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图书资料职称论文十篇图书资料职称论文十篇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11:53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1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5年至2015年11月30日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图书期刊逐年借阅情况进行调查,对各部门员工借阅数量、发文情况、研究方向、职称晋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多媒体时代下纸质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的困境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09-03

1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该学科研究中最主要的情报源,是发表和传播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以及学科理论建设和事业发展的窗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容,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

1.1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品种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图书情报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日趋繁荣。就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隶属关系而言,编辑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有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出版周期看,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按评价标准区分,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1.2图书馆学资料室的功能、特点

1.2.1专一性。专一性是针对服务群体而言的。毫无疑问,图书馆学资料室主要收集和储备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期刊和图书,主要面对本馆或者一定区域内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因而其服务群体比较专一。

1.2.2新颖性。①报道及时。期刊与图书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的速度快、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②内容广泛。期刊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是原始论文,提供的资料包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仪器装置、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此外,期刊还刊登文献述评、动态介绍、会议消息、书评和新书预告、产品广告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其他类型的文献也常常在期刊上发表,如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重要的专利在期刊上也常有报告。③连续性。期刊连续出版,不仅有利于情报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方便使用者进行文献信息检索。

1.2.3静态性。静态性是指资料室内收藏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所承载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基本是不变的,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一段时期内相对静态的学术成果。

1.2.4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文献收集的渠道而言的。传统的采集、购买、交换等方式已不能适应资料室收集文献“新、特、快”的要求。采访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信息,或收集外出参会人员的会议文本及与多个相关兄弟单位交流资料等。

2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利用情况

2.1期刊利用情况

经过统计,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截至2015年11月30日收藏的国内常见图书情报学期刊有55种,其中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出版物有34种,内部资料有21种(包括《当代图书馆》),每年和其他刊物交换有28种,2016年尚有33种期刊继续订阅。其中有10种期刊是既订阅又交换。

由表1可以发现,2005年和2006年借阅资料的馆员很少。因为当时职称评审对专业数量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所以查询和借阅专业期刊的人员较少。2007年,陕西省开始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逐步规范,专业人员的学术成果成为专业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专业期刊的利用率。所以,从2007年开始,借阅的人数有所增加,2008年达到高峰,到2011年滑至低谷。而2012年、2013年又再次开始攀升,2014、2015年又开始回落,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当年报名参加职称评聘的人数有很大关系。2013年发展研究部承接了一个专业课题,完成课题需要查阅参考大量的专业学术成果,为此借阅量突然增加至115次。

2.3从借阅人数上分析

从表1和表2统计数字看,2005―2015年共有90人(次)在资料室借阅过图书和期刊,平均每年只有8.2人(次),占陕西省图书馆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据不完全统计,这90人(次)在11年间陆续都解决了职称晋升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专业资料室确实能给需要解决职称问题的馆员研究学术、撰写论文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帮助,但同时也说明,几乎所有人只有在解决职称评审问题时才会想起使用专业资料室。

2.4从借阅年份上分析

这11年中,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共借出图书和期刊850册,其实从借阅的年份看,表面上是2012年、2013年比较高,实际排除发展研究部为课题研究借阅的数量,2007年借阅量是最多的,这也是因为2007年陕西省颁布了职称评定规范,加上2007年陕西省图书馆进行了新一轮的人员招聘,所以借阅专业资料的人数增加了。

2.5从借阅者所在部门分析

在这11年间,借阅最多的是发展研究部,借阅最少的是阅读推广部。发展研究部和阅读推广部同时在2007年成立,可两个部门的借阅量反差如此悬殊,也许是因为阅读推广部主要注重给读者推广阅读了,反倒不重视自己的专业阅读,也可以说明这两个部门重视专业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馆员学术研究概况

3.1从借阅者的效果上分析

近年来,各省修订的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例都对中级以上职称提出了论文数量要求,这就使得一大批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都要。从陕西省图书馆2005―2014年职称评审的结果看,2014年6月招聘前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8个部门,在编职工197人,实际在岗人数181人。截至2014年底,初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93人,高级职称32人,其他22人。从2005年开始,每年职称晋升人数平均为14人,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40人晋升了职称,其中2006年晋升人数最多,初级和中级人数基本持平,高级人数平均每年3人,这也符合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3)。

3.2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这10年时间,陕西省图书馆在编人员共提交372篇,平均每人发文只有1.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69篇,其余都是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的。

4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利用过程中的困境

4.1外部因素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馆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专业资料,借阅率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多媒体阅读的冲击和阅读习惯改变的冲击,成为影响资料室借阅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CnKi、维普、万方、龙源等数据库的诞生,馆员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纸质资源的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4.2内部因素

4.2.1缺乏学术研究氛围。笔者所在馆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研究氛围,90%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没有任何学术成果产生,尤其是初、中级职称人员中的93%没有成果,这也反映出陕西省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对较低职称人员的专业指导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4.2.2资料室的位置。资料室作为专业期刊阅览室,处于行政区域内,没有专管人员,常年处于关闭状态。馆外读者既不知道有这么个阅览室,即使知道了也无法进入,馆内员工需要借阅时才开门,这样会给大部分馆员留下只藏不借的印象。

4.2.3文献资源建设速度相对迟缓。藏书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书籍更新缓慢、期刊征订没有连续性,这就造成馆员关注的热门专业书从采购到上架流通时间较长,也是造成馆员借阅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5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室开发利用的路径

5.1给馆员营造一个宽容求实的学术研究气氛

目前,仅仅与个人职称评审相关联,不能够带动、影响馆内整个学术氛围。学术研究需要一种宽容求实的平和心态和研究气氛,研究者和专业杂志应该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评论、不同的批评等,这样的研究氛围才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5.2专业资料室要积极主动宣传,提高专业期刊利用率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潜在的读者对象是图书馆的广大读者和情报用户。一部分刊物应调整编辑方针,面向读者和用户,多刊登书评文章,报道专题文献,也可报道科技、经济信息,直接为用户服务。

5.3加快图书更新速度,推荐购置新书

5.3.1提高采访员素质。多做馆员调研,摸清馆员阅读脉络,让馆员代表直接参与购书,让馆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和期刊,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5.3.2加速新书、新刊上架时间。加快图书更新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新刊到馆后尽快登记上架,缩短从订购到上架流通的时间,让馆员第一时间能在资料室看到业界的热点资料,吸引他们来借阅。

5.4服务内容要更新

资料室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功能、服务模式上创新,变守摊子为主动寻求读者,迎合馆员需要,开展检索咨询、学术交流、论文写作培训等多种服务。

5.5提高读者的借阅积极性

传统的资料室借阅服务是单向的出借图书或期刊,读者也是被动型的。要想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就要让馆员主动、自觉地形成一种学术研究热情,这就要求馆内采取相应的学术成果奖励机制,激励馆员踊跃投入到学术成果研究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馆员业务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专业期刊的借阅率。

参考文献:

[1]张芝兰.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图苑,1991(1):29-30.

[2]乔好勤.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研究的现状分析[J].图书与情报,1996(1):68-70,25.

[3]杨沛超,宋凤云.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建设之我见[J].图书情报工作,1994(5):44-45.

[4]龚永年.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的普及化倾向及对策[J].图书馆杂志,1996(1):11-15.

[5]王爱功.图书馆学期刊面临的冲击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2008(5):102-105.

[6]马爱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上网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6-8.

[7]彭俊玲.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4(12):6-13.

[8]金泽龙.高职院图书馆“给力”阅读之科学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12(3):22-25.

[9]王传清.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行[J].图书情报工作,2005(2):137-140.

[10]刘宏锦.略论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学期刊[J].图书与情报,1994(4):41-44.

