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十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十篇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5:40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辅导员助理;学生工作;提前管理;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形成了在校人数多、地域差异大、学生个性化等特点。然而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学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了辅导员的一个负荷较大的挑战。组建一支具有“虚心、悉心、创新”特点的辅导员助理团队,探索一条在管理上以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为辅助的新型管理路线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一、当前辅导员助理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辅导员助理考核制度不完善

辅导员助理是近年来高校管理中出现的新角色,虽然和普通学生干部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当前高校还尚未形成一套独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考核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核制度的监督功能与鼓励功能。一方面辅导员助理工作通常比较繁锁与零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就意味着不便于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与责任划分;另一方面,辅导员助理多采用值班制度,存在频繁的班次交接和任务转接,没有统一的标准则不便于考核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从而也就无法保证纪律性强、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助理团队建设。在此情况下,建立规范健全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助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保障他们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辅导员助理自我定位难

辅导员助理是由学生担任的,具有学生与辅导员助理的双重身份。而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辅导员助理需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自我定位。由于辅导员助理大多时候是在帮助辅导员传达工作安排和学习指令,是以左右手的身份协助辅导员完成部分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能够行使辅导员所赋予的部分职权,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助理难免会因为定位不当而产生“管理者”的虚荣心、“权力者”的浮躁心,从而不利于更好地为同学和老师服务,不利于学生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会减少辅导员的存在感。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助理应在辅助辅导员工作之余,更多地回到学生角色中,同时不忘助理的身份,用心观察学生们的动态,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协助辅导员工作。

(三)辅导员助理的时间安排与锻炼机制不成熟

辅导员助理工作任务重和工作任期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工作具有纷繁复杂、涉及人数多、信息量大、文化地域差异大等特点,辅导员助理需要长时间协助辅导员的多项工作,其中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动态观察、学生日常事务处理、各类信息汇总等工作。一方面,辅导员助理工作任务越重,花费的时间就越多,投入的精力就越疲乏,容易导致相应工作质量的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开展;另一方面,辅导员助理一般任期为一至两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学习和工作共同进行便会出现工作安排与学习比例的失衡,如果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其在学生中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辅导员助理任期过长,容易导致岗位缺乏新的人员、新的思路,剥夺了其他学生此类的锻炼机会等问题。

二、建设好辅导员助理队伍的思考

(一)明确辅导员助理的工作理念

辅导员助理应树立“坚定自己,愿意为你,愿意为这个集体”的工作理念。做好一个辅导员助理,必须坚定自己做学生工作的信念,有了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规定的事情完成,把困难的事情做得更出彩,把工作思路和模式进行合理创新。所以辅导员助理的工作理念应围绕助理、辅导员和学生展开,做到肯定辅导员管理的大方向,信服辅导员的管理方法,乐于、敢于并善于为辅导员服务,用心服务,以行落实;明确服务辅导员是辅导员助理的基本职责,辅导员助理的出色并非仅限于自身出色,更多的在于团队整体的出色、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出色。

(二)端正辅导员助理的自我定位

辅导员助理是集“聆听者、建议者、服务者”于一体的学生,是辅导员和学生连接的重要纽带。作为聆听者,一方面要聆听学生的情况,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将学生的相关情况反馈给辅导员,为辅导员的管理提供参考,对辅导员调整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提供依据,方便对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而另一方面则要求助理要聆听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更加准确、直接地传达和落实相应任务。作为建议者,辅导员助理要结合实际掌握的情况,为辅导员提出工作思路或方法上的不足,并立足学生角度提出可行性意见。作为服务者,为辅导员分忧的同时也要为同学们服务。辅导员助理要为辅导员分担日常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辅导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整体发展和个体交流上,使辅导员助理工作模式发挥到最大作用。

(三)发展辅导员助理新型的工作模式

辅导员助理应做到“虚心、悉心、创新”,心心相印,即:虚心了解辅导员助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悉心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在虚心与悉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做到坚持服务工作的始终如一,坚持走“管理提前化、事务制度化、服务亲情化”的新型辅导员助理工作模式,同时,实施“提前管理”。因为提前管理可以直接减少重大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除了“三心”以外,辅导员助理还需分工明确,明确辅导员助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扫除“服务”盲点。此外,采用亲情化服务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助理最全面理解辅导员的管理思路;同时亲情化的服务有利于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便于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辅导员制度的设计与选择[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2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也是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效率,更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优势。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商讨、训练、引导等形式解决团体成员相似的心理困惑;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众多人员一起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由团体带来的动力学因素,其受益面和受益的人员较之个体咨询更广,能更有效率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3]。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

1.1认知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强化了团体成员对积极的人际情感的认识。不仅一些特意安排的活动强化了成员对积极人际情感的注意,同时,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氛围以及一些特殊的规定(如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使团体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人际情感氛围,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更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系。

(2)团体心理辅导促使团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团体对于个人的意义。在团体中自己能敞开心扉,能够在新环境中与不熟悉的人交流,在其他学校内的场合也能主动发言和与人沟通交流。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成员的自我开放水平和自我开放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团体成员在自我开放方面的提高对于改善其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3)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成员对自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于团体成员是有意义的。

