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银行风险防范总结十篇银行风险防范总结十篇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8:19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风险防范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信用卡作为其主要业务之一,呈现出十分迅猛的发展态势,各家商业银行发卡量不断增多,授信总额也在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12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信用卡授信总额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趋势是大幅度增长的。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累计已经超过3.45亿张,较上年同期增长17.1%。此外,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48.63亿元,增长33.1%;信用卡授信总额4.36万亿元,增长37.1%;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23万亿元,增长39.2%。通过上述分析,随着商业信用信用卡业务的不断拓展,其坏账也在连年不断提升,所引起的风险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必将引起我国金融宏观环境的紊乱。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及成因

1.个人征信体系亟待完善

就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宏观大环境而言,我国居民征信系统还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正负面信息的记录,历史数据的积累以及数据的时效性上。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信用信用卡的发放审核和信用额度的管理还是依靠人工操作,程序烦琐,不确定性因素多,可操作性差,动态跟踪管理功能弱,在信用卡第一道风险防范关口上陷于困境。

2.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我国商业信用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风险信息可以自由共享和交换,加上各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标准不一,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不系统、不连续,执行效力较差,以致事故和案件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仅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分析,风险管理管理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综合各个风险渠道来考虑这个问题,很容易造成风险敞口没有被正确测量、评估和管理,反而降低了实际的风险管理效率,形成非预期的风险损失。

3.商业银行与信用卡持卡人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情况不确定性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首先,由于信用卡持卡人财务状况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持卡人的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财产状况带来巨大影响;其次,每一个信用卡持卡人的消费习惯是不同的,一个具有良好行为准则的持卡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成为恶意透支者。由于商业银行不能掌握持卡人的状态,所以无法对风险进行调控。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措施

1.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

持卡人对于信用卡使用离不开一个良好法律法规环境的约束和管理,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出台关于信用卡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深入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规范性的条文。同时,将不合理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危害纳入刑事案件管理,严肃处理信用卡违法行为,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杜绝信用卡套现等信用欺诈行为的出现。银监会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2.加强信用卡审批管理工作,完善个人征信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要严格管控信用卡的“出口”,加强信用卡审批管理工作,形成具有规范性的审批指南,明确信用卡使用的范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制度标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控制信用卡持卡人的总信用额度,避免信用卡持卡人在多家银行出现不良记录的情况,降低发卡银行利益的损害,将信用卡风险降低到最小值。此外,完善我国居民个人的征信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征信评价部门或机构,将散落的个人信息进行整合,对个人的信用记录进行统一的管理,以降低信用卡坏账风险。

3.商业银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内部建设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发行机构,对于风险防范应该发挥着主导作用。必须积极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结构建设,定期进行风险宣传,建立所需的风险防范制度。形成日常风险考核机制,将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业务通过具体的指标细化,严格考核信用卡的呆账率、差错率、伪冒损失率及透支不良率,在此基础上对考核目标进行跟踪和反馈;此外,将风险管理机构的结构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调动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主动性。建立和完善客户数据资料库,做好信用卡的债务控制和管理,对客户进行细分,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配套的信用卡债务催收机制和流程,加强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控制。

4.持卡者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倡导理性消费

信用卡持卡人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针对社会范围内存在的诈骗事件,要有风险识别能力,不能轻信“中介机构”所提供的各种信用卡服务,持卡者要时刻保持信用卡在自己的监控范围内,消费后要对签单认真核对,准确核实自己的消费金额,定期对自己账单和信用情况检查;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刷卡消费时要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避免超出支付能力进行消费,造成恶意透支。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尽管我国商业信用迅猛发展,但是真正的风险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我国商业信用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距离西方先进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行业政策不明朗的情况,加上部分商业信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及识别信用卡风险的比例较低等问题,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情况,根根国外先进国家家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立中国信用卡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贾玉武,龙超.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1(02)

[2]魏鹏.信用卡风险管理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2)

[3]庞伟.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J].大众商务.2009(05)

[4]陈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与策略[J].中国信用卡.2003(05)

[5]门吉丽.浅析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J].北方经贸.2011(04)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2

关键词: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一、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做了大量研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风险的产生。李希荣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认为主要是由于结算人员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岗位设置不合理,弱化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环环相扣”的内控作用;制度执行不力,违章违规操作,有章不循;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李艳梅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值得重视。一是结算法规的不完整,给银行带来了潜在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结算主体来说,在结算业务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是对等的,然而,在我国银行结算法中的某些规定却不尽其然,办法本身给结算主体带来风险。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不遵守诚信原则。目前我国建立的以票据为主体的结算制度,结算票据化程度的高低与商品交易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些地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经营效益差,负债率高,信誉度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和拖欠贷款支撑,加剧了企业有款不付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刘旭瀛在他的文章中也分析了引起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原因,提出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也是引起此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这就难以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产生。大量的专家在分析的同时,尤其是对现状的改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防范措施。本文就是在这些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实践的角度上剖析结算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建议。

二、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的进展,对防范会计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着眼于防范操作性风险,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操作风险防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工作人员方面

从下面(右表)操作风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事件中内部欺诈事件占到了很高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抽样分布表

(1)选择人才上缺乏科学的制度

许多银行在人员的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特点对支行行长、分理处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方面,既没有对候选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也没有经过严格的上岗前培训,有的银行用人制度出现较大偏差,上级行考查、使用干部在很多时候重能力轻品行,重对外拓展能力,轻内部管理能力,加之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机制不健全,必然给一些有其他想法的人提供了机会。

(2)员工整体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银行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为集劳动密集与技术、智力密集于一体的行业,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工程的兴起以及各种分析计量模型的引入,迫切需要知识型、专家型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而目前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大多是经验型和关系型,十几年不学习,这不可避免将会产生操作风险。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的高端人才成为外资银行挖墙脚的主要目标,高素质员工流失,导致现有工作团队服务能力下降,新加入人员又需要再磨合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

(3)对员工异常行为监控不及时

内部员工在作案之前及作案初期,总是会有经商、炒股、、突然拥有较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异常消费行为等异常现象,但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管理脱节,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据报道,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发生的365起案件中,因经商、炒股、等原因诱发的案有119件,占总数的31%

2.信息化全能型网点问题

在以往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银行基层网点的功能比较单一,一些复杂业务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层层把关,多人复核。因此,对于一些内部欺诈行为难度极大。但随着银行科技手段的进步,一些原本复杂的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变得简单了,这使得基层营业网点的功能不断加强,为银行客户服务带来了便利。但先进科技手段的引入是一柄“双刃剑,在强化服务的同时,也放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例如,银行的跨行汇款业务,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需要经过网点双人受理记账复核、支行联行柜双人记账发送、上级行确认等诸多环节,一般异地汇款需要2、3天才能到账,至少经过5个人处理,环节繁复、效率低下。但随着科技的引入,特别是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以后,各家银行之间的汇款能够实时到账,仅仅通过营业网点两名柜员的记账复核,就可以把数十万元款项甚至成百上千万元的资金汇划到其他银行,中间不需要人工干预,在便利了客户的同时,也使银行系统防范风险降低了。

3.复杂的会计业务集中处理问题

目前基于客户服务方面需要,大部分银行基层网点可以受理所有柜面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票据业务、外汇业务及账户管理(开户、销户、更换印鉴、对账)等高风险、较复杂或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因此大部分银行柜面操作远未达到操作标准化、工作替代性高的阶段,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范畴较大,一人多岗,工作内容多而杂,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近千个柜面交易,而且要熟悉掌握交易背后隐含的会计核算、支付结算、反洗钱以及理财业务等多项业务制度;不仅要进行业务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业务合规性进行把关,还需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现阶段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合规性审核等仍依靠柜员的专业判断,对柜员专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在此状况下,银行基层网点存在很大操作风险隐患。如近年来出现的大案要案绝大部分均集中在此类业务上。

三、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会计业务培训要根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特点实行有区别的培训方式,注重实效。对新员工培训采用先集中培训、后个别辅导的方式,个别辅导时应将内控制度融入到业务操作流程当中。对下发的新制度,业务主管在文件传递、口头传达后,对经常要办理的业务采用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帮助

柜员加深印象;对不经常办理的业务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全程指导。业务主管培训应由上级行教育培训部门担当,培训的内容除业务知识外,重点放在识别高风险点和控制关键点,以及如何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重视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轮流组织监督人员到营业网点驻点观摩,深刻了解前台操作的变化,使监督人员能在常规监督中及时发现具有隐蔽性的问题。

2.建立适宜的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环境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层必须充分重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带头倡导合规文化。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有赖于最高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全力支持,有赖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持续的资源投入。各级经营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将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高度重视通过战略指导、发展规划以及经营考核计划等各层面多方位传达到全行;在工作上支持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正当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在资源上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投入支持,通过各种措施在全行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逐步培育重视操作风险防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内控文化,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晦引。

