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5:06

戒毒条例篇1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戒毒工作,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戒毒工作体制。

戒毒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戒毒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禁毒委员会可以组织公安机关、卫生行政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吸毒监测、调查,并向社会公开监测、调查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对涉嫌吸毒人员进行检测,对吸毒人员进行登记并依法实行动态管控,依法责令社区戒毒、决定强制隔离戒毒、责令社区康复,管理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戒毒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制定戒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戒毒医疗服务提供指导和支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提供康复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指导和支持。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第六条 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需要设置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的,应当合理布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的建设标准,由国务院建设部门、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制定。

第七条 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对戒毒人员戒毒的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予以保密。对戒断3年未复吸的人员,不再实行动态管控。

第八条 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参与戒毒科研、戒毒社会服务和戒毒社会公益事业。

对在戒毒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自愿戒毒

第九条 国家鼓励吸毒成瘾人员自行戒除毒瘾。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戒毒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对自愿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对其原吸毒行为不予处罚。

第十条戒毒医疗机构应当与自愿戒毒人员或者其监护人签订自愿戒毒协议,就戒毒方法、戒毒期限、戒毒的个人信息保密、戒毒人员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终止戒毒治疗的情形等作出约定,并应当载明戒毒疗效、戒毒治疗风险。

第十一条 戒毒医疗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自愿戒毒人员开展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咨询教育;

(二)对自愿戒毒人员采取脱毒治疗、心理康复、行为矫治等多种治疗措施,并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戒毒治疗规范;

(三)采用科学、规范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使用的药物、医院制剂、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依法加强药品管理,防止品、流失滥用。

第十二条 符合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条件的戒毒人员,由本人申请,并经登记,可以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登记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戒毒人员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公安机关备案。

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三章社区戒毒

第十三条 对吸毒成瘾人员,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并出具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本人及其家属,通知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

第十四条 社区戒毒人员应当自收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报到,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报到的,视为拒绝接受社区戒毒。

社区戒毒的期限为3年,自报到之日起计算。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配备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制定社区戒毒工作计划,落实社区戒毒措施。

第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在社区戒毒人员报到后及时与其签订社区戒毒协议,明确社区戒毒的具体措施、社区戒毒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应承担的责任。

第十七条 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以及禁毒志愿者共同组成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社区戒毒。

第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管理、帮助社区戒毒人员:

(一)戒毒知识辅导;

(二)教育、劝诫;

(三)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就学、就业、就医援助;

(四)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其他措施。

第十九条社区戒毒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履行社区戒毒协议;

(二)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

(三)离开社区戒毒执行地所在县(市、区)3日以上的,须书面报告。

第二十条 社区戒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期间,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3次以上,擅自离开社区戒毒执行地所在县(市、区)3次以上或者累计超过30日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的“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

第二十一条 社区戒毒人员拒绝接受社区戒毒,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食、注射,以及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二条 社区戒毒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社区戒毒执行地的,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将有关材料转送至变更后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

社区戒毒人员应当自社区戒毒执行地变更之日起15日内前往变更后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报到,社区戒毒时间自报到之日起连续计算。

变更后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与社区戒毒人员签订新的社区戒毒协议,继续执行社区戒毒。

第二十三条 社区戒毒自期满之日起解除。社区戒毒执行地公安机关应当出具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送达社区戒毒人员本人及其家属,并在7日

内通知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

第二十四条 社区戒毒人员被依法收监执行刑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社区戒毒终止。

社区戒毒人员被依法拘留、逮捕的,社区戒毒中止,由羁押场所给予必要的戒毒治疗,释放后继续接受社区戒毒。

第四章 强制隔离戒毒

第二十五条 吸毒成瘾人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吸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所在地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与其就戒毒治疗期限、戒毒治疗措施等作出约定。

第二十六条 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作出社区戒毒的决定,依照本条例第三章的规定进行社区戒毒。

第二十七条 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自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3个月至6个月后,转至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执行前款规定不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共同提出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具体执行方案,但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第二十八条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体和携带物品进行检查时发现的等违禁品,应当依法处理;对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其他物品,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代为保管。

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体检查,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第二十九条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设立戒毒医疗机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配备设施设备及必要的管理人员,依法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戒毒治疗、心理治疗、身体康复训练和卫生、道德、法制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十条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性别、年龄、患病等情况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分别管理;对吸食不同种类的,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根据戒毒治疗的不同阶段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表现,实行逐步适应社会的分级管理。

第三十一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患严重疾病,不出所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主管机关批准,并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备案,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允许其所外就医。所外就医的费用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本人承担。

所外就医期间,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连续计算。对于健康状况不再适宜回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向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提出变更为社区戒毒的建议,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经批准变更为社区戒毒的,已执行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折抵社区戒毒期限。

第三十二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脱逃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立即通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追回脱逃人员。被追回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当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脱逃期间不计人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被追回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

第三十三条 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提出的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意见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或者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批准机关应当出具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或者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决定书,送达被决定人,并在送达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决定人的家属、所在单位以及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三十四条 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3日前通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出具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证明书送达戒毒人员本人,并通知其家属、所在单位、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将其领回。

第三十五条 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六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被依法收监执行刑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的,由监管场所、羁押场所给予必要的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的时间连续计算;刑罚执行完毕时、解除强制性教育措施时或者释放时强制隔离戒毒尚未期满的,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第五章社区康复

第三十七条 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在当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执行,经当事人同意,也可以在戒毒康复场所中执行。

第三十八条 被责令接受社区康复的人员,应当自收到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报到,签订社区康复协议。

被责令接受社区康复的人员拒绝接受社区康复或者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并再次吸食、注射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不得提前解除。

第三十九条 负责社区康复工作的人员应当为社区康复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治疗和辅导、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以及就学、就业、就医援助。

第四十条 社区康复自期满之日起解除。社区康复执行地公安机关出具解除社区康复通知书送达社区康复人员本人及其家属,并在7日内通知社区康复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

第四十一条 自愿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可以自愿与戒毒康复场所签订协议,到戒毒康复场所戒毒康复、生活和劳动。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为戒毒人员提供戒毒康复、职业技能培训和生产劳动条件。

第四十二条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加强管理,严禁流入,并建立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

戒毒康复场所组织戒毒人员参加生产劳动,应当参照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行政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泄露戒毒人员个人信息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签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不落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措施的;

(二)不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报告义务的;

(三)其他不履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监督职责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侮辱、虐待、体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

(二)收受、索要财物的;

(三)擅自使用、损毁、处理没收或者代为保管的财物的;

(四)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品、或者违反规定传递其他物品的;

(五)在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六)私放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

(七)其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戒毒条例篇2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1号

《浙江省禁毒条例》已于2011年11月25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浙江省禁毒条例》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11月2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氯胺酮,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品和。

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品和。

第三条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禁毒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并将宣传教育、缉毒戒毒、队伍建设、举报奖励等禁毒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禁毒经费与禁毒工作需要相适应。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省有关规定,落实禁毒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法做好预防、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等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禁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禁毒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制定本地禁毒措施和禁毒工作规划、年度工作目标;

(三)检查、督促本级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编制禁毒工作年度计划和完成本系统年度禁毒工作任务情况,以及下级政府落实省有关规定和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情况;

(四)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禁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调查、评估本行政区域内的问题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

(五)上级禁毒委员会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禁毒工作。

禁毒委员会设立办公室,配备相应工作人员,负责禁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公安机关负责查缉、案件侦查、吸毒人员查处和动态管控、易制毒化学品购销运输管理和监督检查、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等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禁毒法制宣传教育、向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等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戒毒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对戒毒医疗的指导服务等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农业、林业、商务、文化、工商、广播电影电视、民航安全监督管理、通信、邮政、海关等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开展禁毒相关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履行法定职责,依法惩处犯罪。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禁毒活动。

第七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根据禁毒工作需要,设立禁毒工作站或者确定禁毒联络员,协助人民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等部门做好禁毒宣传教育、预防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第八条禁毒志愿服务组织应当组织志愿人员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志愿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省、市、县(市、区)可以依法设立禁毒协会,依照章程开展禁毒相关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违法犯罪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公开举报电话、奖励措施;对举报人员的身份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员的人身安全;对举报有功人员,按照省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章禁毒宣传教育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将禁毒宣传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相结合,提高公民的禁毒意识和自觉抵制的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接受禁毒宣传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第十一条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对旅客宣传的内容。

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经营单位及有关站(场)应当对旅客开展禁毒宣传。

第十二条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娱乐场所及旅店、室、会所、俱乐部、桑拿房、美容美发室、足浴店等其他经营服务场所(以下称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指导。

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在显要位置张贴或者摆放禁毒警示标志、禁毒宣传品,公布举报电话,对本场所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教育培训,与公安机关签订禁毒责任书,依法落实禁毒防范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在本场所内发生。

第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禁毒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并加强对相关师资力量的培训。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禁毒教育活动。

第十四条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会团体应当会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家庭禁毒宣传教育,增强家庭和青少年的禁毒意识。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或者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五条公安机关应当会同司法行政、卫生等部门制定和实施禁毒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从事禁毒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禁毒宣传,并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禁毒教育培训。

第十六条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院以及从事互联网、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公共显示屏等信息服务的单位,应当根据禁毒工作需要,免费刊登、播放禁毒公益广告和禁毒节目等,开展公益性禁毒宣传。

第三章管制

第十七条禁止非法种植罂粟、古柯植物、大麻植物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可以用于提炼加工的其他原植物。

各级人民政府及公安、农业、林业等部门发现非法种植罂粟、古柯植物、大麻植物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可以用于提炼加工的其他原植物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铲除。

第十八条公安、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农业、商务、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海关、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加强易制毒化学品、品、、涉毒人员等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共享利用,提高禁毒工作信息化水平和效能。

第十九条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储存、使用、进口、出口易制毒化学品和品、的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和落实单位内部管理制度,防止易制毒化学品和品、流入非法渠道。未经依法许可或者备案,不得擅自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和品、。

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和醋酸酐的生产、经营、使用企业、仓储企业,应当在其仓储场所设置视频监控设施和报警装置,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网。

第二十条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因转产、停产或者生产急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转让、赠送、出借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受让(受赠、借入)企业应当事先将所需受让(受赠、借入)的品种、数量和转让(赠送、出借)企业名称向所在地市级公安机关备案,凭备案证明向转让(赠送、出借)方提取货物。公安机关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于收到备案申请的五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证明。

