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感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7:03

国培感言篇1

培训已近尾声,回想学习中,多位老师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我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受益匪浅。国培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宛若傲雪红梅,分外娇艳,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讨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国培,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心中的困惑、教学中的疑难、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热心交流的话题。这是一个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地方,使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多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使自己在国培中成长。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在学习中反思。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当我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激起我心中的许多感想,让我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观,感悟到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学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感悟至深。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坚信我会去探索、解决!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教师必须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二、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通过学习,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他们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恰当把握教学生成”,是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地积累总结分不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他们的最好写照。作为一名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的教师,要想以高贵的姿态行走,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自己向专业化的发展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否对学生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教育将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听了专家的报告,使我明白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学好,成为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社会的成员。“老师的能耐是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学习了”。因此,教师就应着力于将经验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与形式。专家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师应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化,传统型的教师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并逐步向专业化教师转化。

2、努力转变好角色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要使学生的学习从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这种巨大变化,在孩子们身上凸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把价值引导和孩子的自由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价值引导,同时又注重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强迫学生去被动的接受,而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不但主动快乐的学习了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应答的环境,学生在交往中,在生活中交流和表达,不仅语言得到发展,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去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3、教师要做好“言传”和“身教”的表率作用

(1)用心去热爱自己学生。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因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教师要心胸宽广,能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多一些理解之心、关怀之心、友爱之心,这样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冰心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学生。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活,一个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我们要把他当作一个能动的人,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感到温暖,增强自信,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更会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国培感言篇2

关键词:职业中专英语教学语感

教育部于2004年2月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2004年2月开始,全国有180所高校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将英语教学中原来的以阅读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语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支点之一”,所以“语感”教育与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笔者通过对职业中专当前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现状分析,结合自身英语教学实践,对学生英语语感培养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1.“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语感,是主体对言语对象整体的理性直觉。语感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对于英语语感的地位与作用,我国的一些学者有着很精辟的论述。例如,武绪颐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熟练运用的标志,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英语语感是语言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考的语言敏悟性。”由此可见,语感的形成和培养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尝试把一句话中的单词拆散打乱次序,然后要求学生把它们重新连成句子时,做得快的学生只用几秒钟就能完成,他们所凭借的就是语感。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因此,我们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大学生,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英语语感的教育与培养就成为了关键。

2.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现状

2.1英语“语感”培养的理论研究不够

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课程与大学英语相比更重在对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口语重视不够,这样教师对英语“语感”培养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

2.2重视“应试教学”,忽视“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课程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以考试为中心,尤其是我国英语四、六级全国统考事实上已成为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尽管职业中专的学生为了升入高校继续学习,或为了取得大学生同等资格的英语等级证书已经通过了考试,但不少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而下笔就更是生硬艰涩、空洞无物。

2.3缺乏“语感”教学的条件与情景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全方位改革时期。网络、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新教学模式正在普及,多媒体教室、网络自主学习教室在许多大学校园里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体现最新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接二连三地出版,但这些条件对于职业中专学校来说极为缺乏。

3.如何加强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现代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习得与一般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机制,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仍不可忽略。笔者就如何培养职业中专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谈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3.1利用词汇的“语境”教学增强学生“语感”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词汇密不可分,我们可通过选词来增强学生的语感,比如选择体现特殊文化含义的词。例如“moon”这个词,中文对应的最基本含义是“月亮”,“月亮”往往与其它词一起搭配表达较好的意义,如“花好月圆”、“月朗风清”;还有中国人把“满月”、“圆月”看作是亲人团聚的象征等。美国人则不然,“moon”作为动词可表示“呆看”的意思;“moonhead”在美国俚语里表示“傻瓜”、“笨蛋”;许多作家则把“fullmoon(满月当空)”作为背景,暗示将要发生杀人事件或疯子发病等事情,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满月时由于引力的作用,人往往容易激动,所以经常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3.2采用“诵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诵读是强化语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增加和巩固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就会因此而形成。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所学的目标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也将不断增强。可以说,朗读和背诵作品的语言表述、遣词造句方式就是学生领悟和接受该语言表述方式的过程,也就是经过作品的语言积淀而形成语感的过程。采用诵读教学法时,应注意选材、创新诵读形式和避免诵读流于形式。

3.3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积累“英语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的学习更需要积累,要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得到运用,才能不断强化。培养“英语思维”能力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减少或避免说“中国式英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

3.4创设体验“英语语感”的环境和氛围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的敏感性越强就越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英语。例如学校的标语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创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教单词时,联系到理科公式中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这一点,使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时可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也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宋梅梅.语感与英语语感训练[J].洛阳大学学报,2001,(1).

