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应用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1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经济;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45-01

我国财政部早在2006年就针对企业的发展问题颁布了最新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中主要包涵38条准则和1条基本原则,并且于次年初开始执行。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以后,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都带动了财务经济分析项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给上市公司的财务经济分析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财务经济分析中如何应用财务报表

(一)开展财务经济分析工作需要参考经济核算信息结果,在对财务资金以及报表进行分析之后,利用专业财务评价方法来分析多种生产经营要素可能对财务活动产生的影响。财务经济分析中主要包涵财务报表以及资金分析两大部分,财务报表属于其中尤为重要的内容。财务报表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所以其属于财务会计报告中最为中心和重点,当财务报表出现变动时,会严重影响到财务经济分析的结果。

(二)财务报表中主要包括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负债表等,使用这些财务报表的主要人群大多为政府部门、债权人、社会大众以及投资人。在新会计准则中,针对财务报表问题做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上市公司都能够合理规范的使用财务报表,并且提高了在财务经济分析上的要求。在开展财务工作时,财务人员需要根据财务报表的相关规范来做好财务报告分析,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财务经济分析工作的效率。

二、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了解到,公允价值主要表示在公平交易的环境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债务偿还或者资产交换的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中,最为突出的规定就是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会计信息中应用公允价值,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会计目标。但从公允价值的测量问题上来看,如果进行测量是上市公司会计工作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当会计人员没有进行正确操作时,公允价值就会严重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和财务情况。

(二)就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保证其正常运营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有存在部分投机行为,在使用公允价值时,可能造成财务经济分析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好诚信建设,保证会计工作的可信度,并且为会计队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尽量避免会计人员操纵公司资金的情况发生。

三、金融避险工具的具体应用

(一)国家利率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上市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大多会使用金融避险工具,这一情况也证明我国上市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大多数企业管理层中,都已经形成了期货风险规避理念。新会计准则中重点强调了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这一改变不仅有利于财务人员金融意识的提高,同时能够为财务人员树立金融观念提供更多的条件。

(二)新会计准则能够提升上市公司观察问题的高度,能够让公司以本行业的发展为起点来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金融问题,从而保证本公司能够紧跟国际化潮流,上市公司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促进公司的发展,尽量降低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而保证公司的不断前行。

四、金融衍生工具的具体应用

(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期权、证券等基本的金融衍生工具开始慢慢诞生并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满足统计、核算等问题的基本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新财务准则做出了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最新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以股票、债券为基础而产生的金融工具,在财务经济分析中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能够降低公司的风险,同时也能够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进而保证公司能够达成预期的财务目标。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专业性较强,所以对于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说,全面了解这种工具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财务经济分析所具有的难度会较大。针对这一问题,财务人员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企业也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财务部门必须全面了解新会计准则中的各项要求,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准则为企业盈利,当财务工作遇到问题时,应该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来进行完善和修改。同时还应该让所有会计人员都了解新会计准则的各项内容,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了解并能够独立运用会计准则解决问题,尽可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随和能力,这样才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五、新会计准则中变动内容在财务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内容的对比可以得知,新会计准则在有些条例中发生了变动,这些修改的内容会对财务经济分析产生新的影响。

(一)所得税问题。在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引入资本负债表债务法的方式代替了旧准则中使用应付税款的方式,这样能够尽可能的优化暂时性差异的处理,这样就能够将所得税所受到的影响二次分配到之后的各期中。如果上市公司中的应纳税存在较多的暂时性差异,则在这些差异转会时,其所获取的利益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如果利益缩小,则会严重影响到财务经济分析结果。

(二)债务重组问题。新会计准则中还涉及到债务重组准则,这一准则主要是将重组后得到的收益变为营业外所获取的收益,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经济分析来说,当其获取的债务免除,则这些内容会体现在公司所获得的收益中。这时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其定性为非经常性损益,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公司的经营现状。

