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技能人才的培养十篇技能人才的培养十篇

技能人才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5:57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1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教育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个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当前,各行各业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企业、教育及政府的迫切任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培养、评价、使用、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行业及部门。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系统工程(思想)的角度出发,树立新观点,渗透新理念,实施新战略,形成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

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是实施高技能教育的主体。高技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包含高技能,这是对专业及课程设置的要求;二是教师要拥有高技能,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教学设计及教学表达技能,这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三是学生要学到(掌握)高技能,这是对教育或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渗透“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式培养,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教法,加强一体化教学(理论与技能训练),强化能力培养,注重职业行为的养成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学结合”是当今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它从根本确立了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业所需的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明确了技能人才必须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着重培养其主动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二、开发技能人才培养教材,构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动态追踪评价学生从职业入门到成功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三、变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技能人才培训内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变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明确并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从课程设计的本质上彻底打破学科性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遵循“两个规律”(即:人的认知与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以源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四个分析”(即: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重构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参与合作,解决问题。进行“三个转换”(即: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转换);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做融为一体人的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对接”(即: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课程结构与工作过程、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的对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达到“三个目的”(即:变革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情境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获得并形成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过程性知识。(即:

“怎么做”的“经验性”知识和“怎么做更好”的“策略性”知识)。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人才培养

一、技能人才的日常流程管理

所谓的日常流程管理指的是对某种特定工作重复进行,某项产品或者是某个任务完结之后,就等于是获得了某项工作成果。结合现今企业运作和发展的流程来看,日常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选择最佳的流程方案,使得工作流程趋向于书面化,促进工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在此过程中还要能够考虑流程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保障工作的进行能够按照预期的理想状态发展。在日常流程管理过程中,能够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流程管理的优势:第一,通过日常流程管理能够给予技能人才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的途径与空间,增加技能人才的互动次数,也便于人才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加清楚自身工作的职责与定位;第二,在日常流程管理中技能人才与相关管理工作者都能够对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深入的认知和把握,全面的了解各项工作流程的内容有无优化和完善的空间;第三,人力资源在日常流程管理工作中也可充分发挥其职能与作用,将人力资源部门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较好的运用到其他工作环节中,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重点工作环节的优化与改善;第四,借助日常流程管理的进行也有助于促进技能人才管理部门的进步与提升,促进其职能的发挥与工作的良好开展,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

企业应当为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做出更多地考虑与规划,而个人的发展规划也要能够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保障自身利益与发展的同时兼顾企业的发展与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企业发展的业务宗旨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因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展潮流,满足社会的变迁与革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督促企业内部技能人才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及时学习先进的技能与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精准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企业更好的运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技能人才发展过程中,每位技能人才都要对其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兴趣价值展开评估,以便更好地获得数据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进行评估,有助于确保技能人才个人能力与水平和企业发展维持统一性。从某种角度来看,技能人才个人的发展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与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员工升迁的途径。通过人才发展规划能够促进技能人才在专业上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人才的储备。当工作任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时,要能够对人才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方案。

三、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与考核

所谓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与考核指的把企业发展规划和技能人才个人的工作发展规划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企业的发展规划是为了获取效益与利润,因此,要能够明确每个步骤和环节的工作任务与目标,然后下达各个部门实施并完成,每位员工为企业的总目标而工作和付出。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会对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单纯的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是不完善的,换言之,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的态度、方法以及整个过程是尤为重要的。在工作实践中,不仅要能够清晰的列出每项工作内容和环节,管理者还要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绩效的考核与评估。技能人才的整体绩效评价要能够与企业经营规划和方案进行结合考虑和评定,即依据其对企业经营的贡献量。对技能人才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估是为了更好的督促和促进员工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即实现企业发展所分配到个人的任务与目标。与此同时,绩效也是影响员工薪资以及晋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技能人才的薪资水平应当结合同类型的员工薪资来决定,考虑同职位、同行业以及人力市场等多方面状况来综合制定。

