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成功的作文十篇关于成功的作文十篇

关于成功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50:28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1

真没想到

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出乎自己意料的事,例如:爸爸打我、考试一百分、我学会了做饭等等,一些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记得有一次,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我十分紧张。我做完发下来的期末卷子之后,有检查了一遍,到了下课才交上去的。之后,我的好朋友高炜婷、夏紫薇、邓卓婷跑过来问我:“邓倩,你考的怎么样?”我说:“还可以。”到了领通知书那天,老是把评分手册派下来,我迟迟不敢看自己的成绩。最后,我觉定用一个个老招来看分数。我先把打开评分手册,用手按住数字,在透出一点缝来看后面那个数字。我一看后面那个数字是一个8,我就心想:“唉,惨了,肯定是个88分,没可能是98分吧?回家要挨骂咯!”我沮丧的掀开手,一看居然是98分,全班第一名啊!当老师读分数出来的时候,同学们听到了我的成绩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放学后,同学们都纷纷来祝福我考到了一个好成绩。其中有一个同学问我:“你觉得骄傲吗?”我说:“不会,我只会感到自豪,去不会感到骄傲自满。”

真么想到啊!前几天语文还拿80多分的我,竟然一下子拿了全班第一。这让我明白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广东佛山禅城区汾江中学初一:邓倩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2

一、成功与失败一起在前进的道路上,成功知道自己方向对了,因为一马平川,所以他大踏步向前进发,信心倍增。而失败则在途中被消磨了自信,做事畏首畏尾。拿破仑曾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有经验,从不踌躇。”相对于成功而言,失败一次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很多次之后难道就不会意志消沉吗?所以,成功经验会产生积极影响,而失败经验则会产生消极影响。成功的经验能使人心态积极,指引人向上,而失败的经验“只告诉我们路不通,但不能指明路在何方”。所以,成功经验更宝贵。

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每个人都会知道,一说起这句话,人们便会想起一些尝试过很多次而没有放弃的人,像爱因斯坦他为了完成统一场理论尝试了上千次。他的成功是失败积累起来的。于是,有些人认为失败多少次都没有关系反正会成功的。这种想法是错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要加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失败之后吸取教训,寻找失败的原因,积极地对待失败。如果一碰到学习中的失败,不是想办法克服它,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对待学习,结果到期终考试,仍然会考不好。成功经验的正能量能使人更有动力和前景,而失败经验的负能量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转化。

三、失败并不必然导致成功,吃一堑也不一定就长一智。失败与成功无关,失败就是失败。而成功经验只要正确对待就能导致成功,中国选择用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正是因为吸取了“先富”的成功经验。纵然失败不是人生的死刑,但每一次失败的过程里我们并非一无所失,或许我们遭受了自信心的打击,或许我们错失了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

四、对方辩友一定听说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就拿我来说,小时后一次不小心辣椒当成草莓吃了,辣的我直流眼泪。结果现在一看到辣椒就害怕。通过我自身的经验,我更同意我方的观点——成功经验比失败经验更宝贵。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3

关键词:手机短信;文本功能;文本结构;文本规则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98-02

作为一种显在的社会语用形式,手机短信近年来已经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关注。本质上说,手机短信是借助电子媒介介质开展的应用写作活动,它首先意味着应用写作的新变化、新趋势。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促使日常应用写作成为几乎人人必需的能力,使自从电话、手机等电子媒介广泛应用以来人们正在日渐疏离的语言文本写作重新回归生活,成为一种拥有众多写作主体、强大文本功能、复杂文本特征的应用文体。作为一种新文体,手机短信并不仅仅意味着传播媒介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其文本写作中功能及特征的变化。

一、手机短信的文本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1]在研究语言时重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视为语言运用而形成的系统,在写作活动中具体呈现为文本系统。任何一个文本系统都具有三个最核心的概念,即功能、结构、环境。“写作的目的就是设计文本系统,它首先要根据环境确定文本功能,然后根据特定功能设计和优化结构。”[2]对于写作活动而言,一般情况下功能决定结构。这意味着只有先分析文本功能,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文本的结构。手机短信的文本功能主要包括知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一)知行功能

知行功能,即韩礼德所谓语言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事件或情形。用“知行功能”代替“概念功能”的表述,则更为明确地说明一个文本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无外乎“知”与“行”两个方面:一是告知某种情况、知识或问题,可统称为“知”的方面;二是告知如何行动,使读者知道如何去做,这里的“行”是一种广义的行,不仅指实践行为(所做),还包括心理行为(所想)和语言行为(所写、所说)等。知行功能往往是文本的主要功能。手机短信最初就是以传递信息的强大功能而被人们所接受的,在其所传递的信息中最常见的便是使对方有所“知”、有所“行”。

(二)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进行交往,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人际功能作用于主体之间,它是特定写作语境中各主体(作者、读者及协作者)之间角色关系的表现,对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手机短信并不为某种具体的知行功能而写作和传播,而是为了增强人际关系,旨在表达祝福、感谢、歉意、欣赏等情感,或者并不为传递某种具体的情感,仅仅为了愉悦和开心。人际功能在文本中既可以直接交代、显性表达,也常常通过文中所传达的事件、事理、行为,以及文本风格等间接方式,隐性地显现主体的角色关系。

(三)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是指文本语言的组织和安排功能,是文本的形式功能,作用在于辅助上述知行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实现。语篇功能就是通过词、句子、段落及整体篇章组织和安排文体的功能,其中既有直接的、显性的方式,也有间接的、隐性的方式,共同辅助文本的知行功能和人际功能得以实现。

知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共同构成了文本的“三大元功能”。所谓“元”功能,意指其核心地位和不可或缺性,三大元功能在文本中交织在一起,共同为文本写作的目标服务。其中,知行功能和人际功能是文本内容方面的功能,着眼于信息的传递和关系的表达;语篇功能是文本形式方面的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方式,手机短信文本三大元功能的协调和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传播的实际效果。

二、手机短信的文本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无论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在其看来都是值得研究而且必须研究的。手机短信研究中首先引起关注和争议的,恰恰在于其语言运用中对常规的变异化处理。常规和变异是互为存在的两个概念。如果将语言使用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规则视为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就是变异。手机短信在多变的社会语境和具体的言语交际情景中,常常对语言的常规进行变异,从而形成一种典型的语言变体。其文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体的跨类兼容

这里,文体限指体裁,即文本类型的特征。在语用常规中,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特有的意义潜势和形式特征。手机短信写作中对文体常规的变异,表现在借用、套用、戏仿常规中不可能使用的文体,从而制造陌生感、新奇感,以产生特殊的文体效应。文体变异现象在手机短信中被大量使用,有时是整篇使用,有时是部分使用,有时甚至在同一文本中交叉杂糅,从而形成手机短信在文体上的跨类兼容特征。

(二)语体的灵活开放

语体是指文本所使用的语言的体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表现方式,既包含语言表达方式(口语/书面语;非正式/正式),也包含修辞手法,还包含语言符号形式等。手机短信的写作者在语体使用上常常具有更明显的自主性,能根据接收者与自身的关系亲疏、所传递信息的性质以及发送短信的目的等等来选择语体。因此,与其他社会语用形式相比,手机短信的语体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用语常常打破常规,为语言的表意功能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具体体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相互渗透、修辞手法大量使用、语言符号多元开放等几个方面。

(三)风格的丰富多样

风格是指文本的气质品格类型。它是语体的一种最高境界,当一种语体的品格稳定地发挥到极致,并与文本的其他因素形成有机整体时,才会形成风格。风格并不限指个人文章的风格,不同文本、不同语体的某种品格的稳定发挥,也会显现一种风格。尽管篇幅有限,但由于使用频率高,手机短信短小精悍的文本在风格上也渐趋成型,并逐渐呈现出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风格特征:简约凝炼、繁复丰满、柔和婉约、朴素平白、严肃庄重、幽默风趣、含蓄蕴藉、明白晓畅,等等。

三、手机短信的文本规则

手机短信俨然已不单纯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文本结构形式上对旧有语言机制和思维方式的变异,已形成其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系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语言习惯。尽管如此,手机短信的写作和传播并非无章可循,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方式,手机短信要想更好地实现其写作目标和传播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手机短信应遵循的规则

1.目的性原则。手机短信的交流对象十分明确,写作和发送短信的目的和意图往往也是很明确的。对应我们前面分析的文本功能,手机短信的目的或在于让接爱者有所知进而有所行,或在于沟通关系联络感情,或在于互通有无愉悦生活。在有限的篇幅内要把目的、意图表达清晰,就必须在文本结构和内容上认真把握。

2.合作原则。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指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p)。表现在手机短信交流过程中,遵循合作原则就是要建立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交互性。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短信发送者在发出短信后都会期待对方的及时回应,接收者的回应往往又会引发发送者的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你一言我一语的不见面的对话交流,这也是手机短信为人们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3.礼貌原则。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更应该遵守礼貌原则。礼貌原则不仅体现在短信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本结构上,文体、语体的恰当选择才能保证短信文本的“得体”,语言文字的合理组织才能保证文本意义的有效传达。

(二)手机短信如何遵循规则

强调写作与交流中重视并遵循一定的文本规则,与手机短信开放多变的文本结构,二者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强调要遵循规则,并不意味着要统一手机短信的文本结构。某种程度上说,手机短信文本的种种不规范特征,恰恰是其存在的价值和被人喜闻乐见的原因。因此,对其写作规范的强调应慎重,不能简单地统一化之,而应研究如何根据手机短信的功能分类进行有区别地逐步规范。

能否保证这些原则在功能多样、结构开放的手机短信写作中很好地实现?对此的信心来自手机短信交往方式符合中国人交流模式的心理机制。中国人普遍存在着含蓄内敛的性格特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采取委婉、迂回的方式,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上更倾向于采纳间接的人际传播模式,尽量回避面对面的直接的人际交流。手机短信这种无需“身体在场”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很好地适应和解决了这种间接传播的需要。表白爱恋、传递情感、发出邀请、表达歉意,类似这些对中国人而言很难当面完成的人际传播,通过手机短信的纯文本交流都变得更加大胆、直白和流畅。“由于强调间接传播,所以受者捕捉那些非表层意义、模糊意义的敏感度就成为十分关键的因素。”[3]中国人交往中重视间接传播的特点,使受者成为中心,强调受者对信息须具有足够的解读能力。这意味着手机短信要想更好地协调规则和变异之间的矛盾,必须首先掌握和提高对接受者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短信写作和发送时,充分研究接受者的读解能力和语言习惯,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无法解读信息、沟通有障碍等情况,这将导致传播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asa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edwardarnold,1978.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4

