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理财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08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1

[关键词]青少年;财富观;道德教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富国富民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之一,人们对财富也很关注。教育青少年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理智地支配财富,培育良好的财富品质,从而树立健康的财富观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青少年财富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反思,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并加强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财富观存在的问题

(一)在财富获取方面

一些青少年贪欲太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目睹多彩的外部世界,又看到其他同学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得不到满足,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要”的习惯,并且是无节制地“要”、蛮横地“要”,通过向父母长辈“要”来满足欲望和虚荣。更有少数青少年由于通过正常途径“要”不到他们满意的结果而误入歧途,进行偷盗甚至抢劫。

(二)在财富支配方面

一些青少年消费无节制,这主要表现为浪费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可以说是“乱用”。时下,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青少年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羡慕“一掷千金”的生活,在消费方面超越甚至是大大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太爱乱花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非典型性”特征。

(三)在财富意识方面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财富意识,更不用说相应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他们不知道“财富”“金钱”意味着什么,没有“多”与“少”的概念,除了“要”就是“用”。调查显示,相比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学生,中国学生对金钱的意识是最低的,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只关心学习。对金钱:中国孩子“最没感觉”。

(四)在财富价值观方面

部分青少年片面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无钱就“英雄气短”,“金钱第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一些青少年。他们把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今后“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未能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拜金主义在青少年中大有蔓延滋长之势。

二、青少年财富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现买的强烈冲击

许多人将“发财致富”作为“第一要务”,笃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健康的财富观,从而催生了拼命追逐金钱、比阔斗富、坑蒙拐骗、欺诈失信等丑恶财富行为。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极坏的财富思想和言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们在迷惑、矛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动摇或跨塌。学校处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不健康的财富行为,对学生的财富观形成强烈冲击。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财富观教育。一些家长不重视财富观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谈论钱,以防止孩子染上“铜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和进行了财富观教育,但教育方法不科学,往往将孩子应该做的事和应尽之责任以物质(或金钱)交换或奖励的方式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只认钱而缺乏责任感,以为金钱可以交换一切;一些家长没有采取行动,只“说”而不让孩子“做”,不愿意青少年在读书期间参与财富实践活动,从而使得青少年理财能力差,财富意识淡薄,不按财富规律办事。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未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财富观教育。学校教育仍然重书本知识,教育没有面对生动的同时也是五花八门的财富思想和行为,没有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问题、教育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加强财富观教育。

三、厘清青少年财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意识培育

财富先是以金钱的形式体现出来。青少年财富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四个层次:8~11岁少年具有简单的金钱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12~14岁少年具有了较为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买卖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15~17岁少年具有了全面的财富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财富在精神方面的功能,还认识到财富的社会功能;18岁以上的青少年具有了创新的财富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财富进行财富增值的自觉意识。财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对财富的正确认识,这不仅是财富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二)财富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清财富的本质。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是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财富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它凝结着父母和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所以青少年必须珍惜财富。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的作用和意义,使其认识到:拥有必要的财富是个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石。但财富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人在某些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手段与途径。学校要使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在创造中获得财富,在获取财富中向社会与他人奉献,而不是为金钱所奴役。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潇洒的人生,才是充实而高尚的人生。

(三)财富品质培养

财富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财富思想在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青少年在一贯的财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财富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是自觉意志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以下财富品质尤为必要。一是诚信。财富品质的核心是诚信,诚信立业,诚信致富。培育青少年财富品质首先必须使他们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二是自立。要求青少年在财富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自立意识,教育青少年抵制金钱的不良诱惑,不能为财富左右,不能为了金钱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青少年要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发展的意识,要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始终依赖父母,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三是勤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四是节俭。要教育青少年懂得,提倡消费不等于奢侈,而是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做到量入为出、用之有度。

(四)财商的提高

教育不应该忽略财商,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各方面的成功。在财商教育中,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即是培养青少年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支配财富的能力。社会上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现象,无不显示着理财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富不断丰裕的情况下,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这是青少年经济社会化的必然之路,这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实所需,更是青少年的未来所需;不仅是青少年本人所需,更是青少年未来家庭所需。

四、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一)要抓住关键环节

学校与家庭都应主动将财富观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中,纳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之中,不能使之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盲点。在正确把握道德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系统的课堂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互促进,就能各施其能,各用其功。在这之中,必须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控制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购买欲和享受欲。例如,教育青少年合理地对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需求,克服贪欲。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零花钱教育。“零花钱制度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机会来教导孩子们有关金钱及其功能的知识。”“零花钱无所谓好坏,而给零花钱的办法却注入了各种价值导向。”因此,家长给青少年零花钱的同时,要进行财富价值观的引导。

(二)要勇于直面现实

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德育活动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财富现象以及日益变化的学生校园财富行为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敢于分析、敢于教育,既不在传统的财富思想里墨守陈规,也不在现实的经济洪流面前迷失方向。例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豪排行榜”,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可结合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慈善捐赠行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教育学生评判他人的标准除了金钱外,还有品行、性格、特长等,从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价值观的引导。面对不时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学校要适时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对校园贫富差异,学生会感受到财富的多寡不均,产生心理不平衡。针对这种现象,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远离“金钱的优越感”,防止他们患上“富裕病”。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教导他们坦然地对待财富差距,同时用多元标准去评价别人。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它是磨炼学生心性、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

(三)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财富实践是生动的、丰富的、精彩的,是充满感性的活动,因此,适当开展与财富有关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财富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财富和财富观的理解与认识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学校要开展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锻炼。例如:在小学可开展“红领巾储蓄银行”“我是小小理财家”等与学生零花钱相关的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适当参与学校的某些财务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诸如班费、学生伙食、学生社团经费开支等财务活动。第二,家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锻炼。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活动,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家庭成员意识和宝贵的责任感。第三,贫富家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从小明白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度过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2

市体育局

***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共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部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团体会员单位7个,会员人数达到16000余名。

一、***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成立背景

***市在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前期,走过“先发展、后规范”的路子。随着俱乐部数量的不断增加,收费不规范(有的家长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乱收费,有关部门要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停办、退费)、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学校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收取的费用当作学校的小金库,开支很不规范,也因此有的学校领导或受处分、或被判刑)。如何保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我们一方面多次与市纪检监察、民政、教育、物价管理等部门商议,另一方面多次召开俱乐部专题会议,在充分征求各俱乐部的意见基础上,于2012年成立了***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下设办公室、活动部、财务室三个机构),将各俱乐部统一纳入到协会中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协会的沟通、协调、监督、组织交流等作用,使俱乐部的创建、管理等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协会建设制度化,不断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法制化建设脚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办的好与坏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依法依规制定了《***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章程》、《***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各项工作在宏观框架内科学、有序、稳步运转。二是严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关。在发展俱乐部的过程中,严把会员单位发展关,按照“先创建,后申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思路以及“四要”原则(学校领导要重视、场地设施要好、师资力量要强、特色项目成绩要好),积极创建、申报有特色项目的俱乐部,为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二)体教结合常态化,不断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利用俱乐部依托学校的场地设施、会员等优势,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进一步促进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一是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和各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都会因地制宜地开展冬夏令营等各种竞赛活动,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个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武功山摔跤俱乐部有摔跤项目、雏鹰俱乐部有篮球项目、阳光俱乐部有乒乓球项目。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同时,一些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也从体育俱乐部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二是积极解决运动员升学出路问题。为保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连贯性,***市考虑到了他们的升学问题,对全市各个俱乐部进行了合理设置,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打造“一条龙”服务。***市申报的俱乐部,有依托小学的、初中的,也有高中的,这样全市的俱乐部就形成了“链条”,并且在这个“链条”中,只要运动员被***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确定为体育后备人才和苗子,就可以享受到升学“一条龙”服务。

