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台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1:23

搞笑台词篇1

1、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2、二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3、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4、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5、师父,大师兄说得对;

6、大师兄,二师兄说得对;

7、二师兄,大师兄说得对;

8、师父,不能赶大师兄走;

9、二师兄,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搞笑台词篇2

乙:哎,哎,哎!什么叫双簧,会吗你,你知道什么叫双簧吗?

甲:你知道的多?那不防你给大家伙儿说说什么叫双簧。

乙:双簧啊,就是“俩黄的鸡蛋”。

甲:你还俩黄的鸭蛋呢!(笑)什么乱七八糟的,你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双簧啊你?

乙:开句玩笑,其实简单的来说,双簧就是一个人在后面说,一个人在前面演,要演的不能说、说的不能演,做到“说学一人”。

甲:那听你这么一说,敢情这双簧的学问还真不少,要不咱俩给大家先表演一个试试?

乙:试试就试试?你在后面说,我在前面演。

甲:好呢,咱以拍掌为号,你一拍巴掌咱就开始。

乙:(坐在椅子上,拍巴掌一下)

甲:老太太我今年六十三,体重已超过了三百三,要问我为什么这么重,还不是共产党的政策好,让我喝的多来吃的饱!以前的咱不说,单说今天中午的菜,那可真叫好,有天上飞、地上跑,又是炸来又是炒,还有清蒸和烧烤,不一会的功夫就把我的眼睛给看花了,不管他,开吃了,我吃一口肉、我喝一口汤,我吃一口肉、我喝一口汤,我吃肉、我喝汤,我吃肉、我喝汤,我吃、我喝,我吃、我喝,我吃……

乙:把我当猪啊?出来吧你!(拉出甲)

甲:这不是先搞个小试验嘛!看看你咋样儿?能不能得到观众掌声呀?

乙:朋友们啦,掌声,掌声。(用手向上的姿势)

甲:掌声响起来,激起我心潮的澎湃,(笑)给大家提提精神!下面我们就正儿八经的给大家表演一个。

乙:这还象句话,我这儿准备了一个,你熟悉一下词,我化个妆。(下台化妆)

甲:(念词)春节喜事多,嗯,写得还真不错……这双簧啊是一种很老的文化艺术表演。它比相声、小品、唱歌、舞蹈等表演都要难。这双簧表演要求动作和口型都要到位……。

乙:(上,浑身颤抖)

甲:哎,哎,哎!大妈,您走错地方了吧,这是我们晚会的现场,您是不是我们酒店的客人?您来消费什么项目啊?

乙:大闺女啊(上下打量一下),嗯,长得可真俊。

甲:大妈,我是男的。

乙:是小伙子呀,我这是走错地方了吗?向你打听个道啊,我想问问,你们酒店的那个健身房在几楼?俺想去健健身!(做健:身动作,向甲倾斜,摔倒)

啊呀妈,演砸了,丢/,!/人了,丢人了,丢人了,丢人了……

(用手绢遮脸)

甲:行了,行了。快起来吧,咱开始。

乙:行。我坐到椅子上,你躲在椅子后面,我一拍巴掌,咱就开始。(各就各位)

甲:春节喜事多

乙:哎哎哎,我巴掌还没拍呢,你着什么急呀,重来。

甲:那你倒是快一点呀,磨蹭什么呢!

乙:(拍掌)

甲:春节喜事多,全国人民都过节,这不是废话嘛!

乙:(被迫停下)你管的可真多,继续啊。(拍掌)

甲:春节喜事多,全国人民都过节。老太太我今天大放血,来大酒店撮一桌。哎,听说这酒店的红焖羊肉不错。姑娘啊,先来上一例红焖羊肉!

红焖羊肉端上桌,热气腾腾真叫绝。扑鼻的香味进鼻孔,这儿的厨艺还真行。先闻闻……(闻的声音,连续不断)

乙:你想馋死我啊,快吃吧。

甲:说到吃,咱就吃。哎呀,好烫!……真好吃。再吃一口……哎呀,……再吃一口,哎呀,再吃一口,哎呀,再吃一口……

乙:(烫得受不了)停,停……我看你是不饿死我、烫死我,你不跟我算完是吧?

甲:再来,我下次注意。

乙:(拍掌)

甲:这人啊,一上了年纪就想吃羊肉,过去一天三遍地吃,没劲!现在好了,有了红焖羊肉,一例顶过去五只,红焖羊肉,羊肉味,一天一例,好吃,不头晕。这红焖羊肉啊,味道不错,还实惠!特别是自从吃过红焖羊肉以后,我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一口气上十六楼,不喘气!

乙:不喘气?那你走趟试试?

甲:错了,错了,念错了,是不费劲。

乙:那还差不多。(拍掌)

甲:别看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可整天这应酬不断,这不,内分泌开始失调了。脸上这青春痘也蹭蹭地往外长。不过自从我到酒店消费了一把,嗨,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过去,我一直为头皮屑烦恼,可自从吃了红焖羊肉,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

做女人,吃红焖羊肉,挺好!

吃了红焖羊肉,他好,我也好(害羞状)……

乙:停,停,啊呀,这红焖羊肉吃的可真不容易,再往下整,把俺的隐私都能整出来……

你给我出来。

搞笑台词篇3

甲:我们四人齐上场乙:把安全生产来宣传丙:领导家人都关注丁:安全

甲:煤矿生产苦脏险乙:忽视安全最危险丙:遵守>去作业丁:平安

甲:安全生产要确保乙:班前学习不能少丙:领导唠叨为了啥丁:大家好

甲:安全教育似春雨乙:学习规程如充电丙:重拳出击抓“三违”丁:保安全

甲:>血换来乙:事故教训要吸取丙:大家千万要遵守丁:规程

甲:违章作业咱不干乙:出了事故不好办丙:罚款学习没得说丁:丢眼

甲:一人抓抓不完乙:众人抓效果显丙:饿坏罚款单丁:真爽

甲:安全为天时刻记乙:工作之中莫麻痹丙:若是不照>干丁:悬

搞笑台词篇4

[论文摘要]“搞笑”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不再像老一代的人那样说“可笑”、“好笑”,而是一概用“搞笑”这一词,“搞笑”是宽容里的轻松,是善意下的幽默,在当今所有动画片的制作中,“搞笑”也正在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潮流,就像是调味品,越是优秀的动画片越是少不了它轻灵又洒脱的身影。

经典动画片由于其在内容上的无所不包及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因此,在影片的风格上,制作商们除了最初的对雄壮与优美、凝重与典雅等等的追求之外,在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速,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沉重。一来为了使动画片看起来更加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二来也可能基于一种更大的野心一即在吸引儿童的同时,试图也能像日本和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一样——潜移默化地也达到占领成人这一庞大的利润市场的目的。制作商们于是不约而同地便把不断搞笑也看成了他们努力追求的一种风格。笔者将广受成年人和孩子们喜欢的或者是新版、或者属于迪士尼大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雪公主》、《宝莲灯》、《花木兰》等一些动画片中令人捧腹的地方大致做了一下统计。发现越是经典的动画片。其搞笑的场景出现得便越是频繁,与此同时,其搞笑的手法也相应地越是不拘一格。下面笔者就将这些手法作以简要描述:

一、借助台词来搞笑

主要是通过对众多时尚语言、当红方言和名人名言的巧妙调侃来达到搞笑效果的。

最惹人注目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在这部以凄美爱情为主线的“现代青春偶像剧”里,把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时尚语言或大众流行的口头禅作为佐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今为古用,其中说得最多、也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是丑角马文才。马文才一副当今高干子弟(而不是旧日纨绔子弟)的样子——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一副时尚做派,满嘴现代词汇——这可是那些曾经的纨绔子弟所望尘莫及的。“时髦”是马文才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片把他处理成了一个闪亮眩目的舞台形象。旋转的灯光下,踏着动感十足的摇滚乐节拍,这位花花公子扭着潇洒的街头舞、操一口当今乐坛最流行的rap调。他的自我介绍是边说边唱的:“你不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谁”。言语中句句都在炫耀和张扬。处处都充满了“养老津贴”、“花花世界”、“迷倒妹妹”、“帐单我pay”、“蜡笔小新”之类的词语。与梁山伯祝英台第一次见面,他调侃了“见义勇为。这个词被私塾里的老学究训斥,他暗瞎地在喊的是:“搞定、搞定!”除了这位大活宝。《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中其他的人。包括古典美女祝英台,手拿戒尺、声音苍老得都在发抖的私塾老师、或粗俗或捣蛋的私塾学友,他们的嘴里也在时不时在冒着“白马王子”、“女朋友”、“没水准”、“高血压”、“退货”、“小姐不够用了”、“太伤自尊了”、“爹地”、之类的令人哗然的新词,这一点无疑为动画片赢得了此起彼伏的笑声。其次,是《花木兰》中与木兰形影不离的小壁虎木须和已经修炼成佛了的孙悟空,它们的语言也值得一提,什么“宫爆鸡丁”、“三点式”、“小白脸”、“事儿妈”、“臭流氓”、“面巾纸”、“小宝贝”、“不把他打个满脸桃花,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等等的也是防不胜防,惹得观众动辄捧腹大笑。

二、借助人物的动作与行为来搞笑

动画片为了惹人发笑。同时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过目不忘吧,于是他们不惜对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做过份的夸张和渲染,笑是笑过了,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人物原形及故事原形的有意或无意的颠覆和破坏。比如,在动画片中,祝英台和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富传统色彩的少女形象,就不幸被戏谑了个面目全非。动画片中她们,其现代做派和西方化行为在使人喷饭的同时也让人不禁目瞪口呆:祝英台大胆而开放,路遇梁山伯前,与丫鬟坐在树下对远处过往的男人逐一品头论足,活像个“不良少女”:学堂里,老师在上面提问,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盯着同桌梁山伯以至痴情得居然走了神:课间邀梁山伯去后山游玩,对呆鹅一样的师兄一次次地,问人家有没有女朋友、说她感到好幸福、希望时间凝固、雨最好永远也不要停;借表演之机假戏真做给梁山伯深情献吻……花木兰的许多做法和举动与祝英台一比,笔者以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字闺中时的木兰满院子喊着小狗。小白!”“小白!”然后让小狗代她负责养鸡的可笑做法、与媒婆恶作剧时木兰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女子罕见的调皮和捣蛋、军中暗恋、战胜匈奴后与皇帝拥抱、久别重逢与父亲的拥抱,甚至连木兰的老祖母,她的身上也都是美国人的幽默:“下次招兵我也要去!”——言外之意是羡慕她孙女从战场上带回来了战利品——一个英俊的女婿……如此等等,笑自然是笑了,可笑过之后,观众的心里总是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怪异感觉,那就是:疙疙瘩瘩、别别扭扭。

三、借助内涵丰富的细节来搞笑

文艺作品中的细节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们无不是作家们“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艺术精灵”。

《白雪公主》里有一个细节堪称经典:白雪公主与小鹿、小松鼠、小鸟、小浣熊、小乌龟、小兔子等大扫除结束,她提议到楼上看看去,于是这一群小动物一呼百应。立即你争我抢地往楼梯上跑。小松鼠、小鸟、小兔子它们都抢先一步,跑在了白雪公主的前面:个头相对大一些的几只小鹿,比较有绅士风度。它们一副保镖的架势。紧紧地护卫在白雪公主的左右;小浣熊和小乌龟也在奋力奔跑,可是它们还是落在了后面。小乌龟爬得最慢,因为它刚上到第一个台阶时就滚了下去,等它缓过神来,再一次上楼时,大部分同伙已经从它的身边刷刷刷挤过去了。小浣熊见小乌龟身体笨重,又不断地摔跤,回头用目光鼓励了乌龟一下,然后自顾自追赶大队伍去了。小乌龟毫不气馁。再一次上楼梯时,它试着一边往上爬,一边用嘴巴死死地咬住楼梯的沿沿,果然,尝试还成功了。小乌龟顾不上高兴,继续哼哧、哼哧地埋头往上爬着。白雪公主她们早已进入了七个小矮人的卧室,看到有七张小床非常可爱,她建议先在这些小床上休息一会,小动物们纷纷响应,不到一分钟。它们便东一个西一个,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楼梯上的小乌龟终于上完了最后一个台阶,它回过头朝下看了一眼,正在为自己的成功而颇感得意的时候。七个小矮人回家的歌声突然惊醒了卧室里的那些小动物,它们一跃而起,仓皇冲出卧室,冲往楼下,还未反应过来的小乌龟依依不舍地刚看了一眼卧室的门便被踩踏、携襄着“帮当”、“帮当”地一溜烟滚下了楼梯。上去用了何等的功夫。可往下滚却是一眨眼的事情!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哈哈大笑。同时,对这个小东西的爱怜、敬意也油然而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个细节也意趣盎然。学堂里排了一出《河伯娶亲》的小戏,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个戏里分别扮演了未婚女子和未婚男子的角色。被献给河伯的女子——因为一色的是男扮女装,故无不扭扭捏捏、丑态百出——在一个挨一个地上台。可每一个上得台来还未来得及全面亮相,台下的起哄声便一阵响似一阵:嫌太胖了、太瘦了、太丑了,要求“退货、退货”、“换一个、换一个”。这些“女子”又羞又气地往水中跳去:“太伤自尊了,我不活了!”(完全是小品中宋丹丹的口吻,观众一笑)这时。河水居然翻滚着又把她们撂回了岸上,台下一阵呼哨声,笑闹声:“看。连河伯都不愿意要!”(一笑)正当扮演巫婆的演员不知所措、而台下的尖叫声、恐吓声也此起彼伏的时候。祝英台扮演的女子被后台的学友一把给推了出来,只见她飞一样从天而降,婀娜苗条的体态,优美娴雅的姿势,俨然一个俏丽的仙女——刹那间一头秀发如瀑,徐徐荡开,活像一个现代广告中的洗发水代言人,(一笑)但见她长裙飘飘,体态娇弱、神情——然而惯性所致。她一个大马爬就绊倒在了舞台中央,全场一片静默,所有的人都同时出现了大脑短路的现象。过了好一会,台下才开始有人在纷纷修理自己的下巴或帮着学友往上推下巴——由于嘴巴张得太大、时间又太长,所以一部分人的下巴都回不去了!(一笑)其他的人也突然醒了一样,他们七嘴八舌地在打问:“戏里真有这么一折吗?”这个出场的方式太独特了!”“这个祝英台他怎么比女人还女人啊?”当然,祝英台扮演的这个女子震撼了台下,也看傻了身后的梁山伯。只见梁山伯一眼不眨地盯着一副女相的祝英台,恍若梦境。缓过气来的祝英台从地上款款地爬起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了梁山伯,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只是接着剧情在演夫妻话别。观众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不料。祝英台一个大胆的亲吻动作又搅动了一场轩然大波。哄笑之声不绝于耳:“我也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帮帮帮”、“帮帮帮”台下一时大乱,到处都是一片恶作剧的亲吻声……

