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爱情诗歌十篇现代爱情诗歌十篇

现代爱情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0:44

现代爱情诗歌篇1

雁西:是啊,时间总是在飞速的离开,诗歌却会在时间中渐渐沉静下来。一首好诗或者一本好的诗集当然需要时光的锻造,《致爱神》便是爱在时光中的闪烁和永恒,她不仅仅四年,几乎是我青春和爱情理想的全部意义和文本。这本诗集的诞生是因为气候形成且水到渠成,我非常幸运也非常激动,能够完成《致爱神》是我一生的幸福。

记者:《致爱神》顾名思义是本爱情诗集,雁西老师可以透露下这本诗集是为谁而作吗?

雁西:呵呵,很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当然是为爱神而作,她可能是某个人的化身,也可能是为心中的女神或者想象中的至高无上的爱神,在心中隐隐约约有一种东西在牵引着我倾诉和表达,她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她是生活的,也是想象的,我知道她是谁,她也知道我是为她而作,我不能说出她的名字,因为她就是爱神的化身。

记者:像您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再到现在的《致爱神》,基本都和爱情有关。那您个人对待爱情是怎样的态度?

雁西:看来你没有认真看我的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我的诗歌爱情诗占的分量很重,但不是都和爱情有关。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诗,粗算起来也有20多年了。诗歌伴着我的成长、成熟和转变。第一本诗集《走出朦胧》,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走出朦胧”的潜台词代表我从青少年时期对生活对情感对人生所朦胧都结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人生和事物的不断感悟,我感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许多曾经的朦胧渐渐从意识中减退。我到北京以后,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沉思,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后来我出了第二本诗集《世纪末梦中梦》,可以说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出朦胧开始成熟的标记。后来我又到海南闯荡,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别样的人生体验又激发了我特别的灵感。我对天和地、对人与自然、对神与魔、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第三本诗集《永远的鸽群》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完成了。那本诗集可以说是我的生命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每年春节回到家里,望着父亲脸上增加的皱纹和新添的白发,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反思和痛楚。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生命走向衰败和死亡。年过30的我突然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无奈,淡淡的惆怅和生命的紧迫感令我浮想联翩,因此才有了第四本诗集《活着的花朵》,这可以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企盼,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挖掘生命中更多的美。“活着”这两个字含义很深刻,我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活里感悟无限的东西。第五本诗集《时间的河流》是对时间的领悟和疼痛的表达。《致爱神》是自己告别爱情的最后献礼和花朵。

说到爱情的态度,这方面我还是很传统的。我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家庭气氛也很和谐。我渴望像父母那样的感情生活,希望日子过得安定舒适,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我希望一生一世去认认真真地去深深地爱一个人,当然她也深深的爱我。但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呵呵,不好说。

记者:雁西老师,您的这本诗集除了诗歌本身,您感觉与以往创作的诗集最大的不同在那里?

雁西:最大的不同是以往是一首首诗歌组成,而这本诗集是一首长诗,一首爱情长诗,2328行,有人说是中国现代爱情诗歌最长的一首爱情诗。还有就是设计非常精美,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诗画结合的形式使诗集相映成辉。

记者:看过《致爱神》,这本诗集在设计上的确花了不少心思。您为何选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

雁西:可能是我的这本诗集和艺术家伊慧的画有缘吧,就在我要出版《致爱神》时,我看到了她的画,我非常震惊,因为她的画仿佛就是为《致爱神》而作,画的颜色和意境以及主题十分接近,伊慧的画唯美、抒情、浪漫,有着一种爱情的回忆和忧伤之美,透露着宁静、淡泊、典雅和善良,清新、婉约、含蓄的意象让我看到爱神的影子、艺术的崇高与美好。心灵的鸽子,飞向广宽的蓝天,抵达一种精神的永恒。

和80后当代画家一起联手隆重推出了《致爱神》,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伊慧所说:“我相信这本诗集在诗画界中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好评。这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开创了新的先河。这本诗集尝试了诗歌与绘画的表现形式的结合,我认为这极其巧妙,这将为读者开创一种新的阅读的可能性。”

记者:会不会担心读者在看到《致爱神》这本诗集时会感觉太女性化?

雁西:不会,因为《致爱神》是献给女神的,女性化一些反而适合。

记者:当代诗歌界应该不乏“80后”“女诗人”,您是怎么看待“80后”和“女诗人”身份问题的?

雁西:呵呵,当代诗歌界80后女诗人的确非常活跃,尤其是在网络上。她们的诗歌先锋、自我、自由,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更加进入内心。她们是中国诗坛的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她们当中不乏优秀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的《致爱神》有当代诗歌界著名的诗人、评论家做评论。您自己怎么评价《致爱神》这本诗集以及在当代诗歌界所占有的位置?

雁西:呵呵自己评价自己?还是让评论家和时间去评论吧。不过,可以告诉你,我自己对《致爱神》还是比较满意。

记者:雁西老师,您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从事诗歌创作那么久,您个人对待诗歌的观点是什么?

雁西:诗人就诗人,我不喜欢所谓的著名诗人,在当代已经没有著名诗人了,因为老百姓基本上不看诗,他们不太知道诗人。诗歌是艺术中的贵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接近她和热爱她。诗歌的独感性和崇高性决定了不是普通的人能够与诗有缘和享受诗歌的馈赠。能够选择诗作为回归宁静或接近神明的方式无疑是有眼光的。诗浸透着一种典雅、高贵和纯粹的品格,这或许就是我心跳的原因和生存于人间的光芒。诗像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一览无余又折射出七彩的绚丽。

诗的创造过程,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再创造过程。当你思索永恒的东西,你也就变成永恒。而诗歌的天使在永恒中才能呈现其真正的魅力。站在历史的地平线,遥望未来的季节,诗人可以穿过神秘,穿过空间和时间,在年轮的转动中找到一种永生东西,表现出一种深邃、辽远和大气,试图在历史的轨道上留住自己的星辰。诗人们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语言,已开始成为诗人铺就诗行的一种障碍。许许多多美好的感觉,在心中很美妙,但要变成诗却很难以达到诗与灵魂同步。在意象的选择上必须有独到之处,意象有机的组合成一幅画,一种闪在精神存放的亮光。诗人必须以诗的意象和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顿悟和阐释。

记者:雁西老师,您觉得您是什么样的诗人?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吗?

雁西:诗歌,有时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她象征着生命的符号,给你的往往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幻想。我是位宁静而伤感的诗人,不少诗句是在深深的压抑之中诞生的,我常常感到生命之河缓缓流动,由遥远而亲近,由凄楚而欣慰,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把生存的焦虑渲染到无以加复的境界,怀念或回首在陌生的季节飘逝,诗在浪漫中表达一种真实与飘逸的感觉,就像一片云有时停在山巅,有时又随风而去,像海市蜃楼一样,既非虚幻,又非真实,而是介于真实与虚幻之中,这使诗有一种羽毛飘向天空的轻灵美。

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但不应该仅仅作为文字密码,更不是思想之外的东西。我理解或欣赏的诗歌状态可以是文字密码的形式,诗人需要寻找通向诗歌精神内核的钥匙,但钥匙却是人的心脏。没有思想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也是灵魂飘忽不定的状态,诗人或诗歌没有思想,只剩下诗歌躯体,和常人并无异样,那诗歌存在又有何用?好懂和不好懂不是评判诗歌好坏的分界线,好懂的诗歌和不好懂的诗歌都有好诗。

记者:我们知道雁西老师是位公益爱心诗人,像前些日子玉树地震,雁西老师和中国诗人志愿团一起达到了玉树慰问采访,雁西老师以后在公益方面还有一些怎样的想法?你如何看待中国诗人的使命和责任?

