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汉语教学感受十篇对外汉语教学感受十篇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33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1

研究结果与讨论

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期刊论文的统计结果放在国内和国外大背景下做个比较,可以从中了解到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相对状况。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和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与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的对比分析国内教育技术论文数量为国外同期教育技术论文数量的7倍,至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是否真的产生了远多于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成果,魏顺平(2010)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只是某个学科中的某个领域;另一方面,相较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研究、教学研究、习得研究等,教育技术研究相对薄弱。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期刊类别分布,汉语教育技术相关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类期刊上的论文最多瑏瑥,其次是教育技术类。这从侧面表明,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是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和应用出发来讨论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在探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以汉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说明和论述。与国内外期刊论文数量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下图是2005至2011年间,汉语教育技术、国内教育技术和国外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年度走势图为便于观察年度走势,即曲线的斜率,此处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放大100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三个特点:(1)汉语教育技术发展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均呈总体上升态势;(2)汉语教育技术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在近期均呈走低状态,进入反思或审视阶段;(3)汉语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相较于国内和国外走势(从曲线别点上看),更接近于国外。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内容的对比分析《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代表了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各项内容。通过对敏感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不一致的方面和研究欠缺的方面。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及特点《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频率信息可以显示出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受关注程度的全貌。频率越高,受关注程度越高。为了相对集中地反映这期间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特点,我们对敏感词按类别(范畴)进行由高到低排列后总结为如下两点:1)技术应用紧密围绕“语料库”、“多媒体”和“网络”,相关论文数量最多者为语料库,其次是多媒体,再次是网络。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包括的语料(数据、资源)类型有汉语母语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动态作文语料库、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学习者语音语料库、错字别字数据库、教材语料库和教学用字库、词库等教学资源,涉及的研究内容有语料库(数据库、资源库)的建设、加工、工具研发和应用等。这是语言教学中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一大特色。(2)“多媒体”的相关研究涉及超媒体中的图片、视频媒体的应用瑏瑦,可视化、概念图,编码,多媒体教材和练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资源建设、利用和开发,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多媒体环境等。(3)“网络”的相关研究包括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网络虚拟社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教师培训,网络教学设计、原则,网络平台需求、功能、开发等。2)“汉语知识教学”相关论文数量与“汉语技能教学”相关论文数量相比,前者多于后者。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知识教学”相关研究包括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中国文化教学等;(2)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技能教学”相关研究包括口语、听力、视听说、视听、阅读、写作教学等。

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1)包含的研究层面和类型一致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的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包括了三类:理论研究(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认知策略、教学环境)、相关技术研究(如多媒体、语音识别、计算机模拟、语料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和学习资源)。这一结果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总体上是全面的、积极的,从研究层次和类型来看,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是一致的。另外,世界教育技术研究表明,教育技术研究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技术为特征相继变化的发展历程(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我们的考察结果表明,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格局,并且汉语教育技术还受到一些专门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汉语语音分析技术、汉语语料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都被积极引入到了汉语教学中。2)紧随新技术创新出教学新方法关于聊天工具和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目前教育技术讨论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汉语教学中,它的交互性对语言教学无疑是有意义的,符合现代教育倡导的合作学习原则。它通过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进行任务或功能教学,开展相互交流,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驱动,促进学生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练习汉语说与写,也在文字或语音的输入过程中习得汉语。此外,过去人们固有认识中不适合于成人学习的游戏软件或游戏方式也受到关注。事实上,正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新课题,寓教于乐又一次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探讨如何促进“生活体验、乐趣与学习的目的和手段相结合”等问题(祝智庭等,2010),学者们提出游戏化学习(game-basedlearning)及教育游戏(educationgames)。教育游戏研究可以把传统的游戏软件提高到一个更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去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汉语教育技术领域出现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汉语教学和学习的报告。涉及三种形式:第一,研究汉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网络聊天形式开展教学的问题,如何敏、张屹(2008)(利用邮件、网络论坛),袁伟、刘娜娜(2010)(利用聊天工具)。第二,研究应用博客、微博,乃至有声博客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陈育焕等(2009)(利用有声博客)。第三,研究运用教育游戏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蔡莉、刘芳妤(2011)。因此,可以说汉语教育技术在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面,合着时代的脉搏走在形式和方法的前沿。研究内容不一致但有其合理性的方面1)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研究在有关技术方面的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课件(courseware)和超媒体(hypermedia)的关注呈下降趋势;有关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instruction)呈下降趋势。魏顺平(2010)认为,“这应该是受当前网络技术普及的影响,课件和超媒体是单机环境下用来呈现学习内容、开展个别化学习的媒体”;“这同样应该是网络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但是,我们对《敏感词数据表》的分析表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而是受到持续性的关注(敏感词“多媒体”的年度频率未见明显降低,其频率也没有被“网络”的频率所超越)。我们认为,这是学科特点使然。“多媒体”这一敏感词在汉语教学论文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年度受关注程度较高,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各种媒体技术在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汉字教学为例,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的读音需要声音媒体支持,汉字的笔顺书写作为动作技能的教学理应用动画或影像技术支持,汉字的义项和构词等用法信息离不开文字技术的支持。这些既是汉语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由汉语和汉字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多媒体”受到持续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始终脚踏实地,更多地着眼于学科应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空谈教育技术。2)网络技术受重视程度未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课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internet、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和虚拟教室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internet/网络课程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魏顺平,2010),“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研究是当前主要研究内容”(祝智庭等,2010)。但我们对敏感词“网络”(及相关)的考察结果并非如此,而是总体变化不大,按年度在较少的数量间略微波动。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个。一方面,在我们所考察的样本期刊上发表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作者大多数为国内学者,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关注的研究问题主要是针对成人的课堂面授,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且绝大部分为“1+0”模式,而非“1+n”模式瑏瑧;另一方面,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身处优越的目的语(汉语)环境,他们课外利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远比现在还不甚理想的网络教学或远程辅导的效果更优;第三,由于网络教学受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如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语音识别技术、人机对话)和理论研究的限制(如自主语言学习研究),目前尚不能很好地解决听、说这两个语言技能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效果不理想所致。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网络数字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构建定将为汉语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也将迎来汉语网络学习的新局面。