(三)存货问题。在新会计准则的存货计价方式中,主要采用先进先出的方式,当原材料价格下降时,家电等企业自身所得的毛利率就会下降,但其会计信息的质量会有所增加。所以在财务经济分析过程中,必须要确定好上市公司自身所处的行业性质,以及新会计准则可能对公司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四)会计国际化问题。我国在紧跟国际化潮流而前进的同时,新会计准则也更加趋向于国际化准则,新准则中更加注重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人员需要将原有观念中单纯反映情况的做法转化为反映有价值的信息。要想实现这一转变,会计人员就应该具有超强的职业判断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能够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确立提供基础性条件。

总结:

对于国家来说,好政策是施行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会计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会计准则施行以后,能够给财务经济分析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上市公司需要通过新会计准则来提升自身的价值,也需要利用新会计准则来完善自身的不足。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没有合理的运用新会计准则,就很可能造成运营的阻碍。新会计准则是公司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要求公司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妥善解决新会计准则可能给财务经济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谭开诚.新会计准则在财务分析体系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3(3).

[2]颜金梅.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3).

[3]李秋良.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J].华东交通大学,2009(6).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2

关键词:新技术;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在工程建设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下统称“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如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筑节能及新型墙体应用技术、超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技术、超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机制造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等,这些对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对某些建筑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因为其本身的成熟度和风险、项目所在地、实施企业的原因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做好新技术应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就显得尤其重要。它要求我们提出合理的应用方案,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劳动消耗,缩短工期和减少污染,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果的目的。

一、工程新技术应用方案的选择原则

现代工程建设中,在满足业主功能要求和有关技术法规的条件下,都可通过不同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方案完成,但不同方案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是不同的。i所以对新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分析、对比、论证、寻求最佳技术方案。一般说来,选择新技术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技术上先进、可靠、适用、合理;

⑵经济上合理。一般地说,在保证功能和质量、不违反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下,经济合理应是选择新技术方案的主要原则。

二、新技术应用方案技术分析

新技术应用方案的技术分析,是通过对其方案的技术特性和条件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来完成的。

结构工程中混凝土工艺方案的技术指标可用现浇混凝土强度、现浇工程总量、最大浇筑量等表示;安装工程可用安装“构件”总量、最大尺寸、最大重量、最大安装高度等表示。

反映技术条件的指标可用:方案占地面积,所需的主要材料、构配件等资源和专用设备是否能保证供应;所需的施工专业化协作、主要专业工种工人是否能保证供应;采用的方案对工程质量的保证程度,对社会运输能力的要求能否得到服务,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要求能否得到服务;采用的方案可能形成的施工公害或污染情况;采用的方案抗拒自然气候条件影响的能力;采用的方案要求的技术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以及对技术准备工作的要求,施工的安全性;采用的方案对前导工序的要求和为后续工序创造的条件等来表示。

在进行新技术应用方案技术分析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分析与实施工程相关的国内外新技术应用方案,比较优缺点和发展趋势,选择先进适用的应用方案。

⑵拟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方案应与采用的原材料相适应;新材料应用方案应与采用的工艺技术相适应。

⑶分析应用方案的技术来源的可得性,若采用引进技术或专利,应比较所需费用。

⑷分析应用方案是否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⑸分析应用方案对工程质量的保证程度。

⑹分析应用方案各工序间的合理衔接,工艺流程是否通畅、简捷。

三、新技术应用方案经济分析

在工程建设中,不同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方案只能选择一个方案实施,即方案之间具有互斥性。常用的静态分析方法有增量投资分析法、年折算费用法、综合总费用法等;常用的动态分析方法有净现值(费用现值)法、净年值(年成本)法等。

㈠增量投资收益率法

在评价方案时,常会有新技术方案的一次性投资额较大,年经营成本(或生产成本)较低,而对比“旧方案的一次性投资额虽较低,但其经营成本(或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这样,投资大的新方案与投资小的旧方案就形成了增量的投资,但投资大的新方案比投资小的旧方案在经营成本(或生产成本)上又带来了节约。此时就可通过计算增量投资收益率,以此判断对比方案相对经济效果,据此选择方案。

㈡折算费用法

⑴当方案的有用成果相同时,一般可通过比较费用的大小,来决定优劣和取舍。

①在采用方案要增加投资时,可通过比较各方案折算费用的大小选择方案,即:

在多方案比较时,可以选择折算费用最小的方案,即min{Zj}为最优方案。

②在采用方案不增加投资时,可通过比较各方案生产成本的大小选择方案,即:

式中:CFj――第j方案固定费用(固定成本)总额;Q―生产的数量;

⑵当方案的有用成果不相同时,一般可通过方案费用的比较来决定方案的使用范围,进而取舍方案。通常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和图解的方法来进行。首先列出对比方案的生产成本,

据此可绘出对比方案的生产成本与产量的关系曲线,当Q=Q0(临界产量)时,C1=C2,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3

关键词:新技术;建筑施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需求,建筑领域的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的交通道路、地下设施、办公及居住建筑、各种公共设施都是由建筑领域来完成了。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是综合国力和国家发展水平的体现。新科技、新技术是人们发展进步的表现,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同时建筑领域也在不断的吸收新技术,不断的完善各项工程的需求。

一.我国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发展概况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很多地方都需要发展和建设,这就成为了我国建筑领域在近些年来蓬勃发展的原因。我国建筑领域发展的时间断,整个系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施工质量不合格问题,一些建筑施工人员利用法律和制度的不健全,偷工减料,和一些技术上面的不娴熟和落后,使得我国的建筑领域存在一些问题。引用新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建筑施工程当中不断涌现出新技术和新材料,为传统施工中的技术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机遇。这些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为一些建筑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填补了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空白和不足,大力推广和使用新技术是提供建筑行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行业中研发和应用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管理技术和企业的计算机应用。

二.建筑施工新技术在工程过程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在防水施工技术中新出现了一个较为先进的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技术,这种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建筑首先应处理好节点、板缝和基层等部位。裙楼屋面和塔楼屋面施工过程中涂膜应保证分布均匀,确保先涂的涂料完全干燥成膜之后方才可以进行第二次涂抹。铺设的方向应该是互相垂直的,按照技术要求最上面的涂层厚度应大于一毫米。建筑物外侧墙防水主要是为了防止抹灰层出现开裂空鼓现象,应在采用加气砼砌块墙体抹灰前先在两种不同材料的界面之间,固定钢丝网,钢丝网牢固之后再对基面进行处理,用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基面处理后再进行抹灰层施工的加气砼砖墙施工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新技术在施工成本、施工时间、施工质量等方面大大优越于传统的防水技术,较传统工艺减少了人员的使用,节约了人员的开支。但是这种技术的技术含量较高,要求操作人员技术娴熟,就可以达到此项技术的施工标准。

2.1防水施工技术:施工中的防水工序是任何工程都不能缺少的,有些建筑甚至做多层防水处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建筑和水接触的部位出现渗漏,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和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实际规范进行操作,其总体的设计原则是多道设防、综合治理、防排并用、刚柔结合、全面设防、节点密封、复合防水,在施工选材上要严格选择防水材料,和适合的施工技术。

2.2施工中的深基坑施工技术:此项施工技术属于我国近期在建筑施工领域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之一,尤其是在一些软土质的施工地区。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在基坑支护技术理论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计算程序方式,而且不断朝向时空效应、温度应力方向进行发展。在基坑技术中支护结构方面的进步,是为了适应施工中可能遇到的不同地质条件和深度的需求,在支护墙技术中,发展了灌注桩、水泥土搅拌桩、地下连续墙等形式多样的施工方式;在支撑技术中,型钢、混凝土、钢管支撑等施工措施的应用很广泛。地基是任何建筑的基础,是工程施工的第一道程序,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在建造地基的工序不能做好,那么整个建筑的上层建筑做的再好也是不合格的,它决定着建筑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只有最好基础工作才能确保整个工程顺利竣工。这种技术在建造地基过程中节省了一些建筑材料,减少了工程的支出成本。

