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集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15

艺术集训篇1

关键词艺术体操人际关系训练效果

中图分类号:G83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选题依据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是由五名运动员通过协作配合同时在场上完成动作,是靠集体智慧的凝聚和多人配合意识的培养以及众人运动组织行为高度统一来达到目的。队内人际关系好坏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包括训练任务的完成以及比赛成绩的高低。因此分析和研究集体运动队的人际关系是集体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集体项目运动队中的关系,对于提高运动成绩与水平,检验训练效果及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都将起到良好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人际关系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问法。

三、研究结果

(一)运动员运动等级与人际关系的分析

每当队员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个人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下,导致训练质量受到影响,训练效果降低。运动等级较高的运动员,因为技术水平高,大赛经验足,心理素质较好,因此在队友出现失误时,更能帮助纠正技术要领,帮她们克服急躁情绪。在队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的时候,训练任务完成的质量高,训练效果明显好于人际关系不融洽的时候。处理问题较为成熟的运动员,人际关系会更和谐,能更加专注投入于训练,容易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也更容易获得很高的运动等级。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训练效果是可以从运动等级上来体现的,也是和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的。

(二)核心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分析

在集体团队中,队长是教练的得力助手,她在集体运动队的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常善于团结全体队员,在训练和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形象带动其他队员。在训练中,无论是好是坏,都要保持头脑清醒,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影响全队。在生活中,队员之间遇到了摩擦,队长也要第一时间主动积极出面协调问题。在选择队长时要从技术能力、队内威信、心理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很优秀的队员中选择。队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直接影响整个的训练效果。教练员、队长、队员,在训练和比赛训练中的直接相互作用,教练员的意图、指导思想、训练方法、比赛要求,通过运动员的努力,队长的协调作用,全队的行动以及默契配合得以实现。这种既有明确分工,又要求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它表现为全队团结一致,遵循集体的理想,实现共同的目标,在训练中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比赛中能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最佳水平,克服内在和外在的困难,共同享受胜利的欢乐,承受失败的教训。所以集体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和谐对训练效果起着很大的影响。

(三)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关系的分析

教练员是运动队的领导者、组织者与指导者。教练员透过与运动员间的人际关系去影响激发运动员,从而履行教练员职责,实现工作目标的,只有教练员与运动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想教育工作才有渗透性,各种管理措施、训练要求才能落实,才能在运动队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上下一致,齐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目标奋斗。在艺术体操项目具有全队上下均为女性的特殊性,教练员更容易情绪化,容易将不良情绪带进训练中影响到队员的情绪,队员的情绪起伏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所以,教练员应当管理好情绪。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运动成绩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对优秀运动员,因其已有一定的运动成绩乃至社会知名度,教练员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项目中发挥的作用

集体项目运动队的成功与失败,蕴含着集体中每个人的荣辱,是共同的爱好、情趣和为自己队伍争光的进取心把她们连结在一起。在完成一套成套动作的时候,一套动作的一致性和整齐性需要整个团队日复一日的磨合,一个集体项目运动队的训练效果能否获得成功,是集体中每一个人奋力拼搏、团结协作、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展现出良好思想品德而取得的,其中队伍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运动团队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际吸引和人际沟通。一个运动队综合能力之强弱,不但取决于运动队的物质力和训练管理力,还取决于精神力,运动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联系中,团队精神就是这些联系中的核心关系。也就是说集体运动员彼此越信任对方、关系越融洽,心的距离就会越近,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情感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结论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它能使一个艺术体操集体,全队团结一致,互相包容,互相鼓励,为了共同的目标,实现共同的理想。

(二)集体项目中,队内人际关系的好坏对训练和比赛的起到直接相互作用,教练员的战术意图、指导思想、训练方法、比赛要求,通过运动员的努力,队长的协调作用,全队的行动以及默契配合得以实现。

(三)在一个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好坏与训练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集体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和谐对训练效果起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艺术集训篇2

1.1“Unit”的出现使身体难度向竞技级别化发展随着本奥运周期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观赏性极强的艺术体操,以“难、险”为主的竞技特征突显。几十年来,数百个艺术体操身体难度仅仅用中难度和高难度两个级别进行模糊的划分,不能真正体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进入1993年后,以两个难度联合组成的C、D难度开始出现。而真正进入难度级别化是在2001年以后,规则不仅按照四大身体类型有了类的区别,而且每种类型又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a、B、C、D、e五个难度级别。不仅如此,在国际体联公布的创新难度中已经出现了F、G、H、L、J难度级别,也就是说,仅在两年之后的2003版规则又从5级跳至10级,即a~J,单个难度最高分值已经达到1.00分(表1)。这种高竞技级别化的难度分类使得艺术体操向着更加难新竞技化的方向发展。

更引人瞩目的是,在国际体联新近颁布的2003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又出现了一个新术语,即“Unit”,即用特殊连接方式组成的“单个难度”,简称为“U”。它的出现标志着国际艺术体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使艺术体操进一步向着竞技级别化的方向发展。“U”尽管在技术的界定上是一个单独的难度,然而其实质是联合动作。它与普通联合难度的不同在于连接方式的加难和价值的提高。由于连接加难,增加了加分的因素,从而提高了整个难度的价值。但使用“U”难度具有冒险性,如果其中的某一部分未完成,则整个“U”的价值为“0”分。所以说“U”是为高水平运动员所设置的,“U”是优秀运动员能力、水平的象征。规则虽然没有规定运动员必须使用“U”,但是由于“U”的高价值具有吸引力;其特殊的连接方式可以充分体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因此是否使用“Unit”以及使用“Unit”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标志。