雁西:2010年4月23日至28日作为“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者团”成员和代表现代青年杂志社在青海玉树灾区当志愿者,这是我一生中做了一件最了不起、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对自己的行动充满感动,并以此感激生命和爱。我是个普通的诗人,08年在汶川地震时,曾和诗友们共同倡议做人民的诗人。因为在我看来,做人民的诗人,为人民写诗,忧人类之忧,为人类写诗,应该是当代诗人的使命,特别是在国家有难之时,诗人应富有公益爱心并承担起社会使命。这次奔赴玉树,就想做一个玉树人,一个玉树的诗人,一个玉树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手去牵玉树人的手,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和玉树人在一起,用诗去感受生人民的诗人命,感受人间真情,感受祖国的召唤。在玉树的每天,令我的心灵得到洗礼和震撼,有无数的平凡的人在玉树闪烁不平凡的光芒,这种人性的美和光芒,有着崇高的人格力量,使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心灵崇高诗歌才会变得崇高。温暖玉树,温暖大地和生命,让我们的血液像水一样静静地流向时间的深处,流淌出一首永恒而纯净的大爱之诗。

诗人应该是纯净透明、胸怀博大、思想深邃,用诗去呼唤爱,用爱去燃烧自己和照亮世界。由此,做一个肩负社会使命和富有公益爱心的诗人,这就是我活着的为了和幸福。人人都可以做公益,诗人更应该,关键要用心。

记者:我十分欣赏您说的“做人民的诗人”这句话,请谈谈你的观点?还有在你的心中什么样的诗人才是大诗人?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对于当今诗坛和中国诗人具有时代意义,是时代召唤使诗人有了这个方向,诗人可以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能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能想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无疑这二位称得上是人民的诗人,显然还有。这样诗人,被人民铭记,这样的诗人,用诗歌见证了历史,历史也见证了他们。在诗歌的王国里,他们才是真正的王。这种是人民拥戴的崇高的诗歌之王。

中国诗坛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觉醒与彷徨,在时代的天空写下无数的问号和质疑,使得中国的诗歌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发出灿烂的光辉,他们虽然写自我的思考和情感,却和时代、社会的心脏跳动一起跳动。他们关乎社会、国家和前途,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他们的诗歌中同样有着对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心痛。随着时间的漂洗,他们的背影会越来越清晰,他们同样可以说是人民的诗人。当然也是大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能说说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大诗人吗?

雁西: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诗人如雨后春笋,出现的诗篇也数不胜数,但能让人民记住的诗人,记住的诗篇没有,能够称得上“人民的诗人”可以说没有一个。我说的“人民的诗人”,其诗、其人、其品、其事都应当之无愧。这是当今诗人的悲哀,也是当今诗坛的悲哀,同样是时代的悲哀。然而,悲哀归悲哀,诗人应把悲哀化为责任和使命,一个时代不可能所有的诗人都成为大诗人,但一定会出现大诗人,而这样的大诗人,一定是生逢其时。我们呼唤并期待大诗人的诞生。作为一个诗人,很多人都可能渴望成为大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会梦想成真。一个时代往往只有一、二位或者那么一、二个群体,关键是时代选择谁,谁又如何选择时代。

记者:雁西老师,做人民的诗人和大诗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不一定都要成为大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一种诗人的境界和心灵,里面蕴含的责任和使命是崇高的,而做大诗人的境界则要求更高。一者其生存的思想境界超乎同代诗人;二者其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超乎同代诗人;三者其自身的命运和时代、人民的命运贴得最近。这里我要表达的不是在诗坛上争锋高低,而是诗人的心中不要只装着自己,还要装下他人,更多的人,或者是人民。我能体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人民万岁”的心情,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君主,而是把人民当成主人。

既然选择了诗歌,或者说诗歌选择了诗人。诗歌的责任和使命选择了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必然要求,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玉树地震……中国的大事件在呼唤诗人的灵魂和良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诗人用诗歌关注和表达,在各种抗震救灾活动中,都能听到诗歌的声音,这种声音,把民族的激情在深深地抒发。一大批和汶川、玉树地震有关的诗,出现在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诗歌在危难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于是无数的人被诗歌感动,因为这些诗歌含着热泪和真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无私。

汶川、玉树地震震碎了我们的心,尤其是诗人的心,从碎裂的心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责任和使命,震醒了所有的诗人们。我的诗人兄弟朋友们,拿起笔,用诗去记录时代和生命,用诗去和灾难战斗,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人民的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说“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怎么解?还有您怎么看待诗人的田园情结?

雁西: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在精神田园的结晶,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自然在艺术中的光芒,这种光芒可以永恒和穿过人类心脏。诗歌源自自然世界和田园境界的精髓,诗歌是独特的精神语言,关注生活和现实,发现人类世界内心的渴望与和平。而现实的大自然并未得到真正的保护,大自然正在被侵害,这是目前整个人类的忧患,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

在中国,自古以来,田园情结一直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闪烁,李白、陶渊明、王维等诗人的作品,就是因为其对田园的钟爱而文泽熠熠,留下了自然和时代的辉煌。诗歌重回自然和田园,是诗歌的呼唤,是时代的呼唤,是自然的呼唤,是构建和谐世界和崇高精神田园的要求。

现代爱情诗歌篇2

关键词:现代诗人;民间理想;民歌韵味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6-0153-05 收稿日期:2011-03-12

作者简介:郑娟,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210013

诗人也许是最具理想人格的一个群体。现代诗人尽管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动荡漂泊的环境中,但他们一刻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对未来世界缺乏蓝图和想象力的背景下,对民间的向往则是大多数现代诗人最实实在在的理想。

民间是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①即便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来探讨“民间”,也仍然时常会被困惑。而提及民间理想的精神形态,更是难以简单概括,也许它包括平民精神、自由精神、反抗精神、坚忍精神、乐观的生命态度等等,但民间文化形态中最核心的内涵应是它的“自由一自在”②。这种自由自在的审美形态使得民间文化呈现出最质朴的、单纯的、率真的、原始的和本色的审美特征。具体到新诗创作,民间文化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特质在参与现代新诗建构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一些层面,一是诗人会在文学作品中展示自由自在的民间社会以表达自己的民间理想,另一个则是民间文化的自由审美形态会带给新诗一定的影响。

一、田园牧歌里的想往

对自由自在的向往,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描述着理想中的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在《理想国》中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给我们描绘了他心目中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孟子也在其《孟子》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中的社会呢?通过对众多理想社会模板的分析,似乎那种远离政治中心和城市喧嚣的民间社会最接近古人的理想。也许,现实的民间社会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很残酷,也会有不可避免的苦难和不幸。但是,在民间社会中,生命的本能,那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原始的、朴素的生命力,会去顽强地战胜苦难,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民间的自由表现在民间社会,总是有其自己的生存逻辑、生活习惯,呈现出一种自在的状态,有着一定的自足性和完整性。在人们的观念中,民间社会中应该存在着最大限度的自由,最有可能过着那种理想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就难怪,古代士大夫中间一直有一种隐逸之风。许多官场失意的人退隐民间,希望能寻求到理想中的民间“桃花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四十岁时,辞官归隐,隐居乡野,过着躬耕自给、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令人羡慕不已。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了逃避理性社会中的种种利欲和丑恶,选择居住在湖畔,远离那“疯狂的人群”。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与民间文化形态中的自由具有某种一致性。这种带有个性自由的民间审美因素,被作家或诗人理解和接受,就会成为新文学中的内容。这种审美趣味指向民族自身的过去和民间社会的草根性(grass-root),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他们会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民间理想,同时,还会和带有个陛主义的“真睛自然流露”的诗学观融合起来,创造出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具有民间韵味的艺术世界。

现代新诗中有一些风格明朗、清新的田园牧歌,好像一股扑面而来的民间风,让人有种返朴归真的感觉。20世纪上半期是一段多灾多难、国运不济的时期。中国社会自古就有“礼失求诸野”的传统文化规律,认为民间乡野保存着传统的礼乐精神。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会很自然地让人怀念田园牧歌式的自由自在的民间社会。所以,民间社会安闲宁静、自由自在的画面,首先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刘半农的许多诗歌就有种山花野草般的清香,诗人由衷地喜爱民间文化,也真正在自己的诗歌中体现了民间元素。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一幅田园风味十足的画卷,这里没有让人压抑的苦难和忧愁,只有“世外桃园”式的悠闲和自在。暮色中,女人在灶下做饭,“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男人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而孩子们则在场上看月数星星。这是多么令人想往的农家生活画面!尽管清贫,但宁静而和谐,这也正体现了诗人的民间理想。刘大白的《春意》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在意境上十分相似,都描绘了民间社会自在安闲的一面,《春意》为我们展示了色彩鲜明的一副画面:“一只没蓬的小船,被暖溶溶的春水浮着”,一个短衣赤足的男子在船艄上划着,一个乱头粗服的妇人在船肚摇桨,她的左手还挽着个“红衫绿裤的小孩”。更动人的是他们还在谈着、笑着,小孩则在“左回右顾的看着,痴痴憨憨地听着,咿咿哑哑地唱着”。这春水浮动的船上人家,过着多么自由自在的生活,给人以清新、美好的感觉。刘大白也写过如《田主来》、《卖布谣》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但这首《春意》显然象征了作者所向往的民间自由自在的审美境界,这首诗歌在审美形态上也是质朴、生动、自然、本色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刘半农等人的诗歌思想浅薄,鲁迅先生曾辩护道:“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不如浅一点的好。”①所以,这些看似清浅的诗,却有难得的清澈,这也正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单纯与质朴。