(三)管理考核规范化,不断提升全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水平。一是严格管理俱乐部的财务。针对俱乐部创建前期财务管理混乱、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召开了市纪委效能办、民政局、体育局、教育局、发改委等相关单位协调会,就***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和统一认识。同时还建立了《***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财务管理制度》,把各俱乐部的财务全部统一到协会财务室进行监管、审批,采取“你用我管,管用分离”等办法解决为什么要收费、怎么收费、收取的费用如何使用等问题。如针对为什么要收费,找到了国家、省、市有关依据,把相关文件装订成册,形成文件汇编,要求各个俱乐部都要学习掌握;针对怎么收费,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制定收费上限(避免出现收费混乱局面),统一使用税务部门正规票据,并制作致家长一封信,确保收费一定是自愿等。二是加强考核管理,进一步增强俱乐部责任心。专门下发了《***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考核方案》,成立专项指导检查组,对俱乐部进行年终工作考核。对创建好的俱乐部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工作不得力的俱乐部限期整改,通过这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办法,充分调动各俱乐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特别是在工作考核当中,将承担金牌任务、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俱乐部的重点考核内容,通过这个“指挥棒”,促使全市各俱乐部注重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市竞技体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新的竞训之路。

三、工作成效

(一)学生和家长满意。各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间,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冬(夏)令营及各种体育培训、竞赛、交流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体育竞赛、训练、活动的舞台。通过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很多青少年渐渐远离了网吧、游戏厅,而且让学生收获了健康,学会了竞争、交流和沟通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了自身的运动水平的提高,当然,也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二)教师和学校满意。部分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人员或教练,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也收获了比赛带来的荣誉。特别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所依托的学校,更是受益匪浅。不仅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收取的费用,能够及时的用于各个依托学校的场馆建设(如雏鹰俱乐部加大室内场馆建设、1+1俱乐部加大篮球场建设的投入力度等)。而且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比赛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做了很好的宣传。如雏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篮球队在2013年***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中分别荣获男子、女子篮球第二名,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2013年***省青少年跳水锦标赛中荣获团体第二名等。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3

寄宿制高中生是中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与普通中学生相比,较早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研究寄宿制高中生日常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可以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培养其生活理财能力,提高其财经素养。

基于上述目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广东省中山市一所全寄宿制中学——中山纪念中学的高中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深入了解寄宿制高中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在中山纪念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中随机选取2个班,对6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总计发放问卷305份,回收问卷30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76份,合格率为57.70%。我们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一、寄宿制高中生收入来源、构成分析

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其经济来源基本依赖于父母。有些学生有少量的各种奖励、稿费收入等,但金额和次数都相对较少。在中山纪念中学176个调查学生中,有137个(78%)学生从未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只有39个(22%)学生从事过勤工俭学,其中28个学生从事过1次勤工俭学,10个学生从事过2~3次勤工俭学,仅有1个学生从事过10次勤工俭学。

在中山纪念中学,住校生每月家长给的生活费最多2500元,最少200元,平均513元;零用钱最多1500元,最少为0元,平均为113元;住校生每月可支配金钱最多为4000元,最少为200元,平均为626元。住校男生每月平均可支配金钱为657元,女生为582元,高于女生。城市户籍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零用钱以及每月可支配金钱分别为:522元、116元、638元,均略高于农村户籍学生。

二、寄宿制高中生整体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分析

调查发现,中山纪念中学的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金额最多的是3100元,最少的是190元,平均消费金额为781元,高于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626元),出现了超支现象。其中住校男生每月平均消费金额为778元,女生为784元,消费金额基本持平。全部抽样样本中31个学生的月实际消费金额大于1000元,83个住校生介于600元到999元之间;62个住校生月平均消费总金额介于190元到599元之间。农村户籍高中生每月平均消费金额高于城镇户籍中学生。

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内容主要包括校内伙食费用,购买学习用品开支、课外书籍,购买零食、衣物、玩具,支付交通费、手机费等费用。表1就住校生具体消费构成进行分析,表2、表3就住校生具体消费构成进行对比分析。

表1寄宿制高中生月消费构成表(单位:元)

表2不同性别、户籍学生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表(单位:元)

表3不同年级学生消费水平表(单位:元)

对比分析不同性别、户籍、年级寄宿制高中生各类消费支出,我们可以发现:从户籍看,农村户籍学生整体消费水平高于城市户籍学生,城市学生除课外书消费超过农村学生之外,其余各项消费支出农村户籍学生均高于城市户籍学生。原因可能是,学校所在的中山市处于经济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当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高,大量农民靠土地、厂房及个人物业的转让、租赁以及集体分红获得了丰厚收入,农民普遍比较富裕,收入高于城市普通工薪阶层,消费支出也相对较高。从年级看,低年级学生在课外书、交通费、手机通讯费、电影就餐、服装各个方面都高于高年级学生。从性别看,男生仅在伙食和玩具消费支出上高于女生,其余各项及消费总额都低于女生。

三、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结余及理财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寄宿制高中生对生活开支没规划,花钱无计划。以中山纪念中学为例,每月生活费和零用钱实际超支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85%,月末有结余的学生仅11%,还有4%的学生每月全花光,没有结余。大部分被调查学生每月生活费和零用钱超支的原因与父母的态度和要求有关系。调查数据表明,只有9.66%的家长管理严格,不允许超出,超出部分要求从下月生活费中扣除;73.86%的家长认为可以超出,但不能超过一定限额;还有16.48%的家长不对孩子消费支出进行约束,超支多少给多少。超过一半(约51%)的学生个人认为每月记账理财没有必要。事实上,53.98%的学生每月没有记账理财;24.43%的学生偶尔记账;12.50%的学生有时记账;仅有不到一成,约9.09%的学生每月记账。学生的理财意识薄弱,20.45%的被调查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存款状况,38.64%的学生大约知道;40.91%的学生清楚自己的资金存款状况。当每月消费有结余时,超过一半(约60.80%)的学生把结余现金放在家里;只有14.77%的学生存银行;7.39%的学生购买股票证券投资。其中,20.45%的被调查高中生不清楚社会上各种理财投资渠道;64.20%的高中生听说过一些,但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只有15.34%的学生很清楚社会上的各种理财投资渠道。他们对主要理财投资信息的了解渠道从高到低排序:家人、亲戚、朋友58.52%,互联网48.30%;广播、电视42.61%;杂志36.36%;学校17.05%;其他5.68%。这说明家庭和朋友对学生的理财意识影响大,而学校发挥的作用较小。

调查也显示,55.11%的家长经常教导学生如何理性消费;31.25%的家长有时有;但还有13.64%的家长根本没有对小孩进行消费教导。只有8.52%的家长经常督促孩子记账;73.86%的家长没有督促并要求孩子记账;17.61%的家长有时要求孩子记账。30.11%的家长不清楚孩子的资金存款状况,还有39.20%的家长大约知道,只有30.68%的家长很清楚。

调查还显示,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力度不够。超过一半(52.84%)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消费投资的课程;47.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事实上其中91.48%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并没有上消费投资课程,只有8.52%的学生上过相关课程。同时,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消费行为影响较大。60.80%的学生有时有同学朋友之间交流消费购物心得;14.77%的学生经常交流;有24.43%的学生没有交流。

