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快乐教育论文十篇快乐教育论文十篇

快乐教育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29:26

快乐教育论文篇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

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快乐体育思想的引进,给我国体育教学带来了极大地启示,同时也引发了体育教育体系的全面变革。在体育教学中,以实践和情感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融洽得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真谛,最终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快乐体育教学被不断运用体育教育中,它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是大学生在整个人生中的最后一段体育课,应该与社会体育接轨,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课虽结束了,但不应是体育的终结,而应是体育的新起点。

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体育教育模式的最大不足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包括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运动感受感知能力、主观能动性和自控能力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快乐,快乐体育的新型体育教育模式的实施势在必行。由于快乐和成功都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范畴,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从体育教学中的收获与体验上的,因此快乐体育很注重让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从事学习和运动,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它在内容上做到多种选择,在方法上灵活多样,在现实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乐体育从出现至今经历了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它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教学模式,并在素质教育和教改的浪潮中继续向前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快乐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提高,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快乐体育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这种三段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相悖。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格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创建顺应时展要求的新型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学校体育教育目前停留在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快乐体育必须要走进课堂,而且还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下去。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性的培养,以及学生亲身实践都对快乐体育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快乐体育教育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持续性。

快乐教育论文篇2

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让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的重要实践。做好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心愿。但将快乐体育理念渗透到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困难:

1.1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提倡与落实了一段时间,但是,中考与高考、研究生考试这样的重大考试仍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学界影响力,只关注学校的科学文化人才培养,将更多的教育精力放在了文化课教学中。在大学校园中,学校关注科研活动,关注学生的英语证书考取,关注学生的各项技能比赛,忽视了体育教学。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学观不科学,影响了快乐体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

1.2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

大学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也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体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与体育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快乐体育观念落实的价值。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快乐体育教学,给当代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体育教师队伍中,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没有认识到教学模式更新的重要性。这些教师认为,只要他们组织学生开展运动,在体育课堂中活动起来,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标,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不能在创新型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也不能站在学生需求的角度去思考与设计教学活动。因此,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促进快乐体育理念落实的重点。

1.3学生体育意识的限制

快乐体育教学能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学生具有科学的体育学习观念,就会给教师更多的建议,说出自己更多的需求,配合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活动。但是,当代大学生没有科学的体育学习意识,对于他们来讲,自由活动就是最快乐的体育学习形式。学生没有想从体育学习中获取快乐,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活动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快乐化。

2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渗透的方法

2.1加强体育教学结构的快乐化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简单,过于强调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活动,再讲解教材内容,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活动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将快乐体育理念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就要对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利用学校的体育学习资源展示自己的优势,对学习任务加以创造,高效完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对竞技运动的技术难度进行适当地降低,通过简化体育运动的规则促进体育课堂结构的优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才会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快乐感。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接力学习时,教师让学生先做一个田径类的游戏去热身,像贴人这种追逐性的游戏都是较好的选择。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接力学习。不同国家间谍送情报的情境很适合接力教学,让学生通过想象认识到自己接力表现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自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体育学习的快乐感。

2.2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改革

将快乐体育理念落实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快乐。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的乐教,其次需要学生的乐学。教师将一些趣味性的体育学习内容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促进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选择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手段以及组织体育教学语言的时候,教师都要考虑到趣味性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体育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自行车、滑板与羽毛球这些生活化的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让具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获得体育学习成就感,其它学生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学科的魅力,积极快乐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示范反面体育技术动作来加大体育课堂中的诙谐度,实现快乐体育教学。

2.3加强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

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快乐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快乐元素。要将快乐体育理念成功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上的变化,杜绝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心理素质以及不同体育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与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可以超越自我,那学生的快乐感会油然而生。像在引导学生进行长跑练习时,教师让女生跑800米,以坚持跑完为目标进行训练。对于男生,教师要求他们跑1000到1500米,在这中间分组,考虑男生的身体差异,但要通过计时竞争的方式开展训练,满足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不同期待,提高体育学习的快乐感。

