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0:39

环保诗歌篇1

给未来一片绿色

(女)这是一个严肃和沉重的话题,

(男)这也是一个严重而紧迫的呼吁,

(齐)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警告还响在耳际,

一百多年中的现实,却让我们百分焦急!

(男)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

破坏性的征服,大自然的报复十分严厉;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草场退化、森林消失……

(齐)一切的一切,都在警告我们:生态在危机!

(女)难道我们没听见?

被污染的江河在身边哭泣!

难道我们没看见吗?

被破坏的大自然已满目疮痍!

(男)突然袭来的沙尘暴,

无情的抽打着我们的身体;

不期而至的酸雨,

正在腐蚀着我们的笑容和美丽,

(齐)再不要把大自然当作任意宰割的奴隶;

让贪婪的索取随心所欲,

也不要把大自然看成是,

沉默的上帝,

他一旦发怒,

就会带来无尽的悲剧!

(男)还是让我们和大自然友好吧,

认真地思想"环境道德"的主题,

(女)还是让我们和大自然相爱吧,

本来,我们人类,

就是大自然母亲的儿女!

(男)听天说:还我蔚蓝,

还我新鲜空气,

(女)听地说:还我翠绿,

还我花香鸟语,

(齐)人在说:是的,爱护地球

爱护大自然

也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

(男)听山说:还我森林,

还我山泉小溪,

(女)听水说:还我清纯,

还我青蛙小鱼,

(齐)人在说:是的,保护环境,保护绿地,

也就是保护我们生命的延续……

(男)啊,如果我们对环保不努力,

灾难将会随时降临我们生存的大地。

那么世界上最后一滴净水,

将是人类自己悲哀的一串眼泪!

(齐)啊,让我们来营造,

美好的自然环境吧,

用心血和汗水

把污染的源头冲洗,

(女)看,天更蓝了、地更绿了、

水更清了,花更艳了,

环保诗歌篇2

我的呼吸被烟尘包裹,

白天我在人群车流中奔波,

夜晚我在沙发和卧榻上蜷缩。

我的天,我想挣脱,

去淌涓涓的小河,

去幽静的亭台楼搁,

去与高山比比个

去与鸟儿对对歌。

我知道我的身心,

离不开你的滋补润泽,

我知道我的泉思,

因你的慰籍而丰硕。

我知道—

你给我的太多太多。

看着你渐渐的远离我,

而我对你的索取从未停止过。

仅管你默默的不说,

你的疼楚已无法掩饰和沉默。

如此的伤害,哪里来的快乐,

我为你难过,深感自责,

亡羊补牢不至酿成大祸。

还青山翠绿,

还江河清澈

让空气更加清新,

让花艳树影婆娑,

让草绿鸟儿欢歌,

让家园美丽生机勃勃

环保诗歌篇3

【关键词】儿童诗歌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探索

儿童诗歌是指适用于儿童听赏、吟诵和阅读的诗歌的总称。它与儿歌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儿歌通过比较简单、易懂,且较为直接的表现主题思想。儿童诗歌则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思想,内涵深刻、含蓄。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学阶段读诗是主要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近来年,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诵读诗歌也开始盛行。研究表明,诵读儿童诗歌有利于培养儿童思想情操,发展儿童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对儿童诗歌的教育在传承千年古文化的同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调研发现,在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中,很多的停留在对诗歌本身记忆和诵读水平。儿童虽然记忆住了诗词,但是不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那么这种教育方法根本无法有效的起到发展儿童能力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儿童诗歌的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活动中关键的问题之一。

针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来说,如果把传授儿童诗歌作为培养儿童的知识、能力、文化和学问是欠妥的。应把诗歌中本质的元素---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儿童诗歌的教育,重点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儿童诗歌的教学应体现综合艺术课程的形式

