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十篇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十篇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6:49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03号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已经2011年8月2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

(1997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0号

2011年8月2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条为了完善公安机关监督机制,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公安部督察委员会领导全国公安机关的督察工作,负责对公安部所属单位和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对公安部部长负责。公安部督察机构承担公安部督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能。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督察机构,负责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和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和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督察机构为执法勤务机构,由专职人员组成,实行队建制。

第三条公安部设督察长,由公安部一名副职领导成员担任。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设督察长,由公安机关行政首长兼任。

第四条督察机构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下列事项,进行现场督察:

(一)重要的警务部署、措施、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

(二)重大社会活动的秩序维护和重点地区、场所治安管理的组织实施情况;

(三)治安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

(四)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受理、立案、侦查、调查、处罚和强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五)治安、交通、户政、出入境、边防、消防、警卫等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六)使用武器、警械以及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情况;

(七)处置公民报警、请求救助和控告申诉的情况;

(八)文明执勤、文明执法和遵守警容风纪规定的情况;

(九)组织管理和警务保障的情况;

(十)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其他情况。

第五条督察机构可以向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和下级公安机关派出督察人员进行督察,也可以指令下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对专门事项进行督察。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督察机构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报告查处情况;下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查处不力的,上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可以直接进行督察。

第七条督察机构可以派出督察人员参加本级公安机关或者下级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会议和重大警务活动的部署。

第八条督察机构应当开展警务评议活动,听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意见。

第九条督察机构对群众投诉的正在发生的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及时出警,按照规定给予现场处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人。

投诉人的投诉事项已经进入、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程序的,督察机构应当将投诉材料移交有关部门。

第十条督察机构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和下级公安机关拒不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决定、命令的,可以责令执行;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或者下级公安机关作出的错误决定、命令,可以决定撤销或者变更,报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督察人员在现场督察中发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当场处置:

(一)对违反警容风纪规定的,可以当场予以纠正;

(二)对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械以及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可以扣留其武器、警械、警用车辆、警用标志;

(三)对违法违纪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以及拒绝、阻碍督察人员执行现场督察工作任务的,必要时,可以带离现场。

第十二条督察机构认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反纪律需要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措施的,由督察机构作出决定,报本级公安机关督察长批准后执行。

停止执行职务的期限为10日以上60日以下;禁闭的期限为1日以上7日以下。

第十三条督察机构认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需要给予处分或者降低警衔、取消警衔的,督察机构应当提出建议,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督察机构在督察工作中发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停止执行职务和禁闭决定不服的,可以在被停止执行职务或者被禁闭期间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的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公安部督察机构作出的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决定,受理申诉的机关是公安部督察委员会。

受理申诉的公安机关对不服停止执行职务的申诉,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撤销停止执行职务的决定;对不服禁闭的申诉,应当在收到申诉之时起24小时内作出是否撤销禁闭的决定。

申诉期间,停止执行职务、禁闭决定不停止执行。

受理申诉的公安机关认为停止执行职务、禁闭决定确有错误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在适当范围内为当事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第十五条督察人员在督察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接受监督。

督察机构及其督察人员对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行为应当予以维护。

第十六条督察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严守纪律;

(二)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法律专业知识、公安业务知识;

(三)具有3年以上公安工作经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经过专门培训合格。

第十七条督察人员执行督察任务,应当佩带督察标志或者出示督察证件。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2

[基本案情]2013年5月,职高学生小韩(化名)在同朋友王某上网结束后在浴池洗浴期间,看见王某在休息大厅内熟睡并将手机放在身边,小韩随即将该手机盗走并带至附近一手机市场卖掉,获赃款2800元。后小韩将该笔赃款用于偿还游戏厅的欠款。王某醒来后发现手机丢失,小韩亦不知去向,随即报警。次日,小韩被公安机关抓捕到案。经估价鉴定,被害人王某被盗手机价值人民币3500元。到案后,小韩的家长主动退赔了被害人王某的损失,并取得了王某的谅解。

一、本案的处理

在抚顺市矿区人民检察院审查期间,案件承办人发现未成年人小韩此前一贯表现良好,但因案发前沉迷于电子游戏而拖欠了他人大量欠款从而犯下错事,系初犯、偶犯。此外,承办人还了解到小韩作为在校学生具有较好的帮教条件。结合认罪态度较好、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承办人认为小韩的刑期可能为拘役5-6个月。因小韩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适用不的罪名、可能性刑罚、有悔罪表现等情节,在征得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同意后,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小韩作附条件不处理,考验期为6个月,具体监督和考察工作严格按制度进行。目前,该案正处于考验期内。

二、提高监督考察工作的价值认识

众所周知,对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对未成年人轻缓刑事政策的法律化,一方面是强化对未成年涉罪人的教育和行为矫治,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未成年涉罪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消除因刑罚执行而给未成年涉罪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规定,附条件不与酌定不的关键区别即为附条件不所附的“条件”,所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被附条件不人要经过监督主体的监督和考察,这里的监督考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任务:一是控制被附条件不人的行为和活动范围,避免接触诱发再次犯罪的环境;二是对被附条件不人进行矫治和教育,促使其早日回归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路径;三是掌握被附条件不人的思想及行为动向,评估自身改造情况。由此可见,对被附条件不人的监督和考察的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给被附条件不人以限制和压力,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正反两个方面推动“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的完成,促使被附条件不未成年人改过自新,早日回归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路径,促进附条件不制度的制度价值实现。例如,在本文案例中,小韩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因为沉溺于电子游戏,只有通过切实有效地帮教措施才可能矫正他的成瘾心理,才能够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相比而言,单单的刑罚处罚就会显得很无力。

三、监督考察主体及考验期限的确定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未成年涉罪人的教育和帮助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通过制度化设计,在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后制作帮教协议,除由检察机关、附条件不人的监护人各为一方主体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所在的社区、学校或者就业单位及相关社会组织为帮教主体,结合帮教对象实际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考验期行为规范,并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人、职责任务,明确监督考察计划及帮教工作运行办法,以此形成多方联动,协同合作的监督考察体系。例如,在本文案例中,有检察机关主持并作为一方主体,与小韩的父母及其所在的学校和社区签订了一份四方帮教协议。

(一)考察主体的确定及责任分担

1.检察机关是监督考察的主要责任主体。对被附条件不未成年人的监督考察,既是一项权力,又是一项责任,检察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履行此项职责。检察机关应当发挥在监督考察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联合相关组织和个人,确保监督考察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由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责任主体,一方面因为检察机关是该案件的审查机关,对案件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案件当事人、犯罪动机,案发原因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故检察机关在对被附条件不人进行监督考察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例如,在本文案例中,小韩“犯罪”的诱因存在于课余时间与校园之外,因此监督考察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其社会交际方面,从而保证监督考察“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检察机关能基于公权力、公信力及在附条件不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对被附条件不人进行监督考察的时候能够保证被监督考察人及相关单位和个人积极配合,从而保证制度的刚性和执行力。在保证检察机关主要责任主体的基础上,笔者所在院坚持让案件承办人负责后期的监督考察工作,笔者认为该措施能够充分发挥案件承办人熟知案情的优势,并为后续的或不工作打好基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具有监护职责的人与相关组织为辅。这里所说的具有监护职责的个人和组织,主要包括被附条件不人的监护人、所在社区、学校或单位。根据规定,这些组织具有配合检察机关对被附条件不未成年人进行监督考察的义务,检察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会同相关主体进行教育、考察和帮教。基于这些个人和组织与被附条件不未成人关系密切、接触多的特点,有了这些个人和组织的密切配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未成人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检察机关人员短缺和无法全天候监督考察的缺陷。例如,在本文案例中,因小韩的监护人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3.社会组织积极协助。这里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检察机关应当积极联络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发挥其活动范围广、活动形式多样、人员灵活的特点,一方面是丰富帮教形式,提高帮教效果;另一方面是发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组织的监督职能,对检察机关的监督考察行为进行监督,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检察机关合法、合理执法。在本文案例中,因小韩系在校学生,且在家庭内亦有较好的帮教条件,故未联系社会组织协助。

