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利法规论文十篇水利法规论文十篇

水利法规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14:09

水利法规论文篇1

水资源论证工作是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其本质是寻求人的活动与自然水系统耦合的平衡点,实现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良性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红线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加强水资源论证,有利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源头控制水资源论证工作涉及水资源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是贯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的基础性、前置性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环节,从宏观布局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总体控制,预防把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水资源问题。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在具体项目建设决策方面,从微观层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要求,预防把关建设项目上马后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其他取用水户的不利影响。水资源论证关口直接关系着后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是水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前置环节。

1.2加强水资源论证,有利于保障水生态文明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不断利用和重新分配,必将改变现状水资源情势,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面对今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水资源有限和已经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文明安全发展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水资源论证工作,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规划等为依据,检验规划及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是否符合节约用水的要求,以及是否符合水功能区的管理要求;并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出发,充分保障规划及建设项目的合理需水,分析对其他相关用水户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建设项目取水和规划布局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改变了以往我国被动的“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合理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布局优化调整,促进了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的,保障了水生态文明安全建设。

2对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新思考

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加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管理,提升了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中要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全面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等管理制度,面对新形势,水资源论证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1)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知识面相对狭窄,技术基础不扎实,论证报告编写质量有待提高。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新态势的要求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写规范也愈加严格。水资源论证涉及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生态、管理及取用水工艺等多专业,目前从业人员专业相对单一,对相对复杂的取用水工艺分析不够深入,造成项目取用水分析不够科学合理,水资源论证成果不准确。(2)水资源论证法规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面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相对落后,论证范围、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设计不够严密;论证报告书编写收费标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和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3)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与后续管理相对薄弱。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对于水资源论证成果的实效发挥以及建设项目的取用水约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的水资源后评估和后续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着力改进水资源论证工作,切实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针对当前水资源论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1)加强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规范管理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上岗培训,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全面掌握论证制度的精髓,领会技术路线和基本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报告书编制质量,促进水资源论证总体工作健康发展。(2)强化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完善立法。水资源论证制度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水资源论证制度,但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加紧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立法,制定有关水资源论证制度的专门的行政法规,并以此为统领,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体系,从而彻底扫清制约水资源论证制度发展的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水资源论证制度功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3)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与后续管理工作。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初始环节,要想取得实效,将论证成果切实落实,还需要扎实、长效的后续管理保障。要加强对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结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结合取水许可审批、竣工验收和取水许可监督管理等工作,对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论证报告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通过后评估,强化企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全面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查找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审查、审批及取水许可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完善水资源论证审查制度与实践的统一。

4结语

水利法规论文篇2

1比较法在高职教学中必不可少

(1)是高等教育挖掘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方法。人们对于某一方面的知识不是停留在固定节点上的,这就要求我们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加深认识、扩大视野,而在实践应用上往往使用比较法。横向上通过对各种知识点的比较,找准知识点,把握交叉联系点,发现不同点,总结其特点;纵向上通过对知识点历史沿革的比较,进一步深化挖掘。(2)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有人认为学校里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实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专业设置与实际应用有偏差,教学与应用不能有效对接;二是学校教育过多重视理论,学生被关在理论研究的圈子里出不来;三是学校与社会相隔离,较少把精力投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四是学生走出社会后有一部分人转行做了其他事业,不满意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过分夸大教学与实际脱离,有意识地鼓吹所学无用。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在学校期间就与社会挂钩,经过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和实际的比较,使学生发现在学校所学知识确实有它的实用性,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3)能够促进知识技能体系的演变发展。知识都在逐渐演变发展完善,同一时间点上,当类似知识发生碰撞时就必须比较鉴别,或致相互补充到最后水融,共同发展。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循环往复相互促进,推动知识技能体系的演变发展。(4)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无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对于单个问题也不需要用尽人类所有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比较判别,遴选自己需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积累、升华,而在此过程中就依靠我们去把握发展趋势,合理预测未来,尽量少走或者不走弯路。通过辩证比较的思维甄别和在实践中检验、比较、排除、提炼、反复比较研究实践,就能把握事物发展可能趋势,合理预测未来的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可靠地理论知识体系,这就是运用比较法形成的创新思维。

2比较法的层次和方法论

2.1比较法的层次比较法第一个层次是叙述的比较法,这是比较法研究的基础,将本专业知识叙述清楚明白,既有条理、有深度,又能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第二个层次是评价的比较法即横向比较法,将自有知识体系与平行的各科体系相比较,研究同样的课题在不同行业体系下的不同表现,评价本学科的优劣。第三个层次是沿革的比较法即纵向比较法,从历史到现在以至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找出事物发展规律,对将来进行合理预测。第三个层次建立在叙述的比较法和评价的比较法之上,建立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不同行业环境下,在移植和借鉴中所形成的实际关系为研究对象,是比较法研究的较高层次。

2.2比较法的方法论(1)研究出发点。首先是按照知识原样“复制”,从知识概念、定义用语、适用范围、理论层次、框架结构,到沿革释义,做到清晰可辨,理解透彻。(2)收集可信且可用的信息。在本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之后,收集与之相关知识领域内容,加以甄别整理,逐条归类重组。要求资料全面详尽、来源广泛、具有可比性。(3)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在吸取他方知识的过程中不要离开原知识点,要围绕知识源点进行比较鉴别,比较优劣,判别哪些属于过时的,哪些属于共同带有普遍性的,哪些属于行业特殊的。(4)归纳与创新。完成比较之后进行列表归纳整理其概念及其产生背景、沿革变迁过程,解答如何运用本知识点,找出运用本知识点应注意事项,预测发展趋势方向。

3比较法的可比性

我们关注比较法就在于比较是有现实意义的,就在于其可比性。比较法实践中,要关注比较的实质内容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平行行业上、地域上、历史上、规则上、表达上、应用领域上、适用范围上等是否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是否可以相互比较,这些都是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比较的首要任务。从知识点的概念、规则、描述、释义、适用范围、界限、深度上判别可比性,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知识点的内涵到外延上判别可比性。

