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十篇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十篇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2:18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1

一个综合性企业往往横跨多种业务类型,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预算编制因生产经营的差异编制方法存在差异。生产制造型业务单元的经营特点是通过转移原材料、人工、机器中的价值来完成产品生产的价值转移和增值。在编制资金预算时生产制造企业以销售预测为起点来编制资金预算。建设工程类业务单元应该以每个项目为预算单元,分别项目计算投入资金,根据项目资金投入计划及项目回款计划来制定资金预算,确定融资规模及产品种类。

以下以aBC公司各经营业务情况来分析资金预算及融资规划。aBC公司是一家经营道路桥梁建设施工、公路桥梁施工材料生产的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公司内部设置生产业务单元、工程业务单元、综合管理等模块。公司内部设置生产业务单元和工程业务单元,采购、财务、人力等职能由公司各职能机构统一负责。

一、生产业务单元资金预算编制

生产型业务单元资金预算的编制以销售预测为基础,aBC公司的生产业务型单元经营受季节影响,公司为加强业务管理按照季度对经营的各项数据进行预算控制,预算编制常用的方式有销售百分比法、回归分析法、计算机预测的方法。以下简要说明如何编制生产企业资金预算。

aBC公司的生产业务型单元主要生产高速公路施工需要的材料,该业务单元生产受到季节影响明显,按照季度对编制预算如表1。

一季度完成销售收入15%,二季度完成销售收入30%,三季度完成销售收入40%,四季度完成销售收入15%;

一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70%,二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70%,三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80%,四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90%;

上季度应收账款在本季全部收回;

材料中有30%的需要通过现款采购,剩余70%的材料通过银行承兑汇票采购,保证金30%;

人工属于工资、社保支出全部是付现成本;

材料中有30%的需要通过现款采购,剩余70%的材料通过银行承兑汇票采购,保证金30%。

二、工程业务单元资金预算编制

工程类资金预算应该以每个项目为预算单元,分别项目计算投入资金,根据项目资金投入计划及项目回款计划来制定资金预算,在编制时可以借助工程项目预算来进行测算。aBC公司的工程单元整体预计明年将施工5个项目,项目情况如表2。

aBC公司项目预付款10-20%,进度款65%-80%,质保金5-10%,质保一年。

aBC公司实行统一采购,材料约占项目成本76%,劳务约占21%,项目管理费用约占3%,项目管理费用包括项目现场人员工资,零星物资采购及项目现场支出费用。为控制现金支出,公司项目材料全部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材料预付30%,到货支付30%,验收支付10%,质保10%一年。按照预算全年现金收支汇总如表3。

三、整体资金预算

公司的市场开发等职能由各个业务单元单独负责,公司整体销售费用控制在销售收入2.5%,但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由公司统一调度,职能部门的预算由各个部门单独编制报送公司审核后执行,管理费用控制在销售收入2%以内。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是固定资产贷款利息按季度收息及日常业务费用,全部付现。

在计算出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后,对公司公司三项费用按照以部门为单位进行预算,今年开具的银票约有1600万元在明年解付,1000万贷款需要在明年二季度支付,根据以上数据明年现金流量汇总表如表4。

根据预测可知aBC公司明年二季度将出现现金缺口预计700万元,为了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借入贷款800万元,同时可以看到在三季度公司出现大额现金盈余,从降低整体财务费用率角度对现金盈余可以通过投资短期债券、货币掉期业务,或者选择风险低的定期存单等形式进行理财获得收益。

根据以上分析及预测aBC公司明年需要的授信额度及品种测算如下: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2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结构分析数据测算政策解读

5月13日,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下行的压力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财政金融领域还存在多种风险隐忧”,尤其强调“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随后总理分别于6月8日的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和6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两次强调“盘活存量”,同时还指出“用好增量”。而且今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讨论,可见当前社会融资情况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社会融资的含义

作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社会融资的含义进行简单梳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因此,社会融资总量为增量概念。从统计口径来看,社会融资总量等于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偿还)额的差值。

社会融资之所以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环境监测之中,主要源于伴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融资渠道得到快速发展;基金、证券、保险及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日益成为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部门。因此,过去选用的新增信贷数据已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而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的产生,可用于补充m2和信贷数据,以更全面地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情况。

从社会融资总量的构成来看,其涵盖各主要金融机构和市场类型,体现整体金融理念。具体包括三部分:(1)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直接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2)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信用或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或信用支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及债券融资等;(3)其他融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等。

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等式如下:

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融资指标还存在3个统计范畴的特征:(1)社会融资总量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故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及外汇占款均不计入在内;(2)专指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总额,故国债发行不计入社会融资总量;(3)主要统计通过规范的金融工具、正规的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民间借贷尚未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范畴。

从增量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融资的新变化

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24亿元,虽然较前4个月的平均值1.98万亿元出现大幅回落,但社会融资的增速仍保持在相当高位(见图1)。同时,非信贷类融资也保持了较高增速,新增信贷与非信贷融资比例中枢处于下降通道(见图2)。

图1我国近期社会融资情况(单位:亿元)(图中亿元去掉)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2我国新增信贷/非信贷变化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增量角度观察,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的社会融资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非信贷类融资增速快于社会融资整体增速,社会融资整体增速又快于信贷增速,而今年以来这种变化呈加速扩大态势(见图3)。

图3我国近几年各类融资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但是在社会融资增速不断提高的融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速却没有如期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GDp实际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7.9%回落至7.7%,我们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将继续降至7.5%左右。

而从融资效率来看,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融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曾先后三次出现连续5年增速超10%的阶段,分别为1983-1988年、1992-1996年、2003-2007年,而在这三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1(iCoR)均值基本就在1978年至2008年期间3.8的均值水平附近,即意味着4个单位的资本追加投入,就能够带来1个单位的新产出。但此次危机以来,与发达经济体广泛去杠杆不同的是,中国经济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来增加经济运行中的投资规模,以帮助经济快速复苏,却出现融资效率快速下滑的局面,2008-2011年间,中国经济的iCoR快速升至6.3附近(2009年曾高达8.7),仅实现了9.3%的年平均增长率,到了2012年,中国iCoR已经升至7以上,经济增速则进一步下滑至7.8%。

从存量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

经过上述分析,可见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融资增速高,融资效率低”的局面,如何解释这一变化呢?需要从存量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

受数据可得性的制约,我们只能根据16家上市银行的年报进行测算2,得到2013年一季度到期债务量为38.07万亿元,利息支出为1.22万亿元,即在一季度万亿元的社会融资总量中,真正意义上的新增融资仅为4.94万亿元(见表1)。

根据年报披露的2012年12月31日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到期债务量占2013年全年到期量的55.78%。债务集中到期,导致一季度数据具有明显季节性,银行可用资金量相对充裕,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何今年一季度特别是春节期间的资金面没有像往年同期那么紧张。

预计未来随着到期资金集中释放效应的减弱,社会融资数据和实体经济的表现将会重新回归同向变化。按照16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的数据估算,预计2013年全年到期债务量为68万亿元,相应地,预计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总量将增加17万亿元左右,至2013年年末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将达115万亿元。

表1社会融资数据的测算

项目(占比)2013年1季度2012年2011年

社会融资实际发生额100%100%100%

其中:债务到期86.09%78.91%79.90%

利息支出2.75%5.80%5.32%

真正新增融资11.16%15.28%14.79%

项目(占比)2013年1季度2012年2011年

社会融资净增量100%100%100%

其中:利息支出19.77%27.53%26.46%

真正新增融资80.23%72.47%73.54%

数据来源:wind资讯,作者估算

中国融资结构变化的两个趋势

(一)非信贷类融资比重提升很快

从增量角度看,2013年前5个月,新增本外币信贷融资占新增社会融资总量的52.46%,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16.05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水平也下降了5.40个百分点,较2007年水平则降低了14.90个百分点;新增非信贷融资占比则增加。

从存量角度看,2013年5月末,本外币信贷融资余额占社会融资总量余额的69.88%,较去年同期下降3.84个百分点,较去年年底亦下降1.61个百分点,较2007年底亦是大幅降低13.62个百分点;非信贷融资余额占比则增加。

可见,不论是从增量还是从存量的角度来考察,以本外币信贷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均在下降,相应直接融资占比均在上升(见图4和图5)。

图4社会融资规模中的间接/直接融资结构(增量)

(蓝色图例改为:本外币信贷新增占社会融资规模新增比重

红色图例改为:非信贷新增占社会融资规模新增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5社会融资规模中的间接/直接融资结构(存量)

(蓝色图例改为:本外币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

红色图例改为:非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期限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

由于目前中国非信贷类融资主要包含企业债、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融资方式,故一般意义而言,非信贷类融资的期限要低于传统意义上的贷款,因此伴随信贷类融资比重的下降,而相应企业债券、票据等非信贷类融资比重的提高,债务期限结构将呈现短期化趋势。

同时,从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期限结构看,新增短期贷款占比自2010年以来持续上升,今年前5个月占比平均为43.6%,高于危机前的水平(见图6);从存量的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余额的比重较危机前提升了10%,达到40%左右。

图6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期限结构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如何理解“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意图

今年以来,无论是高层,还是监管部门,都已多次强调“加强对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中潜在风险的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目前中国经济现状存在着另一个难题:如果采取较为严厉的政策,主动降低中国经济的杠杆率,那么同样也面临局部环节因资金链紧张而上升为信用事件的风险,因此政策面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对于未来的中国而言,无论是潜在增长率还是主观增长目标均在向下调整,因此客观上讲,实体经济来自于实业的现金流将很难出现大幅度改善,那么在微观经济主体不愿主动去杠杆,宏观不敢去杠杆的实际境况下,要在两者之间做好权衡,正是总理提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真正政策意图。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调控主导者,其在《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格外强调了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因素,重点提出“部分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有所上升,一些地方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复杂”、“全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规模巨大、方向多变的特征,溢出效应增大,外部资金流入增多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增加了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央行在本次报告中对于货币供给的措辞由上季度的“货币信贷增长符合预期”,变为了“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结合此前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平台融资规范新政的实施,以及监管机构近期对于债券市场的清理,表明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已经成为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而且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债券、股权、信托等投融资方式”。我们预计,加大对于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非信贷融资的监控,同时规范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成为贯穿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金融监管基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注:1.增量资本产出率(incrementalCapital-outputRatio,iCoR)=当年投资量(i)/生产总值增加量(ΔY),即年度投资与当年产出增量之比,是反映投资效率的经济指标,用以衡量一个经济体单位产出增长所需的投资量。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的iCoR越高,其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越低。