1.2“器械静止”概念新说运用各种器械技术来完成身体难度是艺术体操区别于其他竞技运动项目的“种差”,因此运动员手持器械时是不能出现静止状态的,否则就要减分。多少年来“器械静止”的概念在理解和运用上一直是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界定。直到1997年才开始对“器械静止”有了量化的规定,即:手持器械静止达2个动作则被判为“器械静止”。言外之意如果不超过2个动作的静止仍是允许的,这种貌似严格、实为宽松的规定一直持续到2001版规则。令人高兴的是,2003年规则中对“器械静止”的概念重新作了新的严格界定。尤其是在完成身体难度中,只要没有与器械技术结合,不论时间长短,均判为难度无效。更为严格的是一旦出现器械静止,将从原来的扣0.1分增至扣0.3分。这充分说明运动员在一套动作中应该充分运用器械技术,不能出现任何停顿,哪怕是短暂的。在我国先前那种“重身体技术,轻器械技术”、“仅仅满足于不扣分”的错误倾向曾一度阻碍了器械技术的发展,如今由于规则的导向作用使得器械技术这一艺术体操的主要特征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从而为器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1.3正确理解成套编排中“硬、软件”的辩证关系在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满分30分中,编排占据了20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运动员需达到量化的指标(编排硬件)最高为16分(技术价值10分,艺术价值6分),其他4分属于基本编排(编排软件)。两者分差之大,加之比赛中基本编排缺乏量化的评定标准,常常会使人忽视基本编排这一软件部分。然而正是这一基本编排,成为一直困扰中国艺术体操成绩提高的瓶颈。成套动作中有许多评分因素,相对技术价值、完成情况和特殊加分来说,基本编排是最稳定、最不易波动的因素,也是编排中最难构思的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往往在赛前训练中就刻画在裁判员的印象之中,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队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表2明显地显示出中国的基本编排两项都处于中下水平,直接影响了总成绩。而且由于中国的基本编排水平偏低,所产生的一系列负效应,势必会影响技术因素、完成因素和艺术加分因素的评判。因此,编排的硬件部分是成套动作中的外在表现,而编排的软件部分是成套动作的依托和内在基础;缺乏坚实艺术基础的成套编排仅仅是难度和惊险动作的堆积,那不是艺术体操的本质特性。

2整合艺术体操科学训练新理念,构建科训结合的操作平台

2.1专项身体训练对技术训练的“超前原则”过去由于只从艺术体操的一般现象来理解项目的特征与规律,导致在高级训练阶段忽视身体训练的重要性,造成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现代运动实践证明,动作越难,技术越先进,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在高级运动阶段,这种身体素质能力的差异可以直接决定技术水平的高低,身体技术“Unit”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如果从指导思想上加以明确的话,可以把这种“超前原则”理解为“素质先于技术”。创新一个难新动作或学习一个先进技术时,必须首先具备这些动作、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条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目前在我国艺体界广泛推行的“地面训练”、“把杆训练”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专项身体训练、提高竞技能力的切实可行的训练手段。当然这些训练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和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更换。

运动训练的主要载体是人体,身体训练是进行运动训练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性身体训练主要用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全面发展运动员所需的各项身体素质,以保证专项训练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专项身体训练是根据专项的特点,选择一些在形式、结构、肌肉用力、机能特点等方面类似专项技术的练习来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特殊的专项素质,是直接为技术训练服务的。所以说即便是高水平的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也要坚持全年化、专项化、强度化和科学化,并且要有一整套专项身体训练的手段、测试方法和评定指标。

2.2“机能储备”是艺术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由于艺术体操属于典型的技能类表现性项群,相对体能项目来说,运动员的机能水平长期以来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2001、2003年新版规则的不断修改、出台,有力地证明了当代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演变特点必须向综合性、均衡性过渡,而得以维持和保证这一能力发挥的是具有相应的机能水平。过去运动员在90s内仅需要完成8~12个中等难度,现在运动员在时间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不仅要完成20~30个高难度动作,而且还要完成一系列器械技术的使用和熟练性、惊险性加分,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表3可以清楚地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大部分难度、抛接和加分动作是在开始后40~90s之间在高强度无氧耐力中完成的,最高脉搏可达到180次/min以上。没有足够的机能储备水平是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成套动作。所以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保证比赛正常发挥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队教练组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实施。目前个人和集体运动员基本具备了至少2~3套动作的机能储备,从而减少了失误,提高了成套质量。

2.3艺术体操器械技术分类新释像艺术体操身体技术一样,艺术体操的器械技术在上一奥运周期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也开始向竞技级别化方向发展。几十年来,绳、圈、球、棒、带5个项目中无数个器械动作仅仅用有限的几个技术组动作来进行一般概括,不能真正体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更不利于器械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运用器械,艺术体操器械技术应该按照其运用的形式重新进行分类。

按照运用形式重新分类的器械技术很直观地反映出这样一种趋势:第1~6类的难易程度基本上是逐渐递进的,不同的类别代表不同的价值;在第2~6类器械技术中,又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成若干个级别,每一个级别的分差为0.1分。运动员从不同类别中选择的器械技术就可以直接反映出其运用器械的价值,并在评分中得到体现。在1997~2000奥运周期中,器械的运用是不体现价值的,价值高的器械技术与价值低的器械技术在评分上没有区别。许多运动员为了“求稳”而减少抛接动作,仅仅满足于“不扣分”的最低要求,导致器械技术停滞不前。新版规则特殊艺术性加分的成倍增长标志着国际艺术体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使器械技术进一步向着竞技级别化的方向发展,而新分类方法为艺术体操器械技术的竞技性级别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采取“扩大优势,创新制胜”的奥运战略方针

