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十篇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5:00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1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一】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师范院校教师培训

一、高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解读建构

高中地理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地理学科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教师情感素养。其中地理学科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而教育教学素养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实施能力、研究反思能力;此外,教师情感素养包括:身份认同、责任心、爱心。教师素养直接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上述三种不同的核心素养对于地理教学工作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地理学科素养是地理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的前提,而教育教学素养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情感素养是教师的参与教育工作的核心动力。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包括了一名教师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决定了一名教师是否可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建立正确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对策

新时期,如果想要让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地理教师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还需要院校、教师培训部门、工作单位等多个方面的努力。首先,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地理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师范生是教师的后备力量,然而部分师范生的教学组织、教学创新、课堂管理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师范院校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训练以及论文撰写、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训练,此外,还要加强教学实践训练,通过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素养。其次,教师培训部门要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再培训。教师培训部门作为教师就业后再培训的重要机构,是提升高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教师就业后的培训工作都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因此,培训部门必须要在充分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计划,并且将理论培训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以此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最后,学校也应建立起良好的地理教师素养提升平台。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学校和课堂是他们的主战场,也是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最好平台,因此学校必须要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为教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教学反思环境,并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反思活动,比如,可以通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薪资奖励等方式,打造出一个敢于研究、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1]。

三、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应用

根据上文的描述,地理教师核心素养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价值观念和品格。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地理学科素养作为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素养之间有着不同的应用表现[2]。以人地协调观为例,地理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个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比如,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评价产业发展的利弊,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教育教学素养的应用

教育教学素养展现的是一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素养。以教学实施能力为例,教学实施能力指的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组织管理、教学工具使用、学生评价等方面,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一课中,某校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原住民、政府官员、伐木公司总裁等角色,每个角色所处的位置不同,开发雨林对这些角色的影响也不同。学生在带入角色的过程中,就会对森林的开发形成不一样的认识,继而对森林开发的影响和问题形成深刻的影响,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三)教师情感素养的应用

教师的情感素养主要源自于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对自身身份的看法,教师只有形成正确的态度体验,才能够说拥有了正确的情感素养。地理教师的情感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以爱心为例,爱心指的就是教师要由内而外的热爱这个职业,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热爱生活,用积极乐观的形态去看待生活。比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一个人求知的重要力量,学生如果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地理教师在面对一些“差生”时,要试着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当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就会对抽象的地理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就会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东南亚区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展现出东南亚地区物产丰富这一特点,如:汽车轮胎、泰国香米等,让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物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结

综上所述,地理可以推进素质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可以实现综合性的发展,可以说是高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展对地理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响应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需求。每一位地理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得到不断增强,才能够实现新课标提出来的“教书立德育人”标准。

参考文献: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教学;实践;创新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工程训练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的工程实践基地。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训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工程训练教学为成就卓越,夯实基础。

2“卓越计划”的内涵

2.1“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2.2“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

(1)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含义

(1)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

(2)综合素质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工程师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培养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5)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应起的作用

3.1工程训练教学的目标

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工程训练教学的内涵

工程训练教学是典型的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个直接参与的实践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体现为:

(1)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

(2)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

(3)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作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心理素质、企业管理等。

3.2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3.2.1为学生提供工程氛围,实现“工程回归”,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当今各高校实践性教学学时短,而校外寻找实践基地又很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贴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齐斯霍姆教授强调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有一个可以进行工业实践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和用粉笔写、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工业环境。或称之为模拟工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工工程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2.2只有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工程训练教学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竞争焦点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先进性上。这是因为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从市场上购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位层次,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根据工程训练的特点,还要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适应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决非易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苏州大学实验总厂,许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3工程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工程训练教学,学生在工业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种工艺训练、各种制造工程的参与,不但能够了解工业生产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入门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工程训练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并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工程师工作打下基础。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创新不是空穴来风,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后,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分若干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后,自己动手,多工种的配合,制作一个很有创意的作品。面对学生的作品,老师发出感慨:学生们潜力无穷啊!学生们完成了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后,面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建立了自信,相信自己也能创造,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和培养。实践证明,开展这样的创新制作是成功的,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做。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3.2.4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中讲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也就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工程训练中心走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中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可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目前,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与苏州市越海拉伸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越海公司”有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准备成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越海金属板料成型技术研发基地”,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达成共赢。为了使基地能顺利运营,“越海公司”赠送我校部分设备及相关模具,并为该基地提供初步研发启动资金。

