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十篇教学与研究论文十篇

教学与研究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31:30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1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又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成为近年中考题的热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省事,在讲到实验时,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讲”实验,“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让他们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这既体现现代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

二、遵循课程标准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制试题,活而不偏,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并有时创新。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1所示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图1图2

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将课本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做好实验探究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掌握科学知识。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用体现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专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很多老师仍按传统的教学思想去教学,对新课标准的要求视而不见,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讲授、灌输为主教学方式,把自己放在了主题地位。以下是我听一位教师的课堂片段探究Co2与水的反应实验。

老师:取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问学生石蕊试液颜色是否改变?

生:没变色,仍为紫色。

师:在试管B中加入几小块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气管伸入试管a的溶液中。大家观察一下紫色石蕊试液颜色是否变化了?(演示实验)

生: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师: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变成了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生: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师:给试管a加热至液体沸腾,大家观察一下颜色是否有变化?

生:红色又变成了紫色。

师:红色为什么又褪去了?

生:a中没有碳酸了。

师:碳酸是否稳定?

生:不稳定,受热分解了。

[板]Co2+H2==H2Co3

H2Co3Co2+H2o

这样的实验探究乍一看进展非常顺利,而且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气氛都很好。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实际上仍是老师起主体作用。实验是老师做的,问题是老师提的,现象也是在老师提示下学生回答的。这样的教学实际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像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感冒药—感冒胶囊,换成的氨酚烷胺那敏胶囊,从外观名称看,好象是新药,实际仍然是以前的老药。而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讲授灌输式教学,变成师生先一同进行原理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然后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联系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由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学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近年来的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研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当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徐州市2008中考)2008年春季,特大暴风雪袭击了我国南方地区,在抗击暴风雪的战斗中,融雪剂发挥了—定的作用。小明现有一包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已知它由碳酸钠、氯化镁、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提出问题]该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呢?

[查阅资料]含钠元素的物质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

[实验探究]下面是小明设计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完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融雪剂,加水溶解

得无色溶液

不含物质

②另取少量融雪剂,滴加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③向该融雪剂的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含有氯化钠

[反思和评价]

(1)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融雪剂融雪的原理是。

(3)使用融雪剂有很多危害,例如会腐蚀道路、桥梁。请你再举一例。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切实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2

随着开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的视角也越来越开放了——我没有停留在“完成对整合的论证”上,我开始思考:这样做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一阶段以来,我一直在学习思考着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了这些理论对我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将作文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始思考“教学”的理论问题。在华东师大的图书管理,我找到了施良方、崔允漷两人合著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教学策略》一书,如获至宝一般。书中介绍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观点,使我受到了了很大的启示。

该书介绍说: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件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这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

第三,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

第四,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决定;

第五,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给与必要的支持。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大致地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是促进者,是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有一些言语到现在也没弄懂——“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在笔记中加了重号,但现在也没悟得其中的意思。不过,“情景”、“问题”、“计划”、“帮助”这些关键词,是我深入地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认识了研究性学习。同时,“非指导”一次,是我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作文,一定要教师来指导如何写吗?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隐隐约约地想到了“学习情境”的问题。任何学习,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来主动学习?

整合以后,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情境,同时,研究性学习又是一个标大的情境,是这样吗?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新课标;素质教育;中学数学;创新

我们常为一个颇为尴尬的话题争论不休,那就是我们参加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往往是摘金夺银。无限风光,而我们的这些高材生经过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或者更多的深造,到目前为止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高分低能”,这是我们不愿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杨振宁先生回顾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时说,他的老师泰勒教授几乎每天都提出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十有八九最终站不住脚,但剩下的一两个问题往往能引出新的发现、新的创意、新的发明,把课堂变成学生好奇心的引发地和自由发问的场所,应该是优秀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适应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社会全面多元的需要,我们实行了多年的传统数学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如果再继续因循守旧,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与国际数学教育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突破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已是我们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是在充分吸收国际课程改革经验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拓宽了数学领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将起到十分现实而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主体力量,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实践者与研究者,每一项教学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改中去,迎接挑战,与时俱进。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标让我们的数学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演说家”变成了身兼数职的“总导演”。因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在许多方面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教材、教参有较多的依赖性,随着课程综合性伸缩性的加大。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能够发挥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设计和开展课程,懂得如何教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动态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教学工作必然是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课改》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学教育理论、科学艺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详尽的信息和资料,才能吸引学生多样的兴趣,应对新课程的教学。比如当前蓬勃兴起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生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将教学引向深入。加强对一些落后地区的数学教师和一些老教师使用多媒体或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培训,应该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列入议事日程。