国培感言篇3

关键词:英语学习培养语感阅读口头表达

据了解,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远比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强,但这只能局限于除口语表达之外的领域。中国的学生在背诵方面的确比较有优势,他们可以通过背诵来掌握知识,熟悉语言表达技巧,但这仅仅是利于书面语的表达,而在日常交流中书面语往往用得很少,我们实际更需要的是口语交流,用地道的英语口语进行交流。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有所用,而且能用到实处。

对于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首先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的形式很多,朗读就是其中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和前提。朗读是把书面内容转化为实际表达的一个必要途径,它是一种“准口语”。朗读是有声的,它主要是在训练发音、语音语调,端正我们的唇形和舌位,只有你发音标准了,你说的语言才能算是有效的,你的口头表达才是成功的。众所周知,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常常会要求大家朗读课文,其目的和我们今天要求学生朗读英语是一样的,就是要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增强记忆力,然后将书本语言转为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用不同的句型句式进行语言沟通,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多次反复朗读,还可以促进语感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古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对培养学生语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家不容忽视。朗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将英语的音、形、义联系起

来,深入理解材料,增强我们的语流语感,为口语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略文章的真情实感,受其濡染,与作者产生共鸣,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意境当中,给自身创造更多的文字积累,为以后的文字输出创造更好的平台。与此同时,还能增强他们对英语的感知能力。

且说语感,它是指人们对语言的感觉,包括人们对语言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情感色彩感受等。语感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对于外语语言的一种直接感知,这是一种不可名状,却又确确实实存在的抽象存在。学习英语的人一旦拥有了语感,那么他就可以学得很轻松。因为在很多时候,语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帮助我们更快地学好英语。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突然十分顺畅地大发感慨,滔滔不绝,或者对一些经典表达印象深刻,但是我们都解释不清到底为什么会那样,其实,这些都是语感在起作用。可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语感相当重要。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加强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强化语感的培养。要鼓励他们多做这样的口语训练,例如:

a:Hello,Jim.

B:Howareyoudoing?

a:notbad.everythingisgoingwell.

B:oh,isit?that’sgoodtohear.

a:whataboutyou?

B:actually,i’mworriedaboutmy

schoolwork,it’sreallypoor.

a:oh,really?i’msorrytohearthat.

以上是关于朋友间相互问候近况的对话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对话话题,例如天气、学习方法、周末安排等各种类型的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多了解一些国外的日常交际内容,设想一些场景,将自己置身其中,不同的场合引用不同句式类型的对话,养成多用英语与同学交谈的习惯,说得多了,熟练之后语言表达便能脱口而出,这也就是所谓的语感的一种。同时,多进行口语对话训练还能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背诵课文不仅可以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流利度。所谓“熟能生巧”,当你将一些文段背得滚瓜烂熟的时候,你在说话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文思如泉涌的感觉,话匣子一打开,你就能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偶尔还能引用一下课文里的优美词句,如此长久以来,不仅能够提高文化素质,还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因为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增强了,引经据典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背诵除了具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的作用之外,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

然而,要拥有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光靠朗读、对话和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一种能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虽然都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就心里本质和表达对象来说,它们是各具特点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单纯用书面语言的训练来代替口头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者缺一不可。它们既需要“文采”,也需要“口才”。所以我们还需要广泛阅读英文文章,不要求精读,但至少要多读、多看,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以免需要时出现“词穷”现象或是闹笑话。学生可以多看一些外国笑话故事,情景对话之类的作品,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了解外国的日常生活文化,多了解国外的交流方式,以及他们的各种习惯,为以后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奠定好基础。

国培感言篇4

语感语感培养教书育人教学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感和语感能力培养在语文能力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感的特性与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初专生的语感和语感能力培养

一、对语感的界定

什么是语感?建国前叶圣陶先生在《训练语感》一文中引用作家夏丏尊先生提到语感时所说的话: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诣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由此可见,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也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地感受能力。它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语感教学的意义

语文学习强调学习者本身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海绵吸水的关系。应该是在学习时,将语言材料所包容蕴含的内涵融入学习者的智慧、情感、心灵之中的,更强调感情思维、直觉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感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语感教学关注人文精神,它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感教学又强调言语实践,语感的形成是言语实践的结果,语文教学为语感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目前师范生的语感及语感能力现状

1.初专生的语感状况。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在朗读课文时,有不认识字、不会停顿的情况;朗读作品时缺少情感,很生硬;赏析作品时,语无伦次,说不出问什么,也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说明她们的语言感受能力比较差。再者,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可是初专生读的课外书比较少,文化底蕴比较匮乏,相关知识的链接不好,没有良好的语言积累怎么能有较强的语感能力呢?