在汉语教学中,由于该项研究与教师们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历年来与课程有关的汉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始终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真正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echnologyintegration)为指导思想和理念,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的论文相对匮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后就会发现,大多数只是就教学中具体应用问题有感而发的教学体会或经验,这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尚有距离,今后应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从理论上探讨媒体形式与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相关效应(如什么类型的汉语知识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来表现?什么样的汉语技能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开展训练?);根据paivio(1990)双编码理论,言语能力、言语习惯与偏好、表象能力与偏好间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结构、内容、呈现方式是有一定偏好的,应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并从汉语学习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自身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从整合的特点、作用和方法等出发进行研究,结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逐步形成切实可用的整合操作策略,真正体现aeCt,04瑏瑨提出的创新宗旨。2)关于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是近年来国外教育技术研究中受关注的重点或热点(魏顺平,2010;祝智庭等,2010),反映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但是,从《敏感词数据表》的年度分析来看,“教学设计”并非实际研究中的重点或热点,也没有被历年来的汉语教学研究所关注。当前,汉语教学中的教育技术应用已经走过了探索和试验阶段,逐渐趋于成熟。或者说,技术因素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再是依附于教学的一种附属品或点缀,也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例如,当前大多数情况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师备课离不开信息技术,汉语教学和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信息技术。当信息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全方位融入汉语教学之时,教学设计必然与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有所不同。脱离教学设计的技术应用,片面强调技术的应用价值的思潮,不仅难以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也违背了教育技术的宗旨。因此,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广泛地开展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学设计研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对教学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努力实现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的深度整合,对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将会认识到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位和角色的价值、作用和需求。(桑新民,2009)3)关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实验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显示,教学有效性(instructionaleffectiveness)是历年关注的重点,它表明教育技术的各项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学效果的改进上(魏顺平,2010)。我们通过对《敏感词数据表》年度使用频率的分析发现,在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这个问题已开始得到重视,表现为汉语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审视的倾向。这种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和改进的方案。然而,关注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来看,对技术影响下的教学效果问题,谈及的多,付诸实际研究的少;在付诸实际的实验研究当中,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并不多。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背景的复杂性导致实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这方面的研究应加紧开展。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语料库技术的语言习得实验研究,可以回答双编码教学是否有助于语言习得的问题,可以揭示基于图形和语言双编码输入条件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建立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而开展计算机模拟,最终为设计出智能化的汉语Cai创造条件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有效性问题应该用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它与很多因素相关,如学习成绩、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课程评价、教学质量、教学创新、教材评估、教师和教学方法等。郑艳群(2012)指出,对汉语教学而言,应该更加重视对语言微教学环节和微技能教学的研究和把握,汉语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更好地揭示汉语学习规律,指导和管理汉语教学。

余论:汉语教学叙词研究与学科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情感因素教学策略

语言习得的主体是人,因此研究语言习得必须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经过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汉语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习性不同,各异,个性更是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学者给予必要的情感关怀,这样才能使汉语学习者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情感因素的理论概述

在情感的众多定义中,SusanGass&LarrySelinker对情感的定义如下:情感是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的感觉或感情,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语言习得中指的是学习者学习行为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因素。

Stern就曾提出,学习结果与学习者个体对所学语言、说这种语言的人或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感觉或感情息息相关。学习者对目的语及其群体的态度呈正相关,性格外向型的学习者比内向性更成功。他甚至认为情感因素的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还要重要。克拉申在之前的“情感过滤”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这是克拉申著名的五大假说之一,他认为通过情感过滤,可以控制语言输入的接收程度。即那些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有自信,情绪也相对稳定的人,他们的过滤程度较低,就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语言输入。反之,学习动机较弱,缺乏自信,有很高的焦虑感的人,他们的过滤程度较高,获得的语言输入就较少。

二.影响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1.动机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直接决定了学习的专注度和努力程度,因为动机是个体对汉语语言的一种愿望,并且会为了达到某种愿望或者目的去主动地付出努力。调查研究发现,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由外部因素驱使,引发的学习汉语的动机,就是外在动机;来源于内心对汉语的热爱,渴望学会这门语言,从学习当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就是内在动机。如果一位汉语学习者,既有外在动机,又同时兼具内在动机,那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自然要比其他学习者更加坚定和沉稳。此外,学习的动机并非一成不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之下,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考试成绩持续不理想;教师的教授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知识点过于困难,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等等。

通过以上,不难看出学习动机尽管各有不同,不过学习者只要明确了自己的动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很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2.学能

语言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在其他领域都很优秀,学习比较轻松,可是唯独学习语言很吃力。所以这里所阐述的学能,指的是语言学能,即一个人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能力。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能测验或许是1959年Carroll&Sapon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简称mLat),主要考查学习者的四种能力: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归纳能力。这里所讲的学能与智力是有差别的,尽管有学者提出不同有关于智力和语言学习的关系的结论,不过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实验和验证。随着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汉语学能测试一定也会有先进的教学者作出更多的实证研究。

3.性格

内向和外向是很早就被大家熟知的性格分类,研究内向类型和外向类型对成绩的相关性也一直在进行,但是至今还没有研究表明哪一种性格对于成绩有绝对影响。二者均有各自的优势,都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在学习第二种语言当中,学习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焦虑的情绪,这其实是一种明显的性格特征。在本人的实习过程中,发现初级汉语学习者接触到汉字书写时,会表现出一种焦虑的状态,比如在书写时,经常会忘记笔顺,经过教师的多次提醒之后,会出现叹气、摇头的动作,能够感觉到他们焦急而无奈的情绪,但好在焦虑并不会让他们放弃继续学习的进程。由此可见,过多的焦虑或许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适度的焦虑反而会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情感教学的应对策略

1.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

对外汉语教师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习者,怎样在课堂上给众多的学习者留下好印象,让不同国家的学习者信服,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这是一个会一直伴随对外汉语教师的难题。在上课之前,积极地备课,做到讲授内容丰富,课堂设计多样,语言风趣幽默。一堂精心准备的课程会极大地增加对外汉语教师的信心,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地更加流畅。在上课时,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了然于胸,深入浅出,形式多样,态度温和,让学习者由衷地想要跟教师有亲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习的动机,对取得预期效果很有帮助。

