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39:40

职业教育篇1

户外运动勇气可嘉安全隐患不客忽视

推进创业教育,优化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家上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叛逃”

成校助推大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网上招暑期工?小心骗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现状及完善的建议

讳言“剑桥毕业”折射就业理性回归

德清县校企合作助推中职教育现代化发展

湖北恩施某高中为考上清华学生竖雕像

“生本”理念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20年间500余北大保安成为本科生、研究生

浅议职教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民床单”走红“怀旧文化”盛行

职业学校流生现象的心理原因与教育对策

提防身份证复印件新骗术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异地高考“蝗虫论”不只是小家子气

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

学校取消长跑,究竟该不该

张玉琴:职教“幸福派”的掌门人

淘宝刷信用兼职,当心被骗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延伸与变革

“动车组客运乘务员”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话题: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被嘲笑的技能也会发光

“导生制”在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搭建职校生与青工同场竞技擂台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和主要功能

精彩“女生节”,自信美丽亮出来

对职高生进行孝德教育途径的探索

当虚拟照进现实网络虚拟家居设计梦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微博招聘,你“尝鲜”了吗

中职数学活动课的有效评价实施策略

感恩的心——受资助学生采访实录

合作学习在维修电工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全职太太们创业创富的故事

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

穷小子的发迹从拦驾汇源老总开始

谈基于卫星导航产业需求的中职人才培养定位

走出校门,感受家乡美景

试论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

杭州首家会计类专业博物馆在杭州中策职校开馆

“引导文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职校开设“技师讲坛”

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草鞋富姐”的致富经

职业教育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大约五年前,我国一些教育专家和高层领导肯定了“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此话一出,职教界尤其是高职教育界的同仁们欣喜万分,既然认可了“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尽管当下暂时还是没有允许“升本”,但起码在学理上没有封死“升本”的后路,将来总有一天可以升,现在可以和http://需要抓紧时机,打好基础,一旦“松绑”即可跳出专科,涌入本科了。

其实,“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句话只有前半句是准确的、有意义的,因为职业教育确实不只是一个层次,可以有由低到高的多个层次;后半句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它没有点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是从哪个角度、何种意义上而言的,没有揭示职业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类型,也即没有说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质的规定性,没有说出把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并且,世界大千事物,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说从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比如人,按性别分类可分为男人和女人,按年龄(或曰成长成熟程度)分类,可分为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等。教育从层次上分类可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也各自都可以说是一种类型。难怪不赞成高职“升本”的专家和领导称:不要抓住“类型”还是“层次”做文章,因为类型中间有层次,层次中间有类型。

而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不是什么?这是研究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任务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完成这一构建任务,也就是要在明确职业教育是什么,对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作出科学分类的前提下,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有哪些,并确认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以及它们与非职业教育之间、它们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所以可以说,追问并弄清职业教育是什么,对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作出科学分类,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乃至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由上可见,职业教育是什么,如何对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作出科学的分类,这是我国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真实问题。追问和弄清这一问题,既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

二、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

社会学创始人涂干和莫斯认为“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他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①可知,第一,分类的目的是使划分的对象“各有归属”,以便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它们;第二,分类的要求是要确定对象(事物、事件、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关系(某种事物归属于哪一类事物)和排斥关系(同一类事物之中并列的不同种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就是要在“教育”这个大类事物中分出“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在这里,“职业教育”“非职业教育”都归属于“教育”,是包含关系,是“教育”包含了“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则是并列于“教育”之下的两种教育,从概念逻辑的角度讲是排斥关系。至于这两种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关系,正是需要将这两种教育的概念加以区分之后才能展开探讨和论说的问题。只有科学地将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才能科学地认识、研究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进而引导它们科学发展。

这里,关键是要找出或设定分类依据(也即分类标准)。当人们把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时,他所使用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呢?(此前往往漠视或回避这一追问)也即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琢磨,认为把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标准和依据是教育与职业的关联度(或称相关性),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谓之职业教育,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谓之非职业教育。从教育与职业的关联度的角度,即以教育为从业服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作为标准和依据,可以将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非职业教育是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

以上表述蕴涵了一个前提性观点,即一切教育都是要为从业服务的。这样的观点表述在目前的学界不多见,需要作一点阐述和论证。早年黄炎培先生就说过: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笔者认为:为人们的从业服务是一切教育的基本属性。我国《辞海》对教育的释义是“起源于劳动,是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需要,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②《现代汉语辞海》对教育的定义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③这里最关键、最核心的词是“培养人”,为什么要“培养人”呢?“培养人”之后有什么用呢?从教育价值论和社会学的角度看,答案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让受培养(受教育)的人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施展才能,创造财富,更好地实现其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受培养(受教育)的人更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作出贡献,实现其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那人的生存、发展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载体是什么呢?个人为社会服务、贡献及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载体又是什么呢?恰恰就是人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在线辞海查询”对职业的解释是“指个人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应该说,职业工作是一个人对己谋生、为群服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和载体。进一步讲,职业工作是一个人“从事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主要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的有机构架的最初始的基础。所以,不管对教育的内涵定义、目的意义、功能作用等作何种诠释,可以确定的是教育是为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工作服务的。而教育的分化和分类,正是由于教育所服务的职业工作的分化和分类(如分为农林牧渔、工程、医卫、师范、管理、法律、新闻、艺术等)以及这种服务的方式的不同直接抑或间接而产生的。

