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跟岗实践总结十篇教师跟岗实践总结十篇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4:19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1

笔者所在学校与上海轻工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合作建设了“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由学校建设在监测总站内部,学校提供场地,仪器设备和师资,监测总站提供部分设备、实验资质和技术人员。该实训中心不仅承担企业生产任务,也在运行初期用于对学生的生产型实训教学。经过初期的运行反馈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生产型实训教学,教学计划中理论知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需要重新规划,使之符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体系。二是学生教学活动与企业实际生产有距离,调整课程的内容使之体现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三是联合实训中心教学特点不明显,依托联合实训中心,改进教学过程使之与生产过程接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工作中需要的职业能力。四是评价体系单一,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出生产型实训教学的效果,需改进评价体系使之能正确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二、“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

为解决上述的教学困惑,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校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经过探索提出“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定岗”是指确定岗位能力,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跟单”是指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基于“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识岗实习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项实习到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三轮学训,实现“岗位能力递进”。

三、“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

1.职业能力匹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

根据技术型人才的层次划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岗位设专业,职业岗位定向,主要培养具有技术实践知识的技术工人。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主要面向建筑与工程材料行业,培养能从事材料生产、检测和材料应用等第一线检测技术工作人员。随着这几年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第三方检测类企业(华测,申美,天祥)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这类企业一般接受客户委托检测建筑材料后,由业务部门评审能否执行,再安排建材检测采样部门执行采样和取样,采好的样品由样品管理部门下发给建材检测分析室,由分析室检测得到原始数据,汇总编制建材检测报告,最后三级审核出报告给客户。结合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行业优势等具体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的职业范围是材料检测企业采样员和分析员。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后,学校邀请职教专家团队、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头脑风暴分析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理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分解岗位需要完成的职业活动,归纳采样员和分析员的五个工作领域,17个工作任务,40项目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操作技能规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分析工作内容,重视操作技能。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与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职业标准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基于“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平台,分析采样员和分析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归纳出材料试验与检测、成品质量检测与评价、文件资料管理、环境检测、客户服务五个典型工作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岗位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打破原有专业实施方案中专业理论课程的学科体系,确定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如表1所示。和原有的专业实施方案相比,“定岗跟单”更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实践课程比例达到36%。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要求来源于企业,理实结合,系统培养。

(2)调整课程体系,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三年学制安排分别为:一年级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和识岗实习。识岗实习为了指引以后的学习方向,避免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对岗位职责、工作技能要求、岗位价值、地位和待遇认识知之甚少,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价值的认识;二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专项技能和考证实训。专业教师挖掘联合实训中心的生产功能,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设计,解决学校实训条件与企业差距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企业专项岗位认知更为全面。三年级顶岗实习。学生通过承接监测总站的检测项目,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专业技能的机会;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和喜好灵活机动对学生岗位进行合理调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适应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岗位实践,提高职业综合能力,避免以往顶岗实习岗位选择完全依赖于教师或家长的推荐,学生自己没有判断。

(3)引入标准规范,开发教学项目。将职业标准中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内容凝练成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内在要求。借助“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教学项目来源于真实工作项目,专业教师将建筑材料检测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化学分析工)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融入教学项目设计。课程内容涉及企业服务流程的文件资料(岗位任务单,采样原始记录、样品流转单、分析检测原始记录和汇总表),这些岗位表格包含国际标准、岗位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按照岗位任务单上的要求,步骤、实施方法和标准要求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规范,比如,环境检测教学项目中,学生掌握查询采样原始记录表中涉及的国家标准GB/t18204.26-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和GB/t18204.16-2000公共场所气压测定方法。在工作环境中正确判断室内通风情况和选择建筑装饰材料,按照企业所用的国家标准的要求绘画采样测点示意图,并养成及时填写实验设备仪器(空盒气压表、温湿度计、秒表、风向风速仪等)的型号、编号、类型的职业习惯。学生在处理和完成真实岗位任务单的过程中,掌握岗位所必要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出版类似配套项目化教材4本:《建筑工程材料》《材料化学分析》《混凝土生产与监控》《建筑材料性能检测》。

3.场所师资保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发挥不同场所作用,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总面积约为800m。为了配合学生能够在和实际生产过程接近的条件下进行工作过程训练,联合实训中心按照明确的工作生产任务分为仪器分析室、气相色谱室、BoD分析室、节能环保室、采样仪器室、化学实验室,实训室和教室八个不同场所。这八个不同场所在教学中也分别承担不同实践实习和技能培训的任务,识岗实习在企业和环境总站进行,技能和考证实训在实训室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在仪器分析室、气相色谱室、BoD分析室、节能环保室、采样仪器室、化学实验室展开。