[11]刘佳.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关系深度分析[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2(9):221-224.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图工委

1982年5月12日,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1987年12月,改称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安徽省高校图工委”)。198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培训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近5000人次。今年适值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成立30周年,笔者试图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图工委30年来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以彰显成绩,找寻不足,为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探索新途径。

1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继续教育工作概况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的继续教育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9年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自成立以来,即着力于馆员继续教育工作。据笔者统计,1982—1999年,共举办19期继续教育培训班,培训人次约达1300人(见表1)。本阶段继续教育工作呈现如下特点:(1)学员学历层次较低,很多学员只具备中专(含高中)学历。培训内容侧重于图书馆基础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2)学员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发单科结业证书,晋升职称时可作为参考条件;(3)培训时间较长,多则一年,少则一周;(4)培训形式多样,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岗位培训以及专题研讨等;(5)涉及面广,影响大。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授课教师大部分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如赵国璋、朱天俊、白国应、卢泰宏等;(6)学员的学习经费和时间有保障。学员一般由单位推荐,学习经费由单位承担,相关主管部门给予一定资助。如1985~1987年举办的两期全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一年制全脱产进修班,国家教委批拨3万元专项经费;(7)具有随机性。培训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如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的委托开展,没有纳入图工委的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阶段:2000—2001年

皖文字[1999]007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元月1日起,全省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初、中、高级职称前必须经过继续教育培训并获取培训证书。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得少于40学时;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得少于32学时。凡在任职期内未完成继续教育义务的图书专业技术人员,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视为不具备条件。皖政[2000]24号文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时间不少于国家规定的学时。”皖人发[2001]30号文件对继续教育内容设计与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形式与学时认定、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与使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等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

上述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安徽省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被纳入政府工作的视野,被赋予制度层面的意义。2000—2001年,图工委利用暑期举办两期培训班,共培训278人(见表2)。本阶段继续教育工作呈现如下特点:(1)培训对象全部来自安徽省各高校图书馆,以具有初中级职称的馆员为主。培训内容侧重于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业务,如文献分类、文献编目、文献检索等;(2)学员的学习一般为单位派遣和个人自主要求,培训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相关主管部门没有专项资金投入;(3)授课教师由安徽大学图书馆各部门业务骨干担任;(4)管理逐步规范化。培训时间均为一周,学员学习期满,经考试成绩合格,由基地和文化厅审核盖章后认定72学时,登记在由省人事厅统一监制的继续教育证书上;(5)计划性。继续教育工作被纳入图工委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年初上报省文化厅审批备案。

第三阶段:2002—2012年

2001年11月27日,安徽省人事厅认定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为安徽省图书资料与情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皖文职改[2002]266号文件规定:“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省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图书资料专业初级资格、图书资料专业中级资格。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后,各地不得再行评审相应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皖文人字[2005]232号文件规定:“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内,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6]皖文人[2011]48号文件进一步规定:“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按规定参加并完成继续教育规定的学时”。上述文件的相继出台,致使继续教育学时成为馆员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

200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相继举办以下各类培训班:(一)“以考代评”资格考试辅导班

200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开设“以考代评”资格考试辅导班11期,迄今共培训1076人。“以考代评”培训具有如下特点:(1)培训对象为参加初中级资格考试的馆员,均为自主要求,学习意愿强烈。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显著。对于不具备图书馆学学科背景的馆员来说,“为了通过资格考试必须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客观上起到了职业培训的效果”;(2)配备材。培训教材由省人事厅、省文化厅组织专家编写,分别为《文献分类与编目》、《文献检索》、《图书馆工作概论》。2007年对教材进行修订,前两本教材分别更名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3)授课教师全部由安徽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安徽大学图书馆具有丰富教学或实践经验的老师承担。

(二)暑期继续教育培训班

200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开设暑期继续教育培训班11期,共培训946人(见表3)。暑期继续教育培训呈现如下特点:(1)培训对象为全省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图书馆员。培训内容紧扣图书馆事业发展,追踪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或实践热点,旨在通过培训达到促使学员知识结构更新和学科视野开拓的目的。此外,根据省人事厅关于继续教育公共课的年度安排,开设有关wto、知识产权、终身教育等专题讲座;(2)除了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加强馆员学术和科研能力培训,以适应高校图书馆学科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3)授课老师以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教师,以及安徽省高校图书馆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为主;(4)实行规范化管理。培训时间均为一周,学员学习期满,经考核或考试合格,认定72个继续教育学时;(5)建立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自2005年开始,继续教育学时被列入安徽省教育厅评选全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为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分别于2004、2006、2011年举办三期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共招收学员81人。课程班开设“图书馆理论与方法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文献学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研究”等14门专业基础课程,由沈固朝、叶继元、郑建明、徐雁等业内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根据图工委秘书处的统计,2004年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出身于图书情报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仅有1人。截至2012年9月份,2004、2006两期研修班已有20人获得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硕士证书。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为全省各高校图书馆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多学员已陆续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为鼓励馆员参加学习,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对于获得学位证书的学员每人奖励1000元现金。同时,根据皖人发[2001]30号文件规定,每门课程认定15个继续教育学时,为需要晋升职称的学员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四)其他专题培训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每年与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商,如万方数据公司、重庆维普公司以及Springerlink、ebsco、elsevier等合作举办数据库利用培训,培训人次达上千人。这类培训有如下特点:(1)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般学历层次比较高,且绝大部分来自网络技术或参考咨询服务等对业务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2)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比较强;(3)培训周期短,一般为一天,培训效果往往取决于学员后续的主动学习;(4)授课教师全部由相关机构的专业培训师担任;(4)培训费用由相关机构承担,外地学员只需承担差旅费,经济压力较小。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意愿不强

由于安徽省人事厅和文化厅关于继续教育学时的强制性规定目前主要针对职称评定,对馆员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没有任何约束力。因此,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以具有初中级职称的馆员为主,基本都是因为晋升职称的需要。这反映出广大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意愿不强,同时也表明图书馆员这一职业目前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缺少一定的竞争风险。

2.2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缺乏时间与经费保障

尽管皖政[2000]24号第十四条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但鉴于继续教育学时成为馆员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给很多图书馆的管理层造成一种误解,认为馆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与所在馆没有关系。出于这种认识,各图书馆在经费普遍紧缺和人手紧张的前提下,绝大部分图书馆对参加学习的馆员均无法提供经费支持,甚至连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由于缺乏时间、经费的保障,不仅遏制了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而且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2.3继续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有待细化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目前开设的各类培训,“以考代评”资格考试辅导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内容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学员的学历层次相差较大,为数不少的研究生不仅文化层次高,而且大多来自重点院校图书馆,对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专业视野相对比较开阔,而来自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员,有的学历层次相对低一些,所在馆的业务工作开展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借阅服务,致使在设置课程时难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岗位或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分层次培训。

2.4培训形式比较单一

图工委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脱产学习形式,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这种脱产学习对于外地学员来说,如果所在单位不能提供学习经费与学习时间的支持,确实面临一系列困难。高校图工委根据开设课程内容的需要,安排少量的实践机会,但相对于学员的需求来说,仍显不足。

3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制度

馆员学习意愿的加强,一方面有赖于馆员自身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安徽省现行的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制度全部由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主要是指导性文件,为了切实保障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效果,图书馆界应建立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如继续教育基金制度、休假制度、激励制度等。具体到各馆,可根据所在馆的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岗位要求等,有计划地选派馆员参加培训。同时,各馆应将继续教育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学习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

3.2争取外部资金的支持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作为全省继续教育基地,应积极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主要可采取如下途径:(1)争取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的投入;(2)争取有关数据库公司的资助;(3)与国家相关行业机构合作,寻求项目资助。

3.3丰富培训内容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目前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主要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具体包括:(1)加强职业道德培训。馆员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业务知识的丰富与否,而且取决于馆员的敬业精神与服务态度的优劣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馆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2)开设有关心理学、人际交往、仪表举止等方面的课程,提升馆员的职业形象以及与用户的沟通能力;(3)开设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和图书馆学术史课程,增强馆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学科归属感。

3.4创新培训形式

为了激发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基地应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鉴于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今后的培训应给学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是文献分类、文献编目以及文献检索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组织学员外出参观考察,借鉴兄弟院校图书馆的先进服务理念与举措;(3)组织学员进行省内外馆际交流学习;(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开展电子化教学,如建立继续教育资源网,或通过视频、讲座等方式实现异地同步教学。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3

作者:曾娟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图书馆馆员作为高校教工的一份子,在高校中的地位相对低下,工资水平基本上处于高校教师中的低层,高校图书馆人员比例关系失调、效率低下、公平感缺失、馆员的主动精神被抑制的人力资源现状与数字图书馆发展极不协调。人才的流动由市场来决定使得哪里待遇高、福利好,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人才就往哪里流动。高校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人才队伍不稳定,而科学合理地分析图书馆人才流失的各种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使图书馆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好,并充分发挥人才在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平时的岗位中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但是馆员对于长时间从事图书馆单一的工作积极性逐渐减低;另一方面,图书馆在管理中应该加强对馆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他们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一些馆内对于馆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不高,在对他们工作业绩进行测评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工作绩效及能力的考核,然而对他们在思想文化素质方面则要求不高,且对这方面的考核较少,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馆员对待其思想素质考核方面积极性也就不高。另外,由于馆内多数馆员并不是学图书馆专业,在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和学习上也就较浅。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们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对图书馆知识的学习。

