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关礼仪教育十篇公关礼仪教育十篇

公关礼仪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32:01

公关礼仪教育篇1

【關键词】高职;语文;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而语文教育向来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应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其功能也是多层次的。最为基本的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就其高层次而言,则以传承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介绍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及先进的人文精神为基本任务和核心内容。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恒久,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注重公关礼仪方面的礼节。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是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公关礼仪的教育。

一、公关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一)学生在公关礼仪方面的现状

经过我们对学院学生公关礼仪常识方面的调查,以及平时观察和相关的测试来看,高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方面教育普遍欠缺。人们认为公关就是陪吃饭和喝酒等方面的内容,礼仪就是注重形象、穿着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看法。礼仪应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部分学生比较有礼貌,少数学生连礼貌都没有。存在这样的现象,表现为骄狂,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厚此薄彼,更有甚者傲视一切,目空无人,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为此加强学生的公关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公关礼仪的职能

1.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一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个方面。

2.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二职能,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言语礼仪;一种是饰物礼仪;一种是行为表情礼仪。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7%的词语+38%的语音+55%的表情。

3.联络感情: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对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真诚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

4.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四职能。

(三)加强公关礼仪教育的原则

1.真诚尊重的原则。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2.平等适度的原则。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要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

3.自信自律的原则。自信是社交场合的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强者不自惭,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4.信用宽容的原则。信用即讲信誉的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容许别人有行动与见解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性,可结合公关礼仪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关礼仪常识的教育

现代公关礼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常识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做起。其常识内容简要包括公关礼仪的涵义,分类、基本理论、原则、注意事项、各类公关礼仪的具体做法、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相关礼仪要求和禁忌、公共礼仪常识。

1.语言类礼仪。可分为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三种礼仪形式。

2.身体语言类。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

3.饰物语言类。通过服饰、物品等语言符号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义的礼仪行为。一种是由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代表的礼仪,一种是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4.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饮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一种礼节,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亲朋好友已成为惯例。一则,通过美味佳肴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深情厚意。二则通过宴席上种种礼仪行为表示对客人的礼貌尊重,以求此后友好的发展互相的关系。

从主体应酬的工作对象分,可分为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个人社交礼仪等相关内容。

(二)模拟公关礼仪实习

在学院的各种学习生活中模拟相关的公关礼仪实习场所,让学生得到实习的机会。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模拟实习。

1.语言礼仪;2.动作礼仪;3.会议礼仪;4.酒宴礼仪;5.行车、坐车礼仪;6.公务礼仪;7.商务礼仪;8.个人礼仪;9.各类角色的礼仪实习;10.各类社会公关礼仪实践活动

公关礼仪教育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公关礼仪 文秘专业 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高素质文秘专业人才的缺口进一步加大。时代要求文秘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还应当是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得力助手。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能顺利地与人沟通、有分寸地把握举止、学会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

一、以礼益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他人思想所制约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训练文秘专业学生在礼仪交往时的正确观念,必变传统教育下的一些错误理解。人力资源部《秘书职业技能标准》对秘书的“职业能力倾向”是这样表述的:“要求具备较强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所以文秘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要十分宽广,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众多礼仪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礼仪技能。

比如对于“交往”与“交易”的理解,本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误区,认为人与人的交往就是相互利用,人的内心都是自私的。但是随着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举例思考,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正常的交往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需求互补,使人们各取所需而达到共赢的境界。这一观念的转变就会引发学生良好的交往心态,使他们的心态变得开放而透明,不再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而固步自封了。

二、以礼显德,塑造健全人格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既有知识,又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既会做事,又能修身,具有团队精神与献身的境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往往通过他的言行表露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礼仪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修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教给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也是今年职业成功的基础,让学首先从观念上转变礼仪是为了“拍马屁”或者自我炫耀的观念,认识到良好的礼仪是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次,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法、影视欣赏法、网络互动法等实际训练来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让学生的良好的德行在与人交往中自然表现出来。

再则,我们要通过行为训练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比如如何与人握手,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大有学问。比如男士和女士交往是应该女生先伸手示意,男方先伸出手就显得不合礼仪,对女性表现得不够尊重。如果是领导与下属见面,则应有领导先伸出手,下属最好用双手紧握回礼。这些习惯都可以通过现场模拟来操练,直到学生学会为止。

三、以礼造型,展示完美自我

一个人的外表是其内在心理状态的自然流露,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是由其打扮、语言、表情、体态等来实现的。文秘专业学生后的工作大部是企事业主管的助手,所以打扮上应该体现一种服务意识,能彰显所代表单位的形象,给交往中的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们常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是当下中职学生的普遍心态,但是学生往往不会打扮自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在礼仪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合时宜的仪容与穿着与不合学生年龄、气质的形象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否恰当。对于文秘专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根据一个人仪表修饰的总的宗旨,进行个人形象的静态化设计,不过分修饰而喧宾夺主,要给人留下真诚、干练、潇洒、自信的形象,为今后参加公务活动打下良好的形象基础。

四、以礼怡情,达成交流效应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因素的介入是礼仪成败的关键。有些人以后只要思想高尚就能和人友好相处。其实不然,有良好的品质还得有情感交流的能力。

