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产品质量管理十篇产品质量管理十篇

产品质量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30:59

产品质量管理篇1

思想认识不够,质量观念不强

对“质量第一”的思想认识不高,对质量的要求仅停留在表面,质量检验流于形式,严格产品质量的目标、措施、办法和行动都没有跟上。部分领导抱着怕得罪人的心理,亦或是仅仅安于现状,没有危机意识,质量管理停留在浅表,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并持久。

工作浮躁,急于求成

有些领导工作态度不严谨、做事不扎实,对事物的判断不深入,容易满足于初期的成果和进步,不做更深入地研究和完善,对预期可能发生的问题估计不足;不虚心吸取竞争对手的经验和长处;超越科学规律。

体制不全,制度缺失

在将原有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打破,施行承包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部体制后,企业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各单位各自为政,自行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标准不一,科学性和适用性不强。质量检验队伍配备薄弱,自己检验监督自己,过程控制不精细,在市场竞争压力和效率优先意识的驱动下,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责任不清,奖罚不明

从广义上说,各级领导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员工是直接责任者。但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定性定量的责任描述和规范,没有明确细化的质量奖惩标准、措施和办法。对真正踏实工作、不追求进度、一直保持生产工作质量的员工和管理者,没有制度安排下的正常奖励来鼓励;对追求进度、野蛮生产、小问题不断的员工和管理者,也没有及时地批评、纠正。真正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领导应负什么责任,应受什么标准的处罚,直接和间接责任员工应负什么责任,应受什么标准的处罚却没有明确的依据,往往是临时研究、决定,不能很好地达到警示激励、深入人心、长久保持的作用。

发展建议

1统一思想,强化质量意识

从思想认识入手,大力开展“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存,质量就是生命”的宣传教育活动。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产品质量问题的大讨论,通过对企业内部及单位内部发生的典型案例分析,找出质量意识淡漠的环节所在,找出单位领导和员工的质量责任问题所在,以小见大,真正认识到质量意识淡漠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同时积极地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多种多样方式,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管理和质量理念,深刻认识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树立信心、积极面对。

2端正工作态度,按事物规律办事

态度决定行动,细节决定成败。对产品质量是不是真抓落实,首先看对保持产品质量的态度是否端正。从产品研发、试制、工艺、配套、外协、自制和总装,到现场管理与服务,都要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遇事多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重大问题要多做科学的论证和充分的试验,对问题的处理改进要多从系统性和长远性来考虑;要正确处理质量与速度、质量与市场、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减少和避免单纯追求速度和市场、低成本和高效益的片面做法,尊重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把质量第一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扎实工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3健全质量管理体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要针对目前的现状,认真梳理产品设计、工艺、试制、生产、外协和配套等环节中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产品质量管控体制上的短板和制度的缺陷,加以调整和改进。针对产品检验疏漏的问题,建议建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检验监督处,配备精干的质检人员,强力抽查a类B类零件和关键部件、总装工序的质量,定期邀请外界第三方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定期产品质量报告,增加广大职工对产品质量的知情权和参与度;针对工艺管理散、乱、差的现状,建议在研发设计体制内增设工艺部或单独设立工艺部,实行总工艺师负责下的产品工艺,工艺部人员少而精干,主要负责对a类零件制定工艺,对B类零件指导审核事业部车间制定工艺,对C类零件工艺进行抽查,对外协零件生产方的工艺进行审查,提高产品的工艺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产品研发、试制、工艺、配套、外协、检验等各工作环节的管控流程,配套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编制质量手册,积极向GB/iSo9001标准靠拢并通过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管理有章可行,有据可依,从而使我们质量第一的意识和积极转变的工作态度在可靠的体制和制度的基础上得以长期保持,而不是通过宣传教育运动昙花一现。

4明确质量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各级领导、各环节管理岗位和一线员工,都要制定明确细化的质量责任,明确各自应负担质量职责,制定明细的质量考核、奖惩制度和办法,加强检查与考核,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奖罚必须及时明确,确保制度的刚性权威;要建立长效的质量激励机制,建议设立质量明星榜,及时评选周、月、季、年的质量明星职工,大力宣传并现金奖励,激发职工坚持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要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现场管理水平,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鼓励职工进行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和合理化建议的“五小”活动,定期组织技能比赛,奖励技术能手,积极营造学技术、比质量、创先进、争优质的良好氛围,使每个职工都成为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产品质量管理篇2

摘要: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功能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给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征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和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和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新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足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摘要: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和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和提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和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功能。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功能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征。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和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假如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摘要:

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和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探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足,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轻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定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和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足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和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给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给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定标准,通过顾客和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摘要:能够在任何时间和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征,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新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和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给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摘要: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和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平安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和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产品质量管理篇3

内容摘要: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本文通过对旅游产品本身及其质量管理特性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旅游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供产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实施标准化服务,建立外部认证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支出,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可信赖度。对于实施服务标准化的企业而言,这些标准在单位内部具有强制性,而在外部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客观上降低了消费者评判服务质量的难度,减少了主观不确定性的干扰。

实践表明,服务质量标准水平愈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愈强。因此,通过实现标准化体系,旅游产品质量将更加有章可循。