2.对于贷款利率风险,各家银行年报一般按合同重新定价日或到期日孰早,分3个月内、3个月至1年、1年至5年、5年以上等期限类别,对资产负债表日的贷款余额予以披露,相应可获取2013年一季度和剩余期间银行贷款到期总量的数据。而在样本银行中,仅有少数对1个月以内的到期情况予以披露,故无法据其2012年年报获知2013年各月度的银行贷款到期量。由此,本文仅对2013年一季度数据进行测算,而未对2013年其他季度和月度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参考资料:

[1]盛松成:《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011-02-17。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3

今年每季度整体业绩呈现逐渐回落的趋势

截至2011年10月31日,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共2282家公司披露了三季报。其中1412家公司三季报盈利,占比为61.9%,与2010年三季报65.2%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相比有所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可比公司家数为2251家。这2251家可比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总收入为15.9万亿元,净利润1.57万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总计1.48万亿元,与2010年同期的业绩相比,分别增长26.99%、20.39%和20.13%。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两个板块后,营业收入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5.23%,净利润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6%。

今年年初以来一系列紧缩政策控制通胀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整体业绩增速呈现逐渐回落的趋势,向常态回归。2011年2季度a股可比公司2182家,共实现营业收入10.3万亿元,同比上升27.2%;营业利润13.2万亿元,同比上升25.8%;净利润为10.5万亿,同比上升23.5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0.99万亿元,同比上升23.4%;2011年1季度a股可比公司2103家,共实现营业收入4.8万亿元,同比上升29.1%;营业利润0.63万亿元,同比上升27.3%;净利润为0.5万亿,同比上升25.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0.48万亿元,同比上升25.4%。

从大类结构来看,2011年三季度a股整体营业收入高速增长,整体增速为26.99%,石油石化营业收入高速增长,为35.64%,显著高于金融服务类的23.25%,但与此相反的是石油石化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速为6.22%,低于金融服务的27.12%,主要原因是石油石化2010年度毛利由09年的29.41%,下降为10年的25.79%,一直到目前三季度的22.45%。说明年初以来的高油价对此影响较大。

从整个利润分解来看,税收和成本增加导致增收不增利。全部a股(剔除金融石油石化)营业收入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同比增加25.23%。但是营业成本增加更多,三项费用增加不多,营业税金及附加增速超过营业收入增速,总体上导致利润总额增速为19.99%,由于所得税增加较多,净利润增速为17.36%,略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金融业业绩靓丽,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23.25%和27.12%。而石油石化虽然收入增长了35.64%,但是利润只增加了6.22%。

整体财务指标如毛利和Roe有所回落。全部a股(剔除金融石油石化)、金融服务类、石油石化的销售毛利率均有所下滑,全部a股(剔除金融石油石化)、石油石化的经营净利率也略有下降,但是金融服务类的经营净利率略有微涨。净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变化不大,总体上导致Roe略有下滑。

纵向来看,a股单净利润增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取得了报复性的反弹,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速在经历了2009-2010的高增长之后,目前缓慢回归常态。

中小板、创业板业绩相对主板较差

沪深300成分股的营业业务收入增速(26.78%)小于中小板(28.41%)和创业板(29.65%),但是由于沪深300成分股的毛利率(35.2%)显著优于中小板(22.63%)、创业板(35.00%)的毛利率,这主要是沪深300的营业业务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速相比均较低。因此可以看到沪深300成分股的利润总额(21.22%)增速显著大于中小板(17.21%)和创业板(18.38%)。

中小板和创业板一直是被认为是成长性较强的公司,但是三季报所表现出来的业绩没有体现出这种成长性。与2010年同期相比,可比的中小板公司有618家,前三季度收入9031亿,同比增长28.41%,净利润759亿,增长15.41%。可比的创业板公司有267家,前三季度收入938亿,增长29.65%,净利润144亿,增长17.16%。无论是收入增速或是净利润增速,中小板和创业板前三季度相比前半年均明显下滑(中小板上半年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为28.51%和18.77%;创业板前上半年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为32.48%和22.68%)。

成本上升是业绩成长缓慢的主因。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公司的利润增长幅度低于全部a股(剔除金融石油石化)的总体水平,更落后于沪深300成分股的表现。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他们收入增长还是很好的,但是成本增加更快。拿创业板来说,它们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速是沪深300的两倍还多。(中小板和创业板许多公司的财务费用增速是负的,跟它们刚刚上市融资有关,不做比较)。

财务指标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前三个季度的沪深300Roe为12.74%,不仅明显地高于前半年的8.91%,也显著高于中小板(8.18%)和创业板(5.70%)。从纵向比较来看,只有沪深300的本期Roe相比上期略有上升,而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前期Roe相比上期却明显回落。三季报显示创业板的经营净利率比沪深300和中小板都高,但创业板的资产周转率严重下降,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创业板企业经营在紧缩和成本上升的环境中经营难度加大。

现金流状况出现分化

从三季度单季同比增速来看,整体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出现了-32.61%的负增长。其中沪深300成分股的单季同比增速为-30.59%,创业板的三季度单季经营现金流总量更转正为负,-22.3亿元。而中小板的三季度单季的经营现金流出现了高达137%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宁波银行去年三季度单季现金流为-47亿元,而今年三季度单季经营性现金流为286亿元,如果剔除掉宁波银行和山西证券外的中小板三季度单季同比为-54.9%。

从三季度单季环比增速来看,a股整体、石油石化、沪深300的三季度单季环比增速分别为53.94%、68.1%、67.7%;而非金融、非金融石油石化、中小板的单季环比增速分别为-2.69%、-31.2%、-22.7%;创业板的三季度单季经营现金流总量更是为负数,-22.3亿元。

从前三季度同比增速来看,a股(剔除金融)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出现了-22.1%的负增长。其中沪深300成分股的增速为-35.46%,中小板(剔除宁波银行和山西证券)为-87%,创业板高达-687%。

从2009年中到今年2季度,a股的整体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就一直是下降的,但是到了三季度开始有所改善,并且不同板块的现金流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大型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基本上在二季度就已经见底恢复。

但是今年一直以来货币政策的收紧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甚大,企业现金链异常紧张,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下降非常明显。这也是利润增速低于主板公司,成长性受到束缚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判断三季度基本上也中小板和创业板现金流状况的底部区域,4季度随着政策的微调将有所改善:(1)近期看到政策微调的信号,并且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如10月4日,国务院总理赴温州考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并出药方,从财政和货币政策上支持中小企业。包括温州在内的地方政府迅速出台相关措施。各部门也迅速响应,如银监会24日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27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已正式接受广东佛山、山东潍坊两地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的发行注册。29日工信部表态将出台扶持中小企业新措施;(2)10月份汇丰pmi强劲反弹至51.1,9月份终值为49.9,自3月份以来首次上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pmi为50.4%,环比回落0.8%,但继续保持在50%以上。其中汇丰pmi指数的改善也暗示着中小企业处境改善的积极信号。

从经营性净现金流/营业收入看,现金流状况更是堪忧。现金流能够反映一个公司的利润的质量,在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的时候,现金流就更显得十分重要。单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营业收入可以反映每一元营业收入带来的现金净流入的情况。尽管当期的现金流和营业收入都是流量指标,二者相除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季节性影响,我们还是计算了ttm的这个指标,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可以看到,现金流状况明显变差,收紧的信贷政策加速了这种趋势,企业收入和利润的质量有所下降。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数据期数较短,且变化较大,未做单独分析,但影响是肯定的。

分行业看:定价能力差的行业负增长

有成本转嫁能力或者具备成长的行业盈利仍较好

分行业来看,23个行业分类中有19个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农林牧渔、有色金属、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商业贸易、信息服务、综合等8个行业业绩增幅超过40%,而黑色金属、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信息设备四个行业业绩同比下降,交通运输行业业绩下滑较大,幅度为18.52%。

从二级行业来看,84个行业中有69个行业整体业绩同比增长,15个行业同比下滑。交运设备服务业利润增幅1200%,位列第一。利润降幅最大的是林业、航运业和光学光电,降幅为217%、136%和64%。同时由于细分行业之后,行业一般都比较小,容易受个别公司影响较大,所以会出现大幅度的涨跌幅波动。

农林牧渔的细化行业分化较大,净利润增速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畜禽养殖、饲料和种植业,而林业和农业综合均出现了利润同比下滑,其中林业净利润甚至出现了-217%的同比降幅。

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上半年股价表现抢眼的白酒类公司所在的食品饮料行业,景气度维持在高位,增速较快,总体净利润增速大约在40%以上。大多数子行业快速增长,实际上乳品、白酒、葡萄酒行业表现要更好一些,增速都在50%以上。由于成本上升,并且提价能力较差,再加上受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肉制品、食品综合及啤酒类的公司业绩出现下滑,典型的代表就是双汇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纺织服装行业中美欣达的利润增速在2000%以上。美邦服饰收入68亿元,同比增幅40%,净利润7.5亿,同比增幅133%。其细分的行业景气度也非常高,几个增速较快的公司利润占全行业的利润比例较高,所以同比净利润增幅被拉高许多。

上半年基本化工业原料需求增加的拉动,化学纤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的净利润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均超过了100%。但同时由于化工行业比较特别,有5家公司能够排进利润增幅前20,而同时也有5家公司同比由盈利变成亏损,亏损幅度排名前20。如恒逸石化、St华源、丹化科技、保定天鹅、威远生化,净利润增幅均超过30多倍;而索芙特、*St力阳、St祥龙、辽通化工和*St太化,净利润降幅也都超过20多倍。

信息服务业增长较为稳定,其中以传媒和网络服务增长最为迅速,这两子行业的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60%和60%

公共事业、黑色金属和交通运输是仅有的三个净利润下滑的行业,其中交通运输是业绩下滑最大的行业。钢铁企业的上游原料涨价,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下游需求又受到挤压、产品供大于求,生存比较艰难,近一半企业盈利减少。上半年交运行业也很不景气。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大幅放缓,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汽车销售量受到影响,不少汽车企业出现亏损。而公共事业出现下滑主要由于电力子行业的增收不增利引起的,三季度电力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上涨了22.5%,但是净利润却下滑了20个百分点,可以看到虽然上调了电价,但是仍然不能改变电力行业亏损的局面。