自由自在的民间理想是许多作家的一个情结,就像小说家沈从文一直努力地在小说中营造一个美丽、淳朴的边城世界。民间的人情美、人性美、风景美、民俗美都是作者民间世界的重要内容。这些带有民间文化形态的内容已经成为作者灵魂的栖息地和永远的民间理想。诗人朱湘的一些诗歌也有着浓郁的民间风味,《摇篮歌》中,一位母亲安闲地给自己熟睡的孩子唱摇篮歌,这也只有在平静、自在的氛围中才可能有的场景。《采莲曲》一向被人认为是“古典韵味十足”,但它的民间韵味也同样十足。采莲本身就是一个蕴含诗意,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民间劳动场面。古典诗歌中就有多篇诗歌涉及采莲,著名的就有南朝乐府《西洲曲》、梁元帝的《采莲赋》、王勃的《采莲曲》等,采莲往往还与爱情有关,与民间社会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有关。而朱湘的《采莲曲》更给人一种轻盈的梦一般的感觉。“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

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民间社会的自在美在这里达到了极致,这也许就是忧郁的朱湘一直神往的理想境界!

如果说,在二、三十年代,自由自在的民间社会还只是诗人的美好理想,那么,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这完全有可能变成现实,尽管这只是相对自在一点的环境。尽管解放区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人们的心情是开朗的,前景是美好的。于是,解放区出现了许多格调明朗、乐观的诗歌,它们展现了解放区里一幅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生动画面,就像小说家孙犁笔下那些战争间隙里难得的温馨画面。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更增强了人们对民间自由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农民更希望能够耕作自己的土地,过上自由安闲的生活。在张铁夫的《土地的歌》中,太阳还没出来,农民就唱着小曲在田间耕作,“耕耘啊,犁面是完整的,/土地是湿润的但不粘犁,/绳套不缺,牛肚带是新的,牛梭光滑,/而牛是肥壮,体力饱满,不用鞭策”,“这里收获的――无论多少/将全归你们所有”,是啊!重新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焕发出了无限的激情。也许,解放区的民间社会带有更宽泛的意义,很少局限于一家一户,而更倾向于一种集体的自由和快乐。更多的诗歌为我们展示了延安的自由、安闲、欢乐的场面,诗歌《南泥湾的风光》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处处洋溢着欢乐与祥和气氛的劳动画面。而诗人李方立的诗歌《山野间的歌舞》,则是一副自由自在的民间狂欢画面,“山野间底广场上,/响着口琴声,/不知是哪个机关表演队,/在那里跳起了秧歌舞,/朝那里去的山路上,/沸腾着喇叭声,锣鼓声,/群众喧噪的前进着'/好像无数条江河,/哗哗地流向湖沼。……”解放区的这些诗歌无疑给了艰苦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以无限的希望。

二、民间恋歌里的寻梦

民间文化形态中的自由因素还影响了现代新诗的精神特征和审美形态。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民间文化的这一审美特征。早期白话诗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他们对民间文学的那种“率性而为、自由表达”的方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刘半农就指出,民歌的好处“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的声调,把最自然的情感发抒出来”①。周作人也认为“民歌的最强烈最有价值的特色是他的真挚与诚信,这是艺术品共同的精魂”②。国外的一些文学大师对此也有同感,托尔斯泰在晚年所写的《艺术论》中把民歌称为“最高级的艺术”,这是他从毕生丰富的创作经验出发而做出的评价,他认为艺术感染力的大小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他认为这决定于三个条件,是感情的独特性、感情传达的明晰性和感情的真挚程度。他说:“真挚是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个条件在民间艺术中经常存在着,正因为这样,民间艺术才会那样强烈地感动人。”③所以,民问文化形态中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特征和民间文学“自由、率真”的情感表达方式对新诗审美形态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于是,新诗中许多如民歌般质朴、清新、真挚的诗歌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五四”前后,《新青年》、《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群体发表的新诗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冲决一切罗网的自由精神。他们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活的文学”,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歌颂自由自在的生命,追求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技巧,而他们所追求的这种表达方式恰与民间文学有某种程度上的暗合。在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在创作上出现了周作人的《小河》、康白情的《草儿》、俞平伯的《冬夜》以及刘半农和刘大白等人的具有民间风味的诗歌。很显然,诗人们自觉吸收了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形态中的精神营养。

现代诗歌中有部分情诗最能体现诗人的这种民间理想,因为对爱情的追求最能代表对自由的追求。“五四”期间,婚姻恋爱自由是个性解放,追求平等自由的重要内容。许多青年人就是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婚姻恋爱自由而走上追求民主自由之路的。民间歌谣中则存在大量的情歌,用周作人的话就是:“民歌的中心思想专在恋爱。”劳动人民爱唱情歌,而且表达方式直白、袒露,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的婚姻爱情的追求。但是在旧社会,纯真的爱情往往遭到家长和封建势力的破坏,自由恋爱被看成是大逆不道,封建制度下的包办婚姻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越是无法得到的东西,越是激发人们执着地去追求。许多民间情歌大胆表露自己的爱情,这也是对封建势力的挑战与反抗。初期白话诗中的一些爱情诗,普遍是在表达对理想爱情的自由追求,在审美风格上则率真、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与民歌的韵味和表达方式极为相似。刘半农的诗歌《让我如何不想她》以类似情歌的缠绵调子,抒发了对意中人的热切思恋。诗情自然流露,情感质朴、真诚,这和许多民间情诗有着共同之处,可谓是深得歌谣真传,后来还被赵元任谱成歌曲,一度广为传唱。而同是思恋祖国的郭沫若的情诗《炉中煤》则风格豪放、情感炽烈,是感情到达沸点时的表露,这和刘半农情诗的质朴和率真显然不同。刘半农《瓦釜集》中的情诗就是模仿民歌的形式和格调写成的,可谓是情真意切,充满动人的韵致。在第四歌《姐园里一朵蔷薇开出墙》中,青年男子希望女子“勿送我蔷薇也送个刺把我”,原来为的是“戳破仔我手末你十指尖尖替我镑一绣”,为了能够肌肤相碰而甘愿受伤流血,把男女之情表现得热切而深沉,这也只是在民歌中才有的情韵。第十六歌《河边浪阿姐你洗格啥衣裳?》中,“河边浪阿姐你洗格啥衣裳?/你一泊一泊出情歌万里长。/我隔仔绿沉沉格杨柳听你一记一记捣,/一记一记一齐捣勒笃我心浪。”诗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情感,从洗衣激起的水浪,联想到心中的清波,用一记一记的捣衣声,来比喻对爱情的赤诚。这些村夫野老般的健康、素朴、粗犷的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灵性,也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真是大有《诗经》中“国风”的韵味。

要提及爱情诗,湖畔诗社应是一个最不容忽视的诗歌团体。他们以自由、自然的方式来书写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他们歌颂自然、母爱、友情,但歌颂最多的是爱情,他们的诗歌带着特有的清新、率真的风格。他们以少年的天性,自由地歌唱、随意地吟咏。冯文炳对他们十分赞赏:“首先我们要敬重那时他们做诗的‘自由’。我说自由,是说他做的态度,他们真是无所为而为的作诗了,他们又真是诗要怎么做便怎么做了。”①所以,他们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特色,无论写什么,都追求本色和自然。正如朱自清所说:“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②而这恰与民间歌谣的审美特征极为相似。

湖畔诗社写的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爱情诗,他们的爱情诗在表现追求恋爱自由,个性解放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不少优秀的爱情诗,但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主要的表达方式多是借物咏情的含蓄,少有大胆直白地袒露心曲的

