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十篇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十篇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1:52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1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1河流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考查多从区域图、等高线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和文字材料等切入,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补给、气候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2)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径流量大)

(3)有冬季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

(4)墨累—达令:上游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汛;下游流经地中海式气候——冬汛。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植被土质气候流速(流水强度)经济活动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尤其是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例如:珠江,东北地区的河流。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含沙量大。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从纬度位置、气候分析

例:东北――纬度高,中纬度,寒温带,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无冰期

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⑤流速:从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就河流某河段横剖面而言,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变大后变小,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1/10至3/10处。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与流向皆发生突变,导致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一侧坡度平缓。

东北地区的河流,包括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部分位于中温带,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华北地区的河流,包括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汛期集中在夏季(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大,冬季结冰;

西北地区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与气温密切相关,水量小且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水位高,冬季断流,含沙量小,冬季结冰;

横断山区的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华南地区的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台湾省各河流,珠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河流流量大,汛期较早且时间较长(5~6月受梅雨影响,7~8月受台风影响),但江淮地区有夏旱,南岭以南有秋旱和冬旱。

就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年内变化)而言,我国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而且自南向北随纬度增高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越来越大,非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季节变化大。

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与地形最密切)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对水系特征的考查多结合区域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常涉及流域内人口、聚落的分布,工业、农业、港口的区位分析等。在高考中还常出现以河流为背景,综合考查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

①河流长度、流向受地势的影响海陆轮廓、地形、面积

②流域面积海陆轮廓、地形

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地形和降水

水系形状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扇形状、树枝状、向心状、梳状和羽状。(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水系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扇形水系海河五大支流在天津汇合,并经由同一条干流流入海洋,形似芭蕉扇的茎与柄,树枝状水系长江支流众多,其与干流组成的形状像树干与枝丫

向心状水系亚马孙河,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

梳状水系淮河的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几乎都与干流垂直,形似梳子

羽状水系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两侧对称分布,形似羽毛

属于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来水,干流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易导致洪涝灾害

④河网密度指水系中干流和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上的河流长度,它可以说明水系发育程度和河流分布的疏密程度。

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的比值,弯曲系数越大,表明河道弯曲程度越大,对航运和排洪不利。

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2河流补给类型

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河流的开发利用

开发方向:防洪、航运、灌溉、养殖、发电、供水、旅游等

(一)河流航运价值

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流速平缓

气候:降水多而均匀,流量大,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

河道:干流长宽深、、支流多,水网密集,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

2、人为因素------资源、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量大,河流流向与货物流向一致(俄罗斯不一致)、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

世界上航运价值大的河流:长江、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上航运价值不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北亚三河、雅鲁藏布江

西欧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1)平原地形,水流平稳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3)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4)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我国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运发达的原因有:

(1)流经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利于通航

(2)河道深、宽,通航能力大(3)大小支流多,河网密,深入广大农村

(4)河水不结冰,四季可通航(5)农村经济较发达,货运量也大

11、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其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是我国内河运输的主动脉,沿线的石化、冶金、汽车等原材料运输对水运依赖程度高达80%。近20年来,随着中部经济与东部经济差距的拉大,长江河道治理和基础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运输能力仍有70%未能发挥,和欧洲的莱茵河相比,其水量是后者的10倍。但年运量仅为后者的20%。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利用程度较低。

(1)对比莱茵河,说明长江航运能力低于莱茵河的自然原因

答案:气候原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莱茵河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全年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流量变化小。

地形因素: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航运;莱茵河流经地区大部分河段地势低平,水流平稳

补充:亚马孙河比莱茵河的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莱茵河沿岸工农业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大;而亚马孙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工农业不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小

(二)河流水能开发:

1、水能开发条件

水能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2)三峡与虎跳峡为什么都水能资源丰富?可是为什么首先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答案:都位于地势阶梯的交替处,落差大;都在长江干流上,径流量大。

自然原因:虎跳峡地质复杂,在板块交界处;三峡地质条件稳定,花岗岩坚固。

社会经济原因:虎跳峡处于西南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电力市场小(距离华中华东远)

水电开发需收集的资料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三)水资源利用――跨流域调水

1、中国―南水北调

2、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3、东北―北水南调(嫩江辽河)

4、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印度河塔尔沙漠)

