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消费扶贫总结计划十篇消费扶贫总结计划十篇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7:57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1

(草案)

一、沟渠头村基本情况:

沟渠头村位于官庄镇西南3公里处,总人口165户698人,包含两个自然村,俱家自然村和沟渠头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村庄南北布局,主干街道东边为居民区,其他区域为耕地,总面积2352.17亩,耕地面积2172亩,果园面积1032亩,全村主导产业为苹果产业,品种分为红富士和秦冠两种。全村共18名党员,贫困户共计30户105人。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600元,2017年底共完成1.5公里水泥路铺设,2000米自来水管道改造,3200米排水渠铺设,安装光伏太阳能路灯50盏,建文化广场一个,沿村主干路建花园2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沟渠头村集体经济薄弱、来源渠道单一狭窄,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依赖于向上争取资金。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沟渠头村发展经验总结

沟渠头村2015年以前原本属于一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官庄镇党委政府,县上扶贫农发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郭氏基金会(淳化脱贫奔小康协会)对沟渠头村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沟渠头村经过2015-2017年摘掉了软弱涣散和贫困村这两顶帽子,这几年各级政府在沟渠头村累计投资超过300多万元,总结沟渠头村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沟渠头村的发展得益于精准扶贫工作大局,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县扶贫农发办、基金会等外部资源的及时介入和强力刺激,使得沟渠头村在基础设施、民风民俗、产业发展等民生工程方面得到了根本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摘掉了历史包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村庄。

三、沟渠头村未来几年发展规划

站在沟渠头村新的历史起点,村“两委”班子由刚开始的被带着工作到如今的主动工作,作为“两委”会班子的领导他们个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逐渐成熟起来,决定抢抓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党建为引领,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决定从2019年开始做以下工作: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村庄治理。

强化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积极吸纳青年人入党,强化中年党员教育,发挥老年党员积极性,打造一支铁的党员队伍,为沟渠头村发展奠定人才之基。准备建设村史馆、党建馆、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消费扶贫产品展示区等加强村民和党员的教育,让大家知道沟渠头村的发展历史,让党员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是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抓好产业富民。

沟渠头村经过三年的产业发展探索,终于在菊花产业上立足,2018年以来菊花产业为群众增收总计40多万,为全村贫困户分红3万元,菊花产业成了沟渠头村一项新产业,经“两委”班子协商,决定从2019年开始村集体承担菊花的种植工作,村委会和公司签订委托种植协议,“两委”班子领导带头种植,和部分村民种植,村委会把好质量关,做好监督人。核心内容一是探索一条适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业,为当地群众探索一条致富路;二是打造旅游产业链,菊花不仅能看,还能做茶饮用,想借菊花产业打造菊花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菊花产业价值。创新点在于我们这次做菊花茶是以菊花种植为基础,以菊花标准化加工为核心竞争力,以菊花销售为产业保驾护航,打造菊花茶种植、标准化加工、规模化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合作单位建的加工厂已经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三)是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提前谋划做工作。

沟渠头村2017年已经完成整村脱贫,目前贫困户剩余2户,经过召开“两委”会以及党员群众代表会,经过研判觉得在做好巩固工作的同时,应该抢抓机遇,提前谋划做工作。

1、打造以菊花产业为依托,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以菊花产业园区为依托,在确保效益的同时,引导群众参与,逐年扩大规模,村委会利用基金会以及方面争取的资金用于菊花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据不完全统计菊花有700多品种,如果能引进一半的品种对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根据村庄布局,实施一纵五横菊花美化工程。以俱家自然村为起点,在村最北边建造村庄标识牌,对南北街道两侧进行清理改建,清理两侧的杂树以及违规建筑,重新建设花园,栽植菊花,总长度1公里左右。对居民居住区的5条街道进行清理整顿,在门前的花园栽植菊花,对沟渠头自然村的后街靠街道一侧建设圆门。对村庄主干街道两侧的墙体实施以党建、精准扶贫、菊花为核心内容的美化。

2、打造以加工厂为依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的产业链,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

计划未来几年以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主线,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夯实产业富民基础。目前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占股5%,每年享受固定分红5000元,村集体计划一是承担菊花产业的种植工作,把好生产管,二是争取多方资金通过增资扩大在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份,逐步承担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将企业的效益和村集体的效益进行绑定,增强话语权,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3、借助政府和企业等资源,率先实现消费扶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9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2

一、现状

xxxx位于xxxxx,辖x个村民组,x个自然村x户x口人,全村耕地x亩。现有脱贫户x户,其中:x户监测户。低保户x户x口人。

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机构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二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致富意识不强,技术型农民少、技能型劳务输出少。三是群众患大病后医疗支出过大,容易造成因病返贫致贫。

三、发展优势

1、产业扶贫。依托我县“巧媳妇”工程项目基地的优势,在村内大力推进服装加工、渔网编制项目,让一部分出不去的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依托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落实专项资金扶持、互助资金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和信贷资金扶持等措施,对脱贫户、监测户进行产业扶持,确保脱贫户稳定增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建立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台账,集中扶持脱贫户、监测户发展致富产业。积极引导小额创业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入扶贫开发,向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户、监测户倾斜,重点扶持刚脱贫家庭退伍复转军人、大中专学生和进入城镇的自主创业者,拓宽脱贫渠道。积极探索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中型农机具、农村有效房产等抵押贷款模式,为脱贫户、监测户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增强脱贫户、监测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鼓励脱贫户、监测户入股或进入“巧媳妇”项目加工点从业,增加资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2、整村扶贫。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整村推进扶持力度,联系协调相关部门负责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等“到村”问题,专项扶贫解决“到户”问题,提高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扶持标准。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能力扶贫。依托扶贫、人社、教育、农业、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组织一部分有一定学历和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参加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扶贫办确定对象、远程教育及专家培训、社会各行业协助就业的培训计划,依托职业培训机构,举办扶贫培训班。实施“雨露培训”计划,对脱贫户、监测户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加强脱贫户、监测户剩余劳动能力输出,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有效就业。对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脱贫户监测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

四、帮扶措施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标准化卫生室

2、益农信息社

3、道路修建

4、路灯安装

5、自来水安装

6、村室维修

(二)产业项目规划

1、实施扶贫开发到户增收项目

采取使用扶贫到户资金入户扶贫基地办法,计划实施35户119人到到户增收项目,实现贫困户每户直接收益500元。

(三)因户施策落实扶贫政策

1、对因病致贫的xxx等17户,帮助办理就诊优惠卡、重症慢性病证等。

2、对特困人员实施低保、五保供养脱贫等政府脱贫措施,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可申请集中供养。