(2)课程模块化,创设不同教学环境。教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和企业实际生产同步,监测总站的业务有周期性,一段时间业务特别繁忙,缺少专业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资源,过一段时间又会比较空闲,因此设计教学项目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资源调配的复杂性。将教学项目按照老师讲解、操作演示、模仿、独立操作、简单操作、简单连续操作、复杂连续操作、熟练复杂操作进行划分,分解成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生产进度任意组合和灵活调整,方便学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地反复实践活动,从而逐渐掌握生产或工作过程需要的技术或技能。此外,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同步,教学过程又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不冲突,联合实训中心的实训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训室设在监测总站内,为进行具有完整工作过程体验的教学项目提供有利资源。实训室的教学可以结合监测总站的岗位任务、工作过程和企业资源(企业实地、工作人员、企业文件资料、企业仪器设备和企业制度文化)。教师可以方便地创设不同教学环境,将企业实地、现场生产演示、设备仪器、企业人员、企业标准,岗位工作单等转化成课程讲义、课程设备仪器、课程工具和耗材。以《材料化学分析》课程为例,根据企业测定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生产任务,将教学项目分为课程模块1:掌握GB18581-2001中的专业术语;模块二:内标物、固定剂溶液的配制;模块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参数调正;模块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测定,见表2。教师创造真实现场的学习环境,按产品采样到检验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开展教学,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3)对接行业技术专家,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定岗跟单”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具备突出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专业业务能力和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了让校内专业教师和监测总站的专业人员在教学和管理上实现对接,具体措施如下。①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构建“双师型”专职指导教师团队。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这些兼职教师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企业工作组织灵活,能承担整体化和综合性工作任务。②利用联合实训中心,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引进企业系统的实践培训,分批组织专业教师采取脱产、假期下企业和带学生实习等方式去监测总站挂职锻炼,同时要求和企业人员考一样的职业资格证书。③学校和企业共建联合教研室。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改进课程项目设计,商讨授课计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定期组织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工作,培养教师胜任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比如:微课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能力。

4.考核标准统一,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学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有机会和企业员工一样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化学分析工、废水分析工、能效检测工等。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主要有必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在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中,一部分以工作过程表现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综合的过程式评价;另一部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教师、企业专家对学生课程考核结果进行严格的评价,效率考核、质量考核的工作成果评价,实现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统一。

四、小结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2

韶关市风度中学   张朝福

一、做好跟岗出发前的充分准备。

1、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目标,主动联系导师,了解名师工作室的安排计划,做好心理思想准备。

2、参与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带齐所需学习的物品和参考资料,根据导师的要求做好各项培训前的前期工作,准时报到,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向导师联系,说明情况,尊重名师的建议。

二、跟岗期间,全力以赴,积极提升,做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让名师,让学校上级满意。

1、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严谨的学习风气,积极配合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安排,团结协作,和名师及其他学员共研讨共监督共进步,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

2、做到自觉遵守跟岗学习所在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坚守岗位。

3、认真完成跟岗学习规定的学习任务,做好跟岗记录,如:每天工作学习日程记录,跟学感谢和日记,心得体会,争取每天发博客,跟学结束,按规定上交自己的学习汇报材料。

4、跟学期间,积极践行师德师范,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积极参加健康的业余文化与体育活动。

总之,跟岗期间,在名师李老师和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茂名一中的关怀下,我将任劳任怨,谦虚向学,争取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和我的同学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研、教学水平,争做名师,争做优秀学员!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微博之力!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立项以来,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于创新与实践,形成了“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

1、实施“任务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首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与实施理实一体课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生产性实训;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顶岗实习;通过德育全程渗透,传承准军事化学生管理,达到实现形质双育的目的。

2、打造“双岗双聘”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为此,要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建设“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条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为此,要建设一批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专业教室,满足生产性实训所需要的生产型教学车间以及顶岗实习所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4、创新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机制与制度。机制与制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运行管理、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以满足工学课程顺利运行与实施的需要。

以下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为例,阐述本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的探索。

一、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通过走访十几家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举办实践专家访谈会等形式,结合行业发展现状,我院艺术与传媒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确定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相一致的“技艺融合,跟单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能力训练的载体,通过跟单任务、模拟跟单、跟单实做三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跟单服务的实际能力。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融“技术、艺术、管理”三种能力于一身。通过合理教学安排、教学设计、组织实施,使学生在完成逐级递进的工作任务过程中,逐步掌握管理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

为使此模式更深入地实施,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深入研讨,再经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分析,确定出了建筑装饰专业21项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为8个职业行动领域,结合教学规律特点,分析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17个专业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养成,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1)该课程体系兼顾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使学生能够从胜任岗位逐步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建造师)。

二、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的开发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课程组与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企业深入合作,与实践专家一起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参与课程建设,指导课程教学,使开发的课程具有实用性、成长性和可持续性。

课程通过三个真实项目引领,六个工作过程驱动,课程体系和市场行业需求两个贯穿,十个知识点融入,有效保障了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教学中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工作过程知识,全面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岗位职业能力。

1、项目引导,课业文本贯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

本门课程以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选择的设计项目不仅考虑项目的典型性,同时还考虑到与《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预结算编制》等课程之间的衔接延续性,载体类型一致,通过教学载体的引入,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按照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的建筑立面设计工作过程“接受设计任务项目勘测调研方案构思方案定稿方案绘制表现提交方案展示评价”进行组织,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到了工作过程知识,通过设计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教学过程工作化。

依据项目开发的课业文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确实起到了组织引导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课业文本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末,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安排,学生在完成课业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岗位职业能力,通过设计项目与课业文本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业文本情境化。

