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推荐6篇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推荐6篇

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推荐6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8:29

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第一篇

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关键构成,只有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条件、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造型景象,才能够增强人的审美感。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要遵循生态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新旧思想融合原则等,并掌握色叶植物运用、花坛花境、水体造景、景观小品以及造景空间设计等要点,采取科学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策略,提高观赏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苏.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艺术方法探究[J].城镇建设,2020(03):356-356.

[2]张辉.探究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艺术手法[J].现代园艺,2020(04):62-63.

[3]李星.探究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艺术手法[J].农业与技术,2019(19):148-149.

[4]李建敏.试论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7):662-662.

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第二篇

科学设计植物造景空间

植物造景在园林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生态功能以及观赏效果等方面,其能够营造具有美感的软性空间,对整个园林起到引导、协调等作用。因此,设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地布置植物造景空间,要将植物自身作为空间构成中的独立要素,比如在平面上可利用地被植物、矮灌木等体现空间范围。在立面上利用高低层次不同的植物进行空间的开放或者封闭等,促使各种空间形成交错形态,进一步丰富空间感和层次感。同时设计人员可将植物造景与其他元素进行组合,比如在起伏地形上设计林木植物,构成林际线,突出安全感和视觉美感。

合理运用乡土特色植物

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合理运用乡土特色植物,通过科学搭配植物花色、叶色乃至气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提高艺术观赏效果。因此设计人员可选择合理的色叶植物,营造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效果。比如利用叶形叶色具有季节性变化的乔木和灌木作为造景主体,如枫树、银杏、紫叶李以及金叶女贞等。同时也可利用花叶类植物点缀景观,如小叶榕、洒金榕等,保证造景植物的形态优美、叶形秀丽。同时设计搭配花色深浅不一的乡土植物,以一种深花色作为主旋律,环绕浅色植物,突出景观主题和特色。而且利用乡土特色植物,能够体现地域特点,形成本土景观文化,例如可借鉴广西本土特有的秋海棠景观设计,彰显地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归属感。除此之外,可设计带有浓郁香气的乡土植物,如桂花、茉莉花、薰衣草、兰花等,营造花道景观,既能够提升观赏性,又能够丰富游览体验,切实增强植物造景的艺术效果和感官感受。

优化设计花坛花境

设计人员对植物造景的规划,还应当把握对花坛和花境的优化设计。其一般是指对多种或者同种花卉的集中栽植,保证其能够呈现出群落美感的景观。并能够在视觉上带给人享受,消除视觉审美疲劳。另外在设计工作中,对花坛花境的营造,还应重点关注各种花卉的色彩搭配,促使其具有一定的仪式感。不过在设计环节,应当以两三种色彩为主,不宜过多或单调。通过一种艳丽色彩与其他淡色花卉形成强烈对比。如果因季节或者区域问题而产生色彩不协调的问题,可设计白色或者淡色的花卉等作为过渡,进一步增强植物造景的观赏效果。对于花境的设计,应当强调其丰富性,比如设计大面积的单色花卉或者多种色彩花卉进行搭配。设计人员应注意考虑花卉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尽量选择浅色调,再利用深色进行陪衬和点缀。如设计多种花卉的搭配,可将深浅色不同的花卉采用间隔种植方式,避免整体视觉效果失衡。

强调水景植物造景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植物造景是其重点设计内容之一。并且水体也是想象力较为丰富的景观元素。通过合理设计植物造景,有助于营造水面的空间感,增强观赏吸引性。在实际设计环节,则是在水景周边科学处理水景和水体的布局。比如对水景的周边应当选择柔美的枝条植物,开展自然式的种植方法,促使其与地形、道路以及岸线等形成紧密配合。同时在水景岸边可设计花灌木或者藤本植物等,以此增强景观的生动活泼氛围,体现水景的柔情特性,激发观赏者的内心情感,从中获得宁静的心理体验。

注重植物与景观小品设计

植物与景观小品的设计是园林景观规划的关键内容,对于观赏效果整体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小品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通过设计手段赋予其生命力,改善传统的生硬平直线条形态,通过多种植物适宜配置,以增强艺术效果和使用价值,体现自然美感。另外还需合理设计景观小品中的花架,其一般是指用于支撑藤本植物按照造型生长而设置的辅助构筑物。对其进行设计的目的则是更好的引导植物、花果等形成良好景观意象。在设计时应保证其具有立体绿化的效果,弥补地面种植不足的缺陷。除此之外,还需把握景观座椅的设计,相关人员要注重发挥其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的功能,通常是将其设计在冠大浓荫的落叶乔木下,在夏季时可起到遮阳造荫的效果。同时也可设计花池搭配座椅的方式,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近年来,在园林景观中,各种类型的雕塑已经成为表达园林主题的重要设施。对于其景观设计,应当按照不同雕塑风格搭配植物材料。一般来说,园林景观中存在的雕塑类型有纪念性雕塑,设计人员可采用较为整齐、耐修的常绿植物,通过规整式布置方式,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景观氛围。对于形象活泼的雕塑类型,大多可设计色彩丰富、树形多样的植物,以自然式布置为主,体现环境的轻松和愉悦。设计抽象艺术型雕塑的植物景观,则通常是在比较开阔的草坪区域,利用短灌木或者地被植物等,衬托雕塑的艺术想象力,并能够增加观赏者的角度,更好地表现景观主题。

