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十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十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5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1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我首先用德律己。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及时总结得失,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本学期全勤,没因个人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的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并与本年级组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结题工作。

2、用心教学。真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整体上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4、完成了如下知识教学目标: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比较大小等。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3、对学生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认真审题、自我检查的能力。

>>更多同主题文章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2

要] 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中,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着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内容零乱、结构松散、系统性欠佳等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编排;问题;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秉持新课程理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新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新教材在编写的指导理念及内容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教材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称为“双基”. “双基”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对于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工作能力是必要的.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课程改革,传统的“双基”都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必须加以保留的. 基础教育只有以“双基”为中心组成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长期以来,注重“双基”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大优点.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规则等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 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概念、规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开展计算和推理,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形成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者加涅(Robert m.Gagne)将概念、规则看成是智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提出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由概念学习上升到规则学习的层次关系,这是有道理的. 尽管近年来有学者把“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但“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新的理论都不能颠覆“双基”的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界对数学新教材忽视“双基”的质疑声不断. 笔者结合使用新教材的切身体验及与一线教师访谈后,认为对新教材的质疑绝不是无稽之谈.

(一)教材中数学概念表述不严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一定阶段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和出发点.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

概念的清晰表述要借助于严谨规范的定义.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概念的掌握要建立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之上. 但新教材多处对数学概念没有下定义,只是给出了概念的一些正反例证,让学生“感觉”概念的内涵. 教材呈现数学概念时多采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描述,如“像这样的……,叫做……”. 现举相关例子如下:

1. 三年级下册中对“小数”的解释是:“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 四年级上册中对“射线”的解释是:“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3. 五年级下册出现的“因数”“倍数”“带分数”“最简分数”“众数”等概念都没有作出具体定义,仅列举了一些相关例子.

数学概念缺乏严谨规范的定义表述,而只是形象化地描述,这样的描述未涉及概念内在的逻辑属性,仅停留于肤浅的表面认识,难以深入透彻,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感. 定义的缺失难以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半生不熟的模糊状态,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概念缺乏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会严重影响后续对概念的运用.

(二)教材中重要规则不醒目,重点内容不突出

规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或提出的科学原理和定律等,这些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叫“规则”. 规则学习也称命题学习. “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较高层次的学习,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形成都要以熟练掌握规则为前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都是对规则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因此,规则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材,篇幅中的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重要内容的呈现一定要明了、清晰、醒目. 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但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呈现不醒目,重要结论、规则没有以黑体字或其他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次要信息和关键信息区分不明显,结构松散、内容凌乱. 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也对教师和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和整理知识造成不便. 现就相关问题举例如下.

1.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节,页尾方框中的内容就是四则运算的重要规则,但由于其出现位置和字体在整个篇幅中不够醒目,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节,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步骤和规则不够系统详细,只是几句简单的问答.

此外,教材中还有多处存在类似问题. 五年级下册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分母通分”介绍不够详实,例题演示过于简单. 六年级上册中分数除法的过程和规则不清楚,等等. 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教材中重点内容不突出,篇幅花哨凌乱,例题的演示、讲解不够透彻,使得学生学完书本后犹如过眼烟云,难以留下实质性的东西.

(三)教材内容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通过验证而形成的科学结论. 就数学课而言,主要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关注数学结论. 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从例子到规则”的原则,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由过程导出结论. 但教材中多处为开放式结尾,过程翔实而结论不明确或根本没有形成结论. 现列举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1.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自己得出读大数的方法,却并没有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一节的内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真正能够掌握大数读法的学生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能掌握读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和方法.

2. 四年级上册中“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怎样进行计算,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此外,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及“角的度量”等内容也都是只有过程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步骤等结论.

教材中结论缺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访谈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新教材注重理解与应用,却淡化了对基本结论的掌握,特别是忽视了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 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要总结出结论并要求学生抄写下来. 但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受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总结出的结论良莠不齐,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难以完成这一任务,也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拿着过去的教材把定理和定义补齐”的现象;二是教材篇幅小,无足够空间誊写教师的“圣谕”,抄在笔记本上则容易丢失;三是低年级学生受书写能力限制,无法完成抄写任务.

新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后得出结论,从中可以窥探出发现法教学的影子. 发现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发现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过程而去“发现”,最终目的还是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发现而获得的结论. “要使学生打好“双基”,必须既重视教学的过程也重视教学的结果,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因此,为了便于教学,教材非常有必要把重要结论整理在书中

此外,发现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考虑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教师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 新教材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不适应性更为明显.

教材内容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新教材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将同一个问题分散在不同年级学习,致使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全面、深入透彻. 总体上看,教材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一)内容衔接有断层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中始终没有交待小数的读法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但在随后的练习题中却出现了“读出小数”和“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题,例题与练习题难度不匹配,例题肤浅、难度小,课后练习题却难度大. 又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节中,始终没有介绍什么是“圆”,却直接引出了“圆心”“半径”等圆的相关概念;四年级上册练习十二第8题突然冒出“对称”概念,但前面并没有与“对称”相关的知识做铺垫,而较为系统的“对称”知识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 教材知识衔接之间存在断层,内容跌宕不平,加大了学习难度.

(二)知识系统性欠佳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过于肤浅,直到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中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最好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下册出现了统计和数据分析,但没有继续引出统计图的画法;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一节引出了“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但却始终没有交代什么是“直角”. 同样,对于“周角”也只画出了图例,却没有进一步解释周角,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这样就使得教材内容零散,系统性不强.

(三)练习题目设计不严谨

三年级下册第35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前提为“一间教室大的草坪,1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问“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这个题目设计明显不严谨,问题应改为“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1天用?”否则无法计算.