2、面向市场,紧跟行业动态,构建“跟单服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在设计和实施时紧跟时代步伐。近两年,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很多沿街及重要的建筑外观都需要重新改造更新。在授课时将2008年颁布的《河北省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技术导则》规范引入课堂,设计项目采用的也是邢台市沿街改造的真实项目,这样培养的职业能力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通过将市场需求、企业要求、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内容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与市场、企业、行业的接轨,保持了课程的动态发展。

课程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使用的三个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的项目,学生从“项目一”的“模拟跟单”逐渐过渡到“项目三”真实的“跟单服务”,实现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图2~图4)课堂教学结束后,正好与后续工作学期的顶岗实习衔接,学生到企业进行建筑装饰设计实训,将课堂学习的专业技能和培养的职业能力有效延伸到实践岗位中。通过“跟单服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3、校企合作,实践专家参与,搭建工学结合教学平台

与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通过与实践专家研讨,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采用项目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教学与企业的有效融合。

通过到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邢台得福源等企业和相关院校调研走访,先后与企业合作筹建了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计算机绘图机房、建筑装饰材料展室、施工构造节点展室、施工实训场、建筑模型制作中心、建筑装饰设计体验中心、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除满足教学需要外,还可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建筑装饰设计、模型制作、设计咨询等社会服务。目前已承接胶州人民医院、邢台南和人民医院、邢台天牛啤酒厂等多项大型设计项目以及邢台隆尧住宅区、邯郸鸡泽住宅区等多个模型制作项目,为区域行业提供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模型制作等技术服务,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建设以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公司为主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25家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平台能够满足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需要,满足课程开展实际项目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校外观摩、课程实训、顶岗学习、工学交替、跟单服务的需要,满足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的需要。今年,将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等企业引入建筑装饰设计体验中心,更加强了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课程组大力吸引企业人员参加课程建设与教学,并通过自身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1)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先后聘请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设计总监崔宝琳(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锐道建筑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耀华(一级注册建筑师)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协作完成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2)为使专任教师胜任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组利用学院创建的“国外――国内师资培训基地――校内”三级师资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2008年,学院选派课程组教师夏万爽教授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领域开发等先进的职教理念,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组所有专任教师都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教育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骨干教师培训班”、“教育部高职高专展示设计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培训,加深对先进职教理论的理解。课程组所有专任教师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职业能力测评与培训,对《室内设计基础与实务》、《建筑外立面设计》、《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等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室内设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成为2007年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成为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成为2010年院级精品课程。边颖、姜丽等教师由于在学院能力测评中表现优异,被学院聘为第三期能力测评与培训的观摩教师。

(3)与企业合作,通过教师下厂兼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组定期选派教师到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优秀企业进行下厂锻炼,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承接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企业的设计任务,为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四、与企业合作建立建筑装饰体验中心,为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与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建筑装饰体验中心,将邢台地区知名的设计企业引入校内,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企业为教学提供设计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为课程组教师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企业人员参与课程的建设工作,为教学提供实践性指导,协助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该中心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搭建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桥梁。

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本地区行业发展的特点,与周边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我们对《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课程的建设秉承了我院“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体现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特色。经过师生多年努力,2010年,本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践与成效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深入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2016年3月,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按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认真填报山东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申报书,并于2016年4月13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经信委联合发文鲁教职[2016]15号文审批通过,成为第二批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于2016年3月制定了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中工作安排,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并按照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如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委员会和工作小组,遴选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团队等等。总之,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深入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截至目前,除了做好申报试点项目,建立教师团队;开展调研工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商人才方案,交互安排专业课程;校企共拟试题,联合招生招工;举办拜师仪式,增强师徒情感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学生(徒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有序进行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实习环节固然重要,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容忽视。尽管学徒班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但只有在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指导于实践,因此,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徒班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师傅的讲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校理论学习时间,学生(徒弟)按时上下课、按时上晚自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同时,学生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对学生(徒弟)的出勤率、到课率、自习纪律情况等进行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和通报,确保学生(徒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有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自然离不开教师。在2016级学徒班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地安排骨干教师以及优秀青年教师,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校企共商,定期举办财经专题讲座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尽管在校期间,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也能学习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所学习到的实践技能毕竟是有限的;加之,有关的会计处理制度、财经法规政策也会发生变动,而教科书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财经专题讲座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部分的空白,使学生在学到实践技能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最前沿的相关时事财经与法规,以便及时跟上国家财经政策的新变化。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财经部特邀校企合作单位专家来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做专题讲座。结合学徒制试点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会计工作状况,相继举办了题为“会计人生规划”“浅谈出纳”“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详解”“会计人生从当下做起”等专题讲座。讲座从选题到举办,凝聚了专家们的诸多心血。在讲解过程中,讲座专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体会,讲解了有关会计工作的职责和注意事项,并与学生们谈人生、讲职业规划、畅想未来;而且启发学生做好当前的会计学习,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打好基础,做好会计人;更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除了要加强会计基本功的学习和业务技能训练,更要养成与会计职业相符合的好习惯,做事要精力集中、有条不紊、严谨细致,未来才能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报告会后,不少新同学深有感触,立志学好专业课,规划自己的会计人生,不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