三、什么是职业教育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什么”,这两个追问的着眼点是有差异的。“职业教育是什么”的回答要求揭示职业教育的内涵,即揭示所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回答要求列举职业教育的外延,即列举具有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的具体对象。

回答“职业教育是什么”,也就是要给职业教育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属+种差”定义法。根据前面所述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和标准可以得出:职业教育的“属”是“教育”,“种差”是“直接为从事职业服务”,职业教育就是直接为就业从业服务的教育。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1)谋个性之发展;(2)为个人谋生之准备;(3)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4)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④

回答“什么是职业教育”,也就是要给职业教育找外延,相当于回答“职业教育有哪些”。不过,回答“什么是职业教育”,由于它要求的是列举职业教育的外延,这种列举可以是单个或者部分,也可以是全部。作为语义表达,单个或部分列举和全部列举都是成立的,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对“职业教育”这个类事物加以分析、研究以及指导,那就应力求做到全部列举,即弄清楚“职业教育有哪些”,这样才能减少片面性、盲目性。

应该说,凡是具有“直接为从业服务”这一特性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根据这一原则可以认定,目前我国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所从事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此外,还有大量的成人教育办学形式也属于职业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干部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函授部、夜大学、教师进修班、卫星电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专学校、成人中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中专自学考试等成人中、初等教育。这些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比较明确的就业面向,目前我国社会是普遍认同将这些教育都归属为职业教育,问题在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仅仅就是如上这些吗?我国现有的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中有没有职业教育呢?如果有,它们要不要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去培养学生呢?

事实上,我国本科院校的医学类专业、师范类专业就是直接为从事医师职业或教师职业服务的,这些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这些专业与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也尤为密切。应该说,这些医学类和师范类的本科专业教育是最典型的职业教育。

此外,我国目前本科教育中的工科专业、农林专业、财经专业、艺术专业和应用文科专业等专业,即除了纯理科(数、理、化、天、地、生)和纯文科(文、史、哲)专业之外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也都具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倾向。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说:“历史上,人们把高等教育看做是使个人生活(从一般意义上说)及为某种职业或专业(从特殊意义上说)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⑤这段话道出了分专业实施的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至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的人在更大程度上要走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尽管专业设置是按学科设置的,但从本质上讲也是要直接为从业服务的。

以上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然层面作的分析。从应然层面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就提醒“国际、地区、国家和学校各级的决策者”应高度关注“高等教育与职业界”的联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从业创业,指出:“……有鉴于此,高等教育就必须对

转贴于http://

劳动市场和新的就业领域和形式的出现采取相应的和积极主动的态度。高等教育应该关注主要市场趋势的变化,以便使课程和学习安排适应不断http://变化的环境,并从而确保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个‘学位=工作’这一公式已不再适用的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未来毕业生不应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都要直接为学生的就业从业创业服务,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总趋势、总要求。而我国目前还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仅仅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而不作为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方针,“理由”是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这样的分类抉择,既不符合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潮流,也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界关系的实际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从纵向上解析,应当包括现在的中职教育、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研究生教育。因为,这些教育尽管层次不同,但是从各自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整个培养过程来看,都是直接为受教育者就业从业服务的。

至此,还需说明一点,作为每个层次(阶段)的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修习职业技能而不能传授修习学科知识,而是由三个板块组成的:一是作为一个一定层次的社会人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主要有一定层次的公共课来承担;二是为掌握一定层次的职业技能而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主要由一定层次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来承担;三是一定层次的职业技能,主要由专业课来承担。纵览教育,实际的状况是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的,学科知识教育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终局的。这不仅体现在一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之前,必定有一定层次的学科知识教育阶段作基础,还体现在实施一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阶段内需要实施一定的学科知识教育。这后一种学科知识教育的安排,已经不是从学科知识自身的体系出发,而是从掌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的需要出发。鉴于一定的技术技能总是立基和依附于一定的知识的,越是高层次的技术技能所立基和依附的知识层次也越高,相应的越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所立基和依附的学科知识教育的层次也越高。

四、什么是非职业教育

根据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可以界定,非职业教育是间接为从业(从事职业)服务的教育。本文提出“非职业教育”概念,是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对属于教育且不属于职业教育的其他教育作的一个统称。笔者认为从概念内涵和教育内容的角度看,在教育中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应的非职业技术教育,应该称之为学科知识教育。也可以从两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角度看,把与职业教育对应的非职业教育称为基础教育。笔者不赞成时下有些人习惯性地把与职业教育对应的非职业教育称为普通教育。为了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的分类,在此我们对这三组对应的概念作一些辨析探讨。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亦称为职业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技术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习惯的教育”⑦。“教育纲要”在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时说:“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⑧学科知识教育也可称为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主要给予学生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教育。