4比较法在水利工程监理规范上的运用

4.1选取研究对象我们选取水利部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比较法特点,逐步逐层进行研究。

4.2收集相关监理规范现有水利监理行业关联紧密的同类的《监理规范》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以下简称《水利规范》),住建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以下简称《建设规范》),还有一个是能源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DL/t5111-2000)(以下简称《电力规范》)。

4.3分析监理规范的可比性三者都是监理规范,建设部的规范起着纲领性的作用,水利部和能源部的监理规范行业性特点比较明显,但都是在建设领域对建筑设计、建造、施工等的规范性指导,都是对监理的行为、监理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和约束,不论是规范上还是功能上都具有较大的同一性,能够进行相互比较。

4.4熟练掌握《水利规范》知识水利规范主要从监理人员组织及监理人员,施工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施工准备阶段的施工监理工作,施工实施阶段的施工监理工作,保修期的监理工作等方面阐述水利工程监理的权利、义务、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程序。监理阶段侧重点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分别对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监理报告编写的要点及主要内容提出了要求,规范监理工作程序,统一了施工监理工作常用表格,并对规范条文予以说明。教学中我们按照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让学生懂得监理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按照这三个层次设置知识检验点。熟练掌握水利规范文本本身是对知识源的有效辨别,为以后的具体的知识点的比较创造了必要条件。

4.5横向比较三规范主要讲述从施工准备到保修期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监理工作,监理机构设置、人员职责分工、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合同与信息管理、协调工作及保修期监理工作大致相同,重点突出的内容又各不相同,而且责任、工作范围略有区别。《建设规范》增加并详述了设备采购监理与设备监造监理工作,《电力规范》监理工作扩展到从协助施工招投标至缺陷责任期,把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专门明确,而且还设章节专门对监理赔偿、奖励、考核作了规定,管理上更加缜密。

4.6纵向比较监理概念引进到我们国内后被发展到了强制性监理。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应用实践,我们不仅仅熟练掌握了监理工作的理论精髓,而且做到了灵活运用,在不同行业又有其更进一步的理解。从《水利规范》讲述施工准备到保修期结束的监理工作,到《建设规范》增加设备采购监理与设备监造任务,《电力规范》再加进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内容。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和第三章就专门规定了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监理工作是在国家法制条件下的监理,是不断更新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纵向比较,我们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到水利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便于更加全面的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

4.7相似比较不同监理规范对同一概念的解释和范围界定有细微区别。比如,国家施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不论哪个行业要求都一样,但对其具体工作又有细微差别。例如对待工地第一次会议,《水利规范》由总监主持第一次工地会议,《建设规范》表述为:“监理人员应参加由建设单位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工地会议”。《电力规范》对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不进行细化,用一句话概括表述为:“总监理工程师作为监理机构的全面负责人按照工程建设合同文件及监理合同规定,行使业主授予的监理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尽管表述不同不同,对于总监理工程师的全面监理责任的界定却是相同的。通过相似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是同一概念,各行业对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求是不一样的。

4.8综合比较(1)监理规范内涵和外延的综合比较。《建设规范》中花大量篇幅阐述设备采购监理与设备监造的监理工作,做到设备采购监理与设备监造的监理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没有提到安全文明建设监理工作,没有提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但是国务院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却有着方面内容,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已经为监理工作扩充了内涵和外延。《水利规范》中没有设备监造方面的论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正在实施运用,将来难免步入常态化工作。安全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都是同样被纳入工作范围。《电力规范》同样没有关于设备采购监理与设备监造的监理工作内容的表述,明确了安全文明和环境保护的内容,而且增加了监理工作考核,实行奖惩制度,有效地调动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积极性,以考核促管理、以奖惩观实效,更重要的是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将监理机构和人员纳入了业主方内部的管理体系。通过监理内容内涵与外延的综合比较,借鉴同行的经验,提供规范性的补充作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监理规范知识点的综合比较。对于监理规范知识点的综合比较,我们以总监理工程师工作授权来举例说明。《水利规范》可设置副总监理工程师进行实际管理。总监理工程师是项目监理机构的全权负责人,其职责范围由第3.3.4条用九条否定条文加以限制。《建设规范》可设总监代表,履行总监理工程师授权范围内工作,同样用第3.2.4条用五条否定条文简明扼要地加以限制。《电力规范》只能在工作必要时临时授权。而且限制授权范围,对总监的要求就更严格,要求总监对监理机构的现场管理更加细致。