3、对存在不安全住房,帮助申请危房改造。

五、未来规划

(一)及时统计好脱贫返贫的统计监测工作,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效。不能觉得脱贫了就放松了工作要求,要加大监测和帮扶力度,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带动作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二)持续优化发展产业,以产业来促进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鼓励更多的人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强化先进引领带头的作用,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创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消费扶贫是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利用电商平台、抖音直播间,做好村里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本村的电商人才,吸引外出务工的人员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切实做细做实消费扶贫各项工作,以消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四)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以在“两不愁三保障”达到基本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巩固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和收入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确保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长期可持续,做到长短结合,接续推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改善。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fatielaomao”为你整理了这篇县统计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县统计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带来的风险,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我局统筹兼顾、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抓好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突出稳定增收、结构调整、环境优化、民生保障、防范风险“五个重点”,协调推进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平安和谐、内生动力“四个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以赴,疫情防控。针对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帮扶责任人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坚持每周和贫困户沟通联系1次,通过电话询问方式及时了解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情况、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和需求,确保疫情期间贫困户健康状态安全可控。

(二)深入调研,合力攻坚。年初,对帮扶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了解,与村两委成员进行座谈,就该村的发展巩固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以及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达成了做好今年脱贫巩固工作共识,制定了《2020年度联系梁家湾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同时,协调县国家调查队、省调查队和白水江国土所等联扶单位,共同对甘溪沟村开展帮扶,确保了甘溪沟村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三)因地制宜,狠抓产业。为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群众智慧,精准选择适用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及乌鸡养殖,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个。福贵缘农业科技公司投资150万元建成1.5万只蛋鸡养殖场,带动28户农户通过务工等方式增收;汉中市骏犇农业公司种植特色药材150亩,带动农户35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增收。

(四)统筹兼顾,搞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督促陈家坝组跨河中桥项目完工,实施李木山组道路加宽硬化工程项目,落实琵琶寺至老庄、阳山河坝至阳山通组砂石路雨季道路抢修资金3万元,解决了全村群众出行问题。同时,解决甘溪沟村扶贫工作经费3万元。

(五)扶贫消费,带动增收。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扶贫消费带动农户增收的目标,全局干部持续购买贫困户猪肉、土鸡、鸡蛋、蜂蜜等农产品,累计消费1.3万元;帮助贫困户销售乌鸡、生猪收入达到3.8万元;在“832”平台开展扶贫消费2.9万元。

(六)扶志扶智,强化引领。开展“主题党日+脱贫攻坚业务培训”活动,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宣传,营造脱贫攻坚声势,提高群众知晓率。以“三排查三清零”为契机,与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关怀贫困户活动,拉近干群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坚持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向全村群众宣传政策、传导正气,激发群众的干劲和决心,调动群众脱贫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实现脱贫和巩固提升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2020年,虽实现了脱贫巩固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带动群众增收措施不多。三是个别群众安于现状,缺乏发展动力,感恩和自力更生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4

丹桂飘香,金秋送爽。2020年9月22日,第三届中国(千阳)好苹果大赛总决赛暨陕西水果网络特色季·苹果丰收节在千阳县体育场隆重举办。为落实关于消费扶贫重要指示精神,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的扶贫协议。陕西XX集团有限公司党XX代表陕西有色扶贫团和千阳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扶贫产品销售协议》。计划年内定向采购千阳矮砧苹果、古法压榨菜籽油等价值150万元的农副产品。

《扶贫产品销售协议》签约仪式

9月22日上午10点,在陕西XX会议室召开省“两联一包”扶贫团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由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XX主持。集团党委XX,集团扶贫办主XX,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XX,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XX以及8个驻村单位分管领导和全体驻村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5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仗,就必须深刻领会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准确把握,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有这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一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去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今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我省要培育建设一批消费扶贫平台,通过消费扶贫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今年6月30日第十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到来之际,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好相关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消费扶贫这个重要抓手,以更大的力度和创新举措,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政府、社会、企业和贫困户四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消费扶贫的特点就是政府、社会、企业和贫困户四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通过市场手段,有效打破贫困地区农产品“产、供、销”壁垒,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进而形成一个“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格局。

广东人民素有从善帮扶的传统。要广泛动员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干部职工积极支持、参与消费扶贫,发挥各自优势,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以购代捐”“以购代帮”等形式,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菜篮子”基地,进一步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提高持续消费力。银企配合商务部门开展“提信心、惠民生、促消费”活动,支持发放扶贫消费券、电子消费券,引导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消费扶贫。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激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此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的产品消费需求,从而为致富增收带来经济收益。

二、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消费扶贫与产业扶贫息息相关,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贫困户脱贫之根本。要立足于广东贫困地区自然环境、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自然条件以及自身优势打造扶贫产业,引导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产业帮扶提升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造血”能力。

结合我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规划,大力发展种植产业及养殖产业等,坚持“农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帮扶模式,促进产业升级。以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双创”为重点,帮助搭建全产业链,打造形成从农户种植到合作社规模化种养殖,再到大型企业深加工,最终供应给平台和销售市场的链条,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对贫困农户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力度,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还贷困难贫困户的还款期限。

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引导贫困户开展诸如农副产品认种认养、微田园生产等服务,兴办乡村民宿,打造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品牌。结合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民族手工艺品、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做好名人故居、古道古树的修复保护工作,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针对粤东粤北贫困山区红色资源丰富的特点,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三、通过标准化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

消费端的搭建是消费扶贫的一个环节,长期持续的消费有赖于贫困地区农产品和服务提升水平和质量。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必须实现绿色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逐步健全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在品牌标识、包装设计方面的改进,以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绿色信誉促进绿色消费。

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各地市的农技站等,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进行技术帮扶,把农业技术、社会力量“引进来”,切实推进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农民技能,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进入珠三角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的能力。同时,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和区位环境,引导贫困户实现差异化发展,防止产业、项目同质化恶性竞争。

四、着力拓宽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和人口,一头连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必须积极探索完善“互联网+线下零售”销售模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线下推广方面,深入实施广东“消费扶贫直通车”工程,将产自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展销的形式,优先推广到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园区、商场,帮助农产品开拓市场,实现增值超值。广泛组织各地搭建消费扶贫交易博览会推介平台,设立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及推广快递进村等,为社会各界购买扶贫产品、参与消费扶贫提供便利条件。