该基地投入实际运营,将会对企业开发新品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校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成为应用型人才带薪实习基地。

3.2.5有利于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耐心、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程训练教学的项目,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劳心又劳力。尤其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此项目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同学们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思考、沟通、推敲、合作,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相比以前、更加自信、坚强。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培养出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3.2.6作为开放式的校极创新实践平台

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综合素质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创新实验室,配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立以来,协助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和配合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大赛、低碳小车、大学生国家实验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能力得到体现。经过这样的训练,跨出校园的已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结束语

“卓越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为此,我们必须:

4.1面向世界,放眼国际

美国将“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奥巴马总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日本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以确保日本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4.2超越“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培养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应超越专业知识点,而在于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于综合素质更高。

4.3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始于问题,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工程训练教学应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与时俱进,练好内功,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高校的“卓越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政.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J].金工研究,2000,12.

[2]“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07月09日,1.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混合培训模式;跟进式支持;区域培训共同体

一、当前我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负担较重。参加培训的教师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负担十分沉重。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经费紧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在工作之余参加集中培训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培训中难以提供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机会。当前的很多培训通常都是压缩饼干式的,学习内容太多,培训时间太短,学习者难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教学实践中难以得到持续的交流。大多数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学校,没有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素养研究氛围,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交流解决,渐渐失去了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缺乏跟进式的支持。当前,我国的教师培训项目主要是让教师理解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介绍相关的教学资源等。这种培训,缺乏跟进式的支持,培训结束后,教师的学习活动也就结束了。

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模式,成为许多地区师资培训关注的焦点。

二、混合培训模式概述

(一)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由各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并委托地区高校展开实施。在集中培训中,着力探索和构建学员主体参与培训模式,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训要更贴近教师课堂教学,接近教师教学实践,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教师培训方法上,采取多种形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可按层次分别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以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

(二)区域培训共同体

建立区域培训共同体,为参训教师的分散研修提供同伴协助和观摩示范的实践环境。在基于小范围地理区域的学习共同体中,学员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团体中,大家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交流心得、困惑、存在的问题;分享各种教学资源,教学经验,教育研究成果,协作完成各种任务;定期开展热点专题研讨,培训教师引导区域骨干教师学员自学指定的文献资料,介绍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力求在实践中持续提升参训学员信息素养水平,使他们自觉地把集中培训接受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从而带动区域性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发展与提升。

(三)跟进式网络支持

跟进式网络支持平台是维系培训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交流互动、共享经验、协作研究的桥梁。首先,网络支持平台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实验的对象,经过集中培训的引导和训练后,学员们学会了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体系的应用使得学员在接受培训学习的同

时,通过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信息素养;其次,网络支持平台充分体现了培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学习作用,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学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需求对培训教师提出各种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训教师会采纳这些意见,将这些需求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对教学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学员的学习体现了个性化,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色,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资源,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安排,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混合培训模式图如图所示:

三、混合培训模式中教与学策略的设计

(一)发挥学员的培训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互动意愿

参训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参与者,但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形式,他们的主体性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有益的、高效的培训,既要基于促进教学的目的,又要充分了解参训学员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要从教师自身发展出发,体现教师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需要,进而来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内容到形式,尊重基层教师的主体性,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只有当参训学员成为培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时,培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活动。

(二)引导教师在行动中反思

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是仅仅听课听会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的结果。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一定的认知知识为基础,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知监控,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过程。

(三)开展基于典型案例的学习

教师培训中运用的典型案例教学法,是指培训教师根据培训目标和任务,运用精选的课程教学案例,使参训学员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参训学员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选择,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获得蕴藏其中的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知识,还在于参训学员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

(四)围绕专题进行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

教师培训应充分挖掘和激发学员群体的潜力和积极性,倡导学员主体参与,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培训是通过引导参加培训的教师自由民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有意义的研究主题,通过讨论促进学员对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产生能引起参训学员兴趣的项目,使解决问题的需要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在交流探讨确定研究专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员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专题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和探讨,引导学员以所学的理论作为观察思考问题的新视角,激发他们思维的碰撞和重组,以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观念。