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因转产、停产或者生产急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转让、赠送、出借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受让(受赠、借入)企业应当事先将所需受让(受赠、借入)的品种、数量和转让(赠送、出借)企业名称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凭备案证明向转让(赠送、出借)方提取货物。公安机关受理备案后,应当于当日出具备案证明。

第二十一条省公安机关应当会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建立健全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和易制毒化学品分类管理制度,突出管理重点,落实相应管理措施。

对含有麻黄素类物质、品、的易被提取制毒的复方制剂,以及尚未纳入国家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但易用作制毒原料或者配剂的化学品,由省公安机关会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范围,依法制订管理措施,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根据禁毒工作需要,可以在边防口岸、交通要道、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以及物流集散地等场所,对过往人员、物品、货物以及交通工具进行和易制毒化学品检查。

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查缉工作机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查缉和易制毒化学品检查工作。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经营单位以及有关站(场)应当落实禁毒防范措施,预防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二十三条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收寄验视制度,提高查验技术装备水平。对寄件人交寄的信件以外的物品,应当当场逐件验视内件,如实记录寄件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寄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当场封装;用户拒绝验视的,不得收寄。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保存相关信息一年以上备查。

第二十四条报关单位应当如实申报进出口货物品名、数量,如实记录客户业务和办理人员姓名等信息,并保存相关信息一年以上备查。

第二十五条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内部巡查制度,履行巡查职责,及时发现并报告涉毒可疑情况。

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贩卖、提供,不得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房屋出租人发现场所内或者出租房内有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协助公安机关进行调查。

第二十六条公安、工商、经济和信息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加强对非法涉毒广告、非法传授制毒方法等行为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品、的广告,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易制毒化学品的销售信息,不得传授制毒方法。有关传播媒体发现涉毒广告或者涉毒销售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第四章戒毒措施

第二十七条对吸毒成瘾人员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措施帮助其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

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

第二十八条吸毒成瘾的认定,由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戒毒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助。

第二十九条鼓励吸毒成瘾人员自行戒除毒瘾。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戒毒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

戒毒医疗机构应当与自愿戒毒人员或者其监护人签订自愿戒毒协议,并自签订协议之日起三日内,向县(市、区)、市公安机关报告自愿戒毒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以及戒毒期限等信息。

第三十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有关规定,建立一家以上符合要求的戒毒医疗机构或者确定一家以上的医疗机构作为戒毒医疗机构。戒毒医疗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戒毒治疗规范。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加强戒毒医疗机构建设,为戒毒人员提供门诊治疗、住院治疗、药物维持治疗、心理咨询等戒毒医疗服务。

第三十一条县(市、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科学设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服药点,方便吸毒成瘾人员就近治疗,保证维持治疗的连续性、稳定性。

第三十二条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

戒毒人员的家属和戒毒人员就医、就业、就学的单位,应当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指定的基层组织开展社区戒毒工作,帮助戒毒人员戒毒。

第三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省有关规定,配备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制定社区戒毒工作计划,落实社区戒毒措施。

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招聘;其培训、具体职责和管理办法,由省公安、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制定。

第三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社区戒毒人员报到后及时与其签订社区戒毒协议。社区戒毒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戒毒人员享有的权利和可以获得的帮助;

(二)戒毒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

(三)社区戒毒的具体措施;

(四)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法律后果;

(五)其他应当明确的事项。

第三十五条吸毒成瘾人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由查获违法行为的县(市、区)、市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等,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对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并出具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送达本人及其家属,通知社区康复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三十七条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应当自收到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决定书之日起二日内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到,签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的,最迟应当在十五日内报到。

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变更执行地的,应当自收到变更执行地通知之日起二日内到变更后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到;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的,最迟应当在十五日内报到。

第三十八条被责令接受社区康复的人员拒绝接受社区康复或者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的,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

第三十九条自愿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可以到戒毒康复场所进行戒毒康复;戒毒康复人员应当遵守戒毒康复场所的有关规定。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具备生活服务、康复治疗、职业培训、习艺劳动等基本功能,建立健全戒毒康复管理制度,严禁流入。

第四十条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禁毒工作站或者禁毒联络员,应当加强与吸毒人员及其家庭、工作单位、学校的联系,定期了解吸毒人员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帮助、教育其远离,防止其再次吸毒。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戒毒社会服务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戒毒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扶持戒毒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帮助其回归社会。

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戒毒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享受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戒毒治疗项目纳入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戒毒人员在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期间的戒毒诊疗费用,按照省有关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第四十三条吸毒成瘾人员被强制隔离戒毒或者被责令社区戒毒的,在戒毒期间不得申领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不适合驾驶机动车的,其已经取得的机动车驾驶证应当依法注销。

因吸毒被行政处罚或者被强制隔离戒毒、被责令社区戒毒的人员,在行政处罚执行完毕或者解除戒毒后一年内申领、审验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提供吸毒检测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未按照规定在场所显要位置张贴或者摆放禁毒警示标志、禁毒宣传品、公布举报电话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教育培训、签订禁毒责任书或者未落实禁毒防范措施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未按照规定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发生涉毒案件的,由公安机关对场所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向未取得备案证明的企业转让(赠送、出借)易制毒化学品,或者未取得备案证明受让(受赠、借入)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未如实记录寄件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寄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相关信息一年以上的,由邮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较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报关单位未如实记录客户业务和办理人员姓名等信息,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相关信息一年以上的,由海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较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未按照规定建立内部巡查制度或者不履行巡查职责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有贩卖、提供等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业整顿十五日至一个月,对经营服务场所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三个月,对经营服务场所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房屋出租人发现场所内或者出租房内有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未按照规定报告公安机关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非法传授制毒方法的,由公安机关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传播媒体发现涉毒广告或者涉毒销售信息,未按照规定报告公安机关的,由公安机关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禁毒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包庇、纵容违法犯罪人员的;

(二)对戒毒人员有体罚、虐待、侮辱等行为的;

(三)挪用、截留、克扣禁毒经费的;

(四)擅自处分查获的和扣押、查封、冻结的涉及违法犯罪活动的财物的;

(五)违法泄露戒毒人员个人信息的;

(六)其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戒毒条例篇3

关键词:转型期;强制隔离戒毒;制度;调研

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35-03

劳教制度废止后戒毒制度随之转型,戒毒制度也需要站在“科学立法”和“顶层设计”的高度去进一步规范与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下面对其具体问题进行相应分析。

一、调查概况

采用调研方法来了解制度实施状况,才能得出科学有据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导制度的推进和完善[1]。基于对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的转型期期间各种替代制度的完善及进展问题的思考,以司法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以下简称“戒毒制度”)为例,就其脱离劳教制度背景后所发生的在政策法规、机构职能、人员、财政、场所、设施、业务等方面的转型及其成效等,以走访、观察、交谈、查阅文件的方式对湖南某戒毒所进行了调研,试图探索司法部门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后的转型期间,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实施的现状和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背景调查

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后,全国各省、市、区劳教局相继更名,分别改为戒毒局、轻刑犯监狱或教育矫治局,湖南是选择转变为戒毒局的多数省份之一。2014年初,湖南省司法厅下属的湖南省劳教(戒毒)管理局低调改为湖南省戒毒管理局。据了解,湖南省之所以如此转变,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第一,湖南省禁毒工作的迫切性。2013年11月26日,湖南省禁毒委在做《实施办法(草案)》说明时透露,截至2013年7月,全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超过18万,查处的吸毒类治安案件占全部治安案件的14%,“两抢一盗”案件有30%为吸毒人员所为。吸毒人数的增多需要更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2];第二,原湖南省劳教(戒毒)管理局下属18个劳教所,管理劳教和强制隔离戒毒均在同一场所,除在设施、财政方面需要做出变动外,场所、人事方面都无须太大变动,节省改革成本。

从戒毒方式上来看,戒毒制度的重要转折点为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正是这部法律确定了强制隔离戒毒方法代替劳教戒毒方法[3]。从实际执行过程中戒毒制度与劳教制度的关系程度上看,根据相关文献以及戒毒所干部反应的具体情况,戒毒制度伴随法律制度和劳教制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劳教时期。该时期戒毒制度的主要政策法规依据的是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以及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强制戒毒办法》,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明确了中国强制戒毒体系,规定对吸毒人员的处置原则,成为劳教戒毒的法律依据。因此,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也是戒毒制度的重要依据,该时期的戒毒制度基本依附于劳教制度。第二个时期为强制隔离戒毒时期。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及2011年《戒毒条例》两部法律成为强制戒毒的新法律法规依据。在这个时期劳教与戒毒制度实现了基本分离,称呼也由过去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改为强制隔离戒毒。但因法规不全、保障不佳、实施不力,以及劳教与戒毒部门、场所、财政、管理的同一化等原因,导致实际执行中劳教与戒毒并未完全脱离。在实际调研中,某戒毒所科长证实了这一点:“新法颁布前后,我们的执法手段没发生太大改变。”第三个时期为法治戒毒时期,时间是2013年底废除劳教制度至今,这个时期戒毒制度在财政、人员、场所、业务等方面完全脱离了劳教制度。

湖南戒毒制度的转型与发展与之相应。2008年由湖南省劳教局改为湖南省劳教(戒毒)管理局,2014年由湖南省劳教(戒毒)管理局改为湖南省戒毒管理局。目前,湖南省戒毒管理局执法的政策法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2007年),《戒毒条例》(2011年),《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2013年),《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办法》(2013年),《湖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实施办法》(2014年)等,这标志着湖南省戒毒工作初步完成了制度规范层面的转型。

