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一历史教学论文十篇初一历史教学论文十篇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5:53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1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较之l992年试用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与“论”的关系的阐述,即是其中之一。试用版大纲的提法是,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新大纲修订为“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并将其时代精神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改步伐是极其重要的。对新大纲中关于史与论关系的重新阐述,我有以下理解:原大纲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提法,未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其中一方,或忽视史实依据空谈理论,或史与论脱节,随意得出结论,任意运用原理及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也就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论御史”,也是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二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

领会了新大纲“论从史出”的含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史实。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中关于史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1、文字。文字表述是教材的主干。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实的阐述是依据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其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语言浅显易懂,线索清晰,体系完整。1992年教材改革以来实行的大小字分述法,以小字辅助大字内容,更适合教与学双方使用教材。

2、插图。插图有彩图、黑白图、照片几种。为说明文字内容而编入的直观材料,有历史照片,有画家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表现史实的漫画等等。插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看插图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

3、地图。实际上历史地图也属于教材插图,为了认识其独特作用在此将其独立分类,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一个专门方面。历史地图反映了历史现象的时空变化,如古今地名异同,陆路、水路的变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等。教学中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解地图。

4、图表。图表包括数据资料图表、线索表、大事年表、章节知识结构等等,也是辅助文字内容的,既概括了文字,又说明了文字,是史实的一种表述形式。

5、史料。现行的历史教材借鉴了外国、港台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原始资料,供教学中研究。学生接触这些第一手材料,更能清楚历史知识的来源,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学生掌握了上述几类史实内容,可以说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学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扩大知识面,如适量补充图片、地图、史料,深入讲解重点内容。

除了以上几类史实内容外,教材以外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史实来源,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源。目前常用的信息源有以下几种:

1、时政资料。当代的时事政治资料是史料的补充和再积累。报刊、影视新闻的内容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教学。如香港、澳门回归事件,都是历史现象的延续与补充。教师积累时政资料,并充分运用到中国史、世界史教学之中,效果相当好。

2、调查报告。除去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史实的印证与说明外,师生自己动手获得的调查报告,对学习历史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

3、文物、遗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是认识历史的良好途径。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网络信息。师生从网络上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信息快捷、海量,易于存储和交流,能扩展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最新途径。

上述各类“史”的来源,只要教师备课时充分掌握和理解,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和方法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掌握好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了解史实只是历史教学第一层次的目标,更高的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备人文素养。因此,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步骤:

1、研读史料。这里所说的史料是广义的,不仅是指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后人记载的史实。研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它的过程包括搜集材料、排除阅读障碍、理解内容。

2、辨析史料。大量的材料要经过辨析真伪才能被运用,这种史学特有的方法往往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实施,在备课中要潜心研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它主要包括文献、实物材料的反复印证,计算年代,识别运用各种图表等等。

3、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

4、论从史出。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

历史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譬如对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史事,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历史背景来认识其性质、影响、意义。对史实的评价不能片面、狭隘,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论从史出”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

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也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内容、途径、手段、方法非常之多,有两点我认为是要特别考虑的。

1、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方法,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并已取得成效的探索。今后,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让学生学会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这种“论从史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新教育观的要求,它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勇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初中教学;历史课堂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通过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初中生个性活泼,容易被新奇的事情吸引,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讲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理论性知识通过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

本文结合我国初中历史的教学情况,简单阐述运用故事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科学的对策,为学生历史文化修养的提高作铺垫。

一、故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诉求。初中生性格活泼,对外界具有好奇心,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赋予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故事引入教学,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的心理相契合,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并变抽象内容为生动具体的案例。

第二,讲故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近年来,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不断革新,人类的历史就是故事的开端,很多文化、传说都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故事中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生活,以往的历史教学只知道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然而,初中历史课程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更好地贯彻素质教学理念,从而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

第三,故事法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故事的讲述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进行清晰化处理。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的很多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让学生加深理解。

二、故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利用故事导入教学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多以回顾为主,上课初始就引入教学的重点,这样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通过故事的讲解引入历史课程,可以直接带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例如,唐朝历史久远,理论知识丰富,只知道背诵教学,会影响学习的质量。若通过“安史之乱”的讲解,述说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直接引出唐朝灭亡的原因,就能一步步引出教学的重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将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之中

据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看待历史课程的眼光存在偏差,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不断地重复背诵事件时间、人物、意义,导致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将历史小故事穿插于教学中间,能够把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通过“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为学生还原楚汉之争中的重要史实,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了解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利用历史故事结束课堂

结束语与导语都是课堂重要的组成要素,可是在课堂收尾的时候,很多教师却过于慌乱,影响了课堂效果。针对这样的现象,通过讲解历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结尾,能够起到“善始善终”的作用,并缓解整节课听下来的疲惫感,扩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述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给学生讲述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学生就对商鞅的诚信品质有更好的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轮流讲述历史小故事,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给他们创造更多参与的空间。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w习热情,不利于弘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的开始、中间和最后阶段都很好地讲述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景欣.试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制度;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首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然后就应该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的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等等。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应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好历史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上几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本地校本教材;编写;困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4-01