对改进教材内容编排的几点

建议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自主加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数学教学专家. 这种理想化的设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我国大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由于水平所限,难以胜任“用教材”这一使命. 因此教材内容编排应尽量做到具体化、细致化和可操作化. 这样既可以为教师教学带来方便,也可方便学生自学. 成功的教材编写应该在没有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内容,但新教材中的定义、规则、结论不详,内容零散,不利于自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1989年颁布的nCtm(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数学课程标准》由于不重视基础训练而遭到众多批评. 2005年,一些数学家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中包括:(1)数学需要使用有关精确定义的对象及概念进行小心推理. (2)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整数运算的法则,这些基本算法是数学的主要智慧结晶之一. 这些共识促使nCtm《数学课程标准》做了修改和补充. 2006年,nCtm的《数学课程焦点》力求在保持创造、发展的同时,强调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新《标准》中重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相信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不久也将提上日程. 在此,建议教材作如下改进:

(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凸显基础知识的地位

1. 教材对数学概念表述要严谨规范

建议教材对数学概念做形象化描述后再做出严谨规范的定义,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 教材内容要重点突出

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结论等应以强调的方式呈现,如统一用醒目的黑体字或单独在特殊位置呈现等,使教材内容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 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3. 教材内容应使“过程”与“结论”并重

教材应在注重“探索”“发现”的同时注重“结论”的归纳与整理,既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又要注重掌握通过发现后获得的结论.

以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节中“大数的读法”为例,大数的读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要掌握大数的读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可以将大数的读法和程序归纳如下:① 标出数位;② 分出数级;③ 读出数字.

再以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节为例:可以把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骤归纳为:①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②选定量角器的一边,使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③从量角器选定的一边出发,从0刻度数起,角的另一边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总结整理出发现后获得的具体结论,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会有章可循,结合练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智慧技能的形成.

4. 教材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建议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标题醒目、主题明确;篇幅整齐,内容清晰;逻辑严密、系统性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统计借阅分析

本文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2010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借阅状况,希望能对借阅分析有兴趣的老师提供一些素材。学院现有学生7770人,设有8个系30个专业方向,以文科为主,下面分别多个方面来论述纸质图书的借阅状况。

一、馆藏图书结构

2010年学院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152651种,483524册,其中可流通图书有381696册,占总册数的78.94%,图书种类涵盖《中图法》的所有22个大类,但主要是与学院专业相关的大类:B类有19868册,占总册数4.11%;G类有70585册,占总册数14.60%;H类有104212册,占总册数21.55%;i类有97490册,占总册数20.16%;J类有63547册,占总册数13.14%;K类有37107册,占总册数7.67%;t类有25809册,占总册数5.34%。具体见表一。

表一2010年各类图书分布表

二、读者统计

2010年学院有学生读者7770人,各系人数分布如下:外语系2453人,国际商务系1311人,学前教育系843人,音乐系1027人,美术系781人,中文系687人,信息技术系539人,舞蹈系129人;有借书记录的学生读者7056人,占90.81%;有714个学生没有借书记录。具体见表二。

表二2010年各系学生统计表

三、借阅统计

2010年学院读者的借阅总数为220855册,其中学生借阅总数为212952册,生均借书数为27.4册,书库开放时间为241天,图书馆平均每天的借书总数为916册。其中五山校区书库借书总量为74302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308册;燕岭校区中文书库借书总量为92246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383册;燕岭校区外文书库借书总量为54307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225册。具体见表三。

表三2010各系学生借阅统计表

2010年借阅量在前五名的类别是:i类有63779册,占28.88%;H类有58438册,占26.46%;J类有29285册,占13.26%;G类有21852册,占9.89%;B类有11692册,占5.290%。具体数据见表四。

表四分类借阅统计表

四、借阅分析

从表二的学生统计可以看出,有借书记录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90.81%,说明大多数学生爱看书,能够从图书馆藏书中获取课外知识,喜欢利用图书馆资源来学习和提高自己;从各大类的借阅比例与馆藏图书结构来看,两者基本相符,说明馆藏图书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服务方式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别,说明高职学生非常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作品比较偏爱,排在第二的是语言文字类,借阅量也非常大,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a、B级,专升本自学考试等考试类书籍总是供不应求,对于教材的配套用书、求职面试、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图书非常需要,美容、化妆、服装设计及旅游方面等生活实用类图书也很受学生们欢迎。

从分类借阅统计的结果来看,学生所借的图书在《中图法》中22个大类均有所涉及,说明同学们爱好广泛,知识面广,但主要还是借阅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如:i(文学)63779册,占28.88%;H(语言、文字)58438册,占26.46%;J(艺术)29285册,占13.26%;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21852册,占9.89%;B(哲学、宗教)11692册,占4.80%,t(工业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类))10961册,占4.96%,这六个大类的借阅量占总借阅数比例超过88%,这些大类也是学院各专业所涉及的图书类目,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馆藏图书结构必须符合专业设置,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2010年学院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借书总数除以可流通总数)为58%,借书总量比2009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拥有电脑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可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二是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增加,学生的一些阅读需求可以通过数字资源来满足学习方面的需求;三是购买图书的复本数少,每个校区一般为1―2册,导致一些学生想要的图书很难借到,即使再增加一些复本,对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畅销图书等这些同学们需求数量大的图书来说,也是不够的;三是学生们读课外书的兴趣有所降低,体现在借书总数的减少和不借书人数的增加。

从表二及相关统计数据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是一致的,另外不同系别的学生的借阅状况又有所差异,外语系、国际商务系、学前教育系、中文系是以英语为特色开设相关专业,学生们要阅读大量的英语类图书和相关背景知识,所以这些系的学生的借阅量都较大;美术系学生要参考大量的美术作品来提高专业水平,所以借阅量也较大;而信息技术系的学生要看完一本计算机类图书或学好某种软件,要花较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相对来说借阅量不大;音乐系、舞蹈系的学生要学好一种舞蹈、一首乐曲,往往要长时间地练习,花在看书上的时间反而不多,所以对专业书籍的要求也较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4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常见的量;复习

众所周知,整理与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每一册的最后一章都有所安排,但是六年级下册的这一章整理与复习与其它几册相比,不仅内容上比重多了,而且目标的定位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就以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中一课《常见的量》,谈谈我对六年级总复习教学的简单体会。

一思:六年级总复习和单册复习有何区别

上学期,我有幸尝试了《常见的量》这一节课的复习研讨,一拿到教材内容,我就在思考:既然是六年级总复习的内容,那么和单册复习有何区别,深入研究后发现:

1.系统性更强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虽说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单元、每个学期,都有整理与复习,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六年级总复习实在平时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和比较、对照。这样,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就有机会得以沟通,进而形成中恒练习的知识体系。

仔细研究《常见的量》可以发现:这一内容知识点较分散,平时的联系也比较少,因此加强整理与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2.历时性更久

六年级总复习和单册复习相比内容涉及面更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因此学生更容易遗忘。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量”这一块的知识有不少篇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涉及到的计量单位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见下图):

不难看出:《常见的量》这块内容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基本上每一册有些安排,等到六年级进行总复习,学生很容易将以前学过的知识遗忘,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完整地整理这些知识点也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3.思维性更高

六年级总复习与单册复习相比,更是小学生形成、总结学习经验的有利时机,利用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经验,分享他人经验,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常见的量》复习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善于就题论理、论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一般的解题思路,促进学习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二思:常见的量还应关注学生什么

《常见的量》这一节课,翻开课本,我就在思考:这一内容的知识点有哪些?马上想到的就是: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等具体的计量单位、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单位之间的“改写”、测量等,但是作为六年级总复习里面的内容,还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复习任务,那是什么?

