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4:55

反恐预案篇1

现将《区财政局反恐怖应急预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注意保密,严格控制知悉范围,不得对外报道。年九月八日市区财政局反恐怖应急预案为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维护我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公民的财产安全,根据《区反恐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处置原则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二、机构及职责根据全区反恐怖防范工作需要,结合我局实际情况,设立并确定如下工作机构和职责:

(一)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局成立“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副局长、总会计师任副组长。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人秘科,作为全局反恐怖工作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科室和局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职责为:在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全区财政系统反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的防范、处置工作,重点落实区级反恐防范所需物资的保障任务;召开工作例会,审定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工作预案和处置措施;通报、总结部署有关反恐防范工作;研究落实或协调解决反恐防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冯联盟同志担任,人员由局人秘科、税政科组成。其职责为:在局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指挥下,担负安全反恐防范值守任务;根据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的指令,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确保信息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三、实施步骤

(一)强化防范,夯实基础。要做好对重点部位及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目标的安全防范、控制工作。由局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及局监察科联合组建反恐防范专项检查组,集中对机房、仓库、消防器材等重点部位开展专项整治、专项整改,要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针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进行分析排查,扩大覆盖面,进行拉网式不间断的检查,并逐案登记建档,落实处理责任,明确具体责任人,同时做好跟踪复查,确保隐患问题整改到位。

(二)加强值守,畅通通信。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增强反恐意识,防患于未然。切实落实值班守候制度,加强局机关内部安全措施,充分发挥局视频监控技防系统功能,实施24小时监控守护。建立反恐安全防范工作24小时值守制度,实行恐怖事件每日零报告制度,各科室要责成专人于每日早8时、晚18时前报局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安全防范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员,确保一旦发生恐怖(突发)事件,能够有效应对,妥善处置。

四、有关要求

反恐预案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省反恐怖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全州建设行政

主管部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对恐怖情报的搜集和研判工作力度,切实提高防范恐怖事件的能力,为确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的顺利举行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重点

加强对城市供水、供热、供气、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大型公共建筑、城市标志性建筑、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人群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安保工作。特别是七月中旬奥运火炬即将在延吉市传递,要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排查火炬传递路线两侧建筑工地的安全隐患,对进入工地的人员做好控制管理。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群防群治措施,避免发生恐怖事件。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本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成立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反恐工作组织机构。要充分认清我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反恐怖工作的特殊性和严峻形势,将反恐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尽快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与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反恐工作的进展情况,互相借鉴反恐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全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科学反恐机制,狠抓反恐工作的责任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建筑工地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等各项制度,将反恐工作抓实抓好。

(三)全面搜集,及时研判。各县(市)要改进工作方法,多渠道搜集恐怖情报,做到及时研判,及时通报,及时应对。同时针对工作重点做好安保工作。适时开展反恐实战演练和临战检验,努力提高防范和应对能力。

(四)严格值守,重点防范。全州建设系统反恐工作机构要认真落实值班执勤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重大活动期间要适当增加人员,日夜轮流值班,一旦获得恐怖信息或发生暴力恐怖破坏活动,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向各县市政府反恐怖主管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处置工作。

反恐预案篇3

一、工作方案

(一)我部成立了反恐怖领导小组,在此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领导下,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防止恐怖事件的发生。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成立了一个项目分部为主的指挥部,以确保发生恐怖事件后,及时上报详细情况,协调好各方关系,使恐怖事件对我部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在文秘站网-项目经理部的办公区、生活区、公共场所、筹建处所属建设的高速公路及桥梁、涵洞、施工现场等所有人员密集的地方,做好相关工作。

(四)加强每位领导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反恐信心。

领导们统一指挥安排,员工们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强化管理制度,完善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等各项制度,把制度落实工作做到实处。

(五)我部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日常防范工作,认清形势,认识到反恐工作的重要性,增强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将恐怖性犯罪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

(六)装备建设和物资准备方面,我部结合实际情况需要保证指挥部的装备和物资供应,在发生恐怖事件时,尽最大努力维护项目部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

(七)加强保卫工作:加强对办公区,施工现场等的保卫工作,加强检查和控制力度,组织本单位广大员工全力维护事发地的秩序和稳定。

(八)做好善后工作:恐怖性事件处置工作完毕后,反恐怖领导小组应及时上报,并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恢复正常的施工和其它相应的工作秩序,尽可能成为恐怖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二.应急预案

(一)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判明恐怖事件的性质和其危害程度,并立即报告筹建处反恐怖领导小组,以便领导尽快掌握情况,及时处理,

加强各施工现场的监控工作,密切注视事态发展。

(二)强化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和员工们的工作责任心,完善各项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危害安全的事件发生,并在人员密集的地区积极宣传反恐怖事件的事宜,让每人知道如何去反恐,并在发生了恐怖事件时如何去面对——稳定心态,勇敢面对,并在机会允许下拨打110联系警方。

(三)每位员工在发生恐怖事件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应急措施,比如努力配合警方等严防发动新一轮、连环式的恐怖袭击。

(四)保证信息反馈工作的及时、畅通,建立反恐怖信息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对误报、漏报的追究其有关人员的责任,发生恐怖事件时,及时拨打110,通知公安部人员。

(五)认真做好后勤工作,并迅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稳定人心,积极自救。

(六)作好日常防范工作,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对各施工现场的巡查力度,及时上报,严防恐怖性事件的发生,并制定反恐怖工作责任制,将其纳入本单位的行政管理规章中,使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__高速__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恐预案篇4

1.1目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适应本区特点和未来建设、发展的需求,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发生在本区的恐怖袭击事件,指导和规范各类恐怖袭击事件的处置工作,保护公众生命和国家、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快速处置、遵守法律、减少损失,努力提高处置能力和水平。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编制依据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及《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和根据《国家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和《市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急处置重特大刑事案件以及境内外恐怖组织和在本市境内实施恐怖活动,对国家利益、城市安全、社会秩序、公众生命和国家、公民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经市、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认为需要直接处置的恐怖袭击事件。主要包括:

1.4.1爆炸类恐怖袭击事件

使用爆炸手段袭击党政军首脑机关、标志性建筑、公众聚集场所、重要基础设施、军事设施、公用事业单位,袭击火车、飞机、船舶、轨道列车、公交车辆等交通工具,袭击外国驻沪领馆、国际组织驻沪机构及其人员、寓所等,袭击重要、敏感涉外场所以及国内外重要知名人士,大规模袭击平民而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的恐怖事件。

1.4.2劫持类恐怖袭击事件

劫持火车、飞机、船舶、轨道列车、公交车辆等交通工具,劫持、袭击国内外重要知名人士、外籍人员及大批平民而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的恐怖事件。劫持民用航空器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按《市处置劫机事件应急预案》有关内容实施。

1.4.3核生化类恐怖袭击事件

直接或间接利用放射性核素、化学战剂或化学毒物、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袭击社会公众,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的恐怖事件。

1.4.4信息类恐怖袭击事件

使用信息技术大规模攻击政府机关或者民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而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的恐怖事件。

1.4.5其他类恐怖袭击事件及重特大刑事案件

使用其他手段在本区实施恐怖活动而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的恐怖袭击事件。杀人、放火、劫持、伤害、、绑架、爆炸、抢劫案件,抢夺案件,以及社会影响较大的系列性犯罪案件和盗窃、诈骗数额巨大的案件。

1.5区刑事案件现状

2003年至2005年10月,全区共立刑事案件13467起,年均上升10.8%,其中八类重大案件677起,年均上升30.3%,盗窃案件9917起,年均上升12.5%,占刑事案件73%。目前,未发生恐怖袭击案件。刑事案件呈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大量外来人员的不断涌入,治安管理的压力很大,而警力和装备与发案的上升相比处于滞后状态。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组织机构

发生爆炸、核生化袭击、劫持人质等突发性事件后,处置由区委、区府统一领导。总指挥部设立在区应急联动中心。区应急联动中心根据先期处置反馈的情况,在判明为恐怖袭击事件后,经区反恐办核报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领导同意,启动本预案。

2.2反恐怖应急处置总指挥部

2.2.1启动反恐怖应急处置总指挥部的条件

1、在先期处置过程中,判明恐怖事件已经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需要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进行应急处置的,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领导根据区应急联动中心的情况报告,在请示区委同意后,启动反恐怖应急处置总指挥部(以下简称“总指挥部”)。总指挥部设在区应急联动中心。同时成立现场指挥部。

2、在现场处置过程中,根据现场指挥部的报告,恐怖袭击事件可能继续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需要在全区范围内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的,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领导根据区应急联动中心的情况报告,在请示区委同意后,启动总指挥部。

总指挥部启动后,区应急联动中心迅速通知有关参与处置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专家进驻。

3、当区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或区与其他区、县同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及遭受核爆炸、核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当提请市启动《市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并在市总指挥部指挥下开展工作。当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或与其他省市同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及遭受核爆炸、核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当提请国家启动《国家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并在国家总指挥部指挥下开展工作。如国家直接启动《国家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并成立国家总指挥部,总指挥部则变更为地方指挥部或成立地方指挥部并接受国家总指挥部的指挥。