要想在短期内消除与第一集团的差距,在2008年进入前三名,就必须寻求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必须继续突出、扩大中国队技术价值与完成情况的优势,并以此为龙头带动艺术价值的突破。在改变艺术价值落后状况中,狠抓基本编排这一关键环节,把创新和发展难度作为突破口,以难出奇,以巧出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1987年第13届世锦赛上,平均年龄只有14.9岁的上海小将就是以独特、巧妙的编排征服了裁判与观众。取得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这说明只要我们在编排上有较大的突破,就会以“出其不意”的效果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为此体操中心从去年起就在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创新攻坚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调动了积极性。短短的一年内,战绩辉煌。在2003年国际体联公布的总共6个创新难度中,中国运动员就占据了3个。其中亚运冠军钟玲4项全能中就有3项具备了独创性加分,名列世界之首。同时集体项目5带的开始动作也被作为独创性的合作关系给以创新加分,这就为中国队突破性的进展打下了基础。

4扩大训练资源,创建中国艺术体操的“硅谷”

训练是艺术,控制是科学,是21世纪竞技体育对现代训练的再认识。“运动场上的训练”已不能涵盖现代训练的全部内容,如今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利用的科学化训练新阶段。因此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科学选择重点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优势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发挥基地人才的综合优势,扩大训练资源,形成以体育教育为依托、运动训练、科研为先导的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高科技园区”,新近挂靠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国家艺术体操队就是这样一种科训相结合的新模。,在这一园区中,是以多学科知识和各种科学原理作指导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优化训练过程。现代科学和运动实践证明,在集中的条件下各种优化因素的通力合作与合理冲撞,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创造最优异的成绩。

目前针对中国集体项目的编排弱势所进行的备战2008年奥运会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价值与创新的研究》,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择优委托的结果。课题组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并首次引进计算机技术参与辅助编排。国家队将定期召开成套编排的会,征求多方面修改意见,逐步提高编排质量。同时还应加强对训练的综合科技服务,从训练学、生物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进行多元监控,提高训练的成效。

艺术集训篇3

在一般人的眼中,世界技能大赛的基地,一定是机器成排、马达轰鸣的现场,但走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草长莺飞,一栋栋现代徽派建筑点缀其间。不仔细看,还以为来到了桃花源。

实际上,这既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也是安徽润一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的办公地,还是他们用园艺技能匠心打造的黄山润一生态园。

这里的主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专家组组长赵昌恒,既是黄山学院的副教授,也是黄山市园林协会会长。

“有人社部、安徽省、黄山市领导的坚强领导,有各个参赛学校的大力支持,有我们专业的专家和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有选手们的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的!”专家组组长赵昌恒信心满满。

这个基地决心不一般

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不少。

因为园艺项目中国队是第一次参赛,缺乏经验、缺乏资料,能够找到的有限资料不仅是全英文的,而且资料也是东拼西凑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其实,最让赵昌恒担心的,一是他们对规则的不熟悉,二是裁判的主观分值比较高。这对第一次参赛园艺项目,没有人脉、没有积累、没有经验的中国队来说,可能是最难的。

“不要紧,我们要对得起各级领导信任,对得起各方支持,我们有信心!其实,中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的舞台上,曾经是非常辉煌的,比如颐和园、圆明园以及苏州园林和徽州园林。我们这次参加世赛园艺项目的比赛,对中国园林艺术重回世界舞台,有着特e重要的意义!”赵昌恒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坚毅之气。

“为了补短板,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赵昌恒介绍说。

为此,他们从黄山学院、黄山市园林协会邀请了园林景观设计、英语专业的专家组成了技术指导专家和教练团队,指导选手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植物配置、种植;请安徽省徽匠大赛砌筑、木作、水电等项目的教练来基地指导选手砌筑、木作、水电作业;同时,还请省内功效学专家为选手讲课,提升他们的训练效率。

为提高选手心理素质,他们还安排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为选手进行心理训练,开展了人际沟通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自信心训练。

为了让选手有一个强健体魄应对高强度竞赛,他们还利用基地的运动馆,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确保选手体力充沛。

为了提升选手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专家组成员、技术翻译、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洪常春,在集训中还对选手进行外语口语及专业术语辅导,帮助选手掌握与比赛相关的工作语言。

这个基地动作不一般

“世界技能大赛是国际水平的,我们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准!”赵昌恒加重语气说。

为了让选手熟练使用工具,他们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购置了国外厂家的工具。

为了让选手针对国际标准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组织专家教练反复研究比赛规则,并逐个对选手进行分析研究,做到对症下药,补缺补差。教练员严格按照世赛标准要求开展集训工作,采用模块训练和模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攻克各项技术难点。

同时,通过走赛、观摩赛、友谊赛等赛事,加强选手的针对性训练和适应性训练,不断积累比赛经验,使选手在技能水平、比赛经验和职业素养上完全达到国际水平。

为了向高水平专家学习,他们还在2017年年初,邀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副首席专家、爱沙尼亚园艺项目首席专家、加拿大园艺项目首席专家、台湾地区园艺项目首席专家齐聚基地,共同参与园艺项目四进二选拔赛。在选拔赛上,他们鼓励选手大胆与这些高水平专家交流,向专家请教。

同时,他们还去台湾,参加了由台中市景观工程商业同业公会、黄山市园林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第一届园艺(造园景观)技术交流赛。黄山市人社局调研员方萍,黄山市园林协会会长、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专家组组长、海峡两岸第一届园艺项目技术交流赛裁判长赵昌恒,黄山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周京辉,世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教练组组长伍全根,教练刘嘉等随队指导比赛,园艺项目广东队教练、江苏队教练和选手观摩比赛。

通过国际国内技术交流赛,选手们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创意模块、劳动保护、施工保洁、选手配合、植物栽培、精度把握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下一步,他们还将带选手远赴爱沙尼亚、芬兰、奥地利,参加这些国家全国技能大赛欧赛选拔赛。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园艺项目二进一选拔赛时,他们还将请意大利园艺项目国际裁判来现场指导,还计划与台湾地区选手进行交流赛,并争取赛前提前到阿联酋熟悉比赛场地。

