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51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1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含义

所谓人文关怀,指的就是要关注人以及人类本身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人文关怀在它最基本的层次就体现出了人的价值、尊严以及人的发展和生命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这些方面都是以加强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双方的思想意识上的交流,以及原本意义上教育与被教育者双方的地位平等性,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共赢”的局面。在进行人文关怀的过程中,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应当将大学生看成是拥有独立个性以及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这样的话,就能够将高校的人文关怀工作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2高校思想工作中进行“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

2.1在进行人文关怀的工作时,要学会尊重人

尊重,是与人相处最起码的要求,而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要求尊重人在发展、生存和享受上的需求,不应当将人作为一个客体、工具或手段而存在的。学会尊重不仅仅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各大高校,因为一个良好的尊重人、尊重知识的风气能够很好地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特别是现在,人们对精神满足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高知识分子人群的不断增加,更加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可以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一定的程度决定了人的自觉性。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做好“尊重人”的工作,坚持做到尊重每一个教师和学生。

2.2在进行人文关怀的工作时,要学会利益上的引导

人们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不同的需求,对于这些需求的追求是人们活在这个世上的动力来源。只有满足了自己对于利益需求的欲望,才能够丰富自己的思想。但是一旦追求这种利益的欲望被镇压了,人类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最终导致停滞不前。因此,在做好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就应当重视引导好学生在利益上的追求欲望,通过帮助学生处理好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利益观。

2.3在进行人文关怀的工作时,要学会关爱人

关爱,是人特有的品质。关爱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促进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的情感交流,当这种情感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责任。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关爱人,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多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最终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另外,通过关爱之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地位以及在高校所具有的作用,从而更加有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建设更美好的高校。

3人文关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人文关怀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进行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有必要,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文关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在本质上的回归,这种本质主要是体现在以人为出发点进行的培养人、教育人的活动。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促进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其次,人文关怀符合了现代教育的理念,是适应时代精神的需要。在当今这个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学校园也不再注重培养综合型的人才,而是转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常常会出现人在精神生活、道德等方面的缺失,使得人的现代化远远地落后于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加强人文关怀的建设,不仅仅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精神的需要。

4开展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如何做好“人文关怀”的工作,特别是在今天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进行人文关怀的工作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价值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给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同时要将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工作中,成为一个学校办学的最基本的理念。其次,人文关怀要贯穿在教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在教育内容上,必须选择符合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格、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能够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差异的教材;在教育方法上,要采用对话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QQ、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并适当地关爱学生。最后,要营造和谐的高校人文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在进行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传播与培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校园的内涵上不断地挖掘和提升,同时加强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弘扬人文精神。

5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科技、经济、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各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大量的涌现。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越快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特别是在人地现代化跟不上社会的现代化这一问题上。因此,在不断发展经济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回过头来审视一下问题的原因所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上的不到位以及人文关怀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需要,更是从根本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勤,李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J].浙江学刊.2010(3).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发展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在科学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我国思想道德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道德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提炼便于培育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价值表现,提升了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认识的新境界。“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与准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与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宏伟目标,代表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高度统一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把人的自由、平等,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方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位公民都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要求中华儿女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忠于职守、克己奉公,诚实守信、互敬互爱,自觉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三个倡导”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共同的价值准则。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对于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肩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的重任,其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理应成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群体。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才能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献身民航、服务社会。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与其父母、师长相比,他们表现出更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敢于对传统思想观念说“不”,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在学校、家长的共同教育下,大部分大学生对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西方腐朽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少数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等出现较为严重的滑坡,在困难、挫折面前停步不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三个倡导”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增强他们对西方腐朽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免疫力。

3、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孕育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是高等学校应对西方腐朽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始终保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高等学校必须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上高度认同,行动上主动践行。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

1、注重文化培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价值传统、人文环境与育人功效的集中体现,是滋养大学生心灵、激发大学生奋进的精神磁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校园文化培育相结合,通过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发动一切宣传力量,利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多种宣传工具,以多种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并热切关注学生的反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与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第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入开展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专题活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第三,注重大学生二课生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诗歌朗诵大赛、参观革命先烈遗址、看望孤寡老人等积极、向上的团学活动,引领大学生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素质过硬的教育队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以及党的先进理论知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练好基本功。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要自身素质过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上都能够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时刻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其培养的大学生将是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需要他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和引领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更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方向。高校作为国家发展人才的培养地,理应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方向,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来这一概念,并将其高度概括为十二组词语。作为新时期的理论教育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引领作用,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其发展方向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不仅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其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我国当前形势下的主题发展思想,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繁衍下的结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建设目标,帮助其将个人人生目标与发展风险同我国未来建设联系到一起,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基本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就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与引领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高度概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时代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