2.2.2总指挥部的构成。

1、总指挥。由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担任。

2、副总指挥或指挥员。由区委办、区府办领导和区反恐办、区应急联动中心或区公安分局及其他参与处置单位负责人担任。

3、指挥参谋部。由区应急联动中心、区反恐办负责人和有关参与处置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总指挥部指挥参谋部(以下简称“指挥参谋部”)。指挥参谋部下设情报信息组、新闻宣传组、行动处置组、专家咨询组和综合保障组。

(1)情报信息组。由区反恐办、区公安分局、区国家安全局等有关人员组成。区反恐办负责人为临时召集人。主要负责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提供情报信息支援。

(2)新闻宣传组。由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新闻办和区信息委有关人员组成。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为临时召集人。主要负责研、拟对外报道口径、筹备新闻会、对外公布案情和采取有关新闻控制措施以及收集境外媒体、网站动向等。

(3)行动处置组。由区公安局、武警应急分队、区消防支队和其他参与处置单位有关人员组成。区公安局负责人为临时召集人。主要负责拟定行动处置、案件侦查、口岸控制和其他应急措施等。

(4)专家咨询组。区反恐办负责人为临时召集人,主要负责研究并提出专家咨询意见。

(5)综合保障组。由区委办、区府办和区公安分局以及其他参与处置单位有关人员组成。区委办、市府办负责人为临时召集人。主要负责综合处置的各项保障工作。

此外,总指挥部总指挥可根据处置工作需要,临时任命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指挥参谋部及各组临时召集人。

2.2.3实施综合指挥

1、情况汇总。情报信息组、新闻宣传组、专家咨询组、行动处置组和现场指挥部根据职责分工,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和信息,提出综合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2、分析研判。指挥参谋部及时汇总各方面的情况、信息、意见和建议,并协助总指挥、副总指挥或指挥员进行分析研判。

3、指挥决策。总指挥召集指挥人员、指挥参谋部工作人员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作出综合处置的指挥决策,向各参与处置单位下达处置指令。如采取重大处置措施,应向市委、市反恐办报告或请示。

2.3反恐怖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

2.3.1区应急联动中心根据预案,启动反恐怖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现场指挥部”),并组织指挥人员及区反恐办工作人员进驻。

1、现场指挥部启动后,区应急联动中心立即向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领导报告现场指挥部的具置。

2、区应急联动中心立即向参与处置单位通报情况,通知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赶赴现场指挥部。

2.3.2现场指挥部由下列人员构成:

1、总指挥。由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指定(或兼任)现场指挥部总指挥。

2、副总指挥。由区应急联动中心、公安分局或有关参与处置单位负责人担任副总指挥。

3、现场指挥员。各参与处置单位根据现场处置的需要,指定一名负责人担任现场应急处置的现场指挥员。

4、指挥联络组。由区应急联动中心、区反恐办、事发地党委政府(或公安机关)和其他参与处置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现场指挥部指挥联络组(以下简称“指挥联络组”)。指挥联络组主要负责现场指挥部的具体事务,下达现场指挥部的指令,记录现场处置情况,与区应急联动中心保持联系,协调各参与处置单位的有关工作。

2.3.3现场指挥部组织指挥程序为:

各参与处置单位负责人、联络员进驻现场指挥部后,到指挥联络组领取统一编号的通信工具和识别标志,并根据职责分工,迅速开展相关工作。

1、情况汇总。参与现场先期处置的各有关单位负责人迅速向现场指挥部反馈现场处置情况,由指挥联络组负责汇总。

2、分析判断。现场指挥部总指挥负责召集相关人员分析判断事件性质、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遭受后续攻击的可能,必要时听取专家咨询意见。

3、指挥决策。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迅速研拟现场处置措施,果断作出指挥决策。

(1)下达指令。由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下达各项处置指令;

(2)报告请示。在下达指令的同时,应向区应急联动中心(或区总指挥部)报告现场处置情况。如采取重大处置措施,应先向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领导(或总指挥部)请示。

2.3.4现场指挥部的保障措施如下:

1、通信保障。由区应急联动中心负责现场指挥部的有线、无线通信,确保现场指挥部的通信畅通。需要紧急调用现场图像资料和开通应急有线、无线通信线路的,由公安分局、电信局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2、交通保障。由区公安分局负责现场指挥部的交通保障工作,维持现场指挥部附近的车辆停放秩序和现场周围的交通秩序;区公安分局根据区应急联动中心的指令,及时开辟通往现场的应急通道,保证处置力量能够迅速赶赴现场参与处置。

3、安全保障。由区公安分局负责现场指挥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并协助指挥联络组检查进出人员的识别标记。市公安局有关部门到达现场后,接替现场指挥部的安全保卫工作。

4、后勤保障。由区经委负责现场指挥部的后勤保障工作。

5、支援保障。由水、电、气等抢险救援单位负责现场指挥部的支援保障工作。

2.3.5如果多处同时发生恐怖袭击,区应急联动中心迅速按照上述要求,设立分指挥部。

3预测、预警

3.1预测

3.1.1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公安分局及各专业应急工作机构、镇、园区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本系统或本辖区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并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交流制度,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重大信息,按有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3.1.2本区各部门和单位,要建立突发事件常规数据库,各有关单位应提供有关数据和信息,支持、配合突发公共事件常规数据库建设。常规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1)可能诱发各类重大刑事案件和恐怖事件的信息;

(2)主要危险物质和重大危险源的种类、特性、数量、分布及有关内容;

(3)潜在的重大刑事案(事)件影响区域;

(4)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其应急能力、分布,应急设施和物资的种类、数量、特性及分布,上级救援机构或相邻地区可用的应急资源;

(5)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6)数据库其它内容由区各专项应急预案分别作出规定。

3.1.3健全预报机制。加强本区重大刑事案件信息的综合集成,分析处理,建立健全预报机制,各镇、园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公安基层派出所分别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的汇总、收集、研究,及时做出预报,重要信息要立即报送。根据各类刑事案件的特征和防范、处置的要求,建立短期和中长期预测、预报制度。

3.1.4提高测报水平。建立重大刑事案件的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应急指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跨部门对各类突发重大案件的预警信息实施有效管理和使用。加强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提高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对事件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2信息报告

3.2.1迅速报告信息。一旦掌握和发现重大刑事案件信息,有关单位和所在社区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报告区应急联动中心。市民有义务通过110报警,迅速报告和反映事件信息。

3.2.2严格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应急机构发生所在镇、园区、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按照相关预案和报告制度的规定,在组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同时,及时掌握和汇总相关信息,一旦发生重大特发刑事案件和恐怖袭击事件,必须在接报后30分钟内分别向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口头报告,在一小时内分别向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书面报告。报市主管部门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应同时或先行向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报告。特别重大或特殊时,必须立即报告

3.2.3信息通报。区应急联动中心、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与毗邻区域加强协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等信息的通报、协调渠道。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超出本行政区域的态势,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和协调。

3.3预警

3.3.1预警级别。按照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本区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和特别严重(i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蓝色等级(iV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iV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黄色等级(iii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iii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橙色等级(ii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ii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红色等级(i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i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预警级别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规定设立。

3.3.2预警级别研判与。预警级别首先由公安局专项指挥部和相关职能部门,依照各自制定的预案所确定的预警等级提出预警建议,并报区应急委员会批准。

一般级别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或宣布取消需报请区应急委常务副主任批准,较大级别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或宣布取消需报请区应急委主任批准,严重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或宣布取消需市应急委员会统一或宣布取消。

3.3.3预警公告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起止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机关等。

预警公告后预警内容变更的,应当及时变更公告。

3.3.4预警公告方式。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公告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公共媒体和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对特殊人群、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3.5接处警规程。区应急联动中心根据有关规定、预案和职责与权限,明确规定报警、接警、处警的部门和第一响应队伍,明确其工作要求与程序,明确进入预警的相关部门、程序、时限、方式、渠道、要求和落实预警的监督措施。

3.3.6预警处置。进入预警期后,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区应急联动中心、涉及的镇政府、园区管委会、有关单位在报请区应急委员会同意后,可视情采取以下预防性措施:

(1)准备或直接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2)必要时,向公众可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警告或者劝告,宣传应急避险和防灾减灾常识;

(3)根据需要,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并进行妥善安置,并优先保障可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人员的生命安全;

(4)组织应急联动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视情况动员后备人员;

(5)调集、筹措所需物资和设备;

(6)加强警卫和治安管理,确保通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设施的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7)特殊情况下,有关单位在报请区应急委同意的同时,应采取果断措施阻止事态的发展;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3.4预警支持系统

3.4.1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加预测预警体系的科技含量,以提高处置事件的反应能力。按照市有关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

3.4.2由公安分局会同区应急办、区信息委,建立应急指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实施有效管理和使用。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响应等级分级。

根据特点,并按突发公共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处置要求,本市建立四个响应等级,即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四个响应等级,应对一般较大、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

4.1.2明确响应程序

4.1.2.1爆炸类恐怖事件处置程序

封锁现场

区公安分局立即设置警戒线,实施现场封锁群及周围车辆,防止无关人员及车辆接近现场;疏散人群及周围车辆,防止无关人员及车辆接近现场;

根据现场态势,及时扩大封锁范围,设置第二道警戒线;

对撤离现场的受伤群众,开辟临时场所安置,等待医疗救护人员到场;