(五)在课题研究中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教师整体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并且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优秀教师群体,通过理念、策略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使教师既得到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在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提高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参训教师大都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因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经验总结能力,缺乏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所以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甚至埋没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因此,对其进行教育科研方法和能力的培训,对于促使其由经验型、知识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混合培训模式的支持条件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信息素养发展支持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持续性提高保驾护航

1.远程培训子系统: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此系统学员可以完成选课、自学、课件下载、视频点播、提交作业等功能;教师可以完成题库维护、辅导答疑、课件维护、发通知、布置作业、成绩等功能。

2.网络资源子系统:网络教育资源系统由公共资源数据库、个人资源库和资源查询系统三个部分构成。公共资源数据库内的资源由系统统一管理,供教师和学员使用,教师和学员无权直接将资源上传至该库,同时为了满足个人使用资源的灵活性,教师拥有属于个人的个人资源库,由教师自主管理。

3.管理服务子系统:通过此系统管理员可以完成对用户注册信息、学员学籍、虚拟课堂课程等的维护、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系统功能结构如图所示:

(二)创建区域性的信息素养培训基地

1.培训基地的资源准备。区域信息素养发展基地的建设必须有大量资源的支持。

首先,区域基地内的参训教师必须能获得大量与具体任务相关的资源的支持,所以培训基地的资源建设应该多渠道展开。设计具体任务时,要围绕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从期刊、教育网站、校园网、教学光盘、电子期刊等多种媒介中挑选相关的资源,还要根据教师的具体需要设计与开发资源,将这些支持具体任务解决的资源打包,发放给区域基地内的骨干教师。

其次,构建学科教学资源库。一方面通过购买与合作可以获得部分优质的教学素材资源;另一方面,要倡导学科教师在教学案例上相互研讨,尤其是同科同课教师的思维碰撞,能擦亮教师成长的灵感火花。通过基层学校推荐和专业人员审核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本地区教学实践的学科教学部分案例资源。

再次,建立学科优秀专家工作站。集中同一学科的优秀教师,参与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研讨和交流,以学科的核心骨干成员为主要工作站站长。学科教研员、名师、专家教师轮岗组织、指导学科教师的学术研究、研讨活动。针对各校递交的学科焦点问题,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对于区域性的典型问题,组织专家教师进行公开示范、互动培训。

2.区域性教师培训基地运作的基本原则。区域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服务时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行政支持、经费保证。基地是开展继续教育最基本的保障。各区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要有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教师培训机构要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努力办出特色和水平。

(2)促进小范围资源整合,实现和谐的合作关系。积极促进教师进修学校与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要以了解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为宗旨,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要密切结合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机制,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

(3)健全制度,引导骨干教师合理流动。骨干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同时,骨干教师的管理纳入区域中小学教师管理体系,加强骨干教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教师在基础教育系统内合理流动。

(4)加强中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学校是区域基地的核心,各项硬件建设要突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特点,重点加强适用于各学科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多媒体教室、微格实验室、教育心理实验室、图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等设施设备的建设,要建设能与所在区域内其他中小学高速联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其标准应在当地达到领先水平。

(5)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功能策略。组织专家和学科骨干教师,成立教师指导顾问团或专家团,到区内各级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有机会接受培训;同时,广泛聘请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社会各行业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参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迪,迟志敏.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5)91-92.

[2]李娟.论网络教师研究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6,(8)44-47.

[3]韩江萍.校本教研制度:现状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7,(7)89-93.

[4]冯伯虎,李艺.课例反思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8-61.