①概况:“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往华北和西北。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互连接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②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对比分析

③影响:可解决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流与农业

1.灌溉水源

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弱水(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东部的湟水谷地;黄河谷地

3。绿洲农业:西亚、北非、西北

(五)河流与城市

1、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终点:赣州市

②河流交汇处:宜宾(岷江)、重庆(嘉陵江)、武汉

③河口:上海、广州、伦敦、鹿特丹(莱茵河)、亚历山大(尼罗河)

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

⑤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2.布局

:

上游――居民、自来水厂,下游――工业区,清洁水源――微电子

3.河流对城市的作用——供水,运输,旅游

高中选考地理答题技巧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审题

很多同学答题的误区是:做选择题直接看选项,觉得只要看到“经济条件”或者“市场广阔”等,自己常见的一些词就是正确答案。其实认真审题才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提高准确率。

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这类词语往往是形容词,如“直接”、“主要”、“自然条件”等,从而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四个选项,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2、看图

近几年的选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尤其是2020年一月的这次选考,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学选考分离考试。选择题难度增加,相比较全国卷题目数量增多,这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难度上,都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定考验。

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题目信息和我们日常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我们浙江省的选考,很贴近教材。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选择出正确选项。

二、综合论述题考试技巧

1、仔细审题。

从选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还有一部分学生,审题时漏掉重要信息,导致答案不全面,也会扣分。

2、知识联系。

很多学生进入选考考场后,答题紧张,审题很仔细的情况下,答题往往局限于题目信息,没有联系我们日常学习的课本内容,导致失分较多。所以课本的知识要做到烂熟于心,且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具体应用。

3、综合表述。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2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1.研究中考地理试题。

纵观每年的中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小、全、精、活,考能力、考技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活用知识的能力方面的试题比重逐年增大。因此要认真研究往年的中考题,深入掌握近几年地理试卷的新题型,命题的新角度、新思路,进一步明确中考的考点、重点、难点和热点,以及考试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地理复习的“总纲”,是中考地理命题的基本依据。要深入研究,明确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3.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考试说明》、教材、大纲外,合理使用市编《地理同步学习与探究》、县编《一轮复习材料》及去年的各地中考题。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刚转入复习,学生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地理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地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在使用复习资料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地理知识。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重视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各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地理知识为主干,找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地理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地理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掌握知识、找出存在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地理总复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后要适当扩散,善于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分析,善于从一道题中引伸出其它的知识点,善于联想、爱思、会思、多思、深思。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一当十,知一会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中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正确对待考试。在复习过程中,考试比较频繁,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考试。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中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考试成绩较好而沾沾自喜。

2.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3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文秘站:<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4

一、新课程高考命题特点

1.总体保持相对稳定性

课标、教材在变,学科知识体系稳定;高考模式在变,试题呈现方式在变,考查的指导思想不变――“基于大纲,但不拘泥于教材”;理念、观念在变,高考选拔的方式不变.基于以上三点,新课程高考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2.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的突出特点,这一主题在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理解能力

例如2012年北京卷第1题,以“atp和膜”为知识结点,考查“细胞的物质、结构、功能”,综合性较强,考查理解能力中“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实验与探究能力

例如,2012年福建高考命题涉及实验能力考查的试题(第2、3、26题)总分值高达40分.第26题侧重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生物实验教学中获得的原理、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针对实际问题开展初步探究.

新课程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发生了一些变化,全程实验设计的考题逐年减少,呈现出命题来源及考查方向特点是:

(1)以经典实验、生物新技术的实验内容为背景,重点考查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教材实验内容为命题材料,考查考生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实验程序;重点考查考生实验水平、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描述或解释的能力.

(3)注重实验探究,题材向课外延伸.探究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能力要求,并且有良好的开放性,这将会是今后试题命制的重要方向.新课标近三年实验题目平均分值超过总分的20%,其中2010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以上,这些实验题实验情境在教材中能找到原型,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试题体现了高于课本,源于课本的人文关怀.

(3)获取信息能力

试题的呈现注重图、文结合,考查考生识图及图文转换能力、分析推理能力.2012年新课标卷以新信息方式呈现试题所占的比例很大,例如第5题、第6题、第29题至32题,占试题总量的54.5%,此比例说明高考信息呈现的多种多样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情景,要求考生具有从全新的情境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2011年福建高考试题,涉及玉米、花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另外,核辐射诱导细胞凋亡,结球甘蓝的杂交育种,人类体外受精、辅助生殖等优生措施,具有深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的联系.