从行业集中度看:盈利向金融集中

从收入和利润占比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盈利向大公司集中较为明显,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占比都下降,其中营业收入占比从2010年同期的65.2%下降至64.3%,净利润占比从2010年同期的41.4%下降至40.3%。上市公司净利润仍然集中于几大银行、石化双雄以及煤炭巨头等极少数超大公司。银行和石化双雄加起来就贡献了全部a的约一半的利润。收入和利润的不平衡性可以从收入利润累积图中看出来。可以看到,收入最高的10家(占全部公司数的0.4%的最大的10家公司)就贡献了全部利润的50%。剩下的2000多家公司利润贡献了另外的50%。4%的公司累积利润就超过了70%,接近80%。

从紧对金融服务业有利,尤其是银行的利差扩大带来的基本面提升,油价上涨对石油石化的利润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1)金融服务类占整个a股的营业收入比虽然从2010年同期的15.1%下降至14.6%,但是净利润占比却从2010年同期的45.7%上升至48.3%;(2)石油石化则刚好相反,增收不增利,营业收入占整个a股的营业收入比例虽然从2010年的19.7%上升至21.1%,但是净利润占比却从2010年同期的12.9%下降至11.4%。

三季报净利率有所回落

剔除金融业的a股上市公司毛利和净利润率同比相对去年回落

从剔除金融企业后a股上市公司合并利润表来看,2203家可比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6.66%回落至5.98%。同时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9.71%下滑至18.75%。就是说11年三季度继续维持了10年态势,但高通胀背景下三大费用率的下降难以抵消毛利率下滑,使得11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有所下降。

石油石化毛利下滑脱累上市公司整体毛利下滑

将公司进行分解后发现,导致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整体毛利下降主要的原因在于石油石化毛利下降幅度较大。分析发现,两大石油公司毛利与石油价格负相关。虽然2011年前三季度石油石化三大费用显著下降,但原油价格相比10年有所上升,综合的结果是两家公司的毛利和净利率相比10年均下降。

2011年前三季度,石油石化三大费用率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毛利率大幅下降使得经营净利率下降也较为明显。而剔除金融、石油石化后的上市公司2011年三季度毛利为17.54%,与去年同期的18.05%下降0.51个百分点。尽管三大费用率的下降,但是毛利下滑使得其经营净利率下降0.42个百分点,为6.19%。

分行业上看,尽管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下降明显,各行业销售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基本与上期持平。销售、管理、财务三大费用增速较低,因而净利润增速仍然较快。大部分行业的Roe大体上与去年同期持平,综合、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和建筑建材是Roe有明显提升的几个行业。从杜邦分析法的一级分解中我们也能得到解释。绝大多数行业的资产周转率、经营净利率和权益乘数都没有太大变化,所以Roe与去年同期差别不大。综合类的Roe提升主要是得益于经营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同时提高;有色金属的Roe提升主要得益于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提升;纺织服装Roe的提升则是由于资产周转率的提高。

净利润增幅最大和降幅最大的公司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4

从2014年的5.1∶44.2∶50.7到2015年的4.7∶40.0∶55.3再到2016年的4.7∶38.6∶56.7,昆明的“三二一”产业格局愈发明显。

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占比接近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62.3%。数字背后,昆明“188”重点产业中的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及信息服务、房地产、会展、健康服务8个产业无疑贡献巨大。

以旅游业为例,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总数3056万人次,增长43.1%;实现旅游总收入343亿元,增长45.3%。

和旅游业一样,金融业同样在一季度显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统计显示,截至3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475.70亿元,同比增长12.08%,各项贷款余额13954.53亿元,同比增长12.93%。此外,昆明大力推进的金产园区已累计总投资达389.8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28.41亿元,社会投资261.45亿元,西山片区和呈贡片区各引进了16家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

辐射效应持续扩大

3月30日,2017国家金融与发展(昆明)国际峰会在海埂会堂隆重举办,峰会主题定为“构建绿色金融生态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借助金融力量为昆明大健康产业摇旗呐喊的初衷显而易见。

“2016年,昆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6%、9.3%,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很快形成。这样的结构将有效支撑昆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使之具备打造中国健康之城的产业基础。”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如此阐释健康产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李扬所言,一方面,“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为昆明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大健康产业也将进一步拉动昆明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5

关键词:信托;发展现状;刚性兑付;业务转型

信托是普通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重要贡献之一。最早的信托概念源于《罗马法》中的“信托遗赠”制度,而现代意义的信托则是以英国13世纪的尤斯(USe)制度为原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国外信托的内涵看,所谓信托是指财产所有人基于信托协议将财产移交给受托人占有、使用及处分,同时约定将管理的利得交给特定的人或用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制度。“资产转移”与“由他人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信托的基本特征,受托人对转移资产且不参与管理的人所承担的责任即为信托责任。

一、国内信托业发展历程

广义上,信托可分为“内置式管理”与“外置式管理”两种信托模式。“内置式管理”是指委托人依据公司法成立公司并作为股东将其资产移交给专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并实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而“外置式管理”是指委托人将资产转移至特殊目的载体且由他人进行管理的模式,这也是通常提及的信托概念。目前国内外信托业基本上都是采取“外置式管理”的模式。按照受托人接受信托之行为是否具有营业性,信托业务可分为商事信托(营业信托)和民事信托(非营业信托),而我国信托法则从信托目的的角度将其分为民事信托、营业信托和公益信托。此外,按照信托资产的来源可分为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按照信托资产的功能可分为融资类信托、投资类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

虽然我国《信托法》2001年就已出台,但从完整意义上的行业法的角度看,相较《银行法》及《证券法》,《信托法》显得“先天不足”,只有行业行为法部分,缺少行业法部分,其他配套的行业法律法规(如信托登记、转让、税收等)也都欠缺,导致行业发展受阻,成长缓慢。而自2007年“新两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与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后,信托业终于有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范,行业发展逐步驶入正轨。2009年以来,得益于银行出表需求,国内信托业开始了长达4年的高速增长。2009年初资产规模仅为1.22万亿元,但当年底就突破2万亿大关,达2.02万亿元;2012年底,资产规模增加2.66万亿元,达7.47万亿元,超越了当年保险业7.35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也超越了银行理财7.1万亿元的留存规模,跃升为金融业第二大支柱。2007~2012年的6年间,信托业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占当年度GDp的比重也由3.0%增长至14.3%。信托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与信托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金融子行业的结构,促进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民间理财资金打开了一个新出口,提高了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但是,主要依赖通道类与融资类业务的业务结构风险很大,一旦相关领域被调控,业务增长就会失去引擎,属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经济转型加速的新时期,信托业的业务结构调整显得更加迫切。

二、国内信托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

(一)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今年2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9.45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54万亿元,同比增长70.72%,进一步巩固了信托业作为我国第二大金融业态的地位,但是相比1季度末的8.73万亿元,环比仅增长8.29%。与去年2季度的增速下滑有所不同,今年前四个月,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尚能保持5%以上的月环比增速,但到了5、6月,资产规模月环比增速仅分别为1.9%、0.44%,6月份增量仅400亿元,月度环比增速创下2010年以来新低,这一变化预示着信托业转型的时点已然来到。

(二)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今年上半年,67家信托公司实现经营收入350.7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59.00亿元,同比增长35.44%;相比今年1季度的152.41亿元,2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增长30.16%。实现利润总额257.76亿元,人均利润155.66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69%,人均利润同比增长9.04%。就已清算信托项目为受益人实现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而言,2季度再创历史新高,6月清算项目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达到7.80%,相比去年6月的6.52%,同比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对比一年期定存3.25%的利息率、银行理财产品4.11%的平均收益率和2.5%的平均股息收益率,信托公司俨然成为近年最能为投资者赚钱的金融机构。

(三)行业固有资产与净资产规模分析

2013年信托行业的固有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加。截止2013年2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2517.29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的2003.51亿元,同比增长25.64%;全行业所有者权益2248.72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的1806.83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全行业实收资本为1014.78亿元,平均每家15.15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同比分别增长11.08%和9.47%。固有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的增加,进一步增厚了信托公司的行业风险抵御防线。

(四)行业资金投向分析

信托业2季度数据表明,就占比总资产规模94.2%的资金信托的投向看,目前信托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领域,但是2012年以来,各领域的占比排位已经发生转变。

1.第一大配置领域是工商企业信托。截止2季度末,资金信托运用于工商企业的规模为2.62万亿元,占比高达29.40%,创历史新高,相比于去年底,规模增长了40.86%,占比提高了2.75个百分点。这说明信托公司充分意识到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性机遇与国家领导层对经济发展政策的思路转变,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2.第二大配置领域是基础产业信托。2011年之前,基础产业一直是资金信托的第一大配置领域,2012年2季度开始,基础产业退居资金信托的第二大配置领域,但占比恢复增长。今年2季度末,基础产业信托的规模达到2.39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6.84%,与去年底相比,规模增长了44.87%,占比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基础产业信托在今年上半年的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持续性融资需求以及国家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后信托公司的产品创新,表明信托公司上半年加大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同时需要高度警惕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融资背后的风险。

3.第三大配置领域是证券投资信托。2012年以来,随着信托公司证券账户的解封以及证券市场长期低迷后逐步开始显现的投资价值,加上机构客户对现金流管理的需求,信托公司加大了证券投资信托的力度,使证券投资信托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一跃成为资金信托配置的第三大领域。今年2季度末,证券投资信托规模达到了9765.85亿元,占比为10.96%,相比去年底的9022.18亿元,增长了8.24%。

4.第四大配置领域是金融机构信托,主要运用方式是存放同业。2季度金融机构信托规模为9512.86亿元,占比为10.68%,规模同比增长49.53%,规模环比增长23.22%。金融机构信托规模的较大增加,是信托公司主动加强信托产品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的结果。

5.第五大配置领域是房地产信托。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以及房地产市场自身风险的加大,2012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占比开始降到10%以下,并从资金信托的第三大配置领域退居到第五位。随着今年上半年楼市的小幅回暖,房地产信托又出现明显增长。截止2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规模为8118.63亿元,相比去年底的6880.69亿元,增幅达到17.99%,但占比却从去年1季度的13.46%下降至如今的9.12%。占比的持续下降,表明信托公司已经对调控周期下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了谨慎参与态度。

