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十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十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5:4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1

【关键词】教材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材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语言技能分为九级目标,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达到二级目标,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需要达到三级目标。显然,要落实好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衔接问题,注重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本文笔者即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内容为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见表1)。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以课文中的每个独立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Reading,Speaking,Vocabulary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结合表1、表2,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的统计,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题材贴近实际,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2007(5).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2

关键词:新版教材;小学英语;变化;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2-083-06

一、教材修订总体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Learningenglish(三年级起始版)》是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而成的,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供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此次《小学英语Learningenglish》2011版,能更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学法形成及情感培养;彰显英语教材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保持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并保持教材浓厚的生活气息,突出趣味性;提高了教材的适切性,调整了教材的容量和难度,增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教材修订依据

此次修订根据2001年以来的教材实验情况,听取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材的修订意见和建议,综合分析各地区反馈的各类信息,切实增强教材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继续发扬教材内容活泼有趣、知识系统、语言地道等特点。

三、教材修订内容

第一,调整话题内容,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渗透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身安全教育以及绿色健康生活观念的养成。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增加了购物不用塑料袋,使用环保手袋的内容。六年级上册中加入一定要吃早餐,多吃蔬菜和水果,积极锻炼身体等。

第二,进一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扩充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内容,包括春节包饺子、串亲友,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传统文化常识。

第三,增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适当减少新授内容,增加各类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玩、唱、演等活动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Unit1,Let’splay!通过memoryGame这种课堂上常用的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练习his,her等较难区分的词汇,有效的形成对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第四,降低教材的整体容量及难度。

例如:每册减少了4节新授课,四年级下册Unit2改变原来星期、月份、序数词、节日集中出现的情况,调整其出现的顺序和位置,使知识点分解在不同的单元。

针对一些规律性的语言内容进行提示,如四年级下册Unit2数字几十的构成、序数词词尾的th等用不同颜色标示,复数构成通过对话中的语句进行引导等。

四、修订后教材的基本框架与编写体系

小学三年级起点教材按学期分册,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共八册,每学期一册。每册包括四个单元,每单元包括6节新授课和1节单元复习课,共24课和4节单元复习课。教材最后收录两个词汇表,一个是单元词汇表,方便学习,另一个是字母词汇表,方便查词。

(一)新授课

每单元第1-5课都是新授课,每课两页。新授课采用学习内容加活动的形式,即首先呈现学习内容,然后设计相应的活动以练习学习内容。

(二)故事课

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开始,每单元第6课为故事课,用本单元所学语句及词汇编写故事,生动有趣、可读性强。通过故事阅读既进一步巩固了单元所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并使其初步形成了阅读策略,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复习课

每单元最后是复习课。三至四年级复习课占3页,一般设计5-6个练习活动,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的练习。第1个活动Listenandtalk.通常是本单元主要语句在语境下的运用练习,目的是通过创设一个情景培养学生语音运用能力。第2-4个活动,通过看、听、读、做的形式,检验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五、修订后教材的具体变化

(一)结构变化

新教材结构:

>>每册包括四个单元;

>>每单元包括6课+1复习;

>>每册共24课和4个单元复习;

原教材结构:

>>每册包括四个单元;

>>每单元包括7课+1复习

>>每册共28课和4个单元复习

(二)话题变化

在保留原来的整体结构、提倡交际语言教学为中心的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对原有单元话题进行了调整,使主题更突出,前后内容更连贯,安排更合理,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年级从学生的切实生活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话题。包括学校生活、数字、颜色、家庭、动物、食物等。

四至六年级话题根据主人公的成长活动及生活经历,重点关注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生活,包括生活习惯、交通规则、环境保护、理解交流、跨文化交际等,强调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理解中外文化,提高个人素养。

Book1

原书修订后

Unit1:SchoolandnumbersUnit1:Schoolandnumbers

Unit2:FriendsandColoursUnit2:FriendsandColours

Unit3:BodyandFeelingsUnit3:FeelingsandBody

Unit4:FamilyUnit4:Family

Book1

原书修订后

Unit1:FoodandmorenumbersUnit1:animalsonthefarm

Unit2:FoodandRestaurantUnit2:animalsatthezoo

Unit3:ClotheswewearUnit3:Foodandmeals

Unit4:atHomeUnit4:FoodandRestaurants

(三)降低教材的整体容量及难度

减少了词汇量。第一册出现的总词汇数由原来的259个缩减到了163个,认读词汇由原来的74个缩减到了73个。第二册出现的总词汇由原来的270个缩减到了194个,掌握词汇由原来的76个缩减到了74个。

全套教材1~8册按照《英语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将词汇学习进行科学分类,总共三类,即掌握词汇(能听懂、会说、认读、书写并正确运用)、认读词汇(能听懂、会说、认读并口头运用)和听说词汇(能听懂、会说并口头运用)。其中1~8册教材中共出现词汇约700个(歌曲、歌谣中词汇不计其中),其中掌握词汇(能听、说、读、写、运用)调整为约500个左右(涵盖课标所列的423个词汇),认读词汇200个左右(包括短语)。

(四)增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五)强化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复现率

(六)增加了语音系统的学习

(七)增加了音素Lettersandsounds的学习

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开始,每单元第5课添加了LettersandSounds,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发音规律并逐渐运用语音规律认读简单的单词。

三年级重点了解常见的五个元音字母及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四、五年级了解常见的字母组合的发音,并增加了trytoread。

六年级设有解重音、连续、升降调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小学生单词拼读能力,为英语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八)增加了单元复习课的具体练习活动

每单元有一个单元复习课。根据单元目标设计了典型的包括听、说、读、写的练习活动,检验学生对该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九)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借鉴性方案

每个单元复习中增加了Howamidoing?评价部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体现学生是评价主体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十)词汇表变化

每册书后附两个词汇表。表一是重点词汇,按单元顺序排序,所列词汇要求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和书写(第一册要求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表二是整体词汇表。按字母排序,标注本册出现的所有词汇(前面已掌握的词汇除外),包括听懂、会说、认读词汇以及超标词。

(十一)增加并简化部分歌曲、歌谣

低年级歌曲总数量有所增加,增加了一些歌曲简单、曲调优美、琅琅上口的经典儿歌和歌曲,简化、改写部分原有歌曲、歌谣,减少生词。

六、修改后的特点

1.话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体现了“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学习情景。