产品质量管理篇4

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销售疲软的困难条件下,焦炭价格连续下滑,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品质量的优劣是产品参与与竞争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为保证我厂质量方针的贯彻实施,达到产品的质量批批合格,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我们必须建立质量体系,完善质量唯体系,着眼于建立稳定的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从生产的全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利用必要的手段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检验、监督、考核,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循序纠正。认真执行iSo9002标准,改进生产管理制度,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特制定以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望全厂各单位调动全体职工对照管理实施细则各条款,认真实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第二章质量计划1、由销售部将市场所需产品等级,质量要求及计划销售量报技术部,并及时反馈市场信息。2、技术部根据我厂生产工艺要求,既要保证焦炭质量,又要满足局、矿生产用气,结合生产成本,制定生产建议计划。3、原料部根据建议计划提供所需配比的煤样,质检中心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胶质层试验。4、技术部出方案,质检部用几种方案实施进行铁箱试验,对配合煤的质量指标进行全面分析。5、由工程师组织技术部、质检中心、原料部、原料库、焦炉车间、洗煤车间、分析建议计划,确实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6、原料部根据确定的工艺方案对所需煤质组织进煤,严禁不合格煤入厂,原料库有权拒收任何不合格的入库煤。7、原料库、受煤、配煤、焦炉等根据确定的方案实施前期批量试验。8、要求配煤头一天把配煤仓,煤塔的原方案煤种尽量用完,用改变方案后的煤种上仓,前期试验是配合煤以一天的用量,一个结焦周期时间进行试验。9、质检中心对试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落实,对生产出的焦炭及时分析,化验,及时反馈信息。10、工程师、技术部、质检中心开会分析纠正确定投入正常生产。11、方案确定后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单位必须步调一致,严格按新方案实施生产操作,否则对不及时执行推诿单位罚款50-100元。12、质量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改变质量计划时必须制定质量工艺管理方案,经总工、生产厂长批准后下发有关部门执行。第三章生产工艺计划1、销售部提供计划销售数量及销售焦炭质量等级,市场对质量的要求。2、技术部根据销售量,计划销售焦炭等级,结合我厂生产工艺制定建议计划,a日产炉数,B配合煤比例,C入炉煤质量指标,D结焦时间性,e工艺操作管理。3、用试验确定最佳炉温,确定用煤方案,焦炉车间测量焦饼中心温度确定最佳炉温,测量炉项空间的煤气温度,测量机焦两侧交换间隔时间及冷却温度。4、焦炉车间技术员收集以上测量结果,确定并编制焦炉加热制定,包括标准温度,全炉和机焦侧煤气流量,煤气主管压力,烟道吸力,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等。5、制定温度制度,确定标准温度,横排温度,炉头火道温度,K安、K均。6、制定压力制度,煤气主管,燃烧系统压力集气管压力等。7、质检中心对全部过程,检查、落实、考核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以便集体会审纠正,对不能按程序规定执行的单位罚款50-100元。8、确定的改产、提产、压产方案、加热制度、温度制度、压力制度经各单位领导、生产技术部门、总工、生产厂长等领导审批后投入使用。第四章原料煤管理办法1、技术部编制的生产作业,质量建议计划按第二章、第三章的程序试验纠正后,经各主管厂领导及相关部门会议确定审核后,原料部根据建议计划所需煤种的数量、质量进行市场调研,采样回我厂,交质检中心做各煤种全面分析验证合格,经生产技术部门确认,厂领导确定后按要求进煤。2、单煤种分析合格后,对配合煤做铁箱试验、胶质层试验合格后,原料部开始组织大批量进煤。3、质检中心对进厂的原料煤必须车车采样,最多不能多于5车汇总一个总样进行全面分析,正常情况下不多于5车时对进厂的单煤种上午一个总样,下午一个总样全面分析。4、质检中心根据分析报告单,按照潞煤漳气字1999第16号文件《质量检测措施及考核办法》对当天的进煤质量考核,出具质量验收证件。5、进厂的煤种如果出现质量波动,原料部要及时与供煤单位取得联系,通过整改稳定煤质,对原料部考核并限定原料部整改时间。6、对煤质不稳定的供煤单位要进行停车化验、罚款等办法,对不能满足我厂煤质的应取消供煤资格。第五章原料库、煤场管理1、原料库按质量计划内中确定的来煤标准与入库标准进行验收与卸煤,严禁不合格煤入厂。2、原料库必须建立两本台帐《原料煤进厂台帐》详细记录,一天进几种煤,各进几车、车号、多少吨、进厂日期,各卸在什么地方,与质检中心化验单对照,管理员要对各批煤种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累计多少吨,第二本帐是《原煤煤使用台帐》几月几日使用多少吨,使用的是什么时候进的煤,哪几种煤各多少吨,与配煤要形成领发关系,不允许随便使用。3、原料库要根据作业计划中煤的种类、数量、进出车方便,新旧煤循环使用等合理地规划煤场场地的使用,并确定后不要随便变动标签。4、原料煤进厂过程,原料库记帐卸车分两种情况:⑴新订购的煤种或连续出现几次质量波动的煤种,拉煤车进厂后不许卸车,由质检中心采样化验后再卸车,不合格时报有关厂领导,有关部门进行审评提出处理意见。⑵正常供应的煤种卸车要卸在本煤种大堆以外的地方待化验分析出结果后,合格推入大堆,不合格另行处理。5、卸煤必须根据煤种分类,分堆堆放,同一种煤也要按进厂先后顺序堆放,便于循环使用。各煤种要堆放整齐,绝对禁止混乱,煤堆之间的间距要相距3米以上,如果特殊情况改换煤种时必须将原场地彻底清理,打扫干净,方可卸入新煤种。6、停车化验不合格的来煤坚决拉走。7、对没有停车化验,但已卸入大堆的不合格煤必须采取分堆存放,不能分堆的要做好标记。8、卸煤过程中,原煤库管理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弄清来煤车号及煤种指挥卸车地方,如发现煤种不明,车号不对或煤中杂质较多,对煤质有怀疑时及时向调度、质检中心、原料部汇报,由质检中心核实,提出处理意见。