(三)继续做好会计技能大赛和大众技能实训工作

当前,会计技能大赛基本上属于精英大赛,如何把精英技能培训变成大众技能培训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会计技能大赛的省赛和市赛都在每年的下半年举行,但是我们并没有临时“抱佛脚”,而是将工作做在前面,利用日常课外活动时间,对技能训练工作常抓不懈。我们在做好学校会计技能大赛培训工作的同时,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班级开展大众会计技能大赛培训,让每一名学生都做一次选手,参与技能大赛项目的实训,提升会计核算技能。此外,为了强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学生会计技能实操能力和业务素质,学校还陆续聘请亿维公司专家张吉磊、爱丁公司专家庄洋、福斯特公司曹虎等到学校进行财经软件培训活动,以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召开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2017年11月18日上午,财经部在多功能厅举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顶岗实习动员大会。动员会上,财经部负责人讲述了本次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安排部署了顶岗实习方案,并对顶岗实习学生提出了纪律等方面的要求。校企合作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公司的基本情况、企业管理制度、用人理念,以及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要求。

(五)督导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工作

2017年12月29日,财经部督导组到校企合作单位督导2015级、2016级学徒班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工作。在金钥匙会计记账公司和济宁商道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督导组教师代表学校看望了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了解企业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指导情况,征求了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建议和意见,并安排学生填写“顶岗实习满意度调查”。财经部督导活动,既督促合作单位做好本次实习工作,也为后期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六)阶段性实习结束后的反馈信息收集

在对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进行监督的同时,安排学生们结合实习实际情况分别填写了跟岗实习满意度调查表和顶岗实习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对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可以了解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对实习的满意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后续实习的开展指明改进方向。

(七)制定相关制度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制度保障。校企双方多次交流、沟通,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相关制度。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制定了《学校、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三方协议书》《现代学徒制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及工作职责》《现代学徒制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等,使该项试点工作有了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

二、主要成效

(一)进一步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尽管我们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要求、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和会计工作要求,已初步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徒班人才培养方案,但该方案一直处于不断优化过程中。尤其是自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消,我们结合实际,顺应当前形式变化,去除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开设了《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消,会计专业学生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考取初级会计证书。《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无疑为学生在自身理论知识的提高方面提供了保障。此外,在学校“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电始终以“做一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财会职业人”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校、企业培养和学生自我训练为途径,以立体化课程和立体化教学为主体,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成为能力强、上岗快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探索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二)提升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改善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进行中,始终将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作为重中之重。由于会计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不满足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部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我们要求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熟悉企业会计核算业务,使会计教学跟上法律、政策的发展,掌握这些政策在会计业务核算中的应用情况,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以便能够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实施。此外,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陆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开展陪教活动、开展省内外高水平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与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组织骨干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等,以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此外,在外聘兼职教师方面,搞好外聘兼职教师遴选工作,逐步加大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兼职教师的比例,确保选聘到具备优秀业务能力的兼职教师来学校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财经部每学期都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外聘兼职教师听评课活动。同时,财经部聘请王峰、杨大明、李娟、王琳琳等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和技能大赛指导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使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得以逐步改善。

(三)实习初见成效,学生技能逐步提高、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借助学校实训室模拟实训平台,学生能切实体验会计实践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小企业日常财务工作所涉及到的发票开具与管理、银行开户、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打印账证表、会计档案归档等方方面面,并在模式实训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教育。模拟实训练习,切实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会计技能训练水平得以显著提高。2017年5月,会计电算化学生参加了“税友衡信杯”2017年全国税务技能、会计技能大赛总决赛,经过紧张的财会知识考核和财务实操技能考核,薛瑶、韩勤政、许倪慧同学为学校赢得了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2017年9月底,在济宁市举办的会计技能大赛中,我们取得了会计信息化项目包揽一二三等奖(学生组)的好成绩。同时,在当年的山东省会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会计手工团体三等奖(学生组)的好成绩。尤其是通过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习之前,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其他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可是,经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才发现,会计其实更注重的是实际操作和实践,离开操作和实践,其他一切都为零!会计工作要求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首先,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计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总账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其次,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再次,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弄虚作假、随意添改,每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真正体会到会计的规范性。通过这段时间在校企合作单位的学习,学生确实收获了很多。在逐步深入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自身的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同时也意识到自身需要学习的技能还有很多,与做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融合

学生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阶段性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完毕,带着任务走进企业,结合自身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尝试完成会计专业各主要岗位基本工作。与此同时,企业师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技能并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的过程,也是师傅与徒弟相互沟通、培养并建立良好师徒关系、探索师徒相处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和师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得以不断提升,而且在校企共同探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评价的方式方法反馈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106-01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是依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将学生学习完在校课程后,组织学生到企事业等有人才需求的单位进行实习。高职类院校主要就是培养出能够通过学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正式上岗时能够直接从事工作,而顶岗实习正是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一个结合点,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顶岗实习对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如何去管理顶岗实习过程,如何对顶岗实习质量进行评定,是我们要值得研究的。

