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0:56

优美诗歌篇1

1、月落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形单影只望相顾,只羡鸳鸯不羡仙。

2、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月。

4、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梦里不知身是客,非支非雾非鹤。

1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瑶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2、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5、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1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7、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8、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1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

20、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1、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22、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祗合江南老。

2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5、未老莫还乡,优美的句子还乡须断肠。

26、莫道不消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7、逝水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2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0、悠悠我心,岂无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3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32、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优美诗歌篇2

关键词:读诗思诗品诗延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隔不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凝炼的语言,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鉴赏美、内化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读诗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在新诗教学中抓好朗读,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诗歌。

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朗诵,配以优美的乐曲,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体会到诗歌的丰富内涵。

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使他们不朽的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们的诗,文字浅显易懂,悦耳动听,而高深的人生哲理却就蕴含在这人人能理解的浅易之中。

思诗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

品诗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情感因素。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正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的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有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形成。所以我们要从情感人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优美诗歌篇3

关键词:诗歌创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6-01

诗歌可以化作雨露滋养我们的心灵,诗歌可以成为信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幸福,诗歌可以是太阳,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诗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诗歌是一个社会的记录,诗歌是一个人生的诠释,我们可以用诗歌来撼动天地。

如果你是诗人,就要用诗歌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诗歌来描绘我们的时代。用诗歌来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歌颂时代的辉煌。

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要为读者来写诗歌,要为学者来写诗歌,要为我们自己来写诗歌,诗歌可以是文明的载体,可以是赞美的方式,可以是智慧的表现,可以是社会发展的痕迹,我们要写出能够沁入人心的诗歌。

那么,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与教学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

1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是教好诗歌必要的前提

诗歌教学既可以让课堂的氛围变得和谐快乐,又能够向学生传递知识,用诗歌的优美来武装他们自己。

诗歌赏析就如同在细细品尝一道美味的菜,各人有个人的爱好和口味,酸甜苦辣样样都有人爱。当我们吃菜时,有人会偏向于甜食有人会偏向于辣菜,口感上的喜好也是各不相同,脆的、软的、弹的、硬的各有各滋味。而诗歌的鉴赏也是如此,正如有人喜好优雅古朴的,有的喜欢自由奔放的,有的则是喜好富有现实意义的,当然浪漫爱情的喜好的人也很多,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有人偏好建筑美,有的喜欢音乐美,有的喜欢画面美,有的则是喜好抽象的。从语感来说,有的诗歌慷慨激昂,有的诗歌温婉,有的时抑时扬。诗歌的风味百般,各种滋味都有人爱,这也是诗歌艺术引人入胜的原因。

诗歌赏析我们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方面我要能够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纯文学的品格审美;诗歌的作用除了要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还应该要让阅读的人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魅力,通过美来宣扬作者的精神和心灵,为读者坚定信念;诗歌要能够想民之所想,说民知所说,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大众的想法,能够和大众产生共鸣;诗歌是用优美的语句来唤起读者逐渐淡薄的情感;诗歌是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诗歌是哲理的载体,是信念的载体。以文艺来为社会服务,以文艺来推动社会发展,以文艺来感化人的内心,关怀民众。歌颂民主、歌颂生活,为发展、和谐、繁荣喝彩,为维护公平、正义担当。

2诗歌是文化品格的载体,富有自身的特点

以诗传情,以诗明志,诗歌是语言的延伸,是艺术化的语言。抒情的诗歌有多种情绪,赞美、劝谏、讽刺,还有咏物。

赞美的诗歌,语气措辞都是褒扬的,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真挚。

劝谏的诗歌,旨在让人懂得辨是非、知好坏,具有教育意义。

讽喻诗,情感分明,爱恨表达的非常明显。

咏物诗是对事物的描绘,需要作者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观察事物,以细致和细微的描写来深刻的描绘事物。

诗歌属于文学作品,所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内涵,诗歌也必须具有,文学作品所肩负的责任,诗歌也必须负责。文学等同于人学,是透过文学表达方式来展示时代特征和时代情感,是以美的形式来向人类传递情感信息,所以文学作品都很优美,都具有其特殊的内在意义,能够从中寻找到人生价值取向。诗歌创作约束很多,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要求。面对诗歌创作的一些弊端,要直言不讳,敢于纠正。诗歌创作要心系国家百姓,要关心诗歌的未来。