9、煤场管理人员必须有计划地安排使用煤的先后顺序做到合理地新旧循环使用。绝对禁止当天的煤当天使用。对来煤情况,用煤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让质检中心对煤场各煤种分析煤质变化情况,煤场内绝对禁止推入其它杂质和任何材料设备,对捡出来的矸石、杂物必须当班拉走。10、为了对煤场煤质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贮存期间未达到规定期前20天应对煤堆取样化验做全面分析,测定各种指标变化情况,变化大的情况做铁箱试验已不结焦可定为变质煤处理。11、煤场与配煤受煤要形成领发制度,受煤坑用票据到煤场领煤,煤场管理员根据领煤票上煤种质量要求,数量进行发煤指定地点安排取煤。12、煤场管理员必须执行以上各条规定,对不负责任工作导致发煤错误,每发现一次/项扣款50-100元。第六章受煤1、运输车间受煤岗位根据技术部发的配比通知单到原料库办理用煤手续,原料库安排煤场管理负责按运输车间用煤单的要求指挥装载机上煤。2、特殊情况如临时发生变更煤种或煤场煤种不够必须由技术部、工程师签字的通知单才能发煤。绝对禁止随意取煤、使用煤,绝对禁止当天来煤当天使用,否则发现一次罚责任人50-100元。3、受煤工要与配煤塔顶二部皮带岗位联系好,先上那种煤,上多少,用哪个煤塔心中有数,运输车间上满一个煤仓再上一个煤仓,绝对禁止放错或放混,否则发现一次扣运输车间50-100元。4、装载机铲来的煤要求依次放在受煤坑口,受煤工要核对是否是所要上的煤种,受煤过程中必须把煤中的杂质矸石捡出。发现有异常时要向调度汇报,上完后要清理现场,把余下的煤铲回原堆,才能上第二种,否则不清理现场,把余下的煤上到第二个仓内对受煤工罚款50-100元。第七章配煤1、配煤塔顶口,底部都要用标志标明四个煤塔各放的是什么煤种,一般情况下不改变贮煤塔的煤种。如特殊情况改变必须彻底对该塔内清理后才能上新煤种,正常情况下每月对配煤各塔内也要彻底清理一次,以保证塔内边缘光滑干净,塔内的煤不变质。2、配煤塔下部室内要挂一块黑板,明确写明当天配比要求,上煤数量(以技术部下发的通知单为准)配煤给煤机闸板调节,要以通知单为准用跑盘试验核实放煤快漫。闸板的宽度是否准确。而且要在配煤过程中每隔两小时测量一下有无变化及时调节,配煤误差不允许超过5%,质检中心每天要不定时抽查三次以上,凡发现不准一次予以运输车间50元罚款。3、在配煤过程中配煤工、皮带司机必须坚守岗位,发现给煤机有堵塞现象或下煤不均应立即处理。绝对禁止配比不准或上单一煤种,否则发现一次扣运输车间100元。4、配煤过程中,配煤塔下给料机筛出的各种杂质及矸石必须立即捡出,否则一次罚款50元,几种煤配合后3部皮带的总上煤量以破碎机能够畅通吃进为准,不许在破碎机前的入料口捅煤。要经常清除铁器上的铁渣、炮线等杂物,否则经检查发现一次扣三部皮带司机50元,皮带通廊、破碎机房内清理的卫生或杂物禁止倒到皮带上,否则发现一次扣款50-100元。第八章破碎机1、只有破碎机起动后,才能开始配煤,不允许未经破碎机破碎的煤进入煤塔,发现一次扣破碎机司机100-200元。2、必须设专人看管破碎机每班要两次筛分测试必须保证3mm以下的煤在75-80%之间,发现筛分不达要求时及时汇报调度室与技术部、通知检修车间调节检修或更换锺头。否则推迟一天对运输车间罚款50元。质检中心每天要不定时抽查筛分试验考核。3、冬季每天上完煤后要对破碎机内部彻底清理一次,不允许积煤冻在破碎机、漏斗内壁上,影响下一班的正常使用,否则一次扣破碎机司机50元。第九章质量检查1、对进厂的煤必须车车采样,最多不能多于5车一个总样,由值班领导监督下采样后进行分析化验,对于一种来煤每十日做胶质层一次,对于不正常的来煤要求每两日测量一次。2、每班对配比不定时抽查三次以上;每日对破碎机筛分做一次试验;每日对入炉煤做两次全面分析(三炉一个子样,焦炉车间取样选样),每三日对入炉煤做胶质层一次。每日对焦炭做两次全面分析,上、下午各一次。每半月地煤场的各种煤分析一次以便掌握煤质有无变化。每日对煤仓配比单独化验一次(运输车间取样送质检中心),入炉煤样由焦炉车间从装煤车上取样,质检中心取总样进行化验。3、所有分析要及时反馈信息给厂领导及有关部室,以便作出决策,对分析出的结果中的不合格项目要找出原因、落实责任、提出处理意见,限期整改,调度会通报,否则每少分析一次扣款50元,人为造成误差罚款100元,分析报告信息反馈不及时一次扣款50元。4、采制样必须按照《采制样标准》进行采制样。5、质检中心质检员要对以前各章节条款进行巡查落实考核,尤其是重要的控制点,每日必须巡查四次,出现的问题及时信息反馈至厂领导及有关部室。否则留余形式检查不到位,考核不严格,每次罚款50-100元。6、对当天焦炭的各种指标的变化要找出原因落实责任,质检中心要严格仔细对生产过程巡查,以保证工艺质量稳定。7、质检中心每周对质量实施细则中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与分析,用三定形式下发有关单位,对反复出现问题影响质量的要批评并进行处罚,认真考核及时纠正,否则检查不到位考核不严格每次罚款50-100元。第十章质量指标、工艺指标标一、我厂出厂冶金焦质量指标要求:二、入炉煤质量指标要求:三、焦炉工艺指标:1#、2#焦炉标准温度:机侧:1260℃,焦侧:1280℃3#焦炉标准温度:机侧:1290℃,焦侧:1310℃。结焦时间:11小时30分钟,其余检查、操作与工艺指标按《焦化规程》进行。焦炉三大系数:K3>0.9K均>0.85K安>0.8四、配合煤质量:入炉煤细度:3mm以下75-80%,配煤比误差<5%五、原料煤质量:六、原料煤入库标准:第十一章质量事故的追查1、凡发生焦炭质量指标与正常标准不一致,质检中心要及时汇报,并组织查找原因。2、凡发生为合格的化验指标必须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3、原料部对不合格的来煤指标要在次日调度会上通报情况与处罚情况,并把罚款单交财务执行。4、各类质量事故也要同安全事故一样,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追查。5、由质检中心牵头组织凡涉及质量的部门及有关责任者参加进行追查,特大型质量事故,由工程师牵头组织追查,分管领导参加。6、以焦炭质量分析单为依据,反馈信息单自设计煤质煤场管理受煤配煤焦炉工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找,从实施细则的各个章节条款对照查,哪个环节出现错误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处罚哪个环节。7、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对责任者进行相应的处理。第十二章质量事故的处罚质量管理中的不合格分为两在类:1、一般违章;2、质量事故。一、一般违章指违反操作规程或制度的行为可分为两上等级。1、情节轻微影响不大的违章处以50-200元的罚款。2、情节较重影响较大但构不成事故的违章处以50-200元的罚款。二、质量事故指违章行为造成后果严重,达到《煤气化厂奖惩条例》中事故标准的规定,其处理按《煤气化厂奖惩条例》执行。