2.安排了大量有趣的活动,使本套教材的英语学习更加体现了“有趣而容易”的特点。

3.教材内容更加连贯、系统,编排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4.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渗透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体现了教科书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要求。

5.增加了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七、教材使用建议

在使用教材前,请老师们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按《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等开展教学。请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习目标循序渐进

教师应在教学中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目标。

三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内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整体感受学习内容(尤其是有关问候、介绍姓名等),对数词、学校学习相关的物品词汇应注意从音、义、形整体输入,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注意倾听、认真模仿、大胆开口、不怕出错的学习习惯。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特别是在小学起始阶段,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教学简单化现象。有的老师认为:这些单词早晚都要背,不如学了就让学生背写。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没有学字母,单词要如何记忆呢?可在学完字母之后,逐步让学生尝试记忆单词的拼写。

(二)设计多样活动用语言做事

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教材中的活动都用图示的方式说明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操作的方式。第一册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有听听说说、说说唱唱、玩玩演演、读读写写等。

活动有两类:

一是语言操练活动。如:歌曲、儿歌等。小学生喜欢轻松愉悦的活动,学生在歌曲的旋律和儿歌的韵律中熟悉语言、记忆语言有非常好的效果,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建议老师合理采用此类活动,不要认为教唱歌、说儿歌是浪费时间。

二是语言运用活动。如:第一册第四单元19课第3部分Let’sdoit!以Danny为范例,要求学生能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

教学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先语言操练活动,后语言运用活动,以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为目的。教材中语言运用活动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

如:第一册第2课第3部分Let’splay!活动具有真实的交流意义,以游戏的形式介绍自己和他人的姓名,操作方式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练习语言内化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材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都是依据小学生的生活设计的。如第一册内容的主题:"Schoolandnumbers","Friendsandcolour","Feelingsandbody","Family"。

如:故事课的设计,体现了单元内容学习从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整合。故事课Lynngoestoseeadoctor中actoutthestory活动,体现了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教材中的活动体现了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联系。

如:第一册第3课第3部分Let’splay!画画猜猜,第一册第10课第4部分Let’sdoit!找字母涂颜色等,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三)指导学习策略提高效率

教材中体现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内容。

如:从第一册第3单元开始,逐渐构建语音系统,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语音规律,运用规律认读简单词汇。其中能够结合学生母语学习的经验和认知发展需求,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异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学习策略的能力;感知和模仿英语发音的特点;有效记忆和使用英语词汇的方法。

请老师们注意:

教材中语音学习的内容安排是每单元呈现一次,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体现在每节课中,只有坚持积累,学生才会了解、运用其规律,形成词汇学习的有效策略。

(四)运用多元评价激励为主

教材在每个单元增加了Howamidoing?部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该部分体现了评价目标的多维化,以学生为评价主体。

请老师们注意:

教材中的评价表只是提供一个可参考、借鉴的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可针对每一课的学习目标设计评价目标。

如:针对第一册第1课,可设计如下:

建议教师建立并说明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运用形成性评价时,一定要考虑其可操作性,不宜太繁琐或影响课堂的正常进程。

(五)结合教学需要使用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1.根据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对教材所做的补充和删减,不应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加以替换。如:第6课第2部分

Let’schant!

one,two.Howareyou?

three,four.openthedoor.

Five,six.pickupsticks.

Seven,eight.Don’tbelate.

nine,ten.Sayitagain.

其中生词较多,如有困难,可加以调整或替换。

3.根据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对教材编排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4.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材中建议的教学方法,采用最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方法和步骤。

(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关于教学步骤,本套教材教参中提供的教学步骤为:

Classopeningandreview

newconcepts:Demonstrate,drill/practice

Classclosing

与其它教材的教学步骤(如人教版的5步法)是一致的。

2.关于字母书写,本套教材提供的字母手写体是目前英语国家较流行的一种书写体。有些字母书写的笔划、笔顺与斜体书写不一致。切记,这不是错误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四、六级考试;考研

一、前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并就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卞树荣(2006)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大学体验英语》的实用性;邓贤贵、张坚(2007)论述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理念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全新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材均在实用性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华荣(2008)在内容组织上论述了《大学体验英语》交际内容的实用性;魏琳(2009)通过调查发现,从学生的选择上看,语言的实用性已被摆在了第一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不再把英语学习当成应试的工具,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与人交流,无论是口头的还是笔头的,甚至同专业挂钩,达到学以致用;王帅(2009)指出《实用英语》的实用性明显加强了日常生活、工作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密切的实用文体的阅读。

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英语四六级作文的写作水平,如于海艳(2005)、迟欢玲(2006)、胡学方(2007)、翁义明及陈兰芳(2008)、袁在成(2009)、郑映雪(2009)等在这方面均有阐述。

至于考研英语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某一年考研英语作文的点评,如曾微(2006)、许建平(2007,2008,2009);如何提高考研英语作文的应试技巧,如王静(2005)、吴蓓蓓(2005);分析考研英语看图作文及相应的对策,如杨小蛮(2005)易立梅(2008)等也曾有论述。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少学者从考试的视角来论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尽管滕德明等(2006)从教材编写中的原则、需求分析和实用性角度,在分析了2001至2005年5年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和在对学生、教师、社会的需求的分析后,指出了《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实用性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此研究仅仅通过2001至2005年5年间的考试英语写作来研究了就某一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这尚不能足以较全面的了解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为此,本文将结合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来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以期为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作文的情况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

通过对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题目进行整理、归类,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总体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材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书信类、应用文、描写文、图表类等。在这些题材当中,以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居多,图表类则显得过少。

然而,从历年考研英语作文的得分情况来看,多数考生的看图作文得分不高,考生普遍反映此类作文很难。为此,很有必要对此类作一些简要分析,看图作文可以分为图画式作文和图表式作文(杨小蛮,2005):(1)图画式作文是用漫画、照片、图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图画蕴涵的寓意或者思想内涵理解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更偏重学生的总结能力;(2)图表式作文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图表中的数据所包含的逻辑关系的挖掘与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由于图表是数据的形象化表达,更偏重于学生的数据整理与归纳能力。而这正是众多考生所缺乏的知识及能力。图表类作文,在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不多,大学英语教材中类似的图表也极少出现。由于题型不对口,考生在审题、立意、表达上都与命题者的要求大相径庭(任荣,2001)。另外,根据最新的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在英语的写作a部分,今年新增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的内容,并且在大纲样题中有所体现,这是很重要的变化。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的体裁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的讨论

