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概念论文十篇小学数学概念论文十篇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8:35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1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以上各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则是双基目标发展的结果。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其次还要遵循以下几项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想象、动手;特别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4.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讲,成功对他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学中经常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坚定他们的创新意志,进而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这也是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的原因。实施激励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要容忍学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能。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作用。

三、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1.引入概念的方法

(1)实例引入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旧知引入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3)计算引入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以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如“3/8×8/37/15×15/73×1/31/80×8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倒数”定义。

(4)联想引入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引入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入概念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入概念,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既可以用“旧知引入”,即根据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入;也可以用“计算引入”,即让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通过计算,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达到引入的目的;又可利用“联想引入”,让学生对课题展开联想,引入新课;还可以先采用“联想引入”,再采用“旧知引入”。

(2)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时,往往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某些片面性,会使学生忽略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影响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或使用教具时,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如使用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教具时,不能总是固定在一般位置上,而要采取变式的方法,变换教具的方位,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事物的各种性质,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才能不受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方位不同)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形成概念的方法

(1)比较发现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发现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发现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算:

①(32+25)×432×4+25×4

②(64+12)×364×3+12×3

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4)操作发现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那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尝试发现

尝试发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尝试而成功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着去进行发现,成功了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如果失败,则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的尝试成功打下基础。

如教学“带分数乘法”时,出示“”,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做出了以下几种解答:

然后让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评价,发现每种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最后总结出一般的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正比例”产生混淆。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运用概念的方法

(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例如:

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②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数,叫做分数。(填关键词语)

(2)运用概念进行判断。例如:

①判断正误:

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b.“32+X=69”是方程。

②选择: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3X=106+2X7-X>3

17-8=98X=018÷X=2

(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例如:

①填空:

a.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b,那么a和b是()。

b.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②判断:

a.如果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

b.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

(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90÷30=(90×)÷(30×2)15600÷1300=156÷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根据72÷9=8,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720÷90=7200÷900=72000÷9000=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填空:

(1200×4)÷(400×)=3

(1200÷5)÷(400)=3

(1200)÷(400)=3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所获得的概念的保持与运用,有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系统结构的形成。如在学过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可以通过练习,联系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些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了这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学概念概念教学概念获得

中图分类号:o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24-02

一、数学概念的定义及其类别

数学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1]

数学概念从表达和形成来说,可以分为:定性概念和定量概念。定性概念是指定性地显示数学规律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可以用文字语言表述的概念;定量概念是指定量地给粗了数学规律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可以用公式表现的数学概念。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石,一直以来都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概念教学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也就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的专门针对于数学概念的研究相对要少一些,但是对于概念学习的研究还是有一些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研究:

奥苏贝尔的概念获得类型。他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主要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而概念同化则主要是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建构主义观下的概念教学。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他认为认知发展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对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杜宾斯基的“apoS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并把该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操作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图式阶段。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强把函数概念作为教材内容的中心;教学内容页应该让教育学和心理学作指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统觉心理学的理论。他觉得良好的学习就是对于两个相关的概念,能够灵活的将新概念融合到旧概念之中,使知识链接更加紧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英国1995年的数学课程中,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和运用的能力。强调数学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应用数学概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国内研究成果

在我国也有很多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做了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例如:

金玉茶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先是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大概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一系列假设。

束永祥,卢蕊两人合著的《掌握数学概念学习策略的若干思考》概括了概念学习的一般理论,深入分析了对数学概念学习策略的内涵

梁英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数学概念教学分析》认为数学概念教学更应该注重概念图式的学习、结构和表征的分析以及情境的设计。

总的概括起来,数学概念教学主要的研究成果:

1.结合概念生成的历史背景来进行概念教学教师依据数学教育史上概念形成的几个关键特征,按照特征的难易程度进行序列化,重新组织概念教学进程,让学习者亲历概念的生成过程,深刻理解感悟。

2.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概念教学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数学概念置于问题之中,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概念。

3.利用概念图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概念概念图是用来解释和说明知识之间联系的工具,通常是把某一知识的各个下位知识点放在一起,再找出各知识点直接的联系,绘出一个完整的概念知识网络图,再将各种相关的概念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该概念的知识网络。