3结语

快乐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本体论;快乐体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17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快乐体育的根本就在于承认并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调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文章从体育本体论出发追溯了体育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相关思考。

1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快乐体育是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研究和实施对象。随着教育改革与体育本体论在高校的深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得到高校的认可。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主角的身份,将学生从不懂世事培养成专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都是学生应掌握的一种技能,因此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知识的传授、实践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大高校的关注,高校开始对其体育教学内容、形式进行改革。快乐体育理念成为高校发展的一种基本理念,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明显凸显出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体育对于学生、对于社会的影响也不断提高。

2快乐体育是人本教学的本质

人本教学提倡在教学中关怀人这一本体,体育的本质归根到底还是人本教育,需要对人加以关怀。体育具有多重功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强意志都是其重要功能。通过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学生能够提高自我素质,更早的适应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功能的理解也不断深入,体育理论不断丰富,快乐体育深化了对体育基本理论的理解,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还包括心理上的教育,文化上的教育,体现了其文体不分家的本质。基于快乐体育,才能让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才能通过体育升华人才品质。在传统的教学中,体育本体论未得到挖掘,快乐体育也未能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始终以完成课堂技能教学与完成期末考核为主,并且考核内容单一,这使得体育的发展偏离了本体,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关注人本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基于体育本体论下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法,也符合人才的培养模式。

3快乐体育是教育的整体目标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部分,以教育为框架的体育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与德育、美育和智育相对应的整体教育,其二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数学、语文等相提并论。教育具有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应保持一致。体育既然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目标就应与其它学科保持一致,并做到共同发展。不同的是,体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体育中对于身体素质、技能的要求不可却晒,这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快乐教育强调学生本体论,强调对学生的关怀,这其中就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与基本技能完成,这与文化课以及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在那最终目标上均保持一致。快乐体育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完成体育的基本职能,还要相应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的基本教育职能在于“身体”,但快乐体育的本源要求其不仅要关注身体本身,还要适当的关注心理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才是体育本体论,也是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基本目标。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快乐体育理念的实施依然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体育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还应针对现状作出适当的调整。

4总结

体育本体论下,快乐体育思想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快乐体育的提出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引导。实践证明,快乐体育理念对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快乐体育理念,但由于对于理念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理念的深入过程中存在误区,因此导致体育的教学效率不高。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要发挥体育的积极作用就要从培养者自身出发。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探究了基于体育本体论下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在未来这一理念将更加深入的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育的趣味性,强调体育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确保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水泉,毛振明.快乐体育论的源头.体育与科学,2014,(3).

快乐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快乐体育;体育教学;实施原则

1、快乐体育的定义及其产生背景

1.1快乐体育的定义。快乐体育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或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一词的提出大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文化源头看,快乐体育无疑与原先的“自然主义教学”理论有关,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对原有体育教学的反思中,它由国外引入。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施是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体现了对当时某些僵死、被动式教学的纠正,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领会快乐体育的一些共性要素。首先,快乐体育重视运动的体验;其次,快乐体育以体验运动为契机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运动的兴趣;最后,通过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1.2快乐体育产生的背景。快乐体育萌芽于20世纪60――70年代。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快乐体育是以通过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来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目的。(1)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时代的产物。(2)人们喜欢向多样化发展,不喜欢整齐划一,喜欢符合自己的情趣和个性发展。(3)反映了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价值关系。我国学校体育传统的教育模式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重智主义教学流派。重智主义教学流派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实施成人化、公式化、刻板化的教学,为此严重压抑了青少年活泼开朗、爱玩爱动的天性和本能,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反感心理较为普遍,因此传统式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观有较大的落差和明显的错位,并对教学主体产生负面影响。

2、快乐体育的内涵

2.1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则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把学生教好;同时,它不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上的障碍,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教育影响,并对教师所教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爱好,最终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

3、快乐体育的特征

3.1快乐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2快乐体育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3.3快乐体育教学观念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是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4快乐体育教学方法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快乐体育方法的基本要素