四、激励因素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激励手段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与动力的有效方式,激励并不单纯指用金钱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多种有效的激励政策与方法,当然薪资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如果没有赞赏、表扬和认可等心理上的激励来辅助的话很难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仅靠金钱不能达到理想的激励作用。愉悦的心理是技术人才的生产动力,能够帮助人才产生积极性,进而促进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善用有效的激励方式与手段,不仅包括奖金、高薪,还要能够给予人才对企业的拥有权,若能使人才成为企业的投资者与参与者,会极大地提高其归属感与责任感,在工作中也会更加的用心和负责。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现今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技能人才的培养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完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进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3

整合学术教育与技能教育,培养综合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校的迫切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恰好顺应市场需求,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和特征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文件,提出“要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此次会议首次把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的范围。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技能人才,该怎样定义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文件认为,高技能人才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是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从定义上不难看出,高技能人才大致有以下特征: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

二、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终生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成人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原有的内涵、目标、模式与运行机制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创新培养模式的良好契机随着我国终身教育的推进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人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迎来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各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对人才类型、素质和结构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成人教育必将面临重新定位。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成人教育的唯一出路,而培养高技能人才正是成人高等教育依据市场需求调适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办学理念模式的良好契机。

2.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其中院校的培养任务主要落实在技校、中专、职高和高职院校。而未来几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非常艰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可见,单一的培养途径制约了高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成人高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可以拓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3.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满足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看重的人才标准是一个人的能力、经验、技能和学历总和,并非单纯的学历文凭。而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仅仅为成人提供了学历补偿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更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把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促使成人教育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学历+技能”、“双(多)证制”、“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核心的复合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教育培养目标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及其规格和质量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对其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进行界定和规范的过程。因此可以把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定位成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应面较宽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其目的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术和技能水平。

2.改革课程体系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技术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出发,课程改革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过于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结合企业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敏地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是构建学术和职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偏学术性,也区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职业性。它必须将两者相融合,在技能加学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应性强、综合面宽而又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二是把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衡量学生技能熟练度的标准。因此成人教育在改革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把考证的标准和授课计划有机结合,把考证的培训与专业教学相衔接,用职业资格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实现。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4

1.技能人才分布构成失衡

规模以上企业技能人才多,个体私企和灵活就业人员中技能人才少;技能人才在国有企业相对多,其他企业相对少;技能人才在传统的采矿、制造、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多,在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分布少。

2.技能人才比例结构失调

目前技能人才中初级工约占45%,中级工约占35%,高技能人才约占20%。技能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型”,与合理的“橄榄型”(1:3:1)技能人才比例结构存在较大差距。

3.技能人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大专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占总数的10%,而初中及以下占总量的40%。技能人才中庞大的低素质人群,将严重影响我市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新工艺突破以及创造发明等方面产生重大制约,形成“瓶颈”作用。

二、技能人才特点成因

1.旧的人才观念,降低了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人才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人才范畴并不包含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工人。传统的人才观念降低了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美誉度,造成许多人不愿当工人,当工人也不想钻研技术的负面心理。

2.与科技人员相比,技能型人才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

在部分企业管理者看来,科技人员是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因此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缺乏完善的机制,没有充分激发工人学技术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表现更甚,长久以往会造成企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3.部分职工缺乏诚信意识,影响企业培训的积极性

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不积极、不热心,并不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职工掌握了熟练的技术技能后跳槽。毋须置疑,近年来这种情况确有发生,一些职工缺乏起码的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在企业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对其培养后跳槽走人。

4.职业院校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上急需的技能人才,有一部分就是职业院校急需的,而且比企业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他们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也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三、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支撑

强化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领导和组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种配套政策和措施,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政策倾斜。摒弃把技能人才培养认定为某个部门的单一责任行为,把技能人才工作真正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的合力。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技能人才的数量,兼顾初中级的同时,大力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考评,构建合理的技能人才结构。

2.合理使用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培训体系

逐步建立企业、个人、国家三方负担机制,特别是政府应发挥投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因为职业培训是面向社会的一种公共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建立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在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模式上,应鼓励各类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提升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3.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要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方针,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系。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基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评价体系。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健全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福利待遇的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优先推荐“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国家应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发放岗位津贴和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大政府奖励力度。