(二)考验期限的决定因素

根据法律规定,作出附条件不决定的应当由检察机关作出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考验期。笔者所在院通过制定实施细则的方式明确考验期的决定因素,根据该规定,考验期的长短应当充分考虑如下几方面因素:第一,社会危害性;第二,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第三,帮教条件;第四,日常表现;第五,可能判处的刑罚。笔者所在院要求对影响考察期限的各因素进行量化考察,然后根据相关数据综合确定考察期限,以提高考验期确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在本文案例中,案件承办人综合考量各方面要素,并结合相关量刑规则,得出小韩可能判处的刑罚为5-6个月拘役,故检委会根据承办人建议决定考验期为6个月。

三、监督考察工作的具体落实

对被附条件不人监督考察的具体实施是附条件不制度的重中之重,是各监督考察主体在各自权能范围内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被附条件不人教育、帮助和行为纠正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监督考察工作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监督考察与帮教一体

对被附条件不人的监督考察是检察机关依职权的行为,主要是对被附条件不人在外在行为的监控和督导,促使被附条件不人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范围活动,作为一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是被监督考察人必须遵守的义务。但是如若仅仅是行为的监控和督导很难让被监督考察的未成年人真正回归正常的行为和心理路径上来,必须在监督考察的同时进行包括心理辅导、法律宣讲、公益活动等形式在内的帮教活动,并在考察期限内实施跟踪帮教,运用多种形式对被附条件不人进行矫治和教育,以其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例如,在本文案例中,检察机关在作出小韩在考验期内不得进入网吧、酒吧、游戏厅等限制性要求的同时,也在通过谈话聊天、邀请参加清除街边“小广告”等公益活动的形式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生活习惯。

(二)与监护人及相关单位、组织分工配合

上面已经提到,对被附条件不人的监督考察和帮教活动不应仅仅是检察机关的工作,考虑到检察机关人员有限,活动时间受限等不足,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监督考察和帮教的主体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检察机关发挥其公权力机关的优势,组织被附条件不的监护人、所在学校、社区或单位及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组织形成分工配合的帮教组织。其中,监护人的优势在于贴近被附条件不人的家庭生活,对被附条件不人有细致入微的了解,可以在心理上进行关怀与呵护;被附条件不人所在的社区、学校或单位是被附条件不人主要社会活动场所,应成为被附条件不人的主要教育主体;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运用其活动范围广、形式多样、人员灵活的特点组织被附条件不人开展公益活动,并司对检察机关的社会监督职责。笔者所在院充分考虑到了上述特点,在对附条件不人进行监督考察之前根据帮教协议由检察机关牵头组织成立帮教小组,帮教小组由检察机关的案件承办人、被附条件不人的监护人、所在学校或单位的相关责任人等帮教责任人组成。帮教小组根据帮教协议在检察机关的统筹、协调下开展工作,从而推进对被附条件不人的监督考察和帮教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例如,在本文案例中,检察机关作为一方主体主要通过定期谈话和抽查的方式对小韩进行监督,并做好其他帮教主体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小韩的监护人和社区主要负责其课余时间的行为人际交往和娱乐活动情况的监督;小韩所在的学校主要负责其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监督。

(三)注意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3

其主要职能有:根据南宁市江南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江南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的通知》(江编[2013]18号)(江编[2013]18号)要求,江南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主要行使以下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受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行使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能,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有关安全生产规程和安全技术标准的情况、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受理安全生产方面的举报和投诉;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对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按相关处罚办法提出处罚意见;负责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分析和统计上报工作。协助调查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协助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依照江南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主要职能,下列法规对江南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进行了授权。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九条。

(二)《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二条。

(三)《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二条。

(四)《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

(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第七条。

(六)《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5号)第四条。

(七)《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4

一、强化诉讼监督的立法回顾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监督职权是由《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有同样的规定。据此,《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明确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围和职权,其重点就是诉讼监督,尤其是刑事诉讼监督。但是,作为调整刑事诉讼活动基本法律的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权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1980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标志着我国追究惩罚犯罪的活动初步走上了法制的轨道。该法第3条和第5条确定了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分工与相互关系。因此,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是指导和处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相互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按照立法者的理念,在这一原则中,分工是前提,公、检、法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要严格按照刑诉法第3条的分工。所谓互相配合,就是要互通情况,互相支援和协作。所谓互相制约,就是要互相监督。互相防止和纠正在诉讼过程中可能发生和已经出现的错误。”根据当时的一般理解,制约就是监督,而且这种制约和监督是互相的,“三机关互相存在制约与被制约、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1982年《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据此,其后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或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而先于宪法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对此却没有作出规定。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如何加强对公、检、法机关的监督和互相制约,保法律的严格执行,是这次修改刑诉法的重点问题之一。”同时,如何根据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合理配置和调整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也是立法者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此次修改,强化了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也加强了对刑事诉讼各个环节的监督。主要是增加了以下规定:

第一,在总则基本原则部分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一方面从立法技术上保了我国法律体系的配套与协调,使得刑事诉讼法与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以及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部门法在关于检察机关进行诉讼监督方面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强调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使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有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二,增加和修改了检察机关进行诉讼监督的具体规定,加强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各个环节的监督。具体说来,在立案监督方面,增加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或者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在侦查监督方面,增加了检察机关对逮捕的执行以及强制措施的变更进行监督的规定,要求公安机关应当将执行情况以及变更情况通知检察机关,以便于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在审判监督方面,增加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违反法定程序的审判活动提出纠正意见以及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案件应当开庭审理等:在刑罚执行活动监督方面,增加规定检察机关在发现减刑、假释裁定以及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不当后有权向裁定或者决定机关提出书面意见并要求重新审核,并将检察机关对“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修改为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实行监督,以强调检察机关的执行监督对象是监管机关的诉讼活动。

为使检察机关集中力量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刑诉法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范围作了适当调整,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范围主要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犯罪。“这样规定,一是有利于检察机关集中力量,对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等犯罪案件进行侦查,这对加强反腐败斗争有重要意义:二是检察机关可以对公安机关的侦查加强监督,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作用。”

通过1996年刑诉法的修改,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监督地位得到明确和强化,先前检察机关进行刑事诉讼监督时依据不足、措施不力的局面得到缓解和改善。近年来,随着诉讼监督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基本人权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力度也逐步加强。但与此同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其中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制度设计不够精细,监督措施不够到位,是影响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发挥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保国家专门机关职权规范行使,保障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刑事诉讼活动依法进行,是立法修改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为刑事诉讼法修改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二、强化诉讼监督的修法要点

(一)增添了诉讼监督的内容,扩展了诉讼监督的范围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刑事立案监督、刑事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事执行监督。此次刑诉法修改,为强化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扩展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范围,增添了诉讼监督的内容。例如,关于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问题。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重要程序,特别适用于死刑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的核准程序,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防止错杀误杀,贯彻少杀慎杀。但是,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中此项程序却形成了法院内部的报批核准程序,既不对诉讼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公开,也不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故而受到理论界和法律界的诟病。因此,改造和完善现行死刑复核程序,加强检察机关对死刑核准结果和程序的监督,是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修正案(草案)新增第240条第2款规定:“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除此之外,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增设了“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强制医疗程序。尽管不追究相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强制医疗其实质是剥夺了被申请人的人身自由。为了保强制医