4.1环境优化:“硬环境”美化、协调;“软环境”(人文因素)健康和谐。

4.2情感驱动:(1)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2)教师应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活动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3)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4.3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协同论的原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与学诸要素之间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与互补,以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使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得以放大、增值。协同教学要求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教法有机统一,其突出特点是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在形式上强调“学习过程自组”。

结束语

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在理解了快乐体育的涵义并且掌握了快乐体育的实施原则后,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快乐体育也为那些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快乐教育论文篇5

摘要快乐体育源于我国愉快教育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快乐体育包括得到人体健康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等的快乐。

关键词快乐体育起源优缺点

一、快乐体育的起源

快乐体育源于我国愉快教育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它最早出现在1979年第24届“全体研”东京大会上。它引入中国有将近20年时间了,是由包昌明先生在1985年首先倡导的,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我国两次召开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并由毛振明、包昌明、姜允哲在内的一些体育工作者大力倡导后,快乐体育才真正得到我国学校体育界的重视。它是在否定体质锻炼和技能学习的枯燥乏味的基础上流行起来。快乐体育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兴趣方面是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通的。但是否应使体质和技能的目标由显性转为隐性是值得讨论的。许多学校对这种新的教学思想进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推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起了的积极作用。

二、快乐体育的优缺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快乐体育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快乐的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感到快乐”就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要让孩子会运动,首先要让孩子喜欢运动。这点正是快乐体育有别与其他教学思想的根本所在。但现在,这一特点却成了快乐体育最受争议的地方,有人认为:快乐体育只强调培养学习的直接动机忽略了学习的间接动机。而我认为正因为有这一特点,快乐体育才有存在的价值。快乐体育是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而存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此,快乐体育也强调间接兴趣的培养,即:“终身体育”。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中往往大家很难把握好这一点。怎样做才能把快乐体育的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呢?我认为应多从理论课入手,尽可能的建立一套快乐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

快乐体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因此,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注重“主动学习,愉快发展”。

(三)循序渐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快乐体育并没有违背体育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它有着“具有一个享受运动--挑战学习--创造改进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是给学生一个现有水平上充分享受运动乐趣的时间,即不是一开始就学新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复习,而是提出在现有水平上自我创新的要求。重视学习过程中创造和改进学习技术,由于学生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开始学习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每个孩子自己决定进度的,所以有利于解决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学生通过确立目标,自我观察,互相观察分析,自己归纳去认识与把握学习的全过程,理解已学会的技术与新学技术的联系,以及自己的身体与运动技能和新学技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身心协调发展

从快乐体育的发展轨迹来看,他最初是反对“身心二元论”的产物,强调从人的情感入手,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仔细剖析“快乐体育”这四个字,可以发现其重心还是在“体育”上,“快乐”是体育的强调部分。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体育老师走了极端要么只重生理,不重心理,要么只重心理,不重生理。出现偏差的原因就在于基层体育工作者对于快乐体育的课的内容选择上把握不准,简单的认为快乐体育就是单纯地加入游戏,或减少原来普通课的内容和强度。要学生心理健康,“快乐”做到了。要学生生理健康,“体育”做到了,而要把“快乐体育”放在一起,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五)重快乐体育,轻健康第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的一些学校体育研究者、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面临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没能及时有利地借助“健康第一”这把尚方宝剑,推动学校体育不断发展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却被“健康第一”捆住了手脚,“快乐体育”似乎成了体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了教材编写与改革的中心与主题。更有甚者,误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现象。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转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它所追求的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情境。在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不论教材等条件,盲目“引导”学生“一乐了之”,忽视学生主动寻找乐趣的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予以修正。

参考文献:

[1]赵立.浅论技能学习、新学习理论与快乐体育[J].体育教学.2002.1.

[2]毛振明.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学习指导形态[J].学校体育.1985.6.