[5]夏正江.论案例研究在教育中的可能方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5-11.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纺织经贸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基于课堂的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的“研训结合三步式”教学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入课堂分两个方向:即课堂的显性教学和课堂的隐形教学。课堂的显性教学主要就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以课程的形式安排到课表中,由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授课。课堂的隐形教学主要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穿插到相关课程内进行教学,如:《信息处理能力》插入到《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插入到《管理学》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解决问题能力》插入到相关专业课程中进行教学等等,最终做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由各系培训教师带其他教师、本系学生,对学生培训采用专修学习、实习渗透、社团提升及研究性教学等方式进行。专修学习,是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各年级的第三学期开设职业社会能力课程,每周2课时,培训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参加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考试的为优。实习渗透以会计、公共人文、专业课程、商贸谈判进行。社团提升:学院成立素质教育团队,各社团一个指导教师,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准进行指导。研究方面,成立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团队,主研+参研+实验结合。以会计系为例,专业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基础会计、统计学、财务会计;公共基础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有:应用文写作、公关语言;素质拓展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商务谈判。同时,在会计专业实训、审计、统计、商务谈判、应用文公司模式、传统文化职业素养进行试点整合,通过尝试,提升了学生专业实习能力、教师课改能力、学生就业素养。

二、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渗透

1.课堂教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探索启发式、角色扮演式、互动式、讨论式、讲授法、案例法与观察分析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贯穿实施教学。通过教学观摩课、经验交流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教师培训等,推广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深化和推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2.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形成

第一,在基地方面,融合成“共享型”专业实训基地。由于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各系,除信息资源外,能力训练教学方案还可以更好地整合、挖掘学院已有的教师、设备、实训室、教室、合作企业资源,课程设置方便易行,课程实施中学生可以八仙过海,便于形成与专业课“共享”实训基地。

第二,在校企合作方面,与专业课形成“开放式”的训练通道。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非一门选修课就能够解决的职业素质教育任务,必须考虑在“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出的一个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为此,我院在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各个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将与专业课相关的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的培养,列为《课程标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职业指导》必修课为基础,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选修课为辅,以专业教学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将职业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训练融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和行动导向教学之中,由此,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得以生成。

第三,以劳动社会保障部的四大能力训练模块内容为主,综合教学实验、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专业课教学等手段加强训练。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本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的重要载体。职业核心能力是围绕职业活动进行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学习等的具体应用,内容涉及职业修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心理、职业理念、就业择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载体,变简单的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的约束为积极的自我激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正是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新渠道,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的有力尝试。本研究培训主要采取三大系列进行二者的融合:红色经典-职业理想主题-励志民族、时代,绿色职业-职业实践基石-责任、荣辱、合作,蓝色企业-职业发展精髓-创新、创意、创业。通过该三大主题,在职业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接触基层与职场,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优秀品质形成的实践体验,更加开放地体验生活、磨练品质、感悟人生,能有效实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发展。

4.在手段方面:架构成“网络化”课程资源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是一门能力本位新课程,采取项目实训为主,师生都需要大量的课程信息资源。试点中我们将专设《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网站,规划对能力训练的项目名称、教学评价表、项目报告ppt等核心能力训练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提供项目教学设计,作为学习资源网上共享。

5.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双师”团队指导

课题组拟成立培训立体团队:政策指导团队——由院领导组成,由院长担任专家团队组长,各位副院级领导担任团队专家组成员,与各模块挂钩。培训教师团队——根据培训模块内容特点在各系部抽选教师组建,由科研处、基础部、会计系、电子商务系部分老师共同承担。协调教师团队——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师、辅导员组成,协调解决学生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此外,由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中的项目具有实战性、应用性,因此,项目完成中必须求得企业或社会成员的参与,首先去“营销”本项目团队的想法,求得校内外的支持和合作,除了专业化的任课教师外,聘请企业导师,成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指导支撑,或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合作伙伴,成为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良师益友。

6.改革考试制度,变期终考试为全过程性考核

考试方式方面,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切合学院教学特点的考试方法,形式不拘一格,突出实用化,强调动手能力。开卷、过程性考核、笔试、口试、答辩、撰写论文、辩论赛、制作等多种方式结合。不仅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72-74

[2]曹家谋.高职财经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22-25,36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科学教师;在职培训;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123-02

英国作为科学教育的发源地,科学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科学教师的培养方面,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都十分完善和成熟。本文通过对英国伦敦科学学习中心科学教师培训计划特点的评析,以期对我国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有所借鉴。

