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监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3:35

环保监测培训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发展;技术培训;培训教师

随着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可见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而多参加技术培训就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发展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人才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相关部门未能认识到环境监测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误认为是先进设备采购,致使监测人才的技能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某些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人才短缺的现状缺乏合理认知,认为学历高、职称高的监测人才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唯一方法,忽略了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利于监测人才的后期成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的评估标准缺乏公正性,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技能创新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在监测人才的招聘上,监测机构应该分清主次,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具有发展潜能且可长期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一切流于形式。具体应体现在面试与笔试独立进行上,不能把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以提升人才的选拔标准。另外监测人才的培训方法不合理,培训过于形式化,达不到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理念的培训目标,培训效率低下。还要重视检测人才的日常工作,一切问题都来自实践,实际工作是检验监测水平的标准,重培训轻实践的结果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导致培训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二、基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从我国环保事业对监测技术的要求上分析,技术监测培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师资的分布区域不均匀、培训人员的任用不严格及培训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培训成果。为确保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首要工作是培训教师的选拔,因为培训教师关系到培训的最终成果,只有师资队伍过硬才能保证后续的各项工作。针对我国目前的师资状况,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部级或省级师资队伍,同时增加培训教师数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组建不同特色的师资队伍,各地政府不同师资机构相互关联,最终构成培训师资库。构建师资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掌握各地培训队伍的相关动态,使不同地域的培训工作协调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严格规范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外,还要鼓励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加入队伍之中。

(二)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健全的培训师资机制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做好培训教师的调动工作,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等。具体内容为做好详尽的培训教师调用计划,对教师授课任务早通知、早准备,以避免因为培训教师不足或时间冲突而导致无授课人员的状况;在教师的评估考核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估奖励制度,通过学员抽查反馈、跟班听课等方式监督教师的工作状态,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培训水平得到有效保证。还要定期开展全国优秀培训专家的评选活动,对在培训岗位任劳任怨的工作者给予晋升或薪资奖励,以此激励广大培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全国师资培训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教学标准统一化。从各区域质量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来看,不同区域或同区域不同教师的培训标准不同,最终的授课成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高的培训目标,实现对培训各环节的动态掌控,教学标准的统一化十分必要。根据各领域人才的培训需求,主管机构要对重点课程内容及主要授课方法进行划分,如背景分析、重点解读、技术实践、分组讨论、技能创新等环节,并且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内容丰富、比例均衡。并且对培训教师的课件提前审核,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确保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规定标准内顺利进行,提升授课效率。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培训教师打造成培训专家,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技术、教学两大难题。培训专家不仅要十分精通监测技术,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培训队伍专家化,可以培训出多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是环境监测事业的重点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可以从知识理论与授课方法上着手,提升培训教师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广大培训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的创新。同时国家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培训队伍进行教学水平的切磋,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更高发展。

三、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最终成果,而今的监测人才技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基于人才发展上的环境监测培训策略十分关键,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与教学标准的统一化是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它后续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如教材的编订、培训基地的建设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会成为我国提升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环保监测培训篇2

根据《关于加快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核心应用软件部署工作的通知》(环函[**]17号)精神,为确保我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与环保部顺利联网、数据稳定连贯传输,推进污染源监控中心的全面应用,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各级监控中心安装部署由环保部组织开发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重点污染源基础数据库系统”和“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系统”三个污染源监控中心核心应用软件(以下简称“三大核心软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软件的安装部署工作

三大核心软件是按照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工作安排,由环保部组织开发的应用于各级污染源监控中心的基础核心应用软件。软件遵循《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和《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HJ/t352-**)》等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开发,已通过了第三方专业评测和专家鉴定。环保部统一组织全国分省集中培训及安装部署,免费下发各级环保部门使用,并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展对各省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联网情况的考核通报。我局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和国家要求,研究确定在全省各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全面安装部署三大核心软件。各地应按照环保部和省局的统一安排,做好软件安装部署工作,实现《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规范》中要求的各项功能,确保与国家污染源监控中心的顺利联网,并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向国家直传实时监测数据的要求。

二、软件培训

环保部统筹安排分省集中培训,软件开发服务单位向各省提供集中培训所需的技术服务人员、系统介质光盘、技术资料等,集中培训由各省负责组织。

(一)培训目标:确保受培训人员熟悉软件安装部署、软件操作使用、省市联网上报等,并可以自行进行软件安装部署及使用。每个单位培养数据库管理员和软件维护人员各1名,以便承担本地的维护管理和培训任务。

(二)培训时间:6月8-11日,6月7日下午报到。

(三)培训地点:**,具体报到地点另行通知。

(四)培训内容:

1.对软件日常操作使用人员进行软件功能模块使用、日常操作、监控响应等工作性培训;

