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训学校规章制度十篇培训学校规章制度十篇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1:50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1

第一条:为了不断提高我区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贯彻落实有关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广大教职员工能够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根据我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学校教职工安全工作原则是: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教育先行,预防为主,部门管理,责任到人,常抓不懈,保障学生安全。

第三条:学校教职工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不断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四条:责任部门:各级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都有依法履行学校周边治理和学校安全的监督与管理职责。相关科室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学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责任人: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学校各类人员安全责任制和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学校师生应树立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思想。

三、工作内容

第六条:安全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面向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采取讲座、看影像资料、实际演练等多种形式,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安全工作任务,以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第七条:定期对教学、生活、生产设施的管理、操作人员及安全保卫人员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业务培训,把安全规范操作作为对其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八条:对全体教职工集中教育每季度不得少于4个小时,要求培训教育面达到100%。凡未参加教育培训的,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要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进行补训。

第九条: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迟到或缺席安全工作会议,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将依照学校常规管理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条:参会人员都必须认真听讲,作好会议记录,相关部门将定期组织检查。

第十一条:学校各部门安全责任人小结本月本部门安全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要采取的措施。

第十二条: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作一月工作报告,公布当月的常规安全检查结果。

第十三条:学校就安全工作方面还存在的问题要在下一月采取的措施以及部门和各位教师将要注意的事项。

第十四条:学校办公室对每次安全工作会议作好记录。

第十五条:学校坚持在重大节日、大型活動前进行安全工作会议,有人员、时间安排。

第十六条:结合消防日、安全教育日等召开学生安全教育大会。

第十七条:学校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抓住实际,结合实例,及时召开大会,对学生进行现场安全教育。

第十八条:每学期结束,学校召开一次安全工作总结会议,奖励安全工作优秀工作人员。

四、附则

一是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加大学校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2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1、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党委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县里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书记为组长、副县长、教育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指导;县教育局设立了以分管人事工作的事局长为主任、人事股长为副主任的专门负责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管理办公室”,配备有专职人员3人,同时还成立了以人事股长为组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县教研室主任、普教办主任、督导室主任组成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各乡镇教管会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2、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规划、保障措施和规章制度

规划:县教育局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全县初中、高中校长(包括民校校长)参加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对全县小学校长(包括民校校长)进行集中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面向全体校长,以新任校长为重点。在“九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十五”期间对全县180名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一遍,加强小学校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到20*年,全县80%以上的高中校长、90%以上的初中校长,全体小学校长至少接受两轮培训,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培养一批“治校专家”。

保障措施:一是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教育法》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向依法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制度,形成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良性运行机制。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也是义务,全体中小学校长都要按要求参加接受培训,原则上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实行培训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培训合格者,颁发使用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全体中小学校长都要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在此基础上接受每5年不少于200学时的提高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使用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合格证书》,。

三是建立符合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特点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加强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评估考核。

四是明确奖惩,落实待遇。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期间,仍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校长参加培训与考核、评聘职称、晋级挂钩,对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无故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的校长,在职称评聘、评优选模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在每年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所在学校不准评为优秀等级。

五是引入竞争机制,对校长队伍实行动态管理。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表现和成绩,通过所在教管会通报给各乡镇政府,作为“续聘”的重要依据,对经过培训仍不称职的校长调整出学校领导岗位。

通过以上五项措施,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规章制度:为确保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原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暂行规定》,培训基地教师进修学校也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学研讨面授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考勤制度》、《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狠抓落实。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

我县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多年来,县教育局大力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水平。

1、校舍及设备建设。自*年以来,县教育局及教师进修学校,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采取“县财政拨一块、教育局投一块、培训机构筹一块、学员拿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近200万元,先后建起了两个实验室、两个干训专用教室,20多间办公室和可容纳200多人住宿的学员公寓,置备了100多套桌凳及锅炉等设备,另外在原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增加存书量,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卫星教育地面接收站,新建了音像资料室,配备了录像机、放像机等,并录制了100多盘教育教学实况录像带;*年底,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40多台微机,建起了微机室,为小学校长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干训的专职教师1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2人,占75%,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的有14人,占87.5%。多年来,老师们艰苦探索,辛勤耕耘,为我县的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校长培训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校长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组织专职教师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应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充实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深入中小学实际,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熟悉并掌握校长培训的特点规律以及课程体系,较好地胜任校长培训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适当聘请一部分具有丰富教育理论的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当兼职教师,另外邀请省教育厅科研所、省教育学院、山师大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来基地开设专题讲座,为校长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教育。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有关数据

