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石油毕业论文十篇石油毕业论文十篇

石油毕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1:12

石油毕业论文篇1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石油毕业论文篇2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

这是我国音乐界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先生和词作家薛柱国先生合力于1964年为歌颂石油工人而谱写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里的歌词,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川中石油大会战到今天,风雨沧桑六十年,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24个大型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形成“稳定东部、开发西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为服务石油工业发展而创建的石油类高等学府也呈现一花开五叶的蓬勃号象,从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为培养石化专业技术人才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主导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开始,到川中石油会战创建的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再到松辽石油会战创建的东北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回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石油大会战,都有我国石化类院校的影子,她们与石油工业同呼吸、共命运。

石油化工类院校因油而生,这就决定了其管理体制随着石化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变迁而变迁。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石油化工类院校创建伊始往往直属石油工业部,进入新千年以后,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石化工业行政主管机构的撤销,石化类高校除中国石油大学划转教育部直属外,其他院校大多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运转。

2010年12月,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在其的《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型院校人才培养分析报告》中指出:“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5%,高于其他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0.2%)4.8个百分点。在就业的毕业生中,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有167%在石化行业就业,而其他本科院校石化类专业这一指标仅为49%。可以看出石化特色型院校对石化行业的贡献度更高,而其培养的人才也更为行业认可和需要。”

2012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对外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在这部(就业蓝皮书)中,麦可思研究院指出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仍是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注:绿牌专业指薪资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需求增长型专业)。

回顾石化院校半个多世纪发展变迁史,和石化工业相濡以沫五十余载,你是否对她们产生敬仰和向往之情呢?当你看到石化类专业就业如此“利好”的消息时,是否心动了呢?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你一起去追寻石化院校几十年来的艰辛与奋斗、曲折与荣耀……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翻开中国高校名单的花名册,我们总会看到一些独特的现象,在几所国字号当头的高校名称后面总会加个括号,里面写着北京、华东、武汉、徐州等字样,一个简单名称象征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解释,诠释的更是一所高校那一段段曲折的校史。

你可能不知道1952年、1953年两个简单的年份对中国高校建设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你可能不清楚曾经轰动一时的“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的宏伟篇章,曾经为共和国建设贡献的巨大力量,你可能不了解1969年学院搬迁的悲壮与沧桑,60年的风雨巨变,在许多不了解的背后,有一所高校正在用她的无私与奉献培养着一代代艰苦奋斗的石油人,正在用她的青春保障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她,就是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省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位于北京石油学院原址(海淀区),下辖四个部分:在山东省东营市的石油大学(华东)、当时在北京市昌平县(2000年撤县设区)的石油大学(北京)、在广州市的石油大学(广州)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大学现坐落于素有“京师之枕”美称的旅游景区昌平,紧邻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十三陵水库,蟒山、沟崖、碓臼峪、虎峪、白虎涧、双龙山、白羊沟、大杨山自然风景区等近在咫尺,乘坐公交40分钟即到地铁二号线积水潭站,在那里下车,走过静谧的西海,酒吧云集的后海,穿过湖面倒映着白塔的北海,就到了祖国的心脏――故宫。

石大的校园并不是很大,但却浓缩着另一番独特的美丽,尤其是到了万物开始悄悄宁静的秋季,学校到处都是金黄色的银杏树,秋风吹落一片片黄叶,像是在与一季的繁华与喧嚣告别,一颗颗饱经沧桑的老树,安静地伫立在石大的校园里,微笑着见证石大的变迁、欣慰地看着石大学子的成长。

随着石油大学校名的改变,学校的英文简称也在一遍遍地改动着,从一开始的CpU(ChinapetroleumUniversity)到现在的CUp(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n),于是“weareallCUpeRS”也从“我们都是石大人”变成了“我们都是杯具”,不管是“中央处理器”还是“杯具”,虽然是调侃但却能从中看出石大学子对学校深深的归属感。

石大的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毕业生涌现了吴仪、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何忠良、王德民、时铭显等16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每年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都会率先来我校进行新一年的毕业生招聘。还有壳牌、道达尔等全球石油石化公司,也到学校寻觅人才,可见其对学校学生的信任与重视。

当然还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学校对于学生个人兴趣发展的大力支持,石油大学的学生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社团面却涵盖几乎各个兴趣,从大学生记者团到百草诗社、广播台,从cosplay到流云车协、街舞社、轮滑社,还有学校的4D影院,只要学生有要求,学校都会努力去想办法为大家落实。

从入校那天起,“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就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石大学子的心中,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每一代石大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把积累的知识和才华,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奉献给国家,发扬石油人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发石油等能源,为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中国石油大学李亚涛)

好学力行、自强不息――西安石油大学

“长庆石化路、宝石路、克石化路,长庆楼、管道楼、延长石油大楼……”徜徉于西安沣京工业园,漫步在西安石油大学户县新校区,你会发现这2207.15亩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都以石油公司的名字命名,它们连成一条条、一片片,散发着石油学子的感恩与志愿。

在这里,“学石油,爱石油”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大石油学子在工作岗位上用行动对“奉献”二字最完美的诠释。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西安石油大学的毕业生以“四实精神”赢得用人单位的啧啧赞誉。他们也以“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在我国各行业成为顶梁一柱。

“工作不用愁,单位有得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2%以上,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2.80%。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西安石油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的西安石油学校,1958年成立西安石油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目前属于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她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设有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资源学院等13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先后培养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素质优秀人才。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产学研结合项目近1000项,成果转化200多项,为企业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学校还与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企业联合建立了60多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前沿性科学研究基地。

特色教育,文化先行。学校目前有校本部、南区以及蓬勃发展的户县新校区三个校区。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以60年校庆为契机,依托校史馆文化,大力发展讲座文化、体育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使校园充满了年轻的朝气和活力。譬如每周邀请实、华黎明、张岂之等知名作家、学者、教授作客“明德大讲堂”“石大青年论坛”,与广大师生学习、分享、交流;近年来,学校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分获冠军、亚军;在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也走在陕西高校前列。