(4)团体成员在认知方面提到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在冲突发生时怎样去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调适心理。

1.2情感方面

(1)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自在感、自卑感、不信任感和抑郁都有所降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个人的孤独感、不安感都有所降低。

(2)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对学习、人际关系的自信心有所增强能更好地信赖他人,与人交往。

1.3行为方面

(1)不少团体成员反映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并且能运用正确的认知方式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2)通过使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人际沟通技巧等,较好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效率

2.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2.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3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优势

3.1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的情感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3.2团体心理辅导使团体成员互相学习,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都得到直接的帮助

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成员可以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团体心理辅导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团体成员提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其他团体成员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圆满的处理。

3.3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度[5]。

3.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李梅.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中的运用初探[m].杭州出版社,2009,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3

论文关键词:助理辅导员制;高职院校;工作成效

一、助理辅导员制的实施

学校聘任了一批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工作能力强,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学生干部作为新生班级的助理辅导员,聘期为一年,主要协助辅导员新生接待、宿舍管理、学风建设、奖助贷、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助理辅导员聘任后,学生工作处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助理辅导员军训工作实务、学生电子档案实务、班级管理知识、与学生谈话的原则和技巧等学生工作业务知识。辅导员指导助理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培训与交流活动等。每学年学生工作处都会针对助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由工作述职、辅导员评分、学生评分、学工处评分,并选出优秀助理辅导员进行表彰。学生工作处还对优秀助理辅导员的典型事迹、工作案例汇编成册,作为下一届助理辅导员的培训教材。

二、实施助理辅导员的工作成效

1.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

高校专职辅导员是学生的“大管家”、“保姆”,担负着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党务等繁重的工作,尤其现在“80末”、“90后”的大学生都非常有个性,大都处于“不服管”的阶段,这给专职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与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实行助理辅导员制后,辅导员更能有的放矢的做好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1)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军训工作、入学教育等。在新生接待工作中,助理辅导员是整个新生工作中的主力军,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报到工作,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主动向他们介绍校园、学院概况及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反映。95%的被访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大”,4%的被访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工作中的作用“比较大”,只有1%的人认为“作用不大”。可见,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对“助理辅导员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80%的新生的答案是助理辅导员在烈日中陪同他们完成了整个军训,对新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有95%的新生认为通过助理辅导员了解了更多的校园环境、各项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助理辅导员在整个新生接待及军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协助辅导员抓好学风建设、班级管理。在大一新生中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助理辅导员要参与班级的管理及学风建设,培养班委干部,指导班级学生建立诸如早读、晨练、上课考勤等班级学习和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等。

在“您(辅导员)对助理辅导员的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作用评价”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20%的辅导员认为作用“非常大”,35%的辅导员认为作用“比较大”,认为“一般”的有45%,没有人选择“作用不大”。虽然选择作用“非常大”的比例不大,主要是因为助理辅导员毕竟是学生,对于学生事务管理处于摸索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辅导员,但不可否认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帮助。

(3)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助理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生活阅历与新生比较相近,容易取得新生的信任,与新生容易沟通;并且他们与新生都住在学生宿舍,更能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新生调查中,在对“如果有困惑、难题,你是求助于辅导员还是助理辅导员,或其他”这一问题调查中,有75%的新生选择了助理辅导员,15%的新生选择辅导员,10%的新生选择其他人。在对“助理辅导员找你(学生)个别谈话的次数是多少次”的问题问答中,选择“0”次的人数比例仅为10%,选择“1次”的占20%,选择“2次”的占60%,选择“3次”以上的有10%,可见至少有九成的学生曾至少一次与助理辅导员进行过个别谈话。因此,助理辅导员更容易取得新生的信赖,协助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2.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提高助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助理辅导员的角色是学长,还是新生的“小老师”,亦师亦友,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工作中产生并实现了强烈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实现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结合。

(1)有利于提高助理辅导员的协调、组织、管理沟通等能力。学生管理工作是个大学问,不但要有工作热情,还要有工作方法、技巧。助理辅导员要协助辅导员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要组织党团活动、培养班干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使助理辅导员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在对“从事助理辅导员工作使你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的问题回答中,有六项能力让助理辅导员由高到低选择三项,所得的结果是:a.组织管理能力(38%);B.人际关系能力(30%);C.沟通表达能力(28%);D.思想教育能力(20%);e.观察思考分析能力(19%);F.自我控制能力(18%)。其中,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的助理辅导员最多。另外,据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统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历年担任助理辅导员(原称作“学长”)的优秀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在为人处世、领导同事沟通交流、办事能力方面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很多师范生在中小学中更是担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等学生工作的中层骨干干部。

(2)有利于助理辅导员培养榜样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助理辅导员是新生的“小老师”,他们要在新生中树立榜样作用。助理辅导员要求师弟师妹做到的,自己就必须先做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新生的表率。在对“从事助理辅导员工作以后,你对言传身教的认识”问题中,有6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比以往更加深刻”,3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比以往有所深化”。