2.阅读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情感因素的现象,甚至把语文课变成了“艺术的屠宰场”,变成了“情感的死囚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预设的问题中、预设的环节下,领着学生亦步亦趋、处心积虑的奔向“主题”——那个教师自认为的“终结真理”。课堂上不再是书声琅琅,学生们也对语文课逐渐失去兴趣。纠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面对一个陌生而开放的文本,如果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答案,何不就面向它亦步亦趋地求证并记住它,从而省去了许多自行求索的努力,这其实是人类思维惰性的自然体现;其二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教师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通过反思我们会发现,对“终结真理”的迷恋也许是阅读教学的真正症结之所在。

四、语感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一)语感培养的途径

1.朗读。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它要求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朗读与韵律感有密切的关系。而韵律感,是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把握语言的文从字顺、语流的起伏跌宕,以此来准确地表达审美感受,利于学生增强审美感受,体味其中的意蕴。

2.背诵。背诵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语文教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那摇头晃脑的涵咏背诵的确培养了读书人的语感能力。虽然在古代的私塾教育中老先生们没有明确提出“语感”这一名词和“语感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但他们在实际做法中已经隐含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大批的诗人、作家的功底非常深厚,现代人很难有人能超过他们,这都要归功于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佳作,算作平时成绩的一项。

3.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多读,首先是遍数多;多读,还要数量多;多读,还指品种多。扩大初专生的阅读范围,营造培养语感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箭而后识器”。华夏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面前,薄薄的几册语文教材显得多么苍白和渺小,紧靠这些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形成语感的需要。所以要指导学生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哲学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还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二)选择好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

1.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语感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反对偏重理性化的琐碎分析,它重视形象感染。语感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注重在阅读中去体会和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和丰富情感;形象感的教学策略,经常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唤起形象思维与美感。培养形象感,就是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2.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情味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语感教学也要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新奇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路和见解。

总之,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确立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语文能力,才能将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国培感言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方法

一、前言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独有的敏锐感受力,有着良好的语感就能快速地抓住语言的表达含义,同时很快地提炼出其言外之意,且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好处。语感需要对文字产生一种灵性的感觉,是结合自身的悟性以及生活实践,日积月累所产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语言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是通过不断阅读与吸收所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所特有的感觉,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学习的体现。叶圣陶指出:“生活是语言学习的最好环境,对生活的热情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方式。”吕叔湘也同样指出:“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是学生文字各方面能力的体现。”

第一,语感的养成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指出:“(要)通过不断提升的阅读能力,实现更好的生活体验,形成丰富的认识,产生良好的语感。”可见,初中教学中的语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项突破口与关键所在,既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又能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直接感觉,可以有效地发展感性思维。有着较强的语感,可以快速地提炼出语文阅读中的一些信息与趣味性。语感的养成可以使人毫无约束地畅游文字的世界,通过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心底的细腻感觉,构建自身的语言世界,表现一种个性化的心里思维。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经过优选的国内外名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促进语感产生的良好的语言材料,同时也是老师教学使用的好素材。

三、语感的培养方法

第一,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绝非简单地读出文章中的文字,而是通过将语言文字的意味加以提炼之后,通过语音的方式表达出的对文章的一种感觉。这种方式可以非常快速地接触到文章作者的感情,实现对于文章的深入了解。因此,进行文章的朗读时,不仅要求声音洪亮,更重要的在于将文章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自然地流露,使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实现一种统一,实现文章的美好意境湿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方式的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读者的语感以及语言的审美能力,同时加深了他们对于文字的一种灵性感觉,提高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第二,名篇背诵,积淀语感。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这些文章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同时作者的感情表达细腻。名篇的背诵,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本身含义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积淀语言基础,从而提升语感。

名篇的背诵方式有多种,尤其应重视的是“感知与背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章的背诵时,应先仔细地进行品读,再进行回忆与尝试,之后再反复,直至文章能全部记住为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有一段描写的是作者的童年乐事,学生进行有感情的理解与背诵,可以不断将其童年的乐趣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体会出作者的乐趣。