3.建立“大总行、弱分行”的管理体制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风险;防范

一、实现稳健经营目标。将控制放在防范风险上

(一)正确认识风险损失的突发性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但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失。

(二)应认识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有些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

(三)控制因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

汇率升值有利于抑制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并有利于降低“双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更好地控制中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汇率升值总体上有利于内外经济失衡的调整,是一种“内外兼顾”的紧缩政策。从目前看,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内外失衡”的调整仍未完全到位。因此,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尚有一定升值空间,决策层很可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允许汇率继续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市场还不完善,国内银行间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只有外汇远期和掉期两种,汇率风险难以完全有效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增加。未来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银行汇率风险仍将增加,并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趋势的增强使得银行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增加。

二、银行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影响。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判提高前瞻性。做好风险防范,并扎实开展管理变革,力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通货膨胀阴影犹存以及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注意采取下列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

(一)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二)加强内控管理,风险管控应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商业银行要树立“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理念,内控规章制度的制定后评价和完善工作趋于常规化,内控管理纳入考核评估体系,无章可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要得到较大改观。在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方面,要引入专家论证制度,建立专门的审贷中心,对风险的识别和掌控能力逐步提高。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改进和提高了风险定价技术与能力。还应加强风险问责,特别是对高管的风险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首先,内部控制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再次,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讲,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促进经营战略调整,实施以结构调控压力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置时应考虑到通货膨胀对各行业的影响,在具备相应能力时提高盈利预见性强、产品价格可以提升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降低受宏观经济影响大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积极对能够抵御通胀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支持导向明确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防范有关行业信贷风险,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盈利机会,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四)全面加强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风险的管理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密切监控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密切关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房地产、“两高一资”、出口等行业中有关企业的信贷风险变化,注意防范企业或集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维护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防范流动性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强存贷款资金的流量监测和融入、融出资金的流量管理,加强头寸预测调度,制订应急预案。并注意均衡安排投资,以实现支付安全和较低的备付率水平,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汇率,利率的波动加大会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带来压力。通过匹配资产和负债来规避结构性风险,同时运用多种金融市场工具对冲借贷资金的币种、金额和期限匹配不完全所产生的风险,并通过风险敞口和止损限额控制来规避交易性汇率风险。

(五)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系,完善重点环节和会计核算程序

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在统一认识、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确立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明确、具体、完整的目标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使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而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目前,银行会计电脑软件程序主要是仿手工的,遵循“双线核算”的原理,符合当今会计理论,但其缺憾是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银行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改变软件编程的“仿真性”,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不仅是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六)防范风险应对激励考核有所改进

在“资产质量效益”同步考核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当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平衡计分卡、经济附加值等激励考核技术与方法。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完善约束机制是银行改革创新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当按照效率优先兼顾社会责任和公平原则,建立对银行贡献度和安全性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并适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精神激励方法,提高精神激励效果。

(七)防范风险应当改进信息披露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4

关键词:经营管理;财务风险; 防范; 控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商业银行内外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以及一系列无法预测的经济因素,商业银行财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预期目标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偏离商业银行的预期经济目标。这种偏离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可以看出,,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只有牢固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健全财务风险防御体系和机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及时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就能够商业银行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和逐步提高经济竞争力,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具体表现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包括经营活动和筹资过程),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财务收益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从而具有导致商业银行经济蒙受损失的机率和危险。商业银行筹资方面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筹措过程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股东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

1.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资金结构主要是由于筹资决策的不合理和缺乏正确的筹资方略,导致商业银行资金结构不合理。而资金结构配比的不合理导致商业银行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高甚至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决策,是由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整个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综合反映的。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存在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多原因,,既有商业银行外部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总的来说,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筹资规模策略不当。

   如果商业银行筹集资金过少,但是投资规模大,商业银行就有可能由于资金不到位,从而失去良好的获利机遇,无法获取预期收益,甚至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与此相反,如果商业银行投资项目规模小,但是商业银行筹集过多的债务资金,那么这些过多的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支配,从而闲置下来,闲置的资金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债务负担,提高了投资项目资金的利用成本,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财务危机。

  (二)信用交易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商业银行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对往来商业银行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商业银行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商业银行就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到期偿债,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负债期限结构不当。

   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这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筹资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就是商业银行通过了解导致财务风险的内外部原因,加上识别财务风险、估量财务风险和分析财务风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会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小到最低限度的管科学管理方法。针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角度分析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1)商业银行必须关注其宏观环境,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防范商业银行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2)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素质水平。(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出商业银行生产经营状况,以此为基础做出的日常生产经营决策和投资、筹资等重大决策对商业银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防范财务风险,还必须从商业银行内部着手,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让每个员工都将商业银行作为自己考虑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员工就是商业银行“广告”,使经理人、员工的努力目标与商业银行的利益目标尽可能一致。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薪酬管理公平化体制。宗旨,就是让员工和高层管理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理顺商业银行内部的财务管理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的同时,在明确各个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的同时,不要拘泥于部门之间的领导层次间隔,第三,在商业银行内部,加强财务风险和审计的监控力度,将商业银行的财务和经济信息以最准确的方式达到决策管理者面前,便于决策者具有科学准确的商业银行经济信息数据。

  3.保持良好的信誉和商业银行形象,畅通筹资渠道。在信誉第一的市场机制下,商业银行应当保持畅通的筹资渠道,让融资机构充分了解商业银行的诚信和竞争力,良好信誉和可信度,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开时,可以获取相应的筹资渠道。而当商业银行不需要资金时,让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了解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情况,为以后的借款和融资奠定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进行控制的。针对财务风险,商业银行只要有一定认识,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财务风险的存在,认真对待财务风险存在客观事实,思考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同时,定期对商业银行各类财务信息加以对比分析,找出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后,才能够使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实现最终的目标,获得更多的收益,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探讨[J].经济管理,2008.08.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5

在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评估十分重要,但是在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业界高度关注。本文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并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改善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最后结论得出: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避免上市银行产生金融风险,有利于上市银行金融更好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对策

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上市银行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缓慢,获得巨大盈利空间、发展平稳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下行、上市银行经营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1]。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金融风险加剧,具体表现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发展战略实施风险、金融流动性风险、金融信用风险以及金融经济市场风险等[2]。由于经济新常态下,导致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集聚,非常不利于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爆发,为上市银行金融经济面临的风险予以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缓解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压力;填补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业务上的漏洞[3]。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防止金融风险,及时发现上市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缺口,有利于完善上市银行内部核心发展结构、建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上市银行机制。对于培养核心金融客户、深化上市银行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调整上市银行金融利率定价量、强化上市银行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4-5]。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是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最大化降低上市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缓解上市银行金融压力,最终探寻上市银行未来经营转型方向,提高上市银行盈利利润,获得市场竞争力[6]。

1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1.1构建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很直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伴随着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陷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能够使上市银行顺利度过经济下行期间金融经济发展困境。在经济新常态期间积极、有效处理金融风险问题、预防金融风险爆发,能够充分应对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在经济新常态期稳健发展。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控制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是经济新常态期间上市银行得以继续生存的有利应对策略,成功、有效的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也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史上的重要参考资料,这种应对方式也将成为金融发展史上的一大思考逻辑。

1.2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参数确定在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之前,需要对实验模型数据进行充分、科学的整理,确保最终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模型参考数据整理过程中邀请了金融界较有权威的金融风险评估管理工作者对此次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指标予以科学、精准的处理与评判。将公式①变形得到金融风险数值分别为等于1.12342、等于1.34123、等于1.39861。再将自变量金融风险数值用归化数学函数处理,计算结果得到为0.12342、0.34123、0.39861。最后提取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数值最大特征函数。其中,β为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资产产出要素指标的权重,yj是指第j家银行金融管理的产出要素,Gt为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底线。当金融风险的最高风险度上升到九成时,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数值即=0.0234,=-0.15,参数结果在0.0234范围内,能够到达评估金融风险的作用,表示参数符合评估模型要求,能够到达最稳定、最满意的效果,因此判定的参数值能够代表此次评估模型金融风险的数值。

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达到预测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需要进行仿真模糊评估计算法克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漏算和计算差值。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做全面的评估与预判,全方位、立体化预测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应对方案更具可行性、延展性、灵活性、变通性。具体实施表达过程表现如下:首先:建立标准金融风险预测、评估考核制度。金融风险评估结果分别由s1、s2、s3、s4、s5代表,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1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低,处于安全状态;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2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升高,有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此时上市银行应当做好应对准备;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3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出现金融风险,但金融风险易于控制。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4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高,上市银行应该做好转型、调整的准备,降低金融风险损失;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5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极高,深受经济新常态影响,完善上市银行内部运行体制,更新业务办理活动,充分缓解经济下行期间上市银行金融压力。其次:总结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假设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为m,会生成m=αtx0-1的公式。再由归一函数计算方式能够得倒下列结果,具体由表1所示:最后: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总结。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清楚、及时检测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等级,为上市银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工作予以充足时间,以便降低金融风险损失,有利于上市银行在经济下行期间稳健发展。