线上平台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直播、抖音、众筹等形式,减少交易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销售效率,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可借助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移动岭南优品、东西优选网和阿里巴巴“村淘”、腾讯“为村”等平台,开设精准扶贫优质产品网店,形成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借助“农特产品+直播+电商+助农”模式,提高扶贫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培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的能力,为贫困户及村民讲解电商知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信息,克服抗风险能力弱、容易跟风种养、销售渠道信息不通等问题。

五、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我省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道路交通建设滞后、村容村貌需要改善、贫困户素质亟待提升、脱贫返贫风险高等问题,农产品运不出去、旅游消费引不进来,严重制约消费扶贫的效果。各级政府要加大扶贫财政投入,合理利用扶贫资金,加大珠三角地区通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扶贫产业生产基地,完善边远山区物流仓储基础设施,铺设流通服务网点。深入实施环境改造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民俗、传统民歌、传统技艺等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体验乡村文化的需求。

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乘着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的东风,推动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学子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技能素质。要巩固脱贫成果,健全完善贫困人口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贫困户进行动态监测,确保脱贫户不返贫。加强对扶贫企业和贫困群众规范管理、教育,坚持诚信守法、品质为先,严肃查处消费扶贫中的欺诈行为和打着消费扶贫旗号敛财牟利行为,树立良好口碑,形成消费扶贫长期效应。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二

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面对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要保质保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亟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深度贫困区脱贫靶向再发力。青海省是党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经省级核查,剩余的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符合摘帽退出标准。针对深度贫困区脱贫,应采取更集中的支持、更有效的举措靶向发力,在新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新增涉农资金方面倾斜支持,优先安排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增加金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坚决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强化当地因病致贫等特殊贫困群体的精准帮扶。资产收益扶贫措施主要向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倾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基层社会治理施政显实力。疫情延缓了脱贫攻坚的步伐,一些地区出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等具体问题。如何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成为当下青海省脱贫工作重中之重。近期以来,青海省着力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根据各地区情况,从就业政策、岗位供给等方面,制定补贴、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细则,帮助企业稳岗减负,降低求职者就业成本。同时继续强补“两不愁三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解决好青海特色扶贫农畜产品滞销问题,以实际行动履职尽责,坚决打赢决战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产业发展精准帮扶再用劲。产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虽然青海省在围绕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基层地区精准脱贫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与精准脱贫成效存在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当地产业帮扶脱贫就需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特别是要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大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支持贫困村对村级集体未承包到户的土地等资源,集中开发或引进企业联合开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增加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各方协助多措并举固成果。脱贫攻坚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地方的事,而是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互补短板,方能如期脱贫;脱贫攻坚也不是短期的、临时性的事务,需要持久追踪,巩固成果,方能避免返贫。持续扎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向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已是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是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的重要保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青海省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进一步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关键衔接点,充分运用乡村振兴的手段和要素,合力攻坚、顽强作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三

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现在到年底只剩下6个半月左右时间,一分一秒都显得珍贵,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啃下最硬的骨头,攻下最后的堡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挂牌督战,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今年5月四川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从此,他们走出了“悬崖村”。类似的“悬崖村”决不止这一个,异地搬迁决非“盖房”和“搬家”那么简单,更不意味着扶贫的终止,是“授鱼”到“授渔”的开始,如“悬崖村”搬进了新家之后,当地政府为搬迁群众提供就地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力外出务工等,而且充分利用悬崖上的村庄发展旅游业,让搬迁群众长远受益。从全国而言“三保障”突出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了,但稳定住、巩固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数量,还在于质量,不仅在当前,更在于长远,这就要求在冲刺关头要实行严厉的挂牌督战,做好扫尾和后续运行工作,“输血与造血”并举,补齐短板,夯实脱贫基础。

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脱贫防返贫。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出路,也是防止返贫的长远之策。一方面要立足于主业,做大做强产业,如有富硒资源的地方,大力发展富硒水稻、蔬菜、茶叶等,有养蜂优势的地方,大力发展养蜂业......突出主业,打造品牌。另一方面要多业发展,如,将特色农产品实行储藏、加工等,提升农产品价值,利用好山美景、大棚植物园、生态农业工厂发展旅游业,革命老区瑞金,按照“以红为主,以绿衬红、红绿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不断推进“旅游+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产业是棵“大树”,不断的延伸让其“成林”,为脱贫、防止返贫装上安全罩、筑牢防护网,使贫困群众能脱贫更能致富。

用更多的“金点子”,拓展增收致富“新路子”。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既要有顽强拼搏的“勇”,又要有沉着应战、决战决胜的“智”,动脑筋想办法用妙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如,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是出外务工,而且还要加快就地解决,办好扶贫车间,提高生产效益;既要盯着工厂,又不能放弃“农场”,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需求,安排不同的岗位。又如,推广新品种,不仅要鼓励种,还要提供技术服务,不仅要“产”,也要帮助“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参与“直播带货”,收到良好的效果,“小直播”显示出大智慧,为脱贫致富拓展出新路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实现全部脱贫,又要阻断致贫返贫,还须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必须进一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争分夺秒,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四

2020年6月8日,赴宁夏考察调研。这是全国两会之后他的首次国内考察。当天下午,先后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黄河吴忠市城区段、金星镇金花园社区,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民族团结等情况。每个考察点都寄寓着他的深情牵挂。

与宁夏的故事要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第一次来到宁夏。此后,他一直关注、牵挂着这片土地。从1997年到2020年,24年里他4次考察宁夏,对宁夏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蕴含的脱贫攻坚致胜之道更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研学。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16年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遵循市场规律,精准施策,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分享产业红利,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事实证明,发展产业既是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撑,各地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时,一定要着力发展产业,努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闽宁”,是为永宁县的生态移民点取的名字,也是“闽宁协作”开花结果的一个见证。正如所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自闽宁村正式奠基至今二十多年,当初荒芜的戈壁变成了接纳6万多生态移民的闽宁镇,水电路衣食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各地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努力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有效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事实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因此,各地在推进脱贫攻坚时要运用好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要方法,同时全方位解决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问题,确保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闽宁协作”在戈壁滩上结出的丰硕成果就是对此的有力证明。2020年5月17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将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之一,对接下来的帮扶政策进行了阐明。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一定要支持西部地区拓展区际互动合作,鼓励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长期坚持下去。