2.根据学习者情况因材施教

上文提到每个学习者的学能都不甚相同,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重视学习者的差异,并且根据不同学习者的情况因材施教。比如在本人实习的班级里,有一个叫“成功”的男孩子,出勤率很高,课堂纪律也很好,可是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问他朗读、重复和判断等问题,避免主观题和开放题。在提问他的同时又照顾了他的自尊心。因材施教也表现在纠错的时候,根据不同学生的错误类型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选择即时纠正、课后纠正或者选择忽略。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汉语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者唯一可以依赖的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蔼亲切的态度会收获学生的好感。此外,教学一丝不苟,做事公平公正,关心爱护学生等等,都会在学习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营造更加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教师鼓励的话语;在情绪低落时,会有教师的安抚陪伴;在成绩不佳时,会有教师的耐心指导。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放松学习者的不安情绪,促进学习者成绩的提高。

总之,现如今的汉语教学课堂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授过程,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同样是对外汉语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帮助和指导汉语学习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语言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杨.第二语言习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李京.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及教学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1.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一对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有两种:集体的课堂教学和个别的一对一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自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之日起,就并行不悖,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一般人心目中,比较注重集体的课堂教学,因为它有一定的规模和声势,有群体的凝聚力,有课堂的风气和氛围,有课堂的纪律和管理,符合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正规教育的常规模式,总之有许多的科学规律和原则值得探索和研究。而个别授课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学生较为分散,且没有成规模,由教师无声无息地默默耕耘,似乎成不了什么气候。于是人们注意力和着眼点自然而然地偏向了集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上。

两种教学模式的存在,就需要有适合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师的存在,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兼职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在两种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在从课堂教学走向个别教学,或者是从个别教学走近课堂教学的转换中其实会产生很多问题。他们要不断的调整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因为两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对象、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本文首先需要从课堂教学与一对一教学的对比入手。

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目前比较普遍,并且被多数人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规模比较大。然而,课堂教学,特别是在中国国内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学也一定会受此影响。大部分中国高校的汉语课堂教学的课堂人数都在10-20个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因为在集体的环境中,更容易形成“竞争”的氛围,每个学生都会在意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产生“比较”的心态,教师正确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让学生又学习的“压力”,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自助地学习,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努力地学习,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也就会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用于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同样注重通过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习得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来加强的,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操练才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达到教学目标。本文所研究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在中国国内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很多对外汉语教师认为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语言环境很好,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汉语之后,并不能像教师预期的那样走出课堂以后,仍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和身边的中国人或者朋友使用汉语交流,

二、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

目前,对外汉语一对一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培训机构、网络教学、家教辅导等形式开展的,还有就是各大高校在课堂教学的之外,一般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对外汉语一对一辅导实习。大部分选择一对一教学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是要达到某个汉语等级,而是因为公司派他们来中国工作,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汉语技能,因此在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中,语言更加显现出功能性、实用性的特点。

一对一教学的授课地点不固定,通常选择在培训机构、学生所在公司或者学生的家庭,甚至可以临时与学生沟通选择其他授课地点,因此一对一教学有较为丰富的授课环境,可以随时根据课程的进度或者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场景实施教学。比如在讲授“购物”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在超市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从商品名称到商品的选择,直至付款结账,完全可以做到全方位地实战演练,这样课程内容便不再是书本上的空洞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的融入了中国的生活场景,学到了异国的生活技能,在这样的真实场景中得到的训练,更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三、关于两者区别的实际经验体会

这在川大暑期的项目实习中,笔者也对此有深刻的体悟。对学生们进行课程教学的老师都是较为有经验的,所以他们的教学并没有明显的问题。所以就笔者的了解,笔者认为大部分在课堂上所感受到的问题,是所有的对外汉语课堂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

1、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的汉语水平并不是特别的了解。虽然这个项目的学生都是获得了奖学金来到中国,但是他们的汉语水平依然是参差不齐,即使被分为了三个小班,但由于每个班也有10-15个人,因此他们的水平也仍然是有差距的。那么教师应该选择怎样的语速和词汇,其实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笔者所辅导的学生,为其中的汉语水平较低的班的学生,其阅读课多为课外看视频课上探讨中国热点问题的形式,班级学生都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但他们却并没有相等同的汉语水平,因此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问题,这样的阅读课,即使学生能在教室的梳理下懂得这些热点问题的始末和缘由,他们也很难用中文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笔者认为这个在这里值得一提,因为这并不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错误。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本身便存在了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不持平的这样的现象。所以大部分的教学对象都是汉语水平各异,那么大部分的汉语课堂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对一辅导,笔者也并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因为在课堂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课堂风格和活动方式,但因为学生性格各异,即使有不懂的,也并不一定会提出来。

2、课堂教学始终有一种中国的课堂老师的权威感,即使现在的论文或者研究从各种角度的讨论了该如何如何的“以学生为中心”,但笔者所观摩过的各种课堂,特别是高校在职的有一定年龄和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大部分都缺乏对教学的热情与耐心,尽管比国内别的课程要好很多,但笔者认为,正是这样的一种权威感,会让大部分学生即使有问题,只要他们的性格并不太外向,是很少敢不停的追问,顶多提一个问题,不管老师如何含糊其辞自己是否清楚,他们也很少会继续追问。

因此,笔者在旁听各种的课程教学之后,也实际从事了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国汉语推广的阶段,汉语教学应该是以一对一教学为主,而非课堂教学,尽管这是与当前中国对外汉语的教学现状所相悖的。原因如下:

1、教学对象差别很大。现在在国内汉语学习者水平各异,学习目标各异,即使都同样是经商,但学习的目标依然是有区别的。常常听到说有汉语课堂里的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差巨大,教师根本不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合适的语速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总是不能让所有学生满意,学习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而对外汉语的一对一辅导最大的特点是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需求采取更为实用的教学方法,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达到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

2、能跟学生建立较为亲密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学习。笔者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感情,是一个东西能否学好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据笔者对这几个项目的学生和辅导的了解,即使一对一汉语辅导老师的专业素养有多好,但如果并不能让学生喜欢的话,学生在中国的汉语学习是大打折扣的。这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对教学感受主导了教师的整个教学计划。但由于良好的学习目的的达成不仅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与配合,也是需要教师的课程安排合理的,并不能一味的随着学生的兴趣而安排,那会是教学杂乱无章太过随意。所以这也是目前中国的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的现状,由于我们并不能正式一对一汉语教师其实需要强大的专业功底才能把控住整个课程,因此一对一汉语教师常常是选择没有较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学生,因此很多从事一对一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或者是未就业的学生,或者是汉语专业能力并不好的教师,但因为这部分教师见多识广、擅长聊天儿,就会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缺乏系统地学习,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的并不多,并且在学习到一定水平以后,汉语的学习会遇到“瓶颈”,继续提高的难度很大。但同样的,如果教师素质较高且方法得当,那一对一教学对学生汉语能力的提高是比课堂教学更为显著的。