2017年3月25日,记者在他们的训练基地,见到了在这里集训的四名选手:来自黄山学院的沈丰、孙伟、汪仕洋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刘书洋。他们身着红色训练服、手戴厚厚的劳动手套,两人一组,正在专家、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紧张训练。只见他们一会加工围栏,一会打磨刀具,一会研究方案,紧张中透着满满自信。

艺术集训篇4

关键词:歌唱与朗诵基本功训练艺术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要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除了能更好地熟悉和理解歌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朗诵能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二者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纯正,不能给人以紧张造作、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所以,两者都必须在呼吸、发声、吐字上下工夫。

1.呼吸的训练

呼吸是声音的原动力,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呼吸,而艺术创作中的呼吸与平时生活大不一样,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质优劣,还会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极大的作用。

歌唱与朗诵中的发声都需要正确的呼吸,而这种呼吸姿态包括姿势和神态两方面,使形态与精神两方面都处在对呼吸有利的最佳状态之中。

(1)呼吸的姿态

头顶虚空肩膀松,直背收臀要弛胸,

眉宇舒展心欢畅,神态清爽脑集中。①

发音前体会“头顶虚空”“直背收臀”“弛胸”,就是要摆脱妨碍呼吸的姿势,同时神态也会影响气息。以心情舒畅、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练习呼吸,才会使气息通顺,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感觉。

(2)吸气的方式

兴奋从容两肋开,小腹微收肩莫抬,

扩展腰背七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②

在既兴奋又从容的状态下,两肋向周围展开,上肢仍然松弛自如。两肋展开似乎有一种“发胖”的感觉,但只要“胖”到七分满就够了。因为太满就僵,一僵气就“死”了。

(3)呼气的方式

丹田支点要扎根,气柱缓缓往上升,

不僵不懈控制好,两肋逐渐复原形。③

丹田是呼气的支点,不能懈掉,否则,气就失去根了。呼出的气要均匀、平稳,自我感觉从丹田到声门之间形成一股具有一定能量的气柱。

姿态、吸气、呼气应统一成一体来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无论是歌唱还是朗诵,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练习。

2.发声的训练

“发声”讲的是声音的问题,声音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和朗诵的效果,要求声音达到:集中、自然、圆润。声音集中才能洪亮、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的声音会给在朗诵和歌唱中增添绚丽的光彩。

(1)发声训练的方式

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

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④

“开牙关,要微笑”,必然引起软腭上提,这就增加了口腔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加强口腔共鸣。“舌根松,下巴掉”,是指喉部要放松,以免紧张,妨碍气息的畅通而产生挤压声音的现象。“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是让声音集中,并具有穿透力。

3.吐字的训练

歌唱和朗诵的吐字训练虽有许多不同之处(朗诵有更多的基本功和技巧训练),但在吐字的清晰、咬字不能死、语言的规范化的要求上是相同的。

在歌唱教学和练习中,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状态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然而,歌唱的发声状态对初学者来讲,有些抽象,难以掌握。对于朗诵我们并不陌生。因此,我们通过对朗诵的基本功训练,从中找到发声的共同点,来寻找对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的掌握。

二、艺术处理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歌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而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两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具体地说,两者都是以人声为载体的声音艺术,都可以通过二度创作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1.艺术处理的手段、形式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处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台布景、色彩灯光来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朗诵则有个人、两人对诵、集体朗诵和轮诵等。

2.艺术处理的过程

(1)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所谓作品的内涵,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时应从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词句、作品的风格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样要做这些案头工作,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结构、乐句的长短、歌曲作品的风格等。

(2)有丰富的想象

在朗诵中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作曲家的创作里或变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3)调整状态,力争忘我

朗诵艺术和歌唱艺术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创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是不可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朗诵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丰富想象以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到忘我、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去体现作品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作品的积累、韵味的体现等。虽然歌唱与朗诵在一些艺术创造特殊技巧上不全相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基本练习,艺术处理手段、形式、过程存在着不少相同点。

由此看来,我们在学习歌唱的同时,应注重朗诵的练习,因为朗诵,在表达方式和抒发感情上更容易体现,练习过程中较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歌唱教学中,让朗诵课作为声乐歌唱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朗诵练习的基本功训练,掌握呼吸、发声及吐字的训练,逐字逐句地运用到歌唱中;可以借鉴朗诵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歌唱创作的部分艺术处理;可以利用朗诵时的心理状态来训练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注释:

①②③④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8.第1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艺术集训篇5

关键词:艺术体操规则个人项目完成分

1.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长期徘徊不前

我国艺术体操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很快,但距世界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自1981年5月举行第一次选拔赛,同年10月首次参加第十届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标赛上集体项目获得不同种器械1枚银牌,同种器械1枚铜牌,集体全能第三名的好成绩,1个项目获得第16名,个人最好名次是第24名,此后集体项目曾在1987年第13届艺术体操锦标赛、1992年四大洲艺术体操锦标赛上获全能金牌。1996年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正式批准为奥运会项目,我国运动员在入围赛发挥很出色,成为唯一的一个非欧洲参赛国,也为四大洲争了光,在奥运会上取得了第5名的好成绩。为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再创佳绩,响应1995年出台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备战工作在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保证奥运会我国参赛项目整体实力水平的突破和提高,国家体育总局于1997年从全国抽调人员组成国家集训队,但在1999年世界锦标赛暨奥运会预选赛上,中国队意外失利,仅获得集体全能第十五名,无缘进入奥运会进行决赛。