4、用阅读型授课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分为泛读、精读、回读和联系四个阶段。先呈现几个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中去体味概念的数学涵义,将概念的数学语言与文字语言灵活转换。[2]

三、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影响其产生的因素

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方法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明白数学概念的具体知识,还必须学习概念整个的产生和运用过程。[3]但在教学中教师并未把握好这一点,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中淡化概念教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张孝达先生提出了“淡化概念”。[4]此后,又有陈重穆、宋乃文两位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观点。[5]因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忽视概念教学,更注重实际知识的教授。

2.注入式观点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数学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

3.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文献太少,因而也就不能更好的指导概念教学。多数教师都是按照个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解而进行实际教学,然后传授给新的老师。[6]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后发现,国内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高中阶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对于义务教育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却要少一些,特别是小学阶段更多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缺乏本质性研究。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还处于比较弱的阶段,但数学概念也贯穿在小学课本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为长远的学习做好铺垫。因而应该多一些对于小学阶段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促进对数学学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6--72)

[2]变式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于秋菊.湖南师范大学.2012:6

[3]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吴小秋.浙江师范大学.2010:3

[4]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数学概念教学.王宽明、夏小刚.《课程。教学》贵州师范大学.2011:4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概念教学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将学生培育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因此,数学教师应当认清自身的教学地位,教学中深度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理解得又快又深。

一、巧抓关键字词,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教材中数学概念往往是几个字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定义。概念中有几个关键字词是整句定义的“画龙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关键字词是理解概念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的字词有限,让学生自己去抠字眼,显然不容易实现。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适当对概念进行断句、拆分,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不放,让学生探寻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概念”时,“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在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概念中的“三”“线段”“围起来”这几个字眼不放,让学生明确形成三角形的几个基本条件,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又如,在教学“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将“4条”“4个角”“封闭”等字眼进行深入理解,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四边形的定义。此外,在教学这些几何概念的时候,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性教学的优势,从视觉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让知识概念生动形象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二、比较学习,突出本质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物质的本质属性掩藏在文字的表象之下,数学教师应当赐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找到正确理解概念的方式,正确掌握相关定义与知识点。对比教学是将几个或者多个事物的特点一一呈现出现,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脑海中重新建立概念,以求达到化难为易、突出重点、准确记忆理解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正方形相关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不同类型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呈现在学生面前,发挥多媒体多维度的教学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根据不同形态的图形,认识到正方形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四边形各种形态时,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积极意义;又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可以将不同角度(锐角、直角、钝角)一一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概念,发现不同角度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角度的概念,有利于学生记忆区分不同角度。

三、实物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本中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实物教学是一种直观性的教学方式,将抽象化的概念理论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几分之几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苹果进行事物教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提问,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数学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上_,让学生分苹果。教师:如何分苹果才能保证公平?学生:平均分配。教师:那怎样才能确定是平均分配呢?教师顺势将苹果分成两半。教师:这块苹果与整个苹果有什么关系?学生:是整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教师:那半块苹果呢?学生: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通过进行实物教学,将抽象化概念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总之,概念是学生叩开数学大门的钥匙,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的正确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对学生有积极意义。数学教师应当认知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课堂教学中,深度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海莉.浅议概念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式;抽象能力;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16-01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各项能力发展的初期,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言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小学生来说,掌握集抽象性与概括性于一体的数学概念具有很大难度,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不变的主题。本文在对小学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及意义,进一步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论概述

1、数学概念的涵义和构成

(1)数学概念的涵义。概念是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例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从哲学研究角度来说,所谓数学概念,就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表现为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符号等的准确含义。例如,数学“周长”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都具有本质属性和非

本质属性。为客观事物所特有的、决定其性质的、并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就是该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要研究数学概念的内涵就必然要研究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那些不能决定事物本质的,甚至可改变的,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都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2)数学概念的构成。数学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构成。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如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就是本质属性“三条线段”和“围成”的总和;平行线概念的内涵同样是本质属性“在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的总和,等等。概念的外延就是该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的总和[3],例如,角概念的外延包括诸如直角、钝角、锐角等所有全体对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若概念的内涵扩大,则其外延就缩小,比如由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到菱形的概念,内涵变大,外延就变小。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概念明确,包括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这个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