快乐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快乐教学法;小学教育;小学语文;实践运用

小学语文是小学基础文化课的核心,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只有打好语文基础才更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独立阅读,了解文学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很多教师没有针对时代变化、现代教育发展,调整教学策略,仍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中,教学活动开展中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体验不到语文学习乐趣,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快乐教学法的特征

快乐教学法是一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小学生思维尚未成熟,精神集中时间简短,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效果差。快乐教学法中并不是进行单纯知识灌输、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开展游戏、表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乐趣。快乐教学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且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获得的教学收益高。快乐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基于学生视角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职能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了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紧张感和乏味感,正确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下获得的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能体验到不同以往的学习乐趣。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应试教育理念仍比较严重。从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学习效率低下,知识面局限于课堂。这和教学模式有着直接关系,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教育仍保持着教师将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缺乏互动,忽视学生个体感受。而学生则很少提出自己的疑问,多选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违背了小学生认知规律,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进步。且枯燥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非常不牢靠,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这已违背了素质教育初衷。新改革要求,要明确小学语文教育地位,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很显然快乐教学法十分适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运用。

三、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快乐教学法具有明显教学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快乐教学法,基于快乐教学法构建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法理论依据是:期盼理论、需求理论、激励理论、合作理论,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策划、决策、实施、成果展示、评估等几大步骤。策划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语文教学特点,做课前准备工作,准备教学器材、设备、材料,设计教学流程,明确活动开展方案。教学流程及方案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活动开展。若活动流程存在问题,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确保课程参与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具体设计可选择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遵循循循渐进原则,基于小学生心里及认知条件来设计。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内容跳跃性大,过于难以理解,便会影响学生信心,造成后续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决策阶段要进行教学任务布置,学生分组等工作。分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效率高,学生积极性大,易产生学习动力。但必须保障分组科学性,若分组存在问题必然对教学造成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分组时应将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使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实施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活动,自主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情景教学模式就十分适合于阅读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再现文章情景,进行情景小表演,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指导,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成功展示阶段,教师要组织每一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就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情况、学习质量,便可对提问最多的难点进行总结和解答,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知识。评价阶段是教学效益确认阶段,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评价时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结合学生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最终评价。评价后,要对评价信息进行利用,分析学生差异,了解教学不足,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基础好的学生强化基础,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保障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消息及完整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人文精神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并不高,普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想要转变教学现状,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快乐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着很大帮助,积极应用快乐教学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快乐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快乐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G623.2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快乐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快乐教育的模式,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和讨论活动中去。

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任务分配不够合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往往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在活动中,缺乏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只需要跟着教师走,但是其思维活动却停留在被动安排的状态之中,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推行高效的教学问题设计导入,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调节课堂教育的节奏,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语文知识中问题的解答不止一个面,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克服传统思维活动中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采用快乐教学理念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分配任务进行高效学习。在学习目标明确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展开学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思维碰撞的乐趣。并且在质疑与反思中,加深对于课文主旨和生字词的理解,在学到型的课程学习活动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学生更容易拥有语文能力提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快方逃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一)贯彻快乐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讨论培养思维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流程。采用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质疑来展开自我攻关,自己动手,找出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归纳文段中的“字”、“词”、“句”的使用手法,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快乐教育理念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活性,鼓励学生以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学习活动中去,显著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为了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发现生僻的字词,并且可以自行采取查阅工具书的方式,了解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明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快乐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应该采取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在小组交流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学生自行发言,对小组交流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报。积极培养学生“讨论习”的基本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贯彻快乐教育的理念,教师应该以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文中的背景资料,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通过描写作者在异乡赏月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抒发了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逐步实现记忆诗文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和绘画比赛,为学生提供剪裁用的工具模型和图纸、水彩笔,让学生根据四句诗中表现的内容重现场景。学生可以使用绘画的方式,使用记录纸和水彩笔将诗人依靠床边,抬头望月思念故乡的场景画出来。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布置在教师的区角位置。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比赛,根据月亮初一、初八、十五的不同形状,进行剪纸比赛,并且比较学生剪纸作品中的月亮大小和形状与月相变化的程度,看谁的剪纸作品表现出的月相变化更加准确。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完成教学计划,还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学到最快和最好。