面对石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西安石油大学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企业按照自身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在学校某个或某几个专业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挑选学生,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现在,西安石油大学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国际合作班”“法语和西班牙语合作培养班”“订单培养班”等多项“订单式”培养工作,既创新、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又初步满足或缓解了企业发展对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此外,凭借石油领域的行业优势,也让其在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领域独占鳌头。2011年,学校与中国石油学会、陕西省石油学会共同举办了首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油气藏监测与管理国际会议、能源发展论坛等7场国际、国内高层次石油学术会议。

好专业,带来好就业;好就业,保证了其持续高度的社会认可。2012年起,学校在陕西省全部本科专业进入“一批本科”录取,石油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油气储运工程等8个名牌、主干专业在陕西省外的省(区、市)也进入“一批本科”批次录取。经教育部审核,该校成为第二批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33所高校之一。(西安石油大学史智峰)

为国找油、为民争“气”――西南石油大学

在西南石油大学论坛“油吧”里流传着这样一部视频。视频用沉默的视角展现了西南石油大学南充老校区的全景:孤独清矍的火箭楼,略显陈旧的地质楼,还有龙景湖边晨读的女生,专注的神态倒映在一泓碧水之中;参加工程实训的学长们身穿橘色的实训服,行走在绿意茵茵的校园里。西南石油大学,相比其他学校,她低调朴实,一心只愿为祖国奉献石油,为石油贡献人才。

嘉陵江水日夜奔腾,从未止歇。五十多年前,川中石油会战在嘉陵江畔的川北重地南充打响。为配合石油会战,西南石油大学的前身――四川石油学院诞生于新中国的晨光中。

面对洋专家“中国贫油论”和新中国建设缺血的现状,先驱们白手起家建校,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使石油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为祖国奉献了一批又一批的石油人才。

风雷铁火已成碑。几番风云变幻,先驱们曾经的奋斗史已经成为了校史馆中记载的佳话。新世纪之初,学校做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规划。眨眼间,西南石油大学新校区在成都平原上拔地而起。

我在大一刚进校时,发现占地几千亩的成都新校区找不到一座其他大学常见的石像、雕塑。相反,学校里随处可见的抽油机、输油管线等与石油相关的实物装饰。新校区楼宇众多,学习场所却不难找到。随意一处湖边树下,都能为晨读的学生提供一隅静谧。或许某天你在梦溪湖边晨读完毕,站起身正要离开,却猛然看见校长杜志敏已经微笑着站在你身侧良久。

浓厚的学风已经成为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名片。几乎每个没有课的空教室,都有零星的同学在自习。学校举办的众多学术类报告会,总是被“理科男”们场场挤满。随意翻开同学们留在图书馆的一本笔记,上面淋漓的笔记满得几乎要从书页中跳出来。

西南石油大学踏实的治学态度换来了社会对她的认可。众所周知,西南石油大学在同类院校当中的就业率始终名列前茅。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主体专业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国内最顶尖的平台。西南石油大学在近三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四十余项国家或省级教学成果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012年成功开钻的“海洋石油981”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钻探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而钻井平台所使用的ptwD测量技术,即由西南石油大学自主研发。

不论是祖国的大漠边疆、戈壁荒滩、雪域高原,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能看到西南石大学子奉献的身影。每年西南石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四分之一以上都要奔赴祖国边疆。在工作岗位上,不论是三大石油公司的管理层,还是基层一线的开采岗位,石大学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称道。(西南石油大学芦飞凡)

宁静致远,务本维新――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高考结束的一刹那,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那种压力、痛楚、欢笑与泪水,都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半个月的等待,可以说煎熬万分,既盼望早日得知结果,又怕如果知道结果会黯然神伤。但是该来的总会来,8月1日是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建军节,也是我人生中新的起点。那天当我得知被我的第一志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录取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那一刻让我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收获了。

《王进喜》这部电影让我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还记得在那时老师说过石油立国,让我知道了是石油将人类引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更让我明白了谁如果忽略了对“地球之血”的重要,就无法驾驭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本国工业社会之先进巨轮。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我走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惊奇的发现校园的建筑是以石化行业的设备或产品为蓝本来设计的。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座主楼,这幢大楼的结构设计就源于乙烯的结构式,奇特的结构使每一位初到者都要像走迷宫一样寻找着自己的目的地。所以当你漫步于校园时,一种浓厚的石化气息会扑面而来,校园绿树成荫、风景怡人,这里就是曾被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赞誉为北京最美的大学之一。

3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得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等项目40余项。在海洋石油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在我国海洋石油、核电等行业的技术垄断;特种机器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奥运鸟巢和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建设,并入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进行永久展示;生物质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和生物质资源化工技术链……这样的出色表现,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未来,是由一代代石化人谱写的。

学校拥有很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院士、教授、教师。他们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学生,每节课后,他们都会在教室多呆几分钟为学生答疑,每周他们都会抽出时间为学生讲解难题。课堂上他们讲解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学校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便校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是自豪的。因为在这片沃土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现今大学生缺乏的实践能力。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实习、动手操作课程,例如我校与很多石油、石化单位签署培养协议,让同学在大学期间就与石油石化单位接触,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培训时间。2011年我校还率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这样一来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更是大大提高。

学校的学生社团也为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添砖加瓦。辩论赛、排球赛、运动会、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三孔志愿者活动、英语文化系列交流会……各种光芒,各放异彩。国内、国际知名艺术团也会来学校交流演出、学校还会请来一些专家学者为同学开拓视野。

如今,我即将离开这所让我难以忘怀的学校,我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宁静致远,务本维新”这八个字的校训。正是这八个字,让我在学习中变得更踏实,更专心,更有创新意识,在实习中能够将书本知识转移到实践中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王修川)

百年工学,百尺竿头――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打开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网站主页,翻一翻她的简历,在酒红色网页背景的衬托下有一行小字格外引人注目:创建于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没想到吧,承德油专还是一所百年学府呢!