诗歌需要让读者能够获得画面感,透过文字来获得视觉效果,想象力要丰富,不需要拘泥于框框内,要能够跳脱束缚,独具一格。诗歌要富有节奏感,犹如优美的旋律,让人久久难忘,这样才会有韵味。语言的分行排列不等同于诗歌。诗歌的创作需要实践来丰富,需要批评来成长。可以跳脱赋比兴的约束,但是诗歌的形式必须存在,我们鼓励诗歌创新,不提倡形式的思维僵化。

3诗歌是作者情感、经历和思想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含义,是构筑在生活之上的

诗是心灵的传递者,诗是心灵的净化者,诗是生活哲理的体现,诗是生活的积累,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奔放,更是人生观的展现。诗歌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是对生活的顿悟,是一种正是的情感表达和流露。

意象美和意境美是诗歌的两个精髓,诗歌的诗句容易诵读记忆,诗歌的意境让人久久回味。诗歌的创作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但是不代表诗歌就可以脱离社会责任的范畴,诗歌应该是以社会多数人的接受为大前提。形、意、情、象共同构建了诗歌,诗歌创作我们要避免口号式的无意义内容,语句精炼,能够表达中心思想。

对诗歌的学习也应该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但我们的文学教育往往更注重主题开掘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图书室(馆)、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解决文学教育教学途径问题。这样也可以解决文学教育中以人为本问题,真正成全“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充分体现人本互动、人机互动。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如传抄唐宋名句;也可以抄写当代名句,形成诗意教学的大课堂。

4诗歌创作要遵循课堂教学与自主创作相结合的原则

诗歌创作离不开“用心”去抒写。用心,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要你能带着诗人的情怀,去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欣赏、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创作中,自觉发挥聪明才智,你就会为历史、为社会留下艺术的记录。能用“真诚”与“可爱”的艺术去抒写胸怀,塑造灵魂,表达对高尚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体现美的品格和力量,就是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就是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厚爱。

优美诗歌篇4

关键词:自然孤独形象意境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奠基者之一,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的领袖,是一位公认的伟大自然诗人,并于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他的诗歌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华兹华斯十分排斥工业化,他向往的是自然的生活,自然的万物。因此他的诗歌题材多是田园生活,诗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反映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也反映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情。

《孤独的收割女》是华兹华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这是一首民谣体抒情诗,诗歌共分四节,围绕“孤独”展开,以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诗歌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以朴素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本文将从文学话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方面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文体分析。

一、文学话语层

诗歌的主题就如题名所写,围绕着“孤独”展开。为表达这一主题,诗人在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长元音和双元音,如field,reapingandsinging,alone,vale,grain,strain,overflowing,weary,thrilling等。这些双元音或长元音的使用使得诗歌读起来平稳、舒缓、悠扬,就像是听到割麦女的悠扬婉转的歌声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这样就增加了诗歌的美感,所营造的气氛有助于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是一首押韵诗,所以另外一个语言上的特点就是押韵。全诗的基本格律为抑扬格四音步,共分4节,每节8行;全诗的尾韵基本上为ababccdd。韵律的协调和规律,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顺畅,加之诗歌是苏格兰民谣,那就更是朗朗上口了。但是诗人也巧妙地利用了例外的方式,如第四行为3音步,其他7行才是4音步;而第1节、第4节的第1行与第3行不押韵。这种错落有致使得诗歌有统一又有变化,有规律又不单一,也就避免了单调无味。

再看诗歌在选词上的特点。华兹华斯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我们在这首诗中就能体会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词汇能力。诗人为了增强诗歌的氛围,强化诗歌的主题,在选词上避免了重复。例如:诗人用“single”,“solitary”,“byherself”,“alone”来形容姑娘独自一人这一主题,渲染了一种孤独的气氛。用“reaping”,“cutsandbindsthegrain”,“overthesicklebending”描写孤独少女正在“收割”这一事件。选词上的不重复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姑娘“歌声”的描写,诗人用“singing”,“sound”,“chaunt”,“notes”,“voice”,“astrain”,“lay”,“songmusic”,“numbers”诸多不同的词来形容姑娘甜美动人的歌声。这些选词上的用心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听到收割女的歌声和看到她孤独一人所产生的深切感受,以这种方式将感受传递给了读者,让人读来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意犹未尽。