三、转型存在的问题调查

1.职能转变方面,去“劳教化”特征尚不明显。自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施行以来,尽管声称废除劳动教养戒毒,劳动教养场所外挂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牌子,然而强制隔离戒毒所仍然依照劳动教养场所的管理体制,多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据某戒毒所一名科长说,湖南省司法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依然计算在劳动教养的统计数字当中,甚至全国各地也都如此。虽然《禁毒法》明确规定了强制隔离戒毒与劳教戒毒在法律依据、性质、任务、目标等方面的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戒毒警察的执法模式、管理方法、责任体制方面照样完全参照劳教戒毒,对强制隔离戒毒执法的法律定位模糊,当问起“基层工作人员劳教制度废除前后,你们的工作模式和方式有何转变时”,他们均回答“几乎没有任何转变”。经访谈,能够发现,虽然大多数领导和民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管制对象由过去的“劳教人员”转变为现在的“戒毒人员”,然而对自己的身份转变却没有足够的认识。由过去的劳教警察转变为戒毒警察,主要业务也应当由过去的保障安全、管制人员、惩戒违法、生产创收转变为戒毒医疗、戒毒教育、心理矫治、后续照管。他们工作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保障安全底线和发展生产创收上,甚至只把戒毒人员视为劳动力。在监管设施方面,戒毒所在高墙、电网、铁门围护下如同监狱一般守卫森严,戒毒人员的居所、卫生间、厕所甚至洗澡间都安装24小时实时监控,个人隐私完全暴露在监视之下。但总体来说,警察执法权力还是受到弱化,近年来人性化执法举措和责任追究办法的出台,戒毒民警禁止携带枪支、无单警装备、不能随意给戒毒对象上手铐、不能对违纪对象进行单独关押管理的处罚。相对的,吸毒者维权意识增强,甚至出现维权过度或者违法现象。据基层戒毒警察介绍,戒毒人员受新型影响,敏感多疑、易激怒、攻击性强,经常无故与管教的戒毒警察发生肢体冲突,易产生幻觉、身份意识错位,片面认为自己是病人、而非违法者,不愿接受管制,生活医疗诉求期望过高,不愿承担义务,如果需求未获满足,容易与戒毒民警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形下,袭警、群殴、攻击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仅2013年度,湖南省就在戒毒场所发生几十起袭警事件。不过也有民警表示,自2014年劳教制度彻底废除之后,接纳的戒毒人员违法性明显降低,很多戒毒人员并不像过去劳改时期一样除了吸毒还多伴有小偷小摸或是暴力等违法行为,现在的戒毒人员甚至家境很好,只是因为精神空虚、思想堕落才染上,总体来说,现在的戒毒人员素质有所升高。

2.政策法规依据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冲突和漏洞。我国劳教制度废除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作为新的执法依据,但并不完善。某戒毒所副科长说起一个案例:2014年长沙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曾发生过一起戒毒对象的妻子到所里跳楼的事件。该戒毒人员戒毒时间不满一年,但在生理上已经脱瘾,他的妻子生育2胎,又身怀第3胎,20多天后即将临盆,而戒毒对象的父亲早年病逝,母亲年老身患尿毒症住院,无力承担家庭重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相应规定,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只有两种情形,一是满一年且戒毒情况良好;二是患严重疾病,不出所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如果依据上述规定,该戒毒人员不符合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条件。但是,在《戒毒条例》总则第二条中也明确写到,“戒毒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该案中戒毒人员已经生理脱瘾,从医学上来说无须继续强制隔离戒毒,此时又面临紧迫的家庭困难,如果严格执行上述关于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规定,会与以人为本的原则相冲突。面对这种情形,在实践中,戒毒警察认为折中的处理办法是应将生理脱瘾的强制隔离戒毒者变更为社区戒毒,但是法律并无关于这种情形的规定。实际上,社会中的大多数戒毒人员会面临紧迫的家庭困难,这是社会的普遍情形,而法律对此类情形缺乏规制,造成对戒毒人员利益被忽视,同时也造成执法上的困境。在上述案例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制,最终导致其妻采取跳楼的极端方式要求戒毒所放人。

此外,法律上存在的漏洞也会被戒毒者加以利用,致使破坏法律权威,损害国家利益。比如有许多戒毒人员利用《戒毒条例》第52条的漏洞,通过主动交代余案被予以逮捕判刑,但由于自己主动投案自首,一般量刑是拘役或缓刑,企图逃避2年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条例》第52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被依法收监执行刑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由监管场所给予必要的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的时间连续计算,刑罚执行完毕时,解除强制性教育措施时或者释放时强制隔离戒毒尚未期满的,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而在刑罚执行完毕后,是需要按规定执行完剩余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还是直接释放,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

不可否认,即使是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也会出现遵守形式正义而导致个案中实质不正义的现象,英国学者丹尼斯・罗伊德曾说,“如同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的,规则的一般性并不是说,每一种个别的情况都能够被预测,或做适当的规定,于是形式上的正义在个别的案例中,就可能丧失。”[4]可以说,法律漏洞的存在是难免的,甚至是必然的,这代表了法治的局限性。然而,就法律漏洞可区分为明显漏洞和隐藏漏洞来看,法律应该在立法上尽力填补明显漏洞[5],如此才能更好体现法治的价值、实现法治的理念。对于上述案例,笔者认为,在劳教制度废除之前,类似问题也比比皆是,但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当作疑难问题来看待,这并非说明劳教制度优于当下的法治,这恰恰说明在劳教制度下由于执法人员有过度的裁量权使这些问题难以浮出水面,没有被正确对待;相反,从法治的角度正面思考执法当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法治手段寻找解决方案,这更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维护公民权益。法治固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终究利大于弊。另外,该案中的戒毒人员的妻子,也应当具有法治意识,寻求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而非用极端方式来处理。回到调研本身,大多数戒毒警察表达了对上述一类案件的认识和思考,认为亟须完善立法工作,为其执法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3.执法监督方面,司法监督缺位。2013年劳教制度废止,监所检察彻底挣脱了行政执行监督的束缚回归到“刑事执行监督”的正统,因强制隔离戒毒部门属于行政执法部门,检察机关的驻所也完全撤离戒毒局及各所。《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将刑法、拘禁性刑事强制措施以及特殊刑事处遇措施(如强制医疗)等三大执行监督职责统一划归监所检察部门承担,2015年1月29日,最高检宣布决定将沿用30多年的“监所检察部门”更改为“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并未规定对戒毒所的监督权。如此一来,强制隔离戒毒部门到目前为止均缺乏司法监督。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检察机关介入强制隔离戒毒监督,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促进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决定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有效分离,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能;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戒毒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并协助填补工作漏洞、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其中立的地位尤其在帮助解决所内死亡、家属闹所等善后疑难事宜中具有保障公正的重要作用。监督权的缺位导致检察机关和强制隔离戒毒所均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给实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就法律原因来说,检察院撤离强制戒毒部门是因为强制隔离戒毒部门不属于刑事执法部门,但在实际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强制隔离戒毒部门也难以被认定为传统的行政执法部门。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2015年3月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曾一个批复文件,即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人员能否成为虐待被监管人罪主体问题的批复》,文件中说到,“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对符合特定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限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隔离戒毒的监管机构,其履行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属于刑法第二百四十八条规定的监管人员。”[6]而在刑法第248条规定中,监管人员只包括“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刑事执行部门的监管人员,最高检对“监管人员”的含义做出了扩大解释,涵盖了戒毒所“监管人员”,在这个意义上强制隔离戒毒部门具有刑事执法部门的性质。因此,强制隔离戒毒所性质的模糊性造成诸多实践中的困难,这直接导致强制隔离戒毒部门缺乏监督机制,这也是今后应当面对的难题。

4.人员队伍方面,编制配备、专业化水平、技术装备、条件待遇等还不相适应。首先,戒毒警察的编制缺乏政策保障。劳教制度废除之后,现在还未确立戒毒警察的身份编制问题,在《禁毒法》中,戒毒警察被称为“戒毒工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中,也未对戒毒警察做出明确规定,其中第18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分别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职权。”笔者调查的其中一个戒毒所中,原有的141个劳教民警直接转变为现在的戒毒警察,因其警察身份没有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确认,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忧虑。其次,管理人员和戒毒人员配备比例也没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出明确保障,人员配置各地情况各不相同。湖南作为戒毒人员收治数量迅速增加的地区之一,警力配备严重不足,增加了安全隐患,妨碍了工作的深化、细化及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再次,原来劳教警察转型为戒毒警察后,最主要的注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还未达到预期标准。对此,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刘振宇曾做出明确要求:“建设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戒毒工作队伍专业化的应有之义。目前,无论是整体上还是具体到各地区各场所,医学类、心理学类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在现有队伍编制无法显著增加,部分地区警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戒毒队伍人才专业知识结构。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二是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三是合理配置警力资源,四是实施分类管理。”[7]然而这种要求的落实实际上面临了一些困难。就笔者的调查了解,多数戒毒民警干了十几年劳教警察,文化素质偏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弱,且多年高压工作,导致身心健康状态均不如以前,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并未获得显著成效;对新警力的招募也存在困难,该所民警反应,戒毒民警的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由于他们的特殊上班制度,工作20年的老民警实际上比其他公务员多工作了好几年,工资待遇方面却没有区别,并且,戒毒警察有别于监狱警察,工作要求更倾向医护人员的性质,但受到的限制和承担的压力却并不比监狱警察弱,比如上班期间不允许使用手机,承受戒毒人员死亡、生病、逃跑的责任压力等,戒毒警察普遍表示缺乏职业尊严,缺少职业认同感。另外,由于工资待遇低,也难以招募到更多的有能力的医务人员,该所仅拥有4名专业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欧阳景根,李社增.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设计理论与原则[J].浙江社会科学,2007(1).

[2]湖南吸毒人数超18万拟出台《禁毒法》实施办法[eB/oL].湖南司法行政网,(2013-11-28)[2015-10-18].

[3]朱晓辉.对当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司法,2010(6).

[4][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J]//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浙江大学学报,1999(5).

[5]刘士国.法律漏洞及其补充方法[J].人大法律评论,2010(9).

戒毒条例篇4

【关键词】强戒人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一、强制隔离戒毒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1年,全国查获有吸毒行为人员41.3万人次,新发现吸毒人员23.5万名;共依法处置吸毒成瘾人员57.7万名,同比增长8.3%。可见我国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并不乐观。而戒毒,作为禁毒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地位不容忽视。

《禁毒法》与《戒毒条例》实施以来,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合并为强制隔离戒毒。强制戒毒这一行为,不再具有浓厚的惩罚色彩。戒毒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吸毒者具有病人、违法者、受害者三重属性,对吸毒人员更多的是教育和救治。可以说这是我国戒毒事业的重大进步。《戒毒条例》规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期限,配备设施及管理人员。

相关法律的颁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戒毒工作的重视,也逐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戒毒工作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主体设定上存在问题

《禁毒法》第38条的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禁毒法》第47条规定,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和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均由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原机关批准。公安机关独揽强制戒毒的决定权与期限的变更权。强制戒毒场所变更与否,实际决定权都掌握在公安机关手中。《戒毒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提出的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意见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或者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批准机关应当出具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或者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决定书,送达被决定人,并在送达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决定人的家属、所在单位以及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这一规定要求提前解除戒毒关系或者延长解除戒毒关系都需要得到原决定机关的批准,并规定了批准机关作出决定的期限,也就是7日内必须作出。也就是说,公干机关决定了强制戒毒,也决定了何时戒毒结束。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更可怕的是这种权力是由一方独揽,在决定强制戒毒执行和执行期限上,只能依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这是不够的。这样的主体设定是有问题的。

2、戒毒期限的确定存在问题

《禁毒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前,经诊断评估,对于需要延长戒毒期限的戒毒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提出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报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批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最长可以延长一年。”延长强制戒毒时间也是由公安机关来做出。但是在实践中,公安机关是否真正了解强制戒毒人员的情况是一个问题。如果再不十分了解强制戒毒人员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否就是公正客观的?如果做出了不正确的决定怎么办?