(三)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快乐探究,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组织和参与语文学习与讨论的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友好配合,并且对没有交流的学生进行约谈,帮助学生排解羞于讨论的情绪。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如果与他人产生了矛盾,教师应该及时地介入并且给予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矛盾,创造轻松愉快的小组学习环境。并且在目标教学中互相帮助。按照分四个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黑板板书的生僻字词进行读音标记和解释意思,在竞赛中看哪一个小组成员标注的最全面,并且对完成程度高的小组成员提出表扬。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学习方法的引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行快乐教学法,重点是要体现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切实深化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努力思考问题。语文中古文篇章、名家小说作品、优秀散文,对一个民族的品格塑造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适度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教学工作。在小组探究中,各个成员学习的目标明确,在合作活动中学生努力探疑解惑做好自己的一份任务。在小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积极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课堂学习中,对于语文课本中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其他同学讨论,追本穷源及时地解答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组形式的不同安排,按小组进行分析和探讨,根据每一个人对于语文知识中课文内容掌握的进度不同,展开因势利导的教学活动,设置符合具体教学环境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

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的运用之下,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质可以得到升华,由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每个单元的阅读导语,一般会紧紧围绕着单元中的内容和课文的主体展开。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对文章主旨思想和作者生存的时代以及文章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介绍。

以鲁迅的《落花生》课堂教学为例: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且主要讨论生活中对于花生这种常见食物的认识和了解。

其目的是勾起学生思维的活性,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分享在家庭中一起煮花生、吃花生的快乐经历,增强对于课文内容学习的期待感。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及时复习,从而加强对于本节课程知识的记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要当天消化,要先复习之后再做练习题。复习工作必须要经常进行,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将所教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并且形成复习表格,让学生按照表格中列出的大项进行复习,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复习的纲要文件,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效率。在课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识生僻字与写生僻字。学校在针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多音字”、“近义词”的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衔接,对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一定的好处。采用ppt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观看花生种子、植物茎叶和果实的图片照片,并且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农用工具,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花生完整的生长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花生的喜爱。展示农民伯伯劳作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意识。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记忆效果也更好。

四、结束语

在快乐教育理念下开展课程教育工作,教师应该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学习活动中感到快乐。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活泼有趣。这种p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天性,符合小学生比学赶帮的心理特点,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启发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与本堂课的教学主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讨课文中的主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梦游,朱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17-19.Doi:10.3969.

[2]孟祥郓.赏识与快乐教育--构建有爱快乐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探析[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12):8-8.

[3]纪莲英,王忧民.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快乐教学法[J].读与写(上,下旬),2014,(24):96-96.

快乐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个性

[中图分类号]G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26-02

进入21世纪后,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一代人才成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现阶段学校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就是体育教育,这就对体育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乐于上体育课。将快乐体育思想引进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给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观发生根本转变带来了全新气息和有益启示,也引起了体育教法体系的全面变革。快乐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

1快乐体育的含义

快乐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参与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发展,并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它强调要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整个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态度的多重目的。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教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快乐?教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以得到身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它强调要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态度的多重目的。为此,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溢着学习、练习、锻炼的情趣,让学生获得身心的满足,使学生在快乐地参加和享受运动的同时,达到强体之功效,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1.1快乐体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针对学生厌学现象,教育界出现了愉快教学、趣味教学、寓教于乐的主张和做法。受到这些教育思潮的影响,一些体育工作者提出了“趣味教学”、“情景教学”、“男拳女舞”、“音乐进课堂”等主张,并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验。这些主张虽然说法不一,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寓教于乐”的思想。就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快乐体育由日本传入我国。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快乐体育逐渐对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产生影响。快乐体育在教学论上,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与性格发展的过程。在体育论上,它是以主客体统一论为基础,即认为运动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自身,人要通过体育活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推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动力也来自人本身。