第三,教学内容的渗透,加强语感的领悟。语感建立的基础为语言的环境之下、语言的内容之中,因此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同样重要。

首先,语言的意境以及语言所表达出的内涵离不开其所描写中的环境因素。如《我的老师》中有一句描写:“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本身的含义为狡诈多变,是一种贬义,但是结合此处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知道,此处的狡猾一词属于贬义褒用,为乖巧、机警的含义。

其次,品位文章本身,培养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一种细腻与丰富的感觉。《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被细细地描绘出来,所体现出的是父亲对于儿子深沉的爱意。父亲微胖的体型加上一些滑稽的动作,却让读者感觉不出丝毫的做作,更多的在于其细腻的语句体现了父子情深。

第四,抄写仿写中实现积累。语感的培养中,不仅仅要重视教与学,同时也要注重写。培养语感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抄写与仿写,将一些优秀篇章进行抄写,将一些精彩的语句加以改写用在自己的文章之中,如此可以快速地积累学生的语言素质,实现对于语言的灵活运用。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感本身是为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实现对于文章准确的表达。因此,进行仿写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本身的含义,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卢玟燕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中学教育论坛。

[2]渠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7)。

国培感言篇6

关键词:职高英语语感培养策略

目前职高英语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英语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教学,仍存在淡化语言整体训练、忽视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现象。何谓语感?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很容易把语感看作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英语语感的形成就象学习母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从而形成对语言使用的判断,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每个职高学生个体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干预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呢?为此我就职高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加强规范的语音指导

职高生中大多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词汇量,但听说能力较差,他们在语音方面从未真正过关,加之他们对语音学,尤其是词汇的连贯、句子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世界上主要地区,如美国、英国发音的地方差异不甚了解,所以常常为独立发音和实际读音不一样而迷惑不解。这就给英语语感的培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广泛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规范的语音知识及语音的地方性差异,重点讲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方法,使他们不但在朗读上取得进步,而且在连贯的说话和交际中具备正确的发音和语流,使交际能顺利自然地进行,让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教师的指导方法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充满信心,学到的语音知识看得见且马上能用,让他们发现只要得到正确指点,不但能学好语音,形成良好得语感,还会其乐无穷。

二、增加有效的语言输入

语感影响着语言的输出,而输入是能够输出的前提。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增加语言的输入量,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改变只重视书面输入,不断做题才对学生有用的观念,明确口头输入对语感形成的同样重要性,强调平时教学中的“精”、“泛”结合。“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语言规律,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这种在语境中进行的交流,不仅可以加大语言的实践量,而且为语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职高英语学习是中国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不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习,学习语境原本就缺乏,这是由外语学习规律和中国的外语学习实情决定的。而语境又是促成语感的生成的必要条件,它包括本体语境和情景语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语境中产生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对于语言材料的内容以及形式的感受与洞察,和由此而形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进一步形成的反应和合乎逻辑推理的想象。语言意识要有文化生活背景知识做基础,但更需要积极的反应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除此之外,还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经常开展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角等课外活动。长期在以上环境下练习使用语言,就能使学生在遇到真实的交流情景时,迅速提取交流所需语言,良好的英语语感就能自然生成。

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加强和重视职高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既是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英语语感的需要。针对职高生自觉性弱、自控力差等特点,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课外英语辅导,帮助学生确立课外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会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从学期伊始,教师就对学生从学法上进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渗透法和示范法培养他们学习的策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并非局限于课堂及其时间范围,既要承认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真正、自主地活动起来,同时也要着手开发课外活动环境,结合家庭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建立课外学习活动场所,开展各种英语课外自主学习和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不断总结和感悟,达到语感的自我培养。

五、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支撑和表达的工具,语言的背后更多的是隐藏的文化风俗,思维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教师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此外通过测试我们也发现,职高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不是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而是英语的思维习惯。为此我们特别推荐《新概念英语》为主要课外辅助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时多多关注英汉思维的差异。

六、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正是由于汉英思维模式的不同,所以在句子表达时的时序和句序对应也不同,因此在教学汉英语句的表达时,就应根据各自的思维模式,尽量摆脱相互间的影响。尤其对于职高生来说,在了解汉英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英语要能不拘泥于汉语句子的结构,要按照汉英各自的造句规律予以安排,从而学到地道的英文,获得正确的英语语感。

总之,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是可以培养的,它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生只有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体味到语言的美,才能形成自己对语言的认识,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才能真正形成对语言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黄琼惠.寓语感训练于教学之中[m].学苑出版杜,北京,2000.