四、借助思想观念及人物性格上的错位来搞笑

财大气粗的马太尉有一段关于“爱情”的宏论曾让不少成人发出“嗤”的一笑。这是在他目睹了祝英台宁可以死赴坟前践约也不愿嫁给豪门做马家“贵妇”的情景之后而发的一段感慨,他劝他的儿子说:“难道你还看不出英台对山伯的爱吗?那种勇气、决心、快乐和满足的眼神,他们是那样的深爱着对方,像这样的爱是再也找不到了!”谁相信历史上这些作威作福的权贵们还会后悔得这么快并说出这么感人的话来呢?毕竟。他不是我们这个开明时代善于反省的高级干部啊!所以,观众体会得更多的可能是,如此纯粹的爱情观居然从这么一个刽子手的嘴里说了出来。这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嘛!同样,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之所以被我们中国的古人推崇、今人爱戴。是因为我们从这个女子的身上不但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孝心”,而且还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忠心”,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对她的“代父从军”却有了另外一番诠释:“……我替父从军,也许并不是为了我爹爹,也许只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有本事,以后照镜子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巾帼英雄……”就这样。花木兰成了一个个性解放、一心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西方女权主义者。显然,她已经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而成了美国文化的产物了。《宝莲灯》里的孙悟空,也一反《西游记》里那个猴性十足、好抱打不平、爱惹是生非的形象,表面看,他的确心如止水。一口一个“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副跳出轮回而修成正果的架势。实际上,当屡屡看到他那有点装模作样的面孔、腔调以及做派时,观众们都会忍不住会心地一笑。

五、借助现代化技术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搞笑。

搞笑台词篇5

关键词:电视栏目剧《爱情公寓》编剧艺术

从2005年开始,一种新的电视栏目类型――栏目剧风靡大江南北。①由于对人才、资金、技术都没有太高的要求,这种以栏目为平台,以叙事为组织形式的新型节目获得了众多地方电视台的青睐,一时间火爆异常。但接下来的几年栏目剧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遇到这种瓶颈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好的栏目剧剧本。其实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栏目剧,剧本都是能够成功赢得观众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剧本是一部剧的灵魂,因此栏目剧要想取得成功也离不开好的剧本。而作为剧本的编写者,编剧的艺术功力对优秀剧目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010年8月,汪远编剧的《爱情公寓》率先在江西卫视独家播出,收视飘红。媒体纷纷报道《爱情公寓》这部无大牌明星、无豪华班底、无宣传造势的“三无”剧集,却创造了收视神话的消息。与此相呼应,《爱情公寓》在著名评分网豆瓣上获得9.1分的高分,一举超越了《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多部大制作,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其实《爱情公寓》不过是以一幢并不奢华的公寓,两间普普通通的套房为背景,讲述住在这里的七个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理想的青年男女之间看似平常却又乐趣十足的幽默故事。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以往栏目剧剧情以新奇吸引观众,也不同于以往栏目剧人物设置的简单乏味,而是通过搞笑又青春时尚的剧情、丰富的人物性格设置以及夸张而不做作的台词这些独特的编剧艺术走上了成功之路。

搞笑青春时尚的剧情

众所周知,栏目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平民化创作,而且是老百姓演绎自己的故事。因此,栏目剧在选材上要遵循以大众群体为创作源泉的基本规律。而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可以说栏目剧可选的题材多如牛毛。但现在的栏目剧竞争非常激烈,收视率也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最大标准。各地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以求能在栏目剧市场中分一杯羹,因此都希望在题材的选择上越来越宽泛。②但纵观近几年栏目剧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栏目剧的选材范围都非常狭窄,包括栏目剧的鼻祖《雾都夜话》在内,都特别关注诸如婚外恋、家庭暴力、心理变态等社会和情感问题。这些选材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对小人物的尊重和同情,表达了自觉的伦理追求,但实际上其作用多在于满足观众的“窥视欲”,这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也是栏目剧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爱情公寓》的选材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搞笑青春时尚的剧情给栏目剧选材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综观以往的栏目剧选材,婚姻问题、财产问题等是主要题材内容,这些选材内容也许能吸引栏目剧观众中的中老年受众,但很难引起都市年轻人的热情追捧。而《爱情公寓》取材都市年轻男女的“新鲜”生活,加以集中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呈献给观众的是“新鲜”而不是乏善可陈的故事,自然轻而易举地抓住了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眼球,达到栏目剧预期的播出效果。《爱情公寓》的超高人气和收视率说明,栏目剧赢得观众的取材内容不一定都要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也不一定是具有轰动、煽情、刺激效应的真事,只要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和生活品质的剧情都可以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口味。《爱情公寓》便是选择都市人生活中普通的一面,加入丰富的戏剧化冲突和悬念设置,使其既反映生活原貌,又使观众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

《爱情公寓》剧情的成功与编剧汪远有丰富的广告企划和影视制作经验不无关系,他擅长将广告创意和影视进行融合,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影视制作中,他把网络流行融合进影视制作,用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的、更富有活力的方式传达影视作品的诉求,这也是他担纲制作人和编剧的电影《逆转流星》能获得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喜剧片奖的原因之一。媒体在评价《爱情公寓》时说这是一部以嬉笑怒骂传达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的栏目剧,相信这与汪远与众不同的编剧风格是分不开的。编剧设置《爱情公寓》里住着七个青年男女,他们都在《爱情公寓》中渐渐“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例如林宛瑜和陆展博相遇时便笑料百出,谁也没有料到剧情发展到两个人会坐在拖拉机上飙车,而这一个段子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笑料,本以为拍出来不会有效果,但事实证明,观众看到这段时还是为这荒诞搞笑的情节捧腹大笑。由此可以看出,《爱情公寓》将偶然与必然完美地结合,再加上一些故意的或者无意的小意外,将剧情的搞笑推向了极致。

《爱情公寓》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故事,而且反映的是不同年轻人的都市公寓生活。既然体现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剧情里必然要包含很多青春时尚的元素,而这些元素无不展现着当代年轻人的特质。例如处于叛逆期的林宛瑜是为了逃脱爸爸的溺爱与关照离家出走,只为了寻找自由安静的生活。她很喜欢研究星座、属相、血型、塔罗牌、生辰八字等,特别喜欢用塔罗牌帮人算命,虽然从来没有算准过,但自己却对此深信不疑。这充分体现了年轻人希望摆脱束缚与羁绊,想要自由的生活状态,以及充满五彩斑斓的梦幻遐想的花样青春。而剧中另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被“誉”为爱情公寓最不靠谱的男人――吕子乔,是一个没有专业特长和正当兴趣爱好,也没有正经工作,常立志而不立长志的大男生,他的身上则集中反映了时下很多年轻人眼高手低、没有恒心等缺点。但不管怎样,《爱情公寓》关注了大学生或者说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追逐梦想、渴望关怀的忧郁而搞笑的青春,而星座、异国恋、电台DJ等当下时尚元素的融入更是为剧本锦上添花,使剧本有了活泼的艺术生命力。

丰富的人物性格设置

栏目剧的剧情一般都很简单,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则是悬念冲突的多层设置,以及拍摄及后期制作时的夸张新颖的表现手法。《爱情公寓》的编剧则在剧中人物性格的设置方面下足了工夫,在《爱情公寓》的众多人物设置中,每一个都是复杂的矛盾体但又棱角分明。而在其他栏目剧中,人物好坏有很清晰的界定,使观众很容易同情或者讨厌一个人。在看《爱情公寓》时,受众会很容易从剧中人物身上产生对现实中自我的思考,即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