 

1 计算机图像处理可视化软件的设计

 

该软件的设计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软件工程学有关理论知识,具体设计所需工具是VC高级语言编程软件,该软件所包含的主要模块有以下几个。

 

1.1 文档管理

 

文档管理又具有如下功能:一是文档的打开功能,可以通过以视窗的形式显现与集成系统相关的包括原始遥感图像等在内的所有数据图像等,不同形式的图像都可以按照独立文档进行读取;二是文档存储功能,可以通过转换格式等存储各种类型的图像;三是文档关闭功能,能够对多个图像实现同时关闭;四是近期文件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快捷键来打开所需图像。

 

1.2 图像预处理

 

该系统的作用是实现图像的可视化且便于后续操作,其主要处理的图像类型是各种遥感影像等,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值化处理功能,软件首先通过统计给予用户一个阈值初值,然后再根据用户经验来获得准确阈值,阈值功能主要包括双阈值和固定阈值两种;二是可视化调整功能,该功能主要依据的工具是VC,其可有效地对图像进行对比度及明度等的可视化调节,从而适应各种需求,该模块的灰度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规范处理等功能能够很好的帮助图像质量的改善;三是平滑处理功能,该功能为了降低平滑噪声对其他部位的干扰,常通过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来实现控制;四是锐化处理功能,主要针对的是一次、二次微分及各种算子等;五是黑区域处理功能,该功能依据的是二值化处理,其主要包活小区域清除及相关特征点提取等功能;六是多波段假彩色合成功能,采用VC所具有的框架功能,实现假彩色的合成,并以彩色位图形式呈现[2]。

 

1.3 线面目标提取

 

其功能主要有:一是线条处理功能,该功能除了种子点提取以为,其余都属于全域线状提取目标,其主要指的是算子目标,包括 Deutch\Rosenfield及Hildreth算子骨架提取等,此外还有单纯线条处理矢量链码存储等;二是边缘提取功能,该处理功能要根据图像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处理,而不存在普遍的方法,该可视化软件提取算法猪油有算子自动提取等,可以通过去毛刺的处理方法对提取结果进行优化处理;三是面域提取功能,其主要原理是依据灰度结构等,实现对连续区域的追踪及获取,其功能主要有图像分割等。

 

此外,还有窗口管理及在线联机模块等,窗口管理模块其主要功能有新建窗口、平滑漫游、图像的大小的调整、有向镜像及视窗的排列方式及关闭顺序等;两季帮助模块能够帮助用户掌握正确的软件操作方法,指导用户进行图像处理的可视化操作。

 

2 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实现

 

2.1 文档管理功能实现

 

该软件具备其他商业软件所具备的文档管理功能,其可以借助VC在新建一个工程时,通过选择相关的设置项目达到对文档管理功能的实现。

 

2.2 实现图像的预处理

 

该软件拥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现对图像的各种处理,其依据的原理是在图像的二值化处理方面通过对阈值的选择实现,在对图像的饱和度、对比度及明度的调节方面,可以通过模式对话框的形式来实现,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图像预处理功能,如多中波段的彩色合成功能,均衡图像直方图功能以及使图像中值平滑等功能。

 

2.3 实现目标特征提取

 

该软件有效的达成了目标特征提取相关方面的功能,线面特征作为一种目标特征的提取内容之一,其既可以实现有效的目标中层视觉等相关方面的描述,又是其主要的组成内容之一,而目标线面的存在载体,主要有遥感图像等,遥感图像中拥有大量的目标相面,因而对于图像处理领域来说,提取目标线面的相关特征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焦点。与此同时,该软件具备了在线面相关特征提取等方面的大量算法及模式,因而有效解决了因成像条件及相关空间条件较为繁杂所导致的难以有效对线面特征进行提取的难题,其通过采用边缘算子,依次进行目标相关边缘特性的有效获取,目标间的连接处理以及完成前两步后进行统筹实现目标特征的完整性。在人机协调工作的基础上,对种子点进行手动选取,然后再进行线面目标的相关骨架的获取,以及对面域的外部轮廓进行获取等,实现跟踪提取后,为了有效降低存储量,以方便实现其他方面的高效处理,可以对线面目标实施特征化,其主要采用的工具是Freeman链码。

 

2.4 实现在线联机帮助

 

要想有效的建立软件的帮助功能并使其功能得以高效实现,最为重要的的一项工作是求助主题的合理建立,求助主体在结构和内容上可以是由图形和文本内容共同组成,即图形和文本的综合体,其显示形式就是我们在求助框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带有文字及图像的窗口页面,其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文本和多个图形,同时求助主题还拥有与其外观不同的特征,分别是跳转和标识特性。对于求助主题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辑,其原理同使用woRD软件进行相关文本编辑方式一样,可以通过输入的方式加入所需要的文字内容等,此外,如果需要相关图像配合文本内容,也可以通过文件插入的方式插入到主体页面中去。对于RtF 文件其可以兼容以下几种类型的图形文件:一是windows元文件中的扩展名是wmf的文件;二是超图形文件中的扩展名为shg的文件;三是 windows位图文件中的扩展名是dib和bmp的文件[3]。

 

3 结语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5

关键词:多数据源融合;随机游走;双重索引矩阵;功能相关性网络;蛋白质功能预测

中图分类号:tp181文献标志码:a

英文摘要

abstract:thesingledatasourcecannoteffectivelypredictthefunctionofproteinandtheinformationofproteininteractionnetworkisincomplete.inordertosolvetheproblem,amultiSourceintegrationandRandomwalkwithDoublyindexedmatrix(mSiRwDim)algorithmwasproposed.theproposedalgorithmusedproteinsequence,geneexpressionand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forthepredictionofproteinfunction.theweightingnetworkswereconstructedfromthedatasourceswiththeircharacteristics.anetwork,whichwasfusedbytheweightingnetworks,integratedwithfunctioncorrelationnetworktoconstructadoublyindexedmatrix.Randomwalkwasusedtocalculateannotationscoresandpredictproteinfunction.thecrossvalidationexperimentsonYeastshowthatmSiRwDimcanachievehigherpredictionaccuracy,lowercoverageandlowerlossrateoffunctionlabels.the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overallperformanceofmSiRwDimismuchbetterthancommonlyusedknearestneighbor,transductivemultilabelensembleclassifierandfastsimultaneousweightingmethod.

英文关键词

Keywords:multipledataintegration;randomwalk;doublyindexedmatrix;functioncorrelationnetwork;proteinfunctionprediction

0引言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数据。近年来,利用蛋白质序列数据[1]、基因表达数据[2]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3]等单一数据源预测蛋白质功能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单一数据源在表现功能时具有不完整性以及数据的高噪声等特点,导致预测效果不佳,因此利用计算方法有效地集成这些多源异构数据成为蛋白质功能预测研究的新挑战。多数据簇集成的基因注释方法(multisourceassociationofGenesbyintegrationofClusters,maGiC)[4]使用贝叶斯网络模型集成多源异构高通量生物数据并推断蛋白质间的功能联系来预测蛋白质功能;基于特征融合的分类模型[5]通过拼接蛋白质各数据源对应蛋白的特征向量构建新的特征向量,训练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多源k近邻算法(multiSourceknearestneighboralgorithm,mSknn)[6]是集成多数据源预测结果的功能预测方法,利用相似性度量求出蛋白质在各数据源中的k最近邻蛋白,根据在各数据源中的近邻蛋白求出注释得分,最后集成所有注释得分。考虑到蛋白质特征维度大以及相互作用网络的高维稀疏性的特点,这些方法在构建分类器模型时只简单地考虑特征融合,未能分析各数据特有功能信息,或者只是简单考虑邻居蛋白功能注释信息,并没有考虑网络拓扑结构。

标签传播方法不仅考虑近邻蛋白质,同时还考虑网络全局拓扑特性,充分利用蛋白质数据网络特性预测蛋白质功能。可以利用Jaccard系数衡量功能之间相关性,并将这种关系融入正规化的半监督学习框架[7];双关系图的功能预测(proteinfunctionpredictionbasedonBirelationalGraph,pfunBG)算法[8]利用功能相关性扩展蛋白质相互作用,使用网络传播衡量蛋白质与功能邻近性;基于松弛标记和功能相关性结合的方法是通过功能相关性影响松弛标记迭代过程,从而预测蛋白质的功能[9]。上述方法利用了功能相关性网络的半监督学习框架,但都是基于单一数据源的预测模型,并且如何有效地结合相互作用网络和功能相关性方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不同数据源可以得到蛋白质的不同表征特性,结合这些异构数据可以从多角度分析蛋白质功能[6]。蛋白质功能与蛋白质结构密切相关,蛋白质结构依赖于蛋白质序列,可从蛋白质序列信息预测蛋白质功能。共表达基因更可能是功能相关的,并影响生物功能,基因表达数据能反映共表达基因表达过程,可用于构建基于表达数据的相互作用网络预测功能。蛋白质并非单独完成生物功能,同时一个特定生物功能一般由一组蛋白质完成,基于这种特性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可直接用来预测蛋白质功能。本文融合蛋白质序列、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三类数据来构建相互作用加权网络,提出了多数据融合和基于双重索引矩阵的随机游走(multiSourceintegrationandRandomwalkbasedonDoublyindexedmatrix,mSiRwDim)的蛋白质功能预测算法。该方法根据蛋白质数据特性分别构建网络,将异构网络融合成单个加权网络,与功能相关性网络构建双重索引矩阵,使用随机游走算法得到蛋白质功能注释得分,从而预测蛋白质的功能。

1相关工作

1.1融合多数据源构建蛋白质网络

不同蛋白质数据在表征蛋白质功能方面具有不同形式,如何有效地构建相应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来表现蛋白质功能特征信息,对于准确地预测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各种蛋白质数据的本身特性,选用相应方法构建蛋白质加权网络。