国培感言篇7

外语教学跨文化文化引入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密不可分。很多的学者都给文化下过定义,alfredKroeber和ClydeKluckhohn在1952年在其著作中就列举了160种对文化的不同定义(JohnHBodley:1994)。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可以被包括其中。总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是文化的众多载体中的一种,当然是最重要的。文化的各种因素都在语言里得到表达和体现。在这点上语言中词汇层面最能反映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因为语言中的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四个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的还包括语音、句法、语篇),因而更能充分的承载文化信息,最能反映人类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变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最终实现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纵观我国的外语教学,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此前几十年的外语教学中,过分注重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不太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外语教学中对异域文化的引入较少,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性以及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束定芳,庄智象(1996)曾指出,“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在这样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的语言知识能力强,具体来说就是表现在外语的卷面考试上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但是在应用该外语语言知识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的时候,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则显得很不相称,难以进行成功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里还有许多事情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比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课教学中有怎样的进行文化信息的引入,等等。

与国内的外语教学相比较,国外的外语教学较早的就很强调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陈琳等论述了英国在2000年颁布的新国家课程标准的时候,强调说外语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品格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发展。”“外语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技能、发展语言学习策略和开展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重视文化意识的形成”(2002)。同样的,无论是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语言水平指南》还是美国1999年颁布的《21世纪外语教育标准》都强调外语教学中文化信息的引入和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前者提出语言教学的五个目标包括:Communication交际、Socio-cultural社会文化、LearningHowtoLearn学会学习、LanguageandCulturalawareness语言和文化意识和GeneralKnowledge普通知识。而后者则提出众所周知的“5C”标准,即是: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Cultures(多元文化),Connections(连贯其他学科知识),Comparisons(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和Communities(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或者社团)。由此可以看出该《标准》对于文化的引入及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的程度是是、非常的高的。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仅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外语教育的改革,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外语教育改革,对于制定我国的外语教学大纲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实实在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也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针对当前外语教学的状况,2000年5月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新大纲尤其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新《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

同时,2007年12月修订并出版发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也非常重视。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运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只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也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外语课教学中就必须最大量地引入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这样做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语言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和敏感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无论是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还是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要求都强调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经过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有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两个外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的强调和重视,相信所有的外语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其可能地引入丰富的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神话、宗教、民俗、文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和敏感性,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与目的语国家的人的成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5

[3]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国培感言篇8

【关键词】读文明理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有效的尝试。

一、以读为主培养语感

“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粹,由于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这需要通过有指导反复诵读,才能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读”可以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多种朗读形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情思,进而对课文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教学中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指导读第二部分,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得话,这儿要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得让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警回绝。然后想象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得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读中得到发展。

二、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能够恰当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春日偶成》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发读完文本后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反复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对语言敏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

三、品读析理培养语感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潜意识的存储有限,心理活动过程的进程有异,有些学生的感悟是偏激的,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辩是非、悟情理。

教学《一路花香》时,在让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感受、理解本文的寓意时,一位学生说:“我不赞成挑水工的看法,因为水罐的作用是用来装水、运水的,不是用来浇花的,它只有运满罐水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样的感悟无疑是偏颇的,却还有几个学生随声附和。此时,老师巧妙地为学生搭建一个感悟的平台:同学们知道桑兰吗?她是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在一次跳马比赛中,因意外造成高位截瘫,离开体操队后,她又在兢兢业业地为残疾人事业作贡献,努力实现她的另一个价值。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挑水工的话,说说破水罐的价值是什么?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挑水工正确地利用了破水罐的长处浇灌了一路鲜花,明白了这就是破水罐的价值。面对这样的见解,老师没有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而给予不恰当的赏识,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融进体验、朗读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在读文明理的过程中,培养了语感。

国培感言篇9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感培养语感语文素养

一、语感的本质

语感是什么?“语”就是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感”从心理角度来说,就是感受、感知或领悟。语感就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也可以说,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这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指的是什么呢?有专家经研究和分析得出,语感这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包括形式上的文感、象感,内容上的意感和情感。具体归纳如下:

文感:语音感、语气感、语体感、语法感、

畅达感、分寸感等

象感:人物、事物、景物、事件、道理、数据等

意感:字词句篇的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等

情感: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

可见,语感就是在人们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一并获得刹那间识文——明象——得意——悟情的感受,实现了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面对感知的语言文字,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一古脑儿主动、自觉地奔涌而来,闪电般地在头脑中浮现、编码、组合,渗透着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加之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二、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