5结语

水利法规论文篇3

——##县水利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纪实近年来,##县水利局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注重思想作风建设,着力加强自身道德行为规范的修养,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开拓、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有力的促进了各项水利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全县水利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抓规划,细部署,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提高认识,在全体干职工中树立自觉奉献、争创佳绩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增强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年初工作安排和年终工作总结,都把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全体干部职工积极行动,目标明确,方向统一,形成了合力,创一流之风尉然兴起,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不断完善高效务实的活动机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在创建活动中,局主要领导全盘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单位负责人具体抓,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促进了机关建设的全面进步。三是制定措施,建立起一整套开展创建活动行之有效的办法。结合局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制定了《县水利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创建文明单位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提出了“以德兴局、以德塑形”的口号。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客为尊、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教育,在各岗位普遍推行文明用语,坚持礼貌待客,微笑服务。开展了“四项”建设和“一个”创建。“四项”建设,即:加强思想建设,牢固树立水利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水利干部职工的道德素质;加强科教文化建设,提高水利干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水利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一个”创建,即:创建文明行业,塑造崭新的水利形象。抓学习,重教育,努力提~部职工思想业务素质一是高举旗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全面提~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局机关每周开展1次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干部自学每天不少于2小时,购买学习辅导材料5套。局领导班子多次就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问题开会研究,安排部署,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学深一点,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几年来,通过坚持学习制度,举办~、培训班、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加强了对学习的组织引导,局机关进一步形成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二是完善制度,强化学习效果。制定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学习考核制度》、《干部学习培训计划》等,建立了理论学习领导责任制,按照责任制要求,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把理论学习情况作为评议和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全体干部做到人人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文章。为了检查学习效果,局里组织机关干部职工理论学习测试,对成绩优秀者,给予通报表彰。抓作风,建制度,加强管理促发展一是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廉政意识,层层举办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进行党纪法规教育。开展“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学教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知识、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教育,建立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把反腐倡廉教育延伸到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组织领导干部配偶参加有关学习和观看警示片。二是以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精湛、廉洁奉公”的高素质水利队伍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培养了干部队伍的无私奉献精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举办讲座、岗位练兵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干部法律法规、专业技能、水政执法、计算机等学习培训,使干部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近年来,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原则,结合局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了《廉洁自律十不准规定》、《承诺制度》、《窗口单位形象十要点》,修改制定了勤政廉洁、重点工程招投标管理、首问负责、马上就办、信访、办事等制度,建立健全了业务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为一体的规章制度体系,做到用制度管人,照规矩办事,按程序运作;并积极开展政务公开,使执法行为、管理行为程序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制度上杜绝了工作中的随意性,防止了不正之风的产生。抓载体,办实事,机关文化和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一是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和大院住户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真正为创建活动尽一份力量;二是从职工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开展环境治理,制定机关管理措施,落实“三禁止”、“两规划”,即:禁止在住宅区饲养宠物,禁止在住宅区燃放烟花爆竹,禁止乱倒垃圾;规划生活区门前屋后堆放,规划办公区统一格式;三是让生活环境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实施绿化、美化措施,投资近30多万元,先后购设盆景30余盆,绿化300余平方米,改建冲水式厕所一个,新修车库2间,制作停车棚一处,装修办公室36间,实行了生活垃圾袋装化处理,涂料粉刷办公楼、住宅楼墙壁1530平方米,大院内用电线路统一规划布设,更换了新式正规电表,购置办公电脑18台,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加大创建宣传工作力度,局机关今年共举办学习园地3期,刷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宣传标语一幅,拍摄水利宣传片1部,主办~年国庆专场文艺晚会1场,全体干部职工撰写各类学习心得体会180余份,学习笔记达5000字。全年在局内刊物上稿40件,县级刊物上稿15件,市级刊物上稿5件,开创了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局里的大事来抓,先后组织在“三八”妇女节时,为女职工进

行健康查体,老年节时慰问老干部并组织退休职工出外旅游,劳动节时局工会筹集一定经费看望生产一线职工和长期有病职工,为有特殊困难的员工提供救助,这些为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抓业务,争一流,“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近几年来,始终坚持以兴水治旱为中心,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药、水、游”和“两区两带”发展战略,走“小工程、大群体”的路子不动摇,兴利与除害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全县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水保治理、水利执法、城乡供水、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和产权改制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年初至今,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00亩,新修四田1400亩,新打水窖1250口,发展节灌面积7200亩,小流域治理37平方公里,解决人饮8000人,修建各类供水工程17处,完成发电量2487万度,县城供水152万吨,完成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制试点5处,全县冬春农田基本建设正在推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被省委授予“双万”工程先进单位,~年被县委、县政府评定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县电气化办被国家水利部、计委评为第三批电气化县建设先进单位,县自来水公司被省水利厅评定为城镇卫生供水“十佳”单位,~年县水政监察大队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水利法规论文篇4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

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四、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水利法规论文篇5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一)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的是在建设活动前,调查、预测和评定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出解决措施,并按法定程序报批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主要的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仅要予以经济评价,还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通过评价环境影响,能提供依据给建设项目的选址,以防因为布局不合理给环境造成无法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将周围环境的现状调查清楚,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提出环保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能够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了基本项目审批程序。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审批权限、执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对评价单位提出了资质要求。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全面详细明确的规定。199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04年,人事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应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通常是限于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各种规划、开发计划、建设工程等。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人类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或联邦的重大行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法国,除了城市规划一定要作环境影响评价外,其他项目依据规模和性质分为不同的三类:一定要作正式影响评价的大型项目,比如以建设城市、工业、开发资源为目的的造地项目,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或投资超过600万法郎的有关项目等;需要作简单影响说明的中型项目,如已批准的矿山调查项目,500千瓦以下的水利发电设备等;可免除影响评价的项目,即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非常小的建设项目。法国政府在1977年公布的1141号政令附则中,详细列举了三类不同项目的名单。在立法上这比使用“对环境有重大影响”这样笼统的概念明确得多。

有些国家或地方政府对适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广泛。瑞典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凡是产生污染的任何项目都须事先得到批准,对其中使用较大不动产(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的项目,则要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0年《环境质量法》规定,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作环境影响评价。

二、比较分析

(一)法律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正是其立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一部试行法和一个管理办法,发展到如今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一系列的配套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都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其中《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法规依据。

反观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还没有完善。《水法》是当前唯一的涉及水资源论证的法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是目前提到水资源论证的唯一行政法规,还都不是专门针对水资源论证制度的立法,规定较为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就是水利部制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取水许可管理办法》,限于部门规章,权威性不足。如《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第七条还被质疑存在违法嫌疑。

(二)评价论证范围和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在不断的扩充,从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到1986年“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1997年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将有辐射环境影响的“设备购置”活动也列入评价范围,2002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把评价范围扩展到规划,2009年国务院颁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参与综合决策。当前,环保行业人士又开始对政策和战略类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和深化。(1)从报告章节内容看,从最初的污染达标排放管理到强调环境容量分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于环境风险防范,评价水土流失和生态影响,强调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稳定性评价较为注重,还对经济领域的产业政策符合性、选址布局合理性和环境经济损益进行评价,每部分内容都要求设立专章进行分析评价。对环保领域、经济领域、规划布局领域、社会稳定领域等的环保相关问题全面综合的进行可行性论证,为参与政府综合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2)从环境要素看,从最初的三废控制(水、气、渣),到生物和生态,到物理污染噪声和电磁辐射,近些年又对地下水和土壤有了较多的关注,评价内容也在逐渐的扩展。(3)从评价时段看,要求评价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退役阶段全过程的环境影响。(4)从项目实施过程看,要求从原材料的产地到产品的最终报废处理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价。

