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十篇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十篇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4:58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结语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2

1.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

①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要增强民族凝聚力④勿忘国耻,爱好和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

4.仔细阅读下表,它反映的是()

时间指挥者规模战绩

1940年8—12月彭德怀八路军投入105个团毙伤日伪军25000多人

a.百团大战B.台儿庄战役C.辽沈战役D.贺胜桥战役

5.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a.常德B.长沙C.岳阳D.芷江

6.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是()

a.毛泽东B.周恩来

C.王若飞D.朱德

7.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a.血战卢沟桥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8.西安事变对时局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国共两党关系恶化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D.国共第二次合作

9.“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10.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1.每年的8月15日,全中国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长征的胜利

C、武昌起义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遵义会议D.抗日战争

13.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嫩江大桥之战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

a.背景B.时间C.指挥D.意义

15.“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D.西安事变

16.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

17.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七七事变的爆发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D.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D.台儿庄战役

19.“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该战役为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太原会战21.时下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反映的事件是

a.南京大屠杀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

22.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3.在该斗争中,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至今年7月已有60周年。它应该是()

a.肃清******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

24.“……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25.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中松井石根作为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施行种种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罪责。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

a.上海B.南京C.华中D.北平

26.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

2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序号事件时间作用

①卢沟桥抗战1937年7月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③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天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

④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B.②C.③D.④

28.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卢沟桥事变细菌战B.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C.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大屠杀D.抗日战争胜利细菌战

29.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与商秧变法②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③军机处设立与封建皇权加强④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二、填空题

30.抗战期间,南京被日本占领后,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31.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32.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2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3.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民主义。

(2)1936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

(3)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______________”,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三、问答题

34.(8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

(1)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驶什么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1945年9月,重庆新闻界举行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宴会,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知名人士和记者欢聚一堂。席间,文人以猜谜为乐,议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谜面,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谜底。与会人员纷纷亮出各自的谜底……

(2)请你参与,从你所知的或下面提供的人物中做2个谜底并解释理由。(3分)

示例: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温馨提示:毛遂、共工(神话人物)、蒋干、屈原、华佗、袁世凯……仅供参考)

(3)距今120年前,日本也曾发动过一次侵华战争,请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说说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中新网4月23日电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2014再见甲午年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2分)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1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1分)近代,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1分)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2分)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延安,不是山西,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

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勿忘国耻,爱好和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准确认识,解题的关键是“1937年7月8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材料中“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日双方代表在芷江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40年8月”、“华北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彭德怀在1940年8月,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抗日日军,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场战役。a发生在1937年7月;B发生在1937年8月;C在1938年初,由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西安事变”、“时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上答应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第一次全民族”、“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也由此开始。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已被蒋介石软禁,他并未参加重庆谈判,而重庆谈判时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①④排除,所以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在1911年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知识点。嫩江大桥战役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进行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仔细阅读资料卡片,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由彭德怀指挥,这次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结合课本所学,1936年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点。a、B、C、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或者背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结合课本所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内容。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台儿庄战役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方针,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这幅漫画主要讽刺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后来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以这里的“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安事变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D不属于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1953年7月,至2013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则是1945年8月15日,计算可得201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所以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日寇的铁蹄不断踏向中国大片的领土。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逐渐团结起来,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四万万同胞的全民族抗战,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取得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起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历史的伟大转折。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达30万人以上,因此,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南京。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六个史实中,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不能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只能反映美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37年12月31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商秧变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军机处设立是封建皇权加强的表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归不作亡国奴

30.重庆

【解析】

试题解析:1937年12月,日本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1.李宗仁;(1分)彭德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指挥官。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

考点: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2.(1)鸦片(2分)

(2)五四(2分)

(3)西安事变(2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新中国)(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式上仍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实际上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等。

(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因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两党关系逐渐朝着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5)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33.(1)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3)扫荡、百团大战

(4)商务印书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事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第(4)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文化事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34.(1)决定权。(1分)

①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维护民族尊严。(2分)(其他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理由每条1分,人物每个0.5分。(3分)