三.混凝土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随着建筑的不断增高,传统手段的吊车和升降机已经很难满足工程队混凝土的需求,施工工艺和泵送设备已经显得落后,需要革新和发展。我国在泵送设备的发展中主要借鉴德国生产的普茨迈斯特输送泵,通过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已经生产出了可以满足建筑领域需求的泵送设备,为工程的高效运转提供了设备保障。从传统的混凝土配方上来看,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改进配方的成分和比例,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施工时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性、减少收缩以防止温度裂缝,在施工中经常使用的浇筑方式是用塔式起重机浇筑或混凝土泵浇筑这两种方式。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合理分段分层进行,施工监理人员在要对浇筑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密切注意混凝土质量和室外温度等多方面因素。浇筑时应在室外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大多选择在夜晚,而且应该让混凝土均匀上升,确保浇筑均匀。此项技术缩短了施工时间,对混凝土的质量也提供了保障

3.1屋面施工的新技术应用:屋面防水设计施工是防水施工技术中的一种,属于屋面施工的最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施工技术中都是采用防水卷材进行施工,其中包括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沥青防水卷材等材料。其中防水卷材又分为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高分子防水卷材这两种材料。近几年来,施工单位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屋面具体施工中的需要,我国已经开发出了具有特殊性能的防水材料,如可以在潮湿基层上施工的防水材料、自粘结防水材料和处理剂等材料。在柔性防水技术发展的同时,刚性防水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发展,聚合物砂浆、不配筋和配筋细石混凝土等防水多种方法也极大地增加了屋面施工防水技术的应用范畴。此种防水技术可以在减少沥青等防水材料的使用,避免出现污染,减少石油等化工原料的浪费。

3.2工具式模板脚手架:在建筑的模板设计中,传统中的模板都是以竹、木模板脚手架等材料,在近些年的建筑中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都以换成工具式的钢制脚手架与模板。这种做法可以使得材料反复使用,更加安全、坚固,方便拆卸,降低施工成本。滑模、大模、筒子模、台模、爬模等工艺都有改进与提高。

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对社会、自然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科技就会不断的进步,人类前进的脚步是不会停息的,科技的发展是不会停滞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的设备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来,为我国的建筑兴业提供科技保障,确保我国施工技术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建筑领域的飞速进步,会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居住、办公及各项公共事业的便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新技术会提高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节约建设预算、节省劳动力、提高建筑质量。科技是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社会的各个领域行业都需要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程玉民,张国平.浅谈eRp项目的实施过程[J].会计之友2008(8):33

[2]任国华.施工新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华章2011(28):125-127

[3]赵新宇.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J].建筑施工2010(13)110-111

[4]林旭亮.浅谈现代化建筑中对节能环保电气新技术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1(10)103-105

[5]符至玉.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8)98-99

作者简介:

王亚伟[1]:第一作者,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4

关键词:法经济学;海商法;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DF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1-0097-05

一、法经济学理论及对其批判

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称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经济学及法和经济学,是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的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仅在于“使法律制度原则更清楚地显现出来,而不是改变法律制度” 。[1]法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边沁、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但作为一个学科,则是起源于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1937)以及《社会成本问题》(1960)中提出的交易费用原理,紧接着阿尔钦、卡拉布雷西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财产法和侵权法,芝加哥学派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波斯纳以其《法律的经济分析》及随后的其他著作将法经济学理论推向了一个高峰。早期的法经济学分析主要应用于具有明显经济特征的反托拉斯法和公用事业管制等领域,在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后,波斯纳等通过纳入各种经济学理论和假定,将法经济学分析进一步应用到整个法律领域,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惩罚理论及其实践、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及其实践,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管理实践,以及宪法、海事法、法理学等各个方面。

法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以“个人理性”及相应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作为其研究方法基础,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收益”及财富最大化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同样也是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基础,并且在“边际革命”兴起后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2]法经济学大量运用古典经济学的“效用”、“效率”、“机会成本”等概念,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传统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关系乃至全部法学理论都进行了重新阐释;法律的制定、实施过程也被赋予经济性解释,提出了制度优化和效率性改进的方案。法律制度由此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学术理解”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3]由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相对于法学来说具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之波斯纳在新功利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撑下,凭借其高产而影响深远的著作,法经济学理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中国也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法经济学研究团体。