由于受到文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笔者教学中所使用的《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对翟象俊及李荫华主编的《大学英语》中的体裁进行统计。

再看由宁春岩主编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课文中的体裁。

为了进一步说明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问题,下面就《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专门涉及到写作方面的内容逐一统计如下。

《大学英语》的第一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也兼顾写和说的能力,写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使用连词、缩写句成词(组)、从句、简洁写法、从属连词用法、省略法、简洁表达法、同位语;第二册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包括连贯、并列连词和连接副词、由主题句引出段、从属连词和关系代词、句子逻辑顺序、词和词组及从句的并列写法、转折等;第三册的写作,从连句成段训练入手,要求逐步做到按提示写成段文章,初步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其中的第5、6单元有看图作文;第四册的写作,从基础训练入手,要求逐步做到按提示写成段文章,初步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第7单元有看图作文。

而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写作练习分为一般写作(generalwriting)和实用写作(practicalwriting)两部分。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essay-writing的能力,后者培养学生阅读和模拟套写在交际环境下的常用应用文的能力。第一、二册的一般写作以纠正学生写作中的句子层面的结构错误为主;第三、四册以段落、篇章写作为主,以培养学生在清楚表达意思、整体构思、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能力。

就应用文写法(practicalwriting)而言,涉及如下的内容:第一册有名片、道歉信、海报、储蓄表、订单、体育比赛安排表、通知、邀请函,第二册包含了入学申请表、个人广告、旅游保险、贺卡、健康表、私人信件、网络布告,第三册则有会议邀请函、获奖证书、广告、论文征集广告、网上课程安排、旅游行程安排、公共预警通告()、政府通告(反战反暴力游行),第四册安排了工作广告、演出安排表、投诉信、招聘广告、道歉信、问卷调查、保险单填写、提纲写法等应用文写作知识。

四、综合分析

综合上文对四六级及考研英语作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六级作文的题材主要以写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为主,偶尔出现图表类和应用文类的作文;考研英语作文主要是图表类作文和应用文写作,从2010年开始新增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的题型。这两个对教学起很大指导作用的考试在写作方面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考生掌握应用文写作,而双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四六级作文侧重考察考生能否根据所给的题目用英语清晰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而题材多为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而考研英语作文侧重考察考生观察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因而题材多为图表类作文。一套讲究实用性的教材在写作练习部分应该注意两者兼顾。

根据本文第三部分对写作方面内容的统计可见,《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较之于《大学英语》有了很大的改善,更注重实用性,也就给予应用文写作更多的关注,这对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及今后的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得。然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极少涉及看图写作方面的知识,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这方面的练习几乎为零。就考研英语写作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今后编写大学英语教材需要考虑到考研英语写作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要增加看图写作及如何提炼文章的摘要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大学生考研的需要,使得大学英语教材更具实用性。

五、结束语

纵观全文,本文在总结、归纳我国近20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作文题目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的中与英语写作密切关系的内容,并就这两套教材的实用性,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这两套教材的实用性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时候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树荣.《大学体验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及其对英语教改的指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邓贤贵、张坚.构建特色英语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职业时空,2007(23).

[3]华荣.《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浅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

[4]魏琳.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谈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4).

[5]王帅.高职《实用英语》教材特点及应用方法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6]于海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应试策略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5).

[7]迟欢玲.如何写好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j].英语自学,2006(11).

[8]胡学方.从框架结构谈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07(3).

[9]翁义明、陈兰芳.主题句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短文写作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10]袁在成.主题句在cet-4&6写作中之功用[j].科技信息,2009(28).

[11]郑映雪.四六级考场议论文写作应急思路“三步曲”[j].英语自学,2009(11).

[12]曾微.2006年全国考研作文解析[j].大学英语,2006(3).

[13]许建平.2007年全国考研英语作文讲评[j].大学英语,2007(4).

[14]许建平.2008年全国考研英语作文讲评[j].大学英语,2008(4).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华文教材;中文;语言;交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17-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7

一、教材概述

华文教材《中文》是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专为欧美地区周末制中文学校的华裔小学生学习中文而编写的。主编为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贾益民,副编为暨南大学于红梅、于珊、王碌取U套书基本按照小学6年制,12个学期进行课程教材的编排,书册的数字越大所对应的年级越高,如本文中所选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一般为小学五年级的教材。整套教材共包括48册,其中《中文》的课本有12册,练习册有24册,并设有a、B两册,教师课堂参考用书有12册。本文中所采用的《中文》为1997年二次修订版。

二、编写理念与原则

第一,华文教材《中文》的编写旨在通过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课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普及中华文化常识。

第三,因为华文教材《中文》的对象为小学生,即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且多为少年儿童,所以教材基于儿童心理和习得的特点,更注重趣味性及直观性。同时,鉴于此教材的对象所有的特殊的环境和家庭背景,对教材的内容选取和思维方式也有专门的思考与编排。

第四,教材的编写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进行科学定量的编排。

三、总体框架

四、《中文》每课结构体制表

五、教材课文分析

这里我们选取《中文》第九册作为研究对象对课本中各项作分别的分析说明。

华文教材《中文》(修订版)第九册教材的整体结构体系如下表所示。

教材名称《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页数156页

单元数4

每单元课数3

组织结构目录

第一单元:第1课至第3课

综合练习(一)

第二单元:第4课至第6课

综合练习(二)

第三单元:第7课至第9课

综合练习(三)

第四单元:第10课至第12课

综合练习(四)

总练习

附录查字典(一)

查字典(二)

查字典(三)

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音序生词表

句子

第一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二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三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四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五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六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七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八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分析可看出,本教材将12课分为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之后都紧跟着一个综合练习,用以及时巩固每个单元所学知识。在整个教材的最后还有一个总的练习,用以对整册教材作总结性的提炼和复习。同时,在部分单元之后,如一、二、三单元之后都有额外的一部分查字典,通过三部分的讲述和操练,能够使学生学会使用汉语字典。附录部分有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音序生词表及句子,用以方便教师及学生查找学习。在修订版的华文教材《中文》中还很贴心地设置了前期教材的音序生词表附录,以方便教师和学生查找、对比学习。如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附录上就增加了第一到第八册的音序生词表。