第一节的第五行诗人写到“aloneshecutsandbindsthegrain”。这一句是对姑娘孤独一人在田间劳作的生动刻画。诗人将alone提前位于诗行的开头,这就使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收割女的处境,孤独感更直接更强烈。第七、八行描写空幽的谷地到处飘溢着收割女的歌声时,诗人使用了动词“overflow”,第三节的第二行“perhapstheplaintivenumbersflow”,在描写诗人对收割女歌唱内容的猜测时,也用到了“flow”。英语中“flow”一般是用来形容液体的流动的,而诗人用到这里,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增添了这首诗歌的艺术美感。且“flow”的使用,让人感受到收割女歌声的流畅,如同流水一般,炎炎夏日,让人倍感舒心,更能显示出歌声的美妙,激发读者的感受,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效果。

在选词上,诗人还巧妙地营造了时间上的跨度,来表现收割女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如诗歌的第三节在描写诗人对收割女的歌唱内容的猜测时,分别用到“Forold,unhappy,far-offthings;andbattleslongago”,“Familiarmatteroftoday”,“thathasbeen,andmaybeagain”。其中的“old”,“ago”,是说诗人猜测收割女唱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事情,或许是不幸,也可能是毁掉家园夺取亲人朋友生命的战争,这一切都会让歌曲蒙上一层忧伤的色彩,使收割女的形象变得更加“孤独”;而“today”描绘的是收割女可能只是在歌唱现时的生活,生活中平凡的悲欢苦乐,一切自知;最后的“again”说的是关于未来的话题,可能只是在重复过往的不幸和苦痛。这几个时间词的使用,虽是在对收割女的歌唱内容进行猜测,其效果却更现收割女的孤独无助,无处不让人感觉到这种忧伤孤独的气氛。

这首诗歌在话语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祈使句的巧妙使用。诗人在诗歌开头便用祈使句,这给读者以出乎意料的视觉冲击,也易于勾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诗人在第一节中使用了三个祈使句,开头的祈使句“Beholdher”直接引起了读者视觉注意力。一个“Beholdher”直接把收割女带入了读者的视线,也勾起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而第四行的祈使句“stophere,orgentlypass”好像是诗人唯恐惊扰了歌唱着的少女,让读者也不禁沉浸在那种小心翼翼之中,连吟诗也放慢了节奏和速度。第七行的祈使句“o,listen”引起读者听觉注意力,让读者感觉收割女仿佛就在自己面前轻轻唱着,歌声悠扬,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文学形象层

整首诗通过不同的意象烘托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和动人,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描写收割女优美的歌声时,诗人并没有直接从歌声入笔,并没有直接对歌声进行修饰,而是借用想象和反衬的手法,通过空间上的转化,借助其他的意象来加以烘托。在这里,诗人借助了阿拉伯沙漠上的夜莺和赫伯利岛上的杜鹃,以它们的叫声来与收割女的歌声进行对比,以烘托出收割女歌声的美妙自然。众所周知,夜莺和杜鹃的歌声优美婉转,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感受,古往今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夜莺和杜鹃美妙歌声的描写和赞美。试想,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赶走旅人的疲惫和寂寞。而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仿佛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是,在诗人看来,它们的歌声再动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诗人正是借用以上两个典型的意境,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

这两个意象取自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美好的一部分,诗人并没有把收割女的歌声和钢琴古筝之类的人造乐器发出的声音相比,尽管它们的声音也很美妙动听。这也许也跟华兹华斯追求自然之美,崇尚自然反对工业化的态度有关。这样也更能把读者带入到收割女美妙歌声的胜景中去,尽情想象和体会歌声的动人和自然流畅。

诗人凭借着各种意象描绘了一个孤独而辛勤劳作的收割女形象。生活中的困难和苦痛没有让她变得消沉,相反,从诗人对她的优美歌声和劳作的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乐观的强者形象,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充满了期盼和渴望。