水资源论证的范围就比较窄,差不多限于需要取用“江河、湖泊或者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对取用雨水、污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和自来水的项目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对不取水然而却对水资源影响风险很大的项目,比如穿过水库的输油管道,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穿过含水层的隧道等,存在监管盲区。规划的水资源论证才开始试点。

水资源论证内容基本停留在“以河论河”、“以水论水”的模式上,关注点还在水量够不够及怎样保证供水这一问题上,目光还停留在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索取上,而还欠缺对社会水循环过程控制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的论证分析。如对工艺过程和水平衡的耦合、工艺设备先进性和取用水合理性、工艺水循环过程中水量耗散和水质衰变、已掌控水资源的挖潜、水资源跟踪监测机构和制度建设、施工过程的水生态影响和补偿等,论证都很薄弱。

(三)跟踪监管

环境影响评价对于规划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比较重视。在规划设计阶段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编制,建设施工过程中实施环境监理,试生产过程实施环境监测和“三同时制度”检查,工程竣工阶段要进行环保验收,之后还有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对核设施等特殊项目还得进行退役后环境影响评价。

水资源论证制度重审批轻监管,基本停留在审查审批阶段,没有实质性规定后续的跟踪监督管理。2011年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的通知》,开始探索论证后评估工作。

(四)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它对于公众参与比较重视。20世9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中实行,之后渐渐对公众参与范围进行了扩大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都从法律角度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2006年,原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管理作了进一步规范。

(五)立法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促进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的时候,对于《水法》相关规定的修改是不能忽视的,《水法》有关规定应当作整个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体系的统领。在《水法》中应设立明确的水资源论证制度,提出“水资源论证”的定义和内涵;对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适用范围也要做规定,要是由《水法》对其适用范围(如建设项目和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等)作出明确规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定位得到提升,使适用范围狭窄的问题从跟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推动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的专门行政法规。与水资源论证制度有关的行政法规应该对下列事项明确作出规定:首先是明确应该开展水资源论证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虽然《水法》能够对水资源论证制度适用于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进行规划,然而规划的具体种类、识别根据等具体管理问题还是要由行政法规进行具体明确的;其次是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的基本程序,包括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审查审批、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及其和之有关的水资源论证资质、从业人员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再次是对于违反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应该建立水资源论证管理规章体系并加以完善。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范围内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水资源论证管理的相关措施和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与水资源论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有关的立法重点在于创设制度和搭建体系,而相关规章体系的核心应是管理措施和程序,比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受理、审批程序,后续监督管理措施等。

三、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为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之处。为确实发挥水资源论证制度作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首要抓手的作用,就应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理顺审批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论证立法体系;

扩展论证范围,深化论证内容;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参考文献:

水利法规论文篇6

论文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关键技术论文论文摘要:我国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探讨。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部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大都市。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

水利法规论文篇7

0 引言

水利管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与渗透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水利与社会、水利与经济、水利与生态、水利与环境,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全过程。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发展,更加突显水利论文联盟管理工作的重要,近年来,我省在努力探索水利管理学科发展中,重点是以已建上程管理和河道岸线管理为对象,突出以现代水利科技为手段,依法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取得明显成效。下面就我省水利工程管理学科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作如下简述。

1 近年来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学科的新进展

1.1 工程管理法制建设进展

水利管理除了必须依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外,其中最直接的还有依照国务院颁发《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以及水利部颁发相关规章、制度与办法,出台具体审批办法或实施办法,开展必要技术论证,为认真执法、守法制定具体、科学的措施。例如近年来出台的《福建省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审批办法》,开展福建省河道等级的划分,实施涉河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完成重点河段岸线规划的审批和部分河道警戒水位、危险水位、保证水位和安全泄最的率定,开展了福建省海河堪界研究等;在水库管理方面,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全面推进小二型及以上水库注册登汜,完成了小二型以上水库数据库建立;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开展了水库、水闸安全鉴定;根据《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初步建立符合我省省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了全省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验收。论文

1.2 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进展

我省是全国风、暴、潮水旱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面对大中小型各类水利工程多、分布广,当初建设标准低、质量差,而且白蚂蚁活动猖獗等特点,如何确保这些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历来是各级水利管理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省除了进一步明确各水利工程管理责任主体,落实工程防汛安全责任制,依法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外,严格了水利工程汛前年度安全检查制度和常规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工程问题,实施科学分类。将工程分为正常运行工程、带病但在监控条件下可采取限制水位运行的工程、必须立即抢修或空库度汛的危险工程;对病险工程安全度汛实施分级分类挂牌督办。当预报台风暴雨即将袭击某地区时,监督该地区内病险工程采取预泄腾库、支护抢修等办法,抗灾减灾。为应对超标准洪水等突发安全事件,各工程还制定应急预案,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包括工程抢险,甚至实施了人工破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2002年,全国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福建的经验得到水利部认可。

1.3 工程除险加固新技术进展

近年来,我省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力度明显加大。在提高除险加固工程质量方面,各地都十分注重前期工作,在安全鉴定基础上,认真规划,精心设计,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推广和应用。论文网

