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七下总结十篇语文七下总结十篇

语文七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8:32

语文七下总结篇1

1.实施方阵竞争。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方阵,每方阵设一阵长;每大组设一组长。每日课代表检查组长,组长检查阵长,阵长检查阵员。自上而下的检查方式既起到了督促学习的作用,又确保了学习的质量。

2.落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利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的读音、释义,上课时或让同学完成“同步训练”的相关练习,或进行字词检测,将重点词语出示,指定几个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上黑板完成。

3.落实课堂笔记。

4.提高学习效率。在保证如质如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改善去年课堂上完不成作业的状况。如此一来,同学们的答题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动作慢的同学有了紧迫意识,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

5.增加“读”的数量。一是早读课上除了预习新课之外,采用方阵齐读的方式朗读《自读》和报纸上的文章。二是要求同学每人每月买一本有益开拓视野或有助提高写作水平的杂志,互相借阅。

6.强化学生自学。《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篇幅都比较长,没有充分的预习,课堂必然收效甚微。因此早读强调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完成同步训练基础题。

7.强化答问训练。

8.紧抓后进学生。上期少数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自由散漫,作业拖拖拉拉。本学期一方面让阵长时时监督,一方面教师勤检查、勤表扬。作业、背诵没按时完成,午休时间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做完、背完。经过一个学期的督促,这些同学上课时听讲认真多了,笔记也跟上来了,作业拖欠的现象越来越少。

9.推广阅读工程。一是让学生阅读本期规定的书目,做好摘抄,写读后感并装订成册。二是让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做剪报。三是让学生课外阅读小说《城南旧事》,利用晚自习看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让学生写观后感。学生的兴趣很浓,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10.督促每日练字。为了彻底改变去年下期少数同学自己马虎、卷面糊涂的毛病,端正全体同学的写作姿势,本期要求学生每天练字,阵长、组长、课代表督促检查。现在,除了少数同学偷懒以外,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每日练字的习惯。由此看来,本期开展的练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1.开展语文活动。

4月11日湖南网络广播校园主播大赛攸县选拔赛在长鸿学校举行。我按照海选方案在班级进行了指导,组织了班级海选。

4月13日晚,我指导学生参加了由攸县国税局和株洲市长鸿实验学校联合举办的攸县2010年税收宣传月“我身边的税收”作文大赛。徐菁等同学获奖。

4月16日~17日,全年级到网岭罗家坪举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归来,我布置同学们写实践报告,自己也写了两篇给学生作示范,并进行了相关的指导。经过指导和点拨,同学们的周记写出了自己的感触。很多同学写了三四页,事、情、景交融。此举真正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语文七下总结篇2

千歌万曲是我们全体人民对党的祝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一文艺晚会结束语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一文艺晚会结束语(男)无论多少优美的歌曲,也唱不够我们对党的爱!

(女)不管多么绚丽的诗行,也诉不尽我们对党的情!

(男)千言万语是我们全体人民对党的心声,

(女)千歌万曲是我们全体人民对党的祝福。

(男)今天我们激情澎湃,豪情满怀。

(女)愿伟大的党,更加光辉灿烂,愿伟大的祖国再铸辉煌。

(女)庆祝“建党_周年”文艺演出到此结束,祝来宾朋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谢谢大家,再见!

七一文艺晚会闭幕词男:美好的时光总觉短暂(背景音乐《同一首歌》同进)

女:欢聚的时刻总是难忘

男:难忘这动人的旋律

女:难忘这美好的时光

男:让我们在祝福中结束今天的演出

女:让我们在祈盼里迎接明日的曙光

男:衷心地祝愿星缘之梦前程似锦、蒸蒸日上!

女:衷心地祝愿来参加晚会的朋友们合家幸福、身体健康!

男:我们的演出到此结束

女:朋友们,再见!

男:再见!

语文七下总结篇3

关键词:虚词;以;文言虚词阶梯式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72-02

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可以说是“实词”的对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指出:“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其配合实词、完成语法结构的功能来分,虚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等类型。学好对实词有着重要的“协助”作用的虚词,不但是学好实词的必要,更是学好《语文》、提高表达能力的需要。因为,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一个虚词之差,可能谬以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则可语句增色。

古代汉语的虚词教学自初中阶段开始分步骤、成系统地进行,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初中学生的现代语文理解力已经基本成熟,这时要指引他们探求原本,追根溯源,了解古代文化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基础的条件就是,扫除语言阅读的障碍,做好文言文教学。而相比于现代汉语虚词来说,就初中段的学生学情来看,文言虚词的教学难度要高一些,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长期的教学试验中,我们找到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具体而言,即指,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找出文言虚词的多重意义在教材中的序列关系,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在强调中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为学生夯实文言阅读的基础。

以下,我们以常见虚词“以”的教学(初中《语文》人教版)为例,说明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

一、横向比较:对虚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综合

主要的做法是,与教材相比较,对权威工具书中“以”的用法进行汇总,总结得出7~9年级《语文》所包含的词语意义及用法。结果如下:(1)介词“以”意义众多。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2)“以”兼属连、介两类词。无论连词、介词,“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3)“以”还有动词用法。词典解释为:“(动词)用”;“介词,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说虚词的来源,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归纳整理,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1)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第一,“以”作介词,表示“用、把”,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以”作连词,表示“以便,用来”,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以”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2)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共出现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3)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本阶段总结复习,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以”译为“用”,它是动词还是介词?“以”作介词,一般在名词之前,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可译为“推辞”,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以”是介词。(2)“以”译为“因为”,它是介词还是连词?“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以”后紧跟名词“游”,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译为“因此”、“以致”,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以”为连词。

语文七下总结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Goforit!》(七上);词汇;对比分析

abstract:in2012,peprevisedtheoldeditionofjuniormiddleschooltextbookGoforit!andgreatchangesoccurredtotherevisedtextbook.thearticlecomparesthetextbooksofthetwoeditionsaccordingtotheaspectofvocabulary.thefindingsshowthattheneweditionoftextbook’skeywordsareincreasedbutthewords’totalquantityisdecreased;itpaysmoreattentiontothelexicalchunksandthetherepetitionofwordsisenforced.theauthorhopesthatthisaritclecanprovidesomereferenceforteachers’teaching.