追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兴办最早的高等工业职业院校,是“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发源地。办学伊始,学校以“培养工艺上之人才”为宗旨,以“学理与实习相资并进,既习其理、又习其器”为方法,以“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来辩证“工学关系”。1905年学校创建的实习工场是我国创办时间最早的高等学校校办实习工厂之一。学校1952年开始面向石油工业服务,1958年迁至河北省承德市。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隶属关系虽然转变,但学校为石油工业育人的方向不变。学校继与中国石油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后,又先后与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等1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采取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特色专业建设,达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形成了“校企结合、课岗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早在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建设单位,正是对承德油专育人特色的肯定。

承德油校的学子们正是得益于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往往让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羡慕不已。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恩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数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排名第一。

石油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石油特色实践育人对策与建议

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科技人才的竞争。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石油教育未能发挥出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石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培养目标模糊,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对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尝试与创新,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少,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低。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影响了石油石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石油石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石油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出石油高校特色办学之路的必然选择。

一、充分认识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现实意义

实践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二、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突出石油石化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比例。

(一)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专题项目立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推进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把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全校开放。

(二)推进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建设多功能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实验项目管理,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创新实验室,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三)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加强与石油石化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行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由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理论”加“实践”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严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选题关。落实对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前的安全和纪律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组织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分阶段、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规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高育人实效

充分发挥学校依托石油石化办学的特色与优势,以及地处大庆油田的地缘优势,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明确专业实习目标,深化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的改革。学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向学生免费开放,并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

石油毕业论文篇4

西安石油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的西安石油学校,1958年成立西安石油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目前属于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自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十二五”期间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以来,西安石油大学全体师生着力深入思考大学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建设高水平大学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怎样增强文化自觉等重要问题。

建设高水平大学,须坚持石油石化特色。西安石油大学在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学研结合,并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遇到的低渗透、生态环境脆弱等难题,开展了一系列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近10年来,西安石油大学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0项、企事业项目近千项,科研经费已连续10年稳步攀升,并连续3年突破亿元大关,年提供横向技术服务项目1500多个,创出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建设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在弘扬大学精神上高度自觉。而“团结、勤奋、求是、创新”“好学力行、自强不息”是我们始终秉承的严谨校风和校训,“铁人”王进喜是我们心目中共同敬仰的英雄,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石油人”已然是每一个石油学子的共同理想。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大学之美,美在文化的充沛与丰盈,美在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学校每周邀请实、华黎明等知名作家、学者、教授,作客“明德大讲堂”“石大青年论坛”,与广大师生面对面交流、学习、分享;近年来,学校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分获冠军、亚军;在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也走在陕西高校前列。正是由于在校园媒体实践平台的磨砺,笔者才能有机会在“2011中欧青年周”“2011全国校媒主编新媒体训练营”“大学生村官学习十精神”“2012年全国两会”的报道等诸多活动中亲身参与其中。这些都和学校的文化先行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分不开。

“把最优秀的学生输送到社会”,是西安石油大学对社会的承诺;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是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石油人的那种肯吃苦、乐奉献的精神终会成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砝码。

面对石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西安石油大学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向学校下“订单”,“买断”或“部分买断”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2%以上,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更达到93.82%,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西安石油大学还通过校企合作,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和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机会,真正地参与到石油企业文化活动中去,接受石油企业文化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的真实情况,明确企业用人需求和人才标准,从而更加注重某一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

石油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石油工程特殊油田开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44-02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剧,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也十分激烈,能源行业的发展速度快慢,直接制约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国的能源发展放在了前三的重要位置,国家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事实上是对能源行业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的需求,这也表明了对未来从事能源行业的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培养“高、精、端”从业人员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虽然我国新兴能源行业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行业异军突起,但石油行业目前仍是能源行业的支柱,因此,石油开发仍然处于重要地位,这就为石油工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我国油田的开发,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事油田开发人才的不断更新换代,近几年越来越多石油专业本科毕业生,走进石油企业用人市场,石油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被录用的毕业生有极强的适应企业、社会生活素质,具备广泛的石油专业知识的内涵,具有应用先进科学知识的能力。

1石油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采出油量的逐年递减,要更多地开采原油,以促进石油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这就需要新的开发技术,充分、高效、合理利用地下石油资源,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目前,随着石油行业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要求表现在:石油工程专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开发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素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

由于油田所处地域的不同,对开发人才要求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内东部主力油田已经稳产多年,油田开发工作越来越困难,原油产量下滑,生产形势日益严峻,因此,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多学科(如地质学科、高等数学、物理及化学学科、计算机技术等)特色,提高剩余油开采技术,减缓油田的原油自然递减率,这无疑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2)我国现阶段中西部的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针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这类油气藏地质结构复杂,储渗条件差、隐蔽性强、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较为困难,对勘探技术要求也较高;需要培养懂得《特殊油田开发》开发技术人才,来解决复杂地质勘察及特种油田开发问题,实现高效开发中西部油田,以弥补东部油田产油量下降的缺口。

(3)开拓海外新兴市场,争取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随着海外油气市场份额比重加大。因此,石油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掌握勘探开发技术,熟悉国际油气项目管理和勘探开发规则,精通外语语种(如英语、俄语)进行沟通交流及工作业务往来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未来石油工业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4)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新型地下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油砂的勘探开发、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等,这些领域无疑将是石油工程人才未来施展才华的重要领域,因此必须对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补充[2]。

然而,有很多石油企业都对高校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不满意,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技术水平低;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不能立即投入工作,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