我深思了很久,突然想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小学阶段,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常见的量”的学习。这种“定量刻画能力”不是一个课时就能培养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发展起来的,具有生长和成熟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复习任务还应该关注学生定量刻画能力的复习,培养学生数学核心思想。

三思:如何让《常见的量》复习教学更有效

对《常见的量总复习》一课的设计与执教,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课,一边上课一边反思,力求让《常见的量》复习教学更有效。教案从粗糙逐渐变成熟,从中收获颇多,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堂好的复习课是怎么炼成的:

1.回顾整理,理清脉络,凸显系统性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2.合作学习,查漏补缺,凸显完整性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小组活动,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主进行知识整理,交流学过的各种量相应的计量单位,最后汇报整理方法和整理成果。这一展示学生整理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各种“量”之间的关系,使知识系统网络化,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整理,提高了学生有序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在学生汇报整理成果时,我完全放手于学生,充分给于时间让他们进行生生交流。“我是这样整理的……”“你们有什么意见吗?”“我认为……”“好的,谢谢。我接受!”“还有要补充的吗?”在这样的对话中,不仅可以避免枯燥的整理,而且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查、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关注重点,突破难点,凸显思维性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接着对这些知识实施精加工,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内化。

本节课中,我安排了“感悟1个单位的大小”的游戏环节:教师说一个数量,学生从老师这里找出相对应的实物,如果没有,就通过用手比划、口头描述、举例等形式感悟一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之后,又安排了如: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一米内大约可放几支铅笔?教室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等此类习题。让学生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量感,使学生对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也突破了难点。

4.综合应用,联系实际,凸显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6

汉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起点。识字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是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开端。民国时期教科书的识字量较低,其分布有的呈倒“U”型,有的持续递增;字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即字从文;识字教学的方法基本采用随文分散识字。因此当时的教科书识字编排具有一定的特色,重温经典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语教科书字量字序识字教学

民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识字教学作为教育领域基础学科的基本任务,其探索历程也一直延续着。笔者从民国教科书中选取了五套不同时期出版的国语教科书,有中华书局1917年出版的《新式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1927年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1933年出版的《复兴国语教科书》以及国立编译馆1948年出版的《国语常识课本》。通过分析识字的相关内容,从而揭示民国时期各阶段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识字量

1.识字量的比较

笔者通过统计五套教科书的识字总量以及单册识字量,以发现其识字量的区别。

从识字总量的角度分析:《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最低,只有1743个,《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最大,高达2451个,《新式国文教科书》、《国语常识课本》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较为接近,均在2000以上。由此可见,当时学者们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掌握两千多字即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由图1各套教科书识字量柱状图可知,民国初期(1912年~1927年),纵向看1917年出版的《新式国文教科书》,随着年龄的增加,识字量递增,在第五册时识字量达到最高峰,突破400个,随后识字量递减,其中第一册识字量最少,只有211个;1921年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在五套教科书中柱状图最矮,单册识字量中第三册最多,有271个,但仅以27个生字高于《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第三册,随后《新法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渐渐下降,从第四册开始每册识字量均在其他四套教科书之下,可见其识字总量最低;1927年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分布与前两套不同,一年级的识字总量比二年级的识字总量高,相同点是三年级识字总量仍然最多,其识字量的排列呈现波浪状,柱状图的高度与其他教科书比较,总体较高,因此《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总量最多。从1927年至1937年间称为统治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出版的《复兴国语教科书》,其识字量的分布呈阶梯状,数量循序渐进地提升,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都得到提升,因此儿童的识字能力也得到提高,与之相对应的识字量增大。从1937年至1949年间,前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后四年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内革命时期出版的《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各册识字量分布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第七册达到最高数量,且第三册和第七册识字总量接近,第八册数量又下降,其柱状分布图波动较大,但分布数量总体来说较为平均。

通过分析图1柱状图高矮的变化规律可知,《新式国文教科书》和《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倒“U”型排列,《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的识字量呈波浪状排列,《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阶梯状增加。

2.识字量的发展取向

通过统计民国时期五套教科书的识字量,发现每套教科书中各册识字量的安排没有一致的规律性,而且识字量的确定也缺乏科学的参照标准。这既反映出教材编写者编写理念的不同,也反映出教学大纲对识字量要求的模糊性。

1961年语文教育家辛安亭曾做过一次统计:“从1904~1959年间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选30种教科书,统计了一、二年级所教的生字数量。结果最多者两年共教1807字,最少者只教910字。教1100~1300字者统计有14种教科书,几乎占了30种的一半。可见过去一般课本两年只教1200字左右,平均每个学习日学不到三个字”[1]。这就是所谓识字教学的“三、五”观点。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识字总量较低,字量的排列没有明显的发展规律。这样较低的识字量将不足以满足儿童的学习欲望,也不能适应实际生活所提出的要求。

二、字序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字序,是为了发现其排列规律及特点,从而分析五套教科书字序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整理排列五套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生字,结论如下。

1.字序的比较

(1)相同点

从字序上看,各套教材单册内的生字没有严格遵循笔画由简渐繁的顺序排列,主要依据在课文内容中出现的顺序。五套民国教科书在第一册前半部分均出现了笔画较多的合体字,但是比对册与册之间的生字,发现生字的排列符合有简渐繁的规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增强,笔画增加,生字的难度增大。

从生字的意义看,低年级呈现较多富有趣味的生字。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中选了紧贴儿童生活的事物作为识字、学习的素材,并配以直观的图画和简明的语句加以解释。