产品质量管理篇5

abstract:projectmanagementistheapplicationofSurveyingandmappingSurveyingandmappingsysteminviewofsystemengineering,surveyingandmappingprojectorganization,coordinationcontrol,realizethewholeprocessofmanagementtothegeneralobjectivesoftheproject.thispapercarriesontheanalysistothemappingprojectmanagementcontent,carriesonthediscussiontothesurveyingandmappingprojectmanagementandqualitycontrol,accordingtotheauthor'sworkingexperienceinsurveyingandmappingprojectmanagementprocessistheprocessofmappingqualitycontrolwaspresented.

Keywords:surveyingandmapping;projectmanagement;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1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本文对测绘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提出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

1测绘项目管理内容根据测绘标准、规范中的描述,测绘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7个部分组成。

1.1项目策划: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测绘项目的产品内容;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

1.2项目技术设计:按照测绘项目的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

1.3项目组织安排:按照测绘项目的专业类别、性质、难度,以及有关人员的技术背景和工作安排等,根据项目实施流程,确定参加项目的各个工序技术和质量控制人员。

1.4项目实施与质量控制:依据测绘项目要求,对各个专业技术设计书的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选择测量方案,确定测量手段,督促检定测绘仪器,明确质量检查方法。

1.5项目测绘技术总结:根据《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

1.6项目产品成果整理:根据测绘项目的性质、周期及有关法规,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数据备份、异地存放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制定信息安全预案。

1.7项目检查验收:按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t1002—95)以及《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对最终测绘成果质量负责,按照合同约定提交完整的测绘成果。

2测绘质量控制的分析质量检点放在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和图面整饰上,而数学精度则是评定图幅质量的关键。随着数字测图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一工艺方法得到改进,使成图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数字图的数学精度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相反,对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检员的技术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iS09000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做了规定并形成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将测绘质量控制与iS09000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测图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控制测图的质量。

