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测绘学概论论文十篇测绘学概论论文十篇

测绘学概论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43:54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3?0054?04

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设计等问题,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目前我国有61所高校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中南大学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2]。测绘工程专业是地学领域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3],这使得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具有更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测绘工作从工具到理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专业整合、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测绘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卓越计划”正符合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它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系统下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制定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研究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定原则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好位,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行业背景,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工程师的类型来说,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4]。笔者认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少应该分两个层次,即生产设计型和生产研发型。他们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一层次应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后一层则应多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有明显的不同,本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包含这两大类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在培养层次上定好位。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具体措施时,还要考虑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2.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都应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实践性强。从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测绘产品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主干课程都应安排较多的实验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时,其占的总学时数应在30%以上。②专业涵盖面宽。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因此,制定方案时要融合四个旧专业的主要内容,并以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的内容为重点。从专业服务来说,测绘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工作领域,如国土、矿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等,这就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地质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③依赖工具。测绘科学是随着测绘工具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测绘基本上就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体现测绘学科特色的“3S”技术。根据该特点,方案中应设置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3.行业背景不同

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业特色。各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上一般也结合其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如: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矿特色,同济大学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铁路特色,河海大学具有水利特色等。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行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行业特色。“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行业特色。

4.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讲,“卓越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及人文素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发为手段,联通教学和科研,采用案例、启迪、学科交叉、科研训练、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并设置相应考核办法以及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5],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案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我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在全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从培养人才层次来说,“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今后本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其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除设置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外,在课外研学中也应有所加强。

二、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指学校层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参与高校制定的本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基础进行深化,强调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总体应达到的标准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从事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测绘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能达到工程测量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工程测量员的技术资格,并具有在毕业4年后能获得国家注册测绘师的能力。对应国家标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拥有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应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测绘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①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②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③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体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与房产测绘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能从事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

第四,能参与测绘工程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善于沟通,能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初步具有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设计

培养标准细化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实现矩阵”,把相应的知识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本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六类:

①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测绘学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

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技术、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地图学概论。

③“卓越计划”人文与管理特色课程。包括人际传播与沟通、文学与创意、经济法、领导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

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⑤行业特色课程。包括地下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建工程概论。

⑥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包括测绘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学实习(含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习(含设计)、工程测量实习、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也可以部分在企业进行或者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对照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大纲所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即建立起“标准实现矩阵”(见表1)。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制定应对照知识能力大纲中各要素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此方式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有一年时间是校企联合培养。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分时段先后进入优秀测绘企业完成36周的工程实践,有5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参预测绘项目策划、技术设计、实施、技术总结、成果检查验收,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业阶段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指导与考核方式等。

1.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①测绘基本技能训练3周。要求了解测绘基础知识,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离、角度、高差测量以及方位角、坐标、高程确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②测量学实习5周。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测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测量实习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④工程测量实习3周。深入实践,广泛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掌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⑤部分专业课程学习5周。主要包括测绘工程监理1周,企业实务1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1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2周。⑥企业综合实习4周。到所在企业的总经办、总工办、生产部、综合部、法律部、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门,学习测绘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测绘项目生产、技术管理过程。⑦毕业设计17周。在优秀测绘企业,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生产、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提交学校。具体内容和计划由学校和相应的大型测绘企业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综合制定。

2.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体要求

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根据各阶段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习、工作计划。②掌握多种测绘仪器的操作及检校技能,掌握常规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③参加测绘项目的生产与管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初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素养。④了解测绘企业及测绘项目管理和经营体制。⑤做好企业学习日志、学结和实践报告或论文。

3.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指导和成绩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学习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导师制。中南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求全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位导师。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联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和预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要随时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在校指导教师也会定期前往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上述课程的各科学习成绩以外,还需要获得企业综合学习成绩,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该部分成绩占校企联合培养总成绩的40%。②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③学生的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该部分成绩占企业学成绩的20%。

五、结语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测绘局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工作组和专家组。以推进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业标准和实施方案,论证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于“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其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探索完善之。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2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测绘工程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3.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3

关键词:测绘工程;特殊地形;测绘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各行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提升。其中以测绘行业的发展更为突出,其发展进程可谓是空前绝后,但是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的新问题。地形测绘作为目前测绘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整个测绘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设备、技术还是理念,其变化都非常的明显。

