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20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

“跨学科”是现代社会科技与文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当前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因此,在今天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不难想象的是自从它在国内被提出,学者们无不持欢迎态度,现有的学术研究更是从各个方面研究它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跨学科教学固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如果不加思索地应用到艺术教育当中去,那是相当危险的。本文对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正是笔者的一些顾虑,希望能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是学者们在谈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现有的四年制大学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让学习者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行的办法是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与钻研,因为当钻研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兴趣到其他学科领域。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2

当今艺术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政策与经济建设促进了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同时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见增强,对于艺术类教育而言这是好的信息。但是,艺术类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毋庸质疑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师资力量不足。

艺术教育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教师资源来支撑,但是很多院校都存在专业教师不足,设备投入不够,更有甚者出现教师来回跑、两头顾,企业技师替代高校教师的现象。

2、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局限于本学科上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没有考虑与其他专业的关联性,有些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参考资料不足,不得不选择较为商业化的书籍来做教材。

3、艺术类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严重滞后。

现代学生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等与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同,而用以往的模式去培养、教导,甚至来评价一个现代学生,都是不够科学的。

4、艺术类教育的考评体系尚未更新。

没有实际考虑艺术行业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用自行车来评测高速公路,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解决措施探讨

为解决艺术院校教育的师资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培养模式、学科体系严重滞后;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生活,艺术与实践无法完美结合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积蓄师资力量

1、传统的教师资源选择以证书及相关资格认证占有重要地位,这使得一些有能力又想从事教育的人群对教师这一职业望而却步。对于这一类人群,鼓励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尽可放宽政策,并通过考核,经试用期合格后聘用。

2、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对成绩优异毕业生,接受职业训练,留校任教,同时也加强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对拜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聘请业界著名人士讲学。欢迎高水平的著名人士来校讲学,进行实践性的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声誉,同时也可以缓解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而带来的压力。对于有教学兴趣并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的,通过考评后聘用为主干教师!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1、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加强对与艺术专业有关课程。艺术来自于生活。艺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的支持,加强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是艺术学科发展所必须的。

艺术学科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艺术设计产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艺术类各专业必修的科目。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尤为重要。就艺术设计而言,设计构思和设计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设计构思必须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涉及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其结果是解决设计的“概念”层面;如何把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现实设计,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

淘汰传统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是要善于运用新技术与新方法。

1、转化课堂教学为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认识模糊变清晰化,运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设计知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把相关图片、图形制作成电脑演示文稿,演示+讲解分析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以往在图书馆辛苦翻一晚上的资料还不及网上搜索一秒钟查询的信息丰富,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新信息、新知识的补充。

3、调动学生由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维。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基本能够领会知识含义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地启发他;当学生有了内在的体会,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就是教师开导他最好的时机。启发就是让学生有求知要求和想说的欲望。启发的要害就是“求”和“欲”。

4、实行假期课堂,实现设计艺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设计艺术教学大致分为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个部分,其中,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这两个部分应得到突出与加强。这些内容安排在“假期课堂”进行比较适宜。这样可以使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打破艺术学科的单一教学形式,注重实训环节,使艺术学科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改进考评模式

每一门艺术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目前部分院校对艺术学生的考评还在借鉴文科或理工学科的标准。对艺术学科学生的考评不可过于传统、教条化,部分艺术类学科需要的就是创新,打破常规。制度化的考评模式,以各种方式威胁着艺术的本身,当我们反观这种现象,不难发现,一种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并迫待解决,急需一种新的思路来重新审视考评模式。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把握艺术学科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学科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评!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问题;成因

艺术设计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得以显著加强。在经济生活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背景下,艺术设计在中国产业转型和产品的市场竞争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以艺术设计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在产品竞争中起到了提升产品核心价值的作用。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艺术设计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也愈加深化。在文化生活方面,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受到重视。相较而言,中国本土艺术设计力量的相对薄弱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许多重大工程的设计竞标中,往往难觅中国设计团队的身影,在重大国际设计奖项评选中,也往往少见中国设计师的身影。西方设计在向中国进行设计输出和倾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如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比如我们的设计事业起步较晚,比如我们国家的设计政策不完善,我们国家的企业家不重视设计,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各个层面上都可以找出不同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这一局面的形成跟中国的设计教育有很大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对艺术设计认识地加深和设计从业人员需求地加大,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在一时之间蓬勃发展,渐有成为显学之势。在艺术设计教育如此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的艺术设计局面为什么如此尴尬?在艺术设计教育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整个中国艺术设计事业前行发展的隐忧或者制约中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艺术设计业界扬名的瓶颈?本文将就笔者所见并归纳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问题简要阐述并将其成因作简要分析,希望能引发更多的设计教育从业者和设计从业者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真正成为推进中国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动机。

1、从宏观的角度,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缺乏科学布局

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庞大,在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视觉同盟》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由此可见设计教育规模之一斑。①艺术设计教育办学在布局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出现了一种全民办设计教育的局面,这种办学格局除了在规模上壮大了艺术设计教育外,对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并无太大裨益。相反,这样的办学格局,在生源、师资以及资源配置上呈现出一种竞争局面,在以上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对艺术设计教育总体办学质量和教育口碑呈现出一种负面影响,即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弱化了教育优势。这种办学局面的形成,体现出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缺乏科学的布局和合理的引导,另外在办学准入方面缺乏严格的控制。在教育主管层面,近年来对学科专业的审批主要依据的是该专业的市场就业情况。除非市场就业饱和或者接近饱和,才会控制专业目录。依据市场就业导向设置学科专业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成为单一或者主要调控的依据。对学科的布局,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宏观调控。除少数的几个国家重点学科外,主管层面在该专业的调控方面缺乏力度。

艺术设计教育一哄而上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好。在中国存在庞大的艺考生。近年来,高考适龄人口减少,这一情况已经影响到了高校招生。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艺术类考生。

2、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

3、艺术设计专业的收费较高。

4、大量师范院校的传统美术教育规模萎缩,转而开设艺术设计教育。

2、从微观的角度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无序化严重

很多举办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准确定位。有的高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是因为校内学科布局的需要,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为了体现出其综合性,对学科专业求全,于是艺术设计专业便成为体现其综合型大学的证据之一。有些高校则纯粹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较高,将艺术设计专业当做其摇钱树。另外,许多高校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了解,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规律,往往用工科的思维来办学,还有的高校则简单地将艺术设计专业与艺术专业划等号,对其存在偏见。刘源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艺术设计是综合性高校开办新专业的首选,而该专业在这些高校中,有1/3处于边缘状态,并且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普遍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②