四、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论

通过对中山纪念中学寄宿制高中生的日常消费行为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从收入来源看,相较于国外,中国的寄宿制高中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生活来源几乎全部依赖父母。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寄宿制高中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差异巨大,收入最多为4000元,最少为200元,平均为626元。

2.从消费总水平看,寄宿制高中生对生活开支缺少规划,85%的学生花钱缺少计划,每月生活费和零用钱超支。住校生每月消费总额差异很大,最多是2950元,最少是190元,平均是781元。农村户籍学生消费总额高于城镇户籍学生。

3.从消费结构看,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构成主要包括校内伙食费用,购买学习用品、课外书籍,购买零食、衣物、玩具、礼物、交通费、手机费、电影就餐、日用品等11项支出。对各项消费支出从高到低排序进行分析,发现寄宿制高中生平均每月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课外书费用为36元排在第8位,低于购买零食66元、电影就餐62元、服装57元、交通费47元、日用品开支46元,仅仅排在购买玩具游戏11元、购买礼物12元、通讯费用21元的前面,说明学生的消费结构有待改善。

4.从消费心理看,理性消费意识有待提高。比如自行购买饮食和零食首选原因中,相当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好吃,而不是食物的营养价值。从零食消费种类看,营养价值较低的碳酸饮料、糖果等占学生消费零食的不小份额。14%的学生在购买日用品时首选原因是不作过多考虑,很随意购买,显示了他们的消费欠理性。自行购买课外书首选原因超过38%是为了消磨时间、休闲娱乐好玩,而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在自行购买高端电子产品钱不够父母不支持时,仍然有16.48%的学生选择不吃饭偷偷存钱;1.14%的学生选择向同学借款购买。从上述表现来看,部分学生的消费心理有待家长和学校进行诱导,使其转变。

5.从理财意识看,寄宿制高中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财经素养教育,理财意识淡薄、知识贫乏、理财能力较低。一方面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传统教育不重视,对中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力度不够,甚至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纵容;另一方面与中学生群体及个人自我意识淡薄密切相关,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寄宿制高中生更加容易受到同辈群体消费理财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群体意识淡薄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二)对策及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帮助寄宿制高中生树立良好的消费理财习惯,提高其财经素养。

1.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和意识

青少年时期是建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关键时期,应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战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消费活动的指导,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理性消费理财观念,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作风。

学生要认识到消费理财的重要性,认识到消费理财是人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重要内容,认识到学好消费理财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让他们适度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体会父母工作生活的艰辛,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不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2.加强家庭教育,教导和监督学生学习消费理财行为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学生消费观和理财观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消费时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肃自己的消费行为和言行举止,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消费理财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和教育。[1]

家长应鼓励孩子制订理财计划,定期进行财务总结和预算,培养孩子理财意识,帮助他们熟悉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控制生活费用、交流消费理财心得等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教育和监督。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使其尽早懂得比较购物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会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与浪费。[2]

3.加强学校财经素养教育,合理引导高中生消费理财行为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财经素养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把青少年的财经素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针对青少年不懂消费和不珍惜金钱的行为,学校应该尽早开设鼓励青少年从小树立劳动挣钱意识、了解金钱知识、保持勤俭美德等方面的财经素养课程[1],使青少年获得正确的财经素养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形成一整套系统化、循序渐进的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随着青少年的年龄增长,其智力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财经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加深和改进,合理、循序渐进的财经素养教育必将成为青少年形成理财素质、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途径。[3]

参考文献:

[1]邵帅.当代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探析.网络财富,2010(19):157~158.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4

一、外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趋势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期公布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9780人,占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1%,比2002年上升了12.7%,侵犯财产罪,占批捕总数的75.3%。据了解,近年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8983人,占批捕总数的6.5%,2002年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批捕总数的8%。全国检察机关自1998年至2003年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17925人,占全国批准逮捕总人数的7.3%。如某区检察院在2003年办理的案件中,外来青少年犯罪在全区外来人口犯罪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曾经达到52.6%,状况堪称严重。分析外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1、案件类型以侵财型案件发案率为最高。在各类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侵财型案件占70.2%,其中盗窃案件比例最大。总体来看,各类侵财型案件涉案数额一般不大,多为几千元数额,但是盗窃数额有逐步加大趋势,作案场所也由公共场所行窃向入室盗窃发展。同时,一般的盗窃案件有向抢劫犯罪方向发展的趋势,极有可能转化为严重侵犯人身权的犯罪,社会危害性愈发严重。

2、犯罪形式向团伙化方向发展。由于青少年自身具有善于交友、重义气、喜欢从众的心里特点,加之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趣味相投、言谈投机使得青少年很容易形成小团体,一呼百应、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鉴别力极容易走向犯罪。同时个体力量小、能力差、经验少,也使得青少年在犯罪时乐于结伙同行,以减轻恐惧感,也容易减少犯罪后的罪恶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来青少年多以同乡为聚集方式,一般居住地相对集中,逐步形成区域势力,成为解决个人纠纷的团伙势力。如在某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河南某地和安徽某地人员为集中居住的两个势力团伙,一次,双方中有人在同一火锅店吃饭,在吃饭过程中因琐事发生争吵,继而动了手,安徽这方的人吃了亏,第二天即纠集了七、八个同乡找到河南这边的人,河南人见势不妙,迅速喊来十几个老乡,带过来一麻袋砍刀,见到安徽人就砍,双方发生群斗,一20岁青年当场被砍死,另一人受重伤。

3、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方向发展。由于外来青少年远离家庭生活,较早地融入成人社会中,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更加成人化,很容易受到成年犯罪的利用和教唆。他们的犯罪由以往存在的偶发、稚气的特点向老道、狠毒的成人化方向发展,作案手段日趋成熟,由冲动性的犯罪向预谋性犯罪发展。特别是盗窃等侵财型犯罪中,预谋诡秘,组织严谨,呈现规模化和集团化特点。如某区办理的王某等八人抢劫、盗窃、销售赃物一案。其中最大的只有20岁,最小的15岁,共入室盗窃十余起,窃得现金上万元,还有金首饰、手机、邮票等物,销赃得款也达上万元。年仅17周岁的王某俨然是这个盗窃团伙的头儿,大部分时候他都亲自出马,其余人都听他的。每次作案约二、三个人出动,先采好点,哪几个人在外面望风,哪几个人入室盗窃,偷到钱物就赶紧跑,分工明确。这几个十几岁的少年胆大妄为,入室盗窃时手持菜刀,如有人进来即可采取威胁的方式。这群少年成天厮混在一起,将不义之财用来泡网吧、洗桑拿、上饭店……整日吃喝玩乐,花完之后再去偷,靠此为生。

4、犯罪主体多以流动性大、无固定职业青少年为主。外来青少年带着美好憧憬离家来到城市,而社会人口流动加剧也增加了寻找工作难度,加上一些青少年自身无一技之长,又不能吃苦耐劳,在心理失衡、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意志薄弱者极易产生社会对抗心理,特别是看到身边一些人采取非法手段发起不义之财,便经不住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人员作案场所和区域流动性大,同时也给打击犯罪增加了难度。

5、传统节日前成为侵财型犯罪的多发时间段。受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影响,逢年过节成为外来人口返乡的高峰期。特别是青少年务工人员更是念及家中亲人,每逢大的节日,如春节,更是他们离开暂住地回家团聚的时间。然而,由于一些人在外打工收入不高,怕回家无法向家人交代,便很容易产生走前捞一把的念头。于是,盗窃等犯罪一般在这个时间段在城市中成为多发高峰期。