自*年至20*年底,我们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共举办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6期,培训小学校长318人次;举办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2期,培训小学校长118人次;至此,六年多来,全县100%有小学校长接受了岗位培训,92%的小学校长接受了提高培训。另外,我们积极组织初中参加市级岗位培训38人次,提高培训30人次,组织高中校长参加省级岗位培训10人次,提高培训8人次,中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88%。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3

最近省外的一所民办培训机构,因虚假广告、盲目扩张、不按规定乱收费、忽视办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问题,引发了学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召开视频会议并下发了文件,指出一些地方劳动保障部门在民办学校管理上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要求做好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稳定工作。当前在全国人民抗震救灾迎接奥运的特殊时期,为进一步加强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按照部和省厅要求,我市全面开展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大检查。结合实际,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充分认识强化职业培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社会反映强烈的乱办班、乱收费等现象进行大检查。通过治理整顿,完善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健全监督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二、检查内容

(一)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原则,结合今年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评估,立即开展对所管理的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大检查。

(二)技工学校重点检查规章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收费许可证和标准、招生简章情况。

(三)职业培训机构重点检查依法建立规章制度情况,对批准开展培训的职业(工种)相对应的设备设施或场地、师资队伍配备(需查验与批准工种相匹配的教师资格证、教师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收费备案情况、招生简章广告情况。

(四)对已不具备办学条件、管理混乱、虚假广告、擅自异地办学等行为要限期整改,对违规违纪者或整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依法取消办学资格或吊销办学许可证。

三、工作安排

(一)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将20*年至20*年工作情况,按上述检查内容,开展自查自纠,并将有关情况按照审批管理权限,相应报市或区劳动保障部门。

(二)各区局于7月7日前将本区检查情况报市局(市局将全市情况汇总后*月*日前报省厅)。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检查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领导,按照分级管理属地检查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统一部署,抽调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和有关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梳理出重点问题采取有对性的措施、检查督促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整改。加强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群众举报事件,切实做好稳定工作。

(二)明确机构工作责任。各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结合实际认真查找问题,排查隐患,明确技工学校校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法人为第一责任人,负有稳定工作的主要责任,研究制定疏导和处理、发事件的预案,确保稳定。

(三)积极制定相关措施。各区劳动保障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处置学校群体突发事件的预案和措施,对可能出现的进行预防和控制。要依据《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审批民办业培训机构,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健全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对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的日常监管措施,加强指导管理。

(四)重大事件上报制度。各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关注本辖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情况,及时排查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伤亡性事件等重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及时上报。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4

第二条培训学分制是由培训管理部门确定每位公务员在规定的周期内(一个周期为三年)必须达到的学分,并给每一培训课程规定一定的分值,期末以学分累积的方式来评价培训效果的培训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培训学分制,鼓励公务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公务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第三条*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是本市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公务员培训政策的制定、综合协调、管理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市机关各部门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完成本部门公务员的培训任务。

第四条培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

必修课是指每位公务员在规定期限内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公务员初任、任职和更新知识培训的主要课程,mpa的主干课程,及组织、人事部门规定的其它必修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由市机关各部门,在每上年年底报市人事局核准,纳入下年度必修课计划。

选修课是指公务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课程及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每上年底前,由具备举办选修课条件的单位申报,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后,纳入下年度的选修课计划。

每位公务员在规定的周期内必须累计达到60学分,其中必修课必须达到45学分,其余可以为必修课学分,也可以为选修课学分。每三年考核一次,超过规定部分的学分可以作为下一轮规定周期内的学分。