所以,考生想提高成绩,必须把力量放在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上,而不要过多地追求新题型、新思路、新概念、难题、花花题.因此,主攻中、低档题乃“一本万利”之策.

二、备考策略

1.认真解读高考文件,把握高考新动向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是高考指导性文件,从中可领悟命题指导思想,理解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明确考试范围和内容.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全国已进入新课改的省(市、区)高考试卷,捕捉高考新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体验试卷难度,发挥新高考样卷的引领、示范作用,正确指导考生进行复习.

2.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复习时应踏踏实实地抓好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和方法.对于核心知识,关键词、字一定要分析到位,通过举一反三来强化理解.回归课本,注意课本内容、图文比照复习和课本实验的流程细化复习.应特别关注新课标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例如细胞生命历程中细胞的坏死与凋亡以及细胞癌变的机理、植物激素调节新增点、兴奋传导的机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膜的功能、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内环境稳态及调节和失调等.

3.整合资源,形成体系

新课程要求考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记忆平台上升到应用平台.有利于考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快速的知识再现,促进考生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

(1)以专题复习为主线,突出重点、渗透考点、联系热点,把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可归纳为八个专题: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专题四: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七:实验实习与探究性课题

专题八:选修内容

(2)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3)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殖发育;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

(4)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不仅要善于总结教材中的生物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还要加强比较归纳、归类整理和总结,当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4.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温室效应;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人造生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干细胞技术、航天生物学;流感、艾滋病、糖尿病等.

这类试题多以信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起点高,落点低”,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热点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尽量把问题与教材知识挂钩.解题思路是:读懂信息即审题找出问题的实质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写出完整答案将答案与信息回检.

5.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精选习题.习题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陷入题海中.要围绕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

第二,要重视变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解题时,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再思考一下,看是否有别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为简洁.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5

一、用“思考与讨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的很多“思考和讨论”是在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进行加强巩固和拓展的,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教材正文在以龟为例子讲解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后,引出思考与讨论,其实也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知识点之后有可能引发的疑问,而教材中正好给出了这些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比如:(1)如果把龟换成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换成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又将怎样?(2)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完生命系统结果层次之后,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考查点,容易理解错误。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再比如在必修一《能力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有一个“思考与讨论”是在学习了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之后提出的:(1)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什么区别?(2)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得联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学习了光反应和暗反应之后,需要对这两个过程进行总结和比较,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总结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组汇报,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总结归纳的能力。这一类的“思考与讨论”还有很多,充分利用好“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用“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课本中的一些“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中的两个“思考和讨论”,一个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四个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这些氨基酸结构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现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但是总是有很多考生写错。如果采用这种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肯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要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者老师自己总结出来,那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本节课中还有一处“思考和讨论”,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人体食物中的蛋白质如何转变成氨基酸,氨基酸又如何才能变成蛋白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讨论和思考,来加深对此过程的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使用2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可以组成多少条不同的长链?引出了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个“思考和讨论”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又比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中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观察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总结出无机盐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用“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将知识简单、直接地传授给学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必修一模块中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求学生讨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两个问题是学习生物科学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出具体是怎么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科学探究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渗透,让学生在摸索中慢慢进步。学习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之后“思考与讨论”提到: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哪些感悟?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进步的道路是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技术进行配合,了解到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遗传与进化》模块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中关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思考与讨论”,学生必须通过思考与讨论后才能知道其原因,需要在总结这一章的关于孟德尔的两个豌豆杂交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可体会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中,学习了整个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讨论和思考,从他们所使用的实验材料的优点,实验方法的不足或优势,以及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四、对于“思考与讨论”,需要有所取舍地使用。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6

一、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能让学生有条不紊的进行学习,规范总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沿用三轮复习:①基础复习;②针对专项;③综合演练。