然而法经济学理论自其兴起之日,在内外两个方面都遭受了各种批判。著名法经济学家麦乐怡在《法与经济学》中认为,应当区分“法与经济学”与“法律的经济分析”,后者只是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模式中研究既定社会制度中的法律问题,而前者应注重研究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研究和探索选择各种不同社会模式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后果。麦乐怡的观点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法律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所占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挑战,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是狭隘的,应将更多具有意识形态内容的研究纳入到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科斯认为在波斯纳对他的批判中,波斯纳并没有搞懂他的理论;著名法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法经济学过于理论化。在法经济学之外,尽管波斯纳认为其哲学基础是“超越于古典功利主义之上的道德观”,认为效率的观念可以和自由平等诸观念相互协调,再三强调了“正义的最普遍涵义是效率”,但其哲学基础甚至被认为还不如边沁的功利主义,因为边沁至少还考虑大多数人的福利,而波斯纳只考虑效率本身,根本不顾及平等、人权等基本原则;很多法学研究者强调经济学本身也不是完全规范和科学的,法经济学陷入了一种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的短视之中,法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产物;台湾学者林立在其《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中认为,经济学与法学具有“不可共量性”, 经济学以效率为终极追求,而法学自古都是“人事和正义的科学”;科斯深刻意识到经济学自身的局限,从不将其理论明确和普适于各个领域,[4]等等。

二、法经济学分析的应用评价

法经济学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和各种分析工具之上,由于经济学行为科学理论相对于法学具有规范性、严密性和科学性优势,对法律的分析更具有直观和逻辑的说服力。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的国家,因为法经济学分析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明显作用,法经济学已成为一个主要的法学流派。美国法学院大多开设法经济学课程;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任命了波斯纳、博克和温特三位在法经济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法学家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同年,还通过并颁布了12291号总统令,要求所有新制定的政府规章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标准。但是,经济学理论也同样存在不规范、不严密的地方,法经济学分析如果没有边界,自然容易走向极端,比如波斯纳分析问题时,仍然套用效用原则,对性快乐作成本—收益分析,就广遭诟病。当然,并非所有的主流法经济学家都这样滥用法经济学理论,比如卡拉布雷西就认为,有些权利是不能转让的,否则会产生相当的外部性,这些不能转让的权利本身是难以适用法经济学理论的。由于一些法经济学家如波斯纳、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等存在将法经济学理论普遍适用的倾向,对法经济学作出“经济学帝国主义”、“工具理性”甚至“粗鄙的功利主义”等评价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事实上,作为法经济学理论集大成者的波斯纳,其理论也是引起对法经济学批判的焦点。波斯纳是个天才式人物,著作高产而且影响巨大,但由于其许多论述颠覆传统,本身也存在很多不够严密的地方,这就给了人们留下了批判的空间。尽管波斯纳对许多批判作了较好的回应,比如就正义的普遍涵义是效率,法经济学分析、经济学理论与法律心理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一样都存在弱点等等。但波斯纳本身的确存在诸多“出格”的观点和行为,加深了人们对其理论理解的困难。比如,波斯纳2006年所著的《不是一个自杀性协议:国家紧急状态下的美国宪法》(not a Suicide pact: the Constitution in a time of national emergency)用恐怖主义增加政府与民众之间交易费用的分析,表达了对布什政府对伊战争、恐怖囚犯待遇法案等在美国存在巨大争议的事项,以及布什未经国会授权命令当局对私人邮件、电话监听监控这一普遍认为是违反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行为等的支持;基于类似的经济分析,波斯纳了越战以来法院保护新闻记者隐匿消息源的判例,要求记者必须交代新闻来源,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国家对泄密原因的掌握,在他的判决下,多个记者因藐视法庭而被关押起来。而这一问题存在巨大的宪法权利争议,美国一部电影《真相至上》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看起来,波斯纳的确把法经济学运用得过于泛滥,以至于可能激起人们的愤怒。