2对系统维护管理员进行安装部署、系统维护、联网调试等技术性培训。

(五)培训对象:熟悉环境监察执法业务及信息技术管理的具体工作人员。其中环境监察部门人员要求熟悉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申报和投诉受理、监督执法业务工作;信息技术人员要求熟悉环保系统内外网环境、联网通讯、网络软硬件、软件安装部署及实际操作等工作。经过培训的人员要能承担本地的系统部署技术维护和软件日常操作使用的教员工作。

各地参加培训人员为3人,不足或超过3人均需提前向省局申请。

(六)有关要求:

1.各地应尽快确定培训人员,填写附件四《软件培训回执》并于6月2日前报省局。不需要进行食宿安排的请在回执中注明。

2.培训期间将进行严格考勤,培训结束进行结业考核,考核结果通报全省并报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备案。

3.参加培训人员食宿费用自理。

三、软件安装部署

按照环保部与软件开发单位签订的合同,集中培训结束后,软件开发服务单位立即开始我省的一省两市(省级、**、**)软件系统安装、部署服务。其他地区的软件安装、部署由各地环保部门自己完成,软件开发单位提供远程技术服务。各地软件平台安装部署工作应于**年6月底前完成。为顺利完成软件平台的安装部署,各地需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对照附件一《核心应用软件安装部署说明》对辖区污染源监控中心、污染源在线监测现场端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是否符合软件安装部署条件进行核查,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立即进行整改。

2.由软件开发单位直接进行安装部署的**、**两市需填写附件二《软件安装部署环境调查表》,并于6月2日前报省局。

环保监测培训篇3

[关键词]水质监测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77-01

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了适时了解区域各类水体的水质现状,掌握水质变化规律,查清水质污染的原因,为水环境保护以及水污染防治立法、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源限期治理以及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保障水环境安全。环保系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质监测对象也从最初的少量河流、湖库、饮用水源地的抽查监测,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所有重要地表水体和所有城市全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例行监测。这些水质监测工作,为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服务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水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水中有机污染物监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我国诸多水系以及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并且水监测方面的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也对这个结果达成认可。但是,在我国的水质监测指标中,并没有将有机污染物作为一个明确的监测指标,因此,对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我们就不能进行很好的监测,从而没有办法掌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具体数据,也就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对我国总体控制水环境监测目标的实施造成直接的影响。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世界诸多国家都非常的重视,比如:在德国就会对水中的72种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我国新闻媒体不久前报道多地养殖场和药厂大量使用和排放抗生素,造成当地水体抗生素污染严重,给当地居民身体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对于水体中存在的抗生素的污染问题,我国的监测机制并没有涉及到。

1.2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当前在国际上,会将流域作为单元来划分水资源的管理,我国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了区域、点源监测向流域单元监测的转变。但是,由于长久以来,都是各自对自己负责的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分化较为严重,每个区域之间都会将自身的利益作为重点,因此,就不能进行全面的统筹和管理。虽然,表面上实现了流域管理,但是,从根本上,还没有真正的实现区域与流域管理的有效结合。要想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测,就需要各个区域和流域相互配合,并且在各尽职责的前提下,相互协调和合作,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全面合理的水环境监测体系。

1.3现行水质监测项目不能全面反映水环境状况

当前我国的水质监测,主要将营养物、无机物、微生物以及重金属离子作为水质参数,一直以来所沿用的测量水质污染物浓度的方法有生物方法、仪器和化学分析法等,用这种方法所得出来的参数,只能描述出水质,而不能真正的将水质所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水质监测项目和水的环境状况不符合,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1)水环境监测项目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经常会出现重复监测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水源的现象;(2)水质里面的有害参数可以通过漏测来体现出来,而一直没有增加有机污染指标,从而加重了各个支流水系的有机污染程度。各个湖泊、河流都有不同的污染源,并且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都不一样。如果运用相同的参数来对水质的好坏进行衡量,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污染源来选择监测对象。

2、水质环境监测对策

2.1制定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保障水质监测科学发展

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是保障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当前,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尽快制定出满足未来较长时间发展需要的科学先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同时,制定出满足未来5-10年需要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规划、环境监测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水质监测实施方案,明确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从而保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循序渐进地科学发展。

2.2健全三级监测机构实施网络化分级监测与管理

首先,在建立健全县市级监测站,或以地州分站或派出站的形式,分片区成立网络分站,从而形成比较健全的环境质量监测n-级网络体系,依法保证网络运行经费;其次,将监测水体按重要性分为国控、省控、市控三类,分别制定不同的监测技术方案和要求,分层次开展水质例行监测,使水质常规监测任务逐步向县市级监测站转移,从而使地州级监测站从繁重的常规监测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作用。