在公关礼仪交往中,学生应该能学会以诚、以礼待人,表现出良好的形象与气度。交往时要善于表达对对方的理解与尊重,让对方感到亲切和容易相处。交往时要激发对方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拨动对方情感的心弦,影响他人的言行,达到公务交往的目的。

比如在如何表达我方观点而想让对方接受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说话,通过自己的手势表达自己的内心,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心,从而接受我们的影响。当对方有需求需要我们满足时,我们一定要耐心倾听对方的述说,同时表达我们对他现状的理解,并表示愿意提供足够的帮助。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沟通的效果就容易出来。

总而言之,中职礼仪教学不但要加强学生道德、人文、智力等因素的培养,还要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坚定的意志品质、能协调管理的能力和良好的竞争意识等综合素养,为推进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服务。只要我们注重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礼仪知识、礼仪习惯与情感沟通都能顺利实现,公关活动才能够在实践中取得成绩,使我们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公关礼仪教育篇3

关键词:礼仪修养;公共礼仪

一、礼仪修养的相关概念

1.礼仪修养的内涵、特征

现代社会的礼仪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建立和谐关系而开展的具有时代特征,迎合道德准则与规范的行为总和。现代礼仪修养是对传统礼仪修养理论的选择性传承,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是礼仪修养与具体的礼仪实践结合形成的境界和涵养。

礼仪修养具有个体性(即其规范的是社会成员个体的行为)、实践性(即其必须与当前社会可观情况与要求相适应)、同时性(即对于礼仪的认识、具备的情感和行为习惯必须同时提升)、尊重性(即其首要原则就是尊重他人)、道德性(即其设定必须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等特征。

2.大学生公共礼仪课程的内涵

大学生公共礼仪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礼仪修养规范,所谓的礼仪修养规范,从宏观角度而言,包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精神和理念。从微观角度而言,包括了个人礼仪规范(个体生活行为规范及待人处事准则),家庭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行为规范、称谓礼仪规范、仪式礼仪规范以及交际礼仪规范),学校礼仪规范(学校师生员工间的行为规范及仪容仪表规范),社交礼仪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行为准则)等。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课堂纪律荡然无存,与教师交流出言不逊,社会交往中对老弱病残孕视而不见,这些行为都映射出当代大学生礼仪知识的匮乏、意识淡薄。虽然当今高校大多已经设置公共礼仪课程,但礼仪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内化的知识量很少,加之大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知行不一的现象时有发生。

1.课程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一方面,高校中虽设置了公共礼仪课,但并未真正给予其合理的地位,未将其认真的列入必修课教学体系,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礼仪教学长期依附于德育教育,处于教学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在公共礼仪课程内容的把握方面,仅关注理论教育,忽略必备的实践教育以及专业化礼仪知识的分类讲解。

2.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环节一致性较差

家庭是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初始地,学校是系统化进行礼仪教育的主阵地,而社会是开展礼仪规范实践的主要场所。三者之间的有效合作,将会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推进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但当前家庭和社会的礼仪修养教育较为零散且多掺杂主观因素,多会给学校系统、有序、方向正确的礼仪素养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脱节和错位往往会阻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

3.师资建设方面较为薄弱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与礼仪修养是有效推进大学生礼仪教学的基本条件。当前,大学礼仪课程执教教师自身的个人形象尚待塑造,品格魅力需要培养。而且,礼仪课程的附属地位导致了礼仪修养教育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师资力量匮乏。此外,礼仪教师的培训机制也尚不完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三、加强大学生公共礼仪课程教学的对策分析

1.营造礼仪修养教育氛围

研究人员指出,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关系对于个体道德判断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礼仪修养教育氛围需要的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民主的有效互动,这种宽容的氛围将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自律。学校可通过大力推进校园礼仪活动,进行针对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讨论、演讲,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营造浓厚的礼仪修养教育氛围,全面推进礼仪教育。

2.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协同教育体系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教育,就必须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环境之间的协同教育,确保三者的教育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组合,避免各方面教育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提高整个礼仪修养教育的力度。家庭礼仪教育应注重良好家庭礼仪学习与实践环境的建设;学校礼仪教育应设置明确的礼仪修养教育目标,搭建系统的礼仪修养知识体系;社会礼仪教育则应致力于发挥自身的多面性优势,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正向激励。

3.塑造教师礼仪修养形象

教师人格魅力及学识魅力所起到的教育熏陶、启迪作用,是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赞同并践行的观点,推进大学礼仪修养培养亦是如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专职教师的培训,确保其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自尊自律,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师德为广大学生树立标杆模范,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

4.创新礼仪修养课程设置

一方面,要将公共礼仪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完善高校德育体系,规范化课程内容设置,将科学发展观纳入教学内容,以礼仪学科理论为基础,以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为依据,积极开展礼仪教学。另一方面,要更多的关注礼仪修养教学的实践性,因材施教,推进导师制管理制度改革,采用讲座、社团活动、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实践形式,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素质。

参考文献:

[1]曾湘宜.现代公关礼仪[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8.

[2]王晓梅.不可不知的1000个礼仪常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10.