作品。正如朱自清所说:“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白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隋而歌咏爱情的没有。”③湖畔诗社的情诗在表达上坦白直率、无所顾忌,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传统束缚,与古典情歌的含蓄不同,倒是和民间情歌的表达方式如出一辙。湖畔诗社的许多诗歌真实地表达了获得爱情的幸福,如汪静之的诗中“伊的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伊的眼》),“我苦恼忧郁的一切,/都被伊的歌声洗净了。/我全体的神经纤维,/都活流着生之乐趣呀!”(《愉快之歌》)诗^们把爱隋与“自由”和“解放”看成是一体的,是个J陛解放的重要部分。爱情是人之天性,爱情不能自由,其他的“自由”也是空谈。在人性普遍受到压抑的封建社会,自由正常的爱情只是一种奢望。湖畔诗社的诗歌所歌咏的爱情都是民间社会自由自在的理想爱隋,这里没有门第的悬殊,没有金钱的干扰,有的只是男女平等的纯真爱情。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没有平等的爱情,而湖畔诗社则公开表露对异性的崇拜与爱慕。如“我没有崇拜,我没有信仰,/但我拜服妍丽的你!/我把你当作神圣一样。/求你允我向你归依。”(汪静之《不能从命》)。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也有同样的特点“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的镇日流,/率真地长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湖畔诗社的爱情诗让我们想起了现代诗中的其他风格相异的爱情诗,新月派的爱情诗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象征派的爱情诗以忧郁和感伤为美,九叶诗人的爱情诗则沉重而残酷。只有湖畔的爱情诗格调明朗乐观,大有民间情歌的神韵,这也正体现了部分现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民间理想建构。

三、品之不尽的民间韵味

现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构建理想的自由自在的社会,深刻地折射出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心理以及对现实中国所处困境的忧虑。他们站在民间的立场上肯定民间社会的生存方式和伦理精神,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现代诗人深刻地认识到处于“民间状态”的活力所在,民间一旦摆脱了观念形态的压抑,就会获得个人精神自由生长的无限可能,这也正体现了他们的现实关怀与精神追求。

在现代小说创作中,沈从文的小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纯朴、自在的民间审美世界,表达了他的民间理想。这和一些诗人在诗歌中展现的民间自由自在的画面和淳朴、真挚的民间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世界的动荡和残忍,更让作家去怀念具有古朴民风的天然、和谐的民间世界。对于民间文化形态,不同作家的态度并不相同。“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作家,面对民间文化形态的态度就极其复杂,乡村民间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愚昧、麻木、狭隘、自私等面目出现。如“五四”乡土小说就主要以文化批评为主,对封建思想的腐败、落后面进行彻底揭露,抓住民间文化的消极落后面,进行无情的批判。但沈从文、废名以及一些新诗人,却发现了被历史遮蔽的另一层面,也就是民间文化的另一种特征――自然、淳朴、富有生命自由的活力。这种精神特质的最高境界只能是审美的,它带给文学作品的也必然是美的境界。

民间文化形态中所蕴藏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品格,影响了部分新诗的精神特征和审美风格。在现代新诗众多风格各异的诗歌中,它们独具清新、自然的品格,有一种令人神往的民间韵味。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是一段多灾多难的时期,在持续不断的革命和战争中,在颠沛流离的生活背景下,诞生了许多主题沉重、风格沉郁的诗篇,如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中国诗歌会”的诗歌、“七月诗派”的诗歌等等。同时,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也诞生了许多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以抒写知识分子一己情感为主的诗篇,如“早期象征诗派”诗歌、“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当然,也还有许多兼顾两者的诗篇。而受到本土民间文化影响,抒写田园理想、牧歌情调,带有自然、质朴、率真的民间韵味的诗歌在其间却是韵味独具。

现代爱情诗歌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1.引言

现代诗歌的形式比较自由、音律较为灵活、情感较为深厚,主要通过感染力较强的文字形式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对读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虽然能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但是对现代诗歌的知识点却难以了解[1]。本文通过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学魅力,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2.1了解背景,拓展阅读面。

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进行详细的讲解,还需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寓意等)进行讲述,从而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有关诗歌的影片或者歌曲,来深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通过播放影片《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波涛汹涌、万丈狂澜的景象,并通过欣赏赞歌《黄河颂》来体会当时作者创作时慷慨激昂的情感[2]。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作者歌颂黄河的深意,同时强化爱国精神。

2.2吟诵诗歌,感受情感美。

在初次朗诵现代诗歌时,我们只能简单地掌握其基本音律和表层含义,不懂作者创作的深意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也成了现代诗歌教学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增进对诗歌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诵我国现代诗歌代表人之一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时,初读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首主题为爱情的诗,再次朗读时则可以了解诗歌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具有象征意义诗句的含义,经过反复的朗诵才能了解“橡树“与“木棉”的爱情观念,体会作者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情投意合的爱情观念[3]。在朗诵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3发挥想象,体会意境美。

现代诗歌文字虽然简洁,但却很抽象,存在很多的象征性词句,让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教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对诗歌中的“山”含义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好像自己就是诗歌中爬山的人,吃力地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山”所体现出来的沉重感。又如《秋天》一文展现的是乡村秋季的景色,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好像看到了乡村的农舍,捕鱼渔船,还有幽静的山谷[4]。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4创新思维,尝试诗歌写作。

“学以致用”充分说明了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要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模仿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一方面巩固课文知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理想》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以母爱为创作主题写道:“母爱如雨露,滋润我的心田/母爱如阳光,温暖我的心怀。”这些语句虽然略显幼稚,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不仅提高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而且掌握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

2.5重视引导,提高鉴赏能力。

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现代诗歌的鉴赏部分也很重要。很多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虽然能够理解诗歌大概含义,并将整首诗歌背诵下来,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并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现代诗歌考试中,学生对于诗歌赏析部分很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5]。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充分思考,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想法。这些形式让学生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鉴赏技巧,使其在做现代诗歌鉴赏题时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吴畅.浅析中学语文之现代诗歌教学[J].科技信息,2011,9(19):89—90.

[2]王品玲.诗意语文对现代诗歌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1,34(09):76—77.

[3]徐希建.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探微[J].文理导航(上旬),2011,4(10):86—87.

现代爱情诗歌篇4

诗人戴望舒的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文学营养主要是,当时流行的欧洲小说以及鸳鸯蝴蝶派的作品。1923年夏,他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和浪漫派诗人雨果等人的作品,后与施蛰存创办《璎珞》旬刊,并开始正式发表诗作。1928年成为水沫社和《现代》杂志的作者群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之后又赴法国、香港求学,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理事。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本侵略者以抗日罪名下狱,数月后获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他再度回到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被推选为作协诗歌工作者联谊会理事。1950年2月28日,年仅45岁的戴望舒与世长辞。他一生收录成辑的诗作仅有93首,先后出版有《我的记忆》(1929年)、《望舒草》(1933年)、《灾难的岁月》(1948年)三本诗集,《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后由作者合编为《望舒诗稿》于抗战前出版。此外,戴望舒还有一些集外诗作和研究古典小说的文字,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在译介法国和西班牙文学方面作出过成绩。

二、诗歌的感情至上

戴望舒的诗歌感彩比较浓厚,诗情是戴望舒的核心思想,他理解为“自己的情绪应该通过诗来表达,让人理解为一种东西,诗情是新诗最重要的变化,字句不是最重要的。因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它的诗很注重情感的表达,所以与浪漫派的诗人相同,但也有区别,他的诗歌不像浪漫诗人那样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真实经过想象而得来。不仅通过自然、清晰、朴素的表达达到美学原则,还重视联想的作用。虽然想象的作品很多,而且存在许多的诗人,但是由真实在通过想象而来的作品是少见的,正好体现了象征派诗歌的特点,从而为通往象征派的境界提供了方法。戴诗“由真实经过想象”所产生的诗情一般有几种契合方式,物物的契合、物我的契合、生活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例如《款步》是典型的物物契合方式,“这里,鲜红并寂静得,与你的嘴唇一样的枫林间,虽然残秋的风还未来到,但我已经从你的缄默里,觉出了它的寒冷”,诗中表达的是从女友的沉默中察觉出枫林的寒冷,是想象的真实体验。还有其他的形式,如《乐园鸟》、《古神祠前》、《我的记忆》、《夕阳下》等则是主体与客体、物与“我”契合的诗歌。又如“远山啼哭得紫,哀掉着白日的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的一角,那一片清风”(《夕阳下》),诗歌将客观的外物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通过自身的情感,将自然风景的结合,表达出神游自然天地间时情与物融,使外物也浸染上作者哀伤沉静的主观化痕迹。如《我的记忆》的主体在诗人的想象幻觉中脱离主体而化为酒瓶、花片、粉盒、笔杆等缤纷事象,其实是诗人心灵的客体化。第三种的大情与小情的结合,所占的比例也很多。如《雨巷》主要描写的是一个青年失恋的苦恼和悲伤,但是实质上是表达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对理想不可能实现的失望,还有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另外《单恋者》、《烦忧》也都沟通了个人的内心波动与时代的血雨腥风,达到了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的沟通与复合。下文将分析戴望舒诗歌创作转向的三个阶段。