(一)语音

从语音设置上看,《中文》(修订版)第九册在每篇课文及阅读课文中的文段上都标注了清晰的拼音以供学生学习及朗读。这样的设置很好地避免了学生在不认识生词的情况下,随时进行字词的查询而导致无法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及课堂时间的占用量。但是,这样的设置也有它的弊端,如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惰性,学生将不再查阅学习工具,朗读文章时也会直接索取标注好的拼音,不会加深对不了解的生词的记忆和掌握。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可能会比较慢,学生在脱离书本之后可能不会很快地反应出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字

从生字的设置上来看,不论是数量还是选取的范围都有一定的特点。

从数量统计来看(见下表),教材所选取的生词数量适中。

《中文》生字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生字量每课平均一课最多一课最少

课文196161912

阅读69674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学五年级(六年制学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度及接受能力都与教材所给的生词量及难度基本匹配。

从难易程度上看,本教材中的生字的难易程度略微偏难。鉴于《中文》课程的设置是对华裔的学生全日周末制版型提供的教材,我更觉得应该将兴趣放在首位。虽然说华裔的学生对象基础背景有优势,但是这些学生毕竟从小在非全汉语的环境里成长,并且在一周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非汉语的课程,加之周末的课程原本就很劳累,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让汉语学习轻松化、简单化、交际化。所以,我认为在生字设置上可以相应的简化或趣化。

从汉字教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材的每一汉字设置部分都有田字格的给出,同时练一练的设置还给出了空白的田字格留以学生巩固练习。中国汉字是汉语魅力组成的一部分,它表达着中华文化的秀美,也展现着中国精神的奥秘。我们说中文的推广也便是文化的推行,中国汉字就是中国文化很好的一张名片,所以中国汉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在教材的设置少了一些趣味性,但我们同样可以把汉字部分抑或用漫画图形,抑或用象形表达的方式将它们的美展现给学生。

(三)词

从生词设定的角度来看,教材的编选还是做得很好的。先从数量上说(见下表),本册教材的生词数量并不多,基本涵盖文中的生词。但是从正本教材来看,词汇选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再现复现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仔细认真分析,充分做好备教材,将所学知识和词汇有机结合,并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中文》生词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生词量每课平均一课最多一课最少

课文1129222

阅读73685

(四)句子

《中文》教材的句子的设置十分巧妙,其并没有设置语法这一项,而是由句子来充任。从根本上说,语法的学习就是要造出合乎情理的句子,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语法都是枯燥难懂的,所以编者出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的考虑,将句子部分作为了学习重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析句子,从句式入手将语法知识内化。这种方法的选取,在少儿汉语教材的编写上面是不可多得的。

(五)课文

从题材的选择上看(见下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选取了多种题材的文章供学生学习,如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及对话等。在这些选材当中,记叙文、说明文及名人故事为多选题材,对话部分只出现在练习板块。从这样的布局倾向上看,编者是注重记叙文体、说明文体及人物传记故事的阅读培养的。在经过了之前八册的分别学习之后,水平达到这个层面的华裔学生此阶段应该加强记叙文及说明文等描述性文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写作的增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文》课文题材数量表

数量

体裁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对话

课文3211131

练习10

阅读13111131

各体裁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表

比例

体裁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对话

《中文》

第九册11.76%14.71%2.94%5.88%5.88%5.88%17.65%5.88%29.41%

从主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来看,本教材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课文和阅读(见下表)。这两个部分构成了我们综合课的课文主干,并且其中的课文部分作为精读课来学习,而阅读部分则是用作为拓展延伸,充当阅读材料或泛读材料。鉴于这样的设置,这两部分的后续相关部分也有不同的安排。课文之后除了配以生字、生词、句子之外,还有相关的练习,而阅读部分则只配备了生字和生词。

《中文》每课名称表

课号课文阅读

1剪纸我的小制作

2中秋之夜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

3家庭音乐会迎春音乐会

4猪八戒吃西瓜三打白骨精

5皇帝的新衣小红帽

6成语故事返老还童叶公好龙

7桂林山水海上桂林

8神奇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

9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今译)

10孔子求教闻过则喜

11杨振宁获奖诺贝尔

12总统道歉拿破仑开枪救人

表格中的各个名称都简洁生动,有吸引力,尤其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接受及认知范围。这一个个由故事组成的课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我们再从这些文章的话题分类看(见下表)。中国传统文化占总文章的比例最大,然后是现代生活及科技。所以,这些话题的设置依旧遵循文化优先的原则和与现代中国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则。

华文教材《中文》话题数量统计

话题

数量《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现代生活与科技7

外国文化故事4

自然景观2

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11

另外,外国文学的提及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材料产生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国自然景观文章的设置,能够丰富教材种类,增添教材可读性。

(六)练习

练习部分在整个华文教材《中文》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地位。练习作为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良好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重头戏。对外汉语教学也一直强调精讲多练,操练为主,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所以,《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也遵循这个原则,在练习部分进行了认真的排布。

练习部分包括:写一写;读一读;替换;对话;想一想,说一说;综合练习;总练习。

下面我分别从这几部分进行简单分析。

1.写一写。这个部分主要是田字格生字的重复巩固练习。在之前课文部分已经分析了汉字教学的优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复现所学的汉字,练习部分的写一写应运而生。田字格本来就可以很好地规范汉字的布局结构,加之一课当中复现多次,更加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及掌握。

2.读一读。这个部分选取大量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词汇的感知。这些词语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课文中的生词,抑或同根抑或相近拓展开来,集结在一起供学生学习。这部分的设置很好地将课文中的生词及词语进行扩展,加大了学生的词汇认知量,有效地提供了词汇积累素材。

3.替换。替换部分是正本教材的一个最巧妙的设置。在这个部分编者通过句子的替换设置将句法学习渗透其中。在教学对象所处的年龄段,对语法的理解及接受相对困难,而且语法的设置相对较难且枯燥,也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进行高效学习。通过找相同及不同进行对比学习,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4.对话。对话的设置旨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交际中。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交际的无障碍化,所以在《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根据文章内容设立类似交际情境的对话的编入也是要将交际引入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与实践并上。这样的安排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掌握教本语言而不善生活会话的现象。

5.想一想,说一说。这部分的设置有些类似于阅读理解,旨在查看学生对文章含义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这一部分在文章学习时也可以充任教师对文章阅读的问题考察,减少教师备教材的任务量。

6.综合练习。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中,每一个单元结束都会设置一个综合练习。综合练致包括:音、字、词、句子、对话、写作等部分。通过不同方面的整合对整个一个单元所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这部分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和教师指明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能依据遗忘理论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7.总练习。总练习的设置是在全书所有单元结束后,它大致包括:查字典、选词、句子、阅读、写话。这个练习比总练习升级了很多,对这本书的掌握的考察和知识贯通的练习都比综合练习要求要高。