毛遂——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共工——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甲午战争。(1分)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全国人大常务会的职权。考察的是学生对全国人大职权的识记能力。“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说明全国人大行使的决定权。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设立纪念日的目的。根据两个事件“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国家是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民族尊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材料和所给的事例可以分析出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学生不管选择那个人物,只要答出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原因即可,要自圆其说。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还可以选择“屈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的投降。

(3)此题是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周年的计算能力。这是2014年中考题,题干“距今120年前”,就是2014—120=1894,也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学生确定答案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问解决了,第二小问就没问题了,就是问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记忆答出。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2)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3分)

(3)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等(一例即可)。(1分)

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只要符合史实即可)(1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5)正视历史,珍爱和平;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当前大陆对台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洋务运动时,19世纪70中期——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120年前的甲午年即1894年,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无所畏惧,英勇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日的友好交往和日本近代惨绝人寰的屠杀。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等等;近代以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占领大连旅顺后进行了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后,对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还进行人体活体实验;七七事变后,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被杀。

(4)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提出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3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4

   一、把握原则,突出课堂提问艺术效果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课堂上提问,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提出问题才较为妥当?下面我就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显的体会。

   1.遵循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就是一个适度问题。难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全班同学哗然,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也就是说这道题的难度系数过低,那这道题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问题的难度系数过高也是不足取的。一个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班同学,能回答的人数需在4至9人之间。只有像这样的问题才有在课堂上存在的必要。

   2.遵循启发性原则。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讲解新内容作铺垫的,不能就问题而提出问题。例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Ut.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回忆: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结果怎样?每次战争或战后,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然后设问,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中国还会遭到外来侵略和奴役吗?如果会,那又是那些强盗呢?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从而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对于刚讲述的知识,也可以提一些问题,为往下的内容服务。特别是在课堂总结之后,提一些问题需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课时的主题思想,这些都需要在问题当中得到体现。

   3.遵循思维性原则。学生既是发现者,又是探索者。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不要就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提出问题,这样并没有多大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思维的天地。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一课,其中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活动,关于这知识点看似不起眼,只是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而已。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活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两者会不会矛盾,为什么?”经这样一问,问题就出来了,课本上找不到它的答案,学生只好自己组织、发挥,别无它途。同时,教师可以以责任心为主题引导学讨论,要以褒扬的语言肯定大胆发言、参加讨论的学生,注意对不同观点给予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二、抓住关键,促进课堂提问艺术深入明确了课堂提问的原则性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能把问题提好、提妙,我们必须了解问题在什么地方提出来才较为妥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置问题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在导入新课时,针对旧知识提出问题,是为讲解新知识服务。在讲述关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之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前面学过的内容中,日本曾经制造了哪些事变?造成什么影响?”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本正是通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塘沽协定》等一步一步地打开入侵中国的门户。“卢沟桥事变”是由日军精心策划、突然进攻而发生的,同时是为日军全面侵华寻找借口。引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样,既为新内容的讲解提供背景材料,又有利于新内容的讲解。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5

一、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实施之必要性

初中生学习的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科之间则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其它学科领域,根据需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因此,历史教师绝不可以孤立讲授历史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上去感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寻求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更为全面的理解历史事实。

二、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1.跨学科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时序性。所以,为了让历史事件的时序更清晰,我们经常会借用数学学科中的数轴。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内容时,需要学生强化对概念的精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除了用语言来梳理本课知识点以外,我们还经常使用数轴来展示该事件的时序。在数轴的直观展示中学生有了更多的直接认识,他们对五四爱国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意义的理解机会更为明晰。再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内容时,我们讲述到一个重要知识点:遵义会议的意义。此时,我们通常会借助数轴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遵义会议前后中共革命经验的累积,中国共产党又幼稚走向成熟。进而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中经常会涉及到战争中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情况,如果只用口述法,那么会太过苍白,不利于学生想象真正的战争场面。如:在学习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如何,以及美国、中国的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两点比较难理解。此时,我们经常会利用物理学科中的杠杆原理来讲解,教师在课件上通过天平展示战争双方力量的变化对战争形势变化的影响。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更好的历史文化案例来要求学生客观认识、正确理解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对学科的兴趣,逐渐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学科性质,历史课程必须借用各种素材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时,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不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当时的民族情感,此处教师引入了一则民谣,如:“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学生集体朗诵该歌谣,并且用语文学科的思维重点分析“恭恭敬敬”“让”等词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开始对不抵抗政策产生厌恶情绪,并认识到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每门学科都依赖在其他所有学科上面而发展成立,又为其它学科所依赖;每一门科学都包含着其他所有学科的信息。所以,历史学科教学中经常与其他学科的只是相渗透。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需要借鉴音乐、美术的审美方式去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各个时期文化的美。中共奋斗过程中革命理论的不断深化,需要借鉴政治课的专业理论去帮助学生理解等。