(2)不同点

首先,《复兴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生字的编排具有时令性。所谓时令性,是指根据教科书的使用时间和学习进度编排课文,学习生字。这样既易于直观观察,可以真实体验,也方便随时识字。如《复兴国语教科书》遵循了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中关于教科书编排的下列要求:“依时令季节排列,以便随时教学,易于直观”。其次,从字的构成出发,每套教科书中独体字及合体字在低年级阶段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下面将对六套教科书中的独体字以及合体字数量进行比较。其中主要选取每套教科书的一、二两册,主要原因是:第一,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其识字的特征在低年级中更为明显;第二,每套教科书由八册构成,统计的工作量较大,所以只选取一年级的两册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如表1。

通过分析表1可知:每一套教科书中第一册独体字的数量明显高于第二册,继而每套教科书第一册独体字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第二册,数量是第二册的两倍左右。因此独体字主要分布在低年级,在第一册中的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独体字笔画少,易写;独体字构字能力较强,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对于有构字规律可循的独体字,易于学生触类旁通,所以独体字的学习较多放在低年级进行。

其次,从统计合体字数量出发,每一册中合体字的数量占大多数。在3500个现代常用字中,独体字只有280个,主要由于独体字本身数量就少,所以在民国时期的五套教科书中数量占少数。

通过观察上述图表,发现每套教科书中低年级独体字所占的平均比例不同。《新式国文教科书》与《新法国语教科书》第一册至第二册的独体字总量在一年级生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两者有近三分之一的生字是独体字,这样在低年级学习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稳固的基础。其余四套教科书中独体字的数量均在10%至15%之间,具备此数量的独体字已具备学习合体字的能力。

2.字序的发展取向

首先,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这五套教科书均是第一册中独体字数量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合体字数量增大,生字的难度递增。汉字中独体字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字的数量虽少,但它是学习汉字重要的基础部分。独体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字形简单,笔画较少,易认;(2)一字一义较多,字词合一,词义反映的内容多为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易理解;(3)字音早在儿童言语中已出现,易读;(4)构字频率高,既能独立存在,又可做偏旁部首等部件构成合体字;(5)包含基本笔画和和笔顺规则,是写字的基础[2]。因此,先学这部分独体字可以为识字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起源。

其次,生字的编排注重时令性,有意识地把国语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例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课则是看图学习生字“人”;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第一课呈现的是上学的图片和课文,与学生上学第一课的体验同步,因此在对应的阶段选取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教学,则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易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最后,注意儿童识字的心理特点。字序的编排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选定生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选文的视野不再仅仅拘泥于个人、学校、家庭的小范围,而是放眼于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于整个世界,因此生字也渐渐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

三、识字教学法

1.识字教学法的比较

在民国时期的五套国语教科书中均配备了相应的教授书,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每套教授书中识字教学的方法不同,这与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下面对这五套教科书识字教学的方法作简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五套教科书均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新式国文教科书》中的识字教学方面,其生字的安排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即改古代“分进合击”的教学方法为“齐头并进”,此书前十课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然后从第十一课起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后四套教科书均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把汉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别和运用,从而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寓识字于教学之中。

从教学的步骤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新法国语教科书》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在教学的步骤上具有相似性,均从教学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义以及笔顺,最后练习书写。《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在教学上较注重文字、挂图以及句篇相配合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创设一种语言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因此其方法是学生先看图,再读句子,然后学习从句子中提取的生字,讲解字义。《初级小学国语课本》较注重生字的发音和含义的教学,而书写时的笔顺以及字形的讲解上均未涉及。

从各自的特点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是唯一一本在教授书中提出要注意学生的执笔法、姿势以及笔顺,其他教授书在教授法的注意事项中没有明确指出。《新式国文教科书》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采用了教师辅导和自学辅导两种方式进行生字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五套教科书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字的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

2.识字教学法的发展取向

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小学的国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3年实行“新学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纲要》其变化主要有:一是废除小学读经科;二是改文言文为语体文,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三是注重儿童文学及日常用语,以增进儿童读书的兴趣和学习汉文的实用性。小学国语科教学的改革反映在识字教学方面的变化最大,如采用分散识字方法,边识字边阅读,识字、阅读并进,每课的识字量减少[3]。

在教科书的编纂形式上,《新式国文教科书》采用先集中识字,逐步过渡到随文分散识字;而其余四套教科书均以随文分散识字为主,改变了过去集中识字的传统方法,由过去的一两年识两三千字拉长为五六年识两三千字。

在识字教学的步骤上,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均较注重生字音形义统一的教学。从教师教读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形,理解字义,再反复进行音形义的整合,以至巩固为止。

四、民国识字教学的启示

通过思考民国时期识字教学的问题,旨在为现代的识字研究指明方向。

1.识字量的启示

第一,课程标准的研究者要严格界定其数量。明朗的识字数量,有利于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并行多种识字教学法。由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要想提高识字量,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者们要探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教学。其中两头小、中间大的识字量分配是有一定依据的。从现代来讲,小学生新入学,要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语文课首先要讲解拼音教学,因此不宜安排过重的识字任务;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小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识字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比一年级有所提高,此时正处于识字高潮时期,每学期识700~800个字不成问题。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初步的读写训练上,识字数量可以稍减下来。

2.字序的启示

在民国教科书中,其生字的排列顺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所学汉字并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存在于篇章语段之中,即字从文。这样的编排,使单册生字的出现难以按照由易到难排列。

第一,低年级遵循“文从字”的原则,中高年级遵循“字从文”的原则。因为低年级是以识字为重点,所以课文的选编应围绕所学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欣赏文质兼美课文的能力。

第二,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因为从整个辨认汉字过程来看,儿童首先辨认的是字形的大致轮廓,然后才是组成部分。如果字体轮廓简单,如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则儿童学起来就较为容易。

第三,生字的编排应注重时令性。在民国时期编排的教科书中,已经开始注意到生字编排要注重时令性,如《复兴国语课本》,这样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促进学生们的感知,有利于提高生字的教学效率。

3.识字教学法的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指出:“自1922年实行新学制以后,有30多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盲目模仿外国,走了一段弯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识字基础打不好,读写能力不高,这个历史教训,应引以为鉴”[4]。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大多数的识字量减少,每课书随课文学习三五个生字,即传统的分散识字。这种方法主要是识字进度太慢,影响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识字法宜应百花齐放。识字的具体方法不宜整齐划一。例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并行,但要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加强字的音、形、义的联系等。

第二,识字教学应符合语文教学之规律。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识字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因此识字教学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齐头并进,加强识字同学习语言的联系。

第三,识字教学要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将有助于在规律的指导下,实现识字方法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第四,识字教学对学生之心理发展意义重大。从识字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来讲,识记繁多复杂的汉字,将有助于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字的差异以及启发学生理解地识记字的音、形、义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识字教学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透视民国时期识字发展规律,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重温经典,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2]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7).

