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消防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3:18

医疗消防知识篇1

关键词:清洁工;医疗垃圾;收集运送;个人防护

医院是特殊的医疗卫生单位,是各类细菌、病毒密集的场所。每天大量的医疗垃圾需要清洁工及时清运,以保证各办公区域和病区环境清洁、卫生。但由于基层医院清洁工对医院控感知识的认知较匮乏,致个人防护意识差的现状令人堪忧。笔者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近20年,现就基层医院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时如何搞好个人防护体会如下,愿与同行分享。

1目前我院清洁工现状

我院是县级一所国家“二甲”中医医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实际开放床位260张。设病区6个,业务科室27个。目前医院聘请有清洁工13人,全系女性。年龄46~60岁,平均年龄50岁;文化程度高中1人,初中5人,小学7人;从事清洁工时间最短1年,最长18年,平均工龄10年。因清洁工中大多数来自农村,接受教育少,文化水平差,医疗知识极度贫乏。

2当前基层医院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中常见的问题

2.1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卫生法规不熟悉,对医疗废物、医疗垃圾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处理等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处理医疗垃圾。

2.2个人防护意识差,“无知者无畏”是基层清洁工在处理医疗垃圾时的真实写照。医疗垃圾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部分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中未重视搞好个人防护,存在着装不齐、未戴口罩、未戴手套、未使用专用密闭容器运送医疗垃圾的现象。

2.3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有时未严格分类,存在混装、乱放现象。

3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医疗垃圾具有传染性。基层清洁工在收集、运送、贮存、处理医疗垃圾的每个环节都有受污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和搞好个人防护,都会造成细菌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给其身体造成伤害。为此,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是杜绝清洁工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

3.1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清洁工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力度鉴于基层医院清洁工学历低、控感知识匮乏,医院控感科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加强对清洁工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卫生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使之掌握医疗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性及医疗垃圾处置相关知识,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处置流程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理等工作,以避免和减少在医疗垃圾处理中的职业暴露,确保自身健康安全。

3.2加强个人防护清洁工在对医疗垃圾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理等各环节必须穿长袖工作服和着长统胶鞋、带工作帽、口罩及厚长胶手套等防护用品,每次作业结束后,及时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min。防护用品有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3.3做好垃圾分类、暂存处理工作医院垃圾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盛装,医疗垃圾(感染性废弃物)用黄色专用塑料袋盛装。杜绝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污物袋应坚韧耐用,首选可降解的塑料袋。收集好的医疗垃圾应先消毒封口后贴上感染性废物标识集中放入专用密闭容器运送,存放在专用的暂时密封贮存室的专用密封桶中,标明标志并加锁,以防止医疗垃圾的流失、泄漏和扩散。暂时贮存室由专人每天上、下午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墙壁或拖地消毒1次。生活垃圾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执行。

3.4加强检查,防止感染清洁工在收集和运送医疗垃圾过程中,应注意检查盛医疗垃圾的包装袋、贮存容器是否有渗漏,以防止职业暴露。对放置医疗垃圾的贮存容器、运送工具要定期消毒和清洁,以防被污染和感染。

3.5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鉴于清洁工从事的是高危作业,每年应组织清洁工体检2次,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止其健康损害。

参考文献:

[1]郑爱英,杨伟,黄泽泓.实施iSo14001标准规范一次性医疗废弃物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01.

医疗消防知识篇2

[摘要]为有效降低医疗废物专职收集人员的职业安全暴露风险,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做好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使工作人员提高对职业安全防护重要性的认识,降低了职业安全风险。

[关键词]医疗废物;职业安全;危害因素;防护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25-02

occupationalsafetyhazardfactorsandprotectionofmedicalwastecollectionstaff

SonGShuying1,wUFanwei2

(Songgangpeople"sHospitalofShenzhenCity,Shenzhen518105,China)

[abstract]toreducetheoccupationalsafetyrisksoffull-timemedicalwastecollectionstaff,westrengthentraining,improvetheawarenessofpersonalprotection,doprotectivemeasuresandstandardizetheoperatingbehaviors,andmakethestaffimprovetheawarenessoftheimportanceofoccupationalsafetyandreducetheoccupationalrisks.

[Keywords]medicalwaste;occupationalsafety;Hazardfactors;protection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废物[1-2]。医疗废物收集人员负责收集全院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每天下科室多次,来回路程较长、涉及的楼层多,体力消耗大,工作繁忙而风险大,若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或防护措施不落实,极易造成职业暴露。因此,对他们应加强综合管理,使其积极有效地进行职业安全防护。

1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1.1专职收集人员自身情况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的工作人员一般知识层次较低,流动性大,较少接受过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自我防护意识较薄弱。收集医疗废物时不按要求穿戴防护服、橡胶手套、橡胶围裙和高筒胶鞋等。

1.2工作现状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量大,每天要几次收集全院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来回路程长,涉及的楼层多,有时夜间也根据科室的情况随叫随到,为了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他们被锐器扎伤的几率往往高于其他人群。

1.3临床科室管理者对医疗废物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科室每天产生较多的医疗废物,而盛放这些医疗废物的包装袋、利器盒应由防渗漏、符合环保要求的特殊材料做成,这种价格昂贵的包装物对科室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一些科室管理者认为医疗废物反正是废弃物,没必要把钱花在这上面,因此,为了节省成本,不用或少用符合要求的包装物,用比较廉价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物收集,以致转运途中包装物极易破损,引起医疗废物泄漏,对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职业安全危害。