一、测绘工程概述

目前,尽管国内测绘工作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但是普遍存在着测绘技术不合理、不达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特殊地形的测绘工作中更为突出,使得整个测绘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不仅无法及时的满足现代化施工技术要求,更是在整个管理环节存在严重的缺陷。

1、测绘工程概念

所谓的测绘工程主要指的是以测量空间、地形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地形图,是以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形状、重力为主的研究对象,它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十分广泛,包含了对各地地表动植物、地貌、地形构造、水文、矿藏的勘测与研究。通常来说,在一个地区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要通过地形测绘师提前对该地区的地形条件、地理结构进行调查和统计,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来说,测绘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点环节。

2、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测绘工作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测绘工作与传统的测绘技术并不是对立的矛盾,它只是在传统的测绘技术基础上对特殊地形进行勘测的一种新技术,其在工作中主要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都来源于测绘学。在特殊地形测绘工作中,无论是采用现代测绘技术还是传统的测绘技术来进行工作,其基本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数据采集以及地形、地貌做服务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工程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的主要手段。

二、地形测绘工作要点

我们在地形测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这种条件下采用传统的测绘技术根本是无法实现预计工作目的,使得整个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常见的特殊地形主要涉及到隐蔽地区、旧城镇内部所存在的房屋、泥泞地区等等,这些地区因为工作人员无法直接在测绘区域通行测量,使得整个测量工作开展一筹莫展。对于这些地区的测量,我们必然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控制。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特殊地形也是一样,它只是相对于普通的地形结构来说是特殊的,因此在测绘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采用符合当地测绘要求的技术理念,从根本上转变特殊地形这一概念和要求。测绘工程的最本质工作在于测量高度、角度以及距离,这一特点和内容无论是在哪种地形结构中都是可行的,都是不可替代的工作重点。因此在特殊地形的测量中,我们要本着这一要求进行,是为了实现这一本质目的进行的,也只有在工作中深入的理解了这一本质目的,那么整个工作的开展也就出现了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勘察。在特殊地形测绘工作中,整个工作开展都无法摆脱测绘方案、理论验证平台以及保证基础,这就要求在工作中针对特殊方案和传统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优势互补。

目前,全站仪数字测图和GpSRtK数字测图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都存在观测局限性等缺撼。具体表现在:测绘工作中,以全站仪为代表的测绘仪器在测量工作中就要求测站与测点间必须通视,其弱点是测量精度不均匀.精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而使用RtK仪器测量时虽然不需要基站和移动站彼此通视,能远距离传递三维坐标。不会产生误差累积。但只适用于视野开阔、地势平坦或较高的地形区域。由于实际工作环境有不可预知的复杂性,即使CoRS站网或者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往往都无法避免障碍物(如高山包、房屋、室内、树林、各类发射塔、高压线等)对电台通信和差分信号质量的影响。受高度角限制等一般在较隐蔽地区实施困难。因此如何在具体的实际生产中,充分利用传统测绘技术和现代高新测绘技术的优势互补.达到最有效的生产高效率,是测绘增值利用理念和我们测绘生产的目的。从以上各技术的优缺点得出,将其有效的技术整合,从而大量减少内外业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且能最大可能的提高测量精度。

三、以旧城镇村舍房屋密集区为代表的测绘方案

首先,野外草图的绘制。不难发现.经过规划设计过的村庄测量时,其野外草图的绘制较清晰直观。草图布局也合理完整。但没有经过规划的村庄其野外草图绘制时.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会感觉杂乱无绪,经常造成因为测定的点图不符,使室内编图出现差错;甚至在野外测量时还容易丢失地物。为有效改观这一现状的重复发生.建议此时干脆不绘野外草图。只在设立测站后测定能看到的各房角点。等所能测的碎部点都完全测定后.再室内通过电脑把所采集的相关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流程处理简单化.并且成直观汇总展现后以一定比例尺打印出来.再去野外实地根据点位量画草图。这样能确保草图及室内编绘图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同时保证了测量精度不会损失。