1.1.1蛋白质序列数据

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排列组成,氨基酸的排列信息与蛋白质的结构信息和功能信息密切相关。考虑到部分功能相关蛋白为低同源性或可能存在不与任何蛋白质具有同源性的孤立蛋白,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基于同源性的序列匹配方法,本文使用特征提取策略计算蛋白质间相似性来构建相互作用网络。假如蛋白质集合p={p1,p2,…,pn}和相应的功能标签集合C={C1,C2,…,Cm},则对蛋白质pi,利用伪氨基酸组成(pseudoaminoacidComposition,pseaaC)[10]方法提取60维蛋白质特征向量proi=(p1,p2,…,p60),蛋白质间相似性度量如下:

利用SeQstd=D-1/2为区分加了点乘号,核实是否可以添加是点乘,可以添加点乘号・SeQ・D-1/2对构建的网络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D为矩阵SeQ每行所有值的和构成的对角矩阵,SeQstd为标准化之后的矩阵。对于后面将要阐述的基因表达数据、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有权网络以及融合后的网络都使用同样的标准化方法。

该方法构建的网络利用蛋白质序列间相似性程度来衡量近邻权重,但这种网络是稠密网络,其中很多相似边都具有很小的权值。蛋白质功能预测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中权值非零边的数目,为此可将稠密网络调整为稀疏网络,即选取k近邻蛋白质作为邻居蛋白构建网络。

1.1.2基因表达数据

基因表达数据体现了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活动信息,通过其基因表达的改变来反映蛋白质当前的生命过程。共表达基因一般具有功能相关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生物过程。本文引入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CorrelationCoefficient,pCC)将基因表达数据构建成共表达网络,并使用pCC来衡量共表达强弱程度,其定义如下:

其中:ui和vi表示蛋白质pu和pv在某一条件下的表达值,和表示蛋白质pu和pv的所有表达值的均值。m为表达数据的条件维度。pCC的取值范围为[-1,1],其值小于0时,说明蛋白质之间为负相关;大于0时,表现为正相关;等于0时,说明不存在相关性。构建的网络同样采用k近邻方法进行稀疏化。标准化后得到基因表达数据网络pCCstd。

1.1.3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

为体现无向的无权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相互作用的程度,需要衡量网络中边的权重。可以用边聚集系数(edgeClusteringCoefficient,eCC)[11]来描述一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属性,其已广泛应用在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特性等领域。eCC是向量黑斜还是普通变量斜体,请核实。eCC是矩阵eCC是一个局部变量,能有效地表述某条边上蛋白质之间的亲疏程度和重要性,可用来评估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边的权重。给定网络中边(pu,pv),其边聚类系数eCC定义如下:

其中:Zu,v为网络中边(pu,pv)构成的三角形数量,dimu和dimv分别为点pu和pv的在网络中的度。其值越大,表明两个节点之间相关性越大。标准化后得到蛋白质相互作用加权网络eCCstd。

1.1.4多数据源融合

利用不同源蛋白质数据构建多种异构相互作用网络,由于这些网络基于不同性质和来源,各数据源间相互独立,经过标准化处理,可使用朴素贝叶斯模型[12]将这些异构网络融合成单个加权网络。当某条边由多个网络共同拥有时,表明此边在网络中具有更高的可信性,合并后权值一般大于单个网络对应的权值。朴素贝叶斯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wri,j代表在三个数据源网络SeQstd、pCCstd和eCCstd中边(i,j)的权值,wcomi,j为合并后边(i,j)的权值。本文使用基于不同性质和来源的蛋白质数据,符合此方法要求的独立性假设。通过此方法可将三个数据源网络合并为相互作用网络Gcom。当网络数目增多时,寻找一个广泛适用的方法能快速可扩展地融合这些网络仍然是一个挑战;并且多个网络合并可能会覆盖某个网络对特定类别功能预测优势。

1.2功能相关性网络构建

功能相关性网络可以分为层次相关性和非层次相关性两类[7]。层次相关性根据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结构图中父子功能和祖孙功能结构关系来衡量功能间亲疏程度,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考虑了Go术语的层次结构。观察发现不同Go术语经常共同注释一些常见蛋白质[7],可根据功能间共同注释蛋白信息计算相关性,即非层次相关性。为此,本文使用基于共同注释蛋白质的功能相似性度量来衡量功能相关程度。针对标签f1和f2,其功能相关性定义如下:

其中:Qf1和Qf2为训练蛋白质中注释了功能标签f1和f2蛋白质集合。Corr核实是否应加上括号中内容,应与公式内容相同。可以(f1,f2)的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接近1,说明功能标签共同注释某些蛋白可能性越大。利用此方法构建蛋白质功能相关性网络Gcorr。

2基于双重索引矩阵的随机游走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得到基于n种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网络Gcom(V1,e1)和m种标签间的蛋白质功能相关性网络Gcom(V2,e2),其中:V1代表蛋白质节点集合,V2表示功能节点集合,e1代表相互作用网络中边的集合,e2代表功能相关性网络中边的集合。不同于以往随机游走算法应用于相互作用网络,本文使用相互作用网络与功能相关性网络结合的方法。首先构建一个双重索引矩阵a,其权值来自网络Gcom和Gcorr。

mSiRwDim算法具体实现步骤为:

输入蛋白质序列、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蛋白质功能注释集合C,参数α和k。

输出蛋白质预测注释得分矩阵S。

步骤1采用三种数据源所共有的n种蛋白质,构建基于三种数据源的异构有权网络,进行标准化处理(SeQstd,pCCstd和eCCstd),提取并初始化m种标签的标签矩阵Y;

步骤2根据式(5)合并多源异构网络得到网络Gcom;

步骤3根据式(6)计算功能相关性得到网络Gcorr;

步骤4由矩阵标准化后的Gcom和Gcorr得到双重索引矩阵a;

步骤5将矩阵a、α代入式(9),迭代直到收敛;

步骤6最后得到注释矩阵S为St收敛结果,将topn得分值对应的功能标签赋予未注释蛋白质。

3实验结果分析

3.1实验数据集

本文使用酵母的蛋白质序列、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三种数据。其中,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来自于BioGRiD(http:///)[14],提取了包含5579种蛋白质的81031条蛋白质相互作用对。基因表达数据来自于SGD(http:///)[15]数据库,此数据集包含6307种蛋白质在215种条件下的表达值。蛋白质序列从mipS(http://mips.helmholtzmuenchen.de/)[16]下载,包含6717条蛋白质序列信息。通过分析三种数据,提取所有数据源共同拥有的4526种蛋白质,构建其相互作用网络。本实验使用Go术语注释蛋白质功能,并从SGD数据库中提取到生物过程(Biologicalprocess,Bp)术语和分子功能(molecularFunction,mF)术语。考虑到标签集中包含一些未被证实的功能注释,剔除了Go中有电子注释推断(inferredfromelectronicannotation,iea)的标签,同时选取蛋白质标签数量在3到300之间的标签,得到1034个Bp术语和428个mF术语。

3.2算法的性能分析

为了评估mSiRwDim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平均查准率(averageprecision)、1-排名损失率(1-RankingLoss)缺少说明averageprecision(平均查准率),1-RankingLoss(1-排名损失率)和Coverage(覆盖度)指标和覆盖度(Coverage)指标[17],同时引入反映分类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值(areaUnderoftherocCurve,aUC)指标来衡量其预测性能。

averageprecision表示平均查准率,评估了排序得分向量中排在真实标签前面的标签中也是真实标签的概率。

其中i为Li的补集,表示蛋白质没有的标签集。为了与前面指标保持一致性,此处使用1中间是连字符还是减号.是减号-RankingLoss,其值越大,性能越好。

Coverage表示对于预测到的标签排序结果,排在最前面的多少个标签可以覆盖实例所有真实标签,其值越小,性能越好。

Cov用Cov表示Coverage,以区分概念和变量,核实是否可以。可以=1q∑qi=1maxy∈Lir(i,λ)-1(12)

aUC是用来度量分类模型好坏的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其值大小,而RoC曲线通过真阳性率(truepositiveRate,tpR)和假阳性率(FalsepositiveRate,FpR)值对绘制而成。如果一个实例被正确预测为正类,即为真正类(truepositive,tp);如果实例是被错误预测为负类的正类,即为假负类(Falsenegative,Fn);如果实例是被错误预测为正类的负类,称之为假正类(Falsepositive,Fp);负类被预测为负类,称之为真负类(truenegative,tn)。aUC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效果越好。为适应多标签分类问题,使用适应多标签学习的aUC[18]。

在酵母数据集上采用五折交叉验证(5FoldCrossValidation,5CV)方法分析性能。mSiRwDim与三种常用的集成预测方法mSknn、直推式多标签集成分类(transductivemultilabelensembleClassifier,tmeC)[18]和快速同步加权方法(fastSimultaneousweightmethod,Sw)[19]进行对比实验。其中:mSknn分别对蛋白质序列数据、基因表达数据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三种数据源采用k近邻方法计算功能注释得分,然后融合所有功能注释得分;tmeC扩展相互作用网络为蛋白质和功能相关的有向双关系图,将其应用于随机游走算法;Sw通过在融合网络方面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单约束线性回归问题的权重优化方案。同时,为了说明双重索引矩阵的高效性,与基于相互作用矩阵的随机游走(multiSourceintegrationandRandomwalkbasedoninteractionnetwork,mSiRw)方法进行比较。

针对Bp术语,表1显示mSiRwDim可以得到较高的averageprecision,相对于其他三种方法分别提高了将近6%、9%和15%。对于1-RankingLoss,除与tmeC有轻微差距,比其他方法都有一定程度提高。同时,mSiRwDim在Coverage和aUC上都优于其他数据集成方法。mSiRwDim的各项指标比mSiRw有明显提高,因此基于双重索引矩阵的方法效果更好。各种方法的RoC曲线如图1所示。针对mF术语,从表2可知,averageprecision和Coverage上相对于其他方法都有很大提高,而在1-RankingLoss(1-RL)中间是连字符还是减号和aUC上,除与tmeC基本持平外,都有一定程度的优势。

综上所述,mSiRwDim方法能有效地利用各数据源的互补性和功能相关性信息预测蛋白质功能,在预测效果上较其他算法有了一定提高。

本文方法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1)随机游走算法通过模拟粒子随机游走过程,能够利用网络全局拓扑特性,而在考虑局部特性时,算法每一次随机游走都会以一定概率返回出发点,最后,经过多次游走过程达到稳定状态;2)考虑到一些功能标签同时注释相同蛋白质,引进双重索引矩阵,将功能相关性网络与相互作用网络融合,能有效提高预测效果;3)三种数据集的有效融合,避免了单数据源在表现功能方面的片面性。