1.4医务人员不按要求分类收集

临床科室工作繁忙,加上不重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的工作,5大类医疗废物互相混放,尤其是损伤性废物丢进装感染性废物的黄色胶袋中,工作人员在收集时,极易刮伤。另外,盛装医疗废物过满,超过容器或包装物最大容纳体积的3/4,运载时,易发生泄漏而增加职业安全的风险。

1.5运载工具不完善、暂存地不合理布局等因素

医疗废物暂存地不合理布局、运载工具配置不合理也是引起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

1.6专职人员的健康保障令人担忧

由于医院后勤社会化,专职人员定期体检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

2防护对策

2.1医院领导重视,后勤部门把好采购质量关

对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给予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建议对医疗废物带来的所有(或部分)支出记入医院财务支出,而不记入(或部分记入)科室成本。总务科采购包装物时把好质量关,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临床科室使用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包装物,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运送医疗废物的工具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漏、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3]。

2.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针对性培训

要求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掌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的文件规定,熟悉医院制订的医疗废物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知识、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掌握发生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培训后考核,每年定期开展培训,对新来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2.3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宣传教育及督导

了解职业安全危害的重要性,提高防患意识。在医疗废物收集及转运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标准预防的要求:穿戴好口罩、帽子、防护服、长筒胶鞋、橡胶围裙、橡胶手套等,切忌徒手抓取损伤性废物,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每次收集、转运完毕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并洗澡。

2.4加强消毒环节的管理

污染的防护用品,及时消毒备用,一旦发现防护用品破损应及时更换,盛放医疗废物的转运车辆、容器装卸后,应及时清洁、消毒。

2.5加强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产生医疗废物的各科室,做好严格的医疗废物分类,损伤性废物严禁混入其他医疗废物或生活垃圾中。

2.6加强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及上报工作

工作中一旦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包扎伤口。如暴露于HBV,应在24h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血液HBV表面抗体检查,阴性者给予全程乙肝疫苗接种,HBV表面抗体阳性者,无需免疫接种[4]。处理后报相关职能部门。

2.7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作为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5],并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分层封扎袋口,收集人员按规定的路线出入。当包装物或容器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以防污物直接接触身体。

2.8规范收集

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包装物或容器达3/4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严密[6-8]。

2.9感染控制科加强对各相关部门工作的督导

医院感染控制科的工作人员经常下科室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的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提供充分的防护用品,指导正确使用。

2.10关心专职人员的身体状况,体检上给予优惠政策

建立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的健康档案,享受正式职工的体检待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他们受到健康损害[3]。

3讨论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弱势群体,也是职业安全危害较高的人群,医院管理者、各科室、各相关的职能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规范其操作行为,加强培训和宣教力度,给予充足的物力、财力支持,减少在医疗废物收集环节中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尽可能地避免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廖玲,王思佳,陈贤梅.医疗废物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5):72.

[2]马建雄.农村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31.

[3]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310-311.

[4]刘文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20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及消毒技术规范摘要[S].2002.

[7]黄金梅.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120-121.

医疗消防知识篇3

根据XX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X安发【2020】X号)、XX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安委发【2020】X号)和XX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X安委发【2020】X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卫生健康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整体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达到以下目标: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有力。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有效发挥作用。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

——消防安全管理更加规范。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更加规范;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联合检查与监督约谈机制更加完善;干部职工消防安全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重点安全风险取得显著成效。危险化学品、医疗废物等安全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更加健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确保重点部位安全防范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更加完善,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健康XX打下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所有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法治教育,提高全员守法自觉性,建立自我更新、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建立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各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落实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

全区医疗单位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要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

三是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内部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科室和一线医务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全区医疗单位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及时向监管部门和职代会“双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严格落实治理措施,按照有关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闭环管理。2021年6月份前,建立起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2022年底前,医疗机构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化。

(二)消防安全管理

一是深化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医疗和疾控机构消防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试行)》等文件,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全系统逐步建立健全火灾风险自知、消防安全自查、隐患问题自改、消防责任自负以及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提升的工作机制。2020年,争创全区卫生健康行业标杆示范单位;2021年,全面推广典型经验做法;2022年,有效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二是扎实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进一步明确全区各医疗机构职责定位,强化部门联动,研究重大事项,通报火灾情况,建立联合检查与监督约谈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联合有关部门,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措施,确保督促整改到位,坚决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会同消防部门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甚至渎职失职的严肃问责,同时实行责任倒查,对事故当事人和监管部门都要追责。确保本行业不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是推进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

逐步推进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物联传感、温度传感、火灾烟雾监测、水压监测、电气火灾监控、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加强消防安全智能化、信息化预警监测,实现消防数据物联感知、智能感知,提升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到2022年底前,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消防安全素质。

依据消防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试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制定消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和内容,加强消防普法与消防知识宣传,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运用。各地、各单位要通过线上、线下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消防职能部门和重点部位员工、安保人员、工程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消防教育培训。各单位要开展常态化全员消防教育培训,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全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教能力。2022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培训,全区医疗机构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明显提升。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单位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范检查内容,严格执法程序,完善检查标准。要建立聘请专家指导服务制度,每年定期安排检查;可邀请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专业评估,提高检查的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提升安全监管效率效果。完善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演练,逐步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共享、上下贯通。2022年底前完成医疗机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四)医疗废物安全管理

一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暂存、交接登记和集中处理各环节相关制度和流程,完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是加强医疗废物处理监督管理。

依照行业标准设置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和集中暂存场所,完善存储、消毒、防蝇防鼠的设施配备。强化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对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并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配备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督促医疗机构做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五)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