从这两种教育的生成发展来看,人类的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态: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形态;偏重学科知识教育的形态;学科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的形态。人类教育的第一阶段形态是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形态。教育起源于劳动,它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在古代,教育主要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个人传授技艺方式进行,即使有一定形式的学校教育,由于那时学科知识比较简单,教育传授的主要还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是应用技术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在人类教育的这一漫长阶段,教育本质上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只是当时没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个名称。人类教育的第二阶段形态是偏重学科知识教育的形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日益丰富,并分化产生出许多学科。这时便产生了学科知识型教育。进一步发展至现代,由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今天,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知识型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彰显。学科知识型教育将知识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所以应该说,学科知识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进步。但是它也潜藏着一个“危险”,由于这种教育是按照学科知识的体系来设计安排教育的,学习掌握这些学科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并不直接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因此容易产生学非所用、学用脱节。人类教育的第三阶段形态是正在形成的学科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的形态。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近半个多世纪来又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一方面科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并应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许多基于科学知识的新技术,相应的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学科知识型教育培养的人又有好多没有适合的工作,于是又呼唤再生职业技术教育,并与学科知识型教育相辅相成、并驾齐驱。这种冠名“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的发展与各国的工业化进程相一致,而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移”发展又与各国的信息化进程相一致。⑨从此,人类的教育开始进入了学科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两者并重的阶段,尽管各国有名有实的职业教育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两者相互关系来看,非职业技术教育即学科知识教育是基础,职业技术教育是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愿景——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书(1999)》特别强调:“随着工作越来越需要较为复杂的技能,必须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教育以作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前提基础。”⑩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应的非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统称为基础教育。它是为升学、最终为进入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打基础、做铺垫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学制设置中,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与职业高中相对应的普通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中没有明确专业面向的纯文科、纯理科的教育,都可称为基础教育。与“基础”对应的是“应用”,如在科学研究中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基础知识教育对应的教育也可称为“应用技术教育”。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瑞士、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将高中后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称为“应用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篇3

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学术型教育处于并列关系,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心目中,职业教育相比学术型教育总是低人一等。这一世俗的偏见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众多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升本”,从而忽视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学校尚且如此,教师和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缺乏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我国受“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从内心深处轻视甚至鄙视技能型人才。总认为优秀的学生一定要上“本科”,继而读硕、考博,一定要成为研究型人才,由此延伸到轻视甚至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一定是较低层次的教育。认识上的这种差距,导致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差、教师缺乏事业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从而导致部分从小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好的学生不能到职业院校学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滞后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实,“白领”的优势在于管理,“蓝领”的优势在于落实和创造,“蓝领”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而不是“层次”,允许在这个类别中有不同层次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同时,建立起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重视,最终确立起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学术型大学教育前身大都有职业教育的痕迹,许多著名的大学是由中专、大专院校不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在国外早已有之。那么,在我国要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即包括教育、财政、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保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在各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建立起社会上用人政策的协调统一,这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单从教育内部进行体制改革很难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纵向看,必须要建立起职业教育独立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学历体系,即从中专学历层次到研究生学历层次都要有职业教育。从横向看,要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在职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教育部系统教育和人力社保部的教育横向流通机制。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出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教育。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关系,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实施问题,建议专业衔接按专业大类实施。课程衔接分为理论课的衔接和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衔接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的衔接,建议一开始就要由两校一起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高职都要开设,衔接的思路主要是由浅入深。如计算能力的学习在中职用计算器进行,到高职则用程序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在中职侧重单项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进行操作能力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则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在进行衔接方案设计时,重点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北京市园林学校合作的园林规划专业“3+2”中高职衔接试点的情况运行良好,两校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有效推进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过程、教育管理与学制等方面的科学对接。

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成立农业职教集团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团内成员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集团的成立有利于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构建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在校际、校企间良好的培训互动机制,为职业学校订单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新型农民培养等提供支持。三是有利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集团专业委员会,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创新、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并优先在集团内使用。四是有利于科研成果孵化。在集团内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信息平台,推广和扩大研究成果,更好地促进首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总的来看,通过建立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探索有效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推动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正在积极组建“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职业教育篇4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在当前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然而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却一直不是十分认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从一个层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试图找出解决的办法。

在当前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虽然政府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扶持,然而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却一直不是十分认可。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很多职业中专招生都成问题,生存都难维持又何谈发展呢?于是这种来自社会的不认可和学校发展的不顺畅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在日常的教学、学习和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中,笔者发现造成这一现象是有很多原因的,但笔者认为比较严重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极度不理解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严重偏见,而造成这种不理解与偏见的原因我认为在于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不够职业化。说白了,就是我们职业学校自身还不够专业,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们对“职业”的诠释不够

什么意思呢?给大家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来看看美国的职业教育,看看美国人是怎么让学生理解“职业”二字的。在美国,小学生毕业之前学校就会请来各行各业的人,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展示拿手的绝活,让孩子们体验其中的乐趣。这样的活动有一个专门的叫法--职业日,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夕(每年三四月)举行。职业日前夕,学校通常会设计一份民意调查表,来征求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见。问卷包括对未来的职业展望;希望在职业日中介绍什么样的职业;来校交流的嘉宾该怎么展示;怎样的形式,能让小学生一听就懂等等。学校除了自己挖资源,还会让家长推荐能参加职业日的人选。等到职业日那天,各行各业的嘉宾会来到学校,向学生们展示自己职业的风采。学生们对这种形式的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都积极的参与并体会不同职业所带来的快乐。理发师手中的剪刀、护士手里的针筒、蛋糕师手中的裱花器具、教授手里的试验器材,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到新奇而惊喜,他们跃跃欲试,一些孩子的心中就此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那么我们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是“职业”的呢?不管是小学毕业还是初中毕业,家长都是忙着给孩子找名校,几乎不问问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而我们这些职业中专也只是在招生宣传会上才会简单的散发一些印刷精美的宣传材料给家长,然后自吹自擂一番。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可能从几张彩页中就对某个职业产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我曾经在我教的一个护士班问孩子们“你们当中谁是因为真心喜欢护士这个职业而选择了这个专业?”,令我吃惊的是给我肯定回答的孩子没有几个。多数人都说是父母替她们选的或是感觉护士这个行业最近几年比较好找工作才选的。在学这个专业之前,她们对护士这种职业的理解就是简单的打针而已。对于名字更“玄乎”的一些专业,比如金融、商贸、珠宝鉴定等等,学生在选择之前就更是云里雾里了。

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够职业化,我们自己对“职业”的诠释就不够充分,又怎么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呢?我们就没有充分的让大家理解每一种职业的魅力,所以对职业中专的选择全成了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不喜欢的东西怎么可能愿意去学呢?