3.3参数选择

mSiRwDim算法主要有k和α两个参数。α控制随机游走过程中返回起始点的概率,它限制了粒子离开起始点的距离,权衡了局部和全局拓扑特性。为了有效选取α值,测试了其在10个取值点(0.05,0.15,…,0.95)上的aUC值。由图3可知,当α=0.15时,两种标签集在aUC上都能取得最好的预测结果。从α取值可以看出,网络的局部拓扑对于功能预测具有更高的贡献度,这也符合近邻蛋白质具有较强的功能相关性特征。k为构建稀疏网络时近邻蛋白数目。如果k值太大,很多相似度小的无关蛋白也作为近邻蛋白,会使预测结果产生偏差;如果k值太小,又会忽略可能存在的近邻蛋白。根据以往经验和实验取k为100时稀疏矩阵性能不会降低[19]。

3.4预测结果分析

用酵母数据集对预测得到的蛋白质Go术语概率得分排序,将得分值排在前面的功能标签与文献报道以及SGD数据库功能注释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表3显示了9种蛋白质在Bp术语和mF术语下的预测功能、文献报道功能以及预测到该标签得分的排名情况。

最新报道显示,YGR283C和YmR310C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20];而从mSiRwDim方法的预测结果显示得分最高位置就预测到转移酶活性和甲基化作用。YaL053w编码的蛋白质参与到细胞壁组织活动以及FaD导入活性[21];而从SGD数据库查询到信息,发现其具有FaD跨膜运输活性,与实际预测结果相符。YBR280C参与目标蛋白前体白酶体降解过程以及具有泛素蛋白转移酶活性[22-23];本文方法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具有Go:0031146和Go:0004824功能标签,其预测结果与Go术语含义实际功能基本吻合。同时,根据文献[24]报道,YnR038w具有60S核糖体亚单位组装和Rna聚合酶亚基Rpc19需求的Rna解旋酶活性。本文方法同样在排序第二的标签预测到此功能。在其他蛋白质上的预测与实际结果同样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这充分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希望以后对预测结果进行更完善的验证。

4结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重索引矩阵的随机游走算法,并采用多数据源融合方法进行蛋白质功能的预测。该算法结合功能相关性网络构建双重索引矩阵,基于蛋白质网络和功能相关性网络同时进行随机游走迭代,将达到收敛后的待预测蛋白质对应所有功能注释得分排序在topn的功能赋予该蛋白质。算法主要焦点在于如何在多源蛋白质网络和功能相关性网络中应用随机游走来提高预测精度。在酵母蛋白质序列、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三种数据源上的五折交叉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提高功能的预测准确率,并具有较小覆盖度。但针对注释蛋白质少的功能标签,算法预测到的概率还是偏低。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设计更有效的功能权重度量策略构建功能相关性网络,结合并优化层次相关性和非层次相关性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HawKinSt,CHitaLem,LUBanS,etal.pFp:automatedpredictionofgeneontologyfunctionalannotationswithconfidencescoresusingproteinsequencedata[J].proteins:Structure,Function,andBioinformatics,2009,74(3):566-582.

[2]pUeLmat,GUtieRReZRa,Sotoa.Discriminativelocalsubspacesingeneexpressiondataforeffectivegenefunctionprediction[J].Bioinformatics,2012,28(17):2256-2264.

[3]mooSaViS,RaHGoZaRm,RaHimia.proteinfunctionpredictionusingneighborrelativityin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network[J].ComputationalBiologyandChemistry,2013,43:11-16.

[4]tRoYanSKaYaoG,DoLinSKiK,owenaB,etal.aBayesianframeworkforcombiningheterogeneousdatasourcesforgenefunctionprediction(inSaccharomycescerevisia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3,100(14):8348-8353.

[5]BaRUtCUoGLUZ,SCHapiReRe,tRoYanSKaYaoG.Hierarchicalmultilabelpredictionofgenefunction[J].Bioinformatics,2006,22(7):830-836.

[6]LanL,DJURiCn,GUoY,etal.mSknn:proteinfunctionpredictionbyintegratingmultipledatasources[J].BmCBioinformatics,2013,14(Suppl3):S8.

[7]ZHanGXF,DaiDQ.aframeworkforincorporatingfunctionalinterrelationshipsintoproteinfunctionpredictionalgorithms[J].ieee/aCmtransactionsonComputationalBiologyandBioinformatics,2012,9(3):740-753.

[8]JianGJQ.Learningproteinfunctionsfrombirelationalgraphofproteinsandfunctionannotations[C]//waBi2011:proceedingsofthe11thinternationalworkshop,LnCS6833.Berlin:SpringerVerlag,2011:128-138.

[9]HUp,JianGH,emiLia.predictingproteinfunctionsbyrelaxationlabellingproteininteractionnetwork[J].BmCBioinformatics,2010,11(Suppl1):S64.

[10]CHoUKC.pseudoaminoacidcompositionanditsapplicationsinbioinformatics,proteomicsandsystembiology[J].Currentproteomics,2009,6(4):262-274.

[11]wanGJ,Lim,wanGH,etal.identificationofessentialproteinsbasedonedgeclusteringcoefficient[J].ieee/aCmtransactionsonComputationalBiologyandBioinformatics,2012,9(4):1070-1080.

[12]GUoX,GaoL,LiaoQ,etal.LongnoncodingRnasfunctionannotation:aglobalpredictionmethodbasedonbicolorednetworks[J].nucleicacidsResearch,2013,41(2):e35.

[13]ZHoUD,BoUSQUeto,LaLtn,etal.Learningwithlocalandglobalconsistency[eB/oL].[2014-12-03].http://131.107.65.14/enus/um/people/denzho/papers/LLGC.pdf.//advancesinneural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s16.Cambridge:mitpress,2004:321-328.

[14]CHatRaRYamontRia,BReiKReUtZBJ,HeiniCKeS,etal.theBioGRiDinteractiondatabase:2013update[J].nucleicacidsResearch,2013,41(D1):D816-D823.

[15]DwiGHtSS,HaRRiSma,DoLinSKiK,etal.SaccharomycesGenomeDatabase(SGD)providessecondarygeneannotationusingtheGeneontology(Go)[J].nucleicacidsResearch,2002,30(1):69-72.

[16]meweSHw,RUeppa,tHeiSF,etal.mipS:curateddatabasesandcomprehensivesecondarydataresourcesin2010[J].nucleicacidsResearch,2010,39(Suppl1):D220-D224.

[17]RenZ,wanGL,FUZ,etal.ensemblelearningalgorithmofmutilabelclassificationbasedonRankingLoss[J].JournalofComputerapplications,2013,33(S1):40-42.(任志博,王莉莉,付忠良,等.基于RankingLoss的多标签分类集成学习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S1):40-42.)

[18]YUG,RanGwaLaH,DomeniConiC,etal.proteinfunctionpredictionusingmultilabelensembleclassification[J].ieee/aCmtransactionsonComputationalBiologyandBioinformatics,2013,10(4):1045-1057.

[19]moStaFaViS,moRRiSQ.Fastintegrationofheterogeneousdatasourcesforpredictinggenefunctionwithlimitedannotation[J].Bioinformatics,2010,26(14):1759-1765.

[20]YoUnGBD,weiSSDi,ZURitaLopeZCi,etal.identificationofmethylatedproteinsintheYeastsmallribosomalsubunit:aRoleforSpoUtmethyltransferasesinproteinargininemethylation[J].Biochemistry,2012,51(25):5091-5104.

[21]pRotCHenKoo,RoDRiGUeZSUaReZR,anDRopHYR,etal.ascreenforgenesofhemeuptakeidentifiestheFLCfamilyrequiredforimportofFaDintotheendoplasmicreticulum[J].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006,281(30):21445-21457.

[22]maRKKG,Simonettam,maioLiCaa,etal.UbiquitinligasetrappingidentifiesanSCFSaf1pathwaytargetingunprocessedvacuolar/lysosomalproteins[J].molecularCell,2014,53(1):148-161.

[23]Katom,KitoK,otaK,etal.RemodelingoftheSCFcomplexmediatedubiquitinationsystembycompositionalalterationofincorporatedFboxproteins[J].proteomics,2010,10(1):115-123.

[24]FoURatiZ,RoYB,miLLanC,etal.ahighlyconservedregionessentialfornmDintheUpf2nterminaldomain[J].JournalofmolecularBiology,2014,426(22):3689-3702.

[25]HLYniaLUKC,SCHieRHoLtZR,VeRnooYa,etal.nsf1/Ypl230wparticipatesin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duringnonfermentativegrowthandinresponsetosaltstressinSaccharomycescerevisiae[J].microbiology,2008,154(pt8):2482-2491.

[26]SaRaVananm,wUeRGeSJ,BoSeD,etal.interactionsbetweenthenucleosomehistonecoreandarp8intheino80chromatinremodelingcomplex[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2,109(51):20883-20888.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6

关键词:摘要;对比分析;经验过程;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语

contrativeanalysisonmicroscopicfeaturesofabstractsand

theircorrespondingenglishversioninchineseacademicjournalsand

abstractsinforeignacademicjournalsinenglish

yuli

(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thispaperiscarriedoutonthebasisofexperientialandinterpersonalfunction.ithopestofindouthowthechineseabstracts,theircorrespondingenglishversionandabstractsinforeignacademicjounalsinenglishexploitlanguagetoreflectthephenomenaoutsidelanguage.basedoncontrastiveanalysis,thispaper,besidesidentifyingthe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ontheapplicationofexperientialprocesses,modaloperatorsandmodaladjunctsbetweenthethreetypesofabstracts,aimstofindouttheeffectbroughtbyculturebackgroundandthetargetaudienceonthechoiceofexperientialprocesses,modaloperatorsandmodaladjunctsinthethreetypesofabstracts.

keywords:abstract;contrastiveanalysis;experientialprocess;modaloperator;modaladjunct

1引言

随着国际学术交往日益频繁,论文摘要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一种体裁。同时,由于摘要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发表及检索,摘要写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摘要写作者如何有效地实现摘要体裁的交际目的,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体裁分析方法,解析摘要体裁的宏观结构特征(salager-meyer1992,1994;bhatia1993;余晖2003;葛冬梅杨瑞英2005;易兴霞2006;胡明勇2006;何霜2008等)。本文从语言层面,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分析摘要在语言层面的微观特征,对比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与国外英文期刊摘要在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选择上的异同。