《爱情公寓》中主要围绕胡一菲、陆展博、曾小贤、林宛瑜、吕子乔、陈美嘉、关谷神奇这七个人展开故事。编剧在设定这七个人有各自故事的同时,人物之间也通过亲情、友情、爱情等多方面将七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在女主角方面,编剧设置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女生形象,性感、清纯、泼辣,使得整部剧的节奏感更强。剧中胡一菲是个野蛮彪悍、性感奔放、外向强势、嫉恶如仇的女生;林宛瑜是个超级乐天派、感情细腻、爱幻想的富家大小姐;陈美嘉则是个古灵精怪、活泼可爱的腐女。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三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的设置,很容易吸引住观众的目光,期待着三个女生将演绎出怎样一场戏剧。而在男主角的性格设置方面,编剧则更是坚持搞笑原则。一号男主角吕子乔是个风流倜傥、四处留情的花花公子,最擅长忽悠别人,身上有着一股女人无法拒绝、男人无法忽视的混混气息,永远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二号男主角关谷神奇是个日本人,是个工作狂,勤奋努力,有绅士风度,自尊心强,也很大男子主义。三号男主角陆展博是个单纯善良、智商超高的天才“儿童”,不擅言谈,在女孩面前腼腆羞涩。四号男主角曾小贤则是个敏感、专一、爱管闲事的老好人。从七位主角的设置不难看出,《爱情公寓》剧情中人物性格设置非常全面,同时也使观众很容易看出人物所独有的本质和特色,从而满足受众自身的一种期待感。

受众的期待感不仅源于剧中人物性格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人物性格的浓缩,也源于对剧中角色具有差别化的性格所折射的人格魅力。《爱情公寓》的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现代大都市的一座普通的公寓中,七个人虽然性格不一但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也是他们之间产生各种情感的基础。毫无疑问,奔波劳碌的打工学习生活远远没有电视中演绎得那么精彩,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很多人可能连招呼都没打上一个,但对于那些漂泊异乡的人来说爱与关怀正是他们最需要的,而《爱情公寓》中的生活便是充满爱与关怀的,因此剧中各种感情的编排的目的也都是为感情生活匮乏的年轻观众提供虚幻的满足。这种满足的基础就是观众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琼瑶剧所提供的理想生活是王孙贵族、公子阔少的生活,而《爱情公寓》所提供的理想生活则是都市白领们自由自在看似光鲜亮丽、多姿多彩的生活。虽然《爱情公寓》去除了琼瑶剧的那种神话色彩,但这些现代时尚、轻松快乐的职业生活表象比琼瑶剧所提供的灰姑娘梦对当代年轻人却更有吸引力,那么《爱情公寓》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夸张但不做作的台词

《爱情公寓》播出后,最让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剧中搞笑夸张的台词。在这样一个电视媒体迅速进入“娱乐至死”的年代,对于当下生活节奏极快的都市人来说,栏目短剧的内容主旨绝不能沦为说教工具,它的清晰定位应该是一种让人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放松下来,将压抑的情绪尽情释放出来的娱乐快餐。以《武林外传》为例,这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不仅汲取了无厘头式的搞笑,也援引了许多网络词汇和流行时尚,让人突然发现可以将对现实的不满在电视中进行调侃和冷嘲热讽,于是受众便心甘情愿地沉溺在这种夸张的搞笑中如痴如醉。

《爱情公寓》编剧似乎深刻领会了娱乐至死这一要旨,利用夸张但不做作的台词在剧中将搞笑发挥得淋漓尽致。平均每一两分钟便有一个笑点,它的爆笑台词虽然并不都是原创,而是吸收借鉴了很多时下流行的笑话或者笑点,并加以夸张的表现,但观众丝毫不会感到矫情做作。因此经典的爆笑台词也成为本剧的一大亮点。例如剧中曾小贤在描述爱情时令人爆笑的名言:我们两个人只有一墙之隔,但从未见过面。因为他们一个总是向左走,一个总是坐电梯。本是一段非常浪漫忧伤的爱情独白诗《向左走向右走》,在男主角的口中出其不意地变成了笑点。而吕子乔的超现实台词则是让人哭笑不得: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也是绿的,鸡鸭是没有禽流感,猪肉也可以放心吃。那时候照相是要穿衣服的,欠债是要还钱的,丈母娘嫁闺女是不图你房子的,孩子的爸爸也是明确的。还有一些台词,例如: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把你不开心的事情都讲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诸如此类的台词都让观众“沉迷”在剧情中难以自拔,也再一次证明了搞笑台词的魅力,而这恰也是本剧能够获得观众青睐,收视率一路飙升甚至连拍续集的秘密武器。

结语

编剧是栏目剧的灵魂人物,栏目素材的选取和艺术化改造都经由编剧之手。因此编剧对于素材的选取在做到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的同时,也要做到有特点有个性。《爱情公寓》编剧汪远从都市年轻人所思所想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生活中最普通的租住公寓为线索,写出了在公寓里发生的一串串幽默诙谐的故事,谱写着年轻人成长的历程,诠释着声声欢笑与点滴感悟,同时也表达着年轻人特有的个性特征。汪远编剧用搞笑又时尚的剧情、丰富的人物性格设置以及夸张而不做作的台词使《爱情公寓》取得不俗的收视成绩,这为探索栏目剧剧本的创作艺术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也为遇到瓶颈的栏目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注释:

①向宇:《栏目剧的文化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6)。

②韩晓飞:《中国内地栏目剧现存问题分析》,《现代传播》,2007(5)。

参考文献:

1.于龙:《浅谈电视栏目剧个性特色》,《电影文学》,2007(12)。

2.金昌庆:《生活百态的精彩演绎――电视栏目剧〈绝对故事〉的叙事艺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6)。

3.杨状振:《电视栏目剧的发展趋势及问题探讨》,《现代视听》,2009(7)。

4.马大明:《浅谈电视短剧的写作》,《影视之窗》,2007(2)。

搞笑台词篇6

《剧来风》由当时的山东有线电视中心推出,被誉为山东有线电视中心“四大怪才”之一的徐志强是这档节目的制片人和导演。《剧来风》每期节目约半个小时,全部选用一些经典电影的画面,剧情则由徐志强及配音演员们重新设计,用地道的方言演绎一个个与原影片毫不相干的搞笑故事,而配音演员的状态却与原剧中人物严丝合缝,产生了令人拍手叫绝的“笑果”。

在其中一集对电影《佐罗》的改编中,画面上显示的是一个“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佐罗与女友驾着马车逃避追杀,在被逼上悬崖绝境时选择了把女友先送下马车,自己则连同马车一起跳下悬崖。然而,在《剧来风》对其重新编排配音后,观众听到的则是佐罗在吻别女友后抛下一句:“以后别吃韭菜包子了”,女友也不甘示弱,冲着远去的佐罗喊道,“俺吃的胡萝卜馅的”。这种台词和画面形成的巨大反差,让观者忍俊不禁。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播出时间还处在非黄金时段的情况下,播出不到一周,《剧来风》就已家喻户晓,收视率连破纪录。节目受众更是老少通吃,从小学生到老大妈,从校园里到公共汽车上,《剧来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很多经典台词也被观众津津乐道地模仿,开播七天之内便迅速爆红的“现象级”记录,恐怕到现在也没有哪档电视节目能够超越。

徐志强在回忆这档节目的创作历程时,将其一夜爆红的原因归结为“无处不包袱”。既然是一档搞笑节目,就要让观众笑得过瘾,“呵呵”跟“哈哈”有显著的区别。为了让观众达到哈哈大笑的效果,徐志强对于台词的出奇和凝练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尽可能的增加包袱密度,经常搞的观众一笑未收一笑又起。就这样,一句句高密度的包袱成就了这档电视节目史上的经典之作。

经典延续笑傲中国

时过境迁,《剧来风》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但这场搞笑大餐至今让他的粉丝们念念不忘,有关《剧来风》的视频和评论仍然频繁出现在网络世界里,以其独特的幽默文化被其拥趸所追捧。