2.1师资短缺

众所周知,师资是教育的要素之一,师资队伍状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艺术设计教育在较短时间内的跳跃式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影响之一就是师资的短缺。专业师资队伍的短缺主要表现为: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师资的学历偏低、师资缺乏从业经验以及师资的不专业性等几个方面。

全国几百所高校设有1000多个艺术设计专业,就至少需要1000多个学科带头人,更何况艺术设计专业下,还设有若干专业方向,这样一来所需要的学术带头人就要以千计。而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爆发式发展以及中国设计业所处的发展中阶段导致这数以千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匮乏。学科带头人对于学科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合适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发展是盲目和无序的。这一问题所导致的的一个设计教育的总体后果就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混乱和无序。由于众多非专业院校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办单位,加之缺乏学科带头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这些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管理往往并不能够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规律,而只是凭借各自的经验或者按照一般学科的管理进行,因此,在众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管理中看到工科、理科或者其他学科的管理模式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一现象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初期尤为明显,随着专业办学时间日久以及中国设计业界的发展,这一现象得以缓解。这种缓解也多是对一些重点大学或者东部经济形势较好地区的大学而言,至于其它高校,这一问题仍然或多或少地成为困扰发展的瓶颈之一。

艺术设计教育师资的学历问题也是师资短缺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因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爆发式发展以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高端资源的稀缺,即早期的硕士点、博士点较少,而且招生较少。这一问题,也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中高端学历教育的大发展而得以缓解。由于艺术设计高端教育的成熟,硕士点和博士点越来越多,并且招生名额有了大幅增长,所以近几年的硕士以上学历的师资增多。并且随着各种研究生班、师资班以及专业硕士的出现,对师资学历问题的缓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师资的不专业性而言,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对此问题林华教授曾经做过分析,他认为当时的艺术设计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毕业生留校和纯美术转行。③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存在大量由美术教育规模萎缩而转型的教师。这些高校转而开设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缺乏大量的专业师资,同时存在由于专业转型而存量的富裕师资。任何一所公办院校的编制都是有限额的,并不会因为新专业的开设而大量增加编制,所以,通常情况下就是就地转化原有的美术教育师资。当然,原有的师资并不是教学水平低,相反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甚至副教授以上的高职称,但关键问题是,他们在纯美术方面或者是专家,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也是新专业,他们要对这一全新的专业进行认识也恰恰需要一个或许不短的过程。尤其是这种情况下转而教授艺术设计基础的教师,因为所教授的大多还是素描、色彩、造型基础等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他们而言很多人通常还是沿着纯美术的路子教学,甚至他们转变观念都很难,一则是因为对艺术设计教育缺乏足够的了解,二则恐怕是他们浸淫多年的美术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作怪。这还是公办院校,若就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三本院校来说,则师资情况更加令人堪忧。因为,许多三本院校并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专职师资队伍。

至于师资与行业的脱节问题也是一个现存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因为,设计教育一时师资的极大短缺,很多高校对于硕士以上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甚至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开出了极为优厚的待遇条件,加上教育部对高校师资学历比例的要求,导致很多高校的高学历师资都是从高校到高校,而缺乏真正的行业磨练。另一方面,上文中提及的转型而来的教师也缺少行业经历。第三,中国的艺术设计事业无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各类设计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花,但是相对成熟的公司大多数集中在一线城市,在这些城市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或许并不缺少兼职的机会,可以补充或者增加从业经历,但是按照国家的规划,现在基本上地级市都有一所普通高校和一所职业学院,这还不算在二三线城市落足的三本院校。在这些城市高校的专业教师对设计行业了解的渠道就相对少一些。

2.2教学目标不清

师资的问题是造成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目标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艺术设计行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不同理解使得各高校对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同,所以各自都有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因为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及师资和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各校的教学质量不同。教学目标不清主要表现为由于对艺术设计行业认识的缺乏从而导致艺术设计教育经常沦为技法教育。这一表现体现为一、各校的教育重点包括课程设置等过分强调技法尤其是计算机技法;二、很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学习计算辅助设计,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蔡军教授在接受《视觉同盟》采访时曾强调艺术设计的“根本的是核心的认识、方法和思想,设计思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明确了一个根本的核心要去解决的话,其实基本性的东西是比较好办的。”④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于艺术设计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艺术设计又是科技和先进思想成果进入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因此,好的设计师需要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的科学知识。这些,往往是各高校的课程中缺少的,也是学生们忽视甚至是漠视的。

这样的认识所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可持续发展能力恰恰是这个专业的内在要求之一。艺术设计行业从总体上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制图员、设计师、设计总监等,而这个层次是呈金字塔结构的。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出,越往底层其技能性越强,越往高层其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知识性越强。从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看,培养的大多数是中低层人才,甚至是终身性的中低层人才。前几年在珠三角地区公布的就业紧缺人才调查情况上,艺术设计人才高居榜首,试想以近千个设计专业的培养规模,会缺少设计人才吗?其所缺的恰是高端设计人才,而我们的设计教育通常很难提供高端人才。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对设计教育的认识不一,对设计教育的目标设定过低。

另外,各校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各行其是,如课程设置、教材、课堂管理、教师的资格认定等尤其是缺乏较为统一的毕业标准。当然,这些问题通通掩盖在艺术设计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中。不管何种教学目标下完成学业的艺术设计人才,现在的实际就业率高居不下,也造成了对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遮蔽。

2.3缺乏与行业的沟通

当前,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设计教育和艺术设计行业的脱节。其主要表现就是行业发展的高速性和教育的相对滞后性的矛盾。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成为行业的预言者或者引领者,当然,这需要相对成熟的研究条件和力量。在我国,行业的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的矛盾还较为突出。另外,行业对教育界的缺乏关注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一问题在前文中已有述及,无需赘言。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终究是要为艺术设计行业服务的。虽然,现在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进入企业还要经过一个培训的过程。甚至,很多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后才发现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师资研究力量,加强高校与行业的沟通,包括人员、课题、项目、实习等全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诚然,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发展的沉淀,这些问题在得以改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当然,本文提及的问题总结不够精炼、分析不够深刻,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也较为浅显或者不当,权当抛砖引玉,藉此希望引起设计教育届前辈和同仁的注意和警醒。只要我们清醒地看待存在问题,也许能为问题的解决加快速度。(作者单位:1.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注解:

①http:///special.jspcode=200604260002

②刘源,艺术设计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空间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5卷),页151-156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

一、我国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设置较早,多数院校都有很强的师资队伍和悠久的办学历史,而艺术设计教育不像美术教育那么成熟,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相比是一门年轻学科,大部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都是附设在美术教育专业下。虽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近20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艺术院校基本上是按照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因此很难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也由此造成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学科划分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到目前为止有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然而,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工艺美术”,这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太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调整。因此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是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根据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大多无法快速适应工作。这其中有设计技法掌握上的不足,也有社会角色转换期心理适应的问题,而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经济类、市场类、消费者心理学等知识的匮乏。很多刚刚走进社会的学生不得不一边适应紧张的工作,一边去学习这些本该在大学阶段就应解决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设计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这是由设计的经济性质所决定的。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强调艺术表现是许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倡导创造性教育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时至今日,大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然是传统型的技法教育。个别院系的素描、色彩、构成、字体加上设计表现(效果图、模型)等技法训练课程占总课时的80%以上,而人文和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很少,形成了学生表现能力(主要是图绘能力)较强、人文学科综合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通病。”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一直都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从本质上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最为根本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此外,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新的专业上,比如动画专业。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师资问题的解决,一部分是通过将自己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或引进其他艺术设计院校的毕业生直接作为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高等院校教师目前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职称偏低,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另一部分则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艺术设计的,这部分教师多采用短期进修、培训或自学的方式转入艺术设计,没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具备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大多数人很难胜任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如此看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不能明确定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二、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对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要求

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说:“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的主要学术责任……公众和上大学的学生认为教师将主要致力于教学,不仅仅是讲课,而且包括指导和忠告。”相反的是,大多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上,真正的教学责任却放在次要的位置。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发展,学术的研究也必须是以辅助教学为目的和根本出发点,否则学校也就无所谓学校,而成为研究院。当然这也需要以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职称评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为支撑。教什么、怎样教是每一个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大学教育而言,设计专业必须培养出专精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职业结构的需求,但是“大学教育毕竟不应只是训练一技一能之士,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基本的欣赏和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著的心态”。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设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设计本身而言,在掌握了相同的技能表现方法的前提下,综合素质是决定设计者成功与否的关键。

1.艺术设计教育者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中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而单纯地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所以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样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艺术设计教育者要具备市场意识

大多数高校教师个人经历基本相同,即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后进校任教,从学校进入学校,他们缺少参与市场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但是可以扩展关注范围,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市场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改革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考虑到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水平上有着较大的个性化差异,每个学生的天分、设计能力与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做较为全面的理论阐述,并引导学生开阔思维,掌握学习理论课程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专业侧重的是如何指导设计的问题,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数据并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熟练的设计技能,这样才能充分地准备授课内容,同时,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各种相关信息,及时地调整更新教材和讲义。

1.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为一身、复合型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或社会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一般的作业和设计都是由自己完成,时间较充裕,没有市场因素控制。但在工作当中,资料收集、整理、创意、设计表现、制作都是由不同的人和部门合作完成的,这就必然涉及一个问题――合作与交流。顺畅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完善产品质量。

3.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现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与市场脱节,学生做的设计作品往往不能适应市场,与市场接轨的主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当代艺术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还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更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主题。因此要把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1)大学生去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了解了材料、材质,以及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才能做出好的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在提升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他们对市场情况、客户需求、实际空间深入了解,也成为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条重要途径。

(2)学校在教学中应当与相关的设计生产以及施工单位合作,让学生参与实习,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学生还能够及早地熟悉社会,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实践的同时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并相互促进。

(3)针对社会情况做一次有意义的调研报告,能让更多的学生清晰地去了解社会发展方向,一些好的意见将会得到不断的补充,社会前进的动力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增强。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4)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规划管理工作。在指导学生的创新性实践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专业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自我发挥。可以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采用全方位的见习、实习模式,使学生经常性地参与艺术设计课外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和作品征集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另外,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还应注重开发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变革发展。

(三)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设置

1.增加文化素质课程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艺术设计专业不学习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市场学、营销学等课程,就如同数学专业的人不学微积分、概率一样。这些知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设计前做较为理性的市场分析,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设计的根本方向和学习专业课程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设计美学、民间文化艺术,以及正确解读流行文化(电影、电视、音乐、摄影等)中的元素,并能将之运用到设计中也是设计人员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采用“1+3”教学模式,即在大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业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系来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2.设置本地民间文化特色专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构成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同样是在发扬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如此灿烂。民间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传统的审美思想、审美判断等美学观念,表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然而目前我国许多民间艺术门类正在慢慢地消亡。近几年,在冯骥才等专家的号召下,许多民间艺术重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在一些大型的国际展览中也获得了一片喝彩。在艺术设计专业里开设民间艺术课程,或是建立与本地区民间艺术相关的专业,不仅可以保护中华民族的瑰宝,还可以使学生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设计的灵感。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将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培养新一代的设计者,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设计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按照我国创新教育的要求,结合各学科的优势及当前的形势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相应改革,在较细致的层面上摸索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教学规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这对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新理念的建立将起到引领性作用,并会对全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推广性。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创造产业的真正崛起与腾飞。

参考文献:

[1]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严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5―77.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性格及其问题[C].//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101.

[3]海德格尔.德国的大学主张[C].//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214.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5

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迅速发展的社会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认清目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5-02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一定冲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由于这些不良现象短期内不会立即消除,所以将继续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在高校周围的网吧、酒店、歌厅等娱乐消费场所因为大学生的参与日见增多,部分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业,也带来了极大地安全隐患。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追求奢华和高消费,痴迷物质享受。甚至进行钱色交易,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一线政治辅导员配置数量不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按照文件要求,高校应按照不高于1:200的师生比例来配备一线辅导员。考虑到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应增加一线辅导员编制数量。但现实是,有的学校甚至300-500名学生才配备了一名一线辅导员。辅导员员人数配备不足且一般疲于应付日常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日常表现和内心诉求了解不够,加之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限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成效。

(三)校园内其它思想教育阵地发挥作用不够

学生的专业课一般采取小班授课,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均采取大班授课,且多为照本宣讲,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师生互动和讨论。很多思政课教师缺少对自己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多为简单的政策、规定等复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真正的教育功能。经过调查了解,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精力不足,而把一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在自己在社会上进行创收,导致课堂教学一盘散沙是普遍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教师在大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也极大影响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四)服务育人工作不到位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