2.3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监测队伍技术水平

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是限制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加强技术培训。一是适当提高全系统人才引进的门槛,保证引进高素质对口专业人才,为监测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大力加强监测技术培训,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技术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并开展针对落后地区的专门培训、定期培训和轮训,强调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培训并重,从而使整个监测队伍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4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水质监测质量

各级监测站,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大力加强并规范地开展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Qa/QC)工作,实施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尤其加强水样采集和前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审核,将质量管理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减少不合理数据现象。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环保部实施“环境监测质量行动三年计划”,采取各种质量控制形式,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质量。

2.5加强综合分析和技术交流合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出台“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规定”或“环境质量报告编制技术要求”,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做出原则性规定,指导各级监测站开展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并定期开展环境质量报告评比活动,提高基层监测站开展综合分析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重视和加强与水利、地矿、城建等部门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及基础信息共享,从而促进环保系统自身监测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环境监测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水环境监测体系,早日实现我国水环境监测的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朱海荣.浅论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J].山东水利,2008(09).

环保监测培训篇4

关键词:公路施工;环境监理;环保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监理是指在业主的委托和授权下,环境监理单位遵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以及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业主订立环境保护责任合同,然后对工程实施环境监视、监督。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路建设的环保管理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倾向,即重视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时的环保验收,轻视施工阶段的生态环境监控。为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于2002年开始在13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开展环境监理试点。试点工作证明,环境监理是公路建设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有效机制。

一、公路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内容

环境监理人员应了解工程项目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熟悉环境敏感点以及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措施。项目开工前,环境监理人员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按设计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有关要求制定了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查合格后方可同意工程开工。

环境监理人员在巡视、旁站中,应随时检查施工单位制订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的内容主要有:是否落实了施工环境保护责任人;是否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环保教育;施工场地的布设是否符合相关环保要求;施工现场(含临时便道、拌和站、预制场等)和料场等是否洒水防尘;是否按有关要求采取降噪措施;材料堆场设置环境的合理性;施工废水、渣土、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置是否合理;是否按照批准在拟定的取弃土场取弃土,取土结束后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排水防护和植被恢复措施等等。

如发现施工中存在违反了有关环保规定、未按合同要求落实环保措施的情况,环境监理人员应书面指令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签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

二、我国公路工程环境监理存在的问题

1、监理依据不清问题

当前,我国尚没有要求开展工程环境监理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依据,目前工程环境监理单位主要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与建设单位签订环境监理合同,依据合同开展工作。但是,有些环境监理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对监理内容、监理职责和权限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工程环境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缺乏合理有效的约束手段,针对承包商存在环保投入不足、措施落实力度不够等问题,环境监理人员难以依据合同条款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2、环境保护工作量化问题

在环境监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往往会用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来说明污染的程度,并以此来指导环境监理工作。比如说其污染比较严重,或扬尘比较大。但到底程度如何,不同的人(包括环境监理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所以环境管理的规范和科学要求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而统一的标准需要有可量化的数据。

3、环境监理开展时间严重滞后

目前开展环境监理的项目往往是在环评和设计都已全面完成,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环境监理要求之后才进行的。或是等到前期工程进行得差不多,甚至快要竣工时,建设单位才想起环境监理的要求,环境监理严重滞后。

4、缺乏环境监理专业人员

项目环境监理是一项复杂、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作,环境监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具熟悉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目前环境监理专业人员缺口很大。

三、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的优化建议

1、建立规范健全的制度

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应作为工程监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程监理的体系中统筹考虑。环境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理是同等重要的工程监理的两个方面,不能弱化环境监理的地位。

2、采取与施工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在公路工程环境监理起步阶段,对于仪器操作方法简单的监测项目如噪声,可以由监理单位购置设备或仪器,由环境监理人员自行监测:对于操作、测定方法相对较复杂的监测项目如施工场所污水排放监测和环境空气监测,可以采取由环境监理人员提出监测计划,由施工期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监测的模式。通过这两种方式,使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监测这一重要监理手段得到较好运用,实现环保达标监理的目的。

3、保证资金投入

目前发达国家公路项目建设环保费用能够达到10%左右,而我国公路中用于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资金不到总概算的1%。所以应将环保投资也纳入建设项目概算中进行批复,解决好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4、强化环境监理项目的监督管理

提前介入开展环境监理的项目,指定专人负责落实该项工作,实现全过程监督管理。特别是对建设地下排污管道等隐蔽工程的项目,在施工期间环境监理中,定期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在案。

5、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监理人员是保证环境监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在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之前一般都要对工程环境监理人员进行培训,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和专业的培训教师,培训的效果受到影响。公路建设项目中参建人员众多,民工数量也多,应举办培训班对所有参建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培训,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内设立环保宣传牌,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已经开展了多年,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培训制度,因此,可借鉴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的成功经验或者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工程环境监理上岗培训的开展。

结束语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开展环境监理工作对于搞好公路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环境监理人员应充分重视环境监理的作用,完善环境监理手段,认真做好公路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公路施工能否做到规范化,是解决和防范施工阶段环境污染的核心。而要真正做到规范化施工,实际和要求相差甚远。所以环境监理在目前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应该认真、扎实、严肃认真地将环境监理的精神实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实施环境监理的途径、措施,为公路环保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关超.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工程环保监理[J].河南建材,2010,06:72-73.