所在高校的人事部门和图书馆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有些高校的职工待遇向行政倾斜,管理人员的岗位津贴明显偏高,图书馆的副高职称的员工待遇明显低于科级干部,职称高低几乎没有差别。针对此类现象,必须转变导向,向职称倾斜。首先应落实员工的职称待遇,特别是图书馆系列员工的职称待遇,就高不就低,引导广大馆员积极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职称,形成你追我赶的“赶超”氛围,进而达到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的价值,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能力和开发潜能,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较高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知识型馆员。高校图书馆员也要打破传统管理的模式,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人为中心,同时也要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制定知识管理的目标、计划和措施,加强知识集成以产生新的知识,帮助师生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高校图书馆馆员要借助服务平台帮助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分析,为其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分析家、知识管理者、知识领航员,成为具备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们学习的主要阵地,图书馆的环境及设施的更新对学生们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来学习和掌握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在校师生们学习和探索新知的重要场所,舒适和现代的图书馆环境更能够使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一个环境良好的图书馆更能够吸引读者在图书馆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加强建设好图书馆的读书环境,让师生们能够在一个舒适而现代化的环境里学习,不仅能够发挥读者们在其中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形象。同时,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中还应为师生和读者们配备相应的学习办公设施,提高图书馆工作服务的范围,如一些打印室、饮料部、文具部等以备学生们及时使用,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同时,在图书馆藏书资源功能方面要加大完善力度,尽可能的提高对馆藏图书及现代化网络数据库等相关资源的引进和应用,提高馆藏搜索资料的使用率,让更多的读者能够通过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料这一窗口掌握到更多的资料和知识。服务理念与时俱进图书馆的发展不仅在管理制度上要科学完善,在其服务理念上也要与时俱进。图书馆在更新教学用学习资源和文献资料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师生们进行宣传,让他们熟知使用新资源的方法和操作,特别是要对入学的新生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讲解,让他们熟知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和如何查阅书籍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员的服务要不断地更新服务理念,扩宽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模式,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服务,才能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3]。

同时,图书馆要不断开辟新的网速服务形式,如在网上图书馆中设置一些电子信箱地址、新闻公告栏、留言和评论交流区,通过在网上对读者们提供多种交流服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就是要求高校图书馆既要让馆员能够以开放性的视野去认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和参观访问等形式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也要求高校图书馆利用外部技术力量开展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从两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的建设: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岗位的要求,紧紧地围绕岗位需求,根据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馆员进行培训考核,其次要利用外部技术力量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聘用非正式员工、实行业务外包、加入图书馆联盟等多种有效形式改善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状况。即充分立足于馆员的使用和培养发展,积极而又务实地引进各类技术人才,合理利用外部技术力量,以此推动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4]。无论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如何变化,在构成图书馆的资源、技术、人员三个主体元素中,只有馆员才是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完成知识交换的真正界面[5]。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宣传地。现阶段,我们要重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提出科学和合理的发展策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为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力量。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策略

十以后,文化软实力被各级政府提升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尤其是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如何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地方文化是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文化、风景文化在内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一性、地方性和价值性。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使一些地方文化衰微或消失,如何保护和发扬这些地方文化不仅是地方政府要做的工作,地方性高校更要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的责任。周口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黄河经济协作区和淮海经济区之间,也在大经久经济协作带辐射范围,经济区位优势明显。周口属于典型的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从地域文化来讲,周口地区的陈楚文化是一种既与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想并列同时又有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包括上古时期以太昊氏为代表的东夷部族所创造的东夷文化,也包括东夷文化与周文化交融形成的妫陈文化,还包括战国时期楚文化与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多元复合文化。伏羲在周口正姓氏、制嫁娶,率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故而伏羲文化可称得上中华文化之根。周口还是中华姓氏文化的源头、八卦文化的原点、中国农业文明和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由伏羲文化延伸的农耕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影响至今。因此,周口地区的文化具有根源性、融汇性和包容性特征,在构建中华文明过程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传承文化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周口师范学院作为周口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自然是责无旁贷,而对周口地区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也成为周口师范学院的一个优良传统。1998年6月,我校王剑教授编著的《陈楚文化》一书创造性提出“陈楚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概念,成为总揽周口区域文化的代名词。2010年6月,我校教师编著了《周口历史文化通览•文化卷》,对周口地域文化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梳理。迄今为止,我校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周口地域文化研究项目40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之后,我校获批为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立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及老子文化研究院,承担了中华姓氏文化节、国际老子文化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的学术论证工作。依托地方文化,周口师范学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明确提出“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围绕地方做文章,依托地方文化,利用地方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多年的文化研究和学术积累也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命题,那就是如何收集、整理、加工地方文化资料,建立地方文化数据库,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资料和情报信息服务,为弘扬本地特色文化提供平台。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突出优势

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74年,前身历经周口师范学校图书馆、河南省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2002年由专科升为本科合并周口教育学院组建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座拥有32298平方米馆舍面积、纸本藏书154.5万册、电子图书92.30万种的综合性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信息中心,也是周口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校图书馆在参与周口地区文化建设中表现出突出优势。首先是人才优势。我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专业结构比较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术氛围浓厚的较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有职工65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6人,学历层次合理,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0人,本科学历33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53人,占职工总数的81.5%,中级以上职称27人,占职工总数的41.5%。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都经过专门训练,有相当部分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可以对庞杂的各类信息进行甄别和提炼。在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流通、阅览等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利用现代信息设备处理大量的情报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种优势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其次是资源优势。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多载体的馆藏体系,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和信息化基地。图书馆藏有比较珍贵的大型文献资料:《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古今图书集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以及5900种古籍图书。图书馆注重多元化信息类型资源的采集,数字资源的比重不断加大,目前共引进有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及外文期刊数据库、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及电子图书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金报兴图年鉴资源库、(电子版)四库全书等中外文数据库68个(其中自建数据库2个,未购买试用数据库32个)。2013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后,加大了图书资料购置经费投入,图书馆馆藏文献不但增加很快,而且紧扣教学课程建设,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在保证本校学科建设需要的情况下,系统的采集地方文献,扩大师生的视野,为各类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也是一般公共图书馆所无法达到的。还有就是设备优势。图书馆设有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参考咨询部、技术部等5部1室。其中各种阅览座位2796个,其中包括各类阅览室7个,阅览座位938个;公共阅览区约5千平方米,阅览座位1758个;学术报告厅1个,能容纳164人;100座位电子阅览室一个。在馆舍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新建了图书馆大楼;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加快了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在图书馆设施设备投入上,采用了适合本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得到极大的利用。因此,在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地方建设,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最后是科技优势。我校有教职工13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56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32人。有河南省教学名师、优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50余人,聘请省内外兼职教授30余人。他们中有些专家教授还长期承担地方重大的科研项目,各院系的地方文化研究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文学院的周口作家群研究和周口历史文化研究。图书馆依靠学院的科技实力,在参与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相关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开发,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情报信息服务,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地方文化特藏室建设。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化,是任何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建设的丰厚土壤和立足点。就周口来说图书馆应立足于周口地区的文化特色,在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等人文环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特色资源作为建设地方文献资源库的素材,走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建设之路,建立相应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献馆藏,如姓氏文化数据库、老子文化数据库、农耕文化数据库等。以姓氏文化数据库为例。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汉族120个大姓有96个起源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占汉族人口的79%。周口又是河南产生姓氏最多的地方,全国五大姓中的李姓和陈姓发端于此,分别占全国人口的7.94%、4.53%。再加上由陈姓分出去的60多个姓氏和郡望在此的姓氏,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图书馆应着力建设姓氏文化资源数据库,以收录本地家谱为主,内容包括源起姓氏、本土姓氏、迁入姓氏、姓氏分布等信息资源。该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地域、家族、姓氏文化研究,同时为家族寻根、姓氏寻源等社会文化活动搭建知识平台,在文化层面推动民族团结与统一。面向社会开放,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情报信息服务。据调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低,馆藏利用率只有40﹪左右,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服务好本校师生的同时,应把图书馆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面向社会开放,为城市文化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1)可以积极主动的支持配合当地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协商,创建合作平台。(2)向社会普通民众开放文献资源,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借阅服务。(3)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协助当地的文化团体和个人举办书画作品展览、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评选等活动,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图书馆做的显然不够。2012年在淮阳举办的“中原民俗保护和传承论坛”、2013年在淮阳举行的10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举办的周口市姓氏文化研究会、2015年周口市文广新局开展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2016年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都有图书馆的缺席,失去了交流和收集资料的机会。面向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周口师范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积极主动地向学生推广地方特色文化,扩大了周口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如举办了2016届毕业生以鹿邑传统文化和地域资源为主题的“设计鹿邑”作品展,举办《老子的智慧——〈道德经〉导读》等周口地域文化专题讲座,向学生推荐《另一个面孔——袁世凯的人生世界》等与周口历史文化相关的优秀图书,接受保管宋河老子国学基金会、作家张新安等集体或个人捐赠的相关图书。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经过校园文化洗礼和熏陶的大学生毕业后分散到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作为积极能动的文化主体,在跨出校园进入区域内各行各业工作时,把他们所承载的地方特色文化带入单位,传播于区域社会,促使地方特色文化得以传播。总的来看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或融入到当地文化建设既是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趋势。发挥好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潜在作用,既能促使地方文化良性的发掘、保护和弘扬,也是高校新的时代环境下自身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俞海洛.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J].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8.