3、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语法讲解的一个公共的平台,但是一对一教学才是让学生能真正更好的使用语法和词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能否掌握这些词汇和语法,学生的语音纠错,以及语法纠错,在一对一教学的时候都显得更为有用。笔者在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采访了解,学生也表示虽然在中国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多,但是真正让他们汉语得到显著提高的是一对一教学的辅导。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对一教学看似操纵容易,这也是现代中国的教育环境这么定义的一对一汉语教学,实际上它是受了各种条件的制约,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其形式简单而有任何轻视。可以说,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是最大限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学习要求,也最大限度实现了教学互动,因此笔者认为它其实是最能有效推广汉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与课堂教学配合的情况下,一对一教学能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一对一教学索带来的教学中的松散,容易降低教学该有的严肃性,教学安排也有可能会在朋友式的闲聊中被拖拉下来。一对一教学对执教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职业要求,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需要牢记自己的位置,不能处于被动的地位,不仅需要安排好整个教学活动,做好教学的安排,也要演好教学中所需要的各种角色,配合学生的汉语学习,并帮助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一大要素,笔者认为,只有在保证了一对一教学教师的群体素质之后,一对一教学也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与推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与母语教学相比较而言,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通常是从最基础的认读开始进行学习,但如果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环境的了解,学习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者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传授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补充一些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学习者了解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在现实中能够结合特定的文化场景正确使用第二语言。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文字,它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而国际上大多数语言都属于拼音文字,二者之间的区别使得大部分学习者在文字书写和了解古老的中方文化上存在很高的难度。从实际来看,外界学习汉语的现象还不普遍,对外汉语教学者不仅要使学习者掌握汉语的发音和书写还需要让其感受到汉字蕴藏的艺术美感,帮助他们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求知兴趣,实现东方文明的传播。

三、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和中国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相比,外国人学习汉语缺少了对中国文化的参与和认同,以及在成长中缺少相应的东方文化环境,因此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进入语义理解的误区,甚至会发生文化冲突的事件。在此基础上,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应该对学习者进行一定的日常文化知识的普及,使得他们在跨文化学习中能做到理解并尊重两种文化的差异,以至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环境中,也为学习第二语言带来促进的作用。所以,加强对跨文化的研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者的一大职业要求。

四、跨文化交际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跨文化交际一般是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交际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跨文化研究也应运而生。跨文化研究也称全文化研究,则主要指在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综合研究,进而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当人进入到非本民族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里时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有时候也会产生一种抵制心理或文化冲突事件。为了使学习者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尽快摆脱焦虑情感,融入到社会交往中去,积极开展跨文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其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有利于教学双方缩短文化震荡

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总比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和谐,不会出现交往中的阻碍。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通常会因为意义理解上的差异和习俗的不同而面临沟通上的难题。文化的差异性也不尽相同,当两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差异时,在交际中出现冲突和摩擦的几率也便增大。跨文化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调节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用更加健康的心态去更深入地学习一门语言和其所对应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减少了教学中的阻力。

(二)有利于教学双方减轻文化不适

可以f,母语文化对一个人影响是从其出生时便开始了的,它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大几率上会伴随人们一生。在这种情境限定下,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优越感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也会在潜意识中用本土文化形成自己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的标准。除此之外,人们往往可能在真正接触一种文化环境之前就已通过外界的信息对其下了判定,这种印象也会影响人们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的研究可以使学习者了解到母语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语言结构及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和相同,并逐渐接受另一种文化的语言结构及使用规则。慢慢消除陌生感的同时用客观的态度去进行有选择的汲取。

(三)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5

关键词:直观式教学模式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

在美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期间,学生的一则中文课笔记引起了我的注意:

中文课文学生的笔记

一天eartim

小白兔到大白兔家去玩Shallbytoodulldollby

toojackwon

大灰狼看见小白兔了dolphinlongcanjim

shallbytoolow

从笔记可看出,美国学生没有任何汉字背景,为了达到对语篇的理解,他们往往从母语中寻找与所学的汉字在某个意义上相对应的词。这启发我们用直观式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直观性教学原则最初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提出来的。在知识讲解方法上,他主张从直观开始。他说:“教导应该尽可能通过感官去进行,使它能费较少的劳力被记住。”“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加入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

作为一种尝试,直观式教学模式主张外语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直接联系起来。它要求中文课堂具备三个特点: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

一、直观性

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形象语言描绘学习对象,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这也反映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直观性可以通过拼音教学、图画教学、实物教学等方式来实现。

1.拼音教学

母语是拼音文字的美国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往往对汉字有一种特殊心理,感到汉字无从下笔,难以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会用自己的母语来翻译那篇中文课文读音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拼音对他们来说比较直观,而且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利用拼音将课文组织成直观性语言,可以使美国学生克服由于汉字难而对汉语产生的恐惧心理,并直接通过感官获得汉语的听说能力。

2.图画教学

俄罗斯教育学家波・恩・申比廖夫,曾在他的《教育学》论著中说:“很多理论知识骤然看来都是十分难懂的,但是如果很好地应用插图说明,它们都会成为可以接受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中国小孩的识字读本都是看图识字,这些图画带给了他们感性认识,避免了单纯文字的乏味,帮助他们发展了语言和思维。采用图画的直观方式学习语言,对零起点的美国本土学生是非常有利的。

3.实物教学

瑞士教育家培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更是提倡实物教学,他认为对事物的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当你对一件事物的本性或外貌进行探讨时,运用的感官越多,你就越能获得对该事物精确的知识。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力所能及地准备一些实物道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似乎比任何语言都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实践性

由于语系的差别,美国学生接受汉语的难度要比日韩学生大得多,再加上学生在一种完全的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就更增加了接受的难度。这就要求在美对外汉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语言实践中传授知识。