2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关键是要做好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工作。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不同系列、各种应对解决方案和措施。因此,在国务院大力支持下,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应对、解决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2.1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内部拥有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督、防范体制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避免造成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手段。在经济新常态期间,我国国务院在十八届三种全会中颁布了《中国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金融经济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议题,其中强调了关于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要将金融监督管理改革措施和统一标准工作落实到业务办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制度;要在实际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明确划分国家以及地方金融管理范围、定位上市银行金融监管权限以及金融风险处理义务与责任,三项要求清晰、明确的补充了上市银行内部金融体制,使上市银行金融体制得以完善。完善的金融体制是抵御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屏障。完善的金融体制下上市银行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以及统一的管理标准工作势必得到充分落实。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充分完善上市银行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监管体系向功能、职责监管方向转型刻不容缓。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陷入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发展自然进入新常态,上市银行原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无法应对当下各种业务综合经营发展需求,逐渐暴露上市银行金融体制不完善的缺口。因此,尽快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改革银行金融监管职能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经济的发展新形势,同时对防御金融风险、降低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2.2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来源广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创新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管控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结构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速度新常态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剧。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上市银行原有金融风险基础上,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新一轮问题和矛盾使上市银行潜在金融风险日渐加剧,逐渐暴露在大众视线范围内。因此,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防范预测之前,要防范上市银行的重点金融领域,有针对性进行金融风险管控会使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效果事半功倍。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予以高度重视,为积极做好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评估工作起到良好带头作用,工作效果也非常显著。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金融领域进行金融风险防范首先应该采用动态式金融风险排除法,时刻掌握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趋势,清楚摸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导火索以及风险根源,从重点处着手全面、及时、深入应对并控制上市银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具体表现为:首先房地产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影响最深的金融业,上市银行应将房地产作为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对象,及时调整房贷、房地产相关借贷政策和借贷指标,提高对百姓住房的借贷支持力度;其次在上市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建立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重点式金融风险防范。在经济新常态下利用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重点把控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力度,在原有债务管理体系基础上更新上市银行贷款方式,分化金融风险;再次针对上市银行连带性金融产业做针对性处理、予以针对性应对措施。此处理方式完美体现了在经济新常态下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的要求,由于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信托、理财机构、中介等银行金融机构场所会出现金融兑付风险,“影子银行”对上市银行造成的金融风险影响严重,因此需要重点对国内各大影子银行进行针对性监督与管理,并制定配套管理政策,维持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管理秩序。综上所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各个领域的金融机构处,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评估为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不得超过风险防御底线,将金融风险最大程度控制在掌控范围内,减少金融风险负面影响,最大化降低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损失。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上市银行将持续重点的、大力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2.3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在经济新常态期间进行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评估,容易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产生过强的针对性,即治标不治本问题突出。因此,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具体表现为:第一点操作原则标本同治原则、针对经济新常态期间做针对性应对原则。第二点操作原则严格遵守防范操作管理原则,坚决控制上市银行金融增长数量,遵守增量原则。第三点操作原则保持、遵守分类对待、不同重点领域不同应对解决原则。第四点操作原则要遵守依次解决、按部化解、有条不紊原则。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突出,但在进行金融风险评估、防范过程中要采取平稳、积极的应对态度,坚守金融风险底线标准,做好长期应对思想准备,保持趋利避害、以不变应万标原则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根本操作原则。以上几点金融风险操作原则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武器,做好以上几点,能够非常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预测,能够达到金融风险预判与防范的效果。

2.4防范金融风险要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期间防范、应对金融风险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因素。上市银行内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不仅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高效发展,同时对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加快信用市场建设、规范金融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打好金融营运基础;能够提高上市银行金融经济推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有利武器与夯实的力量支撑,能够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评估、预判的能力,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雯瑾,苏雪燕.银行业绩“新常态”[J].金融世界,2014.

[2]滕荣桢.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影响研究[J].商情,2015.

[3]马凤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支持重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

[4]王元龙.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5:32-37.

[5]王金山.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北京金融评论,2014.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6

关键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68-01

银行会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商业银行的风险终究会在银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结算过程之中有所反应或体现。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防范会计风险、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是减少资金损失、降低案件发生率的重要环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采取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会计业务的组织实施、会计岗位和人员的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综合管理和会计核算程序等全部会计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控制和杜绝发生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活动。而内部控制要求银行建立识别、计量、监控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风险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部活动都在内部控制的评审之下。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原因分析:导致银行会计风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1、会计风险的外部环境影响。(1)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常见的缺陷逐渐暴露。如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缺乏约束机制等。(2)尚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我国现阶段,金融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要强化各家商业银行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的竞争。(3)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日益深化的银行改革使银行业已成为犯罪的重要目标。2、会计风险的银行内部因素影响。(1)会计管理方面。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会计体制改革不到位。二是会计制度建设落后。三是机构庞大、管理半径过宽。无法及时发现、纠正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管理体制分散。信用卡、国际金融、住房信贷等多项业务的会计核算均自成体系,缺乏有效管理。(2)会计人员方面。第一,腐朽思想的侵蚀。随着经济发展,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越来越多。个别员工利用工作上的漏洞,窃取和挪用银行资金进行犯罪活动,直接威胁着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第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在银行内部,各个层面上的会计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的现象。(3)会计操作方面。主要是会计、储蓄经办员责任心不强或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操作失误而造成银行资金或财产损失的因素。综上,在银行会计工作实际中,既要加强会计管理,又要加强员工素质教育、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采用综合对策,才能真正防范会计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1、支付结算的内部控制。首先,加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内部控制,要实行支付结算票据债务备案制度,以央行为中心,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区域企业资信评估制度,推动自身形象建设,净化经济环境,减少金融风险;其次,升级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电子联行往来系统,实行流程再造,增强系统的开放扩充功能,强化银行内部牵制制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功能;再次,完善商业信用制度,开展票据创新,商业信用制度的完善有赖商业票据自身信誉的提高,票据联保制度也是提高商业票据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2、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每个岗位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一年中没有违规违章现象给予奖励,对发生违规违章现象的给予不同程度处罚,提高他们完成本岗位职责的责任心。3、健全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支精干的会计检查队伍,充实会计检查人员;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健全会计坐班制度,建立工作记录与报告制度。对发生严重违反制度规定的错误行为,责令经办员立即更正,使总会计真正起到监控防范的作用。总之,在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中,要从把好制度关、技术关和用人关入手,加强银行会计系统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根据会计工作的发展不断完善管理手段,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四、防范会计风险的对策:1、树立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首先,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增强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其次,完善各项会计法规,制定实施细则,有章可循,实现法律规范化。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者从严查处,为防范会计风险提供法律保障。2、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事前监督,主要包括对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事中监督,主要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建立对经营风险动态监控的机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事后监督,对银行经营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进一步防范会计风险。3、加强会计工作检查、审计力度。加强会计岗位的风险审查,需要内外协作配合。首先,强化管理行对基层行自上而下进行的会计监督与检查,消除同级会计检查功能弱化、问题难查等负面效应。其次,借助外部检查监督力量,提升内部会计管理水平,有效发现疏漏,使会计检查工作成为一个内外结合、全方位的、严密的预警体系。4、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把好用人关,逐步优化会计岗位从业人员的队伍结构。5、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开发人力资源。在培训内容上可以采取以传授金融理论知识、会计实务、会计专业技能等基础知识与培育职业道德、责任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提高会计自身的操作技能,增强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马宏(1986年-),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会计学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研究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中信出版社,2005.8

[2]刘慧娟.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3]朱莹.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环渤海经济瞪望》,2006.2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7

关键词:市场化汇率风险防范控制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币汇率体系,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市场条件下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的研究,是金融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条件下我国汇率作用发挥与风险防范控制的环境与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汇率发挥作用与风险防范控制的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市场化的汇率决定机制

市场化的汇率决定机制指汇率不是由少数银行寡头协定或政府人为决定,而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上外汇供不应求,汇率就会上扬;外汇环境相对宽松,汇率就会下降。因此,由市场因素决定的汇率能够真实灵敏地反映社会外汇供求状况,通过汇率机制促使外汇合理流动。

(二)灵活的汇率联动机制

汇率体系中,各种汇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其中的一种汇率发生变动时,另一些汇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汇率体系的变动,这就是汇率之间的联动机制。各种汇率当中,尤以基准汇率变动引起的变化最为明显。例如,近年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多次针对经济形势,调高或降低其基准汇率一再贴现汇率,由于美国具有灵活的汇率联动机制,因而再贴现率的升降引起了商业银行汇率、市场汇率的迅速变动,从而起到了紧缩信用或扩张信用的作用。可见,汇率对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和风险防范与控制离不开灵活的汇率联动机制。

(三)适当的汇率水平

过高或过低汇率水平都不利于汇率作用的发挥。汇率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汇率水平过低,又不利于发挥汇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因此,各国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都十分重视汇率水平的确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市场化汇率决定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应逐步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一方面能真实反映社会外汇供求状况;另一方面使外汇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从而促进汇率对社会总需求、物价,收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合理的汇率结构