其实,理性是有限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前提与假设上,存在各种模型约束条件,法经济学家波斯纳也同样不能摆脱这种局限。经济理性不是人类的唯一价值,也不会是社会的唯一价值,经济分析当然也不能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客观地说,在非市场和非宏观福利的领域,法经济学分析是要慎用的,因为像人的心理、价值观等是无法用效益最大化的标准去评价的。但是,对于很多领域,特别是市场及事关社会宏观福利的领域,法经济学分析是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在这些领域,传统法学研究所强调和重视的“公平”、“正义”这一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往往是无法界定的,法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工具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能有效克服这一缺点。法经济学在规范研究中所运用的效率标准,主要不是“帕累托最优”,而是“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意义上的效率标准,即认为在社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如果那些从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获得利益的人所增加的利益足以补偿(并不要求实际补偿)在同一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受到损失的人的利益,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这看似忽视了分配正义,但是法经济学不能解决所有的法律问题,分配正义应该归属到一些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法经济学分析的领域去实现,比如人权法、社会保障法等领域。某个法学理论只能解决某个局部的问题,例如,科斯定理所指的效率和福利最大化在应用上也是针对一个特定范围的,比如全球范围、一国范围或者一个更小的时空范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所举的工厂污染权与附近居民要求空气清洁权的例子,[5]就是指该区域、居民与工厂这个范围内的效率与福利最大化,没有考虑整体社会环境等范围内的效率与社会福利,但是交易成本理论能够解决好这个案例中的权利配置问题,这就足够了。

法经济学分析到底有哪些应用的边界?大致来说,涉及人的价值、人格、文化及人权、自由等基本因素时,经济理性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法经济学分析一般不适用;一般的法律制度领域,有可能适用法经济学分析,但要受到限制,因为经济理性不是唯一考虑因素,上文所述波斯纳对以反恐限制自由、等适用经济分析就是没有把守这一限制边界的结果;而对于经济领域的法律,适用法经济学分析基本没有障碍。特别是对于商法来说,更是应该尽量应用法经济学分析,避免简单的定性论述。商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效率,立法上采取的是效率优先原则,[6]而效率本来就主要是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对于效率的论证,传统法学理论是难以有效完成的,法经济学分析无疑是最适宜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海商法和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被认为属于传统的四大商法,[7]因此就海商法研究而言,应用法经济学分析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深化海商法研究所必需的。

三、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在海商法学中,法经济学分析源远流长,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汉德法官在1947年United States v. Carroll towing Co.一案中提出的“汉德公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法经济学分析。汉德法官在该案中论述船主对其船舶碰撞有无过失时分析道:任何船只都有脱锚的可能,并在脱锚后对附近的船只构成威胁,一位船主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的义务应由三个变量来决定:(1)该船脱锚的可能性(probability,简称p);(2)该船脱锚后将给其他船只造成的损害(loss或injury,简称L);(3)对此采取足够预防措施将给该船主带来的负担(burden,简称B)。只有当p×L>B时,船主才有过错。因为如果花费更多的成本去避免一个更小的损失,显然是没有效率的。汉德公式是一个典型的成本—效益分析,这还早于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波斯纳在《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交换过程及契约法的经济功能”一节中也对海难救助费用作了简要的经济学分析。我国近年来法经济学理论有较快的发展,法经济学分析在法学研究中也开始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民商法、法理等学科中较受重视。我国海商法学界部分学者也开始将法经济学分析应用到相关研究之中,如韩立新教授在其著作《船舶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对船舶污染损害赔偿采用严格责任进行了法经济学分析,王立志《船舶登记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一文对船舶登记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王婕丽的论文《船舶抵押权的法律经济分析》及数篇硕士论文也对海商法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经济学分析。