三、文学意蕴层

诗言志,歌咏言。在诗歌中往往表达的不只是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深层次的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或是看法。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而到了19世纪他的成就才得到普遍承认。这首诗歌写于1805年,正是华兹华斯的创作高峰期也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承认的时期。可想而知,诗人当时是有怎样的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中国人表达怀才不遇之感,惯借用香草、梅花等纯美的植物自拟,而西方人抒怀才不遇之情,惯以美人自拟。由此看来,华兹华斯也可能是在以孤独的收割女自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曲高和寡、形单影只的悲伤情绪。诗人满腹才华,却像收割女有美妙的歌声一样,只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无人欣赏,不遇伯乐。而收割女的辛勤劳动,就像诗人笔耕不竭。收割女的美妙歌声,就像是诗人的诗歌,写得优美而深情。诗人用阿拉伯沙漠的夜莺和赫伯利岛的杜鹃反衬收割女歌声的美妙,其实也是在写自己的才华少有人能及,不幸的是,就算这样也是无人知晓无人赏识。那收割女所歌唱的内容,种种不幸、苦痛,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的,其实都是诗人再说自己在诗歌中所包含和寄托的情感。整首诗中都透露着孤独的感觉,与其说刈麦女孤独,不如说是诗人感到孤独。芸芸众生,却没有人看到自己的才华,满怀的理想不能得以实现。

千百年来,形单影只的诗人们在知识的浩海中,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界中,纷繁杂乱的凡俗生活中,披荆斩棘,孤军奋战,艰苦地进行着艺术的创作活动,为人类文明的进化做出了贡献。然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诗人有时显得那么孤独、寂寞。面对历经沧桑、呕心沥血的成果,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惆怅不已,道不尽心中的悲凉失落之情,山谷间久久回荡着“忧伤的歌声”。

华兹华斯用他质朴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纯净美好的自然,从《孤独的收割女》当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力量,更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坚强不屈。在更深层次上,诗人还向读者抒发了他自己的孤独寂寞和怀才不遇之情愫。

诗言志,歌咏言。艺术作品本身不仅仅给人以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寄托了创作的人的一种情思、一种感怀。在品读艺术作品,尤其是诗歌时,我们不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而要努力去探求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作品,丰富自己的感知。

参考文献

[1]高秀雪,潘冬磊.《孤独的割麦女》文体分析[J].莱阳农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1).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朱红梅.最醇香的诗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优美诗歌篇5

一、“知人论世”环节中的多媒体应用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的详细介绍,以及对诗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介绍我们都可以称为“知人论世”。任何一首诗歌,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都包含了作者主观的审美感受,都是诗人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地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和具体,从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拿捏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更好的基础。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如果单凭教师自己的口头解说,就会单调而笼统,并且会占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在预习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己查找资料,既能培养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诗人的一首诗到多首诗,由这首诗中的诗人到诗人的一生。这样既优化了诗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扩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树立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如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仔细探究的话这是一首让人读后温情四溢的诗作,给人一种欢欣明快的感觉,海子用春暖花开的诗句为我们的心灵送来阳光和温暖。但实际上在这首诗里,海子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在现实中遭遇着种种不如意,于是便将善良、期盼、憧憬寄托于明天。欢快明亮的背后隐藏着海子潜在的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对抗。在教学中如果不对海子短暂的一生和他的理想以及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做一个全面地了解,我们就无从捕捉海子那种“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境,就不能够将这首诗解读得彻底。所以笔者建议学生搜索海子的有关资料或者有关的文章如周玉冰的《海子诗情人生》等,去解读海子的一生。而这些只需要学生将鼠标一点,完整的海子形象便可尽收心底。

二、创设情境中的多媒体应用

所有的诗歌都是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有诗歌的语言又都是精炼含蓄的、跳跃的,它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内在的涵义;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因此,学习诗歌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而这种想象和联想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物化为画面、声音,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运用优美恬静又略带伤感的凯丽金的萨克斯《回家》,画面是西欧秋天里的风景:落叶飘零的幽静的林荫大道,清幽高远的天空,夕阳西下绮丽的霞光,静静的草地,柔婉舒缓的河流,河畔上随风舞动的金柳,水底柔柔的青荇,河中漂荡的一叶扁舟……教师伴着这些优美的意境,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伴着画面、音乐,任思想驰骋。师生共同融入到诗人浪漫的康河梦境,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因为应用了多媒体,物我交融之美才可完美呈现。