1.2快乐体育的目标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通过体验运动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自主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快乐体育教学内涵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在体育理论上,是以主客统一论为依据。快乐体育既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也建立在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概括如下:

第一,把体育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要求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基础上,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牵制学生被动地学习和锻炼。

第二,把体育学习活动中内在的乐趣和丰富的情感视为学习的内容与追求的目标,教与学有机地联系,学与用紧密地结合,把成功教育和终身体育融为一体。

第三,能将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学习行为自主、自为,显现创造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人的地位明显确立起来,教学中教师不满堂灌,学生学习中不被牵着鼻子走。

第四,个性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不会围绕着教师转,不受一声哨子一个刺激,作出一个反应,完成一个动作,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和主动发展的空间。

第五,人际关系和谐,个体社会化进程得到明显体现,教学中通过快乐体育的活动过程,师生同乐、和谐教学,增进师生情感。

第六,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保持良好情绪,并能不断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成功中体验快乐,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接受教学和掌握知识技能。

3快乐体育教学认识和应用的误区

3.1对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歪曲了快乐体育的真正内涵,认为快乐等同于一种玩乐,将体育教学等同于一种娱乐,只要学生能够体会到快乐,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将学习者的心理承受推崇到了极致,将体育教学等同于玩耍,降低了体育教学的地位。更有甚者把教学组织放得太开,一节体育课从开始“玩”到结束,忽视组织纪律的培养。

3.2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不统一

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教学气氛,但是以乐激趣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良方和途径,这里存在着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问题,即在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盲目引导学生一了了之,忽视学生寻找乐趣的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3缺乏对快乐体育教学模式适用对象的界定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主要对某一类教材或某一个年龄段的。快乐体育对教学班的人数及场地条件要求较高。强调学生自助自律学习锻炼,其中包括自定目标、自定步骤、自定计划等。由于我国体育教师比例偏少,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就很难根据学生个体要求进行指导。

3.4对系统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在快乐体育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而且强调学生的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更快更好地系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探索的时间增加,因而延长了技术教学的时间。

4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果教学环境布置的整洁、新颖、美观,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练习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根据视觉错觉的心理过程,对场地器材做适当的布置,可以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增强练习的信心。相反。教学环境不佳,对学生的兴趣、情感、信心、意志、运动能力及心理状态会产生严重影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遭到破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感到别扭,不顺心、怕高、怕难、怕危险,大脑皮层很易发生抑制状态,适宜的兴趣很难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师生共同动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场地设置上、教材方法的安排上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并以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4.2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个需要教育的对象,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死板、被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中学生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目标,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计划制订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学习的目标。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越大,其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就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同时,教师还应重视自身的情感表达,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为师生间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并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获取好的教学效果。

4.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双向信息交流。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及活泼生动的形象来教育、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体育教学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向学生传授知识。快乐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涉及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无论是知识技能教授、品德教育,还是身体锻炼,都只有在师生之间具有和谐关系的条件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与学生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并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互相教学,创设既有竞争又有协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和谐。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总之,教育的对象是人,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体育教育更应洋溢人性的光辉,应该是充满自由、和谐、关爱的教育。这就要求在快乐体育实践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5.2建议

第一,“快乐体育”注重个性的培养,由以教师为主的群体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个体教育。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素养,使之能够充分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不是一劳永逸的道理。可以认为学校体育中的“快乐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过程。

第三,“快乐体育”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个体,要想激发每个人的学习欲望,必须了解每个学生怎样认识运动的魅力,追求什么样的满足,具有什么样的享受运动的能力等。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要与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相适应,并且有一定的伸缩性。使学生在自己能力水平上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和喜悦,并在快乐的体验中,确定出更高的奋斗目标,树立客观目标的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快乐体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石峰.浅析快乐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1):63-64.

[2]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程新年,张翼.对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7).