第一轮,回顾熟悉初中数学基本脉络,展开基础知识系统复习。本人针对河北中考数学进行长期研究分析得到一些总结:河北省中考近几年共26题,前22题基础分数在74左右,2011年中考基础分值增加到80分,选择题由几年来的24分增加到30分,可见试卷的基础知识覆盖面变得更广,试题多是由课本知识演变而来,是对知识的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复习中要紧扣课标,夯实基础,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强化训练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提高应变能力。可见强调学生系统的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学生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灵活运用,为下面阶段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轮,结合中考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练习。熟悉中考命题方向及特点,精心选题,整理归类选择代表性的体型进行专项训练,已达到消化每一模块。

数形结合动点问题,同种题型善于归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不可脱离教材,紧扣新课标,明确章节之间的联系,作用,善于归纳、善于转化等思想方法。分块练习,分类推进,为第三轮综合复习做充分准备工作。

第三轮,综合演练,根据中考试题的综合性,知识点的结合,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运用,把知识整合起来解决综合问题。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策略,具体做法是抽调中考试题,汇编模拟试题进行训练,及时批改点评,查漏补缺。

在进行模拟综合训练时,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能都会有所提高,但面对试题变化也会有紧张,所以要进行必要的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而且教师在这项环节中还要注重对试题的筛选、整理,在查阅批改时要做到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试题的掌握程度,制定补救措施。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中考试题中有些题信息量非常大,很多学生见到这样的题型就发毛心生抵触,在这种心里影响下,没有耐心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做题,从而失误。在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支出学生要有耐心,遇到这样的题型,不要慌,先平下心来把题多读几遍,把题型中的重要数据,重要信息联系起来,只有把题审清,从而达到解题目的。沉着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技巧已达到准确解决问题转贴于

数学方法初中所接触到的有: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这些是解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不能一味的通过做题提高成绩,而要经常总结概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初三复习时,有意识、恰当地总结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考试中做到灵活运用处理问题。

三、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及大纲》归纳中考试题

中考《考试大纲》及《中考考试说明》对考点叙述详细,结合内容深入研究中考试题,使学生加深对中考考点的掌握,才能缩小差距,克服盲目性,增强处理题型的准确性。通过对河北中考说明的阅读,考试要求分成4个不同层次,这四个层次逐渐深入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考试说明》还指出:考试宗旨在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及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才能把握考试动态,从而指导教师教学工作,所以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及中考试题是非常必要的。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三数学;教学总结;反思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步步为营地打好坚实的基础,再加以反复地训练和注重方法的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时期,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学生制订明确的复习目标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规律地复习,对于考试的重难点、热点等问题,在复结时要主次分明。一般来说,高三的数学复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加强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二是强化训练;三是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和冲刺,在整个复习的过程,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和自主创新。

一、对当前高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目前,很多教师在高三阶段的复习中,存在着复习时间偏紧的问题,特别是数学课程的复习,基础知识点较多,知识结构框架复杂,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急于追求进度,忽略对整个过程的复习进度和复习要点,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情况。此外,一些教师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只注重各种解题方法的总结,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强化训练,只有理论的讲解而没有实际的操作和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学生没有建立具体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

而某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最后的复结和查漏补缺,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知识理论和题型的强化训练,却没有对整个高三阶段数学复习整体把握,其自身的数学能力失去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必将导致数学成绩的不理想。数学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数学思想方法,都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复习,特别是通过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推导数学公式、定理、结论的过程得到培养和锤炼的,在整个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对高三数学教学方法的总结

高三的数学教学,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而改变。

1.注重基础知识系统的构建

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胜过盲目的“题海”战术训练。在高三数学教学的第一阶段,就是要有目的地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制订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在整个课程的复习中,教师要在课前尽量认真备课,建立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框架,比如,对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选择题中的直接法、排除法、特殊植法、极值法等基础的数学知识点,都要有具体的复习框架和目标。

高三的数学教学,复习是重点,复习要注重基础、注重探究、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在把握教学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尽量巩固学生数学基础,保证学生在考试中的基础部分不失分。

2.专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专题的强化训练,是建立在牢固的数学知识系统基础上的,高三阶段数学复习中的各种训练题、模拟题层出不穷,教师如何选择强化训练题型,如何为学生制订训练任务,都将关系到学生数学应考能力的提高和成绩问题,因此,作为高三第二阶段的复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典型问题重点反思。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点多,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教师要抓住典型,对于典型问题的反思要求要深刻、全面,在专题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切忌将知识结构系统分离,训练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项数学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己在数学解题中的创新能力。