3、对整个戒毒过程缺乏监督机关

没有法律对强制戒毒工作的监督机关作出规定,检察院虽然作为我国的监督机关存在,但在这个问题上也是立法空白。缺乏外部监督,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就值得怀疑,单靠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明显不够。从决定强制戒毒,到延长强制戒毒期限,再到具体的执行过程,都缺乏必要的监督,出了问题怎么办?依靠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纠正?强制戒毒人员权利受到侵害,如何救济?

此外,如何让戒毒成功的人员回归社会,也是降低复吸率,戒毒工作真正完成的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一)立法层面

尽管出台了《禁毒法》,但缺乏戒毒实施的细则。我国立法宜粗不宜细的倾向给强制戒毒的执行带来了困难。完善立法,建立明确的戒毒标准和具体的执行程序,明确吸毒成瘾标准、戒毒人员监测标准、出所评估标准,使整个戒毒工作在明确的标准中,更有力地执行。

1、强制戒毒的期限

通过《禁毒法》现行规定可以看出,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年限是1-3年。但实践中大多数的强制戒毒人员在执行1年时没有得到真正的评估,而执行2年期限。在戒毒所里的强制戒毒人员即使戒毒成功回归社会的难度也是很大的,而戒毒时间越长,回归难度也越大。

鉴于上述理由,建议将大部分吸毒者列为一年提前出所的情况;吸毒年限较长、戒毒次数较多、戒毒效果不太好履行2年戒毒期限;吸毒年限长、戒毒次数多、戒毒效果很不好的履行3年戒毒期限。其吸毒年限、戒毒次数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2、具体的评估标准

禁毒期限的确定,也有赖于具体评估标准的确定。戒毒本身就设计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具体的评估标准的制定也要引入多行业人员的参与。卫生部与公安部都要参与其中。吸毒成瘾标准应包括吸食的种类,剂量,时间,方式,频率等指标。戒毒人员监测标准应包括是否进行过戒毒,戒毒方式如何,戒毒后复吸情况,强制戒毒中的一贯表现等。出所评估标准应是生理、心理、回归社会的能力三个表面的综合考评。其中,生理方面指标应包括基本身体检查指标、体能测试指标等;心理方面指标应包括法律认知、道德情感、人格状态等指标,应参考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制作相对易操作的诊断量表。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应包括劳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指标。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确定成瘾认定及戒毒效果评定的鉴定机构与程序,保证其科学性与合性法。

3、明确监督主体

因强制戒毒从决定到执行,都是由公安机关一手包揽。对于强制戒毒期限不服,以及对于强制人员权利受到损害的情况,显然救济不足,或即使有救济也不能切实贯彻。所以要明确对于强制戒毒相关工作的监督,谁来监督,监督的途径是什么?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该成为强制戒毒工作中的监督机关。而这需要立法机关的支持,在立法中明确体现出来。在强制戒毒确定执行过程中,同级检查机关就应该介入监督。对审批文件进行监督,认为不合理的可以发回公安机关做二次认定。如果原决定机关再次认定而检查机关认为不合法的,可以报请原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再做认定。在强制戒毒的执行过程中,检查机关依然行使监督权利。对于强制戒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所里的执行情况、期满前的评估工作进行监督。如发现不合法的情况,建议改正,如原机关不改正的,向公安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建议。此外,检察机关有权接受相对人及其家属的投诉,在指导其息讼或提讼的同时,或者在监督此类行政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应当深入了解场所活动实际流程,理清治疗的薄弱环节和管理问题所在,汇总这些信息,向有关职能部门作出情况通报,敦促其改进工作。

在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过程中,联系各部门,并寻求上级部门支持,形成综合力。

(二)、执行层面

1、规范强制戒毒人员的日常管理

强制戒毒是生理脱毒,心理弱毒,劳动技能培训三个程序的综合体。按照《禁毒法》的相关规定,规范日常管理制度,分类管理、分类治疗。分类,不仅要按性别、年龄、吸毒年限、戒毒次数等方面进行,还应从自身的身体情况,即自身是否带有疾病,带有的疾病是否是传染病进行分类。对患有传染病的强制戒毒人员,不仅要给予戒毒治疗,还有给予自身疾病的治疗。而进行这样的分类治疗,分类管理,势必对执法干警提出更多的要求。在对患有传染病的强制戒毒人员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提高执法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防护技能。最典型的就是对艾滋病的防护。在物质防护的同时,还要提高执法人员的心理素质。不能对患病的戒毒人员心存芥蒂,不畏惧,不冷漠,让强制戒毒人员中的HiV病毒携带者,也能得到好的救治,得到人文关怀。

2、建立执法考评体系

提高执法人员的责任心,确定执法考评体系。执法的过程要经得起推敲,建立执法档案,使强制戒毒人员,强制戒毒人员家属,执法人员单位领导,执法部门上级领导部门,执法部门监督部门等相关人员可以对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当有争议时刻进行查阅,作为解决争议的资料来源。真正的让执法档案发挥作用,一就是建立的执法档案要真实,要全面。不能弄虚作假,不能少记录露记录。对于弄虚作假,及偷懒少记录的行为,予以处分。二是将执法考评档案与个人考核挂钩。与单位评级挂钩。使个人与单位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确保民警在严格依法的权限内履行职责,及时发现民警在执法中“乱作为”、“不作为”和“不会为”等问题,使民警既要慎用手中的权力,还要用好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切实维护好法律的权威。

(三)、社会层面

1、戒毒工作不仅只是戒断毒瘾,戒断毒瘾的强制戒毒人员,如何回归社会,这也是强制戒毒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关注家庭对戒毒者心理辅导和治疗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戒毒者在戒断毒瘾后面对的第一个心理问题是父母关系的恶化或家庭成员的不信任。强制戒毒人员的家庭可能因为强制戒毒人员的行为而伤痕累累,或者妻离子散,或者债台高筑。家庭成员间不信任甚至彼此憎恨。因此,在强制人员戒毒期间,家庭成员的探望与参与会成为强制戒毒人员完成戒毒的坚定支持力量。而如果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完成,回归社会时得不到家庭成员的接受,那么回归社会就会出现很大的障碍。同时,对于其他社会群众,对强制戒毒人员带着有色眼镜,在强制戒毒人员完成戒毒后,如何避免他们遭受歧视,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受到不平等待遇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宣传。在戒毒过程种,做好强制戒毒人员家属的工作,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社会成员的对戒毒人员的认识,以更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可采取集中听课、个别谈话、社会帮教、亲友规劝、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组织强制戒毒人员参加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的学习、考试。为巩固戒毒效果,对期满出所的戒毒人员应建立出所通知所在辖区公安基层部门工作机制,相互配合落实帮教措施。

2、重视技术培训,提高劳动技能

《禁毒法》规定,对戒毒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戒毒人员参加生产劳动的,应当支付劳动报酬。在强制戒毒中,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培训,技能能手带动新入所的人员,一带多。强制戒毒人员多掌握一门技能,为戒毒成功出所后的生活工作做好准备。同时,戒毒所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为自身发展提供帮助。缓解戒毒所经费不足的问题,为强制戒毒人员提供更好的戒毒环境与生活条件。在强制戒毒人员大家共同劳动,也可以相处更和谐。

总之,强制戒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需要多方参与的大工程,戒毒是目的,但在戒毒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强制戒毒人员的人员的保护。立法部门,行政部门,监督部门要各司其职,严格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做好工作,通力合作。遇到问题时不推卸,不妥协,从思想上认识到强制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权利保护的重要性,从行动上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保护好强制戒毒人员的权利,以使他们顺利完成戒毒任务。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我国现行戒毒体系的反思与重构[m].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3)

[2]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斯喜.中国人身权的法律保护及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高莹等.劳动教养制度的价值定位与改革方向[m],法律出版社,2010

[5]尹奎杰.权利正当性观念的实践理性批判[m],科学出版社,2008

[6]金伟峰,崔浩等.禁毒法律制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7]赵运恒.罪犯权利保障论,法律出版社,2008

[8]王新兰,钱章喜.劳动教养与强制隔离戒毒管理综合实训[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9]2012年中国禁毒年度报告.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2

[10]莫关耀编著.《戒毒条例》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72-73

[11]王建伟.当前强制隔离戒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昆明市为例[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3

[12]刘明,肇恒伟.析我国戒毒模式发展方向[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3

[13]杨远波,李东军.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必要性研究——以广西劳教场所强制隔离戒毒情况为样本执法层面[J].中国刑事法,2009,12

[14]刘少华.关于推进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2,7

[15]王葆春.对强制戒毒工作的思考——以《禁毒法》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8,8

戒毒条例篇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海洛因成瘾的效果。方法将8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HD加Hp法,对照组采用阿片类替代品递减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戒断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100%,对照组显效46.51%,有效32.56%,无效20.93%,两组对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HD加Hp治疗海洛因成瘾具有疗效好、治疗时间短、无痛苦、无成瘾性之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海洛因依赖;肾透析;血液灌流

海洛因成瘾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目前所用药物戒毒仍存在一些缺陷,我们于1997~2005年用血液透析(HD)加血液灌流(Hp)治疗海洛因成瘾46例并与同期进行药物戒毒的43例比较,力求在药物以外开辟一条有效、安全的戒毒途径,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均为本院戒毒中心自愿戒毒病人,符合下列条件:①有确切海洛因滥用史;②停用海洛因或替代品后24h内出现戒断症状如烦躁不安、出汗、恶心、呕吐、呵欠、流涕、流泪、震颤等。阿片类药物戒断综合总量化(owS)总分>50分。③尿液吗啡定性试验阳性;④既往无慢性心、肝、肾、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史。