助理辅导员在指导新生学习、生活,帮助新生处理各类难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在工作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热情与奉献精神。同时,助理辅导员的身份是学生,完成辅导员布置的工作任务需要花费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并且是没有任何工作报酬的,这就需要助理辅导员有高度的敬业、奉献精神。在回答“从事助理辅导员,对你培养敬业与奉献精神的帮助有多大”这一问题时,有6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非常大的帮助”,只有3%的学生选择“有一点点帮助”。

3.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众所周知,新生在刚入校时由于不熟悉新环境,往往很难快速改变其在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自我型心理状态。而且,这些“80末”、“90后”的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亲人的管教与照顾后,很难快速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且可能会对自己放松要求;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和考上大学的兴奋感也在逐渐消失;有的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很多的困惑;有的新生参加了多个社团,无法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的新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感到迷惘;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新生不知所措。这些都需要助理辅导员的悉心引导与帮助,使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融入大学生活。有80%的新生认为助理辅导员在帮助他们专业学习、熟悉大学校园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对助理辅导员制的几点思考

1.助理辅导员的选拔机制

助理辅导员是“优秀学生”的代名词,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担任助理辅导员职位有着很大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或者个人申请加辅导员推荐的形式选拔助理辅导员。笔者认为通过个人申请加辅导员推荐的形式聘任助理辅导员比较理想,从高年级品学兼优、能力强、政治思想过硬的学生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经过辅导员的推荐,并通过在军训期间考察和试用的助理辅导员才能担任正式的助理辅导员。

部分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的学习任务重,每个班应该配备2~3个助理辅导员。笔者认为每个班配备一个助理辅导员是比较合适的,如果班级助理辅导员过多,容易在管理班级时出现意见不统一等问题,不利于班级管理。

2.助理辅导员的管理机制

在实施助理辅导员制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助理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概念模糊,不清楚具体的工作职责,还有部分助理辅导员没能处理好与所带班级辅导员的关系,管理越位。学校要完善培训机制,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介绍助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可邀请往年优秀的助理辅导员传授工作经验教训,保证助理辅导员上岗时基本熟悉工作任务与流程。助理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会碰上新的问题和困惑,在这个时期也要开展团队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研究工作中的新问题,这种交流有利于助理辅导员后期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也会出现部分辅导员不能自觉完成本质工作的情况,这是因为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学校要制订相关的管理条例,从助理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对走访宿舍、主题班会、个别学生谈话等次数的硬性规定)、工作汇报等方面入手制订。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大学生间自助—互助的朋辈辅导,提升学生自助、互助能力,已成为高校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培训和团体心理辅导的观摩学习,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心理互助员,这支队伍日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之外的重要心理辅导力量。

一、“朋辈小家”的筑梦之旅

自“梦开始的地方——2011级新生入学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顺利立项开始,打造“传递朋辈关爱,助人自助”的“朋辈小家”就提上了行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程。

1.体验朋辈关爱,“朋辈小家”初具雏形

(1)理论培训。通过《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积累了相关基础知识。另外,以组织心理班会为契机,培训心理委员与人沟通及设计心理班会的理论知识。

(2)技能培训。考虑到朋辈个人辅导对心理互助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我们主要以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为目标。通过体验学习、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基本技能。

经过一年多的面向大多数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团体辅导活动,推动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了他们利用心理学知识助人的热情,这种背景使得我们选拔优秀分子担当朋辈心理互助员成为可能,“朋辈小家”初具雏形。

2.传递朋辈关爱,“朋辈小家”初出茅庐

(1)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选拔。2012年9月,“朋辈小家”正式组建。我们以热心、可靠、具备较强的自我觉察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作为选拔标准,通过学生申请、面试两个环节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2011级学生担任朋辈心理互助员。他们大多数都有担任心理委员的经历,也曾在院级、校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中荣获奖项。

(2)朋辈心理互助员的服务。2012年11月,“朋辈小家”顺利完成了行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立项活动的申请。同学们设计的“别让时间流浪”2011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在答辩会上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在接受有关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培训后,他们以主要领导者的身份对2011级同学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

(3)回馈朋辈关爱,“朋辈小家”效果初显。从入学初第一次参加团体辅导,体验到朋辈间温暖的鼓励像一簇光拥抱另一簇光一样照亮了彼此的心间,到第一次组织团体辅导,见证了光与光的拥抱所释放的无穷力量,朋辈心理互助员们收获了很多感悟。有学生在心得中写道:“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交流……每一个人都会在大学里收获珍贵的友情。”也有同学对心理辅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心理辅导不仅是一种愈人的途径,更是一种自愈的方法,它是一碗可以让心灵重新起航的汤药,它有苦有涩,但是回味甘醇。”还有学生对朋辈志愿者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朋友,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领导者,但我们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是关注、倾听和真诚的赞美。我们要敞开心扉,带着一份真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引领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向前行。”

在经历和反思朋辈辅导活动中,我们充分激发和培育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团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下能够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

二、对“朋辈小家”组建过程的反思

回顾文学分院“朋辈小家”的组建过程,我们梳理出以下经验为其他学院组建朋辈心理健康辅导队伍提供借鉴。

1.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朋辈心理辅导的热情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仅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成员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培养自我反省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朋辈辅导的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助人活动中来。