小学数学概念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学生在培养其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知识。所以,要想夯实基础,必然要狠抓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呈现方式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图画式。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尚处在前运算阶段,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阶段的概念采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即除概念名称外完全以图示的形式来呈现概念。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等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这种呈现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形象直观、便于感知,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但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图画式呈现概念的方式缺乏语言文字描述,如果教师不恰当地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就容易导致小学生学习概念时仅停留在图画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2)描述式。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概念通常采用描述的方法来呈现,即以概念的实际原型借助具体事例和描述性语句相结合来呈现概念[6],其中的“形”以图示、例题等形式来表明概念的基本属性,“字”则以描述性语句作补充或概括性说明,因此,这种概念呈现方式也叫字形结合式。这种方式很常见,小学各年级都可以采用,像小数的概念、角的概念、自然数的概念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3)定义式。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心理运算,抽象思维有所发展,此时的数学概念主要采用定义的形式呈现,即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7],借助原有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来对新的概念进行定义,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这种概念的呈现方式比较适合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定义式概念的表述一般比较简短,教学时要注意剖析关键词的丰富内涵。

3、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1)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如前文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呈现方式多样。随着小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接受能力的增强,以图画的形式呈现的概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描述式概念,而到中年级以后,逐步采用定义式,但有些概念只是初步给出定义。

(2)相对的直观性。数学概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经验不足,思维具有形象性,这恰好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概括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数学概念的定义并不严格,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先形成感性经验,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概念有直观的印象,进而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概念的内涵。

(3)教学的阶段性。由于认知、思维等发展的局限,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分阶段渗透的办法来解决。例如,在学习数数的过程中,要先将物体分类,实际上,分好的每一类就是一个集合,在数概念的学习中渗透集合概念,这是集合概念学习的基础和起点。又如分数的学习,低年级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到了高年级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参考文献:

[1]袁樱.立足基础、把握本质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概念[J].科技信息.2011(27)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5

一、概念教学的实践意义

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小学数学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师概念、教学现状的研究及总结,也为今后探讨我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在丰富的理论支持下,深入小学进行调查实践活动,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可给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虽然在许多文章中研究者都有提到现阶段概念教学的现状,有的文章更是大篇幅的描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是通过何种途径发现的这些问题,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阐释,并没有提供可以考察的数据以及调查方法,这种情况不免有些武断,对于后续的研究极为不利。对概念教学引入阶段的研究非常多,出现了许多单独研究的文章,各种方法也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策略;对于讲解阶段的研究虽然成果不算丰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详细地论述了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巩固阶段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少数研究者在概念教学整体的研究中稍微提及,却无深入探讨,这种不均衡状态急需改变。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的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小学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小学生从掰手指到简单地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打好概念基础,教师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

三、描述性概念教学要直观形象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才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描述性概念的讲授方法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

四、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要充分发挥直观演示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演示,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这样,既能顺应学生学习心理,又能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

五、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巩固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自成体系。尽管分散在不同章节中,但它们总是一环扣紧一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知识的链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地通过比较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到一个段落之后,如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是一本书,教师必须适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结构化,再经过适当练习,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认知结构。

六、利用知识迁移,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6

关键词:apoS理论职高数学概念课《函数的概念》

一、引言

能够识别一类刺激的共性,并对此作出相同的反映,这一过程被称为概念学习.数学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而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数学知识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的基石.因此数学概念学习就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排除了对象具体的物质内容,抽象出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往往令很多学生头疼.实际上,中职学生原本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理解,学习时更是困难重重.如何上好职高数学概念课,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呢?本文就以一节概念课为例进行探讨.

二、apoS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思潮迅速流行.其主要观点就是学生获取知识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学习主体自主建构.apoS理论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数学学习理论,由美国学者杜宾斯基(e.Dubinsky)提出的,主要针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从数学心理学的角度将学生的心智建构分为四个阶段:action(操作)、process(过程)、object(对象)和schema(图式).它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在社会线索中学习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情境,从而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思想.

(一)操作(action)阶段——引入概念.

操作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通过操作感觉事物,感受概念的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联系,是感性认识阶段.

(二)过程(process)阶段——概括概念.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前一阶段的操作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过程,总结出概念的定义.

(三)对象(object)阶段——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揭示概念的关系.