Keywords:englishtextbookofJniormiddleschool;Goforit!(Booki);vocabulary;comparativeanalysis

一、两版单词在难度和数量上都有不同。如表3.13所示:

从表3.13可以看出,首先在单词数量上,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旧版单词总量共663个,而新教材单词总量共431个,旧教材单词总量比新教材多出了近1/3,多出232个单词。人名旧版78个,新版减少到28个。其次,在单词难度上,旧教材重点单词427个,新教材重点单词346个。虽然新教材重点单词量比旧教材少了19个,但因为新教材少了三个正式单元和两个复习单元,所以新旧教材平均每单元重点单词单词量几乎相同,新教材为28.8个,旧教材为28.7个。而对于非重点单词,新教材共85个,旧教材为236个,旧教材比新教材多出近三倍!新教材非重点单词每单元平均量为7.1个,旧教材非重点单词每单元平均量为15.7,是旧教材的两倍还多。难怪在李颖(2008)、邓生艳(2007)和刘兰香(2008)等学者在对旧版《Goforit!》调查研究中称,旧教材单词量太多,学生有点吃不消。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在单词总量和非重点单词总量上,新教材比旧教材大幅度减少,而对于重点单词,平均每单元单词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这充分说明,编者没有减少重点单词的总量,对于非重点单词则大幅度减少。同时也说明编者在履行《课程标准》上减负的要求,但是对于必须掌握的单词没有盲目的大幅度删减。这有利于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减少起始年级的学习负担。

二、新教材加强了词汇重复出现的次数。

新版七上的词汇按照“通过图画呈现词汇――通过听力加强发音和词性的结合――通过对话和阅读再次呈现词汇――语法练习巩固词汇――指导学生读后语境中理解词汇――自我检测词汇自身词汇学习情况”这一模式精心设计,通过这一流程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词汇并在写作中能够正确使用词汇。

三、新教材更加关注词块的学习

词块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流利的使用外语,语言的流利程度大部分取决于词块的组合(Lewis,2002:121)。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词块的设计比较简单,如旧版教材第四单元词块学习主要是在SectionB1a,将下列词语与图中物品匹配,而且没有涉及到这个单元的重点即in,on,at等方位介词的搭配。而新版教材这一单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词块,而且还把短文阅读中关于in,on,at等方位介词词块如:inthebookcase进行归类,并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总结词块,这样不仅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单词,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词块学习的意识。(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Lewis,m.2002.theLexicalapproach[m].Boston,ma:Heinle,thomson.

[2]邓升艳,2007.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语文七下总结篇5

“十七年”文学的复杂性在于它体现了政治与文学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一方面文学必须担负起弘扬官方意识形态的使命,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弘扬”违反了文学的精神,那么,它势必也对政治的宣传无济于事。因此,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必须从认识“十七年”文学中的政治与文学(人)的关系出发,这里之所以不再关注政治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政治”,就是希望回到一种“历史化”的思维下,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文学这样一些本源性的问题存而不论,而关注具体历史语境中政治与文学的结合方式。“十七年”文学有它特殊的处理政治与文学、政治与个人的方式,其政治与文学的结合方式也是多样的,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构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多层次性。具体地说,在“十七年”文学的作品中,既有政治化倾向明显的作品,也就是政治性高于文学性的作品,也有政治和文学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还有少数的注重个人文学表达的作品。而在每个作品的内部,其政治和文学结合的方式和程度也同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些地方的描写比较政治化、理念化,而有些地方又能够把政治与人的关系处理得较好,还有一些地方也会比较富有生活情趣并暗含一定的个人立场。也就是说,这种多层次性即表现在“十七年”文学的整体创作上,也表现在具体的文本中。就拿“十七年”文学对情爱的表现来说,就既有被政治规范的革命化、阶级化的情爱描写,如《艳阳天》中对萧长春和焦淑红的爱情描写就是以强调革命对于情爱的绝对优先性为前提的;也有对革命、阶级中的情爱的合理表现,如《创业史》中对梁生宝和改霞的爱情描写,就既包含了革命理性对情爱的制约,也包含了情爱的力量和革命理性所构成的冲突和矛盾;还有通过间接、婉转的方式对情爱本能的正面表达,如《山乡巨变》中多次对盛淑君和陈大春在约会时不经意的身体接触的描写就传达了作者对情爱本能的肯定;甚至也有对跨越阶级阵营的复杂的情爱关系的表达,如《辛俊地》中对革命战士辛俊地和地主女儿桂香的情爱悲剧的描写就包含了政治与人性的复杂纠葛……这些情爱描写方式都是“十七年”文学所特有的,表达的是作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对爱情的认识和体验。由此,我们不能再单纯以“压抑”和“被压抑”的模式来看“十七年”文学中的欲望表达,政治中的个人有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呈现方式,并且,它们可以和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一种多维的张力关系。