二、外来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征、社会辨别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辨别和控制能力,尤其是外来青少年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观念淡薄,加之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很容易沾染不良习俗,从而极易导致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发生。分析外来人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住地社会治安不佳,生活环境差是造成犯罪的外部原因。由于受自我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从事具体工作区位限定,城市外来人口一般聚集在城乡结合部。这里作为城市发展和扩张的过渡性地区,居住人员成分复杂。他们一般租借城市郊区人口的简易出租房屋,大多是多个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合租在一块,其中难免参杂着一些从事不法行为的人员。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对生活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性大,给相关部门的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加之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对该地区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使这里成为城市综合治理中的薄弱区域。城乡结合部大多成为城市犯罪的多发地带,犯罪率普遍较城市和农村地区偏高。在这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居住于此的外来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极容易对某些不法行为盲目效仿,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受教育程度不高,结交不良朋友是产生犯罪的自身原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良好教育、以及必要的生活约束对其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外来青少年大多是来自于农村,他们一般是初高中文化水平,为了家庭生计和自身的前途,较早地离开家庭,走入社会。由于脱离于家庭的管教,加上自我约束力差,他们大多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无规律,交结朋友成分复杂,喜好结成小的生活圈子,很易被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特别是生活在同乡身份的朋友圈子之中,极易形成消费攀比、争强好胜、拉帮结派、江湖义气等不良行为,已经成为外来人口青少年团伙犯罪的重要特征。

3、现实生活与预期相差大,是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动因。走进城市中的青少年目睹富余的城市生活后,便自然地与自己所生活的贫穷相比较,心里容易产生不平衡。特别是经历自身劳动的所得还远不及城市的生活水平时,一些人心里上由羡慕逐步发展到嫉妒,便想到采取违法手段获取财富的目的,发生的盗窃、抢劫等案件大多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4、劳务纠纷是导致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又一诱因。由于社会观念影响和社会劳动法制制度贯彻不力等因素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他们劳动报酬不高,而且经常受到包工头和业主的不公正待遇,拖欠工资报酬已不是偶发事件,为追讨工资而引发的犯罪案件近期不时见于各地。由于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加上自我法律意识淡薄,在自恃有理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的极端手段,以求得到自身利益的实现。分析这类犯罪的青少年,多是由于没有法律观念所为,一般主观恶意性不大。但这已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

三、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外来青少年犯罪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治安工作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与成年人犯罪相互影响、互为结合,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加强对外来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找出防治对策,应该是社会各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实施社会整治工程。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扩展,外来青少年逐渐增多。政府应将外来青少年犯罪问题纳入社会治安的长效管理之中,构建对外来青少年成长的立体网络。在政府机构中,应设置管理外来人口(包括外来青少年)的专门机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起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学会用法律手段来控制外来人员的犯罪,为外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法制保障。必须加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针对多发性犯罪和苗头性违法行为,应及时研究对策。对外来人口要加强管理,不断优化社会治安环境,为生活于此的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应注重教育和挽救,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如对外来人口犯罪的审判,可以将法庭设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组织当地青少年旁听庭审,寓教于审,创造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2、强化措施,使外来青少年生活和务工得到有效管理。党的十六大报告突出强调了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改进社会管理、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重要观点,为强化外来务工人口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高度重视外来人口管理工作,要把其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应该建立统一管理、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对外来人口可以建立“谁用工、谁管理”、“谁租房、谁管理”管理方法,强化用工单位、业主和房主的责任制。要规范劳动职业中介行业行为、落实用工劳动合同制度。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正确引导他们用诚实的劳动服务于城市建设,达到个人劳动致富的目的。尤其是对青少年外来人口要在制度上保障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权益,可以组织开展优秀外来青少年评比等有益的活动,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版权所有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5

关键词:三生教育,青年,理财,消费观念,生存技能

 

0.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却处于困窘,这引起了学者对此困窘的思考。青年人不断地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青年人素质能力低下,道德信仰迷失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学生为躲避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而常常酗酒和整日上网,厌学情绪十分严重,心理压力极大,在困难面前表现的软弱无力,以致出现自残、轻生现象,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严重的危害。因此,技术的异化和市场经济的物化导致一部分青年人理性的迷惘。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社会对青年人的素质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青年人应具有创新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针对社会的价值目标要求,我国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能够使青年人认清生命本质、提升生存技能以及追求生活幸福。

1.当代青年三生的普遍性问题

一部分当代青年在对待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观念上普遍性地有所偏失,总体上的特征为: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存的无力以及对生活的低俗。

1.1对生命的漠视

一些青年人漠视生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青年人不尊重自然,对生态环境里的生物生命的漠视,随意伤害自然界里的动物和植物。免费论文参考网。如大学生虐猫事件和用硫酸烧伤黑熊的事件,满足其变态的心理需要;还有的青年人捕杀野生动物,以此达到经济利益;还有的青年人随意破坏公共绿地等。其次青年人对同伴生命的漠视,青年同伴之间由于各种矛盾引发互相辱骂、殴打、甚至致死事件。

1.2对生存的无力

青年人对生存的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面临突发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上,青年人对生存的无力。如在遇到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青年人缺乏逃生自助经验,没有采取应急措施。免费论文参考网。青年人没有具备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没有应对地震、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险能力、生存能力。第二个方面是青年人缺乏工作技能,不能为自己谋取一份工作,在生活上只能依靠父母的资助。

1.3生活的低俗

一些青年人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上面,而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生活上的消遣上。这些人的生活很低俗,其嗜好主要表现在上网、追星、购物等。在日常生活中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人交往能力逐渐退化,而且使青少年性格孤僻,不但使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还出现了违法犯罪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青年人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树立理想和信念。

2.三生教育的内涵

青年人应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针对当前一部分青年人窘况在三生问题中,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在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工程。免费论文参考网。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促使当代青年人对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有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行为。罗崇敏对“三生教育”的阐释为:生命教育是帮助青年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促进青年人主动和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这就有利于青年人建立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内部自身和外部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是促进青年人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促使青年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幸福生活的教育,有利于青年人热爱生活、奋斗生活、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外延及现实意义

3.1理财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关注理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高等院校也缺乏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导致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理财意识和基本的理财技能。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理财技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技能,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消除部分学生恶意欠费的问题。学校要对学生收入结构、消费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培养学生理财意识和技能的方案。

大学开展理财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应将培养学生理财意识和技能作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财技能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理财教育有利于解决学生欠缴学费的问题,有效帮助贫困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理财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三生教育”结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青年学以致用的能力。

3.2消费观念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青年人在消费方式上比较盲目,崇尚享乐主义,这就会导致人类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欲望,破坏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代青年消费观念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观念教育引导青年人理性消费和科学消费。消费观念的教育有助于青年人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根据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情,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应是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崇尚节俭、合理消费、扼制欲望的膨胀,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

青年人正在逐步独立地生活,学习和掌握消费等基本生活技能,形成适合于自身的生活模式,而消费观念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年确立健康、高尚的消费目标和消费观念。青年人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而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是在促进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青年收入的多元化、消费的多层次性、心理需求的复杂化,引导青年建立健康的消费习惯;提高青年理性消费意识及社会化程度,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其学习、生活、工作有合理规划,避免“月光族”的大量产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长和社会的负担,青年树立普适性的消费观,推动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3生存技能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当前,青年人在面临危险事件时不知所措,软弱无力,无法阻止和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青年人缺乏自救和互救知识,安全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以致酿成不幸。教育部门应开展系统的生存技能教育。学校应进行灾害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他们自救的知识,增强青年人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教育应该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进行模拟和演练,让青年人熟悉具体的救助方法和步骤,增强青年人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生存技能教育能够消解青年人的生存困境,增强生存意志,生存技能教育的实施提高青年人的生存技能,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减少青年人“悲剧”发生具有重大的作用。

4.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处于困窘,这引起了学者对此困窘的思考。通过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存的无力以及对生活的低俗的分析,教育部门应促使当代青年人具备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行为。学校应将培养青年理财意识和技能,并作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学以致用的能力。消费观念上应教育引导青年人理性消费和科学消费。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应是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崇尚节俭、实现可持续性消费,以此推动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学校应对青年进行灾害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青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自救的知识,增强青年人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教育应该将进行模拟和演练,让青年人熟悉具体的救助方法和步骤,增强青年人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左立竞.论“三生教育”与高校新型合格人才的培养.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3):79.