其次,体现在野外数据采集。特别在地物密集地区.传统测绘技术如(全站仪)测距速度快,测距镜头灵巧,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地物点需要采集数据的点位,具有GpSRtK测量无法相比的优点。因此,一般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用全站仪补测RtK不能采集数据的区域.以保证数据精度。但总会因为居民区(或工厂等)经常出现锁门等现象,测量人员无法直接进入其院内实地测量作业。这时无论使用GpSRtK仪器或者普通全站仪都会失去作用。为保证测量精度而等联系到主人回来会延误时间.此时建议在测区其它高处(如楼顶等)用GpS肌(设立测站.再采用免棱镜全站仪(如拓普康免棱镜全站仪Gm002n仪器)进行测量碎部点,这一方法比较省时、方便和快捷、高效率,且能保证测量精度。尤其在地籍测量中对困难地区隐蔽界址点的测定最显效果。

四、结束语

我们在倡导现代高新科技测绘的同时。扎实基础理论。利用传统测绘生产技术的优势,区别对待一些特殊的地形.采用一些相对的特殊测绘技术方式进行的高效率测绘生产工作。从而最大的减弱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作业时间等。其技术同样应在长期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参考文献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4

关键词:测绘学测绘技术质疑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directionofoverallgreatlyinfluencethemodernsurveyingandmappingscientificdevelopmenttrend,thetrendinmodernnewtheoryofsurveyingandmappingintheperformanceofageneralincrease,surveyingandmappingthenewtechnologyintegratedtechnologyimproves,andvariousprofessionalsubjecttheinteractionbetweenthecrossandinfiltration,surveyingandmappinglearningtheotherkindsofscientificcontactenhanceincrease,surveyingandmappinglearningabsorptionandtransplantotherdisciplinestherateofachievement,thedisciplineofcomprehensivedevelopmentinsideandoutside,willlearntodevelopmodernsurveyingandmappingconstantlynewfields.Surveyingandmappingwillbecomeconstructing"digitalearth"and"digitalChina"area.Butsurveyingandmappingindevelopingalsohassomequestion,thispaperwilllearnandsurveyingandmappingofsurveyingandmappingtechnologydevelopmentandproblemswerediscussed.

Keywords:surveyingandmappinglearningmappingtechnologyquestioned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测绘学的现展1.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2.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现代测绘技术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1)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它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利用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24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2)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1994年全面建成,目前在地球上空已有27颗卫星(包括3颗备份卫星)在运行,轨道高度为20200公里。GpS自问世以来,充分显示了其在无线导航、定位领域的霸主地位。2.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的日新月异,其发展的特点如下:1)不断研制新型传感器,既有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又有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

2)形成多级空间分辨率影象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从粗到精的观测数据源。传感器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全方位的立体观测能力方向发展。

3)可反复获取同一地区影象数据的多时相性。一般是空间分辨率低的而时间分辨率高。遥感多时相性,提供了人们长期、系统和动态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可能性。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从系统角度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向着数据标准化(interoperableGiS)、数据多维化(3D&4DGiS)、系统集成化(ComponentGiS)、系统智能化(CyberGiS)、平台网络化(webGiS)和应用社会化(数字地球De)的方向发展。interoperableGiS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interoperableGiS)是GiS系统集成平台,它实现在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的系统或其应用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3D&4DGiS三维(四维)地理信息系统(3D&4D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以及体视化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1)ComGiS面向对象和构件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ComGiS)是把GiS的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GiS应用。2)webGiS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信息供用户浏览和使用。Digitalearth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地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完成数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缆、卫星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则完成海量空章数据的传输任务。

对测绘的几点疑问

1.精度概念问题

在仪器学等相关学科,精度是对测量可靠度或测量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精度乃精确度的概念,精确度乃精密度加之准确度。所谓精密度即多个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反映测量结果对被测物理量的分辨灵敏程度,是由测量误差的分布区间的大小来评价,其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所谓准确度是指多个测量结果的整体性偏差程度,其主要来源于系统误差,其表述方式就是系统误差值。

2.综合精度问题

这里姑且撇开其他学科不谈,姑且精度概念就是精密度概念。那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名词叫综合精度,由于没有找到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只是在诸多仪器精度表述中经常见到。譬如:经纬仪的综合精度为±2″,测距仪的综合精度为±(2mm+2ppm?D)等。然而从这些综合精度指标的测试方法却看到的是:经纬仪的所谓综合精度实际是把经纬仪的轴系误差、度盘偏心误差等进行了抵偿剔除处理、对调焦误差等进行了回避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其实质实主要是对度盘刻画不均匀误差的一个单项误差的评价。而测距仪的综合精度是对加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等进行了改正剔除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这样把主要的误差进行剥离处理后的残剩部分或单项指标冠之以“综合”指标的做法再次为精度一词加重了混乱。就是说,所谓的“综合精度”实际是精度的进一步剥离分解的含义而恰恰不是综合的含义。