2.朋辈志愿者的培养与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前提条件

(1)搭建阶梯式心理委员成长训练平台,培育优秀心理委员队伍。心理委员是选拔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重要来源,因此培养优秀的心理委员是组建朋辈辅导队伍的重中之重。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心理委员的成长发展水平,设计分年级的成长训练平台。一年级以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及助人理念为主,主要是组织心理委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其召开心理班会,鼓励其参加校级、院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通过这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方式,经过一年的训练,2011级心理委员多次在校级、院级心理健康知识大赛中获得奖项;二年级以提升朋辈团体辅导技术为主,指导其设计、组织不同专题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能力。三、四年级以提升朋辈辅导技术为主,培养心理委员进行朋辈个别辅导的能力,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以及学会倾听、观察等心理辅导技巧。

(2)培训模式做到在循环中体验。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培训模式是一个循环性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学习模式基础之上的“边做边学”。他们首先经历朋辈关爱,在此基础之上反思自己的经历体验,在反思的过程中体会做什么内容的帮助比较困难,什么内容的帮助比较有效,通过这样的反思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经历和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收获,然后再进行体验经历。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学习体验——反思——学到更多——再体验,在体验与反思中培养自我觉察以及共情能力。我们的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个人反思练习、小组活动方式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例如,我们在每次观摩活动后,及时进行个人观摩心得的总结并分享经验。

(3)朋辈心理互助员选拔标准要明确。朋辈心理互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互助员的素质。首先,朋辈心理互助员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只有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较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待人热情、真诚,能够给人以温暖,才能做到对同学们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其次,朋辈心理互助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诸如平等互助、保密等工作原则,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的一些技巧,如学会倾听、观察、助人等。再次,朋辈心理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自助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承受能力。

3.建立、健全朋辈心理互助员工作制度

(1)建立前期预警与后期反馈相结合的制度。班级心理委员是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中坚力量,需要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迅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如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汇报给心理老师。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员还要承担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的后期追踪工作,如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心理委员既要保密学生的信息,又要意识到接受服务的学生确实在很危急的状态时找到专业人士反馈这些问题。

(2)加强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督导与评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要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设立考评细则、奖惩制度等,并定期组织例会进行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李真,朱凌云.朋辈辅导工作的创新实践[J].北京教育,2012(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高学历辅导员心理契约内容心理契约违背干预

[作者简介]何龙山(1978-),男,安徽和县人,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心理辅导。(江苏常熟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67-03

一、高学历辅导员及其心理特征

高学历辅导员是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吸引了大批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担任专职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趋势正在不断扩大,高学历辅导员与低学历辅导员并存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低学历辅导员相比,高学历辅导员在年龄、社会阅历、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以下心理特征:首先,高学历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高学历辅导员具有更高的学历,成就动机更高,更加希望干出一番事业。其次,高学历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自尊。高校对高学历辅导员有更高的工作期望,而高学历辅导员也期望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希望自己被认可。再次,高学历辅导员自我价值感要求较高。高学历辅导员除了希望自己在辅导员工作上更突出,还希望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以彰显出高学历的价值所在。

由于特殊的心理特征,高学历辅导员与高校之间的心理契约内容往往不同于低学历辅导员群体。他们在心理契约上更在意工作成就、获得他人尊重和自身价值的体现。

二、高学历辅导员心理契约的内容

心理契约是指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用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①高学历辅导员和高校之间的心理契约,不同于二者之间书面的合同约定,是存在于高学历辅导员与高校之间的未曾表述的相互期望,属于隐性契约。对于高学历辅导员来说,指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后“应为学校付出什么,学校应回报自己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

李原等认为,心理契约具有三维结构,分别为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②规范型责任强调组织对员工提供明确、具体、有关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的条件,如工作内容和工资待遇等。人际型责任强调组织给员工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如尊重员工等。发展型责任强调组织给员工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根据此三维结构和高学历辅导员的心理特征,研究者将高学历辅导员与高校之间的心理契约内容细分为九个方面,具体见下表。

高学历辅导员与高校的心理契约内容表

三、高学历辅导员心理契约违背分析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个体认为组织背信弃义或是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不良情绪。③其负面影响会导致个体降低工作积极性,懈怠自己的工作,产生职业倦怠。从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和心理契约内容的角度加以分析,能够有效揭示出高学历辅导员心理契约违背的内涵。

(一)规范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

1.工作内容繁多,超出高学历辅导员的心理预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往往超过本职工作范畴。辅导员要接受所在院(系)和学生工作部(处)的双重领导,往往具有额外工作任务,工作头绪多,工作压力大,远远超出高学历辅导员的心理预期,使其感受到心理契约遭到破坏。

2.培训机会较少,高学历辅导员工作往往遭遇瓶颈。许多高学历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在经过简单的辅导员业务培训之后就直接上岗,业务理论水平较低,工作易受挫折;有些高学历辅导员性格并不适合担任辅导员,工作压力大,无法胜任。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和心理辅导开展得较少。高学历辅导员渴望的工作培训机会缺乏,使其感受到心理契约遭到破坏。