2.1质量策划根据测绘范围及时限,制定合理的人力及设备资源配置,详细可行的施测方案和质量计划,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及其控制措施,确定测绘过程中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作、工序质量,使每一道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坚持“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原则。

2.2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包括外业过程控制和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作业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对地表地物调查到位,测绘到位,做到不错、不漏、不差;采用基于便携计算机和paD掌上电脑,自动传输观测数据并转换为图形,进行实时编辑,最大限度地减少测绘过程中的差、错、漏,从而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质检人员对测绘过程实施跟踪检查,监督检查作业方法是否规范,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对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过程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

2.3成果检查由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经过过程检查修改后的成果进行抽查,进一步降低测绘成果的缺陷,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

2.4持续改进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质检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针对测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地形图的测绘质量。

3测绘产品质量控制过程的分析测绘产品质量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对测绘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测绘产品质量。

3.1发挥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近年来,国家测绘局对质量立法工作非常重视,颁发了《测绘生产质量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及一些相应的检验实施细则,从全国行业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但是由于着重点不同,有些文件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另外制定的检验实施细则尚不齐全,至今只了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控制与地形测量)、地图制图与印刷产品中部分项目的监督检验实施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使制定的法规、规章更加切合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完善质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适合测绘单位的测量监督细则,使测绘质量监督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产品质量管理篇6

【关键词】计量管理;产品质量;发展和前进

当今社会,产品质量已经引起很大重视。近年来,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产品质量没有保障,亏损现象经常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效益和安全,计量管理的实施,让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简述计量管理

1、计量管理的概念和职能。管理所有测量手段和方法所得到的表示测量结果就是计量管理。计量管理的职能是保证计量装置正确、准确、可靠和客观的计量。

2、计量管理的分类。计量管理分为:计量技术管理、计量经济管理、计量行政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

3、计量管理的特征。计量管理在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呈现出层次化、立体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特点。

(1)层次化。现代计量管理的严密、精确和可靠,使得计量管理学在发展趋势上表现出了政府、企业、市场的层次化。政府各项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计量管理先进发展的方向,使计量管理发挥出应有作用;因企业的自身需要、市场需要和政府指令,计量管理在企业决策者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管理作用被充分体现,提高了企业计量管理的效率;市场计量管理依据政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在政府计量管理作出调整后,始终能够影响企业的计量管理。

(2)立体化。对于会被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变化都能产生影响的计量化管理来说,立于前沿的永远都是市场要求,要完全符合要求,对法律体系的调整就很重要。当计量管理在瞬息万变的空间里运行,其立体化特点就得到了显现。如果计量管理的基础理论薄弱,不能得到定位,方法守旧,就会造成计量管理水平不能提高的现象。

(3)程序化。为了使计量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政府和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制度,让计量管理拥有完善的程序制度。各个部门的操作者互相配合,监控整个计量管理的过程,保证控制系统的正确运行。

(4)法制化。在法律规定下对计量管理的各类技术手段进行运作,加强技术手段的法制化。计量管理的法制化,不仅要求方法的法制化,在执行上也要做到法制化,保证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实施这些法律体系为关键,完善计量管理的法制化。

4、计量管理的目标。在充分了解计量学的技术发展特点和客观规律下,以科学技术和法制相结合,正确的行使计量职能,实现国家的计量工作方针和政策目标。

二、计量管理的作用

企业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由受政府调控转变为向市场调控,产品质量也转换为由市场选择。为了保证企业在竞争意识中做出降低生产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计量管理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基础。

计量管理工作的转型,让群众可以从多样的信息通道中确认产品的质量和形象。现代化的计量管理从监督管理对象、根本目的、价值工程的运用和指导思想的转变4方面体现了计量管理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1、监督管理对象。计量管理监督在管理上分为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对于服装、食品这些竞争性行业来说,计量管理部门通过企业计量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电力、煤气这些非竞争性行业则是对企业内部的计量体系进行直接监督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

2、根本目的。计量管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从消费者的立场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正确行使其职能。作为一个监督、保证的存在,计量管理对生产质量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计量管理的执行要始终围绕根本目的正确实施。

3、价值工程的运用。注重在特定条件下,价值功能实现的大小。计量管理的方法要强调价值工程在管理实施中的运用,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保证消费者的最大利益。在企业内部加强财务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企业运作成本,实现价值工程的运用。

4、指导思想的转变。现代化计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让群众和企业在市场均衡过程中达成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促进国民经济循环。从指导的思想转变可以看出,现代化计量管理已经有了趋于完善的体制机构,正在从不同方面改善和提高。

三、产品质量的重要

1、产品质量的必要。产品质量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计量管理存在的重要原因。

2、产品质量的意义。产品质量拥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提高竞争优势的意义和市场意义。产品质量是依据特定的标准,在商品经济范畴内对产品整个过程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产品质量不能仅仅依靠媒体的宣传广告塑造形象,因为生产质量不是依靠单纯检验出来的,体现了企业的态度和责任观。

3、产品质量的要求。在消费经济的时代,各种消费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环绕在我们身边。随着竞争的激烈,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产品质量代表了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无论在外形、使用、安全和经济性上都要求做到完美无瑕。这要求产品质量应该在符合法律基础上,既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口碑,又要符合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观点。