三、爱情主题

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爱情主题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与他早年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直接的爱情诗如《不寐》、《我的恋人》。将其他人生感受与爱情体验结合在一起,如《雨巷》。初恋的影响使他写下了《路下的小语》、《林下的小语》;由于对爱情的渴望和执著,他同样写下了《百合子》、《八重子》、《村姑》;再后来出现的感情不和,写下了《过时》、《有赠》;最后婚期的推后,导致其诗中出现孤独者的形象。爱情和他的梦想是诗集《望舒草》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重要的声音。戴望舒不仅表达着爱情的甜蜜和忧伤,还将深刻的传统文化融入诗歌之中。诗人所描写的爱情不是那么的很有激情、高昂,并不是像许多诗人那样对爱情表达热烈,而是对爱情的描写非常隐讳、朦胧含混、欲说还休,表现出一种古典的情趣,不像现代的知识分子那样对于爱情的开放,而像古代的士大夫那样的含蓄、内敛。所以这个意义上,戴望舒的爱情诗中的情感表达还不如“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湖畔诗派”彻底,传统的“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文化心理始终在他心中存在。因而戴望舒诗中的爱情不是男欢女爱的表达,不是惊天动地式的表达,而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细细的流露,爱情是一种优雅的感情,也同样是多情、感伤的自我形象的体现。对于爱情的情感态度在戴诗中同样是比较传统的,爱情就像是一块不容亵渎的神圣领地,在其中依然可以看出寻求着爱情的永恒;爱情的表达方式不像其他的诗人那样激情、奔放,而是像大家闺秀那样的含蓄,体现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方式。无论是眉目传情中的微妙,还是争吵碰壁之后的哀伤,都是体现的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让人联想到对月饮酒哀伤的传统书生。所以,在其诗中看到的人物不仅具有古典性格的多情才子,还具有多愁善感的文弱书生的性格,这也为后来诗歌创作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四、忧郁的主题

在经历过早年的对爱情的追求后,现实生活的影响逐渐使他失去了激情。因而诗歌的创作发生了转向,即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已经由爱情转向为对自己现状的忧郁与伤感。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戴望舒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上海,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就有都市化的影子,表达的情绪也是关于都市的。在现实中,因为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失败,即使是在绚丽多彩的都市,戴望舒也对其失去了期望。这就使他对于理想、存在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所以诗歌转向为孤独和忧郁的主题,戴望舒的诗中很少直接对都市的繁华景观和现代生活作近距离的观察和表现,即使有些关于大街、酒场、舞会、等都市景观的描写,但是总把都市的浮华与个人的忧伤形成对比。如《单恋者》中,诗人描写的是黑暗的街头、喧嚷的酒场、的媚眼,“我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在烦倦的时候”踌躇在“暗黑的街头”。还有在《昨晚》中,诗人描写了“一次热闹的宴会”:“零乱的房里”,摆放着来自巴黎的“粉盒和香水瓶”,残醉的洋娃娃“撒痴撒娇”,跳着“时行的黑底舞”。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参加晚会,而是以一个第三人的角度去描写的,从而想象宴会后的凌乱场景想象了这幕都市夜晚的狂欢。在诗歌中表达的是对于都市浮华的短暂和永恒的人生的悲凉之间的感慨和感伤。而《百合子》、《八重子》、《梦都子》则分别描写了三个在异国都市中的日本。百合子描写的是身处于“百尺的高楼和沉迷的香夜”,却怀有“怀乡病的可怜的患者”,“度着寂寂的悠长的生涯”,“茫然地望着远处”,“因为她的家是在灿烂的樱花从里”。“八重子是永远地犹豫者”,描写的她总是“萦系着渺茫的相思”。梦都子则是把口红、指爪“印在老绅士的颊上,刻在醉少年的肩上”,不仅会“撒娇”,“放肆”,还有“忤逆的心愿”。这三个身处他乡的女性在欢娱的背后藏着对家乡的思念与自身状况的忧郁。这不仅体现诗中人物对于家园的思念,还体现诗人自身的难以排遣的情结。

五、悲愤的主题

现代爱情诗歌篇5

【关键词】诗歌诗歌翻译发展分行字数

一、诗歌翻译的前奏近代诗歌翻译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现存的中国古诗英译本,有外国译者译的,也有国内译者译的。这个时期的翻译文学,一般以小说为主,诗歌翻译比较少。主要由1864年清朝外交官董恂翻译的第一首西洋诗――美国朗费罗的《人生颂》。梁启超翻译的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名作《哀希腊》,它是拜伦诗歌在中国最早的译文。严复翻译的英国诗人蒲伯和丁尼生的诗,由于译诗以“信、达、雅”为准则,至今还为人称道。而1909年出版的由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大大开拓了中国读者的眼界,使中国青年了解到西方诗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二、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开创期

从“五・四”开始,70年的翻译实践,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形式方面,存在各种不同的主张和流派,主要有一下五种:(1)译成散文;(2)译成自由诗;(3)译成半自由体;(4)译成中国古典格律诗体;(5)译成现代汉语格律诗体。

三、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中期

从“左联”成立到抗战开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左翼文学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翻译的主要诗歌作品有:匈牙利的裴多文和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两位爱国诗人的作品翻译的较多。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青年,无疑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四、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后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翻译作品范围非常广泛,从西欧古典诗歌到当时反应战争题材的诗歌作品,从遥远的古希腊诗歌作品到当时还没有自己祖国的犹太民族诗歌作品,翻译诗作可谓琳琅满目。

五、aRed,RedRose赏析

英国农民诗人彭斯的《aRed,RedRose》在我国广为流传,迄今已有多名翻译家将其译为中文。作为前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彭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诗《aRed,RedRose》。诗中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爱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原文:aRed,RedRose

omyluveislikeared,redrose,

that'snewlysprunginJune;

omyluveislikethemelodie

that'ssweetlyplayedintune.

asfairthouart,mybonielass,

Sodeepinluveami;

andiwillluvetheestill,mydear,

tilla'theseasgangdry.

tilla'theseasgangdry,mydear,

andtherocksmeltwi'thesun;

andiwillluvetheestill,mydear,

whilethesandso'lifeshallrun.

andfaretheeweel,myonlyluve!

andfaretheeweelawhile!

andiwillcomeagain,myluve,

thoughitweretenthousandmile!

苏曼殊先生译本:颖颖赤蔷靡,首夏发初苞,

恻恻清商曲,眇音何远眺。

予美谅夭绍,幽情中自持。

沧海会流枯,相爱无绝期。

沧海会流枯,顽石烂炎熹。

微命属如缕,相爱无绝期。

掺祛别予美,离隔在须臾。

阿阳早日归,万里莫蹰踟。

苏曼殊先生以五言古诗体来译,形式规整,词丽律严,译诗从首句到句末并没有追求与原诗在言语、句式、风格上对等。但译文中多处文辞古奥,给读者造成阅读的困扰,也妨碍诗意的流畅表达。

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走的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成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哪怕千里万里!

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是对每行的字数进行限制,不超过十三个字,形式接近半自由体。王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做到以诗译诗,所以译文保持韵脚,形式上也力求接近。“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和“太阳将岩石烧成灰尘”特意替代了“海枯石烂”的陈词滥调,以一种清新的感觉使读者眼前一亮。

综上所述,从诗的不可译到可译,从古体诗到现代格律诗,中国诗歌翻译艺术和理论已渐渐成熟,译诗质量也日趋提高。

现代爱情诗歌篇6

1984年我旅行大兴安岭,结识了孙伊斌,可说是我北国之旅的一大收获。他家住在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有樟子松的地方”),此小城是莽莽大兴安岭林海的门户,当年我们在一起吟诗饮白酒,我曾戏称是“山城、狗城、木头城”喻该城三物之多。北纬50度的天空蓝且湛,天空云团无数,是祖国北疆景色极佳之地,他的烧木柴的平房就坐落在加格达奇北山脚下,院子里堆着木拌,后院生杂草,但他的书奇多,可谓有藏书癖,他天生极其的幽默,会整天令你捧腹不已,可是一谈到文字,厚重的镜片后,眼睛明亮了,情绪也极其柔和。他爱激动,也爱饮酒爱吟诗,爱读书,交友,重感情,是我所见富有涵养和特点的土生土长的当代北国的文化人,我认识他时,他早在极北的深山小站劲涛当过养路工,当知青八年,后来又到报社当了校对员,编辑。

