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2:56

丑闻笔记篇1

令人惊讶的是,按照既往经验,李亚鹏此次“打人事件”大概可称之为“明星丑闻”,或可冠以什么“门”之类新潮术语,李亚鹏丧失理智的行为也是会遭受舆论强烈谴责的,这也是明星行为举止失当后必然受到的“礼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却并非这样。到7月25日中午笔者浏览仍在新闻网上的该视频时,发现网民跟评已达9700多条,而且还在继续快速攀升。而据笔者粗粗浏览这些跟评,发现除极个别跟评是对李亚鹏持谴责态度外,几乎全部是在谴责那些娱记的不良行为,而对李亚鹏表示同情和理解。网民这种压倒性的支持和同情李亚鹏,谴责媒体娱乐记者的跟评,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绪偏激,观点偏颇,言辞非常激烈,甚至有“语言暴力”倾向;一类则是比较理性,既指出李亚鹏打人是不对的,也谴责那些娱记有悖职业道德与操守,为制造和拼抢新闻不择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不良行为,同时对李亚鹏也表示理解和同情;相当一部分网友跟评表示明星也是人,他们的私人空间与生活应该受到保护与尊重,媒体不应该侵犯;还有网民认为明星也有他们的伤痛与隐痛。李亚鹏情绪失控,与在这方面曾遭遇过一些媒体的伤害,今次又遭遇类似现象,况且现场又有娱记频频挑衅等因素不无关系。

怎么看待网友的跟评?笔者分析,实际上,绝大多数网友并非“力挺”李亚鹏不理智的肢体行为,而是表达了对一些娱乐记者的不良行为极度反感和强烈不满。

广大网友的新闻跟评也体现了一种新闻现象,也是一种舆论环境。笔者认为,这一视频新闻的网友跟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社会民意。可以看出,许多网友并不是从这则“娱乐新闻”、“明星打人事件”中追求“刺激与”,而是以现代社会理念,比较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认识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友以及网评的逐渐理性与成熟。

丑闻笔记篇2

与平时颇具儒雅风范的形象相比,潘岳这次被抓拍到的那几张“满脸扭曲”的模样的确很不雅观。从常理看,谁也不愿意将自己如此“寒碜”的形象公之于众;更何况,潘岳的“丑照片”在网上引起了“这是大自然给环保局的报应”之类的冷嘲热讽。然而,潘岳毕竟有过新闻从业经历,能够理解这几张准确定格了“典型事件中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的“丑照片”的新闻价值,因此从一开始的些许不愉快,经过一个“很快的转变”,转而对摄影记者生发出了赞赏与感谢之情。潘岳的高明之处,主要也体现在这个“很快的转变”上。

但是,假如潘岳没有这个“转变”,假如他对“丑照片”一万个不满意,或者说,假如“丑照片事件”的主角不是潘岳,而是换了一个不那么开明大度的官员,情况又会如何呢?别的不好说,至少有两个现成的“罪名”,是可供官员直接加到摄影记者和媒体头上的。其一,对领导参加的活动进行报道,为什么事先不经审查就擅自发稿,还讲不讲新闻宣传纪律?其二,领导在活动现场还有其他形象可供拍摄、刊登,为什么偏偏选择“那么丑陋的形象”见报,对领导还有没有最起码的尊重与体谅?

以上两个“罪名”并非笔者凭空杜撰,而实在是有大量先例堪为教训。长期以来,中国媒体在刊发官员的报道(含照片)时都会万般小心,慎之又慎,惟恐稍有疏忽,让官员对自己见诸媒体的形象不满意,怪罪下来谁也担待不起。有的时候,媒体实事求是地刊出关于某官员的报道和照片,记者和编辑都不存在任何恶意,一般读者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官员自己站在某个刁钻的角度,或出于某种微妙的心理,一口咬定“记者水平低下。编辑居心不良”,于是大发雷霆之怒,大兴问罪之师,必欲给媒体一些颜色看看而后快。对照之下,乃可知像潘岳这样不以“丑照片”为怒,殊为难得。我还注意到,拍摄“丑照片”的某报记者表示,他当初并不担心这张照片见报后会让潘岳“出丑”。这一点也是很有意思的。这说明记者对素有“个性官员”之称的潘岳有比较多的了解。相信潘岳不会以这样一张“丑照片”为丑(反而会视之为环保信息公开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也未可知),所以,报纸发表“丑照片”是安全的,肯定不会惹来麻烦。也就是说,如果“丑照片”的主角换了另一个官员,这名记者和他所在的报社可能就会担心了:这样一张“扭曲”了领导形象的照片,会不会让领导有“出丑”的感觉呢?这一担心不打紧,“丑照片”就只能永远尘封在记者的抽屉里了。