快乐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王艮泰州学派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06-01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明代泰州东淘(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我国明朝中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平民教育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他既继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一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提出了“乐学”的教育方法,对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有着极大的启示。

1“乐学”的实质

王艮在《乐学歌》中说:“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知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他认为人心本是快乐的,只是由于私欲的萌生而产生变化。而通过学习,可以消除私欲,恢复快乐。因此学习是一种追求身心快乐的活动。在他的眼里,学习是为了取得人的快乐的本质要求。在他眼里,“天下之学,唯有圣人之学好学,不费些子气力,有无边快乐。若费些子气力,便不是圣人之学,便不乐。”学习要学得快乐,没有快乐的“费力”的学习不是“圣人之学”。因此,我们在慨叹学生不好好学习,不愿吃苦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是什么磨去了孩子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什么让他们丢失了那寻求知识的快乐的心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们重新找到那份学习的快乐呢?

2“乐学”方法

王艮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追求满足人性快乐。单纯地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利用某种媒介简单娱乐学生的视听等不是真正的“乐学”。真正的乐学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怀着兴趣――快乐情绪来进行学习,达到身心的满足。

2.1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王艮先生的学生中,有如徐樾这样的官僚士大夫,但更多的是布衣平民。要向缺乏文化知识的平民百姓传授艰深的孔孟儒学是很艰难的事,王艮就采用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方法,将孔孟儒学改为通俗儒学、平民儒学,他称其为“百姓日用之学”。于是他的学说得以迅速传播,遍布山林。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将学生的思考能力等同于自己的思考能力,不从学生角度思考,人为地在学生面前设置学问的高墙,日积月累,学生的挫折感愈深,对知识的兴趣就被这一座座高山重重阻挡,难见天日。比如古诗古文的学习,教师通常的要求是读、背、默。不顾学生能力,在学生没有读懂文意的情况下就要求分析人物或主题,在学生无法和古人相接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说出情感或鉴赏诗句。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荡然无存了;如果一开始让学生用说故事的方法讲古文,用找景物画图画的方法理解诗歌,学生就会觉得那是在游戏,诗歌中充满了美丽的景物,古文中有无数动人的故事,将门槛放低,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法,学生就会快乐的循着教师铺设的梯子在不经意中登到能力的顶端。

2.2教法多变,不拘性灵

王艮先生对学生喜欢运用多种方法,这对我们教学很有好处。如:善用譬喻讲道理。他教育学生要全面看问题,就说“论道理,若只见得一边,虽不可不谓之道,然非全体也。譬之一树,有见根未见枝叶者,有见枝叶未见花实者,有见枝叶花实却未见根者。须是见得一株全树始得。”用一棵树设喻,道理简单明了。同样在课堂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解释清楚,以身边的人或事做注,能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如《醉翁亭记》为了让学生体会宴酣之乐中的与民同乐的可贵,笔者设置了一个场景的比较:同学郊游宴饮和市长请你郊外宴饮。再将后者与太守宴饮比较,学生通过比较深刻体会到太守的亲民思想和民本思想,文章的核心“乐”便在引导启发诱导中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其乐融融。

2.3化死为活,学以致用

对于学问,王艮先生主张多实践,反对读死书。他认为学习者如果能“握其机”把握住关键,何必再去“窥陈编”看书?

快乐教育论文篇10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人格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为人格的活动提供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它源自人的生物本能和欲望。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知觉不到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个体在与现实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是个体可意识到的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帮助“本我”的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顺从“超我”的要求,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进行协调工作。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而形成的部分,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对自己的行为起监督、批判及管束作用,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由此可见,人的行为都是从继承来的动物本能和生物驱动中产生的,都是追求本我实现的过程,自我和超我仅仅是试图解决个人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3]。因此人的天性可以说就是按“快乐原则”行事,就是追求快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诲人不倦”、“乐以忘忧”的快乐人。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总共出现过三十多个“乐”字,却没有出现过一个“苦”字。实际上,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英国伦理学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为说,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要减少人们的痛苦,增加人们的快乐。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的快乐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4]。可想而知,如果学习中缺少快乐,学习者就不会真正地热爱学习,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正说明了学习中快乐的必要性。因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只感觉到“苦”,就和“本我”所遵循的“快乐原则”不相符合,所以“本我”就会潜意识地排斥学习。如果这种状态下的“本我”没有被理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道德的“超我”所劝服,那么在实际学习情景中学生就会厌恶学习、逃避学习。因此,甚至有学者认为,厌学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当前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存在的问题[5]。