疗程序的正确适用,保护被申请人人的合法权利,必须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修正案(草案)除了在强制医疗程序注意设置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程序外,其新增的第28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除了因应我国刑事程序法治的发展而扩展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范围外,此次刑诉法修改还在现行监督的范围中新增了诉讼监督的内容。例如,为了贯彻刑事强制措施适用中的比例原则,控制和减少审前羁押,立法修改在保留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的职权外,赋予检察机关在逮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权。修正案(草案)新增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又如。对于新增设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为了保此种强制措施的正确适用,修正案(草案)第73条第4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再如,对刑事判决、裁定执行的监督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重要方面,但客观地来讲,也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暂予监外执行和减刑、假释的监督。此次立法修改。注意将刑事执行活动全面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并且以加强对暂予监外执行和减刑假释的监督为重点,增添了检察机关执行监督的内容,健全了检察机关执行监督的制度。

(二)丰富了诉讼监督的手段,明确了诉讼监督的效力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行使诉讼监督权时,因缺乏监督手段或者监督效力不明确而影响监督的实效。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在扩展诉讼监督范围、增添诉讼监督内容的同时,注意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适当增加了诉讼监督的手段,明确了诉讼监督的效力。例如,在贯彻非法据排除规则、强化侦查监督方面,修正案(草案)新增第5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必要的时候,可以建议办案机关更换办案人。对于以非法方法收集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显然。发现违法行为是纠正违法行为的前提,要强化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首先要保检察机关的知情权和调查权,因此授权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非法取行为进行调查核实,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在监督手段上,除了提出纠正意见外,建议办案机关更换办案人员,甚至对违法行为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既可以排除来自有违法办案嫌疑人员的干扰和阻力,有利于查明违法取的事实真相,又可以保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起到对办案人员的警示和阻吓作用。

同时,为了改变实践中监督滞后的情况,也是为了保障检察机关的知情权,以便适时开展监督,立法明确有关机关在采取某种诉讼行为或者作出诉讼决定时。要将相关行为或者决定同时告知检察机关。例如。修正案(草案)第255条规定,监狱、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的,应当将书面意见的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第256条规定,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第262条第2款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应当依法予以减刑、假释的时候,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提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并将建议书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

此外,针对实践中监督乏力、监督效果不明确的问题,修正案(草案)也作了一些补充性、强制性的规定。例如。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审前羁押,修正案(草案)新增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且规定,检察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后,“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又如,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审查。

(三)强化了诉讼监督的责任,健全了诉讼监督的程序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5

一、刑事立案监督的简析

我国刑诉法第111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权,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是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这是立案监督在实体法律中的内容,反映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不仅关系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还具有遏制渎职行为及司法腐败的重要作用。

虽然被害人在对待公安机关不立案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不仅仅是提请检察院实施立案监督,还包括向公安机关复议、直接向法院等。但立案监督作为检察机关的职能之一,其强制性和保障性在以上选择中是最优的,被害人向同一机关申请复议效果可能不佳,也许得到的仍然是维持原决定的决定,向法院由于缺乏为被害人搜集的证据,仅依靠被害人自行搜集或提请法院搜集可能导致诉讼程序无法进行。那么向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往往是最务实的选择。根据刑诉法111条的规定,笔者认为立案监督有以下几个特点:立案监督的主体为人民检察院,客体为该立案却没有立案的行为,立案监督的对象是公安机关,被害人作为该行为的第三方,立案监督行为是一种事后监督。

二、刑事立案监督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等导致检察机关难以及时监督

检察机关虽有监督之名,但在立案阶段同公安机关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法律明确规定,公检法机关均可接受报案,虽然后两者对于立案没有管辖权,但获得案件的来源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实际中公安机关接受的报案的数量和质量要远远超出后两者,除非是渎职、贪污的案件,否则检察机关获得的只能是在公安机关之后的第二手案件。如果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检察机关往往不会去主动调查发现。在没有报案的情况下公安机关还具有发现线索主动侦查的权利,而侦查权是检察机关所不具有的权利,因此造成了检察机关在实施监督上处于被动地位。这些情况给予了公安机关违反程序进行案件处理的条件,因此公安机关实施一些违法但不构罪的行为就成为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不报不立、不破不立、应立不立,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性。

2、监督程序时间过长导致监督效果打折扣

根据六部委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文件,公安机关在收到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7日之内,应当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收到立案通知书以后应当在15日内决定立案。这样整个监督过程历时最长可以达到22天,这过程中间很可能会发生犯罪嫌疑人逃窜、重要证据泯灭等情况。最后即使公安机关补立了案件,也大大降低了打击犯罪的力度与效率。

3、检察机关自身内部缺乏监督动力

立案监督程序的启动有两种途径,其一是被害人在公安机关明确不立案情况下找到检察院,要求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其二是检察机关主动提起监督,发现应立案而没有立案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从目前现状来看,一是有相当比例的群众对于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完全不了解;二是一些偏远地区发生的犯罪案件的最后处理结果可能是内部消化,即所谓的私了、忍让,而不是进入司法程序,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也不会想到去找检察机关申诉,这样这个地区的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4、监督处分权的缺失导致检察机关监督力度有限

在监督的力度方面,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利也仅限于询问和要求,对于进一步的措施,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也没有手段来予以保证。这样有可能造成公安机关虽然立了案,但却久拖不侦,久拖不破,最后仍然是不了了之。检察机关由于立案监督处分权的缺失,对公安机关但不构罪的行为也无可奈何。

三、完善刑事立案监督措施的建议

1、建立案件信息共享制度,使公安机关接收的报案的同时检察机关也能掌握相关信息,监督公安机关对应立案件的立案时间,要求其受案初查后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进行立案,杜绝不报不立、应立不立、不破不立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2、通过颁布立案监督实施细则来完善立案监督程序,使得现在时间长达22天的程序得以在7天或更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这样节省了司法资源、提高了效率,最大效果的防止了因时间过长导致的犯罪嫌疑人逃窜及重要证据泯灭等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案件的延续性。

3、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群众监督检察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的良性循环。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6

关键词刑事诉讼诉讼监督检察机关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实行法律监督,肩负维护司法公正的使命。由于我国法律对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规定的过于原则,使得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检察机关的监督能力,探寻正确的监督途径,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广义的诉讼监督权包括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刑罚执行监督权和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权。本文探讨的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权中的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和审判监督权。

一、当前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立案监督层面

第一,监督线索少。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一般通过被害人不服侦查机关不立案行为、撤案决定而向检察机关控申部门进行举报、控诉来发现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的不立案、以及没有经过审查逮捕程序的撤案没有充分知悉权,仅仅通过被害人的控告申诉来发现线索,使立案监督失去主动性。www.lw881.com

第二,监督措施无力。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的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认为理由不能成立的,通知立案。《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规定公安机关拒绝检察机关立案要求的法律后果,由于缺乏约束力,侦查机关也往往对检察机关的要求不理睬或变相执行,而实践中检察机关通常只能采用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这样使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丧失了权威性。

第三,监督不全面。《刑事诉讼法》第87条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而没有把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行为纳入立案监督的范围。现实中,积极的立案行为往往具有更大的违法性,更易于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侦查监督层面

第一,监督途径有限。《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实践中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审查案卷材料来发现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没有更多的途径来了解违法侦查行为。

第二,两高三部委联合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了侦查机关采用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应当排除。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时对侦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规定》并没有明确检察机关采用何种方式和程序来确认侦查行为的违法性。

第三,对自侦案件的侦查监督实效性不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而自侦部门又具有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对检察机关负责,这样检察机关在履行诉讼监督职责时就存在着对内部自侦部门的侦查监督。虽然检察机关内部存在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部门,但是“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监所检察、控诉、渎职侵权等部门在监督工作中兵没有形成有机的完整体系,大多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从而影响了检察机关整体监督力量的发挥。”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对自侦部门的侦查活动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由于碍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监督通常缺乏实效性。

(三)审判监督领域

第一,事后监督导致监督乏力。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这样公诉人对于违法的庭审活动,不能当庭提出纠正意见;而对于法院作出的判决,检察机关也只能是在收到裁判后,进行监督,而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在实务中也没有得到全面地实施。监督的事后性使庭审活动和法院的裁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督。