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第三篇

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来说,植物造景的目的则是营造完美的植物群落,从而体现艺术美感和审美视觉效果。因此在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保证植物群落景观具有科学性。具体如下:

a.合理搭配不同色彩、姿态以及质感的植物,并配合景区功能体现空间变化,发挥总体规划引导的作用。因此设计人员需根据园林布局,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设计,协调建筑、假山、水体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和引导空间变化。比如利用植物群落设计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空间等,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尤其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搭配构建植物群落,有助于营造深幽的意境。

b.通过植物群落来呈现季相景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对于植物造景的规划,应当充分符合自然发展规律,遵循四季更迭变化。因此在设计植物群落景观时,应当通过植物来表现时序,如春天应在繁花烂漫、夏季营造浓郁树荫、秋季枫叶如火、冬季银干琼枝等,基于植物的生长变化体现时序更新,促使植物造景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并保证四季有景,提高观赏效果。

c.借助特色植物表现地域特征。现代园林设计的理念中,本土化原则的地位逐渐提高,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地域性特点,进而体现当地特有的精神文化特质。而且在不同地区受差异化土壤、气候环境的影响,其适宜不同的植物生长,部分植物可作为地域特色标志。因此设计人员可按照园林生态以及气候条件,设计地域性的植物群落景观,突出地方人文特点,增加观赏价值。

d.通过植物群落营造文化意境。当前园林设计更侧重对意境效果的打造,而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植物赋予人格的表达方式较为常见。为充分体现意境,可选择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植物结合当地历史典故、古诗古画来营造植物群落,充分展现景观美感。

e.注重构建良好稳定的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设计,能够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对园林周边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需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应发挥其环境监控和调节等作用,发挥改善空气、培育水土、降低污染等功能。注重选用具有较强抗污染性的植物类型,如白皮松、银杏、紫藤、合欢、刺槐、连翘等,形成大规模的植物群落景观,既具有良好的艺术观赏性,同时可有效抵抗环境污染。

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凹进或成曲线状的景观来说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因为如此,所有物体真正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也就是它的面积构成了它的形状。形状面积只有大小的对比,不同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不同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质感指标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具有丰富景观画面视觉效果的功能。质感在视觉景观中意味景物的表面特征,不同的质感可以相互衬托,产生视觉的张力,尤其是视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三、建构科学合理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才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因此,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景观评价数据。由于景观美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和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要保证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就必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的技术支持就是遥感技术、图形分析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集评价指标时,减少人的因素;在统计过程中,也减少人的因素。

建议分步评价方法,保证景观的文化性。分步评价方法即先进行景观的科学审美评价,然后再进行人文评价。由于景观的美学评价是一个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要保证其客观性,仅有科学性的审美评价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文评价来保证景观的文化性不受到科学性的破坏。

建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美学评价不只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和大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让民众的声音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设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景观审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n].解放日报,2004-7-25.

[2]王玉婷.关于视觉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美[J].美与时代,.

[3]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4]俞孔坚.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1986,3:38-40.

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第五篇

由于植物造景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园林设计质量,因此在规划植物造景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此保障造景景观的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其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性原则

在造景设计中要尽量保证植物的生态性,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不得违背其生长规律,注重植物发挥绿化、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湿度、涵养水土等生态性作用。严禁设计人员盲目搭配景观而忽视植物的适应性和生长发育条件,导致植物的特质以及功能难以发挥。

以人为本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植物造景应当注重自然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结合,满足人们向往绿色、回归本真的心理需求。因此对植物造景的设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科学手段将植物融合到生活环境中,促使各种矛盾达到统一,既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又能够适应栽种条件。充分发挥自然影响人的效果,促使观赏者能够从植物景观中获取有益价值。

因地制宜原则

对于植物造景应当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思想,并合理引进适应本地水土和气候的乡土树种。由于我国植物种类较多,但地区间植物栽种差异相对较大,在设计植物种类时,应当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确保其具有适生性、无害化和一定的观赏价值。

新旧思想融合原则

设计植物景观需融合现代审美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汲取古代设计精华和当代文明特征,结合传统技艺与先进机械,充分满足园林景观设计需求,营造具有特色化的造景形象。特别是在近年来,各种现代园林建设风格趋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设计规划中应当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将有益的新旧思想进行融合,实现继承与创新,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自身内涵。