丑闻笔记篇3

喜欢孙俪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同时也捏了一把汗:假如孙俪的资助从2002年起哪怕是有过一个月的间断;假如孙俪在此之前曾借向海清为自己宣传;假如04年金鹰节孙俪听从安排带向海清出席节目;假如资助不是因为向海清的挥霍而中断却是正常停止……这些“假如”只要有一个成立,肯定就会被舆论定性为炒作,那么丑闻缠身、被网上的板砖拍得遍体鳞伤的恐怕就是孙俪了。

这就是真心做慈善的明星们的难处:第一你得毫无功利心,否则一顶“炒作”的大帽子立马扣将过来;第二你得当个道德完人,有一点纰漏你的爱心就变成丑闻。

而对于那些拿慈善作幌子的明星来说,这些难处完全不存在:他们有些是迫于大环境装出一副高尚面孔,有的是形象受损后的变相美容,最令人切齿痛恨的是某些明星打着义演的旗号参与慈善活动,大把大把的钞票捞进腰包,却没有一分钱的善款发到应得的人手中!种种丑闻的爆出,为明星慈善抹上一笔浓重的灰色,让人不得不感叹:“明星慈善,真假难辨!”

真慈善的明星一不小心就陷入丑闻,假慈善的明星为名为利伪造爱心。真真假假的慈善让我们这些旁观者迷了眼,所以当明星再次站在慈善事业的前台时,人们多多少少会在心里划个问号:这是真慈善,还是假爱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把“明星慈善”四个字拆开来看:

“明星”,论人力,跟整个社会大众比,力量弱之又弱;论财力,跟企业家比,那点家底还不够人家的零头。明星最大的卖点在于他们是公众人物,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而“慈善”,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把一些人用不着的钱送给急需钱用的人。

因此,我们不妨给“明星慈善”定一个标准:只要明星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号召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出钱出力参与慈善事业,只要明星的这些慈善行为帮助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慈善就是既定事实,就是值得赞美、值得鼓励的好事情!至于动机,我们无权过问。

相反,慈善的旗子满天飞,爱心的号角震地响,用慈善的光环把自己包装得像个天使,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得到丝毫资助,或者是得到缩水了的“爱心”,那这些行为就是应该痛打的过街老鼠!

丑闻笔记篇4

石鉴明

毛延寿何许人也乃汉元帝时一宫廷画官,掌管宫廷画像之事.

皇室妃嫔甚多,汉元帝难得一一诏见,便命画官画像让其审视,择如意者宠幸。毛延寿有此特权便生贪心。宫女想得汉帝宠幸,必过毛公这一关。毛延寿乘机大收贿赂,多则10万,少则5万。多给者画美,少给者稍差,不给者不画。毛公确实发了横财。成了手握画笔的大贪官。

但也有一宫中美女不买他的账,她就是美若天仙,多才多艺的王昭君,她出生于湖北姊归县(今兴山县)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从小受到父母良好教育,饱读诗书,颇精琴棋书画音乐,幼年时期就在乡间有了名气。汉元帝时广在民间选美,王昭君被选进宫。她与大多宫女一样被深埋于这“活棺材”中,难得皇帝宠幸。但她并不气馁,仍苦练琴棋书画,苦读诗书,苦学礼仪,绝不媚俗行贿。她自画了一幅像托毛延寿转献汉元帝。

毛公接画大为吃惊,看不出这乡间选来的女子自画像竟这么出众,与她本人的长像一样出类拔萃,超凡脱俗。毛公暗自叫苦,并生几分妒忌。他怕担埋没人才、欺君瞒上之罪,又怕王昭君本已超过他的画技被皇上得知后受重用而自己丢了饭碗,就起歹心,在王昭君自画像的脸上涂上一颗大黑痣,让昭君这个举世无双的美女变成了丑女。结果不言而喻。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放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十年期。”“和氏壁”终会遇主。那年匈奴向汉元帝求亲,呼延韩邪单于欲寻一才貌双全之女作夫人,汉元帝命大臣推荐,东一个西一个,左一个右一个,均不如意,便来了个张榜“公选”。满腹才学,胸怀大志的王昭君自荐应选。她一出来便被呼延韩邪单于选中,并令汉元帝大吃一惊:自家宫中竟深藏如此才貌超群,举世无双的奇女,而平时自己根本不知,真是可惊可惜!但生米已成熟饭,和亲事大,国家安全事大。汉元帝只好同意昭君出塞与呼延韩邪单于成亲。不过,他也深恨毛延寿之类贪官埋没人才,欺骗孤家寡人。可想而知,毛延寿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了。