第二,对简易程序缺乏监督。法院通过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公诉人一般不出席法庭支持公诉。而由于诉讼程序的简化,部分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在追求诉讼效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害诉讼参与人权利的问题;对于某些法官由于审理期限不够,将检察机关建议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转为普通程序,这样就延长了被告人的羁押期限,而检察机关对这一问题的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监督范围有限。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注重对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的监督,而忽略了无罪判有罪、轻罪判重罪的监督,注重实体的监督,忽略对程序的监督也是检察机关审判监督中突出的问题。

二、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立法的不足

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存在许多原则性条款,缺乏具体的规定,给检察机关行使诉讼监督权带来了困难。例如刑法中很多罪名的量刑幅度很大,并且刑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不同情形的量刑幅度进行细化,使法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检察机关的监督也往往显得无可奈何。对于自诉案件、简易程序审判的案件等的法律监督,刑事诉讼法中缺乏具体的规定,使检察机关的监督得不到有效地开展。

(二)事后监督

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大部分都是事后监督,导致监督效果有限。例如,检察机关往往在侦查机关对案件提请批准逮捕后才开始对侦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而对于案件提请批准逮捕之前以及侦查机关并没有提请批准逮捕的,则没有更好的监督手段。在审判活动中,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是在违法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由于损害后果已经形成,此时检察机关的监督是十分滞后的。

(三)监督手段乏力

检察机关一般是通过通知立案、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抗诉等手段对立案活动、侦查活动、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由于立法中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机制,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手段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检察机关对于侦查活动、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检察建议的,往往得不到侦查机关、审判机关的重视,检察机关对此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制约。立法的空白严重弱化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效力。

(四)监督意识欠缺

实践中,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审判机关为了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往往忽视监督,注重配合,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很多检察干警碍于情面,一味追求“和谐相处”,不愿监督。而且由于人案矛盾的突出,导致检察干警专心于办案,无心进行诉讼监督,这些都影响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开展。

三、解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立案监督层面

1.拓展有效的立案监督线索渠道。探索公安机关立案备查制度,公安机关通过定期将受理报案、立案、不立案、撤案等情况书面告知检察机关,可以使检察机关及时对立案活动进行监督。

2.加强对立案监督案件的跟踪。检察机关对立案监督的案件要明确检察干警的责任,制作跟踪监督报告,及时掌握侦查进度以及在侦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法、消极侦查行为等,提高立案监督案件的质量。

3.强化立案监督的效力。建立和完善以通知立案、催办、加强查处渎职行为等有利措施防止公安机关对立案活动的拖延问题和现行监督措施乏力现象。对于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立案活动中存在的严重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检察机关自侦部门要及时介入进行查处。

(二)侦查监督层面

1.建立检察机关对侦查的同步监督机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把开展侦查活动的情况与检察机关进行沟通,使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具有充分的知悉权。检察机关应及早介入侦查活动中进行监督,在不干预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前提下进行监督,促进侦查活动依法进行。

2.加强对自侦案件的侦查监督。检察机关必须树立中立的观念,即检察机关作为诉讼监督的主体对内部自侦部门侦查活动的监督要取得实效,完善公诉介入引导侦查制度,切实发挥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对自侦部门侦查活动的监督。虽然很多学者认为检察机关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是诉讼监督权行使中一个致命的缺点,但是检察机关又有自身的优势,即自侦部门与公诉等诉讼监督部门同时受检察院的领导,在诉讼监督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在同一领导的协调下,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审判监督层面

1.赋予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活动的事前、事中监督权。虽然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3条将检察机关对违反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限定在庭审后提出,但是某些违法的庭审活动当时就会造成危害后果,事后监督失去了意义。比如,法院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如果不赋予检察机关事前、事中的监督权,那么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严重的侵犯,遭受的损失也无法弥补。

2.扩大审判监督的范围。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对庭审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于法官没有理由将本应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而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及时发送检察建议,遏制侵犯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

3.实施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委会,扩大了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知情权,有利于检察机关进行审判监督。通过列席审委会,检察长能够了解法院审委会对重大案件的处理意见,也能够代表检察机关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定性和量刑上进行分析、阐述,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程序的完善,需要通过更新立法、改变执法理念、充实刑事诉讼监督的内容来实现。赋予检察机关更有效的刑事诉讼监督权,对于检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樊崇义,徐军.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辨析.检察日报.2009-04-28.

庄建南.强化法律监督与检察权配置.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15.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7

第一条为了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务,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犯罪及其他犯罪。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和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根据分工承担相应领导责任。

第六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监督、指导,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二章职责和措施

第七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责:

(一)制定、实施内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措施,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开展内部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加强对隶属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监督;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采购等重点岗位、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四)建立、完善任职和公务回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

(五)实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六)按职责查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七)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八条国家机关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责:

(一)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二)建立健全廉洁准入、失信惩罚制度,促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网上招标、网上招生等技术预防系统;

(四)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五)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依法实行招标;招标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人行贿犯罪档案;

(六)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和行政层级监督,建立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七)建立健全案件办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司法纠错机制,依法及时纠正司法过错行为;

(八)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九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责:

(一)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企业经营决策、分配、财务、工程招标投标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制度;

(二)建立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运作、物资采购及其他重要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制度,加强对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监督;

(四)加强对人事、财务、采购等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得任用、聘任不具有法律规定资格的人担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五)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条检察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一)依法查处职务犯罪;

(二)收集、分析、处理职务犯罪信息;

(三)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四)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警示教育和预防措施咨询活动;

(五)建立和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六)在重点行业、领域与有关单位共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七)检查、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

(八)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一条监察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一)调查处理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二)开展廉政法制教育;

(三)建立健全廉政建设责任制;

(四)收集、分析、处理行政违纪信息;

(五)检查、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

(六)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七)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一)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实行单位负责人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

(三)开展财经法制教育;

(四)收集、分析、、处理财经违纪信息;

(五)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六)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三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设立的监察或者审计等部门,在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指导下承担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司法行政、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有关部门和干部培训院校在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培训时,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为培训内容。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通过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审判和执行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

第十五条新闻媒体依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

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述职报告,接受评议和考核。

第三章监督和保障

第十七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对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进行督促、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说明有关情况。

第十八条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以书面形式送达被建议单位,并抄送其主管部门;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和审计建议同时抄送同级检察机关;必要时,检察建议等相关建议抄送同级监察机关、审计机关。

被建议单位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并报送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被建议单位整改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第十九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应当依法责令其停止或者书面建议其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责令其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应当在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单位应当及时研究处理或者转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权控告和举报,受理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控告人、举报人保密,控告、举报属实、有功的,有关机关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控告人、举报人。

控告人、举报人因为举报而使本人及其亲属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保护,必要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三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的年度财务预算。国有公司、企业应当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公司、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违反行政纪律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致使本单位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

(二)明知本单位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而隐瞒不报或者不移交检察机关处理的;

(三)干扰、妨碍或者拒不配合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依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

(四)不接受预防职务犯罪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造成后果的;

(五)对控告人、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依法保护控告人、举报人的;

(六)其他妨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泄露秘密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依照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法受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单位,参照本条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8

检察权是有权权力监督权,她同样具有法权的权力(权利)要素组成即由检察权权力主体、检察权权力客体和检察权权力内容三方面组成。检察权权力主体不言自明是人民检察院;一般而言,其客体主要是国家权力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公权力,对象是运用、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及其公职人员。而权力监督权(检察权)的核心内容概括的说,权力监督权主体即检察机关依法对权力监督权客体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国家权力的运行过程的合法性问题(主要是围绕违法性程度是否达到承担刑事责任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以程序性为主的、兼有程序性和实体性的活动资格。我们从学理角度并结合现行法的有关规定确认检察权纵向结构权能主要有:调查及侦查权(公职人员刑事侦查权为核心)、刑事侦查监督权(主要监督其他侦查权)、检察处置权等种类权力。