3.精度计算方法问题

不仅精度的计算方法是要将许多主要误差进行剥离剔除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安慰色彩,而且在精度的起算数据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加区别的问题。是单仪器的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单仪器不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不同仪器同时测量的结果的重复性......任意改变一个测量条件(譬如仪器条件、操作者条件、时间条件、气象条件、路径条件等)就能获得一组不同的测量结果,就都能得到一个不同测量重复性精度评价,也没有谁去仔细区分这些不同的精度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联想到前不久的珠峰高程的精度±0.21m,就不知道这个精度代表的是什么条件下的测量重复性。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5

关键词:儿童生长监测图,GDi+,C#

 

1引言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广泛使用,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也越来越重要,电子健康档案作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重视且重点研究。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HealthRecord,简称eHR)是对与人健康相关活动的电子化记录,包括体检记录、门诊、病史、各种影像信息及相关的药物治疗信息跟踪等等。美国卫生组织卫生标准7(HealthLevelSeven,简称HL27)对eHR归纳如下:“eHR是向每个个人提供的、一份具有安全保密性的、记录其在卫生体系中关于健康历史与服务的终身档案。”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是大势所趋,既符合当前医改方向,又能实现患者、医疗单位和政府投资三方共赢。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建议为全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

2基本概念与技术2.1儿童生长监测图概念儿童生长监测图是根据同性别、各个年龄组儿童体重指标的数值标在坐标纸上,连成参考曲线而绘制的图。。儿童生长监测图的底端是年龄刻度、每月一格、左侧是体重的公斤数值。

监测方法: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月测量一次体重,7~12个月的婴儿每2个月测量一次体重,1~3个月的儿童每3个月测量一次体重。按照儿童的年龄将每次体重测量数值标在生长监测图的坐标上,并将上次的点与本次的点连成线段,观察儿童体重增长曲线与参考曲线的走向是否一致。对儿童的营养状况、体重增长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在健康档案中儿童生长监测图形信息,如何快捷、有效地在互联网上显示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2.2GDi+图像绘制技术GDi(Graphicesdeviceinterface)是通用的绘图技术。在.netFramework框架中,GDi+[2][3]是GDi的升级版,为程序员提供了一种基于类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应用程序使用GDi+能够在输出设备上使用图形和格式化文本,System.Drawing命名空间提供的这些类的定义和封装,它使开发人员可以利用windows内置的图形功能绘制各种图形图像。

3儿童生长监测图设计3.1儿童生长监测图特点分析

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4]在2006年的发表的《wHoworldChildGrowthStandards》[5]中详细阐述了儿童生长检测图;在实际医疗单位中儿童生长数据是按时间递增的方式采集,并有人工绘制而成;在分析其图形自身的以下特点:

1、图形整体可以分解为左、中、右三个部分组成。

2、左侧部分主要有该图形的Y坐标标示量的名称、单位、刻度信息。

3、中间整体可以分解成n个月的小分块组成,每个月的小分块中主要有当月的体重或身高信息点、以及该点和相邻月份间的连接折线、在垂直线正下方标注具体月数信息。

4、右侧部分主要有Y坐标的刻度信息。。

图形分析特点如图2所示:

图1、计算机绘制的儿童生长监测图图2、图形绘制分解图

3.2具体绘制流程设计鉴于上述的设计思想,计算机具体绘制过程,分为左侧图形绘制、中间小分块的绘制、右侧图形的绘制。

左侧图形绘制:

Step1:使用System.Drawing名称空间中的Bitmap类,创建一个Bitmap的对象bmporiginal并根据左侧的长宽,创建合适的图像;

Step2:创建Graphics类的对象grafxRef,并使grafxRef和orgBmp相关联;

Step3:使用grafxRef对象的成员函数,在合适的位置绘制边框线条、提示文字信息(例如:体重、kg、月龄、months)和刻度线;