4.加大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31-02

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关系企业发展、国家富强的当务之急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技能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一是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高职院校在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上已占高校的一半,但与社会需求相比占比还是偏小。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然而在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上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技工教育未被重视,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二是社会文化认知偏差,挫伤人们从事技能劳动的积极性。社会上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片面人才观,把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在评价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时,认为当官、做白领是“人上人”,而当工人是“人下人”,从而影响了人们学技能的积极性。三是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不舍得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投资,担心花钱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随时会跳槽,培养积极性不高。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能与经济发展同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尤其是我们不能及时培养出新兴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就显得高技能人才愈发短缺。五是技能人才结构失衡,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在技术等级结构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西方发达国家,高级工以上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比明显偏低。在行业分布上,单一技术型、传统产业型高技能人才多,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少。六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培训质量。职业院校经费不足、实训条件简陋,教学与生产脱节,造成高技能人才质量不符合企业生产要求,从而加剧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七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技能人才待遇低,培训机会少,晋升机会不公平,缺少情感关爱,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高技能人才流失。探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有助于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要做好引导、督导、领导工作。一是我国经济总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加以重视,加强宏观调控,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二是要制定政策、措施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开展。对职业院校,在师资、资金、工学结合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校企合作;对企业,要协调建立实训基地,激励企业参与教学工作;对高技能人才,要在培养、使用、考核评价、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激励人们主动学技能。三是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按劳分配方面,政府要引导或规定大幅度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提高社会羡慕度;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方面,对有“绝活”、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也应规定其可以凭技术参与分配,充分体现其价值。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社会上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风气,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高学历、公务员、“白领”,哀叹当工人的艰辛。在这样一种价值评判中,谁还愿意学技能呢?所以,宣传、导向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

企业是职业教育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应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爱惜高技能人才。企业有数量充足、技术先进的设备,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这是职业院校所缺乏的。对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一要重视,要把他们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予充分的地位。二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要给予高层次的生产任务、科研任务,在设备上给予支持,为高技能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平台。三要做好高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深造工作。企业在教育培训上要舍得花钱,要学会“放水养鱼”;只有不断浇水施肥,“大树”才会根深叶茂。四要给予较高的经济待遇。应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不仅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还要待遇留人。对有突出贡献的、有“绝技”的高技能人才,还要给予奖励、参与分红,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顺势而动,加强职业教育工作,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职业院校做大做强,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

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与方法

职业教育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企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密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1.科学编制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现行的教学方案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缺少应变性,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往往有较大差距。要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首先要改革编制教学方案的传统思路。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掌握企业的生产状况,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还应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参加教学方案的编制工作,增加生产元素,使方案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工艺。

2.狠抓专业理论教学质量,提高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高技能人才从类型上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无论哪种类型,高技能人才要承担高难度的生产任务,要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要开展技术革新和创新活动,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是不行的。要开展校企合作,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使专业理论紧密联系企业生产需求,体现实用性,同时增加理论的深度和新度。与企业密切配合,扩大高技能人才的知识面,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复合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加强人文教育,传授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拓宽高技能人才发展途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3.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要转变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实训设施,完善实训条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生产式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在技能训练中,既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要突出专业高技能培训,尤其要掌握“绝活”;还应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从用人动向看,企业欢迎一专多能的人才,如学钳工又会电焊,就很受企业欢迎,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是提高高技能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应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明确技能标准;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到学校兼课,学习企业的实用技能、新工艺、新技术、新理论;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技攻关,增加实践经验,学习企业文化,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5.实施订单教育,提高高技能人才利用率。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用工工种、用工数量,与企业签定委托培训合同,走订单教育之路。在订单培训中,学校应邀请企业参与制定培训计划,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技术要求确定培训内容,使培训贴近生产,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订单教育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企业,保证学生及时就业,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会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订单教育能避免盲目培训、供需脱节,造成人才浪费。职业院校还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培训在职职工,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将初中级技术工人培训成高级技术工人,为高级技术工人“充电”,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开展创新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开门办学,与企业合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开展生产活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同时,还应结合专业和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为生产解决技术难题,锻炼学生的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高技能人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高技能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在生产中展示更大的才华。