第五条每年年初,由组织、人事部门公布本年度所有必修和选修课程科目及学分分值,采取"菜单式"培训方法,下达培训计划。

市机关各部门根据组织、人事部门下达的年度培训计划,按照本单位公务员三分之一人员比例,确定参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培训人员,并报市人事局。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名单,分期下达调训通知。

第六条本周期内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含学位教育、党校学历教育),与公布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同的,凭高等院校颁发的单科合格证书(成绩单),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第七条国家公务员培训所获得学分在《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上予以登记。

1、参加市行政学校(市委党校)组织的培训考核,由市行政学校(市委党校)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

2、参加规定的学历教育,凭主办的高等院校颁发的单科合格证书(成绩单),由市行政学校(市委党校)核准后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

3、参加规定的专业知识课程培训,由本市组织的,培训机构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凭主办单位的文件通知(成绩单),由市人事局核准、登分。

4、其他临时组织的培训,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后,获得相应的学分,由举办单位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

5、学分登记部门要高度重视学分登记工作,建立学分登记数据库,每年年终上报组织人事部门。

组织、人事部门要对登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弄虚作假等行为,除取消违规登记的学分外,将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单位和经办人的责任。

每年年末,由组织、人事部门向市机关各部门公布每位公务员的培训学分。

第八条培训学分与公务员个人年度考核、单位目标考核相挂钩。

在规定每三年期限内,没有修满学分者,第三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其中没有完成必修课规定学分者,不得确定为“称职”及其以上等次。

超过规定的学分者,在同等条件下,作为年度考核优先评“优秀”等次的依据之一。

每年公务员培训完成情况列入单位目标考核的内容。没有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的单位,按规定比例扣除该单位目标考核分。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37-01

干部培训作为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其特殊性质、地位和任务决定了党性教育是其永恒的主题。同志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要坚持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相统一,更加突出党性教育,帮助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要加强现阶段的干部培训工作,就要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针对不同的干部培训对象,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以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党校必须坚持以党性教育为核心,运用合适的方法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干部培训教学活动之中。

一、寓党性教育于教学全过程之中

党校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工程,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渗透到党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教学是干部培训工作的中心,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此,教学过程要突出“实”“准”“活”“新”四个字。

1.制度保证,党性教育突出“实”字。针对教学内容上重能力素质而轻作风建设、重工作研究而轻理想信念教育、重讨论交流而轻党性剖析的现象,着力加强党校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学员的党性分析制度,进一步解决真信其学和会学会用的问题。理清认识,统一思想:确保党校教育必须包含党性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干部培训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员完成党性分析撰写及答辩工作,使党性教育制度化。

2.按需施教,党性教育突出“准”字。加强党性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以及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出重点不同的党性教育内容。对“干部队伍建设”,则根据不同的对象各有侧重地进行党性教育,围绕“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治校能力、党性修养”方面设置教学内容。对“新任干部”的培训,注重把党性教育体现在对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把握、理解与落实,体现在岗位能力的提高上;中青班重点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党性修养;科级干部重点是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党支部书记班重点是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3.创新方法,党性教育突出“活”字。大力提倡教育形式多样性,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的学习参与性。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如中青班可以同学校研究室共同拟定学校改革与发展重点调研课题,并自由组合申报并完成项目,形成论文研究成果,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可引进团队拓展训练方法,培养学员的集体精神和组织纪律性;拓展考察基地,丰富党性锻炼载体;利用艰苦环境,对党员加强艰苦奋斗作风的锻炼,可选派中青班学员到基层艰苦岗位进行挂职和工作实践锻炼。总之,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活动,把党性教育寓于各项教学活动中,使学员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党性得到升华。

4.理论研究,党性教育突出“新”字。坚持党性教育规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指导党性教育实践不断创新。着重研究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学员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思想问题,在讲清原理的基础上,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坚持从实际出发,联系当前形势,联系国情、省情、县情,联系学员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等来进行讲授,帮助学员解决思想认识和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注意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强化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