三、学生听读训练中的多媒体应用

声情并茂的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多媒体的声音教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朗读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音频朗读,有错误再加以纠正,促进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一开始就播放濮存昕的朗诵,低沉浑厚的朗诵一开始,学生的精神就为之一振。然后学生自觉地放开喉咙,激情地诵读。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李白的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就在朗诵中得以呈现。实践证明,对多媒体音频教学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优美诗歌篇6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目标;欣赏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79-01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精心导入

导入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三、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

四、欣赏方法

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4、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以上是关于古诗歌教学中欣赏和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优美诗歌篇7

关键词:诗歌教学;指导;拓展;全面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8-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诗歌的课程目标有: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中,《标准》未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做出明确表述。根据以上要求和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朗读应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核心。在朗读中感知、欣赏、积累,因此设计了贯穿朗读的课堂环节。

一、诵读,感音韵

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尝试读,能读懂字音、感知节奏,然后再听读。用播放朗诵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律、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可自由读、试读、范读、听读、指导读,也可以分小组朗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研读,明主旨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让学生通过联想或想象,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用“诗美在哪里?”“诗人想表达什么?”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学生思考、表达为主,教师适当补充。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知精妙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精妙。让学生能尝试指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能指出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说出它的好处;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并能了解诗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这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品味,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背读,广积累

在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带着欣赏背诵诗歌或优美片段。不能为了背诵而背诵,可以闭着眼睛一边想象一边背诵,也可以听着背景音乐背诵。能够当堂背诵最好,背诵始终要站在欣赏的角度。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积累更丰富。

优美诗歌篇8

关键词:古代诗歌诵读意境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优秀诗篇。而许多诗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古,它们经历了千百年来时间的考验,仍显示着巨大而顽强的生命力。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咏物的古典诗词,它们有优美的意境,无穷的魅力,艺术性很高,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诗乐一体。《尚书·虞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抑扬起伏的声调,和谐悦耳的音韵,缓急匀称的节奏,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音乐美,使诗歌产生了摇荡性情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意境优美,选入教材的诗词更是以它的意境美引人入胜,启人联想。古典诗词的特点是感情深厚,字句整齐,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对中国古代的诗歌进行鉴赏。在诵读中我们可以尽情品味诗文的“诗味”,在诵读中可以领略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诵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博怀,想象到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在诵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或炽热或深沉的真挚感情。通过诵读,我们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外之致,读出诗歌的审美体验,才能深入诗人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具体的方法有:

一、教师范读,初感意境

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每一个客观物象都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范读尽情地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再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这样让学生在听读中能初步感受到诗歌意境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的欲望。

诗因感情不同而意境各异,不同的情感在诗中会借助不同的事物或画面来表现。有的借助萧瑟的秋景表达思乡的愁绪,有的借助东逝流水表达壮志未酬,有的借助杨柳依依来表达离愁别绪……教师范读时要抓住情境特点,声音要充满感染力,语调要富于变化,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学生朗读,进入意境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书中的好处“需吟哦讽咏而后得之”。清代的孙洙也有两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朗读是一种为古今人们共同喜欢的读书方式。

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美的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的强烈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感情也就朗读不好诗,只有运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读,才能准确、完整、动人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音像伴读,创设意境

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所有的艺术都是表情达意的,音乐如此,诗歌亦是如此。听一盒感情与诗歌内容较接近的磁带,鉴赏一盘与诗词内容相关联的音像光盘,往往有催化感情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记忆,感触,使之将乐声、美景与自身主观体验联系起来,领悟诗作的妙处。学生通过听音乐,看音像,积极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把一种感觉形象、听觉形象变成一种视觉形象,这便是通感。学生通过通感和再造想象,把诗歌的内容还原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与诗人产生共鸣,真正的感受到古诗词意境的深邃。例如:教杜甫的《登高》,可以配以《二泉映月》的音乐,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旋律所表现的那份凄凉、哀怨,与诗中诗人表现的那份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教李白的《蜀道难》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录音音像带,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倾听,将诗人对蜀道景象的描绘化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其思绪随着优美动听的古琴声与饱含感情的朗读声起伏飞翔,恍若置身于芳树笼罩的古栈道,蜀道的艰险、奇美、壮观如在眼前。音像的伴读,往往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潜心默读,感悟意境