参考文献:

[1]谢臣英.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与功能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36).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6

本文从掌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创造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立考评机制以及确定培养途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为高职院校扩大生源及提高就业率,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产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型、技术管理型等较高层次合格人才的任务,历史性的落在高职院校的肩上。为企业培养输送大批技能型人才,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好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掌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社会职业需求,需要了解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1.1动手能力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也是有别于高等院校教育的突出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承担的岗位为企业蓝领技工,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充分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引进企业的优秀成功案例,指导学生模拟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锻炼。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掌握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奠定夯实基础。

1.2创造能力强。创造能力是一切人才的共同特征。技能型人才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为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创新,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对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校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些培养创造能力的机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地级的技能大赛;学校自己也可以举办一些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创新性的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的潜力被激发,能力被肯定,为高职学院学生今后的就业建立信心。

1.3适应能力强。适应能力不但表现在能够很快适应自己本职岗位的能力,还表现在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及授课方案时,应当将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多领域的相关知识,人才变为全才。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岗位,当就业岗位需求发生变化时,才能勇于承担、勇敢面对。

2创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环境

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有培养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必要的教育环境。只有校企合作,紧密衔接,让学生不断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接触未来的工作岗位,未来的工作环境,未来的团队和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指导教师,感受未来的工作氛围,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明确自己未来岗位发展前景及对自己的要求。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习惯,确立职业理想。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合企业岗位的需要,缩短上岗适应期,快速地融入企业员工队伍,强化团队力量。另一方面,院校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职能需要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开展教学活动。

3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

院校和企业共同研究确定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以及获得职业资格的标准,进而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具体化、个性化。采取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岗位实训相结合,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院校基地与企业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完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内容应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按着职业要求,对课程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保证学生学习的是本职业当前主流或前瞻性技术,还要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调正课程的内容、丰富课程的内容。同时,要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应用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总之,完善课程休系,要突出高新技术教育,突出特色办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5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前高职教学模式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构建理论知识、岗位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体系组成,相互渗透,相互独立。理论教学体系须要坚持“必须、够用”原则。对公共文化基础课学时进行压缩,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要加强若干门核心课程,其它课程要重组、压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科学地排列、组合技能课程,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几项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核心技能。素质教育要关注学生整体精神的构建,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团队精神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工、做事,学会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

6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教师资源的局限性突显出来。现有的高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高技能教师短缺,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更是短缺。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急需打造一支双师型队伍。双师型队伍的打造,①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培训,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必须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还能了解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全过程,了解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进而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专业教研、教改活动。②聘请企业研究开发、生产一线学术、专业带头人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③与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培训师资格证体系,研究制定企业培训师资格标准与培训考核获证办法,由此选拔扩大企业培训师队伍。④聘请行业专家任客座教授,为专业教师进行讲座,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7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实训基地,①根据技术领域对专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需要建设好实训基地。②如何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效益,尽量做到相近专业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③实训基地建设起点要高,装备要精良现代。④校企合作,共同投资,统筹兼顾,打造高水平的实训基地。⑤企业独立建设实训基地。现在,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企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资源,职业教育完全按着企业职业培养方向,进行职业教育,强化实践能力,使学生顶岗,活跃在生产第一线。⑥校企资源开放化,拓宽领域,强化合作,资源共享,创建跨区域的实训基地,或与其它省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联合,行成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集群。

8建立考评机制

首先,明确各类课程的管理目标,确定课程教学质量,校企领导共同进行培养目标的评价与调正,在专业目标调正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的软环境、硬环境进行评价与改进。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测评与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工资晋级、选评先进、提拔任用挂钩,用来调动与激励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再次,是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考核。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那么就不能只对理论学习做出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掌握技能的评价。要对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制定衡量标准,然后按标准由校企教师共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监督、考核、评估。