通过对概念演化发展过程中资料的分析、抽象,认识概念的本质,对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

(四)图式(Scheme)阶段——深化学习.

学生不断调整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新的知识图式.

apoS理论充分反映了个体认知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揭示了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对职高数学的概念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函数是贯穿整个中职数学课堂的主线之一,它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科技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函数的教与学使学生由初中形象思维向高中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在学生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石作用.

函数概念的教学要求利用集合的观点,对初中学过的函数知识进行再认识,拓展了函数概念的外延,丰富了其内涵.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apoS理论,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和引导学生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两要素,求函数的定义域.而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这些内容作为本课的难点.

重难点突破:利用加油站计价器的动画导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探究并发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集合的角度抽象出函数的概念.通过计价器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域,指导学生求出函数值.通过三个计价器的动画对比剖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函数的两个要素,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要看这两个要素是否相同.

(三)教学目标解析.

通过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符号的含义;使学生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深入理解函数的两个要素.通过从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理解函数定义域的含义,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能将函数的定义域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函数值的求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认识函数的两要素,掌握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感受数学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通过师生的课堂问答,帮助学生建立攻克难点的自信,发现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apoS理论,本课的教学分成四个阶段:

1.操作阶段:创设情境,问题引导.

播放动画:3月初,小王开车来到中国石化加油站加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中加油计价器上数字的跳动.

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1)这个加油的变化过程中,有哪些量在变化,哪些没有变化?哪个量依附于哪个量在变化?

(2)请同学们计算,当加油量为15升,36升和48升时,计价器上显示的金额分别是多少?

(3)加油量是否一直在增大?写出加油量的变化范围.金额是否一直在增加?写出金额的变化范围.

设计意图:

问题(1)是让学生寻找加油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运动变化的观点抽象出函数概念.

问题(2)是引导学生求函数值,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问题(3)因为汽车油箱容积一定,所以加油到50升时就满了,油箱的容积决定了函数的定义域,加满油时金额也不会再上升,初步找出加油量与金额的变化范围,并用集合表示出来.

(4)如果把加油量看成x,把金额看成y,你能建立起x与y之间的关系吗?

由于前三个问题的铺垫,水到渠成,学生顺利得出加油量与金额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应加以强调.

通过以上回忆、计算、推理等数学操作活动,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

2.过程阶段:对照引例,形成概念.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汽车加油的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加油量x与金额y,因为油箱只有50升,即自变量x有它自己的取值范围:D={x|0≤x≤50}.在D中的每一个加油量x,按照8元/升的价格,都有唯一的金额y与之对应,我们可以建立起加油量x与金额y之间的对应关系:y=8x{0≤x≤50}.由此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设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数集D,如果对于D内的每一个x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把x叫做自变量,把y叫做x的函数,记作y=f(x).

设计意图:把引例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压缩、提升,将新的集合的观点描述的函数的概念,加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

3.对象阶段:概念剖析,巩固强化.

y=f(x)是函数概念的形式化的符号,x表示自变量,如例中的加油量,y是x的函数,如例中的金额,f表示对应法则,如例中加油量与金额之间的对应法则是单价8元/升,那么,不同的对应法则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如g(x),h(x),F(x)等,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如例中油箱的容积为50,D={x|0≤x≤50}.

定义域与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两个要素.

当x=x■时,函数y=f(x)对应的值y■叫做函数在点x■处的函数值,记作y■=f(x■),如f(15)=8×15=120,表示函数在x=15处的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D}叫做函数的值域,如金额y的取值范围C={y|0≤y≤400}.

基于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设计了3个例题.

例1.判断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函数,哪些不是?

(1)y=2x+1(2)y=x■-3

(3)y=1(4)y■=x

设计意图:前两小题学生能很快做出回答,分别是熟悉的一次函数及一元二次函数.学生对3、4题的判断出现了意见分歧.有的学生仍停留在初中对函数概念的认识,认为3不是函数,因为没有变量x,而4是函数,因为x和y都有.这时回顾函数的集合定义,强调定义中的“每一个”“唯一一个”的准确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上升到理性阶段.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2)f(x)=■(3)f(x)=(3x+2)■

设计意图:强调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实际问题中,定义域是由问题的实际意义所确定的,如油箱的容积为50,在用代数式表示的函数中,定义域是使代数式有意义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例3.设函数f(x)=■,试求f(0),f(2),f(-5),f(b)的值.