2经验功能与人际功能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胡壮麟等2008:74)这种功能虽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抽象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2000)。matthiessen认为,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是人类通过语言来反映主客观现实,或者说是内部与外部世界,反映的是语言之外的现象。而语篇功能则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使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通过语言得以实现的功能(朱永生严世清2001:42)。本文将主要探讨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和国外英文期刊摘要中“讲话者”如何体现自我经历、内心活动以及如何使自己参与摘要体裁制约下的情景语境,体现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进而通过语言反应语言之外的现象。

2.1经验功能

“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反应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扯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胡壮麟等2008:74)它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在词汇-语法层中得以体现。“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胡壮麟等2008:75)依据活动和事件的性质,halliday认为,可以将及物性系统分出6类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2000:107)。物质过程是表示“做”事的过程,说明主体的外部世界经历。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情感或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主体的内在世界经历。关系过程是用来反映事物之间所处关系的过程。言语过程是通过“说”交流信息的过程;行为过程指行为者的生理活动过程,如呼吸、微笑、咳嗽等。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于某地的过程。哪种过程在语篇中所占的比例大,该语篇就具有该过程所体现的特征。

2.2人际功能

人类在通过语言进行交往时,除了描述周围发生的事情和自身经验外,还“在通过语言影响着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建立并保持恰当的人际关系”(thompson2000:38)。这就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它在交际中能够体现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讲话者对事物的推断。“凡是能表现人际关系的语言成分都应该被看做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朱永生严世清2001:37),但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实现。语气一般由小句的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主语是交流信息中对命题的有效性负责的成分。”(胡壮麟等2008:127)限定成分是动词词组中的第一个功能成分,通过情态操作词和助动词得以实现。当小句为一般现在时和过去时时,限定成分与谓词融合,为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使其成为可议论的概念。halliday(2000:83)认为,除了主语和限定成分,情态附加语也是语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讲话者对信息的态度或是对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等进行的评论”(bloor&bloor2001:53-54)。

3语言材料的选择及分析方法

本文分析的中文期刊摘要(包括中英文)随机选自国内外语类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共计30组(每篇文章的中英文摘要为一组);国外英文期刊摘要,以30组中文期刊摘要的主题为参照,本着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原则,30篇英文摘要分别来自socialsemiotics,discourseprocesses,translationstudies,languageawareness,europeanjournalofenglishstudies,languageacquisition,metaphorandsymbol等国外英文期刊。

语料的分析以小句为单位。对并列关系小句复合体中的并列小句分别予以分析,但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只分析控制小句。

4经验意义建构对比

小句及物性系统的选择是经验功能在词汇-语法层得以体现的主要途径。为此,对比分析以及物性系统所涵盖的6类经验过程为依托展开。通过对30组中文期刊摘要和30篇国外英文期刊摘要的统计,6类经验过程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下:

表1显示,30组中文期刊摘要和30篇国外英文期刊摘要都侧重应用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较少应用存在过程,没有应用行为过程。虽然,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英语及物性系统中三大主要过程类型(halliday2000:107),但依据表1的统计结果,无论是30组中文期刊摘要还是30篇国外英文期刊摘要,言语过程出现的频率都高于心理过程。可见,在摘要这一学术体裁中,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是建构语篇经验意义的主要选择。

但在这三类过程的选择应用比例上,三类摘要又分别存在着差异。从三类经验过程在每类摘要中的出现频率来看,在30组中文期刊中,中文摘要从高到低依次为:物质过程(31.79%)、言语过程(29.80%)、关系过程(23.84%);英文摘要依次为:关系过程(30.61%)、言语过程(28.57%)、物质过程(23.81%);在国外英文期刊摘要中,物质过程(43.32%)、关系过程(32.09%)、言语过程(13.90%)。摘要是对科研文章的高度概括和浓缩,而科研文章是研究者在某一领域内实践研究的结果,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个反映。为此,在摘要中应用物质过程表达研究者的自我“作为”,反映研究过程,符合摘要体裁对摘要内容的要求。既然如此,中文期刊中的英文摘要为什么侧重选择应用关系过程建构经验意义?尽管限于摘要对客观性的要求,在国内外期刊摘要中,经验过程的参与者和语气系统中的主语均多以本文(thispaper)、文章所探讨的主题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等无生命体的形式出现,使文章作者自身置于语篇之外,从旁观者角度向读者传递信息,将自己对所传递信息的责任性降到最低,但读者仍然可以感知到物质过程中隐含的doing是作者自己的经验行为。而关系过程则不然,其以being传达物质间的客观关联,阐释客观存在。物质过程中隐含的主观“经验行为”,往往会给读者带来较大的质疑空间,主观性较强。而关系过程表达的是being,呈现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通常不容质疑。

中文摘要的目标读者主要是汉语为本族语的相关研究者,主要群体为

此外,中文期刊的中英文摘要在情态操作词的应用方面差异不大,但与国外英文期刊摘要中情态操作词的应用率存在一定差异。三者的总体应用比例为37:32:20。在我们分析的语言材料中,所有小句均为陈述句,而“在陈述句中,情态表达讲话者的意见”(胡壮麟等2008:145),情态值越高,表达讲话者对信息的肯定性越强,主语对传递信息所负责任也就越大。但是,与情态附加语一样,即使是高值情态操作词,其所表达的也不是完全的肯定,都留有商榷和质疑的余地。也就是说,从情态操作词的应用来看,国外英文期刊摘要隐含的“讲话者”对信息的整体肯定要高于中文期刊摘要。虽然中文期刊的中文摘要中高值情态操作词的应用率较高。对比中文期刊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和国外英文期刊摘要,虽然中文期刊的中英文摘要在情态操作词的整体应用数量上相差无几,但是在高值和低值情态操作词的选择上却存在显著差异。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中,中值情态操作词的选用率最高,为65.63%,高值情态操作词的应用率仅为6.25%。而中文摘要中的情况则恰恰相反,高值情态操作词的应用率最高,达到67.57%,中值情态操作词的应用率仅为2.70%。显然,中文期刊中文摘要隐含的“讲话者”对信息的整体肯定性要高于中文期刊中的英文摘要。

分析人际功能情态系统,进一步印证中文期刊摘要中作者的“中庸”思想和“自谦”性,尤其是英文摘要,由于其所带来的目标读者群和科研空间大小的变化,使作者更倾向于降低信息的肯定性,以期避免潜在主观性带来的潜在质疑。

6结束语

本文对比分析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和国外英文期刊摘要在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选择的异同。国外英文期刊在经验过程和情态的选择方面,较中文期刊中文摘要,尤其是英文摘要,体现出较多的主观性,赋予信息更高的肯定性,“讲话者”对信息承担更多责任。而且,就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而言,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也并非完全是对中文摘要的对等翻译,同时参照国外英文期刊摘要,可以初步排除中英文语言本身差异带来的干扰。由于目标读者的改变,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更多采用关系过程,阐释客观存在的静态关系,避免潜在质疑。在情态表达方面,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较多选择了肯定而不显强制的语气,大量应用中值情态操作词,同时辅以情态附加语,以减少主语对传递信息的责任。

参考文献

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

何霜.汉语和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结构之对比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胡明勇.摘要的体裁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易兴霞.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易兴霞.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j].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2).

余晖.语篇体裁分析:学术论文摘要的符号学意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bhatia,v.k.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london:longman,1993.

bloor,t.&m.bloor.thefunctionalanalysisofenglish:ahallidayanapproach[m].london:edwardarnold,2001.

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2000.

matthiessen,c.interpretingthetextualmetafunction[a].indavies,m.&louiseravelli(eds.).systemiclinguistics:recenttheoryandpractice[c].london:pinterpublishers,1992.

salager-meyer,f.atext-typeandmoveanalysisstudyofverbtenseandmodalitydistritutioninmedicalenglishabstracts[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92(2).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文化;教育功能

档案文化自人类文明进入正轨以来,便是一项长期被人们坚持的行业。其行业目标所蕴含的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意义不言而喻。所谓档案文化,是指人们通过各类记录形式,对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整理,目的在于经验积累、理论凝练、后续正面影响。将档案文化的历史概念融合进高等院校的运营过程中,不但可以起到学术资源的规范化配置,更能由此为高校学生建立起对本校历史及文化氛围的理解。

一、高校档案文化的概念与意义

档案文化与高等院校的教学氛围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记录本校历史,更能令本校学生深切感知学校的教育文化。而就目前档案文化在高校中运作的形式而言,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并未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对于学生及学校的教育功能。在查阅多所高校的档案管理资料后,笔者发现这一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档案管理中的文化渗透过程的缺失无疑是高校资源配置优化不足的表现,同时,这一现象也是高校资源的浪费。

在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普遍认知中,高校档案文化即档案管理与文化传播的机械结合,这一理念并不准确。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这种理解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十分不利,这也反映出相关从业者对于档案文化的本质含义把握不准。档案文化的传播特征具有指数效应,可以理解为高校历史文化从个人扩散至群体的发展模式。理想情况下,高校档案文化的本质思想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对高校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这也就是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如何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十分必要,并且,其有效对策的研究十分紧迫。

二、高校档案文化现状概况

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这一研究主题的提出时间并不近,但就其实践过程而言,现状并不乐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是实践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这也成为相关对策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议题的建立也基于此。

(一)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认知现状

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本校档案文化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机械操作、重复行动的被动层面,也就是说,高校档案文化的宣传者并不是从自身理念认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工作的,这也催生了小范围、走形式的高校档案文化传播路径,显然,这一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真正的高校档案文化的理解应该为对其功能性的深刻体会,表现为相关参与者对于其行业存在的必要性的正确认知。换言之,一个高校档案文化传播者应该明确自身的职业要求及存在价值,而非毫无目的的进行重复操作。

另外,从高校档案文化控制模式而言,固定的场馆开放时间、固定的日常工作时间、固定的老化运作模式,都是制约教育功能展开实施的瓶颈。加之缺乏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这也是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进行的原因。这一问题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参与者对于档案学的意识依旧传统,缺乏现代化社会需求的跟进,业务人员的精力普遍集中于业务操作本身,而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深层理解严重不足。