[2]李波.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刘三姐专题文献数据库》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7).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5

困惑一:评审主体困惑。高校成立学科组对申报高级职称者进行评审,评审者与申评者同属一个专业,评审标准可以做到同一尺度。而出版在高校只算得上一个小学科,出版方向的专家并不多,因此往往是由出版与图书、学报、档案方向的正高职称者组成联合评审组,申报出版高级职称者就与图书、学报、档案等专业申报者一起接受评审。由于申评者与评审者学科不完全匹配,给评审组坚持同一尺度评定参评人员的申报条件带来困难,最后的投票表决并不是建立在对申评者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自然无法达成评审的初衷。而且,图书、学报、档案等申评人员,其平常科研考核要求就比较高,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固有条件比起天天考虑市场的出版社人员自然要好得多,出版社人员与他们在一起竞争,在科研成果上往往落后一步。

困惑二:评审标准困惑。各省(市)都制定了出版高级职称评审的标准与办法,高校在组织评审过程中也会一一对照标准,但是在坚持标准的同时还会设置通过率,参评人员即便已经符合出版高级职称评审条件,高校这一关也不一定能够通过。这个困惑,实际上是标准执行问题:在高校评了高级职称的人员,其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等便随之上调,因此高校要设置一定的通过率;大学社是企业,评聘分离,员工评上高级职称也不意味着其待遇就会有明显提高,而且出版社员工的工资、奖金等全部由企业负担,在评审中设置通过率限制,是不合情理的。

困惑三:评审制度困惑。大学社已经改制,但仍处处留有高校事业单位管理的印迹,如出版社领导主要由学校委派而较少从出版社提拔,两种编制人员实行工资两条线,职称评审费两种人员两个标准,评审参照高校职称评审办法,等等。现在全国的出版社高级职称申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即为大学社以外的其他出版社,由单位组织材料审核与上报,由省(市)出版局组织遴选全省(市)的出版领域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审,这种评审的评审者、申评者都属于同一领域,申评者机会平等,因此较为合理。另外一类就是大学社,先由大学社进行材料审核上报,然后学校组织成立学科组和高评委对申评者进行资格评审,这种评审对出版社参评者较为不利,如果再考虑高校学科建设对高级职称的要求以及出版社人员管理社会化,大学社的人员在大学体制内申报高级职称便更处劣势。而这正是大学社聘用制人员中高级职称者少于其他出版社的根本原因。出版社所属学校级别越高,其高级职称评审要求也越高,申评高级职称也就越难。

随着大学社原事业编制人员逐步退休,聘用制人员将逐步成为出版社发展的主要力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社只有社长、总编和财务总监来自学校,所谓的身份问题也就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出版社目前对聘用制人员的培养与高级职称群体所占的比例必将对出版社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高校在解决大学出版社聘用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问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出版社也要在员工职业发展和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

思考一:高校改变经营单位管理思路。经营单位的所有权归学校,但是高校应该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给予出版社充分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并给予配套政策。对出版高级职称评审,高校可以有两个思路:一是改革思路,即将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纳入省市出版局评审体系,高校作为出版社的主办单位,只负责对申报出版高级职称者的材料真实性进行核验,然后出具委托评审函,由出版局组织评审,这样大学社人员与其他出版社人员就能面对同一标准,较为公平。二为改良思路,即高校仍成立评审组对申报者的材料进行评审,但是只从条件满足情况上进行评定,不设置通过率,只要符合条件即给出评审意见,并出具委托评审函,由省市出版局再组织评审,这种办法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保证了申评材料的真实性和资格条件的符合率,同时又保证了大学社申评者能与其他出版社人员适用相同的评审标准。

思考二:出版单位建立发展激励机制。职称评审既是对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工作取得业绩的证明,它可以成为单位评聘员工的参考。出版社作为人力资源的使用者,可以将职称评定与岗位级别晋升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挂钩,以便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从机制上促进员工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积极参与职称评审。同时,出版社要制定人才发展目标,以提升编辑综合素质、使编辑获得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促使编辑自觉地学习提高,多出研究成果,从而反过来为出版社更好地服务。①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奖项,如重大图书(出版)奖、引进项目和资金、重大出版项目立项、出版科研等,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建立理论和实践能力综合提升的长效机制。

思考三:员工加强自身修炼,注重积累。高校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出版社制定激励措施只是为职称申评提供更好的评审条件,申评者自己是否达到评审标准才是关键。在评审中,高级职称申报者的短板往往是业绩成果和论文,特别是教辅出版所占比重较大的大学社,能记到个人头上的“高大上”选题和图书较少,如果申评者平日不留意工作中的问题,不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自然也就找不到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之源。因此,申评者一方面应当了解拟申报职称所需要的条件,将指标要求分解到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工作业绩的日积月累而不是临时突击拼凑;另一方面,应该经常阅读出版类报刊,关注与自身工作相关的出版动态,了解该领域的出版趋势与状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之处,参考已有研究分析问题的存在背景与现状,结合工作实践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形成文字。长期积累之后,发现问题的意识与写作的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系(所)资料室网络环境专业阅览室专业数据库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共存,在不同的范围内,不同程度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两者还需共存吗?笔者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高校图书馆系(所)资料室的定位

1.1高校图书馆的定位

关于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已明文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源电子化和数字化,特别是中国科教网(CeRnet)和校园网的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得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种类多样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文献利用共享化等诸多特点,真正成为重要的信息枢纽,即信息的集散地、知识的加工地。这样,高校图书馆就能更好地履行情报(信息)职能,教育职能。这样现代化图书馆定位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笔者所在图书馆已筹建数字图书馆,计划将本馆正在建设的“包装文献”全文数据库接上网,以促进文献的开发和资源共享。

1.2系(所)资料室的定位

系(所)资料室应该说是以图书馆为中枢的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末梢”,是专为各系(所)教学、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供应机构,它收集保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本学科结合紧,内容专深。因此,在为本系(所)的教学科研服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只对本系(所)开放,且开放时间少(双休日和晚上一般不开放)。大大降低了文献信息利用率。

2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关系的演变

2.1从时间上来看

在80年代前,它们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自90年代以来,关系渐渐松懈,甚至各自为政。

2.2从业务联系上来看

高校内部各系(所)资料室的编制属系(所),业务归属图书馆统一管理。所以行政、组织人事由系(所)领导。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与提高,专业职称的评定都由图书馆统一管理。当然,这种双重管理模式就形成了“两不管”的管理真空。

2.3从经济关系看

以前,各系(所)资料室的书刊由图书馆统一采购分配。后来,图书由图书馆采购再分配到各系(所)资料室,订刊的经费由图书馆拨到各系(所)资料室自己订购。再后来,图书馆不为各系(所)资料室配置书刊文献。另一方面,各系(所)的经济形势好,有资金自己购置。于是,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的经济关系脱节了,其他联系也就松懈了。

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关系的思考

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的关系问题,笔者通过电话询问、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方法进行了调查了解。并请教了有关教授、图书馆界的专家及“访问学者”。根据调查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

3.1网络环境下,高校系(所)资料室何去何从

调查结果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高校资料室应予裁撤,从而重点建设好图书馆。理论上有专家撰文:“普通高校系资料室应予裁撤。”实践上,长沙有高校已将系资料室的人、财、物收归图书馆。有几所高校领导要求图书馆接收各系资料室,但图书馆方面觉得有些资料室藏书量特大,数据库的建立工作量也大,故暂未实施接收系资料室的计划。第二种:任其自然萎缩或改建分馆。第三种:继续投资建设系(所)资料室。

笔者认为:第一,电子化与网络化是科技进步的需要和标志。将科教兴国战略带来的中国科教网(CeRnet)、校园网以及与inteRnet的互联作为依托条件,高校图书馆由传统的模式向着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图书馆转化,将是必然的趋势。数字化图书馆和校园网建立后,全校各处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网上信息。如果继续投资建设现代化系资料室,这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都造成了浪费,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同时,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反作用于读者,促使读者对信息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系资料室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难满足读者需求。第二,因为某种评估(如教学评估、学位点评估)要求系专业书刊数量达到某指标,那么各系去加强系资料室建设,使之达到评估指标要求。投资加强系资料室,甚至新建资料室,这种作法是走回头路,值得质疑。能否将评估指标的内涵作出调整呢?如藏书点改在图书馆某室,或学校有某专业书刊多少?这样馆和系资料室(原有的)的书刊都可算数。另外在评估指标体系中考虑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有关的职能部门研究。第三,高校系(所)资料室曾经在所在的系(所)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的规模还较大,资料较丰富。如果能维持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那么就维持着,让其继续发挥余热,不必去裁撤,也不必新增文献资料,让其自然地完成它所负的历史使命。换句话说,叫做“任其萎缩”。至于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分馆,笔者认为,要根据学校的规模与地域分布情况考虑建立分馆与否。如果扩大办学规模,几个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那么有几个校园就办(n-1)个分馆。在同一个校园内倒不必办分馆,只需办学科群的专业阅览室就行了。