我们知道,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尽管学生在这个主渠道里能够学到该阶段应该学到的相应的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囊括各地“琐碎”的历史进化镜头,因此,学生学完了初中历史教材后,对本地历史进化的过程一无所知也就不足为怪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有些“好事者”,编写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过,细细翻看各地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感觉其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之处。

其困惑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课程教材相铺相成

编写本地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本地历史进化、进步过程的认同,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达到同现行的课程教材互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如此,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然而,许多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恰恰就忽略了这一目标――编写的体系和顺序不能和课程教材同步;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不能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没有通过广泛的采访和实地考察,仅凭搜索的“库存”资料进行编写,造成许多“误差”……凡此种种,就造成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的课程教材相铺相成的后果。

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常理上,在编写本地校本教材时,应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喜好,编写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浓厚兴趣。可是,许多地方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仅凭教师编写者个人的喜好进行编写。由于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其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生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如此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者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既不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没有吸收学生作为编写者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也应该是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的参与者。然而,各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者清一色的是本校的初中历史教师,看不见一个学生的身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本地历史。组织学生搜索本地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历史史志;搜集本地历史文物;参观古迹、遗址以及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同老师一起共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才能使学生喜闻乐见。

如上困惑,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其中,最亟需思考解决的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新生事物。各地在具体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如此看来,各地初中学校,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导致出现的偏差及错误一定“大有人在”。因此,期待课程开发及校本教材编写专家尽快研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使之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能有“理”所依、有“理”所靠。

二、期待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内容是唯一的中考内容,导致了上至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至各地初中学校领导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热情不高,领导只注重现行历史课程教材的教授和学习,忽视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教授和学习。要知道,本地历史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是对现行课程教材的有机补充。学生学好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就能较好地推动学生学深学透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的内容。因此,期待领导们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的大力支持。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法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方法。

1.讲述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3.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

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5.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但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6

一、“whatwhyhow”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怎样开展教学(what)

“what”指的是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社会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去自主探究历史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为什么这样开展教学(why)

在进行教学活动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找到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课前准备,能够帮助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的效果如何(how)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对教学实践和活动进行在思考和在认识,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这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进行改善。

二、“whatwhyhow”理论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更新初中历史与社会与社会教学原则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在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上都有很强的联系性,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纵向关系;同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横向关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世界历史和我国历史之间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联系能够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历史与社会。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提出了要求,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运用“whatwhyhow”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需要对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原则进行有效的更新,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为原则,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改革传统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的内在引导,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先导,对教学发挥着引导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历史与社会素养的提高,增强教学的人文色彩。在“whatwhyhow”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对学生情感的变化给予格外的关注,大力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确保素质教育的良好进行。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历史与社会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现有的教学理念过于注重教师的授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及时的创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改变以往教师统领课堂的教学模式,不能在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创新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方法

在“whatwhyhow”理论的指导下,想要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最主要的是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方法与社会发展情况要相适应,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发展时期,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是不同的。相比前几年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现用的教材内容和课程安排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效地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时,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得到了提高。这是由于学生需要借助创造性的发散思维来对历史与社会进行正确的认识,这对其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由于以上原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法

初中生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思维活跃性较强,善于动手,对于故事和游戏等有着很强的兴趣。在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特定的历史与社会情节,确定教学的具体任务,并将其传达给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历史与社会故事进行模拟表演。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与社会任务,对其思想和感情进行正确的把握,在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进一步的明确自己身上所担负的民族使命。

2.启发法

在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反问。针对本节课所涉及到内容,从问题的发面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假设林则徐没有领导禁烟运动,英国还会发动战争么?通过类似的提问,在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事件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2)辩论。在如今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老师在本节课的讨论题告诉学生们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很难进行积极有效的探讨,大多数时间是在讨论与问题没有关系的内容或者是不进行讨论,直接等到讨论时间结束。辩论法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设置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去进行辩论,评出优胜的一方。在开始辩论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辩论题,两组同学持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受到人数的限制,每次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辩论,对于不能参加辩论的学生要为其设定一定的角色,可以去做评审或仲裁,也可以去做亲友团,给辩论选手提供意见。这样,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辩论之中,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和牢固。

3.串联法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弄混历史与社会事件发生的具体事件,记错历史与社会事件的人物和发生地点,说不出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这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了解这些历史与社会事件,没有搞清楚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串联法指的是找到有关的线索,将这些历史与社会事件联系到一起向学生进行讲授。串联法的运用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诚信教育研究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社会的不断转型下,传统价值观念逐渐的解体,各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腐蚀了我们的人民,尤其是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常常屡见不止,令人深恶痛绝。初中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其最为重要的培养任务就是提升初中生的诚信意识以及道德素质。下面就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诚信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开展诚信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历史学科反应了以往人类各类的社会生活,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很多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深刻的反应了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选择性的进行使用,与语文、政治等其他的人文学科相比而言,历史学科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这类优势使得历史学科在实施诚信教育时有着良好的素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史实为基础,更加容易令学生信服。历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在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并非以理论教育进行说教,而是重在事实上的说教,初中生的年龄较小,有着一些叛逆性,传统的理论说教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在事实面前,才能够心悦诚服的进行接收。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希望教师在讲解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理,只有面对着铁铮铮的事实,他们才会主动的放弃自己错误的看法与观点。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在实施诚信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2.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们身上闪耀的诚信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商鞅的移木诚信均是中学生应当学习的优良品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生动、真实、形象、具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将这类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很好的实现诚信教育的功能。