从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宁夏的发展是始终的牵挂。牵挂背后蕴含的脱贫攻坚致胜之道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选取确定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此类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实践证明,“非遗+扶贫”已成为一条很好的脱贫路径,正在有效促进非遗资源丰厚的贫困地区人口增产增收。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主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带动就业与脱贫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如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曾是当地闻名的“银匠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们大都外出务工,“银匠村”成了“空心村”。近两年,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村里以“合作社+工坊+贫困户”模式,运营银饰锻制和非遗旅游。现在,很多村民又拾起了祖传手艺,“空心村”重新变回了“银匠村”,并成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非遗+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变成稳定持久的生产力,仍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受到巨大冲击,不仅游客数量锐减,产品销售也出现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计划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通过引入各大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打通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为了办好“非遗购物节”,很多地方正在加强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以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同时,在“非遗购物节”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也迅速行动,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在内的多家网络平台,已分别从时间段、定位、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助力。满族剪纸、苗族银饰、彝族刺绣、壮族织锦、临夏砖雕……不少贫困地区的非遗产品,正在借助电商平台,进入现代消费的“主战场”,打开就业致富的“新天地”。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场难得的“非遗盛宴”。大家可以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并以实际行动支持“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6

——中国电建成都院2020年半年扶贫工作总结

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向贫困决战”的号角,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了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国家精准扶贫工作自实施以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速度铺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工程,各级政府、各界社会群体纷纷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以不变的决心,必胜的信心,攻坚克难的恒心,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

2015年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级领导同志及省直部门(单位)联系指导片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成都院在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组织下,自2016年起定点帮扶南充市高坪区万家乡邵家坪村,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预计帮扶至2020年。

2017年底根据中央、四川省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要求,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深度贫困县脱贫帮扶工作的意见》要求,成都院在四川省档案局牵头组织下,自2018年起新增定点帮扶阿坝州茂县,并定点帮扶茂县坪光明镇上关村,预计帮扶至2020年。2018年6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选派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的相关要求,成都院新增选派2名驻村工作队员进驻茂县光明镇(分别驻上关村和中心村),助力脱贫攻坚。截止当前,中电建成都院共派驻6名帮扶干部到南充、茂县、美姑、布拖等地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一、精准扶贫规划

目前,成都院精准扶贫定点帮扶村涉及南充市高坪区万家乡邵家坪村和阿坝州茂县光明镇上关村。高坪区邵家坪村于2017年底脱贫摘帽;茂县上关村于2019年脱贫摘帽。

(一)扶贫方略及总体目标

结合国家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成都院确定了公司的扶贫工作基本方略和总体目标是:坚决响应中央号召,在省委、省政府的到统一部署下,与帮扶地各级党委、政府紧密联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帮扶计划,竭尽所能提供各类支持,为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

成都院提出了帮扶主要任务是:结合帮扶地和帮扶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围绕贫困村脱贫攻坚目标,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保障贫困村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时尽力带动帮扶地区相关经济社会发展。

(三)保障措施

1、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成都院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党政主要负责人总体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党群工作部作为工作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具体扶贫工作开展,并落实专人开展和处理精准扶贫日常工作。

2、各级党组织的积极参与

成都院党委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准扶贫”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又一平台和抓手,大力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以“两学一做”的成效助力“精准扶贫”的推进、以“精准扶贫”的成果检验“两学一做”的成色,落实各项精准扶贫行动,使“两学一做”达到学与做的统一。

3、扶贫资金的有效保障

成都院每年按照集团要求,制定并上报年度对外捐赠预算、结算报告,保证脱贫攻坚帮扶款专款专用,需有所用、用有其效。

二、精准扶贫概要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成都院党委高度重视,特别是今年新增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任务后,成都院党委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并到帮扶地开展脱贫攻坚调研督导工作,并积极发挥成都院专业技术优势与地方建设发展相衔接,贡献成都院的帮扶力量。为开展好南充、茂县贫困村的帮扶工作,成都院继续开展资金、技术、人才及“3+n”帮扶,为已脱贫村和计划脱贫村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公司党委高度重视

公司党政领导高度重视,2019年上半年先后4次赶赴定点帮扶村开展实地走访调研、蹲点督导,查看贫困村产业发展情况、督查派驻扶贫干部作风和帮扶措施情况,并通过入户走访等形式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听取贫困群众的扶贫诉求,与贫困群众一道引导制定帮扶措施,与驻村干部一同指导制定年度帮扶计划,与地方政府一起协助解决脱贫攻坚难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方的智慧,共同解决扶贫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开展“3+n”体系帮扶工作

“3+n”帮扶体系是成都院探索的帮扶模式。“3”即“三帮扶三结合”,具体指:“扶志与党组织结对共建相结合”,“扶智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n”指:成都院根据自身优势或能力开展的“技术扶贫”、“资金扶贫”、“基础设施帮扶”及其他形式的扶贫帮扶等。

1.产业发展。成都院结合茂县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和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规划和成都院实际情况,根据《光明镇人民政府关于解决上关村发展岷江百合园建设资金的请示》,成都院于2020年5月提供4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为上关村“百合花谷”产业科技园项目修建商品处理中心和举办百合花节提供资金支持。目前“百合花谷”产业科技园项目规模已扩大至80余亩,不仅为上关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给周边贫困群众提供临时就业岗位55余个,提高了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同时,7月15日在该园举办了第二届阿坝高原特色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节日当天吸引游客千余人,截止到目前,已为当地村民创收1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村田间道路(产业扶贫奔康路)硬化7公里(共7公里)、堡坎建设2000立方。

根据南充高坪区邵家坪村的扶贫实际,提供25万元资金用于贫困村花椒产业基地的产业路修建,方便花椒业主日常的管护及花椒成熟期的采摘、运输工作。

2.消费扶贫。成都院于2020年6月19日在成都办公区举办消费扶贫美食品鉴活动,向全公司职工推广上关村青红脆李、土鸡、鸡蛋等特色农副产品,邵家坪村土鸡、土鸭、土猪等农特产品,直接帮助村民增收5000元以上。