3.工资待遇偏低,高学历辅导员学历优势没能体现。目前高校“同岗同酬”的分配制度决定了高学历辅导员与低学历辅导员的收入大致相同。而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又处于较低水平,高学历辅导员的学历优势得不到体现,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心理契约遭到破坏。

“工作内容明确、获得工作培训和高额报酬”等规范型责任心理契约遭到破坏,高学历辅导员体验到“工作内容繁多、培训机会稀少、工资待遇偏低”,与原先设想有较大落差,产生失望情绪,心理契约违背。

(二)人际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

1.学历高职务低,高学历辅导员成为大学校园里的另类人群。高校中个人学历与所担任职务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辅导员职务较低,与高学历不匹配,高学历辅导员易受到歧视。同时,辅导员群体低学历和高学历并存,容易引起人们对高学历辅导员的另类眼光。学历与职务的不匹配,使高学历辅导员产生不安和怀疑情绪。

2.事务强专业弱,高学历辅导员成为学生眼中的另类教师。与专业老师不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内容琐碎。学生容易对专业教师产生敬畏,而对辅导员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高学历辅导员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显得有些尴尬,自身高学历无用武之地,从事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在学生眼中成为另类教师。

“学历高职务低”“事务强专业弱”的特点使高学历辅导员在学校里的社会地位较低,引发了他们“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主观感受,内心产生冲突,往往重新审视自己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人际型责任心理契约遭到破坏。

(三)发展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

1.专业教学机会少,高学历辅导员转岗专业教师几率小。许多高学历辅导员希望多参与本专业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有机会转岗专业教师。然而,所在院系往往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难以从事专业教学,转岗成为专业教师的概率小,这一现实使高学历辅导员感受了发展型心理契约违背。

2.开展科研时间少,高学历辅导员科研优势难以发挥。辅导员工作任务重、事务杂,高学历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研究。另外,辅导员工作研究主要是围绕学生工作展开,专业不对口的高学历辅导员对这一领域了解不多,无法开展深入研究。这与预想的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的心理契约产生违背。

3.高职称辅导员罕见,高学历辅导员职称晋升压力大。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辅导员要走专业化发展方向,鼓励发展专家型辅导员,然而辅导员高职称的现象并不多见。高学历辅导员面临着较大职称晋升压力,容易造成心理契约违背。

4.职业发展较迷茫,高学历辅导员发展路线不清晰。高学历辅导员成就动机较高,期望自己的职业发展清晰可行。然而目前大多高校并没有为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使高学历辅导员深感失望,更感到工作没有前途,感知到心理契约违背。

“参与专业教学”“获得科研支持”“平等职称晋升”“职业发展顺利”等发展型责任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使高学历辅导员感到前途迷茫,失去奋斗目标,减少对工作的投入和付出,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工作成效。

四、高校干预高学历辅导员心理契约违背的有效措施

(一)规范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干预

1.重视招聘选拔关,增强规范型心理契约的最初一致性。高校在招聘高学历辅导员时,应着重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应明确告知对方关于辅导员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培训等具体事项,以及本校辅导员可能承担的额外工作量等,使高学历人员对自己将要担任的辅导员职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认识,建立正确的心理期望。同时,积极询问高学历人员对于辅导员岗位的主观设想和内心期望,及时消除不恰当的心理预期,将高学历辅导员的心理预期公开化、现实化。使双方在工作内容和工作培训问题上达成最初的一致,有效规避规范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

2.培养职业承诺感,提高高学历辅导员对非物质期望的关注度。为了有效预防高学历辅导员对自身工资待遇的心理落差,高校应通过培养其职业承诺、增强其对非物质期望的关注度来加以解决。职业承诺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知,基于对职业的认知所产生的对职业的热爱与认同度,在行为上对所从事职业的卷入程度,表现为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实现职业目标的意愿。④第一,要提高高学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使其理解辅导员岗位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帮助高学历辅导员正确认识自身和高校的紧密关系,感受到自身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提高高学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对工作本身产生热情和兴趣。职业承诺的提高能使高学历辅导员理解辅导员职业的内在价值,在工作中获得心理满足,使其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降低对工资待遇的高要求,有效避免工资待遇问题上的心理契约违背现象。

(二)人际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干预

1.完善参与管理机制,帮助高学历辅导员获得尊重。高学历辅导员参与学校管理,将有利于提高其在高校中的社会地位,有效避免人际型心理契约的违背。一是通过参与研究和讨论高校中的重大问题,体现高学历辅导员的判断决策的能力,获得专业教师和学生尊重的机会。二是参与决策能使高学历辅导员能感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受到较强的个人激励,满足其自尊的需求。三是参与管理给高学历辅导员提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机会,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参与管理,高学历辅导员“学历高职务低”“事务强专业弱”的特点将被淡化,有助于社会地位的提升,能有效干预高学历辅导员人际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