汇率水平的变动只能影响社会总供求的总体水平,而不能调整总供求的结构和趋向,也不能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发展比例等。合理的汇率结构包括汇率的期限结构、汇率的行业结构以及汇率的地区结构,可以体现经济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弥补汇率水平变动作用的局限性,通过汇率结构的变动引起一连串的资产调整,从而引起投资结构、投资趋向的改变,使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重构我国商业银行在汇率市场化与风险防范控制进程中的内部运作机制

汇率市场化与风险防范控制的过程实质是商业银行获得自身产品定价权力,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全方位的冲击,并对商业银行市场地位和份额进行重新分类和组合。随着汇率市场化的深入,汇率风险显现出来,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将进行重新整合,并不得不调整其总体经营目标、风险管理机制组织结构、经营模式和客户结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将渐次演变成为产品、服务和价格之间的综合竞争。

(一)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总体目标的转变

汇率风险防范控制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目标是商业银行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的双重目标,尽管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已经开始了多年,但迄今为止这几家银行还没能摆脱多目标的经营约束,包括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化减地方金融风险和国企脱困等等,而利润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反而被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在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挤压下,商业银行多目标的经营管理趋向转变为确保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之上的利润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组织结构的转变

从短期看,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商业银行汇率管理部门的调整。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市场化运作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操作,为其服务和保证。在目前的汇率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汇率管理的核心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以确保合规经营,或者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打打球,日常工作主要是一些解释职能,一般由计划财务部门行使管理权限。汇率市场化与风险控制并重之后,商业银行的汇率管理就不仅仅是汇率政策的解释,更重要的工作是日常的汇率制定(汇率风险管理在后文详述),也就是商业银行的对外报价。商业银行的汇率必须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和本行外汇运用途径等方面综合考虑,而前者是瞬息万变的,后者是相对稳定的。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来看,汇率市场化后汇率管理(报价)职能只是由外汇部门(交易部)来行使。

从长期看,汇率风险防范控制和汇率市场化运作不仅仅意味着汇率管理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它对商业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确立灵活机动、责权利明确的管理模式、形成更为合理的权力结构、分工结构和沟通结构(包括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层次减少和决策分散化),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

1内部机构设置

强调组织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强调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融合,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强调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作,以便决策能够得到顺利的执行;重视决策层次的减少;重视决策的分散化与民主化。逐步建立以产品为核心,市场开发、研究发展、服务支持垂直分工和综合管理全面协调的管理模式。

2人力资源管理

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汇率市场化运作对商业银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包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挖掘人才和保护人才等各个层面。关键是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员工才能的环境,并且让员工得到应该得到的薪酬,核心在于如何度量员工的工作的绩效,并在员工绩效与激励之间建立合适的联系。

在商业银行核心领导层面,目前实行的行长个人负责制(行长管理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将不得不改变,CFo(首席财务官),Cto(首席技术执行官)将浮出水面,而后勤服务将趋向中介化、货币化。

在普通员工层面,应注意适应于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汇率市场化运作需要的金融创新性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比如熟悉以汇率运作为核心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各种金融工具的金融工程人员。

(三)汇率风险防范控制和创新机制的转变

1注重汇率收益单一渠道与其它收益渠道融合的思路创新。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传统存贷款所带来的利差收入,但从国内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这种收益结构不尽合理。比如,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证券化、买卖化的趋势将不断发展,美国商业银行表外或有资产总量一般超过表内资产总量,有的银行甚至在两倍以上;随着intemet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部分业务通过网上提供,并通过其它收益渠道的增加来减轻汇率收益渠道的压力,减少汇率风险。

2注重汇率收益与风险正方向运作的产品创新。一是抢在竞争对手前推出适应于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实现领先优势;二是对同业推出的,也适应本行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要及时跟进。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创新不仅要注意开发新品种,而且要善于挖掘现有产品潜力。例如,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推出的中信借记卡理财宝业务,就是将客户存款账户按实际存款期限自动计算相应定期存款利息,从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种产品创新实际上是原有业务的改良。

3注重以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指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一整套以外汇清算为轴线,以会计核算(包括产品核算、业务核算和部门核算)为核心,面向所有柜面服务,面向客户服务,易于增加各种业务功能和业务品种,能够及时提供管理决策信息,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助于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有助于实现全行统一的外汇平衡与调度,并保证安全运行的网络化信息系统。

4注重以防范与控制汇率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商业银行要形成一整套适应于上述创新的组织基础;二是商业银行的各种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在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变化,特别要求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一整套以外汇清算为轴线,以会计核算(包括产品核算、业务核算和部门核算)为核心,面向所有柜面服务,面向客户服务,易于增加各种业务功能和业务品种,能够及时提供管理决策信息,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助于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有助于实现全行统一的外汇平衡与调度,并保证安全运行的网络化信息系统。

(四)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业务模式的转变

1经营重点向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转移。

目前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实质都是负债业务。原因是商业银行必须以其外汇来源制约外汇运用,而商业银行除传统负债业务之外,又缺乏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诸如发行金融债券或大额存单等获取外汇来源的方式。

当汇率市场化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之后,商业银行的外汇来源就大大扩张,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负债管理,也可通过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获取外汇,或者将资产出售。也就是说,只要商业银行发现适当的有汇率收益的资产业务,就可以在不同市场上寻找在可承受的风险之内的与其资产收益水平相匹配的负债。这样,商业银行的经营重心就必然是重视风险与收益匹配和平衡的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和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2建立以贡献与风险相对应的汇率弹性运作机制,促进客户结构多样化。

随着汇率市场化运作的深入,目前商业银行种类繁多,相差无几的产品结构将根本改变。不同商业银行将形成不同的业务品种和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也趋向不同,原因是客户结构要体现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对称情况。

由于汇率市场化运作将首先从贷款汇率开始,故商业银行将首先面临资产业务客户市场结构的转变。在这场客户结构转变过程中,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商业银行将趋向形成不同的客户结构群,而规模、经营特点大体相同的商业银行将展开资产负债业务方面全方位的竞争。

商业银行方面:四大国有银行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客户、大项目上;对于零售实力雄厚的银行,由于其可以获得比较稳定且成本较低的储蓄存款,其外汇运用方面可以考虑期限较长、汇率较高的住房贷款等消费性贷款;而全国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将在自身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约束基础上,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树立特色和品牌,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汇率要求参差不齐的某些特定领域和特定客户;数量众多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可能需要考虑以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如何使自己的命运与当地的经济紧密结合。

客户方面:大客户将倾向于与大银行紧密合作,以获取较低产外汇成本,同时有效利用中小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中等规模的客户倾向于主要与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往来;零售业务客户在获取外汇方面更加倾向于同地方商业银行合作,在金融资产持有方面同各种类型商业银行合作。此外,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客户也可能被市场所接受,这就是所谓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只要定价合理,中小企业就可能从商业银行获取外汇。

3要在银行汇率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促进市场营销正常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尚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各家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关系或其他方面的非正常竞争。一旦各家商业银行获得了对自己产品的定价权,则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必然发生转变,突出表现在竞争逐渐从非正常竞争转移到正常的产品、服务和价格之间的竞争。例如国内市场化发育相当完善的家电市场,各个家电厂商竞争的内容是产品的差异、服务和价格,从而取得不同的目标客户和市场份额。这样,汇率市场化之后,经典市场营销学中的各种策略就会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例如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和促销渠道策略等等。

(五)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风险管理机构的转变

1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汇率管理。

在汇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利差收入,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汇率市场化运作之后,由于市场汇率的波动是商业银行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也难以对市场汇率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这就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并使得汇率风险成为银行的基本金融风险之一,汇率风险管理也成为银行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关键是建立适当的风险监控、预警和资产负债调整机制。

一般认为,汇率风险传导机制,而汇率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对自身的存贷结构进行管理,以及运用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或设法从风险中获益。

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例子是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国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在商业银行通常是按照贷款进行管理,一般贷款的汇率最大的浮动范围是下限10%,上限30%。商业银行有关部门在评估贷款时一般并不过分考虑贷款的汇率因素,但汇票贴现的汇率是在再贴现汇率基础上按不超过同期贷款汇率加点(含浮动),汇率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差距超过100%。这样,在进行贴现业务时,不仅传统贷款管理部门会对贴现进行信用评估,商业银行有关部门特别是外汇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部门就会从汇率风险角度对贴现进行汇率风险评估。

2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传统授信业务的管理,比如实施对全行所有授信业务的全程监控和集中管理,建立健全授信业务数据库,定期和不定期提交授信业务结构调整及未来授信业务投向、期限、种类指引分析报告,建立行业和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保证在既定的汇率水平上实现利息和本金收回的效益目标;二是着力改变银行资产结构,减少授信收益在银行总收益中的比重,加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份额,防范因信贷资产业务过大,形成部分客户因市场条件下经营管理不善所带来的本息均不能归还造成的汇率收益风险。