公关礼仪教育篇4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礼仪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一)礼仪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契合

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礼仪不仅体现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也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礼仪包括如尊敬、自律、宽容、平等、遵守、真诚、适度等一系列原则。尊敬原则一方面强调要尊敬他人,不能伤害他人自尊心及人格,另一方面要敬自己,要自尊自爱,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原则;自律原则就是要进行自我约束,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宽容原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包容的心态,凡事不可过于苛刻,但也应有一定的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对所有人要以礼相待,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等而差别对待。

党的十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不同主体相应的价值准则。在国家层面,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它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热爱国家,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友善他人。公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主体,而礼仪的一系列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二)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一致

礼仪精神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从总体内容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首先,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宽容的心灵。其次,追求“和”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以建立和谐关系为主要目标,礼让不仅包含对自我的约束,而且包含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最后,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层面看,礼仪是一种“秩序”的价值追求,“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治国的道德标准,是人们所应遵循的社会规范,通过礼仪的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国家才会安居乐业、秩序井然。由此可见,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的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三)礼仪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相同

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它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德在一定的社会范畴里发挥作用,并逐渐扩展到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领域,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彼此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其从三个层面提出的要求最终目标就是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因此,礼仪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由于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发挥礼仪教育的优势,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和重要抓手,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礼仪教育既可以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又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要重视提升自身礼仪修养

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礼仪修养的提升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自觉学礼、知礼、循礼、行礼。首先,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学礼;其次,要知行合一,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以实际行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知,强化价值认同;最后,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影响、引领周围的人,从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

(二)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在课程的开设中,较少涉及礼仪教育课程的编排,更缺乏相应的礼仪教育实践。所以,加强礼仪教育,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高校应合理规划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提升礼仪课堂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比重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改变他们以往对礼仪教育的态度,从自身开始重视,再由“看”转变到“做”,做到“知行合一”。

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要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而且应转换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礼仪方面的投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礼仪的传播,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就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礼仪修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将礼仪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校也不能一味地只强调学习成绩,应该把礼仪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活动,如校园礼仪风采大赛、成立礼仪队、校园不文明现象展示、礼仪讲座、培训等礼仪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公共活动。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礼仪规范,又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的认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礼仪风尚。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广播、网络、微信等平台大力倡导校园礼仪文明,引导学生知礼、学礼、遵礼、行礼,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应该明确的是: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可将这种理念和做法向全社会加以推广,从而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光明日报,2015,(01).

[2]刘爽,宁雅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探究[J].法治与社会,2015,(01).

公关礼仪教育篇5

关键词:公关礼仪;教学方法;情景模拟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7.01.081

公关技巧与礼仪教育是从人类的基本行为入手,引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经营管理、社会服务领域的高端实用型人才,加强公关礼仪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公关礼仪》这门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一、西安文理学院《公关礼仪》课程教学内容

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体现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方向,西安文理学院《公关礼仪》课程介绍公关礼仪的概念及产生、发展历程,阐述公关礼仪的特征及其基本原则。系统介绍形象礼仪、会面礼仪、交谈礼仪、体态礼仪、文书礼仪、往来礼仪、会议礼仪、娱乐礼仪,简单介绍国际商务礼仪。

课程定位方面:高等教育是要培养在社会、经济等服务领域具有高级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公关礼仪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公关礼仪实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注重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关礼仪习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掌握各类礼仪的基本技巧、规范及操作方法,能以良好的个人风貌得体地与人交往,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同时使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展示自身良好的个人礼仪形象,掌握现代公关的基本礼仪规范,具备良好本的礼仪素养。

二、《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内容探讨

公关礼仪课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互联网应用等不同方式进行授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对礼仪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仪表礼仪”章节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仪表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有:

1.讲练式教学。礼仪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姿、引导客人、介绍、握手、奉茶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在轻松自如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模拟式教学。模拟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交际场景或情景,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诱导,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激发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之中。在运用该教学方法时,从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学生讲课式教学。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在礼仪课程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如问候、书信、各种场合的秩序等礼仪问题,提前出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备课,然后由学生上台讲课、演示,最后教师点评、指导,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印象,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其仪容、仪表、仪态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和提升,效果良好。

4.讨论式教学。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5.项目式教学。它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其项目指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礼仪服务为目的的工作,比如,为某个大型社会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

此外还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集改编了几十个交际礼仪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反思

礼仪是通向现代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因此,它是一项长期而深远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礼仪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故此,本课程还需要做如下改进:

1.开发礼仪实训项目

课程需要进一步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开发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项目,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2.建立课堂文化

让学生感受礼仪之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只对美的东西给予关注和感兴趣,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挖掘和展示礼仪内容体系的美。让学生品尝礼仪理念和规范的盛宴,欣赏到礼仪之美,体味到礼仪对自身巨大的应用价值,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吸引他们自觉学习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交际能力。

3.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因此在贯彻实施现代礼仪“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作到为人师表,成为文明礼仪的楷模。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教育学生;以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风范去感染學生;以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之心去打动学生。礼仪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老师要首先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积极、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在各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结语

公关礼仪教育篇6

一、礼仪教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想要处事立身必须先从学习礼仪开始。在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将“明礼”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1]。在现代社会,礼仪的内容较古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约定俗成的,还与现代的国际礼仪相结合。礼仪教育则是在现代礼仪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为了完成一定目的,有计划的对人们进行系统的完整的以礼仪道德规范基础和行为规范为内容,以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对人们道德进步与人格全面发展而施加教育的过程。