积极寻找目击证人,并及时向区应急联动中心报告现场情况。

排除危险

区公安分局报请视市局组织专业排爆力量进入中心现场实施测爆、搜爆和排爆(市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同步实施信号干扰),并逐步向扩展。

现场如有火情,先予以灭火。

现场需要采取其他应急措施排除危险的,区电力公司、市政局、水务局、建设交通委等相关单位组织应急力量排除危险。

抢救伤员

在确认排除危险后,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负责抢救伤员。

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车辆及人员,将伤员送至相关医院。

区公安分局开辟应急通道,保证道路畅通。

现场勘查

区公安分局负责勘查现场。通过现场勘查、审讯等措施,掌握在逃体貌特征或具备其他布控条件的,由区应急联动中心立即在全区范围内实行紧急布控,必要时报市应急联动中心立即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紧急布控。

现场处理

区民政局负责现场尸体的处理;

区建设委、区市容、环卫局负责现场清理。

报告情况

现场指挥员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或区应急联动中心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4.1.2.2劫持类恐怖事件处置程序

封锁现场

事发地公安派出所赶到现场后,立即设置警戒线,封锁现场,疏散现场周围的群众。根据现场态势,可设置多层警戒线,扩大封锁范围。

预备攻击

区公安分局和武警应急分队组织反恐突击力量及防暴突击力量迅速完成中心现场及周围制高点的布控,同时开展现场侦察工作,做好武力突击准备。

区公安分局组织相关应急力量协助做好中心现场的封锁。现场指挥部委派有关谈判专家同展开谈判;必要时,翻译人员或亲属到现场协助工作。

现场指挥部拟订攻击方案,并向总指挥部或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领导请示。

区卫生局组织救护力量在现场附近集结待命,并确定相关医院做好准备;现场如有爆炸威胁的,区公安局组织排爆力量进行现场增援;现场还需要采取其他应急措施的,电力公司、水务局、市政局、燃气部门等单位组织应急力量协助处置。

武力突击

武力突击命令下达后,现场指挥员再次评估危险程度,核对方案,并根据现场情况下达攻击指令。区公安分局和武警应急分队防暴突击力量实施武力突击。

现场处理

抢救伤员。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负责抢救伤员。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车辆及人员,立即将伤员送至相关医院;区公安分局开辟应急通道。

核对身份。区公安分局负责核查被解救人质以及的真实身份,并组织开展现场尸体的辨认工作。

现场勘查。区公安分局负责勘查、检验现场遗留的各种痕迹、物品,并开展现场访问等调查取证工作。通过现场勘查、审讯等措施,发现有在逃或其他布控条件的,由区应急联动中心立即在全区范围内实行紧急布控,必要时报市应急联动中心立即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紧急布控。

现场清理。区市政局、市容环卫局、环保局派出工作人员和专业设备清理现场。

报告情况

现场指挥员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或区应急联动中心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4.1.2.3核生化类恐怖事件处置程序

封锁现场

区公安分局迅速封锁现场,实施警戒,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或接近现场,值勤民警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区民防办负责提供)。

危害评估

核恐怖袭击事件由区民防办、环保局负责现场核辐射侦察;生物类恐怖袭击事件由区卫生局负责致病微生物的现场采样、侦检;化学类恐怖袭击事件由区民防办、区消防支队负责现场侦查。

现场指挥部组织相关反恐怖专家根据侦检结果和相关情况对现场进行危害评估,划定危害区域并进行现场处置。

抢救伤员。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急救队伍进入现场危害区域实施抢救,并迅速根据伤员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设置临时抢救点。区卫生局在现场附近设置临时抢救点,对伤员进行分类,实施紧急抢救或早期治疗,对可能受危害的人员实行临时医疗观察。

确定救治医院。对需进一步救治的伤员,区卫生局根据分类通知专业救治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急救力量将伤员送至指定专业医院,区公安分局开辟应急通道,保证救护车辆通行。

疏散人群

事发地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疏散方案,迅速疏散人群至安全区域。

环境监测

区环保局、区卫生局组织专业力量对现场及周围空气、水质、土壤等进行核、生、化追踪监测,并持续提供监测报告。

紧急增援

现场指挥部可以根据危害评估情况,报请市委、市府提请海军保障基地,紧急调用东海舰队防化营、警备区防化分队和驻军医院的应急分队增援。

综合洗消。区消防支队、区市容环卫局、卫生局在现场安全区域内设置洗消点,负责对出入危害区域的有关人员、车辆和物品进行洗消并检测。区市容环卫局、环保局、水务局负责现场污染物的清理。

报告情况

现场指挥员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或区应急联动中心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4.1.2.4信息类恐怖袭击事件处置程序

现场调查

区信息委、区公安分局对信息系统受损单位的受损情况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并展开调查。

应急处置

区信息委对受损信息系统进行应急处理和紧急恢复。

追踪攻击源

区信息委、区公安分局对受损信息系统进行追踪和监控,尽快寻找攻击源并组织力量进行查缉。

防范预警

区信息委及时计算机系统预警信息,检查相关单位防范工作落实情况。

报告情况。区信息委负责人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或区应急联动中心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4.1.3其他类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参照上面程序)

4.2新闻报道

4.2.1区府新闻办、外办、台办负责现场境外记者的控制工作;区委宣传部、区府新闻办负责现场新闻采访的控制工作,区公安分局有关部门协助。

4.2.2总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根据恐怖袭击事件的性质和影响,按有关规定组织责任单位、职能部门和专家拟写新闻统发稿、专家评论或公告,报区委、区政府同意后向媒体和市民;必要时报市反恐办同意。具体工作由区委宣传部、区府新闻办组织实施。

4.3综合处置措施

总指挥部设立后,根据现场态势及汇总研判的结果,经请示市委和市反恐办后,下达指令在全区范围内采取综合应急处置措施。

如市总指挥部下达管制、命令的,区地方指挥部遵照执行,并搞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4.3.1口岸控制

1、区公安分局负责出入道口的控制,区建设和交通委协助。

2、区海事局、负责水域、船舶、码头的控制。

3、区公安分局负责全区长途客(货)运汽车站(公司)的控制,区建设和交通委协助。

4.3.2行业控制

1、区建设和交通委负责地面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的控制。

2、区经委、公安分局负责全区各金融网点的控制。

3、区教委负责全区大、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单位的控制。

4、区社会工作党委、区经委、区国资委负责全区商业及其他相关企业的控制。

4.3.3目标控制

1、区公安分局负责党政机关、新闻媒体的控制。

2、区公安局负责全区标志性建筑的控制,武警应急分队和相关单位协助。

3、区电力公司、水务局、燃气公司、市政局负责全区水电气生产及相关单位的控制。

4、区信息委负责全区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设施的控制,区通信管理局和有关单位协助。

5、区公安分局、武警应急分队负责全区重要基础设施、公众聚集场所的控制。

5后期处置

5.1善后工作

5.1.1恢复社会秩序。恐怖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后,总指挥部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恐怖事件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及对本区社会政治稳定可能构成的威胁进行评估分析,并下达指令全力做好各项善后工作,维护本区社会政治稳定。

5.1.2影响和损失的评估与核实。区应急办公室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调查事件影响范围,评估、核实损失情况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的综合情况,报指挥部。

5.1.3群众生活救济。民政部门要设立事件发生地群众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群众安置和生活救济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及时处理和焚化遇难者尸体,做好家属安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5.1.4现场卫生和环境恢复。治安排爆、武警和军队的防毒防化专业队以及卫生防疫、民防、环保部门要对事件发生地的污染物进行认真搜集、检验、消除,尤其要对饮水和食品进行检验,确保饮水和食品安全,同时做好事件发生地疫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5.1.5适时公布案情

区委宣传部、区府新闻办根据相关报道原则,筹备召开新闻会,适时公布案情和调查情况,或请区委、区政府领导发表讲话。

5.1.6收集社情动态

区委政法委立即组织各级党委、政府迅速派出干部深入基层,全面收集社情动态和群众反映;区委宣传部、区信息委迅速掌握海内外媒体、互联网上的动态反映;区科教党委采取措施关注高校校园网的动态反映。

事发地党委政府迅速派出干部安抚伤员及死者家属,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同时,组织基层部门做好宣传工作,消除社会恐慌,对群众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快予以满足。

5.1.7强化治安控制

区公安分局迅速采取措施,加强社会治安控制,防止出现混乱局面,武警应急分队予以协助。事件发生地政府负责组织警力,维护事件后的社会治安,确保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5.1.8恢复和重建。事件发生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工作。

5.1.9补偿、赔偿、褒奖和抚恤。制定有关补偿、赔偿的规定,确定补偿、赔偿数额等级标准,按法定程序进行相应的补偿和理赔。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5.2调查和总结

5.2.1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

5.2.2区应急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报告市委、市政府。

5.2.3特大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区政府将有关情况的总结上报省里有关部门。

6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进行应急准备,加强日常工作,为处置恐怖袭击事件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6.1应急队伍保障

6.1.1建立各类专业反恐应急处置力量,并加强协调配合;充分依靠公安、武警、驻沪部队专业队伍,发挥其在处置恐怖事件中的突击攻坚作用;发挥民防、卫生、市政、电力、燃气、水务等单位应急处置力量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各应急队伍的组织保障方案,保持和加强应急反应能力。