3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不良资产处置。

银行要在汇率走高时,及时贷出外汇,在汇率下行时,及时收回外汇。而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存在,严重地影响银行外汇供需平衡能力,造成外汇调度不畅所形成市场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因此不良资产的及时消化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措施,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界定不良资产,二是采用什么措施消化不良资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一般按照逾期期限来划分的,如果按照五级分类管理,则不良资产的客观评定更加难以掌握,但若建立一套主客观合一的分类方法,则这种划分方式是理有利于风险管理和防范。消化不良资产包括已有不良资产的消化和对新增不良资产的防范。前者是不良资产的具体处置,后者是如何防范经营和道德风险。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需要加大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大资产保全力度,根据审慎性原则计提利息收入和加大呆滞贷款核销力度等手段,但这些措施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利息收入计提、呆账核销直接涉及税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

(六)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资源投入

汇率市场化运作的过程涉及到商业银行方方面面的改革,核心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反映汇率波动的防范与控制汇率风险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这要求适当的组织形式、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领先的科技水平,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并且机制的形成本身是渐进的,一般不能表现出当期收益,这就需要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在资源分配时采取前瞻性的动态策略。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研究与发展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含科技投入)和各项费用投入。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在即将到来的汇率市场化运作进程中,应在确保常规业务投入需要的基础上,着力加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R&D投入和科技投入,力争抢在竞争对手前面完成内部机制的改造。

我国已经具备实施汇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在逐渐形成市场化汇率的过程之中,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同时也承受越来越大的汇率风险。在汇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竞争强势地位的有效获得必须依靠提供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质量,这需要一套适应于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这将迫使商业银行进行从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客户选择到风险管理机制的全方位改革。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化条件下汇率内生性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

(一)要加强经营核算,为科学制定汇率奠定基础

实施汇率改革后,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技术问题,即如何确定存贷款汇率。准确预测和核算外汇成本是选择外汇来源、决定贷款汇率、判断业务盈利与否等经营决策的前提。所以为了适应汇率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防止发生“不利选择”行为。在方法上,要利用西方银行已设计出的不同的定价方法,如:用银行外汇的预测加权平均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市场渗透汇率定价法给存款定价,对自身的经营成本、收益进行精确的核算。在手段上,要依靠科技手段,扩大信息来源,在提高经营核算水平的同时,不断降低经营成本,为准确地制定汇率打好基础。另外,银行自身在严格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对每个贷款户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看它能否按期归还贷款,能承受多高的汇率水平。总之,要通过加强核算,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切实提高银行自身实力,以达到商业银行与社会的双赢。

(二)积极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由于市场汇率的波动是商业银行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银行也难以对市场汇率变化做出准确预测,所以汇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管理。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汇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

1要通过资产组合实现分散管理,抵消汇率风险。汇率市场化带来的汇率风险,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多元化和证券化。只有改变资产负债品种单一的局面,才有可能实施资产负债表内管理策略,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内的不同组成部分来改变汇率敏感程度,达到控制汇率风险的目的。

2要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汇率变动频率的增加,使存款的稳定性减弱,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随之加大,资产流动性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银行应及时分析资产结构并适时进行调整,增加资信级别高的债券投资等流动性强的资产比例,注意持有可随时变现的资产,以避免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3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汇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拓宽视野,深入、及时地研究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正视风险来源的多维性,在吸纳风险、管理风险和利用风险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要利用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契机,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掌握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数据模型,以此分析汇率敏感度和风险程度,形成预警机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和严格的监管机制,并结合专项稽核等传统手段,规避道德风险;要重视对客户信用和外汇运用状况的风险分析,并对不同地区、不同贷款期限、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客户实行汇率差别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汇率风险控制机制,及时提出汇率市场走势、汇率风险的防范、汇率风险应急方案等各种情况的综合分析,着力提高汇率风险分析、预测和规避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如:汇率期货、汇率期权、汇率掉期等金融产品来避免和减少汇率风险。

(三)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转移汇率风险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如何靠产品创新来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因此,商业银行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入世”后的缓冲期,在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上都要以业务创新为目的,整合现有资源和竞争优势,以寻求更多的生长点和收益源。

1要从经营单一金融产品为主转向经营众多金融产品为主。商业银行要将资产负债、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融合起来,利用新的金融技术改造传统存贷产品,如存贷款证券化;要着力开展网上营销,减少金融服务营销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个性化,有特色的服务;在零售业务方面,要加强各种业务、信用卡、贸易融资等的推广,提高经营所占比重;要发展信托、典当、租赁业务,并凭借良好的信誉基础,较雄厚的外汇实力和一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能力,适时开办对外担保和贷款承诺业务。

2要从管理货币为主转向以管理信用为主。商业银行要在现有基础上拓展系列服务,创新服务手段。金融创新重点要转向帮助客户控制风险,如为资本重组、项目投资提供风险控制方案;要建立以外汇为纽带的全方位信贷关系,如变单纯的贷款收放业务为企业的资信诊断论证、项目的评估审查、咨询调查、信息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以改善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要开发高效资产,如扩大存贷款、金融租赁、票据承兑、贴现、债券买卖等业务,改善收益构成。

3要从赚取利差收入为主转向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商业银行要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为客户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要积极拓展各项低息无息外汇来源,开发以智力服务为主的金融产品;要逐步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国内外结算业务、银团贷款与融资安排、财务顾问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增加获利空间,使自己在获取佣金、手续费等服务费的同时,弥补利差收入的减少。

(四)增强营销能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能力就要求我们在创新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市场定位,为客户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1要建立合理的汇率定价体系。汇率市场化赋予商业银行按照每笔业务的金额、收放对象、期限等因素来确定客户的筹融资成本等权力,这就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能够按照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来确定汇率水平,形成风险约束和利润激励机制。汇率水平受到商业银行自身实力、成本等因素影响。所以,汇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定价时需要将外汇和服务成本、拟获取的利润额、企业形象和商业银行对客户群体的细分等多项因素统筹考虑,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高效运作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要充分发挥内部汇率在调节商业银行内部外汇流向的杠杆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部外汇转移价格;要设立专门的汇率管理办公室,改革汇率信息采集方式,保持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并配合服务、技术进步等非价格因素,加强对市场汇率走势的研究和预测,建立起适当的汇率风险衡量系统,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报价体系,真正发挥汇率在配置金融资产、优化结构、改革金融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2要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汇率市场化之后,曾经是商业银行稳定客户的企业可能会迫使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从关系银行业务转变为价格银行业务,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改变首先与客户建立稳定联系后再开展业务的传统经营模式。所以商业银行要主动出击,加强对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对客户的爱好、客户的金融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发掘市场盈利机会为中心不断调整与客户关系的模式,力求通过市场营销能力的增强,降低外汇来源的成本。

3要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汇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项全新的业务,那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判断汇率走势,进而制定金融产品的价格。为规避汇率风险,必须操作衍生金融工具,开发新的金融品种。由于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汇率定价机制,因而此项业务不能不说是空白,也造成了目前这类人才的稀缺的状况。因此,各商业银行要适应汇率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尽快组织力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全面合理、业务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金融工程师。

(五)要建立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汇率市场化的各种条件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还不够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未转化为完全的商业银行,许多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汇率市场化,而没有相应的金融监管,如果继续为争夺客户盲目竞争、不计成本地乱提高存款汇率,乱降低贷款汇率,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亏损倒闭的风险,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要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尽快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倒闭的风险,需要及早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例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成通例,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可以以他们为鉴,为汇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行再加一个保险条件;要组建强有力的金融机构的同业公会,建立银行同业汇率协调机制,并通过银行同业汇率协调机制(如目前实行的“外币汇率联席会议制”)加以约束,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来保证有序竞争;要严格执行国家已经颁布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汇率市场化过程中为防止汇率失控,还应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汇率管制,如对贷款汇率设定下限、对存款汇率设定上限等;要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

(六)建立与市场化条件相适应的汇率运作机制,防范汇率风险

1建立市场化的汇率运作机制的条件基本成熟。一是国家宏观决策改变了过去靠低汇率放贷款、增投资,拉动经济粗放增长的做法,货币政策开始倾向于促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实行了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的信贷规模控制,金融机构支付能力大增,违规、帐外经营减少,金融环境比较宽松。二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已具雏形。实现了同业拆借汇率放开,灵活运用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等操作工具对经济的调控。三是金融立法较完整。规范市场融资行为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实现市场化运作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抓紧做好工作:一是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汇率放开作为汇率市场化运作的突破口,使该汇率逐步形成贷币市场的主导汇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存款汇率,从而为市场均衡汇率的最终形成创造条件;二是要简化基准汇率。必须改变基准汇率种类过于庞杂的现状,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为核心的、精干的基准汇率体系;三是要提高浮动汇率幅度,扩大浮动汇率的应用范围,同时给国有银行在既定的浮动幅度内自主决定浮动水准的权力,以便其能够根据外汇成本的变化,可以有比较充分的汇率选择余地;四是要以市场投资收益和证券发行条件为依据,对债券筹资实行完全的市场汇率,尤其是要按市场化要求确定债券汇率。