2.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成体系并与自身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校文综教研组就策划了一组名为“我爱我家”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备课组通力合作,在2015年9月给学生带来了各具学科特色的主题活动。其中包括政治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安全行”、历史备课组主导的“美丽校园我命名”、地理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平面图绘制”三类活动。

该综合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知识,亲身经历了校园文化的创建。学生一方面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增强了对三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极大地增强自身对于校园的热爱与归属感。

三、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改进之处

跨学科教学活动没有常规化,教师教学设计时能渗透其它学科思想的机会微乎其微。跨学科活动成果没有系统保留,教师完全可以由此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甚至可以由此形成校本课程。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6

一、使用影像资料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虽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但是对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经验而言,很难体会历史的全貌。此时,应用影像资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时,考虑到今天的学生对于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和化运动”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体会,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两段视频资料。一段是关于“”的新闻报道,内容包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农业产量浮夸不实的各种报道,大炼钢铁的生动场景,以及视察各地的活动报道等;另一段是关于运动的,内容包括视察徐水,的建立,公社社员生活、劳动、学习等情况的报道。这两段视频的使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基本史实,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理解了“”和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明白了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而且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学史精神。

二、使用影像资料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生大多理性认识明显不足,而影像资料的使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我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咸丰出逃、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抢劫和焚毁圆明园。当画面定格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我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怎么会遭此噩运”。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而影像资料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组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

此外,影像视频还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使用影像资料属于开发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书本的描述却是平面的、静态的、枯燥的。新课标指出影像资料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它具有立体感、动态感、形象感,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时,将开国大典,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的阅兵式进行了剪辑合并让学生观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和科技强军的历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空洞说教所收不到的效果。总之,影像视频达到了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官冲击力和感染力。

四、使用影像资料力求恰到好处

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使用也必须恰到好处。

首先,影像资料的选择要恰到好处。选取影像资料要坚持目标性原则,即所选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一致,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要坚持思想性原则,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发挥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要坚持精选原则,即所选资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要坚持实效性原则,即基于教情、学情,要注意可操作性和省时、高效。

其次,影像资料的应用要恰到好处。影像资料可在新课前展示,达到导入、激趣的目的;可伴随新课讲解播放,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可结束授课时播放,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总结提升。究竟何时播放,何时讲解,是先播后讲、先讲后播,还是边讲边播,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其作用和效果,妥善安排。具体实践既要发挥影像视频的作用,也要发挥其他媒体和常规教学手段的长处,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优化组合,以求实效。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7

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活用教材,提高课堂知识吸收效率

1.1 前后顺序的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笔者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完成对新的教科书内容的掌握。

1.2 教学内容的增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中间的2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随后,思维的集中程度逐渐下降,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正因为如此,对教材的内容,我们有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及时把握好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段,甚至可以放弃次要部分,让学生自习完成;有时则需要教师补充课外知识。

增: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讲到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笔者就增加了背景介绍:朝鲜半岛在苏联和美国操纵下分裂为对立的两个国家,因此发生内战其实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结果。这个增加不仅不会使课程进度受影响,而且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背景。再有,在讲到我国志愿军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这一部分,如果能适当用动态地图补充介绍战役的具体进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我国志愿军的作战英勇,还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纲目介绍战斗英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作用。