在早期,叶嘉莹就提出要通过一边游戏,一边唱歌的形式学习儿童诗歌,用一种简单、容易学、容易懂的唱歌游戏的方式来传授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教育应结合儿童这一个年龄阶段的本能需要和兴趣,不能因为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扼杀儿童的活泼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要将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情感、诗歌与文化、诗歌与科学相融合,体现出综合、愉悦、创造、人文等特点,通过说、唱、跳、妆、演,让孩子们充分地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脱离了死记硬背枯燥的学习方式,迎合了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同时,儿童诗歌教育游戏中,让他们自我探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环境,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心灵,能从生活中享受到童诗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儿童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可以融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把诗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把它转化成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呈现出来,通过动态的,新鲜的感觉吸引,克服了孩子们注意力时间短的问题,经过听觉、视觉的协作,将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咏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白鹅的录像、Flas,ppt幻灯片、音乐等元素,从听着歌曲《咏鹅》展开,到欣赏和听着歌曲表现各个动作,了解鹅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同时,也可组织孩子对鹅的动作进行模仿,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们深入到《咏鹅》的意境中。

三、将区域活动与儿童诗歌教学相结合

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对语言运用中得到发展起来的,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应将儿童诗歌的语言教学内容,通过区域活动,创设一个让孩子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且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增加“儿童诗歌诵读”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儿童诗歌中,三五一群,五四一伙的进行诗歌的自己欣赏、表演和绘画。在区域活动中,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通过多样的形式得到积极大胆的表现。

四、在儿童诗歌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和绘画方式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融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角色扮演,绘画方式作为儿童诗歌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古诗《回乡偶书》的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老爷爷、儿童来直观的体现诗歌的意境和背境。在《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绘出一幅的精美的图画,让孩子们欣赏十个数字的优美,十个数字的巧妙之处,来理解诗歌内涵。在《勤学》、《凉州词》、《相思》等儿童诗歌都可以融入这些元素。当然,这些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应结合具体的诗歌采用更加简单、易操作的教学方式。

五、通过环境布置来营造儿童诗歌的教学氛围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儿童在诗歌学习中表现机会。好的教学环境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创设“古诗与画”、“我为古诗配画”、“我来画古诗”等墙体装饰和环境布置,让儿童在诗歌的欣赏中,借助周边环境,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比如在诗歌《摇篮》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大树和泥土材料来构建摇篮的环境,利用大海、天空、泥土等材料来绘制摇篮的壁画;并结合教学挂图、底版和小卡片等材料,以画画、摆图的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在配上亲切的口吻将孩子带到诗歌的意境中。

六、在儿童诗歌的教育中应注重软环境的营造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不但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也应融入良好的教学软环境。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点,师生关系的融洽点也就是要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充满鼓励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幼儿之间合作点通过相互交换作品、相互沟通、相互模仿的方式,构建幼儿之间相互沟通协助的氛围。家园配合的默契点是通过“家长会”、“文学沙龙”和“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对儿童诗歌的教育中,让家长在家里面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教师素质的提升点是指要提高教师的文学底蕴和诗歌的教学能力,同时结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节诗歌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中,应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展开,以内容、形式、方法丰富的载体,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洁的阶段,接受到经典诗歌的教育,向他们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优点,培养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情趣,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牛玲.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6).

[2]刘芳,腾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期教育研究,2013,(1).

环保诗歌篇4

一、短诗日日吟

诗,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为读者留出广阔的欣赏空间。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仅八个字,就尽现古代狩猎者的生活场景,尘土飞扬的原野,四处逃窜的禽兽,手持弓箭在奋勇追赶兽群的猎人,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原始生命的张扬和力度。读,是语文教学之魂,更是诗歌教学之魂。要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和情感,全在于一个字――读。美读、吟咏、背诵,在读中感悟、想象、积累,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诗人的七情六欲。“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但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习生活紧张,要求学生花费大块的时间来读诗,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为此,师生一起协商,每天抽出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诗歌阅读活动,师生在愉悦旺健的精神状态中,开始新一天的语文学习。一旦养成短诗日日读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一学期之后,学生就轻松地积累了七八十首诗歌。

二、好诗人人选

短诗日日读应该不是新颖的做法,但大多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诗题,要求学生课后去抄写背诵,然后课堂上抽时间赏析。这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学习的进度,有利于教师的具体指导,但有时老师选的诗未必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反倒觉得读诗是一种任务与负担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解读,自己去品味?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他们有这个潜力和能力。正如北师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的潜力、创造力、美好的人性因子开发出来,加以培养升华。”