二、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课改》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与学生都属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期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将不仅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必将融合其中。将使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正确计算、逻辑思维、数学语言、数学解题、识图画图、分析教材、组织教材、板书设计、制作教具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得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中学数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让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教学;科学素质

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及规律,就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寓于物理教学的分析探讨。

1、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存在形式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体现了自然界的简单性、对称性,和谐与统一性的科学美。因此,展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应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千世界看似纷繁复杂,而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却具有某种简单性,而物理学中的简单之美提示了这种特征,对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牛顿三定律描述得简单而完美,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而对于电、磁、光的基本现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四个方程把它们完美的结合起来,建立电磁场动力学理论。而爱因斯坦相对论更是物理学的简单美的完美体现:它是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自然推广。通过体会物理运动简单之美,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培养其简单、执着、豁达的人生观。

对称性是指一物体或一系统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平衡和协调,由此能够产生一种简单性和美的愉悦,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是到处可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同时存在,正粒子与反粒子等,这其中体现出的对称性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界的对称性,与此同时,对称性原理又是物理学中一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理论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物理定律。

统一性是自然界和谐性的必然体现。物理规律深刻地反映出这一特性,爱因斯坦说:“从那些看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小的统一走向大的统一的历史。如我们熟知的各种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等,它们都是在物理学家们追求统一的道路上奋力进取的结果。科学家们探索真理时所体现的坚忍不拔、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是物理学中科学美的完美体现。学生们通过对统一性、和谐性的认识,能够更好的树立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好的塑造自己健全的品格。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要使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课的物理课程应提供给一个学生与社会的接口,而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渗透到教学中。

2.1辩证的唯物论思想的渗透。

在物理教学讲到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宇宙,从一把椅子到电场、磁场,它们都具有物质性。从时时接听的手机阐述,不依赖于我们感觉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这样即加深了对场的认识,又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世界物质性”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到牛顿经典力学时,一定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宏观低速条件下才正确,对微观、高速不再适用”。使学生逐步克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思想,有意识去辩证地思考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2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渗透。

从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矢量的合成分解,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都渗透着“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波动光学中的双缝的干涉,单缝的衍射以及光栅的衍射。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光的波动性的外在表现,它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又到新的量变交替变化的过程。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交替转化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很好例证。通过在教学中渗透这些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念。

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以前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为主,而在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习惯。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高素质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物理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也是可行的,具有广泛的内容。3.1科学方法的培养。

物理学与自然、社会哲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质点模型,刚体模型,理想气体模型这些都是理想化方法的基本体现,它教会学生学会科学抽象,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另外,大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数学作为工具应用于所有学科。物理学是最早使用数学,也是数学应用水平最高的学科。例如刚体力学中的微积分方法,振动与波动中的旋转矢量法,热力学中的概率,统计方法等。这些方法几乎涵盖了学生未来所要用到所有的数学方法,因此说物理学是高等数学的实验田并不为过。另外,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的形成都与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比如热力学中几个重要定律,它们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基本定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热力学的知识体系结构。总之,这些科学的方法是学生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3.2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讲述物理学史的经典史段,如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通电导线旁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在其它人都没注意的情况下,他又做了无数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通过讲解,使学生感受到要善于抓住科学的机遇;又要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正如居里夫所说:“追求科学完美正是追求人生至美的过程。”我想,这种科学精神的获得将对人的一生受益菲浅。

参考文献:

[1]龙丽红素质教育中的物理教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2-0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主流,然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授课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研究型学习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2]。近年来,根据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有效地将“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参加对象

我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三个高职专业的学生,每年共计150人左右,安排时间第四学期。

(二)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教学安排。将该课程划分为:医学科研方法和论文的认知、文献检索与信息提炼、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实施、项目结果的处理与总结、项目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和项目的汇报9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围绕“汇报――讲解――讨论”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均为36学时。

2.项目内容来源和设计。课程要求项目内容选定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需求的原则,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研究型学习的理念进行组织教学,既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项目内容的组织实施办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教师根据对整个班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选出学习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组组长。然后组长再根据教师对成员的要求,选择其组内成员。每个项目学习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工,各自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然后由组长负责资料整合与专题汇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学生均有2周的准备时间。每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标准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项目任务的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评价

1.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项目评审小组和项目汇报评委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考核。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项目评审小组,按照制定的课程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汇报、项目论文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60%。项目汇报评委组成员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按照《卫生管理系项目教学评分标准》对每组项目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40%。

