之“痛”。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之痛”

【案例一】小学五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课不到10分钟,教师习惯地放完上一张幻灯片,接着放下一张幻灯片。幻灯片的背景是一张精美的小猫和线团嬉戏的动化图片,引起全班学生“啧啧”的赞叹声。当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问题让大家讨论时,仍有学生在观赏那精美的动漫图片,许久才回过神来。

【案例二】初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教师出示幻灯片提问,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的热情并不高。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也只是个别学生懒洋洋地站起来。这种情景让人倍感纳闷。当教师让三五个学生回答完毕总结一下后,就鼠标轻点出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观察核对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而不少学生就迫不急待地抄起答案。此时顿悟,原来学生们都在等答案。一节课的气氛一直让人感到很压抑。

反思: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知识的受益者,能力的获得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为学生这一主体而服务。上述案例一中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应在9~10岁之间,注意力很难集中,好奇心强,很容易被其它的新事物所吸引。很明显,该案例中的动漫图片已喧宾夺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回归课堂。而案例二中的学生为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听写速记能力。出示问题的答案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却悄然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学生懒惰的习惯逐渐形成。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课就可想而知了。假若没有答案,只有教师的讲评,那么学生就只得思考、讨论、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上述两案例表明,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多媒体教学犹如无根的鲜花,好看但无用。

二、轻视教师“自我之痛”

【案例一】初一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为《再别康桥》,讲课教师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曾获得过“普通话水平能力测试一级乙等”的证书。上课时的情景:上课介绍作者和剑桥大学的历史后,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书本听录音,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读课文。课后有学生窃窃私语:“还没有老师读得好!”很多听课教师深有同感。

【案例二】初二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为朱自清的《背影》,授课教师善于启发激励,课堂犹如开渠引水,尤其讲该课是他的拿手好戏。但运用多媒体资源后却效果并不太好。该课,教师在讲名段――父亲为“我”买橘这一段时,先让学生听录音,学生则结合录音看课文,后播放录像,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节课虽然效果还算不错,但大不如从前。以前这位教师讲该课时,由课内到课外,激情诱导,情动感人,课堂上常有学生和教师感动地流泪。事后许多教师倍感纳闷,为什么用了多媒体资源,效果反而不及以前呢?

反思:多媒体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它仍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只能代替教师的某些工作,简化某些概念过程,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案例一中的教师自身素质好,语言流畅亲切,语音纯美,自己亲自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本身就很吸引学生;案例二中的教师激情洋溢于课内外,情动感人,情真意切,很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假若案例中的两位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所长,必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可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自身的重要性,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适度地让多媒体工具为教学服务。

三、忽略“文本之痛”

【案例一】初一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为朱自清的《春》。教师导入课文后,便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录像,录像中既有美丽的春景,又有动听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诵,同时提示学生听录音看课文揣摩朗读的技巧来初步感知课文。一时间,课堂好不热闹,学生却不知所措。到底是看录像呢,还是看课文?是听音乐呢,还是听课文朗诵?

【案例二】初一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仍为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该文用字精妙时,常会拿“钻”“闹”两字进行赏析。电教课上,一位教师用一段春天里小草生机勃勃地生长的录像和一张蜜蜂在一束桃花上采蜜的动画图片,让学生来体会“钻”“闹”两字的精妙。而另一位教师则用一段小草破土而出的录像和另一段桃花园中蜜蜂忙碌采蜜的录像。显而易见,第二位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

反思:选用媒体愈多,效果并非愈好。把所有(或多种)媒体资源统统搬到课堂上使用,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案例一中教师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而使学生不知所从。由此得知一节语文课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资源,必须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即文本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授课前应深钻教材,确定好该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选择相适宜的媒体资源,不可简单地堆砌、滥用。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入课堂教学,彻底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文字、图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这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我们必须有区别有选择地去筛选我们所需要的。案例二中,第一位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显然没有第二位教师得好。面对丰富的媒体资源,我们必须依据文本精益求精地去选择,否则会适得其反。

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一线的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利与弊,要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多媒体做到有教无类,才能真正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其指的是将音频、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数字化压缩、采集、储存等处理方式,以合成等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以及给语文教学带来较大的便捷。