Step4:最终完成左侧图形的绘制。

右侧图形绘制和左侧图形的绘制流程大体上相似,在step1中按照需要创建的对应的长宽,以及在step3中按照图形的需求绘制刻度信息和填充底部矩形区域。

中间第m月份小分块的绘制:

Step1:使用System.Drawing名称空间中的Bitmap类,创建一个Bitmap的对象bmporiginal并根据中间小分块的长宽,创建合适的图像;

Step2:创建Graphics类的对象grafxRef,并使grafxRef和orgBmp相关联;

Step3:使用grafxRef对象的成员函数,在合适的位置绘制中间垂直线和刻度线;

Step4:根据请求是那个月份数值m,进行具体标注点的绘制和前(m-1)月和后(m+1)月小分块之间的连接折线的绘制;

从数据源获取对应儿童的生长数据,本文的数据源来自SQL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首先获取该儿童总的数据记录数iCount;做如下逻辑判断并绘制响应的折线。

如:m=0,获取0月份和1月份生长数据,根据0月份数据的大小在对应位置绘制标注点,并绘制0月份和1月份之间的连接折线;

否则:m>0并且m

Step5:最终完成第m月份小分块图形的绘制。

4结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字化是现代医疗服务社区的重要特征,采用web软件设计形式提供数字化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以实现统一的标准化接口、软件易维护、操作简便性;同时便于后期病案研究分析。。相对传统方式,采用web方式呈现各种医学图形信息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1]政协委员建议为全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eB/oL].http://news.163.com/09/0306/01/53mDp7Qe000136K8.html,2009-3-10

[2]谢来福,易素君,王志萍,邱立峻.web环境下采用图形编程接口(GDi+)实现工程图形的[J].工程图学学报,2007,(6):133-138

[4]wHo[eB/oL].http://www.who.int/childgrowth/en/,2009-3-10

[5]wHoChildGrowthStandards[m],Switzerland:publications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6:118-124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6

[关键词]测量平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引言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整个测绘学科与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石[1],是处理测绘数据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课程。一般院校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其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最小二乘原理的基本思想,学会用合适的平差方法调整测量数据之间的矛盾,求得所需观测量的最佳值,并进行精度评定。

与其他专业课程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测量平差是数学理论与测量实践的完美结合。它既包含严谨的数学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着重研究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的测量误差问题。而该门课程概念抽象、符号繁多、公式复杂,不易掌握,一直以来,“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如何更好、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从教教师和历届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以本科“测量平差”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近几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反馈意见,主要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几个教学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借此平台与各位从教人员交流。

精选教材,梳理教学内容

教材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目前,测量平差的教材主要有测绘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这两本教材理论严谨而精准,内容准确而全面,既包含了经典平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介绍了现代平差的一些基础知识,实用性强,可作为普通高校测绘类专业平差课的比较不错选择。我校测地专业采用测绘出版社出版的平差教材。

测量平差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既有数学的抽象性、科学性特点,又有应用的广泛性、技术性特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是令很多相关人士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和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专业测量软件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没必要进行基本原理的学习,只要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否则无以谈创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加强实践锻炼,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条件。

其二,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增加了学习难度。测量平差属于一门应用数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的数学知识多,不仅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大量运用矩阵推导,令学生望而生畏;再者,课程囊括的概念多,内容多,方法多,不仅涉及测量学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一些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习任务的简化,教师应该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体系,扫除学生“不学、难学”的心理障碍。首先,由于课程涉及学科广泛,有些数学知识没接触过,比如多元函数条件极值、矩阵的求导、矩阵的迹等等。为此,开课前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获取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地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盲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上好第一堂课。绪论里就告诉学生:测量平差其实就是“一个准则,两项任务”,即最小二乘原理和参数估计、精度评定。为完成这两项任务,我们需要掌握一套基本理论(误差理论),掌握两大定律(方差及协方差传播定律、权及权逆阵的传播律),领会四种方法(参数平差、条件平差、附有条件的参数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履行六个步骤(分析观测量、列方程式、组成法方程、解算法方程、平差值计算、精度估计)。这样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有个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压力会有所减少,学习兴趣将有所增加,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基本上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授课时不停地讲解、板书,学生被动地记笔记、听内容。这样既增加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又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导致课堂气氛既沉闷又乏味,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更谈不上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来改变这种氛围呢?实践证明,“问题引导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测量平差的逻辑体系严谨、完备,也就难免抽象、费解,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实施过程中,以浅显易懂而又常见的实例为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都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选择实际问题时,应遵循兴趣性、启发性、典型性原则。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萌生了共同探讨的热情,拓宽了思维;而典型性的问题,又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绪论部分时,实习中水平角观测时为什么上、下半测回,以及每个测回之间测得角度值均不同?测量结果为什么会因人而异?而为什么水平角要观测多个测回?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不等于180°?伴随的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呢?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这些问题,由此引出测量条件、误差、多余观测、平差的概念。通过学生平时遇到的简单现象自然地引出平差的概念,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讲解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概念时,以常见的打靶为例,分析子弹在靶心周围的三种分布情况来解释概念,这样既形象生动,又简单易懂。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7