2.问卷调查。自制调查表,每班随机抽取30名学生,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括研究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用SpSS11.5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用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这些数据。

二、结果

(一)项目内容完成情况

从表1的项目内容来看,学生选取的内容均结合了各自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岗位工作需求。部分项目小组还设计了实验研究,也有部分小组还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人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二)项目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的项目性质。根据研究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是参照教师根据行(企)业需求设计的模拟项目,占54.42%;有44.58%的学生自己寻找的行业项目;而仅仅只有1%的项目为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

2.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在研究型项目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不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发现,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3.学生的能力反馈情况。从研究型项目教学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来看,认为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潜力占30.09%;也促进了解企业情况,占85.31%。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变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分别为77.39%和65.45%;另外还有51%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项目教学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74.52%的学生认为实践技能提高比较明显,而认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样的仅为3.80%。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35.67%的认为自己对项目策划表现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学生认为是表达最欠缺。在研究型项目教学过程中,38.29%和36%的学生分别表示在老师指导下和小组协作下能独立完成该项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分别体现在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运用和自身实践的操作能力不够,各占41.67%和45.49%。从学生完成项目后的状态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明确的学生占80.34%;有74.57%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及39.91%的学生后悔平时的学习不够;还有27.74%的学生表示收获了挑战成功的喜悦,有机会还想参加。

三、讨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与角色转变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还要有教学热情和乐于奉献时间的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表示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指导、促进作用而不是灌输作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积极和轻松。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传统的教育将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不断发生改变。于是当代教育的教师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位发生转变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在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实施完成以后,明显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其分别是77.3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65.45%的学生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96.20%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实践技能。这是因为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任务组织教学,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观点而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学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参与者、探究者和意义建构者。学习方式也从听讲―存储―再现,转向了探索―内化―创造,使得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忽略和压抑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得以释放和张扬,享受到了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快乐。

(三)增加对行(企)业工作岗位的了解与关注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通过项目的选取、实施与总结以及论文撰写后,85.31%学生认为促进了其了解企业的情况。对行(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将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高职学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服务集体的意识

在项目任务实施中,只有1.84%的学生认为小组协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组内同学间合作是学生任务完成和获取知识的关键。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同伴关系、交流能力和知识的获得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会对职业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主要体现为:一是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无法提前准备,学习盲目性大,加上学习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学步伐,于是感到教学内容及课堂秩序有些乱。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努力培养学生开发第二网络课堂,建立项目学习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交流,并且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二是当前课程设置上安排课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通常在耐心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课余休息时间来完成指导工作。为了使研究型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院)应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多鼓励教师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优良师资队伍与优良的教学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学科知识点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于是学生在选择项目内容上就会涉及到专业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与运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项目指导组,参与到学生项目指导的工作,为学生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0-382.

[2]尹伟,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53-54.

[3]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ofteachingmethodof"Research-basedlearning"inthemedical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andthesiswritingCourse

YanGming-fei,wanGXu-hui

(DepartmentofHealthmanagement,GuiyangnursingVocationalCollege,Guiyang,Guizhou550081,China)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6

面对中国伟大的美术文明与现代阵容庞大、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对我国美术教育史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来说,按照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另外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www.133229.Com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类:一是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在传统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图样临习等。在现代社会“专业美术教育”一般在学校实施,如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科。这种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目的是美术文化本体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指向是以创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神的与物态的艺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人文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认知、社会活动与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为教化国民素质而言。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一般指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质教育。三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包括家庭与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的美术现象对人的影响与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家庭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影视、网络、工业产品、宗教美术、政治美术、商业美术;生活活动的器具、婚丧嫁娶与礼仪活动中美术参与的运用等。这些美术文化随时随地对公民起着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7

关键词:交际策略;策略培养;口语水平

1英语学习者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习者口语发展的渐进性规律,笔者从课堂上组织了从自我介绍、复述、简短对话、讨论到角色扮演、自由表达、辩论、演讲等多项活动。另外,对学习者口语发展进度进行了跟踪性测试。发现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学生讲话流利度不够,语言形式单一,重复过多,语间停顿时间过长,甚至会有冷场。由于上述原因,一些学生还出现用母语来完成语言任务,再把结果翻译成英语的现象。

(2)大多数学习者表现出对语法和句法的过度关注。他们经常会在表达中停下来纠正错误,结果往往是忘了下面该说什么。事实上,话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一直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二个重要标准。笔者认为不用片面地追求二者中的某一方面,程度应掌握在只要不妨碍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双方的正确理解即可。