(五)行业业务结构分析

虽然2012年信托业实现逆周期增长,但面对经济下行、政策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压力,其经营模式也面临调整和转型的需要,而这种转型的变化已在其业务结构中有所反映。

1.信托客户的高端化与去通道化并进。2010年之前低端银行理财客户资金主导的“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第一,中端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占比第二,高端机构及个人客户主导的“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第三。但到了今年2季度末,“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48.78%,位居第一,且比例一直在提高;“集合资金信托”占比23.37%,首次位居第二;“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22.05%,首次退居第三,且由于规范银信合作的监管措施的持续实施,预计占比还会继续下降。至此,资金信托的客户结构终于完成了由“低—中—高”到“高—中—低”的正态分布结构的转型,呈现出了高端化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

2.信托财产的多样化。从信托财产的形态看,相比于资金信托而言,财产信托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1年财产信托的资产规模仅为1706.26亿元,然而至2012年底,其规模快速增加到4856.0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84.6%,远高于同期55.27%的信托资产总规模增长率。今年上半年财产信托规模继续增加,2季度为5480.46亿元,相比去年底又取得了12.86%的增长。虽然财产信托在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仍然很小,2季度占比仅为5.80%,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以及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推广,特别是随着今后信托登记制度及信托税收制度的完善,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势必会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推动财产信托再上一个台阶。

3.信托功能的服务化。服务信托的主要功能不是投融资,而是利用信托灵活的制度优势为客户提供财产方面的事务管理服务,统计口径上为“事务管理类信托”。相对于占比81.46%的资管类信托(融资类与投资类),服务信托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末服务信托的规模仅为5201.29亿元。但从2012年起服务信托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当年末就达到了1.1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86.10%,占比也由2011年的12.75%提升到15.28%。截止今年2季度末,服务信托规模继续增加到1.75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到18.54%。未来随着企业年金信托、公司管理服务信托、公益信托及家族信托的开展,信托的服务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服务信托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国内信托业转型期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一)目前信托业主要面临以下几类风险:到期兑付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

1.到期兑付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信托项目到期时,作为委托方的融资者无法按期给付约定本金和收益的风险。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信托的兑付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地方政府基建类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矿产能源类、艺术品信托等领域。引起兑付风险的直接原因比较多元,比如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目前主要为重点领域的政策调控风险,如对银行非标债权类表外理财业务的监管、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全面审计与监管升级,以及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风险。

2.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等领域,是指融资方投资建成的房屋或生产的产品发生滞销而引起资金回笼困难、难以到期兑付的风险。在实务中,项目的流动性风险是引起兑付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

3.管理风险,是指信托公司在项目的前期尽职调查、项目过程追踪与风险防范等管理环节出现疏忽或过失而引发的风险。例如有人欲通过编造融资项目、伪造项目材料及公司公章以骗取信托资金而项目负责人没能甄别出材料真伪,或者虽然项目真实但融资方在过程中挪用信托资产偿还私人债务而项目负责人没能及时发现并阻止,等等。

4.道德风险,是指由于项目相关方的道德缺失所引发的风险。实务中最常见的是相互串通式的道德风险,即信托经理收受重金贿赂,帮助不达标的企业包装其融资担保物、美化企业财务报表、疏通信托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成员等,以做成信托贷款计划,收取高额贿金。也有信托经理和中间人合作,分摊资金需求者额外支付的中间费,并有意忽视风险防控。此外也包括第3项中提及的融资方单方欺诈或挪用资金的道德风险。

5.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相关法律欠缺、模糊或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现行《信托法》对于事务管理类信托的业务开展各环节缺乏明确的规定。虽然有些管理类信托可以根据《信托法》设立,但具体业务如何开展、相关主体的权利及关系都没有明文规定,如果出现法律纠纷,虽然短期内可参照同类的诉讼案例做司法解释,但我国属于成文法系,后来的判罚不受原先案例限制。因此,按照过去的案例对相关信托业务纠纷做司法解释不免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刚性兑付”约束亟待破除

所谓“刚性兑付”是指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先行给付本金及收益完成项目清算。事实上,我国并没有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需要刚性兑付,此概念只存在于资金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刚性兑付”只是监管层与信托机构出于维护行业和社会稳定而共同推动形成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但目前信托公司解决兑付危机的手段较为有限,主要包括:延期兑付、用自有资金、风险准备金或未分配利润接盘、关联公司(如股东)或第三方公司(如资产管理公司)接盘、借新还旧、转让信托受益权、利用基金滚序型信托、资金池等模式作为风险缓冲等。但这些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且资金池等模式本身也蕴含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对信托公司的实力要求也很高。在这财富爆炸的时代,未来必将面对更大规模的项目,以目前的“刚性兑付”措施将无力应对,且该做法本身也对行业发展有着极大限制。

(三)资产管理市场混业竞争的挑战

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已形成了混业竞争格局。所谓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仍是基于信托关系的信托类业务,因此也具备信托跨市场开展投融资活动的制度优势。2012年资管业务放开前,除了信托公司开展的信托业务外,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实质也都是基于信托关系的业务安排。资管业务权限放开后,证券、公募基金、保险、期货甚至pe/VC私募基金等机构都被赋予了以资产管理公司形式经营信托业务、开展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权限,促进了混业局面的形成。信托公司受到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一是通道类业务、融资类业务等低难度业务直接受到券商、保险、基金子公司等同业机构的猛烈冲击,通道费率已降至万分之二三;二是创新型融资业务领域中亦受到同业机构夹击,例如券商股权质押融资的市场份额已由2012年的不到2%激增至10%左右,且基金子公司还在信托难以涉足的定向增发类业务上大行其道。信托业曾经的优势业务正在受到挑战,业务转型与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四、对于国内信托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资产管理混业的大背景加快推进信托行业立法工作

之所以监管部门可以对非信托金融机构放开资产管理业务权限,主要仍是由于我国信托行业法的缺失,导致了行业边界模糊、行业参与主体不明确,使得信托越发成为金融机构均可运用的业务模式。虽然后期颁布了信托机构相关管理办法,但也只是针对信托公司进行监管,对于其他开展具有信托实质的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相关法律定位与业务管理均缺失,监管套利等问题由此产生。根据信托的内涵可知,目前各类资管或理财业务本质上都属于信托范畴,都是广义上的信托业,理应受到信托法律法规的统一约束。因此,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能基于信托实质管理与资管市场混业格局既成的角度,积极开展广义金融信托领域的调研工作,加快推进相对现行不完整的信托法和狭义视角的信托行业法的修订与补充,将经营信托业务的相关机构或部门纳入“大信托法”的监管范围。一方面,有利于化解潜在法律风险,促进信托业务发展,更有效地发挥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从“牌照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适应金融混业趋势下的监管要求,更有效地对资产管理领域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二)通过业务创新塑造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信托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连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态,具备“多方式运用、跨市场配置”的特点,因此一直都是表外融资的金融实践“先行者”。根据《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从试点阶段进入常态化阶段,信托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到证券化的过程中,帮助银行实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标准化,同时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并完成自身的去通道化。此外,在资管混业与信托法开启修订的现实面前,如果包括银行在内的资管业务的法律属性及地位得到新信托法的认可,那么信托将面临传统通道业务消失的风险。因此目前必须主动摆脱对通道类业务的依赖,通过进一步业务创新,大力发展基金型资金信托、事务管理类信托,并通过在财产信托、服务信托、企业资产管理、高端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可考虑在产品结构化设计阶段引入风险缓冲机制

当前阶段可以探索在信托产品设计阶段直接引入风险缓冲机制以完善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一是“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这种设计可较好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劣后受益人须在优先受益人全部得到偿付后才能获得分配信托收益的权利,故其除了获得预期收益还可能获得信托投资的超额收益,而这也为享有优先受益权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风险缓冲;二是“错期设计”,即将信托计划期限和用资期限合理错期,当贷款安全到期时信托计划可提前清算结束,若未按期收回本金兑付风险也不会马上出现,这样既可分散信托产品的兑付期,又可为信托公司处置抵押物提供了时间;三是发展“基金型信托产品”,此类产品既可通过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又可提高信托公司自主管理、客户营销、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等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将来进军高端财富管理领域打下基础。

(四)加快推进信托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转让机制

“刚性兑付”的破解难点在于:除证券类等少量信托产品可中途赎回外,大部分信托产品流动性比股票、基金等差很多,而如果没有刚性兑付这一防线,投资者利益将很难得到保障。但是在二级市场交易中,产品转让须由独立第三方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财产权利登记为基础,而国内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尚未成型,使得投资者无法通过北金所等三方交易平台实现直接转让,需与投资者一对一谈判,并到信托公司完成受益权变更登记,这极大地增加了手续复杂程度与转让难度。建议银监会与证监会等机构联合起来,首先建立起信托财产的强制登记制度,其次是成立全国统一的信托产品转让信息平台,为需要流动性的投资者提供信托产品转让信息服务;再次,尝试赋予信托公司做市商资质以便其沟通协调二级市场的交易工作,或是与拥有做市商资质的券商协调好业务关系;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面向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信托产品自由转让的二级交易市场,彻底改变目前信托受益权转让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风险难以高效转移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曹芳.中国信托业制度变迁与业务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2]胡莉铭.国外信托业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6,(8):24-25

[3]李将军.中国信托业的金融逻辑、功能和风险防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6-11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6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会议的公报中,这样的一段话格外引人注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

到底怎么判断“周期性因素”,中国宏观经济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周期,以及周期的哪个阶段,正是当下官学两界嵋榈幕疤狻

延续去年三四季度的回升态势,今年首季中国经济的色彩颇为亮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的统计结果也颇为振奋人心。

首季亮丽的不仅是宏观数据,微观层面也明显可以感受到腾腾热气。3月,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2.54亿吨,同比大增16.3%;船运、公路也传出“回暖”之声;汽车、空调等大件商品销售增速仍超预期;高端白酒生产商的股票逼近数年来新高;工程机械在经历了长达六年的“冰霜时节”后,受基建开工率提升和新开工项目提前到来的刺激,从挖掘机销售的融融暖意渐渐向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搅拌车等相关行业扩散。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衡量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渐次呈现出繁盛景气。

近两年外界对中国经济下滑或引发债务危机的阴霾一时间似乎散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国内外经济运行均出现与前几年不同的新变化,2017年中国经济有望开启相对平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L型增长态势有望从“一竖”过渡到相对平稳的“一横”。一些学者甚至做出了“中国经济已开启增长新周期”的判断,认为从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将近十年,中国经济已从危机的泥潭里走出来,2017年是个拐点,经济有望进入繁盛景气期。

然而,悲观派学者则从3月数据明显出现的分化中感受到下滑压力:地产、汽车销售增速3月出现下滑;发电量增速走弱;3月份ppi环比上涨0.3%,较2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涨幅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环比由升转降,分别下降0.6%、0.6%和0.1%;中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好坏参半。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告诉《财经》记者,“从今年一季度不同的指标看,中国经济现在走入山峰右侧的上半部,一些经济指标的高点已过。如果用四季来形容,夏天即将过去,正待进入秋天。不过,入秋也是好时节,日子并不难过。2018年初或中期,经济可能呈现下跌态势。”

一季度经济数据究竟显示中国经济“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步入新的增长季,还是经济尚属在探底过程中的小周期反弹?2017年一季度是否是中国经济的繁盛之顶?尽管花团锦簇、热气腾腾,但将逐渐趋于下降通道?企业是否需要做好“盛夏已过,入秋防霜”的准备?看来,学界的预测仍存较大分歧。新周期起点?