9确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9.1实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培养也叫“人才定做”。用人企业以“订单”方式与学校达成用人合同。对于订单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以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为前提,培养方案必须是“工学结合”模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用人单位的洽谈协商,将企业、行业的的岗位需求最大限度的放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将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实际工作案例设置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也可选派企业优秀技师参与学生实践课程的安排和授课。这样,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但可以提前接触实际就业岗位,还可以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明确自己未来岗位的技能要求,身临其境。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7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8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2%,有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因此,广大农民是决定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996年在河南考察农业农村工作时指出,“把农业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重大,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县级职教中心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大量技能人才需要应运产生的,它是在整合了当地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功能强大的人才资源开发实体,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供给县城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吉林省镇赉县职教中心为培养农村技能人才不断进行着实践和探索。

一、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农村技能人才培养

镇赉县职教中心在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端正了办学思想,明确了办学方向,积极开展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是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农村技能人才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培养了许多技能人才,但与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必须把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的深入、加强。我校针对专业技术师资薄弱的特点,不惜花巨资,从社会上聘请了一些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我校任教,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又从农村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少的实际情况出发,专门设立了一个中专班,给镇赉县的每个村培养了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中专生,并抽调了一批专业技术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他们任教,使他们成了当地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的甚至成了村里的后备干部,收效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经历的三个阶段

1.服从指挥,接受指令,按上级要求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认真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条件适当给于放宽,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村委会工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委书记、主任参加职称评定;对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

第三,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将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严格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

2.认清形势,适应大局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我们要认清形势,适应大局需要,我校针对当前,电焊、`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师、护理、机械加工、电工等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总体不高,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求我们通过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突出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服务型人才,为建设现代气修、电焊、机械加工等技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面对困惑,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改革创新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确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修、机械加工等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要求,深化与地方特别是与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焊接技术、汽修专业、幼师、机械加工、联合镇赉变压器厂,长春吉航汽车维修学校,吉林女子学校,青岛七才贸易公司等学校、企业、协会学会三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指导,创建了“三方联动、全程合作”的职业化逐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三、认真总结,完善机制,构建使用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技能人才培养体现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构建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农村实用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生力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2.加强机制建设,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农村人才的新特点,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当前我国急需大批农业综合型人才,这一类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并具有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优秀思想品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农村需要量大。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机制建设,不断地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农村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3.尊重和保护技能人才,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人才效应,加速新农村建设。农村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尊重和保护技能人才,大力开发、培养和使用农村技能人才,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8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和根本目标。高职教育应在明确办什么专业、怎么办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目标定位基础上,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办学模式从单一学校办学转向开放式办学,师资引进与培养从学科型转向双师型教师,教学内容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转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多元化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养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关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文件和重要会议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曾做出不同表述,先后出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操作人员”“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应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等表述上的变化,直到教高[2004]1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至此,职教界和社会开始广泛认同“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这一培养目标从应用性、实践性、职业道德等多角度涵盖了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为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技能人才概念分析

关于“高技能人才”,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做了大量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掌握的技术熟练程度之“高”入手进行界定和规范。郎群秀认为高技能人才是生产服务一线从业中,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高岩概括了高技能人才的群体职业特征和个体能力特征。群体职业特征主要表现:高超级的技艺性及较强的适应性;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动态性;成长的渐进性和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和突出的创造性。而个体的能力特征主要表现:接受已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实践知识的能力;知识系统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2011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增加了“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提法,强调了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较高技艺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体现了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的时代需求和新特点。

综上所述,“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技艺技能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2.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高职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其人才培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高教性”“职业性”,同时又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区域性”。

(2)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育人模式,广泛运用于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但由于校企合作在建设理念、管理机制、训练模式、硬件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利益目标、文化氛围和行为风格等方面截然不同,双方难以量化衡量,利益机制难以驱动。

(3)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随着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急剧扩大,教师人数迅速增加。目前,全国高等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已达4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1%,近40%的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就师资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师资是从原中专、技校过来,或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导致教师要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要么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的指导能力。

(4)实训基地缺乏先进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技术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志。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加之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缺乏必要的积淀,导致自身底子薄、基础差,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建设大多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层次阶段,即使有些学院购置了一些设备,但实际利用率并不高。