3.丰富的史实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之中,出现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并非通过艺术加工而来,而是生动的事实,这类事实并非如语文学科一样,进行虚构的艺术加工,也不是如政治学科一样进行空洞的说教,因此,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而言,历史学科更加能够激发出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启迪学生的思想。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诚信教育的注意事项

1.在教学中要做到适可而止,主题鲜明。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应该做到目的明确、主题鲜明,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在合适的时机引入诚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诚信教育的“度”,不能为了实施诚信教育而挤占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不能为了实施诚信教育,无限制的扩张诚信教育的内容,更不能将历史事实与诚信教育割裂开来,进行空洞的说教,这样不仅难以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将诚信教育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尊重史实,做到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同一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时期教材中,各类评价结果都不尽相同。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很多观点都需要重新的确认,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史实最大限度的还原,并及时的纠正教材中过时与错误的观点。

3.创新形式,做到人人参与。在实施诚信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空洞的进行说教,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演讲比赛、讨论会、征文比赛等等,这种多种多样的活动就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诚信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出应有的主导地位,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按照实际情况为优胜者颁发奖状和奖品,这样才能够实现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

4.诚信教育要做到以理服人。教师在论述教材中的史学观点与历史事实时,必须要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若教师仅仅照本宣科的总结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那么就难以取得学生的信服,情况严重时,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现阶段下的历史教科书包含几种内容,即正文部分与历史图片部分,针对不同的年级也配备了不同的填充图册与地图册,这些图片与图册能够很好的增加正文的真实感与可信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史学观点,更好的把握好所学的知识。因此,要想实现应有的诚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大量的史实进行论证。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诚信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诚信不仅是关乎个人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重要问题,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其中有多种关于诚信教育的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与挖掘,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历史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全面的发挥出诚信教育的功能。当然,这种诚信教育并非是朝夕的事,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相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历史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学习方法;新课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61-01

如何实现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差异

其一,学习地位不同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遗憾的是,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占主导地位,由此导致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均不重视历史学习。比如一些省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上述现象在乡村中学显得尤为突出,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历史科目无法与语文、数学、外语相提并论,平时从来不学不看,只是临近考试时突击一下,把老师要求标记的所谓重点背一背就了事。

其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其三,考查目标不同因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各异,从而致使二者的考查目标有所差异。初中历史侧重考查历史的“中间”部分,即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表象,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最大、最早等内容。而高中历史注重考查历史的“两头”部分,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原因、作用、影响与意义等方面。以鸦片战争为例,初中历史一般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发动国家,虎门销烟的时间和领导者,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等。同样是对这一知识的考查,高中历史侧重于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并要求学生秉承客观、辩证的态度予以剖析,不仅要分析鸦片战争爆发时的国内背景还要放眼世界分析国际背景,进而初步培养其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四,学习方法不同由于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和考查目标不同,二者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初中历史学习强调识记,注重基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惯用教法是: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考试重点,然后要他们齐声朗读,反复背诵甚至听写、默写。结果,在多数学生看来,学历史很简单,记一记、背一背就“ok”了。然而,对高中学生而言,仅仅满足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侧重对能力的培养。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对策

第一、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9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在当今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调查,这就导致了历史教学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挣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约束,合理利用历史故事,打造多样化的历史课堂,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不重视对教学时机的把握。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探寻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的契合点,巧妙地引入历史故事。

例如,在教学“京杭大运河”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对此,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隋朝时期的故事,使学生对隋朝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学生就能在聆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故事中引入教学内容,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合理引入历史故事,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合理选择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历史故事,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时,历史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深思。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故事进行思考,形成独立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历史学习目标。

三、为教学服务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人文特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讨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综合思考。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互相合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篇10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角色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熟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历史事件,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要激励学生思考。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让教师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名副其实的导师。

二、更新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们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境,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讨论环节中可组织几次小辩论。每次辩论前,可设计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教师看完后,做一些必要的批示,把稿子发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的观点。这样一来,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由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在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得到了理解与尊重,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三、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1.要文明用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托起太阳的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热情的话语是鼓舞学生上进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文明用语,做好学生的表率。

2.要有情感,富有启发性。

情是语言的本质,又是语言的先导,教师的语言必须富有情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要求素质教育代替升学教育,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富有启发性,课堂上教学气氛才会活跃,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3.要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教师是通过语言将诸多的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输送给学生。要想把这一任务完成好,教师要在备课上狠下工夫,做到讲课时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4.要有美感,有节奏感。

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美感,做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给学生留下美的熏陶和暗示,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语言除了美感外,还要有节奏感,既不太快、也不太慢,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