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企业用人机制、国家的经济和就业环境、就业机制等方面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太低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3]。为此,石油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目前石油行业需要的人才,积极进行石油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变化,拥有更为全面和宽广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紧密与用人单位相结合,采取合同式、定向培养等方式,建立综合考核机制,达到学校培养之人,便是行业用人之才,实现石油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2现行石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石油类高校在现行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定位狭窄单一;各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培养目标界限不分明,特色不鲜明;培养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界定不明确,不能满足企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上,学生单一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石油行业多领域、多层次涉外社会化知识的需求[2];授课方式上,采取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于以知识的细化和透彻讲解为标准,导致教师的教学负担繁重,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处于被动状态。

目前,各石油高校的课程改革独立进行、教材自成体系、各大课程模块之间相对割裂,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学完一门课后并不关注所学内容后续怎么用,无法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各功能模块中的课程内容缺乏有机集成,甚至同一模块的前后课程在内容上也有所重叠,导致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整体性认识,以致综合性实践项目的训练效果欠佳,达不到有机融合各大课程模块的目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一直到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应用方面的学习,而这时学生又忙于找工作,致使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4]。

石油工程作为石油高校的一个主体骨干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优秀高科技专业人才的重任。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激烈,实质上已表现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掌握石油开发技术的科技人才的竞争[5]。当前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许多技术性难题,必须依靠掌握现代石油开发技术科人才来攻克,并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才有可能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工程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等弊病,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显然不可能担当上述重任。

3新形势下教学体制的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行业属性,石油院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面向矿场、服务行业,并尽最大可能争取获得行业的支持。石油专业需要工程类课程的专业理论和相关知识,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等课程为基础课程,学生聘到企业后能具备一般钻采工具和设备部件机械设计能力,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经济知识进行石油工程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初步能力[6]。

石油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应做到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你需用的就是我培养的”对应关系,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被用人单位真正认可。结合东北石油大学培养学生实际,通过对国外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国内石油院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及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具体知识的获得,绝大多数来源于课堂教学,要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3.1建设石油类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确定开设课程数量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形成结构优化、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以满足石油专业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和前瞻性,设置的必修课主要以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为主,选修课和开设的讲座则以石油工程新技术、新理论和应用为主;在课程授课方式上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如在《特殊油田开发课程》的教学中,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自学―文献阅读―综述一讨论一大作业”等多方式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科技写作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

3.2优化教学方式

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建立,立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如引入情景教学方法,更多地引用油田生产中的实际案例,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引入多媒体教学法,用更加生动的画面和直观的资料,变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变抽象的问题为直白的问题;引入案例教学法,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石油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借鉴国外石油高等教育的经验,将企业正在使用的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等直接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实践课放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深入企业内容,把课堂搬到生产和管理的一线。在教学师资上,可以聘请企业和行业中,富于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学生指导实践课程的开展,真正达到“学校培养之人,便是行业用人之才”的教学目标。

4特殊油田开发课程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4.1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培养模式

《特殊油田开发》课程的教学团队追踪石油与天然气学科前沿,及时以油田开发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的管理更新教学内容,以实现培养人才与实用人才的无缝对接,开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基础课程要扎实,专业课程要优化,开展“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尽量减少课内学时,增加拓宽专业方面、强化实践教学课时,逐步从课堂教育向素质、实践教学转变,实施“共基础、重实践、分方向”的培养人才战略。

加强师资力量和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应有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的经历,并获得教学研究获得了部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具有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石油特色的教育质量观,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

4.2任务驱动式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其中涉及到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包含了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和需要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的要素,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学内容,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分配学习任务。在建立起来的充分的积极、互赖的情境中,学生为完成共同的奋斗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互帮互助、共同工作等方式,发挥各自优势;教师适时参与分析、讨论,适当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中暗藏的新知识、新技能,控制任务完成进度,把握任务发展方向。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新情境中,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学生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4.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潜力,如理性思辨能力、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业务能力等。这对增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教学方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向教师反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还能帮助授课教师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4采取合同式、定向培养教学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由用人单位规划所需人才的学习研究方向,并提供给高校作为培养目标将成为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高校与用人单位以合同形式规范人才培养的形式,规范双方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使所培养的人才完成用人单位规划的任务、学生达到用人单位规定要求,并在通过规定的考核内容后,及时录用人才上岗。

5结语

石油院校人才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石油行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在保证课程教学高效实用的前提下,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以增强大学生毕业后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仇念海,曾富生.关于石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汪志明,张士诚.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的再认识[J].石油教育,1998(3).

[3]肖焰,田茜瑞.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J].文化经济,2012(10):289-290.

[4]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5]任岚.浅析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他专业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石油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专业改革

1 背景

自1998年教育部制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应用调整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普通高等学校一直都在执行这个专业目录。然而,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与用人市场的差别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和改造成为必然。于是,一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大专业下分离出更具体化的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积极探索专业改革与改造方案。从2004年起,就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的状况、专业发展战略思路、专业规范、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核心课程实施方案、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建议采用“分类培养”的方式,并确定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4个培养方向。即少数高水平大学按照科学研究型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大部分本科院校按照工程应用型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为了配合专业改革,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从全国高校中确定了14所高校,作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试点高校,长江大学成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学校之一。

长江大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背景。如果将计算机专业与石油专业充分结合,培养能够在石油信息化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的交叉型复合人才,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能为石油行业输送大批懂得石油专业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2009年起,学校从大二学生中抽调部分学生,成立了软件工程专业(石油应用软件方向)实验班。旨在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之路,以求办出专业特色。同时,也希望将该班级成功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辐射到所有班级,让学生全面受益。

2 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按照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满足企业需求,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公司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提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商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实验班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公司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现一种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多元培养方案”。

2.2 通过理论实践结合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用人单位看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符合企业发展理念的职业素养、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符合企业最终的用人要求。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不仅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质,而且对学生的专业实践经历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可以满足用人单位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合乎情理的选择。

然而,在目前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中,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较少,其后果是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很难获得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经历。校企合作教育方式是一种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使学生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教育模式。从过去简单的“教”和“准实践”,转变到满足企业具体需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真实的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按照计算机和石油专业复合型人才规格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对教育部98版专业目录中的规定课程进行适当突破,保留计算机软件类的主干课程,对计算机硬件类课程进行压缩和裁减,增加石油类主干课程,开设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技术类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专题培训、实训、参与实际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

