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十篇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十篇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2:17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

【2017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一】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经是一名研二的学生了。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在思想、ѧϰ、生活都有很大的收获。

思想方面,我一直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虽然我还没有加入党组织,但是我始终以*******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注意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关心国内国际大事,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我也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学习方面,我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并阅读了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这既让我开阔了视野,也使我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内容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我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生活方面,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刚入学时,我就加入了校研究生会并在文艺部担任副部长职务,热情为同学们服务,认真完成各项工作。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学校研究生舞蹈队和学院的舞蹈队,并参加各种文艺演出。

接下来的的日子,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争取更好的成绩。

【2017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二】我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两年。

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正努力学习党的知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在课程学习上,根据自己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

在科研工作上,研读了大量的学术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这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与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

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从思想觉悟、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在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相信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今后,我将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7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三】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已经接近尾声,马上就要从学校走向社会了。回顾这两年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使我不但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我受益匪浅。

在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与同寝室、同专业、同班级的同学保持十分融洽的关系。平常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活动。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注意节俭,抵制各种浪费行为。提高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在学习上,文化课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使我对专业的相关进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实验相关的课程使我对很多仪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在平常的实验中,提高了动手技能;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领域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知。

在思想觉悟上,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以身作则,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时事新闻,对国内外发生的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当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自己还是暴露了一些缺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在两年的学习中并没有发表相关的论文,说明自己在学术研究上还需要继续努力。平常的待人处事中容易冲动,有时脾气比较急躁,做起事情来有些时候也欠缺考虑。所以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更加努力,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各个方面完善自我,继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上,我也从来不曾放松过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我不断阅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艺术等社科类的书籍,并尽可能参与身边的各种讨论,在丰富了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大大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两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2

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迅即失。在毕业之际,回首这三年走过的路,收获颇多,总的说起来有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思想上我一直积极要求进步。我是在XX年5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在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后,通过本党支部同志的影响,带动,帮助,思想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并加深了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的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经过党组织1年预备期的考察,于XX年年5月如期转为正式党员。在成为一名党员后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以身作则,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后能积极捐款,自愿缴纳特殊党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学习上,文化课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使我对专业的相关进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在平常的实验中,提高了动手技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领域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知。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

在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平常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等。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注意节俭,抵制各种浪费行为。提高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在硕士研究生期间,无论是在思想上、个人素质上还是在学业上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我相信在这三年当中所得到的培养和锻炼将是我人生当中的一笔不可多的财富。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将继续保持并发扬这些优点,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3

一、新学位制改革的内容

德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为独特的、两级学位体系。以德国两大主体类大学工程类学位为例,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获得的Diplom硕士,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获得需加注硕士,即diplom(FH)硕士(应用科学大学)。博洛尼亚进程实施后,德国高等教育建立了国际化的学士、硕士、博士三段式体系。

1.新的体系中,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性大学颁发的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等值,并且其学位证书中不再需要标明FH的字样。

2.新的体系将硕士阶段培养方向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分别由综合性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培养。

3.新学位制下按照模块(modul)的形式组织和安排课程,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按主题和时间安排,分为讲座、练习和实习,学生结束每个模块的学习后参加考试。

4.新学位制引进欧洲学分制(eCtS),学生学习30个学时(包括课上和课下)获得1个学分,一个学期共30个学分。学士学位规定的学习时间为三至四年,共180-240学分,硕士学位规定的学习期限为一至两年,共60-120学分,同一學校连续的学士和硕士课程规定的学习时间总共不得超过五年。

5.新学位课程在结构、专业和毕业要求等方面必须符合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制定的规定,由德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theGermanaccreditationcouncil)委托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通过认证的学位课程在学位证书上将加盖认证委员会的质量认证印章。

二、对新学位体系的质疑和批评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面临的新学位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初始在德国不乏质疑和批评声音:

1.德国工程师享誉全球,传统的Diplom硕士学位在国内外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有很多国家借鉴和学习这一学位及培养模式,德国却放弃了这一优良传统。

2.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是成品工程师,学生在学校里完成成为专业工程师的阶段。新学制实施后,培养时间缩短,学生实习时间受到挤压,引起经济界对德国工程师质量的担心和质疑。

3.新学制规定了学业期限的限制,课程的模块化和相关约束增多,大学生设计和组织自己的学业的自由度较以前减少。

4.新学制实施之后,学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时需要再经过一次筛选。应用型大学较综合性大学开设的硕士学位少,由于课程开设方向不同,应用型大学学士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学士更难获得综合性大学硕士学习的机会。