2利用多媒体结合课本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开发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未开发成熟,对于课本上的知识一般以形象为主,但在认识事物时却能够熟记于心。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材料进行辅助教学,并以课本原文为展示内容,进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启发学生脑力思维,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黄河魂》一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魂”这一词,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片段,并对内容进行生动地阐述。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适当的将声音调大,让学生在声感上感受到黄河水汹涌奔腾的冲击力,进而从形象思维转换成理性思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下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更加快速地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江南春》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诗句的意思,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对每一句诗句进行解释,并展示诗句中的景色。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句,利用多媒体展现傍水的村庄,五颜六色的鲜花,艳绿的草丛以及枝头鸣叫的黄莺等。展现过程中,使学生进入该情境下,更直观地感受到诗的语言美,并带动学生使用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结合多媒体,延伸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限于学习课本内知识,具有一定地局限性,以致于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甚至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学生课本知识以外,还要利用其它方式教授课外知识,帮助其形成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课文内容以外,还可在学生面前通过展现桂林山水,并发出问题。如“a同学,你去过桂林吗,”“B同学,你觉得书中描述的桂林景色和你想象当中的景色相符合吗”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除了展现桂林山水的美景之外,教师还可选取桂林特有的四季美景,并向学生发出提问,类似“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啊,为什么”等,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片,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季节存在不同的美,进而扩展学生思维能力,延伸至往后的学习中去,有效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5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使小学生更易接受收新知识

在小学低端年级学生学习知识中,每一章节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对于年纪尚小的学生来说,识字、认词比较枯燥乏味,甚至影响学习兴趣,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学习质量。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巧妙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丰富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更加容易接收新内容。例如,学习“a、o、e”等声母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准备声母表,以及利用动物等形象的照片做参照物,来比划将要学习的字母。或者在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用一种动物或者物体来形容某个字母,以便使学生对学习的单词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记住每个字母,还能提高说话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本的内容。从而对课本原文产生新的想象,更能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我是什么》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准备相关内容的课件,在屏幕上打上粗大明显的四个字“我是什么”,直接刺激学生的眼球,然后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并将一些抽象性的答案置入屏幕上,让学生阅读。接着,教师可向全班学生发出提问,类似“你们觉得屏幕上的答案对不对啊”“每个人按照屏幕上的答案说说自己的答案,好吗”等方面的问题。整个课堂围绕“我是什么”展开教学,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进而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模式。

7结语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3

本文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价值,归纳了《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在案例发掘主体、案例选取视野、案例选取领域、案例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对策

案例教学法是《传播学》课程最为基本也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从实践层面看,无论是对案例教学法本身的认识,还是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都还存在不少偏差。这些偏差不仅可能导致“案例”仅仅作为理论观点的例证,而且可能遮蔽案例教学在《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理论讲授提供经验证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友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有效教学”。若把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1]则大大缩小了案例教学的作用领域,也偏离了案例教学的核心价值。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案例发掘主体上,限于授课教师单一主体。任何一种理论观点,都可以轻易地找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教学模式改革而言,发掘案例的过程甚至比案例本身更为重要。但在《传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习惯“包揽”一切,根据自己的经验、立场选取甚或解读教学案例,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到案例的挖掘、选择和讨论过程之中。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佐料”,案例在激发学生联想记忆、促发学生反思理论生成语境等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缺乏学生参与的案例引介依然是偏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传授,容易压制案例教学潜在的互动讨论空间,也无助于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案例选取视野上,囿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典传播案例。作为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基于实证主义方法取向和多元主义价值立场的美国经验学派及其相关的研究案例往往成为《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比如,罗杰斯有关艾奥瓦杂交玉米种的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伊里调查”、麦库姆斯和肖针对总统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调查等等,都是《传播学》课程教学广泛使用的教学案例。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方法论和学术立场的差异,传播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包括美国的经验学派、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加拿大媒介环境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法国符号学派等。唯有展示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经典案例,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还原传播学的知识谱系。另一方面,传播学进入中国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如何在消化吸收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传播学的“本土化”,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理论体系,是摆在学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再次,在案例选取领域上,偏于大众传播实践特别是传统媒体实践。根据传播规模的不同,社会传播可以划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五种类型。由于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往往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在各个版本的《传播学》教材中,有关大众传播的议题探讨始终处于显性地位,控制研究、媒介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效果研究等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据大众传播模式设定的。应该说,在《传播学》课程教学中,以大众传播实践为主选取教学案例无可厚非,但有三个问题亟待澄清:一是大众传播并不等同于新闻传播,选取案例时不能过多聚焦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二是不能回避大众传播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深刻变化,案例选择不应偏向理论内涵相对定型的传统媒体传播实践,而应注意借助新媒体实践案例讨论传播学理论的适用性;三是大众传播并不等同于社会传播,既然课程名称为《传播学》而非《大众传播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就不应过分偏向于大众传播实践而忽略其他社会传播实践。最后,在案例使用方式上,多为验证式释例。在《传播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至少有三个具体应用领域:一是理论导入,为带出理论知识作铺垫,如通过《国王的演讲》等影视剧台词引入有关“传播过程与模式”的探讨;二是验证理论,为理论观点提供证据支持,如以“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媒体报道风潮及其社会影响讨论传播效果的认知、心理与态度、行为三个层面;三是拓展理论,为反思和重构传播理论提供经验对象,如以微信朋友圈讨论群体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二、《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改进对策改进