上述故事,《昭君出塞》剧中有详细描述,史书上记叙当然没有这么详尽。不过王昭君、毛延寿、汉元帝等是确有其人,昭君出塞确有其事。

由此,笔者想到了写报道,汇报情况,编史修志要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准确、真实,绝不能有弄虚作假的问题。绝不能像毛延寿绘画那样,为了个人私利随意涂抹,将美女弄成丑女,将才女深埋宫中。近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几篇假新闻,颇有点毛延寿作画的味道。有的假报道吹出了假典型,引起社会呼吁:新闻也要打假!记者手中的权力之笔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一定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党的事业。千万不能像毛延寿那样随心所欲,乱涂乱画乱写!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所在,开不得玩笑,来不得虚假。弄真成假或弄假成真,说大成小或说小成大,变丑为美或变美为丑,将古当今或将今当古,都是不可取的,是危害无穷的。无论干哪一行都要讲职业道德,讲良心,守公德,遵法纪,否则,社会上还有什么公理、公道、公正可言?舞文弄墨者不可学毛延寿,为官者更不可学毛延寿。假如那样,危害更为惨烈。要知道,掌权者手中的笔重量很不一般。乱写乱批是会出乱子的。当然,也可能有侥幸者以假充真蒙混过关,例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笔下生花,吹捧升官等现象,但假的东西终究会水落石出现出原形的,一旦真像大白,结局必定难堪。胡长清官居副省长之职乱写乱批,一时间“东也胡,西也胡,满城尽是古月胡”,多么威风,多么气派,到头如何?老百姓铲去他写的字,法律断了他的头。

丑闻笔记篇5

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批评性稿件采访难、报道难。据笔者接触到的众多编辑和记者反映,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工作中,对公开站出来反对、抵制舆论监督的人,新闻媒体不感到可怕,最怕的是采用各种暗箱操作来抵制舆论监督,这是新闻媒体最头疼的事。一是问题被揭露后,当事人避而不见,采用欺上瞒下的办法,动员所在单位及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实施组织出面,给新闻媒体施加压力,达到袒护包庇的企图;二是表面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甚至登门接受批评,背后却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写报告、送材料,大呼“冤枉”,对下则散布“报道失实”、“惹不起新闻单位”等,来蒙蔽不明真相的群众,以达到逃避舆论监督的目的;三是利用舆论抵制舆论,采用“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手法,达到所谓“消毒”的作用。

新闻官司迭起,记者屡遭殴打。近几年来,一些记者、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在被告席上,接受无谓的指控,特别是旷日持久的诉讼,把记者们折腾得身心疲倦,以至于对正常的舆论监督退避三舍,不敢问津;同时殴打记者、封杀消息也屡见不鲜。一些被监督者,面对记者的采访和报道,采取明知故问的态度,硬说记者是假记者,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殴打新闻记者等,记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

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由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使得许多人害怕新闻批评。受“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见报”的错误思想影响,新闻媒体揭露哪个单位和地区,这些单位或地区的领导担心“家丑外扬”,便竭力阻挠和干涉新闻单位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以极大的和强烈的不满,制造种种借口,压制和拒绝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尊者讳”的影响。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采访难、报道难等种种弊端,从表面上看是地方保护主义,怕“家丑外扬”,实质上是封建帝王“为尊者讳”的错误思想在作怪。少数领导干部、基层单位,片面理解“稳定和和谐”的方针,怕新闻批评出乱子、惹麻烦,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竭力保护自身缺点,千方百计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干扰新闻媒体正常开展舆论监督,骨子里认为监督是“监上不监下”。

缺乏完备的法制保障机制。从法律体系上看,目前,我国仍然缺乏系统的相对完整的新闻法规,特别是舆论监督权仅作为一种法律精神,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之中,缺乏明确的界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大众传媒应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规定外,一般法律对公民运用新闻媒体行使表达权(监督权)的内容及其法律保护上缺乏具体化的条款规定。因此,公民包括新闻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往往既没有严格的法律遵循,又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而由舆论监督诱发的“舆论大战”,其中不乏由于评判是非的法律标准模糊而引起的,同一现象不同法规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法律本身的分歧,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在公开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偏差,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新闻法制的不完善,使得新闻单位和个人,宁可绕着问题走,也决不捅那“马蜂窝”;避重就轻,监督小人物或做表面文章而不去涉及实质问题,采取明哲保身之举。