二、寓党性教育于对学员的严格管理之中

管理在党校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党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严格的管理,贯彻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是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日常言行举止的重要措施,也是培育、锻炼干部党性的有效途径。在严格管理中增强干部的党性观念,这样,才能从另一个重要方面把党性教育落到实处。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抓好培训前的党性教育。要从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入手。如建立干部培训的学习纪律制度、考试考查制度、考评制度、惩罚处理制度等。将制度化建设作为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兮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培训前都应组织学员学习有关学校规章制度,使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参加党校干部培训,不只是知识的充实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在理论、知识、党性、能力四个方面同步增长。

2.从严管理,在落实规章制度中强化党性教育。严格的考勤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学员自觉加强党性教育的具体体现。为此,作为管理部门的党校和班主任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应该采取措施严格考勤、请假、听课等制度,切实把考勤搞实、搞真,消除虚假、瞒报现象。对党性不强,作风不好,特别是对违纪违规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处理力度,让参加培训的干部不敢放松党性修养。这样,通过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以增强学员的党性锻炼,促进学员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纪律。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6

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县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负责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制定、学员选调、教育培训和提出提拔使用意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学员脱职离岗培训制和组织部干部跟班管理制,干部一经调训即为党校学员,必须与原单位工作彻底脱钩,必须与原工作职务、工作岗位彻底脱钩。县委组织部派干部跟班管理,将学员的操行表现、党性锻炼、学习业绩等全部纳入考核,作为提拔使用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确保教学质量。

第二模块:以“育”为先抓培训,着力于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紧紧围绕受训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把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生动教材,把县里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着力引导受训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转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对长班,每期都要由学员虚拟领导职位进行施政演说,以提高其领导能力;每期都要进行军训,以培养团队精神,每位学员都要处理两桩以上实际的案件,以加强其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每个小组都处理两桩以上虚拟突发公共事件,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三,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扩大学员的外向型眼光,拓展学员的视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省地党政领导到校讲课和送学员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培训,现已成为教育培训干部的经常性措施。同时把干部教育培训班办到产业链上,这是赫章县委党校新的办学探索。2007年,与赫章县畜牧业北京挚诚联创公司共同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乡村干部120余人,每期都在1个月以上。

破解干部教育培训难题。针对学员调训难,严格按章办事,不服从调训的,年度考核一律不称职;针对学员请假多,规定除本人生病住院和直系亲属病故外,一律不予批假;针对学员“混”,规定进行入学考试,当堂课后及时检查笔记并立即公布笔记成绩,班主任扣操勤分等;针对校内教师理论水平低,规定用上半月报“学习专题”,下半月讲授(检查)“学习专题”的办法,督促教师学习提高理论素质;针对教师实践知识少,选派教师到乡村和县机关挂职锻炼或参与工作。

第三模块:以“新”为魂,立足当地实际,加强理论科研,寻求理论支撑,为党委决策提供依据

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把新农村建设、人口资源环境、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问题作为学习、调研、思考专题;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地、县的重大决策汇编成册,形成较好的授课内容,使讲授既有理论性,又有针对性,更具实践性,使每堂课都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坚持科研为党委决策服务。围绕“三县战略”的制定,赫章县委党校从三次产业的经济学理论实务对“历史文化兴县”、“矿业强县”、“农产富县”进行论证,深入阐述了“三县战略”对赫章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指导性、针对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为县委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坚持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作支撑,根据赫章县“三县战略”实施的需要,赫章县委党校正在进行10余个课题的研究。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7

 

当前,新疆持续加大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普遍改进,有力推动天山区民汉合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然而,在教育信息化设备建设方面的高投入与使用效果的低产出的矛盾日益凸显。教学过程中尚不能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而影响教育质量。为此,调查了解民汉合校小学教师应用现代小学教育技术的运用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民汉合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现状

 