水利法规论文篇8

   [关键词]水权水资源所有权准用益物权

   一、什么是水权

   要分析水析的性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水权,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比较各种关于水权定义,其争议和焦点之处在于水权是否包含了水资源所有权。如一种观点认为,水权就是水资源所有权和各种用水权利与义务的行为准则和规则,它通常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开发使用权、经营权以及与水有关的其他权益。[①]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也持这种观点。他曾指出:“什么是水权?最简单的说法是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意见。以崔建远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水权即为依法对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或收益的权利。此定义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水权是独立于水资源所有权的一项法律制度。第二,水权是水资源非所有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所享有的对水资源的使用或收益权。故此,水资源所有权乃为水权之母,水权系由水资源所有权派生而来。[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权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权概念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水产品与服务经营权等与水资源有关的一组权利的总称。即与第一种观点相近。狭义的水权概念又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是不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在内的水资源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另一种则认为水权即为水资源所有权的简称,认为对水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只是水资源所有权的内容,不应成为与所有权并列的权利。

   在这里,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水权仅指依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地面水和地下水享有使用或收益的权利,包括汲水权、引水权、蓄水权、排水权、航运水权等组成的权利束,而不应该包括水资源所有权。

   首先,有观点认为,提到水权,人们自然会想到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在内的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的权利,并且这样才较完整。“望文生义”是不能作为将水资源所有权纳入水权概念的充足理由的,正如“经济法”这一作为部门法的概念容易让人联想到“涉经济的法”一样,很多专业词汇是需要明确赋予其特定含义的。另外,国家对水资源享有的所有权并非传统民法意义上的所有权,就曾有学者指出水的流逝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无需将此类基于公共利益而由国家保留的所有权纳入水权以示形式上的完整。

   其次,有学者指出,损耗性的使用自然资源已是实际上的处分行为,超出了使用和收益的范围,在行使水权过程中确定包括了对水事实上的处分,但此处存在着另一个概念——水所有权,或称水体所有权,已归普通的民事主体享有、业已引入企业的储水设施、家庭水容器的水,不再是水资源所有权的客体,而是水所有权和客体,是水权人的所有物,是其财产。[③]

   另外,再提出以下几点理由,进一步阐明水权不含水资源所有权。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3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该法第6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类权利是相互独立的,其主体、取得方式及权利范围等都相异,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1条规定:“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国家所有的林地、山岭、平原、荒山、滩涂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一般认为,水资源及其所有权是不得转让和交易的,而水资源使用权则可以转让。我们平常研究和探讨“水权交易”、“水市场”等问题,显然这里的“水权”仅指水资源使用权。

   第二,从水权制度产生的目的和动因看。水资源作为法律上禁止流通物归属国家所有,但同时,国家不可能以所有人的身份去实际使用水资源,因此只能通过让渡水资源的使用权来实现水资源的效用和价值。这便是水权制度产生的动因。国家在基于社会和公共利益保留水资源所有权的情况下移转其中的使用、收益等权利从而解决所有和利用的矛盾,于是就产生了设立水权制度的需要。否则,只设置水资源所有权就行了。

   第三,将水资源所有权与水权相分离更有利于发挥水权的制度功能。所有人通过设立水权取得相应对价,非所有人通过取得水权享有对水资源的使用和收益,从而解决水资源不能流通的问题。水权成为独立的可以流转的财产权,可以在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换,也可以依法作为抵押、入股、出租的标的,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世界各国通说也都是主张水权不含有水资源所有权的。在美国西部,大多数水法都宣称公有权存在于水资源之上,采用先占原则分配用水权,用水人从州的水资源管理部门获得许可证时,该用水权就是水权。在日本,学说认为水权是利用水的权利,而非对水享有所有权。我国台湾水利法规定,水权是依法对于地面水或地下水取得使用或收益的权利(第15条),可归团体公司或人民取得,而水资源所有权则只归国家享有(第2条)。可见水权不含有水资源所有权已成各国通说。

   在水资源所有权之外设置水权,并将它作为水资源所有权并存的两项制度,已经成为现代许多国家变革水法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多元价值的首选方案。[④]我国水法也是将这两种权利分开独立规定的,在确立“水权”概念和建立水权制度时应将这一趋势明确固定下来。

   二、水权的性质

   (一)水权为公权性私权

   对于水权是公权还是私权存在着争议。这是由于:一方面,水权的客体既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又具有私人品的属性。水资源可作为具有效用性、稀缺性和可控制性的私人品,为权利人使用、收益,为其创造价值并可通过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同时,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影响和决定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及发展,关涉重大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独占性以及社会公益性,从而作为一种公共品需要政府采取非市场手段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水权的法律制度既具有公法色彩又具有私法特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水土保持、防洪、航运等诸多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水权在设立、变更、转让、终止等各个方面均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水权法律制度难免带有浓厚的公法色彩。同时,本着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水权可在平等私法主体之间进行流转,从而形成水市场和水权交易制度,因此,水权又属于私法上的权利,具有私法色彩。[⑤]

   在日本,某些公法学者,如美浓部博士就基于日本河川法中水权设立须经行政厅特许,水权客体为公用物等理由认为水权为公权。而鸠山等部分私法学者则基于水权与一般私权在抽象内容方面无差异,水权转让需经行政厅许可(公权移转不需要确认)等理由将水权定性为私权。另外,还存在折中说认为水权为公权与私权混合的权利。如金泽良雄教授认为,从水权产生的领域看,将水权定性为私权没有问题,但水权的取得须得到行政的许可虽然未从根本上抹杀水权的私权性,但给它烙印上了公权性。东京高等裁判所亦曾就公水使用权而论,认为公权说系就权利的形式着眼,私权说则是就权利的内容而言,二者均不免失之一偏,即使就公水使用权之本质采私权说,为私权之水权利同时亦受公共性之规范,亦即具有公权私权的重叠性。[⑥]

   在我国台湾及大陆学者中也存在着以上三种学说观点,但采折中说的居多。如孙宪忠教授在研究德国水权制度时就指出“用水权是一种既有私权利的性质,又有公权利的性质的权利。”[⑦]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水权为跨公私法之独特权利。”[⑧]