3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具体要求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也需要众多专业化的系统软件。上至高端的图像图像处理、数据分析等系统,下至低端的数据信息化服务,都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石油的专业人才。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能从事石油信息化软件和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开发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3.1 培养目标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石油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和石油勘探开发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从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软件开发、信息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石油行业或其他应用领域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研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2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知识,接受从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计算机应用的专门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开发石油勘探开发方面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专门能力。本专业偏重于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开发、应用领域,要求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下:

1)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悉石油勘探开发信息应用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专有知识。

3)掌握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

4)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了解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中各种文档的书写规范和要求。

5)熟练使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工具软件。

61熟悉it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工作方法,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7)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课程、石油知识课程、人文知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将成为专业(计算机、石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复合型人才。即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本专业将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磨合”期,达到现有本科毕业1年以后的实际水平。

3.3 课程体系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公共课和基础课外,我们设置了4大模块课程:

1)计算机课程模块。

C/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

2)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模块。

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与控制、web及BS软件开发基础、软件设计、XmL解析与应用、.net架构软件开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常用软件开发工具、软件文档编写、石油业务流程分析、石油数据管理技术。

3)石油专业课程模块。

考虑到石油专业的两大领域:勘探和开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的侧重。2009年,班级设置课程侧重于勘探,包括的课程有地质学基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与沉积相、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综合物探、地球物理测井、油藏工程原理;2010年,班级设置的课程侧重于开发,包括的课程有油藏工程基础、地质学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藏物理、渗流力学、综合物探、地球物理测井、油藏工程原理、完井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

4)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类模块。

现有的教育体制往往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到企业上岗以后,短时间内很难融入企业。为了加强学生对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理解、对企业的认知,缩短将来到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有利于其在企业稳定、持续地成长,我们专门设置了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类课程,包括企业管理概论、职业发展规划、石油软件技术和石油软件专业知识等,此部分课程委托公司开出或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开设。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5类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计算机类有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石油类有综合地质实习、油田认识实习;综合应用类有石油数据库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设计;实习与实训类为专业实习,基本覆盖一学期,以公司已完成的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来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类为毕业设计,覆盖一学期,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

以上课程设置可以达到培养具有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掌握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基础知识,能够开发通用系统软件和石油领域专用系统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中石油专业的理论课程有7~11门,其他课程基本按照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来设置;在实践环节,以软件企业需要的、先进的、流行的开发工具为基本语言,以石油行业软件作为实习和实训案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另外,我们还设置了软件文档编写、企业管理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强调了职业素养,体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

4 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4.1 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

专业改革成败与否,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参与制订,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供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及建议设置课程,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完善课程体系,达到既能满足专业培养规格,又能适应企业需求的目的。

4.2 教学组织和管理

实验班单独编班管理。实验班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定期来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介绍公司动态、企业理念、技术前沿等。学校和公司不定期邀请油田企业的专家,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行业动向、勘探开发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等,让实验班学生扩大视野、增强信心,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一学年学完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于大二、大三学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四学年在公司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提高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理念,为实际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4.3 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有实践部分的课程,要求教师结合石油软件开发案例授课,而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石油领域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长期或短期的科研合作,学院每年选派3~4位教师到企业,完整跟踪至少一个项目,积累石油软件开发和数据信息服务的经验、案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安排公司有实际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参与部分教学。

4.4 教学效果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优良的教学效果,学院和企业分别为实验班配备了一名班主任,实行双班主任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管理制度、课程设计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工作条例、学生管理制度、班级量化考核管理条例等。实验班配备专用实验室,由公司配置软件开发平台,提供部分项目案例,供学生平时学习和训练,便于学生及早地熟悉和适应公司的开发环境。

4.5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验班学生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在创新意识、文字书写、口头表达、业余特长、组织协调等能力的提高上,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班级也定期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得到训练和锻炼。

5 结语

专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学院、公司、学生等多方的合作和积极支持,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也都要打破常规。我校开办的实验班还只有两届,很多工作还只在探索中。但我们相信,实验班培养模式、教学形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将对计算机类专业产生辐射作用,必将推进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进展,同时也让计算机类专业的更多学生受益,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石油毕业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仿真现场 实训基地 就业零距离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核心特点。 

一、校企合作开办城市燃气专业的市场背景 

1.迅猛增长的天然气市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国民的青睐,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与煤炭和石油相比,更符合国家“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能源战略政策。从目前看,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消费天然气量等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我国城市燃气工业发展空间很大。这对于我院的城市燃气专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2.天然气管道输送行业对员工要求的特殊性。作为五大运输业之一的管道运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色。首先,石油天然气管道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将各行各业及城镇居民赖以生存的动力能源输送到终端用户。输油气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不仅直接决定着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处理企业的生产及效益,也与下游工矿企业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管道运输横跨地域广,用户种类多分布广。管道内充满高压、易燃易爆介质,管道的运营维护水平对沿途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的隐患;城市燃气管网密布于人口居住集中、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城镇,确保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网管理及设备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国家对城市管网的运营管理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特种设备作业管理人员资格考试办法,确保城市管网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需要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必要专业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安全操作规程、能熟练管网操作运营技能的专业化员工队伍。 

二、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实现现代化高职教育与生产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参与的多少与方式不同有多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等,我们学院基本实现了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校企实体合作模式。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适合于企业建设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依据,是为了确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通过参与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学院举办的人才招聘洽谈会,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了解城市燃气专业人才近几年的社会需求;通过西气东输、忠武输气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以及大量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技术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组织专业教师现场调研、技术服务确定城市燃气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就业岗位群;聘请15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并作为城市燃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50%左右。 