[2]张跃志.丹通高速公路环保监理质量控制要点[J].北方交通,2010,05:143-145.

环保监测培训篇5

一、抓实三项建设,确保监测工作高效规范有序

(一)抓实发展环境监测制度建设。为规范监测工作模式,强化监测工作措施,落实监测工作责任,制定《宁都县优化发展环境监测扣分预警机制》、《宁都县发展环境监督员管理办法》、《宁都县发展环境监测工作联系制度》等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对监测原则、监测主体、监测范围和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以及成果应用等做了明确规定,确保了监测工作的规范有序。

(二)抓实发展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一是组建全覆盖的监测网络。为使监测网络更加健全、更加科学,宁都县效能办安排专人对全县的企业进行了大走访,对所走访的企业进行了大筛选,挑选食品、轻纺、机械、医药、电子、矿产和化工等七大支柱产业以及蘑菇、蔬菜、草席、瓜莲等特色产业的企业作为监测点,使监测点企业达到了行业全覆盖。二是组建立体式的监测网络。通过县、乡二级设立的监测点,同时在县城的城东、城南、城西、城北选择监测点,形成上下联动、点多面广的立体监测网络。监测点及监督员不仅可以对县职能部门及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测评也可以对乡职能部门及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测评,使监测对象从上到下整个系统时时、处处都处于监测之中,确保了我县监测工作的科学性。

(三)抓实发展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监测队伍培训。宁都县效能办制定《宁都县发展环境监测培训教材》对全县所有监测点监督员进行11轮次的分组座谈活动与再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在监测信息的报送的形式上进行了规范;在信息报送的内容方面进行了规范;对监测信息的处理人员进行了信息处理规范。通过培训激励调动了监测点报送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确保了我县监测工作的规范性。二是加强了对监测队伍的管理。对一些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的监测点及时进行淘汰,同时不断吸纳新的发展环境监测点,加强了监测点监督员的动态管理力度。截止目前淘汰不称职的监测点29个,吸纳新的监测点29个,为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确保了监测点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从而确保了我县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二、构建立体互动平台,激励监督员认真履职

为使监测点和监督员积极主动地履行监督和测评职责,增强了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宁都县构建一个立体的互动平台,激励监督员认真履职。

(一)构建一个短信沟通平台。充分利用江西电信开发的综合信息群发门户平台“功能强大,通讯快、交互性强、精确性高”的特点”,组建短信沟通平台。每个月月底的时候通过短信平台提醒各监测点监督员对全县各部门(单位)进行月综合测评。每逢节日向各监测点监督员发送“温馨的节日问候短信”,对监测点监督员表达问候与感谢,同时勉励其认真履职。对监测点报送的信息中存在的不规范之处也通过短信平台对监测点进行引导。对监测点投诉问题的督办情况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监测点进行告知,引导监测点进行“督办情况评价反馈”。

(二)构建一个信息互动平台。一是充分利用“江西省发展环境网络监测系统”中“个人邮箱”功能、“交流互动”平台以及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电子邮箱,与每一个监测点监督员进行即时的沟通与交流;二是通过qq进行互动。与在线监测点监督员进行网络座谈,实现了与各监测点监督员、联络员间的即时互动,及时就监测工作的有关情况与监测点进行沟通。

(三)构建面对面交流平台。一是对于工作比较好的或者工作情况较差的监测点定期进行走访,通过走访,与各监督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监督员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增强工作信心,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励监督员认真履职。二是定期对监测点进行分组座谈与培训。通过对监测点分组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增强监测点间的凝聚力。

三、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成效

环保监测培训篇6

*年,我们xxxx环境监测站首次通过了xx省计量认证,200/年完成第一轮复查换证。本次申报为我站第二轮计量认证复查换证申请。200#年以来,我站环境监测工作在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上级环保部门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环境监测“质量第一”的方针,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贯穿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之中,有利地促进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x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就我站计量认证复审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作个简要汇报。

第一部分:二ooo年以来我站计量认证工作回顾

一、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为了使质量体系保持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践,使其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以适应变化的管理制度。200*年,国家了“二合一”《评审准则》,为了应新《评审准则》的要求,我们对原质量体系管理框架进行了改进,重新编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我们认真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环境样品、标准物质的管理,严格执行记录及报告审核程序、新项目评审程序、例外情况申请程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程序等。200*年7月,我们顺利通过了省计量认证“二合一”监督评审。