   笔者也是赞同折中说,即水权既有私权性又有公权性,但这里要强调水权本质上的私权性。除了以上学者提到的,再补充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从水权的主体和内容看。国家作为水资源所有权主体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行使权利时具有公法性质,但根据前文所分析,已将水资源所有权排除在水权之外,也就是说在水权仅指从水资源所有权中派生和分离出的水资源使用权或收益权的情况下,水权的主体是单位和个人,即为一般民事主体。水权是为了非所有人为自己的利益而需要使用水资源时,划分他与所有权和其他人之间利益才设置的制度。

   第二,虽然水权的设立和转让需要受到国家意志的限制,但这可以看作是所有权人让渡和监督使用权的行使。就如同国家或集体作为土地的所有权人出让土地使用权需要土地管理部门许可,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承包人转让土地承包权也需要发包人同意等。不能因为需要行政许可否定水权的私权性。

   (二)水权是准用益物权

   在承认水权总体上为私权的情况下,具体分析之,明显水权是一种财产权,水权作为用水人直接支配水资源(局部),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符合物权的规定。由于水权在客体、占有权能、排他性、一物一权、追及效力等方面与传统物权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将水权定为准物权。

   在对物权进行分类,根据存在于自己还是他人财产上可将物权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基于前面对水权概念分析中将水资源所有权排除在水权之外,则水权是在他人所有的水资源上存在的物权即他物权。而他物权可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显然水权不是担保物权。故水权为用益物权。但水权与传统的用益物权相比有很大差异。表现在:

   第一,水权客体具有特殊性。首先,传统用益物权的客体限于不动产,即土地及建筑物。而水资源作为水权的客体是存在于河流、湖泊、池塘、地下径流、地下土壤之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应是民法上的动产。但多数学者都同意,虽然水资源属于动产,但水资源利用权应当属于不动产权益。由于水资源一般是以土地为载体,大陆法系传统民法主为,水是土地的天然孳息。崔建远教授在《土地上的权利群》一文中也将水资源利用权作为土地上的权利群的一种。在美国东部、加拿大等地方实行沿岸权制度也是将水权赋予与河流相邻的土地的所有权人。现代以来,由于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凸显出来,使水权独立于土地使用权,但仍应考虑基于水资源与土地的联系,学者将水资源利用权定为不动产权益的合理性。其次,传统用益物权的客体具有特定性,而水资源按一般的标准则不具有此特点。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参考崔建远教授结合时空观提出客体特定性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这样的观点,以浮动抵押权客体的特定性由特定期限加以固定,探矿权客体由特定地域加以确定等为例证。因此,水权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通过水量、地域、期限等为标准将其客体特定化。

   第二,水权在占有权能方面的特殊性。传统用益物权要求占有客体从而对其使用。但在水权的一组权利中,航运水权、竹木流放水权含有占有权能,否则权利人将无法驾船航行或流放竹木。而汲水权、引水权等则不含有占有权能。因此,水权作为并不都以实际占有特定水为要素的权利不但与一般用益物权相异,也与渔业权等其他准物权相区别。

   第三,水权不具有传统用益物权的排他性。传统用益物权具有排他性,而水权正是由于前文所述不都以占有为必要,因此可以在特定区域的水资源之上可同时存在数个水权,至于数个水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则是通过优先权加以协调,即先取得水权者优先以有益目的而用水,待其获得满足后,后取得水权者才可用水。当然,若从宽看待优先权与排他性之间的关系,则这种优先权中,后序位的水权人不得越位以确保在先的水权实现也体现了排他性特点。

   第四,水权在一物一权方面表现较弱。由于部分形态的水权不含有占有权能,不具有排他性,可在其客体上同时设立多个水权,因此难奉行一物一权主义。

   第五,在对效益的要求上与传统用益物权不同。传统用益物权产生后,无论权利人是否行使,都依然存在,除非该物权因他人依取得时效取得或者因违反社会公益或禁止性规定而被取缔。而水权则不同,在美国一些地方的水权制度中,采用先占原则的同时规定了水权人不利用水资源到达一定期间,将丧失水权,这符合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要求,我国建立不权制度应借鉴这一做法。

   第六,水权为具有公权性私权,这也是与传统用益物权相异之处。前文已有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尽管水权具有上述与传统用益物权不同之处,但只是在符合用益物权基本属性前提下具有的特殊性,就其本质而言,水权作为在他人所有物上使用、收益的权利仍属于用益物权范畴。两者都属于他物权、限制物权和有期物权,都具有绝对性(程度不同)、支配力、物上请求权、实行法定主义等。也就是说,共性占更重要的地位,结合水权的特殊之处,可将水权定位为准用益物权。

   三水权制度的建立与物权法的制定

   (一)我国水权相关立法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规定:水流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这里的水流指的就是水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1条规定:“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最为集中的对水权相关的内容作了规定。其中,规定水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非所有人依法对于水资源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现代各国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如水法第3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但遗憾的是,立法虽然规定了与用益物权相近似的非所有人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收益权,但却并未将这种权利明确定性为用益物权,更未见使用和界定“水权”这一法律概念。正如钱水苗、徐迪在《水权交易中的政府定位》一文中指出的那样,由于我国水资源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以及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法律上明确水资源使用权或者水资源的用益物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将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现代意义的水权制度在我国仍然未得到确立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⑨]

   (二)物权法典的编纂应在用益物权章中为水权留下位置

   我们正在进行物权法典的编纂,水权的准物权性已在学界达成了相当的共识。多数学者认为应在物权法中为其留下一席之地,但对于水权等准物权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物权法典及在法典中的位置如何有分歧,目前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方案:一种是在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后单设一章“准物权”,将水权、渔业权、矿业权等纳入其中。另一种是在肯定水权等准物权实质为准用益物权的前提下,将其放在用益物权章内最后设一节规定。

   比较这两种方案,笔者认为第二种更为合理。在第一种方案中,实际上是将水权等准物权放在了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平行的位置,而对这类准物权作进一步更为准确的定位,它们实质上为新型的用益物权,与用益物权是包含而非并列的关系。因此,这种专设一章的方式必然造成物权内部这些权利间关系位阶上的混乱。