(七)其他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5

我校共有学生140人。学生多渠道。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书写与背诵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缺少尖子生。面对当前的中考形式,要想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尽最大努力培养尖子生,抓好中游学生,力争在第二档上有所突破,尽量减少差生数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成绩,以保证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两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两册共有47篇课文,10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学期,进行复习。第一轮,紧扣教材系统扎实的打好基础;第二轮,专项训练,基础知识、古文、现代文阅读、写作。针对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第三轮综合训练,整体上训练学生素质,答题技巧,应考能力。

四、教改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阶段性检测,严格按照中考标准出题阅卷,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深挖学生内在潜力。

5、作文采用全批、抽批、面批,学生互批等方法,快捷、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指导、评价、交流,激发写作动力,同时结合每周两篇随笔指导、交流,用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最容易接受,最容易受感染的学生作品启发、激励学生写作,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6、现代文阅读教学,注重阅读规律的总结,找出规律,找好规律,在训练中学生加以应用,以提高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7、古文教学,背诵要牢固准确,加大检查力度,以达到最佳效果。把课内的词语含义、句式、情感等迁移到课外阅读。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学期:

上半学期学习上册

第一周:第一单元

第二周:第二单元

第三、四周:第三单元

第五、六周:第四单元

第七、八周:第五单元

第九、十周、复习、期中考试

下半学期学习下册

第十一周:第一单元

第十二、十三周:第二单元

第十四周:第三单元

第十五、十六周:第四单元

第十七、十八周:第五单元

第十九、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

第二学期

第一周:复习六年级上册

第二周:复习六年级下册

第三周、第四周上半周:复习七年级上册

第四周下半周、第五周:复习七年级下册

第六、七周: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八、九周:复习八年级下册

第十周:基础知识、古文专项训练

第十一、十二周: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第十三周:作文专项训练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6

英语班教学计划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陈秀丽从本学年起,英语与同时列为主课程。各年级面临着区统考,六年级还面临着毕业升学考试。诸多因素,报兴趣班的人数增多。六年级就有84.7%的学生报名。针对本学年的现状和区教研室对教材提出的新就替换要求,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一、特快班。本班20位同学是与上届六年级同学起作为快班的学员,他们学习进度远远超出其他学员。从课时安排和培养尖子生的角度考虑,这20位同学编为特快班。由于时间的关系,授课时间定为每周六下午一个半小时和隔周五下午两个小时,这样确保了时间。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年的学习,让他们在毕业前成为真正的英语特长生。尽量参加剑桥一级考试,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更加明确剑桥教材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从而弥补我校与城镇地区英语教学方面的差异,助我校学生在区选拔英语特长生中,脱颖而出,也助他们考上理想学府。本学期学习内容分为三部分:1、剑桥一级二册:14—15课,完成一级的教学任务,并作好考前准备。2、继续学习剑桥英语二级,丰富学生语法知识、单词量、句型量,为来年考二级作准备。3、六年级英语教材在平时打好基础的同时,灵活掌握并运用课本知识,用尖子生作开路先锋,探讨如何把北京版教材渗透得更好。学过的东西尽可能的让学生达到“四会”,以说为领先。二、六年级班:除特快班20人以外的六年级学生编入此班。虽有新报班的学生,但为了统一管理,又为了同一个目的:打好基础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剑桥上册42课至下册15课。另一部分是原六年级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保持住六年级同学对英语已有的兴趣,对各别没兴趣的同学不能放松,拉住他们,不能使他们再下滑,培养他们的兴趣,留住他们敢于报英语班的信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坚定师生教好学好的的信心。以剑桥为主,主要培养拼读单词的能力,掌握全部的拼读规则;单词能做到听、说、读三会,丰富单词量,固化句型结构,句型三会,部分单词句子能书面表达。重要的是说,能就他人提问口头回答。在“三会”的基础上逐步加快速度,并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以北京版五册为辅,主要是复习巩固,加深课上内容;操练功能句,从读到写;牢记单词,从认读到拼写;课文,从朗读到背诵;语音,从认读到找规律到熟练掌握并区分。从而提高朗读、阅读能力。这个班在学习剑桥方面只要学生“三会”,不给学生造成“课本还学不会呢,又学新的”的心理负担。三、五年级班:五年级面临的问题是下学期要从人教版三册接北京版四册,难度很大。为尽量做好准备,也为配合英语教师的工作交接,特将此班的计划做如下安排:第一、以剑桥教程为主,对单词、句型的教学严格要求。与同轨班教师统一规划对单词的要求,要求“二会”,“三会”和“四会”的区分开,该认读的要认读,该会拼写的要会拼写。句型分为两种基本句型。即:重点句型、非重点句型。重点句型,必须会背,确保班内大多数学生“四会”。非重点句型,认读、听懂即可,讲明所出现的语法点。要实实在在的认读、拼读、拼写。提快语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强化学生的记忆。第二、为配合下学期的工作,以拼读为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词,大大提高单词量,单词来自新版四册。第三、五年级同学来自三个学校四个班级,以班为单位,比纪律,比成绩,比课上积极参与,促进班与班之间的竞争,也促使班内的团结互助。四.四年级班。在教材的使用上,这是最稳定的一个年级之一,所以保障他们的学习秩序,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此年级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没有这样那样的不利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不可怠慢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兴趣班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同五年级班教学内容与要求的部分一。四年级孩子小,教学过程中多带体态语,多调动孩子积极性,让他们保持兴奋状态,甚至是疯狂状态。他们记忆力强,又善于爱于敢于表现自己,只差教师大胆的要求,大胆的去塑造。五.特长生的辅导。特快班的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平时时间辅导口语,让学生说出口。望能在十二月份或在明年四月份与教师同步参加口语考试,营造师生竞争学外语的气氛,并探讨成人与孩子用同一本书,教学方面的差异,有二点要求是,报名的同学必须要保证时间,必须参加市统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的容量,避免教师总是怕孩子不会,不敢多教,教学速度慢,甚至原地踏步的现象。加大课堂练习,避免以往的教的多,练的少,一见到检测卷子就晕的想象,课课有练习,月月有检测,及时反馈。总之重点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让学生学有所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本学期的目的。注:另付教学具体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7