一旦将选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然会在课外去主动寻找,找寻途径灵活多样,学生更乐意上网去找,找寻的诗歌用多媒体幻灯的形式保存和呈现。在寻找诗歌时,学生无形之中多了一次对诗歌感悟的机会;在制作幻灯课件时,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是所阅读的诗由学生自行选择,而且课前五分钟的读诗活动也由学生自主安排。课前五分钟的讲台既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读诗方式,或动情吟诵、或评点写法、或描绘诗境、或穿插背景故事……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这种自主选诗讲诗的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好胜心,而且一改学生被动学习古诗的地位,学生学习诗歌的主体性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网络造诗境

诗歌文字凝练,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德国人莱辛也曾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画相通,但仅靠选诗的学生短短几分钟的讲解,是很难让其他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多媒体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利用网络下载切合诗歌意境的音乐、图片等,通过视听造境,色形构图,把非造型的无声文字还原成能够激感的审美形象,使得古诗诵读充满灵秀之美。

学生选定诗歌后,教师指导其在揣摩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上,上网搜索适宜的图片和音乐,设置为诗歌的背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选读《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跌宕的非凡气势,仅从几个字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在这里,多媒体图片就可以展示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升起,蜿蜒的黄河滚滚东流,夕阳即将消失在黄河的尽头……这种要求学生搭乘网络快车引音画入诗的尝试,诗歌学习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现代化的心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有形的意境中领略诗歌无形的意境魅力。

为了使每日课前学诗五分钟活动更富有实效,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选、自讲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应该注意下面两个环节:

首先,示范引导。

从选诗到读诗、讲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如选诗应以清丽活泼、浅显易懂的短诗为宜,一读即背,朗朗上口。要求选诗的学生讲诗前就已烂记心头,幻化为画面,并能知人论诗,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写成书面文字。做成幻灯时,在保证诗句文字清晰的前提下,再去选择切合诗境的画面和音乐,不可本末倒置。每一首诗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有的风格情调,给不同情调的诗配上不同情调的音乐,让朗读在一种特有的萦绕于整个身心与周围空间的音乐背景中进行,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配上气势磅礴的民乐合奏,以大鼓为主;李清照的《声声慢》则须用凄婉悲凉的古琴声来相衬;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应用古韵十足、苍凉悲怆的古筝来相和。

其次,适时点拨。

理解古诗需要相关的古汉语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学生不可能了解得这么多、这么全,必须要有老师适当的点拨和点评。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巧妙地、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点拨重在语言。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虽然有“碧草”“春色”,有“黄鹂”“好音”等丽词,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就写出了春色虽好但无人欣赏的孤寂环境,抒发的是对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悯之情,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点拨语言,不仅在于让学生读懂诗歌,更在于让学生体悟到诗歌用字之妙,点拨不是鉴赏,更不是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点拨只是诗歌诵读的辅助,只是学生有疑难时的引导。通过点拨,诗歌的句意清晰了,形象丰富了,意涵深刻了,学生的感受和体悟也更真切了。在这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写些赏析性的文章,或从语言,或从形象,或从技巧,或从内容,不求面面俱到,慎防泛泛而谈,这样,古诗阅读又自然地上了一个层次,并最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环保诗歌篇5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一在地球的日子里

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

如蝗虫掠过庄稼

我们的梦,把自己惊醒

同一天,同一个梦里,没有星星

夜漫长,梦无多,披衣立

锿灯下

将灵魂订集成册

在装祯的缝合中睡去

宇宙的早晨

千百万个太阳升起

星际花凄艳、端庄、秀丽

摘一朵幽蓝的花

走进星系墓地

走近银河系

回忆起,我们在时间时代的一些人、情、事、物

在太阳系

在地球的日子里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二山紧连着海,海紧连着山,

五大洲各国山水相连。

同踩一个地球,同顶一片天,

六十亿人口命运相关。

塘里的青蛙,堂前的紫燕,

决定亿万亩良田的丰欠。

南极的臭氧,北极的冰川,

关乎千万种生命的危安。

看宇宙茫茫,数繁星点点,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你保护环境,我节约资源,

把完好的地球留给明天。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三给地球母亲的安慰,

应该是明澈的蓝天白云;

应该是翠绿的山岗草原;

应该是鲜活的清流碧海;

应该是丰硕的资源物产。

给地球母亲良好的祝愿吧,

生态平衡,景象丰润;

环境优美,健康发展;

活力充溢,青春常在;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四今天,4月22日,

是全人类的反思日;

是全人类的忏悔日;

是全人类的觉醒日;

是全人类的行动日!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只有一个母亲。

地球母亲养育了万物,

万物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生长。

我们,岂能让母亲遭难;

我们,岂能让母亲哭泣!