三、企业对新学位制毕业生满意度和需求现状

新学位体系在德国全面推行至今已近20年,德国工商总会(DiHK)分别在2008年、2011年和2015年在网上进行了企业满意度调查。

可以看到,截止2014年,已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雇佣了学士毕业生,雇佣硕士学生的企业达到31%。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呈现出分化现象,对学士毕业生的满意度近年明显下降,2007、2011年企业对学士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67%和63%,但2014年却降至50%以下。对硕士毕业生的满意度则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均超过50%,2014年甚至超过78%。

针对以上情况,特别是学士毕业生满意度下降的问题,德国工商总会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1.建议高校提高应用型教学内容的比例。高校的专业学科应侧重应用型设置,保证实习、项目教学、企业课程等教学活动的实施。

2.教学应以教学结果为导向。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并能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学士毕业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4.深化和扩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在新学位认证环节,有企业代表参与,双方的合作将使双方获益。

5.专业设置应切实符合企业需求。高校专业设置需要切实考虑企业的需求,尤其应重视培养学士学生的就职能力。

6.深入仔细研究学士毕业生的就业定位、适合的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4

[关键词]法律硕士学位制度法律职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11―03

[作者简介]王满生,谷声燕,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

我国自1995举办法律硕士学位教育以来,已经走过了16年的历程,法律人才匮乏的困境基本得以缓解。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体现了阶段性、政策性与探索性等特点,但法律硕士教育的应用性依然不够。面对新形势,如何解决好法律硕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制定法律硕士发展规划,既是广大法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更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层决策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1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主要基于法律人才市场供求的变化,体现了阶段性与探索性特点,教育的规律性实现不够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成功举办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家对法律人才的紧迫需求。由于建国后长期对法律不重视,法律教育与科研人才十分匮乏,实践中出现了法律人才十分紧缺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恰逢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时期,中国急需大量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而当时的教育机制、招录结构无法满足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借鉴美国的JD教育制度,开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缓解司法人才的紧缺情形。。国务院学位办于1995年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列为法律硕士首批试点单位,招收法学与非法学本科生,分类培养。1998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式招生。从2000年开始限制法律本科报考法律硕士。经过这次调整,法律硕士教育的二元模式正式形成0。2008年,中央政法委员会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决定通过部分高校法学院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经过公务员公开考试招录的本科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在校学习一年,再经过一年的实习,回到原招录单位工作。这次招录主要是基于培养的法律人才无法满足司法机关的需要,反映了供求的局部不平衡。2009年教育部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在报考法学硕士的研究生中。调剂一批学生攻读法律硕士(法学类),学制两年。这次变化主要是因为法学本科毕业生难以就业,而法律硕士招生有限,放宽法律本科报考法律硕士更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我国法律硕士招录政策变化体现了法律硕士教育中的探索性、政策性等特点,其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市场供求矛盾的压力,而较少基于法律硕士教育的规律性。

2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借鉴了美国JD教育经验,实践中遇到中国国情的强力阻抗,体现为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教育的趋同化

我国法律硕士的教育借鉴美国的jD教育的成功经验而设置,美国不存在高中起点的法律本科或者法律专科教育,所有学习法律的人都是非法律本科毕业生,经过考试和考核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在美国,法律教育被看成是一种精英型教育,法律与其他专业不同,入学的门槛更高。就其教育的性质而言,赋予了法律硕士教育的职业性。从其受法律教育的层次上看,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法律本科,即为初次法律学位教育者。相比之下,中国有着比较严格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系,在举办法律硕士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法律本科、第二学士学位、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之间存在着层级性,前一学位是后一学位的基础,具备了前一学位方可申请后一学位的学习.学位的不同意味着待遇的不同,其等级性十分严格。我国的法律本科招收对象为高中应届毕业生,法学硕士招收已经具有本科学历的学生,法学博士招收的是已经具有硕士学历的学生,其专业限制只是各个培养单位自己作出的一定要求。如果借鉴美国的JD教育招收非法律本科生,学习三年后再授予学士学位,在中国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所以我们虽借鉴了美国JD教育的招生模式与培养目标,保证了非法律本科专业的学生报考,但在学位授予方面,我们不得不本着中国现有法律教育的国情,在三年受教育后授予法律硕士学位,享受与法学硕士同等的待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高校主要从事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无培养应用型职业性法律硕士的师资、图书资料、法律诊所,导致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学硕士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区别并不明显,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培养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法律实际能力的养成等各个方面区别不突出,造成两种不同培养目标的人才采取相同的培养模式,其区别依然是因其开始报考时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已。