此外,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不理想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交际能力内涵的界定,CanaleandSwain(1980),Bachman(1990),文秋芳(1999)等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相同的是他们都涵盖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个方面。笔者任教的大二学生,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及语音、语法、语用和文化知识,但交际策略运用的调查问卷结果却差强人意。(见表1)

注: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通常不符合、有时符合、通常符合、完全符合五种情况。从表中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提高口语水平持积极态度,但在交际遇到困难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都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周记中也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当交际超出语言知识范围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学生们普遍把语言知识等同于交际能力,认为口语表达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知识不足。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交际策略运用的开放式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在交际僵局中采用最多的策略就是放弃话题和母语直译。而对转述、概括、使用交际套语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等策略的运用都很少。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重操练多模仿的口语课堂确实存在,它突出了话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失去了交际性这个口语课堂的重头戏。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策略培训。

2交际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学习策略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对是否应该培养交际策略的问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学习者可以按照母语交际习惯自然形成二语策略能力,还有人认为过多的使用交际策略会抑制对目的语的习得。但是基于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反馈,笔者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功交际为目的的口语教学模式中,培养学习者交际策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交际策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帮助学习者保证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渠道的畅通。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难免会碰到问题,这时如何避免陷入沉默或慌乱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Faerch和Kasper(1983:55)的一段话最能说明问题:

ifbyteachingwemeanpassingonnewinformationonly,thereisprobablynoneedtoteachstrategies…Butifbyteachingwealsomeanmakinglearnersconsciousaboutaspectsoftheir(alreadyexisting)behavior,itisobviousthatweshouldteachthemaboutstrategies,inparticularhowtousecommunicationstrategiesmostappropriately.

学生们在学习周记中反映到,口语表达碰到困难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因此也很容易丢失信息。交际策略的培训增强了他们对不同的交际情景的应变能力。诚然,策略培训的目的并不是让学习者在交际中频繁使用策略。它的目的应该在于提高学习者在交际出现困难时使用策略的能力,以及帮助学习者决定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策略。

3交际策略培训

3.1教师的作用与任务

在强调学习自主性和培训学习者策略能力的前提下,教师的作用与任务跟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他们要从原来的知识传播者、管理者、控制者变成诊断者、培训者、协调员与研究者。教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作为诊断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哪些交际策略及使用频率,还要调查策略使用与学生口语水平之间的关系。调查策略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面谈、问卷、口头报告、日记、书面对话、回忆研究和电脑跟踪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教师应视具体情况而选。作为培训者,教师要确定培训方式,即是将策略明晰地呈现给学生,还是以隐性方式将策略培训渗透到教学当中。这具体要看具体策略的性质以及学习者的语言学能力、学习特点及教材等情况而定。作为协调员,教师必须要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实施,以学习日记反馈或对话等方式及时给学习者提出建议。这需要二者的通力合作,教师要转变成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培训者和支持者。

3.2策略培训模式

在培训交际策略时,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活动。例如在做任务型活动时(task-based),可以让学生面临一些超出他们现有语言知识水平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会有使用交际策略的需求。笔者曾在课堂上组织过一项描述性活动:课前准备一些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学生两人一组,学生a通过描述、说明等方法让学生B猜出物体的名称。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转述策略。有一位学生这样描述耳机线,“oneendofthestringisconnectedtorecorderorCD-player,theothertwoend(s)is(are)inyourears,youcanlistentomusicbythestring”。这样成功的描述让他的合作伙伴能轻松的猜出物体名称。如果学习者在交际中碰到不会表达的词汇或者概念时能因地制宜的运用上述策略,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另外,为了使学生产生交际需求,教师也可以在学习者之间造成一些信息沟(informationgap)。为了弥补信息沟,交际双方便有可能使用交际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推出了许多策略训练方法。pearson&Dole(1987)两人提出了五步法: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练习;巩固;学生独立练习;在新的学习任务中运用所学策略。这与传统的3p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大相径庭。oxford(1990)等人的模式包括7个步骤:(1)让没有策略培训经历的学习者完成一项任务;(2)组织学习者讨论完成任务的过程并提出相关策略;(3)向学习者建议并示范其他有用的策略;(4)给学习者提供机会练习新策略;(5)给学习者示范策略如何应用于其他学习任务;(6)给学习者提供新的语言任务,让他们选择策略来完成这些任务;(7)帮助学习者评估使用策略的结果及取得的进步。omalley&Chamot(1994)的模式有计划、监控、解决问题和评估四个步骤。Cohen(1998)建议的模式有五个步骤:示范说明;引出使用策略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策略;鼓励学生练习使用各种策略;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策略练习。