保护母亲,

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

保护母亲,

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

救救地球母亲吧!

多节约一份珍贵的资源;

多保护一个人类的动物朋友;

多开展一次绿色环保行动;

多打造一片和谐生态环境!

…………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五4月22日,

是地球母亲的生日。

每逢这一天,

地球儿女应该献上鲜花,

应该添上祝福。

然而,儿女们却看见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

一个个城市的烟雾滚滚升腾,

那是地球母亲的额角愁云密布;

一片片森林慢慢消失,

那是地球母亲的鬓发伤心脱落;

一顷顷田地渐渐干旱,

那是地球母亲的肌肤在忍受龟裂;

一座座冰山悄悄融化,

那是地球母亲的泪珠在痛苦地下滴!

…………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六若仙人掌也能一望无际

沙漠就能成为绿洲

若人类不以文明自居

野蛮的我们

就不会让河流浓妆艳抹

廉价香水熏死了房客

不会让北极熊离家出走

踩着冰块去浪迹天涯

不会去想着掰大象的牙

因为野蛮的我们

懂得敬畏

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

便忘记了代代相传的训言

野蛮比文明更高贵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七地球母亲

宇宙中你

是我们生存的唯一

我们所有的所有

都来源于你

而你的青发

已寥寥无几

你河流的脉搏

已频繁间息

地球母亲

我们我们无休止地增长庞大

而你显得

越发的瘦小

你面对肆虐的榨取和污染

而精神无常

你面对劣势的延伸和枯黄

即将匮竭无力

地球母亲

你已严重缺血

环保诗歌篇6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是我国语言文字中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但在平时的诗歌教学时,教师们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表面层次。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因此我构建了“以读为主,读中悟情”的诗歌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中年级诗歌教学。

二、模式的论述

1.范读引领,激发兴趣。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2.自读感知,初探情感。要想把诗歌读出韵味,正确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首先要保证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停顿恰当。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要巡视指导,指导学生把诗歌的字读准确。通过点读、评读、反复读,使学生x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

3.品读感悟,深化情感。朗读在诗歌的学习中尤为重要,诗歌学习“三分悟七分读”。在这个环节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意思,深化了诗歌的情感。

读的方式有很多,像配乐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多种方式的读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歌,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把诗歌背诵下来。

4.回顾拓展,内化情感。这个环节其实又回归到了诗歌的整体,在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感受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三、模式的论证

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十五课《太阳是大家的》为例,论证我的教学模式。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通过读达到“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的目的。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课文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首先由老师范读全文,读完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最后指名四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读后让学生互评互议。采用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披文入情,不但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环保诗歌篇7

导入: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板书课题)

下面请先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老师再配合学生的话剧表演,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古生物化石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来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第二环节诗歌朗读初步感知

我们欣赏完了同学们精彩的话剧表演,观看的一些古生物化石图片,下面我们美读《化石吟》这首诗,看看诗人张锋怎样运用拟人手法及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这些会讲话的奇异化石的。

请首先听老师的范读,注意体会朗读诗歌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重音等。(多媒体播放老师的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第三环节品味鉴赏深入理解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优美的科学诗,下面我们对它进行品味和鉴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积极探究交流:

先设想下列问题,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确定: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7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表达了诗人的赞颂之情,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表达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3、诗歌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想象;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7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6、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感受诗歌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设计: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类带入了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结构完整,首尾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再次领会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时,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再次体会远古那神奇的世界。)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奇huan( )guo( )藏conglong( )zhuoyue( )

骸( )骨 潜( )行 档( )案 猛犸( )

2、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骸骨: 幽雅:

日转星移:

葱茏:

3、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大家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呢?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吧。

环保诗歌篇8

儿童的语言向来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儿童的存在,尽可能多地淡化成人的存在,将诗歌的教学现场烙上深深的儿童印迹,让童性在诗歌的浸润里喷涌、撞击、回旋、升腾。