一、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及伦敦科学学习中心概况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thelnstituteeducation,UniversityofLondon,UK)从属于伦敦大学,是伦敦大学的一所研究生院,为全英最大的专门从事培养高质量教师、高级教育专业人才、进行教育领域研究的教育机构,而且是全国所有研究评审活动中唯一一所进入最高等级的教育学院。自1902年建立以来,本学院在师资培训、教育领域各种学位以及相关社会学科、健康、专业实习等方面的教学一直享有盛誉,其高质量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使它成为世界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心。

伦敦科学学习中心(ScienceLearningCentreLondon)是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能系(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出资建立的,地点设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伦敦科学学习中心是为小学教师、中学理科教师、残疾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在职培训的教育机构。为了促进科学教师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伦敦科学学习中心制定的具体目标是:(1)证明对于任何阶层或任何背景的学生都能用不存任何偏见的教学方式来教的可能性;(2)提升科学教师的全球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全球化意识,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地球公民。

二、伦敦大学科学学习中心科学教师在职培训方式及课程内容介绍

伦敦大学科学学习中心仅仅是英国九个科学学习网络区域中心之一,科学学习网络是由英国的九个区域中心和一个国家中心构成,国家中心设在约克大学。每个区域中心都配有卫星设备,以使本区域内的教师都能得到该中心的在教学上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获得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其中,国家中心可以为全英国的科学教师提供在职培训课程(residentialcourse),科学教师可以参加任何一个网络中心的课程培训,除了可以使用他们所在区域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参与到别的区域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伦敦科学学习中心2005学年春、夏两学期为小学教师(不分专业学科)、中学综合科学教师、中学物理教师、中学生物教师、中学化学教师及信息交流技术(iCt:infornmation,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教师提供在职培训课程。笔者仅对中学科学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做以介绍:

三、启示

1.英国科学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及培训形式灵活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在我国,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从英国伦敦科学学习中心开设的培训课程可看到,从春季到夏季的一学期,他们共提供给科学教师的培训课程是16门,课程培训几乎每天都有。并且从培训的具体内容中也可以看到,培训课程的内容多采用专题的形式,培训课程的时间和形式也比较灵活。正是因为培训课程的内容极丰富,时间、形式灵活多样,所以科学教师可选择的培训范围比较广泛,科学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选修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在科学教学中他们认为还比较薄弱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技能,并且他们也可以根据培训课程的时间,机动地安排他们正常的教学工作,通过这种在职培训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2.把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融入科学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提高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从英国科学教师开设的培训课程可以看出,“在教室里讲科学原著”、“帮助科学教师怎样在报纸上搜集整理有关科学方面的新闻”、“使用新闻帮助公众理解皇家科学院的前沿知识”这些课程虽然是为科学教师开设的,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养成从媒体上关注科学前沿的良好习惯,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正是当代教育为培养未来人才所必需的、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必然要求。

3.应建立专业的科学教师培训机构,促进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制约科学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之―就是原有的分科理科教师因为专业面较窄无法适应现在的科学教学。在主观上,实验区的教师虽然都在努力调整观念以适应改革,但这种观念的转变总需要一个过程。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快最好的办法还是以高师院校为培训基地,尽快建立专业的科学教师培训机构,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在职理科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其成为专业化的科学教师。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科学教师培训模式及培训课程内容为我国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ScienceeducationCourses[eB/oL]./.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平面设计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广告设计、品牌推广、企业形象设计及各类会展策划、展示活动的设计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高职院校要保证就业率,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含金量”,让其成为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建设好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实践无疑是提高其自身“含金量”最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行业企业,缩短“磨合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在实践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向更加明确,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到实训基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利于获取各种最新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教学,既可以保证知识的更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提高实训室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要按学校的实际需求制订,根据专业及课程的需求建设,实训设备的购置必须适合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尽可能地做到“真题真做”,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同时,实训室建设还要考虑到能体现现有行业中的高技术含量,体现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在实训项目及实训内容的设置上,要满足本地区、行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要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围绕“一个基地、两个中心、若干实训室”的构建模式进行建设,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9个实训室。