2汇率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思路:调放相结合。采取调放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就是渐进式改革选择的具体化。这是指汇率市场化运作应从实际出发,总体规划,分步走,走小步,选择时机,采取调整汇率和放开汇率相结合的方法。区别不同种类汇率的现有条件确定调或放。有的汇率种类,如同业拆借汇率,汇率的条件比较充分。如:各地外汇头寸不足,拆借市场准入限制较严,同业拆借业务行为规范,就可以一步到位;有些汇率种类则不宜一下子放开,只有通过国家有计划地进行调整控制其浮动幅度。并在此过渡期间,把汇率水平、结构问题逐步消化,统一行际间利差,理顺不同种类汇率之间的关系,完善健全汇率调控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较大范围的放开汇率。

3近期实行汇率市场化运作的具体操作设想。我国汇率市场化运作的目标是建立有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以防范和控制汇率风险为核心的市场汇率。具体来讲,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中央银行政策汇率作引导,同业拆借为轴心的汇率体系。从当前看,初步目标应为理顺汇率结构,保持较为合理的汇率水平,分阶段缓和或撤销部分汇率限制,促进汇率弹性化,为放开汇率防范汇率风险做好前期准备性工作,始终要遵循调放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根据不同汇率之间的联系和各自具备的条件,总体规划,配套进行,分批分期予以实施。目前,货币市场汇率已基本放开,中央银行应主动频繁调整贷款汇率,积极参与货币调节,逐步使再贷款汇率成为货币市场的主导信号,对于存款汇率我国应选择继续管制方式,避免金融机构出现破坏性竞争,现实条件下,适当放松贷款汇率的限制比较现实。完成了这一过渡性改革,就可以逐步考虑放开贷款汇率、浮动存款汇率。总之,汇率市场化运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找准突破口,不断向纵深以展,才能从剧烈摩擦的“双轨制汇率”中走出,达到防范和控制汇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的目的。

(七)完善汇率调节机制的建设

我国目前汇率市场化运作处于积极迈进与尝试中。当务之急须结合实际规范汇率调节行为,消除调节障碍,发挥汇率政策上支持的作用,使有限的调节作用能完全有效的发挥。

1政策改善。①制订汇率水平时,要精确计算,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经济环境的运行能按照汇率调整的愿望进行。特别要注意汇率调整后,部分目标实现与部分问题因之而加重的情况。②汇率政策出台后,要加强政策调查和研究,充分掌握各方面情况。改变过去注重调查发达地区与大中型企业的做法,扩大对贫困地区与中小企业的调查面。④政策出台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在较短时间内使社会各方面都能了解,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2政策完善。目前人民银行要结合汇率调节中的缺憾着重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尽快出台商业银行汇率浮动指导意见。在允许的浮动范围内,使商业银行尽可能运用这一调节手段来实现信贷政策的调整;制定商业银行内部外汇汇率的上下限,并根据情况及时予以调整;配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要适当提高逾期加罚息力度,强化汇率制约功能。

3政策监督。根据《汇率管理规定》与有关法规,人民银行要制定对违反汇率政策行为的处罚细则。目前特别要制止硬性下达存款任务的做法,要从商业银行的总行、一级分行抓起。要加强人民银行基层行对汇率监管的力度,基层人民银行对辖内汇率政策执行监管不力同样要追究责任。

四、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外汇汇率体系,防范和控制汇率风险

汇率调整作为银行的经常性的调节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和运用。在运用这一工具的时候,银行应该通过建立市场化外汇汇率体系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全力推进外汇汇率市场化和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外汇汇率体系的建立。要改变传统的外汇汇率体系,由过去过度集中的行政规定外汇汇率为主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外汇市场规定外汇汇率为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人民币汇率模式。在传统的计划外汇汇率体制下,外汇汇率基本上是单一的计划外汇汇率。改革的目标是,要由计划外汇汇率为主向人民币汇率为主转换,即除了对少数存贷款种类实行计划汇率外,绝大多数种类汇率放开,由市场调节,实行市场化的外汇汇率。②建立人民币汇率传导机制。在传统的计划汇率体制下,各类汇率基本上由中央银行通过行政法令颁布,借助行政手段加以实施的。改革的目标是,绝大多数外汇汇率通过经营者之间、消费者之间以及经营者与消费者(接受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确定。任何经营者和消费者都不能独立地主观决定人民币汇率,只能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外汇汇率,并参照这一外汇汇率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向。③建立人民币汇率的决策主体。在传统的计划外汇汇率体制下,外汇汇率决策权主要集中于中央银行,各专业银行没有自。改革的目标是,要由中央银行规定汇率为主向专业银行规定汇率为主转换,除少数存、贷款种类的汇率由中央银行规定外,绝大多数存、贷款种类的汇率应由专业银行自主决定,即由谁经营外汇就由谁规定外汇汇率。④建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形成机制。在传统的计划外汇汇率机制下,中央银行确定存、贷款外汇汇率,实行“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原则,外汇价值规律、外汇供求规律等一般规律被排斥或被置于从属地位。改革目标是,要让外汇价值规律、外汇供求规律真正成为外汇汇率形成的基本的支配规律,不仅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要以供求为基本导向,而且中央银行计划外汇汇率的形成也要建立在外汇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状况。④建立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和管理方式。在传统的计划外汇汇率体制下,对外汇汇率的总体水平和具体汇率的调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由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微观的外汇汇率运行。改革的目标是,从依靠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外汇汇率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依靠金融手段、法律手段间接调控外汇汇率为主的方式。即中央银行对外汇汇率的调控重点是控制外汇汇率的总水平,并主要通过调节外汇供求总量去实现。中央银行对微观的具体外汇汇率,除少数采取直接管理外,大部分不再干预,主要通过平衡宏观外汇总量,调节外汇供求,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促进竞争,规范和指导专业银行的外汇汇率行为来影响外汇汇率的形成和变化。

(二)建立和完善浮动制的基准外汇汇率的形成机制。为全面推行外汇汇率市场化创造条件。我国重返“wto”后,必然对我国经济(尤其是一些受保护类的民族工业、农业、基础产业等)影响很大,要保证我国经济运行的独立性,必然不能一时地或全部地按照“wto”的要求(有些要求,我们不能丧失原则去符合,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有自己的农业、工业及其它重要基础产业)去做,防止我国经济的垮败。为此,要有选择性的渐近式的去适应“wto”的要求,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规划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必须主控的经济项目),相应地也要有基准的金融运作,与此相应地也要有基准外汇汇率,这是不可置疑的。在浮动制外汇汇率体系中,要有一部分基准外汇汇率,尽管在数量上是少数,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外汇配置的总体格局,关系到整个外汇汇率结构的基本比例,也关系到外汇汇率总水平变动的基本趋势。传统的外汇汇率管理体制的弊端,不在于存在基准外汇汇率的形式,而在于基准外汇汇率的范围过宽,形成机制不合理。建立人民币汇率模式后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不断缩小基准外汇汇率的范围的同时,完善基准外汇汇率本身的形成机制。核心是,要把基准外汇汇率的形成机制建立在自觉遵循金融外汇运行规律、价值规律等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计划汇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基准外汇汇率是中央银行制定的外汇汇率,但绝不是可以任意规定的汇率。外汇汇率的形成应遵循外汇汇率形成的一般规律,即受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支配。外汇汇率特殊的形成应遵循商业银行特有的金融规律,反映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的金融关系的要求。因此,基准外汇汇率的形成机制形式上是中央银行通过计划程序制定的,是诸多金融规律和金融关系共同作用的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一个总的“结晶”。中央银行在制定基准外汇汇率的过程中,是自觉还是盲目的,主动还是被动,正确还是歪曲地反映这些规律和要求,其“总的结晶”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完善浮动制的外汇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外汇汇率的科学性,关键在于逐步做到把外汇汇率的形成建立在金融规律的基础上。为此,要做到:①正确确定外汇运行构成中的外汇成本。外汇成本作为外汇总值构成的主要部分,能够间接地反映该项外汇运行中的外汇耗费水平。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外汇成本应由社会平均外汇成本决定,而不应由个别外汇成本决定。目前,我国粮、棉、油的信贷外汇的产出收益低于信贷外汇投入成本,致使外汇运行亏损,这必须逐步加以解决。②正确确定外汇运行构成中的盈利。正确确定外汇盈利是形成社会主义金融市场条件下的基准外汇汇率的直接基础。要使外汇运行构成中的盈利趋于平均化,以利于恰当地协调不同专业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外汇运行的合理配置。③正确确定外汇汇率高于或低于外汇平均利润的方向和幅度,并由此形成实际的基准外汇汇率。确定外汇汇率的方向和幅度时,要反映供求规律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政策因素。