(5)人才评价缺乏多样性。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大多还是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上,卷面考试仍是主要手段,没有与技能评定、职业资格评定、社会评价等形成有效联动。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站,采用与劳动部门一样的鉴定方式,但这种社会化鉴定对职业能力衡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考不能干,能干不会考”的尴尬现象。

三、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性思考

1.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科学的调查研究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为此,学校要协同劳动部门成立专题调研小组,深入调研社会、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供需情况,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模型和监测机制、人才动态调整机制等,在此基础上科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主动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同步,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与适度超前性相结合;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适应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实行“宽窄并存”原则,做到宽窄适度、结构合理、错位发展;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就同一专业侧重不同专业方向发展,形成专业特色。

2.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本位,强化技能培养

(1)办学模式要从单一学校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开放性是高职教育彰显特色、创新培养模式的手段之一。要实现开放式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相结合,尽可能地“走出去”,逐步实现与社会用人部门联合办学、联合培养;政府和企业也应尽可能地“走进来”,走进高职院校,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校校合作办学等多种途径,在经费、技术、师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探索融入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2)教学内容要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度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模块化转变,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创新,形成从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至发展技能的多层次、系统性的教育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要从学科型为主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建立在职教师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制度,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岗位培训与个人自身考核相挂钩,加强教师知识、素质、技能、业绩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力度,提高他们的“双教”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面向行业、企业和高校选聘实践经验足、技术技能强、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人才或技术能手来校任职或兼职,要创新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模式,构建一支具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4)教学方式要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获得都要在教学环节得到落实。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养成,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活动更应注重实践性。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综合运用产学结合、现代师徒制和特长生导师制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完善有效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

一、电力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电力企业,一线技能工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它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电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电力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随着电力需求的发展,电力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就使得电力行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管理和技术的进步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扁平化”管理模式正在逐步推进,电力技术技能人员的力量将会逐渐增大,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

由于电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都需要电力高技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迅速提升。因此,加大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电力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所实施的人才总体开发战略的需要。

二、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发展,人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电力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是首先是为了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客观上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既是企业管理的原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我们电力企业作为老的国有企业,应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为其它企业做出榜样,实实在在地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电力企业一定要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教育,达到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的目的。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满足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的发展作为培训的最高目标。

2.注重情感投入

电力企业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感情投入,让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领导要坚持不懈、全方位地为高技能人才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和形式并抓好落实,如设立领导接待日制度,定期听取技能人才的要求和建议;实行高技能人才与公司领导进行网上远程沟通制,使沟通的内容与形式更趋宽松和活泼,并实施领导人员与其集体谈心制度,就高技能群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谈心、答疑;搞活电力企业内部网上“人才论坛”,对论坛中反映的问题,有专门部门负责落实和答复等。通过情感的投入,推动员工自觉面向未来,提高自我启发意识,增加能力开发意愿,以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1.完善激励和选拔机制

设置技能型人才逐级晋升的三级岗位,确定相应的工资级别,疏通他们的成长渠道。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往往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人,不像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晋升渠道,这就限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空间,打压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大力推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评聘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如可以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办法,规范和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相关标准。随着高技能人才对企业贡献的不断增大,要逐渐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树立“人才贡献与收入相匹配”的观念。在制定薪酬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的因素,建立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待遇机制,作为薪资给付的标准要能激励员工勤劳、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及愿意接受更困难、更有挑战性工作的意愿,使员工能够对工作投入更大的激情与决心,同时不断地提高自我启发意识,积极进行自我能力开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还可实行特殊技能津贴等鼓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由于人的才能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使人尽其才,应根据各类技能人员的能力特点,将他们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职务上,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电力企业应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首先,电力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装备配电线路、配电电缆等专业的模拟操作设备,给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在培训高技能人才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培训的知识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先进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在培训中,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直接传授培训与实践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题讲授及研讨、模拟训练、实地现场演习、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教育,达到培训效果。在培训中,要兼顾学习和生产,组织培训人员进入生产一线,一边生产一边学习,这样做既能使培训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发挥培训人员的余热,企业做贡献。

3.发展企业文化,鼓励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发展企业文化,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吸引力。电力企业要对高技能人才施以爱心管理,增强人才对企业的感情,同时为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足够的空间,让其真正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从而努力地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业务专长。同时要加强与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团队精神,帮助技能人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友谊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使高技能人才感受到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其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春香.浅析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2]徐雪松.电力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培养研究初探.经济师,2006.8.