二、课程不够职业化,课程全而不精

我们现在很多职业中专在最初的教学安排上,因为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对后续教学必要的提前准备,一开始还是安排了很多普通文化课,诸如语、数、外、理、化等等。那么对于本来在初中就普通文化课成绩不好甚至是头痛学这些科目才选了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上来就是当头一棒!学生会感觉这和普通高中没多大区别啊,于是把当初报考职业中专想一切从头开始的那点理想的小火苗很快就浇灭了。一旦这种厌学的情绪开始发生,以后就会越来越严重,直到学专业课也没兴趣了。那么课程的安排上,我们是否考虑一下有的课程是不是非要学,学到什么程度就够用了。比如我所教授的英语。其实很多职业在就业时和就业后确实用不到英语,所以很多学生都不爱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它改为选修课?减少一些课时,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专业课实践来用。这样学生就会有学而有用的感觉,从而提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既然是职业学校,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就业。就业的前提就是要有技术啊,如果社会需要的是一个会计,那我们就需要他业务熟练,而不需要他有英语六级的证书。所以课程的安排上应该更精一些,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加以实践,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熟能生巧!

另外在某些课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加深专业特点。我记得有一次上口语课,讲到病人到牙医诊所看病,我问学生“请病人张大嘴应该怎么说?”。很多学生回答“pleaseopenyourbigmouth!”,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在英语中“bigmouth”是说一个人大嘴巴、爱多嘴的意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pleaseopenwide!”。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给他们讲再多的语法其实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结合他们的专业,考虑他们将来工作中可能用到哪些英语教会他们来得更实际一些。

三、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不够职业化

现在许多职业学校仍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学生受过职业教育的优势难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报纸上有几千元高薪难聘高级技工,而大量职业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象。读了职业中专却没有专业优势,学了几年却干不了实际的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悲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往小里说会影响职业学校的生存,往大里说这会影响我们中国将来的产业发展。有好机器却没有好工人,有好技术却造不出好产品,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不是已经开始了吗?

职业教育篇5

摘要:家政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促进家政职业教育健康、高校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政府应从政策、法律、舆论导向等方面为家政职业教育保驾护航;学校应构建科学的家政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着力兴办家政职业教育院校;社会应成立合法规范的家政服务机构,让家政职业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家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陈燕,女,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教育、经络养生。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24-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城乡居民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对家庭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家政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难得机遇。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家庭服务业又因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的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阻碍着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家政人才来适应当今社会需要,是家政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家政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美国“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英国的“罗伯特管家”、菲律宾的“菲佣”已经是闻名世界的家政品牌。美国是最早将家政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国家。1840年,第一部家政学论著在美国出版。1862年,美国政府正式通过立法并提供资金来鼓励社会各级学校广泛开设家政教育课程,高校成立家政系。目前,美国有78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部分高校还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1],家政学已涉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等各个领域。

日本也有很发达的家政研究,很多大学都开设家政系,也有很多专门的家政学院,主要是致力于鼓励学生生活自理和自立的能力。1947年之后,日本的各高等学校都相继设立了家政学部,有的高校还设有家政研究所。1987年日本家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是过去25年间总数的4.5倍[2],由此可见,家政教育目前在日本已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学科体系。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取缔了家政相关学科以后,可以说目前从小学到中学家政教育不管是从概念上还是课程上都是空白,等到读大学时突然有了家政专业,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和家长对家政专业的认同感。1988年,武汉现代家政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家政专业学校,之后有了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职业学院家政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家政服务专业等为数不多的院校。

二、家政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家庭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使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

(一)就业观念滞后,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家政专业实际招生率普遍不高,生源问题阻碍了家政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原因在于,人的思想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和家长对家政服务理解存在偏见,很多人把家政服务视为“佣人、保姆”社会低等职业,认为该职业不稳定、保障性差、待遇低、不体面。同时,家政服务业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家政服务员一般不与服务方签订相应的劳动协议,以至于双方产生了纠纷、伤害得不到《劳动法》等现有法律的保护。这就使得年轻人内心排斥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因此,也影响到了家政院校的招生来源。

(二)服务市场混乱,就业市场待规范

由于家政服务业的新兴性,其准入标准和行业守则尚未健全,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属于低层次的服务市场形态。现在社会上多数家政服务公司是中介类型,大多提供介绍保姆、清理卫生等简单服务,从业者流动性很大,管理不严格,缺少后续服务,导致家政行业不能正常有序发展,再加上家政行业的利润不是特别丰厚,无力给服务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这就难以吸引优秀家政人才加入该行业。也使得家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就业市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这无疑对家政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构成瓶颈。

(三)培训质量不高,市场需求难满足

虽然高职院校具有办好家政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但由于家政职业教育是伴随该行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育人方向,并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而且课程覆盖面广、知识丰富、培训层次多样,要求学生既具备全面的家政科学知识,而且又要熟练的操作技能,应满足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家政服务需求,这对高职院校师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后,由于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资金,难以保证教学硬件设施的供给,所设专业和课程很难满足市场的高端需求。