(一)礼仪教育的内容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修课,它反应的不仅是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精神面貌,还与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礼仪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礼仪教育根据其适用对象、范围的不同,大体可以被分为政务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服务礼仪等几个基本开支。其中商务、服务、政务礼仪是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所应当遵守的礼仪,也称之为行业礼仪。社交礼仪、国际礼仪则主要是以交往范围为依据,因此又可称为交往礼仪。

(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国家的文明程度通常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汉唐盛世,哪个繁荣的朝代不拥有出众的文明,礼仪是不或缺的一块。由此学习礼仪,礼仪教育就成为了努力振兴中华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自身美化、生活美化需要礼仪教育。社会的文明程度要提高,离不开个人文明程度的提高。个人修养、形象是从个人的表情、容貌、服装、谈吐等方面的集合。礼仪教育恰巧在这几个方面有着详细的规范。《易经》中提到“君子以非礼弗履”[3],礼仪教育则是更好地教授人们规范地设计自己的个人形象,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养与风度。如果人人都以礼待人,那么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谐,社会关系会更加和谐,既美化了自身也美化了生活。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好精神文明需要礼仪教育。《左传》中说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体现出个人教养、素质的礼仪,是人类文明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礼仪程度,也往往反映着这个人、集体、国家的文明程度与整体素质、教养。荀子也说过:“人无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也就是说,要净化社会风气,乃至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礼仪教育。[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较高文明程度。十的召开,中国梦将在未来十年实现。这就说明了中国会越来越强大,国民会越来越富有,从另一角度就要中国的文明程度、国民素质要有一个大的提升。2015年是实现千年古城———临海新崛起的攻坚突破之年,临海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趋势、新要求主动融入台州“一都三城”的新定位、新战略。个性化的礼仪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向。提高临海人民的素质,经济繁荣都深刻需要礼仪教育。

二、临海礼仪教育的现状

历史悠久的临海、文化发达、人文荟萃,保留的许多遗址、古建筑是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素有“小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就如临海人民在婚礼习俗上依然遵循着做媒、送定头与送日子等礼俗。头年结婚的新娘到转年的正月初二还要特有的拜岁习俗。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高素养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基地。要求学生将来担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就离不开礼仪教育。高校的礼仪教育的目标有二个:第一,让大学生知道并了解礼仪的发展史、规律,明白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教授规范的礼仪行为、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程度,如基本的会面、社交、求职、面试礼仪。根据学生的专业倾向教授不同的行业礼仪,如服务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台州学院2014年招生4000人,社交礼仪课有314人选修,其中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专题将近900人选修。台州学院生科院还召开了“大学生礼仪与交往”专题讲座。临海校区还承办了浙江省大学生青春礼仪大赛的台州地区的选拔赛。除了以上的课程和讲座,台州学院的学生们还成立了礼仪文化传播工作室,均取得了良好的礼仪教育和传播的效果。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礼仪教育是提高中等技能实用人才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临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开设课程、技能培养方面主动适应社会,开展各种礼仪活动。如成人礼,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底蕴,明白成人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体现人生价值。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礼仪汇报演出。学生以日常礼仪为准则,展现了日常交际礼仪、校园礼仪等方面。这些活动丰富并巩固了礼仪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礼仪文化素养。礼仪培训机构方面,临海目前较为知名的礼仪教育公司———临海市风正礼仪文化有限公司,主要是为庆典、庆祝活动等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文化交流等,同时还举办一些礼仪培训。礼仪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外在表现,更为重要的是礼仪修养,有了礼仪修养才能有良好的礼仪行为。礼仪教育虽然在临海各个学校都存在,但是破坏自然环境、随意破坏公物的不文明现象也依然随处可见。由上可见,礼仪教育只局限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有关礼仪知识的活动,在校的学生们甚至不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礼仪,认为礼仪只是简单的一些动作规范。更别说是社会上的老百姓,他们更是不知何为礼仪,为何要进行礼仪教育。目前,礼仪教育还停留在他律、重形式的阶段,机械地服从礼仪规范要求。所谓“家校合一,家校互动”,家庭和学校应该具有同等的地位,而现在许多的学生在学校文明礼貌表现良好,一出校门就是“小皇帝”。当然,同时校园中也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不尊敬师长,缺乏基本的文明交往习惯等。归其原因,学校与家庭是脱离的,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三、礼仪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品质素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据研究表明,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模仿者。换句话说,孩子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教养。父母、亲人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这孩子。如果父母有着良好的文明礼貌,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孩子就不可能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言行举止上要做好榜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将良好的文明的礼仪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使每个人从小就将礼仪变成一种内在的自律行为。由于目前的礼仪教育都是拘于某种形势下,强迫人们去遵守礼仪文明规范,而不是出自内在的礼仪道德要求。[3]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我们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也非反乎本性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完满。”[4]家庭礼仪教育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自觉自省,加强他们礼仪行为的自律,磨练个人的道德意志,把礼仪行为变成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教育为主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学校的礼仪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渠道。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来合力规划并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将礼仪教育与多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其渗透到文化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在幼儿园阶段,就可以通过游戏,将礼仪教育应用于生活中,如主动和老师、同学打招呼,能够友善地和同学、同伴相处,做了错事能够主动道歉。通过日复一日地重复,使得在幼儿阶段就能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中小学阶段,除了继续将礼仪教育运用于生活中,还要让学生掌握学生个人礼仪和社交礼仪,强化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而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就要将礼仪教育与交际学、伦理学、人际关系等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了解文明礼仪的历史渊源,掌握礼仪的作用、功能,掌握个人形象礼仪、家庭学校礼仪、社会交往、求职面试等礼仪内容,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校园文化生活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台州学院举办的“大学生青春礼仪大赛”,参赛的学生通过这个比赛会主动去了解个人形象的重要性,而没有参赛的学生也通过观看比赛知道了仪态、仪容、仪表、服饰等礼仪知识,也明白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学校除了开展活动,还可以借助校园宣传栏、学校广播、校园网络等表现校园精神的平台,给学生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学校礼仪教育过程是对礼仪知识全方面了解和掌握并加以实践的过程。如果学校礼仪教育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求外在的效果,就会使礼仪教育失去失效,将礼仪教育变成一句白话。[5]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可以通过丰富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等方式来达到礼仪教育的效果。