2.校企投资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双赢。第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专业从事输油气管道建设、管理运营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基地,由中石油集团公司投资在我院建设六个综合实训中心,其中油气储运专业占了两个大的项目:第一项用于长距离输油气干线及scada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培训长输管道模拟环路实训中心投资248万元;第二项用于城市燃气管网员工实用技能操作培训模拟系统投资140万余元。这两个项目已于2009年暑假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和2007年,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经过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科技开发部组织专家论证,学院先后立项《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和《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两个科研项目,管道局为这两个项目先后投资50万元和36 万元,其中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并在企业技术培训和高职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目前已经进入验收阶段。目前,学院城市燃气专业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技术与装备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同步更新的机制。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模拟训练环境,是深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实训基地的落成既满足了校内学生学习和取得职业资格证的需要,同时还能为合作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学院的培训档次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企业投资的目标。如我们与江西燃气合作,与西气东输合作,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参训学员可获得由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训环境,是学生亲历实践现场、锻炼实践技能的最佳场所。多年来,学院与众多天然气公司长期技术合作,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形成了稳定的学生专业参观、顶岗实习、就业及专业教师现场调研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环境,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学院有多届城市燃气专业的毕业生以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同时,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员工岗位技能鉴定等形式,为合作企业办各种培训班,如山西天然气公司输油气技术培训班、苏州燃气管网公司燃气技术培训班、广东lng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冀东油田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等多个班次的培训班。 

3.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最前沿的技能,才能传授给学生最实用的技能。学院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和激励机制,让教师直接参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型向教学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人才过渡。其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企业,主动开展项目服务、技能鉴定、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生产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近两年来,系部先后选派两名专业骨干教师到管道局利比亚项目部参见管道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输气管道运营技术服务管理工作;多名教师参与完成中石油管道分公司、管道局输油、输气、综合计量工考试鉴定,输油、输气工中高级技师技能鉴定二百余人次。学院是中石油的十大培训基地之一,多年来专业教师承担了多批次的中石油、管道局相关单位外派劳务技术培训班、输油输气等特种操作人员技能鉴定、管线运营培训班、输油输气管道技术培训班、数字管道技术培训班等的主要课程的培训任务,服务企业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校企共同完成科研公关项目。近几年来,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联合开发产品,企业将部分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交付给学院。教师们参与了大量的局级科研项目,如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控计算机仿真、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研制、长输管道站场变电所操作安全预警及模拟仿真培训系统研制、石油、气储罐区固定灭火系统自动控制装置样机研制、管道坡口整形机的研制、中心锅炉房变频调速技术研究、兰州—成都成品油管道动态水力工况分析、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灾害性地质地段施工技术调研、输气管线投产、利比亚输气管道项目管理、加热炉仪表安装等。通过联合科研,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现场的技术难题,同时又提升了教师的前沿技术水平,锻炼了教师的实践和理论能力。 

5.校企共同出版专业教材。城市燃气管网运营维护是比较新的一个技术领域,加之我国油气管网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市面上的专业教材大都不是很合适,偏陈旧,急需编写出符合现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教材,并且专业教材应体现适度超前和实用的特点。学院与石油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石化出版社联合,先后正式出版了《原油管道输送技术》《综合计量工》上、下册、《输气技术》《输油技术》等。学院对专业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是,要求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吸纳管道行业的专家参加,或请他们担任审稿,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编入教材,把现场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编入教材,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针对该专业的特点我们还编写了大量的自编教材,适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用性很强,同时这些教材多次用于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水平的参考资料。 

6.建立多证书制度。在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多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而且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学院积极地与合作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条件考取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如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国家质检总局长输管道安全管理、操作人员考试机构;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中石油特种工种作业人员技能鉴定站,为学生毕业时持有双证书提供了有力支持。考取上岗资格证书已经纳入了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学生毕业后可以持证直接上岗,由于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我们又有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很多企业不但从学院招走了大量的毕业生,而且还把从其他院校招的毕业生送到学院进行培训。 

三、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石油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政治思想解决方案

一、石油公司员工所面临的政治工作问题

目前,石油公司员工面对的政治思想情况还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前景还是后期的是否可成为再生资源这一系列问题上,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员工们各个思想中的摩擦,石油公司文化的背影思想观点,都开始在员工心理上抵触,个个都本着金钱至上的宗旨,完全体会不到自己所能发挥出的宏观价值,一味的在自己和公司的心理矛盾上,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石油公司在政治思想上对员工工作的不够重视,员工所提出的建议也都只是口头上答应,只关心生产和市场上石油产品所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只是做到了口头上重视员工所提出的所有建议,过后全都在行动上忽视掉了,让员工再一味的认为所谓的政治思想,其实是可有可无的,挣钱才地硬道理。

1、导致石油公司经济发展稳步不前的原因

因为石油公司对员工的不重视、肤浅,才导致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需求都在时刻发生着巨大变化,使石油公司这么大的企业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里,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迅猛发展,石油公司的员工政治思想对公司的恶势在也不断发生着转变。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面临的工作都已是双向选择,你可以选择我,我也可以选择公司,因为员工在思想政治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石油公司流失率也会大幅度增大,来来往往,石油公司发展没有了明显上升趋势,全是在培养中的员工,真正的正品员工屈指可数,如今这么吃香的石油公司却只能保持现在这种情况,稳步前进,因为它快不起来,对员工的思想上改变不了,石油公司起不了好的带头作用,公司和员工其实都是递近关系,中间有隔阂了谁也好不了,所以,搞好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政治思想问题是目前最最重要的关键。

2、搞好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政治思想是关键

其实,想搞好员工间的政治思想问题也并不难,毕竟现在这经济时代,也是石油时代,个个都奔着小康生活去的,机动车辆也真是突飞猛进的增长,石油量远远的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在这个无论是国内外还是现有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保证好了公司与员工政治思想上的关键问题,想不发展都难,争取也早日研发出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为国家,为全球也能做出一份巨大贡献,只要是公司与员工的思想能达到合一就行,员工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认真采纳,真心对待,可以以大会的形式公布对所有员工生产生活上有利的一面,比如说,让员工们都清楚的知道公司的前景命运和发展方向,是否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否体现出自己在公司中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否适个这样的生存环境,让员工自己来决定今后自己的命运,公司只要把这样多样化的形势表现给员工看就可以了。