1什么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是检查一名学生在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按照单位要求完成工作的一种评估体系。通过质量评价,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工作能力有所了解,为今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有所估量,能够了解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此类工作,如不适合需要变换,使自己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顶岗实习评价除了作为学生对自己在校理论学习的实践考查外,顶岗实习阶段仍处于学生的学习阶段,顶岗实习的效果还直接反应学校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受到如同在校教学质量评价一样的重视。

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从学生方向来讲,必要跟踪的调查,能够让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状况有所了解,能更进一步针对每一名毕业生就业进行大体定位,学生跟学校的联系更紧密了,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跟导师反馈,得到理论指导,同时由于学校的督促,也能有效避免实习就是“放羊”的现象发生。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从学校方向来讲,校方可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整体表现加以归纳总结,为今后实习条件及实习方向提供数据。利用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结果,还能对所学专业教学计划是否能够适应当今行业发展加以改进,需要加强的课程就加大课时量及实训力度,按照行业发展走势,需要新课程就添加,对于不太需要的课程就行进减少课时或删除,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2评价原则

由于顶岗实习的岗位不同,所以应杜绝“一刀切”的方式,总体上采取“细化到个人,统筹到专业”的评价方式,具体评价过程中注重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联系。这与在校学习期间的打分量化有本质的区别,细化到个人是指整个顶岗实习的评价的初衷是正式上岗时能够直接从事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是顶岗实习的重中之重,所以顶岗实习的评价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是鼓励为主、关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不断进步,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从容走上工作岗位:统筹到专业是指顶岗实习其实不应局限在学生参与,作为校方也应积极参与到实习活动中,并认真总结学生在校学到的专业基本技能在顶岗实习中的发挥的作用。

3评价方法

在实际顶岗实习的过程,是学生的实践工作占主导作用,所以为合理得到评价结果应采取企业方、校方、学生自己三方评价的方式。以往的顶岗实习通常采用企业方和学生自评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容易出现一些弊端,企业将顶岗实习期当成了免费试用期,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没能做好实践的积累,实习结束学生敷衍实结,企业盖章了事,没能真正起到顶岗实习应有的效果。

引入三方评价,由学生自己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工作日做工作记录自评,定期(可选择1个月或是一个工程阶段性结束)由校方导师予以评价,最后做自我总结从而给学校打分,评估出学校所学在实践工做中的作用:校方的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例纵向的评价,旨在对学生的阶段性实习予以督促、勉励及指导,导师的指导可以起到及时解决工作中难题的作用:顶岗实习结束由企业方对学生的整个实习对学生及校方的工作做以评价:最后再由校方将整个专业的学生评价、企业评价进行汇总,做横向的总结评价,对整个的专业的课程规划设计总评及相关调整。

评价方法中有两点较大的改变之处一是引入了校方的评价,区别于以往校方的评价不是在企业评价之后,而是参与到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评价前,每个阶段都有校方的导师对学生做阶段性评价,有助于督促学生,杜绝“放羊”现象,由于校方的参与,企业方对学生的工作认可度会大大提高,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更加密切稳定。

4评价反馈结果分析及对教学课程的改进

经过一系列的评价,可以将其反馈的结果由系部专门的负责教师进行整体的分析与归纳,在上交到上级相关部门进行统计,以便为全校的各专业未来招生进行规划与调整。

在收集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时,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按照一定的专业特点、时间、工作地点或区域、工作性质等等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排序。例如,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整理收集反馈信息时,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工作性质整理,然后在相同的工作性质里,按照时间、工作地点等进行划分。如:(1)营销类(某某通信公司、……)11级1班李新(2013年2月)、11级2班赵丽丽(2013年3月)……(2)技术类……(3)服务类……负责教师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整理出材料,材料中最好能有明确的图表说明,这样才能更直观地让上级部门了解本专业在就业方面的近况。另外,通过专业自己对评价反馈信息的整理与归纳,也能够及时了解现在的专业教学计划是否适应现在市场行业的知识需求,可以根据行业市场需求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顶岗实习是增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渠道,如何在学生离校的情况下,避免“走形式、走过场”,而将顶岗实习的目的贯彻到实处,需要学校、企业与学生个体共同努力。作为校方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联系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通过顶刚实习而不断增长的实践技能,关注专业对口行业的发展态势,不断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实践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惠.高职“三元”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62-65.

[2]杨建平,黄炎坤.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2011(3):45-46.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职业资格;实践教学;国际经贸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4-0159-02

一、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外贸人才的需求。但根据市场考察,目前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新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达到企业要求的实践业务能力,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持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能力证书。

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虽然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实务操作经验的欠缺是择业竞争的弱项。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实习,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实务的机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客观评价和确定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否达到职业要求,并由国家实施职业准入的制度,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外贸行业热门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用人企业可以通过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判断人才的实际从业能力。因此,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一块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对于教学型的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要适应外贸人才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必须把实践教学和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作为本科院校,还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不可能像职业技术院校那样直接把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独立设课,全部纳入正常教学内容。因此,必须探索如何在现行课程体系下,通过研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相关度,设计课内课外实践教学与相关考试标准相衔接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提升学生总体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执业能力。