一个基地。即校内创新性会展综合实训基地,包含“会展技能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会展技能实训中心——依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能力实训的需要,建设有图形设计实训室、绘画基础实训室、会展综合实训室、展览展示实训室,着重培养学生美术基础、会展策划、会展视觉设计、展台搭建、模型制作、平面广告设计等能力。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依据创新创业实训能力实训的需要,我们建设有广告设计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结合学院创业园的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技能,提高未来发展潜力,拓展就业渠道。

在现有的校内会展专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要求,遵循行业操作流程,扩建和新建会展材料展示室(会展展览新品展示中心)、会议模拟实训室、会展管理模拟实训室、会展活动策划实训室、会展设计工作室,精准定位培养学生的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与执行、展示设计与搭建等核心能力,发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符合会展行业发展的会展人才,直接将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体现工学结合的,面向社会进行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与鉴定及提供技术服务的综合性会展服务实训教学基地、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基地、实训项目开发基地、校企合作研究基地、行业技能鉴定和科研(技术)服务中心,努力打造成省内一流的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我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确立为“绍兴市高校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我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势专业建设项目”。

2.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功能,增强实训室的通用性和开放性。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等方面要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要以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专业。要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社会技术服务和培训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

除为本校服务外,也要为其他院校服务。除为教育系统服务外,还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与知名会展企业合作,成立浙江省会展行业新材料体验与中心,定期展示企业新品,吸引省内会展行业,特别是会展高职院校学习和交流。通过近三年的建设,结合会展项目,定期培养省内会展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师得到真实的实际工作锻炼,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场所,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和师资的培训基地。

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等方面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要以骨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专业。要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社会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提供优良的实训条件,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优化。

基地努力整合资源,为相关专业提供基地设备共用性、软件实用互通性、师资力量交流性、人员安排合理性等方面的共享,建立覆盖会展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专业群,通过网络实训教育中心下设的网络案例资源库、新品资源演示库等资源库建立网络实训资源。建设由校内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创建由线下到线上的网络学习平台,集“教学、服务、技术研发”为一体的会展网络实训教育体验中心,多元化地共建会展专业实训基地,努力使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成为实践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三中心”综合性基地,力争成为浙江省会展专业首批网络实训教育中心。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围绕“立足地方”的区位优势和“服务行业”的发展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我校近年来已经与浙江展览馆、常州灵通展示器材有限公司、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浙江温州国际会展中心、上海施创会展服务有限公司、绍兴市新纪元展览有限公司、绍兴柯桥轻纺城国际展会中心、余姚国际塑料展会中心等多家行业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共同考核,校企资源共享,结合一线的工作流程和任务,设计专业教学项目任务,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和行业规范融入培养全过程,参与企业的活动、校园中引入企业的元素,渗透企业的文化,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功能,利用“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课程教学搬入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等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基础实训——校外企业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队伍建设。

建立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但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建设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和专、兼职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聘请企业会展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指导,并承担专业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学时数达到50%以上,形成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专业带头人建设。校内选拔2名及以上具有副高职称、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其中1人主要从事会展设计方向教学和研究,另1人主要从事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的教学研究。再在行业企业选聘2名专家,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安排专业带头人到著名会展企业、会展院校进行访问、研讨和学习,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能力。

(3)骨干教师建设。在现有的教学团队中培养3—4名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学习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支持骨干教师到知名院校和企业进行访问学习,更新知识结构,进行专业交流。安排骨干教师到省内知名会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承接企业项目,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使他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青年教师培养。四年内主要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经营活动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3人。开展“教师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能力提升实施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引进青年教师(硕士学历以上)2人,首先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然后通过进修教育理论,逐步走上职教岗位。

(5)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建设。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1以上。聘请校企合作企业业务骨干、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和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另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等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建立集教学、科研、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等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

总之,建立好优质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培养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翟艳.新时期高校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

[2]史金联.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陕西教育,2009.