三、发展家政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职业认可度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生源问题,再好的教育没有学生报名过来学习也形同虚设。因此,首先应进行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除了依靠社会、市场环境的改变外,还需要家政教育理念的转变。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家政教育的经验,通过广泛地开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来实现。[3]“正规教育,即从学前、小学、中学、各种技术和社区学院,直到学院、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所形成的‘发展阶梯’。非正规教育,主要指各种成人家政教育。”通过这两种方式,从小培养学生对家政学及家庭服务的深度了解。另外,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大力宣传家政业的积极作用,使人们逐步改变传统观念的认识误区,让家政业以崭新的职业面貌走进市民心中。

(二)制定相关法规措施

2014年,总书记提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那么家政服务业无论从业者还是经营者都也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进行保障。因此,政府应将近期发展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制定合乎地方实际情况的发展纲要;逐步制定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条例,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力度保证其健康发展。对于家政服务机构而言,政府应建立行业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活动,净化家政服务市场;另外,要大力支持优秀家政服务公司做大做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三)培训内容与时俱进

目前,学生可能对理论和概念的掌握非常清晰,但当面对真实的社会场景和各类人群时,却不知所措,甚至简单、基本的问题都处理不好。因此,无论从服务内容的覆盖面还是服务内容的质量要求上,都要与时展的节奏相协调,与当今社会需求相匹配。学校教学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来满足各类家庭不同内容、层次的需求;培养过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技能强化与素养双提升,针对教育对象施以不同侧重的教育培训,力保每位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四)加强培训软硬件建设

当今,家政服务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洗衣做饭,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实训基地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家政从业人员培育质量的高低,作为职业院校,应想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也可以与家政行业联合,借助各界社会的力量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在家政行业有建树、特长的从业人员,使之加入到家政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加大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应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职业培训,以拓展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论当代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础[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16-24.

[2]刘智萍,冯觉新.家政学专业:提高生活品质社会急需[n].中国教育报,2006-6-14.

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战略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底,我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5%,此外,还有600多所本科院校设置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595.654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4.7%,招生数达到237.4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2.3%,办学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们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将向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首先是制造业的发展,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将由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38%增加至2010年的39%和2020年的40%。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尚存在两大障碍:一是我国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多.二是原创技术不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培养从事产品和技术研发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大量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其次是以航空、航天、生物、电子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强国。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投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使我国迅速融人世界高新技术链条中,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基地,与此同时,我国也将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的人才培养任务。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6%,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70~80%。加入wto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承诺及外国公司的进入.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将新增就业岗位数上千万个,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为发展第三产业培养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将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规模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规模就谈不上发展。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盲目的规模扩张必将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必将削弱市场竞争力。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从规模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单一的岗位技能型人才向岗位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并重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交叉、职业岗位复合的现象凸显.复合的职业岗位对人才提出了具备复合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因此,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为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既要重视学历教育,也要重视非学历教育;既要重视新生劳动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在岗劳动力的培训提高;既要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也要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向校企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的联系最直接.企业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加强同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现,也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重终身教育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高等职业院校应突破学历教育的范畴,把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人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学习一工作一再学习一再工作”的循环终身教育模式。

本文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原则、思路和方法的理性概括,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系统化,它包括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适应性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肯定这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田;以人为本,就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以人为本,就是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为学生掌握就业本领提供优质服务。

2.适应性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各类群体就业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3.协调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观.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之外,还要协调好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外延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等等。

4.可持续发展观。本文所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教育资源与办学规模要相匹配,保持其发展的后劲。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学校的建设上,或贪大求洋,缺乏风险意识,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或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始终处在低水平运转状态。另一种是只重视征地建房,忽视内涵发展,包括忽视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等等。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学校的基本建设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注重资金的积累;其次是要重视内涵的发展,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三是要重视办学经验的积累,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活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

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保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国当前正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

国家行列,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对教育的品位要求也更高。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所有这些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1.定位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认定和作用的评价。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法律定位,国家通过立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予以认定,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二是层次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本科层次可适当发展。三是学制定位,以3年制为主,理工类专业一般为3年制,文科类专业一般为2年制.本科层次一般为4年制,初中起点的5年制作为补充。四是规模定位,国家要根据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众化教育水平、人才结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确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地方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学校的发展规模。

2.区域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必须考虑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布局上,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置既要考虑地区、行业均衡发展,又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殊需要。在学校管理上.要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地方政府统筹。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

3.重点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培养紧缺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着力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二是重点办好示范性学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已超过1000所,但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学校和重点专业极为重要。要由政府统筹建设一批部级和省级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办学模式、内部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重点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本高,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强有力的实验实训条件作支撑。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重点建设一批部级和省级实验实训基地,还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作为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4.特色发展战略。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是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二是体现在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全面素质教育;三是体现在专业建设上,要办好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品牌影响的专业。

5.多样化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是办学形式的多样性,要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之路,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办学模式的多样性,要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境内外合作、连锁式和集团化等多种办学模式;三是办学主体的多样化,要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积极鼓励企业办学、社会力量办学。

6.开放式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走开放式的办学路子。一是向企业开放。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有效地构建一支校企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创造实践环节的真实教学情景;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二是向社区开放。通过向社区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和其他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改革办学管理体制,也有利于拓展服务功能,主动回报社会。三是向境外开放。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主动向境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

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合格标准,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