2002年第1期(no?1,2002)彭香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关系3.2高校的书刊文献集中在图书馆为好

其一,图书馆对文献的采集和管理是规范的、专业化的(图书管理专业已有硕士点、博士点)。书刊的采访、订购、验收、分类、编目、排架都是有序的、专业的、科学的。现在图书馆普遍应用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比图书馆传统的管理在规范化、科学化方面又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将在全新的模式下工作。例如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采集模式就将呈现新的方式――网上采访。图书馆工作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在系(所)资料室,尤其是新建资料室,图书文献管理难以有序。从人员素质来看,现在资料室工作人员一般是身兼数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很少或完全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的业务培训。从工作条件来说,不可能各个系资料室再建一个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因为一个这样的管理系统需耗资一、二十万元,而且需不断升级。

其二,图书文献在图书馆便于快速流通,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因为图书的分类、编目、排架、检索、借阅期限以及图书馆设备都影响图书的利用率。图书馆采用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外借,借书有数量,有期限,到时还会催还。这就保证了图书尽快地在不同读者之间流通借阅。如果在系资料室,图书不是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图书的外借期限、数量均难掌握。图书的归还只能靠教师的自觉性。甚至由于老师繁忙等多种原因,使得有的书长期滞留在个别老师手里,而成为“死书”。同时,各系资料室都只对本系教师和毕业班开放,双休日还不开放,使得系管文献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服务模式违背了“书是为了用的”原则(即阮冈纳赞先生“图书馆学五定律”)。

其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将其服务融入信息网络的大环境中,实现资源共享,“下载”网络信息以弥补图书馆馆藏的不足。这一点,系(所)资料室难以实现。

其四,可避免书刊的分散,经费的分散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因为学科有交叉,某些书刊,几个系科专业都需要,于是这几个系科专业资料室就可能同时订购,对整个学校而言,这就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些书刊若放在图书馆订购,就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图书馆订购的书各相关专业都可以利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今年图书馆征求订购意见时,电气系相当认真,列出了27种中文刊,42种外文刊,其中“工程热物理”、“工程传热进展”等方面的刊,机械系的“设计与理论”专业也需要;而“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都是计算机系需要的。又如,原版刊《packagingtechnologyandsciences》(包装技术与科学)为包工系老师所钟爱,机械系硕士点有一个专业方向是“包装机械”,也可用得上。以包装为特色的学校,其图书馆一定会将此刊作为特色馆藏采集。如果各自为政的订购,需订购3份,则每年需花费经费约为8,000元×3=24,000元。如果集中订购,一份即可。这样可节省资金16,000元。

其五,系资料室人员的定岗、定编、业务提高及职称晋升等问题受到一些限制,处理较为棘手。这些将影响图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也影响资料人员的积极性。

可见,在一个校园内,书刊还是集中在图书馆为好。

3.3成立馆系共建的专业数据库或某些学科群的专业阅览室,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

馆系共建分学科的专业数据库或专业阅览室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这种做法可使读者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地进入某室查询某学科文献,因而方便了读者,为读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我校是全国唯一的以包装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府,馆藏特色是“包装”类。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包装专业图书阅览室”。该室开放几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数据库和专业阅览室也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能更熟练地检索有关专业文献,更好地作好该学科的开发利用工作。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优化专业队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网络条件下,高校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作好学术。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艳玲.普通高校系资料室应予裁撤.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2)

2.马克芬,金玉玲.谈高校系资料室的前景.高校图书馆工作,2000(4)

3.王世伟.论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图书馆建设,2001(1)

4.莫少强.关于建设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世纪之交:图书馆回顾与展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5.冯白云.网络化与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6.赵文化.试论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2)“”版权所有

atalkontheRelationbetweenacademicLibrariesandReferenceRooms

undernetworkenvironment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重要意义

引言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主体、文献利用的组织者、情报和最新信息的传递者。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决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基本因素。

职业道德是构成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最根本的要素,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体现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对职业的认识及理想、意志、信念和追求,因此,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的内容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各业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日新月异的年代,图书情报资料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修养程度直接影响着图书资料部门的建设水平,正因为如此,作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就要十分重视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这是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道德标准。图书资料管理员担负着收集、整理、传递科学信息的任务,是一项辛苦、繁琐、枯燥、极其平凡的工作,只有做到爱岗敬业,才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图书资料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2、专业精湛的技能

业务能力是从事图书资料工作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做好图书资料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每个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提升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乐观向上的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平凡、枯燥乏味,加上现代网络技术对图书资料部门的冲击,又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他们在不断更新、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环境中调整好心态,增强心理素质,克服职业倦怠,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乐观地面对各种压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4、服务的理念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将永远是最重要的属性,是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尊重群众、理解群众、方便群众,文明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图书资料信息的需求。

5、良好的沟通

努力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意识,才能从整体上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注重与其他各部门沟通协作,才成做好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从而促进图书资料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1、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时展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客观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对人们掌握科学技术、特别掌握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资料部门的广泛应用和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新形势,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和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敬业精神的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对搞好新时期图书资料的信息服务工作,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都是十分迫切、十分必要的。

2、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是新时期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能作用的必然选择

图书资料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整理、加工和传递知识、信息,而图书资料部门功能的发挥是靠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卓越劳动来实现的。图书资料部门是传递各种信息的传播中心,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样化的今天,虽然网络技术使图书资料部门不再是获得信息的惟一场所,但图书资料部门作为重要的信息产业部门之一,依然是广大群众共享知识的重要通道。因此,图书资料部门在发展各方面事业方面都充分发挥着它的职能,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上述作用。

3、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是图书资料部门努力实现工作宗旨的有效途径

图书资料部门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部门,管理人员的自身道德修养对图书资料部门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每位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图书情报、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都时刻影响着图书资料室的工作水准,因此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积极性高涨,忠于职守,奋力开拓,努力实现图书资料部门的工作宗旨,并且以强烈的责任感在为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结语

现代社会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风范更好地投入工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图书资料部门的作用,才能推动图书资料部门的良性发展,从而协助其他各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院(系)资料室职能资料对策

一、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职能不完善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情报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直接为本系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层专业情报资料综合服务机构。其职能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其服务质量。其职能完善,才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服务,推进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若其职能不完善,必然服务不良,影响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那么,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是否完善呢?通过对辽宁省3所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调查,表明相当多的高校的资料室的职能存在着不完善的状况,相当多的高校院(系)资料室只是做些资料的保存、整理及借阅的工作,编制文献目录、文献索引、专题文摘,搜集和整理专题参考资料,提供情报咨询等工作,根本没有开展。绝大多数资料室也只为本单位的教师和学生服务,不对学院以外师生开放.与图书馆和其他院系资料室缺乏沟通、交流和联系。这种封闭的运作模式严重影响了室藏信息的开放性和文献资源的共享,其利用率得不到提高,资源处于严重的浪费状态.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般有四种。

1.缺乏专职的资料室管理人员

高校合并后,规模扩大了,但人员(特别是教辅人员)的编制却相对压缩了。因此很多新建立的二级学院根本不设专职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只是设立一个兼职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甚至有一些资料室还处于名存实亡的瘫痪状态。

2.缺乏资金投入,导致资料缺少,设备落后,条件不具备

据调查,不少高校对资料室缺乏资金上的支持,使其资金极为困难,资料难以购进,设备难以更新,使职能的完善缺乏物资技术条件的支持。

3.制度不完善,没有要求资料室担负其应尽的职能

据调查,不少院校把资料工作摆在可有可无的地位,没有认识到情报资料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把情报资料工作当成谁都可以干的简单工作,把系部资料室当成了“第二办公室”,把资料员当成了未明身份的“行政候补”或“机动干事”,根本就没有要求资料员做这些工作。

4.资料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料员动力不足,不愿担负某些职能

据调查,很多资料室的工作全靠资料员的责任心来维持,完善资料室的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与资料员职称的晋升、事业的发展关系不大,也得不到相应的称赏。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及评价奖惩机制,完善资料室的职能便不能成为资料员内在的需要,资料员自然动力不足,不愿担负。

二、高校院(系)资料室职能完善的标准

要完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必须先明确高校院(系)资料室职能完善的标准,资料员到底应该干些什么工作。若非如此,完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便无从着手。职能完善的高校院(系)资料室,应当担负以下职能。