欲发展壮大,必先牢其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根据,必须牢固其根本,才能逐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之上的,只有根基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思想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深厚的思想成果,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些思想成果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理论思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时代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虽包含着诸多的优秀,但其并不是完全适应于现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利用其优秀思想进行总结和创新的,是与时展相协调的中国文化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了两者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将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使得高校大学生在传统与时代之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发挥高校有机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

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思想,让同学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辅相成。在传承的同时与时俱进,在时代的潮流下将传承进行下去。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有效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发挥其教育育人的功能,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在活动中有效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在娱乐日常学习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又能自觉接受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生认同并追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正确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日常的实践。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园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充分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中,充分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只有在实际实践中,高校大学生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思想。

结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理论意义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也是极为漫长的,这一过程需要社会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将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晓翠.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4).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4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3—0047—02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环境形势的影响。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何提炼而出?这必然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传统,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

一、先秦儒家思想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元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来分析,不难看出,它与我们今天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一)“仁”与“民本”:文明、和谐、富强、友善

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道”为最高政治原则,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以礼义维护社会秩序。《论语·颜渊》中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这里的“仁”有关心爱护之意,而后《论语》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体现对人的关怀、友善观点。孟子也提到:“亲亲,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仁”是处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准则,从爱护亲人开始,而后“爱人”,对他人怀着一种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而友善、和谐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好品德,宽容待人,友好团结,社会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仁政”思想也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的一种认识与责任,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富国强民,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富强”也有着相似的思想因素。

(二)“义”与“礼”:公正、诚信、法治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有“见得思义”,孟子也说过:“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更是认为“义”不可缺,“义”源自于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群”与“分”的需要,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也不能不讲“义”,“仁”与“义”其实是一种统一有对立的关系,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但是同时又是需要“义”的合理性与节制,可见,先秦儒家把“义”看做人的立身之本和基本道德规范。“义”有着适宜、公平正义的涵义,这其中透露着为人处世的一个“度”的标准,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公正、诚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不重视法治。其实不然,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制。《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更是提出:“徒善不足提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可见,我们早已认识到,仅仅只有道德约束或是法律制度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在现代,我们依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分析

或许会有人认为,先秦儒家思想大多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些“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体现着封建社会对人的等级划分以及禁锢,到了今天,我们讲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这些古老的东西我们已经不需要了。但是我们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弃吗?其实不然,先秦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民本”、“仁政”等思想中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

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全盘西化,被普世价值所占领。我们应该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变迁、适应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适合我们需要以及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是因为本质上,它既有我们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学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先秦儒家提倡的民本思想、社会和谐风气等有着相似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族民族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①

(二)继承和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提倡“仁、义、礼、智”、“以民为本”“仁政”,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研究、评估、继承和改造,辨析其原义和今义,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和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它深深根治民族灵魂,世代传承,不仅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国家在内忧外患,丧失的情况下,学习到了西方的新理论,如“民主与科学”,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抨击,“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也随之而来。先秦儒家思想的理念本质上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民本”、“仁义礼智”、“仁道”等理念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许多的一般性、共性、普适性等有益成分,反映了人类价值认识中的许多价值共识。在以往的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主流的位置,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儒家思想的一些价值观和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三、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侵入与冲突,面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既要根植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凝练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语言和最易记又宜传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如“公平”、“民本”、“和谐”等既是先秦儒学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讲“君子和而不同”,要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这里有着“和谐、友善”的影子。我们今天倡导“公正、法治、诚信”,先秦儒家思想也有“君子喻于义”、“舍生取义”、“不学礼,无以立”、“礼不可废”的说法,提倡“仁政”同时也用礼法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与人相处要诚信待人,不取不义之财。先秦儒家典籍也提到了“民主”一词,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democracy)不是一个概念,先秦典籍里面提到的“民主”意思是“为民做主”或“民之主”,就是说要为百姓负起责任,要处理好百姓们的事情。那么最大的“民主”也就是君主了,同时也说明了君主要肩负最大的责任。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中,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相通的思想因素,比如,只有对百姓负责的人才能担任“民主”一职,在“民贵君轻”、“民本”等思想中蕴藏着人民大众是国家主体和政治基础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民主精神相通。为了让这些文化精髓富有现代气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创新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科学的、现代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传播广泛,我们今天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继承。我们应当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时展要求,对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的分析与改造,同时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树立符合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平等、民主、科学、自由、博爱”等西方文明和传统的中国文明进行碰撞,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理念也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全面继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成功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也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经验,在坚持这一基本前提下我们也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有益成果。

〔参考文献〕

〔1〕戴木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和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周桂细.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徐克谦主编.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钱穆.讲堂遗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黄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研究,2012,(08).