此次调查4所民汉合校小学,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17份,有效106份,并进行了访谈。调研的教师中,男教师占10%,女教师占90%;维吾尔族占41%,汉族占29%,哈萨克族占25%,回族占5%;25岁以下的教师占17%,25—35岁占8%,35—45岁占41%,45—50岁占18%,51岁以上占16%。民汉合校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显示:能一般和较好地掌握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师分别为8.3%、77.4%,能熟练掌握的仅占7.8%,还有5.1%的教师根本不会;而对于掌握表格使用处理软件exce1,几乎没有教师能熟练掌握,能一般和较好的掌握的教师分别占78.6%,5.3%,有14.3%的教师表示一点儿都不会;对于课件制作ppt超过一半的教师能够掌握,一般和较好的掌握的教师分别占68.6%,7.3%,有1.8%的教师熟练掌握,还有18.3%的教师不会,占据近五分之一的比例;分别有72.6%、7.6%的教师能一般和较好掌握高级课件制作flashauthorware,熟练掌握的几乎没有,有21.3%的教师根本不会;分别有46.6%、3.3%的教师能一般和较好掌握网页制作软件dearmweaver,掌握熟练的几乎没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根本不会,高达52.3%;分别有28.3%、7.4%的教师能一般和较好掌握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能熟练掌握的教师占6.7%,也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根本就不会,这一比例高达56.7%。可见,民汉合校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薄弱,依然存在最基本的word文档文字处理和exce1表格处理都不会的现象,能够掌握高级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的教育人才更为匮乏。

 

二、影响民汉合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因素分析

 

1、对学校信息化教育认识缺位

 

访谈中发现,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可有可无的,很多设备其实就是摆设,讲课也无需用课件,照样能讲好,做课件费时又费力,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2、专业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现有的在校教师中大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经过培训后直接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也有一些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而仅有极少数教师是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其信息技术专业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存在明显的差距,还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的要求。学校整体上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无法实现相互指导和帮扶。

 

3、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学校的很多教师只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有极少数的教师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特别是民汉合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年龄较大民语言教师因语言障碍,文字不通,几乎不会制作教学软件和网页;多数汉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民语言教师,民汉教师中年轻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年龄大的教师。

 

4、一些学校忽视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有的学校至今没有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目标,也缺乏培训计划和培训措施,对校本培训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

 

5、设备利用率不高

 

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管理和制度建设仅限于要“管好管死设备”,过于偏重防火、防盗等安全方面规定,却很少涉及充分发挥功能场室、设备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拓宽共享范围,忽视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问题,规章制度建设见物不见人。

 

三、促进民汉合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对策建议

 

1、引导教师更新观念,逐渐消除对信息化手段的畏惧与逆反心理,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当前,针对一些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畏惧与抵触心态这一敏感而尖锐的问题。必须帮助引导教师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革命性的变革,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畏惧紧张心理。引导教师进行教育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让他们充分理解具备符合信息时代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所有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基本素质。

 

2、加大对在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力度

 

把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的一项主要内容;紧密围绕培养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核心,突出能力本位,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侧重于课件制作技巧、硬件及软件操作、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的培训,倡导反思式培训,帮助参训教师反思差距,分析现存的问题,寻找途径,达到培训效果最优化。

 

3、采用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培训

 

针对民汉合校小学教育技术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可先培训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然后由这批教师回到各自的学校后再培训本校及本地区的教师,以点带面,加强对民汉合校小学教学的骨干力量中青年教师及年长教师的培训,可采用依托所在学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由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培训等校本培训、中、短期集中与定点培训相结合、聘请专家送教上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能适当减少培训费用,又可减轻教师的培训负担和压力。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将教师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教师素养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定期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技能比赛、课件制作评比、教育技术专业学术交流研讨,组织信息化教学观摩课、远教资源应用优质课评比展示,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课的比赛。师徒结对、捆绑帮扶、民汉互帮互学,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5、推进规章制度建设和设备管理人本化

 

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规章制度在安全管理到位的基础上,制定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物尽其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师生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设备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有效使用。

 

【作者简介】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8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以下简称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面向社会招生,不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证书的各类文化教育培训机构,适用本办法。

文化教育培训机构指英语、计算机、体育(含武术)、音乐、美术、舞蹈等培训类班、中心、学校,不含以文化课补习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教育机构。