我们一起在山中漫游,使我十分感激,没有这些友谊,我将对属于祖国北部大自然最美好的许许多多东西无缘了解。他懂得白桦,黑桦、安山岩、地质构成、原始部落,特别是对野生动植物有许多学问。他的许多诗都写过兴安岭的花、草、森林,特别是河流和山脉。他的诗作最早我看到是一些散见篇章,仔细地剪贴在大本子上。他以写诗为主,也写散文,随笔,小说、报告文学,他研究过大兴安岭土地危机,森林保护、污染问题等,但我们在一起谈的更多的是诗歌,外国新诗,古典诗词,更多的是当代的诗歌。谈到北岛、梁小斌地域诗歌的特色、友谊、情爱和文学,商品观念和意识流,美丽大自然和绘画艺术,海阔天空。

也许由于我长年生活在城市,对地域差特别感兴趣,而他则亦如此敏感,长年生活在山城,渴望了解城市文化,我们谈过什么是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诗人及诗歌,什么是祖国文化中当前最需要挖掘发扬的东西,森林中有一种稳定和坚毅,大山的性格,有一份豪爽,如烈酒的味道,有一份静幽,如峡谷的泉流,我想籍这些我可以窥见一点北国诗人的源泉。谈到真正北国诗人得有酒,酒似乎是山里文化之一,酒中浸泡着一种原始的力量,纬度的力量,高度白酒中标志着地域的经济和发达的水准、封闭和停滞状态,但酒文化都是英勇与豪壮,因为在这里诗歌这古老歌吟和原始林的毁坏一起开拓着。

我生活的东北中部省会城市已有百年文化史,而兴安岭则更年轻的很(大兴安岭1964年开发,再以前也许有许多部落文化,及一些文化初痕)依我看它的文化真正蓬勃期应是八十年代,它的许多真正标示着地域文化水准的版画、诗歌,小说等均多数产生于这十年中,以前是它的铺垫期,从诗歌意义说,这十年之前是本地区寥若晨星的“第一代诗人”及诗歌的市场,而这十年则拥有第二代、第三代的萌芽了。依我看成熟的较好作品应属于第二代,它产生了一批积极而有影响的青年作品,他们并始用真实的、非“正统”或传统的诗歌式眼睛看待生活,追求情绪的真切,既通过诗人单个整体世界的表述,来表达客观,结合以带有浓厚地域的抒情之优美和缓慢,而形成“兴安岭上诗歌”的特色。他们的诗歌开拓了一块虽粗糙,但是崭新,并对未来是有无限诱惑和发展性的新疆土。这一点将来会从历史文化的回眸中看清。

大兴安岭地域的诗歌,我多读过,我喜爱那淳朴敦厚、不拘的情怀,喜爱那些沾着山里新生活露水的天然语句,有时我不把它们当纯诗歌来读,因为山里的生活,岁月,自然和历史即构成了诗的要素,而它们之间又密不可拆。换言之,我是通过许多兴安岭的诗歌来了解这块土地、远山远岭的,因此而热爱上了它。但从纵和横的联系上看,它们和1979年后席卷大陆的当代诗浪潮所扩散的余波影响,更有密不可分的现代水乳交融,寻找它的源流不需探古访幽。孙伊斌的抒情诗,当属第二代诗歌作者的行列。他的诗主特色是重情,情绪之多,写生活层面,也写人,人的命运,友谊,大胆的爱情,山中的困惑、酒、文化、沉思等,可谓从“第一代林区诗”写法上前进了一步,从纯歌唱生活的抒情夜莺之声转入时代格调,即努力接近当代与身边的心灵交响(纵然这交响仍然不甚繁杂,但它已是有些“万花筒”的味道了)如他抒写浓浓的,有些如胶似漆的友谊(这种友谊在大城市中已消逝了):(:)

“相聚酿一壶北方的恩赐,

醉成一席晚霞般的餐桌”

而朋友们的友谊

“一生难遇,一遇却是永享”(《紫色北极光》)

他的白夜,森林之光在遥远边陲闪亮着,“黛色午夜唱男子汉壮行之歌”;描写爱情的渴望、大胆,及与青年男友的同路:“如火如荼的夏天/陪你到新辟的苗圃去读恋爱/我躲的远远,企图偷觑到一个吻”(《同路人》),当年大胆的“爱”的题材刚刚解禁。而浩瀚林莽,苍苍兴安岭千山万山,则常使他笔调峰回路转,但他更倾注于许多情感于生活,如今的,他感受过的,活灵灵的林区生活,如送友人时“一种生的无奈/随友情在无名高地开出希望”(《北方,有一个梦》)他也曾试图通过描绘一位老森林诗人,来描绘出自己,虽然不甚成功。他写赤裸裸的林区日子“冻冰的罐头是妻子不在家时的酒肴”从不隐瞒酩酊大醉、以酒度日的不文明劣习,但他亦常酒后“骑圆了白行车”去看旧友,而“一杯茶,泡懵了思绪”(《君子之交》)这种古老如苏东坡时代的日子节奏徐缓。可以说,以前还很少有人(特别是第一代林区诗歌)写出过这种“生活的真实”,它美丽,又丑陋、粗野、又掺和了文化气味。

也许,世界上有千百种生活的方式,因之,也就产生了千百种不可替代的情感、思绪,但却每一种是一幅幅独特的风景画,或大、或中、或小,但却引逗人去观察、理解、甚而喜爱,在《高峡毋忘我》、《少女的祈祷》等辑中有些许纵情、大胆、而又多思虑和梦呓的追求,活脱地,虽不完整,有些纹理纵横地层现当代林区生活画面:“带着纯真的心/和不忍折断的苦痛”(《勿忘我》)迷离扑朔的现代情爱的苦涩之滴已落达僻远,现代人的多向性正在这里演变。单纯、古朴、犹如粗糙原始壁雕的风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少女的祈祷》也许它更该叫《森林的祈祷》吧?伊斌的诗歌,也许在艺术上,主题表述诸方面还有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探讨余地,但我觉得更多表达的,还是尚属处于交替状、过渡状的现代林区生活,在森林里遨游,人有一份仙游醉态,诗有一份情寄幽然,想念朋友时“弯弯累枝上挂着成熟的果/面对以往,我们憨厚的一笑/哦,朋友常常是音讯杏无”(《朋友常常音讯杳无》)而把思念“流进北纬五十四度的山月”吧,相聚日“烫热一杯酒/’酒香弥漫着雨后斜阳”。

现代爱情诗歌篇7

诗歌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昫、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font>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以海子等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21世纪开始了,诗歌似乎还未复苏.不过她的春天到来不会太远!

现代爱情诗歌篇8

摘要:约翰·邓恩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先锋代表,其爱情诗也因独特意象的运用受到追捧。爱情诗《歌》中邓恩巧用各种意象,产生陌生化效果,增强诗歌的艺术感。

关键词:《歌》;意象;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1.引言

约翰·邓恩(1572-1631)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先锋代表,他的作品主要包括诗歌、书简和布道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爱情诗歌。多恩的爱情诗歌独辟蹊径开创了诗歌先河,充满奇特的意象,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诗歌意象以语言为载体,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而诗歌的创作就是诗人将客观事物转化为意象,使主观情感通过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再现。在诗歌创作中,邓恩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创新,摒弃了陈腐的比喻,运用新奇的意象,通过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拉长了审美的时间,给诗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产生陌生化效果。

2.意象的陌生化效果

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却使用了“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言的就是一种陌生化手法。正是因为通过这种陌生化手法,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变得奇异,从而使读者有惊奇的。同时,“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由什克洛夫斯基(VictorShklovsky)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强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17世纪诗人评论家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在1693年评论邓恩时写道:“喜用玄学,不仅在他的讽刺诗中如此,在爱情诗中也如此。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辨,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在爱情诗《歌》中,邓恩借助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奇特的意象和夸张等使行文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这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达成某种契合,它们都侧重感觉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强调艺术技巧在增强可感性上的重要地位。

《歌》是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诗中,邓恩对女性的朝三暮四和见异思迁进行了讽刺。这一主题在艺术创作上十分常见,但在《歌》中邓恩巧妙借助多种艺术手段让陈腐无趣的主题改头换面,赋予语言新奇感和惊奇感。邓恩主要借助奇特的意象进行创造性地破坏,将《歌》中熟悉的事物和情感陌生化,使该诗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诗人在第一小节中将多种奇特的意象“陨星”、“人形草”、“魔鬼的脚”、“美人鱼歌唱”和“风”并创造性地将它们组合。这几种意象看似毫无关联,“陨星”属于现代科学的领域,“人形草”和“风”属于自然科学,而“魔鬼的脚”和“美人鱼歌唱”则为古代神话传说。这几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组合到一起,使人摸不到头脑。诗人为何要选取这几种相隔甚远的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恰恰是这几种奇特的意象和意象的奇妙组合体现了诗人的智慧所在。