按照《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办医发〔2013〕28号)、《关于印发做好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综合处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X卫发〔2017〕X号)、《关于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等十四部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综合处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平安医院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督促、指导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安全防范体系,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应急报警装置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网情况和安检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强化医疗安全管理,强化警医联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共享、处置和反馈机制,加大医疗风险防范力度,推进全区医责险实施和医调委建设。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涉医违法犯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开展安全防范培训。

三、进度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

各医疗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密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对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作出宣传发动和具体安排部署。

(二)排查整治(2020年7月至12月)。

各医疗单位严格落实本方案重点整治内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2020年12月底前,完成问题和风险隐患摸排梳理,落实各项安全整治主体责任,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

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专项攻坚、经验推广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强力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

认真分析存在的突出安全问题,深入查找深层次原因,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成果,推动各项治理工作规范、安全开展。

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区卫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12月,区卫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对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行全面总结上报区政府安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医疗单位要建立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机制,明确承担相关职责的工作机构,及时研究专项整治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听取整治情况汇报,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强化整治责任落实,确保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二)强化部门协同。

各单位要明确内部工作分工,细化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并积极协调其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责,建立上下贯通、分工明确、共同负责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三)严格督促指导。

要及时收集、准确掌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展情况,加强工作交流,建立工作台账,强化跟踪督办,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闭环管理,确保重点任务按期完成。

医疗消防知识篇4

在现代化医疗行业的构建与管理中,消毒管理工作是预防医疗机构内感染的关键部门,也是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毒管理工作的管理内容较为复杂,其主要包括:消毒产品使用安全有效性,医疗机构内各科室无菌用品的供应与管理等。针对深圳市龙华新区128家小型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安全隐患,2013年2月我所开始对基层小型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范管理措施,加强隐患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杜绝隐患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龙华新区小型医疗机构128家,其中综合门诊部24家,西医类诊所80家,口腔诊所24家。各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一般由护理人员兼任。

1.2方法:采取现场监督方式与抽取相关检测报告开展调查。

2.消毒管理工作常见安全隐患

2.1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薄弱,采购消毒产品时未向生产厂家索取有效证件,存在购买假劣产品或未经审批的消毒产品的可能性,危害病人健康。

2.2未建立消毒管理相关制度或制度落实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对使用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熟悉,甚至出现无菌物品只能达到消毒效果,未能达到无菌状态,存在感染的可能。

2.3有些机构在将器械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时,未能使用化学指标的检测方法,无使用化学指示胶带及化学指示卡作为灭菌标示,其工作人员认为只要经过高温高压就能达到灭菌,严重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

2.4消毒灭菌室及灭菌后器械存放室布局设计不合理,没有单独的房间,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温湿度控制,灭菌后的器械存在再次污染的可能。

3.分析原因

3.1基层小型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人员一般由聘用护士兼任,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3.2医疗机构责任人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消毒管理工作人员法律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

3.3机构内部缺乏专业知识培训,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消毒设备的操作流程。

4.防范措施

4.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1]及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责任心。小型医疗机构现阶段的消毒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技能不高是客观存在的弊端与问题之一,必须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理与解决。由于消毒管理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业务技巧和基础护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为了有效提高消毒管理工作人员的的整体业务技能,我所通过组织医疗机构责任人及消毒管理工作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相关业务知识,并发放相关业务书籍进行自学,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认识到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其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杜绝隐患发生。

4.2要求各医疗机构健全消毒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医疗机构责任人加强科室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等规定的具体内容,完善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在医疗机构内组织全体员工采取自学和组织集中学习想结合的方式,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无菌观念,制定消毒管理责任人,随时监测消毒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抓落实,人人参与管理,杜绝隐患发生。

4.3加强消毒效果检测。在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消毒效果检测是衡量其消毒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尤其对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内的医疗物品的灭菌效果要求更高,消毒效果检测达标是减少院内感染的基础。要求各医疗机构不管采取化学方法或高温高压灭菌方法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灭菌时,务必根据不同的消毒方法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检测标准。灭菌效果检测设施不到位的机构(生物学指标),可将灭菌后样品送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消毒效果检测。

4.4要求各医疗机构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合理设计消毒室及无菌器械储存室,制定消毒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加强对消毒设备及无菌室的管理,防止无菌物品在使用前被污染。

5.结果

经过我所对128家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已逐步建立了我辖区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模式。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各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并且确保了消毒管理工作的质量,杜绝了其安全隐患,无感染事件发生。

6.讨论

在现代化医疗行为过程中,消毒管理工作是医疗用品消毒、灭菌的重要部门,也是减少医疗机构内感染的基础。为预防机构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责任人首先要提高自身认识,加大对消毒管理工作的的管理力度,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转变观念,并且增加消毒灭菌方面的投入[3]。对于消毒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新上岗的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安排人员进修学习或参加有关消毒管理的培训班,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国家对于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管理的相关法规及卫生标准,使消毒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从而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郑柏湘,龚科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07):856