2.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以一所高等职业学校为核心,采取并人、联合并以联合为主的形式,将若干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联合起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3。连锁式办学模式。连锁式办学模式是指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辐射”,带动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连锁式办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具有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的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作为连锁办学的主体,依托其他学校的资源,主要通过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复制”,把示范性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制度等辐射到其他学校。

4.股份制办学模式。股份制办学模式是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由多方共同投资按股份制运作的一种办学模式。参与股份制办学的可以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还可以有境外投资者。由于经营体制上采取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参股各方在资本的升值欲望与教育产品的开发之间能够找到契合点,只要运作得当,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5.境外合作办学模式。境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依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吸引境外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一是通过引进境外资金,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问题;二是通过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

育的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准则的人才。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按照工作或生产过程组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强调培养目标的岗位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就是利用双方的资源,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就是以做人教育为主线,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就是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对现行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突出就业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工作或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就是把完成工作或生产任务的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环节,或一个个项目,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结合到一个个环节或一个个项目中去,做到“教学做合—。

参考文献:

[1]朱文兵,郝达.略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笫1期.

[2]叶春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展望闭,江苏高教.2002年第3期.

[3]王浒.面向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7期.

[4]郝克明.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报.20(00年10月25日.

[5]汪华,孔康伟.论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期.

职业教育篇7

【关键词】教育内涵;双师型;行业指导;导师

引言

随着多年来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提高到26.5%,而在这一过种中,专科院校的扩招更加的明显,可以这样说,专科院校的扩招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引用《南方周末》报道的一组数据:2006年—2011年这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58%提高到75%。这种长期的、不重教育内涵的扩招,将为大学生就业难、蚁族问题埋下伏笔。

通过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职业院校读书的学生,普遍心态是看不起学校,这类学校多是几个学校捆绑合并改名升级而成的,也有可能是中专摇身一变成了大专,大专摇身一变成了本科。学校很多老师只是当地最高学府的在读研究生,他们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或者在行业相关企业的兼职活动,教起学生来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些学校,讲座基本没有,课程基本没用,教材甚至盗版,老师基本没有实践经验,当然学生基本也不学习。但他们对游戏基本都很忠贞,而且忠贞的令人百思不解,更有人一天游戏开销超过伙食费。如此三年下来,收获也基本寥寥,对于这种教育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现象正从专科向本科乃至一本蔓延。这对教育者和被教育的人都是一种无情的伤害,是会形成一种负面的效果,让人对教育产生失望,而把问题甩给社会,会形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局面,试想,一个满怀全家人的幸福、满怀理想的学生,踏进“如此”的大专院校,在“如此”的院校三年,学业完成归来,连工作都找不到,自己的生存都满足不了,这不是制造不稳定的因素吗?对于此问题,我想有如下解决办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提高德育课在高职校院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时,要竭力避免“重技能,轻道德”的倾向,遵循“重技能,重道德”人才培养导向。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要正确认识德育课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地位与作用,加大德育课在教学中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大的德育观,把德育工作放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让其伴随学生一起成长与思考。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4】。利用德育课堂,努力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他们心理还不成熟,心理脆弱,对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感到迷茫,稍有不慎就染上不良习气,形成缺陷的道德人格。我们可以在德育课堂上进行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可以引入一些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辩证哲学到课堂上,对学生就进行人格的健全和道德的提升!总之,德育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以双师型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其它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也更高。如何打造一支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具备工程基本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有企业的工作经历。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以下措施:

1.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要进行工程实践的补课,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中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去相关企业工作一年或者二年。同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重点剖析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并将工程实践所得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对于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除了进行新教师的师资培训以外,还要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专门安排一年或两年的工程实践培训。新教师深入企业或者公司,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及产品转化为资本的全过程,明白企业或公司的产品流与资金流的流程。提高自己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教学积淀工程实践的基础。

3.从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遴选优秀者进入教师队伍中,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有较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但同时也是教育战线的新手。因此,必须对这些技术人员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其提高教学能力。能可以通过导师制等方法,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规律,尽早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担当起教学的重任,使师资队伍更加的优化。

三、探索一条“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教育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和企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涵、人才供给【3】。当前,职业教育办学还不能满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办学机制还不健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职业院校有必要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依靠行业资源,选择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起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实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2】。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多办“校中企,校中厂,厂中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本专业的实践知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让其更好的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学生一次的参与实践,比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一百遍都要强。这就好比学习游泳一样,不下水是永远学不会的。

总之,“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高职院校以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满意对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现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大量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解决当前企业招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等方面的问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四、“导师制”的试行与专业课的“小班”精品化教学

导师制最初起源于14世纪英国,当时由剑桥、牛津大学提出并实施。以后逐渐在全世界各地的高校推广。这本来是西方强调个性发展的产物,它吻合了因材施教和追求专业能力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特征,因而得到了持续的发展【1】。近年来,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开始实施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效。

导师制要求学生与指导老师经常见面,及时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思想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老师的机会和单独给学生解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健全、专业知识的增长、形成严谨的学风、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敢于贡献的职业精神。导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例如:专业技能指导导师、德育导师、综合导师(以系为单位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组)、社团导师。高职院校的导师形式多种多样,每一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导师制的教育功能,以实现高职教育向更优化、更重内涵的教育。

通过最近的调查显示,过去高职教育那种大面积的大班上班效果有很大的弊端: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教师课堂管理有限、教学质量不理想。如果高职要继续发展的话,必须放弃那种粗放型的大班教学,回到精品化、集约型的小班教学。这样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只要我们不段去尝试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相信一定能把高职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孙廷埙,孙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给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2010(2).