实际上,邓恩巧妙运用这几种意象表述了一系列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将不可能具体化。就“陨星”而言,没有人可以抓住一颗陨落的流星。“人形草”指的是“蔓德拉草”,这种草的草根形状极像人体,下部劈开,像人的两条腿。因外形与人相似,诗人将“人形草”比喻成女人,但让一种植物孕育胚胎却是极度不可能的。一般认为,“魔鬼的脚”状如鸭掌,整个脚掌连在一起或者状如牛羊等的蹄子。世界上没有人有足够勇气接近魔鬼,将魔鬼的脚劈开。因此,该意象再次传达出一种不可能。“美人鱼歌唱”则指的是希腊罗马神话中半人半鸟的海上女妖塞壬(Siren)唱的歌声。塞壬可以发出美妙动听的歌声,航海者听到后会被歌声迷住,触礁遇难或者受到蛊惑,流连忘返,不思行进,最后饿死在海上。因此,没有人可以听到塞壬的歌声而不受蛊惑。“风”这一意象出现在很多诗歌中,但在这首诗中,“风”这一意象使用的目的却打破了常规和人们惯常的思维。这一意象表达了一种不可能。虽然风可以将散播种子,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生长,但却不可能让人的地位提升。

由以上可以看出,诗人抓住了这几种意象的共同点,即完成这几种事情的不可能性将科学领域的意象与神话中的意象巧妙结合。但同时这些由普通语言构成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却打破了常规。“陨星”是一种平常的自然现象,它代表着稍纵即逝的时间概念和人们许下的美好愿望,但在这首诗中却表达了一种不可能性含义。因此,该意象打破了常规,使整首诗变得独特而新颖。虽然国内读者对“人形草”不熟悉,但是对类似人形的植物,如人参等却很了解。人们惯常的理解是人参代表着长寿健康。但邓恩将这一意象的含义陌生化,让植物孕育生子。在很多读者看来,这种思维方式不可接受,这也是邓恩在新批评以前受到抨击的主要原因。但他对意象的奇妙运用,他“古怪”的思维,却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正是他的诗歌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的原因。他打破常规,提出让植物孕育后代,这挑战了人们的传统惯常的思维,创造了奇特的艺术感觉。在表达不可能时,人们惯常思维是摘星星,摘月亮这样的行为。而邓恩却使用了神话中“魔鬼的脚”这一意象。这一意象首先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因为人们会使用“魔鬼”这一意象来说明邪恶势力和黑暗。而具体到魔鬼的某一个部位,是非常人所能及的。因此,该意象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陌生、分辨不清的感觉,造成陌生化的效果。“美人鱼歌唱”的意象取自希腊罗马神话,它常用来指蛊惑人心的事物。在《歌》中,这一意象却表明了一种不可能的情况,了人们对该意象的惯常理解和常规认知。总之,这几种表达不可能的意象的选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和感受,使人们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与此同时,这几种意象的奇特组合,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拉长了审美体验。现代科学中的“陨星”,自然科学中的“人形草”和神话中的“魔鬼的脚”和“美人鱼歌唱”被糅合在一起,现代的理性和古代的迷信思想进行碰撞。反常规的组合一开始让人感觉摸不到头脑,但随着认识的加深,却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的艺术感觉和艺术之美。

诗歌中各种神奇意象的奇特组合打破了人们惯常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将诗歌语言与普通生活中的语言区分开来,赋予诗歌一种特殊的气氛,使读者产生新奇的、非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3.结语

约翰·邓恩的爱情诗《歌》能够与众不同、个性鲜明,一系列奇特意象的应用和组合是一个重要原因。《歌》中的意象不仅产生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加深了审美难度和审美体验,而且意象为主题服务,烘托了诗人对不忠实于爱情的痛恨和怒斥。由此可见,运用意象含蓄地表达爱情比直白的表达方式更耐人回味,也更具艺术上的可读性和审关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

[2]李正栓.奇想怪喻,雅致入理[J].北京大学学报(语言文学专刊),1997.

[3]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正栓.玄学思维与陌生化艺术——约翰邓恩《跳蚤》赏析[J].名作欣赏,2005(8).

现代爱情诗歌篇9

关键词:鱼玄机诗歌史料价值

鱼玄机,长安人,晚唐著名女冠诗人,有诗集一卷,诗歌50首,主要收录在《全唐诗》中。因深受唐代文教、道教这“两教”潮流影响,鱼玄机在诗歌创作上能不受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突破闺阁世俗,诗歌题材多样

鱼玄机的诗歌突破了女性诗歌闺阁世俗,取材比较宽泛,内容较为丰富。

(一)别具特色的酬酢诗

女冠诗人摆脱了家庭及世俗的伦理羁绊,可以自由地选择社交对象,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是她们最喜欢结交的一个群体,而一些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也乐于与女冠交往。正如时人皇甫枚《三水小牍》所云:“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或载酒诣之者,必鸣琴赋诗,间以谑浪,学辈自视缺然。”①鱼玄机与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数名文士均有往来,相互用诗传情。如《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左名扬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冬夜寄温飞卿》,《寄刘尚书》等便是与当时文人雅士交往中创作的酬酢诗。

(二)情真意切的爱情诗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鱼玄机的不少诗歌与爱情有关,如《春情寄子安》、《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等大都为独自远游途中向丈夫李亿倾诉浓浓相思情的诗歌。

(三)题材多样的其他诗歌

鱼玄机现存诗歌中还有一些以咏怀咏物、记游写景、代人悼亡、走仙访道、褒扬同性和体育运动为题材的诗歌。咏怀咏物诗主要有《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卖残牡丹》等,主要展现了玄机不甘埋没的不平之气和自信、勇迈情怀;记游写景诗主要有《题隐雾亭》、《江行》、《过鄂州》、《夏日山居》等,体现出鱼玄机潇洒闲逸、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代人悼亡诗主要有《代人悼亡》、《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超越女性身份代拟男子之音,蕴含对婚姻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走仙访道诗具有超尘脱俗的意趣和若隐若现的方外色彩,主要有《访赵炼师不遇》等;褒扬同性诗格外出色,以《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为代表,利用诗歌真诚赞美女性;还有一首体育运动诗――《打伦鳌罚显示出诗人的兴趣爱好,展现了诗人的青春活力。

二、书写多舛人生,史料价值较高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与生活关系紧密,艺术源于生活。不少文学作品直接用来抒情言志,反映生活。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很多诗歌都是诗人书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切身感受,为真人、真事、真思想、真感情,用作史料,可信度较高,史料价值较大。

(一)有利于研究古代妇女史

我们通过玄机诗作搜集到不少关于她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对外交往、求仙访道的真实材料,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古代妇女史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1.对于认知唐代婚姻制度具有一定价值。玄机出身长安里家,家庭出身卑微,按照当时封建礼教、法律有关规定,不得嫁给有身份、有科举出身背景的李亿为妻,只能屈身为妾。在封建家庭中,小妾地位低下。为了能和爱侣长相厮守,守护神圣爱情,鱼玄机含悲忍辱,对李亿之妻步步退让,甚至希望通过独自远游的形式缓解家庭矛盾,最终事与愿违,还是为大妇所不容,李亿爱衰被弃。可见唐代社会所推崇标榜的门第婚姻给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女子带来的不幸。

2.对于了解唐代女冠生活具有一定价值。入道后鱼玄机成为一名女冠,唐代社会,女冠相对于普通妇女,生活更为自由,可四处游历,结交异性,但生活依然没有保障。鱼玄机在《遣怀》诗中对自己出家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闲散身无事,风光独自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从鱼玄机与当时文人学士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交往的酬酢诗中,可得知唐代女冠身份特殊,可自由结交异性。从分析鱼玄机后期诗歌《和人》“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得知,唐代入道女冠虽然享有一定优待,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没有知音相助,入道女冠生活没有保障,无以生计的鱼玄机要依靠典当绣衣勉强度日。可见入道女冠的实际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潇洒风光、有保障,无后顾之忧。