3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采取了从试点到正式举办再到逐步推广的策略,法律硕士教育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绩

在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基本沿袭了我国改革的一般思路,即从试点到正式举办,最后到逐步推广。我国最早的法律硕士是在1995年开始试点的,最初的试点单位为8所高校,2001年全国试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为28所,2009年已经达到115所。为了推动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两届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于1996年、1998年、2006年三次制定与修订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入学考试从最初的多元到逐步统一。1995年根据报考者是否拥有法律本科学习背景,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入学考试科目。1997年开始实行全国联考,全国统一命题。2004年起法律硕士的命题与考录工作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法律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1996年招生人数为488名,1998年为1072名,1999年为3100名,2000年为5360名,2001年为7392名。据各校历年的招生简章统计,截止2011年,西南政法大学非法学法律硕士招生数为345人,法学类法律硕士为330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类法律硕士为200名,非法学类为200名;中国人民大学非法学类法律硕士为200名,法学类法律硕士为90名;北京大学法学和非法学类法律硕士共300名。数量不断扩大,规模效应逐渐凸显。经过十余年法律硕士招生培养工作的探索,教育主管部门不断从实践中调研,总结办学经验,发现问题,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趋向科学与规范。

二、现阶段法律硕士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法律硕士的培养规模急剧扩大,特别是2009年法律硕士开始招收应届法学类考生,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多种形式并存,法律硕士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难题。总体而言,我国现行法律硕士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在职法律硕士、第二学士学位多轨并存,亟待调整规划

我国法学教育主要是1978年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存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导致法律人才极度匮乏。为了充实国家司法队伍,解决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必须采取一定的短期行为和一定时期的政策,在职法律硕士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可以认为是国家在短期满足司法人才的一种救济措施,而法律硕士却可被视为是一项较为长期的行为,而法学类法律硕士招生也被看做是一项比较仓促的行为。为了满足市场的急需采取的某种应急措施,必然与长期发展起来的符合教育规律且比较稳定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产生冲突。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在入学基本条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上与法律硕士要求一致,只是在学制上一个是三年一个是两年,但法律硕士待遇为研究生,而法学第二学士是研究生班,两者存在着冲突。法律硕士与在职法律硕士两者也存在着冲突,法律硕士招收的是非法律本科学生,而在职法律硕士从最开始只允许有五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45岁以下的在职人员报考,逐步放开到有三年工龄的法律实际工作者。前者为学历教育,颁发研究生学历与学位证,后者只是颁发学位证。法律硕士(非法学)与法律硕士(法学类)两者的区别只在于生源背景与学制不同,法律硕士的生源为非法律本科学生,法学类法律硕士招录对象为法律本科学生,非法学类法律硕士学制为两年,法学类法律硕士学制为三年。除此之外没有多大的区别,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体现不出其特色。特别是法学硕士研究生大量的扩招,由于高校的饱和以及博士数量的增多,法学硕士已经无法寻求科研性岗位,转而与应用型法律硕士展开竞争,造成法学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相互重叠,无法凸显不同类别的优势,多元型模式亟待重新调整规划。

2 我国高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法律硕士教育存在着根本的缺陷,难以担负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重任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在教育性上应该是成功的,但是在法律性或者说职业性上,则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从我国现行高校评估体系上来看,高校的排行主要取决于课题与发表的论文上,对于教师的评价也主要在于主持课题与发表文章数量上。高校关注的是其在行内的排名,教师关注的则是其职称,上课很好但是一辈子评不到职称的大有人在,但上不好课照样可以评教授。由于科研的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法学院教师难以深入到实践中去从事法律实务,况且在中国的现实中,不是拥有司法资格的教师人人都能接到案子。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发文禁止教师兼职从事实务工作,这样在中国的法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对于定位为研究型与学术型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既能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又能让教师的学术得到较好的传承,秉承师徒关系,所以法学硕士研究生更受教师的青睐,其教学质量也较为令人满意。相反,法律硕士教育由于定位为职业性与应用性,很少教师有比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即使一部分有也被视为是不务正业拼命赚钱的兼职律师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学校基本上是被排斥的。另外,这些教师也基本不会将自己在江湖上的一套经验教给学生,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由于这部分教师整天忙于接案、办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业,难免生出浮躁之气,学生难以从这些教师身上学到职业技能。有些学校聘请一些实务界人士来给法律硕士上课,施行双导师制度,但是学校往往计算其办学成本,有经验的检察官、法官、律师也往往不会因为学校付几十元甚至几百元钱一节课的薪酬去上课,因为他们大都还有自己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满。双导师制度看起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学生往往只能联系到学校的导师,难以联系到实务界的老师,实际上也是徒有虚名。从总体上说,高校难以担当应用型法律硕士培养的重任。