案例教学的前提是纠正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偏差,将案例教学从“举例说明”的思路框架中摆脱出来,突出强调其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服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能性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误区,还应在建设路径、视域取向、内容取向、使用方式等方面予以改进。

(一)建设路径上,积极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议题。在《传播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可供借鉴的学生参与路径至少有三条:一是发掘学生个体及其家庭生活经历中的传播经验,如组织学生访谈父辈的媒介使用经验,据此讨论媒介技术的历史变迁、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集体记忆”等传播学理论知识;二是组织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新近传播案例进行讨论;三是调动学生参与《传播学》的案例库建设,如组织学生自行寻找社会传播实践案例,并要求学生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解读。

(二)视域取向上,突出强调中国本土传播经验倡导学生在本土化语境中深入思考西方传播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引导学生将传播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议题结合起来,是《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面向。体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这种对传播学的“本土化”探索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在援引西方传播研究经典案例时,要有意识地还原研究案例及其理论建构的历史与社会情境,并将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基本国情、传播制度相对照。例如,“议程设置”理论是基于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媒体报道与公众议程之间关联的考察提出的,但在本土语境下,政治议程和媒体议程的设定模式与美国并不相同,其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关联显然需要重新考察。另一方面,要在理论阐释和理论延伸环节,注重引入本土的研究案例和传播经验,如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的“黄羊川模式”及其学术探讨,[2]认知传播中的“面子观”,[3]等等。

(三)内容取向上,兼顾各类社会传播实践大众传播是《传播学》课程教学最为核心的讨论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实践理应是关键的案例来源。与此同时,案例的选择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注新闻媒体以外的大众传播实践,兼顾杂志、电影、音乐等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实践;二是突出新媒体传播案例,借以反思大众传播模式在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传者、互动机制、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制度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深刻变化,比如网络圈子传播的“信蜂”现象、网络吐槽文化的兴盛等;三是关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其他社会传播类型,兼顾选取面对面交流、QQ群、微信群、小广告、户外广告、海报、戏剧、公文等社会性媒介的传播实例。

(四)使用方式上,重视案例在“知识生产”方面的作用如前所述,尽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为理论知识提供经验依据,但如果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则会大大缩小案例教学的作用领域。从本质上说,“举例教学”是重复性的知识传授,而“案例教学”则包含“生产知识”和转变教学模式的意义指向。对传播学这一远未成熟的学科而言,借助案例的深度探讨正是深化传播学学理建构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格局急剧变迁的当代社会,传播现象纷繁复杂,可供观察和探讨的传播现象既包括国际传播、危机公关、广告传播等新闻媒体及新媒体的传播实践,也包括科技传播、教育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等社会的媒介使用与文化生产,相关的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鲜活实践正在成为反思、重构或生成传播学理论的重要契机。总的来说,对《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而言,如何借由师生共同发掘、分析和讨论本土语境与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实例,破除教师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和“传统媒体”中心主义的教学倾向,增进学生在本土语境与新媒体环境中理解、应用和反思西方传播理论的能力,始终是值得深入探察的教学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5.

[2]王锡苓,李惠民,段京肃.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的应用研究:以“黄羊川模式”为个案[J].新闻大学,2006(1):61-65.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多媒体;汉语言;辅助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BDoi编码:10.14016/j.cnki.1001-9227.2016.04.180