[4]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自2009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但许多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培养模式单一,仍沿袭科学学位培养模式,考核指标不严格、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均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相关科室多缺少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等。我院自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对培训计划及培养过程进行调整及改进,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具体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综合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执业素质及未来临床工作适应力有积极作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内容

1.1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及其指导制度建设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2]。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避免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的弊端,使之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1.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进行通识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适合更加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我院建立有组织完备、规范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设立学术成果奖励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作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以人为本、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3,4]。如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节点相互通报制度;学生考核成绩向学院、培训医院同时报告制度;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质量互相监督制度。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保证培养出一名好医生,应该让学生做医生成长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就是规范的临床培训与实践(更规范严格的医学本科毕业后教育)[5]。通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力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又具备独立的临床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1.3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体系

临床技能考核培训与考核采用学科点、医院和医学院三级培训与考核的方法。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的实施分三个阶段:①入院伊始以临床技能集中培训为主,由医院组织相关教研室专业教师,在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对所有进入临床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轮转学科。②进入学科后对所轮转科室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并通过手术直播、临床实践、出科考核及多站式临床技能考试等,强化临床技能。③毕业前进行全面临床技能考核。

1.4多种形式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使学生学会用心理、伦理、社会、道德、法律等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医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教书育人,造就英才”的教学理念,不仅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切实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入院即开始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医务管理专家及律师为研究生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规避相应的医疗风险。作为医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医院十分注重以上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参加各种高端学术论坛,使学生受到医学大家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精神,学会自我学习和正确思维,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质量检查督导与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过程管理,实施环节控制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6]。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考试环节管理、课程环节管理、导师组管理、专业课及专业外语管理、临床轮转检查、临床能力考核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等。特别强调的是,为保证轮转培养质量,应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要求临床科室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轮转情况进行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各学科设专人对研究生具体管理,落实人员考勤管理制度并对整个临床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要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评审工作。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优、奖惩工作,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7]。

3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8]。通过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取得四证,即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素质的重要环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如果二者能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将会使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取得双赢的效果[9]。我院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等。如果可以从临床技能培养层面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同一化管理,将理顺我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次序。但是,一些导师由于对专业学位理解深度不一样,不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去转科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致使学生毕业后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基于此种情况,我院对全院带教老师进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制度、培养模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可行性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学习,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在认识上达到了统一,为我院进一步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起到推动作用[10]。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总之,加强临床培养环节,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要系统化、规范化,还应该有法可依、合情合理,逐步把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引导到以临床能力为主的培养轨道上,在培养机制上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一,以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临床教学工作做好,不断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使培养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能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对社会有用的、高层次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阳,赵栓枝,孟晶莹,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10.

[2]何刚.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3):28-29.

[3]林青,罗瑾.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点与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2):238-240.

[4]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69-71.

[5]柯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17-30.

[6]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26-528.

[7]黄春基,张椿,齐德广,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并轨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3-674.

[8]王虹,陈琪,朱滨海,等.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1-15.

[9]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118-119.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随着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性人才,已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面向廿一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工学结合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必须坚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能力本位的基础上,面向企业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才素质培育的重点,通过工学结合特别是工作实践来培养,使学生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素质,特色素质或核心能力。

基本素质具有基础性、内在性、稳定性、长效性的特点,主要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素质、交流合作能力等。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训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体现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指: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逻辑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活动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首先获得的是首次就业的职业能力;其次已有工作经验的,具有的是胜任现有工作的职业能力,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准的职业能力;最后是适应主观愿望和客观变化要求,实现转换新工作的职业能力。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递进,形成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科学设置现实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蓝图。工学结合模式下应面向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课程看做是育人的计划、活动的计划、获得经验的计划,以“eop”(englishforoccupationpurpose)为专业培养目标,对原有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多元化重组、整合、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形成一种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与行业合作开发课程,从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和具体工作过程出发,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涉外文秘员等本专业毕业生具体从事的岗位,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相结合,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有机结合的适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从课程教育中获得商务英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高雅的商务工作者气质和风度,具备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拥有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灵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制度需要以多元化的建制来适应社会人才多元化的需要,而高职教育作为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性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是就业市场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它更应以培养能适应多重职能、多类型的社会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性人才为宗旨,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确定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结构。构建“人文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以多元化的课堂与实践模式,深入推进订单培养,强化工作实践,促使订单培养向工作化、经常化、行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同时进行教学体制的研究改革,如探索奖学金模式、双元制模式、校企交替模式、校内企业模式、弹性学制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探索适合于未来职业教育的新道路。结合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用人需要。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优化长效的开放性人才培养基地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求高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学院按照“实境化、生产性、多功能”的原则,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需要的校内外“双重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重点是按产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求,按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根据“课程训练”和“综合训练”的需要,本着“真实模拟企业技术或业务操作环境”以及技术含量高、开放性好、适用性强的原则,实现学校与企业一样、教师与师傅一样、教室与车间一样、上课与上岗一样的边理论教学、边实践训练的“教学做一体化”技能模块训练,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中心,并抓好实训、实验和模拟实训的优化管理,建立实训实习的量化考核标准。