3 由于法律硕士与法律职业之间认可机制的欠缺,公务员招考岗位设置对法律硕士有一定歧视,导致其应用性优势未能充分展示

1995年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法律专业硕士定位为“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管理、科技、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和有关管理工作”。但是法律硕士教育缺乏一个政策性或者说法律性的职业认可机制,与其他类型的法律人才竞争时没有体现其优势。1995年出台的《关于设置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报告》规定:“建议中央政法主管部门在制定有关职位岗位的任职条件和任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相应职务方面有一定的考虑。”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九条第六款和2001年《检察官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六项分别规定,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即可获得法官和检察官资格。但是随着《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的颁布施行,所有法律执业者均需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导致相关的待遇无法兑现。另外,根据《国家公务员法》,法律硕士要成为检察官和法官的也需要通过统一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这样法律硕士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特点在择业时没有得到展示、发挥,与自考、函授本科、全日制本科、法学硕士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同时对于高校的法律硕士教育,国家没有一个整体的评估体制,图书馆书籍、师资配备、实训基地、法律诊所、社会评价等各校参差不齐,导致法律硕士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高校创收的一条重要渠道,法律硕士教育质量堪忧,法律硕士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三、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改革思路

1 理顺多类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关系,大力发展应用型法律硕士教育,适度抑制法学硕士招生规模

大力发展法律硕士教育,是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设置之初的基本指导思想。1994年国务院学位办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几点原则意见》指出,“在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创设及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将与法学硕士双轨并存,以适应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并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体制不断发展。从发展目标上看,随着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教学科研人才主要通过博士生教育来培养,法学硕士将逐渐减少,最终与法律硕士专业并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亚杰在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认为:“这二十年,我们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目前,我们正努力进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力

发展专业学位,大力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人才。”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必须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但是这么多年来,与法学硕士教育规模扩招相比,法律硕士的扩招速度比较缓慢,从招生总量上来看,很多学校法学硕士人数依然大于法律硕士生人数。由于高校科研机构所接纳的基本上是有博士学位的法律人才,法学硕士只能进入其他应用领域。法律硕士扩招与法学硕士限制发展成了必然,但法学硕士培养实际上为高校之优势,快速地限制甚至取消发展将对整个法学教育发展不利。笔者主张不受理新增法学硕士点的审批,同时对于现有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应该进行数量限制,将所有新增的硕士点用于法律硕士专业的审批,将所有的新增人数用于法律硕士点的招录。再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将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并轨。对于两种不同类别的法律硕士关系的处理,笔者以为应该维持现有状态,因为现有中国法律本科生数量庞大,限制法学类招生,同时法律硕士又仅招非法律本科,必然堵死更多法学本科生的求学之路。严格限制法学本科招生也将导致我国高校很多教师失业、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不利于法学教育的长久发展。

2 坚持以高校法律硕士培养为主体,发挥司法部门的职业能力优势,探索法律理论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分离的新思路

正如前文所言,中国高校是以学术为基本导向的,教师注重学术,法律应用能力弱,难以承担法律硕士培养的重任。但是法律硕士又是以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如何协调其矛盾成为难题。笔者以为,从长远看,将法律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分离,由高校承担其法律理论教育功能,由法律职业培训学院承担法律职业教育功能较为合适。法律硕士的第一学年由录取学校承担其法学理论教育,进行一定的学术训练,第二学年由专门的法律职业培训学院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第三学年由仍然由高校承担其毕业论文写作以及相关毕业工作,实行由高校和法律职业培训学院共同培养的机制。这种分离培养必须是实质性的分离培养,职业培训学院必须为法律硕士配备一名导师,有专门的学院教师进行管理,调配实习单位,设置专业课程,一年后经过课程考试和业务能力考核,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习,学生毕业文凭上可以加盖毕业学校和法律职业培训学院两个单位的公章。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职业机构的培养能力,可以由各省的检察官学院、法官学院以及律师培训机构担负起临时培养的职能,因为这些机构比较规范、师资力量也比较强,能够承担法律硕士的培养职责。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机构合并,共同组成法律职业培训学院。