繁盛景气似乎已徐徐开启。乐观者认为现在进入“长周期的拐点,新周期的起点”。如果经济景气延续回升势头,今年有可能扭转过去六年GDp增速逐年探底的趋势,可能逼近增速换挡的拐点。

一些实物量指标和先导指标次第回升。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约1.4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3月制造业pmi为51.8%,连续六个月保持在51%以上;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2.54亿吨,同比大增16.3%。

同时,随着去产能和行业整合逐渐深入带来供需结构的转化,生产资料价格回升刺激了投资的扩张。去年三季度始,工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之势逆转,出现企稳反弹。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今年前两个月,基建投资增速大超预期,从去年全年的15.7%跃升至21.3%。基建投资春节即提前开工。一季度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6个,涉及总投资2409亿元,同时13大类重大工程包截至今年2月已累计完成投资88806亿元,开工56个专项、593个项目,这些大工程包悉数发力。随着投资的拉动以及去产能带来的企业利润回升,也促使民间投资扭转了下滑趋势。

一边压产能一边基建投资扩大,供需缺口导致原材料价格总体上升,从库存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价格上行也催生了经济增速的回升。

随着全球经济整体复苏明朗,中国一季度进出口数据强劲亮丽。2017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达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8%;进出口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出口3.33万亿元,增长14.8%;进口2.87万亿元,增长31.1%。

与此同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景气持续复苏,带来新的外贸增长空间,4月初中美两国达成了100天行动计划,旨在解决两国存在的经贸分歧,中美“百日计划”有望暂时消弭中美发生贸易战的忧患。

消费升级也为经济“拐点”提供了动力。中国消费对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房地产、汽车等享受型服务消费增速明显较快,占比继续提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2%,比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提高1.1个百分点,景气度持续较高。其中,零售业、航空运输业、邮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和保险业等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加上11个自贸区的新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深度开放”的新概念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孕育。

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超预期好转,周期复苏的提法逐渐增加。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的那一横,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景气延续?

“新周期起点”说意味着2017年宏观经济总体将保持繁盛景气。法国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全年将超目标,预计达到6.6%之上。

今年支撑经济景气呈现繁盛的亮点颇多:ppp将引领中国基建投资再发力。经济在投资带动下进一步缓慢回升,基建投资仍保持高位增速。

陈兴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蕴含着强大的政治动能,各地都有“踩油门”的冲动,加上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开放的经济圈崛起,都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财经》记者了解到,其他一些区域也在整合新的超级经济圈,比如,大上海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合肥经济圈等等,各地都寄望通过区域整合找出自己的新增长点。

民间投资呈回升态势或将确认。2016年,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约为61%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65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2%。2017年1月-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49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7%,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持续上拉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可达到6%-7%,陈兴动说,由于基数较低,加上外汇管制和海外投资审查趋严导致资本暂难“外逃”,以及国家对民间投资在产权保护等法律和政治层面的重视,预计今年民间投资将呈现持续回升的态势。

政策环境层面,今年依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措施鼓励基建投资,减税降费的力度以及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和简化力度将比往年更大,宏观环境通过减税降费、减少审批环节等营商生态的软环境及新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硬环境的改善“双叠加”,将维系经济稳态前行的步伐。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也在某种程度上被遏制。在mpa考核和窗口指导及金融整肃的系列重拳之下,信贷派生能力下降,金融圈空转的资金有望经过“悔过自新”重新进入实体经济。

金融整治意味着决策层对去杠杆、脱实向虚的政治决心。有舆论认为,金融整肃或许是“一招棋准,全盘皆活”的突破口,可以遏制泡沫风险和脱实向虚的症候。

加上,受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制造业回归”战略影响,坚定了中国决策层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认识,各项鼓励制造业更新改造和创新升级的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增长承压

然而,繁盛的表面下仍有增长承压的潜流。经济的回升依然依赖传统的动力,今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5.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5%。房地产、基建大幅增加仍是主力并使得能源价格上升,传统的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效益好转。

但据《财经》记者调查了解,尽管短期一些行业产品销售向好,扩充产能却显得谨慎;大宗商品自2016年以来涨幅较大,但目前景气开始调整,预计大宗商品后期走势充满不确定性;生产者价格在经历了5年-6年通缩后,近三个季度在上游行业涨势如虹但并没有传递到下游行业催生需求增长,上游行业以大央企为主的利润增长并不是基于成本降低、效率改善或者技术进步,因此,上游行业利润增长甚至挤压了中下游行业的利润改善,制造业、民营企业的利润预期与投资动力无法充分释放。

在前期已开工项目继续推进的带动下,经济短期内将维持惯性增长,但转弱势头已经初现,未来或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张斌重申,今年一季度或许是峰值之顶,多个指标的增速高点已过,夏天正在过去,秋季即将到来。

另外,房价高涨是2016年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但有迹象显示,政府对购房以及抵押贷款的限制愈来愈严厉,2017年房地产市场预期降温会给整体经济增长造成阻力。随着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下滑,可以确定销售面积今年一季度增速见顶。随着房地产结束上升周期也将导致螺纹钢等相关链条产品的价格承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对实体经济的侵蚀十年来渐入骨髓肌理。随着房价高涨与去库存同时进行,导致开发商手中的库存高价转移到民众之手,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一些百姓曾向银行贷款70%,购得三四套房子等待新的“接盘侠”,这进一步抑制了大众消费的水平,再加上低端劳动力收入增速放缓,以食品价格为主的居民消费类产品价格欲振乏力。

“高档酒店、中高档餐饮消费下滑,一些有买房还贷压力的百姓甚至连小饭馆都不愿意去了。”陈兴动表示。一季度数据显示,Cpi构成中,娱乐休闲、餐饮等价格降幅较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力和购买力被卷入房产中。

值得观察的还有金融监管收紧带来的流动性问题。近日,中国银监会召开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指出今年要更加主动地防控金融风险,大力治理金融乱象,切实弥补监管短板。

瑞银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央行年初已将理财产品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银监会已经启动的理财产品监管原则和即将出台的资管统一监管方案会更进一步降低金融产品间的相互嵌套,抑制通道业务的发展。银行将更多地受到资本和流动性等要求的制约,其他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难以绕开各种限制和规则。此前一些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各类资管产品来实现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的行为可能反转,金融机构间的信用扩张大幅放缓甚至萎缩。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在金融整肃行动上加大力度可能使得金融领域的风险大规模上升,今年债务违约的个案发生增加,如果今年落实人民银行的mpa,执行资管新规以及银监会推出的“三套车”,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许受到影响。

因此,张斌告诉《财经》记者,一行三会监管在防控风险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因协调一致而出现矫枉过正。陈兴动也表示,随着金融领域腐败案的盖子渐次揭开,今年金融i域在战战兢兢中过日子,一些拥有资金的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投放资金,使得社会资金供给收紧。金融整治也将导致利率升高,并大幅减缓从影子银行流向地方政府及其他国有机构的贷款。

汪涛也指出,监管趋紧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加大今年发生信用事件的风险。尽管政府的意图是逐步降低金融杠杆,但由于金融机构间流动性趋紧和市场利率的上升,部分银行-非银融资链条错综复杂,可能触发影子银行信用事件蔓延成信用市场波动。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未竟之局

由此而见,中国经济仍在显著的长期放缓趋势下,做周期性的上下波动。一些亮丽的数据或许只是阴虚阳亢的虚火而已。支撑经济的内生动力仍有待艰难培育。“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短期向好并不能掩盖长期的动能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化解的情况下,当汽车、商品房两大消费热点有所减速,基建投资减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调转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或从今年三季度起呈稳中趋缓态势。

泡沫风险仍然是中国更深层的增长隐忧:房地产泡沫、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仍是中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各地“限购限贷限离”的政策已经显示出决策层既不想房价继续高涨,但也不想让房地产泡沫挤破的矛盾之情。近期,银监会密集专项治理的监管政策,为防控金融风险做出部署,这被看成史上最严厉的金融整肃。防控资产泡沫,治理金融市场乱象堪为亡羊补牢。

今年2月履新的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目前“三失衡”还未根本改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唯有来自改革。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真正解决高房价、资本泡沫和债务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推进改革,真正找到支撑经济的长久动能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进一步改革;唯有改革,才能解除土地财政、房地产、金融向虚等等对中国经济的“绑架”。

盛世繁华的背后是内生动力依然脆弱的隐忧。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只有正确地评价现在所处的位置,才能知道下一步经济可能向何处去。超越对短期、周期性问题的关注,更多地着眼于长期、结构性变量,才能在政策上给企业家、投资界提供可预见的稳定预期。