在审美感知的心理历程中,理解是心理主动性的开始,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知它。一首诗词,只有理解了它的时代、作者的遭遇和用词造句的艺术,才能直觉它的美,体味它的意境。教师优美语言的讲解以及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朗读、音像伴读等等,无非是想把学生引入瑰丽无比的意境殿堂,感受诗人的脉搏,但这些都只是催化学生想象与感情的外在因素。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显得更为重要。学生要真正的领悟诗歌意境,还有一个把教师的讲解变成自己的感受的过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里面骨髓。据心理学家研究,默读无论在理解、速度、记忆效果上,一般都优于朗读。这就需要默读这个教学环节。因为默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深奥难懂的诗词消化、理解的过程;默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回味老师所讲,化零为整,对诗词进行整体把握的过程;默读的过程,还是学生思考、想象,并结合自己的某些类似体验,透过诗歌表面,领会它的实质、体会它的精髓,感悟它的意境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重视潜心默读,进而感悟意境。

总之,在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诵读诗作,反复吟咏,细细品味,方能体会诗文意境之隽永,高妙!

参考文献:

1.朱熹 《训学斋规》

优美诗歌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诗歌教学;策略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意境的分析,对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挖掘诗歌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浅略探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兴趣培养策略

诗歌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诗歌以其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具匠心的构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除了对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外,还需对现代诗歌有所感悟,现代诗歌相比于古代诗歌具有内容开放、形式自由、高度概括、注重修辞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诗歌教学也是一样。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1.吟诵

诗歌的音乐美是它最大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都一种很强的乐感,在吟诵的过程中往往为诗歌的节奏所牵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古代诗歌朗朗上口,现代诗歌语言优美,都是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因素,而吟诵是学生感悟诗歌美感的第一步;古人云,“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吟诵的首要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于诗歌“语感”。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理解而感觉诗歌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先不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意境,而是让学生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朗读,最好达到吟诵的程度,学生会幻想自己就是诗人,处在诗人所在之地,感受诗人所感受之感,进而想进一步探知诗歌的真正意境,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勤思

所谓勤思,不仅是指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过程中加强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赏析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勤思的基础是多读,“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诗歌有比较通透的领悟以及独到的见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特点,在解读上具有多义性,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而知其意,而且要多角度、多层面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解读,这样学生以思索研究的态度进行诗歌赏析,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调动自己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美育策略

基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又是美育教育,诗歌鉴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诗歌的讲解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在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1.感受法

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积累的产物,在诗歌教学中注入审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感悟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感受法作为审美教育最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为学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审美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进入文本去欣赏去感悟。例如,教师在陆游的《游山西村》的教学中,可以用一种明朗愉悦的语调为学生描绘山西村古朴而富有生趣的民风,通过多媒体中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体悟诗人对山西村的向往之情。

2.鉴赏法

提到诗歌教学就离不开对于诗歌的鉴赏,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凝练,因此,我们在诗歌的鉴赏过程要做到字斟句酌,从作品的细微之处感悟诗人的用心良苦,从中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韵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首先,品鉴字词。字词是诗歌创设意象、营造意境的基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品鉴能力。例如,在讲授晏殊的《蝶恋花》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绝妙之处,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凋”字改成其他的动词,比较此句的表达效果,会得出“凋”的运用,使得秋天的萧索悲凉的景象跃然纸上,对诗人的伤感之情表达得最为深切。

其次,品鉴名句。一首名传千古的诗歌总有一两句让人们随口就可以吟出,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画龙点睛的同时留给人们余音绕梁的美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名句品鉴方面也要有所注重。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同时天涯沦落人一句进行重点赏析,加强对整个篇章的把握。再次,品味意境。意境作为诗歌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发挥想象的审美空间,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每首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境,如果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抓住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对诗歌原有理解上进一步升华。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过对诗中明月、松林、流水等意象的描述,表现山居的静谧、和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探究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本文从兴趣策略和美育策略两个大方面,分点论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沈首梅: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优美诗歌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课堂艺术

诗歌,是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来说,从小爱诗、读诗,必定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发展思维,从而为成长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值得欣喜的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四十余篇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尽显诗歌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情境,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诗歌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情趣盎然的吟诵,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三、丰满形象,体悟诗歌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

《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解决。学完第二小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菱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四、唤起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

五、品味语言,享受诗歌美感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