“十七年”文学文本中存在多种政治与文学(个人)关系的表达,有些是主流的、显性的、与政治比较合一的文学形态,有些是边缘的、隐性的、与政治有一定差异的文学形态,也有一些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文学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十七年”文学文本内部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内容的杂糅。对此,詹姆逊的解释可以提供一定的思路,他认为,“每一种文类-叙事模式,就其存在使个体文本继续发生作用而言,都负荷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内容。”“在一个文本内部,不同的叙事形式或‘文类模式’可以共存,并形成有意义的张力。”(4)“十七年”文学文本中各种叙事形式的共存,可以是一种和谐的张力关系,当然对于具体的文本来说,是否能达到“和谐”以及“和谐”的程度如何,这又要具体分析。有人说:“十七年”文学“既是高度一体化的,又是充满异质性的,是一体与异质之间的复杂缠结”(5)。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正是因为这样,不同的人才会看到不同的文学史风景。而既然是“一体与异质之间的复杂缠结”,那么,如何在这种“纠结”中对“异质性”的内容进行把握就成了关键。所谓“异质”,当然“异”的是政治的“质”,但对“十七年”文学来说,这种“异质”只能是相对的,关注“十七年”文学中的个人化的、审美化的表达,并非是要以某一种固定的价值为标准。洪子诚表达他对“个人”的理解具有启发性,他说:“个体的价值选择的独断性质是合理的、正当的,但是不应推论为普遍性的,进而要求其他人无条件地接受……如果把价值选择完全看成是个体的问题,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质。要是我们也认同下面的这样一种说法,即知识者的存在方式,不只是独善其身的‘逍遥’,而且要有‘拯救’的承担,那么,在‘价值多元’的境况下仅仅强调选择的个体性质,这是不大能解决问题的。”(6)虽然不能说任何对“十七年”文学中“非主流”性质文学的研究,就是剥离于特定时代语境的带有主观性的研究,但对这种文学存在状态的阐释是否符合文本的系统以及文本所处的历史结构却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由于我们惯用一些理论术语和文学史的线索对20世纪思想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进行评判,比如一说到“个人”马上就会想到“五四”启蒙传统,虽然这样一种联系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但不能忘记的是,“个人意识”中所包含的欲望、情感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思潮,它也是人性本然的组成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意识中除了政治理性,也会有生命感性,作家也会有对人的感性世界表达的渴望和冲动,这并不都是来自于对“五四”传统的自觉继承。“十七年”文学是如何体现上述那种多层次性,或者说在文本研究中哪些方面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细节”比“主题”重要。对于“十七年”文学来说,作品所表达的主题通常是清晰明确的,作品在总体上的情节走向、人物命运的安排是围绕某一主题而设置的,但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在文本的无数细微处往往包含着主题所不能涵盖的内涵,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的政治”,“细节被界定为感官的、琐细的与浮面的文本现呈,与一些改革、革命等等较为宏大的‘眼界’(vision)存在着矛盾关系,这些宏大的眼界企图将这些细节纳入其臣属,但却出其不意地为这些细节的反馈所取代”。(7)往往是在对细节的剖析中,我们能看到主题表达以外的内容,这也是“十七年”文学的特殊性所在。

其次是“过程”比“结果”重要。对于探究“十七年”文学的多层次性而言,某些题材的文本具有更强的可解读性。在“十七年”文学中,往往是那些反映革命战士成长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的题材的作品会充满一种“多声部”的特征,即体现不同话语的斗争和纠葛。尽管最终的结果是确定的,但在对“成长”和“改造”的过程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关系。在“十七年”文学中,即使是那些将个人和政治被认为结合得较好的作品如《三家巷》《青春之歌》《创业史》等,这种“结合得好”很多时候只是在文本的理性表述层面所取得的“胜利”,它带有作家对人物主观干预和塑造的性质,虽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如梁生宝、林道静等最后的人生选择仍然是从属于国家和集体,但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流露出的感性、个人的力量,仍然给文本造成了缝隙,这也正是这些作品被反复批判的原因。

再者是“经典文本”比“普通文本”重要。由于“十七年”文学总体上比较统一的特征,当下研究展开的重点仍然在对经典作品的“重读”上,因为经典的作品不仅能涵盖同时代一般作品的思想和写作特征,而且由于其在政治性和文学性的关系上的有力平衡,它在对政治、人性关系的理解上也就能远远超越一般作品,由此,它所提供的文本的复杂程度也会大于一般作品。洪子诚就坦言道:“我也是想能发现50-70年代许多被‘遗漏’的、‘另类’的东西的。我不相信那个时期,人的情感、观念、表达方法就那么统一为了寻找‘遗漏’的‘珠宝’,真花费了不少时间。翻过不少作品集、选集,各种过去的杂志,从《人民文学》,到许多重要省份的杂志。结果非常失望……”(8)