舆论监督机制缺乏相对独立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闻媒体必须适时地转变职能,既要坚持功能,又要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然而,新闻单位依附于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之下的管理体制,使得各级党政部门等拥有新闻组织的“生杀大权”。这种在传媒受控的政治结构中,任何一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会容忍属下的传媒对自己的是非进行不拘一格的评说。而缺乏相对独立的新闻体制,难以适应当前舆论监督发展形势的需要,必然造成新闻单位不得不瞻前顾后,假如呈一时之快,后果是不难预料的。

新闻队伍素质低下。长期以来,新闻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确实存在着少数比较差的新闻人员,直接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正常工作的开展。一是“无冕之王”的思想影响较深,自封为“判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监督权利私有化,变成个人的专利,以“无冕之王”自居,以稿谋私,搞钱稿交易;二是把新闻舆论监督单纯理解为新闻舆论的揭露和批评,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新闻舆论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人的目的;三是缺乏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的基本功底,法制观念薄弱,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损害了被批评人的人格而惹了“新闻官司”,降低了新闻监督的效力。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措施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公正平等的权利原则之下,转变职能,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维护社会和谐。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一,进一步激活舆论主体的民主意识,提高舆论监督主体的“自为”程度。舆论主体的“自为”程度,直接决定着舆论监督的现实水平,而影响和制约舆论主体“自为”程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舆论监督主体――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因此,强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是提高舆论监督水平的基础环节。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传统政治统治模式向民主政治过渡的历史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情感及社会意识形态也在动荡、分化重组之中,在这种充满变动氛围的社会背景下,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进一步激活舆论监督主体的民主意识,使其在舆论监督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第二,完善党和政府办事公开制度。“提高领导机关的开放程度,重大问题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政策,体现党和政府办事公开的原则。这一原则的贯彻,实质上是凡涉及人民利益而又不属于国家机密的事,都应该向人民群众公开,使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得借故推诿、掩饰;使人民群众都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只有在“办事公开”的先决条件下,各种宣传、新闻、传播工具才能进行及时、有效、针对性较强的舆论监督。第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政治越民主,舆论监督就越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反,政治不民主,舆论监督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只有政治民主,人民才可以参政议政。人民只有参与政事,才有可能了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及各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与人民有利。人民也只有了解情况,才能够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评,对优秀的事例和先进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赞扬;同时,也只有政治民主,才有受法律保护和约束下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才能拓宽新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成效。第四,改善各级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态度。优化舆论监督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重要的指标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态度。一个能够充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必然是尊重民意的。可见,只有不断地改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态度,才能使舆论监督健康开展,才能真正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在这里,各级领导干部是决定因素,必须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态度,以开明的态度,积极支持新闻舆论监督。

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机制。新闻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离开法律的保护,新闻舆论监督自身就会遭到破坏,最后新闻舆论会成为权势的奴仆。同样,没有法律的监督,新闻监督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以致肆意践踏公民的权益。实践证明,法制不完善,监督制度滞后,是舆论监督难的重要原因,怎样用法律保障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权,保障记者的采访权,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并确定侵权范围和界限,显得十分必要。当前,新闻传媒的性质、地位,新闻记者的权利、义务,在法律上都很不明晰,主要规范手段仅是现行政策和行政手段,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制度。所以,在新闻事业走向繁荣的今天,加速新闻体制改革、加速新闻立法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用法律保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传播权,保障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批评权,并从法律上明确新闻媒体的性质、地位和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同时防止滥用新闻批评权,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侵权的范围和界限,充分体现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法规化。同时也使党和政府把新闻活动纳入有序管理、有法可依的运行机制中,使新闻舆论监督步入政治文明的轨道。

扩大新闻舆论监督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公平、自主、独立的机制,在这种特定的机制的推动下,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新闻媒体,必然要以多元格局适合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加强新闻体制改革,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对自,实行总编(社长、台长)独立负责制,使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对自,其实质就是在方针上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在模式上从一种职能、一种式样和一种声音转向多种职能、多种式样和多种声音(但不是噪音),造成民主的政治气氛;在方法上主要通过报道、评论和调查等形式,消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完善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新闻单位自身作用独立行政监督的功能。