设计意图:第一题由老师求解,后面三小题可由学生板演.

通过有关函数值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4.图式阶段:对比实例,深入解析.

观察三次加油的课件:

1.2014年3月初,小王车加油,油箱50升,单价8元/升.

2.2014年3月初,小张车加油,油箱35升,单价8元/升.

3.2014年1月初,小王车加油,油箱50升,单价7元/升.

问题1:观察1、2两个加油过程,计价器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定义域不同)

问题2:观察1、3两个加油过程,计价器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对应法则不同)

设计意图:回归到汽车加油问题中,改变加油量的最大值与单价,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判断两个函数为同一函数的标准: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否相同.紧随其后设计例题.

例4.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是同一个函数:

(1)y=■(2)y=■(3)s=t

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函数的两个要素,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是判断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否相同,而与表示函数所选用的字母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四个例题的分析求解,深化目标.学生最终形成函数概念的心智结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只能形成函数概念的初始阶段的图式,今后还需要长期的学习活动(如指对函数、三角函数等)进行完善.

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几道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应用知识,强化训练.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2)f(x)=■

2.已知f(x)=3x-2,求f(0),f(1),f(a).

3.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1)f(x)=x,f(x)=■

(2)f(x)=x+1,f(x)=■

最后进行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设计体会

apoS理论对学生的函数概念的理解作了分层分析,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心智建构过程,揭示了函数概念学习的本质.学生对本概念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是呈循环螺旋上升的趋势.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本课的教学,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课堂探究中的体现,学生在形成函数概念时自觉地完成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勇于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超,王志军.论核心数学概念及其教学.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1).

[2]叶立军.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3]翁凯庆.数学教育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4]顾泠沅,鲍建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因此,要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认知概念教学中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维过程。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

1重视感知转化为概念的过程

做好心理准备,指的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概念的最佳思维状态。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都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都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个位分别相同的两组数,一组能做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3整除,到底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做心理准备的目的在于发学生的情趣,在学习概念之初,引发学习动力,从上课升始就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做好知识准备,就足为学生提感性卡于料,也为了克服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直观手段的运用,能训动学宅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课题的表象,既符合认识规律,又符合学生好幼、好胜的心理特征,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帅先出示一块蛋糕,把它平均分成2份,指着其中中的一份说“这是一块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用“1/2”表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用“1/3”表示;把一根棍子平均分成四段,其中一段是四分之一,用“1/4”表示,三段是四分之三,用“3/4”表示……,”以上这种做法,可使学生在学习分数这一概念前,形成有关分数的表象。

2强化抽象概括过程

我们知道,慨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概括就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念。一般地,学生接受数学概念时,容易满足于直观演示与操作的热热闹闹,他们不善于深刻思考,所以他们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不高。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恰恰是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和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牛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结合具体事物描述分数是什么样的数,例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笫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1份或几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然后概括出分数的定义,这是感件的飞跃。第三次飞跃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l”与自然数的“l”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这样三个层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现出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中去理解分数,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结论所能代替的。

3实现概念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数学概念自成体系,联系紧密。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通过比较搞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到一段落后,例如一个单元、一本书或一个阶段,必须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结构显得系统化和结构化。再经过适当地练习,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认知结构。如教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着一单元后,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组成知识网络的。

通过梳理,是学生明确,小数是分数,是10、100、1000……的分数;自然数都可以化为假分数;小学阶段学的数都可以看作分数。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8

一、重视数学概念的体验――促进学生参与到概念教学中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很少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概念的提出,这样学生不但记不住概念,也很难理解概念实质,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概念的推出是大家的功劳,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为了让学生对单调性有个感性的初步认识,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引例1:试作出下列各函数的图像,并通过观察各函数图像,指出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的变化趋势。

(1)Y=x+1;(2)Y=1/x;(3)Y=x2;(4)Y=x3。

首先请4位学生上黑板分别作出4个函数的大致图像,然后用多媒体演示了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图像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及列表过程的数值变化,得出下列结论:(1)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在Y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Y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3)在Y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Y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4)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继续引导学生得出下列结论:

(1)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图像具有――从左往右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2)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图像具有――从左往右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引例2: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描述函数Y=f(x)具有上升的趋势:

(1)在定义域内存在两个数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

(2)在定义域内对任意两个数x1,x2当时x1>x2,都有f(x1)>f(x2)。

讲解过程中学生对存在、任意关键词理解不透时,可结合引例1中的Y=x2的图像举反例加以说明。例:对函数Y=x2,存在x1=2,x2=一1,时f(x1)=4,f(x2)=1,有x1>x2时f(x1)>f(x2),但函数却既有下降趋势又有上升趋势。所以说法(1)不能正确描述函数具有上升趋势。而说法(2)能正确加以描述。之后设问:“能不能去建立一种理论用来描述函数图像上升、下降的趋势呢?”再引导学生去归纳提出增函数这个概念,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对增函数的初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顺理让学生说出减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概念的提出不是生硬突然,不是为了学概念而听概念,为了用概念而去背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乃至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大胆探索能力。

二、重视对数学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概念的习惯,这除了数学概念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背概念,满满黑板的写概念,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从不关心这个数学概念在课本的哪一页,完全脱离课本,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概念,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概念的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概念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写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概念,首先教师在引导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概念,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反函数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反函数,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逐字、逐句的读。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反函数概念中的三段内容,第一段:设函数y=f(x),(x∈a)设它的值域为C,根据y=f(x)中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φ(y);引导学生认识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从原函数式反解x的过程。第二段,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φ(y),x在a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φ(y)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的函数;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判断X=φ(y)为函数的过程,从中体会确定函数的映射是一一映射,从而明确怎样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而且X=φ(y)的定义域为原函数的值域,值域为原函数的定义域;第三段:函数X=φ(y)(y∈C)叫做y=f(x)(x∈a)的反函数。记作x=f-1(y)习惯记作y=f-1(x)这一段是通过以上两段给反函数下定义以及正确的符号表示。只有通过阅读对反函数概念的仔细阅读才能深刻体会它的内涵,才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反函数,才能重视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关系,同时也读出了求反函数的三个步骤。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数学概念的阅读,增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体会概念的内涵,促进学生从概念中发现解题路径。

三、重视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高中数学教材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概念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因此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将概念中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个人体验,即需要寻找接近学生对知识体验的各个方面的途径,使其能意识到从体验中挖掘出数学概念所蕴涵的深层思维、方法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在讲解时可先提出引例,如:判断函数y=的奇偶性,根据函数式可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自然学生会体会到若讨论函数的奇偶性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来观察等式f(-x)=f(x),f(-x)=-f(x)进一步体会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因此教学数学概念时一定做到体会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做到疏而不陋。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第一中学)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9

要] 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中,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着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内容零乱、结构松散、系统性欠佳等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编排;问题;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秉持新课程理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新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新教材在编写的指导理念及内容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教材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称为“双基”. “双基”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对于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工作能力是必要的.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课程改革,传统的“双基”都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必须加以保留的. 基础教育只有以“双基”为中心组成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长期以来,注重“双基”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大优点.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规则等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 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概念、规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开展计算和推理,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形成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者加涅(robert m.gagne)将概念、规则看成是智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提出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由概念学习上升到规则学习的层次关系,这是有道理的. 尽管近年来有学者把“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但“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新的理论都不能颠覆“双基”的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界对数学新教材忽视“双基”的质疑声不断. 笔者结合使用新教材的切身体验及与一线教师访谈后,认为对新教材的质疑绝不是无稽之谈.

(一)教材中数学概念表述不严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一定阶段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和出发点.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

 

概念的清晰表述要借助于严谨规范的定义.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概念的掌握要建立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之上. 但新教材多处对数学概念没有下定义,只是给出了概念的一些正反例证,让学生“感觉”概念的内涵. 教材呈现数学概念时多采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描述,如“像这样的……,叫做……”. 现举相关例子如下:

 

1. 三年级下册中对“小数”的解释是:“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 四年级上册中对“射线”的解释是:“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3. 五年级下册出现的“因数”“倍数”“带分数”“最简分数”“众数”等概念都没有作出具体定义,仅列举了一些相关例子.