1.2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人89例,其中男76例,女13例;年龄17~43岁;吸毒时间6~36个月;吸毒方式:鼻吸(追龙式)20例,先鼻吸后改静脉注射69例;每天吸海洛因量0.6~3g。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均有1~4次自愿或强制戒毒后复吸史。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其中男38例,女8例,年龄17~42岁,平均27岁;对照组43例,其中男38例,女5例,年龄18~40岁,平均26.5岁。两组吸毒时间、吸毒方式及吸毒量均相近(p>0.05)。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HD加Hp疗法,采用日产东丽透析机、装有200g活性炭的灌流器及有效面积1.5m2的中空纤维透析器。方法:常规用生理盐水及肝素盐水冲冼血路管道、透析器及灌流器,将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灌流器置于透析器之前,采用直接动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通路,血流速度150~200ml/min。采用全身肝素化,首次肝素20mg,以后每小时追加6mg,每次治疗2~3h,每例治疗2~4次。

对照组采用阿片类替代品(美沙酮、丁丙诺非等)递减疗法[1]。

1.5临床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戒断症状的变化。②阿片类药物戒断综合总量化表(owS)观察记录。表内共设24个项目,按四级评分法判分。症状评分标准:0分:无主诉;1分:经询问才有主诉;2分:有主诉但可忍受;3分:症状明显,不能自控,需增加脱毒药物剂量和对症处理。体征评分:0分:无任何阳性体征;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全表满分为90分。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5、6、8、10、15天进行评分并记录。③尿液吗啡定性测定。④不良反应。

1.6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戒断症状消失,owS减少>80%,尿吗啡反应阴性;有效:戒断症状明显减轻,owS减少>60%,尿吗啡反应阴性;无效:戒断症状仅部分减轻,owS减少<60%,尿吗啡反应阳性或可疑。

2结果

治疗组显效46例(100.00%);对照组显效20例(46.51%),有效14例(32.56%),无效9例(20.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8.53,p<0.01)。戒断时间:治疗组8~20天,平均15天;对照组14~30天,平均23天;追踪6~12个月治疗组复吸32例,对照组复吸28例。治疗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治疗海洛因成瘾常用的医学方法有5种,即:①药物剂量递减疗法;②用其它类型药物来抑制或缓解戒断症状;③用拮抗剂快速戒毒;④传统中医疗法;⑤复合治疗[2]。美沙酮递减疗法和维持疗法一直是广泛采用的戒毒方法,但这个疗法的缺点是这类药物本身又具有成瘾性,且有一定的副作用[1]。我们采用HD加Hp治疗海洛因成瘾46例,取得满意疗效,全部病人脱瘾,未再出现戒断症状。

本疗法的原理可能为:①HD及Hp可直接清除体内游离吗啡[3],研究发现吸毒者血清游离吗啡浓度与其每日摄入海洛因量和戒断症状分值呈正相关[4],清除游离吗啡可减轻戒断症状;②Hp可清除某些激素,在戒断反应发生时,与应激有关的激素如皮质酮、血管紧张素Ⅱ和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5],清除这些激素可减少戒断症状的发生;③HD可清除某些兴奋性小分子物质,研究表明,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兴奋性氨基酸升高在药物偏爱效应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这些物质在戒断后的急剧升高可治疗戒断反应。

治疗中我们采用了HD和Hp串联的方式,HD通过溶质弥散清除小分子及水溶性物质,而Hp清除脂溶性及大分子物质效果好,两者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本疗法具有疗效好、治疗时间短、无痛苦、无成瘾性之特点,是在上述五种戒毒方法之外的一条全新的戒毒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栋.海洛因成瘾者的戒毒现状与展望[J].中华医学杂志,1995,75(3):132.

[2]龚苕,郑继旺.药物依赖的医学治疗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0,4(1):1.

[3]于宗周.现代血液净化疗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35.

戒毒条例篇6

医学模式随医学进步而发展、演变,现在正处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我们对2003年11月―2005年11月592例戒毒病人进行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找出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应的康复治疗手段,制定相应的病房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自愿戒毒者301例为生物医学模式组,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自愿戒毒者592例为现代医学模式组,全部病例均为我院自愿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均符合iCD-10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

1.2脱毒方法医生根据海洛因依赖者吸毒量、吸毒时间、吸毒方式来决定美沙酮口服液用量,前10天用美沙酮口服液,然后用中草药治疗。

1.3病房管理方法

1.3.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采取全封闭管理,杜绝流入病房内。入院前对所有戒毒者详细介绍病房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这样要求的目的,取得病人的认可与合作。戒毒者如果愿意服从管理,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后办理入院手续,否则劝其到公安强戒所戒毒。戒毒期间不准亲友探视,不准对外打电话及接电话,不准带现金、贵重物品、食品和药品入内等。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对病房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和15分钟巡视一次。

1.3.2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以诚恳、宽容、克制的态度关心每个病人,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痛苦,从思想深处接纳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用亲情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说话时注意语言艺术的技巧,避免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减少医患纠纷。

1.3.3对来院戒毒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评估。掌握病人的生理状态,了解病人个人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掌握个别的特殊心理,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给予相应的个案管理和指导。

1.3.4注重正确人生观和道德感的培养,加强法制教育。

1.3.5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在病区走廊墙壁上粘贴各种宣传板块,形成一种戒毒的氛围,淡化他们对的强烈心理渴求。潜移默化地传授有关吸毒危害的知识,强调吸毒成瘾是一种以复吸为特征的慢性脑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病症,介绍戒毒成功的事例和经验,树立病人戒除的信心。对出院的病人,规劝他们远离,回避毒友,每人赠送一张连心卡,上面有联系电话,以方便病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同时我们也定期与他们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现状,指导解决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t检验和!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及吸毒情况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及吸毒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部分客观指标比较现代医学模式组比生物医学模式组住院时间延长、全程美沙酮日均耗量减少,全程焦虑症状量表及戒断症状量表评分均值降低(p<0.01)。见表2。员对现代医学模式组住院期间的满意度升高,住院患者破坏公物、携带及打架斗殴等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对戒毒的依从性、出院时尿检阴性率明显提高(p<0.001)。出院随访一个月复吸情况:现代医学模式组统计413例,273例复吸,复吸率66.10%;生物医学模式组统计185例,171例复吸,复吸率92.41%(p<0.001)。详见表3。

3讨论

海洛因依赖者是特殊的病人,他们能切实体会到吸毒的危害而主动要求戒毒,但是对他们的支配力量太大,他们必须强迫性用药,因此求药行为是不可遏制的[1]。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与正常人相比有很大的偏差,国内大量研究表明这一组人群存在较多的教养问题,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和缺乏道德感[2,3]。上述因素决定,对自愿戒毒病人更多地需要从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资料支持这一观点,现代医学模式组患者对戒毒的依从性和出院时尿吗啡检测阴性率均明显增加(p<0.01),出院随访一个月复吸率明显降低(p<0.001)。

海洛因依赖者存在个性、人格方面的缺陷是造成吸毒的主要原因。这类人表现幼稚、易产生焦虑、忧郁情绪而又无从适应,常会借助药物应付种种难题。对住院戒毒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评估,了解其家庭、工作、个人心理特征,尤其是其观念和心理特点怎样形成。掌握个别的特殊心理,着重于用不同方式促进其个性、人格的成熟,让他们学会以健康和良好的心理应对方式面对人生种种问题。吸毒者所接触的人群中有很多人的品质差,他们经常出入或工作于人员复杂的娱乐场所,被引诱而开始吸毒。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及“条件反射形成”等理论研究结果,认为吸毒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模仿。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的行为很容易从与其亲密接触的人群中学习。一旦对产生依赖,原来吸毒的朋友、环境和用具都成了引发他们再次吸毒的条件反射诱物。基于这样的理论,在成瘾者脱毒初期,我们采取全封闭管理,使他们脱离原来的居住环境和吸毒朋友,也包括可引起其心理上条件反射的中性物质,比如酒和某些娱乐场所。

戒毒条例篇7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4-01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静脉注射海洛因共用注射器及性关系混乱是导致感染HiV的主要原因,约占46%,部分地区高达70%以上。强制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对吸食、注射的依赖者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理脱毒、心理矫正、适度劳动、身体康复和法律、道德教育的场所。近年来,在强制戒毒过程中发现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日渐增多,对他们的治疗、管理也困扰着各强制戒毒机构,为了探讨适合于强制戒毒中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管理模式,现将我所对32例HiV感染者、2例aiDS病人的管理教育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99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916例,全部进行HiV检测,查出32例阳性,均为男性,职业:个体、无业,年龄:22---36岁10例已婚,22例未婚,大多数有非婚性史,在性生活中不用或偶尔使用,其中1例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高热、疥疮诊断为aiDS病人,另1例高热、体重下降、肺部炎症,抗菌治疗无效诊断为aiDS病人,出所二十余天死亡。

1.2方法采用入所及所内管理与出所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1.2.1入所及所内管理建立强制性HiV检测制度,所有强制戒毒人员入所时必须进行HiV检测,并以上大课的形式对所有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吸毒危害、艾滋病基本知识及危险行为的识别,故意传播艾滋病应负的法律责任、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等教育。对确诊HiV抗体阳性的,由主管医生掌握情况,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医生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对症治疗,并与其他戒毒人员分区管理,分别治疗、不得串房。对入所前本人已知是HiV感染者的病人给予心理疏导,每日定时体能锻炼,管教定期找病人谈话,了解思想动态,严防消极自杀与报复行为,在我所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中有3例入所前已确诊为HiV感染者,为了逃避公安机关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入所后他们以患艾滋病为由寻衅闹事,我所在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后,每日从生活上给予照顾,根据病情变化对症治疗,并对他们进行与艾滋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什么是危险行为、故意传播艾滋病应负的法律责任等教育,管教每日谈话、心理疏导,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使3名戒毒人员安全渡过戒毒期。对HiV感染者的血、排泄物、分泌物及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医疗器械予以严格的消毒。

1.2.2出所管理对于所内检出HiV抗体阳性者,于戒毒期满出所时告知检测结果,同时告知aiDS病人的权利、义务及应承担的责任,对于2例aiDS病人经过抗菌、对症治疗,效果差,由于病情严重,办理了所外就医手续。出所的通知常住、暂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及卫生防疫部门,定期随访。

2结果

2.1通过以上所内管理措施的实施,HiV感染者、aiDS病人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有了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及应承担的责任,没有1例出现消极自杀、报复行为,未产生医源性传播事故。