每年新生的入学心理普查,艺术类学生中心理问题学生都占有较高比例。但高校内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缺乏,心理辅导专业知识不足是普遍现象。特别是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其心理指导的难度更大。艺术类学生学费较高,日常学习花费较大,但各种资助措施均和其他专业学生相同,许多学生难免捉襟见肘,对顺利完成学业缺乏信心。最为学生关心的就业,应该是艺术类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一般的院校,特别是非艺术类院校的就业洽谈会一般很少单位招聘艺术类大学生,加上授课教师缺少企业实践,艺术类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和社会需求接轨。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家庭成长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

现在的学生,多为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艺术类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家庭溺爱,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差,大部分存在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不健全人格。很多学生是因为不爱学习,文化课成绩低,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送进艺术特长班,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才考取大学。个别家长为了安抚孩子,不仅经济上放水,还承诺给落实工作,使学生没有学业和就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六)艺术类大学生自身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缺少意志品质,自我管理意识较差等自身问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多学生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聊天、电子游戏和看电影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部分学生纪律意识淡薄,对校规校纪置若罔闻,不屑一顾,三番五次违纪,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艺术类大学生意志比较脆弱,承受能力较低,容易产生偏激情绪,遇到挫折难以自拔。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辨是非,抵制力差,听信一些反动宣传,接受不良引导。

二、加强和改进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全方位加强一线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重点加强一线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线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尖兵”,他们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工作好坏。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辅导员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对艺术类学生管理教育缺少工作经验等现象,造成许多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层出不穷。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选好人”,也要激励一线辅导员自主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要切实加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教育工作,将品德好、觉悟高和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选用为学生干部,引导其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利用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逐渐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工作机制。进行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既要在课前加工好学生乐于接受的“精神食粮”,也要想办法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规矩”教育和“大爱”教育有机结合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艺术类学生大多缺少自我控制力,纪律观念淡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对艺术学生首先要依靠“规矩”教育,即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告诉他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要严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真抓真管,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和制约作用。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要进行真诚真心的“大爱”教育,即在教育和管理中做到“以学生为本”,积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需求,尊重学生合理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和进步目标,对待学生要耐心和细致,要对他们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建立师生之间顺畅的情感通道,使学生把老师当成身边的“亲人”,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诲和指导。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齐头并进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个体学习风气和人格的塑造,具有较大的引导和牵动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从各个方面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风和浓厚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改造自己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要精心组织,精密设计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学生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可长期开展的精品校园活动,利用主题活动巩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大力聘请德艺双馨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到学校进行授课和学术讲座,通过他们的高尚品德、广博知识和深厚艺术涵养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四)建立完备有效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

高校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学习硬件环境的投入,更多且质量更好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和工作室将吸引更多的学生热爱专业,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和毕业设计评定应避免仅以考试和论文形式进行最终成绩确定,应该在校园内建立展览厅、橱窗等对学生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增加学生学习热情。艺术类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和各种心理困惑、心理疾病而产生的无法宣泄和解决的问题,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在二级学院应该建立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去学,努力提高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要联合一线学生辅导员,探索建立适用于艺术类学生的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指导方法,根据学生情况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观念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有效就业信息的采集和,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签约率”和就业质量。

(五)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提高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加强自身约束力,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要切实引导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增加知识储备,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基坚实的基础。要时刻提醒他们坚守道德准则,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宣传他们做的每一件好事,将学生中的学习标兵、励志标兵、助人标兵等模范典型给予表彰和大力宣传,树正气,树新风。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将学生调研、写生和岗位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学校应认真设计好“大学语文”等常规课程,还应挑选专业水平较高教师开设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等选修类课程。还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改革路径;高等教育

一、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艺术教育及大学艺术教育现状、改革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关于艺术及艺术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成果及观点如下:

德国美学家和艺术学家玛克斯德索(maxDessoir,1867-1947)于1906年出版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标明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此外,玛克斯德索还设计了艺术科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对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研究;对艺术起源的研究;对艺术体系及艺术分类的研究;对艺术的理性、社会、道德等功能的探讨。德索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也成为艺术科学创立的标志。他认为应该有一门独立于美学的研究艺术的学科,

在美国,其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通过对青少年免费开放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设施,达到对其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1994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首次将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科目定为美国中小学的核心学科,使艺术获得了与其它核心学科同等的地位。这就正式标志了公共教育从高校教育走向了中小学教育,艺术教育已经彻底普及。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启动了《零点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和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重新研究教育发展的模式。该项目的创始人哲学家古德曼(nelson-Goodman)教授认为:艺术产品不仅是灵感的产物,艺术也不仅仅是情感和直觉的一种认知方式。可以说,美国的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艺术及艺术教育进行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但是,通过分析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多主要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改革实践中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围绕大学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路径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围绕大学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路径这一论题,在详细阐述课题提出的背景及课题的研究意义基础上,对现阶段国内外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阐述,进而在对艺术的概念、功能及其价值定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绍兴市高校为例就其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为绍兴市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研究绍兴市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具备可行性的改革对策。课题针对大学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路径,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

一是艺术及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具体包括了艺术、艺术教育的概念、艺术教育的功能以及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等等。

二是大学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具体分三部分展开了探讨:第一部分,以绍兴市高校为例就其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绍兴市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三部分,针对兴市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校、教育者、教育体系、受教育者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三是大学艺术教育对策研究。在运用相关理论基础少,结合前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从学校、教育体系、保障机制等等方面为绍兴市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

(三)研究路径和基本步骤

在围绕本课题展开研究时,主要是按照:“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现状及成因分析——对策探讨”的研究步骤来展开的。即针对已提出的问题,以艺术教育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途径和发展策略。在具体研究时,采用了下列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分析法。所谓文献分析法就是指掌握相关理论、搜集相关文献。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本文在初稿的撰写中就大量的使用了文献分析法。

二是,分析总结法:分析总结法的使用一般是在文献分析法之后,主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深化在文献分析法中得到的有效信息资源,并且从中获得规律性。同时,在对当前绍兴市高校为例就其艺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研究路径

(一)关于艺术教育定义的研究

彭吉象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即广义上,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所在,是注重艺术工作者的全面发展,强调艺术的基本知识与原理的普及,更是尝试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审美心理的健全等等。而狭义上,艺术教育是指大学中为培养艺术类人才而进行的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教育。