以上模式各有千秋,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方案。笔者认为oxford等人的模式对交际策略培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学生在策略培训前先探索并讨论策略,会使学习者对各种策略的利与弊有切身体会,同时还可以互相学习。另外这个模式的灵活之处在于7个步骤可以做顺序的调整。Cohen模式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策略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因此我们可以结合oxford等人与Cohen模式的长处在口语教学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交际策略训练。

3.3策略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习者进行交际策略培训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交际策略有时是语言错误的来源之一。如果一位学习者想不起way这个词,因此以“ilostmyroad”来代替“ilostmyway”,那么他就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另外,也不应该鼓励碰到不会表达的事物就用母语代替这种做法;(2)教师要做出决定是对一个群体进行统一训练还是对不同学习者进行分别训练。学习者现有的策略一般存在较大差异。策略培训应该有针对性,条件允许的话,分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3)提醒学生要适时适度的使用策略。

4结束语

交际策略培训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策略培训模式的启发下,英语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模式,为口语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BachmanLF.FundamentalConsiderationinLanguagetest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3]Canalem&Swainm.theoreticalBasesof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testing[J].appliedLinguistics,1980,(1).

[4]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elaintarone&GeorgeYule.FocusontheLanguageLearn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地籍管理》网络课件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系统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遵循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网络时代的教学也不例外,网络跨时空的特点和海量的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面对面交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这两种教学形态在大学的授课中加以有机地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能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在《地籍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实施这一教学的关键是建设建设优良的网络课件。

一、《地籍管理》教学分析

1.教学概况

《地籍管理》是土地科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在四年级上学期所上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在学习了《土地管理概论》、《测量学》、《地图绘制》等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讲授的,总课程为40学时,要完成地籍管理的定义、地籍调查、房地产登记、土地统计分析、地籍档案管理等教学内容,其中地籍管理的定义、土地统计分析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房地产登记。使用教材是《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是《地籍管理》、网络课件《地籍管理》。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为本科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已经进行了地形测量和地籍调查等实习,对土地专业的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学习者为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是即将寻找工作,迫切地需要掌握一些实际技能,以便能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为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为尽快使学生掌握地籍管理的知识,必须综合讲授、协作、探索、竞争等教学模式,多种媒体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培养健全的人。学习者以班级的形式进行教学,全班总人数35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7人。

二、《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建设

1.《地籍管理》的运行环境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是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条件之一,其设计即是根据教学需要,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来进行制作的,该网络课件可在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运行,其服务器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2000、windowsnt或Linux,Unix,须中文环境支持。用户通过ie4.0或netSCape3.0以上浏览器,内插Flash播放器可以学习。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2.《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架构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由部分内容构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综合评测、学生笔记、讨论区、在线字典、在线题库。其中教学内容是网络课件的核心部分,教学资源是网络课件的参考资料,教学大纲起着导引学生学习的作用,综合评测是利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做,该项内容尚在建设之中,学生笔记是学生记录学习所得之地,讨论区是利用聊天室、BBS,e-maiL等技术加强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线字典是把《地籍管理》及其相关的名词解释做成数据库,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在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名词也可以超联接到该库中,实现动态查询,在线题库分为题库管理和出题两部分,该部分内容在《网络题库建设和管理》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讲解一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3.《地籍管理》教学内容的建设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采用循序渐渐,逐步深入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界面设计美观,采用了大量flas介绍地籍管理及其相关内容,并用它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具体情节,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具体情节部分再配以大量相应的图片,具体操作实践部分配以动画或视频来进行讲解,图2是《地籍管理》的主界面,该界面采用flas,以蓝色作为背景主色调,辅以闪亮的灯光,突现地籍管理的各种属性,简单明确地告诉了学习者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其要解决的问题。点击“clicktoenter”,出现课题组成员和进入地籍管理课堂按钮,进入地籍管理课堂,左边是部分,可以随时从一个部分跳转到另外一个部分,右边默认状态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一个教授挥舞教鞭来导引,如图3所示,该教授从椭圆形的讲台中隐现出来,开始时教授右手拿一本教科书,左手拿一根教鞭,随后教授左手举起,挥舞教杆逐个点击本远程教学内容的各个章节。形象地表达出教授上课教学的情景,使学习者认为正在和一位教授在交流,让学习者产生亲切感。知识点的内容更是利用动画的形式加以表达,例如在讲解地籍测量中的地籍控制测量知识点,就采用了以卫星接收器为核心,以卫星接收数据的波段行进图作为过程,制做了一个三条波段曲线的动画。控制测量就是对各个控制点进行数据的控制测量。需要有一个初始点,因此,在画面的左上方,绘一个初始点,用一个三角形表示。随后把做好的数据接收器引入到画面的中央,如图4。由初始点向数据接收器发出一个初始数据请求,然后,从初始点出发找到测量的第一个点,数据收发器同时发回响应,如此继续下去,直到要测量的所有点都测好为止,最后,回到初始点。最后画面如图5。在动画的进行中,为加强动画的可视行,我特意在动画的主画面中加进了几条滑动的线条,在数据接收器的中心位置加了一个放射性动画。采用卫星接受表明了现代地籍工作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代的高端技术。