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语言交际能力即口语能力的培养远比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要的多。直接法的理论家们认为,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技艺,而不是学习一种科学。养成一种习惯、学习一种技艺,主要依靠模仿、重复和练习,而不是依靠理智和理论。

语言实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1.单打独斗形式,即学生单独的模仿、重复、练习。学生通过体会模仿教师发音,通过自己不断重复、练习,进而达到张口说话的目的。

2.对话形式。俗话说:“一帮一,一对红。”反复练习之后,学生逐渐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法,想跟别人操练一下自己的汉语。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的partner互相练习。有一次,我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汉语问题分别对班内学生做采访并做记录,采访结束后用汉语向老师汇报所采集到的被采访人的各项信息。任务下达后,学生们兴奋不已,摩拳擦掌,纷纷走下座位,俨然一个小记者一样向同学做起了采访。在这次的语言实践中,学生通过和同学的对话,通过向老师的汇报,充分体会到了说汉语的乐趣;在对方的正确反馈中,学生更是体会到了被听懂、被理解的成就感。

3.群体参与形式。没有具体语用情景设置的语言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不可能展现汉语魅力的教学。在学生所学汉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及话题,适当设置模拟式语言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要想真正达到通过情景教学增强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课堂上做得最成功的一次就是购物环节的实践。经过精心策划,学生在设计的购物环节中表现活跃,为了达到要求,他们绞尽脑汁地构思着所学过的句子和物品名称,认真地扮演着顾客和商贩角色。

由此可见,当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时,他们的自信心自然提高,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从而也就为下一步的汉字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趣味性

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不同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普遍认为,正情绪可以对认知活动起协调、组织作用,而负情绪只能起破坏、瓦解和阻断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学有成效,就必须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绪状态中。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使课堂游戏化是增强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在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游戏,可以有效降低认知难度,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汉语技能的掌握应该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过分强调听说而忽略了读写,也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如何正确运用直观式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美国人听说领先的优势的同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汉字,认读语篇,最后达到读写跟上的教学目的,将成为每一个在美汉语教师需要长期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Lado,R.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annarbor,mi: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2]赵金铭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04

[3]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6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教学语言能力培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汉语文综合能力。汉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汉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如何在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汉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二、在吟咏中体味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三、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举个例子,《林黛玉进贾府》(高中《汉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如果仅是“死盯着”这两行文字,大意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是如果联系语境,发掘“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意义,我们就会悟解到,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而且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四、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汉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等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我们发现,创造性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五、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写作教学策略

1.前言

写作课程是学习对汉字、标调符号、书写格式、语法和词汇进行综合运用的一门语言实践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遣词造句、格式运用、组句成文以及字词书写等等。所谓写作具体指的是书面表达学生对事物有感而发的形式,是经过学生的深思熟虑以后,根据第二语言的文体模式和语法规则等所开展的语言实践。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写作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汉字进行书面表述,在进行听、说、读的教学时,进行写作的实践及教学,促使学生借助于循序渐进的汉语写作练习达到写一般性文章的目的,比如非命题作文、计划总结、读后感以及条据书信等等。

2.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写作中所存在的常见错误

2.1缺乏汉语思维能力

汉语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就是运用内在化已掌握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知识,通过思维的力量展开外在化的创作输出,由此可见,在汉语写作过程当中,汉语思维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母语思维的直接影响,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遍的缺乏汉语思维能力,他们写作出来的汉语作文在感彩和逻辑性方面明显不足,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

2.2词语位置不当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汉语写作中常见的一大问题就是修饰语位置不当,前后相互对应的词语彼此对不上号,并且次序也不一致。有些词语的位置与介词的相关要求不相符,在介词的使用上有些词语的位置有着其自身特殊的要求,而如果词语的位置不当,那么便会对整个句子的表达造成极大的影响。汉语在表达方面往往要求整齐对称的句式,而词语位置不当会对句式的对称性造成破坏,对句子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

2.3句法成分残缺,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中心语和状语、中心语和定语等有着密切关系的句法成分,在对句子进行组织时,因为未将这些句法成分之间的配合真正的加以注意,这便导致句子的搭配不当。而句法成分残缺则指的是句子当中缺少了主要的句法成分,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写作教学中,主语残缺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汉语语法错误。

3.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3.1注意因材施教

要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写作水平的根本性提高,那么就必须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在将这些基本信息掌握的前提下,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加以实施,以便于改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写作教学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运用汉语思维习惯和能力进行培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汉语表述和母语思维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教学人员应当注意正确的引导他们将思维障碍从根本上克服,使学生能够尽快的与汉语思维的方式相适应。教学人员可以对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之间的联系及差别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传授给学生,并且指导学生联语成篇、组词成句的进行练习。

3.2激发写作兴趣,重视课外阅读

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起高度的重视,使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优秀的范文,教学人员可以将与本年级教材相适合的范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优秀范文进行阅读,以便于对别人的构思、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加以学习,使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优秀文章的美妙之处,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在对优秀文章进行阅读的同时,教学人员还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物、事、人进行多留意、多思考、多观察,运用范文当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将自身的体会和认识写出来,然后仔细的对照范文,将差距找出,进而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且使学生将写作的方向明确,最终对汉语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3.3克服汉语写作恐惧,增强作文自信心

要想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中将作文写好,那么就应当首先将材料问题解决。学生惧怕汉语写作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写作材料的缺乏。教学人员应当使学生知道,写作的源泉就是周围的生活,要借助于少数民族地区所具有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及亲身见闻不断的丰富,使学生逐渐的学会用心体验、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周边事物,使学生主动的捕捉有趣和新奇的感受及事物,并且在感受及观察当中得到对人类、社会、自然的独特体验,进而储存更为丰富的写作材料,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产生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

3.4创新教学方法

现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写作教学必须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及创新,不断的将教学内容加以丰富,促使教学能够紧紧跟随时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写作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人员应当将以往传统的一对一答的教学模式打破,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回答,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汉语知识将回答串联取来,使之成为汉语小短文,通过这种方式对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此外,教学人员在汉语写作教学中加强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多媒体加以表现,再加上教学人员的引导,使学生切实的领悟写作任务的要点,正确的把握写作的中心主旨,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各族人民的不断努力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以迅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写作教学中,教学人员应当尽快的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彩霞.从句型嵌套入手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的少数民族汉语写作教学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8