3.技术扶贫。5月8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郝元麟率队前往茂县,拜会茂县人民政府县长唐远益,并共同见证双方签订帮扶框架协议。2019年10月,上关村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按照总书记指示,脱贫摘帽后要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希望双方巩固和升华脱贫攻坚“战友情”,面向未来,在城乡规划建设、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成都院将发挥全产业链技术、管理、资源整合等优势,持续助力茂县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深化双方在更多领域合作,推进相关项目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夯实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4.教育扶贫。成都院在高坪区邵家坪村提供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贫困村“童伴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一个家、一个人、一条纽带”为载体,为贫困村的留守儿童织起一张关爱、陪伴、保护之网,让贫困村的留守儿童获得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5.扶贫资金帮扶。结合帮扶贫困村发展实际和需求,成都院积极筹措扶贫资金90万元,为邵家坪村的脱贫支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造、乡风文明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及“童伴计划”项目等方面提供帮扶资金50万元;为茂县上关村百合产业发展提供帮扶资金40万元。

6.派驻驻村干部。根据上级有关进一步做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精神,成都院积极开展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在人员紧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院党委认真研究,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努力协调,克服困难,先后选派6名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能力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

三、精准扶贫成效

1.茂县上关村

今年上半年,上关村为百合产业发展提供帮扶资金40万元,为上关村“百合花谷”产业科技园项目修建商品处理中心和举办百合花节提供资金支持。目前“百合花谷”产业科技园项目规模已扩大至80余亩,不仅为上关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给周边贫困群众提供临时就业岗位55余个,提高了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开展转移就业19人,异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均全部完成。

2.南充邵家坪村

今年邵家坪村产业发展投入25万元,用于贫困村花椒产业园产业路的硬化,便于花椒产业园的日常管护及花椒成熟期的采摘运输工作。开展转移就业52人,48户贫困户家中务工人员全部正常外出或就近安置务工。异地搬迁于2017年全部保障完成,2020年不涉及新增。教育扶贫方面,成都院提供帮扶资金10万元开展“童伴计划”项目,帮助贫困村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童伴计划”项目得到四川团省委的高度评价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健康扶贫及贫困群众兜底方面全部得到保障。

四、后续精准扶贫计划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定点帮扶工作会议等精神,结合公司定点帮扶村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突出产业、就业、智力和党建扶贫,为全省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

(一)产业方面。积极推进公司消费扶贫行动,拟确定在茂县采购3万斤红脆李、3万斤青翠李、2万斤蔬菜,在邵家坪村采购紫薯2000斤进食堂,确保贫困人口切实增加收入。

(二)持续开展“两联一进”、“一对一”结对帮扶,对2020年监测户、困难户,加大帮扶力度,重点从大病医疗救助、劳动就业、产业帮扶等方面突出成效。严格按照脱贫“一超、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开展入户走访和帮扶工作,确保已脱贫户“一超、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7

一、贫困现状

呼伦贝尔市三少民族自治旗有贫困人口5.96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45.32%,占三少民族自治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8.23%,三少民族自治旗有贫困嘎查村108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38.57%,占三少民族自治旗嘎查村总数的31.21%。鄂伦春旗有贫困人口2.57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9.54%,占旗农牧业人口数的41.57%,有贫困嘎查村37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13.21%,占旗嘎查村总数的45.12%。莫旗有贫困人口3.18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24.18%,占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2.86%,有贫困嘎查村56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20%,占旗嘎查村总数的25.45%。鄂温克旗有贫困人口0.21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57%,占该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1.81%,有贫困嘎查村15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5.36%,占旗嘎查村数的34.09%。

二、致贫原因

1、产业发育迟缓,生产方式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莫旗的达斡尔族生产方式原以狩猎为主,后定居并转为经营畜牧业和农业,鄂伦春旗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解放后,逐步实现了定居,生产逐步转向多种经营,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后来,出现了驯鹿业,现居住在鄂温克旗境内的鄂温克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贫困地区的种植业、养植业均属粗放型,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单一,资源开发层次低。

2、农牧业生产发展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这些地带草原退化,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恶劣,主要因素是随着农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等种种原因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资源在逐渐减少,天然草场部分被开垦和退化,几年来,由于植被破坏致使涵养水层能力降低,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3、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科技水平低与资金、人才缺乏并存。贫困户具有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人仍从事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他们在经历着民族生产方式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内,他们仍靠吃资源饭生活。然而,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着生产发展,有什么资源就生产和消费什么产品,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生产技术和市场条件,有丰富的资源,而没有加工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与销售市场,自然资源优势就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贫困地区缺乏的恰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之配套的设施。

4、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发展不平衡。由于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大多数居住在地域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信息落后的地方,致使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发展不平衡,加大了贫困面。

5、高寒地区人均消费支出高。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处于我国高寒地区,且交通不便,无论是生活日用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其价格远高于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样的人均收入,实际生活中却不等值。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了对三少民族自治旗扶贫攻坚的领导力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旗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分管旗长兼任,同时各级领导包扶贫困村、贫困户,及时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本旗扶贫优惠政策的制定、项目计划的确定、资金筹措问题全部提到党、政议会日程,并把扶贫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三级联动”的扶贫网络,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保证,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二)重点选择好扶贫开发项目,形成贫困地区生产经济新格局。扶贫开发项目选择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选择模式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首先要把扶贫项目选择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农区全面实行规模化饲养和舍饲半舍饲,牧区积极推行短期育肥和半牧半饲。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行优质优价。二是坚持市场导向作用,立足资源优势,选准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采取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促进农牧民的专业化生产。建立具有本地区特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加强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三是本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按照由专业户、专业村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步骤,形成农业为养而种,牧业为种而养,工业为种养而加的格局。四是在主攻种养业,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大前提下,规划建设生产基地,为脱贫致富打下紧实的基础。

(三)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综合服务。在三少民族贫困地区有计划的推广科技含量高的农牧业项目,各级政府部门帮助贫困农牧民选择适用技术,采取政策、技术、资金三配套的办法,实行工薪和绩效挂钩,组织农牧林水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包项目、包技术、包培训、建示范点,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

(四)推行开发式扶贫,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

针对贫困村及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采取深入基层、进村入户等办法,多种形式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改变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的落后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同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切实转变贫困户的“等、靠、要”落后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自立自强、自主脱贫的主体意识。通过建立扶贫竞争机制,把扶贫资金与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挂钩,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激发扶贫对象主动脱贫致富的热情。