二是抓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改进。200*年,我站外培内审员3名,内聘质量监督员2名,分别负责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和检查工作。从20*年开始,我们每年对质量体系进行一次全面(4个部门13个要素)的内部审核。3年来,我站共审核出18个不符合项,没有严重不合格项。内审和外审中查出的不符合项都进行了纠正,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每年初,站负责人组织一次管理评审,根据上年底的内审情况及改进措施实施情况,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质量管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是及时修订体系文件,确保其现行有效。当组织机构、人员变更和标准、方法、仪器等更新时,我们均按体系文件管理要求,及时修订体系文件。三年间,我们共修订体系文件9次,换版1次。2005年12月,由于站组织机构的变更,我们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了改版(2006版),并重新编制了作业指导书。

通过上述工作,我站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中组织、策划、指导、监督和评价的功能逐渐显现,较好地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质量。五年来,从未出现任何质量事故。

二、业务培训工作

我站十分重视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按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年底进行总结。学习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在全体职工中宣贯质量体系文件和《评审准则》,使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和掌握质量体系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二是组织监测人员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三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本行业和省内技术培训和交流,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新标准、新方法和新技术。3年来共完成了计量认证评审准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技术规范、化验员基础知识、环境科技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学习任务。通过上述培训,使我站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三、仪器设备及计量器具管理工作

一是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档案资料完备。我站有仪器设备购置、校准、监督检查、回场检查、维护保养、人员培训、计量器具周检、设备报废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档案资料齐全,且将监测仪器的操作规程、维护保养制度及自校规程汇编成册,方便监测人员使用。

二是注重仪器的更新换代,不断提升监测能力。2002年初购置了全天候大气自动监测仪(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一氧化碳4套监测仪),实现了大气连续监测;为了适应室内空气监测的需要,新增了氡监测仪、甲醛、氨测定仪等;增添了较为先进的离子色谱、红外测油仪、723分光光度计等一批仪器,并加强对新进仪器的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保障了监测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是重点做好量值溯源和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每年制定并实施计量器具周检计划,确保计量器具合格;注重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并认真做好维护记录,确保所有在用仪器正常。坚持对全站仪器设备实行三级检查制度(自检、设备员检、设备领导小组检),大型检查每半年一次,年终对优秀设备管理者进行奖励,这些办法使设备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基础技术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体系运行各项工作的计划和实施,力求严谨,注重实效。就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置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重要岗位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

二是根据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认真审定监测能力,在不改变原有监测能力范围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监测项目(从2000年的97项增加到2006年的131项);

三是对各类环保标准进行仔细校对,在用标准全部受控;

四是规范档案资料,将档案分为计量认证管理文件、技术依据、监测报告等3种类型,便于资源利用和严格管理;

五是加强对监测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求责任人限期改正;

六是强化实验室管理,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的卫生保洁、安全措施每周检查一次,配置了干湿温度计,实验室每台仪器均重新标识。

第二部分今后的工作打算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是我站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将坚定贯彻执行“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质量方针,坚持把质量保证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本次复查验收会后,我们将严格按照评审组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和完善本站质量体系,整改存在的问题,使该体系的运行更好地为我站的各项工作服务;

二是坚持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的质量体系运行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活动,切实加强纠正措施的落实,改善质量体系运行水平,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是组织全体职工积级参与到体系的运行中来,增强建立良好实验室的信心和机制,树立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以确保公正;

四是加强监测队伍自身建设。认真制定、实施学习培训计划,组织本站人员积极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监测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计量法、“二合一”准则的学习,努力提高全体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五是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实验室内、外部环境;

环保监测培训篇7

一、2004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1、昭通市农环站顺利建立

在省站的精心组织下,我市两位同志参加了省站2004年3月19~21日组织的"全省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培训班",两位同志经过认真学习,把省站对农环工作的安排意见分别向市农业局和市政府领导作了全面汇报,各级领导对农环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市农业局积极做好建站的各项工作,并于2004年4月9日下文批准成立昭通市农环站。市农环站站长由市农科所所长赵洪乖同志兼任,并抽调相关专业的技术干部8人组建农环站。

2、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意见》

我站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省站的要求和昭通市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意见》,《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我市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总体思路;建议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了我站的工作职责;提出我市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点工作。《意见》现已作为市政府正式文件发至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出台,使农环站工作方向明确,有法可依,极大地促进了我站工作的开展。

3、技术培训工作

昭通市农环站现有人员虽然学过相关专业,但工作以来未进行过相关的分析检测工作,检测技术急待培训。在省站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站两位同志于2004年6月到省站进行农产品农残检测技术培训,在为期1个月的培训中,省站的各位老师言传身教,精心指导,我站参加培训的两位同志虚心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取得了检测工作的《上岗证》,为今后检测工作的开展作好了技术储备。