公关礼仪教育篇7

关键词:礼仪教育意义实施策略

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领会十精神,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里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礼仪教育即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可见,新形势下,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公民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应该承担起“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历史重任。

一、普及礼仪教育的历史意义

“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礼仪教育还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礼仪的核心是尊敬,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构建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新形势下普及礼仪教育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生头脑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说教起不到作用,只有采取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才能被人接受,从而在大学生思想中树立起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证明,礼仪教育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起效快、传播速度快、学生运用得快。故而,通过礼仪教育这个载体,可以有效地将“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在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不明确、不正确的现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思想中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及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法治国”固然重要,“以德治国”也必不可少。中国经济近三十年虽然快速发展,但公民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譬如诚信的缺失、美丑的颠倒、不守秩序、廉耻观念淡薄等;“飞机上群殴事件”“大学生毒害同学”屡屡曝出;“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成为女大学生的口头禅;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公共秩序被扰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国民言谈举止缺乏修养、国民国际形象不佳的事实存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贬斥假丑恶……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德育教育,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公民为人处世的文明行为规范和高尚道德标准。礼仪的核心是“敬”,如果相互交往中以尊重为前提,人人和睦相处,事事顺畅而行,社会必然和谐安定。通过普及礼仪教育,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养成文明习惯,必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修养,从而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明程度。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公设月制礼”,中国产生礼仪文化。礼仪的产生让人们有了“廉耻荣辱”之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弘扬发展了礼仪文化,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礼仪文化的传承一度遭到破坏,导致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他们对西方节日的礼仪文化耳熟能详,却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仪文化。丢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存在国家,是与中国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普及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礼仪之邦”的美誉代代相传。

十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赋予了礼仪教育新的使命,普及礼仪教育是构建传承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既然普及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普及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普及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5%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88%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培训,9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非常有必要开设礼仪课。调查结果证明,现在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礼仪教育提上日程,而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可见,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既然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成为当下德育教育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扩大礼仪课程开设范围,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修养的弊端。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在某个专业开设,无法实现普及的目的。若要普及礼仪教育,必须扩大开设礼仪课程的范围,就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样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且对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行量化达标考核,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把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参照之一,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的评优与毕业挂钩,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二)丰富礼仪教育形式,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传统礼仪教育普遍局限于课堂,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因此,礼仪教育应该是理实结合,注重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通过讲座、仪式、环境文化宣传来营造一个大礼仪文化氛围。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单纯的课堂教学避免不了流于枯燥的说教,只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礼仪专家定期为大学生开展礼仪专题讲座,不但可以让学生吸收礼仪大家的思想精华,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与不足。此外,学校可以在不同阶段为学生举办一些大型的仪式,如“军训阅兵式”“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庆典仪式”“颁奖仪式”“升旗仪式”“捐赠仪式”等,让学生在仪式中学习礼仪文化,感受仪式的庄严感。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践行礼仪规范,如形象礼仪比赛、职场礼仪大赛、礼仪文化沙龙等,这样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强化礼仪教育的实践环节,活跃礼仪学习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礼仪素养测试,如“乘车礼仪”“服饰礼仪”“行进礼仪”“乘坐电梯礼仪”“拜访礼仪”“接待礼仪”“交换名片礼仪”“西餐礼仪”等,强化学生的礼仪修养。除此之外,学校可通过墙体标语、橱窗、校园网来宣传礼仪文化,营造时时礼仪、处处礼仪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知礼、重礼的理念。

(三)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途径。古代礼仪教育渗透到了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话要“穆穆皇皇”,即语言的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此外,古代礼仪还主张对儿童要“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礼,爱亲,敬长,尊师,亲友之道”。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应该把礼仪教育融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中。礼仪教育的难点不是掌握礼仪规范,而是将礼仪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尽管开设礼仪课,学生也明白礼仪规范,但生活中仍有学生说话不讲文明、对人不讲礼貌、行为缺乏教养,这与学校日常管理缺乏引导有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手册里大部分强调的是纪律,而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缺乏有力的监督。对于学校来说,纪律固然重要,制定文明礼仪管理制度同样不可忽视。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来抓,并且落到实处,必然对养成学生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技兴国离不开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普及礼仪教育的力度,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推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宏伟目标的实现。

课题编号:SZ123074。

参考文献:

[1]杨狄.社交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柳建营,熊诗华,张明如.大学礼仪教程.学苑出版社出版,2005.