二、如何解决石油公司政治思想

1、加强石油公司政治思想管理

石油公司的政治思想,其实和生产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思想和员工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并存的,要想互依靠,与时惧进,达成双赢。要以石油公司的生产为主体,抓住石油公司的性质和特点,不再一味的将政治思想工作按照传统老方法不是开会就是培训的,这其中只会让员工产生逆返心理,既使来开会的也都是带着强烈的不满,免为其难的在此倾听你在那长篇大论,其实只是为了不被扣除公司制度拟定的处罚金,所以,公司政治思想应综合着公司经济发展,有效并积极的抓住工作中的亮点和维持点,使经济发展和公司管理制度达成统一,积极采取各种对于公司发展有益的措施来维护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积极要点,争取让石油公司在更好的管理体制下突飞猛进,顺利并完成的达成国内外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指标。为企业,为中国更添一度光彩。

2、政治思想的解决措施

其实,政治思想工作这方面上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就包含一点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就是政治思想员工一般都是一个人好几个职务,虽说不是亲属关系,其他职位就跟舍不得放手似的,让有心人士空余想,而政治思想员工一点一人赶上多事,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适可而以的多建立下政治思想人员人的任务管理分配职责,争取做到是专人专职,让兼职量多多降低,这样一来,总体上,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就会发生巨大改变,毕竟让员工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发展观和人生观。另外,政治思想工作还应在生活上,进行大幅度改善,由于生活方面条件有点简陋,让员工感受不到一点温暖,试想一下,如果员工的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福利待遇上如果好了,哪个员工都不愿离开,只会让更多的亲朋好友的加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当中,毕竟各方面都好了,也就不用分心只能好好工作,谁都在想着“向钱看,向厚赚”挣钱才是硬道理。有句老话说的好“心冷则事不成,心暖必功成。”多给员工一些温暖对公司的经济发展和背影都会具有另一番的影响力。

总结:现在的石油行业,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看还是社会背影看,都是有很大而以很长远的市场,在这个突飞猛进的现在化科技社会里,石油是已成为现代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交通业的发达带动了石油业的发展,石油的开采却明显感觉到它的珍贵,不再生资源,只会让交通业进入僵局,石油公司现在的政治思想问题如果能够成功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其实和员工的实际需求也是相结合的,要让政治思想工作者在政治、思想、能力、心理等等各方面都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所以说,搞好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政治思想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早日研发新的可再生资源代替石油来维护交通业,现在是机动时代,机动车辆也在日益飞速增长,石油量毕竟有限,要使用者却是全球、国内外,将近80亿的人口都在使用石油资源,让我国石油行业再度进入新的阶级,让全球都在眺望我们中国的石油业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许石贤.浅析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今日科苑,2010(16).

石油毕业论文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11]17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批准号:粤教高函[2012]123号,项目编号:201237)、2012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17-02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而目前我国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社会对工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大量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暴露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竞争力不足。为破解工程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石油化工特色的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三分之二,工科专业办的如何将直接体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所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工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于2008年开始在部分工科专业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2011年向教育部申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并获得批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二个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从2010级学生开始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目前已进行了二年时间,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3+1”培养模式,即大学4年的前3年在校内学习(在校内学习的3年也有校内、外的工程实践),第4年完全在企业学习(包括毕业设计),其中企业学习阶段(1年时间)最关键。企业学习不是简单的实习,而应该是“学习”“实践”,应通过1年时间在企业的工程训练和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达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式,培养方案应包括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师资配备以及管理与考核办法,而且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已完成了企业课程、企业实训等企业学习内容和顶岗实习等,毕业设计正在进行中。在企业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以便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企业的支持力度是企业学习阶段的关键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学习阶段实行的是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就企业而言,其目标是组织生产、追求利润,并没有培养学生的义务,而且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它们并不希望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学习;就学校而言,希望学生在企业得到很好的培训,希望企业在学生实习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物质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为破解该难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原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公司、与国内三大石油企业关系密切这一有利条件,通过拜访企业高层,让企业高层明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后备人才,从而取得企业高层的理解与大力支持;通过走访校友遍布的广东省内三大石油企业的分公司,利用校友们在企业的突出表现现身说法,得到了省内各大石油企业的全力支持,相继在中石化茂名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和中石化广州炼油厂建立了部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制订行之有效的企业培养方案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利用学校为实施“卓越计划”在省内各大石油企业搭建的平台,专业教师相继走访了中石化茂名公司炼油分部、化工分部和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的电气车间和仪表车间,与车间领导和技术骨干探讨了“卓越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专业和车间指定了专门的负责人,制定了定期进行协商和沟通的机制;在车间技术人员全面了解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专业和车间相关人员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重点探讨了如何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企业技术人员就目前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气和仪表工程技术人员,该如何按初级工程师规格要求来培养学生,企业能为学生培养提供哪些条件进行了阐述,经过共同探讨,制定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的初步方案;考虑到毕业学生不可能全部在石油化工、化工类企业就业,专业负责人与实施“卓越计划”的广州东芝白云菱机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和茂名市自来水公司等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初步方案进行了修正,形成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实施“卓越计划”企业所能提供的条件,根据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继加以改进和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卓越计划”企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的。