数学概念缺乏严谨规范的定义表述,而只是形象化地描述,这样的描述未涉及概念内在的逻辑属性,仅停留于肤浅的表面认识,难以深入透彻,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感. 定义的缺失难以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半生不熟的模糊状态,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概念缺乏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会严重影响后续对概念的运用.

 

(二)教材中重要规则不醒目,重点内容不突出

规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或提出的科学原理和定律等,这些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叫“规则”. 规则学习也称命题学习. “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较高层次的学习,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形成都要以熟练掌握规则为前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都是对规则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因此,规则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材,篇幅中的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重要内容的呈现一定要明了、清晰、醒目. 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但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呈现不醒目,重要结论、规则没有以黑体字或其他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次要信息和关键信息区分不明显,结构松散、内容凌乱. 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也对教师和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和整理知识造成不便. 现就相关问题举例如下.

 

1.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节,页尾方框中的内容就是四则运算的重要规则,但由于其出现位置和字体在整个篇幅中不够醒目,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节,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步骤和规则不够系统详细,只是几句简单的问答.

此外,教材中还有多处存在类似问题. 五年级下册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分母通分”介绍不够详实,例题演示过于简单. 六年级上册中分数除法的过程和规则不清楚,等等. 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教材中重点内容不突出,篇幅花哨凌乱,例题的演示、讲解不够透彻,使得学生学完书本后犹如过眼烟云,难以留下实质性的东西.

 

(三)教材内容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通过验证而形成的科学结论. 就数学课而言,主要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关注数学结论. 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从例子到规则”的原则,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由过程导出结论. 但教材中多处为开放式结尾,过程翔实而结论不明确或根本没有形成结论. 现列举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1.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自己得出读大数的方法,却并没有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一节的内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真正能够掌握大数读法的学生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能掌握读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和方法.

 

2. 四年级上册中“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怎样进行计算,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此外,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及“角的度量”等内容也都是只有过程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步骤等结论.

教材中结论缺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访谈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新教材注重理解与应用,却淡化了对基本结论的掌握,特别是忽视了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 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要总结出结论并要求学生抄写下来. 但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受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总结出的结论良莠不齐,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难以完成这一任务,也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拿着过去的教材把定理和定义补齐”的现象;二是教材篇幅小,无足够空间誊写教师的“圣谕”,抄在笔记本上则容易丢失;三是低年级学生受书写能力限制,无法完成抄写任务.

 

新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后得出结论,从中可以窥探出发现法教学的影子. 发现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发现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过程而去“发现”,最终目的还是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发现而获得的结论. “要使学生打好“双基”,必须既重视教学的过程也重视教学的结果,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因此,为了便于教学,教材非常有必要把重要结论整理在书中

此外,发现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考虑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教师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 新教材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不适应性更为明显.

教材内容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新教材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将同一个问题分散在不同年级学习,致使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全面、深入透彻. 总体上看,教材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一)内容衔接有断层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中始终没有交待小数的读法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但在随后的练习题中却出现了“读出小数”和“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题,例题与练习题难度不匹配,例题肤浅、难度小,课后练习题却难度大. 又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节中,始终没有介绍什么是“圆”,却直接引出了“圆心”“半径”等圆的相关概念;四年级上册练习十二第8题突然冒出“对称”概念,但前面并没有与“对称”相关的知识做铺垫,而较为系统的“对称”知识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 教材知识衔接之间存在断层,内容跌宕不平,加大了学习难度.

 

(二)知识系统性欠佳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过于肤浅,直到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中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最好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下册出现了统计和数据分析,但没有继续引出统计图的画法;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一节引出了“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但却始终没有交代什么是“直角”. 同样,对于“周角”也只画出了图例,却没有进一步解释周角,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这样就使得教材内容零散,系统性不强.

 

(三)练习题目设计不严谨

三年级下册第35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前提为“一间教室大的草坪,1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问“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这个题目设计明显不严谨,问题应改为“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1天用?”否则无法计算.