当然,以上“两个重要”也都说明“解读意味着不再把这些文本视为单纯信奉的‘经典’,而是回到历史深处去揭示它们的生产机制和意义架构,去暴露现存文本中被遗忘、被遮掩、被涂饰的历史多元复杂性”(9),这才是文本研究的关键。当然,以上所说的这种多层次性对于文本来说并非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这是因为很多“十七年”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当时影响较大的作品大都再版、重版过,而在再版和重版中,作者对原作进行删改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这种“删改”很多时候是根据现实要求而非文学要求进行的。这样看来,“十七年”文学的不同版本与现实政治之间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创业史》《青春之歌》《红旗谱》《三家巷》《红岩》等作品在不同的版本中所呈现的各种话语的强弱关系、组织关系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版本根据不同的现实需要进行了调整,当然删改的方向只会是越来越靠近革命话语和阶级规范,这就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因此对于“十七年”文学,我们不能笼统地就小说发言,而必须根据具体的版本来发言。正是由于“十七年”文学与现实之间强烈的对应性,它才会有激烈的随着现实变动的不稳定性,这也正是我们考察“十七年”文学的复杂之处。总之,对于“十七年”文学来说,在文本自身所反映的复杂性中,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结合的多种可能性所带来的文本的多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学史研究中,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理性的研究心态和价值立场,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从理论上来说总是第一位的,这也被看作是每一个“治史人”的基本职业素养。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中提出要“永远的历史化”,他认为有两条实现的路线:客体路线和主体路线,即研究对象(文本)的历史化和研究主体的历史化。(10)所谓“历史化”,即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客观化,福柯“知识考古学”方法对历史的态度就是关注历史形成的过程和肌理,而不作主观的价值判断。在这样的历史观念的影响下,“十七年”文学研究近些年的发展也显示出“客观化”的还原历史的努力。不过,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纯粹客观的文学史写作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是很多学者在实践中普遍感到的困惑。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就提倡一种“价值中立”的“知识考古学”立场,而李杨却指出,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实践,并未很好地贯穿这种立场。洪子诚回应说自己的研究中确实存在主观上的“启蒙主义立场”,并解释说:“我在《文学史》讲到的对价值判断的搁置与抑制,并不是说历史叙述可以完全离开价值尺度,而是针对那种‘将创作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抽出来,按照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作出臧否’的方式。”(11)李扬自身虽然在1990代末的研究中力图贯彻一种科学、客观的立场,但他在对“十七年”经典的重读中也并非没有价值判断和立场。逃离价值立场也是一种立场,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是必须的,但也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的使用都不是绝对的。

“文学史”的特殊性在于它考察的对象既是历史,也是文学,西方新历史主义把所有的历史都看成文本,具有虚构性,在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中,进入我们视野的“历史”也是文本——文学文本,文本的呈现方式是语言化的,我们只能通过语言走近历史,历史在被我们“还原”或“阐释”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叙述的方式进行,而我们叙述历史背后的方法、立场和语言却是多变的,因此我们所呈现的“历史”会呈现出多层次的状态。对此,我将具体结合“十七年”文学具体的研究状况进行说明。第一,进入我们视野的“十七年”文学文本本身就具有多层次性,对此,通过上述“十七年”文学中政治与文学(人)关系的多层次性的论述已经进行了一定说明,“十七年”文学政治与文学(人)关系的多层次性也必然会带来通过文本重建历史的多种可能性,这里的“历史”既包括文本所指向的文学史,也包括文本外现实的历史。有人认为文学史主要是审美的历史,而对社会生活没有责任,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和个人生活直接、间接的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它的内容不单包括审美的历史,也应包括现实的历史,也就是说,不仅历史事件在讲述现实的历史,文学文本也在讲述现实的历史,王德威说:“比起历史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所反映的中国或许更真切实在些。”(12)而由于“十七年”文学与现实之间较强的对应性,我们在面对“十七年”文学的时候,更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学和历史联系起来思考。在考察文本的历史性时,除了普遍适用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之外,当下学界所提倡的“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研究方法对“历史性”的发掘显示出特殊之处。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是重建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感,它倾向于透视文学史背后的形成肌理和组织方式,同时对剖析权力结构中话语如何被组织的过程有一定优势,如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一文的研究思路,关注的就是“当代文学”这个概念是如何被构造和描述的。在文本研究中,许多研究者也提倡这一思路,“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文本时,最重要的并不是从中寻找和发现某一个因素(如个体生命欲求等)并对其作出价值评判,而是阐释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组合方式。”(13)

也就是说,与以往文学史注重价值判断不同,“谱系学”性质的文本研究放在了“如何写”而不是“写什么”上,如果说通常的文本细读只是对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表面结构的分析,那么“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研究方法则重在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它能从另外的角度提供文本的历史性,即文本在叙事上的特点是由何种机制形成的、何种话语操控的,如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蓝爱国的《解构”十七年”》等专着就体现了这样的研究思路。不过,总的来说,在近些年“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文本实践中,福柯在思想观念上对“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影响要比其在研究方法上对“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影响大得多,这种“思想观念”主要指的是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理论”。由于“十七年”文学存在比较突出的政治话语对文学的组织和限制,福柯的这一理论看似对“十七年”文学研究就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实际上,把“权力”等同于国家政治是对福柯“知识-权力话语理论”的简单化理解。福柯“知识-权力话语理论”中的“权力”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权力”有很大差别,它更多是指由知识、话语的生产所形成的权力网络,同时,福柯对权力话语所作的历史性的分析,说明权力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并非想象的那样是“压抑”和“被压抑”的关系,不过,他的这种学术思想却较少对我们的“权力”研究有启发。与“十七年”文学高度政治化的语境相对应,很多研究者把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一些研究结论作为研究的基本前提,即承认权力话语对人的规训,人只是权力的被动服从者,这样的研究思维不能体现作家及文本的感性主动性,势必会对具体的文本缺乏仔细分析和研读,结果造成“十七年”文学研究出现了和过去以阶级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史研究同样简单化的倾向。同时,从思维特点来看,话语分析方法具有思想史、社会史、历史研究的特点,这对文学研究来说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缺陷,因为它偏向于理性和逻辑,缺乏对感性世界的细致感受和把握,用它来研究文学并不能显示出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话语研究的区别来,也就是说,话语研究更适用于研究普遍性问题的抽象学科,而不太适用于个性突出的文学研究。所以,倡导“谱系学”研究方法的李杨在面对“十七年”文学文本的时候,仍然说:“在目前包括‘文学生产’‘一体化’‘知识-权力关系’等众多新鲜有效的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方法之中,我仍然选择十年前确定的‘再解读’方式进入历史。”在面对文本的时候,如果说感性层面需要的是研究者与文本之间的精神对话,那么,在理性层面,需要的则是研究者对不同的文本所具有的结构关系的把握,这两种文本研究方式都不是用权力话语理论把文本处理成单一的结论。第二,除了以上所说的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多层次性以外,文本的历史性也与研究者所处的当下语境、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价值立场等有密切关系。没有主体对历史的介入就没有历史,这包含着历史叙述无法摆脱的悖论:当历史已经或者正在成为过去,历史的真实只能通过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获得,当代人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包含着他们自身的精神状况对历史的介入,在这一意义上,文本历史性的多层次性也是由研究主体所赋予的。