(五)加强扶贫管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透明度

以行政村为单位对经调查核实的贫困户名单都在各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防止非贫困户、人情户列入贫困户。实行扶贫开发工作数字化管理,对扶贫对象实行数据库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帮扶记录卡)、村有册(花名册)、乡(镇)有簿、旗有数据库,实行电脑动态管理。在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稳定有序推进的同时,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六)加大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和管理力度

保证资金的正确投入方向,与其他部门投入到贫困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在资金使用上,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完善报帐制,确保扶贫资金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做到扶贫资金专户专帐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8

一、样本村基本情况

万里村属省定贫困村,位于莲花县荷塘乡东南部,东与南岭乡交界,南跟井下村相连,西与严塘村相接,北与珊溪村相邻。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427户农户,总人口1425人,其中劳动力853人。党员47人,其中,男性39人,女性8人,年龄在50—59岁15人,60-69岁15人,70岁以上17人,年龄相对偏大。全村耕地面积1492亩,其中水田1344亩,旱土148亩,人均水田0.94亩;山林面积6843亩,大多是荒山。全村扶贫对象166户419人,贫困发生率为29.4%,其中,扶贫户141户375人,扶贫低保户25户44人;享受农村低保户34户5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980元,收入主要来源靠务农和打工。村两委班子5人,支部书记、村主任月工资补贴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3个,年收入8万余元。村内有卫生室一所,幼儿园一所,农家书屋2家。2012年,该村享受国家扶贫特惠资金情况,整村推进资金10万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资金4.3万元,互助资金15万元,雨露计划补助2名中高级技工0.6万元,合计29.9万元。

二、样本村三、四村民小组扶贫户基本情况

调查的34户扶贫户,总人口113人,平均家庭人口3.32人;总劳动力38人,平均家庭劳动力1.12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19人,占总劳动力的50名;水田84.5亩,人均水田面积0.75亩;户均月电费21.6元;住房以南方传统的二代砖木结构为主,其中23户为危房户,生活设施简陋,属典型的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和缺少劳动力。扶贫户的现金收入基本上都是靠国家的惠农政策补贴,如粮食综合直补资金88元/亩,补助总金额8439.2元;享受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补助52人,总金额34320元;享受农村低保7户10人,补助总金额13032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补助资金5100元。外出打工人员除少数几个人可以在逢年过节时带点现金回家,大多数是本人在外地打工,又在外地消费掉了。扶贫户的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传统的农业,尽管有林地,但基本上都是稀疏林、灌木林,几乎没有经济效益。34户扶贫户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630.2元,其中现金收入人均为1372.2元(主要是粮食综合直补、养老保险补贴、农村低保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补助总资金为60891.2元,34户扶贫户人均补助现金收入538.9元,占现金总收入的39.3%。

三、扶贫到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阶段以来,萍乡市的扶贫到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就医、就学帮助,解决衣食住行困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目前扶贫到户工作覆盖面不广,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绝大多数扶贫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难题。

(一)扶贫移民搬迁指标少,资金投入不够。从2004年开始实施深山移民搬迁以来,包括以工代赈移民、生态移民、避灾移民在内的所有移民,截止2012年底,萍乡市才搬迁了2万余人,根据目前掌握情况,萍乡市仍有3万余人居住在深山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需要移民搬迁,按照国家移民建房补助标准3500-4000元/人,平均按每5人一户算补助资金才2万左右,而目前建一栋一层90平米新房,总投资至少也要6万元。

(二)到户贴息贷款难。由于现在所有金融机构都是商业运作模式,它们的放贷原则是“放得下,收得回、有效益”,采取抵押或担保等形式发放贷款。贫困户由于没有抵押物或担保人,所以很难到金融机构贷到款。到户贷款贴息政策初衷虽然是为解决贫困户缺少小额发展“种、养、加”项目启动资金而实施的一项政策,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户贷款很难实现,并且,萍乡市广大贫困地区一村一品组织化程度低,从而也制约了贫困户发展种、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该政策只有重点县才能享受。

(三)项目贷款贴息面窄量小。萍乡市共有国家、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150家,从2006年一2012年实施项目贷款贴息以来,只有25家企业享受过贷款贴息,贴息资金253万元,贷款规模8433.34万元,平均每年只有3.5家企业享受得到该政策。2012年,中央下达萍乡市项目贴息资金34万元,贷款规模1100万元左右,很难从根本上扶强做大扶贫龙头企业,从而影响了“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普遍推广,大多数贫困户要想通过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致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雨露计划”资金量小,扶贫政策宣传不够。从调查的34户贫困户情况看,他们对国家的有关扶贫政策措施不十分了解,甚至有人连他们村是“十二五”贫困村都不知道。34户贫困户中共有劳动力38人,外出务工19人,只有1人参加过雨露计划培训,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加上文化水平低,月工资1500~2000元左右,基本上没有钱存只能自理。

(五)“互助资金”难互助。“互助资金”是一种村级互助组织,其目的是分期分批使贫困户逐个致富,最后走共同富裕之路。目前该项政策也只有重点县才能享受,就国家贫困县莲花县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莲花县共有157个行政村,从2009-2012年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村才19个(其中2009年5个,2010年9个,2012年5个),而且每个试点村国家扶持资金只有15万元,按照2000-5000元标准放借,一个村也只能放借30-75户,就万里村而言,共有扶贫户166户,要全部享受该政策也要3-5年时间。

(六)社会“大扶贫”格局有待完善。“大扶贫”包括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从目前情况看,专项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已深入民心,但单靠专项扶贫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落后状况,只有充分挖掘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内在潜力,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政府主导,自力更生,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大扶贫”格局,萍乡市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才能彻底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七)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调查走访发现,大多数农户对村里工作不闻不问,更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入户了解,大多数农户对自己没有什么打算,得过且过。

四、扶贫到户政策难到户的原因

在被调查的34户扶贫户中,凡是普惠政策是可以享受到了,但特惠政策就很难享受到。如:享受“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资金扶助一户,占11.8%;享受低保政策7户10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20.6%和8.8%;享受“互助资金”试点扶助没有一户;劳动力38人,享受“雨露计划”免费培训1人,占2.6%;住危房户有23户,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一户,占4.4%;享受到户贴息贷款没有一户。从以上情况看,扶贫到户率太低,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来,尽管萍乡市广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缺医少药,因灾因病致贫、脱贫后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还是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力度不够,一个贫困村一年资金量10-16万元左右,大项目基本上都搞不成,而急需解决的项目又多,相比一个村要开展整村推进实施项目,至少要300—400万元左右才能完成,所以更别说拿出部分资金发展产业。