4、检测室的装修已完工,主要的分析仪器已购置

2004年10月,省站的严站长和孙副站长一行亲临昭通指导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市农环站检测室的装修资金,在省站的关心支持下,我站学习、借鉴了省站和曲靖市农环站的先进经验,对化验室进行了改造和装修,现已全部完工,验收后即可交付使用。主要的检测仪器已购置了721分光光度计、干燥箱、培养箱、蒸馏水器、振荡器、分析天平、电子秤、酸度计、匀浆机、农残速测仪等仪器,其余的仪器和药品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陆续购置。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宣传不够

农环领域是一个新领域,我站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全面掌握,向各级部门、农产品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宣传不多,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

2、农环站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和上岗人员还要进一步培训

我站属于新设立的监测站,部份工作人员对农环工作的了解不够全面,农环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检测技术只进行了有机分析的培训,无机分析和执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培训,尽快取得《上岗证》和《执法证》。

3、经费不足,送样、取样、监控布点无交通工具,检测还需购置仪器

我站的建立,省站和昭通市农业局给予了大力帮助,拨给一定经费,所拨经费全部用于化验室装修和购买检测仪器,现急需购买送样、取样的交通工具和后续仪器。

三、2005年工作计划

实现无公害生产是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站2005年要积极做好建设绿色环境,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培育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开展农业环境监测、净化农业生产,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创造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因此,我站2005年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法制宣传

2005年要切实抓好《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宣传培训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让各级农环站的干部严格依法抓好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准入制度,强化标识管理

2005年,对进入我市的主要农产品(初产品)要进行检测,逐步实行准入标识管理,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要禁止进入我市市场,确保市民用上"放心农产品"。对我市生产的农产品要进行生产环境评估监控,今年计划全市布监控点30~35个,监控面积30万亩,力争在监控区内实行无公害生产,有标识上市。根据节日需要对进入主要市场主要农产品按月按季度进行质量检测。

(三)抓好特色农产品的无公害申报认证工作

2005年要实现苹果、马铃薯、蔬菜无公害申报认证5个以上,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对企业进行无公害生产指导,帮助他们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行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或产品认证。今年在鲁甸县完成1000亩出口黑大豆无公害认证工作。

环保监测培训篇8

关键词:水质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了适时了解区域各类水体的水质现状,掌握水质变化规律,查清水质污染的原因,为水环境保护以及水污染防治立法、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源限期治理以及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保障水环境安全。

环保系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起始于2o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质监测对象也从最初的少量河流、湖库、饮用水源地的抽查监测,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所有重要地表水体和所有城市全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例行监测。这些水质监测工作,为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服务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保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监测项目较少,监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状况

由于缺乏现代环境监测必备的大型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同时更缺乏能够操作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人才,二三线城市环保系统的水质监测能力整体不高。绝大部分市县监测站目前只能开展常规水质指标监测,尚不能开展国家标准规定的特定项目监测。

2.监测网络不健全,二级站监测任务过重

在环保系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大部分水质例行监测任务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都压在市县二级监测站身上,二级站监测任务非常繁重。再加上我过地域辽阔,采取水样量大,费时费力,更加重了二级监测站的工作负荷。在此情况下,二级站的监测工作质量必将受到影响,水质监测频次也难以增加。

3.水质监测质量不高,不合理监测数据经常出现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站都比较重视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但由于受监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限制,各级监测站识别和分析不合理数据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上报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中错误数据和不合理数据经常出现。错误的监测数据不但不能如实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甚至还可能导致环境管理决策失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政府威信的降低。

4重监测轻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偏低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监测数据向环境管理决策转变的重要环节。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好坏反映了监测站综合技术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监测站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目前,重监测轻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偏低,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通病”。大部分监测站只注重实验室检测和报出监测数据,不重视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问题;编制的水环境质量分析报告,大多只是对监测数据的描述和简单分析,没有总结出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也就提不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水质监测对策

根据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对策。

1.制定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保障水质监测科学发展

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是保障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当前,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尽快制定出满足未来较长时间发展需要的科学先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同时,制定出满足未来5-10年需要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规划、环境监测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水质监测实施方案,明确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从而保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循序渐进地科学发展。

2.健全三级监测机构,实施网络化分级监测与管理

首先,在建立健全县市级监测站,或以地州分站或派出站的形式,分片区成立网络分站,从而形成比较健全的环境质量监n-级网络体系,依法保证网络运行经费;其次,将监测水体按重要性分为国控、省控、市控三类,分别制定不同的监测技术方案和要求,分层次开展水质例行监测,使水质常规监测任务逐步向县市级监测站转移,从而使地州级监测站从繁重的常规监测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作用。