4、产品质量的特性。产品质量的作用不同,分类也不同。一般的工业质量产品有以下几个特性分类:结构方面、物质方面、时间方面、经济方面、外观方面、操作运行方面、心理、生理方面……

5、产品质量职能。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被称为产品质量职能。产品质量职能一般都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和贡献。在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中,对各个部门进行计划、组织和量化分工,监督并执行职能,确保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

四、计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的关系

1、提供技术保证。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可以表现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定量研究,量变引发质变,反映出质量的变化。计量单位的统一,量值的准确可靠,为生产质量提供了计量技术的保证作用。通过检验和测量试验设备的数值,保证生产活动的科学数据和信息,参与生产流程,掌握动态数据信息。只有计量管理提供了正确的数据信息,生产质量才有重要的技术支持,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质。

2、监督作用。计量部门的职能是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拥有健全的企业技术标准和计量管理制度,依法进行检定和测试,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和调控,确保为企业生产提供正确的数据和信息,在产品质量安全上有重要的作用。

3、促进生产的运行。企业是一个由工作组成的统一体,作为一个系统,以计划、劳动、生产、财务和计量管理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些都依赖于计量分析、计量测试和技术评估。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计量提供准确的数据,因此,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确定了这些因素,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时间,降低耗损,确保产品质量,促进生产运行。

4、提高经济效益。所有的经济产品都以盈利为目的,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刺激生产。计量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保证,监督企业生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新一轮的生产,为产品质量的优良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和动力。

5、规范产品的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计量管理为产品生产提供了数据和制度,提高了产品质量,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企业计量管理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过程中的压力,给执行者以参考,最大限度的控制了产品质量范围,产品质量得到优化。

产品质量管理篇7

河东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了“中国脱水蔬菜加工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莲藕之乡”、“中国草莓之乡”和“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区)”等称号[1]。“三益”牌鸡蛋、“同德”牌有机蔬菜、“百益斋”牌酱菜3个商标被评为2009年度山东省著名商标,正旺大蒜基地、祥泉蔬菜基地等被确定为2010上海世博会专供蔬菜基地。2010年1月,河东区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1年1月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首批重点推进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25个示范区之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河东产业化经营、区域化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决策。

1创建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

坚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为目标,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以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使用为抓手,积极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导、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模式[2],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1.1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源

河东区高度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2010年、2011年连续2年作为区政府着力实施十大惠农工程之一扎实推进,坚持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引导、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搭建服务平台,畅通流转渠道,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1.1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区里以区农业局经管中心为依托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以经管站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各行政村相应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立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搭建服务平台。

1.1.2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

完善土地评估、审查、流转交易程序,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合同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规范流转行为。区服务中心与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土地流转信息互通联网,通过大型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并与市农业信息网土地流转平台成功对接,通过互联网可便捷查询。

1.1.3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

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改革试点,通过赋予农村土地资本运作功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物权化、资本化,解决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的资金制约和土地制约难题,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开。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0.5hm2,签订流转合同3.3万份,参与流转的农户2.8万户。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进行适度规模集中,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从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3]。

1.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带动基地建设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型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产业化经营主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4],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1.2.1龙头企业自建基地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返租倒包、租赁等流转形式,建立企业自属基地。如临沂大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张五湖标准化蔬菜基地,基地严格按照河东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要求运作,并经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考核登记备案作为出口蔬菜原料基地。基地管理严格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供应种子、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农药配送、统一使用化肥、统一原料采收),并建立完善的种植管理档案。

1.2.2订单农业带动基地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订单合同,农户基本收益得到保障,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如临沂万德福食品有限公司与区内及区外平邑、苍山等地种植大户签订购销订单合同,公司统一提供优质良种、肥料、农药及技术指导等服务,按照订单合同进行最低保护价收购。

1.2.3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基地

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基地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基地建设,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如河东区众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建设标准化基地,打造有机“生态示范园”,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典范。

1.2.4农业发展公司建基地

农业发展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分工细化的产物,即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为各龙头企业专业提供优质农产品原料的公司。通过从分散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如临沂市铭顺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标准化蔬菜基地,是经市检验检疫局考核合格的省级备案基地,是市政府授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并通过有机认证。基地与临沂富泰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青果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作为出口企业蔬菜原料基地,确保出口农产品原料安全。目前,全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520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56家、省级8家、市级44家,带动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1.6hm2,“双备案”基地0.7hm2。

1.3打造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品牌化发展

积极打造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大力宣传推广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通过山东卫视等媒体进行沂蒙优质农产品展播,举办“草莓采摘节”等节庆活动扩大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区政府出台了《河东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奖励办法(试行)》(临东政办发〔2010〕37号)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区已获“三品一标”认证64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45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地理标志1个,2010年“同德”有机蔬菜等4个农产品获得临沂市首届沂蒙优质农产品十佳(知名)品牌。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打造,提升了河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4推进“区超对接、农超对接”,直供直销