格式塔心理学的启示

有研究指出,厌学者在学习认识上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胸无大志,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精神空虚,萎靡不振;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态度马虎,敷衍了事,少学为好,不学为妙;在学习情感上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学习时心情郁闷,体会不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在学习意志上表现为缺乏毅力,没有恒心;在学习行为上表现为不遵守学习纪律,迟到、旷课,即使上课也无心听讲,浪费时光[6]。那么,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心理?心理学中重要理论流派之一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启示是:缺乏乐学环境是学习中快乐缺失的外在成因。“格式塔”(Gestalt)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据此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B)等于人(p)和环境(e)的函数,即B=f(p,e),人的行为是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所致。在自然科学中,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在社会科学中,环境是指活动得以进行的客观条件和周围状况[7]。教育视角下的学习环境,指的是学习活动发生和进行的外部世界或条件的总和[8]。具体而言,学习环境包括由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及其所形成的氛围[9-10]。综合一些学者的论述,在社会层面,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现代社会价值导向不力,社会急功近利、一日暴富的心态日益盛行,因就业中的“走捷径”、“拼爹”而产生的新的“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11-12]。在学校层面,则有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教学设备落后,考试制度不完善,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缺失等因素[13-14]。在家庭层面,有许多家长在子女上了大学后就“功成身退”,很少再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事实上,家庭教育具有终生性,家庭教育与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5]。由于家庭教育、指导和监督的缺位,部分自控力差又没有远大学习目标的大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游玩、上网、恋爱、吃穿等事情上,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失调理论的启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能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但更要重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同志曾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6]因此,个人原因是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因,是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因此,在孔子眼中,学习就是快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学问就是快乐。然而,为什么有些大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快乐特质呢?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也许对我们有所启示。当今的大学生,多数在18~2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心理学中所谓的“第二次诞生期”,也是所谓的“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因此称之为“狂风暴雨”期[17]。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的认知尚不成熟,极易因为外界的一些因素出现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按照元认知理论,如果某些因素导致个体对某项活动产生认知失调,就会厌倦、逃避该项活动。因此,从内在成因而言,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活动的认知出现失调,认识不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实际上,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快乐,正如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所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该停止。这句话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18]但众所周知,如今“中国特色”教育的主旋律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为了一切学生的分数,为了学生的一切分数”。高考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进行。大学教育,主要为了学生能顺利就业。“人为什么要学习”、“人应该如何学习”、“人应该学习什么”等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教育者很少去思考。“此时,教育遵循的法则不是‘生命的诗意存在’,而是政治化的要求和市场化的‘产销对路’。受教育不是为了享受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而是为了‘考试、分数、大学、工作’。”[19]如此一来,导致学生普遍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学习”、“人应该如何学习”及“人应该学习什么”,却认为学习是一种功利性的工具,甚至是一种“苦”差事。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种倡导“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代表人物主要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它认为“在教育中应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反对心理学中的人性兽化论和机械论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对社会的进步有意义的问题。”[20]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教育与教学过程应是促使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的过程。一句话,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然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大学里,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谈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然而,我们的这种改革,没有从本质的东西上探究到底应该怎么去改革。其实,现在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地面向‘人’,我提过这么一个观点,就是说,虽然我们也讲‘以人为本’,但是我们的教育甚至没有真正对学生开放。”[21]这值得高等教育界深思。那么,教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一位老教育家的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他说对孩子要坚持六个‘解放’,即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去干;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看;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自己去说;解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干他们自己喜欢干的事情。[22]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来说,就是要主张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观,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都有自发追求满足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即人的价值的实现和自我的实现。”[23]因此,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有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