[2]姚卓娅,刘志红,王丽君.239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61

医疗消防知识篇5

关键词:门诊检查室;妇科;医院感染;潜在风险;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为患者医院就诊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1],临床将医院感染分为患者获得感染后在医院发病和在出院后发病,排除患者在入院时或入院前已被感染处于潜伏期,而到医院就诊时发病,往往对于妇科门诊主要采取妇科内诊,这就导致妇产科检查室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场所,若由于发生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原有的病情加重或延长妇科疾病恢复,同时可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化[2],本文主要针对与门诊妇科检查室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和资料统计,并针对其发生因素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月我院发生的医院感染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统计与分析,其中有门诊患者38例,医护人员18例,妇科门诊检查室共5张诊床,平均每张床约11人次/d,其中患者分泌物检查发现细菌性阴道炎患者19例,杂菌性阴道炎患者16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12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9例,年龄在21~56岁,平均年龄为(41.8±4.82)岁。排除患者患有肝肾衰竭、代谢性、心脑血管性疾病,以免由于调查延误患者治疗疾病或加重患者疾病,同时告知患者参与本次调查的注意事项,并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1.2调查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采用t表示计数资料,%表示构成比。

2结果

2.1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因素通过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发生医院感染的56例临床病例中,由于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有36例,检查室环境不合格导致的有11例,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导致的有5例,由于医疗垃圾销毁不及时导致的2例,其它因素导致的有2例,见表1。

2.2门诊妇产科医护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针对于18例医护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分析发现主要感染因素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临床操作技术不规范、医疗垃圾销毁不及时等原因。

3总结

3.1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由于初入医院医护人员对职业技能和责任心不强,导致对对临床操作不规范,进而发生医院感染。如临床检查时戴口罩时触碰无菌面,连续操作时未重新更换手套,一次性医疗用品2次使用,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发生医院感染[3]。

3.2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临床检查无菌包消毒不合格,导致细菌侵入发生医院感染,如高压和环氧乙烷物品未按照标准时间消毒,导致重复使用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病原体残存。

3.3检查室环境不合格检查室未按照规定定期消毒,导致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和阴道感染的可能,如未按时使用84消毒液擦拭操作台;使用紫外线消毒空间病毒等均可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这也导致医护人员患医院感染可能性提高。

3.4医疗垃圾销毁不及时医疗垃圾是病毒源头,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及就诊患者均可造成威胁,尤其妇产科检查室使用锐器和废物较多,并且具有传染性,若不及时销毁垃圾极易造成医院感染,同时也可刺伤员者和医护人员,易造成由于纠纷。

3.5医护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差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导致对造成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考虑不完全和工作疏忽,进而提高了自身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4预防办法

4.1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于妇科医护人员应进行规范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整体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业内知识还是医院感染的知识,使医护人员对发生医院感染提高重视,并且应对于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进行定期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医护人员个人效挂钩,促进医护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工作认真的热情,杜绝发生医院感染。

4.2健全妇产科检查室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应针对妇产科检查室的特点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从根源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如医疗器械消毒标准、医疗器械使用器械管理制度、七步洗手法、快速消毒法、空气消毒办法、规范化无菌操作以及检查使操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4.3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妇科检查室发生医院感染不仅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化,降低了患者临床治疗的满意度。医院应提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针对各科室的特点给予相应的预防办法,降低各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医院也应给予个科室发放隔离衣、防护服等护具,避免由于接触患者以及医疗垃圾发生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

4.4细化妇产科检查室监管工作医院应组织妇产科相关负责人成立医院感染防控小组,有各检查室负责人担当组长,各组长与医院联合管理医院感染工作,对各检查室检察院给予不定时、不定期、不定次数的进行临床使用器械、一次性医疗用品以及检查室消毒办法的抽样考核,同时回访已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并且针对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病例回顾和分析,制定科室内部的奖惩制度,使正确做法者获得相应的奖励,以及错误操作者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4.5医疗垃圾的处理医院应制定医疗垃圾处理制度,将妇产科回收的锐器和传染性垃圾及时运送销毁,以免由于长期暴露或刺伤医护人员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

5结论

医院感染是对于医院工作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标准,对于医院的临床治疗质量和整体声誉有重要意义、近些年由于发生医院感染的事件频频出现,导致临床医患关系紧张且患者对医院的治疗满意度下降[5],而妇产科检查室为妇产科流动和使用率较高的场所,这也是发生医院感染做多的科室,医院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应完善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强化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技能,降低妇产科检查室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融合医患关系[6]。

参考文献:

[1]李道莲.门诊妇科检查室医院感染潜在风险与预防[J].内蒙古中医药,2014,02:52.

[2]张鑫.医院妇科门诊患者潜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管理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08:794-795.

[3]胡兰英,肖虹.预防妇科门诊小手术医院感染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1:160-161.

[4]李相颖,贺琴.妇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防控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06:56-57.

医疗消防知识篇6

摘要目的:加强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方法: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郑州市一级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考核评价细则,对医院联合体44家基层医院开展为期1个月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调查、评估和督导。结果:基层医院在感染的组织管理、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与隔离、医院感染病例管理、各种监测、手卫生管理、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可复用诊疗器械等9大项内容中存在不少问题,纳入医院联合体后,在加强管理质量、消毒质量、监测质量、手卫生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结论:基层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保证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44primary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

DingYaqiong

thedepartmentofinfectionmanagementofZhengzhouCitytcentralhospitalaffiliatedtoZhengzhoumedicaluniversity(ZhengzhouCity,Henanprovince),450007

abstractobjective:tostrengthentheprimary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inordertoreducetheoccurrenceofhospitalinfection.methods:inaccordancetothe《managementmethodofhospitalinfection》andtheZhengzhoumunicipalhospital"threegoodsandonesatisfaction"activityevaluationrules,tocarryoutinvestigation,evaluationandsupervisionofthe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inthehospitalassociationof44primaryhospitalsforonemonth.Results:theprimaryhospitalshadalotofproblemsintheninecategoriesofcontent,suchas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ofinfection,standardprecautions,sterileoperationprinciple,disinfectionandisolation,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allkindsofmonitoring,managementofhandhygiene,medicalwastemanagement,standardizethedisposalofreusablemedicalapparatusandinstruments.Conclusion:theprimary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isaweaklink,strengthenthe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hasimportantsignificancefortoensurethequalityofmedicalcare,servicequalityandmedicalsafety.