片段1:

伴着老师的讲述,一句句的叙事语句“我的爸爸一天到晚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他的学问真好。”在屏幕出现。

师:孩子们,睁大眼睛看,刚才老师讲的句子变了!(叙事型的语句渐变为诗歌的形式)看清楚了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原来的句子变成一行一行的了。

生2:我还发现第一句话被分成了两行,中间还没有标点符号。

生3:不对呀,我发现最后一句话中还多了个“嗨”字。

师:既然变了,大家来比较着读一下两种句子。

片段2:

师:没想到,爸爸在“我”一年级的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你说有意思吗?你觉得这里“意思”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听着来了劲,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着“意思”这个词语。)

生1:可能是有趣吧。

生2:我觉得是好玩。

师:不急,让我们去看看字典老师的说法。(出示了字典中的各种解释)你们瞧瞧,这里“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原来就是有趣、好玩的意思。

片段3:

师:是呀,“意思”这个词语是有趣好玩的意思,“意思”的“思”字更有意思。(出示一幅“思”的古字)你们猜猜,古时候的“思”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生1:我觉得就是将心放在田里。

生2:老师,“心田”本来就是一个词语,表示心里的意思。

生3:我发现那个“心”字始终在“田”的下面。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将自己的心躺在自己的心田里,那才叫花心思呢。这个字就是这么有意思。

回到教学现场,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追寻诗歌教学的童性:

一、重构

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将极富童趣的《爸爸的老师》作为教学内容;站在儿童的立场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篇幅较长的二年级诗歌进行了必要的取舍;站在儿童的立场编排教学内容,我们将12个小节的诗歌依据教学的进程进行重新编排,使得每个部分都与教学板块一一对应。

1.增删材料。面对较长的诗歌内容,我们大可不必将所有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在保证诗歌大体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删减是可行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歌显著特征。反之,面对相对较少的诗歌内容,我们也不必在文字的细小处反复推敲,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诗歌材料,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特质。

2.聚焦关键。教师的文本细读,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寻得聚焦点。这个聚集点,必然是能撬动整个教学流程的板块,必然是能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环节,必然是可以促进课堂不断提升的节点。

3.呼应教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如何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可以大胆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让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紧贴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进行,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比较

精心组织切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讲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比如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张锡伟老师就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着学生走向诗歌的。用强烈的对比组织学生学习诗歌,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将生字学习、朗读、写话等语文素养的训练与诗歌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扎实而生动。

1.发现句式的独特形态。诗歌独特的句式还是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文体的,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分行的设置、断句的讲究、段落的规则等都存在着独特性,文本的建构方式如循环的段落、重复的写法、精炼的用词等亦会给学生独特的视角。教学中多提供可发现的素材,多组织对比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发现独特的句式形态。

2.体会诗句的独特节律。诗歌,无论古今,都有很强的节律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音律美的习性相通。押韵、对仗、强调等常见的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随处可见,如此,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多个层次的朗读就是通往体会诗句独特节律的可行与必行的途径。

3.感知诗意的独特表达。朦胧的主题表达和充沛的情感流露,让诗歌的文本伫立于文化的森林之中。这份独特如何传递给学生,想象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将学生带入诗歌的境界中,实现“通感”,从而触碰到创作者的诗意。

三、推敲

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但由于体裁的不同,三种文体在运用语言上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诗歌语言的着力点在词语,即推敲词语。语言之用,存乎一心,可谓“只可意会”,施“无讲之讲”巧妙点拨,点到为止。

1.关照生字新词。儿童诗歌教学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用词凝练无疑是诗歌在遣词构句方面的显著特质。教学过程既关注生字新词的教学落实,又突显诗歌的用词特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角色体验。“角色”在诗歌中的地位,显然不能与叙事作品相比,但要将其深刻地贯穿在整部作品中。因此,课堂预设不可将“角色意识”淡化。但凡小学阶段的诗歌,要么存在着主要人物的“角色”,要么存在着群体人物的“角色”,要么由事物担当起“角色”,无论怎样,我们的教学流程中都不能忽略学生的角色体验。