引言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教学效率要求极高,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通过多媒体声像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1]。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过于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灵活多变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渐取代着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在不但是老师的左膀右臂,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致的重要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但节省了教学的成本与资源,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有着极大的作用,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素质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如图1所示。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推进教学的进度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推进教学的进度,因为教师用ppt软件将教学内容制作出来,无需再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从而大大缩短了传授知识所需的时间。并且教师可以将比较重要的知识标注成重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就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而言,它不但有推进教学进度的作用,还拓展了学生摄取知识的方法。如图2所示。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各知识点穿插在图片以及音像中,再通过多媒体把它播放出来,这种内容与声像相结合的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更投入,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对社会环境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对于高素养人才的需求,能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2.3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学生更快进入状态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时,可以把知识点要表达的情感用各种材料代替,既可以是音频影像,也可以是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通过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用图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这种多方面吸引的方法,让学生和教师在多媒体营造的气氛下互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或者部分学生没有参与交流互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度以及盲区就会被教师忽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境中,这种不参与或者教师所忽略的盲区就可以避免,因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在某些知识点中设置问题,在上课时通过播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一个开始思考的信息,让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学习上。

2.4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师生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与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有很好的交流机会,比如说创建一个QQ群,这种无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避免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的恐惧心理,并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聊天来促进师生之间关系。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和学生在课余时间成为朋友,那么学生在上课期间就会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并且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3]。

3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

3.1多媒体辅助教学节奏快,适当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的节奏过快,可能会导致学生由于知识量过大而造成知识点难以消化和理解,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尽量掌握好授课节奏,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制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国统区文学抗战相关章节课件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抗战时期的电影如《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歌曲《抗敌歌》、《长城谣》以及相关图片作为材料。在讲《中国近代文学史》抗战章节时,可以在课前播放课件来引起学生兴趣,也可以在讲到重点时播放课件来突出要点,或是课后播放课件加强学生知识掌握度。课件制作时内容不宜过多,内容过多容易使学生难以消化知识,课件内容应围绕课程内容,作为突出或引导作用,ppt外观无需过多修饰,因为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手段。

3.2多媒体课件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要限制学生思维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完全按照提前所设定好的课件在进行授课,一步步将学生引导至自己所设课件的答案让其理解,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只不过是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思考出来的答案,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可能埋没掉一些非常有创意的答案和看法。在长期使用此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和灵活运用以及其思维发展。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除了课件内容小外,还要把课件所设置思维框架撤除,让学生自主思考。例如:教师在讲古代汉语文学时,以讲述古文字为例,可以在讲到重点的时候,借助ppt课件播放古文字的渊源字形或相关图案等,让学生猜字形、联想相应的现代文字等。这样既能起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作用,又能避免学生思维被提前设计好的课件所限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3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不能忽略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从字面来理解,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去,才称之为“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能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拓展学生知识量、维护师生关系等多效合一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应当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在多媒体课件播放前后都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例如: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咏史•其二》,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课件播放完后,可以要学生以表演等形式表现出诗词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会有一个非常和谐的交流场景和时机。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将链接共享给学生,让其课余时间拓展知识。

3.4教学方式多样化应用

教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推进教学进度,也就是说教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学游戏,以游戏的形式,产生带有竞争性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案例学习,教师将汉语言文学写作时,可以通过案例学习为学生提供真实案例的资料,在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中,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去搜集资料、探讨作者写作背景、文章风格、文章主题、文章形式等,起到带动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作用。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将多媒体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用以辅助教学的方式的确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不小的便利,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给予了助力,但是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和对于教学效率又有多少帮助,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才能将多媒体的种种利好运用到教学中[4]。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建议教师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而非一味的追求课件的赏析性,课件制作时应当以学生学习知识作为中心。

参考文献

[1]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93-94.

[2]李灿,罗玉成.多媒体减式思维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型教学新范式的形成———以美学原理课程为例[J].宜春学院学,2012,34(1):155-158.

[3]丁国文.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161.

[4]赵莎莎.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新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J].电子测试,2014,(12):152-153.

[5]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3).

[6]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7]丁国文.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8]《汉语言文学研究》征稿启事[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04).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0-02

一、前言

在新课程“关注教师综合发展、重视是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大教育理念下[1],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式听课与学习的填鸭式教育[2],加强对教学价值观、对策与形式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授知识,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常不认真备课,对语文教案仅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性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案准备时没有深入研究课件,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致使一节课下来,教师单纯完成教学任务量,学生听得不明不白,将课堂效率大大地降低。

(二)教学传统化,师生互动模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独立思考问题,因此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另外,很多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性不高,趋于形式主义。例如,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只是表面功夫,学生没有实质性讨论的空间;提问过于形式化。