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新闻舆论监督专业人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人格修养,必须具备基本的从业条件:一要政治坚定,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忠诚党的新闻事业。二要道德高尚,为文清廉,堂堂正正开展新闻监督工作。有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虽然这是民谣,但也同时反映了记者岗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性,要求记者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三要境界崇高,立文为公,勇于自我牺牲。新闻记者必须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要用严格的规范和信条约束自己、激励自己和调节自己,锻炼至美品格,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四要作风踏实,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五要完善舆论队伍的自我约束机制。新闻舆论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在行使舆论监督的同时,必须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力之时,谨慎行事,不可滥用新闻自由权力,促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③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新华出版社,1995年。

④刘建明:《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丑闻笔记篇6

在我国,新闻媒体负担着传播党的思想、主张、方针、政策,提供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要求和信息的责任,并起到宣传、教育、动员、组织人民群众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职能是做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做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努力加强与扩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社会进步。

一.要坚持党性原则,做具有高度政治素质的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无论身处何种复杂的境况,记者都要坚持新闻党性原则,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明辨是非,站稳立场。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素质,能吃透党的方针政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正确理解、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要有正义感,做敢于坚持真理的人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由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他的责任感是建立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及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之上。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记者本身必须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是一个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人。近年来,许多记者深受群众欢迎,被呼作“青天”,就是因为他们面对社会丑恶现象背后的恶势力,敢于挺身而出,将那些社会的毒瘤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正是这些不畏权势、不畏艰难的记者,肩负起摘除社会毒流的责任,维护了党的威信,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要做到正直、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已不再是一律的,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思潮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决不能为一己之私利出卖手中这只寄托着党和人民厚望的笔。在大事大非面前要敢于坚持原则,不与丑恶现象同流合污。只有自己行得端、坐得正,才能明辨是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四.要做到求真务实、注重调查研究的人

我们不排除有个别记者为了私利去刻意造假,但这毕竟是极个别现象。现在有些记者,热衷于跑单位、找领导要材料,不能沉下心来调查研究,细心采访。

刘少奇同志曾说过:“报纸工作人员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报上一切文章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这应当是新闻工作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新闻史易逝的,但在我国新闻史上,乃至世界新闻史上,仍有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产生无不是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

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工作状况,了解群众的想法,了解事实真相。因此,作为一个记者,永远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凭着记者的良知和责任感去写作。

五.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

记者靠写作工作,做喉舌做桥梁都靠自己笔下的文章。除了新闻敏感,文章是否生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宣传效果。倘若文章干瘪无味,让人读来味同嚼蜡,人们就不愿看,文章就等于没有宣传效果。因此,记者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妙笔生辉。

此外,记者还要懂点历史知识。因为历史背景材料是新闻作品中常要涉及到的。还要懂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文采飞扬。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毕竟“术业有专攻”。但记者应该在钻研新闻业务的同时尽量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染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丑闻笔记篇7

【关键词】“新闻场”纸馅包子

一、“纸馅包子”事件回放

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纸馅包子”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成为2007年度中国新闻史上的又一丑闻。

2007年6月初,訾北佳在《透明度》栏目组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过群众电话反映“包子有掺碎纸”的问题,当时引起栏目制片人的兴趣,遂被确定为报道专题。此后,訾北佳深入调查此事。然而,调查结果令他十分尴尬,因为始终没有发现包子里有纸屑。但是,栏目专题已经确定了,台里在催,他却没有找到新闻。在利益的驱动下,他自编自导自拍了一出假新闻。他化名“胡月”,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并以为民工购买早点的名义,要求来自陕西省华阴市的卫全峰等人为其制作包子。6月底的一天,訾北佳携带秘密拍摄设备,邀请其朋友、无业人员张某假扮工地老板,在朝阳区康家沟市场购买了肉馅、面粉等物后前往13号院,要求卫全峰等四人做包子。由此,便开始了自制“纸包子”。拍摄过程中,訾北佳要求卫全峰等人将其捡来的纸箱经水浸泡剁碎掺入肉馅中,制成包子喂狗。因效果不佳,便随机找到一名农民工,授意其编造了有关“肉和纸比例关系”的谎话,并编造使用火碱的台词,以增加视觉、听觉效果。7月8日晚,《纸做的包子》节目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部门对此报道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执法人员,每天对北京早点市场进行彻底检查,均没有发现早点市场存在“纸箱馅包子”。市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于7月16日初步查明事实真相。7月18日,北京电视台称该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报道,并为此向社会深刻道歉。中国记协就《纸做的包子》虚假报道发出通报。相关人员受到了惩罚。