减:又如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课文内容中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大篇幅的介绍蒙古和元朝的建立,由于牵扯内容多且需要详加解释的知识点也多,因此本课中最精华的时间必须要抓紧进行这一重点内容的讲述。这样一来本课最后一部分“民族融合的发展”就只能用余下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间来简单介绍,笔者认为与其采用这样效率不高的处理方式,还不如把它作为学生回家自习内容,下一节课用一个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处理后不仅前两部分的教学更能有张有弛,同时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1.3 教科书的合并与分离。教科书的编排有时是按年代来进行记录,但同类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放在一起讲述,对学生理解记忆都是有好处的。因此笔者主张对教科书进行根据主题合并与分离处理。例如八年级下册第9课为《改革开放》,第10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第10课的内容偏理论化,主要通过几次会议来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定。如果在讲述时加入第9课的“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目,既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经济特区的事例和成就来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行论证,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解决特区姓“资”姓“社”问题,即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第9课余下两个纲目一个讲农村改革一个讲城市改革,能更好的自成一个主题,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理解。

2 按学生的兴趣活用教材中活动课内容,提高课堂能力培养效率

2.1 教科书与活动结合促进理解。如七年级下册《历史图配文——话说》是要求学生从为《清明上河图》的配文来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发挥同学们的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笔者认为本活动课重新设置后,可以对第10课《经济衷心的南移》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两课的教学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提前布置学生准备该活动课作业一图配文,并且告知学生可以在第10课,第11课的课文中找到答案,促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工作,有助于提高这两课的教学效率,再布置学生将其完成较好的图配文,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参与表演和演讲,考验学生对两课的理解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一是可以在愉悦的心理下进行学习,二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课,就会主动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三是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也能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2.2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策划活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在教材处理中设置小活动来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效率。如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这一课中,主要是通过郑和下西洋来体现中外的友好交往,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学完后能了解郑和远航的盛况,体现了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课还要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么多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来实现,例如郑和下西洋就采用“模拟历史”让学生回到过去,扮演明朝宫廷首脑,排演历史剧“郑和下西洋之决策会议”和“史家研讨会”两个项目中的辩论讨论。第一个“决策会议”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知识,达到了解史实,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第二个“史家研讨会”可以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设想自己是历史学家,对此事进行利弊的辩论,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的分析历史事件能力,并完成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在这两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教师在教材处理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补充本土教材来拓展学生知识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8

一、充分利用课本中图表教学资源,发掘其教学价值

我们知道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图表,大致分四大类:对比表、对照表、统计表、汇总表。这些表格的内容都是珍贵确凿的历史事实、数据,运用在历史课本的某一地方,其目的是为了简明具体、确凿证明、说明某一历史现象的结论、规律。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明白编者意图,充分应用好这些图表,提出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得出合理正确的论断,才是我们应用图表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表,析图表。这是学习历史的方法,又是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自制一些图表,让学生学习读图表,识图表,析图表的训练,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总之,正确认识历史课本中图表资源价值作用,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二、课本中历史图表教学方法举要

历史课本中图表的教学,一定要遵循;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出现的时间要适时,教师引导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恰到好处,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习方法,又培养学生读图表,识图表,析图表的分析能力。

1.比较表的教学举要

在现行的历史课本中,比较表是常见的一种图表。这种图表简明、醒目,历史史实确凿,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受。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155页:美国内战中北南双方力量对比如下:

这个图表出现在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这课前面有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最后北方的胜利。最后有一幅彩图: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并配有评价了林肯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及南北战争的意义。最后,配了一张对比图表,目的是让学生探究“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1)适时出示这张统计图表。在讲完林肯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及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后,紧接着出示。

(2)组织学生读图表。组织学生读图表,明确题目,各项对比的内容。

(3)明确探究的问题: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最终胜利的原因。

(4)识图、析图结合图表提供数据和所要探究的问题,分点组织语言。

(5)分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6)小结、归纳总结。

那么,经过这样数次的组织历练,学生读图表、识图表、析图表的能力不断提升,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2.对照表的教学举要

例如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6页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比较。

对照图表是把双方的相关数据内容作一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要通过这样的史实,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其教学要领归纳为:

(1)适时出示对照图表。这一对照表出现在“战略大决战”。因此在讲完全文后,让学生探究,教师要适时出示这个对照图表。

(2)读识这个图表。让学生读出图表的内容,明确其中探究的问题。

(3)析图让学生分小组用语言描述图表的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及时展示成果,并达成共识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联系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必然会得出“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这个正确结论。教学这类对照图表,一是要进行对比,二是要相互比照,然后得出结论。