关键词:数字地球;测绘工程;教育改革

当今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几年前,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在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又着重推进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SpatialDatainfrastructure,nSDi)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和实施“数字地球”战略。数字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便立即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不论从科学技术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中国必须迎接这一挑战,这已经成为共识。如今,“中国数字地球”或“数字中国”,以及各种规模的“数字城市”的建设正在逐步实施。在构建“数字地球”过程中,测绘学科和测绘行业,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字地球”的构建也将为测绘学科和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一方面,数字地球的构建依赖于基础测绘数据。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地球的地理坐标框架,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它应能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籍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基础上再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人文信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基本工作。另一方面,数字地球的构建又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并对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地球”是从更高的层次,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应用已有的理论、技术、数据和能力,在卫星遥感测地定位技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通讯和internet网信息技术支持下,向社会提供全新的测绘信息产品,包括更多、更新和更精细的地球静态和动态信息。“数字地球”、“数字中国”为我国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同时这一机遇也对承担测绘人才教育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级人才,是测绘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进行深化改革,才能适应这一新任务。由于现代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是“宽口径为主,专业覆盖面广”。而作为培养测绘人才的测绘工程专业在专业知识面上应是覆盖整个测绘一级学科。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不宜过深、过专,在有效时间内,只能讲授测绘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业务知识,而具体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只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根据需要继续学习、培训,进行补充和加深。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思路、方法,而不是只注重具体的知识,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由被动继承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性学习,多采用“启发式”、学生“参与式”和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质量评价及课程考核中,除注重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外,在专业课程考核时,可以更多地采用“开卷式”、“答辩式”、“撰写论文式”、“设计报告式”等多种方式,使对学生的评价更科学、更全面,把课程考核转变成为促进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驱动力。教学方式改革的另一措施是将现代化教育手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制作Cai软件和软件,以加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信息量,增进教学效果。由于测绘工程专业本身与信息科学的密切关系,许多专业课程都可通过Cai软件来达到直观、形象、逼真的教学效果。因此,测绘工程专业应加大与课程配套的Cai软件的开发投入。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8

论文摘要:数字城市的最早概念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据统计,人们的生产生活80%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延伸,同样是一种战略目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数字城市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现实虚拟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整合城市数据、分享城市信息、合理规划城市、城市安全建设、城市科学管理、辅助经营管理、便利市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

在数字化城市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和发展已经不再仅仅被纳入整个社会的分工体系当中,并且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竞争力都将和这座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化水平密切相关。不管这个城市愿不愿意,社会的进程都将把城市带入一个没有空间限制,开放的平台中。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随着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基础测绘部门承担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更新与维护工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实施保障,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的最早概念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据统计,人们的生产生活80%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延伸,同样是一种战略目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数字城市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现实虚拟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整合城市数据、分享城市信息、合理规划城市、城市安全建设、城市科学管理、辅助经营管理、便利市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基础测绘在数字化城市中的作用

1、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共设施、环保、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数字化城市的基础,没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支持,就谈不到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数字化城市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设的步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为城市各职能部门和各行业提供统一的、实时的、精确的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设直接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

2、基础测绘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基本特征是空间位置的关联性,它主要表现自然与人文要素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地图。而基础测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手段,专门从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更新和提供的产业,毫无疑问,基础测绘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主干产业,是数字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产业。