2.2两例aiDS病人因病情严重,办理了所外就医手续,一例出所后情况不明,一例出所二十余天后死亡。

3讨论

对戒毒人员的管理分入所、所内及出所管理

戒毒条例篇8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组长,法工委参加的调查组在州禁毒办副主任**等人的陪同下,于5月4日至6月18日对全州各级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主要是采取听取汇报、深入戒毒所、部分基层乡镇和社区调查、召开法院、检察院、政法委、禁毒办、防艾办、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组在听取各县市政府、**开发区管委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情况汇报的同时,先后还到州县市戒毒所、梁河县的九保乡、盈江县的弄璋乡、芒拱村民小组、陇川县的章凤镇、新城社区、瑞丽市的勐卯镇、兴安社区、卡南村民小组、畹町开发区、潞西市的风平镇等进行了调查,并征求了州、县市法院、检察院、政法委、禁毒办、防艾办、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意见。整个调查活动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通过调查,调查组认为:一年来,全州各级人民政府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犯罪,为__州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情况。全州各级人民政府始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置于重要位置,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总理到__视察对禁毒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及州委赵金书记提出的“大力加强禁毒宣传,再掀禁毒人民战争新高潮”的指示精神,全州各级人民政府从抓好宣传入手,大力开展禁毒工作,为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后,全州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普及工作,州禁毒办联合州委宣传部、州司法局、州教育局制定下发了《__州开展宣传实施方案》、《__州开展〈禁毒法〉宣传月暨“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宣传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对宣传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全州各县市、各级各部门也制定了相应方案,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活动在全州顺利开展。二是各部门积极参与。州卫生监督支队在禁毒防艾挂钩点举办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妇联发动全州基层妇女在边远山区、受危害严重地区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教育部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作为对在校学生禁毒预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司法部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列入“五.五”普法规划;工会组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与“职工拒绝零计划”相结合;__团结报开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月暨‘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专栏”;__电视台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内容字幕,每天在__新闻播出前、后滚动播出;州广播电台“行风热线”、“交通立交桥”栏目,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专题节目,现场解答听众疑问;移动、联通、电信利用手机短信向用户发送《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公益短信40万条;盈江县利用县城广场大屏幕连续15天滚动播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口号;瑞丽市在市电视台开辟《边陲警示》栏目,专门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陇川县主要领导在县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并制作宣传标语滚动播出;全州各县市、各级各部门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活动。

一年来,全州累计开展大型宣传活动82场次;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培训班48期,2820人;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布标1600余条;张贴标语3430余条;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书籍2万余本,发放宣传资料86万余份,受教育人数达98万余人次。全州共召开各种大小禁防工作会议2271次,参会人员达112090人次;利用节庆集日开展禁防宣传260次,受教育61806人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6种66842份,张贴刷写宣传标语2031条;入户走访群众32732户,受教育群众达11万余人次;播放禁防宣传片325场次,制作了《民兵参与禁防》、《妇女参与禁防》、《众志成城、禁防守土》、《雷公山下的无毒乡》、《校园禁防谱新篇》、《全面打响禁防人民战争—纪实》、《防范新型的危害》、《防范新型》等禁毒防艾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展板一套共12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发到各乡镇、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在抓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中小学生的禁防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禁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拒绝、健康成长绘画,观看展览等活动,让禁毒防艾知识讲座进课堂。在前三年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全州继续从各级各部门抽调2046名干部职工组成579支工作队进驻社区、村社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

(二)打击和治理情况。一年来,共对5727名吸毒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现在所吸毒人员5674人。已建立吸毒人员“三卡”11896份,录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信息25186条。共对273名吸毒人员实行社区戒毒,对617名吸毒人员实行社区康复。共查获刑事案件943起,缴获964.738千克(其中:海洛因487.689千克,冰毒102.59千克,鸦片373.667千克,大麻0.792千克),抓获犯罪嫌疑人948名,缴获毒资517.29万元;破获易制毒化学品刑事案件8件,缴获易制毒化学品4.7805吨,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

二、存在问题

禁毒斗争虽然取得成果,但只是阶段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繁重,工作困难重重,形势十分严峻,主要问题是:

(一)《禁毒法》规定太原则,难以操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吸毒成瘾的标准由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规定,但现在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对初次被查获的部分吸毒人员,因无吸毒成瘾表现或其症状不明显,本人不交待已吸毒成瘾,对其是否做出责令社区戒毒的决定时难于把握。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对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但如何认定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由何部门来出具认定成瘾严重的结论?特别是初次被查获的吸毒人员,如何认定其吸毒是否成瘾严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规范。对其是否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时难于把握。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一年后,经诊断评估,再决定是否继续强戒。《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已实施一年,一大批戒毒人员马上面临着评估问题,而评估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去与留,但评估办法至今未制定,如何解决这批人强戒合法性问题迫在眉睫,__州面对着5000多人的群体,如不及时研究对策,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禁毒国际合作审批权限要求过严,脱离__实际。《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国务院公安部门批准,边境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与有关国家或者地区的执法机关开展执法合作。对于毒情形势严峻的__州而言,每年与缅甸政府、地方特区政府执法机关开展的禁毒国际执法合作多达数十次,如果每次都要通过公安部审批,很多时候将会错失良机,如抓捕毒枭、毒贩,时间极为紧迫,机会稍纵即逝,等到上报审批下来早已延误了战机,对开展禁毒斗争不利。

(三)对外国人、国籍不明的吸毒人员处罚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外国人、国籍不明的吸毒人员处罚措施,而__州由于地处边境,外国人、国籍不明人员在州内吸毒问题十分突出,这部分人往往以贩养吸,对我州危害巨大,由于境外对这些人管理不严,抓获遣送出境后,不久又会回到我境内。而且外国人、国籍不明人员吸毒信息无法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只能靠手工操作,其违法犯罪信息无法实现共享,难于实施管控。

(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难度大。一是由于__财力不足,而全州吸毒人员基数较大,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相对较大,各级财政难以承受。二是全州社区管理工作起步晚、建设滞后,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没有禁毒专职干部,工作条件差、经费少,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三是部分领导对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工作推进缓慢。

(五)对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戒毒人员管理难。根据《禁毒法》第44条第二款的规定:“对患有传染病的戒毒人员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措施。”对这部分人员如果采取隔离关押,又违背了“四免一关怀”的政策,歧视艾滋病人员;如不采取隔离关押,可能会造成戒毒学员间的相互感染。

(六)收集证据定性难。一是在认定“主观明知”的问题上,很难获取确定的证据;二是对吸毒人员携带少量难定罪。在查缉中如数量不大,涉案嫌疑人是吸毒人员,又无其它证据的,一般只是将其定性为非法持有;三是零星贩毒难定性。在侦办零星贩毒案件中,往往涉及犯罪嫌疑人口供、物证及旁证,但由于涉案较少,无法进行称量(如卡苦由于助燃物成分数量各不相同,难以提纯鉴定),加上交易过程都是单独进行,难有其他旁证材料证明,所以难以提请逮捕和移送。四是吸毒行为取证难,被查获涉嫌吸毒的人员多数为一人躲藏着吸食,无吸毒工具、无,旁证或其它证据难以收集。五是吸毒成瘾判断难,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证据不易收集。在处理这些吸毒人员时,部分案件仅凭吸毒人员陈述和尿检结果,就对其采取了行政处罚和强制隔离戒毒的措施,这一部分案件因证据不充分,案件经不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的考验。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力度,使危害家喻户晓。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培训,让更多的领导认识到禁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深化对毒情的认识,了解戒毒工作的新规定和新模式。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依托和发挥各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广泛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禁毒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禁毒斗争的意识进一步提升,远离,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信心不断增强。

(二)坚持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康复)并重。积极采取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确保打击成效扩大、收戒力度增强、新增幅度稳降、社会危害减轻;着力做好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新方法,为明年全面铺开奠定基础;对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给予人力和经费保障。

(三)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帮教体系。继续组织进村入社工作队,深入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建立禁毒群防群治网络,加强对吸毒人员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管理,减少和杜绝漏管失控现象;建立健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机制,继续加大对吸毒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力度,解决吸毒人员自食其力问题,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减少抵触情绪;认真落实对吸毒人员的帮教责任,不断提高戒断巩固率,降低失控漏管率。

(四)坚持禁毒严打不松懈。公安机关要重拳出击,进一步调整完善“三道防线”查缉网络,加大重点地区和重要交通要道的查缉力度,严厉打击零星贩毒;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对危害严重的村寨、社区坚决进行强有力整治,对吸毒人员进行强收强戒,对吸毒危害严重乡镇、村寨,实施定点打击、重点治理。

(五)尽快组织修改完善《云南省__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禁毒条例》。原有的《云南省__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禁毒条例》,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并且很多内容与《云南省禁毒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相抵触,现在我们在开展禁毒工作中又碰到许多需要补充完善和变通的内容,因此,请相关部门尽快拿出修改完善《云南省__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禁毒条例》的意见。

戒毒条例篇9

2019年社区国际禁毒日活动方案一为营造“6.26”国际禁毒日浓厚禁毒宣传氛围,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戒毒康复模式,根据《全区司法行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工程方案》(x司办〔2019〕x号)文件相关要求,结合我县禁毒工作实际,特制定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xx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和《广西禁毒条例》,《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的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禁毒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努力构建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戒毒措施有机衔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提高戒毒效果,促进合浦县禁毒斗争常态持续好转,为平安广西、法治广西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与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开展“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帮教活动,在合浦县各乡镇大力开展禁毒戒毒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努力探索并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到六戒所帮教,加强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合浦籍人员的帮扶教育,构建强制隔离戒毒所、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联动的常态化禁毒戒毒宣传教育机制,使禁毒戒毒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家庭。同时也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后续照管工作,进一步巩固操守率,有效降低复吸率。

三、工作机构

为确保“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帮教活动顺利实施,成立合浦县司法局“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帮教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谭少彬

副组长:张智远翁振华邹优敬

成员:合浦县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各司法所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浦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负责召集领导小组会议和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由邹优敬兼任。

四、工作安排及活动内容

(一)6月1日至6月10日,各司法所戒毒康复工作站负责摸清本辖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基本生活及戒毒表现情况,对确实在戒毒康复期间表现较好但生活确实困难的人员进行登记,6月11日前上报至合浦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戒毒康复中心核实后,筛选十名困难戒毒康复人员报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办公室,届时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将派慰问组到困难戒毒康复人员家里进行帮扶慰问。

(二)6月10日至6月20日期间,合浦戒毒康复中心联合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民警到廉州镇第二小学开展一次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三)6月20日晚,在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开展“6.26”禁毒文艺晚会,组织相关人员到场参加。