(二)对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的认知现状

多数高校档案文化工作人员并不理解自身工作内容对学生的深渊影响,其理解始终集中于档案整理、资料收集、资源整合的表面,对于其业务内容的根本目的缺乏认知。多数档案管理参与人员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缺乏认真的思考过程。从这一点看,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被架空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改进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意见总结及有效性预测

结合上述分析内容,笔者从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现状中发现的症结入手,从理解与操作两方面提出建议如下:

首先,强化参与部门对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认知水平。这一建议的提出原则在于对文化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机制的考虑。众所周知,文化事业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高校档案文化也同样如此。改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原有的将档案与文化简单叠加的错误思想,强化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从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角度,缩短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周期。

其次,将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工作的建设实施规模扩大,将少数师生接触到的部门文化转变为本校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校文化。这一建议的提出原因在于议题研究的操作步骤,在发现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难的症结后,笔者认为从思想层面入手的有关方法的时效性差、预期结果持续周期长,这与议题提出的根本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最直接的操作层面入手,对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更为有效。此外,这一建议的关键在于高校档案文化结构的改变,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运作模式上,将少数人文化氛围扩散至本校公众周知的文化系统。

再次,加大高校档案管理设备的资金投入与日常维护。就现有环境而言,高校档案管理设备、场所即高校档案馆,这一场所的维护与日常宣传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强。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可以达到主动吸引学生关注档案文化的作用。这也必然需要高校引进信息化、科学化的高校档案馆管理手段,力求从便捷、有趣的历史文化获取渠道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关注,从而令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地投入到高校档案文化的熏陶中。

从上述三条建议的提出原则不难看出,无论理念加强还是操作步骤明确,都严格遵循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展现的目标,同时,也确保了已有高校教育资源的应用,具备可操作性。另外,从资源控制难易度看,上述意见也同样具备可行性,原因在于三条建议的提出均充分考虑了高校现有档案管理教学资源配置。

四、结语

高校档案是高校发展历程最直观的记忆形式,其文化渗透的研究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内容。本文旨在以简单、直接的改进意见抛砖引玉,希望对今后相关学者、专家在进行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研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8

关键词:失败哲学;成功哲学;个体生命;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2—0022—04

人被视为是一种不断探求其自身的存在物,即人在其存在的每一时刻都在不断地审视和反省自身的生存状况。卡西尔认为,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存在于这种审视与反思。在《人论》一开篇,卡西尔便以毋容置疑的语气断言:“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就已开始了对人的问题的探索。儒家从伦理政治的维度对人进行解读,认为人主要是一种关系存在中的道德主体和政治主体。儒家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界定决定了人的社会性构成状态。道家不同于儒家,他们摒弃了人的主体性内涵,从道的高度对人进行言说,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与万物齐一的一种存在,从而赋予人极大的客体性内涵。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对人的探求都是严肃的,都极为尊重生命的本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庄子更是反对生命的物化形态,即人为物役的异化状态,他把自由作为生命的第一要义,反对物对人的宰制。

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描述上,苏格拉底亦坚决相信:“要认识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我们必须首先剔除人的一切外在特征以及偶然性的特征。……一切从外部发生到人身上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人的本质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取决于人赋予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异、甚至健康和聪明才智——所有这些都无关紧要。唯一重要的是灵魂的倾向和内在态度,而这种内在的信念是不会被扰乱的。”和庄子一样,苏格拉底提出了对人的认识的内在维度问题,即从内在性的维度而非外在的维度对人展开研究。

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发现衡量一个人的标准通常只有一个,即看他在物质上是否成功。这种标准如此专断而流行,以致上升为一种哲学——成功哲学。这种哲学崇拜成功,鄙视失败,不关心人的内在德性及精神建构问题,只关注人作为一个工具其最后的目标实现问题。谦逊、审慎、节制、仁慈、公正、思想、情感等这些作为一种无实际功利性价值的存在,完全不在它的考虑之列。这种哲学由于对人作了一种极其机械的理解,把人完全看成一个达致目标的机器,给我们的生存势必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常常摧毁我们的生活,并致使我们缺乏能力去把彼此都看成完整的人,看成有丰富内在生活的人,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我们对道德心、同情心的基本拒绝。关于这一点,玛莎·努斯鲍通看得很清楚。她说:“由于极端信赖技术化的方式,尤其是信赖用源自经济学的功利主义来为人类行为建立模型,助长了那些对同情心的拒绝。在合适的场合,这些模型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是作为公民之间关系的向导,它们常常是不完整的。”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占主体的文化情境中,我们是否真的仅仅需要成功哲学,不再坚持我们拥有失败的权利和自由了呢?美国《时代》周刊近日推出专题文章,预测“捍卫‘失败’的自由”是未来10年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文章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提出,美国人有四大自由:言论、宗教、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在哲学的意义上,捍卫失败的自由也必须成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命题是很具有启发意义的。它至少提示我们,在当下紧急建构一种摒弃成功哲学的失败哲学是多么的重要。特别在目前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中国,建构一种失败哲学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必要性。

那么,什么是失败哲学呢?顾名思义,失败哲学就是对普通人之日常生活经验的价值认同,对构成人生主要经验的残缺、零落、破碎、幻灭、失败的实际肯定。

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对社会主体力量及其日常生活经验的基本理解。具体说来,构成我们社会的主体力量及其日常生活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就社会的主体构成力量来说,毋庸置疑是普通民众。虽然在一些精英文化者看来,是精英而非普通民众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力量,但我们依然不能忘却一个基本事实,即普通民众的社会筑基作用。在《精英的兴衰》一书中,帕累托曾反复强调精英对社会的颠覆性和建构性作用。他说:“历史上,除了偶尔的间断外,各民族始终是被精英统治着。……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人类的历史乃是某些精英不断更替的历史:某些人上升了,另一些人则衰落了。真相便是如此,虽然它常常可能表现为另一种形式。”虽然帕累托、拉斯维尔等一些西方社会学家持精英主义的观点,认为是精英而不是庸众在掌控着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新精英不断取代旧精英的历史,但我们依然不可否认普通民众在社会结构中的主体性地位。因为对于社会的主体结构来说,民众依然是构成的主体性力量。对于普通民众的积极建构作用,除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对之嗤之以鼻外,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以及美国的一些民粹主义者都赋予了大众以积极的历史内涵,认为大众作为社会的主体构成要素,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具有极大的颠覆作用和建构作用。美国学者费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等著作中就反复强调大众的创造性、建构性作用。

那么,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究竟充满了什么样的内容呢?关于此,虽然一些西方哲学家赋予日常生活积极的哲学意义,认为日常生活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本真”状态(阿格尼斯·赫勒语),充满了情感和想象的力量,是一种前反思、前逻辑思维的生活世界。但更多的研究者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他们强调,在现代性文化情境下,日常生活充满了晦暗性、秩序性、同化性、萎缩性等特点。特别是他们对同质化特点的强调,更彰显了日常生活经验对异质性事物的收编功能。对此,英国学者本·海默尔就分析了日常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文化支配下,被流水线工作赋予的秩序化、同一性等特点。他说:“日常生活暗示了普通、平庸,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列斐伏尔看来,它蕴含了连续的重现,持续的重复。”“同一物的永恒轮回就是日常的时间的基本特征,日常的时间性被经验为使人筋疲力尽、虚弱不堪的百无聊赖。”在这里,本·海默尔主要强调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对日常生活的侵袭及损害,他直接指出了日常生活时间的空洞本质。关于日常生活,阿尔都塞甚至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揭示了日常生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独特表象体系,它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同谋关系及其对个体的人的主体询唤功能。福柯更进一步用暗喻的手法把日常生活比做一个环形监狱,揭发它对人的身体的严酷的规训功能。

无论如何,在当下,就本质而言,日常生活的诗意性色彩已不复存在,其散文化叙事模式已经形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这种关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无可避免地充满了失败的经验与悲怆的色彩。这一点,作为一种实践经验,已无可置疑地是人们基本的和普遍的生活图景。关于日常生活的散文化特点,其实早在波德莱尔那里就已得到了艺术的印证。波德莱尔也许是现代西方较早描绘失败者生存状态的诗人。在他的《恶之花》中,他不断地、不厌其烦地描写流浪汉、醉鬼、拾垃圾者、等生活失败者的形象,仿佛这些失败者就是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幻影,他们徒劳地在生活的废墟上建构一种具有悲剧性意味的生活。波德莱尔寓言的寓意是深刻的,它向我们昭示:失败就是生活的本质,它和死亡一道,构成了人们基本的生存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波德莱尔的文本仿佛一本圣经,触目惊心地告诉了我们关于生活的核心秘密。

波德莱尔对生活的美学分析虽不免残酷,但他确实是在向人们指出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由成功的泡沫组成的,失败才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经验。失败作为人生的一种常态,并非是偶然性的发生,它是我们人生的基本构成要件。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最大程度地宽容人们生活中失败的行动。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本雅明对波德莱尔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积极地汲取了波德莱尔对现代城市日常经验的理解,像流浪汉一般,运用碎片式的蒙太奇结构,对现代城市生活中那些颓败的社会景象进行了伤感式的描写。失败作为一种神秘的链条,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身份不明的失败者。在不可掌控的命运面前,在冷酷无情的时间和空间面前,甚至在现代机器喧嚣的轰鸣声中,我们都无法清晰地确认自己生命的价值坐标,连同艺术的灵晕也一起在我们的“震惊经验中分崩离析”了。就此,我们再次深刻地体认到,失败是生活的一种基本经验,是人生的一种基本形态,我们的人生本质上就是由一连串不断的幻象、渴望和失败组成。由此,失败才真正构成生活的本质,必然性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意味着真实的人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说在根本上理解了人生。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有必要构建失败哲学。失败哲学与成功哲学相反,它承认失败、允许失败,坚定地维护失败者可以失败的权利,对失败抱以不鄙弃的、宽容的态度。而这,也许可以说是失败哲学追求的最大目标。

但在我国,由于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家一直处在亡国灭种的边缘,所以,救亡启蒙就成了时代的重大主题。这种救亡启蒙的历史焦虑表现在政治领域,形成了国家层面的整体乌托邦情结。表现在文化领域,则呈现为文化激进主义的集体骚动。并且,这种政治乌托邦情结和文化激进主义思想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沉淀在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人对成功哲学的追求。当然,社会现实因素只是成功哲学产生的内在驱动力,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也是成功哲学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成功哲学信奉成功就是真理的信念,拒绝对失败的哲学价值和意义进行阐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强人哲学。这种哲学后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遇,更加激发了人们对革命成功的信念。虽然在整个20世纪文化保守主义也曾企图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不久都被激进主义的声浪淹没了。