李伟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的上行力量与下行压力尚处于一个弱平衡状态。依赖旧动力、资金脱实向虚、风险集中化、区域分化等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依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要开启新的增长阶段,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需要积极促进制造业投资持续回稳、金融资产质量改善、企业补库存意愿继续增强和各项改革落地见效。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7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在现阶段的表现是:(1)生产和金融事业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金融资产的垄断资本所有制的矛盾。这是基本矛盾。拙著《三说美国》里的有关部分,已经援引了美国朝野的大量公开、内部资料说明了这个基本矛盾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注28]本文第一部分实际上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派生的矛盾是:(2)个别工厂、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性、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经营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简略地说,就是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材料,说明这个矛盾尽管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变化,在当代美国也确实存在。[注29]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高科技公司在美国极度盲目发展,造成产品和设备空前规模过剩,成为引发这场经济危机的主要导火线,而且至今仍然是阻碍经济复苏的重要拌脚石,就是最新证明之一。即使在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以后,全国商业用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从2000年同期的8.3%攀升到13.5%,比刚刚走出一场严重经济危机的1983年还高0.2%;2002年第一季度,商业用房的空房率继续攀升,达到14.7%。全国公寓出租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也从2000年同期的3.5%攀升到5.8%,2002年3月初再攀升到6.3%。然而在房地产大量闲置的同时,全国新房开工率却大幅度上升。2002年1月,新房开工率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7.4%;2002年2月,新房开工率又上升了2.8%,达到10.2%。与此同时,新房销售率下降(2002年3月开始),商用房租金也随之下降(也是2002年3月开始)。[注30]房地产业的这种状况,就是最新证明之二。至于这个矛盾在美国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表现,就不必赘述了。(3)无产阶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资料,说明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这个矛盾。[注31]本文后面还要专门论述这个矛盾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的新发展。

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包括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1999年4月,美国股市正处于急剧膨胀阶段,整个美国经济正处于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我在当时撰写的《一论》里即曾指出,美国股市必然崩溃;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繁荣”,必然发生危机。时间过去并不久,2000年3月,美国股市即从高峰急剧下滑,经营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随即呈现崩溃之势;2000年第三季度,这场经济危机就开始爆发了。事实证明,《一论》所作的上述判断是正确的。那个判断之所以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就是因为那个判断是以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原理为指导、以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作出的。然而对于奥尼尔部长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是无法理解、也不愿理解;对于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哪怕是肤皮潦草地去观察一下,他也不愿意干。这就没有办法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判断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的是非;也就是要说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已经结束,或者说它是否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探明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真实性。因为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即肯定这场危机已经结束、并进入了不同程度的复苏阶段,都是以商业部公布的这两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依据的。

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1月31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的增长率折成年率(下同)为0.2%,同年2月28日公布的“初步估算”为1.2%,同年3月28日公布的“最后估算”为0.3%。[注32]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居民采购商品和服务支出(下同;这种支出是主要的)、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和企业采购支出(商业部这一次公布的统计,把它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我们就要予以评论)构成的。根据这个“最后估算”,2001年第四季度,居民采购支出增长了6.1%,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增长了11.4%。[注33]应当说,这个联邦政府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是真实的,因为:(1)这种增长是小布什政府从事阿富汗战争、大规模增加军费的必然结果;(2)有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数字为据。问题主要有两点:转贴于

第一,是居民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每一年美国居民采购支出,历来都集中第四季度,特别是集中在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2001年也是如此。根据民间权威机构——信用风险监测网[注34]的统计结果,尽管各大商品零售企业为争夺顾客平均打折扣达40%(一般商品),或者以零利率提供贷款的方式赊销(汽车),美国2001年感恩节到圣诞节期间的商品零售,还是多年来最糟糕的的一个季节。全国12家商品零售连锁系统(它们是美国商品零售的主渠道)在2001年12月分的销售金额,有7家比2000年同期下降(2000年12月的商品销售就已经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些销售金额下降的连锁系统中,包括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联邦百货商店(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梅西百货店、里奇百货店,等)以及凯玛特连锁店。[注35]其中的凯玛特连锁店由于严重亏本,债台高筑,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进入2002年即申请破产。在商品销售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居民采购怎么能谈得上增长6.1%呢?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谈吗?

这里附带说一个问题,即政府商务部公布的居民采购增长率没有按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做出调整。实际上,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居民采购的商品(一般购买普通商品,不购买贵重商品)和服务(少乘飞机旅行,能坐火车的就坐火车)的质量都下降了。

第二,把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本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纳入企业采购支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企业采购支出的增减,可以显示出企业生产的升降。企业削减库存,就不同了。因为企业为了削减库存,必须削减生产。因此,企业削减库存只能显示企业生产的下降,而不能说明企业生产的上升。商务部公布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玩弄的戏法是:避开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2001年第四季度,企业削减库存1193亿美元,比同年第三季度削减的金额上升了574亿美元。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削减库存金额的上升就等于企业生产的上升。这就把事情弄颠倒了。事实恰恰相反,企业削减库存上升的幅度正是企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商业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0.3%的增长率中,企业削减库存就占了2.16%。[36]仅仅减去这一项,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不是增长,而是显著下降了。

现在再说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它在2002年4月26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美国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5.8%:同年5月24日公布的“初步估算”,把这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为5.6%[注37]这就更加离谱了。

我们先说商务部公布的上述“预先估算”。因为这个“预先估算”的增长率高于一个月后公布的“初步估算”,对“预先估算”做了评论,对那个“初步估算”就可以不再议了,可以节省许多笔墨。

美国民主党(即前述驴党)在野派——拉鲁什派(这一派既不受民主党当权派的欢迎,更不受共和党的欢迎)曾就商务部公布的这个国内生产总值做过核算。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商务部把企业削减库存的金额为362亿美元,比2001年第四季度(如上所述,该季度削减的金额为1193亿美元)少削减831亿美元,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部分。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库存削减既然减少了,它们就必然增加了生产。这纯粹是一种主观臆测,毫无事实根据。实际上,企业的生产并没有增长。在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60亿美元中,这一部分就占了830亿美元;在它公布的增长率5.8%中,这一部分就占了3.1%。其逻辑结果是,这一部分的金额增长和增长率应当减去。

这是第一笔帐。

第二,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这个季度在这个方面的实际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长了75亿美元;减去实际物价上升因素后,这个季度上述开支的增长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但商务部采用了“唯乐主义学派”[注38]的物价调整法,使这个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增加了344亿美元,在它公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8%中占了1.3%。即使采用“唯乐主义学派”的物价调整法,这个季度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资本投资也是下降的。因此,这一部分金额增长和增长率,也应当减去。

这是第二笔帐。

第三,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居民在购买房地产方面的开支。商务部在它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中,说本季度居民在这个方面的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加了179亿美元,在它公布的本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中占了0.55%。但此项增长基本上不是房地产本身的增长,绝大部分是泡沫,只不过是使早已存在的房地产超通货膨胀泡沫进一步肿大而已。

减去以上三项,就要把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变为0.8%。

第四,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以金融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占了2/3以上。因此,商务部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非是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的增长。美国的物质生产实际上是下降的。[注39]

这就把事情的本来面貌说清楚了。

商务部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就更是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次是要考察美国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

在这里,我们先说以下两点:

其一,是巨型垄断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2年4月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公布了该刊排行榜上有名、美国规模最大的500家工商金融公司2001年的盈利状况。作为一个整体,这500家的利润下降了53%。这是该刊自1955年开始发表500家排行榜以来的最大利润下降幅度。也就是说,这是20世纪30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以来最大幅度的利润下降。

此处提一下美国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由于工商金融企业经营处于不景气之中,广告开支削减,使世界闻名的《纽约时报》公司在竞争中遭到惨败。2001年第四季度——2002年第一季度期间,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纽约时报》已排在《今日美国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后,屈居第三位。[40]

据出版《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统计,截至2002年5月1日,已经公布同年第一季度纳税后盈利状况的1146美国巨型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净亏损32亿美元。虽然亏损金额不大,但这些公司在总体上陷于亏损状态,却是199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第一次。[注41]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我在《再论》、《三论》、《四论》里都曾提到美国投资人在股票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损失。这里要说的是,股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伤害投资者,同样也伤害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损失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损失。《三论》、《四论》均曾说过,在这次股市价格下跌狂潮期间,即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上金额达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已经灰飞烟灭。本文前面已经说过,到2002年5月,美国股市情况基本上仍然是这样。这就是说,美国上市公司在此期间损失了同样金额的金融资产。这也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那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资产损失。现在要补充的是,一些亏损严重、极度渴望从股市场上捞一把的公司。它们曾下过大赌注,赌输了,竟不惜造假帐,虚报盈利,以欺骗投资者,企图继续吸引投资者的资金。实际上,这些公司在股市场上损失的资金有可能超过一万亿美元。[注42]

这里提一下美国上市公司造假帐的问题。

本文前面说过,安然公司申请破产暴露出:该公司在被迫申请破产前曾冒险从事金融衍生品。那是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二,就是造假帐,欺骗投资者。2000年,安然公司曾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利和隐瞒10亿美元以上的债务。美国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公布的帐目,必须经过一家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给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是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然公司的上述假帐,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与安然公司合谋的产物。

这个造假帐问题暴露的后果有二。

其一是一连串上市公司,包括环球电讯公司、泰科国际公司在内的假帐问题逐一被揭露出来;还有一些公司,如软件制造商冠群公司、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公司的帐目,也分别受到了美国法院、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调查。美国《福布斯》杂志把这种现象称为“帐目魔术”。一批巨型垄断公司造假帐,导致美国面临一场严重的商业信誉危机,投资者不知道应当相信谁,不应当相信谁。[注43]

其二,是本来最具有权威性的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江河日下,其业务受到沉重打击,而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的打击为最严重。人们像躲避魔鬼一样,纷纷远离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提供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接连不断地撕毁原来与它签订的审计合同;事务所内有的审计师自杀,其他审计师大部逃离;加上一个联邦陪审团在法庭对它的审讯,使它已经落到支离破碎的境地,剩下的基本上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注44]

第二,是一系列大型公司破产。

我在《三论》、《四论》里,曾经谈到过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2月止美国大型工商业公司破产的严重状况。2002年1月到5月,有关企业破产的信息仍然接连不断地传来。这5个月的主要情况如下(未经法院批准者除外):

1月6日,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科霍能源公司申请破产;

1月22日,在美国打折扣零售商中位居第二的凯玛特连锁店申请破产;

1月28日,营业网络遍布全世界的环球电讯公司申请破产;

2月1日,麦克劳德美国电讯公司[45]申请破产;

2月12日,著名的凯泽制铝公司申请破产;

2月15日,经营卫星电话业务的格洛巴尔斯塔公司[46]申请破产;

2月20日,制造飞机零部件的凯尔斯特朗公司[47]申请破产;

2月24日,生产奶酪的萨普雷马公司[48]申请破产;

2月25日,经营电讯业的姆鲍尔控股公司[49]申请破产;