(四)6月23日上午,由我局牵头,组织合浦县各司法所,工、青、妇等部门联合到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6.26”一对一真情帮教活动,我局将购买一批励志、法律书籍赠送给帮教对象,帮助他们增强戒毒信心,更好地戒除毒瘾,重塑人生。

(五)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当天,联合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广场、各乡镇、街道社区开展禁毒戒毒宣传,通过发放禁毒知识宣传单,现场解答来访者关于禁毒戒毒问题等,让全社会广泛参与到这场全民禁毒战争中来。

(六)“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帮教活动期间,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他需要开展的一系列宣传帮教活动。

五、其它事项

加强沟通协调。合浦县司法局各司法所与广西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各支部保持经常联系,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创新本次禁毒宣传工作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从而开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新局面,推动示范工程工作的全面完成。

2019年社区国际禁毒日活动方案二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青少年drug品预防教育“6.27”工程,落实省、市禁毒办对今年“禁毒集中宣传月”活动的统一部署,掀起禁毒集中宣传教育的高潮,结合我镇禁毒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党的会议、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青少年drug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以“青春在禁毒中出彩”为主题,结合“drug品问题专项治理”、建设“drug品预防教育基地”、创建“drug品预防教育示范校”等重点工作,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禁毒工作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全民禁毒意识和抵制drug品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drug品需求和危害。

二、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禁毒宣传“六进”活动。

各村要依法履职,继续深入开展禁毒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等“六进”活动。广泛发动平安志愿者,采取流动宣传车、宣传小分队等形式,深入村、学校、家庭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禁毒咨询。各村要通过村村小广播,每天两次分别于中午、傍晚进行广播;要在村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场所,张贴禁毒宣传标语。

(二)开展一次“不让drug品进校园”禁毒宣传活动。

长乐三中、感恩中学、古槐中心小学及各村完小,要组织开展一次主题为“学生不吸毒,校园无drug品”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禁毒图片宣传、开设禁毒宣传专栏、墙报、班会、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发放宣传单、观看录像片等形式,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drug品,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推进“青少年远离drug品”行动。

镇团委要结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青少年远离drug品”行动,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要重点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特别要向他们宣传合成禁drug品致病机理、严重危害和防范技巧。要大力发展“青年禁毒志愿者”队伍,健全“青年禁毒志愿者”网络,形成一支活跃在社区,热心从事禁毒宣传和帮教工作的生力军,组织“五四”、“六一”及少工委、志愿者各类活动。

(四)深化“不让drug品进我家”活动。

镇妇联要深入开展“不让drug品进我家”、“无毒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巾帼禁毒志愿者队伍建设,筑牢家庭禁毒防线。要把存在drug品问题的村和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涉毒家庭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帮教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禁毒教育观念,提高家庭保护意识和防范drug品能力。

(五)开展保护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禁毒教育。

镇工会要大力推动面向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禁毒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无毒单位”活动。要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指导督促,在员工生产安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增加禁毒防毒的相关内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广大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农民工增强禁毒意识,自觉抵制drug品,参与禁毒。

(六)加强群众和外来人员的禁毒法制教育。

镇司法所要利用LeD电子屏、宣传车、法制宣传栏等做好《禁毒法》宣传与普及工作,并进一步扩大禁毒宣传覆盖面,使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参与社区戒毒工作。同时提高广大群众识别drug品、防范drug品和抵御drug品的能力。

(七)开展吸毒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镇卫生院要通过举办图片展览、义诊咨询,向广大群众宣传戒毒方法以及吸毒与传染疾病的防治。镇综治办、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也要按照《禁毒法》、《戒毒条例》的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通过开展专项培训、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履行好禁毒宣传、预防、教育等工作职责。

(八)开展娱乐场所禁毒宣传教育。

派出所、工商部门、文化服务中心要坚持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高娱服务场所内禁毒宣传覆盖面。重点规范禁毒屏保、警示标语、巡查制度落实等关键环节,加大检查抽查和处罚整改力度,印制娱乐场所桌上宣传册,强从业人员防毒培训,严格执行新进必训、整改必训和黑名单制度,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防毒意识,更要培养他们防范、识别、举报drug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减少娱乐场所内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规范完善宾馆客房和澡堂等其它经营服务场所内部禁毒标识的设置摆放,制作一批与场所环境相配套的禁毒标识,确保使每位入住、消费人员都能在醒目位置接触到禁毒警示标志。各部门联合部署开展禁毒宣传进“网吧”活动,通过安装屏保等方式,使上网青少年第一时间接受禁毒防毒教育。

(九)借助网络媒体开展禁毒宣传。

各村,镇直各单位要发动力量组织人员关注“中国禁毒”、“福建禁毒”、“福州禁毒”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新媒体传播迅速、受众面广的优势,通过及时、转载禁毒动漫宣传片、禁毒知识、法律咨询等内容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十)举办“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6月26日当天,镇政府将组织镇直相关单位及各村举办大型禁毒宣传和咨询活动。(活动安排另行通知)

三、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村、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树立全镇形象,维护全镇稳定,促进全镇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镇直各单位负责人、各村主任为此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进一步加强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工作,确保此次活动取得成效。

戒毒条例篇10

关键词:四川省;毒情形势;对策研究。

当前由于国际国内的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引发毒品问题的社会消极因素明显增多,四川省禁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严峻。

一、当前四川省面临的毒情形势。

近几年来,四川省毒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双重侵蚀、吸贩毒品与制造毒品相互交织、毒品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影响的态势。传统毒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的突出毒品问题又逐步显现出来。

(一)境外毒品渗透持续加剧,堵源截流面临巨大压力。

由于四川省靠近“金三角”的特殊地理位置,境内外贩毒分子一直把四川省作为重要的贩毒通道、中转集散地和地下销售市场。在西南境外特别是缅北地区毒品渗透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随着省内及整个西南地区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境外毒品借助便利的公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渠道,不断开辟由滇入川新的贩毒路线和过境通道,给禁毒工作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挑战。缅北地区的毒品以攀枝花、凉山、泸州、甘孜、宜宾等地为主要入口,大肆销往省内各地,或取道四川省转运前往重庆、广东、浙江等省(市)。www.133229.com

大宗贩毒活动十分猖獗,仅2008年全省就破获公斤级以上毒品大案65起,较2004年增长了86%,达到了历史最高点。①另外,贩毒分子幕后组织利用孕期、哺乳期妇女或未成年人从事毒品贩运的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省内布拖、昭觉、金阳、大竹、万源、开江、叙永、筠连、大英等地部分外流人员形成的以家族、同乡为纽带的职业贩毒团伙,在云南、广东、浙江等地大肆从事跨区域贩毒活动,进一步加速了毒品在省内外的流转。据国家禁毒委通报,四川籍外流贩毒人员占全国的20%,近年来一直高居全国首位。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有效遏制境外毒品渗透仍将是四川省禁毒人民战争面临的一场攻坚战。

(二)省内制造新型毒品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成为新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活动已从成都、资阳等少数地方扩大到德阳、遂宁、泸州、眉山、自贡、绵阳、雅安等16个市(州)。

2006年全省查获的新型毒品数量首次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2008年全省缴获的新型毒品总量比2004年增长了174%。2008年全省摧毁的制毒加工厂(窝点)达58个,占全国的24%,仅次于广东省。为了逃避打击,制毒犯罪活动正不断向本地化、小型化发展,制毒犯罪团伙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少数制毒团伙有向山区县城转移的迹象。目前,四川省内制造的新型毒品除了供应本地地下消费市场外,还不断外销其他省市,引起了国家禁毒委和公安部的高度重视。在海洛因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制贩新型毒品犯罪的发展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省内严峻的毒情形势。种种迹象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四川省内制毒活动可能更加突出,遏制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将成为四川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

(三)毒品地下消费市场庞大,新旧毒品交叉滥用局面已经形成。

目前,全省已有165个县(市、区)存在毒品问题,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1%。

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省共录入吸毒人员101344人,仅次于云南、广东两省,居全国第三位。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对于吸毒人数的统计方法,在每一个显性的吸毒者周围至少有4—5名隐性吸毒者。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推算,四川省吸毒人数应在40—50万之间。目前,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瘾人员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吸毒人员总数的61.6%。以苯丙胺兴奋剂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滥用问题加速扩张,全省发现新型毒品吸食人数已达到38908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38.4%,其中大部分集中在18~25岁之间。

2010年(截至7月20日)较09年底新增加吸毒人员10826人,其中吸食新型毒品吸毒人员为6361人,占新增吸毒人员的58.8%。成都、阿坝、广元、遂宁、巴中等5个市(州)新型毒品吸食人员已经超过了传统毒品。吸食新型毒品种类由冰毒、氯胺酮扩大到吗啡、哌替啶等医用麻醉剂;吸食场所从歌舞娱乐场所扩散到商务酒店、宾馆、出租房屋、网吧、茶楼;吸食人员从社会闲散人员扩大到白领、公务员、大学生等人群,新旧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已经形成。由于医学上对矫治海洛因成瘾人员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戒断巩固率低、复吸率高的问题始终是困扰禁毒工作的世界难题。在四川省不少地方,

复吸率甚至高达90%以上。庞大的地下毒品消费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制贩毒活动,形成了恶性循环。禁毒工作实践证明,如何有效突破禁吸戒毒这一瓶颈,切实提高吸毒人员戒断巩固率,将是决定禁毒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日趋多样,监管工作压力巨大。

四川省是化工大省,全省涉及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共有7913家。随着四川省管制力度的加大,境内外不法分子采取各种途径和手段窃取易制毒化学品并从中牟利,四川省面临堵截省外易制毒化学品非法流入和防范省内易制毒化学品非法流出的双重压力。当前有五个动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大量套购康泰克、白加黑、滴鼻液等麻黄碱复方制剂用于提取麻黄碱;二是从新疆、河北、内蒙古等地购入麻黄草提炼麻黄碱;三是从江苏、上海、河南等地贩运k粉原料羟亚胺入川;四是将天津生产的乙醚和湖北生产的麻黄碱非法贩运入川;五是从四川省套购易制毒化学品,偷运出境,向缅甸等地的制毒团伙贩卖。遂宁、绵阳、成都等地就多次破获利用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提炼麻黄碱的案件。例如2009年5月,四川省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09·1·1”专案,打掉了一个跨区域非法制贩易制毒化学品和毒品的犯罪网络,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捣毁制毒窝点2个,缴获氯胺酮260千克、羟亚胺8.2吨、毒资260万元,该案是我国自2008年将羟亚胺列为易制毒化学品以来缴获羟亚胺数量最大的案件。形势表明,如何严格管好、管住易制毒化学品,有效防止其流入非法渠道,已经成为有关职能部门共同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