可以看到,在1980年代以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种观念的提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立场的出现都是由当下语境决定的,“复苏五四启蒙传统”“重申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寻找人文理想”“重塑时代精神”等一个又一个的文学话语类型和研究热潮实际上都隐含着置身其中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和价值立场,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福柯的那句“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话语的时代”仍具有真理性。因此,如果说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描述都多少包含和融入了阐释者所处的当下时代语境的因素,代表着在历史中寻求答案的冲动,那么,历史永远都不会只代表消逝的过去。在福柯那里,对历史的知识谱系学的分析,就是源于现实的冲动:“我起初是从一个用当代术语表述的问题出发,我想弄清它的谱系。谱系意味着我的分析是从现实的问题出发的。”也就是说,所有“历史性”的研究都会受到当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当代性”赋予了历史多层次的品格。实际上,正是上述一个又一个的“当下语境”给近二十年来的“十七年”文学研究打上了各种各样的烙印。同时,由于当下很多“十七年”文学的研究者都曾亲自经历过那个年代,因此,对文本的历史性研究也会受到研究者个人经验的影响。由于“十七年”特殊的历史环境,每个人对它的个人记忆是不同的,有些人对“十七年”有着深厚的“红色”怀旧情绪,这些主观的感情不会不影响到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判断。有1950年代出生的学者对此发言道:“我们一方面试图把文学史的写作变成一种冷却抒情的‘叙述’,并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取客观与超然的学术态度,同时又发现,当我们自己也变成叙述对象的时候,绝对的‘冷静’和‘客观’事实上是无法做到的。由此看来,并不是‘当代人’不能写‘当代文学史’,而是当代人‘如何’写曾经‘亲历过’的文学史。它更为深刻地意味着,我们如何在这过程中‘重建’当代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16)因此,在主观和客观、情感与理智之间如何保持一种良好的平衡,在对历史的理解同情和对历史的客观审视之间如何保持一种良心和责任感,都无疑是对“治史人”的挑战。再者,对文本的历史性的研究也受到研究者在一些文学问题上的价值立场的影响,这同样是构成文本历史性的多层次性的重要方面。由于“十七年”文学在文学创作原则上的特殊性,它的文学创作原则和标准与其他时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同时,其他历史时期如“五四”所形成的文学观念也会影响到“十七年”文学批评,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观念及其差异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就会一起呈现出来,如对柳青《创业史》中人物的评价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语文七下总结篇6

作者:郭冬丽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速度和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分别是:小学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字,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初中生为每分钟500字,课外阅读量260万字;高中生每分钟600字,课外阅读量150万字。总课外阅读量为555万字。要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能力。

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高效阅读。高效阅读是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等人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我国学生的阅读实际设计而成的一套阅读教学训练体系。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无论是阅读速度和阅读总量,还是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甚至超过语文课程标准的数倍。

为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速读固定程序训练

阅读前营造氛围,学生齐声喊出高效阅读口号:“我阅读,我快乐,我分享,我成功。”,让学生在群情激昂的氛围中进入阅读学习。

进行眼脑机能训练,主要有坐姿纠正、定点凝视训练、纵向快速移动训练、圆圈扩展训练、做眼保健操等,让学生快速进入高效阅读意识集中程序。

根据定势理论,把阅读的过程固定为七项内容。每次阅读时,都是顺着这七项内容来阅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书,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固定程序的七项内容是:

(1)文章题目

(2)文章作者

(3)文章出处

(4)理清主要情节

(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

(6)简析写作特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

(7)归纳中心思想及读后启示。

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文章,甚至搞科研读书时要寻找的内容;同时这七项内容中,不单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思考,要边读边思考,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已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精选阅读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教学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发现那些真正能为学生所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知识”,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让课堂更简单。

语文七下总结篇7

【关键词】习语数字七翻译

数字产生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总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贬褒吉凶和象征意义。数字“七”是俄罗斯人偏爱的,俄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固定词组中均有七;中国汉语中七的成语也不少。从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七入手,探讨其在俄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俄汉的数字文化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数字“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意义