2月28日,生产维生素的莱纳健康产品公司申请破产;

3月1日,电线制造商杰-普-莫公司申请破产;

3月5日,生产厨房和浴室用具的福米卡公司申请破产;

3月6日,位列美国钢铁冶炼业第五的全国钢铁公司申请破产(它是1998年以来申请破产的第32家钢铁企业);

3月27日,阿德尔菲亚电信公司申请破产;

4月15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电池制造商埃西德技术公司申请破产。

5月20日,经营高速度信息传递的metromediaFiber网公司申请破产

5月22日,威廉电信集团公司申请破产。

5月24日,nextel电讯公司申请破产。[50]。

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在《财富》杂志2000年500家排行榜上有名的巨型垄断公司里,申请破产的就有4家。它们是:1,安然能源公司(名列第18);2,凯玛特连锁店(名列第27);3,LtV钢铁公司;4,伯利恒钢铁公司。[51]此外,已经申请破产的环球电讯公司,全国钢铁公司,麦克劳德电讯公司,生产一次成像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经营化工和建筑材料的格雷斯公司,制造汽车电池的埃西德技术公司,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等,虽不属于《财富》500家之列,但也是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一场经济危机,成群结队的巨型垄断公司和垄断性公司倒下,这在美国战后以来的经济危机史上也是罕见的。

回答这个问题,再次是要考察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状况。

我在《四论》里说过,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公布的统计,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职工上升到816万人。同样是根据这个部公布的统计,截至2002年4月,美国失业职工已上升到860万人;其中到4月18日止失业救济已经到期、继续申请救济的失业职工,已达到1983年2月的水平。[注52]1983年2月是个什么水平呢?当时,1979-1982年那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结束,1983年全年平均,美国失业工人总数是1071万人。[注53]在这里,我们只说劳工部公布的2002年4月失业人数的统计,即860万人。我在《美国走马观花记》、《三说美国》和《三论》、《四论》里曾反复说明过,这种统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对美国政府公布的失业数字加一倍,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这样,2002年4月,美国的失业职工就是1720万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纽约著名的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2002年5月20日发表报告说,今年4月,美国先行经济指数下降了0.4%。它预示美国经济前景不祥。转贴于

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就可以看出,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并没有结束,更没有进入复苏阶段;或者说,迄今为止,即从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2年5月,美国是处于一场经济危机发展过程的中间停滞阶段。

由此可见,小布什总统说的“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至今不说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结束或者已进入复苏阶段,是有事实根据的。

三,关于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现在要回答前述第三个问题,即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会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察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种种不稳定因素。

这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

第一,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呈下降趋势。

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2001年第一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为1748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1624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124亿美元。其中用于设备和软件的投资,2001年第一季度为965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873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92亿美元。这里说的2002年第一季度企业投资的下降幅度,还是前面提到的商务部公布的那个“预先估算”(其下降幅度为5.7%);在随后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里,这种下降幅度更大(其降幅为8.2%)。[注54]

企业削减固定资本投资的直接原因,一是经营利润的下降或者亏损;二是债务过重;三是商业银行加高了发放贷款的门槛。

第二,是高科技公司继续处于衰落状态。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8

一年来,我行各基层网点通过扩大有效客户规模,扎实推进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大力拓展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提升银行卡盈利能力,构建优质服务长效机制,提高网点管理力度,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速度较快,截至11月末,总行下达的各项经营计划指标基本完成。中间业务净收入显著提高。个人产品线中间业务净收入为1,514万元,完成总行计划的94.61%,在全辖34家银行中计划完成率排名12位;完成分行计划任务的47.84%。其中:银行卡收益为512万元,完成总行计划的116.27%;个人资产业务发展较快。零售贷款总额为129,266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8,968万元,完成总行计划新增的42.91%,完成分行计划新增的35.6%。市场份额为25.5%,较上年上升0.28个百分点,新增市场份额达27%,排名第二,跑赢了标杆行;个人负债业务发展稳健。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312,150万元,较上年末增加45,890万元,完成总行新增计划的71.7%,在全辖34家银行中计划完成率排名17位,完成分行新增计划的75.48%;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725万美元,较上年末新增47万美元,控制在总行新增-500万美元的指标内。市场份额达99.05%,依然保持主导地位。银行卡业务快速增长。银行卡直消额达29,008万元,完成总行计划的193.39%;外卡收单达2,555万元,完成总行计划的365%;贷记卡新增发卡3,216张,完成总行计划的116.31%,全辖计划完成率排名第3位;准贷记卡新增发卡81张,完成总行计划29.35%;国际卡新增发卡33张,完成总行计划的47.83%;借记卡新增发卡25,043张,完成总行计划的166.95%,各类银行卡存量达219,264张;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消费信贷不良余额为3,252万元,较上年增加852万元,控制在总行计划3,264万元以内;不良率为2.52%,较上年末增加0.34个百分点,控制在总行计划以内。拟剥离不良资产124笔,本息305万元,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中银贷记卡与准贷记卡的透支总额456万元,资产损失率为1.34%,控制在了总行计划5%以内;长城国际卡资产不良率为0,控制在总行计划5%以内;中高端客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我行共有理财客户1824户,较去年末新增676户,完成总行新增理财客户的153.99%。全年共销售基金642万元,赎回基金1467万元,销售国债6080万元;理财客户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71696万元,占全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的22.97%。个人网银存量客户6220户,完成总行计划的124.4%。2014年的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一、各项个人金融业务长足发展

一是零售贷款快速增长。各基层网点积极扩大零售贷款规模,由个人金融部牵头,上下联动营销,全年零售贷款快速增长,新增额近2亿元,是2008年新增额的2倍,增速首次超过标杆行建行,余额直逼标杆行建行。以城区支行为轴心进行分区,零售贷款中心各团队以承包制方式配合网点对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逐一走访,上门营销与宣传,解难答疑,对支行按揭的大户共同营销;针对我行住房贷款占主导地位的现状,赴建设厅等部门对我区房地产开发商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按实力雄厚、规模大、与同业零售贷款合作情况等进行分类,及时定期向网点传达信息;深入推广“理想之家”直客户式营销模式,在全辖各网点特别是拉萨市城区各支行全面开办零售贷款业务,拉萨市网点办理零售贷款业务覆盖率达150%,全辖覆盖率达90%;为增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竞争力,主动营销近15家单位的批量贷款,叙作近6家单位的楼盘按揭贷款合作;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循环贷款,授权全辖各网点全部开办此项贷款,全年新增6730万元,增幅86.59%,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中高端客户的融资需求,培养了更多潜在、优质中高端客户;加强与汽车经销商合作,积极推广汽车消费贷款,全年新增791万元,增幅74.62%。

二是储蓄存款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储蓄存款自年初就呈现出旺盛的增长势头,增速创历史新高。一季度精心制定营销方案,在全辖推出《中国银行分行“开门红”竞赛活动》,通过激励内部员工、营销外部客户、横向联动,分阶段推进、拉动个金条线各项业务,特别是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的增长,从结果来看,一季度人民币储蓄存款就净增12253万元,实现了全年“开门红”。在重大的节假日期间开展赠送具有中国银行纪念意义的小礼品活动,吊足大多数储蓄客户的“胃口”,不仅稳定了现有客户,还挖掘了同业客户。对新推出的业务及重点推出的业务采取集中营销方式,如工资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储蓄存款的良好发展。我们还从管理层加强管理力度,日战报、月通报,在全辖范围营造了“赶、超、比、拼”的竞争氛围,有效地调动了网点推动业务发展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三是营销业务得到丰富。经过长达8个多月的艰苦营销及沟通协调,今年终于推出第三方存管业务,填补了分行无第三方存管业务的空白,经过培训、测试,在全辖已推广了此项业务,出台《第三方存管业务规程与实施细则》,现已发展客户115户,帐户余额达116万元。开通了SBS3.0无折单卡业务和“爱心理财成长帐户”业务,丰富了负债产品;积极开展营销代票机票、代售保险等代售业务,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通过完善网上银行个人服务功能,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网银交易量显著提升,截止11月末,累计达8400万元。

四是营销力度得到加大。把发行公务卡做为今年加大银行卡发卡力度的重点,积极转变“坐等”的观念,成立了以行领导为组长的财政公务卡领导小组,加大了对地方财政的营销力度,派专人到财政局进行“蹲点”办公,以便随时掌握信息,不仅争取到了财政分配的预算单位,还争抢到了他行零余额预算单位,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圆满地完成了办卡工作,全年共发放了41家单位1800多张公务卡。今年银联公司为规范商户收单市场,在全辖开展了“一柜多机”清理工作,在“3.1”带来的后续影响还不明朗的前提下,及时对所有商户逐户上门进行了营销与解释,充分利用我行外卡收单及移动poS机的优势,保留了98%的优质商户,为提高我行银行卡收单市场的长期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信用卡在线审批影像系统全面投入运行,开通了分行信用卡授信审批工作,大大提高了信用卡进件审核率与办卡效率;“全民健身卡”、“建国60年主题卡”的全新投入,为银行卡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继续利用优势,大力发展收单商户,为其带来便捷的同时创造更多银行卡收益。

五是中高端客户得到拓展。结合我行客户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中高端客户发展方案与措施,引导网点每月定期梳理,对潜在客户及目标客户主动营销,本年新拓展中高端客户697户,在全辖34家银行中计划完成率排名第3位;专职理财经理定期联系中高端客户,不仅保持了良好地合作关系,还适时地推荐了我行的产品与服务,全年共销售基金642万元,赎回基金1467万元,销售国债6080万元;理财客户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71696万元,占全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的22.97%,贡献度较上年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各种营销活动丰富多彩

各基层网点多次开展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同业调研,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新产品和“拳头”产品进行重点营销宣传,按照“主题突出、结合产品、合理规划”的原则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营销宣传方案。一季度,推出了“开借记卡送保险”,开展了“开门红”营销活动等,促使一季度各项个人金融业务指标增长幅度高于本地同业;二季度,推出“个金条线二、三季度业务营销活动”、“携手银联、共创用卡环境活动”、“第三方存管业务营销宣传活动”、“公务卡推广营销活动”等,促进各项个金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三、四季度,“网银进校园-中行网银杯校园篮球比赛活动”、“中行请你看电影活动”、“联手凯信家具城、房地产开发商和汽车销售商联营宣传活动”、“夏季中间业务产品销售竞赛活动方案”、“网上银行联手联通网上营业厅在线缴费营销活动”、“拉萨晚报金融讲堂专栏个金业务知识宣传活动”、“2014年四季度及2015年一季度个金产品集中营销活动”等继续激励个金业务不断发展。通过分产品线、分层次、分渠道、分客户群体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网点阵地营销积极性,推动了业务发展,提高了产品知名度,树立了中行的良好形象。