3.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妇女在历史上长期以受压迫、受歧视的弱势群体存在,只有极少部分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妇女能主动反抗男权社会、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鱼玄机在《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中写道:“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当发现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无人欣赏之时,她完全站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表面看似怨恨自己为“罗衣”,实际怨恨的并非“罗衣”,而是当时的男权文化秩序,流露出诗人对女子无权参加科举考试的怨恨,显示出其要求男女政治上平等的愿望,这在中国古代妇女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以“无价宝”对比“有情郎”,以“易求”反衬“难得”,在鲜明对比中突出女子追求真爱的艰难和对爱情的重视。但是,诚然如此,鱼玄机认为,女子不应屈服于命运,要有勇气与命运抗争,主动追求幸福。“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赠邻女》)自己能爱慕才貌双全的宋玉,又何必怨恨薄情寡义负心的王昌。薄情寡义的男人,女性不必眷恋,也不必怨恨。女性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有思想、有主见,主动争取,就能在爱情婚姻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终能收获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鱼玄机真不愧为女冠中具有女性意识的杰出代表,在外力的催发下,她自身萌发的进步爱情婚姻观和价值观超出了同时代其他女性,闪烁着耀眼光芒。

通过解读玄机诗歌,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受唐代社会宽松环境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唐代妇女的思想意识不同程度地觉醒复苏,鱼玄机的部分诗歌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生动反映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鱼玄机早期曾创作一首运动题材的诗歌――《打伦鳌罚骸凹嵩簿换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全诗描述了当时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击鞠丸。介绍了碌耐庑魏痛蚍ǎ鞠丸外观为圆形,拳头般大小,表面由八块尖皮构成;由两支露釉鲁≌相用鞠杖击拢击氯朊沤械贸铩8檬生动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三)真实再现鱼玄机的生命历程

现存鱼玄机的生平史料极为有限,新旧《唐书》等官方史书均无记载,其他作品记载较为简单,以唐末皇甫牧的《三水小牍》最详。

别林斯基曾经说:“感情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歌。”②情感的困惑、无路的彷徨是人类普遍的痛苦,而精神的愉悦、伤感才是诗人作为个体最真实的心灵体验。身为女性,鱼玄机经历坎坷,感情丰富,能借助手中生花妙笔将自己的生命历程、内心感受记录下来化作情真意切的诗篇,这些诗篇有机组合,形成她较为完整的爱情、生活、思想史,基本可看作其短暂一生的缩影。尤其是她的爱情诗写得十分精彩,既真实细致地描摹了自己的爱情生活、不幸遭遇,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她作为诗人的情绪体验。因大妇不容,玄机忍辱退让的无奈,独自远游的孤独,都化作笔下饱含深情、令人动容的诗篇:“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春情寄子安》)她用诗来倾诉自己对李亿的仰慕和爱恋,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丈夫李亿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如寒峰玉山般倜傥风流,如远涧初融流水般韵致清雅。她叮嘱李亿,要在花好月圆相聚时刻再来诉说今日的相思之情,并憧憬着夫妻破镜重圆的时刻……而此时此刻,拿什么献给时时挂念的爱侣呢?动情之处,含情不禁,热泪滚滚,点点滴滴,洒落诗笺,那是真情化成的泪滴。她的殷殷挚情、浓浓爱意毫无掩饰地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化成笔尖不断跳跃的生动字句。憧憬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酷的。从江陵回到长安后,满心欢心、仍对李亿心存幻想的玄机面对的竟是诀别。满怀痛楚的玄机在此景此情下创作了两首以《送别》为题的诗歌:“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睡觉莫言云去处,残灯一盏野蛾飞。”鸳鸯失群,形单影只,尚且还有生路;野蛾扑火,只能自取灭亡。在诗中,鱼玄机坦言自己就如同失群的鸳鸯、扑火的野蛾,命运悲惨,处境凄凉。

鱼玄机的诗歌以自我世界为主体,创作时全身心投入,把地位低下的女性在封建社会层层束缚、重重压抑下所承受的苦难、不公和不满尖锐地表露出来,达到其他女性难以企及的深度,向人们真实展示了一个女性细腻敏感的心灵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之中的一种境界,因此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称为有境界。鱼玄机在诗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诗句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其中透射出的清醒的、进步的女性意识,价值远远超出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色。

诗人早已作古,其现存的50首诗歌诚然已成为研究古代妇女史及诗人本人的可靠资料,数量有限,弥足珍贵。

注释:

①[唐]皇甫牧.三水小犊.北京:中华书局,1958.

②[俄]别林斯基.爱都华・古别尔诗集.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83.

现代爱情诗歌篇10

关键词:借鉴流行歌曲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老师懒得教,学生不愿学。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现实的学习目标(现代诗歌在中高考很少涉及,作文要求中往往注明“诗歌除外”)使得现代诗歌的学习逐渐边缘化。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少没有诗歌情怀的,而现代诗歌又与流行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流行歌曲为很多同学所喜爱,我们何不尝试着从流行歌曲入手,引导学生听歌品词来学诗呢?

1.流行歌曲与现代诗歌的联系性

1.1音乐歌曲与诗歌的历史联系

音乐与诗歌有着一种自然的亲缘关系。“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①(诗歌和舞蹈的关系在此不讨论)从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到汉乐府和曲子词,都是可以入乐的,体现了早期诗歌与歌曲的合一性。“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②诗歌同音乐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内容载体、情感表达、音韵节奏等方面支脉相通。

1.2流行歌曲和现代诗歌的现实联系

流行歌曲是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诗歌也是诗歌的历史发展产物,流行歌曲和现代诗歌同样体现了相融相通的关系。二者都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抒写丰富深刻的内容,一样十分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都有着形象化的表达和跳跃的语言。优秀的流行歌曲可以看成是诗歌的音乐表现样式。

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听唱流行歌曲,把此当作一种爱好和享受,这就为借助流行歌曲促进现代诗歌的教与学找到了一个结合处和切入点。学生听歌唱歌的过程就是对歌词(诗歌)的反复吟唱和品味,这是一个从耳到心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语文新课改要求老师的教学结合生活和实际,这样看来,因势利导,借鉴流行歌曲来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就很具现实意义。

2.借鉴流行歌曲中的诗歌元素

除了优美的旋律,歌曲的歌词也是打动听众的重要因素。由于歌曲的篇幅限制和情感特性,歌词往往要求言简意丰、形象感性、情真意浓,这与现代诗歌是一致的,一首好歌往往就是一首好诗。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流行歌曲中的一些诗歌元素,通过比较、借鉴,达到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目的。

2.1意境和意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③诗歌作为抒情性作品的代表,就更讲究意境了。很多流行歌曲能在短短的歌词中营造出独具艺术特质的意境,可以作为现代诗的借鉴。比如“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流浪远方,流浪……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齐豫《橄榄树》)。

流行歌曲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是通过叙事、写景抒情,重视意象的塑造,“什刹海又开满了荷花”,越过了旧砖墙,那排法国梧桐,多繁茂的枝丫“(张靓影《G大调的悲伤》)借”荷花“旧砖墙”“法国梧桐”等意象共同诉说着一种怀旧又充满渴望的人生感悟。这种手法值得借鉴到我们的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中来。

2.2修辞方法

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中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用典、反复等)来实现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巫启贤《思念一个人的滋味》)用了比喻的方法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感性地表达出来了。比拟的例子:“灿烂地烧,你的笑容已泛黄。”(周杰伦《台》)“泛黄”本是修饰纸页或照片的,这里写笑容,新颖、形象。“如果你不爱歌唱也没关系,就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叫醒”(金海心《把耳朵叫醒》),阳光叫醒耳朵,拟人的手法,非常别致。“寂寞沙洲你在思念谁?”(周传雄《寂寞沙洲冷》)连同歌名是化用了苏轼的《卜算子》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反复在歌曲中起到强调和渲染的作用,比如“小小的誓言还不稳,小小的泪水还在撑……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容祖儿《小小》)。

此外,顶真、对比、对偶、夸张、虚实等修辞方法在流行歌曲歌词中俯拾即是,细心品味,对我们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3.局限性和注意方面

当然,作为现代诗歌的借鉴对象而言,流行歌曲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流行歌曲歌词总体而言内容较浅显,押韵的要求也束缚了内容的表达,现代诗歌在韵律上更加自由;其次,它的题材比较狭窄,关注社会现实的少,表现男女情爱的多,有的格调不高,如《香水有毒》、《老公/老婆我爱你》;第三,有些歌曲的语言晦涩,表达不够规范,出现语法问题。

要更好地借鉴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认识到借鉴流行歌曲只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一种方法,学好诗歌还应多看,多读、多思、多写;第二,在尊重学生个好的同时加强引导,拓展学生的欣赏范围,多向学生推荐表现真情、关注现实的音乐作品,如甘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韩红的《天亮了》。对流行歌曲也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听、唱流行歌曲的同时要重视品味和交流,归纳总结出流行歌曲中的诗歌要素,不断提高欣赏品位和水平;第四,学会把从流行歌曲中体会到的一些知识和感触应用到平时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写作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①、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