3 增加高校法律硕士办学的压力,定期进行评估,严格实施法律硕士教育资格的淘汰制度,提高法律硕士培养的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论法律硕士如何改革,实际上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培养的人才上,要适销对路,要靠质量取胜。十多年来,法律硕士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了很多质量上乘的毕业生,但由于从事法学硕士培养的高校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导致在实践中法律硕士的认可度依然有待于提升。提高法律硕士的教育质量,除了前文所言的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的思路以外,合理的评估制度与资格淘汰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现有的法律硕士培养评估只在于法律硕士培养的资格准入制度,除此之外,没有比较细化的评价制度。笔者以为,在完善现有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要细化法律硕士培养的评估制度,包括图书资料、师资配备、毕业论文指导情况、就业情况、社会认可度,并定期检查,对于不达标的应该予以黄牌或者红牌警告,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以此来达到迫使高校重视法律硕士培养的目的,彻底改变以法律硕士招生作为牟利手段的做法,让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教育并轨,并最终成为向实务界和博士阶段输送人才的唯一硕士通道。

注释:

①霍宪丹.法律硕士教育定位的背景和基础[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3):5.

②王健.招生政策的调整与法律硕士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口].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春季卷):296.

③④⑤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lo一16;96,217,265,329;175.

⑥王民.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口].政法论坛,2009,(4).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5

研究生毕业一般都要写自我鉴定,在毕业登记表上。毕业生自我鉴定主要是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期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总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研究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五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究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1研究生三年,岁月如梭,时光匆匆在你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耐人寻思的烙印必将陪伴我们余生,必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感染着你、激励着你,三年,受益匪浅的三年,叫人回味的三年。

曾记否,初入大学的我们,稚嫩欲动的心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与理想,每个人都为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奋斗拼搏,在大学的课堂里汲取无限的知识,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到为人的品格,在各类活动中感悟处事的精神。而今,即将踏上工作的征途,不禁感慨,大学的磨练与学习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熠熠生辉的,因为所有的这些都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改变了甚至培育了一个人,所有的这些都将在潜移默化中继续影响着你,直到永远。

大学的大课堂里,我学会了怎样用一颗热情真挚的心,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如何用辛勤的双手、苦涩的汗水去耕耘属于自己天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按着校训的轨迹,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为了明天,为了理想。努力用诚挚、感动的心规范自身。思想上的积极、乐观、上进,指导着行动的方向。

为人与处事,相辅相成,为人的品质决定了处事的风格,处事的风格又影响了为人的品质。真诚、热情、友好。与同学的相处中慢慢感悟着,待人的真善美同时感化了自己的心底,将杂念渐渐地洗涤。处事的积极、诚信、严谨、笃实,又在另一方面感悟了自身,让我学会如何在以后的社会中更好地走下去,毕竟终究还是社会的人而非学校的人。

大学生活是令人终生难忘了,试想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七年?经历了许多,磨砺了许多,积累了许多。结识了好友,明辨了是非,认清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待老来回忆时,仍然会会心一笑的。

究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2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时刻紧密围绕在党组织周围,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查阅了广泛的中外专业文献,对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了硕士英语学位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认真吸收各个知识点。同时自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了导师指定课题的研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同时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本人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究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3本人作为研究生,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业余生活中,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究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4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迅即失。在毕业之际,回首这三年走过的路,收获颇多,总的说起来有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思想上我一直积极要求进步。我是在_年5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在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后,通过本党支部同志的影响,带动,帮助,思想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并加深了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的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经过党组织1年预备期的考察,于20_年5月如期转为正式党员。在成为一名党员后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以身作则,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后能积极捐款,自愿缴纳特殊党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学习上,文化课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使我对专业的相关进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在平常的实验中,提高了动手技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领域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知。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

在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平常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等。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注意节俭,抵制各种浪费行为。提高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在硕士研究生期间,无论是在思想上、个人素质上还是在学业上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我相信在这三年当中所得到的培养和锻炼将是我人生当中的一笔不可多的财富。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将继续保持并发扬这些优点,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究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5三年的研究生即将逝去,在自己研究生三年里因为有过在大学时的前车之鉴,所以在自己研究生学习的期间,自己是将自己以前本科学习中,存在的全部缺点都有改正,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研究生学习体验。

在研究生的学习期间,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偏向于学术研究上的学习,这个学习方向是我们研究生学习中,比较困难的一个方向。但是我认为学术研究才可以更好的锻炼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学术研究方向的学习,也可能给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我也想要在这个期间里,让自己的学术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所以在知道学术道路的艰辛,自己还是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条不知道是否有结果的道路。