2.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加强高学历辅导员自我心理调节。职业心理辅导,能帮助高学历辅导员、自我调节,愉悦享受工作,减少人际型心理契约违背的不良影响。做好高学历辅导员的职业心理辅导,一是要帮助高学历辅导员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倾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帮助其塑造与岗位匹配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质。二是要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学知识,学以致用,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着重培养高学历辅导员耐挫心理和包容心态,应对主观感受到的人际型心理契约违背。三是要加强高学历辅导员团体的交流,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加强心理保健,如创造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和成就感,强化对职业的认同。通过职业心理辅导,让高学历辅导员通过化解自身心理问题,有效规避人际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的风险。

(三)发展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干预

1.科学规划,拓展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职业生涯规划将有效助推高学历辅导员成就动机的实现,干预高学历辅导员发展型心理契约违背。高校组织应为每一位高学历辅导员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高学历辅导员的内在积极性。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帮助高学历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协调其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以期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需要之间的最佳匹配。要结合高学历辅导员自身特点,帮助其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愿景,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拓展其发展空间。

2.人本管理,实现高学历辅导员与学校的共同发展。高校要人本管理,既要在辅导员管理体制下进行统一管理,又要照顾到这一群体的特殊需要。如教学上,为高学历辅导提供在相关院系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机会,使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高校可对其教学经历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记录,考虑选拔一批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学历辅导员转岗成为专业教师,作为这一群体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科研上,高校应积极发挥高学历辅导员的科研优势,给予充分支持,帮助高学历辅导员申请学生管理和教育的相关科研项目。这样既满足了高学历辅导科研的需要,科研成果又有利于本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在职称晋升上,高校应给予适当倾斜,坚持辅导员“两条腿”走路的原则,让高学历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绩来确定自己的职称发展方向。人本管理使高学历辅导员群体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感受到工作的动力和激情,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投入到自身工作中,促成高学历辅导员工作愿景和高校目标的趋同,实现高学历辅导员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有效解决高学历辅导员发展型责任的心理契约违背问题。

[注释]

①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9.

②李原,郭德俊.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5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7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8

一、辅导员助理的基本内涵

1.辅导员助理的定义。辅导员助理又称助理辅导员,是联系新生与学校有关部门及辅导员之间的纽带,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大一新生最初的“引路人”,在辅导员的指导下,是新生班级的直接管理者。

2.辅导员助理的定位。辅导员助理的作用十分特殊,定位具有多重性。一是从自身的角度看,辅导员助理首先是学生,不管其从事何种活动,扮演何种角色,学习是首要任务,这是辅导员助理本质的定位。二是对新生而言,辅导员助理是学长、师长,是大学生活的引路人,他能帮助新生解决各种困难,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三是对辅导员而言,辅导员助理是其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能及时、准确地落实辅导员的意图,配合完成各项工作,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情况并反馈,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

二、高校辅导员助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1.思想重视不够,经费投入几乎为零。当前,辅导员助理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力量,是广大辅导员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忽视了对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任用、考核、奖励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一般来说,辅导员助理的工作应该由院(系)这一层面来统筹。然而部分院校辅导员助理几乎都是义务服务,有时辅导员出于个人感情偶有给一些补助,而院系没有把辅导员助理的经费纳入预算当中去,也没有把辅导员助理培训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议程。

2.培训理念模糊不清。确立培训理念是辅导员助理培训体系的核心。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辅导员助理队伍,如何去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培训结果,就会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效果。培训理念失之偏颇,培训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到辅导员助理的工作成效。那么,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助理的培训应以什么为本?基于何种理念?答案仍然还是模糊不清。原因何在?很少有人或培训机构分析过哪些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天的辅导员助理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也没有思考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没有理念指导的培训又何谈规范、系统和有序,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3.培训内容不全,层次较低。笔者在经过调查后得知,当前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助理的培训主要围绕辅导员助理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基本限于如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组织班级活动等这样一般常规性的工作培训,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专题分层次的培训体系,仅停留在对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工作经验总结的诠释上。培训内容较为狭窄,对辅导员助理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管理能力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工作方法的培养等方面涉及较少,难以帮助辅导员助理适应新的工作角色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4.培训方式过于简单。短期课堂培训、专题讲座是当前各高校各院系对辅导员助理培训的重要方式。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整齐划一的“满堂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助理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这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讲授或灌输,缺少比较专业的训练形式,对辅导员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三是培训内容注重知识层面,而对思想精神层面训练不够,因此通过辅导员助理培训能理解一些理念性的概念,掌握一些纯粹的知识,提高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感觉到束手无策;四是容易造成知识的不系统和不连贯。

5.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实效不长。由于每年的新生入学往往只在老生开学后一两个周的时间,因时间紧、任务重,新选出来的辅导员助理只能匆匆进行短期的培训,再加上激励措施不到位的原因,有的辅导员助理在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对培训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热情,但很快就会消退,大打折扣,回归原样,直接导致培训缺乏长效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辅导员事务性较多,没有及时给予后续培训的支持。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这种培训容易与实际相脱节。