一是现实性——切合语文教学的改革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思维方式;它装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悉心研究,深刻领悟,引领学生热爱它,正确理解和运用它,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漪《本色语文谭丛·总序一》)“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求出发,有效地进行多样化的语言指导与训练,能不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和教学过程中“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因素仍然很多,人们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文本(教材)和执教者(教师)上。因此,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在他的语文名师工作室与一群有志向的优秀的年轻语文教师开展两年多时间“本色语文”研究,《本色语文谭丛》就是他们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探索的一个成果。正如该丛书主编杨先国所指出的:“关于‘本色语文’,我最初的:意识是它的‘回归’,即从对当今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现状不满意,而意识到它的出路应当是‘回归’到传统、‘回归’到本色上去。传统的、本色的语文是从识字、缀词、对对子、诵诗词、读古文一步步走来,选用的课文大多为历经大浪淘沙留下的蒙学、诗词、联语、文章经典本身,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从吟读、识记、背诵开始的,强调工具作用而非急功近利,渗透人文教化而非教条说教。”

二是实践性——印证教育理念的源泉

《本色语文谭丛》是来自于第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这些年轻语文教师在“本色语文”研究中从“强根基”和“重实践”入手。“强根基”步骤是:一是读书,通过阅读《大学》《论语》《老子》《唐宋诗词》《古今联语汇编》《古文观止》等传统经典,培养读书习惯,提升人文素养;二是习字,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两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练习书法;三是写诗,在多读多背古诗词的基础上,研习近体诗词格律知识和楹联撰写规则,学会写诗填词撰联,进而加深对诗词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水平,旨在成为“有底蕴、有水平、有追求”的当代语文教师。“重实践”的步骤是:一是教学实践,要求每一位学员上实践课,专家导师和其他学员听课评课,不断修正改善,积累一批教案和课堂实录,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积累素材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二是课题研究,遵循“问题一课题—课程”的研究之路,围绕工作室的主课题,要求每一位学员确立有个人特长和学校特色的子课题,结合各自教学工作,边研究边尝试实践,并在工作室内进行交流,把本人和同行的有效经验运用到教改实践之中;三是教学改革,发现不足,寻找突破口,并进行局部的、能够掌控的小环境的改革尝试,进行积极的探索,积少成多,对所在学校乃至全区的语文教改有所影响和推动。旨在把“学以致用”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实践中成长”作为行动指南。应该说,《本色语文谭丛》各个分册不仅洋溢着语文教学改革的生动气息,而且反映着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正如《晨钟清韵》分册的作者所认为的:“这本书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与总结,又是教育征途新的一页的开启。它激励着我不断磨砺锻炼,反思探索,从稚嫩走向成熟。期待自己和风细雨般的师爱能开启‘每个孩子的心扉,能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田;期待自己能逐步形成本色本真的教育教学风格,以提升教育教学本领。”

三是文学性——凸现语文学科的韵昧

就《本色语文谭丛》来说,仅仅看各个分册的书名,例如,《天一生水》《晴空流影》《磊磊蔓蔓》《前程似锦》《白水弦歌》《夏木啭鹂》《四声合律》《临池学书》《九畹芳菲》《晨钟清韵》,就能深深感悟到其中的文学气息。至于各个分册中的那些标题和论述,更是凸现出语文学科的无穷韵味。例如,《天一生水》分册的标题有:“教学设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随笔——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学术论文——开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试水作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词吟草——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又如,《白水弦歌》分册的标题有:“三尺讲坛传国粹/廿年粉笔写心声”;“开窗一朵云飞入,下笔千般春涌来”;“至高学问在明德/最好教师是育人”;“身如未正难成教,书若少读愧作师”;“一段云烟挥已去/此身故事说不完”;“白水云山容我隐/古人诗韵伴歌飞”。此外,在该丛书各分册中包括了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随笔、语文教海拾贝、语文教学札记、语文学术论文、语文习作诗词等。《四声合律》分册的作者就深深地体会到:在“本色语文”研究中,“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机会再一次回味咀嚼曾经尘埃落定的研究成果……与自己心爱的语文教学作一次深度的心灵沟通”。

四是教育性——彰显教书育人的精神

在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努力反思中以及对教学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中,《本色语文谭丛》还彰显了这些年轻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晨钟清韵》分册的作者这样写道:“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晴空流影》分册的作者也写道:“面对鲜活的心灵,在自己的慢慢长大中,坚信并坚持始终用颗赤诚之心,解读关注另一颗。”《九畹芳菲》分册的作者深刻地感悟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老师——传道授业,也应是德育工作者——解惑,不仅解语文之惑,还要解思想之惑。”《白水弦歌》分册的作者也领悟出:“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选择符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特点的,用纯净的语和文的交流方式实践着教书育人的职业誓言,是我平生最大的愿望。”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8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质量的高低。目前,新疆高校少?得褡逶た坪河锝萄а芯恳丫?开展得较为全面,近几年疆内有不少学者就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如《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教材体系研究》(李曙光,2004:1),《对新疆维吾尔族汉语教学的教材研究》(王洋,2010:1),《对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的三套精读教材的比较分析》(陈光友,2013:10)。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着眼于教材体例、课文素材选取的思路和原则,而对教材本体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统计比较研究仍显欠缺。《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对教材的编写有制约作用,而不仅仅是作为参照。为了明确《大纲》与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材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大小,我们调查了目前在新疆高校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汉语精读教材,并选取其中两套作为调查对象,以研究《大纲》词汇在教材生词表中的覆盖情况。

二、调查使用的文本概况

1.《大学汉语精读(维文版)》(1、2、3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以下简称《大学》)。

该教材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和疆内主要高校的数十名一线教师通力协作,历时五年完成,它结合mHK考试,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该教材分5册,分别对应HSK等级(旧)标准的1~11级,以适应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为满足mHK三级考试的需求,我区高校预科汉语精读教学基本使用的是1~3册。例如:新疆农业大学初级班使用1、2册,高级班使用2、3册;新疆教育学院使用1、2册。本次调查我们选取1、2、3册,适用于HSK4~7级的学生。

2.《发展汉语(民族版)》(中、高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每个级别分上下两册(以下简称《发展》)。中级(上、下)适用于词汇量不少于2500个,且掌握《大纲》甲、乙级字和词汇的学生;高级(上、下)适用于词汇量在3500个以上,且掌握《大纲》甲、乙、部分丙级字和词汇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