〔8〕贾磊磊,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5

一、导向整合功能

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需要把全党全社会的思想统一到这一重大任务上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引导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通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引导,让各级党委和人民群众了解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构建,这项任务与干部群众切身利益有何关系等,坚定各级党委和人民群众为之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协调日常生活中人们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不一致的矛盾,引导人们不断地从良好的道德认知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实现社会思想和谐。

二、激励凝聚功能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需要把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地动员起来,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激发起来。这一方面要靠正确的经济手段,另一方面则要靠深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激励、奖优罚劣等手段,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促使人们产生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发转化功能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促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从而为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创新精神的发挥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方向保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保守文化传统给人们留下了守成、稳健的心理积淀,冒险、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这样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不能只靠物质手段和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解决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有效地引导和鞭策人们摆脱传统的保守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心理的桎梏,从而培养和激发出人们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守和奉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功能,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并帮助人们改造旧有的思想,纠正既有的错误的思想认识,使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承载传递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的全面系统表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普遍遵循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标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承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形式、基本内涵、基本目标、根本任务和环境信息的功能,引导人民群众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价值本质的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外化为自觉行动,并内化为自身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途径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通过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

一、在构成上,要深刻认识一个整体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由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把握这一理论创新成果,首要的是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目的在于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构成为一个内涵丰富、深刻、严谨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从特征上看,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本质特征。这个体系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这个体系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个体系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在了时代前列,紧跟了时代步伐,符合我国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作用上看,资产阶级习惯于用虚伪的“普世价值”来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西方学者撰写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著作相继出版,使“意识形态终结论”一时很有影响[3]。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有力回答了意识形态的存在,科学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社会大变革时代,这无疑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

二、在方向上,要正确把握两个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先进导向的体系,又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坚持辩证统一,把握正确方向,既不能主次不分,又不能顾此失彼。

从内部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它内容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贯穿于该体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使之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目标上相契合,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诉求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准则。

从外部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主旋律与多样化、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主导就要有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当代中国,这个主心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思潮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确的与错误的社会思潮彼此交织,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使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层次性不断增强,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因此,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潮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全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围攻中成长和发展的,不怕和任何人交流、对话、辩论,更不怕交给群众和历史去检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如此,关键在于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辨别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引导、改造、批判、抵制等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使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能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前进。

三、在途径上,要突出抓好三个层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全面发力,才能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整体飞跃,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目标。

从宏观层面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加以明确和规范,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步伐。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从中观层面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各行各业实际工作中[5]。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文明城市(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从始至终都要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要制定并落实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规范。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重庆腾飞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从微观层面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娃娃开始,一直抓到终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识水平的群体,健全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群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使“八荣八耻”入脑入心,努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兴重庆的良好社会风尚。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大力树立一批又一批道德楷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四、在保障上,要着力建设四个机制

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的任务,各行业各系统的党组织都负有重要职责。要按照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促使各级各部门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使本系统本领域的政策导向、制度设计、法律规范都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要通过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既要有力推动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坚决制止人们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第二,完善引导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一个完全自觉的过程。理论工作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精神文化产品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第三,完善创新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例如,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落实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里,付诸到推动重庆发展振兴的实际行动中。我们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大力倡导弘扬以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重庆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重庆城市精神。

第四,完善开放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闭关锁国。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利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把wto当成输出西方价值观的一种最有效工具,通过文化渗透推进中国的西方化与和平演变[7]。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日益明显,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复杂。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定势,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到内不失自己固有之血脉,外能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跻身并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黄力之.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中的核心价值体系[n].文汇报,2007-11-19.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7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学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最集中和最根本的价值内涵,对学生行为准则和思想动态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1]。通常在思政教学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同时代前沿精神。时代前沿不仅能体现群体接纳与追求的前沿精神,还能彰显民族的时代人格和核心价值观,促使民族不断前行和发展。通常前沿精神追求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现实社会背景下,通过不断创造实践而产生的精神集合,其时代先进价值理念和历史规律相契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大学思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使学生认同新时代前沿精神。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目前党和群众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百年强国梦想。大学生作为这个梦想的中坚力量,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需要加强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繁荣发展与自身人生理念相结合,在理性思考中了解中国梦内涵,明白只有在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才能实现中国梦理想[2]。从这一层面而言,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理想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在大学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和个人成功学理念,坚持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引领,培育“四有”新人。同时需要关注公共领域和整体国家社会,重视公共能力培养,始终树立“培养具有独力人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此外,思政课需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出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整体把握,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则,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目前我国呈现多元文化价值观,西化与本土、现代与传统、非主流和主流等价值观鱼龙混杂,因此思政教学中应该明确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多元价值观和文化掺杂的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对于大学思政教学而言,教育主旨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旨具有一致性,教学内容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加以充分反映,因此将核心价值观培养内容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对接性和适应性。大学教师在思政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将其渗透在思政教学中,优化组合现有思政教学内容[3]。这样才能有效展现核心价值观主旨思想,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同理想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