4.教学资源的组织

知识量的激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效率,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因此,“高效”就成为信息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网络课件的信息组织就显得特别重要。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相关网站,相关法规,相关论著和相关名词解释,主要是通过教学资源,辅以在线字典来完成的,相关网站收集了跟地籍管理相关的国内外,官方和民间的网站,为便于查找和管理,按照国内、国外、民间、官方进行了分类,同一类下,又按字母顺序进行排列,从而便于学生查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对于相关法规和相关论著则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排列和查找,相关法规的字段,主要包括法规名,时间,摘要,可根据法规名和时间进行模糊或精确查询,相关论著的字段,主要包括论著名,出版或发表时间,摘要,关键词,作者,出版物,可根据论著名,出版或发表时间,关键词,作者,出版物进行进行模糊或精确查询,这两个内容检索结果均显示数据库的全部内容,鼠标按住具体结果,可查看具体内容,以上部分主要放在教学资源内。对于名词解释,主要通过在线字典来解决,该数据段有名词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具体解释和图片,可按中英文名称来查找,直接显示数据库中该名词的所有内容。为便于学生在阅读具体情节时能够直接查询,在文本内容相关处进行了超连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地籍管理》教学的实施

《地籍管理》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组成,在这些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教学的最关键部分,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份量得以增加,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地挖掘学习内容,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列表1做以说明。

四、学生的评价及反馈

1.学生的评价

教学模式新颖,独特,课堂上的陈述、复述,点评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来促使我们课前抓紧时间预习,教师批改作业负责,促使我们认真对待作业,通过网上资源和上网查询来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增加了同学的感情,同时能够扬长补短,课程学习下来知识面扩展了,知识增加了,心理塌实了,但是学校上网电脑有限,有时难以完成预定目标。

2.学生提出改进的意见

a考试:考试是学生反映最为激烈的问题,平时教学采用新的模式进行,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考试仍旧采用传统的闭卷进行,强调的是学生记忆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媒体和新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板书少了,学生笔记内容少了,其规范性相对没有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严谨,仍旧采用旧的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不是很科学,而且其导向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建议一、提交论文来作为考核,二、利用电脑和网络来检验学生实际的能力。

b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虽然有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学内容不够简洁,重点不够突出,应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主要画面只需要纲领性文件,只到需要时才提供全文,教学资源应提供检索功能。

c教师网络主导应提供智能化功能:采用新的模式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作用加强了,但是由于教师不在网络上,没有办法进行联系,因此应提供一些智能化的功能,如智能答疑,主导讨论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种教学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m.加列L.J.布里格斯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10、11、12期。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

4、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

5、SuzanneHoffman,elaborationtheoryandHypermedia:istherealink?educationaltechnology,1997,1-2(37).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9

一、用足用好教材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这里所说的用足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顺序,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逐个展开,一一覆盖。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重视和位置。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把握好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矛盾等内容和世界史中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拓宽深化,给学生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由天地;对于重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在加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给以指导;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要能做到把握脉络,线条清晰;而对辅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使学生分清轻重主次。

二、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三、科学地指导学生复习

高三毕业复习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合理、科学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呢?我认为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较为合理有利。

第一阶段:复习式的新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与练习,其中《中国历史》既可按专题讲,也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总之,不能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讲述和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考查旧知识,加强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巩固。除按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还应按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力求“横中有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至五月中旬。在这一阶段中,专题复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在这里,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中国古代史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中国现代史则可划分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史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及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即可。同时,在这一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末,即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这一阶段的教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的最佳心理状态。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套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对学生加强培养对问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

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否则就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2)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设问,并作出简繁适当的回答。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目前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后者则可通过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

填空题:它的主要测试功能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把平时所学的知识根据要求准确无误地填出,并且要做到字、词书写工整、规范正确,不能出现缺字、漏字、错字、别字和前后顺序颠倒等错误。