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探索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交互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具有先进性、现代化、信息化和环保性特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认知实训”、“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的需要,让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重视积极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学院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五、以服务为宗旨,打造校企师资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开放式的智力与人才资源互利互补机制,通过互换、互聘、联聘、兼职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团队的优化。首先,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团队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进修、培训、考察、科研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第二,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锻炼提高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并同学生一道在企业轮训制度,特别是中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全部到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第三,有针对性地引进所依托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本专业所直接针对的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授课、开讲座、带学生。第四,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实践能力。第五,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对教师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的专项培训,开展教师执教能力的考核、“优质课”评选、“课程设计大赛”以及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推广等活动,展示本专业教师的实力和风采。第六,培训师资共享,企业业务技能的强项将与学校理论研究培养强项紧密结合,达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目标。

六、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筑可持续的质量保障体系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从实训(生产性实训、生产见习)、顶岗训练到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能力培养这样一条由简单到复杂的主线,围绕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主线,制订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任务完成和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规程等文件,有明确的实训指导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励制度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见图2),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根据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开展行业调查和职业功能分析与毕业生就业调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定职业能力的行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学运行方式,并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把它固定下来;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上,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形成性过程考核、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和课程考核相结合和实行教考分离等多种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社会和企业的评价方法;在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上,注重师资队伍和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深入持续推进以“行业为先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努力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正是高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的过程,这种改革是高职教育脱胎换骨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唐卫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81-02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高位发展,已经进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新教师(入职3年内)在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不少冲突与困惑。为此,我们开展本次调研工作,以期为我国未来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训与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调研

1.调研对象与方法。本调研以“S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S市5所高职院校(人事处长、新任教师和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调查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1份,回收率为97.5%;实地访(座)谈S市教育局职教处领导和5所S市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负责人、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20人次。

2.调研内容。(1)S市5所高职院校近3年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等。(2)从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四个维度出发,了解“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哪些问题?”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需求期待吗?(3)本次调研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八个维度(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职业规划)。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适岗情况。

3.教育教学情况。

(二)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需求期待

(三)总体分析与结论

从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和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需求期待”的调研和数据汇总分析。

1.高职院校的新教师特征分析。①新进教师女性占比高。近3年新进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总数的63%,男性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7%。②新教师中“师范生专业出身或有师范生学习经历”的占比较低。近三年新进教师中,师范专业或有师范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非师范的教师却占总人数的93%。③新教师中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总人数比重较低。

2.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适岗情况分析。①教学基本功较弱。有30%的新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很熟悉,有12%的新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目标非常了解,有16%的新教师会经常反思教学情况。②入岗职业成就感偏低。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适应期,尤其在入岗前3年,新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

3.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的需求期待分析。①“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期望最高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其次是新教师职业认知归属感、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内容培训。②高职院校新教师刚入职以进入教学岗位为主,而大部分教师非师范专业出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度较高。③“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的“科研能力、信息素养”需求期望最低。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江苏省S市5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87%的调研对象认为,举办“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是必要的,既可以弥补岗前培训的不足,又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呢?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新教师师德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针对当前对新教师师德提升的迫切需求,在“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教育,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业体会和忠于职教、热爱岗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新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与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业精于勤、勤于进取的职业道德。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调查结果表明,93%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知识匮乏,对所教课程体系不够熟悉,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容易失偏,对于“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学生、如何开发课程”认识模糊。另外,大部分新教师是高校硕士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75%的新教师无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着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情感”四大学习模块的叠加,加强新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提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来说,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更多地是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当作就业的“避难所、中转站”。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4.完善职业素养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发展理论”,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成长是分阶段的,而且培训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建立新教师档案,重视新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宇岑.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66-68.

[2]王向红,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