1.资料的保存和整理

这是高校院(系)资料室最基本的职能,是其开展良好服务的前提,若这项工作做不好,担负其他职能就无从谈起。目前的高校院(系)资料室,对资料的保存尚还重视,但对资料的整理却很不到位。如没有对购置的资料分类编目,对资料的摆放也很随意,没有按目录分类有序摆放,致使资料的查找十分困难,难以准确掌握资料的借出状况,难以查验资料的丢失情况,导致了资料的难以查找和大量丢失。为除此弊,必须对购置的资料进行分类编目,并以此有序摆放,借出的图书还回后还应放回原处,使其存放位置有序化、固定化。应将资料的分类和摆放情况登记造册,并录入计算机,这样便可使资料的品种、多少和摆放状况一目了然,并可准确掌握资料的丢失状况。

2.资料的借阅

这是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基本服务项目。担负好此项职能,资料必须及时收回,处于循环流动状态,如资料借而不还,流转不畅,必会降低资料的利用率,影响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广泛存在着资料借而不还,流转不畅的现象,严重降低了资料的利用率,影响了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造成这种局面,是因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无法对借而不还的行为加以有效的约束,如有的单位虽然规定了资料的借阅期限及续借和奖惩的对策,但资料员与师生都是本单位的职工,资料员难以撕破面皮,向师生催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就是实行借书证制度。单位给每个职工发一定量的借书证,每借一本书押一张借书证,还书时归还借书证,借书证用完则不可再借。这样,师生借到的书达到定额时,为借新书,就不得不归还旧书,师生手中积压的资料就不会超过定额,资料就会处于循环流动的状态,彻底解决资料借而不还,流转不畅的顽疾。

3.编制文献目录或文献索引

这是方便师生了解资料室资料收藏状况和查找资料,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若没有文献目录,师生就难以准确了解资料室所藏图书的数量和种类,难以有效地加以利用。文献索引是师生查找资料的指路灯,可大大方便资料的查找;若没有文献索引,资料就会查找困难,大大降低其利用率,使大量资料被闲置而得不到利用。查找资料当然可以借助既有的一些工具和方法,如图书馆目录、期刊索引、电子计算机文献数据库等,但这并非针对本资料室的文献,难以完全适应本资料室的情况,不能满足本资料室师生的需要。为方便师生对本资料室文献的利用,针对本资料室的文献编制文献索引必不可少。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对编制文献目录或文献索引,有的作了,但还有相当多的却未作。但若要切实为科研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则此项工作必作,只提供低层次的服务,难以满足科研的需要。

4.编制专题文摘

高校教师搞科研,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特长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为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高校院(系)资料室应据此而编制专题文摘,这可让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主要成就和相关的各种观点,有力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

5.搜集和整理专题参考资料

资料室的书刊资料,对各个研究专题而言,都是散见各处,不便研究者利用的。为了方便研究者对资料的利用,高校院(系)资料室应将本单位研究专题的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即先将他们搜集到一块,然后再据其内容和重要程度进项分类整理。

6.提供情报咨询

有的师生对如何利用图书资料不太精通,大多对资料室的书刊资料难以透彻了解,对本单位资料室自己研究专题的相关资料更难以准确了解,因此资料员应提供情报咨询服务以克服师生的这些困难。该项服务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专题文献报道、情报检索服务等方式向师生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线索,可有效发挥资料室的情报功能,开发文献资源,提高文献利用率,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师生需要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发挥高校院(系)资料室职能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破除“重藏轻用”的观念,扩大资料的利用率

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不完善,与“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有关。我国古代的“藏书楼”即以藏书为职能,不以供人利用为职能。高校院(系)资料室受此传统的影响,有的只注重对书刊资料的保存,对如何提高其利用率重视不够,使其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其实,藏是为了用,资料只有被人利用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资料藏而不用,便成废纸。

2.变“看门守摊”的静态被动服务为“开库送宝”的动态主动服务?传统的资料室服务方式,是被动地等待师生上门,不“开库送宝”,主动为师生服务,结果导致资源不能充分地加以利用,资料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只有变“看门守摊”的静态被动服务为“开库送宝”的动态主动服务,才能变“宝库”为“喷泉”,深层次地开发文献资源,把知识信息激活,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料的效能。

3.开发网络资源提供专题服务

在网络信息环境中,高校院(系)资料室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以校图书馆为中心的校内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并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科研对专业信息需求的优势,开展专题文献检索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对与本系科研课题有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加工整理成专题二次、三次文献,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专题资料数据库,以供有关用户查检。

4.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奖惩机制

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不完善,也与规章制度不健全及缺乏科学的评价奖惩机制有关。如制度上没有担负某种职能的规定,谁去费力做此分外之事?谁不想图个清闲?虽有此规定,但若没有科学的评价奖惩机制,尽心尽职、服务良好者得不到称赏,懈怠渎职、服务不良者得不到责罚,则必使尽心尽职者寒心,使完善高校院(系)资料室职能的动力消退,甚至丧失。因此必须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将资料的保存、整理及借阅,编制文献目录、文献索引、专题文摘,搜集和整理专题参考资料,提供情报咨询等工作规定为高校院(系)资料室必须担负的职能,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奖惩机制,使尽心尽职、服务良好者得到称赏,懈怠渎职、服务不良者得到责罚。

5.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资料员能力、素质

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不完善,也与资料员素质偏低、能力不高密切相关。如资料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完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便成空中楼阁。对资料员,应尽量让受过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担任,若该条件不具备,也应通过脱产进修、在职培训、高素质者帮教及相互交流等方式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具备担负其应尽职能的能力、素质。

6.增加资金投入,充实资料,更新设备

充分发挥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必须有充足的资料和优良的设备。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职能,必须增加资金的投入,解决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使资料得到充实,设备得到更新。

参考文献:

[1]夏薇.高校合并后资料室的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学研究,2000,(5).

[2]刘初涛.高校院系资料室工作之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5).

[3]胡燕玲.论信息时代高校资料室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3,(3).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9

金石声(1910―1982),广西北流人,1958―1982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馆长,兼任广西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广西历史学会理事等职。任上,他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为广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迄今,关于金石声的研究,除了一两篇纪实性的生平简介外,较少专门细致地探讨。本文拟考察金石声对广西图书馆和广西图书馆学会的所作所为及其在图书馆学领域的学术探索,以期揭示他对广西图书馆事业所做的贡献。

1高度重视广西图书馆建设

1958年,金石声开始担任广西图书馆馆长。正值新馆开建,图书专业人员缺乏,机构设施不健全,馆藏文献数量和种类都有限。于是,他着手逐一改善。

1.1增加员工,健全建制

据文献记载,金石声上任前的1957年3月,广西图书馆设有采编、典藏流通、参考辅导3个组,员工20余人。受“文革”影响,1970年广西图书馆不得已精简机构,全馆有16人被下放,8人被调离,仅有11人留馆。“文革”结束后,图书馆职能重新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在金石声的主持下,恢复并新建图书馆业务机构,设立采编组、阅览组、参考组、辅导组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室,并增加人员编制,使正式员工达到40人,仍不满足图书馆建设需要,又招收临时工5人。随后,金石声遵照党和国家政策,设法陆续调回下放人员;同时,进一步细化图书馆业务分工,将机构调整为采编、阅览、辅导、参考、特藏、保管6个组[1]4。至1984年,金石声去世两年后,广西图书馆的员工扩增到98人[1]16。员工人数扩增近5倍,机构数增加到2倍。撇开“文革”十年不算,金石声为广西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和业务机构的规模扩张,做出了积极努力。

1.2扩建馆舍,丰富馆藏

广西图书馆经1954、1956年两次扩建,建筑总面积为3183平方米。金石声上任后的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南宁市人民公园内两座陈列室拨给广西图书馆使用。至此,广西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到1981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经济和科技文教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迟暮之年的金石声,仍想有一番作为,誓将“文革”耽误的时光夺回来。他因势乘便,积极争取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获准在南宁市民族大道兴建新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2]118―119。在金石声的努力下,广西图书馆的馆舍得到拓展和改善,并奠定了今日广西图书馆的基本格局。