Keywordsprimary;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评价医疗质量、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由于基层医院的地理位置偏僻,所以,医院感染管理相对薄弱,为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郑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在2013年10月23日-11月29日,对联合体成员单位进行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调查、评估和督导,发现基层医院在感染的组织管理、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与隔离、医院感染病例管理、各种监测、手卫生管理、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可复用诊疗器械等项目内容中存在不少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加强工作,消除医院发生感染的隐患,从而使得基层单位医疗服务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存在问题

组织管理:①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未建立,未对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岗位培训。基层医院的责任人思想上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比较放松,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薄弱,感染质控小组对感染管理未达标,只是走个形式,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工作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实施工作。没有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无医院感染年度计划与总结。②缺少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本次研究中,48%的医务人员并不了解医院感染,缺少对个人安全防护知识的了解,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手卫生知识,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不了解,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不够。

消毒隔离:由于有的医院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护理管理者对消毒隔离工作比较放松。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有:①治疗室环境差,治疗车未配备快速手消毒剂。②无菌物品、消毒剂及消毒物品过期使用,无菌物品、敷料缸及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未注明开启时间。③无菌持物钳做不到4小时更换,盛放消毒剂的容器不符合要求,手术缝线用戊二醛及新洁尔灭浸泡。④灭菌手术器械包、敷料包及消毒的器具、物品未分类、分柜存放,静脉输液未能做到1人1针1带。⑤无菌物品不在有效期,无菌包包装不规范。⑥一次性注射器复用。⑦污物被服随便乱放。⑧氧气湿化瓶液未按规定时间更换,无菌柜未定期进行清扫。⑨计划生育手术室等重要部门进出比较随意。⑩在诊疗过程中,普遍发现医务人员未戴口罩、帽子、洗手等,清洁工的清洁消毒工作不认真,空调机、隔尘网等没有进行定期的清洗工作。

病房管理:做不到湿式清扫,1床1巾。各区域拖把混放,无标示,未悬挂晾干。患者转出后做不到终末消毒。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布局不合理,无自备包,清洗槽不洁净。口腔科清洗消毒灭菌流程不符合要求。计划生育手术室布局不合理,区域划分、人物、洁污流向等不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医院感染办法要求。消毒供应室布局、清洗流程不符合要求,只有一个消毒锅。

手卫生:未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手卫生方法不正确,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指征。部分医务人员未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消毒方法不正确。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到位:没有对治疗室、换药室、计划生育手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每月的规范环境卫生学监测,其中的诊疗用具消毒不合格;没有进行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

职业暴露与防护:医务人员不了解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不能正确地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掌握不够。缺少防护用品,医务人员未掌握隔离技术,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没有提高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如经常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及尖锐物损伤等,防护意识薄弱,对什么是标准预防不了解。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未能有效地采取防护措施,实行标准预防,进行双向保护隔离等。

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未能严格分开管理;医疗废物暂存处标示不正确。

管理对策

建立健全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建设:管理人员须参加省级以上的医院感染专业岗位培训,才能负责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对医院感染的监控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成立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对消毒隔离制度进行落实到位,督促医院感染的工作,每月进行定期的医院感染情况检查,如发现问题,立即改进。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必须规范化、科学化,建立预防、控制和管理的长效机制[1]。

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消毒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消毒隔离的质量决定了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所以消毒隔离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治疗车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便于手卫生落实,各种无菌物品、消毒剂及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在2小时内使用,并注明开启日期时间;启封、抽吸的溶液注明启用日期时间,在24小时内使用;每周对非一次性盛放碘酒、酒精等皮肤消毒剂的容器进行2次的灭菌操作,同时将消毒剂进行更换,尽量使用小包装的瓶装消毒液,1用1废弃,使用时间≤3天;开启的无菌物品、敷料缸等注明开启的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再使用,无菌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1次;灭菌手术器械包、敷料包及消毒的器具、物品须分类、分柜或分室存放;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可复用消毒、灭菌医疗器械须1人1用1消毒、灭菌;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1人1针1带;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直接放到封闭的容器中,消毒供应中心将会进行集中的回收和处理;如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应该使用双层封闭包装,在包装上注明感染疾病的名称,消毒供应中心将进行单独的回收和处理;须使用医院统一采购、有效期内、标示齐全、包装合格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消毒药械,科室不得自行购入。

规范手术室及供应室的管理。手术室内布局合理,手术器具及物品须1人1用1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各类灭菌包均有消毒供应中心供应;观察器械包的大小、外包装、标识等是否合格;灭菌方法、灭菌效果应当符合要求。消毒供应室:医院应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的规模及工作量,合理配置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及配套设施;供应各科室有效期内、标示规范的可复用无菌诊疗器械、器具及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检测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测试合格,灭菌器方可使用;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无菌物品存放符合要求,分类放置,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发现湿包、过期及包装破损无菌物品不得发放;物品收、送车辆洁污分开,用后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干燥备用。

正确配置有效手卫生设备,加强手卫生管理。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手卫生方法正确,执行七步洗手法流程;严格执行手卫生指征。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要了解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医务人员掌握隔离技术,正确使用各类防护用品;医务人员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开展环境卫生学检测。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其中必要措施之一,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层医院要开展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的监测,建立紫外线登记本,并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3]。

医疗废物的管理:将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容器、包装合格。《医疗废物回收登记表》记录详实。

讨论

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联体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部分。经过一年多实践工作,使得医联体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基本达标,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为了使得医联体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整体质量控制评估,并且对基层的感染控制质量进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英,陈兰,赵萍,等.对当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5):359-360.