第一,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用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这些基本语文素养中,我认为,语感是其它语文素养的核心。

我国不少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对语感的培养有过重要的论述。早在30年代,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继后,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辜正坤在《语文教学与中华的命运》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正是要进一步磨砺中华的少年人对中华语言音形义尤其是语法形态的敏感性,使一代新人在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获得更清晰的表达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最精微美妙的义理与感触,从而具备更完善的思维模式。而中学的语文教学正是奠定一个中华人在这方面的语文根底的最关键的阶段。”可以说,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另外,语感培养不但是学习语文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有专家把人类知识的构成用金字塔表示,如下:

表示尖端知识

表示专业知识

表示文化知识

表示语言文字

金字塔形象地说明掌握语言文字越牢固、越丰富、越扎实,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尖端科学知识越有可能。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来源于语感的培养,因此,培养语感可以说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转贴于

张志公先生说:“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转换生成理论也强调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可见,语言水平决定了语文水平,语言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思想水平、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高低。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它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所以说,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注重语感培养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呢?据季羡林先生分析,“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因此西方语言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国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在古代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几乎没有。古代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季羡林《汉语与外语》)汉语这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因此,《标准》不主张系统讲授语法修辞等知识,但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其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运用新课标理念,加强语感训练。

第一、培养语感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感、语感,关键是“感”,这个“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作为客体的语言文字刺激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产生的共鸣,这就是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段话中的“言”指语言文字,“象”指事物等,“意”指意境。它揭示了语言、事物、意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领略文章的意境,感受文章蕴涵的感情,必先“寻象”;要“寻象”,必“寻言”(即语言文字的品味)。阅读如此,写作也是这样,即所谓“情动而辞发”。夏丐尊曾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这正说明,一个人具备敏锐的语感,加之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就能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熏陶感染,以至创造。

国培感言篇10

1语感

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学是人文科学,着眼于语言本身,把它当作一种客观对象进行分析固然必要;而着眼于人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人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能力。舍此核心,语言能力就无异于一具“僵尸”。

1.1什么是语感

语感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黑格尔有关“敏感”的简明透彻的论述。

语感是一种直觉,语言本身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受。正如萨丕尔所指出的,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萨丕尔:206),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指称的对象的科学研究,因而它必然比所有其他对象更加依赖于人的感觉。苏珊.朗格也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苏珊•朗格:62)

1.2语感是因人而异的

每一个人的言语模式都是各有特色的,一个人话怎么说是由他的语感悄悄左右着的。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法,这种语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也总是跟讲同一语言的其他人的语法有所不同”(斯米尔诺夫:328)

1.3语感与语境的关系

语言首先是一种感性存在,是可感的对象,具有不可须臾或失的物质外壳。(Brown,H.Douglas:54)由于一定的言语对象总是存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语感把握言语对象总是自然而然地联系它所处的语境进行理解并同时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的判断;如果将它从中孤立出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语感也是语境之感。(Littlewoodw.:412)

2语感在英语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交际中,除了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境补充和确定的。由于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如言不尽意、言内意外、弦外之音等现象,所以,不同的听话对象或读者因自身的经验、体会、感受各不相同,对同一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语感的作用总的说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用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作用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达。

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良好语感的方法

其实锻炼语感的练习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一种语言习惯练习。(吕淑湘:45)就像作为一个中国人,平常说中国话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甚至不需要渡过大脑就可以说出很地道的中国话一样。现在就介绍一些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3.1培养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2从听说入手培养语感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多听多说有助于语感的养成。

3.2.1培养听的能力

这里的听是指除了听别人讲英语,更要听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如每天坚持听半小时录音磁带或英文广播,听的内容可以是小故事、谜语、感兴趣的问题等等。如果能够看一些有助于听力的录像,如《走遍美国》,边听边看更会帮助理解所听的内容。

3.2.2养成说英语的好习惯

我们应要求学生一进课堂就必须用英语讲,用英语思维。我们可以尝试语感式教学法,努力创造一个讲、听外语的环境。如: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英语(putitintopractice),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力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英语活动。

3.3课堂上的英语环境创造

中国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就从英语朗读和创设语境开展课堂活动等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而利用课文对话、短文进行语感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设计许多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情景中品位英语所特有的语感魅力。学生生动的表演,流利的口语,会心的一笑,在创造的语境中尝到了乐趣,培养了语感。抓好课前热身,让课堂充满英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