[2]王飞.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三维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31(3):1~4.

[3]李兴华,尹松波.三生教育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14.

[4]苗启明.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应用伦理关怀:生命、生存、生活关怀—兼论“三生教育”的哲学基础.昆明学院学报,2009,31(4):1~4.

[5]王飞.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三维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31(3):1~4.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6

一、初创企业融资风险综述

(一)青年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特征

青年创业者的主体,是各类学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这类创业人群的主要特点是精力充沛、知识储备充足,但抗挫折能力稍弱,经验不足。

(二)融资风险的界定和特点

初创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在融资前后对于启动和维持经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由于企业初创,经营管理和公司制度都不完善,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都是青年创业者,这一点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外部投资方的介入,很可能要对公司股权进行再分割,引发均为青年创业者的公司管理层变动,导致公司经营和管理风险。

二、初创企业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一)青年创业者自身原因

青年创业者由于初入社会及工作经验不足,往往难以获得投资方的全面认可和信任。初创企业进行融资,青年创业者必然面对投资方的审视、考验甚至刁难。这样长此以往,会造成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隔阂或沟通障碍,进而可能会因为融资迟迟不能完全到位,企业无法启动相应项目,造成企业在初创阶段就陷入经营困境。

(二)初创企业创业低成功率的影响

创业本身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成功率很低。特别是在刚刚注册公司,青年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即将耗尽,而首笔融资还未到账的情况下,是最容易失败的。

(三)初创企业的管理程度和内部控制水平低下

由于青年创业者自身原因,初创企业的企业章程和内部控制制度都不够完善,尤其是和融资相关的财务内控③制度。以科技型初创企业为例,青年创业者一般分别是管理者、核心技术拥有者,市场营销的三方面角色。但企业的另一个核心角色——财务管理者,往往是欠缺的,但这却恰恰是和首次融资密切接触的核心管理者。初创企业是资金很匮乏的,因此需要尽快融资。在获得首笔融资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财务内控制度都需要妥善指定并明确执行的,但初创企业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由此也会导致融资风险。

(四)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初创企业的青年创业者对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货币政策缺乏基本的敏感度。国家财政政策涉及到投资导向或税收变化,国家货币政策则和融资成本密切相关。如果初创企业之中缺乏对利率水平变化敏感的财务管理者,则很有可能错过最佳融资时机,错过低成本融资,造成企业的财务负担加重,这也是融资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初创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对策

(一)提升青年创业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青年创业者除了创办企业之外所必须的管理者、核心技术拥有者、市场营销人员之外,另外还特别需要一位掌握全面财务知识的成员进入管理团队。如果实在在短时间内无法配备,则需要在原有创业群体中选拔一个至少要掌握融资知识和技能的成员来担任。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公司治理

为了应对在融资期间及完成后企业股权的变动,青年创业者也必须掌握公司治理方面的基本常识。融资完成后,投资方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投资方的利益和青年创业者的利益和目标经常不一致。这就需要加强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尽量避免投资方中途突然撤资,造成融资失败,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

(三)制定合理的融资结构

首先,充分利用债权型融资。青年创业者要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对于创业支持的各项政策,尽量先争取到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创业的贴息或无息贷款,利用这笔资金至少先安稳渡过初创的前半期。青年创业团队应设法加大各级各类政府贷款债权型融资的比例。其次,慎重进行股权型融资。完全利用政府贷款无法全部满足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个融资去向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往往要求企业部分股权或控制权,因此青年创业团队应尽可能争取此类股权型融资比例低于债权融资比例,否则会引发一系列企业治理问题,影响初创企业的持续经营。青年创业者初创企业进行融资,必然会遇到一些由于创业者自身、投资方和国家政策环境的各种风险,但只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对策,就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为初创企业提供稳定有效的资金支持,确保初创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

作者:陈明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严重,在犯罪过程中,很多青少年轻则出言恐吓、拳打脚踢,重则拔刀相向、不计后果,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极大危害,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广大青少年,在同龄人暴力犯罪过程中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社会各方面在青少年犯罪恐吓这一问题上,又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预防机制?本文试从如何应对恐吓这一角度给出几点建议:

一、学会心理战术,动摇犯罪人的决心,促使其打消犯罪念头。

据有关犯罪心理学家调查分析发现:由于年龄的局限,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在犯罪时心理十分脆弱,如果在受恐吓人此时能迅速镇定下来,采用心理战术,便能获得最佳的效果,采如在犯罪人属于临时起意的这一情况之下,其犯罪故意还不坚定,还处于犹豫不决的阶段,这时,受恐吓人可以把握好机会,利用同龄人之间语言较容易沟通这一优势,使用劝解的语言,缓解其紧张情绪,并最终促使其打消犯罪念头。

二、见机行事,巧妙周旋,伺机求救。

在用语言缓解战术无效的情况下,受恐吓人就要见机行事,巧妙周旋,伺机寻求外来援助。求救的对象可以是公安司法人员、过往行人和就近的单位保卫人员。求救的方式可以大声呼救,快速拨打110报警电话,书写求救纸条等方法,如在一起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件中,该案的被害人就是在警察检查交通时故意闯红灯引起警察的注意而巧妙脱险。另外,如果身体被控制,还可以采用表情如用眼神示意等方法引起他人的注意,以积极争取有利的救助机会。

三、在面对财产类型的犯罪时,危急情况下应当适时作出取舍,保护自身安全。

如果犯罪的主要目的不是人身伤害,而是单纯的财产类型的犯罪如抢劫等,在无法对外求助且恐吓已经有转化为实际伤害的情况下,青少年要切实认识到自身的安全其实才是最大财富,这时,可以交出身上钱物后脱身再随即寻机报警。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应当首先考虑保护好自身安全再寻求对犯罪人的惩罚,所以我们不鼓励广大青少年用自身的安全去冒险。

此外,由于青少年犯罪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综合的眼光来看待犯罪过程中的恐吓,要避免单纯的以被恐吓人与恐吓人行为对行为的方法。作者认为,除了被恐吓的青少年的努力外,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真正构筑起各方面联动的抗恐吓机制,才能将这一问题解决好:

一是家庭要要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建立家庭抗犯罪恐吓的预警机制。因为许多青少年犯罪恐吓总是有一定的苗头,比如孩子的情绪低落、某个时期的向父母索要的零用钱突然增多以及身上有伤痕等现象,就有可能是被犯罪恐吓的征兆,这就应该父母的高度重视,此时,父母应及时询问孩子并积极与学校取得联系,必要时及时报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由于在校青少年占了犯罪人数的绝大部分,所以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迫在眉睫。通过法制宣传,使广大青少年知法、守法、用法,这样一是从源头上解决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而是使青少年懂得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在面对犯罪恐吓时,能够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刑法中针对暴力犯罪时所规定的无限防卫权,就为青少年的积极抵制暴力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是可以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保健医生。青少年面对同龄人犯罪的恐吓时,要具有一个的镇定心态,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犯罪的青少年也是因为缺乏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恐吓就是一种非正常的宣泄表现。所以,设立心理保健医生不仅可以教给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而且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良好效果。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8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这一概念在我国尚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在生活中及犯罪学研究中已经经常使用。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周岁至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16年间,青少年犯罪增加了127%,1995年全国刑事犯罪145万次,其中青少年犯罪为82万多人,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犯罪增长了34.7%,刑事案件发案率增幅1.4倍。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多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逐年增加,据有关分析,新一轮的青少年犯罪高峰将持续至2008年,这无疑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在,本人就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略做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据统计,80年代,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至14—15周岁。在过去的5年间14—16周岁青少年在全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二)、暴力型犯罪突出。

所谓暴力型犯罪,包括抢劫、杀人、伤害、爆炸、等犯罪形式,其犯罪后果严重、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大。据统计,在青少年犯罪中有60%的为暴力型犯罪。

(三)、犯罪团伙增多。

因为青少年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同时未成年人处于独特的心理年龄段,“从众心理”明显,抵制诱惑能力差,易被帮派组织吸收利用。团伙型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量的80%以上,而且高峰尚未消退。

(四)、犯罪趋向成人化、智力化。

青少年犯罪中,大都文化素质不高,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80%以上,农民、无业人员占90%以上,他们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从报刊影视上学到一些反侦查手段,便频频使用,做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使青少年犯罪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力化的特点。

(五)、非法网吧、等不良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

据最新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犯罪增加了5倍多。到200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05万人、青少年占72%,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数已达79.1万名,比2003年上升6.8%,而青少年占到了70%。

(六)、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凸现。

团中央对2361名青少年罪犯进行调查,其中闲散人员为1445人,占61.2%,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

(七)、违法犯罪类型集中,并以财产型犯罪为主。

从青少年涉嫌的罪名看,主要涉及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民利罪,占总数的17.4%。而侵犯财产罪2002年比1998年上升59.9%,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69780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侵犯财产罪的占75.3%。

(八)、家庭问题及失学、辍学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犯罪。

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调查中,有26.6%的青少年来自破碎家庭,而近一半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惑的大千世界。但在一些阴暗的角落里常有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实社会日益泛滥的充满色情、颓废、暴力的影视片、刊物以及制品,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腐蚀着青少年。二是社会上疏于管理的各种“黑网吧”、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以及“玩就玩个心跳”、“过把瘾就死”等反映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浮躁心态及其它一些灰色民谣、黑话,无不对青少年身心造成消极的影响。三是近年来,虽然多次开展禁毒、禁赌、扫黄、打非“专项斗争”,但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不严、查禁不力,有的戒毒所甚至在森严的高墙内出现了贩毒行为、和不良文化毒化了社会风气,毒害和摧毁了青少年,在城市、农村常有“救救我的孩子”的呼声。四是社会上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经过多少年的学习却找不到一份工作,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就业困难也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事可做,最终走上了邪道。五是由于社会改革中出现了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使青少年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居高不下。六是执法部门打击不力,犯罪分子有恃无恐。有的政法干警执法不严、水平不高、办人情案、

作者简介:高琳珍,女,汉,甘肃平川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政法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党支部副书记,主要从事法律教学和研究。

金钱案、重罪轻处、以罚代刑,导致一些违法犯罪青少年气焰越来越嚣张。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则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一是家庭经济上的贫困使有些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信心,甚至为了有一些零花钱而去抢、去偷。二是父母简单、粗暴甚至趋向家庭暴力型的“高压式”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心理畸形,在其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与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三是现代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入歧途。四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加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己为核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五是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六是父母不能很好的履行对子女的监护义务,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青少年极易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自大心理,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三)、教育原因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道德,重文化、轻思想的教育模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表现在:一是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重智轻德,偏重文化课教育,却放松了费时、费力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管理,导致学生思想素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自控力差,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为了“创收”不把精力放在教育上,而热衷于搞“第二职业”或当校外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三是对后进生有歧视现象,动不动就进行“批评”甚至侮辱学生人格,导致一些学生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四是学校与家长联系较少,缺乏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苗头”。五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粗暴,体罚、打骂学生、不尊重学生致使他们放弃学业、辍学、甚至流浪社会,使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殊年龄阶段,而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发育阶段,精力充沛、行为不稳、好动好奇、好强好胜,过剩的精力难以通过正常的方式予以宣泄,易因刺激而产生违法犯罪。二是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好感情用事,讲义气、自尊心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遇到挫折难以抵制,易导致冲动行为发生。三是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心理调节能力不稳定,模仿性强,易受暗示,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为了追求刺激,他们会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顾、不计后果地去实施犯罪行为。四是青少年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对老师的教育、父母的关爱、同学间的友谊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打击报复心理。五是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低下,容易形成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不健康因素及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也会出现在人们面前,而青少年正处在可塑年龄段,所以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影响十分直观。从这个角度上讲,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是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基本保证。

(二)、抓好家庭教育这块基石,营造好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知道自己的每个举动都将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孩子的评价既要给予鼓励又不能过高夸张。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面子;注意孩子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

在做好文化课安排的同时,要专门安排时间,加强对青少年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在各门学科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使青少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积极引导,用老师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号召学生不断醒悟;同时,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了解其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知识和经验,健康成长。

(四)、动用社会各种力量,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条龙”教育,运用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政法、教育、宣传、文化、科研等部门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相互配合,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德育、劳动、生存技能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在顺境、逆境中生存、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不仅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严打”禁毒禁赌、扫黄等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对于未成年被告人做好改造工作中的帮教工作,使其知法、懂法,使法律发挥对未成年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六)、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组织。

该组织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教育青少年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稳定,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这项工作纳入轨道,从各方面予以支持、鼓励。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沈路涛,陈菲.我国吸毒人员70%为青少年[J].中国教育报,2005.6.26.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9

[关键词] 青少年,环境因素,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人格发展。

行为遗传学家一般采用两项基础研究设计,即双生子研究和抚养研究来评估遗传和环境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遗传影响人格的观点最有力、最一致的证据来自双生子研究。但是,用双生子来研究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类研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双生子有相同的成长环境。双生子虽然在看似相同的环境下长大,甚至穿戴相同,但他们可能参加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朋友,对父母的关爱有不同的感受等等。因此,虽然双生子在同一家庭中生活,但因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人格仍可能存在着差异。行为遗传学家把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两个部分,即共享环境(sharedenvironment)和非共享环境(nonsharedenvironment)。