公关礼仪教育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文明礼仪知识学习教育为主题,以提升全镇居民文明素质和公共文明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心不古、风气不正、责任缺失、行为失范的不良局面,引导居民学习践行文明礼仪,养成文明习惯,推动各行各业规范服务行为和树立文明有礼的良好形象,为白洋镇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遵纪守法、道德高尚、奋发进取、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活动目标

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年活动,主要包括机关学礼仪、家庭学礼仪、企业学礼仪、学校学礼仪、商家学礼仪等活动。通过集中时间的礼仪学习教育,让礼仪规范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商场(店)、进农村,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使干部群众遵守公共道德的自觉意识明显提高,公共场所文明程度明显改观。

三、活动内容

围绕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5个方面内容开展活动。

1、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公示栏、宣传标语等载体广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形成舆论声势,提高文明礼仪知识知晓率,营造学礼仪、知礼仪、讲礼仪的浓厚氛围。

2、开展文明礼仪素质教育培训。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要制定文明礼仪培训计划,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礼仪普及读本》为基本教材,通过以学代训、以会代训、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村民文明学校、中小学校等阵地作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职业开展分类分层培训,培训覆盖面要达到95%以上,使文明礼仪知识成为公民必备的文化素养。

3、开展“《文明礼仪普及读本》进家庭”活动。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要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普及读本》进家庭”活动,让《文明礼仪普及读本》进入千家万户,引导各家庭广泛参与,推动家庭礼仪、生活礼仪、职业礼仪和社会礼仪知识的普及与实践。

4、开展“家家乐和谐邻里”创建活动。各村(居)民委会以“相识、相知、相助、团结、文明、和谐”为主题,通过设立邻居活动日、邻居团聚日、开展家庭趣味运动会、家庭厨艺展示等形式,引导各家庭广泛参与,推进和谐家庭、和谐村(社区)建设。

5、开展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各村(居)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文明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农村自治组织,广泛开展“乡风文明户”评选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移风易俗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引导村民摒除封建迷信,革除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6、开展文明礼仪竞赛活动。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开展多种形式礼仪展示和竞赛活动。同时,镇党委将积极组织全镇居民参加市文明委开展的“学礼仪知识,做文明公民”知识竞赛活动,推动文明礼仪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为2012年5月—12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5月上旬):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通过召开会议、阵地宣传和新闻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宣传此次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具体安排,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在全镇上下掀起活动热潮。

第二阶段(5月中旬—11月):全面展开,积极推进。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根据方案确定的活动内容组织实施,围绕活动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力求取得明显效果。

第三阶段(12月):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要对活动成效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转为常规性教育,把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把良好的态势保持下去。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村(居)民委会、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此次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根据方案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认真制定礼仪宣传教育方案,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及时反馈活动进展情况,做到责任、目标、任务“三落实”,使文明礼仪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公关礼仪教育篇9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尊重文化差异,求同

存异;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发展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加强

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礼仪;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65-03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核心层面的重要内容一直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从奴隶社会

开始就已经有了礼仪教育的雏形,随着西方体育项目

的强势介入与我国新旧文化体制的交替,我国传统的

体育礼仪正在经受挑战和断裂。观赛礼仪是观众在参

与赛场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表现尊重、教育

和审美意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文章分析我国古代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

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更适应当代

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赛场的“喝倒彩事件”、

足球赛场观众席的“垃圾门”、2009年CBa太原赛区

因观众不文明观赛而处罚5万元案例等都是近几年出

现的典型观赛不文明事件,不遵守赛场秩序、大声喧哗、

不注意衣着形象、喝倒彩、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

对于自认为不公正的判罚对裁判大加指责和谩骂等都

是近些年我国观众在观赛时的一些典型表现,有的虽

然是无意行为,但客观上不单影响了运动员比赛的情

绪和赛事的正常进行,也破坏了我国观众在世人面前

的形象,无利于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的传播和中国传

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 影响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因素分析

1.2.1 与我国“金牌至上”的传统观念有关 个人英雄

主义、“金牌至上”理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根深

蒂固,我们习惯于为冠军或优胜队伍加油鼓掌,而为落

败者不予鼓励,中国观众喜欢用击鼓、大声叫好等强烈

的方法来表达对于喜爱球队最热隋的支持,“金牌至上”

理念催生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使观众在观赛时将比

赛成绩凌驾于体育道德之上,加剧了不注重比赛过程、

只注重比赛结果的畸形观赛心态。

1.2.2 中西方民族性和地域性差异 不同的体育项目有

不同的观赛礼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于同一个体育

项目的爱好与关注点不同,不同民族和地域对于体育

礼仪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东方体育更注重技巧性和观

赏性,而西方体育更注重竞技性与竞争性,不同民族

地区的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习惯

的一种表现。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非

常浓郁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任何时代

的礼仪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不论是从体育服装、服饰、礼仪器物、还是礼仪规范,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礼

仪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地域性的矛盾相互冲突与

融合,如礼仪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具有狭隘民族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特点已经