这档节目的终止也没有阻挡住徐志强追求喜剧的脚步,他把自己沉下心来潜心创作,不仅是为了完成心中未竟的喜剧梦想,更是希望能够把作品呈献给更多的观众。在经历了十年的卧薪尝胆之后,2013年底,徐志强带着自己的首部大银幕作品《U盘》重磅回归。

《U盘》延续了当年《剧来风》成功的法宝,即“无处不包袱”,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延伸,增加了多线索的爆笑剧情。据《U盘》点映现场的统计,开场仅17秒观众就开始爆笑,而在一场2分多钟的“飙车”戏中,就预设了十几个笑点,而全片观众的爆笑更是达到了178次。作为一部96分钟时长的电影来说,所有笑点既要逗观众笑还要符合逻辑,更要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对于徐志强来说却驾轻就熟,难怪有看过点映场的观众惊呼,“徐导要借《U盘》满血复活”。

搞笑台词篇7

但出于年代及片源等方面的考虑,随后的这两部分内容,续接了此前对中国喜剧电影史的爬梳,将重点集中在1987年至今的这段时间。

冯小刚京味顽主

喜剧风格:剧情多为小品集锦式,台词“贫”而京味浓厚,喜与现实“调情”。

代表作:《大腕》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虽不是票房最高的一部,但却是冯氏贺岁喜剧巅峰作,电影用反讽的手法对广告赞助行业进行十分入骨的揭露。就冯小刚自身及作品而言,又有难能可贵的自嘲成分在里面,联系最近《非诚勿扰》的满目广告,不禁让人苦笑。而电影对“房地产”“网络泡沫”等社会现实的直接切入,显然昭示这个《大腕》不一般。

经典场景:彪哥演练缅怀送别泰勒,高潮时来了一句:我们中国的演员已经集体补过钙了。

经典台词:成功人士,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周星驰

无厘头喜剧宗师

喜剧风格:早期将无厘头的癫狂耍至极致,后期加强动作和特效的作用。

代表作:《喜剧之王》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喜剧之王》属笑中带泪,是周星驰作品的转折点。早期无厘头式的疯癫得到收敛,在电影中更多是其生活原色的再现。电影带有明显的周星驰特色,小人物的卑微、善良、真诚等,具有自传性质――当一个人在书写自己的时候,一定是最真诚的。周星驰正是凭着这股真诚与对电影的狂热追求,修炼成一代喜剧宗师。

经典场景:电影开始,尹天仇面向大海喊出:“努力!奋斗!”

经典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刘镇伟

全能恶搞大师

喜剧风格:恶搞与混搭是其拿手好戏,百无禁忌,尤其擅长时空穿越题材。

代表作:《大话西游》系列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关于《大话西游》系列的盛名,对很多人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电影取材自古典名著《西游记》,通过无厘头的形式重新演绎,荒诞热闹之余,转世爱情又让人唏嘘不已,后期又被内地的象牙塔学子解构,誉为后现代的划时代杰作。如里面那段告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与唐僧狱中的“onlyyou”必将流芳百世矣。

经典场景:至尊宝惨遭十三娘戏弄,裤裆数次“着火”,被践踏得“不成鸟样”。

经典台词: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彭浩翔

香江新怪咖

喜剧风格:香港新一代开山怪,玩转黑色幽默,常反讽现实,制造出绝妙的戏剧效果。

代表作:《买凶拍人》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彭浩翔银幕处女作。大环境下金融危机,杀手也未能幸免,顾客是上帝,于是乎上演了“YouShoot,iShoot”――杀人二人组,一个拍,一个杀,实乃黑色幽默的反讽翘楚,用荒谬怪诞喜剧的手法去解构黑道片,还有对于经典电影的戏仿与人物角色的现实“冲突”。如今大批港人北上淘金,彭浩翔愈成了纯正港片品质的保障。

经典场景:比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还要厉害的“杀人现场”的一段录像。

经典台词:、、都不接,我只接杀人。

宁浩

黑色幽默操盘手

喜剧风格:多线索的故事结构,黑色喜剧的疯狂本质,还有调侃现实的机巧劲。

代表作:《无人区》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堪称划时代的华语喜剧电影,以一块石头牵引着各方势力,演绎了一出精彩连连的疯狂好戏,该片的叫好叫座成就了宁浩,连同三年后的《疯狂的赛车》,让宁浩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疯狂系列品牌,而多线索的叙事,黑色荒诞,地方方言等成功元素甚至成了衡量喜剧的重要标杆,亦捧红了郭涛、黄渤等一批特色演员。

经典场景:徐峥饰演的潘肖跟两个卡车司机在无人区的路上较劲,最后被俩人合伙揍了。

经典台词:我要不是警察,我揍死你。

阿甘

山寨喜剧代言人

喜剧风格:之所以选择阿甘,是因为他对喜剧的拼贴恶搞,显尽了国人山寨狂欢的野蛮劲儿。

代表作:《高兴》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高兴》改编自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破烂王和按摩女的“民间传奇”。阿甘大胆使用歌舞片的形式进行包装,尽显“过火”本色。而对于网络亚文化,山寨语法的大量使用,让电影更与时俱进,贴近观众。另外对于现实的“委婉”揭露,显示出导演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不是一部快餐电影。

经典场景:杏胡、刘高兴等人恶搞“春晚”,施展奇技,大秀山寨歌舞。

经典台词:你把我打击了。

朱延平

低俗至极的宝岛特色

喜剧风格:宝岛屈指可数的商业导演,被喻为“台湾王晶”。

代表作:《新乌龙院》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该片集武打与搞笑于一体,捧出了释小龙和郝邵文这对童星组合,何况贱兮兮的吴孟达还跨刀出演,此三人极尽搞笑之能事,如“和尚泡妞”这样令人喷饭的情节,虽然剧情逻辑上不值得推敲,但这般恶搞整蛊仍然创造了台湾电影票房的奇迹,今日看来仍然能乐上一阵,也不失为另一种可贵的喜剧文化。

搞笑台词篇8

2005年末,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惊天血案》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作者以幽默讽刺的风格对某导影拍摄的影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在网上受到热烈的追捧,引发了网络“恶搞”的浪潮。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恶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时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关键词:KUSo文化来源表现选择

网络KUSo族和KUSo文化

一、网络上掀起KUSo浪潮

曾几何时被据为经典的蒙娜丽莎在网上突变成眉眼歪斜、呲牙咧嘴的丑妇,而许多可爱小孩也网上也成了一会儿变成绿巨人、一会儿变成蝙蝠侠的“百变金刚”,政治人物如布什、小泉也会穿上裙装在你面前扭动腰肢,呵,没错,这就是现在网络上特火的KUSo文化,也称“恶搞文化”。尤其是最近网上流行的对《无极》和《吉祥三宝》恶搞,更是吸引了众多国人的眼球,这就是KUSo一族!

KUSo在日文原本是“くそ(粪)”的意思,其意勉強接近中文裡的“烂”,做名词时意思是不够雅致的“屎”,做动词时意思是不够善良的“恶搞”,就是往死里整的意思,这KUSo后来传到台湾就成了“恶搞”的代名词。但对台湾的网虫而言,“KUSo”(库索)稍微严谨一点的定义是“认真地搞笑、认真地搞怪、以及认真面对烂东西”的意思。不知不觉中“恶搞”文化最初由日本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扩散至内陆,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这种冒“文化”之名的玩意,继承了周星驰电影“无厘头”的衣钵,利用photoShop等技术,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为什么这样一种颠覆传统的对正规文化的另类手法能够撩动如此多的人心底的那根好奇的神经呢?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人对于这样的“恶搞”乐此不疲?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对此持宽容而非谴责的态度?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难道是由于这种“恶搞”作品无论是它的轻松、活泼的主题以及它种种调侃、戏谑的语言都可以使接受者产生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抑或是这本身就是源于人们内心的某种需要呢?