1.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赵金铭(2004)指出,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笔者以近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文章为参考,对语音教学的内容、特点做一概述。

2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内容研究

2.1教学工具的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在帮助外国人学汉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外国人学习语音的重要工具。赵金铭(2009)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优越性,是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石。在实际的教育学习实践中,初学者发现《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某些注音和实际读音并不完全相同,针对这些疑问,王理嘉(2005)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对《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些韵母的拼音设计作出解释,并建议汉语教师要开导学生不要把字母拼音和实际读音完全等同。刘振平(2010)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对提出对汉语拼音改写规则的改革意见:"一是与辅音声母相拼的iou、uei、uen不必省略为iu、ui、un,二是以ü开头的韵母与j、q、x相拼时不必省掉两点。"在面对汉语拼音方案的问题时,学术界分为两派,一是在教学中由老师引导学生避免发生语音偏误,二是对汉语拼音方案本身进行改革。

2.2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针对汉语语音系统,主要从声韵调、轻声、儿化、重音和语调几个方面进行。

(1)声母教学。对外汉语声母教学的研究采取了国别化对比研究的方法。国别化的研究有利于对不同国家的学生针对性的教学。

傅氏梅、张维佳(2004)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进行偏误分析。文章对留学生听觉和发音能力进行语音测试。研究发现,汉语声母声学特征的相似性是发生听力偏误的主要原因,发音上受越南语的干扰主要是缺少塞擦音,用塞音来发汉语的塞擦音,用浊音声母发汉语的清音声母。王功平(2008)同样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印尼留学生汉语声母感知,找出印尼学生感知汉语单音节声母的偏误规律,分析原因,提出了针对印尼留学生的声母教学建议:一是科学地确定声母听辨教学难度等级序列,二是声母对比教学网络化,三是考虑韵母的组合情况。

(2)声调教学。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这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然而声调教学本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关键(2000)指出语音教学计划薄弱,缺乏层次性和有序性,教材薄弱,教学手段薄弱,五度标调法和手势只能描画声调的状态却不能教授怎么发出不同的声调,学生无法理性认识声调。所以应该制定语音教学等级大纲,改进教材。声调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发四声时声带的松紧变化。

宋益丹(2009)在关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初期的声调教学没有和现实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建议以交际为原则,分层次教学。初级阶段的练习材料使用简单的日常会话,如"你好""谢谢""再见"。此外,作者还提出使用praat软件辅助教学。把自己的录音和标准音对比,对调型和调域的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严彦(2010)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对声调教学的意义在于要在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3)轻声教学。实验语音学对轻声调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声学特征来看,轻声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综合表现,与音高的关系更为密切。

张艳来(2009)提出轻声教学的改进思路。构词法产生的轻声词的语音教学要结合词汇教学进行,找出其中的规律。另一类习惯上要读轻声的词"伙计、窗户、先生、客气"等,可在教学大纲中制定一个轻声词必读表。听读轻声词的操练要在连续的语流中进行。

(4)语调教学。赵元任(2002)认为:汉语语调不是独立于声调的音高变化,而是声调和语调的复合体。赵元任先生先后提出了声调和语调的"代数和"理论、"大波浪、小波浪"、橡皮带理论。语言学介对语调的本体研究还存在争议。曹建芬(2002)指出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语调存在于声调之中,通过声调表现出来,声调又受语调综合旋律的制约。赵春利(2003)称其为语气教学。语调是体现语气的基本手段。他认为语气教学要突出人际交往的意义,语气表现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形象的展示,把重音、停顿、语速标注出来,在真实的语境中教学。唐玉萍(2008)注意掌握语调和语义的关系,同样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用演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用汉语语调表达内心情感。

3现阶段语音教学研究的特点

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实验语音学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傅氏梅、张维佳(2004)、王功平(2008)、翟燕(2010)都是运用实验的方法做研究。宋益丹(2009)用praat软件对声调反馈式教学。严彦(2010)也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使语音教学研究更加的严谨和科学。

随着国家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重视,派出的汉语志愿者,汉语老师增多,使教师接触到各个国家的学生,近年来国别化语音对比研究增多,提出了更加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法的研究基本都符合刘??提出的语音教学原则: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阶段性教学,声韵调结合,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以交际性为目的。

理论范围扩大化。除了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还借鉴了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如桂明超(2003)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英语语调对汉语声调的影响。王玲娟(2003)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语感及语音感教学。

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出现。曹文、张劲松(2009)介绍面向计算机辅助语音/正音学习(CapL)系统研发的中介语语音库的构建方案和标记体系,旨在为教学服务。

4语音教学研究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9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其突出特点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交际者的语言、生活环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拟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及现象进行分析,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互相依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习得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1语言离不开文化

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文化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延续和传播。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例如《说文》里从贝的字都和钱币有关系,足证在“秦废贝行钱”以前,曾经有过“货贝而宝龟”的货币制度。可见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缩影。

2语言教学中体现文化教学

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认识,为第二语言教学如何在众多的文化中区分轻重缓急,为确定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建立了一个标准。[1]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重视汉语的文化词汇研究。透过汉语的词汇层,可以窥见汉民族文化的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如,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故事,就不能体会它的真正含义,甚至会有译者把此成语翻译成“愚蠢的人想要搬山”的笑话。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的跨文化交际

(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1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判断价值的标准是有差别的,在自身的文化体系中被认为是科学合理的,而在另外的文化中却很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强调谦虚礼让,知足常乐,对于争强好胜则被认为是在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这在中国文化中是要受到谴责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足常乐”却被认为是没有创新进取精神,而且还是懒惰的近义词。

2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思维方式强调的是逻辑与分析,但东方文化强调的是直觉观察,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一种体现。由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十分重视直觉,重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在实际交际中,也会常常使用这一直觉与经验去考虑别人的想法。

3行为规范的差异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是套用自身的行为规范来对不同文化背景行为规范进行评价,由于双方在行为规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中国人把“零距离”接触看成是亲密无间的象征,亲密的朋友之间常常会拍拍对方肩膀以示鼓励或者同意其观点,这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亲密无间”,“亲如姐妹”的表现。而外国朋友却常常不理解,因为他们认为即便是朋友间的接触,也应保持一臂的距离,交往中很少有随意地搂搂抱抱,否则会被认为是“同性恋”。