3.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和预警预报水平

近期,应多方筹措争取能力建设资金,依据监测任务和职责的不同,分别为一、二、三级监测站配置齐全各自所需的大中小型分析仪器,全面提高各级监测站的水质监测能力,并保证国家规定的109项水质指标全分析能力,逐步开展水定有机污染物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和底泥监测,使监测结果能够全面反映水质状况;同时,开展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填补水质自动监测方面的空白,提高水质监测时效性和预警预报水平。

4.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监测队伍技术水平

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是限制新疆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加强技术培训。一是适当提高全系统人才引进的门槛,保证引进高素质对口专业人才,为监测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大力加强监测技术培训,建立国家、省、市三技术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并开展针对落后地区的专门培训、定期培训和轮训,强调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培训并重,从而使整个监测队伍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5.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水质监测质量

各级监测站,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发e2oo6]114号),大力加强并规范地开展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Qa/QC)工作,实施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尤其加强水样采集和前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审核,将质量管理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减少不合理数据现象。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环保部实施“环境监测质量行动三年计划”,采取各种质量控制形式,全面提高新疆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质量。

6.加强综合分析和技术交流合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出台“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规定”或“环境质量报告编制技术要求”,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做出原则性规定,指导各级监测站开展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并定期开展环境质量报告评比活动,提高基层监测站开展综合分析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与水利、地矿、城建等部门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及基础信息共享,建立区域或流域水环境质量会商及技术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环保系统自身监测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万本太,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1).

[2]王心芳.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1).

[3]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6).

[4]齐文启,陈光,孙宗光.水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J].现代科学仪器,2003,(6):8―12.

环保监测培训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59-03

一、改革背景及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和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重点放在校内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对于社会综合资源的关注和利用相对不足;高职院校往往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及校园网带宽等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多,但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限制了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大多教师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广和创新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难以激发和维持。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除进行课堂学习外,课后还可以实现网络自主学习,进行在线测试、答疑、讨论协作等学习活动。因此,课程内容能否吸引学生主动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是成功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一步。据此,为了让教学内容更符合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内外一些职业院校尝试通过将岗位、课程、职业资格认证、竞赛相互融合的方式来改革课程教学,从而更好地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直接与企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对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而近年来,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借助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促进专业教学和激发学生潜能,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课、证、赛、岗”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已在商务英语专业、会计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国贸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等专业尝试和开展,而在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应用尚未见有相应的报道。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是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对环境监测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为了保证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实施,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内容落实到授课计划中,将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真正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提高今后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将是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一种新尝试,也是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二、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和学生考证、竞赛相结合,强调岗证一体、课证融合,构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结合更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环境监测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内容保障。同时,确保学生通过混合式教学学有所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此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扎实的环境监测技能,为社会输送高技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技术人才。

三、改革措施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照当前环境监测相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依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组织和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模块化(详见图1)。根据环境监测行业工种考证的类别对环境监测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将环境监测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不仅让整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技能要求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还能使学生在掌握一个完整专业模块的内容后具备报考相应工种技能鉴定考试的能力。

同时,在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补充教授新的测定方法和监测技术、行业标准等,淘汰过时和陈旧的知识。优化教学课件,完善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从而实现网络互动教学、网上答疑和练习、在线测试和讨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等,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自主学习,为环境监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而为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

紧密联系岗位能力、技能认证、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实施“理论和技能相互融通,课、证、赛、岗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和改革建设,全方位推动环境监测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将环境监测各工种的考证要点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和“大气环境?o测与治理技术”赛项的竞赛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模块与职业岗位、课程体系与考证培训及竞赛训练的完美融合,使混合式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更为有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建设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学习中真实体验实际工作过程,使其掌握更多的职业岗位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构建系统的“实验―实习―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和实习、考证培训、技能大赛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中,根据实际条件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认知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当前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接轨,同时结合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续课程开展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

在课程改革中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必须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环境监测技能水平,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的企业用人标准。因此,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支持、技能培训、实训教材编写、校内授课等合作方式,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由单一的用人单位角色转变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实现校企同育。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实操机会和了解工作岗位职业要求的机会,学校为企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学校也在深入的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标。当然,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建设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装备水平先进、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五)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技能水平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要求任课教师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前往监测企业、分析仪器公司进行学习和培训,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分析仪器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行业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

四、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结合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这是保证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基础。但教学资源库及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制作技术。教改团队需要拥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微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经验,才能够满足混合式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要求。

第二,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开设与岗位实习、考证培训、技能大赛密切相关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改团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岗位能力要求以及知识体系,还需对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点进行有效归纳,并在实验设计与考证项目结合上进行反复地实践、探索和讨论。同时还要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内容和要求进行深入的解读,具备丰富的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经验。以此才能实现“工学结合”的原则,更好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修订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性强的实训项目,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协作能力等,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行业竞赛和企业工作岗位体验。