基准外汇汇率不能过于频繁变动,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但不能凝固僵化,应根据外汇经营和供求变化适时灵活地调整,使其经常趋于和保持相对合理。为了增强基准外汇汇率的灵活性,必须做到:(1)要探索建立和健全重要外汇种类的基准外汇汇率的自动调整汇率机制,定期审核汇率、调整汇率的制度。(2)要适当扩大基准外汇汇率中中央银行指导汇率的比重,由中央银行规定准备汇率和浮动幅度以及浮动幅度的上、下限,由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规定的区间具体制定汇率。这样,在基准外汇汇率形成过程中,直接引入了专业银行的决策主体,增强了市场调节在基准外汇汇率形成中的作用。(3)提高中央银行外汇汇率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包括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改变工作作风,简化审批程序,缩短时间,以适应外汇经营和市场情况的变化。

(三)建立和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我国重返“wto”后,经济中的大部分要走向世界经济市场,走向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相应地我国金融业也必然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国际金融一体化的目标。为此,我国金融业必须在近两年内尽快建立和完善与“wto”相适应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是通过外汇市场交换形成的汇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特征是:货币的经营者是外汇汇率决策的主体;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竞争是外汇汇率形成的基本途径;市场供求力量的对比是外汇汇率水平的决定因素;在一般条件下,外汇运行过程是:外汇供不应求一外汇汇率上扬一外汇利润增加一外汇要素流入一外汇供给增加一外汇供大于求一外汇汇率回落一外汇利润减少一外汇要素流出一外汇供给减少一外汇供不应求……如此循环往复,是人民币汇率形成和运行的基本机制。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8

关键词: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42

1当前银行业廉政风险种类及特征

1.1银行业廉政风险的主要种类

一是岗位风险。银行内部岗位中隐藏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银行工作人员的主观故意,比如做一些与其岗位职责不相符合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后果。二是职责风险。权力的运用监督不力,权力限制的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容易产生腐败,、假公济私等行为。三是程序风险。银行部门内部缺乏健全的预防腐败的程序,或者有程序但执行不力,不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程序的漏洞造成防控有效性不足。四是制度风险。好的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起到提升效率、预防腐败的作用,但目前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仍然存在诸多缺陷,容易出现权力滥用、缺乏限制等情况。五是操守风险。外界对内部人员的影响和刺激大量的存在于这个社会,而许多银行人员经不起诱惑、稳不住内心,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等问题。

1.2银行业廉政风险主要特征

银行业廉政风险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随着银行业务类型的不断丰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业务开展的不断创新,廉政风险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二是廉政风险不仅仅存在于某个部门、某个职位、某个体系中,而是无孔不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三是廉政风险引不起行业内领导和干部职工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四是危害性较大,如果有廉政问题出现,不仅仅对行业或部门内部,还会扩散到外界,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2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银行业普遍存在重业务轻防控的问题,对业务工作精抓、细抓,对廉政建设流于形式、缺乏成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业内部总体上没有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没有引起重视,思想认识不足,特别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廉政风险防控不是自己的事,和自己无关。这是非常危险的思想,廉政风险防控并非只是纪检部门的事。

2.2风险防控手段落后

一是风险点的发现、筛查不力。从各大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对于廉政风险的查找、分析,因为触及到其他部门的利益,受到众多部门的阻碍,在发现风险点的过程中走形式、避核心,找一些无关轻重、无关痛痒的风险点,将真正触及实质的风险忽略。二是风险防控缺乏有效性。廉政风险防控需要有理论做指引,制度做保障,方法做支撑,但目前这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失或不健全的问题,缺乏有效性,使得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停留在一纸空文之中。三是对风险防控职责混乱。廉政风险防控的职能与责任脱节,防控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职能设置与风险点不匹配,防控措施缺乏针对性和着力点。加上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工作机制,不能从制度上和程序上有效的对廉政风险进行防控。

2.3缺乏防控效果评估

缺乏对廉政风险防控的意识和执行,也缺乏对廉政风险防控效果的有效评估,导致长期以来,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不知道做的程度如何,不知道怎么样进行总结和完善。同时,纪检部门无法对防控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出现了问题也无法对问题本身进行量化或者评估,这样也更不利于廉政风险责任的明确。

3加强银行业廉政风险防控的对策

3.1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防控的科学性

3.1.1科学划分权力

首先,要根据银行业的结构特点,按照总行、分行、支行三个层级,对各层级、各部门的权力清单进行收集、汇总、分类、分析、划分,将各项权力风险点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最终落实到人;其次,对各项权力的赋予、使用、限制等范畴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对权力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和提升,理顺权力运行流程,设置权力运行监控关键点位,找到权力运行风险点的应对办法;第三,要抓住权力运行的实质,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思维对待权力的划分。权力要细化,需要与制度改革相结合,也需要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找到适合银行业权力设置和细化的有效路径,体现权力划分的科学性。

3.1.2合理限制权力

建立预警机制,明确防控界限,设置风险指标。将权力的运行限制在制度下、体系下。对于权力所涉及的廉政风险,按照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如果在指标预警值的范围内,廉政风险属于可控的,对于超出预警值的指标,需要对该权力进行违纪的确认,不允许该权力在制度之外运行,从而使得权力不受监控和约束。同时,减少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

3.1.3严格控制权力

对权力越界,超出预警值仍未得到限制的,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要设立制度和标准,对不同类别的权力指标的过界,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控制权力的滥用,对于越界的权力,要做到“零容忍”,维护制度和纪律的权威。同时,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权力进行监督和控制,使权力控制体系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3.2建立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增强防控的系统性

制度的执行力需要有制度的系统性来支撑。一方面,在银行业廉政风险的防控中,需要建立一整套机制,无论是哪个层级的银行,都需要把岗位作为最小的防控单位,不给廉政风险防控留死角。对所有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从初期就要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使大风险化小,小风险化无;同时,也要按照这一套机制进行风险的排查和消除,纪检部门在进行风险防控的时候也许做到“有理有据”,随意性不能太强。除此之外,银行与银行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创风险防控体系,将廉政风险从整体上进行防范。另一方面,在银行内部的部门之间,也应该在廉政风险的防控上形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应服从防控大局,放弃各自利益,将廉政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进行整合。首先,要舍弃部门的自我保护主义,摒弃行业“潜规则”,大力挖掘部门风险点;其次,注重防控流程的再造,梳理和总结关键节点,设置指标参数,划分各项权力的合理界限,每一项权力都要经受防控流程的监控和评估。第三,要拓宽防控的范围和领域。不给权力留任何钻空子的机会,防控体系需要完善,也要有针对性的对权力的运行进行跟踪,即制度要跟得上形势,主动适应权力的各种复杂性和多样性。

3.3形成多方共治的风险防控局面,增强防控的联动性

(1)打造多部门联动的共治体系。在坚持党组织统一领导、纪检部门和业务主管齐抓共管的前提下,总行、分行、支行和部门之间形成联动,建立内控、外防相结合的一体化防控体系。

(2)要助推各部门防控的积极性。充分运用银行业内部部门及员工的考评机制,将廉政风险防控纳入考评系统,于员工的收入挂钩,与部门的效益挂钩,将风险防控融入到领导及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以建设银行业内控机制。

(3)要加强纪检部门的职能建设。纪检部门要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促进能力的提高。要利用可以借助的力量,有效调动系统资源,引入经验丰富的院校教授或者该行业能力突出的专家,共同探索完善对银行廉政风险防控的体系,科学、专业的评价防控实效。

(4)要大力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在全社会、全行业大力宣传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目的、意义,通过主动对外宣传换来全社会对银行业廉政风险的反向监督。同时,打通监督渠道,为公众提供现代化的监控平台,智能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用以提高行业自身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9

关键词: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历了巨大的调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风靡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所以说,网络金融是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成果。

网络金融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处理金融问题和享受金融服务。但人们在享受网络金融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金融风险。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

从业务技术角度分析,网络金融风险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网络信息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及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网络金融交易运行的载体是计算机网络,所有的交易资料都存储在计算机中。互联网下的信息传递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目标。据调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能量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他们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进入主机、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等。计算机网络病毒可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是单机的几十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破坏力极大。

2.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传统商业金融机构为支持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选择一种网络金融技术解决方案,而其所选择的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被错误操作,这就造成了网络金融的技术选择风险,可能使金融机构所经营的网络金融业务因技术陈旧、网络过时而引起巨大的技术机会损失。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的网络技术问题往往依赖外部市场的技术服务支持来解决,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网络金融发展的需要,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但也使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暴露在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之中.这就造成了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风险。

(二)网络金融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一方面来自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另一方面来自网络银行客户。网络银行安全系统的设计缺陷、银行职员的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均可能导致网络金融业务出现操作风险,甚而危及网络银行的总体安全;网络银行客户在使用网络银行时的疏忽大意也可能导致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