(1)“七”这个数字在世界各主要民族、主要语言、主要宗教中显示出非常奇特的共性: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说“天有七重”,并称《古兰经》本身就是安拉的使者从七重天上带回来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信奉的《圣经》上说,上帝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类,并在第七日安息,所以称第七日为“圣日”;佛教有“七佛至尊”之说,尊称第七佛释迦牟尼为“圣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人都曾实行过的纪日法谓之“七曜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的《易经·复卦》称一周的第七日为“阳气由剥尽而来复”,故第七日为“来复日”;印欧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用“七”和“天空”组成成语来表示“非常愉快”、“非常幸福”。英语:intheseventhheaven;俄语: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

(2)汉语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不仅词藻丰富,而且极具表现力。就以“七”这个数字为中心构成的词组、成语为例,它们在运用中既准确地表示了“七”的内涵、本义,又通过外延、引伸、转义、比喻等起到言简意赅且含有褒贬意义的突出作用。如:

1)以数字“七”为首构成的词组,“七”加名词。如:“七艺”,“七德”,“七情”,“七音”,“七声”,“七方”等。

2)含有数字“七”与“八”搭配的成语。如:“七手八脚”(表示人多杂乱、动作不一);“七嘴八舌”(表示人多语杂,众说纷纭)等。此外还有“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拉八扯”等。

(3)在俄罗斯的语言运用中,用“七”这个数字构成的词组、成语同样不胜枚举。俄罗斯人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所以人们每逢节庆之时都喜欢送上七枝鲜花,以表达衷心祝福之情。俄国作家马克西姆曾说,如果把“七”赋予神秘意义的情况作个全面的统计,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俄语中的“家庭”[семья]一词就由七个“我”,即“семь”加“я”构成。

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大致有如下两种。

1)数词“七”加名词构成词组。这种词组往往“原义”和“转义”并用。

①емимильнымишагами

原义:七英里的步伐;转义:一日千里,飞速的发展(前进)

②семивёрстные(семимильные)сапоги

原义:七里靴(童话故事中可以一步迈七里远的靴子);转义:大步流星,日行千里

③семицветнаярадуга

原义:七色彩虹;转义:幸福的预兆,快乐的希望

2)含有数词“七”的固定词组,这种固定词组往往用“转义”而少用“原义”。

①семьразпримерь,одинразотрежь.

原义:量七次,剪一次;转义:三思而行

тутбольше,чемвкакомугодновопросе,надодействпоправилу:《семьразпримерь,одинразотрежь》…

这个问题比任何问题都需要按照“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来办。

②семьшкурспустить

原义:扒下七层皮;转义:痛打,狠抽

учисьже,каналья,астанешьлениться,семьшкурспущу.

鬼东西,你要学习,如果偷懒,我就狠狠地抽你。

③семьбед,одинответ

原义:七次灾祸一个责任,多犯少犯都有责任;转义:一不做二不休

семьбед,одинответ,намнечегобояться,поэтомуубьёмтебя。

我们一不作二不休,揍死你也不怕啥。

此外还有一些,如:cемьвёрстдонебес(走七俄里就到天国了;【转】天花乱坠,白话连篇);засемьвёрсткиселяхлебать(跑七里路去喝一口粥;【转】劳而无功,徒劳;засемьюзамками(上七把锁;【转】保密,守口如瓶)等。

2中俄翻译技巧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数字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对等就能使人理解的。从上文分析可见,虽然“七”在中西文化中都受到推崇,但它们的根源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七”具有模糊性,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所以在翻译时就得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

2.1直译

张培基曾指出,“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数字的计数功能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有相同之处,因此汉俄翻译中大多数带“七”的缩略语可采用直译,或用解释性译法。如:七点纸牌(семёрка);七边形(семиугольник);七律(семисловноевосьмистишие);七巧板(детскаяигрушканаборизсемидощечек)等。

2.2意译

有时为了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解释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认为,作为最后一招,解释就是翻译。词组一般可以直译,成语一般常可意译。

2.2.1成语的俄译:一般均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意译,但应与原文相照应,该文则文,该白则白,并尽可能用俄语相应成语表达。例如:

(1)вверхдном,乱七八糟,原义底朝天;

приехавдомой,онувидел,чтовсёвкомнатебыловверхдном,ведьворвходилвегоквартиру.

当他回到家后,看到所有的东西都被小偷翻得乱七八糟。

(2)разбитьвпухипрах,七零八落,原义为击得粉碎;

нашаармияразбилапративникавпухипрах.

我军把敌军打得七零八落。

(3)сердцененаместе,七上八下,原义为心不在原处

онидётпоулицевполнойрастерянности,сердцебыловсмятении.

他六神无主地在街上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的。

2.2.2俄译汉

俄语里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汉译时的原则和方法完全同汉译俄的要求。只不过要使用的成语尽可能以“四字式”表达为宜,以显简洁明畅,整齐雅丽。例子已在第三部分中列举,现仅再赘叙一例以见一斑。

когдамычерезвесьгородвезлиихвдетдом,ячувствоваласебяпрямотаки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отсчастья.