三、规范实施企业培养方案是达到“卓越计划”目标的保证

1.企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开设有“控制仪表及装置”“电气控制与pLC”“DCS/FCS/SiS系统原理及应用”和二门选修等五门企业课程,这些课程在校内也同时开设。如何有效衔接这些课程的校内教学内容和企业教学内容是一个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通过与车间沟通,专业教研室和车间各指定一人来负责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课程在同一学期里开设,校内部分先进行,企业部分则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为了衔接教学内容,专业教研室要求在该门课程开设前一个学期由负责的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完成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讲义等教学文件,并提交专业教研室进行讨论修订,定稿后再要求负责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计。原则上,校内教师重点讲授课程的理论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以案例式教学为主,重点讲解生产实际中正在使用的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联锁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等内容。开设企业课程的另一难题是难以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中案例往往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不相符,为此企业课程先以讲义为主,同时专业教研室要求负责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总结,共同编写教材,由学校立项资助出版发行。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试点班已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了全部课程的教学,由于准备充分,规划周密,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材出版也已列入工作计划之中。

2.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突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因此企业实践安排有认识实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企业调研与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各个环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达到怎样的目标都进行了具体规划,要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都明确各个环节的作用和目标,确保他们在环节实践内容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如《仪表技术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已学过常规仪表的基本知识,对仪表的工作原理已有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经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决定该环节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拆装常规的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调节阀,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二是搭建一个简单压力控制系统,完成系统的接线、调试和运行,培养学生使用常规仪表、接线和进行系统调试等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结束语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年多的时间,通过与企业的通力合作,除毕业设计环节还没有完成外,其他企业培养计划都已顺利实施完成。由于各环节及环节内容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置合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基本达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Z].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5]黄锋.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石油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72-02

一、引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不仅要宽专业、厚基础,还应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有较强实践及动手能力的优秀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卓有成效的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简称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一次大练兵。可以说,毕业设计对于每一个毕业生而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深远的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评估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1]。尽管我校出台了毕业设计环节管理规定,但由于学生主观意识、教学客观条件和管理细节的实施等种种原因,毕业设计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质量亟待提高。如何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作者教学实际体会出发,结合自身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提高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观上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主观能动性。他们认为毕业设计无关紧要,不需要考试,通过率高,往往以边玩边做的态度进行,甚至有的学生仅用最后一个月突击,还有的学生出去找工作或实习,这样就造成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

2.实验完成质量有待提高。在毕业设计中,实验无疑是工科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器材短缺、实验场地过少和学生缺乏调研等原因,实验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些都制约着毕业设计的开展。

3.毕业设计缺乏创新性,存在着相近课题间互相抄袭或对某些论文或教材引用过多的现象。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工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雷同现象的发生。

4.存在教师指定课题现象,课题内容与本专业或学生就业方向距离较远,因此题目内容和选题方式有待改革。同时,个别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势必影响指导质量。

5.在论文内容上存在以下问题:引用部分过于冗长,而分析计算、设计或实验部分叙述偏少;不注重文献综述部分,查阅的文献过于陈旧,不是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过于随意,在文中标注的位置混乱;图标不规范,排版不重视;中英文翻译质量不高,存在中国式英语,甚至用软件翻译的现象。

三、提高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措施

1.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查。在选题之前应由各系开会进行研讨,保证各个指导教师之间题目不重复,同一教师的题目三年内不重复。题目应具有实用性、适中性、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又不能过大过难,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训练。在题目内容上,应符合本专业方向,多设置理论联系实际或解决工程问题的题目,以设计、实验和分析计算等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题目在设置上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题目确定方面,采取教师和学生互选方式,指导教师应设置多种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合适的题目[2]。我系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石油、中石化或中海油等与所学专业相关领域;非石油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领域;读研继续深造;非本专业领域。例如:对于签约石油行业的同学,可以选择与解决油田或炼化企业实际问题的相关题目;继续读研的同学可以选择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的课题,培养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未来工作需要用到各种计算软件的同学可选择用软件分析、计算或模拟等课题。只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毕业设计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去。总之,把毕业设计和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兴趣以及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3.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是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环节之一,但由于毕业设计经费投入有限,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缺乏,使实验不能充分进行。因为我校很多专业教师都承担着中石油、中海油或中石化等行业的科研任务,针对以上问题,将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作为论文内容,使学生加入到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利用科研经费补充毕业设计经费的不足[3]。这样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完成部分课题内容,同也时增加了学生去企业调研或观摩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或是将学科竞赛的题目联系到毕业设计之中,比如我校开展的节能减排竞赛和学校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等,对于立项的同学,学校会拿出专项基金进行支持,让获得立项的同学在毕业设计之前就进入实验室,利用充裕的时间更好地完成课题。总之,通过这些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去,有更好的实验条件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降低毕业论文抄袭的发生。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严把论文质量关,重视论文细节。通过引进和培训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配比,减少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这是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4]。可以根据职称的高低来确定指导的人数,对于高职称并带有研究生的老师,可以增加指导人数,让研究生辅助老师指导学生,这样既可以巩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又可以缓解个别专业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严把论文质量方面,除了对论文整体进行把握外,在细节上要做到文献综述可以把握最新学科动态、中英文翻译通顺标准、图表的绘制符合规范、论文撰写和排版符合学校要求、参考文献标注准确。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知道做学问是一项严谨和严肃的事业,这也是毕业设计的宗旨之一。

5.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对考核制度进行细化。以往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是答辩成绩加上论文成绩,所以学生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忽略毕业设计过程和细节,这样会使学生毕业设计不认真,快交论文前临时突击。因此,将毕业设计总成绩细化具有必要性。首先增加文献查阅成绩,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和关注中外研究进展的态度;增加中英文互译成绩,提高学生科技英语翻译和阅读水平;增加平时成绩,指导教师应确保与学生的见面次数,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将请假次数和天数以及不同阶段的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这样多方面考察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都加以重视,大大减少请假离校、临时突击等情况的发生。同时,降低毕业设计一次通过率,让完成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和所学技能最好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重要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本文在分析目前我校工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题目的审查、题目的确定、产学研相结合、注重论文细节和细化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这势必对提高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刚.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205-206.

[2]赵丽新,常向东,何浩,等.油气储运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研究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5):64-67.

[3]陶专.提高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