纸质馆藏一直是衡量传统图书馆规格的重要指标。在金石声任内,他始终致力于广西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在他上任的1958年,广西图书馆馆藏图书仅7万余册[1]3,不但数量少,而且种类不多。上任后,他想方设法扩大馆藏量。一是建立基藏书库。凡馆藏孤本及新书保存本,概不外借;馆藏地方文献残缺者,派人到相关藏书单位影印或抄写。二是每年添购新书。少则每年采购1万余册,多则每年采购7―8万册。三是接受友馆、个人或单位捐赠。1965年,国家图书馆赠送广西图书馆3万多册图书复本;广西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思想家雷沛鸿先生,也捐赠了自己的部分藏书。四是通过征集、采购、借抄、复制胶卷、静电复印等办法,广泛收集地方文献。1954年,广西图书馆馆藏广西地方志仅10余部。金石声依照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向报社、出版社、机关等单位广泛征集地方文献。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广西图书馆成为全广西乃至全国收藏广西地方志最多的单位。截至1980年底,广西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120万册。其中:线装书12万册,善本书5126册,地方文献37000册,中文期刊9221种、161660册,报纸682种、20813册,外文书刊8万册[3]110―111。广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总量是建馆初期的17倍,文献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这不能不说是金石声对馆藏建设高度重视的结果,正可谓“图书花艳汗珠润”[4]6。

2群策群力研发利用馆藏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藏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对它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开发利用,有益于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繁荣发展。在任广西图书馆馆长期间,金石声率领全体员工埋头于故纸堆,搜辑、爬梳、整理、编印了一批广西地方史料和工具书。

2.1编印专题资料、书目、索引

在20多年里,广西图书馆整理的专题资料有《广西民间气候农谚》《广西气候史料》《广西自然灾害史料》《大藤峡农民起义资料》《大藤峡农民起义资料选辑》《大藤峡起义年表》《广西作者及著作简介》等,索引书目有《太平天国论文索引》《馆藏太平天国报刊资料索引》《广西有关太平天国书目》《广西左右江革命斗争史反面资料索引》《广西地方资料索引》《有关大藤峡农民起义资料目录》《馆藏广西地方志目录》等,这些索引、书目和专题资料的汇编,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和研究者。

2.2编撰《粤西诗载编目及作者简介》

《粤西诗载》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汪森所编著,书中广泛涉及秦汉至明末的广西人物、民族、河流、气候、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动植物、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内容。金石声既是一名图书馆管理者,又是一名文史学研究者。在他看来,《粤西诗载》“珍贵史料不少,好诗不少”,有待科研工作者、史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去“发掘与研讨”[5]4。“白发理图书”[6],年近七旬的金石声,参考《中国人名大辞典》《粤西文载》和其他史志百余种,精研细考,编撰出《粤西诗载编目及作者简介》一书。该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收录《粤西诗载》3200余首诗词题目和832位作者中807人的生平简介,并对书中、诗中所关涉的人名、地名加以注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对《粤西诗载》的再利用。二是纠谬订误,增强了《粤西诗载》的科学性、精准性。譬如,他考证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下桂江县黎壁》中的“县黎壁”,应是“悬藤黎壁”之误[7]107。三是品评人物,客观公允。譬如,他简介《破断藤峡》诗的作者王守仁时,一面称他为“镇压江西宸濠与广西八寨、大藤峡农民起义的元凶之一”,一面又认为“其传播中原文化,开化广西,功亦不小”[5]274。四是增补《粤西通载序》《粤西通载发凡》《粤西丛载序》3篇序文入该书中,有助于读者了解“三载”的缘起与内容以及广西政治、文化发展的概貌。五是将粤西诗作者索引附于书后,按作者姓氏笔画编排,同时附上诗作者在该书所在页码以及篇名在原书的卷数、页数,便于读者查找。“学术果甘心血凝”[4]6,金石声用心尽力编撰此书,从形式到内容,都堪称研究《粤西诗载》和广西地方史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2.3主持编印《广西自然灾害史料》

近代以降,广西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开展广西自然灾害史研究,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长期以来,这一专题性研究并不多。除了《广西历代自然灾害表》《广西地震记事》《广西地震资料年表228―1966》之外,尚无一部全面介绍广西各种自然灾害的历史资料汇编。基于此,1978年,金石声带领广西图书馆职工,从馆藏史志文献中,钩沉爬剔,获得丰富资料,汇编成《广西自然灾害史料》一书出版。从征引文献来看,该书引用参考书籍147部,其中广西地方志135部,其他文史著作12部;从涉及地域来看,覆盖了当时广西所辖的南宁、河池、柳州、桂林、玉林、钦州、百色7大地区;从自然灾害的种类来看,囊括了水灾、旱灾、风灾、虫灾、地震、雨雹灾、冰雪灾等7大自然灾害[8];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上溯汉永初元年(107)[8]51,下迄民国三十六年(1947)[8]11,上下跨越了1841年。该书问世后,被广为参考利用。一是广西各地县志的修订,如1987年版《宾阳县志》、1989年版《上林县志》、1993年版《隆安县志》、1999年版《田阳县志》等;二是各种专题性研究,如高言弘主编的《广西水利史》,左国金主编的《广西农业经济史》,李炳东、弋德华编的《广西农业经济史稿》等,都不同程度地参考和征引了书中相关内容。

3筹建广西图书馆学会

广西图书馆学会的建立是广西图书馆界的一个创举,也是晚年金石声在广西图书馆馆长任上的一件大事。广西图书馆学会是联络广西图书馆界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经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成立。它是广西科协和广西社科联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团体成员。该学会一直挂靠在广西图书馆,金石声兼任了第一任理事长。在广西图书馆学会的初创阶段,晚年金石声充当了主要角色。

3.1当选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一任理事长

1979年10月31日―11月3日,广西图书馆学会在南宁市举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次科学讨论年会。公共、科研、高校三大系统的图书馆代表及特约代表79人出席,代表会员178人。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广西图书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广西图书馆馆长金石声德高望重,当选第一任理事长。广西图书馆学会设置了2个工作机构:学术组、会刊组[9]56。从此,广西各地图书馆有了一个共同的组织,大家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上有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3.2推进广西区内外同行交流与合作

广西图书馆学会成立后,在金石声理事长的引领下,加强了广西区内外同行的联系与交流。1980年1月29日,由《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修订小组刘湘生、李兴辉等人在南宁作《关于外国图书情报工作动态》《图书文献分类理论研究进展》等专题学术报告,300余名图书情报工作者参加了报告会;同年2月1日和4日,在桂林和柳州两地举行了同样的报告会;1980年12月25―29日,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联合在南宁召开“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广西图书馆学会承办了会务工作,并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的学术讨论[9]56。1982年11月17―21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广西图书馆学会、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和内蒙古图书馆学会在南宁联合举办“图书馆法专题学术讨论会”,广西图书馆学会负责会议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来自全国的8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8]57。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图书馆法”专题讨论会。这时,金石声已病逝。要是他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九泉!

3.3重视图书馆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要发展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专业人才是关键。通过图书馆专业教育和图书馆业务培训,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在金石声馆长兼任理事长期间,紧紧依靠广西图书馆学会和广西图书馆的合作平台,加强了对广西图书馆人员的业务培训。

1980年5月20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专修科在广西图书馆开班,首批招收函授学员37人[9]56。1982年2月,又招收了第二批函授学员25人[9]57。还举办了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和业务学习班,组织广西图书馆人员参加职称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科班出身的广西图书馆人员在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上的缺失,也为广西图书馆学会创收了一笔活动费用,为学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3.4发行《图书馆界》

1980年,金石声在任馆长兼理事长时,由广西图书馆学会和广西图书馆合办的学术期刊《图书馆界》创刊。该刊编辑部就设在广西图书馆内,主要致力于图书馆界的理论探索、学术研讨和工作经验交流,是国内较早的图书馆专业学术期刊之一。该刊不仅是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园地,而且是了解和掌握全国图书情报学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发展动态的窗口。它曾被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图书馆学核心期刊之一,并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中。如今,该刊已编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在全国图书馆学专业刊物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5编印出版图情资料和教材

图书资料职称论文篇10

[关键词]科技情报事业 科技信息事业 图书馆事业 软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情报学 学科建设

[分类号]G350

1、中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在本质上属于软科学研究机构范畴

从制度层面角度来看,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制度,即图书馆是维护和保障知识秩序、知识共享和知识自由的制度性公共产品;给知识以秩序,给人们以知识共享的公共平台,给人们以知识自由的制度保障,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与功能。可见,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的自由流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消除数字鸿沟以实现社会的信息公平与正义,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实质职能所在。而软科学,在中国创立之初的宗旨和归宿是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中国软科学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的研究成果就是为了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软科学作为科学和决策结合的产物,其相关研究机构在西方通常被形象地称作“智库”、“智囊团”、“思想库”、“头脑公司”等,换句话说,软科学研究机构的性质就体现在从事并提供各类为决策服务的宏微观咨询研究,可见,支持科学决策构成了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职能所在。对照上述两者的实质职能,分别从历史起源和现实状况角度来审视中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会发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由于自身所承担的辅助科技决策的核心职能,在本质上是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图书馆事业的,而应划归于软科学研究机构范畴。