1、侦查权或调查权

权力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根据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举报、控告、申诉、其他国家机关或者组织移送的以及自己发现的线索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及其他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活动的合法性问题主要围绕违法性是否达到承担刑事责任程度进行的有关侦查或调查(一下简称侦查权)活动的资格。

我们认为,检察侦查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检察机关所侦查的犯罪主要是发生于国家管理活动中的职务犯罪,因而这种侦查本身就是法律监督的一种方式;2、人民检察院认为必要的时候,经过一定的程序便可直接受理和侦查各种犯罪案件,这种侦查权显然是对公安机关、安全机关等行政侦查部门的侦查权的一种有效的制约和监督;3、对国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法律实行监督,对其犯罪特别是职务犯罪进行侦查,是对违法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司法弹劾的一种方式。

检察机关的侦查权行使因具有权力监督权优势、组织成员法律知识和地位优势,能够在国家权力活动中进行主动性权力监督或者被动性权力监督;但其调查权或侦查权的范围、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严重违法”危害程度外,对那些执法过程中涉及范围广泛或者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违法行为虽然不构成犯罪但是对于社会稳定、对于公民最重要的权利,具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的违法行为应当纳入检察权监督视野中;从实践中看,检察机关现有的侦查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同职务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为此法律应当从三方面完善检察调查权:赋予检察机关特定事项的一般调查权;赋予检察机关专门性如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适用技术侦查手段的权力;规定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义务。由此可见,调查权在其法定权能、实有权能与应有权能之间还客观存在距离,同时也表达了检察权权力监督法权属性、公益维护属性张显的客观要求。

2、侦查监督权

侦查监督权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侦查机关运用侦查权侦查刑事案件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除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公安机关之外,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局等部门也依法行使相应的刑事侦查权。所以,侦查监督权监督的对象,就是这些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

侦查监督权主要是发现和纠正以下违法行为:(1)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诱供的;(2)对被害人、证人以体罚、威胁、诱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3)伪造、隐匿、销毁、调换或者私自涂改证据的;(4),放纵包庇犯罪分子的;(5)故意制造冤、假、错案的;(6)在侦查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7)在侦查过程中不应当撤案而撤案的;(8)贪污、挪用、调换所扣押、冻结的款物及其孽息的;(9)违反刑事诉讼法关于决定、执行、变更、撤销强制措施规定的;(10)违反羁押和办案期限规定的;(11)违法不移交刑事案件;(12)在侦查中有其他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行为的。此外,检察院的审查逮捕部门在审查逮捕中,还应特别对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程序是否合法,以及是否有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而侦查机关未提请批准逮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察院的审查部门在审查中,还要对侦查机关等移送审查的案件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及有无附带民事诉讼的情况进行监督。

但现实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权的范围过窄,以公安机关为例:对公安机关立案监督而未有对公安机关撤案监督的明确权能;除了逮捕强制措施之外其他对人对物的强制措施均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导致提捕前拘留期限趋长、监视居住成变相羁押、违反规定变更强制措施、“以钱赎罪”、超期羁押等不同程度的违法情形存在,而监督方式滞后、被动,难以有效监督。因此,对涉及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进行强制性处分的侦查机关应当向检察机关提出请求并由检察机关颁布令状;对审前羁押进行主动定期审查;对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检察机关采取听证方式审查决定;明确监督和制约效力之非法证据排除、要求更换侦查人员为代表的程序性法律效力以及纪律处分、刑事责任追究措施等。

3、检察处置权

检察处置权指的是权力监督权依照一般“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对问题作出处置”的权力行使一般环节中的最后一道出口环节,具体处置权能:刑法、刑诉法领域有公诉权即决定不权、暂缓权、权、量刑建议权以及控制刑事和解权等权能;民法、民诉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领域有受理申诉权、审查权、再审建议权、抗诉权、参与诉讼权、公益诉权等权能;各法域内均有权能含检察建议权、检察意见权、检察纠正违法权等处置权;检察公益属性时代张显需要也突出体现在复合社会法规范的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环境保护法等社会法、公法领域。

无疑,检察处置权是权力监督权最终起到实际效果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权力。当前,检察处置权配置问题十分突出,即是一个被检察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2004年3月13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有1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呼吁:现有的监督手段难以保证监督的效力。如对刑事诉讼的违法情况,法律只规定检察机关可以提出纠正意见,但这种监督缺乏法律保障,很难落实。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中违法情况必要的处置权。比如,要赋予检察机关要求停止违法行为、更换办案人、改变案件管辖的检察处置权。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确认检察处置权配置要求,完善监督程序。例如,对有关机关被监督后的义务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被监督机关应当在一定期限内纠正并通知检察机关,如有不同意见应说明理由等。再如关于地方立法机关立法违宪等问题上,检察机关应当具有向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提请立法违宪审查的检察处置权;关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受到民事或行政行为严重侵害出现诉讼请求主体缺位问题上,检察机关应当具有公共利益代表人身份向有关国家机关包括司法机关、社会组织或团体、个人提出补偿或赔偿请求的检察处置权。凡此种种检察处置权均符合检察权的独立法权属性即权力监督性、公益性。

而学理上的检察权横向结构指的是检察权在各法域横向分布情况,可以对在私法领域、社会法领域、公法领域或各部门法领域以公益维护、权力监督为出发点的各种检察权能种类作相应划分,例如民事检察权、行政检察权、刑事检察权、检察预防权、检察司法解释权等权能。民事检察权在现行法律明确具体规定权能主要是民事诉讼监督权,含民事立案监督权、民事审判监督权、民事执行监督权等权能;但其权能均在过于强调检察权资源有限性、对审判独立超越法律的极端解读、以及审判权异化现象主因误解等因素作用,导致仅局限于事后监督的境地;至于民事检察权的一般诉讼监督与特殊监督功能采用机械的认识论方法进行人为性的切割,导致了民事检察权应有的诉讼监督及公益维护功能张显不足的结果,且落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面对社会变迁、经济全球化、二元结构社会逐步形成的现代社会背景,有学者认识到了检察权在民事领域同样存在着依社会发展、法治化建设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公共利益维护属性张显的客观要求。例如经济全球化及wto规则下为适应环境并保护社会主义国有资产及社会公共利益免受不法侵害,应将国家机关诉权赋予检察机关,同时强调民事检察监督的专业化及挖掘民事裁判不公背后的司法腐败的刑事检察部分权能。

检察预防权主要指的是职务犯罪预防权,一般含有咨询审查权、预防检查权、预防调查权、预防听证权、纠正违法权、预防处罚建议权、预防建议权、组织协调权、,弹劾权以及宣传教育权等权能;此外,检察权横向结构还含有行政检察权、刑事检察权、检察司法解释权均存在相应的检察权权力监督权属性、公益维护属性张显的客观需要及其张显的规律。

总之,检察权具有独立权力监督法权属性、公益维护属性,其属性根据社会现实生活的制度需求合时宜地在各法域进行着有进有退的张显;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维护公益的独立法权,在法的视野中应当成为由一系列程序性为主兼有实体性权力合理有效组成内部结构完善的、外部整体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权力而言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独立法权。

结束语:尽管我们看到中国检察权在立法上、实践上和理论上已经逐渐地向权力监督权法权、公益维护法权属性靠近,其属性在现代法治建设中日益张显;但是,圄于人们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不强、国家机关部门利益驱动、地方保护主义、社会体系渐进性变迁等历史发展阶段局限性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我们走向有权权力监督法权、公益维护法权的检察权属性困难重重。但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法治与民主毕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积极促使着检察权制度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市场经济加速建设过程中能够毅然迈向检察权作为独立权力监督法权属性、公益维护法权属性的地方!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月第1版。

2、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编:《检察制度参考资料》第3编(1980年)。

4、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5、倪培兴、王玉?《论我国体制和司法体制中的检察权》,载于《中国检察》第三卷。