在比照图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一一对应对比,逐项分析对比,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有力组织引导,学生要由现象到本质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突出教学的有效性。

3.统计图表的教学举要

统计图表是把历史的有关内容用表格逐一展示,特点是简单、明了,便于从历史事实中职掌握历史的规律。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4页,“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如下:

其教学要点如下:

(1)适时出示统计图表。

(2)分项阅读。

(3)提出探究问题: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探究。

(5)交流。

(6)归纳总结。

这种归纳,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从历史各种数据中得出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提高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表教学举要

总结表多数出现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本书末尾,其目的是要总结归纳相关历史知识,便于识忆。例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2页:

其教学要点为:

(1)教师出示所设计的表格。

(2)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3)小组交流、总结、订正。

(4)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运用上面的表格归纳总结“七七事变”等,这样简单明了便于知识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是复习课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9

主题词:历史教学历史插图图说历史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无法重现。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对某件事物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结合十几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我想谈一下我对历史插图的一些认识,以便互相学习和借鉴。

一历史插图的分类和作用

在新课标教科书中历史插图分为: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图;史事情节图。

历史地图: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字和语言的延续,补充和发展,那么在使用时就要引导学生先观察然后再分析,从中获得科学历史认知,并通过地图的观察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如:明长城历史地图在这里就起到时空结合,具体形象,再造想象和激趣化难作用。

历史文物图:它一般是介绍历史文物的出土时间,地点,用途和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如:历史文物图“秦半两钱”“地动仪”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水平。这些文物图展现在课本上,鼓舞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尊重科学的优秀品质。

历史人物图:它主要是介绍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和当时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它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秦始皇;都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或具有重大影响,是讲述历史必不可少的内容,教材中选用了重要人物的画像,说明祖国人才辈出,他们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重要贡献,这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存在问题归结如下:

历史插图在我们教材和考试中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插图信息尽量让图说话图解历史。可是教学中仍然存在这些问题:

1课堂教学重文字,轻图片,插图可有可无,随意性强,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形式上的摆设,插图展示一张接一张,随手拈来,不作取舍或整合。插图教学时间无从保证,学生一路如走马观花。

2教师备课时只备教材的文字内容,不备插图内容,教师本人对插图缺乏必要的研究。

3没有了解插图所处深刻时代背景和所隐含的本质信息,缺乏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史底蕴,更缺乏课堂历史插图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4教师缺乏应有的睿智,不能把握插图教学良好契机以突显图片的价值,更不能引导学生将图片探究进行到底,往往造成能力,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诸目标的缺失。插图教学形式单调,没有动笔或动手,随意割裂课文插图、图册和填图册的关系,重课本插图,轻图册和填图册。

三、使用历史插图的方法

要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历史插图。

1配合教材,突出重点。使用历史插图进行直观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形成历史概念,因此插图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讲述纸的发明与改进的经过时,教师可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又如: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可以利用《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插图及瓦德西的一段话,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形象资料,让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有较直观的认识。

2图文并茂结合,突破难点。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内,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

例如:“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讲述“五四精神”时,可从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利用《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图片和“还我青岛”、“五四”传单的影印材料,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过程的印象;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

3注意联系,多图合用。在教学中注意组图之间的联系,以及将前后不同章节的相关插图贯穿起来使用,能使学生对历史有完整的认识,比较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讲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情况,利用《被掳待运的黑人》、《“三角贸易”示意图》、《运奴船中的黑人》组图,使学生对欧洲殖民者的奴隶贸易罪行有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形象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

4多角度观察,发掘插图潜价值。例如:在讲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时,教材提供了两幅青铜器的图片,统称为《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鼎》。这两幅插图除了可以从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这个角度讲述以外,其实还给了我们别的更丰富的信息: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两件青铜器的小门上都铸有“人”形把手,而且两个小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左脚给砍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通过这个受到刖刑的“奴隶”形象,生动再现了西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统治,再现了奴隶们的悲惨遭遇。所以这两幅插图既可说明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也可让学生了解到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中注重插图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因而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将插图与课本有机相溶,做到看图解文,看图想文,以文解图,以图补文,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去观察联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中插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张挺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