(五)毒品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危害触目惊心。

一是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为筹集毒资,相当一部分吸毒人员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娼养吸,引发抢劫、绑架、杀人等刑事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涉毒与涉黑、涉恶、涉暴犯罪相互交织。据统计,在四川省打掉的有组织毒品犯罪集团中,大约11%具有黑社会性质。乐山、成都、宜宾等地破获的毒品大要案件,几乎都随案查获了枪支弹药或管制刀具。

2004年以来各地由吸毒人员作案的侵财犯罪占侵财犯罪案件总数的比例高达70%以上,有的地方因吸毒引发的刑事案件占整个刑事案件的20%,引发的治安案件占整个治安案件的30%。

成都、绵阳、泸州、乐山等地还多次发生吸毒人员在冰毒致幻作用下杀人、行凶、自杀等案(事)件。

二是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吸毒耗费巨额社会财富。2008年全国药物滥用监测结果显示,吸食海洛因的人员日均耗费为302元,吸食新型毒品人员日均耗费为178元。据此计算,四川省纳入动态管控系统的10万多名吸毒人员每年消耗毒资近百亿元,相当于去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的9%。为教育挽救吸毒人员,每年全省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毒品还严重危害“人”这一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直接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吸毒人员体质普遍下降,有的甚至丧失正常的劳动生产能力。可以说,毒品已经成为阻碍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

三是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卫生。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四川省因吸毒过量死亡的人数已达1300余人。截至2009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现住址为四川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30898例,其中病人3856例,死亡报告3310例,报告数排全国第五位。2009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9489例,居全国第三位。传播途径以静脉注射毒品传播为主,15785例,占51.1%。2005年至今,全省已累计报告发现9748例因吸毒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员,占全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42%,占登记吸毒人员总数的13%。监测显示,四川省吸毒人群中hiv感染率已从2005年的1.7%上升到2008年的3.8%。事实证明,毒品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消极因素。

二、当前四川省禁毒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严峻的毒情形势相比,四川省禁毒斗争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禁毒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禁毒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禁毒委员会<2004-2008年禁毒工作规划>的通知》(中发【2004】12号)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禁毒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一件大事、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禁毒工作的领导责任。但是,少数地方的领导同志对本地毒情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毒情形势的严峻性、毒品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把禁毒等同于一般性的工作;有的抓禁毒只停留于开会、讲话,工作部署流于一般化,没有制定针对性强的硬性措施,致使某些方面的毒品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有的担心影响“政绩”、“形象”,对本地

突出的毒品问题遮遮掩掩,不愿正视问题,不愿如实上报;一些地方没有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29号文件,[1]“把抓禁毒工作的实绩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规定,对禁毒工作的督促、考评力度不够,缺乏刚性措施;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禁毒保障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规定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这一新的戒毒措施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省政府办公厅也专门下发通知规定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经费(含尿检费、体检费、药物维持治疗费、技能和业务培训费、生活困难救助费等)应纳入当地县级财政予以保障,但目前多数地方尚未落实这一要求,严重影响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在四川省的全面开展。

(二)一些禁毒委成员单位履职不到位,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禁毒法》明确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四川省从2000年就制定了各级禁毒委成员单位职责任务,但是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还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单位不能结合本职工作,认真落实党委、政府和禁毒委的工作部署。有的甚至把禁毒视为额外的工作任务,推诿塞责,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情况。

(三)禁毒专业队伍建设滞后,不能适应斗争形势的挑战。

一是禁毒专业机构还不健全,禁毒警力不足。全省192个县级公安机关中,仅有117个单设了禁毒部门;在一些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县级公安机关尚未单设禁毒部门。全省禁毒民警共1144名,仅占警力总数的1.5%。作为全国禁毒工作重点地区,四川省禁毒专业队伍的现状与所担负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以2008年为例,四川省禁毒民警人均缴获毒品1.97公斤,是2003年的8倍,与云南同期持平,是广东的3倍,贵州的5.6倍,甘肃的12.3倍,远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区,但是禁毒民警数量仅与2003年大体持平,均低于上述省份。这与严峻的毒情形势和繁重的禁毒工作任务不相匹配。

二是禁毒办综合协调力度不够,权威性不强。按照周永康同志在2004年全国禁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省委、省政府2004年29号文件的要求,“各级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既是组织、协调机构,又是禁毒工作实体,原则上设在同级公安机关,与公安禁毒部门合署办公”。公安禁毒部门既是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主要力量,同时还担负着同级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承担着组织、指导相关部门共同开展禁毒的综合协调职能以及大量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创建“无毒社区”等社会化工作。由于近年来禁毒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党委、政府对禁毒工作更加重视,大量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需要依靠各级禁毒办来具体落实,大约占公安禁毒部门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同时,各级禁毒办涉及层面较高,组织、协调工作难度较大。以四川省为例,省禁毒办与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合署办公,涉及成员单位包括27个厅级部门和省军区、省武警总队,但由于省禁毒办仅为处级单位,难以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人员少与任务重、协调力度不够与担负责任重大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禁毒法制建设落后于斗争形势的发展,影响了禁毒工作开展《禁毒法》从整合戒毒资源、提高戒毒效果出发,对过去实行多年的公安机关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部门的劳教戒毒进行改革,构建了强制隔离戒毒这一新的戒毒措施,并授权国务院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等作出规定。但《禁毒法》实施已有两年多,国务院《戒毒条例》一直未能出台,对过去分别由公安、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如何进行整合、如何做好工作衔接以及强制隔离戒毒具体应当如何操作等,目前还缺乏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吸贩新型毒品活动出现了从娱乐场所向宾馆、商务酒店、网吧、茶楼、洗浴中心转移的趋势,但由于这些场所不属于《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调整的范畴,对相关场所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同时,四川省人大1993年制定的《四川省禁毒条例》已经不能适应《禁毒法》的要求和禁毒斗争形势的发展,亟待修改。

三、有效开展禁毒工作的对策。

面对禁毒斗争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禁毒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禁毒法》和省委、省政府29号文件精神,以深化禁毒人民战争为主线,以创建“无毒社区”为载体,以治理突出毒品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各项禁毒工作,坚决遏制各类毒品违法犯罪的发展蔓延。

(一)以教育、发动群众为目标,全面强化禁毒预防宣传教育。

把禁毒预防宣传教育作为禁毒工作的治本工程,以宣传《禁毒法》、新型毒品危害、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为重点,以“依法禁毒,构建和谐”为主题,坚持“面向全民、突出重点

、常抓不懈、注重实效”的方针,不断丰富、创新宣传形式,深入开展全民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群众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切实减少新吸毒人员的滋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的需求和危害。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禁毒斗争,大力扶持戒毒帮教小组、禁毒协会等群众性组织,搭建人民群众参与禁毒斗争的平台;进一步壮大禁毒志愿者队伍,提高其禁毒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其参与禁毒的热情。

(二)要以整治新型毒品问题为龙头,进一步遏制毒品犯罪高发的势头。

一要全力开展打击新型毒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把整治新型毒品问题摆在深化禁毒人民战争的突出战略位置,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新型毒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决打掉一批加工、制造冰毒、氯胺酮、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工厂和窝点。要以歌舞娱乐场所、商务酒店、会所、洗浴中心为重点,组织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寄生在其中的贩毒分子,依法惩治不法业主特别是幕后的“保护伞”,最大限度地挤压吸贩毒活动空间。

二要大力强化堵源截流工作。按照“堵进口、截出口、断通道”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3道防线、17个卡点为主体的公路查缉体系。加强对航空、公路、铁路等渠道的管理查验,防止毒品多头渗透。

三要着力打击方面性突出毒品犯罪活动。继续巩固、深化对组织、利用特殊人群贩毒活动的专项治理成果,着力打击向本地贩运毒品、经本地中转向其他地区贩运毒品的犯罪团伙以及操纵未成年人贩毒的幕后头目,努力摧毁一大批危害严重的外流贩毒网络,斩断一批地下贩毒通道。

坚决铲除各类公开、半公开的地下毒品交易活动,清除零包贩毒活动形成的治安乱点,还人民群众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以增强戒毒实效为重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禁吸戒毒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为基础的吸毒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发现、登记、戒毒、康复、帮教、回归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逐步实现公安机关和社区、戒毒机构之间吸毒人员信息的实时共享。

二是大力强化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充分利用公安、司法两个部门管理的戒毒场所,不断探索“分段执行”等办法,依法收戒吸毒成瘾人员。

三是全面推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逐步形成以街道、乡镇为主,公安、司法、财政、卫生、民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大力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积极探索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完善集生理脱毒、劳动康复、回归社会“三位一体”的戒毒康复体系,切实提高戒断巩固率。

五是积极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逐步降低治疗费用,稳定和扩大治疗规模,形成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有机衔接,不断巩固和扩大戒毒成果。

(四)以规范管理为手段,进一步防止易制毒化学品的非法流失。

坚持全面管理与重点管理相结合,流出地与流入地相结合,严格管理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推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大力推进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实行网上申请、审批、发证和监管,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坚持“事前核查、事中通报、事后倒查”的工作制度,加强对麻黄碱及复方制剂、羟亚胺等重点化学品的管理,继续完善相关部门联动、异地衔接紧密、覆盖各个环节、全程管理查控的管理机制。坚持“逢制毒案件必查化学品来源、逢化学品必查流失环节”的原则,及时发现和整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清理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审批制度,建立易制毒化学品经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推动成立易制毒化学品行业协会,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

(五)以创建“无毒社区”为载体,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创建工作。毒情严重地区要突出抓好重点整治,努力为创建“无毒社区”创造条件。着力抓好对国家禁毒委挂牌的布拖、昭觉、金阳3个重点县以及省禁毒委挂牌的大竹、万源、开江、叙永、筠连、大英6个县的重点整治,务必尽快改变面貌。毒情一般地区要着力抓好攻坚,力争早日建成“无毒社区”。已建成“无毒县”、“无毒社区”的地方要抓好巩固,防止反弹。

(六)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综合治毒的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现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禁毒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党委、政府抓禁毒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禁毒委成员单位开展禁毒工作的部门责任制。认真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关于禁毒保障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促进禁毒工作长远发展。切实加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建设,进一步充实禁毒执法力量,严格队伍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

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禁毒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