但是自己这种选择好像给了自己一点点回报,在我研究生期间,我在跟着我导师的学习下,完成了很多学术上的实验,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专业研究成果,这也不算辜负自己每天扎身于学术研究的学习上。同时在此期间,我与导师还接了一些企业上的项目,与导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这些项目中的任务。我们在项目中遇到过困难,同时在困难的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珍贵的机遇。接受这些企业的项目,不仅在工作过程中,让自己学术知识上的能力有很大的长进,同时也让自己挣取了更多的外快,缓解了自己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相关费用的压力。

在我研究生的第二年,我们导师对我在研究生期间表现也还算满意的,不仅对我的学术研究成果上有很大的赞扬,同时也让我接受他手下本科生论文的检查和批阅,这是对我学习知识能力上很大的信任。同时为了不辜负导师对我的.这份信任,我在导师的帮助下,将他交给我的这份额外的工作完成的很好,给当时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的论文创作,有过很大的帮助。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6

论文摘要: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呈规模发展态势。精英教育逐渐演化为大众化教育,一系列研究生质量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针对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凸显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国家“教育兴国”的基本要求。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呈现超常规模发展态势。到2009年,全国在校硕士研究生达140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4.95%。这种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仍在持续。由此,一系列研究生质量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任务、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l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下降趋势。

2 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7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8

关键词: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借鉴

现在,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而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早,且已形成较完整体系,探析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1、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美国大学生毕业后实行自由就业制度,政府部门和学校都没有安置毕业生就业的义务。虽然这样,美国各所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都十分重视,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美国社会竞争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个所高校都非常重视自身的声誉,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近年毕业生就业率及工资水平在对高校的评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其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排名;第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即就业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数量、生源质量、报考的冷热程度,而招生的“行情”又关联到学校学费标准以及接受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资金的多与少。于是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极其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不仅常设就业工作机构,而且配备专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同时,从各方面给以保障,如场地、经费、设备、图书资料等。

2、美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丰富、全面

美国各大学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其名称叫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也有的叫毕业生服务中心。学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这项工作,一般安排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办公室的成员则由各个学校根据各自学校学生规模分别有10-50人不等。它的中心职责和任务有:教会学生择业技巧;帮助学生确定专业选择;寻求雇主与公司的广泛联系,扩大就业需求率;收集、来自国内外各用人单位的信息,建立就业资源图书室;举办人才集市;常年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3、注重就业辅导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美国高校对就业辅导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很严格:就业辅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学生顾问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一般也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专门从事就业辅导的工作人员也需获得过辅导学、心理学等学位,并具有介绍工作、推荐人才、收集信息知识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各学校还有各自具体的要求,比如,瑞得大学要求就业辅导人员一般都应有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都要经过考试达标获得工作培训证书后才能上岗,并且要求具备两年的学生工作培训经验。

二、加拿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政府和学校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就业指导网络

加拿大的各级各类教育由各省自主管理,联邦政府予以一定资助,各省政府设有主管教育的教育部和主管劳动就业的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一方面在全省各地设置职业指导所,为大学生工作实习提供资助。凡接受大学生工作的雇主,政府提供实习学生工资的40%,以此促进学生对工作的感受。政府通过使用就业率这一杠杆推动学校重视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政府人力资源部在毕业生毕业6个月后,通过电话和雇主反馈等方式调查统计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按就业率高低,把高校分为好、中、差三等,把每年对学校拨款的十分之一用于奖励就业率高的学校。政府开发并设立就业指导网页向学校低价出售使用权,学校仅需花少许的钱便可买到使用权,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快捷地获得就业的有关信息和政府提供的帮助。包括招聘信息、各种职业对受教育年限要求和报酬的统计资料及各种行业职业在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职业从业人员对本人职业的客观评价等,此外还为个人提供了解释就业倾向的自评软件,为求职者进行自我分析提供方便。

2、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健全、人员专业化、操作规范

加拿大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有的称为就业指导部,有的称为就业服务中心,都有较好的办公条件,一般有接待大厅、咨询室、招聘室和资料室等。学校设有专职人员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水平高,如咨询师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而且有工件经验,指导教师或管理人员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