3.《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大纲(三级)》(以下简称《mHK大纲(三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mHK考试是在HSK考试的模式下产生的。作为考试依据的大纲,《mHK大纲》也是以《HSK大纲》作为参照编制而成,且二者在收字、选词等方面同多异少。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以人工录入、检索、比对为主,采用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开发的Cipp中文自动分词、全文检索、统计工具(GBK版)作为辅助分析软件。

四、调查结果

(一)两套教材中所含生词数(以生词表列出为准,不含专有名词)

其中《发展汉语》包含课后对话部分的生词。

从表1可以看出,两套教材的单册生词量基本都在1000词左右,《发展》较《大学》更为均衡。《大学》单册的生词量随着教材级别的升高而逐级下降。

(二)《大纲》词汇在教材生词中的分布情况

我们先将两套教材的课后生词逐个录入,再与《mHK大纲(三级)》中的常用词汇表逐级比对,并计算出每套教材单册生词量在《mHK大纲(三级)》中的覆盖率。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套教材对于大纲规定的2869个汉字,都没有完全收录,如《大学1》对大纲所规定的794个甲级字覆盖不到10%。《大学》和《发展》的编写均在《大纲》制定之后,且两套教材在编写时都强调“参照mHK和HSK的有关标准”。例如“难度以丙级语法和丙级词汇为主,根据选文内容和学习规律的需要,一方面重现、扩展部分甲乙级词汇和语法点,另一方面,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丁级词、超纲词”(参见《发展(中)》编写说明)。表2显示,《发展(中)》上下册共计收录丙级词780个,占教材生词75%左右,但对于《大纲》的2285个丙级词而言,仅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丁级词和超纲词的比重明显偏高,达到了67%,而且对甲、乙级词的重现率过低,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发展(高)》中。但就整体而言,《发展》还是较为严格地按照其编写说明所强调的,做到了承前启后、稳步提高。尽可能地合理分配新旧生词的比例,保证大纲词汇在等级上的顺利过渡衔接。从这一点上看,《大学》的生词收录情况不如《发展》合理,特别是超纲词比例过高,平均每册为59%左右。例如《大学1》中超纲词比例达到35.7%,甚至高于教材中乙级词的比例,且对甲级词的重现率过低,仅为8%左右,对于预科新生来说,这无疑是有难度的。

总而言之,两套教材中的超纲词比例平均在40%以上,并且每册教材的超纲词数量和其在教材中的比例,随教材适用对象水平等级的提高而增长。我们认为,从对学习者认、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教材对《大纲》词汇的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学习。

(三)两套教材的用字情况分析

1.两套教材分册用字情况统计

我们将两套教材的课文部分作为语料进行统计,包括主课文、副课文及课后对话部分。

字种数:指全部语料中字形不同的汉字。

字符总数:指全部语料(包含阅读)中汉字、标点、符号的总量。

表3:两套教材中的汉字使用概况

教材册数课文篇数总字符数平均每课字符数单字总计平均每课生字数共用字种数

《大学》13017803593150450.11247

23023069769179359.8

33029819994210070

《发展》中上3016161538130843.61373

中下3019785659113137.7

高上28350541251190568

高下28461461648224080

?挠锪狭坷纯矗?《发展》总体高于《大学》。一般而言,学生的正确输出有赖于一定量的语料输入。从表3来看,两套教材在语料的输入上都呈现阶梯上升式,即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无论是字符总数还是单课生字数也都显示出了同比增长的关系。且数据显示,两套教材都没有出现断层式激增或骤减,体现出编者对于教材相邻级别间衔接性的重视。但是每个阶段的单课字符数和生字数多少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

《大学》的共用字种数为1247个,《发展》的共用字种数为1373个。这从侧面说明,掌握1300个左右的汉字,差不多可以认识中高级教材上的90%以上的文字。当然,这不代表掌握如此数量的汉字就能理解教材所有语料的内容,因为还要牵涉到词汇量、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但是,这一调查也为我们带来一条新思路,对照《mHK大纲(三级)》常用字表收录的2910个字,选出使用频率高的1300个,对于进入预科学习,特别是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集中并有针对性地掌握这1300个高频字,在保证对教材语料覆盖率的基础上,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全面展开。

2.两套教材教材词汇表与《大纲》字表失收情况统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9

在我校“三分语文课时制”课题研究的背景下,我们大胆地引进了《读者》、《读本》、“图书馆”“阅览室”和“互联网”等时文资源,把这些资源与现行苏教版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走进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中去。

不断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个整合目的和作用,我们展开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辅整合

这种整合出于理解和思维的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总会遇到可能是共同的、也可能是个别的困难和障碍。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教学重点,扫除这些疑难和障碍的目的出发,教师引进一些能起辅助作用的时文进行阅读与讨论,这样的课文与时文的整合往往是很必要的,是有实效性的。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狼》专题的教学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狼的狡诈、贪婪、凶残,认识到狼也有令人感动的伟大的母爱,也认识到狼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等。但谈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观点时,学生半信半疑,我们及时引进《与狼共舞》、《师从与狼》(《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参》p374)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祖先在与古代狼群的一代代的共同生活中,结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狼群能帮助人类进行大型的狩猎活动,以及人狼共生的故事――罗马城的起源。人类还从狼群里学会了许多和社会学有关的知识,如领地意识、等级制度、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等。这些都是人类种群能够在无情的自然选择面前战胜其他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引进这些时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狼”。又如,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高尔基《海燕》时引进郑振铎的《海燕》,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但在郑振铎的《海燕》中“海燕”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无穷的思念、眷恋之情。同样是“海燕”这一意象,作者寄托的情感却完全不同。通过这一整合,让学生明白咏物抒怀类的文章中的“物”已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物了,它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即所抒之“怀”,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等因素。

二、补充性整合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内容了解得更全面,我们适当引进课外时文,对课文教学进行补充。这种补充性的整合也是很常见的。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引进《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77页《向沙漠进军》。通过整合让学生认识到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前者重在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念”这一道理,后者则是通过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述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两篇文章尽管同一题材,但因写作目的的不同,所写内容截然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沙漠,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沙漠。又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时补充《济南的秋天》(网上下载)让学生感受到济南山水的美,真正读懂“上帝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句话。在教《小石潭记》时补充《钴姆潭西小丘记》,作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这样一补充,学生理解《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就完整多了,容易多了。