当我穿过市区把他们送到保育院时,我真是陶陶然,心花怒放了。

3结语

每种语言都拥有其固定的习语,它们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各种思想和概念,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俗。为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数字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了解中俄文化之异同,又要深入领悟中俄语言表达之精邃。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大学.большой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словар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语文七下总结篇8

关键词:数字中西方文化数字文化差异

在文化语言学课上,老师讲到了数字中蕴含的文化含义,比如说“七”这个数字,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数字,为什么呢?在古代传说中,明明有关于牛郎和织女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相见的故事,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七”也应该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才对。我对英语很感兴趣,自然就想到英语中是否也会有相应的说法,发现在英语国家中,人们看重“七”,认为它吉祥有力。对数字的喜好,以及人们赋予数字的内涵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于是我对数字中的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词汇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数字作为词汇中的一部分内容必然承载着文化的内容。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其初始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使用数字的名族的不同,在宗教、历史、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的数字虚化了,并且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

1.数字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就意识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一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产生了“数”的概念。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当指头不够用时,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在经历了上万年的发展后,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才出现了书写的记数和相应的记数系统。因此,从词源上看,数字最初的意涵就是数目的标记。中国和西方的数字在起源上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以记数的。

西方人用的阿拉伯数字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并改进,随后传入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十四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加速了“阿拉伯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和应用,并最终被全欧洲人使用。而中国数字,即汉字数字的起源始于甲骨文。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记数,并逐渐演化下来,形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后来随着古人认识的深入和思维的发展,汉字数字单位不断增加,后又有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等等。阿拉伯数字大约在十三世纪时传入中国,但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中国人广泛采用。现在中国的记数系统被承认和采用这两种记载方式,但是阿拉伯数字在计算方面的优势使得它的运用性更加广泛,更易被科学界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大有取代汉字数字的趋势或者说在“使用认同感”上不断占据上风的趋势。

2.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

2.1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价值观。

华夏文化自古崇信阴阳二元说,《易经・系辞上》讲:“易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人的这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审美心态中,就是认为偶数是吉利的。由于对偶数的偏爱,再加上原始宗教和道教都尊崇偶数,便形成了汉民族崇尚偶数的习俗,汉语中偶数及其倍数几乎都含褒义,预示吉兆。而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六”是一个和谐的数字。常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者天地四方,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庄子・齐物论》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当时似乎就已经有了可能存在四维空间或多维空间的问题。中国人对“六”情有独钟,把它看做吉祥的数字,俗语“六六大顺”就是最好的印证。我国古代有“六经”;诗经中有“六艺”;周代兵书现存有六圈,称为“六韬”;明代有“六子全书”;古代农牧社会以“六畜”、“六谷”为本;周代政区分为“六乡”,官制设“六府”、“六官”。美国前总统里根离任前在贝莱尔市买了幢别墅,当获悉别墅门牌号码是666号时大惊失色,因为三个连写的“6”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兽数字”,是魔鬼的代号。这使得里根想起了肯尼迪总统是在11月22日被刺身亡的,这几个数字之和正好是6,那天又是星期五,而在英语里“Friday”恰好由六个数字组成,凶手又是在六层楼上向肯尼迪开枪的,这三项“6”组合在一起正好是666。由于这些原因,迷信的里根不惜动用总统权力为新别墅更改门牌号。

2.2数字文化与神话宗教。

出于恐惧和迷信,古人把原本不具有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数字神秘化了,像迷信宗教神魔一样崇拜或畏惧。不同或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可以成为或神圣、完美、幸福,或罪孽、丑恶、不幸的象征。数字禁忌,各种文化都有,古今中外相通,虽是迷信,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里就涉及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关于“七”这个数字的文化内涵。

虽然“七”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但是“七”在汉语中是人民常常忌讳的数字。这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都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等;在西方国家,人们看重“七”,认为它是吉祥的,因为上帝在七天之内完成了创造世界万物的壮举,圣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主祷文分为七部分,等等。英语带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athingsevenyearsandyouwillfindausefor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amanmaylosemoreinanhourthanhecangetin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tobeintheseventhheaven.(极其快乐。)等等。

2.3数字文化与谐音、谐义。

由于任何语言的语音结构都是有限的,而客观对象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表现无限的客观对象,便有了同音词,因此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数字文化在汉语中的谐音现象很常见。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因为它与“死”谐音,中国人大都不愿意要“174”和“154”为尾数的车牌或电话号码,因为这些数字听起来像“要气死/要妻死”和“要我死”。而由于“八”在汉语中与“发”谐音,“六”与“路”谐音,因此很多商人喜欢“888(发发发)、168(一路发)、918(就要发)”这些数字。数字的谐义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以“八”为例,由于该数字在汉字中写为“捌”,有“别”在内,因此许慎《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与分别有关的意义,这种离别之忌依然保留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之中。美国更有一个以“88”为名的小城,8月8日是该城的法定假日。“8”在英国也是吉祥数字,最难得的是,1988年8月8日下午8时18分,安德鲁王子的妻子生下一女婴,英王子在一个世纪之中只有这一次集中了这么多“8”的时候喜得千金,成为举国美谈。

2.4数字文化与虚指。

在众多的英汉数字习语中,数字并不只是局限于计数,数量的虚拟,在习语中已失去数字的计数意义,而转化为表现时间、空间、物状和心态的形容词,时间之久暂、时空之广狭、物状之大小、心态之忧乐,有时用数量来形容,比起一般的程度定语和状语,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用“三分钟热度”来比喻因为一时冲动而产生的短暂热情,用notinahundredyear来表示“决不,永不”的意思。

英汉数字习语中虚指“多”、“少”或“程度的高、低”等,往往借助于夸张或比喻的手法给人以较为深刻的印象或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但由于英汉满足文化的差异,英汉习语中所喜用的具体数字并不完全相同,且英语习语中数词这种虚指的情况要比汉语少。汉语习语中的数字虚指多借助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等数字。例如:用“九回肠”表示心中的愁闷、痛苦到了极点,用“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诫,“十步芳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等等。英语中的数字虚指则多借助于较大数目的数字,如“hundred”等所构成的数字短语或将其用作复数,“hundredsof”,等等。例如:ahundredandone(许许多多,数以百计),nothundredmilesaway(近在咫尺,本习语常用于说话人不愿意说出准确位置),athousandtoone(千对一,几乎绝对的),achanceinamillion(非常侥幸),amilliontoone(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等等。