二、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

通过对部分外贸类企业的实地调查和广泛的资料收集可知,未来几年内,外贸类企业对多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而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其次是跟单员和单证员,然后才是报关报检、货代等。但由于报关员和报检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对持有报关员证和报检员证的求职者非常看重。另外,外贸业务的特点也决定了企业对外语证书和外语能力要求很高。因此,目前能得到企业认可、需求较大的外贸类证书考试有以下几种: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等。英语类最重要的证书考试是四、六级,其次与本专业联系较紧密的为BeC商务英语考试。

贸易类专业学生在就业目标上,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在校期间,应一方面争取考下报关报检证和外语能力证书,另一方面,学习积累其他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单证、跟单方面,可以作为将来工作的起步内容。当逐步熟悉整体业务后,再更好地承担外销员工作。

(二)衔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应筛选出主要外贸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设计与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实施方案,并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中加以落实。

1.国际商务单证员

单证员可作为外贸行业的入门证书。其大多数考试内容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衔接,因此,课内有针对性的指导至关重要,课后再对课内涉及较少部分辅以授课老师集中辅导、布置训练,可以保证较高的通过率。还可通过相关技能竞赛和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模拟等强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单证操作技能不断提高。

2.报关员和报检员

报关和报检证属于相应岗位的必备上岗证书,因此应加强考试引导和督促。

报关员考试部分内容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模拟》有衔接,授课时老师应适当加深和拓展,提醒学生注意;报检员考试与课内衔接的只有国际贸易知识部分,其余只能通过课外实践学习。对于这两类考试,比较适合的课外实践引导方式包括:组织专门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授课,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方向;建立课外备考学习组织和制度;由通过考试的学生总结备考经验加以传授;组织学生到海关、商检部门和报检单位社会实践,或请报关、报检业务人员到校讲解,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习。

3.跟单员和国际货运从业人员

由于报关员考试难度很大,通过率极低,因此,一些同学把精力转向跟单和货代考试。跟单考试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模拟》、《商务英文写作》等课程有衔接;货代考试主要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有衔接。相关课程涉及到考试内容时,老师应格外提醒,这样,即使不能参加考试的同学也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了解掌握相关从业知识。此外,还应适当安排诸如工厂跟单实习、集装箱堆场参观、货代公司业务人员讲解答疑等实践活动,增加跟单、货代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培养相关技能。

4.外销员

外销员考试内容涉及面广,与9门专业课衔接,其大多数考试内容和各专业课正常授课内容相吻合,因此,老师在正常授课中就可以进行指导,同时增加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比重,真正提高学生在外销工作方面的实践技能。例如,《国际市场营销》与外销员的主要工作紧密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可采取老师布置营销任务,学生上网完成的开放式考核;外语能力对于外销工作至关重要,相关的《英语口语交际》、《商务谈判》等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和考核都要通过学生演讲、谈判等形式,突出指导学生实践的主旨;其他相关专业课也都应重视与外销工作技能相关的实践教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商法》注重实际案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汇兑与结算》注重业务案例和操作技能;《进出口业务模拟》强调综合业务实训,并以全程式考核方式突出操作性、实践性。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和专业竞赛,以及大三暑假安排外销工作实习,都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和校外实践中不断训练外销员的工作技能。

5.剑桥商务英语(BeC)

BeC考试衔接的课程主要是专业英语,包括《英语口语交际》、《商务英文写作》、《商务谈判》等。教师在授课中涉及的口语、写作要尽量贴近BeC商务内容,授课形式注重实践性;课后布置商务方面的阅读;口语和写作考试适当模拟BeC考试形式;教师还应积极鼓励课后小组式口语练习,由老师分组或自愿组合,参照BeC口语考试真题,每天固定时间、固定搭档练习,课堂抽查。此外,还可通过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通过经验交流,掌握复习考试以及提高英语交流能力的方法。

在制定衔接方案时,一定要把每类考试的详细内容和对应专业课的授课内容一一对应,这样有利于在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时能够适时注意。最后要对以上的衔接内容和方式做成汇总表,并把在校期间参加考试的时间和顺序做出合理安排,推荐给学生参考。

(三)通过反馈机制验证实践效果、完善教学

定期对在校学生考取各类证书情况进行统计汇总,通过收集调查反馈表、实地调查了解、电子邮件、电话、网上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考取证书或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反馈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需求信息,对反馈结果形成总结或报告,以此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张美华: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三、应用效果

(一)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

通过调查用人企业需求、确定有价值的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考试、详细分析考试内容、明确岗位能力,使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更有针对性。

(二)学生获得有效指导,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对学生的宣传指导,使学生不再盲目,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更有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把这种外在引导和激励与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有意识地逐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三)学生外语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宣传引导,可使学生对外语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视,认识到它是贸易人才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从而积极参加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四)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断提升

虽然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展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如果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无疑会使学生在应聘时增加筹码。经过实践教学与相关考试的有效衔接,无疑可使考试通过率获得提升。

(五)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

学生在应聘时,用人企业除了关注学历、学校、专业之外,一是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格证书和外语证书;二是通过面试、测试等方式,直接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经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除了能提供一定证书之外,在信用证审核、专业问题、外语对话等面试中,优势突出。

[参考文献]

[1]陈竹君,罗胜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企业,2009(5).