农超对接是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不仅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节约交易成本,还避免烂市风险。河东区积极推进农产品区超对接、农超对接,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河东优质农产品进入连锁超市、专卖店等高端市场。有关职能部门加强与市内各大超市的沟通协调合作,创造良好的“区超对接”环境,确定了“区超对接”的框架和基本运作模式,完善了超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为推进农超对接奠定良好基础。河东农超对接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已有5家农产品产销龙头企业与6家连锁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业务合作协议,销售品种达120多个,日销售额6万多元。

2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实施区域化管理

实践证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我国首部《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GB/t26407-2011)国家标准已通过审查,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4]。作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区,河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2008年,根据临沂市委、市政府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在河东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借鉴安丘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供、销、用”全程链式服务体系,对全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实现“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试点取得圆满成功,并已在全市推广[5]。

2.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强化监管

由区政府牵头,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区各相关部门联动、以乡镇(街道)为功能区域、以村居为基本单位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河东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区域化管理领导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农安办”),成员主要由市检验检疫局、区农业局、水务局、畜牧局等部门人员组成。各乡镇、街道成立镇级“农安办”,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强化乡镇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基础性地位和作用[6]。

2.2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封闭式运行

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专用综合管理,严把农资“市场准入、专营专供、强化检查”3道关口,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联合执法检查,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体系,从源头上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2.2.1严格市场准入

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制度,签订《质量承诺书》,统一审核资质,逐一鉴别筛选,实行登记备案。全区已登记备案农药化肥生产企业93家、农资品种366个。

2.2.2规范市场经营

结合区供销系统“一网两平台”建设,完善化学投入品配送监管体系和专营专供制度,区级设立配送中心,逐级配套建设农资配送服务站,形成区乡村一体化农资经营网络,全区发展500m2以上农资直营店12个、村级农资连锁店315个,成立河东农资协会,实现农业化学投入品“五统一”(统一进货、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规范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7]。

2.2.3强化执法检查

区农业局建立农资举报处理机制,形成农资举报投诉案件处理快速通道,建立农资打假案件的协查联办机制,实现各县区重要案源相互通报,区域联合行动,源头农资打假,跨区域大案要案联查联办。整合农业、工商、畜牧、质监、公安等部门行政执法资源,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假劣农资行为,净化生产经营环境,保证源头安全。

2.3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

围绕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采用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技术标准、规程,组织实施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iSo)、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美国nop、日本JaS、欧盟GLoBaLGap、英国BRC等国际认证。全区120余家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得400多个国内外认证,制定整理120余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指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区内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均有标准可依。

2.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施行规范化管理

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支撑。健全农产品检测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及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举措[8]。

2.4.1健全农产品检测网络体系

整合政府部门检测中心、龙头企业自属检测站、农贸市场农残速测室等检验检测资源,形成整体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了以区农产品综合质检站为核心,企业检测中心、农贸市场、超市检测点为网点的覆盖全区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2.4.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对农产品建立生产日志、收购记录、包装标识、检测报告、销售台帐等生产销售记录,从产品种植、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区财政出资建立农产品数据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各备案基地相应配备了专用信息采集设备,实现了“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

2.4.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

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制定失信行为举报、不良诚信信息甄别、被惩戒者申诉及复核等制度,把诚信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建立诚信档案和农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定期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信息,对诚信组织及个人予以表彰,对违法违规组织及个人实行“黑名单”制度。

2.4.4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

根据对农产品的定点检测和随机抽检结果及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评估,向区政府提出预警建议及相应纠偏措施,必要时建议政府启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产品质量管理篇8

1.1产品结构分析

从宏观上该核产品结构可分为管、单元和台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含若干部件和相应的零部件。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得出产品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的种类,焊缝数量,零部件及焊缝的编号和标识。为了方便对产品的管理和对零部件查询,制定了产品结构树,体现了零部件、原材料、设计图号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产品质量信息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为质量信息的查询提供可行的结构树查询方式。

1.2制造工序分析

对产品制造工艺和工序进行了充分解和分析,掌握的内容和分析情况如下。(1)产品涉及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酸洗、干燥、组装、焊接、尺寸检验。每个制造工艺又可细分为若干个详细工艺分支。(2)产品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原材料复验、零部件加工、组装焊接和检验、焊缝理化检验等。(3)产品生产和制造具体业务工作以工序传递卡和工作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开展。每张工序传递卡包含若干个制造工序,任务传递单主要针对检测任务。

1.3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分析与规划

对生产品产工作业务组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制出产品制造过程业务全局流程图,展示了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组成和内在关系,完整直观地展现出了产品制造的总体业务。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规划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2.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2.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2)生产计划管理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3)任务单工作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4)传递卡工作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5)不合格品控制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6)生产信息查询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8)工装检具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9)文档管理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4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软件实现技术为java/servlet/xml/javascript。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5结论

产品质量管理篇9

随着现代企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突显出其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地位。我国引进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已经20多年了,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企业只有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得以生存,只有依靠有效的质量管理才能创新发展。

一、质量管理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质量既是商品在市场上实现交换的最根本前提,也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市场均是供大于求,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并保持优势就必须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摊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则必须在质量管理上狠下工夫。当前,影响我国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就是部分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以致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十分薄弱。为此,国务院于1996年了《质量振兴纲要》,又于1999年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加强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我国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从整体上看已有部分产品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部分产品还没有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以食品为例,2002年第三季度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对婴儿配方米粉的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检查,抽样合格率仅为54.2%,有的企业产品最多有12项检验指标不合格。