二、从“新闻场”分析这一事件

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假新闻的制造者,高声呼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同时,笔者不想过多地重复新闻的真实性、媒介的公信力、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话题。而是从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理论来解读这一登峰造极的假新闻。

(一)从新闻及“新闻场”的定义解读“纸馅包子”事件

“新闻场”,来源于布尔迪厄学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场域”――“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场域这个社会空间是有结构的;第二、场域中有冲突的力量并存,而且构成了不平等的关系;第三、这些力量并非静止的,而是处在不停歇的争斗中。

众所周知,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鲜和真实。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和原则。这是众多新闻工作者深知的道理,可是,为何每年总有假新闻的丑闻出现呢?关键在于新闻与经济的联系。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天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新闻工作者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加工成新闻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标准,第一、选择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第二、选择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新闻。新闻价值由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五个要素来构成。而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一般来说,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价值越高,经济效益越明显。所以,媒体才会聘用如此之多的“民工记者”去找有价值的新闻,而一旦找到,则给予不菲的物质回报。在这里面,收视率则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通过收视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媒体施加影响,而通过媒体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文化生产场,同时,由于“新闻场”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经济场,新闻本身就不可避免将发生重大转变。当利润、收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时,新闻就会泛滥,假新闻也就出现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假新闻的出现不应过多地遣责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造假者固然可恶,但他们也是场内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从布尔迪厄的定义结合本案例深入分析,第一、“新闻场”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在这个场里面,我认为,统治者是新闻的原则性和经济性(利润),被统治者是新闻从业人员及他们制作的新闻。本来,统治者应该是以新闻的原则(真实和新鲜)为基础的,但是,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和媒体以收视率为生命线的宗旨的指导下,“新闻场”陷入了一个误区,即以经济性(利润)获得了相当的统治权。这也是假新闻屡禁不止的表面原因,只要能提高收视率,能产生经济价值,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也在所不惜。第二、“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媒介要生存发展,就得有市场,收视率就是市场,媒介之间进行的就是为争夺眼球而进行的战争。谁是这场战争的主宰者和控制者――是受众。媒介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失范,根本原因是受纵于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受众的需求。而受众最爱看的是什么呢?法国心理学家勒朋认为,人处于集合行为之中,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群体心理朝某一个方向发展,极易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于是,偷窥心理、暴力倾向、审丑心理纷纷出现。受众爱看的是欲望扩大后的,名人的出轨;子虚乌有的“人咬狗”;政界商界的隐私,光鲜的背后居然是蛇蝎般的丑陋;人前名导人后瘾君子。所以,媒介造假也好,媚俗也罢,无非挖掘“眼球经济”。而一味地追逐受众的消费需求、吹捧商家的谋生之道往往把自己拉上失范之路。媒介在商业利益经济场的控制下往往显得弱不禁风,利诱则失范。

(二)“新闻场”图解的提出及“纸馅包子”事件原因剖析

新闻是一种文化产品,“新闻场”与文化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场”是文化场的一部分,但是场域与场域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紧密,因此,“新闻场”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的影响。简言之,“新闻场”是围绕着“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力之间的基本对立建构而成的。而在市场经济的逻辑支配下,经济所起的作用更大些。而“新闻场”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存在多种结构,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与阶层、新闻原则、利润、受众需求、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媒介素养……(如图)

在这个社会空间中,有统治者,有被统治者,文化让位于经济,新闻的原则受控于经济利润。上文曾提出,利润是表面上的统治者。利润是假新闻产生的表面原因。表面上看,好像经济利润是“新闻场”的统治者,收视率是隐匿的上帝,但深入分析,根本原因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受众及受众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场”的真正统治者是――受众。而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受众的需求。受众的需求导致了公众议题的选择。新闻从业人员有时不得不随着受众的浮噪、庸俗的心理特性和暴露欲、审丑欲及偷窥欲去追求轰动、奇特、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闻场”中,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他们受到“新闻场”的控制,受到由经济场支配的“新闻场”的控制,不得不受控于市场逻辑。他们的行为有时也陷于一种狂乱,往往为了追求新鲜、奇特的新闻事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