教学与研究论文篇10

“知人论世”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要对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等方面问题进行爬梳整合与研探。“知人论世”是一种延承了两千余年的文学解读手段,发挥着勾连文本语言与时代话语,作品形象与作者情感等多维视域的独特功效,是语文文本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细细体味存在于一线教学中的“知人论世”,我们会感到一种忧思与困惑:究竟,“知人论世”在当下语文课堂中的现状是怎样的?“知人论世”在当下语文课的运用中,与史政课中的史实背景讲解,有何不同?如何提高“知人论世”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在具体运用“知人论世”过程中,是否须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此种种。

此期,我们将约请多位老师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与解读,以期通过交流与碰撞,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研讨篇】

1.管窥“知人论世”在教学中的窄化现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阅读与鉴赏”部分,有如此建议:“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这一方法运用于阅读与鉴赏之中,可帮助我们循着这些与作者密切相关的线索密码,更真切地触摸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风格的作品,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

然而,在阅读鉴赏课堂上,对“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的运用,我们常见如此情形:但凡涉及古代诗文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将文本所涉及到的诸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穷搜一番,逐一详尽地把这些内容“倒”给学生,再让学生带着这些信息到文本中去寻找能够印证时代背景的内容,这便会以对时代、对生活的解读去代替对文本的真实解读,而形成“感受谬误”。

在运用“知人论世”时,“以时代背景的共性特征去代替作者的个性表达”最具代表性。例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单就其写作的时代背景而言,势必离不开对“四・一二”反革命的史实进行钩沉介绍。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将朱自清先生身处这一时代洪流的巨大漩涡之中的心理进行探析,再将朱自清当时的矛盾彷徨、苦闷纠结的心理投射入文本之中,似乎便顺理成章地为文本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找到了原因――朱自清作为知识分子,个人在“四・一二”反革命这一特定历史事件面前苦闷彷徨、惶惑不安,产生了逃避革命、怯懦软弱、迷茫彷徨的心理等。若再联系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家庭生活来分析文本中传达的情意,那么,又会为本文罩上一层厚重的“家庭烦恼”密云。

这样一来,便将文本的审美价值弃置不顾,从而把文质兼美的散文《荷塘月色》之文本内蕴,硬生生地割裂成解剖作者面对革命的态度和勇气、处理家庭琐事的烦恼苦闷等极具时代、生活共性的普遍问题。

诚然,作家的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轨迹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在“四・一二”反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中肯定会存在妥协、彷徨、迷茫的个体;但这一定就是朱自清先生写作《荷塘月色》的真实心境吗?朱自清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唯独只能是“自己面对时代洪流而无法选择”或者是“纠结于家庭生活琐事”这唯一的生活层面的理由吗?

如果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往往就成为折射其作品主题的镜子的话,那么这一“机械的反映论”往往会陷学生的思维入定势思维的泥淖而不得自拔。这势必会消解作品中原应存在的多元的文本密码,窄化作品本身的内涵之美。

如此“知人论世”,无疑又有违“知人论世”的价值取向: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于深度研究作品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意”之时,帮助读者在文本语言品读的基础之上去揣摩作者于其文本所传达出的那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情感以及文本个性。如果“程式化”或概念化地运用“知人论世”,以固有结论去代替学生真实的思考探索过程,那么,将造成文本解读的“千文一面”,将会钳制学生探析文本的思维,封堵学生的思考空间,生硬而低效地消解“知人论世”的价值,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元解读”重新拖回到“唯一元解读”的桎梏之中。

因此,在运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时,必须审时度势,在文本内涵深度挖掘、作者个性思想品析最需要之时,将“知人论世”作为深入文本理解的梯子,才能切实发挥“知人论世”在阅读与鉴赏中的真正价值。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岳国忠)

2.客观与发散:“知人论世”实践的前提

几年前,笔者曾撰文对“知人论世”这个语文鉴赏术语,进行过一些探究。暌隔数载,再次审议这个问题时,仍有一些思惑。笔者以为,无论从何种维度审议,“知人论世”都亟待深入探求与践行。

“知人论世”是一种延承了两千余年的文学解读手段,发挥着勾连文本语言与时代话语,作品形象与作者情感等多维视域的独特功效。平心而论,科学地运用“知人论世”,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便利。那么,面对“知人论世”,我们首先该解决什么问题呢?