第三条申请筹设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应当向县教育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筹设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机构名称、地址、举办者、培养目标、可行性分析、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二)举办者的资格证明文件。社会组织举办培训机构,要提交法人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个人举办培训机构,要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非当地户籍人员申请办学的须办理暂住户口。

(三)社会组织或个人联合办学的,还应当提交联合办学协议书。协议书应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各方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

(四)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其中办学开办资金和校舍面积不得低于本办法规定的标准。

(五)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第四条本局应当自受理筹设培训机构的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筹设的,发给筹设批准书或文件。不同意筹设的,应当说明理由。

筹设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的,举办者应当重新申报。

筹设期间可依法开展筹设活动,但不得招生。

第五条筹设工作完成,申请正式设立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应当向县教育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筹设批准书或文件。

(二)筹设情况报告。

(三)培训机构章程。章程应当规定下列主要事项:

1、培训机构的名称、地址;

2、培训机构的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

3、培训机构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

4、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5、培训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6、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7、培训机构自行终止的事由;

8、章程修改程序。

(四)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个人简历,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的成员,还应提交有关单位的证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为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

(五)拟任校长的个人简历,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有关单位出具的有五年以上教育管理经验的证明。

(六)拟聘教师的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有教师资格证的还应提交教师资格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七)拟聘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九)办学场所证明。举办者自有校舍的应提交产权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作为办学投入的应办理好产权变更手续,不作为办学投入的,举办者应出具无偿使用的证明,包括使用面积,期限。

租赁校舍的,应提交租赁协议原件和复印件。

(十)办学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清单。举办者自有的,作为办学投入的,应办理好所有权变更手续;不作为办学投入的,出具无偿使用证明。

第六条具备办学条件,达到设立标准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设立培训机构,并应当提交本办法第十条和第九条(三)至(十)项规定的材料。

第七条申请正式设立培训机构的,本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对批准正式设立的培训机构发给办学许可证。

对不批准正式设立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八条培训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时办理有关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后方可向社会招生。

第九条培训机构只能使用一个名称。

培训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培训机构须冠名“ΧΧ培训学校(班、中心)”。

培训机构不能有分支机构。

第十条培训机构应当在民政、物价等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收费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县教育局备案并核准,否则不得进行招生和宣传。

第十二条培训机构应当参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制订学校的财务制度。

培训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公布审计结果,并将审计报告报送县教育局。

第十三条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并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四条培训机构应与每年年初向县教育局上报年度培训计划,半年上报培训工作小结,年终上报一年的培训工作总结。

第十五条培训机构应自觉服从乡镇中心校、县教育局的管理,认真执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决议,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十六条县局对培训机构依法实行办学许可证年检制度,年检合格的在办学许可证上写明“年检合格”字样,并加盖公章;年检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到期限整改仍不合格的吊销其办学许可证。

年检一年一次,一般在年终进行。凡没有年检的许可证一律自行作废。

第十七条县教育局、乡镇中心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培训机构安全、教学、管理、招生宣传、收费等情况依法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求培训机构及时整改,并将日常检查情况作为年检是否合格的重要内容。

第十八条本局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实行督导,组织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培训机构一年度内未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连续两年年招生数未达30人的,培训机构应自行提出终止。

第二十条培训机构如需分立、合并,修改章程,变更举办者、名称、性质、类别、层次、校址、负责人等应报县教育局核准或批准。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9

一、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提高参训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要履行签到手续。

2、保证学习时间,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3、积极参与研讨活动,讲座时要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

5、实行阶段性考核制度,每学完一部分内容都要进行阶段验收,对该阶段验收成绩不合格者,需继续学习,重新考核,直至合格为止。

6、端正学风和考风,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7、校本培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许迟到或者早退,迟到或早退按上班迟到早退处理。

2、要按要求签到,不许让他人代替签到。

3、有正当理由而请假者,要把本次学习内容自己找时间补上。

四、教研质量考评制度

(一)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

1、选取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编辑成册。

2、学校范围内评析。

3、全员参与,共同评析。

4、评出等级,予以奖励。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物资奖励

发表文章:市级奖励20元、省级30元、部级50元。

2、量化考核奖励

发表文章:校级2分、县级3分、市级5分、省级7分、部级8分。

(三)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

1、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改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