笔者认为有两种策略可以避免假新闻泛滥:第一、受众提高自身素养。通过精神道德建设以提高受众自身素养。第二、媒介引导。受众及受众的需求本身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媒介应积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引导受众讨论高尚的、理性的、文化的内容,而不是以低级的、庸俗的、无聊的内容来迎合受众。丹尼尔・贝尔尖锐地指出:“传播媒介的任务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新的形象,颠覆老的习俗,大肆宣扬畸变和离奇行为,以促使别人群起模仿。”失范的媒介产品之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从文化层面上看,是因为媒介利用大众文化的非理性东西,受制于市场,但是,只要设下美丽的“陷阱”,自然就会有受众“自投罗网”。

三、结语及引发的思考

“纸馅包子”这一事件的真假变幻,令整个新闻界蒙羞。审思之余,发现,新闻工作者捕风捉影甚至有意造假不是偶然,有媒体把南方某省的香蕉中常见的“巴拿马病害”说成发现了“致癌病毒”、有记者以茶水当尿送检并将“有炎症”的检验报告在媒体上公诸于世。这些都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是媒介失范,但归根结底,是“新闻场”的影响。是经济利益占统治地位的“新闻场”的影响。深入思考,假新闻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众。公众需求导致了公众议题的选择,从业人员不得不选择符合公众需求能提高收视率,产生经济效益的新闻。如不改变这一场域的内在结构及关系,将会有更多的媒介失范,更多的从业人员因制造假新闻而身败名裂。

因此,如何改变“新闻场”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及范围,如何保持“新闻场”中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决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提高职业道德和操守就能够改变的,它需要整个新闻界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①news.省略/legal/2007-07/20/content_6402769.htm新华网

②孙玮,王丽好.新闻场解密,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J].新闻记者,2006,(5)

③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④于德山.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新闻知识,2005,(5)

⑤徐文策,郭义富.纸馅包子为何出笼――兼对媒介失范的反思[J].声屏世界,2007,(9)

丑闻笔记篇8

记得罗兰说过:“想要使你能够坚强与增加你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胆量去做那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也使我暗暗为自己立下了志向——当一名记者。

写作是一种心灵历程,记者生涯也是一种激动人性的历程。笔到实处,情到深处,往往都能体现出那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当记者犹如足球队员,始终处在一种跑动的亢奋中,它始终不会停止感情和感情的碰撞。也许正是受别人这种情感的召唤和指引,我拿出了胆量,选择了这份我认为没有太大把握的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假如我是记者,我会弘扬真善美,我会去访问我最佩服的老师——鲁老师。她是个勤奋好学、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老师。在众多的青年老师中,她算是杰出的代表。每天早上,每个夜晚,都在辛勤耕耘。在学生的心中,她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而且还是他们的朋友、母亲。当孩子需要温暖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呵护的时候,她一定在孩子们的旁边开导他们,安慰他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她简直是神。

假如我是记者,我会揭露假恶丑。对于那些贪污国家财产的人,我会极为愤慨。我要让他们的丑事公开于世,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指责他们,仇视他们,让他们的良心受到谴责,无地可容,我还要揭露社会的恶习,抨击人性的丑恶……

丑闻笔记篇9

经过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来到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城市――洛杉矶。一下飞机,我们立刻奔赴一举夺得5项普利策大奖的《洛杉矶时报》进行采访,与世界著名大报的同行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5月24日的颁奖典礼在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举行,风度翩翩的哥大校长李・伯苓格主持了颁奖典礼。整个典礼现场既朴素又隆重,各位获奖记者和作家身着正式的礼服,有的携带家人,陆续进入礼堂。在伯苓格校长宣布各个奖项得主、获奖者上台领取证书时,台下掌声不断,典礼气氛达到高潮。伯苓格校长不断插入风趣的评论,惹来笑声一片。

在典礼现场,我们分别采访了“调查报道奖”得主、俄亥俄州托莱多市百年老报《刀锋》的三位记者,“公共服务奖”得主、《纽约时报》的两位记者,“特写摄影奖”得主、《洛杉矶时报》记者卡罗琳・科尔,“突发新闻摄影奖”得主、《达拉斯晨报》的两位记者,“国际报道奖”得主、《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小说奖”得主、作家爱德华・琼斯,“戏剧奖”得主、作家道格・赖特。我们不仅就普利策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尽的采访,还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军虐俘事件、美国报界丑闻等敏感话题进行了提问。总体而言,各位获奖者都能积极配合采访,基本上都回答了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