3、数字城市与基础测绘

近年来,随着以3G技术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基础测绘得到迅猛的发展,数字化的测绘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力保障,社会各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因为,发展数字城市必须首先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建立地理数据的共享机制,使全社会都能充分共享地理空间数据。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9

关键词:目标定位;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工作实践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设定的依据

我专业是机电技术专业,机电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交流,他们提出,“企业看重的是真才实学、操作能力而非文凭”“就业后专业不能丢,但不能只围绕专业”。我们今后的重点,是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虽然给了学生一定的积淀,但与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出入,例如我们在学校教授的《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从应用软件绘图到设计图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学校只是针对应用软件的环节,而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中,应用是必须的,设计才是关键环节,因此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掌握机电产品的制造、操作、组装与维护,达到提高动手能力、增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后经过锻炼成为智能型中、高级技术工人。由此,分析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具体如下:

1.能够理解常用的制图国家标准及相关规定,具备查阅标准和技术资料的能力。

2.理解正投影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正投影法原理绘制三视图

3.具有绘制轴测图的能力

4.理解正投影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正投影法原理绘制三视图中的截交线、相贯线、几何体及表面点。

5.理解正投影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正投影法原理绘制组合体三视图.

6.具有物体表达方法的识读及作图能力

7.具有绘制标准件、常用件的能力

8.能够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初步了解测绘的方法,并拆画零件图。

9.能够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10.能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符合制图国家标准的具有中等难度的工程图样。

课程能力目标设定的依据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分析表和项目小组召开的有企业专家参加的项目工作研讨会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有的工作能力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专业标准中的机械制图与CaD的职业能力目标。

二、课程能力目标的准确性

项目工作小组和企业专家针对各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职责把综合能力目标按各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

例如:对于设备维修工作岗位看图、识图是维修的依据。设计岗位,则需要具备比较全面和专业的行业知识,能够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查阅资料的能力,工作的最终成果依然是图纸。加工生产岗位除了读图识图能力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按各工作岗位的不同职责分解很合理,各能力目标和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能对应。

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情况,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学习环境需要什么条件,能力目标的表达也反映了一定的程度或标准。如具有绘制和识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的基本能力,这样的表述恰当、合理。

三、课程能力目标具体,可操作性较好

学院有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训室,学生可进行零部件测绘与模型测绘完,学生在完成若干个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包括大作业后,具有熟练的手工绘图技能,具有识图和绘制中等复杂的装配图和较复杂零件工作图的能力,具备查阅并运用有关标准的初步能力等。从而达到课程的能力目标。并从以下几方面确保能力目标的实现:

重视制图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制图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看图能力和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养成,要靠平日较长时间对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积累而逐渐形成。万丈大厦,始于砖瓦。因此,要依据形象思维的规律和发展过程安排组织教学,重视重视制图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打好基础,一步一个台阶,使教学落到实处。要加强对投影规律及投影视图特征总结、综合、概括能力,强化培养,建立更多的基本形体的投影表象,为思维储备更多材料,为后阶段的学习夯实根基。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人们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学习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依据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从感知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立体模型、三维实体造型软件)和实践教学(模型测绘、部件测绘等),增加用投影视图所表达物体的正向思维训练的强度,有利于物体投影空间概念的建立。

针对学生读图难,加强读图教学与练习,教会他们读图的方法与思路;多方位开展加强读图能力培养,注重读图思维方法引导和读图规律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尽快入门,少走弯路。加强思维训练,培养课程综合创造能力。

加强课上讨论环节,课堂上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解决学生听课中的疑惑,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机件表达方法综合分析”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后续课程设计中最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技能。通过对机件表达方法中优劣方案的讨论、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出最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多途径解决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对于跟后续课程相关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则采用通过到实习培训工厂现场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演示或观看相关录象等加以解决。效果很好。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正常教学实践环节中的手工仪器绘图、草图训练和形体构思训练等教学内容,并安排零、部件测绘一周。

对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

(1)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且实践环节对课程的学习掌握及运用能力形成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

(2)根据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工科学生的手工仪器制图、徒手画图和计算机绘图都必须训练,只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后两种能力的训练比重将逐步增大,但手工仪器制图在课程中不能没有。

(3)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实训工厂进行参观,目的在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识和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尊《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8月

[2]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10

abstract:Spacecoordinatesconceptisintroducedintheteachingpractice.Howtocultivatethestudent'simagerythinkingabilityisdiscussedwiththebasicthree-dimensionalfigure,materialobjectandmultimediateaching.