6.1.2各应急队伍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建和管理。要明确各类应急队伍的保障职责;根据本区特点,进一步加大公安、武警等骨干队伍建设力度,提高装备水平增强实战能力。

6.1.3各应急队伍的总体情况、力量编成、处置能力,每年年初由区反恐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检查和评估,并提出报告。队伍的重大调整和人事变更,需报区反恐办备案。

6.1.4各应急处置队伍要制订相应的专业处置方案,并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演练;区反恐办要定期组织反恐怖综合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各队伍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6.2装备物资保障

6.2.1区发展改革委、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根据“分级管理”原则、应急预案和所承担的任务,负责物资(包括医药用品)的储备、调拨和组织生产等保障工作。并根据反恐怖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关预案和保障计划,做好物资储备、生产储备和技术储备工作。

6.2.2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确保储备物资的维护、补充和更新,防止储备物资被盗、挪用、流散和失效。同时,与相关区、县建立物资调剂供应渠道,保证应急需要。必要时,可依据有关法律和规定,及时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

6.2.3在恐怖事件处置工作中,应急物资及医药用品的调用和供应由区发展改革委和其他相关部门按照总指挥部的指令,统一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具体实施。

6.3科技保障

6.3.1区科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会同反恐相关职能部门,依托科研机构和科技资源,加强反恐处置技术、装备的开发研究。

6.3.2形成应对和处置恐怖事件的科学决策咨询机制,建立应对和处置恐怖事件的研究中心和信息系统。对反恐怖情报、防范和处置工作的决策和行动,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论证。

6.4通信保障

6.4.1区电信局负责对本区承担反恐应急通信保障相关电信企业的业务协调及应急通信保障的组织指挥;明确参与处置单位的通信联络方式,并提供备用方案;制定应急处置期间党政领导机关、现场指挥部及其他重要场所的通信保障方案。

6.4.2各职能部门在整合本系统专业通信网的基础上,建立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微波和卫星相结合的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

6.4.3现场指挥部与总指挥部之间以移动式卫星通信转播车为枢纽,实现处置现场与指挥部之间的视频、音频、数据信息的双向传递;一旦本地或长途通信干线中断,由信息通信保障分队迅速建立卫星或微波等机动通信方式,保障应急指挥通信。必要时,可紧急调用或征用社会通信设施及网络。

6.4.4加强区信息通信应急保障分队建设。信息通信应急保障分队,以区电信企业和职能部门所属专业队伍为主要力量。

6.5交通运输保障

6.5.1一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区区建设和交通委负责应急处置交通保障的组织与实施;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道路交通管制;区海事局负责组织其管辖水域的调度通航;相关地方政府协助做好应急交通保障工作。

6.5.2应急交通保障相关单位,必须全力以赴,确保物资和人员的应急输送,满足处置工作需要。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教育

7.1.1公安、国家安全及军队情报部门要坚持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大力加强人力情报工作,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获取预警性、内幕性的反恐怖情报信息,努力做到先发制敌。

7.1.2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重要人员、部位、场所、设施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

7.1.3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质检等部门要加强有关预防恐怖袭击常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公众举报恐怖活动线索,广泛调动公众参与反恐怖斗争的积极性,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7.1.4区反恐办要充分履行对各有关部门和区域相关工作的检查、指导职责。

7.2培训和演习

7.2.1将应对和处置恐怖事件的相关知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课程。

7.2.2对反恐应急处置人员要开展经常性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应对和处置恐怖事件的能力。

7.2.3区反恐办和区应急联动中心要定期组织全区性反恐综合实战演练。

7.2.4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项演练。

7.2.5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区域性演练。

8监督检查和奖惩

8.1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检查本部门应急人员、设施、装备等资源的落实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方案。区应急办、区纪监委负责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8.2对重大刑事案件和恐怖袭击事件的日常管理、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质量要进行年度考核,对在处置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单位予以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直至追究责任。

9附则

9.1预案的管理

各级政府、应急救援专业部门、区应急办各成员单位和负有应急保障任务的单位,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所担负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任务,组织制定相应预案和保障计划,报区应急办备案。

9.2预案制定与解释

结合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重大活动安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每次重大公共场所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区应急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委员会对预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并及时进行修订。各类协调管理机构的名称、指挥级别和协调职能按本预案的有关命名、设置和规定进行变更和调整。本预案由区应急办负责修订和解释。

反恐预案篇5

1.1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发生在校园内的恐怖袭击事件,指导和规范各类恐怖袭击事件的处置工作,维护我校安全稳定,保护广大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基本预案》、《辽宁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文件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校内实施恐怖行为、恐怖袭击,给校园安全、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的恐怖袭击事件。主要包括:

(1)利用爆炸手段,大规模袭击师生聚集场所、重要教育教学设施的;

(2)袭击、劫持师生,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的;

(3)劫持师生乘坐的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4)在校园内纵火、投毒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5)其他针对学校和师生的重大恐怖袭击事件。

1.4基本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原则。在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处、室、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快速反应,高效、妥善地开展各项处置工作。

(2)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原则。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次研判,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3)减少损失原则。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师生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尽快恢复校园教学秩序,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稳定与安全。

(4)遵循法律原则。在处置恐怖袭击事件时,严格遵循国家法律和法规政策。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组织指挥体系

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蔡德成

副组长:陈见兴、岳元峰、马浚

成员:王玉清、段长松、贺石秀、刘占滨、董芳、王广武、裴建韬、李淑香、宋秀敏、李贵庭、宋玉顺、王军

工作办公室设在院保卫处,办公室主任段长松。

联系电话:0411—8758018713354083582

2.2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全校恐怖事件处置工作,派人参与现场指挥;视情况向市高校工委和相关部门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负责传达有关指令和组织落实。

3处置措施

3.1报告

一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各相关部门在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立即向校总值班室(电话:87580187)、校处置恐怖袭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报告市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工作指挥机构办公室。

3.2及时判明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

大规模袭击事件发生后,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各负其责,迅速对事件现场进行实时监控、追踪,并上报事态发展变化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判明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3.3现场处置启动

校处置恐怖袭击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率小组主要人员赶赴现场,立即现场组织指挥反恐怖袭击处置工作。校处置恐怖袭击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现场指挥的具体工作,统一掌握恐怖事件的情报信息,拟定决策建议,传达指挥部的指示和命令,学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时应迅速调集本校资源和力量,先行采取紧急处置和救援行动,必要时申请当地政府,调动公安、民政、经济、建设、交通、信息、水利、农业、卫生、环保等部门予以支援,开展抢救伤员、疏散人群、安置群众、封锁和隔离相关区域,防止建筑物坍塌、水电气泄漏,排除爆炸装置、辐射源等,控制核辐射、疫情、毒情扩散等工作,及时组织实施现场勘查或人质谈判、解救工作。

3.4善后处置

学校在恐怖袭击事件处置工作完毕后,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要组织力量迅速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减少恐怖袭击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3.5调查评估

在恐怖袭击事件现场处置结束的同时,处置恐怖袭击事件领导小组会同上级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配合事件调查组开展事件调查处理工作。

4处置工作保障

4.1日常防范

4.1.1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防范各类恐怖袭击的规章制度,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完善落实各种安全防范措施。

4.1.2各部门要加强对重要人员、部位、场所、设施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

4.1.3各部门要加强对各种爆炸物品、放射性、生物、化学等危险品的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建立责任制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严防发生相关物品被盗、被抢、丢失以及相关设施被袭击等事件。

4.1.4各部门要加强有关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师生预防恐怖袭击的常识,鼓励师生举报恐怖犯罪线索,广泛调动师生参与反恐怖斗争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

5附则

5.1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大连翻译职业学院保卫处负责解释。

反恐预案篇6

检察机关在反恐中的作用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其罗(asha-rosemigiro)先生在代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讲话中强调,检察官可以让为受害者负责,检察官在反恐中发挥着独特、重要的作用。安理会反恐委员会主席、土耳其大使阿帕坎(ertugrulapakan)先生也指出,检察官在全球反恐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是各执法部门之间必要的桥梁。虽然各国的司法体制各有不同,但检察机关作为现代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的反恐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国家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还在反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机关对侦查的引导作用。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是检警一体模式,警察对犯罪案件的侦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检察官的要求。为提高恐怖主义犯罪案件的成功率,很多国家的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警察侦查工作的指挥和引导。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是检警分立模式,检察官与警察各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侦查权,但在调查和检控恐怖主义犯罪案件中,也强调检警之间的合作。在中国,对于收集证据、证明犯罪等存在较大难度的恐怖主义犯罪案件以及其他重大、复杂案件,检察机关通过指派专人介入侦查引导侦查机关取证的方式,来增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是很多国家将原属法院的一些司法权力交由检察机关行使,以减少制约追诉恐怖主义犯罪的关卡和程序,尽快抓获,预防恐怖袭击的发生。如在埃及,对有线或无线网络上邮件、短讯、电报和对话内容进行监测或截取,必须获得预审法官的特别授权,而对于恐怖主义犯罪案件的调查,则由检察机关颁发此类授权。