这次除了美国国内媒体,日本放送协会(nHK)也专程派出记者前来采访,而中国只有《东方早报》独家专程采访。颁奖典礼结束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发回了所有报道。其后两天,我们还深入到纽约街头,对当地重大文化新闻作了及时报道。

在全程采访普利策的过程中,有一些非常深的感触。

丑闻笔记篇10

一、在强烈的新闻倾向性中,透视重大主题

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在其《漫画的描法》一文里谈到,工笔而注重形象的是――像双钩的花卉图;工笔而注重意义的是――像细致的历史画;简笔而注重形象的是――像古人的即兴画;而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便是漫画。这主要是从漫画的描法上区分的。望文生义:漫,随意也。事实上,漫画是画中的随笔,可以自由创造画法,风格也因人而异,发展到现在已经多种多样,无需严格定义。

新闻漫画唯一不同于漫画之处在于它的新闻性。一幅好的新闻漫画应该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通过漫画的叙事模式去报道或评论新近发生的主题重大的事实。《誓师大会》是一幅讽刺意味十足的新闻漫画,其创作灵感源自作者对于社会中丑陋的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无须直言斥责,而是通过漫画的形式,运用比喻、影射的手法来暴露这种丑陋。

作者根据2007年10月11日有关媒体报道的陕西省人事厅126名公务员违规配备和使用42辆公车这一新闻事实,创作了《誓师大会》。但这只是创作的由头,其背后更大的社会背景是,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日益枯竭的能源,我国乃至全球都在推行节能减排,维护自然生态。但很多地方政府却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热衷形式主义。开大会、搞座谈、印文件、搞宣传的背后,却是开公家车、吃公家饭、出公家游。这种严重的社会弊病是作者真正想要揭露和批评的,这便是漫画主题中所具有的新闻倾向性。

二、在大幅度夸张对比中,让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漫画中可以完全没有文字,即所谓无字漫画;也可以运用文字来辅助,利用语言文字明确的指意增加漫画意义传递的方向性。尽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但是在漫画中,语言及其记录符号――文字,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对整幅漫画起一个串联的作用即可。

“言不浅露,语不穷尽”,营造这种含蓄蕴藉的美感正是新闻漫画的“绝活”。漫画中一共有5句话――贴于体育馆正门口的大标语“厉行节约,珍惜资源”,悬挂在氢气球下的“节能减排从我做起,节能降耗人人有责”,刚从车里走出来的某与会人员的话“科级以上干部都来了,区里够重视的!”,以及作品的标题“誓师大会”。文字所传递的意思是,大家都很重视节能减排,大家都来誓师了。场内座无虚席,场外的小轿车也排得满满的,里三层外三层一望无尽,读者心里或许还琢磨着“这么多车还真考验停车技术”,好一个热火朝天的誓师大会。不过,这当然不是作者要真正言说的。那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就是这些铺张浪费的机关用车,无只言片语,却无语胜千言。在大幅度的夸张中,突出了铺张浪费之严重的特点。而这些铺张浪费的机关用车与厉行节约的标语口号形成鲜明对比,夸张的标题与夸张的画面遥相呼应,暴露出巨大的矛盾――这究竟是“誓师大会”还是“耗能大会”?不尽之意,不言而喻。

三、以无声的评论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漫画主要具有4个功能:传播新闻信息、评论新闻事件、参与舆论监督、报刊版面审美。《誓师大会》并没有向读者明确地传达某一个具体的新闻事实――陕西省人事厅126名公务员违规使用42辆公车的新闻事实――而是以这个事实为依托,以抽象和具象的艺术表现,来评说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让读者获得启示和教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在于行动。在无声的评论中,作者对于时下某些地方热衷形式主义的讽刺是含蓄而幽默的。

其实,陕西省人事厅126名公务员违规配备和使用42辆公车并不是个别现象。并非只有陕西省人事厅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并非只存在违规配备公车这一类问题。新闻漫画的强大表现力就在于它具有漫画的通性,将意义从事件中抽离出来,附着在新的具象上,这种具象往往是含蓄、夸张、浓缩的,其主题的表达留有一定的未定性,让读者自己联系生活实际任意发挥想象,参与再创作,形成自己的主题思想,达到更广泛的社会传播效果。

《誓师大会》刊发以后,同年12月14日,陕西省委办公厅和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的高度,在各省级党政机关清理整顿违规配备和使用车辆问题。个别地方单位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这一新闻事实再次引起国内各界关注。一幅方寸大小的图画,和文字消息、评论一样,在揭露假丑恶的过程中,起到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构图精巧,但略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