技能人才的培养篇10

关键词:人才培养;旅游教育;服务技能型

根据我国旅游局的数据统计,国内旅游业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短缺有200万人。对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就是高等职业旅游教育学院,对于这些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学院来说,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来满足国际化旅游行业的发展。所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技能型旅游人才成为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院校首要面临的任务。

一.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一)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亚洲旅游大国逐步转向世界级旅游强国。在最近的十年来,旅游行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从事旅游业的人数不断地增长、旅游管理体制也不断地更新,旅游行业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拓宽就业渠道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旅游行业数据统计显示,到2001年年底,全国的旅行社就达到10716家,比1991年扩大了近7倍之多。全国从事旅游职业的人数达到19,24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二)休闲活动的产生提高了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起源地是欧美,在20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休闲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与休闲相关的一些产业也逐渐的应运而生。旅游行业是休闲产业中极具重要的行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每年都会创造出30000亿美元的产值。伴随着旅游逐步变成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相对落后的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组织方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国旅客满意度调查报告》表明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较为明显,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公众对服务的需求。面对休闲服务从传统的标准化服务与集中化服务逐步的转变为个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加大对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确立服务技能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高他们的旅游休闲服务技能这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要任务。

二.旅游职业教育为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一)旅游职业教育要体现人品素质的重要性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人品素质。任何从业者都要秉持以德为先的理念,因此,在培养旅游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并且还要有团结精神,任何团队都要有团结一致的精神才能共同努力发展。

(二)旅游职业教育要体现知识素质的重要性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实践及时加入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

(三)旅游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素质的重要性

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飞快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总是停滞不前。我们要围绕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者最新的能力要求,对旅游学生进行新的教育与训练,比如对最新旅游资源信息的收集、对旅游工作做详细的计划安排、对旅游业务的拓展能力、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工作当中的创新能力等等。

三.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的新模式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并在师资力量、专业技术、先进的设备、好的实习场地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这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主要有三点,分别为:“订单式”培养是针对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是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培训,由此大大降低了就业人员的频繁流动以及人员流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订单式”培养节省了招聘单位为找人带来的时间上、物质上的损失。

四.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晰

目前,我国旅游业并不缺少理论性的人才也不缺乏实践应用型的人才,可是却极度的缺乏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在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中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高校灌输给学生们的思想就是,我要做旅游全才、做旅游业的领导者等等,这样造成了学生一种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只知道一般的理论知识对一些服务性的技能还不如一些大专生、中专生、甚至是职高生。对于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旅游业的关系也不够紧密,其中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已经可以和国外接轨了,但是对于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却与国外脱轨了,国内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忽略了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二)旅游事业的认知性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导游就是陪着游客到处游山玩水,出去消费等等所以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的时候也不清楚旅游专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具有一定的茫然性与盲目性。结果很多学生在从事旅游行业后才深知旅游业的艰辛与不易。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让学生对旅游的服务意识弱,只是想着能做将来能够自己开旅行社做老板等等眼高手低的想法。正是由于许多大学生这种超高想法知识旅游业的就业率偏低,因为学生都不愿意刚开始进入旅游行业就是一些基层的服务性工作。

五.针对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分析

针对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晰这一点,高等院校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把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并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想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旅游业的职责。对于学生对服务意识认知差的问题,高校要对学生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取决于服务人员自觉性的服务意识,只有强化服务意识才能拥有更好的服务技术。高校可以开设服务礼仪课程,让学生接触服务礼仪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向学生传授服务技巧灵活性的技能与服务行为效率性的技能,让学生了解服务技能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将细心周到的服务标准转变为自身的追求,这样才能用优质的服务技能来满足游客们的需求。

六.结束语

总之,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对旅游业长期发展的保障,是对旅游教育改革传统教学体制的一次创新尝试。虽然在培养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道路上会有诸多困难,但是推动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为旅游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很强服务技能的高端旅游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