从历史起源来看,依据有关专家的考证,我国科技情报事业中的“情报”这一术语名称是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报”就是“intelligence”,它是为特定主体决策和行动提供信息服务的核心概念。对此,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始于1956年的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创建之初科技情报事业便被专门地赋予“耳目、尖兵、参谋”的功能与重任,具体地说,就是要求科技情报工作能够在动态跟踪中起着“耳目”作用(即从事搜集和整理资料的信息工作或资讯工作/information工作)、在科技决策及其它相关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即从事辅助并支撑决策的情报工作/intelligence工作),从而在科研与生产中充当有力助手而发挥“尖兵”作用(即具有从事information工作与intelligence工作的胜任力competence)。也就是说,科技情报实践工作从一开始便被要求要能够发挥出“尖兵”作用,在“耳目”的基础上作为“参谋”主动参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中有关的决策谋划。可见,中国科技情报事业是集信息库(资料库)与智库(思想库)于一体,兼具information工作与intelligence工作的双重任务与职能,以前者information工作为前提和基础,以后者intelligence工作为核心,从而在本质上具有了不同于图书馆事业的一大特色,即明显的支撑决策、尤其是科技决策的软科学特性与功能。

关于这一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83年的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就曾给予了明确地揭示:“我们为了取得情报,就必须积累资料,所以,我们说的情报事业、或者叫情报工作当然要包括资料、图书、档案等等这些方面的搜集工作”、“我们常常说情报资料,我看现在要把情报和资料分开,情报之所以能产生,离不开资料,但是资料不是情报。我们的这个工作领域是包括资料的,但是,情报还要经过一个活化、激活的过程。也就是僵死的资料不是情报,情报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或者说利用资料提取出来的活东西”、“从资料、从知识变成有用的情报,还需要加工。这就叫情报分析工作,或者叫情报研究工作”、“我是把情报这个领域也作为思维科学里面的一部分来考虑的。因为情报最好要和人的意识思维交互作用,如果人没法用,那就不叫情报了”。因此,中国科技情报事业从创建伊始便具有了在资料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情报工作、在信息库的基础之上承担起智库功能、通过提炼出来的情报参与同科技决策者意识思维交互的能力,已经在本质上内生地决定了它是软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仅仅会是图书馆事业那么简单。

再从现实状况来看,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至今已走过50多个年头,从草创、发展到成熟、定型,虽然期间国内的市场经济转型对带有基础性和公益性色彩的科技情报事业造成强烈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将情报与信息不作区分而等同视之的“泛信息论”的出现及其引发的情报观念的异化而导致的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非常态”――科技情报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固有的智库定位,具有软科学性的情报研究工作所具有的软科学性这一最本质的核心业务地不断被弱化,以至于整个业务工作完全湮没于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活动之中,所幸的是,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在经受上述“非常态”的考验之后,“科技情报”绝不等于“科技信息”、科技情报事业必须要超越“信息”的观念深植人心。在2006年纪念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撰文指出科技情报是对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支撑服务,具体体现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中;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原副所长关家麟则专门撰文对我国科技情报事业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极力呼吁我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从低层次的信息服务走向以知识和信息的深度开发利用为核心的、通过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和信息分析方法来挖掘知识,从而实现服务深层次化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层次,以便为用户提供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以说,随着导致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出现从intel.1igence工作实质层面向information工作表象层面的暂时性倒退与滑落这一“非常态”现象的特定背景环境的改观,如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对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行业)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到位,加上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已经为科技情报工作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实践舞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科技情报事业正还原回其本来所应具有的凸显辅助决策这一软科学功能的“常态”,有关的正确认识正在日益到位,例如,在思考中国科技情报行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时,科技情报工作的作用被归纳为支撑战略决策以及支撑科研活动、传播知识;在进行中国科技情报行业的定位选择时,科技情报事业的核心业务被归纳为围绕着

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及基于该平台之上的高层次情报研究以及科研项目/成果的管理和服务、科技型文化产业来进行,这些认识清楚无误地表明了国内的科技情报工作不等同图书馆工作/信息工作、科技情报所也不等同于图书馆。

要指出的是,当前也开始出现一些专业图书馆,如科学图书馆,通过提供诸如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之类的知识服务来支撑特定用户的决策及其面临的问题,但这并非是其主要职能,而只是并不反映其本质的辅助职能罢了,不能依此便将图书馆事业与软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划上等号。尽管当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各自有着不同侧重点的专门功能定位,如依靠国家图书馆主要来承担人类知识记忆的职能、依靠学校图书馆来强化教育与学习的职能、依靠科研图书馆来支持科学和学术研究、依靠公共图书馆来保障公民平等、自由地获取知识,然而,科研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与面向大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层面的公共图书馆而存在的国家图书馆相比,其实质仍然是为大众之中的特定部分群体服务的准公共图书馆,依然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因此,这些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均属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均会体现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本质所在。而我们又知道,对于“情报研究”也即是intelligencestudies与“知识服务”两者的联系来说,从广义的情报研究而言,知识服务应该是高级的情报研究。因此,前述的一些专业图书馆所提供知识服务实际上仅是这类图书馆的情报(intelligence)职能的体现,然而事实上,情报职能终究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才是体现图书馆事业本质所在的主要职能。

还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学术界,1992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将名称中的“科技情报”更改为“科技信息”之举有时成了断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也就是在从事信息工作、图书馆工作,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基本相同,不存在界限分别的一种例证。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信息是情报的素材和载体,情报是信息的激活和升华,信息是原料,而情报是产品,因此对于情报研究也即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而言,从作为原料的信息这一角度来看可以称之为信息分析,而从作为产品的情报这一角度来看也可以称之为情报研究,情报研究与信息分析两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彼此命名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可见,“科技情报事业”与“科技信息事业”,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所蕴涵的内容不变,只不过前者是从作为产品的情报这一角度来命名,而后者是从作为原料的信息这一端来命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更名之举并不能够改变科技情报事业所固有的辅助决策的软科学功能。另外从实践角度来看,“科技情报”强调保密性与对抗性,改名为“科技信息”还有助于对外交流与合作。

总之,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图书馆事业;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核心职能决定了它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属性内涵。

2、中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决定着情报学学科建设方向

“情报”的概念界定是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起点。众所周知,情报(intelligence)与信息或者说资讯(information)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能等同视之。情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相应地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如在科技领域存在着科技情报(Sci.&tech.intelligence)、在工商领域存在工商情报(Businessintelligence)、在政务领域存在政务情报(GovernmentinteHigence)、在军事领域存在着军事情报(militaryintenigence)等。理论源于实践,具有辅助决策的软科学功能的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是中国情报学的重要实践依托,确切地说,科技情报事业充当了科技情报学科的实践基础和来源,而直接发端于科技情报事业的科技情报学科构成了中国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组成分支。同样,与科技情报在实质上相通的工商情报、政务情报、军事情报等其它实践领域里的intelligence研究则构成了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其它重要组成分支。这些组成分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情报学。

中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的本质所在对中国情报学的学科建设起着决定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科技情报(科技信息)事业与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内在关系体现为其软科学研究机构本质归属内生地决定着以其为重要实践基础和来源的中国情报学的学科建设方向,即决定着中国情报学的学科定位所在、核心领域范围与学科发展走向。一方面,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兼具information工作与intelligence工作的双重职能,同情报工作必然要以信息或者说资讯工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客观事实决定了中国情报学与图书馆学(1ibraryscience)或图书资讯学(1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的关系极为密切;另一方面,中国科技情报事业以information工作为基础、以intelligence工作为核心,具有明显的支撑决策的软科学特性与核心功能的这一本来面目与实质特点决定了中国情报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为优化决策服务的情报研究或信息分析工作,与国外的intelligenceStudies/informationa-nalysis相对应;同时也表明,中国情报学应该是起源于思维范畴的谋略学,起源于人类的intelligence活动和咨询活动,与人类的竞争与决策相伴相生的。对于这一见解,钱学森早在1986年就曾中肯地阐述了中国情报学的思维科学学科属性问题,即将情报学界定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情报学属于思维科学的技术科学层次,是思维科学的应用范围。

然而,在1992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之后,伴随着外部市场经济转型的冲击和“泛信息论”的出现导致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非常态”,理论界对于更名之后的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intelligence核心功能的认识变得有些不到位――看到了国内科技情报事业外在的info~mahon工作表象,但对该表象之下的intelligence工作实质认识不清,其结果是,本来应该作为软科学研究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却被简单地当作图书馆事业来对待。这一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到了本学科的定位与发展方向,致使中国情报学研究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出本身所固有的以为决策服务的情报研究工作为核心内容的发展轨道,从而呈现出远离思维科学应用范围、远离决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中国情报学的学科建设上的重要体现就是科技信息事业与图书馆事业没有本质区别这一错误判断,认为中国情报学与图书馆学无区别,简称为图书情报学,就是与国外的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相对应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