医疗消防知识篇7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机体后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该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且暴发流行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一直未停止与传染病的斗争。20世纪以来,抗生素、化学疗法、计划性疫苗等实施,传染病的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部分传染病如麻风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等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但随着环境污染、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更加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仍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及新的传染病出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基本会出现1种或几种新型传染病,目前已确认40多种。由于传染病致死患者占各种疾病致死患者的25%,其仍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传染病的防控是全社会的责任,需多部门合作,全民共同参与,医疗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传染病的监测、治疗、感染控制、预防性服务等工作,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1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近年来,性病、结核病等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的又开始传播,SaRS、埃博拉、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出现,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高发,增加了人类对传染病的防控难度。国内医疗机构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传染病管理,提升医院和医生的传染病应变能力。①构建完备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管理工作,解满霞等[1]认为应成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包括行政管理、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科、感控等部门负责人)、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组成三级管理网络,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随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定期总结防控经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科室成立质控小组,负责检查、督导各项制度落实情况。②健全制度。许多国内学者认为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完善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操作规范、流程,且应简便、操作性强,包括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管理、职业暴露处理、环境清洁消毒等,并真正落到实处,以制约和规范医务人员的相关行为。③严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承担管理、监督等职能,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监测网络的成立、调配防控物资、动员医院全体人员参与传染病防治,使传染病能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尽快消灭传染源,阻断其传播,达到在医疗机构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根本目的。有调查显示[2-3],部分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仅在正常状态下发挥其相关职能,还应发挥在突发事件中具有疫情第一知情权、制定各类应急处置预案、指导监督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制定操作规程、感染信息的职能,并与其他科室密切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传染病管理体系与防控联动机制可降低传染病在医院的传播。首诊医师在发现疑似患者后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将患者就地隔离,上报医务科、感染控制科等相关科室,并邀请发热门诊医师会诊。感染控制科边流调边防控。确诊后传染病病例后,由医务科评估后给予隔离治疗或协调转院。感染控制科对患者滞留区域进行消毒防控。医务科将患者及密切接触者信息上报院部领,为医院制定早期防控医院传染病流行措施提供依据,信息科负责网络直报等。③提高认识。毛青等[4]认为各级医院是发现、隔离、治疗患者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最前沿的医疗机构,处于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是传染病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级医院对防控传染病的认识不同,导致相关设置也存在差异。吕小芳等[5]对60家三级综合医院、137家二级综合医院、4家传染性性疾病专科医院的调查显示,其感染科设置率分别为65.00%、49.64%、100.00%,感染科具备负压房间的比例分别为21.67%、3.64%、75.00%,独立发热门诊的比例分别为95.00%、80.29%、100.00%,感染科具有高级职称和学历的人员也也存在差异,以三级医院最高,二级医院最低。感染性疾病科室作为筛查和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科室,还应进一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和医疗质量控制。马丽平等[3]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公共卫生职能现状进行调查,相关医疗机构在应承担的传染病报告和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健康教育、免疫预防等方面与落实情况差异明显,其存在经费补偿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缺乏、信息化发展滞后、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等现象。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④优化实践。毛青等[4]认为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和医院传染病管理,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更好地履行医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

2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角色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防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功能决定了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较多。

2.1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前哨

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多会选择综合医院、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就诊,在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后由就诊医疗机构转诊至传染病医院或医疗机构传染科进行治疗,患者一般不会到疾病控制机构寻求医疗帮助。因此,医疗机构是首先接触和发现传染病患者的第一现场,也是最前沿阵地。

2.2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主力军

医疗机构承担着对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疑似患者的诊断、医疗救治、隔离、现场控制、传染病上报和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是防控传染病的中坚力量。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应急预案、配置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化操作流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隔离病房的管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管理力度,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疫情在医疗机构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也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救治和隔离措施,及时准确完成疫情上报,科学、精准施策,以控制传染病疫情发展。

2.3医疗机构是传染病信息的主要来源

传染性疾病的报告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和必要手段。而作为发现传染病患者第一现场的医疗机构则是传染病信息的重要来源[1],承担着将相关传染病信息上报给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据统计,超过90%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来源于医疗机构。其上报的信息是制定疾病控制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其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报告的及时性对传染病防控的成败意义重大。

2.4医疗机构是急性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首诊的机构,是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最易造成病原体传播的场所。医护人员是传染病防控的主要力量,但其长期在医疗机构中工作,为各种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易发生职业暴露。而门诊或住院患者,多抵抗力相对较差,受病原体侵袭后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新生儿、老年人、长时间住院、接受特殊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的患者、各种慢性病患者,均是传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另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放化疗的开展、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利、人口密集等因素也为病原体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医院成为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3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功能

3.1传染病监测

监测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础,其功能包括病例的发现、确诊、登记、疫情报告、数据分析等。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工作,传染病诊断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前者是根据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现病史等作出判断,后者是根据实验室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检查作出诊断。其中实验室病原体阳性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主要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共3类39种)、传染病相关征候群、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医疗机构通过传染病监测提供准确数据,实现对传染源的有效管理和防控[6-8]。