(二)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毕继万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某些词语的使用还要受到特定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要考虑说话人、听话人的关系和地位;非语言交际,是以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的交际。[2]因此,本文将以语言和非语言为划分依据,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分析。

1语言教学方面

(1)体现在词汇教学方面

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初碰到的困难当然是在语音、汉字等语言本体知识上的挑战,但是通过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他们往往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困难的是,在中国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不仅所学到的词汇严重不足,而且对已学习过的词的文化含义理解还有很多的偏差,甚至还会发生强烈的文化冲突。

(2)在礼貌用语教学方面

①运用道歉语表示感谢

说话人用道歉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谢意,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受惠之处使对方受到了麻烦,另一方面也向对方传达了自己欠他一个人情的信息。这种方式通常是处于社会权势的低位方使用的策略,高位方则几乎不使用这种方式。[3]

②运用关切语表示感谢

这种感谢方式,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提醒学生,促进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英语国家的学生常常认为“您辛苦了”中的“辛苦”不仅含义让其费解,也体现不出感谢的含义;要别人“快坐下歇会儿”是一种命令句,不仅丝毫无感谢之意,还有指挥他人之嫌。[4]

③运用拒绝语表示感谢

在汉语中,应答时不仅运用拒绝语,还会说一些客套话,表示自己做得不够,希望受助者原谅或者批评,甚至还会向受助者表示些许歉意。这一形式一般用于服务者对服务对象或对客人时使用。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解释这一现象,并教会留学生如何应用和理解这一感谢形式。

2非语言教学方面

对外汉语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国家之间,语言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研究那些容易引起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方式。因此,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所涉及到的体态语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分析。

(1)姿势

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坐姿过于随便,中国人会不习惯,甚至不喜欢。例如,美国教师讲课时可以坐在讲台上,经理或老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可以将双脚放在桌子上。但认为美国人总是不分场合,坐姿随便,而中国人的坐姿永远是规规矩矩,那也不符合事实。例如,中国有些女士与男士坐在一起时,在有的场合某些下意识的姿势和动作也会给西方人造成尴尬的误会,怀疑她们在给男性以性的暗示。

(2)身势

姿势涉及全身,身势只限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姿势是较长时间的静态表现,而身势则是短暂的动作。身势的动作文化差异和不得体的表现会导致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例如:在报告会上,讲话人的身势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中国演讲者习惯于在讲台上稳立或稳坐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这是呆板不活跃。在中国人眼里,这些动作有失体统,至少有时过于活跃了。

三克服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如何更好地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海外的汉语教学,尤其是中小学的汉语教学,非常重视文化教学。一般来讲,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的语言点时,通常还要确立一个文化点。文化教学与汉语教学结合得好,二者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找准文化点。首先要结合当课话题,其次要尽量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兴趣。第二,掌握讲解尺度。对于初涉中国文化的学生,文化讲解得不要太深太难。第三,文化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文化讨论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到本课的词语和句型。第四,巧妙地解答疑难问题。在讲解文化时,有时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向学生解释中国的国情和国策,既不能有损于国格和中国人的人格,也要和学生坦诚相见,实事求是。第五,控制讲解的时间。文化的讲解不是汉语课的主要内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掌握好时间。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吕必松先生认为“趣味性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5]。趣味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言语交际情境的模拟,使学生能够发挥其能动性,实现在快乐中学汉语。在接触汉语文化的“蜜月阶段”,对一切还都充满兴趣之时,教师要突出他们的兴奋点,进一步地激发其了解和探索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动机[6]。抓住可感知的事物,在留学的初始阶段进行培养和训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教材和教法的多样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多练,学生变成想学、会学、爱学的状态时,就达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7]。

(三)广泛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形式和时空上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受到留学生欢迎的跨文化意识的训练活动。教师要作好活动的安排,利用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布置体验中和体验后需要思考的问题,并通过调查问卷、日记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所参与的活动的理解和喜爱程度,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利于学生汉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巩固加强。

参考文献

[1]安熙贞.韩国高中汉语课程中文化内容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6).

[2]杨华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以在杭州汉语学习者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2010.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80.

[4]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J].湖北:湖北社会科学,2004(9):94-95.

[5]薛飒飒.情境创设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3).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汉语学习者时间管理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汉语学习者增长迅速

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日益加深,国际社会对于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据报道,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的人数在2014年已经突破一亿。中国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伴随着汉语学习人数的增长,汉语学习者也呈现低龄化发展的态势。以美国为例,1994年美国最大的非政府性教育组织―美国大学理事会(theCollegeBoard)在为美国高中学生举办的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cholasticassessmenttest)中增加了Satii中文测试项目。Satii学科测试(Subjecttest)旨在为申请大学的中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在某些学科方面具备特长的平台。有些大学对Satii有硬性要求,而有些大学则没有规定。Satii中文测试的测试对象是已经在美国中学修习了2~4年汉语的学生,他们可以把取得的Satii中文测试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一项资格。Satii中文测试的设立对促进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200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决定增加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中文项目。ap中文项目包括了ap中文课程和ap测试,自2006年起,全美各地中学开始设置ap中文课程,ap中文测试也已于2007年开始。随着ap中文项目的出现,全美各地中小学都纷纷开始设立汉语课程。ap中文的设立不但推动了美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也提高了美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水平。近年来,美国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与日俱增,已由2005年的263所增至现在的近4000所。汉语已成为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发展最快的语种之一,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少年走进汉语课堂学习汉语。

有鉴于此,为青少年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汉语言文化教育服务,已经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线教育对青少年汉语学习者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学习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线教育以网络作为传播工具,教师通过最新的信息科学技术,向学生传播数字化教育内容,师生可以实现远距离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在线教学课件,随时随地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与传统的对外汉语教育方式相比,在线对外汉语教学也对青少年汉语学习者产生了如下积极影响:

在线对外汉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线对外汉语教育搭建的教学资料库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地整合成高质量的汉语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料,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汉语学习者面前。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播。青少年感知能力强,接受能力快,较之于成年学习者更能对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汉语教学资源产生学习兴趣,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线教育实现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大大推进了教育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教育照本宣科,学习者被动接受教育的弊端。在线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汉语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何时、何地、学习什么水平的汉语课程,汉语学习者完成了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到自主、自为学习的转变。青少年正处于从依赖父母到养成独立、自主意识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线教育的自主性更容易被青少年汉语学习者所接受。