[3]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7

我在暑期七月中旬开始至八月底一直为"专转本"忙碌,首先接收各专转本学校送来的成绩,不断回答考生来电询问,接着不断发放录取通知书、高校"专转本"学生报名表,接待学生及学生家长。

八月份开始着手2000-2001学年第二学期2000级、1999级全部学生成绩汇总、合并,按学籍管理规定筛选出1999级、2000级各门课程补考名单,分别按课程打印,并将各班补考名单汇总,打印班级补考名单。(2000-2001学年第二学期1999级、2000级补考名单)

接着从1999-2000学年第一学期1999级成绩总表中筛选第二次重修名单,分别按课程、班级打印,并按学院汇总。(1999级第二次重修1999-200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

从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1999级成绩总表中筛选重修名单,分别按课程、班级打印,并按学院汇总。(1999级重修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

从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2000级成绩总表中筛选重修名单,分别按课程、班级打印,并按学院汇总。(2000级重修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

随着开学,编制**大学补考证打印程序,并将1999级、2000级所有补考名单数据库中加入补考时间、地点,接着按班级打印1999级、2000级全部课程补考证,并按学院发放到教学秘书手中。(打印发放补考证)

汇总、核对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大学1999级及2000级学生学籍异动汇总表。

按照教研室课程表,分别打印2000级、1999级各任课教师上课的学生名单,印刷、装订《**大学学生学习成绩记载薄》,并按教研室发放到教师手中,保证了任课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有学生的名单。(记分册学生名单)

编制成绩汇总查询程序,将1999级学生所学的课程(大一、大二)汇总、核对打印在一张纸上。利用此程序打印82份专转本学生成绩单;汇总99级所有成绩,转换成数据库,于2002年元旦之前将99级毕业生推荐表上要附的成绩单一千二百多份打印出,发放到各学院。

发放"关于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1999级、2000级注册的通知",从财务处复制交费学生电子名单,打印各班交费名单,按年级装订。分别让各班级注册,由于个别学生欠费、打申请迟缓直到2002年1月份还有学生注册。(20、9生注册)

随着补考一门一门结束,补考成绩按专业分别输入1999级、2000级全部补考成绩。

核对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全校公共选修课各课程名单,打印记分册名单。

新生名单核对;编制新生学号;编制新生学生证编号;编制学生班级。

依照新生教研室课表,按任课教师上课的学生名单,绘制并打印全部新生上课名单,并与《成绩记载薄》一起发放到教研室。

组织1999级通过"江苏高等专科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学生及2000级外语学院学生报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并且汇制输入计算机,上报到江南大学。

由于新生学生证印制比较迟,所以新生学生证直到10月份发放,与其同时让学生填写的还有《**大学学生学籍登记卡》、各班学号,并且写了详细填写说明。接着新生学生证注册、编号打印、加盖钢印等。

由于考虑到1999级于2002年毕业,所以提前从2000-2001学年第二学期1999级成绩总表中,筛选、汇总重修名单,分别按课程、班级打印,并按学院汇总。(1999级重修2000-2001学年第二学期课程)

2001年秋季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安排笔试时间、地点;上机考试时间、地点;打印准考证。

为配合人事处下发《教师教学情况记录本》,又再一次将全校2500多人按课程分别打印、编排1999级、2000级、2001级全体学生上课名单。与记录本一起发放到学院。

接教育厅及江南大学通知,转发"关于核对、填写2001级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上报信息的通知",分别打印各班名单及制作各班电子软盘,各班核实之后,汇总与数据库内,并输入每位学生准考证号、所在高考录检表页码、行号。

由于公选课提前考查,所以打印各课程名单并制作软盘发放到任课教师手中。

由于大三学生毕业及接江南大学要求,发"关于99级学生填写、核对预计毕业生上报信息通知",打印名册及制作各班级电子软盘,发放于各学院核对。

打印1999级第二次重修1999-200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成绩记分名单、

-1999级重修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成绩记分名单

-1999级重修2000-2001学年第二学期课程成绩记分名单

-2000级重修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成绩记分名单

2002年1月初开始着手期终准备工作,打印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1999级、2000级、2001学年学生成绩登记表,并按课程教师制作电子软盘二百多张。

印刷、发放"**大学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成绩报告单"三千多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6的相反数是()

a.B.C.-6D.6

2.餐桌边的一蔬一菜,舌尖上的一饮一酌,实属来之不易,舌尖上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总量折合约500亿千克,这个数据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a.B.C.D

3.下列调查中,①检测深圳的空气质量;②为了解某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人同一架飞机乘客的健康情况;③为保证“神舟9号”成功发射,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④调查某班50名同学的视力情况。其中适合采用抽样调查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下列几何体中,从正面看(主视图)是长方形的是()

a.B.C.D.

5.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

a.B.C.D.

6.利用一副三角板上已知度数的角,不能画出的角是()

a.15°B135°C.165°D100°

7.已知和是同类项,则的值是()

a.2B.3C.4D.6

8.如图,已知点在线段上,点、分别是、的中点,且,则的长度为()

a.B.C.D.