对在昂首阔步进军奥运会强国的中国艺术体操队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无情的打击,可喜的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重新组建的国家队汇集全国较高技术水平、外形靓丽的6名队员奋战奥运,凭借她们出色的表现以46.500的得分取得了第28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第五名。与我国的潜优势项目集体项目相比,个人项目就更显得没有起色了。从开始参加世锦赛开始就在二十几名徘徊,我国个人项目这样徘徊不前的格局已经持续了多年。中国队在个人全能项目上的最好成绩是庞琼在汉城(首尔)奥运会上的第11名,钟玲则在雅典奥运会上名列第17名。本次比赛中,中国选手李红杨在资格赛上列第13名,虽然未能进入决赛,但这个成绩对于李红杨和中国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比赛中可以看出,中国选手与世界一流高手在动作难度、细节处理和艺术表现力上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打磨和提高。

2005年新近出台的规则是新时期艺术体操规则的先导方向,它强化了评分的客观性,突出强调器械技术与身体难度相结合,并且最大限度化地增加了单个难度的级别、数量与总分值,大幅度提高了艺术价值加分的范围,强调完成的质量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新规则在完成方面的要求明显提高,总分由30分改为20分,完成分总分10分不变,完成分占总分值的50%,而2001、2003版规则中完成分只占总分值的33%,明显地提高了完成分的比重。完成分的评判是采用递减法,由总分10减去裁判评分中发现的每个错误扣分得出的。

在使用2005版规则后,我国运动员个人项目的完成情况不容乐观,我国队员的完成分值普遍较低,从完成分的名次来看,普遍低于总体名次,三名队员带操的完成名次更是靠后,低于总分名次几十名。完成情况仍然是制约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四项器械的完成情况来看,球操的完成情况最好,完成分排名都略高于总分排名或者持平,带操的完成是呈现弱势,三名队员带操的完成分都是四项器械的最低分。完成情况是制约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的主要因素。

2.完成分的情况

新规则规定一套动作最后得分由上一届的满分30分改为20分,由难度、艺术和完成分三部分组成,每项的最高分是10分。最后得分是由完成分和编排分相加得出,编排分是由D组裁判的分值加上a组裁判的分值的平均值得出。因此完成分占到总成绩的50%。

3.个人全能四项器械平均得分情况

个人全能的18名运动员的得分情况,从完成的情况来看,绳操的难度和完成分都是最高的,艺术价值得分最高的是带操,最后得分最高是绳,最低是带,从器械掉地的扣分情况来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全能运动员扣分很少,绳和棒操没有器械掉地,四种器械相比较来看,带操器械掉地扣分是最多的。难度申报平均分是6.22,与难度平均得分4.985相差1.235分,也就是说平均每套难度有1.235分的难度分达不到规则的要求。

4.结论与建议

个人项目中的完成情况是制约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我国艺术体操实现2008年奋斗目标的训练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我国艺术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特此提出我个人的一点建议:

(1)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在梯队方面比较良好,在运动员形体方面比较欠缺,身材不够修长,显得比较单薄,应加强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早期选材。要加强业余体校和青少年宫的教练员素质培养及选材方面知识的培训,使选材更科学合理。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的周训练时比较高,那么我国艺术体操没有突破的原因就要从其它方面去找,是方法不对还是强度不够值得思考。

(2)从对技术的统计的结果来看,不同器械间难度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难度的编排方面,数量、难度级别等不能达到规则最高要求,甚至有的队员只达到了最低要求;四大类身体难度类型转体呈现弱势;成套编排难度总分值偏低。艺术价值殊艺术性由上一届规则中的6分增加为7分,我国运动员自报的特殊艺术性加分达到7分的很少,器械使用多样性不够,器械的典型技术运用选择不均衡,结合熟练性抛接器械的加分因素过于单调集中,应注重成套动作多元化培养。

(3)在国内比赛过程中,裁判的评判尺度过于宽松,国内的比赛和训练没有达到练兵的目的。这样不利于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中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应该与国际的评分规则的要求相一致,在国内的训练和比赛中严格按照规则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导艺术体操的发展方向。

(4)从艺术体操向着惊险、高难、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国应该注重器械与难度的结合,亟待提高器械技术动作结合转体难度的完成情况,在艺术表现力和动作感染力上还有潜力可挖掘和提升,为我国艺术体操的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晓玲.中国艺术体操现状及问题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2]倪旭芬.国际艺术体操规则在个人项目动作编排上的变化分析[J].体育学刊,2003,(4).

[3]邝丽,柳喜鲜.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演变历程的回顾及其对技术发展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龙晓敏,单亚萍,明洁.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特殊艺术性加分的现状分析――2003年波导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

[5]齐桂凤.对世界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现状及发展趋向的剖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0,(3).

艺术集训篇6

本项目主要是需要通过融资手段,在吴起县开设一家重点培训儿童才艺的幼儿园,进而更加专业化的带动当今艺术培训的发展。

二、项目名称及地点

1. 企业名称:吴起艺幼

2. 经营项目:儿童文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口才等

3. 经营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

三、 项目可行性分析:

1. 市场评估

当今社会家长对儿童艺术培养越来越注重,艺术培训行业在不断发展,能够开设一家专门的艺术幼儿园将会给艺术发展带来新的潮流。

2. 选址优势

  要选取一处交通便利、住宅集中、并且环境比较安静、安全的地段来办学。

四、创业项目发展前景及规划:

当今艺术培训在不断的发展,众多家长都愿意投资培训儿童的才艺特长,不断的带动了外边的琴行、艺术培训机构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家长与儿童之间时间矛盾、不仅得交幼儿园学费还得交培训机构学费等等问题。如果能开设一家专门的幼儿园来培训艺术,那么就会解决这些问题,更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这个项目前景一定会很好。我将会通过各方面的人脉,选取一处交通便利、住宅集中、并且环境比较安静、安全的地段来办学。让此项目在一个地方实施起来,发展如果不错,可以进军更多的地区。

五、主要业务分类:

艺术集训篇7

关键词:舞蹈;美育;学校特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52-002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实现由人力大国到人力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要求,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幸福教育,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赢得幸福人生。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教育,更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东门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有着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学校地处城区,由于历史原因校园面积狭小,如何在弹丸之地办好学校?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东小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唯有扬长避短,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着力推行素质教育,才能实现与实小、荆小“三足鼎立”的办学目标。

1 努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的阶段,培养习惯打基础,张扬个性促特长。我校确定了:“养成良好习惯,赢得幸福人生”的校训,让

老师、家长、学生明了小学阶段习惯养成和特长培养的重要性,夯实坚实的人生基础,赢得幸福人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教育要实现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对学生的发展实现“一主两翼”的培养模式,“一主”是指所有教育部规定的基础学科的教育,“两翼”是指培养学生体育和艺术两大方面,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艺特长。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克服学校面积狭小,无法全面开展体育项目的不足,继续发挥我校乒乓球传统学校和项目的优势,坚持开展乒乓球的培训,另一方面,为更好的发挥我校音乐、美术专业艺术教师的优势,学校确立了“以舞育美、以美育人”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努力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从2010年秋季开始从新招的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舞蹈和美术教育特长培训,以点带面,抓好全校普及性艺术教育。第一,全校开足音乐课和美术课,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赏美能力和艺术基本素养;第二,全校分年级开展大课间活动,以校园集体舞和街舞为培训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舞蹈知识和舞蹈规范动作,促进“大家唱、大家跳”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三,艺术特长培养。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兴趣班、美术兴趣班,以一、二年级学生为重点,用5年时间保证在校学生人人都有艺术一艺之长,以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艺术特长的形成,让艺术之花在东小灿烂绽放!逐步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争取成为荆州区艺术特色学校和荆州市艺术特色学校。我们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实现“八有”育人目标。既培养有远大的志向、有良好的习惯、有健全的人格、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主动探索的精神、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基本的艺术修养的合格小学生。学校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不断总结,认认真真地开展艺术教育,切实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着力推行素质教育。

2 学生在艺术教育中陶冶情操,快乐成长

学校自2010年制定艺术教育实施方案后,学校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室,由姚慧兰、刘娟两人教师负责。学校加大投入和新修缮了舞蹈室,并安装了空调,添置了4台钢琴,搞好基础性建设,召开了家长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一、二年级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每周进行两次集中训练,对教师有专门的考核办法。许多学生通过培训,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培训中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增强了知识,更有利于陶冶情操,快乐成长。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韵律美、形体美、和谐美……以舞育美,从2010年开始,试办舞蹈培训班,分年分层推进,积累经验,逐步向低年级推进,学生由形体训练开始,逐步学习民族舞、拉丁舞等,舞蹈形式有个人、双人、集体等,舞蹈训练由浅入深,由简单向复杂递进,让学生赏美、鉴美,感受到舞蹈的艺术魅力,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校探索艺术教育虽然只有近两年时间,但我们有中长期规划。我们东小人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身为校长既要做好规划,更要搞好管理,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艺术教育学校特色,为东门小学的学生全面发展赢得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艺术集训篇8

【关键词】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

前言

运动训练的主要参加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一切关于运动训练的理论、训练计划、方案都必须通过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加以改造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并通过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创造运动成绩予以实施离开了运动员的积极活动运动训练则不复存在。要促进广西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项目的发展首先要了解运动员的情况。因此本文就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现状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西艺术体操专业队和业余体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论著、书籍,包括社会学、教育学、运动训练等方面,并通过期刊网查阅国内外有关艺术体操运动的文献资料,广泛了解我国和广西艺术体操的现状和发展新动态。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需要,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在访谈了多名艺术体操教练和有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了《广西艺术体操运动运动员的现状调查问卷》,对广西各业余体校和专业队的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回收率运动员问卷均采用现场发放和现场回收的方式。对运动员发放了65份,回收6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100%。

1.2.3数理统计法

对咨询、调查、访问收集到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和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运动员年龄结构与人数

通过各训练队调查表明,目前广西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运动员共有97人,年龄在5-19岁之间,一线专业队运动员共19人,占总人数的19.6%;二线运动员只有7人,占7.2%;三线运动员71人,占总人数的73.2%,其中三线运动员中以柳州市体校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最多,占了34%。可见广西艺术体操一线和二线运动员人数较少,尤其是二线运动员队伍薄弱,说明广西对艺术体操二线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还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基层业余体校的运动员直接输送到区专业队,使得二线队伍出现断层的现状。一线运动员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广西体工队的指标,同时对项目的经济投入也制约了区专业队的名额。此外,对各训练队运动员人数的调查显示,66.7%的运动队人数基本是比较稳定,33.3%的运动队人数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三个地区项目发展环境和氛围有差别造成的。

2.2运动员训练年限和技术水平

在所调查的运动员中,20%的运动员训练6年以上,25%的运动员训练5-6年,31%的运动员训练了3-4年,18%的运动员训练1-2年,6%的运动员训练不到一年;其中健将级运动员5名,占8%,一级运动员占23%,二级运动员占22%,没有运动等级级别的主要是训练1-2年或是没有参加过比赛的运动员。说明广西有一批技术条件较好的运动员,在努力为广西艺术体操的发展而刻苦训练着。

2.3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机、目的

通过调查表明:运动员选择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动机中首先是兴趣爱好,其次是为国争光、再次是父母的愿望,分别占55.4%、36.9%、29.2%。参加训练的目的排在首位的是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占47.7%,其次是进入省队或国家队,占41.5%,第三是锻炼身体、培养气质,占35.4%。可以看出,大部分运动员对参加艺术体操训练有正确的认识、明确的目标,但也有少数的运动员目标不明确。运动员参加训练动机和目标各有不同,除了有参加比赛、获得好的成绩,以及进入国家队为国家争光等目标外,还有部分运动员是父母送来锻炼身体,培养气质,体验集体生活的。因此,教练员要了解运动员的兴趣、爱好、参加训练的原因,正确引导运动员的认识,有利于更好的培养运动员。