二、网络“恶搞”文化的源起及其表现层面

现在“恶搞”作品在网络是上已是随处可见,从在摄像头前大胆搞怪唱歌的“后舍男生”版mtV风行于各大论坛到《李毅大帝本纪》被争相传阅以及最后到被全国媒体广为报道而震惊网络内外的胡戈的短片巨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人们对这种集“无厘头”、反叛、恶俗、讥讽于一身的“恶搞文化”已经有所了解了,但为了加深对这种文化深层含义的探究,我们有必要从网络恶搞文化的源起和表现层面入手进行分析。

1、网络恶搞文化的源流

追根溯源,任何一种冒“文化”之名的东西都应能找到其母体,“恶搞”文化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其来源有如下几种:

一是无厘头文化。如果非要问“无厘头”是什么意思,请先去看几部周星弛的电影,《大话西游》、《食神》、《少林足球》等。这个随周氏电影而被大家获知的形容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了,就会一人一个说法,如:“无厘头可以令人觅到一种较轻松的处世之道,让社会人可以生活得更‘生活’,一句话,可以释放你的心。”、“无厘头是‘颠覆’的一部分。”、“无厘头绝对会成为后现代主流的精粹。”,其实北京的王朔、葛优也是一种无厘头,每个地域都会有一种特定的幽默文化。这就是无厘头,就是搞笑,最好能出其不意地搞得人发笑。恶搞文化就可以从无厘头中找到影子。

二是戏仿,笼统地说,是一种“认真的戏噱”。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就是很认真地戏仿了电影《007》系列里的诸多经典片段,当他那草根小人物的一贯“嘴脸”嫁接在众所周知的花花特工的“原形”之下后,你除了笑到肚子痛,就是笑到肚子更痛。而网络恶搞的作品中就有大量戏仿的经典。

三是“aCG”。这个词实际上是三个词的缩写:a:animation(动画),C:Comic(漫画书),G:Game(游戏),实际上就是恶搞一族对它们的声音和画面做技术上的搞笑处理。这手法原来流行于日本台湾后风行大陆网络,形成了现在的恶搞文化。这可以从网上流传的“恶搞”族对广西南宁的网友“小胖”的换头行为中可见一斑,即他某天被人拍了一张回头照之后被人士传到网上,此后网友把他的头像尽情KUSo。

四是网络。这虽然说不上是网络恶搞文化的源流,但对它的形成和发展绝对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网络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时候,上面提及的三种现象还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后来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将上面三种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迅速发展成一个新兴的流行文化产物:KUSo,并被广泛地当做恶搞、好笑的代名词。

五是由于KUSo的发展。KUSo的雏形大约形成在三四年前,那时,香港或台湾的网民们常在网络的论坛或留言中大量使用周星弛影片或香港、日本武打动漫话书中的经典对白或特定词汇,例如用“折凳”表示最强武器,“未够班”形容能力不足,或是依据某部“经典作品”,利用无厘头、戏仿等手段创作出一些搞笑故事或恶作剧行为在网上传播。KUSo早期的形式只限于文字,后来发展为图片和视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网络“恶搞”,KUSo之风迅速蔓延扩展开,像现在很多人每天都可能收到的那种搞笑短信就可以说是KUSo文化的外延派生品。KUSo文化也越来越被那些以青少年为消费群体的商家所关注。像pCHome网站,在开辟了“就是爱搞怪”贴图区后,最近还举办了“搞怪贴图大赛”;而可口可乐也举办了搞笑歌舞比赛这样的KUSo推广活动。

二、网络恶搞文化的表现层面

网络“恶搞”文化反映出当下一批年轻人内心中对社会的松弛状态。具体说来,“恶搞”文化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恶搞一族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与主流文化不同。我们可以从网友们的留言可见一斑:你看了一个多小时的爆笑帖子,一声也没笑——“这本身就很好笑”;“如果我有一秒钟的生命,我想对你说‘我爱你’;如果我有一天的生命,我想陪你再看一次日落;如果我有一月的生命,我想与你游览秀美山河;如果我有一年的生命,我想……和你分手,然后把四级过了!!”;“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聚会选择在动物园,大家共同的理由是:只有在这里,才能感慨到自己还是个人啊……”以上的“无声爆笑”让观者得到的更多是会心之笑。可以说,他们的话语在表达角度上另辟蹊径,是跳跃的、断裂的、解构的、分散的,他们或是按自己的喜好呈现出随意性;或是反主流,走极端形式;或是超前的、反古的。

其次,在生活方式上,恶搞一族热衷于追求新事物,对新事物表现出较多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力,他们是所有新鲜生活方式的簇拥者,服饰也标新立异,出尽法宝将原本清秀的长相极其“蹂躏”,搞怪扮丑无所谓,只为创造个人风格。同时他们大都在虚拟世界中有自己的身份,比如拥有论坛或者个人站点,而且大都有个别具一格的网名,有的叫猴塞雷(取粤语谐音“好犀利”,很厉害之意)有的叫干礼良(取台语谐音三字经)等等,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

再次,在价值观层面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较之话语体系、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价值观是更为深层的部分,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往往有独特的个人见解,不遵从正统的思想;对事、人、是非的判断标准不拘一格;审美观和生活情趣,充满着不羁的想象和夸张;将工作与休闲娱乐之间的界限模糊化等。

网络“恶搞”,网络时代寻求心灵突围的集体默契

从前几年流行的pS换头游戏,到如今视频恶搞的风潮汹涌而至,网民们在某种意义上将这种现象视为新型的娱乐精神和权利——他们热衷于享受这种传统媒体上所看不到的颠覆性语言、情节所带来的快感,而也因此引发一场关于网络精神和道德底线的争鸣。当然,任何一种流行文化其实都无法被人为地创造出来,其根源还是要到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去寻找。也就是说,要深入地了解网络恶搞文化流行的原因,就要分析形成它背后的心理因素,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是网络时代人们寻求心灵突围的集体默契:

一是满足了人们缓解内心压力、寻求解脱的心理需要。正如饿要吃饭、渴要喝水、穷要发展经济,人们解决吃穿住行之后,生活压力大、平淡、没意思就要搞怪、逗乐。恶搞文化的流行同电视中肥皂剧和娱乐节目的盛行,杂志、报纸的娱乐化一样,都显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广泛的娱乐需求。现代社会给年轻人的约束与规范已成为一种无形压力,迫使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发泄方式,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态,他们选择网络这个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传播的平台来抒发情感,看到精心创作的帖子点击率节节攀升,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其中。这些所谓的“恶搞”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情感宣泄、一种表现自我形式,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一剂笑料,它反映了人们金字塔式的内心追求。“恶搞”一族以图片或视频这种显而易见、直截了当的快乐方式无疑是他们的首选;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现代年轻人内心的空虚感、渴望被关注感。

二是满足了人们内在的逆反心理的需要。逆反心理是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心理,简单的讲就是对传统的反叛和对个性的追求,其实逆反心理什么时候都存在,只不过在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和生存压力增大的现代社会,这种逆反心理在人们之间尤其是青少年之间变得愈加强烈,许多人会选择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逆反心理,青少年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逆反心理的作怪。“恶搞”最初是一种网友的零散的自发行为,然而在2004年,讥讽某移动通信运营商信号问题的《网络惊魂》因其夸张的语言和取材的幽默在网络世界中引起轰动后,恶搞也正式作为一种流派被众多网友追捧。“恶搞”文化之所以能够流行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内在的逆反心理的需要,同时,恶搞族还通过网络让其支持者们迅速地串联起来,把当初个体的逆反行为变成了一种集体活动,从而在使人们的逆反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还使他们获得了群体的认同,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恶搞文化的吸引力。