三是为了统一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很多国家将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从诉讼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西班牙成立了检察官领导下的保护受害人办公室;澳大利亚总检察长可裁定是否将恐怖主义犯罪人移交给其他州或行政区服刑;俄罗斯联邦检察机关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采取措施预防恐怖活动。

二十一世纪恐怖主义面临的挑战

反恐委员会主席阿帕坎先生指出,恐怖主义犯罪案件越来越复杂,恐怖手段和技术越来越高明,因此应当注意研讨如何应对不断创新的恐怖主义犯罪。反恐委员会执行局主任史密斯(mikesmith)先生认为,应当弄清真正的挑战在哪里。立法将恐怖主义包括资助恐怖主义定罪固然重要,但是在刑事司法中如何落实,如何成功也很重要。总结与会代表的发言,二十一世纪恐怖主义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恐怖主义犯罪的跨国性进一步增强,体现在恐怖组织或人员、活动地点、袭击对象等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相应的,犯罪地点、嫌犯位置、证据持有、受害者国籍等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因此,不论哪一个国家对之进行追诉,都需要获得其他有关国家的支持和协作。

二是恐怖活动的手段与方式复杂多变,除了传统的暗杀、爆炸、劫机、绑架等手段外,利用生物、化学、核武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恐怖活动呈发展之势。相应的,便面临着多种形式的恐怖主义犯罪,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形式的恐怖主义犯罪实行犯,以及为恐怖主义活动提供资金、培训、策划、筹备等非实行犯(广泛的共同犯罪)。目前对煽动恐怖主义如何定罪还存在分歧。如何既预防煽动恐怖主义又尊重人权是很难平衡的问题。

三是恐怖主义组织往往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组织严密,装备先进,且恐怖主义组织间相互勾结,有进一步联合、合作的倾向。这意味着恐怖主义犯罪能力越来越强,技术越来越高,相应地侦破恐怖主义犯罪、缉拿以及证明等都更加困难。巴基斯坦联邦调查局反恐处处长丘若斯(muhammadkhalidqureshi)先生指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恐怖主义犯罪的性质决定了其攻击有周密的规划,秘密组织及其支持者不断调整目标、方式,装备也尖端化,而我们的调查、能力不高,缺乏培训,设备落后。国际合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需要支持能力建设,培训、设备、管理需要大量精力、能力,任务艰巨。

四是恐怖袭击活动往往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以及短时间内连续实施的特征,这就要求反恐必须能够快速反应,包括迅速破获案件、缉拿,以防止恐怖主义犯罪行为连续发生,以及迅速有效地收集证据,将绳之以法,打击其嚣张气焰。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证据问题。目前在证据、证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恐怖主义犯罪的证人、受害人不愿或不敢作证,经常对成功检控造成实质。二是为了应对危害性、危险性极高的恐怖主义犯罪,很多国家扩大了执法部门的权限,为反恐侦查机构提供特殊侦查手段,如电子监听、特工行动、控制下交付等,相应地就会限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并且还面临情报机构获得的信息、情报要保密而刑事诉讼过程要求透明二者之间的矛盾。

联合国与犯罪办公室反恐办主任茹茵(ceciliaruthstrǒmruin)女士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应对巨大的挑战:一是积极主动地、惩治恐怖主义犯罪,使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并规范密谋、煽动恐怖主义犯罪等罪名的标准;二是规范收集、使用与恐怖主义犯罪有关的信息、情报,建立独立的机构进行司法审查和监督,解决信息、情报的保密与司法程序透明间的矛盾问题;三是加大对执法机关的培训力度,就如何使用强有力的调查、手段为检察官提供全面的建议和培训,以提高执行安理会1373号决议的能力;四是必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努力拓展国际合作的途径和范围,形成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合力。

恐怖主义融资

2000年联合国《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强调,各缔约国应特别酌情考虑采取管制措施,以预防和制止涉嫌为恐怖主义目的提供的资金的流动,并加强关于这种资金的国际流动的情报交流。安理会1373号决议要求所有成员国应预防和制止资助恐怖主义行为,将募集可能用以实施恐怖主义行为资金的行为犯罪化,禁绝资助恐怖主义者。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资金是恐怖主义犯罪的命脉,因此在打击和预防恐怖主义犯罪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切断恐怖组织的经济命脉。反恐执行局高级司法官罗杰(trevorrrajah)先生认为,恐怖主义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洗钱和恐怖融资,遏制和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能够起到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作用。很多恐怖主义组织与资助机构有联系。金融反恐主要是沿着恐怖主义组织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发现和跟踪恐怖主义组织行踪,破坏他们利用网络的能力,掐断恐怖组织的资金链。

反恐国际合作

安理会第1373号决议呼吁会员国与其他国家政府展开合作,调查、发现、逮捕、引渡和,强化反恐行动信息的交换,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议展开合作。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虽然联合国大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了一系列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宣言和公约,但静态的国际性禁止法律规范或宣言只是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先导基础,国家间的动态协作才能真正形成强有力的惩治恐怖主义措施。因此,必须加强国家间的合作,才能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有所作为。目前,很多国家在探求高效、快捷的反恐国际合作途径,如法国和德国商定两国可以联合通缉,并设联络官协调通缉行动的措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代表都在发言中谈到了“欧洲逮捕令”(即欧盟成员国司法当局相互承认搜捕权力的一项制度)为欧洲国家间的反恐合作提供了迅速便捷的程序。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创立的四项区域检察合作机制(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检察院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成员国检察院合作机制、亚欧会议成员国检察院对话合作机制和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反恐检务合作畅通了渠道。

反恐预案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危机处理运行机制研究》(编号tJGL10-960)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我国社会管理体系中建立前馈控制系统的研究》(编号BSH031)成果之一。

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这一机制的重要方面之一。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和复议、仲裁、审判等方式方法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方法。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包括制定法律和建立各种法规、执行相应的司法工作两个方面。法律法规是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合理处置公共危机、保护人权和物权的可靠手段,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具体化或操作化。为了适应新型危机的诸多挑战,需要修改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确保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法制化、标准化和统一化。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基本情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迄今,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形成了覆盖各个法律层级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分布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各个层级法律文件中。据统计,目前我已经制定公共危机应对类的法律有36部,行政法规37部,部门规章55部,有关文件近120件。现有法律体系表现为基本立法与专门立法相结合的立法特征,作为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称“应对法”)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共同问题及其处理的过程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规定,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在基本法之外存在大量分散、应对特定种类突发事件的单项立法。较好地实现了应急管理法治统一与具体领域特别应对相结合。大量单项立法形式上已经覆盖了一般性突发事件领域中的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应对,其优点是针对性强,或者结合某类突发事件的特点,或者结合某个阶段应对工作的特点,规定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规按其引发诱因分为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四类。

(一)社会安全类

1.战争与动员状态法。战争与动员状态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防交通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兵役法》、《预备役军官法》和《人民防空法》。宪法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动员令。

2.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所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该法对国家安全部门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职责、公民和组织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义务和权利作了规定。

3.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法在我国尚无统一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中有所体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8条第4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8条第4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第26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等对紧急状态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我国规定的类似于国外实施的紧急状态,由于我国宪法规定的是,过去拉萨、北京也是宣布实行,所以法律名称仍然规定为法。

4.反恐怖法律法规。我国反恐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参加国际条约而承担的反恐义务。中国目前已参加了全部全球性12个反恐国际公约和1个区域性反恐公约。这些公约的内容被引入国内法,变成中国国内反恐法的内容。明确了恐怖犯罪的行为、缔约国对恐怖犯罪应采取的必要措施、缔约国反恐合作的措施、反恐的引渡原则。第二,刑法中直接与反恐有关的规定。2001年颁布的刑法增加了反恐的内容,设立了反恐的罪名,加重了量刑。第三,刑法中间接与反恐相关的罪名颇多。以刑法中的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为例,其中的114-123等条款都可适用于恐怖主义犯罪。这些规定不同程度与反恐有关,量刑比较严厉,体现了国际反恐的精神[1]。但在预防恐怖活动方面,没有规定。

5.一般社会安全法规。这类法规主要是“应对法”,对突发事件预防预控、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措施及其组织设计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定,该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基本法的性质。

(二)自然灾害类

我国在对抗自然灾害领域内的立法比较完善,主要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20世纪90年代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21世纪的《气象法》、《水法》。这些立法从主要针对普遍性灾害到涵盖冷僻性灾害。

(三)事故灾难类

由于事故灾难的种类繁多,使得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渔业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法》、《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事故灾难类的公共危机立法已经涵盖了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比较系统规定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并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

(四)公共卫生事件类

我国最早的一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法规是1956年劳动部制定的《防止沥青中毒办法》。随后制定了5部涉及到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和沥青中毒、危险化学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血吸虫重大疫情、疟疾爆发流行等危机管理法律文件,2003年颁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类法律、法规的一个里程碑[2]。

(五)我国应急法制中的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在本质上是各种应急法律规范的具体执行方案。但分析发现,目前的国家和省级预案却创制、补充了大量的法律规范,用于弥补立法缺陷,使预案本身成为应急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程度上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性质[3]。我国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包括:(1)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纲。(2)地方性的应急预案。包括省、市、地、县、乡以及各单位、各企事业团体、各部门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的的应急预案。(3)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国家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又自成一体。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频繁的应急管理实践使我国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建立了较完备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但是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上没有走出传统的官僚制,存在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责任对上不对下,在实际应急处置活动中出现反应迟缓、协调不力、处理困难等问题,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存在立法空白领域