6、周其华著《中国检察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7、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8、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9、柯汉民主编《民事行政检察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10、【日】棚濑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2、谭世贵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3、夏邦《中国检察院体制应予取消》,载于《法学》1999年第7期。

14、陆而启《论检察制度的人本主义理念》载于《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

15、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和检察机关的改革》,载于《法学》1999年第10期。

16、杨柏林金海洲《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载于《检察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7、阿兰?图雷纳《在当代,民主意味着什么》,载于《民主的再思考》(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8、张亚泽《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公民之维》,载于《中国政治》2006年第8期。

19、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载于《中国政治》2006年第8期。

20、肖禾、杨志宏《外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两个特点》,载《人民检察》1989年第6期;

21、郝为民彭林泉《法治视野中的检察权》,载于《检察论丛(第七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张如新《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和社会权益维护结构视角的检察权》,载于《检察论丛》第七卷;

23、《西班牙<检察部组织章程>简介》,载于《人民检察》1996年第4期、第7期。

24、张艳蕊《公益诉讼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12期。

25、郝银钟《检察权质疑》,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1999年第3期。

26、谢鹏程《检察侦查权刍议》载于《检察日报》2001年11月22日版。

27、张智辉《论检察机关的调查权》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6期。

28、石华《检察机关对环境污染公害案件提起公益诉讼之探讨》载于《厦门检察》2004年第1期。

29、徐汉明刘阳《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影响及对策》,载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1期。

30、严桂新唐元高《检察预防权初探》载于《人民检察》2005年第七期。

31、陈灼华《我国检察权定位辩析》

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编:《检察制度参考资料》第3编(1980年),第1页。

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35-42页。

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57页。

倪培兴、王玉?《论我国体制和司法体制中的检察权》,载于《中国检察》第三卷。

郝银钟《检察权质疑》,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1999年第3期。

夏邦《中国检察院体制应予取消》,载于《法学》1999年第7期。

倪培兴、王玉?《论我国体制和司法体制中的检察权》,载于《中国检察》第三卷。

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和检察机关的改革》,载于《法学》1999年第10期。

我们清楚的看到:检察权之侦查权具有明显的行政权力属性??主动性;检察权之侦查监督权(批准逮捕权)则具有明显的司法权属性??被动性;检察权之公诉权(审查权与支持公诉权)兼有司法权属性和行政权属性??被动性与主动性,等等。实际上,检察权是权力监督权,由一系列阶段性的实体性权力和程序性权力组成,但是她不具有全案终结性的实体性权力而是具有引起全案终结性实体权力(审判权)运作的程序性权力,换言之即为审判权对检察权的制衡。毋庸讳言:离开了一系列阶段性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力,检察权如何才能运作,权力监督如何才能实现?

12世纪的法国,地方领力很大,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国王便设立人,处理私人事务,并承担监督王国法律在领主土地上实施的职责。参见:宋英辉、陈永生《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之比较》,载于《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4世纪,法国将原先的国王诉讼人改称为检察官,普遍设于各级法院,一方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对犯罪进行侦查和,参与法院的审讯,另一方面代表国王对地方行政当局进行监督,成为国王在地方的耳目。目前,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把检察机关界定为行政机关。参见:周其华著《中国检察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无论是在纠问式诉讼衷从司法权中分离出来的检察权的方式,还是控告式(控辩式)诉讼中由私人诉权集中“让渡”而来的检察权的形成,都是在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条件下,国家打击犯罪的集中体现,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中的国家干预原则。参见: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41页。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14-515页。

我们认识到:腐败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长期存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绪言中写道:“关注腐败对社会稳定与安全所造成的问题和构成的威胁的严重性,它破坏民主体制和价值观、道德观和正义并危害着可持续发展和法治。”

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944页。

权力要求分权早已经被我们人类所发现,因此有:西方孟德斯鸠德三权分立主张、有列宁社会主义“四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权力监督权)分立主张等权力分立思想。而且,我们要予以正视的一点是分权主要是从权力行使目的的角度进行划分的,纯之又纯的静止的类型化权力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以立法权为例,其运作也离不开行政权的运用,否则作为社会组织的立法机关本身的立法活动将会难以开展。向社会征求立法建议稿或立法建议书等活动不就具有行政权性质吗?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86页。

社会追求的价值包括公平、正义、公正、秩序、理性以及每一个人的幸福等是被我们整个社会乃至全体人类所承认的;而权力产生的任务之一即是对权利的分配、协调和管理以避免权利的相互斗争所导致的过量消耗,使得权利能够在历史动态性中存续并获得利益总和相对较大化,使权力与权利相容并最终实现前述社会追求的价值。

陈灼华《我国检察权定位辩析》

“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只要法必须防御来自不法的侵害??此现象将永世共存,则法无斗争将无济于事。法的生命是斗争,即国民的、国家权力的、阶级的、个人的斗争。”参见:〔德〕耶林著《为权利而斗争》,也参见: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90页。

《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五条,《检察院组织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其中检察机关的权力监督权至其产生时开始即原则上应当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对一切国家机关权力包括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以及产生她的权力机关权力活动合法性的监察、制控和督导的权力监督权。

以国家机关的刑事侦查权为例。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批准逮捕权、审查权、公诉权应当理解为:检察权对刑事侦查权监察、制控和督导,在确认刑事侦查权活动合法性之后,给予相应的评价??权力监督权的行使??并对刑事侦查权合法活动结果以国家公诉人身份支持公诉等检察权行使形式予以支持。其中刑事侦查权包括公安机关面向社会一般成员的刑事侦察权和检察机关面向国家机关成员的刑事侦察权。

监察权制度被认为脱胎于御使台制度,而考试权制度被认为脱胎于科举考试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1949年12月)规定:“全国各级检察署均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机关干涉,只服从最高人民检察总署之指挥。”

《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1951年)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受上级人民检察署领导。”“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包括最高人民检察署)为同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同时受同级人民政府委员会之领导。”

《宪法》(1954年)第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1954年)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机关的干涉。”

《宪法》(1978年)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监督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宪法》(1979年)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宪法》(1982年)第3条3款,第133条,第104条,第129条。

《宪法》(2004年)第131条,第132条,第133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将检察权移交给专门权力监督国家机关(人民检察院),权力机关根据宪法性的权力监督权便具有依法定权力监督对行政权、司法权包括立法权在内的职权,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领域的活动应当受到其监督,这种权力分立模式至少要求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该领域的检察权行使上排除领导检察权的关系,但不排除其对检察权进行法定的监督。

如果我们贯彻中央集权同一性与地方自主灵活性要求的话,就应当改变“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机关负责”为“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或者“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权力家关、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接受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这是符合“否定之否定”哲学辩证规律的:此时获得的“四权分立”之“独立垂直领导关系”与之前的行政权之下的“垂直领导关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质变。

此时的“无权领导、无权监督”也是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了,相应的此时的“监督关系”也是。我们认为,鉴于事物发展阶段虽已渐趣成熟,但同时考虑制度稳定性与巨变性所带来的社会成本的悬殊,采用“无权领导、有权监督关系”不失为较长时期内较好的权力监督权制度安排。当然,我们可以依“议行合一”本土中“四权分立”理论推论出最终应当是“无权监督、无权领导关系”的权力监督制度安排最为成熟、最为稳定。

1999年3月15日,宪法修订第五条增设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民主、法治理念植入了宪法,根据法治国家分权规律,即法治国家中所有的国家权力均应受到权力监督,推论之:立法权一样需要受到权力监督,否则如同“权力失衡所导致的权力寻租”的规律,也会在立法权上出现!而在中国制度下,相比较于行政权、司法权而言,检察权作为权力监督权属性,对立法权的监督完全符合其权力属性。