三是满足了人们追求角色认同的心理需要。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市场经济的全面侵袭,社会分工也日益细化,已经不存在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社会角色了。多角色的存在,使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汹涌澎湃的人潮中备感孤独。同时,色彩斑斓的社会板块使人眼花缭乱,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人猝不及防,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自我的微不足道。然而,后现代又是一个怀疑一切,消解权威,使主体成为按自己意志去处理一切的独立、孤独个体的时期。如此一来,人们既自恋又自卑,既狂妄又怀疑,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又惴惴不安,生存的焦虑感和角色的归属感齐集心头——既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这便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面临的尴尬境地。网络众生似乎越来越重视的是自己的存在,而对于所谓的大腕,权威,特别表现出一种并非恶意的“敌对”,这种恶搞的含义已经超出了自娱自乐,纯属找乐儿的范畴,而有了挑战权威意图,正是这样的挑战,更能得到同为草根的广大网友认同和支持

四是满足了人们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离,愈发让人们注重自我的展现,追崇“要在自己身上发展才能找到自己”的理念。一些人便以各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将自己凸显出来,以使自己得到社会、周围人的关注,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恶搞一族表达的就是一种普通人追求自身参与的欲望,他们借助先进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内心的感受用另类的方式发泄出来。在娱乐的表像后面,汹涌的是冲击思想藩篱的热情。对这些人来说,他们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具体看法,而只在乎他人是否注意到自己。长期研究青少年文化的台中东海大学社工系教授彭怀真将这股“kuso”旋风解释为“青少年次文化”。彭教授分析说:“青少年在心理层面,其实是希望有表现,被人注意的。不过若要从学科、智慧方面赢得肯定,可能得花很长的时间与心思;相反的,结合运动、创意、空间这种动态方式,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注意。这也就是“kuso”文化之所以成为风潮的原因。”

面对“恶搞”,我们何去何从?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恶搞文化其实只是一种亚文化的生活方式,它是网络时代人们寻求心灵突围的一种集体默契,但是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面对网络恶搞文化,主流社会应当如何应对呢?是排斥还是融合?对于网络上风起云涌的“恶搞”事件,有人批评说“我对这个恶搞文化很担心。是不是现在什么都可以拿来开玩笑,即使是严肃的事物也可以拿来开涮?恶搞到底有没有底线?”也有的认为一味戏仿、戏谑的风行,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文化走向浅薄和粗鄙;而年轻人由于长期浸淫其间,也可能导致使命感、责任感的淡漠——什么都可以拿来嘲弄!“一个社会的文化是需要多元化,以前的说教文化让我们感到单调。但对于如今的恶搞文化,我听到的是来自网络、甚至个别媒体的一致叫好声,也是很可怕的。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形成另一种单调,同时,我们的文化会越来越浅薄、消极……”

这些担心和疑虑都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社会是年轻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各种文化、信息更替速度很快,年轻人更有技术优越感,对新鲜东西的摄入更快,消化能力强。反映在文化层面上就是这种网络恶搞文化必定与主流文化发生冲击甚至冲突。但是,不管主流社会当中的一些人是多么不喜欢恶搞一族的生活方式,必须承认的是:恶搞文化中毕竟包含着一些更为年轻、更为活力、更为积极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形态因素。而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尊重自由选择的权利,保持宽容的心态,无疑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与传统相比,这是进步的、文明的,也是更为人性的排斥这种文化无疑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适应并融合才能整合社会文化的差异,使社会健康成长.

关于“恶搞”这一网络下的蛋的种种是非曲直一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同理,恶搞原本是没有的,是在网络和多媒体发展到白热化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也就成了一种流行文化,但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了网络时代人们的某些心理特征。从某个层面来说,让我们发现这一点就是它存在的意义,就如同某些谬误存在只是为了让人们发现真理一样。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马广海编著:《社会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3.贺更行:《流行语,流行起来没商量》,《社会》,2002(1)。

4.周馨:《另类:对主流文化的偏离》,《社会》,2002(6)。

5.邹昊平:《从动画片受宠看新人类》,《社会》,2001(1)。

6.沈汝发:《透视“童话型文化”——从〈流星花园〉的流行谈起》,《社会》,2002(7)。

7.《悄悄衍生的恶搞文化》edu.qq.com/a/20051026/000160.htm

8.《当"恶搞"冒文化之名》news.sina.com.cn/o/2005-11-13/20387427898s.shtml

9《网络恶搞KUSo文化》it.sohu.com/s2005/kuso.shtml

10.《台湾劲刮kuso文化旋风》

www1.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7108/Ulixh/a172516.html

11.《“恶搞”电影网络下的蛋》

搞笑台词篇9

关键词:全民狂欢大众文化网络“恶搞”

“恶搞”一词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我们难以给出确切时间。到底什么是“恶搞”?“恶搞”产生于什么样的土壤之上?“恶搞”的“恶”在哪儿,“搞”的是什么?在网络世界中,“恶搞”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

一、“恶搞”诞生记

“恶搞”,又称作“KUSo”,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来源于日本,原意是“可恶”或者“屎、粪”等意思,是用于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禅。由于日本的电玩市场极大,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但是在这些游戏中,有些游戏会烂到让玩家想哭,但是却又因其极其不可思议的烂而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甚至成为极其忠实的拥护者。因此,“KUSo”一词开始具有“搞笑、讽刺”和“恶作剧”的涵义。而在台湾地区,其成为恶搞的代名词,拥护者抱着无所不可笑、无所不可恶搞的方式来宣泄压力。

“恶搞”在我国并没有很长的历史,“小胖系列”与“猥琐男系列”都产生于21世纪的开端、pS流行的时代,在禽流感时期《我不想说我是鸡》以小鸡的口吻自述其“悲惨”命运引起网民的高度注视,《外来妹》主题曲的幽怨婉转极大地增强了“恶搞”时代的情感,注意内在述求意愿。2006年应该算是我国的“恶搞”年,在春节的时候《一个馒头引发的惨案》掀起了“恶搞”的高潮,胡戈毫无疑问地成为2006年恶搞大军的领军人物。从此之后,颠覆经典电影来讽刺现实,似乎成了恶搞不二的法宝,各种恶搞短片如雨后春笋相继冒出。至2007年2月26日,新浪播客站点标签为“恶搞”的视频共有4212个。“恶搞”一词虽不源自胡戈的独创,但肯定是因为他那一个无聊时候无心的制作成的馒头而声名大振。“恶搞”终于通过一个“无心”的馒头,放大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事件,人们透过这个文化事件看到了网络社会及其文化的另类独特,看到了新文化在老文化的躯干上开出了绚烂的“恶”之花。