9.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20%后标价,又以9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服装仍可获利8元,则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

a.100元B.105元C.110元D.115元

10.下面的图形经过折叠能围成正方体的是()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单项式的系数是

12.对于有理数、,定义一种新运算,规定,则

13.如图,点o是直线aB上一点,图中共有个小于平角的角。

14.0.15°=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若3x+2与-2x+1互为相反数,则x-2的值为__________

16.已知关于x的方程2x-a-5=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2分)

17.计算(每小题5分,共20分)

(1)(2)

18.(8分)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19.(8分)如图,这是一个由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请你画出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20.(8分)在“迎新年,庆元旦”期间,某商场推出四种不同类型礼盒共1000盒进行销售,在图1中是各类型礼盒所占数的百分比,已知四类礼盒一共已经销售了50%,各类礼盒的销售数量如图2所示:

(1)商场中的类礼盒有盒(2分)

(2)请在图1扇形统计图中,求出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等于度(2分)

(3)请将图2的统计图补充完整(2分)

(4)通过计算得出类礼盒销售情况最好(2分)

21.(10分)如图,

求:①②

22.(10分)某商家将一种电视机按进价提高35%后定价,然后打出“九折酬宾,外送50元出租车费”的广告,结果每台电视机获利208元。

①求每台电视机的进价:

②另有一家商家出售同类产品,按进价提高40%,然后打出“八折酬宾”的广告,如果你想买这种产品,应选择哪一个商家?

23(8分)如图,线段aB上的点数与线段的总数有如下关系:如果线段上有3个点时,线段共有3条;如果线段上有4个点时,线段共有6条;如果线段上有5个点时,线段共有10条;

(1)线段上有6个点时,线段共有__________条。(2分)

(2)当线段上有n个点时,线段共有__________条。(用n的代数式表示)(3分)

(3)当n=100时,线段共有__________条。(3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aaBD6-10DCCaB

二、填空题

11.12.113.514.9,54015.-516.-9

三、解答题

17.(1)12(2)(3)-1(4)18.,-8

19.

20.(1)250(2)126(3)102(4)a21.60°,90°

22.

23.(1)当线段aB上有6个点时,线段总数=1+2+3+4+5=15

(2)当线段aB上有n个点时,线段总数=(n-1)+(n-2)+.+3+2+1=n(n-1)/2

(3)当n=100时,线段总数=100x(100-1)/2=4950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2.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9

关键词:情境观察;问题驱动;规律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课改已经超过十年,我们进入了后课改时代,进入了课改的反思和新的践行时代。2011年,教育界期盼许久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在课程总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次将数学基本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四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小学阶段,作为数学思想方法呈现的主要载体――小学数学教材,它又是如何通过何种方式呈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呢?了解和掌握其呈现方式,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把握其教法:是渗透,还是揭示,或是强化?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材,分析发现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总体设想:从低年级开始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某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对应、分类思想等;在中年级适当揭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符号化、模型思想等;而到了高年级则强化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比如教材中所列出的假设、转化思想等。细读全12册教材,发现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情境观察式――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单元、每课时,都会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数学知识与内容,让学生在对于情境的观察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的方式是该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之对应的情境观察是学生感知数学思想主要途径之一。

教材的编写者,站在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寻找与数学知识的切合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每单元、每课时的开头,都安排一张主题情境图,整个课时都围绕这张主题中的数学信息展开探究与学习,同时练习题、思考题也配有大量的情境图,创设出直观形象的观察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当然,上述的主题图、情境图的直观性会随着年级的上升配合着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而逐渐抽象和复杂。

小学一年级上册开篇的情境图,丰富的题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如何数不重复、不遗漏的对应思想;不论什么物体都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的符号化思想、抽象思想;在数每种物体个数时,又看到了统计思想的影子。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1、2、3……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二、问题驱动式――利用“纯粹数学习题”呈现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不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数学知识的传递都是以问题驱动的,问题是数学知识传授、学习的内驱动力。数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教材有时就是通过呈现这些“纯粹的数学习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得到提升,而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也通过这种问题驱动逐渐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并进行运用。

下面是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单元第67页中的习题,该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该题中,通过问题(1)的填表,让学生感受到变与不变,感受到单价不变(5元)时,长度和总价之间的数值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变化的规律,渗透了函数思想;问题(2)的描一描,学生在用数对(长度,总价)来描点时,让学生感受到数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的思想;问题(2)将描出的点,连一连,此时将连成一条射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值――点――线的变化过程,感受到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3)是正比例模型的应用,其实是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这道题,是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建立了正比例的模型,此时利用该模型,进行判定;问题(4)是根据图像进行计算,是数形结合的另一种应用,是将图形再反映成数对,即问题的答案。

此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驱动,让学生体会了多种数学思想。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使这种驱动更具有阶梯性,更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规律探究式――利用“找规律等内容”呈现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多处找规律的内容,从“例题个数、习题个数、专题单元个数、课时数”四个方面,对12册数学教材统计如下:

教材虽然只有四、五两个年级的四册教材中安排了《找规律》的专题单元,但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找规律的题目,从一年级的找规律填空、加(减)法表中的规律,到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等,随着年龄的上升,规律不仅限于数字中的规律,还有图形上的规律;规律的探究不仅是零散的,还有专题单元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物体的数量与间隔的数量之间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四年级下册安排了搭配中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周期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图形移动后覆盖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不论是单个习题的学习,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探究,其中不乏渗透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一直伴随着规律的探究。

以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

细细分析这一课时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规律探索过程中,将木偶娃娃和帽子逐步用图形来替换,渗透了抽象的数学思想;随着抽象的图形(图案)越来越简洁,还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用图形进行连线,每种连线对应着一种搭配方法,这又渗透了对应的思想;学生用符号代替物体,连线对应搭配方法,正好建构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模型,体会了模型思想。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规律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就是一次与数学思想方法近距离接触的过程。在这种接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内化了数学思想方法。

四、策略强化式――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苏教版教材除了重视情境图、习题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在四五六年级每一册单独设立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向学生呈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集中强化了一些策略型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这种运用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以升华。

以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来分析苏教版教材是如何利用“策略强化”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使之具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能力。

转化的策略教学,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图形的变与不变,初步体会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第二层次,通过回顾小学中各个时段,各个学习领域中的转化策略,其中有数与代数领域的,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最终总结为:当遇到一个新的、不熟悉的问题,总是转化为一个旧的、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进一步加深对于转化策略理解;第三层次,通过“试一试”、“练一练”,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转化的策略,将转化的策略内化为一种解题技能。