毋庸讳言,“客观真实”应是“知人论世”的一个重要前提。具言之,便是要求“知人论世”所涉及的材料,须要尽量复归故事的本真。当然,囿于历史遮蔽等缘由,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对“知人论世”所涉材料客观真实性的追求,只能是尽量逼近。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会给出如下材料:

“1925年秋,南下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橘子洲头,感慨万千,遂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

显然,这段材料中包含了创作时间、地点、动机等多维因素。这是一则“知人论世”典型的文本材料。然而,究竟对不对呢?通过爬梳相关资料,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有两篇极具参考意义的文章:彭道明的《叩问〈沁园春・长沙〉》(《书屋》2001年第Z1期);丁毅的《〈沁园春・长沙〉写作时间、情感趋向及其他》(《上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04期)。

“1925年初,是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回到湖南开展工作的。在共产党内,他却是用‘养病’之名离开党中央,连党的“四大’也未参加。这次回湘,公开的身份是中央候补执委,在韶山建立区分部,并赴安化参加县党部的成立大会。”(摘自“彭文”)

“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的工作受到陈独秀的充分肯定,被选进五人组成的中央局,名列陈独秀后,排第二位。以后中央文件就由陈、毛共同签署发出。然而随着两个人工作关系密切,分歧也就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对农民运动的看法上,再就是陈的家长制作风也激起的反感。”(摘自“丁文”)

笔者有理由相信,上述文句呈现在教者面前的时候,大家绝不会再认为《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简单的新诗了。换言之,前面“1925年秋,南下广州……径橘子洲头”的“知人论世”,将复杂的人事删减得过于简省。如兹,一则减损了背景材料的客观真实的信度;二则制约了背景材料的思维诱发力与发散性。

接下来,谈谈“发散性”。何谓“发散性”?笔者以为,如要运用“知人论世”,教者一定要注意审议呈现给学生的材料,是否具有发散思维的可能效益。简言之,唯有背景材料自身具有多元解读的潜力,方能让课堂拥有争议甚至争鸣的可能,否则,过分单一的背景材料,会扼杀语文的灵动。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呈现“1925年秋,南下广州……径橘子洲头”这样的材料,学生不须要调动多大的思维动能,便可以与文本内容建立起联系。或者说,从一个极端的角度而言,在未学习《沁园春・长沙》之前,学生们已然将“豪迈伟岸”的印象了然于心,而学习《沁园春・长沙》,无非成为了一种印证,而“1925年秋,南下广州……径橘子洲头”这些背景资料,只是发挥着推波助澜的功效,并未产生多少积极而颇具发散意蕴的效益。而后面所提涉的“知人论世”的材料,介入了“身份的复杂性”“思想的流变”等信息。这些,都给《沁园春・长沙》的解读与定位,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发散功能与可能。

前提的意义在于给人以方向的引示与思索。“知人论世”,当属其列!

(四川省乐至中学佘蜀强)

【案例篇】

1.适时适度关照《记承天寺夜游》背后的故事

课堂教学好比是一盘棋,如何将一盘棋下好,需要棋手具有超强的全局意识,多动脑筋,抓好时机。众所周知,课堂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这就更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瞅准时机。当下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堂的开始完成“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不管它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的衔接是否紧密,这就给人一种“例行公事”的感觉。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调整教学环节,并做到有取舍地传递给学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带领学生品读“闲人”一词的含义时,巧妙地作了恰当适时的设计引入。

师:“闲人”是什么意思?

生:课下注释是“清闲的人”。

师:那岂不就是无事可做的人了?坡真是无事可做的人吗?好,下面我们来看投影。

(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又有“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还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同学们想一想,坡“清闲”吗?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你们看他“闲”吗?

生:不闲。

师:既然他不闲,那么这里“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原来他忙的是身体,闲的是内心呀。原来他有这份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呀。

这个片段中对苏轼在黄州生活背景的适时引入,帮助学生们由表及里,理解了“闲人”其实是“有闲情雅致的人”的意思。接着这位老师又进行了大量的背景资料穿插。

师:我们读了文章,感觉到此时坡的内心的确很悠闲。你觉得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呢?(生沉默。)

师:好,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看坡被贬黄州前的一些资料。

(投影显示苏轼生平,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并解释意思。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你觉得坡的内心深处想做这样一个白天忙种田、晚上欣赏风景的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吗?

生:不愿意。但也没办法。

师:的确如此,坡何尝想做闲人,他又何尝不想当官在朝中做事,实现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呢?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出示投影:一声“闲人”,多少_____;一声“闲人”,多少_____。)

生: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

生: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

生:一声“闲人”,多少苦闷;一声“闲人”,多少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