作为我国恶搞文化的鼻祖式人物,周星驰在我国的“恶搞”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校园里蟑螂被叫做小强,见到班长就喊帮主,被罚洗厕所也是一项很有前途的职业……周星驰的很多电影,如《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等,在传入内地之初是被当做庸俗的闹剧看待的,即使是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也是票房惨淡,但在1998年前后的国内校内BBS上,特别是以清华大学学生为首的大学生用“认真看烂片”的KUSo精神对《大话西游》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进而“无厘头”就变得“有来头”,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此在大陆风靡数年。周星驰的电影中包含了大量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的颠覆和戏谑,周星驰的电影为恶搞文化在中国内地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戏仿也就成为恶搞的重要表达方式。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开始由原来的文字社会逐渐向图像社会转变,图像浮夸性的张显很容易让人随着大流走,而没有自己的主见,相比原来较抽象、需要进一步理性思维思考的文字时代,更加需要人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需要人们秉承“沉思出真理”的观念。但是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速、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多的人更加喜欢的是一种“快餐”阅读,社会开始向着图像化发展,没有深入的思考,人云亦云的现象愈发突出,“恶搞”适应了这样的快节奏和浅阅读的时代要求,而且人们在最短的时间接受来自不同的信息大爆炸,在最短的时间听到对一件事的不同的声音表达。“恶搞”在浅阅读的社会大行其道,就像是“我们在消费一种图像的时候,其实是为了消费一种生活方式,享受一种生活方式带来的社会地位的定位”①。随着社会日趋浮躁、娱乐化倾向加强,我们不得不去适应这个世界,但是又不安于一味地接受图像时代阐释我们原来就已经接受的概念和历史,所以“恶搞”适应了现代人对于生活的新的追求和改变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宁财神所制作的《武林外传》采用喜剧的恶搞将恶搞进一步推向高潮的原因,在剧中其颠覆性的搞笑剧情设计,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戏仿,以及南腔北调的方言杂烩都是《武林外传》之所以成功的因素。而宁财神恶搞的核心就在于:用喜剧的姿态、反讽的方式对过去人们头脑中有着神话烙印的所谓江湖和武林持怀疑的态度,它也是对当前泛滥成灾的武侠影视剧的“颠覆”性的挑战之作。

二、全民狂欢培育“恶搞”之花

70多年前,巴赫金为人们描述了一种在“正规的、常规的”生活之外的“第二生活”(第二世界):“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是“脱离了常规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②。

搞笑台词篇10

中国版的《惊声尖笑》

导演阿甘坦言:想拍一部喜剧片的愿望由来已久,一直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到去年四月份看到了好莱坞电影《惊声尖笑4》。

《惊声尖笑》是以恶搞好莱坞卖座大片为己任的系列喜剧,从2000年到今已经上映了四部,尖笑系列创作了模仿和调侃其他电影经典片段整合成一部电影的先河,每次都会取得居高不下的票房。在这部超级“恶搞王”的喜剧系列电影中,惨遭戏仿的影片有《黑客帝国》《世界大战》《美版午夜凶铃》《电锯惊魂》《百万美元宝贝》等等,甚至在《惊声尖笑4》中,一些娱乐事件也成为他们模仿对象,例如汤姆・克鲁斯在参加奥普拉脱口秀节目中跳上沙发的情景。

《大电影之数百亿》延续了《惊声尖笑》的创作路线,导演阿甘找来了因《武林外传》迅速走红的宁财神作为该片的编剧,并且两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宁财神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担任该剧的编剧主要因为内地还没有这种类型的电影,想做一种尝试。周星驰的电影中会出现这种“戏仿”的形式,只是密度没有我们这部大。

在这部电影中遭到“恶搞”的电影达到了20部,每一部都是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十面埋伏》《功夫》《雏菊》《花样年华》《无间道》《断背山》《黑客帝国》《我的野蛮女友》等等,甚至“黄健翔怒吼世界杯”事件也无能幸免。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被选中“恶搞”的影片也是一种“荣誉”。这些影片都具有三个标准:都是大制作大投入,都是导演阿甘自己喜欢的导演作品,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中经典段落。

虽然影片被冠以“另类恶搞”的头衔,《大电影之数百亿》却是讲述了一个社会中的热点:关于房地产售楼纠纷问题。曾志伟扮演了一个借助购房炒房掘金的负债者,倒霉遇到了由黄渤扮演的代言楼盘的过气明星,从他手中买了一套烂房子,过后要求退掉。“郭芙蓉”姚晨扮演了一个刚刚着道就给别人铺路的售楼小姐,不懂坑蒙拐骗之术却把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在这个退房讨钱的情节过程中,重新演绎了20部电影中著名片段,模仿原先电影中的场景,改造对白和道具,产生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阿甘导演介绍说,这些电影段落的运用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根据剧情的发展来选择相应的影片来戏仿。我们在拍摄某个场景的时候,就会去联想一下其他影片中有没有类似的情景,不会生搬硬套的。

由于编剧宁财神在《武林外传》中与姚晨有过合作,非常熟知姚晨的性格和表演特色,所以片中这个角色就是为姚晨量身定做的。而黄渤的加盟被导演阿甘誉为“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在此之前,剧组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角色的男演员。直到去年6月底,导演阿甘被邀请参加《疯狂的石头》的首映式,看到了片中小贼黑皮的表现,立刻决定启用黄渤,并在当天晚上就与黄渤签订了合同,“在《疯狂的石头》之前,我根本没听说过黄渤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拍过什么戏。”签完合约的当天晚上,导演阿甘在mSn上很兴奋地告诉宁财神:男演员终于定下来,叫黄渤。宁财神问:有照片吗?阿甘说:没有,你自己在网上搜搜看。过了一会儿,宁财神给阿甘发过一张照片问:是这个人吗?导演阿甘告诉记者说: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有点后悔。这张照片上的黄渤穿着一身迷彩服扮演了一个农民工的形象,觉得与片中人物过气明星的身份相差甚远。可是黄渤后来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角色,说明了他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恶搞”不是目的

2006年年初,一件《由馒头引起的血案》,使得“恶搞”这个词语迅速流行起来。导演阿甘解释说:自己对于这个词语也是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接受的过程。在新浪网的调查中,将近一半的网友对《大电影之数百亿》的“恶搞”持肯定态度,主要是“看恶搞的有没有水平”,对这部“恶搞大作”的创意充满期待。一直以来“恶搞”带有贬义的意思,导演阿甘一再强调:所选择的“恶搞”的内容都是自己敬仰的导演和作品。“恶搞”只是为了娱乐,是没有恶意的。

在《大电影之数百亿》中,相信很多被重新演绎的段落也将成为经典。其中的《四面楚歌》戏谑了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剧组专门跑到了拍摄《卧虎藏龙》的竹林里进行拍摄。原版中刘德华手中飞刀变成了曾志伟抛出去的瑞士军刀,姚晨扮演的“小怡”延续了“小妹”的金刚之身,背部插满箭头依然顽强站立,曾志伟与黄渤扮演的“金捕头”在互砍的过程也是不忘调侃,从“为了小怡,你必须死”开始,经历了十几个回合,“为了电影早点上映,你必须死”,“为了电影票房,你必须死”,“为了打击盗版,你必须死”,“为了观众笑声,你必须死”,“为了冲击金鸡百花,你必须死”,“为了奥斯卡,……奥斯卡就免了吧”。

凄美爱情电影《雏菊》被改造成“枪战+拜金”,由宋佳客串的画家正在给一张美元大钞作画,黄渤在中枪之后拼命向那盆雏爬去,不是为了爱情,而是抓紧去抢那张美元。黄渤抱着受伤的女主角大喊,“plea,plea,no,no”,当女主角问,“你会讲中文吗?”黄渤一脸疑惑,“what?”女主角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变成了,“今后再吃饭,你能不再让女孩付钱吗?”而黄渤更是身中数枪后,拼尽全力不断站起来,直到最后一枪被打中脑袋,仍然唱着,“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据说剧组在戏仿《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在胡同里买馄炖的一幕戏时,导演阿甘面前摆着两台监视器,一部正播放着王家卫的原版,一部放着刚拍完的恶搞版。导演阿甘一遍一遍地让姚晨按照张曼玉的路线走,务求做到一模一样。“你不觉得张曼玉拎着保温瓶就像拎着LV包一样,特别假吗?”所以,他在《大电影》里就让姚晨也走了一遍,“你可以想象姚晨会把这个保温瓶拎成啥样!”电影在氛围和环境上与原片达到了相似,只是镜头推到转角两人身上时,他们却在讨论买房的问题,让观众一阵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