(三)多媒体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随着多媒体教学模式[3]的不断渗入,小学语文教师也逐渐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造成了“两极化”教学格局: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所有课前准备的时间都放在了多媒体制作上,在课堂上进行单纯的多媒体演示,忽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却不想使用多媒体,仅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进行授课,加之其板书速度没有根据学生做笔记的实际速度进行,学生的笔记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进而放弃做笔记或对笔记产生厌烦。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做好充足有效的课前准备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与效率,教师应该做好充足有效的课前准备。在准备教案的时候,不应只单纯为了备课而备课,应该是为了学生而备课,做好充足准备工作,如明确教学提纲,深入探究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学生的立场找出学生可能会疑惑的地方(对新词语、成语没有深刻认识;对某个要点易有误解。),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针对性制作教学方案,尽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要点难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兴趣是学生第一位老师”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对学习的引导作用性很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条件创造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月亮的心愿》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个简单的《月亮的心愿》动画版并在上课开始时播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播放完毕后适当提出导入问题,如“看了月亮的心愿后,同学们的心愿又是什么呢?老师从小到大的心愿就是当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让小学生回答,随后播放一些图片和相应的新字,教导学生识字与读音,并跟着多媒体播放的读音练习三遍。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记忆新字,总结让学生最感兴趣的方法记忆生字。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讲课,学生为受体听课,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式听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出发,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做到教学相长,以教促进学,以学反作用教,达到教师与学生互相进步的效果。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荷花》课时,上课开始时教师(有条件的教师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地观赏荷花。)可以问“同学们见过各种各样的花,那你们喜欢什么花呢?”,让同学回答后,便提出“老师最喜欢的是荷花”,随后引出《荷花》一课的内容,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讨论荷花的结构,联系实际生活的观察,解决教师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为学生进行解惑。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合作学习模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运用合作小组的学习模式[4]。现实学习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探讨,通过大家一起努力解决相应问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能力,通过教师的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上《丝绸之路》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5人/组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任务如“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与终点在哪里?”,“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彼此间学习能力水平。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总结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对小学教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04):24-28.

[2]石胜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25):126-129.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专业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Hall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andLow-Context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Chinese:ijustknowyoudon’tlikemyidea.

american:How?ididn’tsayaword.

2.american:Yousaidyes.

Chinese:thatdoesn’tmeani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ofBusinessandtechnic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Research:theJournalofComparativeSocial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liste./20110324html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7

QBaSiC语言容易入门,易学易懂。它是计算机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高级语言,这一语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掌握了这种程序设计语言就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或更高级的程序设计语言创造了条件。现在中专学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开设QBaSiC语言很难,教师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BaSiC语言感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增强QBaSiC语言的教学效果与大家探讨。

一、了解QBaSiC语言这一学科的特点

学生感觉这一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多、难掌握,课上学习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在讲授理论时多采用具体实例,突出重点,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基于这一原因,教师拿到教材后,要了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对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做到了如指掌。不要拘泥于书本,可以把知识内容打乱,按所选实例需要重新排列,做到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突出它的实用性,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BaSiC语言中大量的语句与英语、数学相通,要注意与其密切配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

二、培养学生对QBaSiC语言的兴趣

QBaSiC语言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教师在讲授时不可能全部涉及,如果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讲理论知识,学生就会感到很无聊乏味,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学生只能学到点儿皮毛,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节课下一番工夫,找到几个简单并能输出结果的源程序,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编一个程序用雪花打印出一个三角形图案,改变一下程序又可打印出一个倒三角,还可以打印出抛物线,等等,先用pRint语句显示图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调用子程序来完成图案,引起学生的疑惑,学生自己动手简单地修改一些程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还可以加上一些音乐,等等,做到第一节课来引人入胜,把学生学习QBaSiC语言的兴趣调动出来。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QBaSiC语言这一门课程中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命令动词的功能比较抽象,学生要想牢牢记住并理解很难。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学习的重难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用逼真的图像、动画及动听的音乐,使枯燥的学习变为直观的形象,使抽象的符号“动”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功能,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并学会新知识。只有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键盘任意输入4个数,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要按要求编写程序非常复杂,学生很难理解。用多媒体课件来讲述就很好接受了,4个数用4个小动物来表示,用小动物的轻重来表示数的大小,4个数要较量3次,比较时第一轮最重的飞到第一个位置,第二轮最重的飞到第二位位置,依此类推,最后排序完成。排序的演示过程十分生动形象,原先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学生的自觉学习,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精心、细致地设计教学方法