[3]李臣,周超.高职院校以行业为指导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2012(7).

[4]程延.在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作者简介:

职业教育篇8

熊丙奇:不能片面坚持就业导向

人物简介: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教育》旬刊:从总体上来看,您认为职业教育的方向对吗?

熊丙奇:发展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职业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很复杂。

《教育》旬刊:那么如何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呢?

熊丙奇:围绕技能培养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要坚持就业导向,这没有错。但是坚持就业导向,不是让学生一进学校就去“就业”,不是片面追求“就业率”,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只关注招生规模和就业去向的职业教育,最终可能让学生接受“有职业无教育”的职业教育,这并未实现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国家人力资源的优化,更难以向大量技术岗位提供高素质的实用技能人才,这是偏离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能力,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质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学校准确定位、科学设置职业教育内容与职业教育环节,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紧密衔接和相互补充。

建立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竞争,还存在无序状态。职业教育吸引生源,依靠的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质量和品牌,而是一些“宣传攻势”,有的甚至用“传销”手段。这不是长久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影响的恰恰是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品牌。建立职业教育的竞争机制,必须进一步透明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向社会公布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生标准、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政策、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情况、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去向。不透明的办学,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的鱼目混珠现象,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不能为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而放任这种鱼目混珠的现象,让家长和学生在不清楚办学情况下受骗上当。

在职业教育中实施教育券制度。目前通过学校向学生发放国家资助金的政策,不但可能出现学校克扣国家资助金的问题,还不利于职业教育学校间的竞争。国家可以通过给职业教育学生教育券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得到真正的好处,而学校也无法赚“政策钱”,更可促使职业教育真正关心教育质量。在国家对所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均实行免费后,实施教育券制度的意义,就更为重大。

严格审查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企业的教育资格。根据我国的国情,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十分必要。但是,要避免合作办学中的“劳务输出”变调,必须对长期接受学生进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的合作办学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在国外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少企业也介入职业教育,但是,这些企业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的能力。我国目前有的接受学生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的企业,本身就存在经常让员工加班、使用童工等用工不规范、不合法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大批未成年学生被组织超时工作的问题,大多发生在这些企业。这样的企业,其实应该排除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构之外。还有的企业,能让学生做的是强体力劳动、技术简单的活,根本无法培养所谓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们去这些企业顶岗实习,实则是让这些企业大赚廉价劳动力的钱。

杨东平:中职观念需改变

人物简介: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

《教育》旬刊:您长期以来也在关注着中国的教育,那么您对最近升温的“职业教育”怎么看?

杨东平:当下,在不少地区,上中职是没有进入普高之后的无奈选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已经达到在校生2238.5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78%。一直以来,免费就不是学生选择中职的主要因素。但这并非学生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中考招生计划安排使然。按照国家的部署,各地在中考招生中必须按1:1制订普高计划与中职的计划。如此一来,没有达到普高分数线的学生也就只有选择中职了。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有的中职继续开办普高班,其办学目标,还是针对高考,所谓中职“普高化”。

我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发展中职教育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但却没有妥善解决社会对中职的认同度低的问题,多年前,中职就被认为是“差生集中营”,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中职发展仍存在三方面问题。其一,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仍旧低人一等,具体表现为中职招生,通常安排在普通学校之后;其二,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在求职中,学历受到歧视,如果要进一步深造,“过低”的中职学习经历,也成为障碍;其三,中职学校自身没有办学特色,甚至有些学校的教育,在举办者追求眼前利益的情况下严重“空心化”,这导致很多学生及其家长不相信中职。本来,如果中职办出特色,学生能学到一门技术,再以过硬的技术找到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这是可以改变社会对中职的认识的。一些中职学校也确实因为办学定位清晰、学生出路不错,受到欢迎。

有意思的是,存在教育“空心化”的中职学校,有不少在国家推出免费政策之前,就已经实行“免费”,他们告诉学生,选择中职,不用缴纳学费,也不用出生活费,非但如此,还要给学生钱,并承诺包分工作。学生进中职后,也确实没缴学费,每月拿到几百元报酬,今后的工作也不愁,可是,他们却觉得自己没有接受什么教育,反而对其十分不满。原来,他们一进校,就被校方以“顶岗实习”之名,派到一些工厂做廉价劳动力,学校的角色俨然成为“民工中介”,不是办学而是做生意。按照这一模式,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举办中职,却难以培养出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对于中职学校的这些做法,教育部曾明令禁止,不得组织低年级中职生“顶岗实习”,但不时还是有学校违规安排中职生实习,侵犯中职生权益的新闻曝出。

《教育》旬刊:那么您对职业教育的前景有何预期呢?

杨东平:要让中职健康发展,在我看来,必须抓好三个环节。首先,取消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让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平行发展的一类教育,而不是比普通教育低一个层次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建立互相课程、学分互认。其次,给予职业学校办学自,同时赋予受教育者充分选择教育的权利,目前国家采取计划的方式,“分流”学生进入中职,这貌似保护了职业教育,但其实一方面造成职业学校的惰性,另一方面导致受教育者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感情,只有让职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才能让职业教育发展走上正途。最后,政府部门必须保障职校的投入,让学校有合格的师资和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同时监管职业学校依法办学,切实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当前,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发文,要求职校组织学生必须到某企业实习,这种做法只会助长学校的违规办学。在此基础上,再推行免学费政策、国家助学金政策,方可起到吸引农村生,促进中职健康发展的作用。

朱永新:加强行业参与

人物简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教育》旬刊:您对职业教育在宏观层面有什么见解?