2003年6月12日中新社报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强化法律监督职能——被列为检察体制改革的四项重点之首。”这首次司法体制改革研讨会上,高检院刑事申诉检察厅副厅长王晋指出,新时期的检察改革应当围绕法律监督职能这条主线展开,通过各项具体的检察工作体现法律监督职能。要尽快改变理论上忽视法律监督研究,立法上轻视法律监督内容,实践中蔑视法律监督权威的状况。谈到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问题,高检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王伦轩强调说,要坚定一个信念,即:检察机关既要保留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权,又能保证侦查权在有力的监督、严格的制约下依法正确实施。

例如侦查监督权所含机动侦查权能在1979年刑诉法的规定后由于缺乏程序限制使得该权利被检察机关滥用,导致1996年对机动侦查权进行了重新规定,将对象的普遍主体缩小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程序上限制为“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可谓条件苛刻;实质上从历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看,该机动侦查权已名存实亡;但该权能在侦查及刑事立案前的调查活动未能纳入法治监督视野内控制而言,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应然检察侦查监督权能。

再例如关于检察公益诉权,再我国解放初期的两部检察机关组织条例和法律曾有“对于全国社会与劳动人民利益有关之民事案件及一切行政诉讼,均得代表国家公益参与之”,地方检察职权有“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权益的重要审判活动的权和参诉权”的检察权权能规定;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检察公益诉权能系应然性检察权能,符合检察权公共利益维护属性及其张显的现时代要求。

参见:陆而启《论检察制度的人本主义理念》载于《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

柯汉民主编《民事行政检察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杨柏林金海洲《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载于《检察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阿兰?图雷纳《在当代,民主意味着什么》,载于《民主的再思考》(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参见:张亚泽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公民之维,载于《中国政治》2006年第8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

参见: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在于《中国政治》2006年第8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

参见:肖禾、杨志宏《外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两个特点》,载《人民检察》1989年第6期,转摘自张如新《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和社会权益维护结构视角的检察权》,载于《检察论丛》第七卷;

郝为民彭林泉《法治视野中的检察权》,载于《检察论丛(第七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铭先生在2002年珠海“中国法治之路与检察改革”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转载至:张如新《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和社会权益维护结构视角的检察权》,载于《检察论丛》第七卷;

参见:《西班牙<检察部组织章程>简介》,载于《人民检察》1996年第7期、第4期,转引至:张如新《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和社会权益维护结构视角的检察权》,载于《检察论丛》第七卷;

同注44。

可采用抽象概括结合例举定义和选择性裁量权相符合的立法和检察实践技术方法进行界定。

参见:张艳蕊《公益诉讼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12期。

【日】棚濑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6-248页,转引至张艳蕊《公益诉讼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12期。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非公职人员犯罪的刑事侦察权应当看作是刑事侦查监督权的辅权力或者说刑事侦查监督权的适当延伸。

在这里“检察处置权”主要指的是以支持公诉权为代表的诉讼权、以检察建议权为代表的非诉讼性权力等处置权。有的学者称之为“支持公诉权”或者“法律监督权”,我们认为“支持公诉权”涵盖面太小,没有包括检察建议权等检察处置权,而“法律监督权”则涵盖面太大的同时还产生“法律监督权”概念前后不一致的逻辑错误,所以应当使用检察处置权较为妥当。

参见:谢鹏程《检察侦查权刍议》载于《检察日报》2001年11月22日版。

例如刑事审判活动过程中的司法监督,即为对审判权在刑事诉讼领域的经常性监督;再例如监所科对监狱的刑罚执行机关执行权的经常监督等。主动性性与被动性性权力监督大体是依照权力监督权启动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进行的划分的。

例如对法院民事、行政生效判决依申诉人申诉而再启动审判程序的特定性监督。

职务犯罪具有一般具有隐蔽性、高智商性并呈现权力期权化、商品化等趋势,传统侦查手段不敷应用。

参见:张智辉《论检察机关的调查权》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6期。

参见:谭世贵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37-339页

参见:陈玉忠宋鑫《完善我国侦查监督机制之路径探讨》载于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参见:吴国贵《刑事和解制度化的法理探讨??刑罚权之裁量权配置》载于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参见:石华《检察机关对环境污染公害案件提起公益诉讼之探讨》载于《厦门检察》2004年第一期。

若承认学理上社会法划分前提时则还有社会检察权,例如经济法、环境保护法、劳工法等社会法部分规定的检察权,鉴于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需要标准而应可分别归入民事检察权、行政检察权或刑事检察权领域;且以上各横向结构部分检察权大体上均含有检察权纵向结构权能因素,例如民事检察权有受理申诉权、申诉立案权、民事抗诉权、检察建议权、检察意见权、纠正违法权等权能,并有可能因有关职务渎职、侵权犯罪行为与民事检察权行使的密切关联性而辅助有关刑事、行政检察权的部分权能。

甚至有学者极端认为检察抗诉权系对法院审判权威的侵犯并主张取消检察抗诉权以维护审判权威。其素不知权威的审判来至可信赖与公正、公平、正义的审判程序和结果,检察权对审判权的监督应更能促进人民对审判权威的信赖之生成。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9

(一)监察任务

按照分级监察的原则,对市、县(市)区两级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年以来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综合监察,促进以上两个部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有效发挥行政监管和服务职能,防止权力滥用。

(二)监察内容

检查各级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年以来在实施行政管理中,是否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规划、处罚、强制、确认、裁决、征收、给付、复议和监督检查等职责。具体包括:是否合法行政,有否存在越权、失职渎职的问题;是否合理行政,有否存在不公平、不适当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是否程序正当,有否存在应公开不公开、应告知不告知、应回避不回避等违反法定程序的问题;是否高效便民,有否存在超时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及违反便民规定的问题;是否廉洁自律,有否存在乱收费、的问题。在综合监察中,既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检查,也要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检查,全面掌握被监察部门依法行政的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对依法行政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总结和推广;对违法违规和违反政策规定的问题,督促纠正和整改;对违纪违法问题,依纪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三)监察重点

对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重点监察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立项、可研审批、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管,公路、水路、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运输市场监管,以及公路、水路专项投资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等。

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重点围绕社保、医保、工伤、养老、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以及社保、医保、工伤、养老、失业保险政策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合同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促进就业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以及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等。

二、时间安排

月下旬,市监察局将组织一次以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业务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月,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派驻监察室,组织受检单位开展自查自纠。5至9月,各级监察机关及其派驻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对本级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综合监察,实施集中检查并督促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各县(市)区监察局于10月15日前,向市监察局报送本辖区开展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综合监察工作的情况报告。市监察局于10月30日前,向市政府、省监察厅报送本辖区开展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综合监察工作的情况报告。

三、综合监察工作的主要依据

(一)交通运输。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路政管理规定》、《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等。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

(三)综合。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监察机关要把开展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依法行政综合监察作为今年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可以从政府法制、财政、审计等部门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组成综合监察组。要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作用,确保依法行政综合监察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监察机关要向本级政府报告依法行政综合监察方案及其结果,实施中遇到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政府请示,取得政府的指导;要向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宣讲综合监察的目的、意义,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篇10

关键词:立案监督;现实问题;原因;构想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保障人权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价值取向的深刻调整和文明进步。刑事立案活动是对有犯罪事实的公民进行侦查的诉讼活动,公安机关未能正确履行刑事立案权是对公民人权最直接、最严厉的侵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通过正确履行刑事立案监督职责,以确保依法办案,防止和纠正公安机关有案不立和违法立案,切实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立法缺陷及现实困境进行剖析,对修改后刑诉法框架下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实践进行探讨,以促进立案监督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立法缺陷及现实问题