3.切合教学流程。不破坏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当属诗歌教学的艺术所在。推敲词句的选择,推敲用词的精当之处,推敲诗句的独特韵味,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巧妙设置,尽可能地贴着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而行,尽可能地融入诗歌教学的流程中,坚决摒弃“亦步亦趋”的教学状况。

四、实践

诗歌跳跃的情感给文字留下了许多有待“完形”的生长点,教师选择合宜的空白进行引导补充,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而且便于学生在一个与作者对话的高度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中来,难怪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1.找准话题。课堂写话的起始,应当是一扇叩开学生说话的窗,找准话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话题的引入,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有话可说;与诗歌的主题息息相关,让学生有理可悟;与诗歌的特质一脉相承,让学生有法可学。

2.点拨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完成诗歌的创作,对于学生而言必定会“漏洞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间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创作进行现场的点拨,以促进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与热情的提升。

3.反馈拓展。恰当地组织教学总是能推动各类文体教学的进行。适当的评比、恰当的作业巩固等多种反馈拓展形式,都会使我们的儿童诗歌教学向着学生喜欢的方向行进。

环保诗歌篇9

一、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作为一项创造与审美结合的活动,它的目的是在解读诗歌的同时,更好地欣赏、感受、创造美。在诗歌教学中,利用审美感受以及创造性表现与思维,不断提升鉴赏水平。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审美教学和传统的技能训练、传授不同,它是利用文学作品展现更为宽广的世界;在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欣赏、创造美,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只有在教学认知的同时增强审美教学力度,才能更好地彰显语文本质,还原诗歌教学属性,最后达到丰富学生精神的目的。在新课标改革中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基础知识的环境下,不断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与探究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语文技能的积累,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丰富精神、情感世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诗歌审美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突出审美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欣赏诗歌美,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措施

1.拓展审美空间

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中,拓展审美视野就是给学生一双捕捉美的眼睛,并且引导学生发现、观赏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歌原本存在的美,通过领略诗歌隐含情感以及表达方式,从中感受诗歌意境以及隐含的艺术特性。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次读这两句诗感觉很平淡,细细咀嚼,就可以慢慢感受到作者的意境绵长。从动作来看:采菊非常人动作,它隐含着作者热爱自然、超凡脱俗的意境与情趣。“见”不是刻意刻画的场面,展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境界,只有领会了创作意境,才能感受到作者特有的韵律以及审美视野。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涵。例如,《孔雀东南飞》展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坚贞爱情,《水调歌头》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从军行》则表现的是保家卫国的壮志与豪情。在学习这些优秀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精神与情感世界,对提升审美情趣,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也是极其有益的行为。

2.重视审美情感的引导

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还必须符合情感发展。在这期间,审美心理对教学有明显的作用,有目的地应用这个特点,对加深对诗歌审美形象和意境的理解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心理,为学生展现杜甫诗中描绘的人民痛苦以及自然灾难,诗人不是为了个人,而是心怀天下人民,只要能解决其他人的困难,自己甘愿承受“死亦足”和“独破”的局面。也只有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整合,才能真正领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胸襟与哀思,真正领会“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的危害以及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成果和审美能力。

3.创设教学审美环境

物境、意境、情境作为诗歌本身所特有的方面,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情境对审美教学的作用,并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在课堂教学中,诗歌情境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诗歌文本情境,需要根据诗歌意境,促使学生得到审美收获;另一方面,只要老师创设语言情境,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另外,在课堂练习中,也包含各种情境创设,诗人将意象、景物、地点进行组合,表达常人难以述说的情绪与体验。例如,《念奴娇》表现的缅怀之情,《石头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秋思》表达游子的乡愁,这些诗歌审美环境的创建,更带动学生融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情境中,更能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更辅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诗歌教学有效性。

4.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美

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创造美,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美,让学生进行自我审美教育和自我审美完善。语文教学课堂是诗歌审美教学的主阵地,除此之外,课外、校外和社会实践等都有很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创造美,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在海量诗歌审美性资源中挖掘适合自己的学习素材,提高审美情怀。“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只有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个性张扬地表现美和创造美,提供整体综合审美素养。