同时,也有学者围绕艺术教育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通常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高校中对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主要包含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内容或实践。公共藝术教育注重对人情操的陶冶、美丽心灵的塑造以及思维发展、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等等。

(二)关于艺术教育价值与内容的研究

孙媛、严新平在《从多元智能理论看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首先讨论了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价值,其次介绍多元智能的基本构成,最后重点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育人价值的启示。

梅宝树主编在《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中系统的阐述了艺术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对于一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郭声健在《艺术教育的异化问题》一文中主要强调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审美特性,这一功能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杨岚在《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问题研究》中更认为艺术教育是“心育”,“情育”、“美育”等等。

滕守尧在其著作《艺术与创生》提出了一种“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是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和设计等多种不同学科见、间的生态组合,通过经典与学生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互补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

(三)关于艺术教育现状的研究

关于艺术教育现状的研究,在2000年后的研究成果比较集中,且对此展开研究的主要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者,以及攻读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还有极少部分为音乐教育、高校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者。

郑育在《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中,主要围绕高校公共音乐课开展中存在目的性不明确,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艺术素养等问题。并系统更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开展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目的的音乐艺术教育。他同时还强调了艺术教育应围绕知识性、实用性原则

陈惠玲在《我国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研究》一文中,围绕指出了作为艺术教育重要构成部分的公共音乐教育主要存在师资严重缺乏,师德状况不容乐观,文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够全面,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强调了应从外聘当地一些声望的教师入校、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校规范聘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文尝试在充分运用艺术教育理论基础上,适当地解决国内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将其与绍兴市高校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求艺术教育的改革路径,为促进绍兴市高校艺术教育的更好落实与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第一,有助于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重在促进人才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在大学教育中,从高校,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角度不同忖度的存在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是受到长期以来利主义教育体制影响,也与一些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校的教育主攻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人才培养来讲并无益处。在新形势下,面对高校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而本文关于大学艺术教育现状及问题等进行的研究,则有利于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有助于推动大学艺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目前,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艺术学科教育的建设,并积极采取具体的措施,针对大学当前在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来探索应对策略。在这一背景下,本课题通过研究大学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路径,可以在在发现问题,挖掘原因,寻找对策并付诸实施,使综合性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完善教育的发展策略,则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7

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趋势一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也取得了极大成绩。表一列出2007年与2010年教育部的与高等艺术教育相关统计数据对比,通过表中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学生人数,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有目共睹,高等艺术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产业推进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置身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之下,一段时间之内处于快速、超常的发展阶段,尽管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招生录取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分数低。艺术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同层次学生低很多,这与艺术专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全国高校中设置艺术专业的学校太多,一些院校为抢生源而大幅度降低文化成绩甚至专业成绩。各校艺术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浪费学校和考生的精力。基于艺术专业考试的特殊性,各艺术专业院系往往采用到各招生地区设点进行招生的方式,而一名考生若要报考多个学校则需多次参加考试。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招生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耗费了学生的精力,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并且也容易导致专业招生中的腐败行为。

2.专业设置设置艺术专业的院校过多。近几年不仅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数量有所增加,设置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数量更多。比如2009年全国艺术专业共招生421803人,其中艺术院校招生93079人,仅占艺术招生总数的22%,其余78%学生进入了各类非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设置艺术专业的院校太多,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一些院校缺乏足够的师资和设施,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艺术教育水平的质量。艺术专业学科设置欠科学性。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过于看重艺术的技巧、手法等技术性环节,忽视艺术基本理论和素养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即表现为:技术性课程设置多且被强调,艺术理论课程设置少且不受重视。造成学生缺乏基本的艺术理论素养,无法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影响了艺术技能提升到更高层次。另外,在与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接轨方面,艺术专业学科设置没有做到灵活与稳定的平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大,缺乏艺术学科在建设、设置、教学评价与评估体系上的合理构建。人文学科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少。无论是艺术教育机构还是艺术专业学生,都忽视了人文学科其他专业课程,忽视了非本专业的艺术专业课程(如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美术专业课程)、哲学课程、美学课程、文学课程等等,缺乏通识教育,造成艺术专业学生在艺术思想、观念和判断力方面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观察领悟能力。因此,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文化艺术视野尚需扩展。

3.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明确。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对于培养哪一类型的艺术人才、采用哪种教学大纲进行培养、需要给学生传授哪些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需要哪些素质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等与培养目标相关的问题,缺乏准确认知和明确界定,因此造成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混乱。培养目标缺乏层次化。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缺乏对自身师资力量、设备设施和本校艺术学生专业素质的正确认知,缺乏对艺术教育结构化、层次化方向的把握,也缺乏对艺术人才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使得各艺术专业之间教学大纲雷同、专业课程相似、培养目标单一,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高等职业艺术等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出现应有的层次化和差别化。

4.师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级职称人员不足,生师比高。以2009年为例,各类艺术专任教师总数占全国各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5.9%,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占全国比例的4%,而当年艺术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的6.4%;生师比方面,艺术专业生师比为17∶1,全国各专业生师比为20∶1。可见,艺术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在全国各专业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低于艺术学生数量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尤其低,而且艺术专业生师比太高,与艺术专业教学特点完全不相适应,“大大超过国际上通常的比例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比例”,从根本上影响了艺术教育质量和艺术人才的培养。专任教师素质需要提高。部分艺术专任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把精力放在考前培训班、私人学生、艺术工程等个人创收活动中,对本职工作却极度忽视和放松;另外,专任教师在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开展艺术科研等方面也急需加强。

5.教学设施设备学生数量扩大,许多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室、排练厅、画室、琴房、工作室、实习车间及文献资料等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不能适应小班式的艺术教学需要,这种情况在一些非艺术院校中尤其明显。

二、建设艺术大学对于解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作用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高等艺术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声誉,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解决。其中,艺术大学的建设着重于以大艺术观的办学理念,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艺术学科课程设置、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以此弥补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不足,因此,能够为解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存问题提供直接支持。