(二)入户项目扶持少,补助标准低。在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属于贫困户直接受益的项目虽然有扶贫移民搬迁、雨露计划、互助资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到户贴息等,但是受益面十分窄,补助标准偏低。其它的都是间接受益,如通村公路、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都只是涵盖辐射带动贫困户。尤其是通村公路建设,交通补助资金严重不足,缺口很大。扶贫资金就用来“补缺”(山区硬化通村公路每公里需20-25万元,而交通补助10万元/公里),贫困村硬化一条通村公路不背债务就已很不错了,而贫困户只能间接受益,从而也削弱了扶贫资金的扶贫到户功能。

(三)社会帮扶机制欠缺,帮扶能力弱。莲花县属国定贫困县,一方面在整村推进过程中,虽然强化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党员干部收入低,能力有限,只能凭良心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要自己拿出大量资金来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很难办到;另一方面,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虽然都开展了驻村帮扶,但都是地方财政预算单位,也很难拿出大额资金来帮扶,只能各自发挥部门的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有关项目倾斜用于重点村。

(四)统筹涉农资金难度大。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老区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三大部分,都可以按要求投入到重点村和贫困户,其他行业的专项资金,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各有各的投向渠道和规定,很难统筹安排使用。

五、扶贫到户对策及建议

扶贫到户是完善与农村扶贫制度相衔接的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惠农政策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还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模式,对帮助贫困农户稳定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到户工作举措,增强扶贫到户扶持效果,是各级扶贫部门应该积极探索的一个新课题,现结合萍乡市实际,就如何抓好扶贫到户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专项扶贫到户政策和机制

扶贫移民搬迁到户政策,要有确保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机制

1、合理整合各类到户扶持资金,确保移民搬迁户搬得出。现阶段农户建房投入,一层120平方米砖混结构平顶房或两层240平方米砖混结构平顶房分别需要投入6-8万元或12-15万元。目前深山移民补助标准是人均4000元,生态移民补助标准是人均5000元,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是户均1.1-1.5万元,都不能较为有效地缓解贫困户建房资金短缺问题。只有将各项扶持政策有效地叠加捆绑,集中使用,提高国家补助投入标准,才能调动他们的建房积极性,使贫困户建得起新房,从而确保真正搬得出。

2、捆绑使用项目资金,确保移民搬迁户稳得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扶贫、水利、交通、建设、土地、电力、林业、新农村建设、财政、民政、公安等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移民搬迁户新居住地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是改善好新居住地的社区生活环境;二是解决好移民户就医、上学的问题;三是解决好移民户的耕地和落户问题。真正实现搬迁后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变化,确保移民搬迁后农户能够稳得住。

3、充分利用劳力资源,确保移民搬迁户富得起。移民搬迁户搬迁后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使搬迁户富得起来的问题。即解决移民户增收难问题。一是加大免费培训力度,使移民户家中至少有一名以上劳力参加技能培训;二是优先安排移民户劳力就近进厂务工(进工业园区);三是发放生产启动资金,实行创业增收;四是充分利用移民户现有资源(土地、山林等资源)增收。通过盘活各种社会资源来增加移民户收入,确保移民后富得起来。

——小额扶贫贷款和生产互助资金到户政策和机制的完善

1、小额扶贫贷款到户政策。首先增加贴息资金总量。以莲花县为例,现有年贴息资金40多万元,难以满足需求,可考虑到提高到100万元以上。其次提高贴息利率,参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小额到户贴息利率应提高到持平水平,以享受扶贫贴息的农户不再承担利息为宜。三是尽早下达资金计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建议将下半年下达计划改为每年一季度下达。四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扶贫移民、财政部门各自职责,避免职责交叉,金融机构建立贫困户“零门槛”贷款机制,对扶贫移民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凭相关证明,可无担保申请发展生产的小额贷款。

2、生产互助资金到户政策。适当放宽借款周期和担保等方面条件,同意各试点县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借款周期;对社员不愿为其提供担保而自愿提供抵押的社员,要允许为其借款。对经营管理有序、互助资金使用效果明显、产业发展有规模、贫困农户增收幅度大的扶贫互助合作社,可增加互助资金的扶持额度。同时,建议安排部分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对社员的借款占用费进行贴息扶持。

3、建议将深山移民扶贫、小额扶贫贷款、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资金等专项扶贫政策在重点县试点后,要及时推广到非重点县,以便将扶贫的特惠政策覆盖到所有的贫困地区。

——产业扶贫到户政策和机制的优化

对贫困户的支持首先是资金问题,所以建议在每年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中,一是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等产业。二是在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切实保证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重点村产业建设。三是通过信贷扶贫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等项目。特别要加强改进小额到户贴息贷款工作,加大小额到户贴息资金总量,改进项目管理办法,简化工作程序,以尽可能地满足贫困户发展的资金需求、服务需求。四是建立帮扶机制。引导开展定点帮扶的单位、企业在定点帮扶村选择具备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帮扶,重点发展种、养项目。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六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强化产业扶贫的基础地位、广泛开展产业协作等途径,为龙头企业搭建发展壮大平台,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要加大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力度。其次要细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对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要积极吸纳贫困户从业,对相关联产业的从业贫困户进行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帮扶,实行利益分享。申报扶持项目过程中,要明确申报上述内容的规划和效益评估。再是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已得到过扶持的扶贫龙头企业履行扶贫责任进行后续考评,履行扶贫责任好的企业,继续加大力度予以扶持,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限期进行整改,或取消扶持资格。七是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通过产业基地覆盖、龙头企业辐射、连片开发促进、科技扶贫推动、互助资金扶持、合作机制带动,扶贫贷款贴息等多种产业化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雨露计划到户政策和机制的改革

贫困群众作为扶贫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扶贫移民工作成效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众本身。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通过实施雨露计划,提高广大贫困地区群众就业技能,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对有转移愿望的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对农村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支持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用、交通费用以及办证、就业、创业方面他们无力承担的费用,可采取补贴生活费、交通费、办证补贴以及就业、创业贷款贴息补贴。三是对在家务农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免费。四是改革现行培训补贴机制,要采取更加灵活,便于操作的到户补贴方式,由贫困农户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科目,贫困农户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享受培训补贴。将培训经费补贴给培训基地改为直接补贴到培训对象手中。