第二,部分产品掺杂使假。在这类产品中根本就没有质量可言。在我们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二)产品质量低的原因

造成我国产品质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生产者质量意识差,只求眼前效益而忽视产品质量。一些生产者以牺牲质量来换取眼前利益,粗制滥造现象很多。其次是由于技术落后。众所周知,我们当前的产品结构整体上还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技术的落后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再次是标准低。企业采用的产品质量标准的高低,决定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如果采用的产品质量标准低,即使产品100%合格,在市场上也不会有竞争力。最后是质量管理水平低。我国的生产企业起步较晚,加之建国后几十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缓慢,在不合理的机制作用下,生产单位重数量轻质量现象较为普遍。

三、对策和建议

由于我国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质量意识差、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了产品质量不高,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要想改善目前的局面,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从资源、思想和管理等方面全面高速综合治理,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真正提高。

(一)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产品质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民族经济,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引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生产者充分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市场和生存的需要。

(二)采用国外和国际先进标准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谁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谁就势必会丧失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另外,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也是破除一些国家技术壁垒的最有效办法。

(三)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政府调控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产品质量行为的主体,保证产品质量主要是企业的责任。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是,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对产品质量问题实施必要的监督和宏观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认识提高产品质量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注重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四)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技术进步,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途径。企业在开发、生产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的基础上,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更新、改造落后装备,完善技术保障手段,为提高产品质量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五)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生产者、销售者都会产生相应的竞争优势。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产品质量是前提。实施名牌战略,企业要组织制定并积极推进名牌产品战略实施计划,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为名牌产品形成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

产品质量管理篇10

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一直是业界人士及消费者极其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煤炭化工企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对煤炭资源需求的飞速增长以及新技术、新装备的采用,煤炭化工产品日趋向高品质、精细化方向迈进,社会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需求,这就要求煤炭化工企业不断对煤炭化工产品从研发、进料到生产、检验等所有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社会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担忧程度日趋加深,人们也不禁日益关注煤炭化工产品本身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与之密切相关的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煤炭化工产品检验标准、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煤炭化工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等是否得到落实等。因此,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应当贯穿于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新产品的研发、选料、进料、生产、检验等所有与煤炭化工相关的环节,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的目的。

二、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1.紧密结合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紧密结合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体系建设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控制体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由于该项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体系的健全、化工产品检验标准和机制的调整、质量管理和控制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运行,而且还涉及到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的培训和整合、质量管理和控制规章制度的落实和适用。因此,必须对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制定出适合于现有煤炭化工企业质量管理和控制及未来发展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在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质量管理和控制同煤炭化工企业各个阶段发展实际的密切联系,统筹推进,综合考虑,紧密结合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建立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础性工作。煤炭化工产品由于种类、需求不同,对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煤炭化工企业在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过程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煤炭化工产品、不同地域条件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同以上因素相匹配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要对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现状以及潜在客户群对产品的质量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精细化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世界通行的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在发展成熟的、可以充分借鉴的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适合我国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发展方向,建立起适合我国煤炭化工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并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合理、科学地运行,全面促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充分认识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思想认识建设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在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煤炭化工企业充分认识到了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在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实践中,他们也同样充分认识到了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制定落实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行健康的运行依旧缺乏足够的准备,不能结合我国煤炭化工产品生产的自身特点构建最适合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这就致使很多煤炭化工企业在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一些不解和困惑,进而成为制约煤炭化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因此,煤炭化工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重要性上狠下功夫,教育全体职工不断提高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和控制实践中去,全面提升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为实现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控制平台

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控制平台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信息管理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信息控制平台的建立是做好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具体工作的基础。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一种积极、主动地、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对煤炭化工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贯穿于煤炭化工产品从选料、进料、检验、验收、包装到各个生产环节、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化学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安全管理和控制等所有相关过程。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对化工产品诸多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涵盖了煤炭、化学过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的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一般操作工、后勤管理人员的选用和管理等,这些管理和控制环节由于对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意义和目的互不相同,存在项目繁多、形态各异、管理模式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控制平台,实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信息资源共享,对化工产品的质量进行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和控制。

4.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标准化一直是质量管理和控制追求的目标,对煤炭化工企业而言也不例外,标准化管理和控制是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本要求,也是煤炭化工企业实现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目标的根本性要求,直接决定了煤炭化工企业能否对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实现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管理。因此,要结合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实际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标准,充分利用现行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控制平台,正确采集煤炭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各个环节的质量动态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该信息平台的搭建,实施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最优方案,从而实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5.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设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人才储备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中,最不能或缺的就是高素质、复合型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因此,要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付光华,《大型选煤厂产品质量管理的分析及对策》,[J],《煤矿现代化》,2011年第4期.

[2]李天星,《浅谈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煤化工企业开展及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第5期.

[3]潘广涛,《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访煤科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陈亚飞》,[J],《煤炭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4]张莉萍,《加快山西煤化工产业升级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山西化工“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J],《山西化工》,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