在线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对外汉语教学双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可以通过最新的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深入交流和语言演练,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建前所未有的动态语言学习环境,实现交互式教学。在线教育拉近了青少年学习者和教师的距离。青少年学习者习惯使用社交网络与同龄人交流,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社交网络的深度使用者,在线教育也为青少年汉语学习者营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在线教育实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推动了教育平等的发展。受条件限制,目前仅有少部分青少年汉语学习者可以来华接受系统的汉语教育,或者在本国得到经过专业培训的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提供的汉语教学课程。在线对外汉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语全球推广所面临的师资不足的难题。只要有网络,不论青少年学习者身处何地,都可以得到高水平的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

青少年在线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汉语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实际情况,“中外青少年网络学习行为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深入调查在京来华留学生在线学习汉语的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8份,实际收回问卷58份,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96.5%,调查对象为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习的青少年留学生,年龄段集中在17~24周岁,男女比率为22∶36。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在线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来华青少年留学生在线学习汉语时间不足。根据我们的调查,86.1%的受访者每天在线学习汉语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在线学习的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34.5%,低于使用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交流沟通的比例(37.9%)以及网络娱乐的比例(36.2%)。这说明来华青少年留学生主要把网络当作通讯和娱乐的工具,对网络的在线学习功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生在在线汉语学习时,自控能力较差。67.2%的受访者表示,在线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干扰,转而访问一些与在线学习无关的网站,打断甚至终止在线汉语学习。从男女比例来看,更多的男性受访者容易受到干扰。这反映出女性自控力较强,男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大部分青少年留学生远离家庭,学校担负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使命。68.4%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和家庭没有对他们的在线学习行为进行介入或辅导。这反映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青少年留学生的在线学习介入和引导的力度。

大部分学生的在线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查找、下载汉语学习资料、辅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准备汉语水平考试。仅有少数人利用网上的在线汉语课程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这反映出留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已经开发的成系统的对外汉语学习资源不足,大多数学习资源零散,针对性差,影响学习效果。

调查显示留学生在线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有45%的受访者认为和同伴一起在线学习会对学习汉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期望通过青少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地带动在线学习行为,这反映出目前的在线汉语学习资源的互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青少年汉语学习者更青睐视觉学习资料,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以及教师授课录像是最受青少年汉语学习者欢迎的学习资料。部分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在线观看中国热播的影视剧来学习新词、流行语,提高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这反映出较之于文本学习资源,青少年学习者愿意接受轻松、有趣、生动、直观的视觉学习资料。

青少年汉语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的调控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我们厘清了青少年汉语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时间管理、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对青少年汉语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进行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效率。

学校、家庭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在线学习活动,可有效地督促青少年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学校和家庭可以根据GtD理论(Gettingthingsdone),帮助青少年学习者通过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建立起有效的在线学习时间管理系统。当学习者无法增加学习时间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原则(Firstthingfirst),合理安排好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有效学习时间。

学校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留学生树立自主、自立、自为的自主学习意识,科学管理、利用好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的自主特性,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通过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利用点滴学习时间,保持学习兴趣。所谓的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并且提供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碎片化学习是指将学习内容分割成多个碎片,学习者在零散的时间内完成对碎片的学习。

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可以有效地整合学习者琐碎的学习时间,并将零散的知识碎片拼合成完整的知识。通过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青少年汉语学习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学习汉语知识。此外,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将汉语学习内容分割成较小的碎片,在零散的学习时间内,学习者也可以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不受外界干扰。学习者可以重点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碎片,可以有效地控制每一个碎片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灵活度和效率。一些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软件还可以根据语言学习者自身的情况,设置每天学习语言的时间。经过测算,使用碎片化语言学习软件“多邻国”(Duolingo)学习34小时语言所达到的水平相当于一个学期的大学语言课程。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将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分割成一个一个的考察点碎片,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每一个考察点的教学内容再拆分成一个一个学习碎片,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推送到青少年汉语学习者的终端学习设备上。

翻转课堂能有效地解决青少年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差的问题,提高青少年学习者的参与度,同时也符合对外汉语传统的“精讲多练”原则。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名翻转教室、颠倒教室,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会先由学习者在课下学习授课教师或其他人准备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到学校时,与老师共同完成作业,并提出问题,集体讨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发生了翻转,并且学习者先在家中自主学习,然后到学校与老师、同学互动的教学方式也与过去完全相反,所以被称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巧妙地将原来的课前预习转变为在线学习环节,将课堂学习变成了学习者与教师的深度互动与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项措施,充分激发青少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树立动机调控的意识,指导学习者保持和增强学习动机。学习者在课下在线学习的时候产生的疑惑正是推动学习者求知的最佳学习动机,可以充分激发起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者带着问题到课堂,正好可以利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

翻转课堂的理论同对外汉语教学传统的“精讲多练”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精讲多练”原则很好地诠释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精讲多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既重视讲的重要性,又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把讲和练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语言点、知识点录制成“精讲”视频,上传到在线学习资料库,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精讲”视频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也有利于学习者快速消化、吸收。“精讲”既是为了给学生多练留出充裕的时间,更是为了给“多练”提供详尽的指导。而“多练”则是为了让学习者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在练习中提高听、说、读、写思想基本技能。

在翻转课堂上,对外汉语教师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课堂练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获得成功,让进步的成就感推动每一个学生继续努力练习。成就感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激励机制,给学生成功的激励,会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成就感。

翻转课堂创造了大量的协作学习机会,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学习者在线学习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采用将学生组织成团队进行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任务。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回家完成作业为辅。但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大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言操练。翻转课堂模式,节省了课堂学习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又带动起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推动了协作学习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组织学习、在线答疑等形式实时辅导学生的在线学习,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者通过学习取得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于老师,良好的课堂生生互动同样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思考。经过老师精心组织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聊,在为学习者推送学习资料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再现课堂的生生互动,充分调动起青少年学习者的参与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主动、共享自己得到的学习资料,更好地促进在线学习。

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力推广和发展在线对外汉语教育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母语国优势,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手段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做好青少年留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线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对外汉语师资不足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对汉语的国际推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