3、工作实习是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有效渠道

学生参加工作实习,一方面探索个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为就业作铺垫,抉择是否到实习单位就业。学校对学生申请工作实习是否批准也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定的,要求学习成绩在B+以上。个人品格方面要有合作精神,工作认真负责。一般要由专业教师推荐和面试考核等。学生的工作实习计划和准备是按照完整的程序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的,也就是就业指导的环节。学校对工作实习的学生进行跟踪考查,到实习单位同雇主讨论学生的表现,实习结束后,根据考查情况和雇主的鉴定结果来判定实习是否合格。按实习次数和时间,有的发单独实习证书,有的在毕业证书上加注实习经历。雇主在用人方面很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和表现。当然,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对工作实习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三、美国加拿大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借鉴

美加两国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值得借鉴之处:

(1)借鉴国外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做法,结合我国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应与本校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各种层次的生产实践,为学生与用人部门的直接沟通创造机会,架起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

(2)加强各校就业指导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人才市场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相互协作,共同筹谋,形成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9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01-03

随着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自己培养的硕士、博士开始步入社会各界,教学科研型人才的断层开始缓解,而企业的发展使得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1991年我国正式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但此时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才能报考专业型硕士,直到2009年应届毕业生才可以直接报考专业型硕士学位,特别是今年首次实现了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开考试、划定分数线[1]。继而围绕专业型硕士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案,包括招生政策、培养模式、质量评估等,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17]。以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入口,即招生为研究对象,王海燕结合其他国家现有招生方案的特点提出我国招生的改革对策[2]。由“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政策引发的思考,宋燕分析了此政策的外因和内因[3]。黄怀军通过分析专业型硕士“热”的成因和本质,强调教育质量和质量监督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4]。孙阳春等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方法,给出我国专业型学位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些方法[5]。在“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实施伊始,正在攻读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韩腾给出了自己的困惑[6],表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善,同时也说明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是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因此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是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之一[7-17]。运用比较分析法,叶宏通过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个要素的分析和对比,突出专业型硕士的特色[7]。贾改平[8]和李森[9]分别将国内研究生的培养与韩国研究生的培养、美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比较,提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运用文献研究法,宋伟伟等论述了国内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内涵、特点、问题[10],特别是所提出的现存问题,例如指出培养模式有“山寨版”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倾向,将促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另外,作为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马永红等给出了很好的思路,即跟踪研究[11]。刘淑芳等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出构建“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三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12],这个方法可以缓和当下需求的两个矛盾,即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为主与现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主,及专业型师资为主与现有学术型师资为主。文献[13-15]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专业型学位教育的发展,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我国专业型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王文科提出地方院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地方优势产业[16],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的同时,使得地方高校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也是对专业型硕士培养目的的较好的诠释之一。关于师资问题,文献[12]中也提到,而宋强等以教育硕士为例,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17]。由以上文献知,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值得指出的是,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其中培养模式是亟待需要制定的。根据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国内行业的现状,结合现有的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发展,给出我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型学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国际上一般称为职业学位,即professionaldegree,是一种与行业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形成有机联系的特殊类型的学位。因此,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是各个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由专业型学位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定位可以看出,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是有职业背景为依靠的,那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有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作为引导,由学校及教师对相应培养目标、招生政策、培养模式及质量评估进行制定,从而完成专业型硕士的招生及培养。鉴于此,结合控制理论,我们可以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根据企业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现状来得出人才需求,将此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的调整依据。当前国内专业型硕士培养体系还处于初始阶段,下面按照它的成长情况,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

1.成熟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成熟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也就是最理想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如图1所示,各个企业已成为学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首先企业发展规划与现有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所得信息来决定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需求的具体要求,来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招生政策、培养模式、质量评估,输入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培养出来的专业型硕士直接输送到企业中,投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例如,某医院计划将在其他地区开设新的分院,那么该医院可根据需要在具有所需专业的高校选择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按照目标进行培养,特别是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按照指定目标进行实习培养。同时,从图1我们还知,要使得整个系统正常运转,除了需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非常成熟,还需要行业发展非常成熟,特别是企业的发展相对比较稳定,而且企业完全理解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意义,与学校构成良好的合作模式。

2.发展中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这里所说的发展中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是指各个企业还未完全融入到学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即还未达到成熟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根据各个行业的发展,学校及教师在与各个企业交流及项目合作过程中,首先预测五年内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人才的层次水平、具体职业要求及规模等信息,然后与现有专业型硕士情况进行比较,将所得误差信息用于调整现有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案,构成新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从而培养出期望的专业型硕士,如图2所示。从而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而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形成一个跟随社会发展的自适应系统。同时,从图2知,要使得整个系统正常运转,除了需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比较成熟,还需要行业发展预测接近事实,专业型硕士就业后各自岗位的发展状况分析比较准备,这里可以借鉴马永红所提出的跟踪研究办法[11]。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各企业充分了解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培养目标,及特定专业的专业型硕士水平和企业发展的紧密关系,从而纷纷参与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促进专业型教育系统的进一步成长。