2.4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选材、输送现状

2.4.1运动员的选材方法

从竞技体育发展来看,运动员的选材是一项很艰难却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现代艺术体操运动随着规则的不断变化以及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应具有理想化的身体形态、超人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和智能,因此对运动员的选材要求更严格。从调查的数据表明,6位教练员都采用了身体形态的测量,4位教练员的选材内容包括了家族调查和基本技术;3位教练员运用了身体素质、以及基层教练员的评定等方法,可见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选材内容逐渐多样化、选材指标增多。但只有1-2名教练员运用了身体机能、音乐舞蹈素质选材指标,没有教练员采用心理素质选材指标。这些选材指标需要规定设施和仪器,根据访谈得知,各业余体校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因此教练员的选材条件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2.4.2运动员的来源

随着我国训练体制的改变,以前运动员参加训练是国家出钱,现在参加体校训练,运动员每月还需交一定的训练费。同时,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参与竞技体育的风险程度的增大,很多家长送孩子去业余体校参加艺术体操训练,并没有打算让孩子走上竞技体育的道路,而是为了锻炼孩子、增强体质、培养气质、陶冶情操。此外,即使教练员在训练中发现好苗子,但孩子在训练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选择放弃,或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长送不起,许多好苗子被关在门外,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来源。

统计显示,有49.2%的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是教练主动到各学校去选才,而进入业务体校训练的;41.5%是家长送过去的,而通过其他的途径的很少。专业队运动员则主要是基层业余体校输送上去,或是通过比赛选拔的。可见教练员选才的范围比较局限,运动员的来源渠道比较窄人民群众对项目的了解和参与程度比较低,未形成良好的选才环境,造成选材困难,严重阻碍了教练员训练工作的开展。

2.4.3运动员的输送

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输送是按照业余体校――区专业(外省专业队)――国家集训队的输送模式,输送途径比较单一。对6名教练员的调查得出,广西业余体校的艺术体操运动员主要是输送到区专业队,其次是区体校,此外,也有50%的教练员把运动员输送到外省专业队,输送到外省主要是由于广西专业队名额配置有限、教练员缺乏,影响了基层教练员输送运动员的数量,以及广西艺术体操苗子的输送机制不畅,造成人才流失,打击了基层教练员从事业余训练的积极性。33.3%的教练员带的运动员有转项到别的项目继续训练,可以看出在培养艺术体操人才的同时,还为其他项目后备力量的培养作出了贡献,专业队运动员主要是往国家集训队输送,或进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

2.5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

艺术体操运动员从最初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直到技术高峰期,大约需要10―14年的时间,一个运动员的启蒙训练阶段是5―6岁,也有的运动员启蒙的时间在7―8岁,达到技术巅峰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此时正是运动员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专业技术培养和提高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学习的黄金时期。在现代,尽管国家对运动员的关注程度提高,特别是对运动员退役后提出了鼓励政策,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的出路难的问题,就应该重视运动员的学习,从小培养她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注重对运动员的人文教育。

由调查的结果也表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学习重要程度的认识上,83.3%的艺术体操教练员认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非常重要,16.7%的认为较重要。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非常关心占33.3%,较关心占的66.7%,可以看出教练员是重视和关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的,然而教练员的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和竞赛上,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不了运动员的学习,因此就需要体校领导和任课老师多关注运动员的学习,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联系,不断地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才能使运动员文化学习得到保障。

在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因素调查中,学习时间少、训练后疲劳精力难于集中、自己没有重视成为影响运动员学习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前两个因素主要是训练的影响,而运动员自身的认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参加业余训练必然会占用一些时间,耗费一定的精力,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是很难的事。所以对运动员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也要求运动员必须从小就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普通的中小学学习,而不是脱离教育系统学习。

2.6广西艺术体操专业队运动员的出路与退役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国家包办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如果运动员不具备较高的竞技水平或很高的文化素质,退役意味着失业,而且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影响到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最明显的莫过于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家长对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有风险承担,孩子在从事多年的运动训练之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对于家庭和运动员来说都是一种心理负担。因此,对运动员来说,退役后能有一个好的去向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教练员的调查结果表明,广西艺术体操专业队运动员退役后主要是进高校深造,尤其是进入名牌大学就读是运动员的首选。其次是进学校当老师、当艺术体操教练员或去歌舞团工作。且广西艺术体操运动员退役后主要是留在外省工作、发展。此外有66.7%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的出路对教练员的训练和选用优秀后备人才影响很大,33.3%的教练员认为影响一般。运动员的出路对项目的发展,对每一个运动队的前途,以及教练员的训练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解决好这一环节,艺术体操事业才能顺利的开展下去,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广西目前有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地市开展艺术体操,其他地方一直难以开展艺术体操训练,运动员总量偏少三梯队比例不合理。

3.2业余体校运动员的选材困难来源渠道单一使艺术体操后备力量有所减弱。

3.3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突出,学习时间少、训练后疲劳精力难于集中、自己没有重视成为影响运动员学习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各级部门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

3.4广西艺术体操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体教结合”,将运动员的培养放到重点中、小学,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共管,借助重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培养运动员、推广和发展艺术体操运动。

3.5多渠道培养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改善艺术体操发展的环境,改善选材困难的现状,开辟多种投资模式,有效解决艺术体操开展的经济困难。

参考文献:

[1]韩冠宙.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层教练员与运动员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12(4):41-45.

[2]连道明,曾亮,李国东.排球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与运动员现状的调查[J].体育科学研究,2012年(4):14-17.

[3]康文峰,张杰,杨兴权.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2011(3):106-108.

[4]代俊.我国业余体校艺术体操后备力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79.