2.市场选择风险。网络金融的市场选择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网络银行在选择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导致的业务风险。如网络银行客户利用网络的特点,对自己的信息实施隐蔽,使得网络银行在鉴别客户风险水平时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

3.信誉风险。信誉风险带给金融机构的是持续性的、长期的消极影响。一旦发生信誉风险,不仅会使公众失去对银行的信心,还会使银行同客户之间长期建立的友好关系受到损害,使银行面临丧失客户和资金来源的风险。而网络银行业务由于采用的多是新技术,更容易发生故障,任何原因引起的系统问题都会给银行带来信誉风险。

4.法律风险。网络银行业务涉及诸多法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财务披露制度、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货币发行制度等。对任何一项法律条文的疏忽都可能使金融机构处在法律风险的风口浪尖。

三、网络金融风险的影响

就其本质而言,网络金融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并无区别。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引发网络金融风险的因素以及网络金融风险对传统商业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影响则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大不相同。例如,在传统商业银行背景下,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风险则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所以说,网络金融风险将放大传统金融风险。

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面对的对象是实际的货币,而在网络金融业务中,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已不是货币资金的流动,而是代表货币资金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信息所代表的货币量已大大超过了实际的货币数量。

其次,网络技术所特有的高效远程处理功能,在为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快捷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加大了支付、清算风险的国际性波及速度和范围,使风险的聚集变得轻而易举,而使风险的预防变得困难。在传统商业银行“纸质”结算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但在网络金融业务中,这种纠正的余地大大缩小,错误的补救成本加大。

第三,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平台是互联网,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金融业务交易也变得“虚拟化”。在网络金融业务中,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都变得隐蔽,使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

最后,网络金融风险将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一些超级金融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国际金融交易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加大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在传统金融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将风险隔离,但在网络金融中,这种隔离的可行性大大减弱,国与国之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加强,金融危机一旦形成,会迅速波及世界各国。

四、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认识到网络金融风险的存在及其不良影响,并不意味着不要发展网络金融。相反,网络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了保证网络金融的健康有序,必须着力加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鉴于网络金融的特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措施也就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一)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大多是引进国外相对落后的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进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以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网络金融安全风险及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

(二)完善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金融系统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网络金融风险的本质是仍然是金融风险,传统金融机构作为网络金融的主体应从源头上加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职能,充实内部科技力量,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健全本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机构,聘请专业人才成立专门从事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专职队伍。

(三)加强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已初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并在刑法中对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做出了相关规定,但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网络金融的发展。我们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进行规范,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对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进行明确规定,明确电子商务中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完善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规章,增加对其提供的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

(四)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却达5%以上。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也基本属于空白。因此,我国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网络金融,必须加快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这是降低网络金融虚拟性所带来的风险的有力保证。金融机构应以结合传统纸质结算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并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无论是对传统的金融业务,还是对新兴的网络金融,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都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

(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要长期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维护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到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制度中来,建立起发展网络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业务之所以漏洞较多,与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网络金融的发展纳入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才有利于网络金融系统的统一监管,才能使网络金融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减少支付结算风险,并有利于其它风险的监测和防范。

(六)加强国际合作,基于国际协调防范网络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水平不高,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人才匮乏,为此,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与国际具有较高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国家和机构合作,利用对方成熟的技术基础,解决我国网络金融业务的软硬件难题。例如,目前全球已经有由42家金融机构合作成立的认证中心可以为133个国家的公司提供认证服务。利用这些开放的、成熟的国际认证中心,有利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快速安全地实现跨境电子银行业务。同时,还可以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机构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事半功倍。

网络金融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但也带来了前所未见的网络金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交易和资金的安全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因而,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以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虹.网络金融特殊风险深化[J].浙江金融,2007(11).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10

【关键词】会计数据集中化;问题;风险防范

一、集中化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随着数据交易、处理及分析职能逐渐向商业银行总行集中,必将对银行产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管理模式的变化

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货币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必须有严密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的传统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从会计账务处理的角度讲,就有账、钱分管;账、表、凭证换人复核;账折见面、当日记账、当日结账;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转账业务先记付后记收、代收他行票据先收妥再进账;总分核对、内外对账,做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六相符”等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

数据集中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将高度集中,总行或一级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及时将全行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使商业银行具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的条件,管理日趋扁平化,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可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以下经营性分支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主要职能将转变为营销客户,会计管理的职能明显弱化。

(二)银行柜面人员职责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柜面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柜面人员会计核算知识方面的要求较高。例如,在客户的存款业务中,从客户提交存款凭单、接单审核、凭证处理、传递到登记账薄完成结算这一系列程序,既是业务活动过程,又是会计核算过程。

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将核算功能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电子处理系统中,柜面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用户要求在终端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账簿。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柜面人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原始信息的录入、核实。但从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看,银行柜面人员必须在熟练掌握各种业务处理规章和电子处理系统使用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和金融相关的多学科特别是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出咨询建议,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功营销各种金融产品。

(三)银行账务体系的变化

在传统操作模式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印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如明细核算包括: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包括: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总账与分户账或余额表核对余额,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概括和综合,对明细核算起着控制的作用。

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电子处理系统是建立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数据中心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

二、集中化会计核算的风险分析

数据处理中心的上移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安全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人员风险等方面。

(一)技术安全风险

数据集中后,电子处理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成为商业银行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计算机病毒。目前,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和破坏性越来越大,病毒扩散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有可能对整个网络造成严重影响。

2.网络黑客攻击。从各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目前通过网络盗取银行客户存款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延伸,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也会随之增加。

3.计算机系统停机、数据存储介质损坏等。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系统停机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尽管近几年电信运营商对数据通讯设备投入较大,并采取了一些提高通讯质量保障稳定性的措施,但数据通讯线路异常中断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从而对银行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

当银行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发生故障,或因病毒、黑客攻击造成网络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时,必然会对银行的正常运作造成重大影响。在传统金融运行模式下,这种损失可能是局部的,但在数据集成系统中,安全风险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二)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电子处理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这种开放的支付结算系统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会计结算风险。特别是随着电子化支付系统跨地区的各类金融交易数量不断增大,使得任何一个地区的系统故障都可能会影响全国金融网络的支付结算,并造成经济损失。

电子处理系统还具有明显的“虚拟性”,银行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交易。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社会诚信度不高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

(三)临柜业务风险

在传统银行运作模式下,柜台业务是相互制衡的,如现金支付业务,以前要经过记账、复核及出纳三个环节。现在临柜业务大多由临柜人员一人完成,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临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临柜业务风险,特别是一些业务量较小、人员较少的基层营业网点,从而直接影响电子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导致业务风险的发生。

三、集中化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措施

虽然数据集中后银行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数据处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银行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更新、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金融风险发生的突然性、传染性都增强了,危害也更大。因此,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也就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一)加强计算机系统风险的防范

1.计算机系统的风险主要包括:(1)计算机外在风险:指水、火、震、电、磁、温度等自然灾害对银行计算机系统资源带来的损害;(2)计算机硬件风险:是指短路、断线、接触不良、设备老化等由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部件或元件带来的风险;(3)计算机软件风险:是指由于各种程序中包含的潜在错误导致系统不正常工作而带来的风险;(4)计算机网络风险:是电子信息在网络上遭到侵袭后造成的风险;(5)计算机犯罪风险:是银行职员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操作,以盗用资金或者蓄意破坏计算机信息而带来的风险。

2.为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要做到:(1)要建立计算机风险防范领导组织体系,将计算机风险防范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日程,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力度;(2)要建立计算机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各项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职责和责任追究制度;(3)要不断改善硬件环境,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资金,特别是要保障对关键设备的投入;(4)加强网络管制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防止“黑客”入侵和病毒侵害。

(二)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测预警

要使监测预警与会计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对会计核算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适时预警。要将监测预警的重心前移,预警系统要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操作信息的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的记载与备份。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有无压票行为;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系统有无故障差错或恶意攻击。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在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目前还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等问题。为此,央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各商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增强各商业银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

(四)再造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效率

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集中到专门设置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同时,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如托收承付)、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如各种信用证的审单业务)逐步纳入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现象,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五)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加强培训

随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岗位及人员要求同样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由操作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将不可避免。在电子化、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下,无论是高级会计(理财)人员还是一般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必备的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电子计算机技能以及网络知识。但高级会计人员和普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在电子化条件下,对高级会计人员而言,要求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拥有较深厚的经济学和财务基础理论,能就金融市场等金融环境做出相应的职业判断,掌握计算机编程技术,能设计金融产品,制定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制定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方案等等。也就是说,对于高级会计人员而言,更多的是要注意在会计和业务处理方面的综合理财能力。

对普通会计人员而言,他们一般从事柜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提供信息,并决定生成这些信息所应遵循的会计政策。他们应在掌握各种业务处理规章、会计知识,具备在智能化的核算系统条件下进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理财咨询服务和营销各种金融产品的技能。

根据职责分工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成本,有效防范人为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允平,车玉英主编.新编银行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