以往教师的讲授过程是按照课本顺序对各个命令语句详细地讲解,再列举出例题进行分析说明,接着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教师整个过程在周而复始地讲授,学生只是学到了这一学科的浅显的基本知识,学生对自己设计课题进行程序设计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一些命令语句很难做到灵活运用,缺乏创造性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1.选取案例要针对目标贴近生活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案例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在选取案例时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包括进去,我们选取的案例要贴近生活,如《学校人员管理》、《旋涡线》、《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系统中用到的各种变量、数据等与学生的自身信息紧密相关,易于被学生接受。

2.教学活动中案例的实施

在简单讲解完QBaSiC的基本操作后,就可以进行案例的讲解。《班级管理系统》是一个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基本信息,班费支出情况、内务得分情况等子系统。可利用系统实现对班级学生信息的浏览、查询等,这一系统就是通过编程来完成的。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分课时对程序进行讲解,也可根据程序的模块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设计的系统都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QBaSiC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应用的灵活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使理论教学改变了原来传统、枯燥的模式,告诉学生学好QBaSiC语言的重要性,体现QBaSiC各功能系统间的联系及实际应用系统的构成。

在案例讲述时,精心组织每一个环节,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这样,学生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编程的技术,具有解决一定问题的实际能力。

3.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

在讲解案例的同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自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讨论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然后设计一个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给哪一个领域编程小组自己确定,给他们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会成功后的快乐。

五、与学生勤沟通,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要分清主次,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加以解答,课堂是师生之间知识情感相互交流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建议,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最佳结果,是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学到了本堂课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内容点出重点,最后加以强调延伸。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还能了解到学生对前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予以讲解说明。

六、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停留在书本上,不会灵活运用,对应用程序系统的开发步骤和调式都不十分了解,所以教师要把编程设计作为重中之重。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课题,教师加以指导,不论课题大小,每月做两个设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水平,为以后搞程序开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田淑清.BaSiC语言(第五修订本)[m].北京:科学.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增强,农村的教育问题是国家重视的问题,国家在最近几年逐渐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很多农村或者贫穷地区已经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怎样使用多媒体技术,怎样科学有效的全面开发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还有待提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读写听等学习方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学习的。

一、中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贯彻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并且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上,朗诵是一种好的方式,但是在农村地区,教师自身的学习水平有限,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解读上达不到高水平的要求,并且把诗歌的学习更多注重的点是与考试相互结合在一起,就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诗歌感情的能力培养,有了多媒体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科院利用多媒体,选择朗诵诗歌的名师来为学生做示范,能够真正的实现多媒体的充分利用,逐渐增强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多媒体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

传统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进行备课的时候,经常受到没有丰富资料的困扰,有了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可以从网上进行资料的查阅,并且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堂教学的教案,不仅较少了教师备课的时间,而且减少了学生练习做题目的时候所消耗的抄写题目的时间,另外,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的研究讨论。

(三)多媒体教学对语文课堂提供更多的素材

多媒体的普及能够极大程度解决学生在写作时没有材料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害怕遇到文言文的学习和写作课,在面对写作课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就是越少写作素材的表现,多媒体上有丰富的案例和写作素材,并且网络上有很多是动态的画面,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中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学校要着重培养教师的计算机能力

现今社会多媒体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很多课堂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黑板擦教学的方式,计算机越来越在课堂上普及,这就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要求逐渐增高,所以,学校方面应该增强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基础操作。

(二)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交流的平台

网络上的课堂方案有很多,语文类型的课堂也是层出不穷,但是要在农村或者是偏远地区实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表明网络上的课件和教案虽然很完美,但是对于一些地区来说实用性并不强。所以要创建具体地方特色的网络交流的平台,以及资源共享的平台,结合农村发展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去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三)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教师的资源是匮乏的,更别说是计算机教师,所以学校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并且要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可以引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人才,对于教师思想意识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向学生教授计算机的知识,逐渐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虽然现今计算机逐渐的发展起来,地区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两种极端表现的尤为严重,第一种极端是完全的不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其中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觉得使用多媒体会扰乱课堂纪律,不利于课堂正常的教学等。第二种就是完完全全的使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极端就是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体现,这对于语文教学是不利的现象。教师要明确多媒体的作用,同时要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应该把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媒体学习的氛围,并且要增强情感的体验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的实现多媒体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

三、总结

本篇文章首先描写了我国农村现今使用多媒体的现状,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意义所在,首先利用多媒体可以真正的贯彻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实现,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第二点就是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并且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的科学省时。第三点就是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能够解决学生写作写不出来的问题,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态的素材,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接着就是对多媒体使用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首先是学习要着重去培养教师的计算机的能力,并且可以把计算机能力收入考核制度中去。接着就是要创建具有地区特点的网络交流的平台,以及创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努力打造精品的校本课堂,多媒体上的很多精品课堂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所以就要求多媒体课件的创建要适合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特点。第三点就是要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课堂,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最后就是教师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语文的教学,要尽量避免极端的出现,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进行有机的结合,从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迟瑞林,杨卫芳.乡村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校长阅刊,2007,03:68-69.