3.2传染病治疗

传染病及时、科学、规范治疗可治愈疾病,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同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染病传播和扩散,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治疗包括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对慢性传染病如结核、乙肝、艾滋病等症状较轻、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可在门诊进心规范治疗,同时,加强随访、按时复查;对症状较严重者的慢性传染病、某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等则需住院治疗。

3.3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通过预检分诊、隔离、防护、消毒、合理处置医疗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在医院内扩散。①预检分诊:依据《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医院感染疾病科应独立于医院其他科室,设有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应分别设立疫区发热门诊和普通发热门诊。感染科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在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固定人员、仪器、设备,减少患者在门诊的移动,设立清洁和污染通道,有独立的出入口,对有流行病学史、传染病接触史、传染病相关症状者应转至感染科门诊就医。②隔离:合理设置隔离区域,确诊和疑似患者分开安置,尽量将其安置在单独病房,对确诊和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给予佩戴口罩。③防护:对医务工作者的暴露风险进行分级,按照级别实施不同的隔离措施。普通门诊、病房等低风险情况,可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工作服(一般防护);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选择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手套(二级防护);对咽拭子采集、气管切开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增加面罩。④消毒:定时对门诊、强留观室、抢救室、病房的等室内清洁消毒,疑似或确诊患者的护理用品做好规范的清洁、消毒,患者转出后对接触环境进行终末处理等。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

3.4预防性服务

3.4.1筛检筛检是利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者缺陷的患者,与健康者进行鉴别,是疾病预防的二级预防。筛检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以早诊、早治,防止疾病扩散;发现高危人群,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分为普通筛检和选择筛检。前者是对某一范围内的普通人群进行筛检,筛检出患病可能性较大者;后者是筛检某区域内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检效益。

3.4.2免疫医疗机构提供的免疫服务包括对一般人群特定年龄段实施疫苗接种(如儿童计划免疫)和对某疾病易感的特定人群(如高危行为、职业暴露等)实施免疫接种(如预防破伤风、狂犬疫苗等),以减少或阻断传染病的发病。

3.4.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手段、各种传播媒介传播传染病防治信息、健康知识,并给予行为干预措施,使大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树立健康观念,提高健康保护意识,识别高危因素,自觉摒弃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而行为的改变需长时间、反复的强化教育。且受教育者应对施教者有一定信任度[9-11]。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方面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相对更人性化的医患关系,是最有权威的人员,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同时,就诊者或家属在医院亲身经历或目睹疾病的痛苦,对了解疾病的知识更迫切-,因此,在医疗机构内健康教育更有时效性。医疗机构可实现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候诊厅的滚动屏、宣传栏、墙报、发放宣传册、电视等,且成本低廉是人群便捷地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对传染病和危险因素的知识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2]。

医疗消防知识篇8

关键词:口腔科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9-02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诊疗技术、设备、材料广泛用于临床,且口腔设备构造复杂,器械种类繁多,给清洗和消毒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由于口腔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械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等接触频繁,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做好门诊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1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

1.1环境污染。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据调查统计,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1]。

1.2口腔医疗器械污染。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等,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被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而造成口腔诊疗中的交叉感染。

1.3医务人员手污染。在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最好的手段是洗手,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经口腔专科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1.4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都成为口腔科的医院内感染因素。

1.5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因口腔科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感染机会增加。

2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诊室环境的消毒及防护。每天诊疗前、下班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综合治疗台面及其配套设施一次,湿式清扫地面,有明显污染的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随时拖净地面,每周诊室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每月对物体表面进行抽样菌检的测。

2.2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口腔科门诊属高危诊区,进入患者口腔内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每月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效果进行检测,灭菌设备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合格,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应按去污清洗干燥包装灭菌的程序进行。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消毒较难,因此在每个患者使用后需将手机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和水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机部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3认真落实洗手制度。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证实,手卫生是最有效易行的控制流行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年来CDC对医务人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手卫生条例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起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科室制定了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每次诊疗前后必须严格“六步法”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所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医源叉感染关键的一环。

2.4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服戴防护镜,做到安全诊疗,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手套为保护患者不受手上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但是,即使带上手套,污染仍有可能发生。如化学液体、含石油的乳液可能导致手套老化或渗漏,另现有的手套仍存在质量差异,约有2.9%的手套存在针尖状微孔,据统计20分钟内一个微孔可通过19000个细菌。因此手套应与洗手相辅使用而不是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严格洗手十分必要。如果同一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一次。

2.5规范消毒灭菌各项操作程序。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中的各类消毒液、无菌容器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

2.6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一人一用一弃,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如锐利污物放入锐器做好与污物盒,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内,集中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污物管理员的交接、登记、签名,防止一次性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3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3.1加强人员的培训。定期对科室全体人员医院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以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且每季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只有认真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3.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前提,我院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并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院感办每月对口腔科的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的监测,如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表的细菌培养结果、紫外线消毒等,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科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做好整改措施,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在口腔诊疗工作中,被患者的血液、牙体切割组织污染的口腔诊疗器械是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室有效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整改与规范,门诊口腔科人员对消毒隔离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提高了防护意识,主动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消毒隔离工作走上规范化,护理三级质控检查,各项消毒工作指标均达到要求,院感办对本科医护人员的手、物表、灭菌器械、空气监测合格率达100%,消毒隔离工作。

医疗消防知识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403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1]。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及残障人群等。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分散并偏离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相对薄弱,为减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的隐患,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