三、对照性整合

课文与时文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应在整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窗》时,引入《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117页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和莫泊桑的《项链》,让学生在比较讨论中归纳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人在激越的思绪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比较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同”,还要“寻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诗词《卜算子・咏梅》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探究精神,让学生把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阅读,要求学生从意象情感到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再一次品味。最后达成共识:陆游的词从“驿外”到“断桥”冷落地点的推进,从“寂寞”到“黄昏”的愁苦环境的点染,在“独自愁”的基础上加上“更著风和雨”,最终出现梅花愁苦无告而又节操不改的清高形象。陆游的“无意苦争春”和的“俏也不争春”表层意象看似相同,但内在意味不同。陆游词是表现梅的凄苦而清高,则是显示梅的无私而豁达,赋予对象以革命者的情怀和思想境界。在这样对照比较的阅读过程中,又使学生受了一次审美熏陶。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时,与《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34页上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整合,会让学生欣赏到同一题材风格迥异的两篇文章,但它们同样精彩。再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一文时,引入《辞海》上“松鼠”词条,让学生品味“生动”与“平实”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说明语言。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结尾方式动态式结尾静态式结尾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课堂结尾,能起画龙点睛之用、有余音绕梁之觉。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该如何“收口”,才能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呢?笔者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课型总结了一些小学英语课堂常用的有效结尾方式,下面就以外研版《英语》三年级起点的教材为例,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结尾方式。

在课堂教学结尾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趣味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本环节的活动要注意尽量全面涵盖课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主动探索知识代替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动态式结尾

1.表演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活动适用于起始年段的新授或复习课。《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描述中明确提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故“学”即为了“用”。通过课堂的新授和操练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能听、说本课的新词和句型,但在灵活运用方面仍有所欠缺。若此时教师在该节课结尾时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要求在表演中必须运用本课学过的单词和句型,这样学生既复习所学内容,又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如教学三年级下册module4FoodUnit1“Doyoulikemeat?”,在结尾处笔者设计了招收最佳服务员的表演活动,让学生运用新学句型:“Doyoulike...?Yes,ido./no,idon’t.”此环节既能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又能满足学生好表演的欲望,还给每一个学生开辟一个展示自己英语才能的舞台,人人均有机会说英语。

2.调查式活动

以调查、访问的方式结尾是巩固和扩展句型的一种好方法,常用于新授课。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Canyourunfast?”,在结尾处笔者设计了为选拔运动员而作一个调查的活动。老师先做示范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表格里打钩或打叉。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不断运用“Canyou...?”这个句式及其回答“Yes,ican./no,ican’t.”。本活动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3.歌谣式结尾

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故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应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编歌谣,从而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类结尾方式适用于三、四年级,如教学三年级下册module8positionUnit1“it’sonyourdesk.”,在结尾处笔者创编了一首Chant:

where’sthepresent?it’sinthebox.

where’sthepresent?it’sonyourdesk.

where’sthepresent?it’sbehindthedoor.

where’sthepresent?it’sunderyourchair.

where’sthepresent?it’sinyourbedroom.

学习了上述歌谣以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不仅积极模仿,还自己创编,如:

where’smypen?it’sinmypencil-box.

where’smypencil-box?it’sonthedesk.

where’smydag?it’sbehindthedoor.

...

教学三年级上册module9Unit2“He’sadoctor.”,笔者利用两只老虎的曲调创编歌曲:

He’sadoctor.He’sadoctor.aaa,aaa.

She’sadriver.She’sadriver.Dididi,dididi.

He’sapoliceman.He’sapoliceman.Bongbongbong,bongbongbong.

She’sanurse.She’sanurse.Sisisi,sisisi.

He’safarmer.He’safarmer.Heiheihei,heiheihei.

She’sateacher.She’sateacher.Hihihi,hihihi.

旧瓶装新酒,听着熟悉的调子,学生快速地记住本课的新知,以歌曲进行小结,有新意,学生喜欢,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模仿老师根据学习内容自己去创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pK式活动

pK式活动满足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常用于复习课。例如在六年级的单词归类复习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分钟内,写出表Job/animal/Fruit/Food等同类别的单词,正确书写最多单词的小组获胜。

二、静态式结尾

1.练习式活动

课堂练习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此类活动适用于三年级的书写教学课及高年级的阅读理解课。《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描述中明确提出“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字母,在书写方面经常受汉语拼音的影响,因此仅凭教师的讲解还不能对所学字母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师就必须在课堂结尾时留出练习的时间,巡视学生的书写情况,当面指导,及时纠错。高年级的教材内容难度开始增大,有时还涉及一些语法知识。在课堂结尾时,为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可安排适当的练习并讲解,以便学生及时纠错,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六年级上册module4“Festivals”Unit1“Happythanksgiving!”这课中,课文要求找出i,me,my,we,our,实际上是复习代词及其用法。通过完成表格复习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然后让学生做选词填空练习,最后归纳其用法。

2.悬念式活动

此类活动适用于有联系性的上下两课。每个人都存在好奇心、求知欲,越不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小学生更是如此。用悬念式结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内在潜能和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保持良好的进取心理态势。如教学六年级上册module4“Festivals”Unit1重点介绍美国节日thanhsgivingDay和FlagDay及其节日活动,Unit2重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SpingFestival,LanternFestival,DrangonBoat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及其节日活动。由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较为熟悉,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先从中国传统节日入手,即先教学Unit2。这课结束时笔者这样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它们是……(引导学生说出SpingFestival春节,LanternFestival元宵节,DrangonBoat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Festival中秋节),下节课我们将学习Unit1,在这课我们将知道美国的两个重要的节日,且这两个节日都和林肯总统有关,想知道为什么,那就做好预习并查找感恩节和国旗日的有关资料。这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措施在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

3.首尾呼应式活动

此类活动适用于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线的新授课。所谓首尾呼应,是指与教学的起始相呼应,所回应的内容是本课要完成的任务,即开头提出任务,结尾完成任务。我们采用首尾呼应的结尾方式能紧扣课堂导入提出的任务,在“情境”中学习,最终完成任务,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较好地完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意义建构”。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module8Unit1“it’sonyourdesk.”时,课始,笔者让学生欣赏一段《猫和老鼠》的卡通,引导学生注意:whereisthecat?然后通过课文的学习on,in,under,behind4个表位置的介词及其短语,最后播放卡通,请学生说说猫的位置。

有效使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可以梳理知识、升华情感、反馈教学。结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有效的结尾能让人体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整体教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秀芬.小学英语课堂的结尾艺术[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07).

[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供三年级起始用)三年级上、下册,四、六年级上册[t].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