[2]瞿刚.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王兴柱.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24:147-148.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资源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高校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解决奇缺人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才竞争、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双语教学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观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学校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加拿大学者卡明斯(Cummins)认为,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更多教学媒体语言,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是语言课程本身。美国在1969年颁布的《双语教学计划原则草案》中对双语教学进行了界定,认为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授课,是运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并将其同时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同时采用两种语言(在我国主要是汉语和英语)进行授课,师生能融入两种语境并且运用两种语言开展学科学习、交流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一、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提高会计双语教学质量的需要。传统会计双语教学受到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式的限制,影响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网络平台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的交互功能,为开展参与式教学、提高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传统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答案。通过对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网络是信息社会最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通过该平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一种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他们对网络的兴趣远大于传统教材。建立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要求。

(二)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资源以其资源共享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教材多样化等优势,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将网络资源与会计双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增强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共享性、互动性。

2.随着近年来英文原版教材的大量引入和留学人员归国潮的到来,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素质的培养和引进,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已经具备。

3.现在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众多本科毕业生的求职“敲门砖”,学生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开设双语课程之前,学校都安排了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些都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知识储备。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

以网络资源为平台的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首先必须建立会计双语教学网络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课前准备平台、课堂理论教学平台、课堂实践教学平台、课下交流平台和组织维护平台五部分。

(一)课前准备平台

课前准备平台涉及的媒体素材主要是文本素材及图形素材。文本素材包括基于教材的纯文本和基于知识点相互链接的超文本。该平台以国际会计准则原文以及会计专业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材料,其他相关资料为辅助材料,将准则内容、教材和相关资料转换成电子版形式,作为纯文本存储于资源库中。以会计专业英文原版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相互链接作为超文本存储在资源库中。超文本链接中还包括会计专业常用的中外网站,方便用户查找相关资料,并随时接触最前沿的理论,了解会计专业最新动态。图形素材主要是指会计报表,它对于会计人员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该平台的检索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按教材内容检索,即按传统教材的章节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准则名称进行检索;二是根据素材类型检索,即按照文本素材或者图形素材进行检索。通过搜索引擎,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内容。课前教学平台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提供了平台,教师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学生为提高听课效率、参与课堂互动,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平台中寻找资料。

(二)课堂理论教学平台

课堂理论教学平台主要是由会计学专业英文原版教材的知识结构框架库、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和案例库三部分组成。会计学英文原版教材知识结构库主要是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化,提炼出内容框架和核心知识,如:会计学领域中的术语、概念、基本事实、相关的基本理论。国际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是加深对准则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案例库包括丰富的国内外企业的实际交易的会计处理和在案例中会计准则的应用。课堂理论教学平台能够客观、完整、系统地展现会计学的学科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术语、基本知识框架和准则的应用。

(三)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知识必须要用实践作为支撑,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便于对国际会计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有必要在教学体系中增加国际企业的会计实践,构建会计双语实践教学的计算机平台,形成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的双重实践。课堂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指会计电算化。所以要电算化会计软件中英文两种版本,将国内外企业业务用两种版本进行处理,在实务中体会两种会计准则的不同。这样,学生会有亲临会计工作环境的感觉,面对大量的内容和复杂的会计软件,他们不得不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东西。这个过程学生既学会了会计,也学会了会计软件的使用。

(四)课下交流平台

教师与学生通过双语教学论坛进行意见的交流和问题的探讨。教师可以通过习题库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习题库进行课下的练习和复习。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课下交流。

(五)组织维护平台

组织维护平台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双语教学网络平台进行及时的更新与维护。它是保证整个教学平台有效运行的必要模块。课前准备平台、课堂理论教学平台、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和课下交流平台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应用的平台。组织维护平台则是相关系统维护人员的平台,它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必不可少,用于维护整个平台的运行。

会计双语教学网络平台包括课前、课堂和课下全方位的教学平台,它创造了一个信息量大、立体感强、师生交流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建议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完成后,就要对该平台进行应用。本文分别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三方面提出应用建议。