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成员生活在文化氛围中,接受着文化氛围的陶冶,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身价值观。校园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高校可以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发,优化新媒体运用,积极组织“法律知识专场”和“校园文艺活动”等,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善用新媒体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另外,大学生在校必修课程就是社会实践,只有将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为依据,加强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发展和完善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加强社会实现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四)提高思政教师素质

思政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鼓励教师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具有全面性及综合性特点,涉及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等内容[4]。思政教师必备的素质就是政治思想素质,而这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从而有效落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导向作用,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同和内化核心价值观。

思政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紧密联系,在思政教学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提高思政教师素质,强化网络监管。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仕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维度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5,21:60-62.

[2]唐仕钧.论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29:48-50.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评价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2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反思自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说明,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途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价保障体系。结合自己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参考其他研究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对以上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如下阐释和说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

众所周知,随着以“数字化”为核心多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即复杂化。所谓的复杂化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复杂化是指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传统的、以“纸质”为传播媒介的传播媒体和现代的、以“数字”为核心技术的现代传播媒体组成。而正是由于传播领域这两大媒体的竞争,使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逐渐得到了拓展。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展,使各种信息的传播表现出“无障碍化”的特点。虽然高校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处理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能力还稍显薄弱。因此,从这两个层面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2.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基本需求

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他们的人生观已初具形态,但他们的人生观还未成熟。因而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每一名学生的人生观既是其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其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学任务。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而为学生处理各种人生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学生形成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既是高校学生日常言行的行为准则,又是其判定各种生活事实的理论根据。尤其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发扬,更是学生正确人生观指导的实践基础。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要求。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需求,而且它还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需求。传统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有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爱国思想。无论是古代的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舍身炸碉堡的;无论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白爱国思想的文天祥,还是以身殉职的设计师罗阳,他们的言行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国。所以,为了使高校学生能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然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4.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一个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部分。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就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需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那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时就一定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于前者而言,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定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层面上确定了以下重点研究课题。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知道,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或统筹性规划。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核心内容,才能把其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研究、处理。为此,应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高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需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国家审定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教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本校的教育实际,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各高校还可能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得到了拓展。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展现给高校的学生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了。例如,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呈现给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等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这些载体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1]。

4.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然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具体的考评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就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评工作。对学生客观的考评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且也利于高校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效果。通过客观的考评结果反馈的教育信息,既是各教师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也是各学校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料。

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上边提到的考评有所不同。前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后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和总结,它对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评价指导思想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时,必须注意两个现实,即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需求。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后者是编写校本教材和确定评价重点的关键。

2.多维的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因此,评价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利用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最为正确的抉择。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既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完美结合,又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在目前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这多维的评价标准,不但可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教育教学情况,而且还可以为考核教师的教育工作及其实效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要注重评价标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2]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54-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结构性极强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并在党的十七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项具有时代性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教育革新,在本质上又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提取精华,吸收营养和智慧,甚至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核心价值是一个纯粹的价值观念,居于社会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和统帅作用,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占绝对性的统治地位,也是促使统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统治性的价值思想,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党的建设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教育归属于意识形态教育,是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性相当明显。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以理想信念为教育核心,稳固树立当代大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教育重点,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成为“四有”现代化新人。核心价值的提出从另一个方面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创新内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强化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提出并没有否定其他社会意识,而是对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的承认和尊重,采纳和吸收。但是核心价值着重点在于它强调价值的培育和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讲,也有其核心部分,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关键是要落实其教育的核心目标,当然需要确立核心教育理念。

(二)突出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题:综合多方面实践经验,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号召全民共同掀起文化建设高潮,共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全力推进核心价值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理念——文化育人理念就是通过建设新文化人的独特目标来实现的。因此,建设既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又蕴含着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学校自身校园文化特色,将教育寓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

(三)明晰教育实效

如何认识和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究竟什么层次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学者、专家们根据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具体实际而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实践探索,有些专家以是否完成教育任务为准则,他们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其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教育的任务完成没有。有些专家们还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来作为评判标准,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主要是看其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如何;还有些专家们以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作为评判标准等等。马克思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完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甚至要取得一定的结果而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核心价值明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革新