3.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结构

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题强化训练,教师不要忽略最后的查漏补缺阶段。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学生经过一年的复习都会显得有些疲惫,因此,对于最后的总结阶段也会逐渐开始放松,其心理也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在最后的阶段,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对之前建立的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进行反复的练习,以保证高考时的临场发挥。

高三数学的教学,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等方面不断调试,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多反思、多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只有建立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的积累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创新,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国强.如何提高高三数学的教学质量[J].考试:教研,2011(03).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8

这次市统测考试总体不是特别难,因为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总结。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成为很多同学发挥不佳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在一轮复习中没有抓住每章重点,对基础知识点认识不深刻,片面的以为基础很简单,忽略知识点原理等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从期中考试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将错题重新做一遍,找出错题原因

错题是照亮自己弱点的明灯,在错题中总结,在错题中找原因,是高三复习的一大关键内容。所以,一定要将期中考试试卷中的错题重新做一遍,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错题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了。

2将错题相关知识点再复习一遍,重新梳理知识点的原理

找出错题的原因所在,还需要了解错题在高三复习的知识点中的位置,然后将这部分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将知识点的原理弄清楚,防止下次做同类题目的时候再出错。这个环节其实不需要太多时间,但是这是很多同学往往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提醒同学们应多注意。

3对知识点所在章节的重点内容再重新梳理一遍

一道题放到试卷中,是因为它站在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位置。因此,既然一道题出错,非常有必要将它所在章节重点内容重新在梳理一遍,做到万无一失。

4总结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前的大型考试已经不多了,所以从这次考试开始就应该多总结一些大型考试的应试技巧,比如考试心理调节,考试时间分配,难题应对策略,考试作息调节等等。凡是在高考中笑傲群雄的人,一定对大型考试有百倍的信心、十足的把握。所以,应试能力的提升也是高三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此提醒广大同学多加注意。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9

【关键词】中考;数学复习

中考数学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考是对初中阶段教学效果的检验,中考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平时的刻苦与否,还取决于是否在考前进行了认真、扎实、有效的总复习。数学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分散,复习时间短暂,无形之中增加了师生双方的精神负担和备考压力。教师希望最后的复习能为中考“锦上添花”,学生渴盼能在最后的复习中看到前方胜利的曙光,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初中数学的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中考复习,是我们所有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此,结合我们指导学生中考数学总复习谈一些体会。

一、明确中考的目标和要求

在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确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教材明确学生所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根据《标准》的评价理念,去分析中考试题,挖掘其丰富内涵。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取得好成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意见》中指出:“数学学业考试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数学学业考试命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在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之前要认真研读数学《中考考试说明》及复习指南,明确中考的要求,对中考试卷难度设置和整体要求(各类知识点的分布)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防止走偏,做无用功。

二、重视数学基础,理清知识体系

数学的基本概念是组成数学内容的基本细胞,数学的基本技能是数学能力形成的基础。掌握“双基”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的“双基”,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作为肩负对数学教学导向功能的中考试卷,为纠正这种错误认识,近年绝大多数中考试卷中,基础题占近百分之六十,各种题型中遍布着基础题的“倩影”,好多基础题来自于课本的例、练习题或是以课本例、练习题为原型稍加改编而成,同时,中考试卷在重视“双基”考查的基础上,更重视对数学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因此,必须重视“双基”的复习。中考试题中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般不会有难题、怪题、偏题,难易度的比例通常控制在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为6:3:1,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能力发展的保证。在历年的中招考试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才有发展的坚实基础,否则能力培养和拔高性的练习只能是空中楼阁。复习“双基”时,应引导学生立足教材,把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并注意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横联系,理清脉络,抓住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同时着力引导学生自己回顾以知识点为载体的例、练习题类型,教师尽可能地精选或编制系统、典型的例习题,通过例习题的解决,沟通知识、技能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块状”结构、“网状”联系,以不变应万变。那种因中考对综合能力的考查,而盲目地做大量的综合题忽视“双基”的行为,是极不可取的。对已经明确删减的内容,在复习阶段不必涉及,对降低要求的内容不随意提高要求,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三、渗透数学解题思路,及时总结解题方法