[2]孙康.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8).

[3]曹康.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教育,既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姓“职”,又姓“高”。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这就决定了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团队建设都必须符合这种类型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规律,由此要求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需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

目前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模式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对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却均显得较为不足。然而上海市总工会所属上海工会管理学院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就根据本校的服务面向、办学优势,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体系、整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安全培训教育等方面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诸多著名大型国企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展校企双向教学等,紧密联系企业安全生产、维护职工生命健康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领域中进行了全方位地创新,在实践中成功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机制。

一、形成“三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满足社会对安全技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应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工会组织对安全生产的监督职能,该学院于2006年开设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经过近5年的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了工会劳动保护的素养,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能适应安全岗位要求,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尤其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该专业06、07、08、09级毕业生每届都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100%的就业目标,而且学生就业的最大特点是签约率高、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其中很多就业单位都是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知名大型国企。事实表明,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功地通过了实践检验。

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先后与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工程公司、上海市奉贤区安全生产监督局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采用“三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德能一体”,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品德的教育;“校企一体”,人才培养的主体由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工学一体”,人才培养过程都贯穿工学结合。在实践这些模式的过程中,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血缘”关系,做到“三双”“三跟”,即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责任(专业主任、技术总工);专业跟着合作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同时专业依靠工会组织长期开展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雄厚资源,加强与工会组织的联系,广泛发掘发展源泉,做到不断创新,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见下图1)。

图1: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开发以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体系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总方针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该专业和企业共同对所面向的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明确岗位具体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并紧紧围绕岗位核心能力,参照职业任职要求,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建立了“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先基础后技能、先校内实训后校外顶岗实习的“阶梯式”课程体系。依据行业技术标准开设各专业课程,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创建学做一体、校内外对接的教学环境,构建了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把相关要求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优化课堂实训和集中实习的实践环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要求,开发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通过该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逐步熟悉工作业务和职业环境,逐渐进入职业角色,并在实践性学习过程中培育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态度,使其在学习情境中感受职业环境、职业素养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享受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价值实现的愉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

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从企业中聘请了多名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通过双向聘任,即专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企业聘任专业教师担任技术顾问,同时鼓励教师外出参加有关学术或培训活动,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的理念,交流所学所得,培养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从而构建了一支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工程型”结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100%。

此外,合作中双方都注重师资双向实际互动,不仅聘请企业骨干到校兼职授课,专业教师也接受企业邀请,到企业作讲座、学术报告等,并坚持项目课程教师到施工企业一线进行“跟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在课程开发实践检验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的校企良性循环中,提高了教师个体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能力,从而也大大提高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最终打造出了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完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四、扩展与企业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本着与工会组织安全生产监察紧密结合的理念,专业围绕培养“安全技术管理”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扩建、新建了由多个实训室组成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为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收学生就业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还先后建立了包括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工程公司在内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课堂进现场和实训室、实训室进企业、模拟现场进学校、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共建、学训同步等方式,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充分进行工学结合,并结合工程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实施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校内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发挥劳模导师的德育和能育功能,实现了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从而创建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就业共担、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教育、培训、咨询三位一体的服务基地

作为有工会背景的学院特色专业,在培养人才中,该专业依托工会组织,紧密结合市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了一个整合教育、培训和咨询,集职前教育教学与职后社会培训为一体的服务基地,并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和专业建设实际,开展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以“委托式”培养等产学合作为契机,为企业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及岗前培训,不断探索与人的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目标。

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依靠工会组织搭台和企业的积极互动,整合社会力量,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形成“三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扩展与企业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广泛开展职后教育与培训工作等,坚持了学校、企业利益并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处.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1]-[2]。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内在需求与特色,我院正依托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高职院学生在顶岗实习背景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1.选题依托顶岗实习岗位与项目,提高毕业设计实用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选题能紧密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或企业实际项目,选题能最大限度契合企业实际需求,彰显实践应用价值[3]。同时,这种对学生和企业都具有较高实用性与针对性的论文题目,将克服传统论文题目虚拟化且与实际脱节的缺点,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真题实做”,极大地提升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也便于在实践中增长真才实学与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2.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高毕业设计实战性。在顶岗实习背景下,可以说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既有利于企业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激发企业为提高准员工的职业素养而不遗余力地提供毕业设计的优势资源,较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企业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实训实践场地,使学生接触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先进设备和丰富资料,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践;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困惑和难点。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提升毕业设计的实战性。

3.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紧密结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使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不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准确定位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企业来说,除了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解决企业一定实际问题,更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全面职业素养,为企业引进与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对学校来说,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既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场地、资料、经费和指导师资等,又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总之,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总体模式的规划

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我院校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已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工作之中,并逐渐探索形成一种易操作、实效强且契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模式,其总体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此模式之下,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有分工与侧重,但协同合作、共同指导顶岗实习中的高职生完成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有机结合其顶岗实习实践岗位,并在岗位实习实践过程中调查研究,用“真题实做”的方式不断锤炼自身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机无缝融合。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的实施机制研究及实践