第三,结合后续课程和监测环境设计综合性及开放性的实验项目。授课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后续相应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环境,才能确保实验项目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拓展性。

第四,构建符合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需要深入到典型环保公司、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知识、素养、资格证书需求,并通过咨询环境监测行业的有关专家,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全面分析,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制定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五、结语

环保监测培训篇10

一、发挥技术支撑和服务效能

自觉服务公众,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不断加大环境监测

工作力度,监测覆盖面越来越广。全省有16个市、县、区,53个监测点位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3个市、县、区开展大气降尘监测,15个市、县、区开展大气降水监测;有6条主要河流,40个监测断面,11条城市附近河流16个监控断面开展水质监测;2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按月进行水质监测;全省12个城市开展了道路交通噪声和功能区噪声监测,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路段408条,总长达588.4公里;连续三年完成了年度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工作。每年为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有效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近30万个。对公众关心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利用新闻会、陕西环保网,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通报。陕西环境信息对各市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公布,把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充分交给群众。

服务环境管理,强化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按照《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重点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该站组织各级环境监测站认真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实施月监测,并由省、市监测站按照10%和30%的比例进行月抽测,编写《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月报》。同时,对于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要求各级监测站按照《陕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开展比对和校核,努力提升环境监督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积极应对各类应急和预警监测。近年来,该站非常重视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预案。发生污染事故时,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工作;不断加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安全防护设备能力建设,拓展特殊项目的应急监测能力,确保应急监测工作及时高效;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演练,加强应急监测培训,确保监测系统时刻处于应急状态;组织各级监测部门根据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数据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预警监测,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析。由于准备充分,他们全面完成了包括“2006年陕西镇安金矿尾矿库垮坝特大污染事件”、2008年春季雨雪灾害、“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环境应急监测,受到环境保护部和省厅的表彰。

2006年4月30日,陕西镇安县发生金矿尾矿库垮坝事故,该站立即启动应急监测预案,监测人员迅速到达现场,连续监测30多个小时,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报出监测数据近千个,为事故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他们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案,连夜制定出《关于应对抗震救灾期间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紧急通知》和《陕西省抗震救灾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开展对全省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10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日监测,上报监测数据8200多个。在支援灾区过程中,他们紧急调运“便携式余氯测定仪”支援四川,调运应急监测车支援汉中;还抽调2名技术骨干,携带便携式色质联用分析仪,飞赴四川德阳,连续9天对9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受到四川省环保局的表彰。由于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分别被环境保护部、陕西省环保局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奥运期间,他们组织全省环境监测人员轮流值班,随时待命,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确保奥运期间环境安全。

近10年来,该站参与应对环境污染突发事故100多次,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提交各类监测报告,为污染事故正确处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不断创新监测机制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该站秉承科研、监测、技术服务同步发展、共同提高的战略,业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监测科研能力日益增强,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2005年仅具有170项次的环境要素监测能力,发展到今天可开展地表水、地下水、废水、大气降水、环境空气、废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震动、噪声、恶臭、室内环境、生态遥感等要素,共七大类、213项的环境监测能力。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等现代化的大型监测仪器设备135台(套),价值一千多万元。

西部大开发之初,该站仅能开展一般的环境监测和环境状况调查,今天已成为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培训中心,是省厅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是全省环境各要素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测、污染纠纷和仲裁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环境信息的技术权威部门;也为省技术监督局承担全省环保监测系统的计量认证考核评审工作;同时对市、县级监测站实施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此外,还开展环境科学和监测分析方法研究工作。能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为更快地提升全省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2006年10月,2009年11月,他们先后2次承办了全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通过比武活动、充分调动了全省环境监测队伍学习技术、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各级监测站刻苦训练、加强培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监测科研水平

他们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专业日趋合理,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单一专业人才模式,逐渐优化为涵盖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人才结构。现有人员编制8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人,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17人,工程师20人;专业类别涉及10个学科20多个专业。

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先后有4人参加了国外环境监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培训,每年有30多人次参加国家环境保护部和环境监测总站的技术培训,每年定期举办不少于4期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技术培训方式,提高了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先后承担了《关中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研究》《控制西安大气颗粒物污染能力建设》(UnDp306项目)、《陕西省骊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汉江丹江陕西段水污染现状与污染趋势研究》《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护研究》《陕西省秦岭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陕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环境保护战略规划》《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等国家和省部委下达的重点环保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获地市级科技成果奖31项,发明创造专利4项。

四、强化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监测中心

该站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创建一流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流的监测队伍、以一流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争取一流的工作业绩”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理论学习,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工把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站党委与各科室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书,通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评廉述廉活动,建立业绩公示制度,加强与群众的对话与交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