   根据前面对水权性质的分析,第二种方案则是建立在对水权准确的定性基础上的。从目前的几个物权法案中,王利明教授主持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在“用益物权”一章的第七节即最后一节规定了“特许物权”,包括养殖权、捕捞权、采矿权等,其中第380、381条就有取水权的规定。可以看出这个草案是将其定位为用益物权的,这是可取之处。但采用“特许物权”这一命名不合宜,因为这一名称强调权利的取得是经过行政特许的,凸显了公权色彩,而且有的准物权无需经过行政特许,如在我国,家庭生活用水的水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无需行政许可而当然产生。另外,还有像“特别法上的物权”这样的名称也不宜,这是根据权利的出处来命名,即都不是从权利的性质来命名的。最为准确的还是“准用益物权”表明了权利的用益性。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的物权法二次审议稿中虽未规定水权,但在第三编“用益物权”编的第十章“一般规定”中对自然资源使用进行了概括规定,如第124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但法律别有规定的除外”;第126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从这两个草案中可以看出立法者有将水权这类准物权纳入用益物权的意图。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水权的具体制度应以单行法制定

   正如前文对水权性质的分析,在肯定水权的物权法性前提下,也应考虑到水权在客体、占有权能等方面与传统用益物权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将整个水权制度都容纳进物权法制定中则会产生很多问题。一是这些差异会对传统的物权法制度造成破坏,使物权法需要作出很多例外情形的规定,操作难度大且不经济。二是水权带有公权性,涉及行政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等,若将其全塞入物权法将使物权法凌乱庞杂,臃肿不堪且立法技术上来说也较困难。

   小结:对水权制度的立法设置应采取物权法的“用益物权”章中作笼统规定和具体制度由特别法规定相结合的模式。一来明确水权的物权性,在特别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适用物权法尤其是用益物权的相关规定。二来以单行法解决由于水权与传统用益物权的差异而不适宜直接规定在物权法典中的难题。

   注释:

   [①]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②]裴丽萍:《水权制度初论》,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③]崔建远:《水权与民法理论及物权法典的制定》,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④]同2[⑤]参见曹明德:《论我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我国水权和水权流转机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评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⑥]参见3[⑦]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⑧]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⑨]参见2

   参考文献:

   [1]裴丽萍:《水权制度初论》,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2]崔建远:《水权与民法理论及物权法典的制定》,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曹明德:《论我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我国水权和水权流转机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评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水利法规论文篇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人类最宝贵资源的水,更是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当前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忧虑和关注不断加深,对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国的各地区,已经不仅是过去经常提及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也可能“宜荒则荒”;也不仅局限于“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可能“退取(取水)还流(河流)”。从“空间均衡”、“区域协调”与“循环经济”的讲课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规划与宏观调控在水资源论证中的地位与作用—“什么样的地方可以干什么,什么样的地方不可以干什么”,特别是从水资源论证工作“做得了,做不了?”的反诘问话中,感受到了水资源管理高层对水资源工作的重视,能更深切体会到水资源论证工作的任重道远,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重任在肩。

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总体原则

要明确水资源论证的工作阶段是在定位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之后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一般选择范围大小适宜的行政区划,建设项目的取水水源论需要首先确定工作等级与论证范围等。笔者所在单位为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局盘锦分局,结合实践谈以下看法。

水资源论证工作阶段。水资源论证工作服务于取水许可审批,工作程序与基本建设程序的关系为,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始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系在报审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立项后进行,结束于报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之前。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15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在技术方面提出了要符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新增了工作等级和工作深度要求,并且水利部已明确要加快制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技术规范》,工作深度上将由“基本要求”而至技术规范,对水资源论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论证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提高,深入调查研究,将水资源论证工作做大做强。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的界定,一般选范围大小适宜的行政区域为宜,尽量紧扣取水水源论证范围且不打乱行政区划界限是很切合实际的,硬性地以划分区域统计资料极可能造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失真。笔者所在单位为水文行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水文行业而言是编制的难点,水文的行业优势在于水情与水质资料的收集整理,水情的主体径流资料仅为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来水量,区域需水量及工程供水量资料难求,落实到所论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就更难。在笔者所参加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中所收集的流域规划均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资料,现在所进行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远水不解近渴,给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水资源论证不同于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仅此是流域中的一个点,在没有新近的流域规划的前提下,在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作支撑的情况下,以点代面论及现状与规划水平年,显得比较苍白而单薄。就过去所做的流域规划,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之外,少了一年半载是做不出来的,以水资源论证来完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远景规划,笔者认为对缺乏资料地区是难以满足要求的。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中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最有效与可靠的途径是采用新近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找到新的依据与支撑点,但目前尚无正式成果可用。

水资源论证范围。对于水资源的论证范围的确定,在地表取水水源论证中指出,通常以便于水量平衡分析,易于与现有成果与资料配套,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为原则;同时,也指出不易找到一个通用的准则。笔者认为结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水资源的论证范围内应以包含取水水源、水环境以及对周围取水户的影响范围为好,三者不一定要硬性重合,一般相交与相含。

对于地表取水水源论证,重点应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口以上径流范围,根据所论证的径流范围内的水文站、湖泊、水库等不同情况,决定是否划分不同的径流区间进行论证;对于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论证范围的水文地质单元最好与地表的水文测站控制的径流范围相近,便于对论证范围内的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的相互转换与现状进行对应研究。

对于水环境论证范围,以取水河段所处水功能保护区划范围为主要依据确定,与取水水源论证范围有相重叠的河段。

对周围取水户的影响问题,于地下水资源主要指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于地表水资源指对下游取水户影响的河段,结合河流特性,论证范围宜以径流量大的支流汇口为下界为好。