1.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良好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首要条件。为了用“真题实做”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并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岗前锻炼的目的,学院通过顶岗实习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座谈会及校企导师的针对性指导等形式,要求并引导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紧密围绕岗位实践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最大限度地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使毕业设计选题突出高职毕业设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选题紧连岗位,如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规划、装配组装、工程管理或技术革新等选题内容都可以,实现了学生自主化、主动化选题。在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学生边顶岗实习边进行毕业设计,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解决了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的要求,达到了选题“真题实做”,从而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2.建立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建立与实行毕业设计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机制是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的内在要求。双导师制充分发挥了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各自优势,企业导师侧重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性实务问题,而校内导师作为该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导师,除了提供理论指导外,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过程的进度检查、论文写作规范性指导等监督管理工作。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时,学院就与企业签订“毕业设计校企协同指导协议”作为顶岗实习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执行。校企导师通力合作,使顶岗实习背景下的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基于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对企业导师来说,便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其指导的准员工,为企业发掘、遴选和培养有用之才;对校内导师来说,通过双导师制下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相当于间接参与了工程实践,提升了能力,反过来对学校相关课程项目教学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对学生来说,双导师制使学生作为一名准员工早接触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

3.毕业设计过程跟踪管理机制。为了在校企合作下有条不紊地开展高职毕业设计工作,形成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着力增强毕业设计效果,必须对毕业设计过程形成全方位的跟踪管理机制,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过程的每一环节。为此,学院修订了《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文件,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全过程制订了规范化的流程,明确了毕业设计校企共管的责权关系,理顺了院、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中的关系。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设计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校企导师能通过此网络管理系统动态跟踪管理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每一环节连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态度等都能在此管理系统中一目了然地真实反映出来。4.毕业设计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为更合理科学地评判学生的毕业设计,克服传统考核评价方法“重成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方法,我院采用校企协同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并通过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具体实现。一是过程评价,由校企导师双方评分,各占总评的20%,企业导师侧重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态度、论文与岗位紧密度及现场调查研究开展情况,校内导师侧重评价学生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提交、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等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与效率。二是成果评价,包括毕业论文内容的实用性与理论性、提交图纸的设计与绘制质量、甚至毕业设计实现的实物成果情况等,成果评价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共同评分,占总评的30%。三是答辩评价,评价根据答辩过程中学生的ppt制作、表达情况和回答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的30%,由答辩组评分,答辩组至少有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更好地体现出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特色。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生”共赢的重要举措[4]。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在推进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毕业设计过程中展现了极强的活力,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开辟了学生与企业之间无缝连接的就业通道。当然,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总结,以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艳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15(4):107-108.

[2]单以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并行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142-144.

[3]金萍.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实践创新与改革———以产品造型设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28):16-17.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9

通过对高职高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等各种情况的市场调查和走访,并结合我们学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究,要逐渐形成高职高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要求,高职高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要进行设计基础能力、平面制作能力、装饰设计制作能力的核心能力训练,学生每学年放寒暑假必须参加实践团队,从大二开始每学期至少完成3个实际项目的设计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要开设与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有关系的选修课程,最终的目地是要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建设模式

高职高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建设要跟着骨干企业走(西安长风绿谷影视动漫有限公司);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跟着现在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走;教学内容跟着工作的设计项目走;专业的核心技能跟着行业的需求走。

(三)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创新型管理体制

以设计项目式教学为载体,以公司工作流程为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老师与公司的员工做到自己都有“双重身份”,即就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的双重角色(教师、企业艺术创意设计师);公司设计师的双重责任(艺术创意设计师、教师);学校领导的双重职务(主任、公司艺术创意总监)。

(四)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要构建“以小组为单位,以设计项目式教学为载体,以公司工作流程为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各科专业课程,尤其是在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实行5个人为一组的设计工作小组,建立设计工作小组的目的是形成设计项目式教学的素材资源共享、创作智慧共享,尽早的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工作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职高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以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模块化教学为主体,注重相应岗位能力系统的工程实践课题训练和相关基础理论与技能教学,以适应企业需求。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实际项目的操作能力,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标准。

(一)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

在计算机设计制作课程的模块中,教学内容必须要以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软件功能详解,体现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培养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操作性;在平面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课程的模块中,教学内容必须要以实践设计项目式教学为载体的课程设计,将学生所学课程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结合起来,既能使教师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自己以后在工作岗位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在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中要给学生留有实践操作时间,这样才能使课程项目制作得更完善。

(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改革

教师跟岗实践总结篇10

一、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准

做一名优秀的名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这方面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

二、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多反思,多实践,多总结

1、平时要谦虚好学,多实践,多多钻研课件制作的方法,努力掌握一种制作课件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掌握和熟悉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大胆创新与尝试,提高阅读时政材料和综合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3、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反思,及时自动地在行动中反思,培养反思和自我监控地习惯;教学后反思,随时审视,随时修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4、认真听好课和评好课,争取开发较多优秀课例,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和总结。

三、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炼教师教学风格

通过培训和跟岗学习,加强对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将理论、知识、技术融入自身教学实践,提高从事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炼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示教学研究成果,形成示范辐射作用。

四、提高教育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1、坚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等。力争多阅读学校教务科教研室推荐的阅读书目,特别加强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底蕴,只有采用适合今天的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学习和运用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及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