(一)教育目标革新

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价值观,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它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使命,那就是要以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价值体系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实现大学生价值多元化取向和追求。因此,核心价值的提出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做出了新的目标定位,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深刻认识、正确把握核心价值,明确价值需求和价值创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价值目标。

(二)教育理论创新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要将核心价值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要求,注重全社会的人文关怀,倡导全体国民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紧密相连。核心价值体系是个复杂的体系,各种思想相互掺杂、各种文化错综交替、各种观念相互渗透,但是却具有强硬的针对性,从而包含着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区别于其他价值的特别之处。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它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有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是当代社会基本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内容丰富,联系紧密,是国家发展过程中鲜活实践经验的提炼,也是全体群众创造精神的升华,更是时展的呼唤,具有创新性和体系性,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三)教育内容翻新

核心价值的系统性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了其教育的内容创新。从教学方面来看,无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或者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甚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直都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将这几个方面统一起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时代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培养契机,以荣辱观为教育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将政治目标与日常规范统一,使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性,丰富和充实了教育内容。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历来都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殊方法。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严格地坚持“客观”,即以客观事实为根本依据,紧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引导大学生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变化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用强有力的理论武装思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稳步进行。这些在教育中应该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既包含崇高的价值追求,又包含进步的价值准则;换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就坚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提高教育的效益,推动教育的发展。

(二)以共同理想为教育核心

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共同理想教育从教育角度讲,它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们人生最重要的时段,也是确立自我信念和实现自我人生目标的最关键时期,因此,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是人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他们能够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价值目标,使他们既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和谐社会构建、现代化建设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三)以改革创新为教育手段

新时期以来,改革、创新一直发展演变成为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是当今时代最绝对性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强调与时俱进;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创新强调开拓创造,主要是思路的开拓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其原因就在于改革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到位,因此要充分利用改革创新这个具有时代义的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地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教育学科得到发展,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有所提高,不断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5-26.

人文思想的核心篇10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缝链接的意义落笔,简明扼要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并从“让思政课堂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大舞台、创新校园文化新载体、加强思政宣传力度、创新宣传与学习媒介、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言简意赅地介绍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缝链接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无缝链接,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呼唤,也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还是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不渝地以爱国、敬业、诚实、守信为大学生人生所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应树立的良好品德,做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魂统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强有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支撑。巧妙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有机结合,无缝链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思潮多元变化及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融新态势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政治立场、价值意识、道德品质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化的影响常常表现为某种“隐形”的因素,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息息相关。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要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重和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比例。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有效引导使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大新路径

3.1让思政课堂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大舞台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精神的培育,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授课方式应迎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等授课方式。将思政课堂变为沟通、交流、对话式的平台,利用微课、mooC等多种互动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动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革新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感染力;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3.2创新校园文化新载体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与价值判断。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发扬校园文化活动的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激励人心的作用,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首先,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历史纪念馆和革命圣地等一系列活动,使大学生切身了解中国的国情形势,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其次,开展五•四青年运动、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日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再次,举办主题班会、分组论谈、团风建设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最后,在学生实习工作时,把诚信、责任、担当等理念灌输到就业宣讲教育中去;在进行学生资助时,把平等、公正、人性化等理念教育贯穿到资助活动中去。

3.3加强思政宣传力度

大学,不仅是培养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生产线”,更是培育高素质、高追求、有识青年的“摇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整个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的反应,更是对全社会精神文明面貌的缩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梦想紧密联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为了大学生们能够放飞理想,应加快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的普及和推广,应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多维度的手段进行宣传。例如,高校的校园网利用、新浪微博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时时传递正能量、发挥QQ群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作用。此外,我们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利用in、人人网、inS等一切开放式社交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观、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思想,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是大学生梦想启航的新坐标,所以,高校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根植于大学生心田之上的简易方法。只有大学生在自己内心深处认同并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明白国家、社会及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调动起大学生参与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创新宣传与学习媒介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软件技术日趋成熟,app应用客户端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从工作、学习到衣食住行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借此契机高校应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强大的线上、线下学习功能,研究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应用软件。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电子书等app应用,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业余时间,化零为整地进行学习。互联时代,这些app应用具有高效、快捷的传播资讯功能,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方便大学生在线学习、交流,能够促进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3.5理论走向社会实践新的价值体系

只有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去感知和领悟,才能真正融入到大众的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建设的思想引领,在实践中去感知和领悟,才能真正达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的根本目的。积极参加爱国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锻炼能力,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追求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