做好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培训。上级水利部门要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咨询专家三支队伍培训为重点,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全面加强培训工作,力争使队伍整体素质的有一个较大地提高。笔者认为十分紧迫而必要,同时,不只是论证从业人员需要经培训考试后持证上岗,更需要咨询专家来把握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深度与尺度,特别是需要提高基层水政水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需要符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关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的规定,希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试用)》中增补一些“基本要求”中有关篇章结构与格式方面的内容,增补一些“基本要求”需用的术语解释(例“项目性质”、“水源类型”、“排放方式”等),最好能推荐或推行一种更合理的报告编写体例。

参加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上岗培训的人员应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的学员,并具有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一是能促进企业自身节水工作的开展。在论证过程中,要求建设项目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约用水工作,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二是能够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在一些缺水地区,建设项目采用中水、海水、矿井疏干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可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用水状况。四是能够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对耗水大的农业项目加以限制和控制,使节约下来的水用于发展低耗水高效益产业。五是保障建设项目的用水安全。通过对水资源条件、建设项目的用水和退水、周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论证,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避免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这对于保障人员的安全用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状况起到明显作用。

水利法规论文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74-0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而相应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我国的水利质量管理中就有法规体系不完善,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法规制度执行不到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许多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包括水利工程工程质量、水利产品产品质量和水利行业服务质量)不达标。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水利部通过多年探索总结,提出了水利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承包商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多方改革彻底将其落实,希望可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水利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旧式水利质量管理体系的弊端

根据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而设立的制度系统。而质量管理制度的定义时至今日也未能完全确定下来。从最基本的制度概念看,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全部意义上来讲,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将水利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检测监管制度和水利行业工作质量管理制度都包含在其中。而我国的水利质量管理模式并未完全做到这些方面,尤其是后面二者,这逐渐地就导致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与质量体系设立初期的核心内容“使客户满意”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水利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创建目的

近年来,我国水利部提出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竭力发展民生水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完整以及可行性高的的水利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框架体系,这种新的体系必须要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利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能够为水利质量管理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而且要对民生水利的发展起到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推动作用。

2.指导思想

从服务管理的视角方面,将先进的民生水利理念与实际的水利质量管理工作糅合在一起,并以此为指导方针对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展开系统的研究。

3.基本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尤其是在原有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之时;其次,我们要相信我们具备有废弃原有制度并且再提出一个全新的中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的基础和条件;再次,水利事业以服务于民生为最终的目的,先进的民生水利理念和新颖的服务管理视角一定可以杂糅在水利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之中;最后,我们特别要在水利行业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

4.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

(2)服务管理的理论。在服务管理的视角下,充分运用现代服务管理知识,借鉴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思想、方法以及理论。

(3)使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信息论、协同论、系统论等为基础构建一个优秀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基于流程观、控制论、系统观等模拟水利质量管理制度的安排模型。

(4)比较分析法。在世界范围内对不同历史进程中的水利质量管理及其相关制度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5)实证研究方法。重新修订水利行业的具体质量管理制度。

5.研究内容

(1)一般认为,若是要使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有所保证,那么我们必须具备三种类型的质量体系: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监理单位所属的质量检查体系;设计、施工、制造等单位所属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三足鼎立”的关系使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新的水利质量管理新制度新体系同时具备有以上三种体系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分析我国目前水利质量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理顺它们相互之间极其重要的两大关系――网络关系和层次关系。因为这种网络关系和层次关系显示了我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它以一种规律的形式出现并被我国各级政府、各级水利部门十分清楚地统筹规划、巧妙地加以运用。

①网络关系。

1999年,“大水利”概念被刘树坤提出。与传统的水利理论相比较,大水利要求充分扩大水利建设理论的范围。为了实现这一概念,水的功能将不仅限于资源这一个方面,它的环境功能与生态功能也要被综合发挥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人水和谐的原则。与此同时,“大质量”概念也被郎志正提出。在“大质量”中,评判一个项目的质量好坏要从它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它的发展质量方面如环境质量、经济质量、生活质量等角度来判断。以“大水利”“大质量”的概念为基础,可以看出“新两项”制度(水利生活质量、水利环境质量)与“老三项”制度(水利行业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水利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之间有一种正向联系与反馈联系的网络关系。

②层次关系。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同一座高塔,它由四个层次构成:塔头即第一层,它指的是国务院令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规,该层反映出我国的国情以及由它所决定的政体是一种制度基础,也具有一种决定性作用;第二层包括水利部令,各流域机构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水利(水务)厅(局)制定的法规。这一层由集中控制制度组成;第三层指的是各水利基层组织制定的规章,由分散控制制度组成;这两层恰好构成塔身的结构,它体现出在水利质量管理中必须从综合战略、集中战略与策略、分散战略与策略的角度采取强有力的制度措施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在这两层体系中我们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花大力气去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塔底即基础层,由具体的管理制度组成,若是基础不配套、不完善,就算塔身和塔顶勉强被建起,也维持不了多久,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积极、切实地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建立起我国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三、制度的实施

1.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往往以严格、完善、统一的法制为基础来进行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比如说英国,它以法律层、条例层、技术规范和标准层为基本要素来建立其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

2.健全法规体系

以发达国家的监督管理法规为对照对象,我国首先应从法律、技术规范和法规3个层次,进一步建立严格、完善、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并在其中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约束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形成规范的、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

3.理顺管理关系

2008年,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将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取消,只在政府财政预算中保留该项目。这一措施明确表示对水利事业的监督既是政府的权利,又是是政府的自身职责。虽然我国对水利事业的监督管理以政府为主体,但是在政事分开、机构精简的原则的指导下,政府只是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而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仍然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落实。为了实现精简政府、规范管理机构的目标,我国以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为指导方向,提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也可以委托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具体实施监督管理。

四、结语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水利部首次将我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与服务管理视角研究水利质量管理制度安排问题和民生水利理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1)全面审视水利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提出中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总框架;

(2)基于服务管理视角,积极地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的号召做出响应,重新安排水利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剑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1.

[2]石庆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