——国家新近出台的扶贫到户的特惠政策和运行机制的建立

扶贫到户的特惠政策在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后,随着财力的增加,要逐步推广到其他贫困地区,使广大贫困群众能够得到党的阳光普照。同时,建议国家对贫困户多出台一些特惠政策,如就医方面:大病救助在现有基础上,针对贫困户给予全免。到户贴息由当地政府统一担保贷款,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创业发展能力。就学方面:对就读贫困户高中学生给予全免费,并适当补助生活费、交通费等等。

为确保国家特惠政策扶贫到户,必须建立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建议国家在尽快进行扶贫立法的基础上,规范各级的扶贫机构,明确其“三定方案”,以便依法行政;同时,建议建立上下统一的贫困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并延伸到村一级,可以由大学生村官或操作能力强的其他村干部担任信息员,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使特惠政策真正落实到贫困户手中。

(二)规范行业扶贫到户政策和机制的保障

目前,扶贫移民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由过去依靠扶贫政策推动的专项扶贫计划向扶贫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种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的新格局。扶贫移民部门要自觉顺应这种发展的大势和要求,勇于协调,善于协调、勤于协调,进一步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扶贫,履行部门职能,进一步明确行业扶贫到户工作思路。一是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到户政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职能部门,在安排当年的建设项目时,必须优先考虑安排到贫困村,凡是贫困村其他农户能够受益的,要把扶贫移民部门认定的贫困户作为重点安排,并免除贫困户自筹配套资金,使他们能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二是教育、医疗等资助到户政策。制订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受教育权利,对于经扶贫移民部门认定并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子女上学,除免除学费以外,还应该对其生活给予及时补贴,以确保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实行新农合的基础上,可完善大病救助制度,经扶贫移民部门认定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仅要提高报销的比例,还应给予必要的救助,尽量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贫困人口最大限度地享受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果。三是基本社会保障到户政策。经扶贫移民部门认定登记在册的贫困户,民政部门要纳入低保范畴,实行应保尽保;扶贫移民部门应建立扶贫救助专项基金,对临时性贫困户实行应急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对于扶贫移民部门认定并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贫困户应缴纳部分经费,卫生、社保部门应该实行减免或由财政全额补贴。

(三)落实党员干部帮扶到户措施和激励机制

一是进一步落实责任。把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纳入扶贫责任制考评内容,按照“定帮扶责任、定脱贫时间进度、定帮扶目标任务”的三定原则,将帮扶工作落实到帮扶责任单位,坚持做到帮扶内容不打折、帮扶时间不断线、帮扶力度不减弱。二是继续抓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依据扶贫标准,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搞好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并对贫困户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逐户落实结对帮扶措施,逐步增加直接到户项目资金规模,扶贫资金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确保扶贫对象优先受益,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利益联接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督查管理。建立帮扶工作台帐,实行“一户一表、一事一记、半年初查、年终考评”进行量化考核。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结对帮扶做得好,并富有成效的党员干部,各地要有相关激励政策,比如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时给予优先考虑,并适当予以奖励。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9

时间:2021年1月21日10:00

地点:XXX村委会

人员:XXX

主持:XXX

记录:XXX

拍照:XXX

议程及内容要点:

一、驻村第一书记汇报11月驻村扶贫工作:

二、党委副书记布置本月结对帮扶工作任务

1.商定巩固成果帮扶计划。与帮扶户讨论制定2021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帮扶计划。开展困难需求征集,及时转交所在村(居)“两委”,经综合研判后,录入中国社会扶贫网。

2.严防小额信贷逾期风险。对扶贫小额信贷户贷款使用情况开展跟踪监测,确保使用规范。对已经出现的逾期,认真分析研判,并按照相关程序和办法及时妥善处置,确保资金安全。

3.抓好外出务工稳岗就业。抓住本月返乡回流高峰期关键节点,入户交流了解帮扶对象去年务工收入情况,收集掌握其今年外出务工意愿和动向,确保“出得去、能就业”。

4.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对贫困人口住院报销后自付超过1.5万元的对象进行深入核查,将核查情况及时转交村居“两委”,并协同联系乡镇(街道)通过综合救助措施减轻其负担。

5.认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按照全县春节走访慰问等活动安排,扎实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力所能及为帮扶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让其充分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6.持续深化消费扶贫行动。询问了解帮扶户农副产品滞销情况,结合自身春节年货采购,帮助贫困户销售一批农副产品,增加其收入。同时,填写好《消费扶贫购销单》。

7.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严格按照家庭环境“四洁”(床上床下整洁、室内室外整洁、厨房厕所整洁、家具农具摆放整洁)要求,帮助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营造干净清爽人居环境。

8.梳理核查政策享受情况。严格对照帮扶户2020年帮扶措施和成效,逐项梳理核查其各类政策享受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转交所在村居“两委”落实,确保政策享受无遗漏。

三、党委书记组织学习(丰驻村组发〔2020〕40号)

1、认真领会上级精神。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要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等工作,重点关注脱贫监测户、边缘贫户,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

2、准确把握调整情形。各派出单位要按照“在党中央正式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前,驻乡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不撤不换”等要求,对擅离岗位、随意抽回的个人或单位,将严格按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

3、沉心静气履职尽责。各派出单位要密切关注驻乡驻村工作队成员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

四、学校校长组织学习《扶贫论述摘编》。

消费扶贫总结计划篇10

近年来,陇南市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成效初显。刘伟平实地察看了“淘宝中国-陇南馆”线上线下筹备和建设情况,并到成县索池乡大草湾村详细了解了网店运行和经营情况。他说,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业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级政府要不断开阔思路,积极主动探索研究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科学有序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带动种植业、加工业和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促进就业增加、农民增收,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培植更多税源。

在成县、康县和徽县,刘伟平围绕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和惠民政策的落实进行了深入调研。他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卫生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群众和基层干部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大家对进一步加快发展、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意见建议。

刘伟平指出,扶贫攻坚是硬任务,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甘肃省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要吃透中央精神,消化国家政策,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科学推进精准扶贫,定点消除贫困。一要精准识别,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分布及致贫原因,并建档立卡。二要精准帮扶,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因户施策,项目到户。对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纳入低保范围,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三要精准管理,加快建设扶贫信息平台,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消除贫困人口。四要精准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促进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农村公路、人饮工程项目建设,做好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改善农村环境,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