(一)有助于解决招生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极大成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在此大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教育的需求也大为扩展,一方面表现在业余艺术考级规模不断扩大,成人艺术教育市场繁荣;另一方面表现在高等艺术教育报考学生不断增加。如黑龙江省2011年全省艺术考生19468人,广东省2011年全省美术和音乐专业考生4.5万余人,分别比去年增加17%和14.3%。高等艺术教育考生的增长,需要高等艺术教育在确保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而建设艺术大学就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扩大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教育更多需求的举措。艺术大学由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或其他办学条件较全面的院系发展而来,它们自身拥有较优秀的师资力量、相对丰富的教学设施设备和比较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创设了更加先进的教育标准。因此,能够在保证甚至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接收更多艺术类学生并为其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服务,满足更多人群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p#分页标题#e#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贫困山区;中小学

艺术教育是普通学校实施美育的手段和途径,在文化课学习之余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审美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国家在九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艺术素质。但是,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却因高考而“乱了脚步”。高考是教育过程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用来招贤纳才的工具,“一考定终身”成为全面检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此思维模式下,分数为中心,智育为重心,文化成绩为一元核心,美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等内容势必“靠边站”,艺术教育的相关新课程难以推进。笔者调研发现,在应试教育最终指向高考,而高考又处于强势地位的前提下,许多中小学在实施艺术教育时出现功利化倾向。中小学不少教师甚至校长认为,实施艺术教育最佳途径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自费培训班,培训目的是特长加分,最佳成果是提高学校升学率。许多家长更是曲解艺术教育的本质,认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门需要花费财力物力的“多余课”,认为艺术教育是“有艺术天分的学生才需接受的专业教育”,这显然与国家在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初衷相背离。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政策,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但由于这些文件是针对全国性的宏观指导,还没有具体到省市、乡镇的细则落实。至于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需求,更是无法有效获得政策支持。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对贫困山区艺术教育提出以下对策。

一、探索“文化成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人才选拔

随着艺术人才培养战略主题的确立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在美育建设方面加强了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精神形成文件贯彻落实。学校将艺术教育放在全新的课程设置中并制定相应政策、组织各类艺术活动,主流媒体将艺术教育放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正面引导、大力宣传。艺术教育在如此氛围中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山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信息资源的不通畅等因素,其艺术教育无法与城市相比,以至于在实际工作落实过程中,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问题被“善意忽视”——很多山区中小学不重视艺术的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的山区中小学不能够达到艺术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要求,甚至于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学校并不设立艺术教育教学。而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艺术教学也没有考核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得不到符合要求的艺术教育成为常态。诚然,经济不平衡是客观原因,但是抛却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却更不容忽视,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分数至上),缺乏规范的管理(让步语数外主课),课程计划空洞模糊(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些问题在贫困山区中小学中普遍存在,阻碍了山区学生素质风貌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步伐。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在中国整个基础教育中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贫困山区学校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政府教育资金不到位,学校解释政策模糊,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家长认知不足,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等。但是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个别重点帮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即使开展了艺术教育课程,却与艺术教育本质内涵南辕北辙:这些中小学将艺术教育改为应试教育“加分单元”,成为少数培训机构帮助学生择区、择校的跳板。这些机构打着发展地区艺术教育的政策招牌,培训学生具备某些特招生所需要的考试技能,极大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当下,我国教育部门对九年制中小学艺术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政策法规,但在高考及各类唯分数论的影响下,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技能技术与审美内涵背离、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错位失衡等问题。当下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直接决定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办学质量,升学率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而所有的升学率的最终节点都指向了一个位置——高考。为此,笔者呼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更新教育认知观念,探索高考“文化成绩+”改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优质人才选拔途径。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二、均衡配置艺术教育师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到经济文化影响,优秀的艺术教师队伍极易流向相对发达的城市,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师资明显落后。若想切实解决我国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来源问题,务必大力推行倾斜性政策,对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优待;若想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务必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①。笔者结合实际调研发现,个别贫困山区实行的“轮岗制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实行“帮扶+进修”政策,凡在城、乡连续任教六年以上或者在艺术领域有突出成果的艺术教师均具有资格参加。具体做法是:城市艺术教师到定点山区支教,乡村(山区)艺术教师到定点城市进修,时间均在1至2年。同时,对轮岗的艺术教师给予一定薪级补贴和晋升渠道。轮岗制度保证了山区艺术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促进城乡间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城市中的艺术教育家、艺术教研员走进贫困山区,深入山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第一线,及时了解基础艺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基础艺术教育的新动向,展开积极的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前形势下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教师队伍存在较大的问题。中小学必须进一步整合艺术教师的力量,对学校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整,完全可以聘请著名的艺术家来学校给学生上艺术课,进一步改革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招生制度。面向最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出复合式的新型艺术教师,不断强化艺术教师对艺术课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②。轮岗制度可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何才能全面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艺术教育问题,还要从提升山区艺术师资队伍素质入手。因此,为了使艺术教师尽快领悟新的课程理念、适应新的课程状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为长远的计划便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要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问题必须从资金角度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救援范畴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与当地大学建立起教学合作关系——定期把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送到大学接受培训,提升专业技能。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结业后,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部门要根据教育实际情况,为艺术教师交流研讨搭建平台,开展如培训教师互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专业和竞争氛围,提高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心和艺术课堂驾驭能力。

三、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发挥“人”的价值

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认为:“艺术惠泽于人,而对它我们会毫无隐瞒地展现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的质量、价值观的深刻和理想的远大及其独特性,甚至作为一种文明我们生存的可能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取决于艺术在生活、爱和美等方面都给了我们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艺术在人与人之间和我们本身这两方面教给了我们什么。”④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实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全人”价值。鉴于艺术教育实现“全人”的特殊和重要功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法规保障艺术教育改革及新课程的地位。新课程在原来的音乐美术的基础上增加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内容,拓展了艺术教育的范围。同时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量,可以保证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贫困山区中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好艺术课程。同时,也要根据贫困山区实际,因地制宜,促进课程与地方优秀艺术资源的融合。以云南金平县贫困山区调查为例,云南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更是通过舞蹈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特色文化。但是,由于金平县山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少数民族戏剧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未得到应有重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可将民族民间戏剧舞蹈结合到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中,由专业教师和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的编辑并制定出相应的课时计划。并针对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予指导训练和发掘,让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多感官参与,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而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丰富立体的知识讲授,深层次地认识民族戏剧舞蹈的内涵,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将地方优秀的艺术特色融入到艺术课程的实践,走山区艺术教育的特色之路,对学生、对地方艺术来说是“双赢”。

结语

山区在我国有极大的比重,加强贫困山区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路径。而加强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在此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入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出一份力。

注释:

①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2):36

②李大庆.对当前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89

③郭小利.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之忧思[J].中国教师,2005(2):66.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9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虽有显著进步,但还缺乏应有地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课时数较少等各种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保障。为此,医学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避免急功近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

一、引言

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颁布实施以来,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有一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未能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处于滞后状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属于薄弱环节。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表明,将艺术教育融合于全面性的课程设置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技巧,并能应用在其它领域,包括分析、辨别、判断、反省的能力以及整合不同来源资讯的能力,以产生新观念,新思想,也就是说能够全面的思考。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学习基础的艺术理论、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艺术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1]基于此,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二、目前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对艺术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探讨艺术教育的功用与价值

该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等。这些研究,都旨在唤起高校各级领导、学生和社会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二)对国外艺术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外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的比较和反思

十多年来,对国外艺术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不断出现,如《高<标准>下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之我见》[2]、《美国艺术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3]等。对先进国家和地区艺术教育的关注与比较是为了对国内艺术教育的优缺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新时期学生的审美特点及艺术教育资源的选择与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如何进入艺术教育课堂广泛受到关注,艺术教育隐性课程如何开发都进入了研究者地视线。如《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5]、《山西省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6]等。

(四)对特殊类型专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医学类普通高校和理工类普通高校都有着和综合类高校不一样的特点,学术界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如《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7]、《新疆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8]、《深化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9]。在众多的艺术教育研究成果中,这些研究的声音还是非常微弱的。

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

当前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如何?学生对艺术课的期许程度怎样?当前的艺术教育存在什么问题?笔者选取了几所高等医学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以期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医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普遍较差

在被问及是否有艺术特长时,极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无,只有小部分同学选择的是有一门,极少数有多门。这样的结果也反映出我国艺术教育长期缺失的问题,亦凸显出普通高等医学类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了解并学习艺术的愿望与行动存在重大偏差

虽然有88.79%的学生表示愿意了解并学习艺术课程,但是在上课时还是有68%的同学选择经常逃课,在专业课和艺术类课程的天平上,学生明显倾向于专业课,在考试类课程和选修性课程的天平上,学生也明显的倾向于选择考试课。总体来看,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认真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倾向偏低,原因可能如下:

1.理科学生的艺术修养基础功底较差,在欣赏理解艺术作品时存在一定障碍。

2.医学专业任务重,课程多,学习时间紧张,关注艺术作品的时间有限,大多是为了消遣、放松一下神经,而经典艺术名作往往内涵丰富,没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

3.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和干扰多,特别是就业和谈恋爱,使得大多数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而网络贴合当下流行热点,轻松幽默,因此,学生把更多的时间选择了用手机上网、发微博和玩游戏等。

4.大学生受到整个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较突出,在选课、上课方面也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艺术类课程学了更好,不学也无所谓,不影响考试成绩,不影响奖学金的评定。正像有些学生所说:“不认真上艺术类课程的真正障碍是自己,因为想做一件事情时,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想做某件事时,理由总比办法多。”在纷嚣的社会中,我们缺乏的是抗诱惑、抗干扰的能力。

(三)“第二课堂”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不到位、不成功

在是否参加了学校的艺术社团选项中,78%的同学选择的是没有参加,可见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在医学类院校艺术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没有做到面向全体的作用,部分丧失了作为“第二课堂”的功能。在被问及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是否计入课时量时,91.3%的老师选择是不计入。这样的现状与艺术教育法规是相违背的,也严重影响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当然也肯定影响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另外,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也是制约艺术社团发挥作用的因素。

(四)学校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

医学类院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老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严重失调,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学校只有两到三名专职教师,其余的皆为兼职,影响公共艺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的缺编也直接影响到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很多学校只能因人设课,完全做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开齐、开足八门限选艺术课程和有选择的开设八门任选课程。

(五)有些高校的领导、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

有些高校领导搞不清艺术教育的内涵,没有从根本上把艺术教育工作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六)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没有把艺术教育实施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只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他们往往被列于某个部门之下,处于边缘的境地,无权开展任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存在着人员少、级别低、缺乏经费和没有活动场所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缺失或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

四、医学类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策略

艺术教育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育人的一翼,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人文素质至关重要。如何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给其公共艺术教育一个好的、恰当的定位,设置适合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应准确定位

高等医学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应为:普及艺术知识;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门类所蕴含的美感;通过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挖掘美、感受美、体验美;在审美感知中陶冶情操、陶铸健康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情怀。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和访谈我们发现,由于教育目标不清导致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思想政治化。一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真正认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德育,视其为实施德育的一种媒介,用思政课的上课方法进行艺术课的理论教学,完全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二是纯艺术化。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弄懂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区别,并把二者混淆在一起。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时,片面追求专业化,把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把培养特长生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开展面向全体性的特点。

(二)课程设置有待充实和规范

由于受师资配备不足的影响,所调查的各个高等医学院校都未能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内容开齐开足艺术类限选课程,任选课程开设更是少之又少,存在着艺术类课程开设量少面窄、因人设课的随意现象。

1.完善课程体系,构建规范的医学类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教学,这是搞好艺术教育的基础

首先,拓宽课程领域,明确课程分类及层次。以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戏曲、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为基本框架,将各种与之相关的综合性内容引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形成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其次,强化本地、本校特色课程建设。三是加强跨学科艺术课程的建设,打造品牌课程。四是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咨询指导。

2.拓宽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民间地域文化资源,倡导教学内容的多元文化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而民间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地方性。因为各自生成的文化语境不同,自然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采,而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现成的素材。

3.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既要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普及型”教学,也要有差异化教学,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提高公共艺术课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程度,尽量建立起一套基于校园网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网络教学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4.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设计上,一定要克服专业化的倾向。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掌握和认知水平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水平,建立静态的教学评价结果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分析评价向结合的机制,逐步建立能够促进学生精神素质全面发展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5.拓展课外、校外艺术实践活动,培植高雅艺术、考察民间艺术,创造浓厚、健康的文化艺术氛围

浓厚、健康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五、结语

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些年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还缺乏应有的地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课时数较少、教学资源不足等各种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保障,为此,医学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避免急功近利,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下功夫。纵观艺术教育比较成功的西方国家,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某个方面,更强调艺术教育与学生的兴趣及现实生活的结合度,更强调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融入。以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尊重和包容,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

作者:张锦伟单位: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修林.爱音乐•赏音乐•学音乐[J].大众文艺(理论),2008(8).

[2]吴冰.高《标准》下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之我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0).