 

对改进教材内容编排的几点

建议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自主加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数学教学专家. 这种理想化的设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我国大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由于水平所限,难以胜任“用教材”这一使命. 因此教材内容编排应尽量做到具体化、细致化和可操作化. 这样既可以为教师教学带来方便,也可方便学生自学. 成功的教材编写应该在没有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内容,但新教材中的定义、规则、结论不详,内容零散,不利于自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1989年颁布的nctm(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数学课程标准》由于不重视基础训练而遭到众多批评. 2005年,一些数学家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中包括:(1)数学需要使用有关精确定义的对象及概念进行小心推理. (2)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整数运算的法则,这些基本算法是数学的主要智慧结晶之一. 这些共识促使nctm《数学课程标准》做了修改和补充. 2006年,nctm的《数学课程焦点》力求在保持创造、发展的同时,强调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新《标准》中重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相信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不久也将提上日程. 在此,建议教材作如下改进:

 

(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凸显基础知识的地位

1. 教材对数学概念表述要严谨规范

建议教材对数学概念做形象化描述后再做出严谨规范的定义,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 教材内容要重点突出

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结论等应以强调的方式呈现,如统一用醒目的黑体字或单独在特殊位置呈现等,使教材内容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 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3. 教材内容应使“过程”与“结论”并重

教材应在注重“探索”“发现”的同时注重“结论”的归纳与整理,既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又要注重掌握通过发现后获得的结论.

以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节中“大数的读法”为例,大数的读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要掌握大数的读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可以将大数的读法和程序归纳如下:① 标出数位;② 分出数级;③ 读出数字.

 

再以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节为例:可以把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骤归纳为:①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②选定量角器的一边,使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③从量角器选定的一边出发,从0刻度数起,角的另一边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总结整理出发现后获得的具体结论,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会有章可循,结合练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智慧技能的形成.

4. 教材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建议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标题醒目、主题明确;篇幅整齐,内容清晰;逻辑严密、系统性强.

小学数学概念论文篇10

关键词:国外;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地球运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06-06

前科学概念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小学生理解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起点,是研究者构建理论体系的素材,是我国科学教育四维目标中的基础,也是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滞缓,针对小学生的研究更为匮乏。国外对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的广泛研究约在20世纪60-70年代,其研究程度不断加深,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研究相对成熟。对其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及分析,将对我国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外最早关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皮亚杰的《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年)和《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1927年),现阶段以英美两国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较为主流;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瑞士、荷兰、意大利、法国、希腊、爱沙尼亚等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关注。因地球运动的概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研究成果丰富充实,故以此作为切入点,以期由点深入,推及整体。

一、国外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的基本现状及特征

(一)前科学概念的界定

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前科学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如陈淑筠、李雁冰和刁彭成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前科学概念的本质特点,即前科学概念不同于科学概念。还有的侧重于前科学概念的产生时间,如袁维新、陈彦芬、窦轶洋和高凌飚、赵法茂普遍认为前科学概念是科学学习之前形成的概念。此外,还有研究者把前两者结合起来,如冯伟认为,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收正式的科学概念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但马建坤认为这样界定仍存在问题,大多数的前科学概念产生于正规的科学教学之前,但并不是经历科学学习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就不存在了,更不能说明学习后不会产生新的前科学概念。

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前科学概念是个体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以及自身的实践和学习(包括课堂内外的学习),将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法,并且这些理解与想法有别于科学概念。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在JStoR、eBSCo、SpringerLink、SaGe、taylorFranics、eric等学术网站上检索以“小学生”(children、pupil)和“地球运动”(earth)为关键词的论文,同时结合追溯法,对国外关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从的时间、数量及其分布三方面进行统计。时间范围从1961-2010年。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前科学概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将注意力聚焦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而且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上世纪末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少。数量的减少并非单纯表示该研究已渐渐衰退,而是随地球运动领域的前科学概念研究的愈加充分,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例如物质科学、生命世界等;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交叉领域中边缘概念的前科学概念。此外,国外还出版了许多以小学生前科学概念为主题的书籍和教材,地球运动均作为必要内容被包含在完整的内容体系中,也有部分书籍专门针对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

国外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专注性的特点,即某一研究者对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进行持续性的研究,连续发表多篇相关研究的学术文章。例如Kikas.eve在1998-2002年先后独立或联合发表了6篇关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研究的论文。Vosniadou.S.Driver.R.mayer.V.J.novak.J.D.nussbaum.J.novak.J.D.Sharo.J.G.wiegand.p.a.等学者也针对此主题先后发表多于3篇的学术论文。国外研究者对于研究的专注性和持续性,使得他们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和知识体系。

(三)研究内容的阶段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