环保诗歌篇10

【关键词】厦门自唱;蒲风;李焕之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7-01

在众多抗战歌曲中,《厦门自唱》是一首有点特别的小曲。说它小,是就这首歌曲的长度而言;说它特别,则是指词曲作者赋予其强大的能量。

一、《厦门自唱》打响东南保卫战

这是一首关于城市保卫战的歌曲,但词作者采用了拟人化歌词。“我是厦门,我是炸弹”,开篇两句怒吼即以第一人称表明歌曲的主题“厦门的愤怒”;接下来,目标直指来犯侵略者,“我满贮着杀敌的火焰,安放在厦门港中――告诉他,那贪食的东邻野兽哟,别要妄想鲸吞,一天他们胆敢尝试,他们的骨肉会立刻炸碎成粉,从他们的兽心上惊散了野蛮的灵魂。”

曲作者李焕之面对这首短小的诗词使用了多种鲜见的(就群众歌曲而言)作曲技法。首先,这首歌曲的音域指向为男低音。男低音是人声最低的音域,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其次,曲作者没有使用规律的曲式结构,如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而是采用了自由的乐句联合,仿佛吟诗一般将诗词娓娓道来;为了弥补诗词的短小,曲作者将原曲变调再唱一遍,即从e小调转为g小调,两调之间为小三度,这是一个通过提高音域强化感情又不会显得突兀的调性调整,同时也增加了歌曲的长度。最后,该曲的旋律极富个性特征:一是开篇两句“我是厦门、我是炸弹”,曲作者竟大胆采用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XXX|XXXX|X,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二是频繁使用三连音节奏型,营造出紧张的情感氛围;三是使用临时变化音造成级进式的旋律推进以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也使得该曲不易在普通民众中传唱。

二、革命诗人蒲风

词作者蒲风,现代诗人。原名黄日华,常以蒲风为笔名发表作品。蒲风1911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开始诗歌创作。左联成员,组织中国诗歌会,创办《诗歌生活》,抗战开始后在广州主编《中国诗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中,他携笔从戎,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创作。1942年因病去世,年仅31岁。代表作品有《现代中国诗坛》、《抗战诗歌讲话》、《茫茫夜》、《生活》、《抗战三部曲》等论著及诗集。

蒲风的诗既写被压迫农民的痛苦、灾难和反抗,更写抗日反帝的战斗主题。诗歌类型则涉及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讽刺诗、街头诗和明信片诗等多种体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感情真挚且热情奔放。

蒲风致力于新诗歌运动,把诗当作斗争的武器。他在中国诗歌会主持工作时,针对当时诗坛上“新月派”、“现代派”的颓风开展诗歌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提倡新诗歌的大众化,积极探索新诗的民族化形式。

三、民族音乐家李焕之

曲作者李焕之,1919年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李焕之从小就经常接触粤剧、南曲、歌仔戏、梨园戏等民间音乐;由于很早就参加了基督教的唱诗班,李焕之又接受了基督教圣咏和欧美通俗歌曲的洗礼。这些都成为李焕之良好且全面的音乐启蒙教育。

1936年春,李焕之以特别选科生的名义入学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萧友梅博士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为期一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市成立了群众性的爱国组织“厦门抗敌后援会”。李焕之在成立大会上认识了著名进步诗人蒲风。他与蒲风合作写了许多抗日歌曲,如《厦门自唱》、《抗日救亡》、《慰劳二十九军之歌》等。后来,李焕之作为进步青年奔赴延安,进入了刚刚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成为该系第二期的w员,毕业后留系任教。自此,李焕之正式开始音乐创作及教学活动。

建国以后,李焕之主要从事一些新建专业团体的领导工作,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的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的团长兼指挥。在这些专业团体中,李焕之在处理行政事务之余,主要参与了创作工作。同时,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后被选为主席。主编音乐创作领域的核心刊物《音乐创作》等。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有如此众多的事务活动,李焕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主要涉及民族器乐和古代歌曲合唱等领域,如筝与民族乐队的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琴歌合唱套曲《胡茄吟》,男声合唱《秦王破阵乐》等。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李焕之的创作凸显出他对民族风格、中国特色执着的追求和探索,在中华民族新音乐的建设征程中这一点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杨俏凡.蒲风研究综述及其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4).

[2]汪毓和.作曲家李焕之及其创作[J].人民音乐,1985(3).

[3]汪毓和.抒时代之音融华夏之情――李焕之及其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