一、共享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

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以及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为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对他们在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我们有时会发现,在同一家庭环境和气氛下长大的孩子,会具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同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自闭、攻击等人格特征;同在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成熟、独立、友好等人格特征;同在一个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内向、孤僻、偏执等人格特征,或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于是,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之所以具有这些相同的人格特征或行为方式,完全是因为共享环境因素造成的,其实不然。

plomin等人认为,共享环境一般不会造成家庭成员在人格特质、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plomin,R。,& Daniels,D。whyarechildreninthesamefamilysodifferentfromoneanother? 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1987,10,1-16)。共享环境虽然为孩子获得某种体验与人生阅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是,这些体验并非都与孩子所处的共享环境相联系。Scarr认为,共享环境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影响不大,是因为共享环境的影响是非线性的(nonlinear)(Scarr,S。Developmentaltheoriesforthe1990s: Developmentandindividualdifferences。ChildDevelopment,1992,63,1-19)。心理学家还发现,有些父母离异或父母死亡较早的孩子,在其成人后容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等心理现象。这很容易给人一个错觉:丧失父母似乎是造成兄弟姐妹之间彼此相似的一种特定的共享环境因素。事实上,子女对父母离异或死亡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所不同的,这就不能归于共享环境因素了。一项名为非共享环境与青少年发展(nonsharedenvironmentandadolescentDevelopment,简称neaD)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发现青少年的非共享经历与其行为、抑郁等问题行为有高相关([美]Lawrencea。pervin,oliverp。John著,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339-340页)。

二、非共享环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非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分享的环境。例如,兄弟姐妹出生的顺序、年龄分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受父母的宠爱程度等,这些因素即使对于同一家庭的成员来说总是互不相同的,或者说不为家庭成员所共同享有。关于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般认为,长子(女)在次子(女)未出生之前,接受了像独生子女那样的待遇;然后次子(女)的出生,又被给予一定的权威和责任,容易形成慎重、自尊、细心、现实、协调等特征。而小子(女)由于受到双亲、哥哥(姐姐)的溺爱、放任、袒护等,容易形成依赖性重、独立性差、幼稚、任性或腼腆、胆小、悲观等特征。

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非共享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人格个体差异的变化。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同卵双生子在人格自陈量表的得分中,遗传通常可以解释40%的变异,共享环境为0,非共享环境加上测量误差负责解释 60%的变异。这类量表一般至少有80%的一致性,这意味着约20%的变异可归于测量误差。因此,除这些误差外非共享环境造成了40%的变异([美]Lawrencea。pervin,oliverp。John著,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339-340页)。行为遗传学一项引人注意的研究表明:同一个家庭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获得的独特经验,远比在同一家庭所拥有的共同经验对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美]Lawrence。a。pervin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135-182页)。正是这些独特的非共享环境,而不是家庭中的共享环境,使同一家庭中的孩子们彼此不同。同一家庭的孩子受父母宠爱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人格上的差异。父母往往会说对所有孩子的抚养都是相同的,而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给他们的照料和培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不同的孩子对父母的关爱有不同的知觉和体验。Daniels用自己修订的人格测量量表,对同一家庭的同胞兄弟和姐妹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获得更多母爱的孩子更容易社会化,人格发展得更健康(DanielsD。Differentialexperiencesofsiblingsinthesamefamilyaspredictorsofadolescentsiblingpersonalitydifferenc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339-346)。Dunn等人在同胞子女行为问题的差异研究中,发现获得更多母爱的孩子很少表现出焦虑、神经质等不良症状(Dunn

,J。,Stocker,C。,& plomin,R。nonsharedexperienceswithinthefamily: Correlatesofbehavioralproblemsinmiddlechildhood。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1990,2,113-126)。“母爱”这个概念并不是新的,这些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影响人格发展的母爱作为非共享环境因素来理解,并且把焦点集中在家庭内部的母爱差异上。

值得注意的是,非共享环境并不仅仅限于家庭内部环境。当人们开始步入社会时,家庭之外的环境更有可能成为非共享环境的因素。例如,同伴、教师、邻居,或从更广的意义讲,孩子个人经历的生活事件等都属于非共享环境的范畴,这些因素比家庭内部因素对当今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整个二十世纪,家庭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发展的相关性在下降。随着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下降,而家庭以外的非共享环境影响在上升。

三、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1.同伴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即使是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其交往对象也可能不同。除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外,与青少年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孩子的同伴群体对孩子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J。R。Harris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陈会昌等:《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心理科学》1998年第3期,第264-265页)。他认为对孩子人格留下明显而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非共享环境。

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不是由家庭单独完成的。没有亲密的同伴,孩子可能表现出很多的适应不良,同伴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伴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与具有攻击性人格特征的同伴交往,则青少年容易形成性的人格;与具有利己行为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特点;与团结互助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可能较多地发展合作与助人的特点;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会不知不觉之中学习和发展这种大方的特征。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克制与忍让,学会合作与竞争;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 同伴是孩子行为强化的源泉。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受到同伴的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于保持这种行为;如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

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生活中某些人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作“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对于孩子来说,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到小学阶段,教师开始发挥可能超过家长的影响力;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同伴的影响力明显增强。青少年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对事的看法或态度;从同伴或同伴群体中获得反馈,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看法与期望,从而促进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这也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伴关系对孩子人格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青少年阶段,即使是他们到了成年阶段,同事或好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教师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可能上不同的学校,或上相同的学校而遇见不同的老师。因此,教师也可被看成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非共享环境因素。

教师也许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对象与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态度,教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教师尊重青少年、平等对待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尊重的需要后,青少年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获得真实和坦率,更能表现自己,更自然地与人相处。我国研究人员曾以“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为题在中学生中进行过调查,排在前十位的条件是:热情、耐心;因材施教;公正、不偏心;学识渊博;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关心学生;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关注学生兴趣。在一项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人们发现,三国青少年都把教师“理解青少年”、“待人公平”、“和蔼可亲”、“乐于言谈”这四项条件排在了前面(郭亨杰:《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第472-473页)。因此,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师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会对青少年的人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民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和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诚实、情绪稳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权威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缺乏和学生的交流,对学生斥责和训斥较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放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漠不关心,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不参加学生的活动。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极易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感情等人格特征。相比而言,在上述三类教育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效果最好。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当然,其他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也不是没有一点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是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3.生活事件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生活事件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变故或问题。其中,有些事件对于即使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来说也是唯一的、独特的,即使是同一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相应地就会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心理反应。Baltes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人格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对于个体来说唯一的、独特的事件即非标准性生活事件(nonnormativelifeevents)的影响(Baltes,p。B。,Reese,H。w。,& Lipsitt,L。p。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80,31,65-110)。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一些独特、具体的生活事件能够引起青少年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丁新华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丁新华等:《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20__年第11期,第788页)。他们发现青少年的生活事件,诸如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人歧视与冷遇、受批评或处分、被罚款、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都与中学生的抑郁症呈显著正相关。王凤芝等人认为,随着生活事件负荷的增加,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增加,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王凤芝等:《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现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__年第11期,第1407页)。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包括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等),还受制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是指青少年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庭、同伴、亲属等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学校通过各门课程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以及班级、团队活动等,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增进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抗挫能力,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家庭也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从家庭来说,除了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外,更应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个人情感问题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以减轻他们担心无法回报父母而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这一方面可能与成年期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整个生命周期内这些事件对人格影响的不断积累有关。

上述所列举的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也不尽一致,还有一些别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工会组织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要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活动,进行工会建设和各项群众事业。这就要求在财务工作上依法最大限度地筹集工会资金和财产,并对这些资金和财产进行科学管理,实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国家历来支持工会组织的工作,从物质上加以保障,为此法律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有明确规定。《工会法》第五章36条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1.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2.建立工会组织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3.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4.人民政府的补助;5.其他收入。建立工会组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本企业工会拨缴经费。以上五种经费来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工会的资产,工会依法对这些资产拥有所有权,由工会统一支配和使用。下面就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因做以下阐述:

首先,加强工会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工会的资产不同于工商企业,一般是不会增值的,但是却能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和发挥职工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会资金的耗费,既能产生精神效益,又能产生物质效益。因此,工会资产在工会组织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应起到物质保障作用。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

工会资产管理的物质保障作用表现在,工会为了开展群众活动、举办群众事业、进行工会建设,都要有物质基础。合理安排支出,妥善管理工会资金和财产,正确核算分析工会资金的增减变动,以便使职工群众的要求和工会建设的需要得到满足。

这就是工会资产的物质保障作用。而现实工会面临的情况是:工会经费收缴难度大,资金来源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由此体现了做好工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管理上要体现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做到有计划有重点的保障。

工会资产管理的监督作用表现在,对于职工群众和工会建设合理的、可能的和有效的资金需求应给予保证;而对于不合理的、不可能的、效果不好的资金需求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对财务活动的记录、核算和分析中,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制止贪污浪费,对工作的监督做到持之有据,更合理有效地改进工作。

其次,加强工会资产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冲击,工会资产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各级工会资产日益壮大,涉及面广,资产形式多种多样,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现今对工会资产管理从思想观念和现时存在的问题上,都将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于工会资产的认识存在误解,重收入,轻管理;重经营性资本,轻非营业性资本的现象时有发生。收入和支出是预算财务管理的两条主线,工会财务属于预算财务的范畴,因此,从管理上不但要注重经费收入的管理,同时还要注重经费支出的管理,只强调收入,不强化支出管理,就会事倍功半,经费的收入也打了折扣。对于工会所属的事业单位,其资产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一些单位只看中了为之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而忽略了带来了社会效益的非经营性资产,削弱了为广大职工服务的作用,使工会的形象在广大职工的心目中受到影响,反过来给经费收缴工作造成了困难,因此也不利于工会收入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工会资产管理的现状上也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工会资产没有明确的产权,其中包括工会的房产、汽车、大型设备。产权不清,职责不明,这是管理好工会资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单位对工会资产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这些单位的工会资产流失、损毁严重,出现随意调拨,借债不还,无专人管理等现象。此外工会经费开支无计划,预算不合理,导致工会资产运转不灵。预算外购建屡有发生,投资缺乏论证,贪大求全,建成之日就是淘汰之时,造成场馆、设备闲置,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以上这些问题都亟待加强管理和规范。

通过对工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使我们对工会、资产的性质和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工作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我们制定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工会经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是工会财务工作的一个整体,收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用好是目的。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提高整体水平,工会财务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对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明确产权

,依法维护。建国之初,从法律上就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做了明确规定。《工会法》、《民法通则》和有关国家行政法规都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准则。工会资产的所有权如何确定的问题,总工发[1995]2号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凡是由国家、行政部门拨给工会及其事业单位使用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归工会,所属权属于国家;2.凡是由工会经费技资、政府及行政补助、工会企事业收入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工会资产;3.社会捐赠、国际合作、国际组织援助给我国工会的财产界定为工会资产,工会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4.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行政与工会共同投资形成的资产,政府和行政方面投资部分为国有资产、工会投资部分为工会资产;5.凡是用工会资金投资,以工会名义借款或用工会企业事业收入兴办的工会企事业和工会三产,其资产所有权属于工会;6.工会及其企事业与有关方面合资、合作兴建的企事业按工会在该企业中出资额的比例拥有资产所有权;7.已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的工会企业,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界定所有权。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规定,我们就能准确界定国有资产和工会资产,明确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合理有效的安排和使用,同时,也能理直气壮的对自己的资产加以维护。

摸清家底,胸中有数。只有充分掌握自己拥有的资产,才能合理有效的加以利用;如果对自己的资金、财产不了解、不摸底,管理和使用就无从谈起。其大量的工作是对现有资产的盘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清理。要确定工会资产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结构配置如何等等,建立资产备查账簿,对全部资产进行清理登记,摸清底数。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及时报批盘盈盘亏。对于有些产权发生变动的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及时入账,防止工会资产流失。

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工会应切实做好本级的资产管理。资产的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建立健全财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等规范化管理,层层负责,落实到人。同时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一账三卡制度:一账是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三卡是部室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卡、总务固定资产管理卡、财务固定资产监督卡。低值易耗和库存材料由管理员建立出入库明细账和财务核销备查明细账,通过清查账目、盘点物资,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工会资产不受侵害。适当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理财意识。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该收回的收回、该赔偿的赔偿、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青少年理财方法篇10

王青和他的妻子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平均每个月的家庭收入有12000元,除去房产月供及各种生活开支,每月还有6000元的节余资金。另外,还有30万元的金融资产,这30万元中有5万元已经兑换成美元存款,另外还有25万元现金一直存在银行,但是现在银行的利率太低,眼看着3年的存期就要到了,他们决定将其取出来做些投资。

今年初股市行情持续走好,一些炒股的朋友劝王青拿出部分资金投资股市。可是,他们夫妇俩工作繁忙,实在抽不出时间研究股市行情。于是,王青提出让那些炒股的朋友帮自己炒股,可谁知道那些原本得意洋洋吹嘘自己赚了多少钱的朋友,一听说要委托他们炒股,个个都不敢答应。说是炒股风险很大,谁也没把握稳赚不赔。

有位好友给王青提了个建议,说:“你真要是想委托别人炒股理财,不如买些基金,让基金的专家替你理财不是更好吗?”还有位朋友建议他买些国债,说是国债经过去年底的大跌,目前的年收益率有3%左右,比一年定期存款的利息高多了。王青暗自思讨:这些都是比较稳健的投资品种,不过还是国债投资比较安全,收益相对稳定,利率也比银行存款高;而且目前孩子还小,车、房的问题都已经解决,未来几年没有什么大的支出,可以把钱拿出来投资。于是,在今年3月份取出了一半存款买入国债。

可是就在王青买入债券之后不久,从2004年4月初开始,债券市场再次出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跌走势。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王青就损失了将近1万元。

瞒着妻子补仓,终于挽回损失

那段时间,王青的妻子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可是一万个不高兴,时不时地就给王青脸色看。周末,王青原本打算带上全家去游玩,缓解一下心中的压力,可是一大早,妻子就一声不吭地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把王青一个人晾在了家里。性格内向的王青自然更加焦虑:这1万元对我们家来说虽然不多,可是也让人心疼啊!国债不是金边债券吗?持有的时间越长,价格应该越高啊,怎么会跌得这么厉害呢?

王青决定好好地研究一下其中的原因。于是他从朋友那里借来整整半年的中国证券报,一张一张地仔细翻看,希望从中找到挽回国债投资损失的方法。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后,王青发现到5月初,国债市场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各期限品种收益率水平已出现了大幅的提高,尤其是长期债券已由4月初的3.36%的年收益率提高到5.06%,已大大超出升息所带来的预期。于是,王青瞒着妻子,将另外一半存款全部提出,以95.22元的价格再次买进国债903。此后,随着增量资金开始重新流入债券市场,债市回暖,5月份,国债指数与企债指数均走出稳健攀升行情,王青终于挽回了损失,妻子地脸色也由阴转晴。当然,还是不能将挽回损失的方法告诉妻子,她会为了擅自动用另外一半存款而和王青纠缠个没完的。

理财需要多个篮子

经历了这次国债投资之后,王青明白了一个深刻的理财哲理:“不能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即使是有“金边债券”之称的国债和有“专家理财”美誉的证券投资基金,也无法回避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