景观小品的论文范文第六篇

摘要]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氛围的感知是通过特定的符号信息来传递的,本文以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作为议题,举例论证了在景观设计中的几种符号表达形式和对于整体氛围的营造手段,对符号学对于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作出分析和阐述,指出对符号学的研究将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环境—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景观符号文脉继承

一、景观设计是一种符号传达

1.历史文脉是景观设计的基点

景观是环境中典型的、集中的、优化的、活跃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类需求不可少的环境构件,而景观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代对艺术的要求早已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功能,它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时代文化的核心。人文思想包括地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发展的考究的,某个地区的整体印象就形成了这个环境的文脉。

正所谓“一叶而知秋”,景观不是单纯的东西,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脱离了当地地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景观设计是矫揉造作、不合适宜的。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盲目的仿古与复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脉传承,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既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审美文化,又有所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等活跃因素相结合,推陈出新。

3.符号与空间形式

符号这抽象的概念建构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很难用言语表示,但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周遭,作为表达或沟通的工具,甚至是一种表现及自我满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符号的象征。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时,我们不单单是指对这个产生反应,我们还对这个事件所赋有的符号或象征意义起了反应。符号是一个场所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将已知的传统形式语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运用在空间形式的创造中,可以加强空间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场所的可识别性。符号的提取途径很多,空间符号、色彩符号、装饰符号等,将这些符号融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或地方性的结合,景观设计中符号的运用与室内设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室内设计中以把符号转换为装饰构件为主,而在景观设计中多是取其精神层面。

景观的诠释在于找出背后所隐藏的空间性,有人说过,“简单的说,空间之文化形式,乃是承载意义之正文。意即,空间形式,是空间书写与阅读的文本。”罗兰巴特晚期认为景观作为一种文本,“能指”在一连串永无止境的隐喻中,变成了“所指”。文本可以是个空间,其中,符号交织组合后(这些符号或许在其它地方是广为人所知的)创造出一个无法复归的多重意义。从人文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是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它是一种结构,一种世界的组合。景观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二、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形式

符号的内容有外延与内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说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内涵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所说的东西之外的其他东西,内涵性意义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是一种感性的信息,更多的与事物形态的生成有关,是在文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即由事物形象间接说明事物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形态是内涵性意义的物化形态。由于内涵性意义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浅表感觉、情绪的感性层;身份地位、个性、象征的表意层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脉络性记忆的叙事层。具体表现在景观设计中,三个层次都有所涉及,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以下分别举出中外景观中的范例:

⒈表象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景观环境中,牌楼以其读有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景观环境中有着重要位置。牌楼被防在建筑物正门的正前方,它不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建筑群的主题思想。在我国过去的传统建筑中,牌楼常被作为一种入口的标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点与中断,在坊的入口处、道路的交汇点起点缀作用。它以独特的造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传统景观。

⒉意向的延伸

⑴从感性层渲染

南京梁萧墓前的石材避邪镇墓兽,体形高大,昂首张口吐吞,四腿粗壮有力,整个体态线条刚劲有力,神态威武雄壮,充分表现了守护者的雄姿,从而增强了景观环境

中的表现力。

⑵从表意层表达

天安门前的华表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正面那对华表上朝南的石狮子,成为“盼君归”,盼望君王安全的归来,通过华表表现了国泰民安的愿望。后门那对华表顶上,朝北的狮子,被称为“望君出”,反映了国王经常体察民情、了解大众的疾苦,表现了能为民众办实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⑶从叙事层延展

马里奥·梅乌斯在巴赛罗那海港的广场上,运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灯箱造型,从“1”开始,讲述了从基督诞生至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件,有节奏的灯箱排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引导人们随着宝石一样的灯箱一步步走向未来,这个别致的景观不仅把人类相关的梦与历史文明相结合,而且对环境具有烘托气氛、强烈的感染作用。

三、对于我国景观设计前景的思索

1.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正渐渐失去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持民族的特性。无以计数的民族文化遗存、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它们完好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些具有舒适性、愉悦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和营建,才使得人们日益加强的交往需求得到了满足。

同时,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2.符号学之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象征性生产已推翻一切其他商品生产形式,给客体对象附加的符号学价值比客体对象本身更有意义,个人被符号、外表和空间的费解的洪流所淹没。在这样一个因信息传播而缩小的空间里,所有对于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已表示质疑,或者说我们本身即被构成,并不断受一系列的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者使用隐喻,使之可传递一种实在的看法,并使我们对世界有新的看法。由于后现代主义,使我们在新的领域运用新的概念来认识和解释事物。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如同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今日我们所进行的景观设计,必须洞察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及城[:请记住我站域名/]市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人民的审美修养、国际交流等各方

面的发展状况;在新的世纪伊始,审视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必须站在文化的发展趋势基础上,把对中华历史文化深挚的热爱,渐渐地从一种文化修养、文化情怀升华为文化责任感,加大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遗产继承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创造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我们在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要采取思索、吸收、借鉴的方式,创造新的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文化艺术产品。一个失去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在处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坚持开放与守护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开发与保护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