三、提高辅导员助理培训效果的对策

1.思想重视,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高校相关院系的领导要重视对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使用、管理和培养,同时争取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在经费、政策上的支持,形成全校上下都能支持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解决他们心头上的“身份”之忧。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各院系学工办应向入党积极分子公开招聘辅导员助理,采取自愿报名,竞聘上岗,工作时间拟定为一年。岗位人数按新生班级人数设定,按班设岗。岗位由勤工俭学(资助中心)相关部门备案,由各院系学工办给予按月考核,按勤工俭学设置标准,支付工作报酬。只有在高职院校通盘的政策保障制度下,辅导员助理才有实施的空间与动力。

2.更新观念,确立全面的培训理念。有的学生工作领导老师认为,辅导员助理培训应以“多种方式并举、多种方法并用、知识能力并重、德才学识艺全面协调发展”为理念。笔者认为,应确立四个层面的培训理念:一是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二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三是以提升能力为本;四是以辅导员助理自身发展为本。与之相适应,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途径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时间上做到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培训内容设计上既要有理论性的知识又要有实践性的案例加以阐释,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3.强化职责,提高培训针对性。①帮助辅导员助理明确其工作理念和工作原则,即为老师解忧和为新生解愁,以新生为中心开展工作。为老师解忧就要做到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部门、领导的工作,传达工作精神和指令,及时上报新生的情况,做好上报下传工作,帮助配合辅导员老师做好新生的各种工作;为新生解愁,就要做到想新生之所想,急新生之所急,以新生为中心。②帮助辅导助理明确其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职责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协助辅导员老师进行新生管理和处理日常事务;维护同学的正当利益,反映同学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协助处理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等。③在工作方法上给予一定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注重新生入学第一天的第一次见面,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致的关心迎接新生的到来。B.注重引导方式,从思想上引导,从行动上感化,从心理上关爱,做新生的知心朋友。C.注意帮扶方式,不要一律包办,能够让新生自己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让其自己做。D.切忌将消极的情绪及不良作风带到新生中去。

4.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其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重视理论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从学生工作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将辅导员助理培训纳入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努力将辅导员助理打造成为学习型、发展型团队。要制定辅导员助理培训工作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把对辅导员助理的培训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去,纳入到各院系师资力量的提高中去,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辅导员助理培训不是短期工程,也不是临时任务,培训时间和经费的保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学校要为辅导员助理的全面发展创造政策和物质上的条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推动学生工作不断发展。

5.完善机制,切实保障培训质量。①建立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各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由学生处(学工部)牵头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对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的检查。②建立问责机制。院系是培训辅导员助理的实施主体,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助理培训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才成长,加强领导,形成健全的工作机制,建设优秀的学生工作团队,从严治系,建设优良系风,保证新生工作的健康与稳定。在工作过程中,加强监督院系的工作,在培训工作中重视对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如出现“走过场、摆形式”的院系,经调查属实,可追究院系相关人员责任,视情节轻重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③保证辅导员培训经费的投入。各院(系)要将辅导员助理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保证辅导员助理培训任务的完成。加强辅导员助理培训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定期检查,保证辅导员助理参加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各高校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助理参加培训,应纳入院系学生干部培训计划,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实施、评价、考核机制。应本着教育引导、严格招聘、定期考核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与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培养与考核相结合,力求使学生辅导员助理制度日趋完善,使新生管理与学生党建、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取得“双赢”。

实践证明,辅导员助理已经成为辅导员心得信赖的得力助手,是协助辅导员加强新生管理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助理是新生事务性管理及适应性引导的有益补充。当然,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的各项制度,使之更加规范,以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有效制度,仍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定位;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均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结合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定位。

1.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是辅导员的传统角色。大学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学习生活指导者:辅导员要从宏观上、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独立学习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融入集体生活,发展兴趣爱好,锻炼社交能力、增加生活热情。

3.人生发展引航者: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并全力以赴去实现生涯规划。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和应聘技巧,为学生就业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获得职业信息,拓宽就业机会和学习范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

4.心理问题咨询者:由于竞争的激烈,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困惑等因素,大学生中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增加。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配合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处理好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恋爱、身体健康、求职等方面产生的问题,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把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融入集体、立足社会,以坚强信念、平和心态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5.按章办事管理者: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指导和监督学生执行学校规章制度上负有重大责任,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辅导员要夯实管理基础、创新管理方法,充分运用学校资源和社会力量进行管理。要利用规章制度和学生干部来加强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规范管理,发动学生骨干管理学生,学生自己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管理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辅导员作为大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能否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具备以下五种基本素质。

1.坚定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1]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有研究者指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岗位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必须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面对大学生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热情,辅导员唯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理直气壮,因势利导,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因此,辅导员是否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关系到能否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2.高尚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主要包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平等待人、为人师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等,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3]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多、相处最长、接触最密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靠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教育者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因素。[4]因此,辅导员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能否培养出思想道德过硬的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

3.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思维、想象、意志、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健康人的必备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缺少的条件。[5]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为了学生的安全,经常是一天24小时都要把心悬着,并且在处理学生具体事务中会遇到许多令人烦恼的事。辅导员健康的身心素质,是自我完善和塑造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6]因此,辅导员必须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诚实稳重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昂扬振奋的精神,充分发挥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克服种种困难。

4.多元的知识素质:从辅导员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指导党团建设、帮困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就业指导以及生活基本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有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群体,他们思想敏锐,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快,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校辅导员要有效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底蕴。[7]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当代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是一切知识、精神、志向和理想的物质保证。大家形容辅导员的工作常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时间地点不固定,琐事杂事随时都得处理。辅导员工作兼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它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3][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林斯丰.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素质培养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4(2).