3.初建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即现阶段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指图1、图2中的各个模块的联系还不紧密,不能构成一个自适应的系统。根本原因是处在专业型硕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和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充分。正如文献[6]所描述的情况,当下研究生主体正处于一个由学术型为主到专业型为主的转换期,相关具体招生政策、培养方案均未出台。一方面使得报考的学生存在一些困惑,另一方面有需求的企业也不了解人才培养的情况。所以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构建:(1)尽快完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相关政策。在借鉴国内mBa、工程硕士等成型的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招生、培养方案及国外的专业学位招生、培养方案,结合国内公司、企业等发展的进程及相关特定专业的需求,尽快制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相关政策。且要进行适当宣传,要让报考的学生、家长了解,同时也要让有需求的公司、企业了解,从而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构成良性循环。(2)结合国家或地方优势公司企业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基地。由文献[16]引发,结合国家或地方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学校的优势工程专业,发展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从而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1)的实施过程中使更多有特定人才需求的公司、企业了解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后,令他们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产业需求的研究生,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和地方产业的发展。(3)结合上述(1)和(2)完善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照各个特定职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安排和考核要求。例如,律师则需要考取律师证,并针对特定的且有一定涵盖量的法律事件,给予相应的辩护方法说明等。那么控制工程专业的硕士,可以分为技术型和管理型,其中技术型则要掌握某一特定技术,及其在当今产品中的实际应用,最后的考核可以通过具有一定创新的产品实现为标准;而管理型则需要学校一些管理类的课程和了解当今先进技术的发展等。

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1.硕士生导师对学生培养思路的转型。当今大多硕士生导师,都是博士生,也就意味着都是经过学术型培养而成长起来的,因此学术型培养思路比较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所以硕士生导师内在的培养思路需要转型。

2.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培训。一方面,组织导师参加讲座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适当组织导师参观相关公司和企业,最好是能参与到相关公司和企业中,从而引发导师深层次的思考和加速导师培养思路的转型,特别是要加速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工程领域中的成长。

3.专门技术人才的引进。除了对现有硕士生导师的培训外,可以通过引进企事业单位中的专门技术人才。形式可以多样,包括直接引进作为教师、兼职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专门技术人才来做讲座。

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转变,国内硕士生教育体系的完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将逐渐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占较大比例,相应的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系统控制理论的观点出发,将专业型硕士教育看作一个系统,根据系统的成熟情况分三个阶段,即成熟的专业型教育系统,发展中的专业型教育系统,初建的专业型教育系统。进一步针对现有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的情况,采用培训和引进两种方法来使专业型硕士导师队伍更适应当前高校培养专业型硕士的需求。我们知道,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关联的,因此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调整招生政策――学术型硕士可改读专业硕士[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0,(4):3.

[2]王海燕.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以mpa为例[D].厦门大学,2006.

[3]宋燕.对“2010年起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政策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37-38.

[4]黄怀军.简析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热”的成因与本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21-22.

[5]孙阳春,王富荣.美、英、德、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维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3(2):60-64.

[6]韩腾.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一些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2):8-9.

[7]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5-76.

[8]贾改平.中韩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9]李森,王振华.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37-40

[10]宋伟伟,李阿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J].文教资料,2011,(11):175-176

[11]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4-77.

[12]刘淑芳,周明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学科创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J].职教通讯,2010,(4):19-24.

[13]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14]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15]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abstract:ithasnotbeenlongsincetechnicalcollegesbegantorecruitassetsevaluationandmanagementmajors.therefore,thereisnoexperiencetoreferto.Fromtheaspectsofconstructionorientation,coursessetting,specializedteacherstrainingandpracticebaseconstruction,thispaperputsforwardsuggestionsonteachingreformofassetsevaluationandmanagementspecialty.

Keywords:hightechnicalinstitutes;assetsevaluationandmanagement;teachingreform

一、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4.高职院校应当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实训设备,确保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根据笔者的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有两方面:财务和评估。笔者认为财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评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当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来进行。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也可以尝试该模式。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可以用第一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任务并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校内实训,用第二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资产评估方面的教学任务,用第三学年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事务所顶岗实践。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资产评估方面的事务所由于从业人员较少,几乎每个事务所都需要业务助理人员。高职院校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结合起来,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将相关的评估事务所建设成校外实训基地,聘请该事务所的评估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