三、风险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针对零售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在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各营业网点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的清收方案,特别是对符合核销的不良及时进行了剥离,有效地降低了零售贷款不良率;在全辖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达标工作,经初步测评,硬标准达标率达已78.83%;时时监控零售贷款质量,对超出预警线的支行及时预警、叫停;针对零售贷款与银行卡业务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及时业务提示20期,确保了业务健康发展;认真开展内控评价与操作风险自我评估,为业务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促使我行各项个人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6项动态自查业务流程,组织全辖开展个人征信业务、二手房贷款业务等的自查工作,根据“内控整改问题库”持续进行整改;不断梳理现有的各项个人金融业务规章制度,出台了19项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并向全辖进行了下发,进一步地完善了制度,规范了操作流程;牵头公司业务部、信息科技部、保卫部、工会等部门在一季度开展了“二道防线内控检查”工作,对全辖各网点从各业务条线进行了现场检查,有效防范了网点风险。

四、员工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结合分行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效能的工作要求,为切实提高工作质效,牢固树立“管理即是服务”观念,增强二线为一线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高机关履职和服务能力,帮助一线网点加快实现业务发展。为提升全辖个金条线人员的业务素质,各业务条线利用下班时间对拉萨城区支行及分行营业部逐一开展“送教上门”、业务座谈交流会、集中培训等各种方式加大了培训与指导力度,重点对银行卡业务、网银业务、atm业务、网点转型工作和业务营销推广技巧进行培训,帮助各网点解决业务难题。加强了理财师选拔与参训的力度,从全辖推荐了9人参加aFp、CFp、eFp的培训,通过率达到150%。同时,为培养专业人才、设计良好职业生涯,促进我行理财业务发展,我行及时与考试合格者签订了服务协议,并将专业人才放置专业岗业,发挥其专业才能。全年个金条线员工参加总行及兄弟行层面培训95期,其中基层网点参加了16期,达38人次;举办基层网点培训11期,达534人次;培训内容涉及到个人金融业务的各个层面,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业务处理效率得到提高,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网点转型工作继续开展

继续围绕总行提出的网点改造要求,对总行计划内的5个网点按照《标准化设计手册》进行网点改造,截止11月末,1个网点已完工,完成率达到20%,预计年末完工率可达40%;结合分行实际,出台了《分行网点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网点建设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网点流程优化为突破口,推动向“软件转型”阶段转型,成立了网点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网点转型会议,安排与部署网点转型工作,将网点流程工作细化,积极开展网点服务销售流程整合工作,优化人员配置与岗位职责,简化报表、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服务流程。积极落实分行年初提出的“拉萨城区支行确定为我行下阶段网点转型的重头戏和突破口”要求,加大对城区支行的管理力度,支行行长重新竞聘,输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网点管理能力与营销能力。截止11月末,城区支行网均对公存款204396万元,贡献度为17.51%,较2014年提升了2.59个百分点;网均储蓄存款181154万元,贡献度为57.69%,较2014年末提升了0.46个百分点;网均零售贷款24088万元,贡献度为18.56%,较2014年提升了4.19个百分点。

六、it蓝图工作得到开展

it蓝图工作是一项关系中行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我们高度重视,成立了it蓝图工作小组,按要求及时地完成了it蓝图各阶段工作,开展了对私的帐户信息清理工作,个金条线不规范帐户信息清理项数完成比例为150%;对客户信息采集、补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梳理,压缩了对私不规范客户比率;积极参加系统培训并进行了转培训;全面分析了个金条线新旧系统、新旧产品差异,梳理了各类规章制度80项,为个金产品成功迁入新线奠定了基础。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9

为进一步加强银行的并表管理,适应新形势下银行跨业跨境经营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银监会对2008年颁布的《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

修订后的《指引》共分为十一章、九十五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点,即强调商业银行承担并表管理首要职责;按风险管理实质性原则进一步厘清并表范围;增加银行集团内业务协同和全面风险管理相关要求;增加公司治理相关要求;细化风险隔离相关要求;增加恢复计划相关内容。

银监会介绍,在强调商业银行承担并表管理首要职责方面,原《指引》以加强并表监管为主,而修订后的《指引》以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为立足点,强调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为首要责任,并将《指引》名称改为《商业银行并表管理和监管指引》。在按风险管理实质性原则进一步厘清并表范围方面,修订后的《指引》在原《指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并表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三种并表范围:即会计并表、资本并表和风险并表。在细化风险隔离相关要求方面,修订后的《指引》从管理隔离、业务隔离、声誉隔离、人员隔离、信息隔离、退出隔离等方面对防火墙制度进行了细化。至于增加的恢复计划,修订后的《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并定期更新完善银行集团层面的风险恢复计划,并将其纳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之中。

目前,《指引》已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将根据各界反馈意见对《指引》进一步修改完善,并适时。

银监会2014年二季度监管统计数据

近日,银监会2014年二季度监管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仍保持稳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8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较上季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银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较强。银行业利润增长保持平稳。截至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8583亿元,同比增长13.96%。201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7%,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20.66%,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

针对信用风险计提的减值准备较为充足。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825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574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62.88%,较上季末下降10.77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2.83%,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3%,较上季末上升0.1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3%,较上季末上升0.1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40%,较上季末上升0.27个百分点。资本净额的稳步增加和部分商业银行经核准开始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所带来的资本节约是二季度资本充足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政策动态

人民银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降低“三农”融资成本

银监会《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近日,银监会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在全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总体实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提升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

《意见》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灵活采取多样化手段延伸村级基础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通过采取乡镇网点延伸服务,在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建设简易便民网点和布设电子机具等方式,夯实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渠道基础。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服务精细化,创新服务产品,持续提高村级基础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满足度。进一步强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在具备通信条件的行政村,与网络通信运营商合作,利用固定电话、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打通网点、人力无法到达的“最后一公里”制约,使申贷、查询、转账、汇款、消费、缴费等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络技术运用,直接服务到户到人;积极引导村民推广使用银行卡。进一步加强社区融合,主动送服务、送资金、送产品、送知识进村屯入社区,定期走访,提供政策咨询,从减少客户排队、周到热情照顾、主动登门办理等细微处着手,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构建紧密互动、互惠共荣的新型金融服务和消费关系,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畅通信息沟通渠道,采取有效的服务信息公开公示措施,最大程度地将服务功能、内容、价格等送达村民,同时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跟踪了解村民意见建议。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篇10

金融体制改革将再突破。

国务院日前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取得明显进展,并基本建立存款保险制。根据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期末金融总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2012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增长动力趋缓,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长,预计利润同比增速下降至17%-20%的温和增长区间。下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息差逐步收窄、存款增长乏力、贷款审慎投放、资产质量压力和中间业务发展受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盈利增速将进一步显著减缓。

尤其是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明显加快,利率市场化大门开启,使得中国银行业转变盈利模式、业务结构的动力真真切切地来临。

利润增速放慢,业务开始分化

从刚结束的“中季报”可见,银行业超高利润时代正渐行渐远。

今年16家上市银行18.2%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34.27%)下降了16个百分点。对此,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这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正常现象,这个正常现象背后是中国银行业在发生模式上的转变。

从数据可见,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利润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8.8%和23%,随着二季度一系列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措施的推出,上半年利润增幅回落,同事各项业务的发展状况也出现了分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存款业务压力持续加大。受到我国经济稳步下行、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年末冲减存款扩大基数和一般存款分流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上半年存款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其中1?5月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927亿元,仅靠6月份2.68万亿元的爆发性增长才实现同比略有多增的目标。

贷款增长前低后高。上半年贷款增长一改往年首月投放较多的情况,前两个月贷款发放同比大幅减少近2000亿元,3月份起才快速回升,至6月末同比增长6833亿元。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也和年初存款回落后中小银行存贷比受压而减少投放有关。

同业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受到存款增长缓慢和贷存比指标的制约,商业银行常规的资产规模扩张方式受限,为保持业务增长和流动性指标稳定,各行均加大了同业业务发展的力度,同业资产规模的增速普遍高于总资产的增速。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占比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至18.09%和21.36%的历史最高水平。

手续费收入增速大幅放缓。随着贷款需求的下降以及有关部门对商业银行收费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以融资顾问为主的收费收入增长受到较大的遏制。一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7%,与2011年39%的增速相比出现了大幅回落,是近五年来增长水平最低的季度。

净息差环比小幅回落,同比略有扩大。一季度起,商业银行净息差再次出现了季度环比回落的情况,其中上市银行净息差较2011年四季度下降7个基点,净息差水平持续回落的趋势基本确立。

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长。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继续回落,但不良贷款余额则延续了2011年四季度小幅增长的态势。一季度,除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略降外,其他类型银行不良余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3亿元?4382亿元。

不同类型机构间发展仍不均衡。虽然受到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资产规模依然实现了20%以上的超行业平均增速。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增速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市场占比由年初的47%下滑至5月末的45.6%。

转型面临挑战

如同中国经济处于痛苦转型期一样,中国的商业银行现在也正在艰难的转型路上。

尤其显著的是,利率市场化对现有商业银行严重依赖于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金价格管理能力等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根据银监会近日的数据,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26.7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总负债118.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分别是五年前的2.61倍和2.59倍。

其中,包括华夏银行在内的12家股份制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增速明显,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重逐年提升,2007年6月末股份行总资产、总负债全行业占比为13.2%和13.4%,截至2012年7月末,这两个比重增至17.1%和17.2%。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

2004年至今,利率市场化两次启动的间隔期恰恰也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盈利能力快速提升的黄金期。不过,目前我国银行仍以存贷款息差收入为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得益于利差收入及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水平持续高企。

数据显示,2011年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80%以上,其中,华夏、浦发和浙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到其营业收入的90%左右,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可见,银行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张的时代将成为历史,银行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过高地消耗资本、信贷增长来维持发展速度。

专家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主要的是“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要尊重企业的自,同时反映客户的选择权、对差异性、多样性的要求以及对风险的判断。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将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造成银行利差缩窄。可以预见的是,我国银行业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将高位见顶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