医院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危[3]。为了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制定对策,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发挥监督、检查职能。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医院感染的工作也逐渐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确保社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的重要保障。

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缺乏,院感观念淡薄:16个卫生服务站中的医生大部分是原来的乡村医生,除护理人员外,院感概念均含糊不清。未意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淡薄,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重视不够,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认为这样做了几十年没出大事,存在侥幸心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防护知识缺乏,职业防护观念不强,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全然不知,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未配备防护用品,在医疗护理操作中,特别是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理过程中,只能凭工作经验来保护自己,这样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多数服务站为了科室或个人的利益,想方设法该领的消毒物品不领,到期该换的消毒液不换,有洞的包皮布不补、不换、不洗,损坏的容器不更换,一次性物品存放、使用不规范等等。

手卫生执行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缺乏手卫生意识,“六步”洗手法洗手操作不规范。

医务人员对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的概念与区别不清:常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混装现象,将大部分废物都装入医疗废物袋内;利器盒使用不规范、不合标准要求;其中一些有可回收利用价值但被污染的医疗垃圾流入社会,造成疾病的扩散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措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每个站各设医院感染兼职管理人员1名,并为社区医护人员不断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概念、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社区医院感染的特点、社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等,每年考核1~2次,增强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并真正落实到实处。

制定手卫生制度,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环节[4],落实手卫生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强调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用多种形式进行手卫生宣传,配置必要的洗手设施,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手快速手消毒液擦手,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有正规的购货渠道,厂家资质齐全、有效,建立登记账册,记录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经办人双方签名等。一次性物品要专柜存放,柜子每周擦拭,保持清洁干燥,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

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监测浓度1次/日;2%戊二醛每周更换1次,每周监测浓度1次,如有不合格及时更换;碘酒、酒精容器拿到中心消毒;针对服务站使用量小,消毒液改用小瓶装(500ml的碘伏改成60ml装,2500ml的戊二醛改成500ml),避免了浪费和过期的现象发生;纱布和棉球改用二片装的无菌纱布和小包装的消毒棉球,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换药、清创操作的安全,防止伤口感发生。

职业暴露与个人防护:实施标准预防的措施,医护人员在诊治患者、进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利器立即置于利器盒内,严格禁止回套针帽,必要时采取单手回套技术,避免发生锐器伤,增加职业暴露的危险。

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严格区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将感染性废物置于防渗漏黄色垃圾袋内,用过的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利器放入利器盒内,至3/4满时采取有效封口方式,由专门的医疗垃圾处理站进行回收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内容包括废物类别、重量、数量、服务站,收集员与服务站人员双方交接确认签名,要求登记记录本保存3年。

监督、检查机制

医院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坚持每个月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把检查的结果评分与医院科室管理的考核挂钩,有效消除医院感染的隐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因此,卫生服务站依法管理、科学防控医院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

2张惠珍,魏全珍,刘丽华,等.医院社康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27.

医疗消防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0-01

“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的核心内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而保障医疗安全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在门诊许多医疗护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院内感染可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要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才能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病人就医安全。所以,在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卫生保洁人员,要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熟练掌握院内感染管理的核心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长期的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分析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浅谈体会如下。

1门诊院内感染原因的分析

1.1卫生保洁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消毒隔离的概念模糊,甚至不了解,消毒隔离知识欠缺,虽然经过岗前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进行中不规范,各别人员并没有掌握消毒液的配置,浓度、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造成未达到消毒目的,如抹布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未分开,而是一抹到底。拖把分类使用不规范,没有做到拖把分类专用,具体适用于拖把上的标识不一致等。检查时做得好,不检查时做得差!

1.2受卫生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在工作忙时,诊疗操作与病人直接接触前后为认真落实洗手。形成了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造成手受污染而引发院内感染及疾病的传播,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3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个别工作人员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工作服有时不按时更换清洗。

1.4个别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应知应会内容掌握不好,不够重视,措施落实不到位。

2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对策):

2.1在门诊工作的所有人员:首先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性,门诊病人多、来源广,病种复杂,工作量大。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与病人接触密切,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才能避免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2.2严格落实手卫生:切断传播媒介,洗手时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而引起的外源性感染的基本措施,也是自我防护最简单的措施。同时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日常操作中认真落实洗手法.病人多时坚持操作间使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操作后用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彻底切断传播媒介,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2.3继续加强全员院感应知应会内容的培训:学习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技术操作规范,熟知院内感染知识,加强对保洁员基础知识的培训。消毒、隔离、清洁、洗手、消毒液的配置,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等。强化应知应会内容掌握情况的抽考,提问。从思想上重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4加强对门诊病人的宣教:宣传版面,拱动式的电视播放,有针对性的内容,遵守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宣传相关传染病防病知识,提高健康意识。保持门诊大厅的清洁卫生,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小儿大小便如厕等。

2.5加强垃圾的分类与管理:操作后的物品繁育病人接触过的垃圾、棉签、各种辅料等、放入黄色所料袋中,加盖保管及时回收,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对采血室周边的管理,采血后防止病人将面前乱扔,应建立标识医用垃圾存放处。护士在巡视候诊大厅时,如发现医用垃圾,并指导协助卫生院分类回收,做好大厅保洁。

2.6严格做好常用医疗用具及诊室的物品管理:诊室每日空气消毒,血压计、听诊器、平车、轮椅每周擦拭消毒。体温计用后浸泡消毒、桌面、诊室墙面、地面、拖把、抹布清洗消毒。按要求检测浓度及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