1.处置法不完善。《法》主要适用于国内非常严重的动乱、暴乱或骚乱,不适用于一些小规模民众性。当前,我国处在高发期,此种态势仍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类事件对社会稳定、生命和财产安全、人心向背等影响较大,因此,需要一部针对预防预控、处置、善后恢复的法律。

2.反恐怖法不完善。与中东、美国等国家比较,我国恐怖袭击爆发频率相对较低,应对恐怖袭击的实战经验不足,应对方案主要停留在反恐训练等事务性层面。我国虽然参加了一些有关反恐怖的国际条约,但国际法并不能在我国直接应用,尚需转化成国内法才能发挥其作用。

3.紧急状态立法不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只规定了紧急状态的决定机关和宣布机关,没有规定何为紧急状态,紧急状态之下的相应制度。因此,需要在实体法律层面规范化、具体化。“应对法”虽然具有基本法性质,但不适用于紧急状态。《法》是针对较为严重的骚乱事件所采取的一种严厉的应急措施,也不适合于所有紧急状态情形。

(二)法律结构不合理,存在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与冲突

1.缺乏真正统一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法。虽然颁布了“应对法”,但公共危机管理立法总体上仍然是分散性的。我国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涉外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等都涉及到公共危机事件的防治、应对。“应对法”是带有基本法性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但该法对我国危机管理法律规范还未作出全面的整合,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危机管理,尚未对许多跨部门的危机管理进行立法调整,缺乏公共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整合措施条款,因此,该法尚不是危机管理的基本法。另外,一事一立法往往造成立法重复,不利于整合突发事件应对平台,造成资源浪费。

2.法律法规种类、层次繁多,彼此独立,交叉重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四大类。每一类包含十几部甚至几十部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正规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它们在内容上彼此独立,交叉重复和冲突的地方比较多,执行上互不干涉。突发事件本来就种类繁多,适用的法律也各不相同。这种格局造成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上下级行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作。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立法也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合力,并造成了突发事件类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例如,水资源及防洪这一类突发事件的法律有《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等。再加一部广泛适用的“应对法”,还有其他部门规章、众多的地方性规章。在水患预防、应急时,面对这些法律法规,难以依法做出最有效的选择。

(三)部分法律内容缺失或不具体

1.缺乏私权利救济保护的具体法律规定。在公共危机处置的紧急时刻,为了迅速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行使公权力的时候往往会牺牲部分公民的私权或私利,这在原则上是正当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公民的哪些具体的私权利是可以被克减的,可以被克减到何种程度,可以由哪些行政机关进行克减,克减的程序如何等;哪些私权是不可以被克减的;当公民的私权或私利受到不必要的克减时,应当通过哪些途径寻求救济等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2.应急行政权力的授予及规制不具体。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为了保证政府有足够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突发事件,对政府享有何种权力进行了具体规定,但对权力行使的程序缺乏明确规定。

3.对公共危机管理组织间的横向协调与合作的规定不够充分。公共危机管理的多数立法规定了应急处置工作的主管机关和协助机关及其权责,但对于跨省、市、县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没有明确的规定约束。

4.对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法律规定单一、原则化。目前立法主要规定了政府如何组织实施灾后重建工作,对于如何调动社会组织,如何充分发挥公民自救,只有一些原则性的条款,缺乏明确的规定。如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大家已经感受到志愿者的热情和力量,但由于欠缺有效组织,出现了一些问题[1]。

(四)立法主体不合法理

我国立法主体是多元化的,许多立法规划是由行政机关或地方政府来实施,造成权力机关(人大)对立法控制的减弱,容易导致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滥用。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方面表现为部门管理色彩较重,管理部门分散,对各种公共危机管理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在危机处置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以自然灾害为例,我国一方面灾害种类比较多,不同灾害的防治工作特点也不一样;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防灾减灾体制为分散型,除了救灾物资、工具、对受灾者的救助以及对殉职者的抚恤等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之外,每一个灾种,从灾害预防、应急,到灾害救助、恢复重建,其管理体制都是与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很难实现在一个统一的灾害防治组织体制下对各种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2]。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规体系

(一)弥补立法空白领域,完善法制体系

1.完善处置法。尽管“应对法””对社会安全类事件在预防预控、处置方面做了不少规定,《公安机关处置规定》重点对的处置做了规定,但的特殊性依然没有体现,如何从源头上消除依然没有解决。的特殊性是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侵害,长期没得到解决,导致积怨越来越深,以致最后爆发。从社会公平角度看,的爆发有其合法性的一面。导致的原因往往是社会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公共组织都有可能。因此,要从法律、制度上加强在预防预控和事后追责方面的规定。

2.完善反恐怖法。制定专门、系统的反恐法律。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中国需要有一部专门、内容系统的反恐的法律,规范反恐行动,调动各方力量,明确反恐职责,有力地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其内容主要有:明确恐怖犯罪;确立反恐的基本原则;全面规定实体法方面的内容,把已有的和根据发展趋势可能出现的恐怖主义犯罪行为都一一列出;规定特殊的程序法内容;规定专门的反恐机构与反恐监督机构。

3.完善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法分散在宪法、“应对法”、港澳基本法和法、专利法等法规当中。战争、严重动乱、重大灾难都会造成紧急状态,对这些不同的紧急状态的规定、预防预控、处置、善后回复等都有其各自的特征,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并通过系统的立法加以规定。因此需要一部专门的紧急状态法。另外,《战时经济管制法》、《灾害保险法》、《灾害救助和补偿法》等法律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二)调整法律结构,明晰法律适用范围

1.完善“应对法”。我国目前尽管理颁布了“应对法”,但从总体上讲,危机管理立法状态仍然是分散性的。“应对法”带有基本法性质,但该法对我国危机管理法律规范还未做出全面的整合,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危机管理,尚未对许多跨部门的危机管理立法进行调整,缺少较高的危机思想原则和具体的整合措施条款,因此,该法尚不是真正意义上危机管理的基本法。可以考虑将紧急状态法、反恐怖法、战争状态法等危机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整合到“应对法”当中。

2.进一步清理各种危机的管理法律法规,消除冲突内容。由于我国危机管理法律法规种类、层次繁多,彼此独立,交叉重复、冲突,需要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完善上位法律,修改、废止、解释下位法律法规,尤其要废止那些与上位法律冲突的、部门本位为主的行政规章。

(三)明晰或补充重要法律内容

1.明晰私权利救济保护的法律内容。建议在“应对法”中具体规定:公民的哪些私权私利是可以被克减的,被克减到何种程度,可由哪些行政机关执行,执行的程序如何等;哪些是不可以被克减的;当公民的私权私利受到不必要的克减时,应当通过哪些途径寻求补偿等。

2.明晰应急行政权力的授予及规制。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授予了政府应对权力,尚需对这些权力的行使赋予正当的程序规定。“应对法”第12条、第49条对政府的相应权力进行了原则上的授予规定。究竟可以对哪些行政单位临时授予哪些紧急行政权力,并未做出细致的规定。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执行部门、执行程序、监督部门等内容。

3.明晰、加重处罚规定。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及处罚方面,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依然停留在原则层面。如“应对法”第63条规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种处罚规定没有明确指出何种机关、依照何种程序责令改正、给予何种处分等,缺乏可操作性。其结果便是责罚不能有效执行,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反复出现,“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瘦肉精”猪肉、“牛肉膏”、“毒胶囊”等事件不断出现,这些都表明,一是对直接犯罪处罚不力,犯罪成本低;二是行政部门监管不力处罚过轻。因此,要进一步明晰、加重对直接不法行为和行政执法部门失职的处罚。

4.补充组织间横向协调与合作的规定。突发事件的应对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地方政府等快速反应,因此,需要通过立法将不同部门、政府的职责明晰化,即对国家及其各个部门、地方政府及其各个部门、军队、地方自治团体等在危机预防、预控、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等阶段的职责做具体的规定。

5.明晰有关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法律规定。目前立法主要规定了政府如何在危机预防、预控、应急处置、危机恢复等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如何调动其他社会组织,如何充分发挥公民自救,只有一些原则性的条款,欠缺对非政府组织力量参与危机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因此,需要在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普通公民、志愿者等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途径和行为[1]。

6.设立重奖举报法条。设立公众的对抗权是各国应急立法的经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条例》第24条授予公众的隐患举报权、不作为举报权、举报权,要求有关机关公布统一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举报电话,并对举报突发公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2]。建议在“应对法”中进一步增设这项规定。

反恐预案篇8

关键词:反恐怖;问题;探究。

2014年3月1日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恐怖事件造成29人遇难,143人受伤,这是继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东突”恐怖组织实施的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恐怖事件。面对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除了愤慨、谴责与打击外,更应该反思和反省!在反恐怖的各个环节能否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与挑战?应当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尝试就若干问题进行探究,以期能对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工作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反恐怖立法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是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及其他敌对势力实施的恐怖活动,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近年来“东突”恐怖组织频繁实施的恐怖活动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目前,我国反恐怖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与反恐怖形势需求不相适应,“9·11”恐怖事件后,应国内反恐需要,我国陆续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三)》(2001年)、《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草案)》(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先后加入了13部国际反恐怖公约中的11部。