培训学校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政行企校”;“双元制”;顶岗实习;四方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72-02

引言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培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导,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弱项在校企合作,他强调,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必将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色[1]。

一、“政行企校”的各方职责

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四方各自的职责:

政府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积极干预,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如出台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无疑具有引领催化作用,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导方。

学校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体方,应通过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调研等,准确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针对新技术、新岗位,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由行业协会为中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企业应参与制定、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应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2]。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目的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行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拟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形成双专业带头人;成立校外专业教研室,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教研室主任;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学班辅导员。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控制,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监控及考核评价。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现有土地、厂房,由企业出资共建生产场地、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利用企业施工场地建立教学性施工区域,承担部分实践教学。

二、打造校企合作办学的新特色

1.建立“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立体、开放式联动办学体制。学校以政府政策导向和保障为主导,以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为宗旨,共同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参与的“三会”办学体制,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的协调指导作用,增强了学校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三会”的合作办学体制把“政行企校”四方紧紧联系在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链条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强了行业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制订相关章程制度,确保了理事会日常工作的开展,规范了理事会的运行。契约约定,保障实施。与重点合作的企(事)业签订协议,重点规范信息共享、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互派教师、接纳就业、合作研发等方面的行为,切实提高执行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奖励激励,合作共赢。整合资源,搭建校企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标准与规则,落实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2.完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三会”体制是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新体制,是解决高职院校扩大发展、经费短缺、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要保证“三会”作用的发挥,切实推进“素质为本,能力为重,产学结合,特色突出”的办学改革,就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保障机制、协调机制、分配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职教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行业的指导、统筹与协调作用,完善长效运行的协作管理制度;增强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合作、市场调控、校企互动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3.形成二级学院为实体的分层管理体制。学校科学界定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完善了二级学院组织机构,以院系自主理财和管理为核心,实施“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个层次的精细管理,在院系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学籍管理、专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课酬计算分配、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与教学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下放自,增强了全体教师参与合作办学的主动性。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界定了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实施以办学成本和效益核算为主体的管理,向二级学院下放了人事管理权、收入分配权、教学管理权、经费使用权、经营管理权等;制定了具体办法,对专业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将教学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与就业等作为专业建设核心内容,实行目标考核,发挥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建设、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专业自我造血功能,提升专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4.搭建高职协调发展的合作教育平台。在政府指导和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纽带,联合各县市(区)职教中心,成立职教联盟,建立了理事会、校长联席会和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学生素质拓展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整合联盟内职教资源,实现高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加强成员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联合优势、联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好地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3]。

三、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模式和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仅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由政府主导,成立合作办学理事会,组建发展规划、人力资源、技术服务、经费筹措等工作组,具体协调推进合作办学。

1.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制订理事会章程,建立《理事会成员选任制度》、《理事会会议与报告制度》、《理事会议事制度》、《理事会监督制度》、《理事会工作小组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基金会章程》等制度,确保理事会日常工作的开展,规范理事会的运行。

2.契约约定,保障实施。与重点合作的企(事)业签订协议,重点规范信息共享、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互派教师、接纳就业、合作研发等方面的行为,强化合约意识与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执行力[4]。

3.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整合资源,搭建校企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促使学校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的研发能力,提高了企业员工理论水平和学校教师技能素质;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标准与规则,落实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通过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切实推进了理事会在政策推动、资源整合、规划指导、经费筹措、基础建设等合作办学方面的决策、咨询、协调、监督和推动作用,扩大了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参与度,保证了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科技开发、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努力探索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办学模式,不断增加办学活力。构建“理事会、行业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三级开放式、立体化合作办学体制为切入点,以推进专业实体化为重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学校主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快速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徐耀生.高职生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6).

[2]王瑞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问题研究[J].商情,2010,(2).

[3]戴雪梅.对“政行企校”机制下人才引进与师资培训的思考[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