朱永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存在很多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最直接的表现是培养的劳动者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职业教育要有生命力,必须是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中介、协调、组织和服务作用,以行业为依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与行业组织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是挂一块牌子了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业组织定位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法律对行业组织的职责、权利界定不够清晰,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等社会事务的表述都较为笼统和模糊,行业组织和政府的权力边界划分不够清晰,缺乏对行业组织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导致实际运作中,政府该转出去的行政职能、公共服务职能没有转出去,转出去的行政职能、公共服务常常被当做行政权力滥用。

其次,政府留给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空间有限。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虽然提出要使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在现实中,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权利还是牢牢的掌握在政府手中,行业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

最后,行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我国的行业组织包括有行政职能的行业组织、大型企业牵头的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管理机构改革转制形成的行业组织、市场中自发形成的行业组织等几种不同类型。由于其历史和形成方式不同,各类行业组织能力差异较大,许多行业组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行业内缺乏权威性,没有能力制定行业技能标准、指导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有些行业组织热衷于评优颁奖、排座次并以此牟利,公益之心淡薄而江湖气息浓重,缺乏规范的管理;很多行业协会资源贫乏、经费困难,连维持自身运作都捉襟见肘,更没有能力去主动参与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旬刊:那您对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朱永新:建议是有的,但关键还是要看贯彻效果。通过立法明确行业组织的地位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将预测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业相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开发行业内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培训师资,评估职业学校等纳入行业组织的职责范畴。赋予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职教准入标准,进行行业职教资格认定的权力。只有明确了行业组织的独立地位和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权力,才能使其摆脱政府的束缚,充分发挥自身源自行业、贴近行业的优势,真正代表行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以行业企业代表的身份实施或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篇9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这类学校由于生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学生素质,尤其是基本素质。因此,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教育者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将加强学生的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1)学生现实状况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一)德育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7.专业思想教育8.劳动生产教育9.职业道德教育10.身心健康教育(二)德育工作思路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参考文献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姜丽萍

职业教育篇10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1.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从1917年联邦政府通过的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最终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开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近80年的时间由政府的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案)达数10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案,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

2.提供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如美国,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大约70%的职教经费来自政府。二是通过政府促使企业投入。如法国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按一上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4.实行普职分流英国的义务教育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分别为42%和58%。法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普教职教是在16~19岁这4年逐年分流.重点是在16岁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比例分别为47%和53%。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私立学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培养技术人员的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有23%是私立学校,韩国这一类的学校甚至超过90%。可以说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的改革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为经济服务的”的思想,而被认为是实现人们“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创造公平机会”的途径。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而逐步确立了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并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

1.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止受训者狭隘的专业化,德国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

2.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针对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不断出现,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市场等;二是打破行业、企业界限,以“通用工种”为标准,对工业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综合化专业。如德国已将12种工业电子专业的职业学徒培训合并为4种。

3.改革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普遍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为学习者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广泛的准备;三是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关注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受训者更有效地运用对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国、法国、英国等正采取拓宽专业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训内容,编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为受训者提供更宽的知识面和职业能力。

4.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类型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如韩国从1945年到60年代初,主要是个农业国,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扫盲和基础教育上,职业教育发展较慢且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1960年,全国职业高中279所,其中农业高中129所,占46.2%。6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职业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农业高中减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职业高中达356所,占74.3%。70~80年代是韩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形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逐步实现在技术密集型基础上的工业和科技升级。因此,该国在持续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以专科学校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1970年还是零,1980年增到16.5万人,1990年增到32.3万人。90年代后,为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要求,韩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一是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从1990年的68∶32调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等多形式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二是大力发展专科学校和开放大学,1995年这两类学校学生数为1990年的1.84倍。三是鼓励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在职人员,灵活办学,对劳动者进行更广泛的继续培训。四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升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成绩与爱好提供多种选择。

四、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一些国家为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制定了保护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如英国1948年通过立法规定了学校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有四项任务:一是传递工作信息;二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三是毕业生职业安置;四是保持与离校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日本对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订了《就业保障法》,使招工过程成为一个在法律保护下有序的教育竞争过程。通过竟争,企业招到了满意的人才,学校做好了就业服务,学生树立了刻苦的学风,国家收到了职教的投资效益。

五、保护农业职业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农业劳动力和农产品产值所占比重很小,但为了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农产品需求,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把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保护。

1.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目标如韩国政府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拔,通过宣传教育,父母的劝导,让农村青年报名,再通过一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录取;第二步是培养,对选拔录取的对象,通过农业院校或职业中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我国台湾地区,70年代初期以培养农业经营者为目标,制定了培养8万“核心农民”的计划,先后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专科学校试办农场经营管理科。

2.对农业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如我国台湾地区,对要求学农者,由基层农会审查推荐,对其家长实际耕作面积水稻在1公顷以上,蔬菜、花卉0.6公顷以上,毕业后志愿从事农场经营3年以上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保送农会每期给学生发给奖学金4000新台币;学校组织开展示范作业,收入60%归学生;减免学杂费、实习实验费1/3;毕业前返家实习优先办理贷款;毕业后经营农场1年以上,成绩优良,推荐进入农业专科学校的经营科或农场管理科学习。这些优惠政策,使台湾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本行或创办农业企业者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