在狂热的恐怖活动犯罪面前,现有法律的威慑功能显得局限和单薄。一是难以消除恐怖主义孳生根源。二是不能涵盖反恐怖各个环节。三是难以有效地威慑恐怖犯罪分子。如《刑法》涉及恐怖活动犯罪仅局限在(第120条: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资助恐怖组织、恐怖活动个人罪)、(第191条:(涉恐)洗钱罪)、(第291条:编造、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罪)等条文中,没有把恐怖活动可能涉及的犯罪囊括其中,使得一些恐怖活动(劫持人质、劫持飞机、网络犯罪)只能以其他罪名界定,混同于普通刑事犯罪,无形中削弱了反恐怖的威慑力2001年以来,《反恐怖法》在各个层面讨论酝酿多年,至今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由于我国面临恐怖活         动的现实威胁,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日益突出,推进反恐怖立法、解决反恐怖斗争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实际困难,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10月24日,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草案)》说明时说,由于现行法律没有对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的含义作出规定,直接影响到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和对涉恐资产的控制,也影响到反恐怖国际合作。①。

2013年6月26日,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现行法律制度尚未完全满足新形势下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没有实践急需的惩治恐怖活动、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的专门立法。②2014年人大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新增“反恐”表述,充分说明反恐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出台《反恐怖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二、规范统一恐怖活动犯罪、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名称,严格区分恐怖活动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

(一)国内对恐怖活动犯罪、恐怖活动组。

织、恐怖活动分子的名称杂乱不一,与反恐怖的严肃性不对称,影响反恐怖国际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出现在政府公告、领导讲话、职能部门文件、媒体报道中关于恐怖活动组织的名称有:“三股势力”、“疆独”、“疆独”分裂势力、“疆独”暴恐势力、“东突”、“东突独”、“东突”分裂势力、“东突”极端分裂势力、“东突”恐怖势力、“东突”分裂恐怖势力、“东突”极端恐怖势力、“东突”暴力恐怖势力、“东突”极端暴力恐怖势力、新疆分裂势力、新疆暴恐势力、新疆暴恐分裂势力、“疆独”暴力恐怖势力、涉疆暴力恐怖势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既不规范,也不严肃。不明缘由的还以为中国存在多股恐怖势力或多个恐怖组织,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国际社会密切合作,恐怖活动犯罪、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分子的名称应与国际公约接轨。

2011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         (草案),对【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既然有法律定义,就应该严格遵照,而不是随意而为。同时,不应该在恐怖活动犯罪、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分子名称前加地域限定词,这样容易造成地域歧视,扩大打击面,授人以柄。政府机关、职能部门首先应该规范统一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名称,同时引导媒体、社会公众规范统一。

(二)恐怖活动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恐怖活动犯罪具有特定政治目的。个人或团体因利益纠纷、恩怨纠葛等因素实施的爆炸、纵火、绑架人质、故意杀人、劫持交通工具、投放危险物质、散布虚假信息等犯罪活动,虽然与某些恐怖活动表现形式相同,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恐怖效应,但其主观上不具有特定政治目的,不能将其视为恐怖活动。

在恐怖与反恐怖尖锐对立的今天,国家层面的认识必须转变和更新,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政治敌对是孳生恐怖主义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关系不大。恐怖活动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有本质区别,不能随意用“严重暴力犯罪”等同或代替恐怖活动犯罪,这样容易混淆两种不同性质犯罪,误导公众。

三、如何应对恐怖活动犯罪的变化。

据新疆自治区公安厅统计,2012年新疆发生恐怖案件190余起,绝大多数发生在南疆地区。2013年以前,“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曾声明对上海、云南、福建等地发生的暴力犯罪案件负责,但都是虚张声势。但是分析“东突”恐怖组织近年来实施的恐怖活动,可看出“东突”恐怖组织的活动范围与袭击目标发生了变化,活动范围从新疆本地转向国内其他区域;袭击目标从主要针对特定对象更多转向人员密集、防范薄弱的非特定对象,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③(见下图)。

昆明“3.01”恐怖事件造成众多无辜者受到伤害,也让其他地方的人们感到不安,下一次恐怖袭击事件会发生在哪里?该如何防范和应对?相对新疆、北京等地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国内其他地方显得薄弱,公众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东突”恐怖组织极有可能会继续在新疆以外地区策划恐怖袭击事件,这就给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完善反恐怖机制,强化防范措施,增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昆明“3·01”恐怖事件是“东突”恐怖势力精心策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恐怖活动。从空间特征分析,选择地点———远离新疆千里之外的昆明;针对目标———人流量大的火车站,不仅容易造成重大伤亡,而且能产生严重的恐怖效应。

从时间特征分析,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重大活动期间容易造成轰动效应;晚上9时20分———警方和公众的防范相对薄弱。

事件发生后,指出,“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强化底线思维,以坚决态度、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李克强指出,“各地公安机关要加强治安防控措施,做好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防范工作。”①2014年3月16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实行武装巡逻、动中备勤的常态化。做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对公然行凶、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分子,要依法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及时处置。”鉴于危害恐怖活动犯罪后果的严重性,事后惩罚不是目的,事前防范才是根本。强力部门要加强对政府机关、重要公共场所、医院、学校、幼儿园、机场、车站、码头、公园、繁华街区、旅游景点、油气站及其它场所的安全防范,防止恐怖活动犯罪造成灾害性后果。此外,在重大会议、活动、体育比赛和节日期间,必须加强安全防范工作,防止恐怖活动犯罪发生。

四、在反恐怖行动中注重情报引导侦查的效应。

恐怖活动组织为使恐怖活动实施成功,往往都有一个策划、预谋、准备过程。

思想准备—→干不干?针对谁?(制定行动计划)人员准备—→谁去干?(选择行动人员)方法准备—→怎么干?(掌握相关技能、实地考察目标、准备逃避方法)物资准备—→用什么干?(获取活动经费、制造和取得作案工具)如果能在恐怖活动预谋过程中,及时获取相关情报线索,对于有效预防与打击恐怖活动犯罪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8月,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即明确强调,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原则,按照积极预防、综合治理方针,全面落实反恐怖斗争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将暴力恐怖活动摧毁在行动之前,最大限度地消除暴力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最大限度地铲除滋生暴力恐怖活动的土壤。

实践证明,最好的反恐怖手段是预警。及时掌握有关恐怖活动的情报和线索是取得反恐怖斗争胜利的关键。因此,加强反恐怖情报工作,建立和完善情报预警机制,提高情报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对境内外(有现实危害或潜在危害)的恐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及其他敌对势力开展侦察调查,及时获取情报线索。一旦发现有从事恐怖活动嫌疑的对象,立即进行严密侦控,监视其一举一动,掌握其一言一行。做到敌动我动,先发制敌,才能为防范、处置恐怖袭击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反恐怖机制的确立和完善。

反恐怖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的系统工程,如果反恐怖机制不健全,反恐怖预案流于形式,反恐怖情报预警机制不完备,危险物品管制存在漏          洞,没有快速高效的反恐怖力量,都可能加剧恐怖活动犯罪的危害。反恐怖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形成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综治格局。亿万双警惕正义的眼睛,守护亿万人的幸福安宁。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切实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根据当前形势需要,必须尽快完善反恐怖机制:

(一)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龙头,统筹国家反恐怖工作。

反恐怖涉及多个系统、多个部门职能。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系统独立、条块交叉,人权事权分散,缺乏国家层面的指挥协调机构。调动相关人力物力需多方请示审批,已完全不适应对恐怖(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处置。1997年曾提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方案,但未能实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建议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省级机构)统一部署下,指挥、协调军队、安全、公安、武警、交通、卫生、民族、宗教、民政、新闻等职能部门行动,形成反恐怖合力。

(二)制定处置恐怖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演习检验可行性。

第一,针对频繁发生、危害突出的恐怖活动设计针对性演习,检验指挥机制、处置能力及装备情况。第二,恐怖事件发生后,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和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第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快查清事件真相,依法惩治恐怖分子,摧毁恐怖组织;。

(三)完善社会防控措施,规避反恐怖“软肋”。

六、在防范和处置恐怖事件中凸显反恐怖力量的效能。

国际反恐怖实践证明,特种力量是震慑犯罪的锐利武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一些国家的特种力量如“阿尔法”、“野小子”、“海豹”、“三角洲”、GSG-9等具备装备精良、技能全面、快速反应的特点,在恐怖事件发生后,或解救人质,或迅速平息事件,适应全天候作战要求。当前,我国反恐怖力量素质不高的短板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充分显露,如决策不当、训练不足、装备缺乏等。加强特种力量建设和训练,保         障在应对恐怖事件中发挥作用,是当前和今后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