3.结语

数字词,以及与数字有关的知识在东西方的语言文字、习语表达、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了解东西方的数字文化观,对于学习东西方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如果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不了解东西方数字文化观的差异,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以致产生严重后果。数字文化中不少数字都与文化禁忌、宗教禁忌、社交禁忌有关,所以应该重视数字文化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有助于不触犯对方禁忌,恰当得体、成功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卢红梅.华夏文化与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语文七下总结篇9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F设问G反复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语文七下总结篇10

关键词:七年级单词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较小学阶段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中,最让学生头痛的就是单词。以现阶段江苏使用的译林版教材为例,小学阶段每单元的单词量平均在15至20个左右,而初中每个单元平均在50至60个左右。因此,七年级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理解、归纳、深入记忆单词,为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词汇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就自己在英语单词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教师应对七年级教材与小学教材进行系统地比对,有目的地教学单词。

七年级学生英语单词的学习是建立在小学四年英语学习基础上的,七年级的许多单词往往是小学阶段学过的。以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2为例,Unit2共有单词30个,其中小学阶段学过的是23个,实际需要学习的单词只有7个。但某些教师未对七年级教材与小学教材进行系统的比对,还按新课教所有单词,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2.教师应分析学生学情,使学生分层分类记忆,让人人有所得。

七年级学生与小学阶段所学英语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农村初中,许多学生来自不同村小,受诸多条件的约束,大部分村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及镇中心小学学生英语水平。教师在教学单词时,应充分考虑学情,可以把单词分成基础单词、重点单词和拓展单词,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让他们掌握不同的单词,不搞一刀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词性的类别是初中学生需要重点区别的,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时,能根据词性的不同将单词进行分类,更有效地内化单词的用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单词、词性之间的变化,为练习语句、语篇打好基础。

3.教授单词的方法应多样化,不要照本宣科。

教师在教学单词时,不要沿用传统的老方法:教师教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抄写、背诵、默写。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应适当延伸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孤立被动地让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生词,应该提高单词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如果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模式中,只会觉得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兴趣与信心。

4.单词与读音相联系,进行有效记忆。

英语单词的拼写与发音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看到一些生词时,会根据其拼写进行发音的猜测,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发音来记单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七年级要进行系统的音标教学。在七年级单词教学中,可以将音标教学和单词教学融合在一起,刚开始时可将辅音和辅音字母组合比较多的单词着重强调,将词形和词音结合起来,例如发音为/t/对应的字母一定是t,再将元音及元音字母组合的词形和词音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坡度的设计,有利于单词的拼写和记忆。

另外,在记忆比较长的单词时,可以有意识地对单词的音标进行音节划分,再根据每个划分的音节对应的发音,将每个音节转化成字母组合,久而久之,学生拼读与记忆单词的能力自然会增强。

5.归纳、对比单词,拓展词意,增大记忆空间。

如果每个单词都需要一个孤立的记忆空间,那么只会让学生的记忆能力越来越弱。很多单词在构造上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对单词进行归纳总结,让单词在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状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达到最优,同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可能。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能注意和探索一些单词间联系的很少。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帮助学生对结构类似的单词进行归纳总结,增强记忆。例如在小学阶段就有“er”字母结合语音的介绍,如果在教学新的单词前,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像“mother,sister,teacher,winter”这类单词“er”位于单词结尾处,发音以/?藜/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master,player,member,letter,quarter这一类以“er”结尾的词语时就会更省力。

在教授单词时,除了字母的组合可做对比和例推之外,还要渗透构词法。七年级上册Unit1中的dancing,swimming等生词,在课文中是以love/like/begoodatdoing这样的结构形式出现的,教师可以就V-ing形式作简单延伸,缓解学生正式学习进行时态的记忆压力。

英语单词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例如light这个词,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这样记忆:light是灯,打开它后能看到light(灯光)光,光照到物体上,让它的颜色变light(淡了)。这样的联系也许有点勉强,但能使学生在学习生词的第一时间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效果。学生在自学生词时,形成勇于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忆的实践能力。

6.注重在语境中教单词。

现行的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能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教材中涌现的多彩世界有时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明显的脱节,怎样做好语境与实际生活的过渡,并创造现实语境教学单词,是值得每位英语教师深思的问题。例如笔者在向学生教授hamburger这个生词时,根据新沂地方生活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xinyihamburger,并由hamburger引出ham是火腿,既教生词,又使农村学生了解汉堡实际就是面食里面加点火腿。学生在轻松掌握生词的同时,了解汉堡的构造,一举两得。

7.常用常新,多种方式巩固单词。

当学生对生词进行了初步的词形词意记忆后,怎样温故知新、常用常新呢?

(1)设计好巩固的活动是单词最终被学生内化的重中之重。

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单词,同时避免机械、枯燥无味地记单词,教师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句、语篇中练习单词,使他们从不同之处全方位了解单词的意思。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学过的单词设计在一些练习中,提高重点单词在学生面前出现的频率,减少单词被遗忘的次数。同时学生能从这些练习中找出自身欠缺,教师也能发现学生普遍性的错误,以便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这种合理语境的创造和练习,比教师花大力气讲解单词用法有效得多,学生更乐于接受。另外,教师还可通过一些活动如默单词比赛,强化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丰富检查方式,完成单词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