[5]汪敏,刁在溉.中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5(1);36.

[6]王爱兰.艺术体操训练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7]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可持续发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作者简介:

刘成香(1982-),女,湖南娄底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美操、艺术体操教学与训练。

艺术集训篇9

>>即兴舞――舞蹈编创的钥匙潜意识行为对环境认知的作用浅谈舞蹈创作中的即兴编创论油画创作中潜意识作用及运用浅谈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研究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探究刍议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流产的潜意识潜意识的边界潜意识的秘密潜意识的面孔《半生缘》――潜意识的主导作用油画创作中的潜意识作用分析对电影《白色婚礼》中“潜意识”行为的解读论潜意识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重塑和美化浅谈如何发挥即兴编创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价值如何通过舞台经验成功打造舞蹈中的即兴表演和编创驾驭顾客的潜意识读懂孩子的潜意识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第7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出版.

4.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第69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出版.

5.陈明:《艺术创新思维概论》.第190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

参考文献

[1]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出版.

[2]编导,佟睿睿.表演者,秦熙.独舞《春闺梦》.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

[3]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4]编导,肖燕英.表演者,申雪梅,震建鹏.双人舞《咱爸咱妈》.全国第五届舞蹈大赛.

艺术集训篇10

【关键词】合唱 声部 音量 音准 音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06-01

匈牙利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合唱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是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他给我们带来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有它自身的特点——“合”,没有合就无所谓合唱。它有别于其它演唱形式,需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那么,如何在这样的一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呢?

一、声部间的平衡、和谐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合唱队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效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感情,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这就需要对合唱作品的横向(旋律)与纵向(声部)进行加工与处理,声部间的平衡在合唱的排练与演出中尤为重要。当然,平衡不是各声部在音量与音色上的绝对均等,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具体要求来决定。各声部的人数比例要适当,都要用相同的音量来演唱,而且各声部每一成员音色上都要减少个性,寻求共性,在发声方法和感受上尽量互相靠近。各声部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善于倾听,不仅能够监听自已的声音,还必须能听到另外声部、别人的声音及和声效果,借以不断调整自己的音准、音色,使自己的声音和集体的音响一致,要能互相配合,做到默契合作,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合唱的平衡和统一,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合唱作品是通过各声部在多维空间的不同层面上同步、交叉的演唱来塑造不同性格特征的音乐形象。这就必须要有艺术上的均衡,以得到既突出又统一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要在各声部的相互对比、彼此补充中达到平衡,以表现不同性格的音乐形象。为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还要处理合唱与领唱之间的平衡、合唱与伴奏之间的平衡,所以说,合唱的平衡是作品表现和刻画音乐形象的平衡,是合唱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音量上互相协调、错落有致

常见一些合唱团在演唱上情绪饱满,声音洪亮,也有激情,但由于缺乏层次上的变化和整体部署上的对比,听起来一般粗,一般响,导致一般化。这也是和指挥缺乏对作品处理和用声表现上的对比手段分不开的。正常情况下,每个合唱团必须掌握:刚、柔、弹、跳、起、伏、强、弱、快、慢等十种手段,恰如其分地表现合唱内容,使每首作品既能正确表达思想感情,又能表现它的艺术性,给听众留下艺术上的享受。

合唱的总体音量是由各声部音量汇合而成,而各声部的歌唱音量在合唱中不应是完全平均的,也不应是简单的音量混合。在合唱中,各声部的歌唱音量应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得到调控,将各声部的歌唱音量编排成错落有致、互相协调的合唱总体音量。由于合唱各声部相互间的音量关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合唱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及时调整各声部的音量关系,随时保持合唱的均衡。在合唱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找出主旋律,告诉他们主旋律声部音量应相对控制一些。在合唱中,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要用心听辨其它声部,随时对自己的音量进行控制,以保证各声部音量的协调均衡,保证整体效果。

在实际合唱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各声部之间的音量竞赛现象,他们以一个声部的音量高过另外一个声部的音量为荣,争先恐后,喧宾夺主,破坏了整体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合唱是集体创作的艺术,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并指导学生听辨并学会控制各声部音量比例,使之协调一致。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在合唱中,大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集体,必须以集体为范,只有个体和群体紧密、和谐的配合,才能产生美妙的艺术效果。

三、音准谐和、音色统一

音准是合唱训练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是合唱艺术的基础,更是合唱艺术生命力所在。在学生刚接触合唱时常会出现声部间相互干扰,跑调、赶节奏的现象。要保证音准、节奏的绝对准确,必须进行严格、系统地训练。做到先分后合,培养合唱队员独立歌唱音准的能力,做到基础牢固,以确保合唱音准的精确可靠性。在合唱训练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一心二用”、“唱一听二”的习惯,即唱准自己声部同时,敢于倾听另外一个甚至多个声部,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辨水平。让学生明白,如果个人的音准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效果,为了合唱的谐和,努力把音准练好,逐步体会到要多为集体着想,培养集体荣誉感。

音色在合唱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音色训练中,既要注意男、女、高、低各声部音色的统一,又要有多声部组成的整体效果。平衡不是各声部在音量与音色上的绝对均等,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具体要求来决定。

在独唱时,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歌唱习惯形成个人的歌唱音色。但是,在合唱中,每位合唱队员的歌唱音色必须首先服从其所在声部的音色特征,而不能各行其是。在合唱训练中应要求每位合唱队员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有音色,努力使自己的嗓音状态符合合唱声部对音色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合唱训练中逐渐体会到要做到音色统一,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保持整体一致。

四、合唱作品的处理与表现

合唱队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表现力强,合作默契,反应敏感,要学会多方面的制约能力,既能唱横的,也能听纵的。既能完成声部的任务,又能与整体相结合。在用声上能唱能让,互相靠,互相调,达到一切服从于作品的整体结构的完美而歌唱,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