2014年“两会”武警部队副司令员薛国强透露,2013年武警部队处置恐怖案件和严重暴力犯罪105起,捕歼、捕获1728人。武警部队部级反恐怖力量有“雪豹”突击队、反劫机特种大队;省级有特战中队;地市级有特战排;县级有机动班。①此外,还有军队、公安机关的多种、多支特种力量。如何有效配置和使用现有的特种力量,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这些特种力量主要部署在城市及相关地区,负责保卫重点要害部位和场所。可是一旦周边地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其是否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是否具有应对和处置恐怖事件的能力?是否具有当机处置的权限?还是与过往一样,需要经过层层请示和审批后才能行动?还是只能在演习场上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关键因素,如果不完善和强化,会严重影响反恐怖行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强化反恐怖人员素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反恐怖行动具有时效性、对抗性特点。要在瞬息万变、针锋相对的生死较量中取胜,反恐怖人员除掌握先进装备和多种技能外,还必须具有坚定信仰、强健体魄、敏锐判断力和丰富实战经验。

纵观国际反恐怖经验及教训,反恐怖人员需要在严酷环境下沉着冷静地分析和处理情况,是对体力、精力、智力极限的挑战。由此,反恐怖人员的训练必须突出高难度、高强度、适应实战的特点,训练科目包括:忠诚纪律教育、体能体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语言技能训练、生存能力训练、器械技能训练、作战技能训练、团队战术协作等方面。

七、对社会公众和媒体进行反恐怖引导和教育。

(一)旗帜鲜明地阐明中国政府的反恐怖立场。

中国政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无论恐怖主义发生在何地、针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出现,国际社会都应共同努力,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打击恐怖主义要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反对将恐怖主义问题和特定的宗教或民族相联系;反恐怖必须标本兼治;不能对打击恐怖主义采取双重标准。

联合国主导制定的《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等13个反恐怖国际公约明确指出:

一切恐怖主义行为、方法和做法均为无可辩护的犯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引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种族、族裔、宗教或其他类似性质的考虑因素为其辩解。

(二)强化社会宣传和教育。

针对当前公众普遍缺少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的现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开展防范恐怖活动的安全教育和应急自救知识学习,指导公众如何发现可疑迹象并及时举报,调动公众参与反恐怖斗争的积极性;指导公众在面对恐怖袭击时采取正确措施规避危险,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程度。

八、正确认识和应对当代民族、宗教问题(一)必须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民族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能演变为民族分裂主义。民族分裂势力主要通过政治诉求、暴力活动甚至武装对抗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危及国家安全。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民族问题,回避、人为淡化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承认民族问题的存在,正视民族问题的存在,客观地认识和看待民族问题,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还必须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文化因素。经济发展固然可以减少一些社会问题,却不能完全消除民族分裂主义,不能寄希望于用经济援助解决一切民族宗教问题。必须高度关注由于文化异化、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导致极端宗教主义乘虚而入带来的后果。国内一些地区,极端宗教组织向青少年灌输极端宗教思想,宣扬“圣战”、“殉教”,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恨,策划实施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甚至发动自杀式恐怖袭击,后果已经显现出来。

2014年3月16日,《环球时报》邀请12位在北京的新疆维吾尔族同胞,请他们对在北京的生活、各自的困惑以及反恐形势畅所欲言。①热汉古丽(女,44岁,民族文化宫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编审,来自乌鲁木齐):对民族政策,该保留的要保留,该调整的要调整,该取消的也要取消。像一些地方仍实行“两少一宽”

政策(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对少数民族犯罪分子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要尽量从宽”),就应取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罪了就该抓,该枪毙的枪毙,不能因为是少数民族,犯法了不抓,还说是国家优待政策。这会养成一些人的恶劣习惯。

阿布拉(男,32岁,《中国穆斯林》杂志社编辑,来自和田):要解决民族问题,必须要利用好爱国人士和宗教人士,民众思想才不会被极端宗教思潮占领。

多鲁洪(男,41岁,民族出版社音像部副主任,来自库尔勒):到现在为止,在任何一次恐怖事件中,没有一个维吾尔族的爱国宗教人士、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参与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所以怎么发挥维吾尔族干部、爱国宗教人士等的作用很关键。

历史证明,维护国家统一是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危害国家安全、践踏法律尊严。任何民族,任何宗教,都不允许违反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安全。

反恐预案篇9

以前,恐怖主义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似乎距离非常遥远。如今,我们觉得只会在美国、伊拉克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居然就发生在身边。2013年下半年至今相继发生的“10・28金水桥暴力恐怖袭击案”“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和“乌鲁木齐火车站南站站外爆炸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危机就在我们身边,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反恐战争也正在进行。目前,我国对恐怖主义高度关注,已列入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序列。

这几个事件的相继发生,致使有些人质疑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认为民族政策的倾斜让恐怖主义有藏身之所。笔者认为我们现阶段的民族政策还是合理的,现在要把民族问题和恐怖主义问题分开,明确少数民族同样是恐怖袭击的受害者。

中国现在的反恐形势非常严峻,不亚于“9・11事件”后的美国,呈现出内紧外松的状态。当下的恐怖主义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作案主体底层化、袭击对象平民化、袭击方式流动化、袭击手段残忍化、袭击工具原始化、袭击时期敏感化,另外袭击地点一般是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和敏感地区、有政治象征性意义的地区,这就增加了反恐的难度和不可预测性。

如何构建完善的反恐战略

目前发生的恐怖袭击虽然受害人数少但社会危害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要取胜,必须要有战略,包括要有行动路线图、反恐的手段、反恐的力量和反恐的装备。如何构建一个整体的反恐战略,笔者认为应当分为以下层次: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现在我们已经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应对恐怖主义。同时要尽快制定《反恐法》,整合反恐力量、反恐资源,做好反恐预案,组织一支专门的反恐部队。

再者是做好境外反恐。恐怖主义无孔不入,特别是境外部分地区已成为恐怖主义思想和恐怖主义分子的集散地,他们在那里训练、指挥、通信并供应器材,特别是进行一些“洗脑”活动,所以笔者提出对于境外恐怖主义集散地、指挥中心、通信枢纽、训练基地和物资器材储备库等要进行定点清除,防患于未然,防患于境外。

境外定点清除存在一些法律和技术性的难题,涉及国家、与各国的外交关系、国际法的规定等。笔者建议要从法律上进行完善,首先要与相关国家沟通,征得同意方可进行。

很多没有国籍,恐怖主义没有国界,是全人类的公敌。国内的恐怖组织多数时候并非是单一独立的,而是与国际恐怖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前段时间“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中的犯罪分子,他们去昆明的目的之一是想要出境与境外组织取得联系。我们必须斩断这种联系,特别要掌握这方面的情报,在情报上要和境外加强沟通。此外,我们的边防线也应该成为反恐警戒线。

第三是完善国内反恐法制建设。笔者曾经积极呼吁,要尽快制定一部《境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另外要加入国际的反恐情报组织,进行这方面的合作。比如我们捉拿“湄公河惨案”制造者――缅甸毒枭诺坎时,就是采取联合行动,因为该源头在境外,我们必须把源头打掉。另外,为保护海外公民,需修改完善《海外领事法》,力求公民到哪里,国家安全保护就能到达哪里。

中美合作的可能

有人提出在反恐方面,美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建议与美国合作,情报共享。的确,“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反恐方面下足功夫。总体而言,美国的反恐战略有三条路径:第一是确定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第二是进行国际合作,特别是取得大国的合作;第三是输出民主价值观,促进社会的自由和繁荣。三者既有硬实力的体现,也有软实力的结合,对于我们不无启示意义。

反恐预案篇10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1、重点对进出车辆人员进行管理,加强其登记、询问力度,杜绝与公司业务、工作无关人员私自进入车场。公交车场属于一级防火单位,未得到领导批示门卫人员不得随意放行外来人员进出公交车场。进入车场人员必须在相关人员陪同下、佩戴出入证情况下方可进入现场,以此避免不法分子随意进入车场进行不法活动。

2、定期召开公司安全会议,强调安保工作,督促运营车队、职能部门、寄驻单位做好现场反恐安保工作,杜绝任何人员在车场内吸烟、使用明火饮酒、滋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落实到位。

3、拟定反恐应急预案,制定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断提高了应对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4、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抓好安全防事故驾驭能力,对新分配来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气氛。

5、深入公司现场检查运行、生产设备、现场管理、安全防护等情况,督促做好安全工作。

二、强化责任意识,做好反恐防恐工作

1、对公司人员进行操作规程的培训,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等,进一步强化消防防范的各项措施。

2、宣传消防安全、治安防范、反恐、防恐知识,组织开展防火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员工防火安全意识和防火自救能力。

3、督促定期对各类安防器材进行维护,确保设施器材完好齐备有效。

4、定期不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下发整改通知,督促予以整改,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5、继续开展隐患排查、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责,反恐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平时的安全防范工作重点,确保安全防范工作万无一失。同时加强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并落实到位,积极开展隐患排查、领导带班、24小时作业监护等工作,从而确保车场、车辆及公司财产安全。

6、针对车场大门处需增加防撞设施、防爆器具等,现场安全标识等工作将在本年度积极的开展完成。

三、消防安全方面:

1、认真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学习《消防法》、《消防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2、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了解本岗位的防火 措施,做到会报警,会使用灭火材料扑救初期火灾,会自救逃生,会组织人员疏散。

3、每月组织不少于两次的消防安全检查,重点部位要坚持每日检查、巡查,并建立月查记录。

4、保障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消防安全疏散标志、消防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5、组织并开展消防演练。

6、加强消防器材、设备的管理、养护,每月进行不少于两次全面系统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