关键词:空间思维;建筑制图;研究

Keywords:imagerythinking;CaDDrafter;stud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43-01

《建筑制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理论严谨,且与工程联系紧密,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关系到将来就业竞争力及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本人在多年的制图教学实践中,针对《建筑制图》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以下探讨。

1引入空间坐标概念,强化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实现由简单几何元素投影向简单几何形体投影的过渡

画法几何是《建筑制图》的基础。它的教学由投影作图入手,主要叙述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其核心内容是用图示、图解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将空间几何体展现为以三视图为主的平面图形。在投影作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点的投影上多下工夫,使学生尽快“入门”,顺利实现“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相互转化,消除学生学习制图课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三维立体的视图是由图形要素组成的,图形要素可用量化的坐标来表示,可将几何图形信息化为三维坐标,在三维坐标系中进行分析,将其某一坐标压缩为零,如图1所示,就可以很形象地说明侧立面图的形成过程。这样,通过坐标点阵不但容易理解积聚性概念,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对应关系,从而强化空间概念,帮助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视图、轴测图和立体模型三者之间转换练习,培养学生空间形体思维能力

《建筑制图》是一门形象思维很强的课程,要不断地由物画图、由图想物,实现形象、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复合思维形式的往复交替。制图是立体思维向平面转化,读图则是平面向立体思维转化。我们知道,轴测图既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形状,又可用来表示物体的大小,被广泛地应用于辅图样,它的表现效果类似于人们观察物体的视觉角度。因此,轴测图的教学在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读图能力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空间概念不强,他们只能识别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针对这一特点,在轴测图教学中,可以通过Solidworks展示一些轴测图形,让那些赏心悦目、颇具美感的作品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愿意带着兴趣、带着目标去学习。由于学生对绘画不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在绘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画正等轴测图的草图。这样,利用徒手绘制的轴测图作为沟通视图与空间形体的桥梁,通过画轴测图练习,可让学生做到根据形体画轴测图,再由轴测图画出三视图;或由三视图画出轴测图,再由轴测图想象出实际形状。由此经过从立体图到平面图、再从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反复训练,他们能通过线条的变化区别不同的面并了解是何种性质的面,对各种基本几何体的轮廓有所了解,初步树立起空间概念。教学中反复将视图、轴测图和立体模型三者对照,使学生对三者的联系熟悉起来,进而用一组不完整的视图(如少一个视图)要学生画出轴测图,再补画所缺的视图。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单叠加或切割的图形,为后面分析组合体打下基础。如图2,通过对基本形体的轴测图进行部分修改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绘制较为复杂的三视图。

3借助基本立体图形,结合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解决复杂组合体投影问题,提高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

组合体从形体角度可以看成是由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其组合形式可以分为叠加式、切割式和综合式三种。画组合体的视图时,首先对其进行形状分析:对叠加类的组合体,分清其组成部分,分别画出各部分的视图,再依据各组成部分的连接形式(共面、相交、相切)整合各部分视图,从而得到组合体的视图;对切割类的组合体,首先弄清切割前的形状,并先画出切割前形状的三视图,然后逐步切、逐步画,这样物体的三视图就会很快跃然纸上。

4充分利用实物及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讲授制图时,可以挑选一些常见的结构和有代表性的模型,以及含有多种组合体的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演示一些独立基础模型、楼梯模型、梁柱组合模型等,让学生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对物体的形状及外在关系进行分析,在大脑中产生图像记忆,并根据投影法想象出投影后的平面图形。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投影图想象出物体的结构和形状。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实物教具教学,特别是尽量使用生活中的示例,如教室桌椅等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想象力更为丰富、更有创造力,还能使理论和实践结合,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对图形进行加工处理,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观察的过程和现象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在制图教学中,可以针对截交相贯组合体这个难点建立三维模型库,根据讲课需要,随时调用,将模型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并且根据需要旋转任意角度让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很形象地说明物体的形状,给学习者以直观形象的立体图形演示,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对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和培养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并为后面的画图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5在制图教学中充实autoCaD绘图知识,培养学生作图能力和形体变现能力,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基本工程技能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