[3]郭兰兰.美国艺术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J].教育学报,2011(6).

[4]严先琴,周元培.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15(1).

[5]黄婷婷,张凯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艺术百家,2014(5).

[6]李晓燕.山西省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音乐创作,2015(10).

[7]秦小云,尹德伟.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0

论文摘要: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教育机构——艺术学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职能。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艺术都离不开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因素的制约。抛开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大前提,艺术教育机制对特定时代的艺术发展、审美趣味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我国艺术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我们的艺术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多年来,教师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是艺术教育教学中专业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能促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促使学生的绘画水平有所长进?随着当代美术的蓬勃发展和美术教学改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教师如何指导才能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就艺术本身而言,应倡导教师自身所认同的观点,突出个性化教学。我们并不否认教师教学对引导和保护学生自身的艺术个性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正视由许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诸多教学问题,如偏狭的误导和放任自流以及单一僵化的技能传授等现象。那么,能否有一个更合理的理念,既能充分展示和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点,又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呢?

一、油画的发展

油画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历经风雨。自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郎士宁等携带天主、圣母像来华开始,西洋油画传入中国已有400余年历史。但是中国人自己有目的、主动学习西洋油画,将其作为一种绘画体系引入中国,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迄今已逾百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油画教学虽不像苏式教学那样陷入僵化,单位造型能力的基础,从静物至风景写生到人像,人体教学体系仍被延续。我们要寻求新的油画教学模式,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油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油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作品具艺术性和商品性两重属性。油画作品以商品进入市场后必定受市场影响,市场是一个形形色色的空间,不同的人群对油画作品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油画市场必定会出现僵局。虽然现在涌现出一定数量、具专业水准的画廊,拍卖业和艺术博览会也逐渐兴起。虽然油画作品数量不少,但归根结底也就那么一小撮人的市场。如果使市场扩大化,必须解决油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后亦应是油画教学的重点之一。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试想,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次次重复单一的语汇去讲述不同主题的故事该是怎样一个悲哀的局面?以写实训练为基础的油画教学模式最受冲击,使教学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比较单调,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以往的油画教学中,大多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一专多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而是一味跟随,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缺少自己的想法,过分依赖教师的判断和指导。因为现有的油画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只是一味地注重课堂练习,并没有创造性的实验,也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现在艺术发展形形色色,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本跟不上进代的步伐。自从艺术学院产生以来,尽管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对学院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会有所不同,但学院在艺术教育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正统和重要的角色。然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院艺术教育体系也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和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学院在现当代的艺术发展中,究竟是应该以维护旧传统和旧观念为最早宗旨,还是以探索新思想和新风格为最高宗旨。在西方,由于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画廊体系的建立,以及独立的艺术批评家群体和艺术赞助人的出现,许多具有创新思想和风格的艺术家已经不再依靠学院权威的认同。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院校由于坚持传统的教学规范,拒绝承认和接受当代艺术的新发展,因而已不再承担推动艺术发展的主导任务。而有些院校则顺应历史潮流,转变教育思想,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将现代新科技、新材料、新方法、新观念引入到学院艺术教育中,从而建立了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型学院艺术教育体系。因此,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中,艺术学院教育的本质以及在整个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的问题。

三、油画教学上的探索

现在的油画课程,基本课型单一,以对物写生,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体验不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无法展示自己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以致影响最后毕业创作的质量。专业教师应该在多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紧紧抓住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发展他们的潜力。要让学生积极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有所创新。首先,学生的艺术审美愿望、兴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兴趣是学生创作的动力,要鼓励学生创作,使学生对创作产生兴趣,不畏惧创作,而不是只是一味地照物写生。现代的学生表现欲望很强,适时举办油画展,对学生来说就是自身能力的体现。油画展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促进发展,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很好的表现,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予以保留,等学生们创作出大量的好油画作品后进行展览供大家评测好的予以奖励,学生们的创作兴趣便会高涨起来,创作能力随之增强,其次,学生欣赏水平进一步地提高,是创作持续发展的保证。学生有了热情后,必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使之兴趣持续发展下去。这就需要学生们大量地进行试验性创作。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史话》中认为:“20世纪西方前卫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们的实验性。‘实验’是发展、创新的动力,把其先进性引入到教学中,使其具有规范,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我们只有对各种流派和风格兼收并蓄,在教学中适当允许远离某些经典的艺术实验,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用研究来带动教学,在教学中适当允许远离某些经典的艺术实验,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用研究来带动教学,以自律自足性、兼容性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才可能发展我们今天稍显滞后的油画教学。”师高弟子才能贤,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气度学养、文化背景、综合素质方面必须具备较高水平。

四、我国整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外国的对比

不可否认,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我国在迈向现代化的途中,在某种程度上也经历着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同样的困境,人们对特质的追求超过对审美的追求,更多地从竞技层面上考虑问题,导致了生存环境的恶化与精神品位的单一;教育体制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重科技教育,轻艺术人文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只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人员,却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艺术审美教育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艺术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之一是对艺术教育的理性认识还不够。比如,美国艺术教育界已注意到艺术的认知属性,并站在以视觉知识反对大众文化形象操纵的高度来重视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国的艺术却依然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情感层面;二是艺术教育的内容还过于狭隘。我国的艺术教育最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艺术技巧而进行创作。鲜有学校开设以培养学生审美理解力为目的的艺术史评与美学课程;三是应该教育的影响下,艺术并没有获得与数学、语文等课程同等的学科地位;四是我国艺术教育尚未有相应的评估标准,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家在这方面已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成果。

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材料上的划分,装置、行为艺术、视觉艺术等并峙于当代,并且相互渗透,面对如此纷繁的当代艺术,逃避不是办法,封闭只能成为井底之蛙,面对强大的传媒时代,封闭也是封不住的。尽管中西文化教育上有很多的差异,但是西方国家的艺术教育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要在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中尤其油画教育中增加艺术史、美学、艺术批评方面的内容,改变艺术教育只停留于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的状态。二是要重视和加强艺术师范教育,培养具有较高人文修养和广博知识的艺术师资。三是要加强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的科学研究。因此要积极重视和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实验,并促进艺术教育界的国内外交流。四是尽快为各级艺术教育设置相应标准,并设立合理的评估制度,但要避免以应试教育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艺术能力与审美能力。

目前我国艺术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我国艺术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关于艺术教育,尤其油画教育改革的思路,结合油画现实存在的弊端来解决问题,寻求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已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常宁生.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