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中,只有领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只有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才是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核心,在每年的中招考试题中,都渗透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整体思想、分解组合思想等。教师在带领学生进入总复习阶段时要通过一些典型的试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在解决一类问题时可采用的共同方法,如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图像法、比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加减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以及平行移动法、翻折法等。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做中考数学模拟题,及时调整心态

这一阶段是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这时进行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建议考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训练之余,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各地中考试卷,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通过练、评、反思,查漏补缺。其对策是: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提高速度规范解答。有的同学在答卷时,不以“首先是准确,其次是速度”为基本原则,盲目地追求快速,解题既不打草稿又不画图,仅使用心算或填上自己想当然的结果,失误甚多,而在解答大题时跳过必要的步骤,或丢三落四,结论不完整,推理不严密,失掉不应失的分数。我们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在答题时才会更加理性,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心理上要调整好心态,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不断地训练和测试,可以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让学生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练习。学生把做错的题和不懂不会的题目当成再次锻炼的机会,正确分析问题原因,考前发现问题越多纠正越及时,提高越快。

总之,中考数学复习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研究试题,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复习让学生轻松的进入考场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参考文献: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篇10

一、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即学什么,考什么。但是新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一般是在高三下学期才发下来,到那时一轮复习已经快结束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每年考纲基本上都是“稳”中有“变”,大部分考点不变。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可以提前把握高考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便于我们再进行一轮复习时不仅强化基础知识,而且还为构建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

二、研究高考题,把握高考脉搏

高考化学试题是化学总复习的风向标,无论是考查方式还是考查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着稳中有变的原则。认真做一遍近五年各省市的高考题,并做分析研究,归纳统计出常考知识点和题型,以及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Ⅱ卷四个大题常考的专题,并且研究把各省市试卷的区别、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能力要求等基本理顺,把握命题方向和命题特点。这样,对高考题相关信息有了明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后,课堂上就会更加明确知识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作业题挖掘的尺度。

从八月份开始,学生除了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在每周星期天上午9:00~11:30做一套近三年的高考题。最好先做新课标,再做全国卷,然后做海南卷,再做其他省市高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再看参考答案,统计分数,弄懂错题。

这样训练有三大好处:一是复习了高一、高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清楚自己哪些知识已经遗忘并及时复习巩固;二是明确高考考什么,哪些知识点常考,以什么题型出现;三是训练学生解题速度,如何处理好解题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综三科:理、化、生做题顺序,以及找到做理综题的感觉。

举例:做几年高考题后,你会发现选择题常考的热点是环境保护、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及离子共存、电化学、有机化学(考点:实验、同分异构体及官能团性质)、化学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液中离子关系(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等等。

三、制订计划,明确目标

1.重视基础与训练,提升应试能力(一轮复习)

为了增强学生高考的信心和士气,因此在四月底的适应性考试中,尽量让学生取得较满意的成绩。所以,一轮复习最好在四月初结束,让学生回顾一下高一、高二所学的知识回顾。因此,第一轮复习资料选择很关键,资料的习题不需太多。虽然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绝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这样既浪费精力和时间,也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精选、精讲和精练习题,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做好查漏补缺!

2.研究新考纲,进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

二轮复习的重点是将大纲考点知识题目化,热点知识明朗化和重点化。

首先,进行高考热点知识专题训练。方式“练――析――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减少无谓的失分。

其次,在二轮复习中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要求学生按照《考试说明》找出自己不够熟悉的知识点或知识盲点,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结合复习弄清、弄懂知识盲点。按《考试说明》的要求掌握好每个知识点,对重要的知识和规律进行归类和记忆。

最后,指导学生复习错题本。错题是指学生做错、有的是一错再错的题,这类题一般考查学生知识的细节和解题对策。将平时练习错题再重新、系统地做一遍,对易错题的整理和探讨,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回归课本,重视基础

课本是高考的“根”,是命题的依据,任何资料都不可能代替课本,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备考首先要过课本关,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甚至包括科学视野、资料卡片、课后习题,等等。做的看到课本上某一知识点、某一化学反应时,能够联想到该知识点在哪些考题中出现过。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阅读到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就应联想到烃及烃的衍生物哪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哪些能使溴水褪色;读了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就应联想到还有哪些有机物能与氢气加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