[4]林天翔.论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素质要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1).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8-02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倾听

辅导员的倾听是指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大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辅导员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大学生的叙述,辅导员表示理解和接纳。”辅导员的倾听包括辅导员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内心的专注。辅导员倾听的过程,是辅导员主动引导学生、自我积极思考、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和参与帮助大学生的全过程。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学生反馈事情的情况,也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辅导员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辅导员就不能称为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辅导员在倾听大学心声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但要听懂大学生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大学生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大学生表达自己心声时,辅导员不仅在于听,还在于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比如,用“嗯”、“是的”、“然后呢”、“请继续”等言语来鼓励大学生继续说下去,或者用微笑、眼睛的关注、身体的前倾、相呼应的点头等等。辅导员倾听更重要的是理解大学生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把自己放在大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二、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询问

辅导员与大学沟通时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大学生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说明。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容许大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从而带来较多的信息。不同的用词可导致不同的询问结果:比如:带“什么”的询问大学往往能获得一些学生现实表现情况和具体的现状;带“如何”的询问大学生往往牵涉到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而“为什么”的询问大学生则可引出一些对事情产生原因的探讨;有时用“愿不愿”、“能不能”起始的询问句,以促进来大学生作自我剖析。

辅导员与大学沟通询问的过程中要注意询问的方式,语气要平和、礼貌、真诚,不能给大学生以被审问或被剖析的感觉;询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窥视欲。特别是对敏感性问题的询问要注意大学声的接受程度,不宜表现出不当的兴趣;询问的问题应与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和寻求帮助的事情有关;询问前,辅导员应该思考清楚自己要问的问题是什么,免得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着边际,甚至把谈话引到无关紧要的话题上;同样一句话,不同的神态、语气和语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询问是在了解情况,帮助大学生宣泄情感,认识自己,也是在表达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态度,引导谈话的方向;如何询问大学生是一种技巧,怎样才能使用到位,是辅导员需要反复体会和实践的基本功。

三、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表达

(一)内容表达

内容表达常用于辅导员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等。比如,辅导员说“我希望你认真地思考一下刚才我的解释,如何你能那样去做,我想会有效果的。”内容表达时应注意措辞的和缓、尊重,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忠告、意见是唯一正确的、必须实行的。

(二)情感表达

辅导员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让大学生明了,即为情感表达。比如,辅导员说,“听了你的话,我很难过。”情感表达可以针对大学生,自己或其他的人和事。内容与情感反映是陈述大学生的所言所行,而内容与情感表达则是讲述辅导员自己的所思所感。

四、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关注学生

积极关注的大学生观点涉及到对大学生的一种基本认识、基本情感和信念,即大学生是可以改变的。此外,每个大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优点,每个大学生的身上都有潜力存在,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帮助,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比现在更好。这一观点对于一个辅导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鼓励积极面,因为大学生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大学生。

辅导员关注大学的现实表现情况:(一)态度要真诚,否则大学生就会有不信任感,效果就不好;(二)要实事求是,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三)要有针对性,大学生需要的,符合现实寻找帮助的;(四)进行积极关注大学生时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五)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方式;(六)最好是启发大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学会鼓励自己。

五、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通情达理

“通情达理”简而言之,即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1)辅导员借助于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辅导员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大学生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3)辅导员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通情达理”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通情达理不仅表现在对大学生叙述内容的实质的完整把握上,还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感受及其程度的准确体验。

(一)通情达理有不同层次,代表性的分类有:伊根分类法和卡可夫分类法

1、辅导员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人大学生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大学生的地位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2、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达到了“通情达理”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大学生检验并作出修正。

3、也是表达“通情达理”时很重要的一点,即“通情达理”的表达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否则会适得其反。

4、“通情达理”的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还有非言语行为,要重视把两者结合起来。即一方面,辅导员回应大学生的内容应该反映大学生语言和非语言所蕴涵的信息,另一方面,辅导员的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后者有时更有效、更简便。

5、把握好自身的辅导员角色很重要。辅导员既要能进,也要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辅导员的“通情达理”是指体验大学生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就是“通情达理”的真谛。

6、“通情达理”表达应考虑到文化背景及大学生的某些特点。

(二)辅导员要提高“通情达理”的品质

首先要提升辅导员的个人人格魅力,比断增加辅导员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辅导员要有的丰富知识。辅导员本身的生活态度、个性品质辅导员缺乏“通情达理”或表达欠妥,一方面与经验有关,与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辅导员本身的人格特点有关。辅导员通过学习、实践和用心修养,“通情达理”水平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才会更好的与大学生沟通。

参考文献:

[1]张丽秀.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误区与研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