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改变,仍然只是就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情形进行规定,条文由原来的第八十七条改为现在的第一百一十一条,而关于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撤案监督的规定仍是空白。而后关于立案监督的规定便散见于司法解释层面上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2010年高检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立案监督规定》),这两部司法解释很好的弥补了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缺陷,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撤案权,将申诉主体由原来的被害人延伸至法定人、近亲属及行政执法机关,赋予了检察机关对立案监督的案件的调查权,这为实践中开展刑事立案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但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一)监督对象规定不够全面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仍就只是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的刑事立案权具有监督权,而对于同样具有刑事立案权的人民法院、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军队保卫部门、海关缉私部门及边防武警缉毒等部门。这些部门与公安机关在各自管辖的案件内享有与公安机关同样的权利,理应也是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但是法律对这部门的立案监督却留有空白,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将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限于两难。例如,对于人民法院拒不对自诉案件进行立案的,检察机关能否监督?理论上讲,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理应进行监督,但是,根据刑诉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如果启用立案监督程序,就会因为缺少法律依据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二)监督立案的条件过于严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不论是《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还是《立案监督规定》,检察机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的前提均限定于公安机关已经对当事人的申诉、控告或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线索作出不予立案决定。但在实践中公安机关以各种理由不予立案并不向当事人出具不予立案决定书的情形普遍存在,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控告,检察机关转交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怠于处理的该怎么办?现有法律并没有做出相应规定,检察机关是否可以立案监督也存有争议。

(三)监督立案情形规定不明确,司法实践执法不一

关于立案监督的情形,立法上只是笼统的规定了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的,检察机关应当进行监督,但什么情况应当监督、什么情况不能监督,立案上没有具体明确,造成司法实践执法不一。例如,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或审查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尚有其他犯罪事实或者其他同案犯,公安机关应当进行侦查而未进行侦查的,有的地方认为检察机关应当进行立案监督,有的地方认为检察机关直接进行追捕、追诉即可。

(四)监督撤案的规定法律位阶低,效力不足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撤案权,此次刑事诉讼法仍然没有予以确定。关于监督撤案权的规定仍然只存在于《刑事诉讼规则》、《刑事立案监督规定》两个司法解释,虽然两个解释均对监督撤案情形、方式、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也相当具有可操作性,但因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远不及于基本法刑事诉讼法,容易遭到侦查机关的抵触,造成监督乏力。

(五)监督撤案范围过于狭窄,不能有效保障人权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应当进行撤案的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六种情形、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发现不应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情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九十条规定的三种情形。而根据《刑事诉讼规则》第五百五十五条的规定,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撤案应当是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的,也就是说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撤案权仅限于公安机关违法立案的情形。但公安机关应当撤案的不仅仅只有公安机关违法立案的情形,对于经侦查后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也在撤案范围之内,从立法上看检察机关对于此种情形是没有监督撤案权的。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出于内部考核机制的考虑,为了保证立案的“准确率”,往往不能对此种情形及时撤案,既不说明犯罪嫌疑人有罪也不说明犯罪嫌疑人无罪,长期“挂”起来,让犯罪嫌疑人长期属于有“案底”的人,这无疑是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

(六)缺乏对监督效力的有效保障

立案监督权的实质所体现的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从而使得拥有立案权的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但如果立案监督权的行使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则无异于空中楼阁。现有法律虽然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质询权、调查权、纠正权,同时赋予公安机关不服检察机关监督的救济权,但对于公安机关消极不执行检察机关的监督,拒不立案或拒不撤案,实践中,检察机关如若要对公安机关的不作为行为采取制裁性措施,因缺乏法律上的依据而凸显乏力,立法上不能对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保障。

二、实践中制约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重配合轻监督的理念根深蒂固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条的规定,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要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由于立法上关于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效力刚性不足,实践中,多数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的工作配合多于制约、协作多于监督。实际上,多数检察机关不愿意破坏同公安机关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一旦破坏了这种平衡关系,将不利于其他工作的开展,这在无形中更是弱化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识。

(二)监督渠道不畅,是制约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最主要原因

线索是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基础。没有有效的线索来源渠道,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立案监督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受立法、客观实际的影响,缺少监督线索是制约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最大“瓶颈”。在现有的立法框架下,检察机关的线索来源主要有案件审查中发现及被害人、法定人的申诉、控告,和行政执法机关的移送三个方面。由于多数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加之法制宣传的薄弱,大量案件的被害人、法定人并不知道自己具有申请检察机关进行立案监督的权利,而是直接到政府、人大、政协等单位进行“上访”。另外,多数地方“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机制不健全,导致检察机关只能被动接受行政执法机关的移送立案监督线索。同时,立法上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立案信息的知情权,检察机关缺乏对侦查机关发案、破案、立案的知情渠道,更是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三)人员配备不足也是制约立案监督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检察机关侦监部门行使刑事立案监督权。传统上,多数检察机关认为侦监部门的任务相对较轻,人员配置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而多数检察机关都没有给予侦监部门合适的人员配备,人少案多矛盾已经是目前检察机关侦监部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侦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干警平时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工作,无法深入开展立案监督工作。同时,刑事立案监督是一项系统性、涉及面广的工作,本应由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干警来承担,而近年来检察机关侦监部门新进干警多、年轻干警多,开展立案监督工作时也暴露出经验浅、业务不精的不足,这也是不能很好开展此项工作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为公正、有效、规范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实践构想

(一)确实转变观念,提高监督意识

必要的配合是检察机关维持检警良好关系,有效开展工作的条件,但检察机关不能一味的强调配合,而忽视监督。配合和监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检察机关要严格按照“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转变监督理念,在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中,摆正位置,讲究技巧,出现分歧多协商、原则问题不让步。对于公安机关确实存在违法立案或不立案行为,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检察机关要确实担负监督职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以规范促公正,树立检察机关的威信。

(二)与公安机关沟通协商,共同制定规范性文件

目前,刑事立案审查期限的不确定、监督立案范围不明确、监督撤案范围狭窄、刑事立案监督手段刚性不足等立法缺陷是制约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最根本的原因。为了克服立法缺陷,达到有效、有序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与同公安机关的沟通协商,共同制定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规定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查期限,明确将公安机关逾期不予立案的情形纳入检察机关立案监督范围;二是明确检察机关应当监督和不应当监督的具体情形;三是赋予检察机关对拒不接受监督的案件承办人具有建议变更承办人权利,等等,以明确、规范、指导刑事立案监督工作。

(三)在公安机关建立侦查监督工作室,解决知情难问题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检察机关不能及时了解发案、立案、破案信息,这是制约检察机关进行立案监督最大的瓶颈。笔者认为要解决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知情难问题可以考虑在公安机关内部机构如刑侦大队、经侦大队、治安大队、交警大队、基层派出所或者直接在公安机关法制部门设置专门的刑事侦查监督办公室,按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最高权限为侦查监督办公室设置用户权限,由侦监部门每月派遣两名干警轮流前往侦查监督办公室查阅信息,从公安办案系统中了解发案、立案、破案信息,必要时可以询问办案人员和有关当事人,查阅、复印刑事受案、立案、破案等登记表册和立案、不立案、撤销案件、治安处罚、劳动教养等法律文书,从中获取立案监督线索,确实防止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降格处理、运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等情况的发生。如大田县院自2008年开始便在大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设置侦查监督办公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该办公室设置以来,大田县院侦监科通过该办公室获取立案监督线索31条,从中立案监督23件30人,监督撤案8件9人。

(四)有效利用内部资源,扩宽知情渠道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均应送往看守所,可见检察机关监所部门对公安机关刑拘情况的掌握是最直接、最全面、最准确的,犯罪嫌疑人的出所、入所情况,监所部门掌握最为全面。充分利用监所部门掌握的信息是侦监部门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线索来源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侦监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内部衔接机制,与监所部门建立信息对接平台,由监所部门每日向侦监部门通报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有关情况、信息,提供拘留人员详细名单。侦监部门对监所部门通报的情况和信息进行审查,重点对公安机关刑拘未报捕而做其他处理的案件审查,必要时可以向公安机关调阅相关案卷,从中发现立案监督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