成功哲学在20世纪前期主要是一种民族集体理念,表现为富国强兵的政治乌托邦想象。但到了20世纪后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消费主义社会的建立,大众文化的崛起,成功哲学逐渐由一种民族的集体冲动转变为个人的单纯信仰。成为生活中卓越的成功者,成了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理想目标。显然,这与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对生命本位主义的追求是大异其趣的。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把贤人人格作为理想的人格范式,道家把真人人格作为理想的人格范式,而当今的成功哲学则由于对物质至上主义的膜拜,把成功人格作为理想的人格范式,我们看到,这种人格塑形活动本身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它基于对人性问题的忽失,更遑论宏大的社会正义、民主等问题。对此,学者敬文东先生曾经痛切地评论说:“成功哲学是强人的哲学,它和幸福、公正、正义无关,甚至从骨子里就是对幸福、公正、正义的坚决否定。……在今天,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到,许多惹人神伤、催人泪下、引人肝火燃烧的‘杂七杂八的事情’,大半来自于成功哲学的教唆。在成功哲学的圣殿上,不成功是不被允许的;在成功哲学眼中,信奉失败哲学的人本来就是应该被消灭、被淘汰的劣等人物;给这些人制造一些麻烦,也就是成功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言之,成功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标示着物对人彻底胜利的哲学,是一种无关乎社会正义、无关乎人的幸福的物性哲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精英立场的哲学。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成功哲学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它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现代化的神话,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流弊如今已非常明显,以致到了不得不严加正视的地步。首先,它的拜物教哲学使我们对生命的尊严加以蔑视,以致最终造成我们生命被物化的异化状态。其次,这种强人哲学由于其本质上的精英立场有可能最终导致一种暴力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崇拜强者,鄙弃弱者,从而有悖于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再者,作为一种逻辑结果,成功哲学还有可能导致社会焦虑感的普遍加重,民众幸福感的严重缺失,社会道德体系的最终崩溃。而这,也许正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情境中,如何消除成功哲学带给我们的弊端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只要我们反思一下20世纪的那些美学家的思想主张,就不难得到一些启示。20世纪初期,王国维极力呼吁对人生要采取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把无用之用作为我们的人生观。后来的朱光潜也提出要把人生艺术化的命题。今天想来,这些思想主张依然是有价值的,是为我们所缺少的。提倡一种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对于摒弃成功哲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建构失败哲学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建构一种允许失败者失败的哲学,在如今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这种哲学首先强调,一定要以一种全面的、内在的视点来审视人,不能仅仅从物质的维度来评价人。即我们考察人不能仅仅停留于物质的层面,更要从精神的维度对人做出界说。我们要尊重生命丰富的内在性,尊重个体生命的尊严。帕斯卡尔曾经对于人居然是由肉体和精神这两种品性完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感到很难理解,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人就是一个由相反性构成的矛盾体。但帕斯卡尔最终把人界定为一个能思想的芦苇。他认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思想。对人的评价采取一种内在的视点,这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关于人的本质,虽然存在主义标榜一种纯粹行动主义的路线,否认人性问题的存在,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口号。但它认为人一直处于永恒的生成状态的观点依然给我们很多启发。变化作为生命的本质,行动作为生命的姿态,人只与未来相遇,这样的观念对于人的理解无疑是乐观的。人的全部价值既然只在于永恒的行动,只存于未来,他始终靠“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来体现自己真正是人”。在这种哲学看来,过去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重要的,曾经的失败和成功也是不重要的,他仅仅属于未来,他的价值仅仅在于不断地选择和对责任的担当。

其次,失败哲学必须是一种采取民间立场的哲学,是一种平民化哲学。它重视小叙事模式,拒绝宏大叙事;认同平凡,拒绝伪崇高。在文化取向上,它崇尚广场文化和狂欢化节日,对差异性文化价值持肯定态度。总体上说,它更关心底层民众的普通生活经验,对精英文化和主流价值保持警惕。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可以说是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哲学形式。奥勒留在《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曾戏称民众的意见为“妖精”,是吓孩子的鬼怪。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希望聆听关于普通民众的叙事故事,它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所缺少的,而且也是急需的。

在我国,墨子哲学可以说是比较早地关注底层民众的哲学。它强调民间立场、标举底层价值,虽说有“尚同”、“明鬼”等思想的局限性,但其关注底层民众的哲学立场是值得肯定的。战国时期孟子也曾明确提出民本主义的思想。但作为一种历史实际,它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有限。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又重提民本思想,但我们发现,无论是墨子哲学还是黄宗羲思想,以及后来的大众文化,它们虽然都强调了底层民众的文化立场,但作为一种哲学,它们都一直没有肯定失败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而失败哲学的建立,则是历史必需的。

虽然建构失败哲学已是势在必行,但建构失败哲学究竟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建构失败哲学是我们个体生命的需要。从生命的维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现实,即我们的生命不仅是坚强的,更是脆弱的。只有承认了这一点,建立在这种思想基础上的任何哲学和社会才不会真正损害我们的生命,也只有建立在这种思想基础上的哲学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因为我们深知,成功只是一种瞬间性的生活幻象,不断零星的失败才真正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链条。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点完美的苛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只有积极地建构一种允许失败者失败的哲学,才能真正地解放我们的生命,我们也才可能更加有尊严地、个性地生活。

其次,建构失败哲学,有利于社会正义原则及和谐社会的实现。我们在上面讲过,失败哲学不是关于成功的知识,而是关于失败、缺陷、不完满的知识谱系。正是这种知识谱系的建立,才有利于增进我们对社会公正、幸福、正义的理解。对此,敬文东先生曾深入的阐述道:“公共知识只能是关于缺失和缺陷的知识。这是公共知识的最终尊严之所在。”作为公共知识的生产者,他强调,我们必须知道,“与其说公共知识是关于幸福、公正、正义的知识,不如说是关于幸福、公正、正义何以被阻挠、何以不能实现的知识”。因为,“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不知道什么是绝对幸福、绝对公正和绝对正义,但我们肯定明白什么是不幸福、不公正和不正义。幸福、公正、正义等概念,必须要从否定的意义上才能得到准确定义。公共知识分子的义务,就是要不断生产关于幸福、公正、正义的内涵,并将它贡献给人民,并使用这样的内涵批判那些有待否定的事物;尽管这种知识归根到底是些关于缺陷和缺失的知识,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值得我们的人文知识分子世世代代对它进行生产。也就是在这种性质的生产过程中,那些不美好的社会才有望得到一点一滴的进化;这样的生产与进化是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敬文东先生的话向我们指出了,对于社会公共空间秩序的建构,我们不仅需要从正面的立场进行,更需要从相反的维度开始。

最后,需要加以补充的是,建构失败哲学只是为了维护失败者可以失败的权利,让捍卫失败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利,但它并不是要人完全否弃对成功的追求,而只是不允许将这种对成功的憧憬上升为一种哲学罢了。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9

【关键词】工作搜寻;就业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0.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长期困扰着政府的决策。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今年也被称作“最难就业年”。而从求职者这一就业主体看,就业能力不足成为求职者就业难的核心问题。以提升求职者就业能力为核心,促进求职者全面就业已逐渐成为人们共识。因此,积极看待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就业问题,从提升求职者就业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就业难的本质原因,为构建健全匹配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搜寻与市场匹配的模型奠定基础,从求职者自身,人才市场以及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本研究的问卷主要采用对求职者的工作搜寻状况调查的量表。量表采用LikertScale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五个层次。

本次调查以湖南人才市场为例,对求职者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让求职者填写问卷,调查影响他们求职的主要因素;第二次调查在两个月后,调查的对象仍是第一次调查的求职者,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他们是否求职成功。第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达到100%。经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初步筛选,剔除问题回答有较多缺失的、自相矛盾的和填写明显不认真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9%。

样本的具体情况如表1。本调查的样本大部分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从工作年限看,39%的人工作年限为1-3年,其次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从学历上看,大部分都具有大专或者本科的学历,就读的专业大多是理工类和经管类;这部分人的相对素质高,对问卷调查配合的积极性会高一些,从而能够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从户籍来看,求职者大多来自农村。

1.2量表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7.0对量表的内在信度进行分析,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和拆半(Split-half)信度系数。克朗巴哈α系数用于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即项目的同质性,系数值在0-1之间。当评估项目数一定时,系数值越高表明项目的内在信度越高,系数值越低表明项目的内在信度越低。取舍标准是:克朗巴哈α系数在0.9以上表示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在0.8-0.9之间表示非常好;在0.7-0.8之间表示相当好;大于0.65而小于0.7为最小可接受值域;大于0.35而小于0.65表示量表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应重新设计;小于0.35表示信度过低。拆半信度系数主要用于外在信度的评价,其基本思路是将评估量表一分为二后分别计算两部分的克朗巴哈α系数即拆半信度系数,进而对两部分的信度进行比较。

从分析结果可知,整个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49,表明本研究使用的量表的内在信度相当高。

然后计算拆半信度系数。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影响求职者就业的因素有23个变量,拆半信度分析时,第一部分有12个变量,第二个部分有11个变量。第一部分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47,第二部分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27,整个量表的拆半信度系数为0.838。

通过对心理契约量表的信度分析,整个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49,拆半信度系数为0.838,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问卷的信度达到了测量的要求。

1.3影响求职者就业成功的因素分析

本文共涉及17个关于就业能力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户籍、学历、工作经历、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外貌条件、健康状况、应聘技巧、政治面貌、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父母的行政级别、家庭的收入。就业能力是影响求职者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17个反映就业能力的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主要因子,来分析就业能力对求职成功的影响。

首先对本研究进行巴特利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如表3所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值接近于0,说明本文所使用的变量适用于因子分析。Kmo值为0.801,同样表明本研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初始解下变量的共同度都是1,说明可以对原有的变量提取特征值,并可以很好的解释原有变量的所有方差。调查表明了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由此共提取了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1.091%,即解释了原有17个变量总方差的71.091%,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运用凯泽标准和卡特尔陡阶检验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且项目因素荷重不低于0.5的标准,抽取了三个关键因子,得到了一个具有三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的分析影响就业成功因素的量表。这三个维度分别包括6个项目、7个项目、4个项目。