淡化,随之而来的是礼仪文化中更符合时展的精

神,如倡导和谐社会的礼仪文化观念。

1.2.3 与个人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氛围有较大关联 体

育礼仪与社会文化氛围、个人文化背景有较大关系,

体育礼仪的发展会随着主体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

提高,也会由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

特性,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社会生活的基

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缺位,引发社会行为层面的无序

与失灵。近些年,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一些不文明行

为就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的具体体现。同时又

由于个人文化背景、职业等差异,造成对体育礼仪的

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在观赛礼仪、礼仪认可度等方

面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1.2.4 对不同观赛礼仪认识的缺乏 不同的赛事,观赛礼

仪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针

对观赛礼仪对全体国民进行加强教育活动,大部分的

观赛礼仪都是观众在平时通过自身了解和观察所得来,

所以难免会对不同项目的观赛礼仪不了解,无意造成

一些破坏赛事顺利进行的行为,对比赛所展示的奥林

匹克精神也未做深入了解。

2 我国古代体育观赛礼仪的文化内涵

2.1 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伦理的结合

纵观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会发现无论是中国古代

还是近代,都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思想、伦理纲常之

间的结合问题,有尊卑、谦逊之意,是儒家伦理思想

在礼仪文化方面应用的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

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建立了传统社会

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

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社会风气的养成等都起到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注重系统性与分类教育思想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于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我国

礼仪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都非常注重礼仪教育的

系统性,分年龄、分性别、分职业、分场合等进行重点

教育与培养。年龄方面,注重从青少年时期进行培养,

从小加深礼仪的认识和了解,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

进行分类分重点的礼仪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加强社

会礼仪与家庭伦理教育,作为必修课进行;在性别上,

分别针对男性与女性开展了绅士教育与淑女教育,职业

上有骑士教育,场合上有注重餐桌礼仪的博雅教育等,

应该说分类教育思想比较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来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能看出,礼仪教育是作为

培养人才非常显著的地位来抓的,普遍认为:礼仪教

育作为人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对待人、事的

基本判断和行为都来自于礼仪教育,只有培养良好的

礼仪习惯,才能更好的解决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及面临

的社会问题。

3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发展的启示

3.1 要尊重文化差异,求同存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要

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西方体育礼

仪与我国传统礼仪的研究与传播,要有批判继承与批

判引进的思想。现在大多数奥林匹克项目都来源于西

方,在对项目的理解与认可度方面,中西方还是存在

一定的文化差异,如在观赛礼仪上,西方礼仪中更注

重用欣赏的态度来面对竞技与成功,而中国观众由于

文化背景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喜欢用欢呼

与其它更热闹的方式来祝贺成功,在这些方面,应该

抱有求同存异的思想,在充分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进行改良,不

能一味的批判与打击,从其它方面不断渗入,逐步改

善国人的观赛礼仪等方面。

3.2 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

发展模式

我国礼仪教育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注重系统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礼

仪教育模式,在这里提倡“一线四点”的教育模式,“一

线”主要指的是以终身教育为主线,“四点”分别是以

不同职业为基点,以公民基本素质为支撑点,以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以观赛礼仪为突破点来

进行有针对的礼仪教育。要倡导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

要奉行礼仪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的教育思想,

加强在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以不同职业为基点,是要

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各种不同职业人群的特

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不搞“一刀切”,不能

看到—些不合理的礼仪习惯就一味的采取批评的态度,

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具体分析,以公民基本素质为

支撑点,就是要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礼仪及规范等的

宣传及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不文明的

礼仪现象,要采取多种方式批评教育;以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普及思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

展礼仪教育的基本规范教育,要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系

统性,从社会教育角度来说,社会教育机构也要在开展

其它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3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

要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人礼仪教育的影响程度,

礼仪教育大环境的建设对于国民体育礼仪的提高有着

重要作用。作为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于不同项

目体育礼仪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的体育审美

能力,体育审美作为体育素养的一部分,就是要培养

观众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与体验、欣赏和

表达体育美;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广泛的

宣传体育比赛规则,特别是一些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的比赛项目,使国民在了解该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加

深对相关礼仪规范的认识。

3.4 加强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媒体的宣传对普通民众

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目

前中国媒体对礼仪教育的宣传方面来看,还没有形成一

套完整并积极向上的套路,更多的停留在对某—些事件

的报道,在比赛胜负观上、在对观众不文明行为的报道

方面、对体育比赛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报道方面并没有

充分体现出—个专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规范人们

行为与引导行为方面并没有起到—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具有教育功能与导向的媒体,应该利用适当的议程

设置和舆论宣传来影响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礼仪规范,提

高宣传功能与正面导向功能,体现出专业的奥林匹克精

神,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小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角度对我国体育

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将为我国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礼仪

教育思想提供参考数据。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细化出

经验,再结合社会发展和体育礼仪的特点,以更好的发

展体育为标准,为公民更好的参与体育、爱好体育提供

合理发展方式,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旭武,林少娜.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缺失探因与

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10-12.

[2]冯强.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缺失的原因及对

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04.

[3]高玉诺.“一线四点”礼仪教育模式探索[J].中

国德育,2011(2):50.

[4]罗永义.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与功能探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6(3):3-4.

[5]杨彤彤,谢忠萍.体育礼仪的功能与传播途径研

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4):92-94.