苏教版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专题单元内容的编排,更加凸显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灵魂地位。小学中的六大策略,都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策略在小学课外辅导中非常常见,有些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问题:比如画图的策略中的例2其实就是相遇问题;假设策略其实就是鸡兔同笼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性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博大精深。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10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各个出版社纷纷编辑出版了新课标音乐教材,声乐作品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在教材中具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都体现着新时期的特点及对音乐学科的人文关注。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阶段,也是音乐教学起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一生的音乐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声乐作品不同方式、层次展现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在众多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版本,本文将对比分析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对声乐作品教学的展示,来展现两种教材对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教材编写方式。

一、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声乐作品总体比较

1、教材中声乐作品比例与曲目分析

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课标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进行编写的,这一编写方式决定了声乐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教材确立的人文主题。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三、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10个单元,三年级每册包含9个单元,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从单元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了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四、五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单独作为一个学段。人音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四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四、五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作为一个学段。

不同的单元数目影响到两个版本教材对声乐作品总数和内容的选择,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选用的统计如下:

人教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4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79%;二年级声乐作品为4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73%;三年级声乐作品为43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1%;四年级声乐作品为33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6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30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6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6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0%。

人音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5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66%;二年级声乐作品为5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69%;三年级声乐作品为56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3%;四年级声乐作品为49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7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52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7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2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2%。

两个版本教材六个年级声乐作品的统计数字说明声乐作品在两个版本教材中都占有着超过60%的比例,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

2、教材中声乐作品题材与体裁比较分析

除部分曲目相同外,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共性,相同的题材包括:友谊、游戏、爱祖国、爱家乡、动物、植物、劳动、节日、乐器及与音乐相关内容、自然界、儿童生活(童趣、童年、梦想等)、人物、童话、动画、亲情、思想教育(礼貌、尊师、和平、环保)、革命歌曲、群众歌曲、军队军人。不同的题材包括:人音版教材将时间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人教版教材将奥运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手拉手》《巴塞罗那》,还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了一些具体的事物,如作品《北京的桥》《桥》《少林少林》《中国功夫》等。

在体裁上,人教版和人音版选用的声乐作品主要包括原创作品、民歌、童谣、儿歌、歌剧、音乐剧、舞剧、戏曲、古曲几类,在不同年级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将童谣、儿歌归入民歌类别,将两个版本教材不同年级的声乐作品进行了体裁数量统计。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对不同体裁声乐作品的选择各有千秋,人教版涉及的种类更多一些,舞剧、音乐剧、古曲作品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没有选用。

3、教材中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及合唱作品比较

在声乐作品教学中,声乐的不同演唱形式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体现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声音组合方式是培养学生体会音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声部配合及和声感觉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涉及到了基本的声乐演唱形式,在不同年级以相应的作品进行展示,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表现,从独唱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多声部声乐作品及声乐演唱的各种形式。

在两个版本教材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中,独唱都是唱歌教学的主体。此外,二、三声部合唱教学也是教学重点,用以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人音版教材中没有涉及三声部合唱教学,主要以二声部为主;人教版教材对轮唱作品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中,两个版本涉及的演唱形式大体相同,以独唱、领唱加合唱、领唱加齐唱、二重唱、无伴奏合唱为主,人教版教材又选取了男声四重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人音版教材选取了合唱与乐队作品作为欣赏曲目。

对合唱作品的选择,两个版本教材各有侧重,引入的年级也各不相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选用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则从一年级起就选用了部分合唱作品进行欣赏。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多声部唱歌教学;人音版教材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以轮唱作品导入合唱教学。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都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呈现。在声乐作品的曲目选择、题材体裁及对演唱形式的教学中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

二、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唱歌教学展示的比较

在音乐教材中,声乐作品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在唱歌和欣赏教学中,将声乐作品涉及到的音乐的表现要素、作品背景等音乐知识进行展示,来完成声乐作品教学的不同要求。

唱歌作为音乐教学中实践性极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对唱歌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结为音色、节奏、音高、力度、速度、演唱姿势及方法、识别伴奏能力等几个方面,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予以了展示,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各自特色。

1、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节奏的展示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骼,更是唱歌教学的基础内容,只有准确地掌握节奏,才能够将歌曲的本来面貌展示出来。小学阶段是节奏教学的重要阶段,将完成大多数节奏型的学习任务。在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节奏教学进行着不同方式的诠释。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不同的动物叫声代表不同节奏进行节奏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6: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0: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注重了节奏教学的可操作性,通过具体实践掌握节奏。

(3)将节奏教学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30: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以节奏教学为主体,通过语言、乐器不同节奏的配合巩固对x学生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的学习。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用跑、走等肢体动作与节奏教学相结合。

这种设计方式是用肢体动作的律动和节奏相结合,通过肢体动作的韵律感受节奏的律动。

(2)用读歌词的方式表现节奏教学。

用一个格子表现一个小节,将小节内的歌词列在格子里,通过读歌词表现节奏的变化,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节奏教学方式。

(3)将读歌词与器乐教学相结合。

用读歌词和器乐配伴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节奏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和配合度,加深对节奏的感性认识。

(4)通过在唱歌教学中寻找固定节奏型的方式对节奏教学进行表现。

2、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音高的展示

音高是唱歌教学的根本,熟悉音高、唱准音高才能进行歌唱。音高教学同样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六年的学习应该对音高有准确地感知,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感性教学的呈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11:

(2)将音高教学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4:

(3)将音高教学与音乐游戏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13:

(4)将音乐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的感性教学。

(2)在音符的符头中标记音高,将识谱与音高教学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p8:

(3)将音高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4)将音高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用“mi,sol,la”按节奏编自己的歌,唱一唱找出歌谱中的d0音,涂上红色,mi音,s01音涂上蓝色,并跟琴唱准这三个音。

(5)用手势表现音的高低。

虽然人教版和人音版两种教材在音高教学中的表现方法有各自特点,总体的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学生对音高有感性认识,利用不同的活动、游戏使用音高、熟悉音高,为唱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力度的展示

力度是音乐的表现要素之一,对力度的感知及对力度表现内容的了解,是唱歌教学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唱歌教学中,用动作表现不同的力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9:

(2)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并结合游戏加强对力度的认识,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20:

(3)结合歌曲,为旋律设计力度变化,用活动的形式对力度进行应用,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13: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通过演唱歌曲了解力度的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0:

(2)配合唱歌教学,用图形表现力度的变化,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4:

(3)学习歌曲后,为歌曲标记力度记号,加强对力度作用的认识,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p26习题为:唱会歌曲后,试用力度记号来标记,以表达欢乐地童心。

4、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发声方法的展示

发声练习是培养良好音色来进行歌唱的主要环节,以往的音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设计单独的发声练习对声音进行训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尽量避免枯燥的基础练习,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进行教材编写,这给发声练习的编写带来很大难度,很多教材中不再编写独立的发声练习,人音版教材中就没再设计独立的发声练习。在人教版教材中对发声练习进行了巧妙地设计,体现出编写者对声乐教学基础训练的重视,也体现出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在人教版教材中,将发声练习冠以新的方式,融入了教材中所学歌曲的内容,用灵活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练习《阿爸回来了》。

此处,编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歌曲《小螺号》的内容,设计了表现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发声练习,非常鲜活、形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双基教学的目的。但比较可惜,这种设计方式也并未能在人教版教材中得以延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用多样化的理念对发声练习进行设计的难度和必要性。

5、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展示

有关唱歌教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唱歌的正确姿势、演唱形式、人声的分类等,是对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的简单介绍。在这方面,人教社小学教材中没有用特别的方式对唱歌的姿势及人声的分类进行表现,有所欠缺。但对部分演唱形式用结合唱歌教学、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的方式予以了表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对唱歌作品的要求为:请你设计领唱、齐唱。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呈现主要用讲解和图片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37:

三、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展示的比较

欣赏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是属于感受与鉴赏的部分。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标准中对感受与鉴赏的论述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流派与风格,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1、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展示

在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欣赏的教学中,针对音乐表现要素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能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呈现。

(1)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

这一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来完成的,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对演唱形式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本篇文章已在第一点的整体分析部分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论述。

(2)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

人教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用歌表演的方式结合唱歌教学,完成体态与音乐律动的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15页《彝家娃娃真幸福》就是一首歌表演作品。

②用欣赏音乐、随音乐做律动的方式引导体态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7页《健康歌》的教学要求为: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边唱边律动。

③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动作创编表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20《嘎妞妞》的欣赏教学中提出:用动作表演你想象中的嘎妞妞。

人音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对欣赏作品中的主题进行哼唱,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7出示了欣赏曲目《彩桥架到台湾岛》的主题,要求跟随录音一起演唱主题。

②结合欣赏曲目做表演,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2欣赏歌曲《采茶舞曲》中要求:用自己的舞蹈动作来表现《采茶舞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节拍、音高、速度、强弱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欣赏教学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熟悉不同节拍的特点,对进一步学习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①结合练习,熟悉作品中的节奏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7的欣赏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歌曲中多次运用了XXX・XX|XXX-|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请你模仿这种节奏,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给同学们听。

②用表格的形式对比总结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

③结合欣赏曲目,对节拍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展示。

人音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④结合欣赏的作品,用习题的形式比较作品的音乐表现要素。

⑤用画图形谱的方式熟悉所欣赏曲目的主题。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了解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变方式、结构的构成方式对整体把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欣赏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涉及的结构主要以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为主,学习不同段落的划分方式和曲式表达方式,感知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和表现手法是这一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的主体。

人教版教材主要采取结合不同的欣赏曲目,用提问的方式对乐曲结构教学进行诠释,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8欣赏歌曲《爱星满天》的提问为: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比较一下,它与《爱的奉献》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人音版教材的展示方式更多样一些,主要有:

①结合欣赏曲目,提出为作品划分段落的问题,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19欣赏歌曲《东方明珠》的问题为:根据歌曲《东方明珠》速度和演唱形式的变化,应划分几个段落?你能用动作表示吗?

②用颜色或线条表现段落。

⑧结合听音练习熟悉所欣赏作品的主题。

2、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情绪与情感的展示

正确感知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是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两个版本教材中,这项内容的展示多是以语言提示的方式来完成的。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0欣赏《月亮月光光》的要求为:静静地欣赏《月亮月光光》,感受优美、抒情的情绪。

人音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欣赏《我们多么幸福》提问为:歌曲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到兴高采烈?

3、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展示

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及表现特征,区分表演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并能记住部分作品的主题是课标对小学音乐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提出的标准。

人教版和人音版多是以课后习题方式对欣赏教学进行扩展,来体现作品的体裁教学或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24欣赏歌曲《嘎达梅林》的习题为:对比欣赏钢琴改编的《嘎达梅林》,说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同一题材时给你带来的感受。

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p17的习题采用为所欣赏作品选择体裁的方式对音乐体裁进行展示:

4、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展示

中西方音乐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很多具有独特风格或象征时代精神的流派,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解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修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角。

人教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

(1)结合欣赏教学,用课后习题的方式提出音乐流派与风格的问题,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15欣赏《说大话》的习题为:欣赏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与《说大话》后,请谈谈你对南北方曲艺音乐风格的不同感受。

(2)将同一题材的声乐作品编入教材同一单元内,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风格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p8与p9,教材对同是表现奥运题材的《手拉手》和《巴塞罗那》进行了对比欣赏,总结音乐风格的变化。

人音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用习题的方式结合欣赏曲目,对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40:

实际上,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未在小学阶段对音乐流派内容进行具体展示,将相关知识留为初中阶段教学内容。

四、综述

通过对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声乐作品总体情况、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及欣赏教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总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在内容安排上,人教版教材一、二年级安排的单元数量少于人音版教材,高年级基本相同。这体现了两个版本在低年级编写理念的不同,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儿童刚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单元数量上有所控制,曲目数量也比较适应这一学段的教学;人音版教材考虑到学生低年龄段对事物好奇的心理,安排了较多的单元主题,虽内容更鲜活多样,但教学内容过多,不易完成。

2、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在作品题材与体裁选择方面具有着共性,这说明两个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相同的认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范畴有整体的共性把握。

3、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对合唱作品的教学有所差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加入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取了合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一年级是学生刚刚接触正规音乐教育的年级,对很多音乐要素还不了解,在一年级进行合唱作品的欣赏未必会有实际意义。

4、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在声乐作品唱歌及欣赏教学的表现方式上各有特色。但从整体上看,都具有唱歌教学的呈现方式更为主动、实践性强的特点,而欣赏教学多从课后练习的方式进行整体呈现,这也反映出欣赏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