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包括三个维度,给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人口学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和社会资本变量。三个因子分别用F1,F2,F3。

2.分析结果

首先,就人口学变量而言,从上表中可知,分析结论如下:(1)性别与求职成功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这比较符合中国的现状,因为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少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因此求职成功与否与性别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求职者年龄与求职成功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工作年限与求职成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企业招聘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因为这类劳动者在适应新环境和掌握工作技能方面更具优势。(4)户籍与求职成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说明尽管户籍仍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但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户籍歧视的效果越来越弱。(5)学历与求职成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历越高,求职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6)专业与求职成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经管类专业的求职者更易找到工作,其次是理工类专业的求职者,不显著的是文史类专业的求职者。由此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假设1a、假设1B、假设1C、假设1D、假设1e和假设1F。

其次,表中显示,人力资本与求职成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求职者人力资本越丰富,其成功就业的机会越大,由此验证了假设2。从人力资本的七个维度对求职成功的作用关系可以得出:(1)求职者工作经历的丰富度与其求职成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求职者的工作经历与丰富,其成功就业的机会愈大;(2)求职者工作能力与其求职成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越高,其求职成功的几率愈大;(3)求职者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其求职成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求职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愈强,其求职成功的几率愈大;(4)求职者的外貌条件与求职成功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求职者外貌条件愈好,则其求职成功的可能性会越大;(5)求职者的健康状况与求职成功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求职者的身心健康的好坏对求职者就业有着影响,良好的健康状况有利于求职者成功就业;(6)求职者应聘技巧与求职成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求职者的应聘技巧愈高,其求职成功的可能愈大;(7)求职者的政治面貌与求职者求职成功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但并不十分显著,求职者的政治面貌级别越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求职者成功就业。

最后,从表中分析数值可以看到,社会资本变量与求职成功间存在正的相关作用,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则其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由此验证假设3。具体来说,(1)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求职成功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与现实相符的,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说明其掌握的知识技术水平的可能性越大,接触的社会面也越广,能为子女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2)父母的职业与求职成功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父母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其子女就业的主要因素。(3)父母的行政级别与求职成功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504,说明父母的行政级别越高,其能享受到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则其为子女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会越多,那么求职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4)家庭收入与求职成功间也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其中回归系数为0.346,Sig.值为0.037,表明是显著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则其用来建立社会资本,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相对而言,其子女获得就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3.总结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到的所有假设均被证实,即求职者在工作搜寻的过程中,个人求职成功在人口变量学上存在差异,而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与求职成功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如果求职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越丰富,则其在工作搜寻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通过以上结论我们不难得出导致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上求职困难的原因。求职者择业观念的不正确、求职者个人拥有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局限,是导致求职者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科]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8:54-56.

[2]查春燕.农民工求职的信息障碍研究――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视角[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3]黄琪.中国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08.

[4]田永坡.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工作搜寻研究――对我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D].2005.

[5]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和职业流动.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77-89.

[6]费孝通.江村经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85.

[7][美]萨尔.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8.

[8](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5.

[10]张炳申.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层矛盾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58-159.

[11]赵树凯.1997年民工流动:新阶段新问题[m].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76-78.

[12]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R].2006.

[13]杜凤莲.搜寻理论、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17-22.

[14]高静.生产要素配置、信息均衡和人力资本投入――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J].特区经济,2009(5):171-173.

[15]桂勇,顾东辉,朱国宏.社会关系网络对搜寻工作的影响一以上海市下岗职工为例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2005,(2):45-51.

[16]何亦名,张炳坤.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15-18.

[17]钱永坤.搜寻理论与下岗职工再就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1):48-51.

[1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题研究组.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71.

[19]张雄.工作搜寻理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解释[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6):9-11.

[20]张本波.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0(3):28.

关于成功的作文篇10

【关键词】tetRa数字集群分组数据交换网关Gtp协议pDp

1引言

tetRa数字集群系统分组数据交换网关提供了一种处理高速传输数据的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分组数据承载业务的数据交换实体,能够为tetRa数字集群系统用户提供通用的分组无线接入服务,包括图片传输、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全球定位系统等多种分组数据业务,以及丰富的无线指挥调度应用,在整个tetRa数字集群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体系结构

在tetRa数字集群系统软交换网络中,加入GpRS业务支持节点(SGSn,ServingGpRSSupportingnode)和GpRS网关支持节点(GGSn,GatewayGpRSSupportingnode)两个网络单元,能够实现业务接入和数据承载,如图1所示:

图1tetRa分组数据网关在软交换网络中的配置

SGSn具有下列功能:

利用网际协议(ip)传输分组数据;

会话管理(Sessionmanagement),例如,pDp上下文激活/去激活等过程;

临时存储功能:保持一段激活分组数据协议(pDp)运行记录;

鉴权,加密,压缩等功能。

GGSn具有下列基本功能:

网络接入控制功能;

维护路由表,实现路由选择和分组的转发功能;

用户数据管理功能;

其他可选功能:动态分配ip地址,鉴权等。

etSi(欧洲通信标准化协会)技术规范GSm09.60“通过Gn和Gp接口的GpRS隧道协议Gtp”规定了GSn节点之间的接口协议和各信令的接口功能。GSn的协议功能开发,必须遵照Gtp协议。

子网相关汇聚层协议(SnDCp)是tetRa数字集群系统协议栈网络层协议,SnDCp实体是分组数据业务的提供者,为tetRa数字集群系统提供分组数据服务。SnDCp主要实现pDp上下文激活/去激活、分组数据信道建立、分组数据传输以及寻呼等功能。

3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3.1路径管理

路径管理是tetRa分组数据网关GSn之间所有其它管理活动的基础,只有确保消息传送的通路处于可用状态,Gtp消息才能被正确发送与接收。路径管理程序通过在对等GSn实体间发送路径管理消息来检测对端GSn实体是否存活,用于通信的Gtp消息为echoRequest消息和echoResponse消息。图2示出了路径管理程序的过程:

图2路径管理程序的过程

3.2pDp上下文激活

在使用分组数据业务前,移动台需要与Swmi协商pDp上下文并登记、验证移动台信息,这个过程称作pDp上下文激活过程,可由移动台发起,也可以由网络侧的GGSn发起。当pDp地址为静态时,可由GGSn请求发起pDp上下文激活程序。图3示出了移动台发起的pDp上下文激活的信令流程(激活成功):

图3移动台发起的pDp上下文激活过程(激活成功)

3.3pDp上下文去激活

pDp上下文的去激活是指解除移动台和网络已经存在的pDp上下文,相当于结束一个分组数据业务。DeletepDpContextRequest消息可以从SGSn节点发送到GGSn节点,也可以从GGSn节点发送到SGSn节点。GSn应当随时准备接收一个DeletepDpContextRequest消息,并且不管pDp上下文是否存在都要回复。图4示出了移动台发起的pDp上下文去激活的信令流程:

图4移动台发起的pDp上下文去激活的信令流程

网络发起的pDp上下文去激活过程包括两种情况,即GGSn发起的pDp上下文去激活过程和SGSn发起的pDp上下文去激活过程。

3.4分组数据发送和接收

在pDp上下文激活之后,mS与GGSn之间的路由就已经建立,此时可以开始数据传输。

当GSn节点发送数据时,先加上Gtp字头,再检查GSn储存的pDp上下文中用户数据的QoS要求。当QoS要求较高时,由tCp/ip提供面向连接的路径进行隧道传输;当QoS要求较低时,由UDp/ip协议提供无连接路径进行隧道传输。GSn节点用ip地址标识,Gtp利用此ip地址传输数据包,由路径协议提供路径服务。图5示出了从网络到移动台的确认数据传输:

图5从网络到移动台的确认数据传输

4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设计与开发

4.1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

C语言是一种在UniX操作系统的早期就被广泛使用的通用编程语言。UmL(UnifiedmodelingLanguage)是一种用于软件工程图形化建模的语言,可使项目根植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建模语言。UmL具有优秀的面向对象设计的特性,但是却无法实现移位操作、文件操作、数据库操作以及对操作系统函数调用等功能。因此,UmL语言与C和C++的混合使用极有必要,将大大提高程序处理的效率。

选用telelogic公司的tauG2作为协议栈开发的软件开发平台。tauG2是一种实时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工具,可以将可视化的状态图模型转化成产品级的应用程序,使编程人员专注于解决高层次问题和新功能的开发。此外,选用Linux的Vi搭配windows下的Sourceinsight完成开发阶段,编译过程则选用目前Linux下最常用的C语言编译器GCC(GnUCompilerCollection),它是GnU项目中符合anSiC标准的编译系统,能够编译用C、C++和objectC等语言编写的程序。

4.2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实体设计

在tetRa数字集群系统软交换网络分组域协议栈的基础上,考虑到层与层之间安全的通信和多任务的并行处理,以及有利于模块间的联合调试按照功能,以实体功能集中、接口易设计为原则,设计出网关实体模型。图6示出了tetRa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实体架构模型:

图6tetRa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实体架构模型

SnDCpBlock分为SnDCp_protocol和SnDCp_Formatter两个子模块,Formatter功能实体实现层与层之间原语消息处理以及pDU封装和拆包的格式处理等功能,SnDCp_protocol实体实现协议内部参数处理的功能。SGSn用于无线接入,GGSn用于对外网连接,两个模块引用共同的Gtp函数库Gtplib来处理各自的工作。

4.3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开发

图7示出了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开发流程:

图7分组数据交换网关的开发流程

SGSn部分采用划分模块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网关流程复杂,数据结构丰富,这种设计方法正符合由抽象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4.4开发结果

在进行功能开发之后,利用tauG2Suite测试套件所支持的ttCn-3测试语言编写测试用例,验证实现结果与协议标准的一致性。图8示出了移动台发起的pDp上下文激活过程的测试序列图。

测试结果与tetRa数字集群系统空中接口协议标准和Gtp协议标准描述一致。

5结束语

随着tetRa数字集群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tetRa数字集群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无线数据指挥调度业务。分组数据业务将成为未来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趋势,分组数据网关的开发对tetRa数字集群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开发数字集群系统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etSi300392-2:RadioequipmentandSystems(ReS);trans-europeantrunkedRadio(tetRa);VoiceplusData(V+D);part2:airinterface(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