公关礼仪教育篇10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高校德育;德育功能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预热”机构,大学生在“象牙之塔”里除了专业知识的修养外,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是重要的一课。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实际上,礼仪具有道德功能,道德同样具有礼仪功能,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道德的建构过程。

一、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个纬度,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人的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统一的过程。“知、情、意”属于道德的内隐部分,“行”属于道德的外显部分。诚然,纵有绅士般的仪礼而无知情意的函永定是矫揉造作;同样,仅有道德的内在修养而无外在的文明行为也会给人粗野无礼的印象。非但如此,礼仪是社会规范,注重礼仪本身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因此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礼仪教育是德育的手段

我国古代很注重“礼”的德育功能,所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此处将“立”译注为“在社会上立足”,笔者认为儒家倡导的是“外礼内仁”,“无以立”则可以理解为“不能达到仁的要求”。可见古代很注重“礼”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外烁作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通过设置的道德两难问题情景实验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期六段论”。在他的实验中前习俗道德期被试者的道德心理特征是:只考虑自己需求满足,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习俗,此一时期之内,又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即避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习俗道德期,一般都是遵从世俗或社会规范,从事道德推理判断,此一时期两个阶段为乖孩子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后习俗道德期,可本着自己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是非善恶的判断,未必受传统习俗所限制,此时期又分为社会法制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礼仪教育在道德建构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礼仪是一种有形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形式,特别是在前两个时期的四个阶段,它无疑给人们提供了道德的标准和底线。文雅举止先于并且导致善良的行为,加强礼仪教育的外烁会使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二)礼仪也是德育的目的

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育,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智力开发,而是要使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有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法国的安德烈·孔特一斯蓬维尔曾经说过,道德犹如一种心灵的礼貌,一种自我约束的礼仪,一种内心生活的礼节,一种我们责任的法规,一种最重要的仪式。反过来说,礼仪好比一种身体的道德,一种行为的伦理,一种社会生活的法规。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现代公民不仅要有“质”的道德而且要有“文”的礼仪。礼仪本身就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高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直面当下大学生道德现状,不难发现“道德失范”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偏狭自私、嫌贫爱富、堕落懒散”这些词语用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例如,在大学校园中,以张扬个性为名言语不文明;男女同学行为举止过于轻佻;自习教室大声喧哗或随意接打手机;人际关系冷漠酿成马加爵事件……他们一边妄自尊大,一边又缺乏进入社会角逐的信心。这种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年来高校的德育状况。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注重理论说教,对关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交往的礼仪教育多少有些忽视。我们谈大学生“道德失范”,其实关键问题是有没有明确的规范。加强高校礼仪教育正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看得见、可践行的规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近些年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素质教育震天响,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现实。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老师家长或是忽视礼仪的重要性,或是迁就学生的无礼要求与行为,这样培养出的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礼仪道德便可想而知了。应试教育使本应在小学和中学必修的礼仪教育缺位,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后一道门槛的高校有必要补上这缺失的一课。

高校中开展礼仪教育并非仅仅是“补课”的需要。人的教育其实是一个终生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乃至以后的立身处事对礼仪的要求各有不同。礼仪就是一个标准,它使我们的思想、意志有一个规范的表达渠道。《乐记》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记.乐记》)得体的礼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消解内心的压力与苦闷,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然而这些并不是不学自会的本能,它需要高校对之进行建构、演练从而形成大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并且建立和推广尊老爱幼、敬师爱生等良好的礼仪制度。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在世界交往日趋频繁,人们的生活愈来愈社会化、国际化的今天,学习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礼仪规范,对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适应社会交往、醇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礼仪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

高校礼仪教育应加强传统礼仪的继承。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传统礼仪是我们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国传统礼仪对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的立身处世,以至以后的结婚乃至死都有相应的形式不仅如此,传统礼仪还有很深厚的德育内涵,如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死后祭之以礼这些礼仪形式中就深深包含着“孝”的道德。我国传统礼仪由于有着广泛的生命力,因此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儒家礼仪继承得非常完整。韩国对儒家礼仪极为推崇,至今韩国尚有300多所古代儒林留存的“乡校”,且成均馆的释奠礼仪,自明朝时传去至今没有变化,完全遵从古代中国的习惯。长期以来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鄙为人吃人的“封建礼教”,“仪礼纲常”被视为迂腐古板,但是这些思想和礼仪在规范人们的言行和塑造人们的伦理道德以及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仍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Jung,CarlG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次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传统礼仪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因此合理继承我国传统礼仪形式和其精神内核对于高校礼仪教育是义不容辞。

在继承传统礼仪的同时,高校礼仪教育应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触觉,着力培养“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人与人的交流不断增强,礼仪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越显重要;放眼世界,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各国交流频繁,礼仪将是不用翻译的“世界语”。高校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礼仪教育中体现时代的气息,吸收各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使大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日常礼仪、公务礼仪、推销礼仪、谈判礼仪、国际交往礼仪等。

(二)教学与践行并重

礼仪是需要教化的,高校要将礼仪教育列为明确的课程。从目前看,大多数高校都在开展礼仪教育,但是礼仪教育却不够系统,多为在品德教育的一种渗透教育,目的性和规范性不强,特别是在理工科显得更为突出。要在礼仪教学中把礼仪的修行当成一种文化来体验,而不仅仅是行为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