(一)在教学环境上,实行小班教学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加强师生互动。为了保证网络平台得到充分利用,就要从班额上进行控制,保证小班授课,人数一般以30~60人为宜。小班教学便于老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进行教学计划、授课内容的调整,并尽可能因材施教。同时,有利于控制课堂秩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班内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的伙伴式学习,组内成员的辩论式学习;对其他组学习成果的评价式学习;小组间的竞赛式学习以及全班学生的“头脑风暴”式学习。

(二)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参与式网络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而建构自己知识观的基础上,并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为基本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主动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承担并亲身体验学习结果。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课前准备平台,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教师课前根据已确定的内容、目标和教学方式备课,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在进行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时,师生共同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平台与实践平台。对教师课前备课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根据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通过课下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或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通过习题库出示习题,学生通过习题库进行答题。通过利用该网络平台,学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同时重视了参与过程;教师兼顾知识的传递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案例教学

1.多媒体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制成图、文、声、像并用的一体化的教学课件,把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动态教学模式。它弥补了传统会计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强制性的知识储存和灌入式的传播方式得以改变。鉴于会计双语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将企业的经济业务直接演示在一幅幅画面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参与每一次课堂教学,变强制性学习为自觉自愿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运用多媒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

2.案例教学在会计双语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原版教材的成功之处在于大量案例的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是以案例背景材料为基础,学生通过对案例背景材料的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组成案例研究小组共同分析、讨论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理解。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帮助其理解消化专业知识。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对不同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要理解准则中的规定必须要通过案例的帮助,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总之,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网络资源又是一种互动性、自主性、共享性很强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利用网络资源能更好地推动会计双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刚,朱耀.试论会计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问题[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31-34.

[2]王波,徐天发,吴林堂.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4):69-70.

[3]洪荭,曾扶群,张珊珊.完善本科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24-126.

[4]潘炳超.参与式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09(6):31-32.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初中英语

现行苏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在编排上图文并茂,所选取的素材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教学情境更加直观化、立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无论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还是课堂教学阶段,或是复习阶段,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阶段的应用

教材和教参上的教学资源毕竟有限,英语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也是有限的,而互联网上有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因此,英语老师在备课时,应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例如,在进行“Food”这一单元的教学前,英语教师可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关于食物的图片,做成课件,并配上英语单词,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学习单词,加深印象;还可搜集一些别人的教学课件、教学方案,查阅一些相关的教学案例,借鉴他人的经验,完善并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案。总之,借助互联网技术,可有效帮助英语老师备好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

1.加强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英语老师可借助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手段合理搭配,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试听盛宴中学习英语知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在进行“pets”一章的教学时,可搜集整理互联网资源,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宠物照片,并配上单词及其读音,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配上读音,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融合中学习英语单词,加深印象。又如,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对话内容做成动画,并配上对话内容,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而不是仅对着枯燥的课本学习,加强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2.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教学情境“立体化”现行苏教版初中英语教材配有大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插图,但这些插图毕竟是静态的,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静态的资源转化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交际情景,使教学情境“立体化”,可让学生在仿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英语。比如,在讲解“Goingshopping”一节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剪辑一段购物的小视频,或者制作一段动画,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扮演其中的顾客、导购员和收银员,让学生在仿真的生活情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对话表演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如,在进行“wildanimals”一章的学习时,可在互联网上查阅与野生动物相关的视频,最好配有英语解说且学生能听懂的,然后剪辑好,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自己观看,同时注意其中有关“野生动物”的英语单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对着枯燥的课本学习。3.利用信息技术,锻炼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听和说。在实际教学中,英语老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动口“说”。比如,在进行单词的学习时,可将课件中的单词屏蔽,然后让学生看图读单词或写单词。如“Food”一节,可将课件上单词部分屏蔽,只将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举手读出英语单词,或进行一个小检测,让所有学生将图片中的食物的英语单词默写出来。又如,在“pets”一节的学习时,可屏蔽动画中的对话声音,只显示情景,让学生扮演动画中的人物,为动画配音,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4.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复习课的学习英语知识纷繁复杂,在复习时,如果在黑板上进行,一方面,课堂容量有限,因为黑板上能写出的东西毕竟有限,另一方面,也浪费时间,因为老师的板书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而复习讲究的就是效率。如果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复习课的学习就方便多了,多媒体课件容量很大,也不需要板书,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英语老师应注意多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同时也应注意,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付广英.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