法经济学分析在我国海商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法经济学分析应用仍然很少,法经济学理论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海商法这样一个商法部门属性是不相称的。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和与船舶有关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其内容是典型的经济活动,不充分应用法经济学分析对海商法进行研究,是难以走出从法律到法律的传统模式的,也是不够深入的,因为经济的内容只有经济学的工具才能做出最好的解释。尤其和民商法、法理等学科相比较,可以说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学中的应用是很落后的。第二,已有的部分研究中,对法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侵权责任、物权等民法领域,基本没有对海商法特殊法律制度和理论进行法经济学分析。海商法存在大量区别于普通民商法的特殊制度和惯例,这些制度和惯例往往不能得到传统法学理论的完整解释,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应该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研究进路。第三,目前在海商法研究中运用法经济学分析,大部分还处于简单的成本—效益或博弈论的描述性分析阶段,缺少模型论证和系统运用法经济学工具的研究。第四,正如贝克尔评价美国法经济学研究时所说的,大部分研究者缺乏定量研究训练,我国海商法研究领域也缺少这种定量分析的传统。

四、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研究中的应用范畴

海商法学研究诸多特殊的对立统一的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均是法经济学分析可以和应当应用的范畴。

1.船方和货方的法律关系领域。这是海商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因为海上运输是海商法的主要调整对象,船舶相关的特定社会关系也基本是为海上运输服务的。船方和货方之间的法律问题除了可以应用法经济学分析的合同关系、侵权关系之外,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制度,如承运人责任基础法律制度、提单法律制度、适航、管货、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法定责任制度等等,这些范畴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微观经济学工具进行法经济学分析,较之传统海商法研究能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

2.国内方和国外方的法律关系领域。海商法具有天然的涉外性,为国际贸易服务。海上运输大多是国际运输,跨国关系领域自然涉及各国利益问题,而如何在立法与司法中维护本国利益,同时又保持适度的国际利益平衡,对利益格局的判断很重要,而利益的分析和判断自然要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法经济学分析是重要的、离不开的工具,如海运大国与货主大国的定位、污染、遇难船避难、油污合作响应、大量国际公约的评估与参加等等,传统法律理论似乎是力不从心的。

3.与船舶物权相关的法律关系领域。除了传统的物权规范外,船舶物权有许多特点,如留置权、优先权制度,造船、在建船舶抵押与船舶融资等,都不同于民法一般物权制度,而这些特殊制度归根结底是为繁荣海运和船舶交易服务的,但是传统法律理论对此难以做出更为深刻的论述,而法经济学分析可以提供更为直接和规范的模型、研究路径。

4.管制方与被管制方的法律关系领域。海商法也调整许多涉及政府管制的关系,如船舶登记与入籍、海运市场的准入与管理、海运市场竞争与垄断的规制、防污管理与强制保险、iSm规则等,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规制经济学中许多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与工具,非常适合运用到法经济学中,不能仅仅限制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最大化模型之中。

5.风险分担机制法律关系领域。由于存在海上特殊风险,基于促进航运发展的需要,海商法规定了责任限制、共同海损、油污基金等制度,这些制度迫切需要运用微观经济学工具和宏观经济学模型进行探讨,研究其合理性、调整的必要性。

6.船舶其他法律关系领域。海商法调整的碰撞、拖航、救助、打捞及船舶租用等关系与一般民法规范和行政法规范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就民事主体之间、国家与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法经济学分析,可以对这些古老及发展中的特殊制度做出清晰的解释。

7.其他特殊法律关系领域。如无船承运人网状责任与提单制度、实际承运人与承运人非和非雇佣的法律特点、船东与船代、货主与货代、船代与货代之间的提单签发等法律关系,都有海运行业具有的特点及商事交易的特点,对此范畴进行法经济学分析,研究前景是很广阔的。

8.国家干预海运法律关系领域。如国船国造、载运保留、船队补贴、造船振兴等都直接属于宏观经济调控领域,其决策和运行,更是离不开法经济学分析。

五、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研究中的应用深化——科斯的研究进路

法经济学学科起源于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波斯纳等学者无不受其影响,以该理论结合边际理论、最大化理论等新古典经经济学工具进行法经济学分析。但是,波斯纳对科斯提出过“反理论”的批判,而科斯则认为波斯纳没有真正弄懂他的理论,二者存在着严重分歧。1997年,《芝加哥大学法律评论》杂志编辑部召开了一场“圆桌研讨会”,一些著名学者,例如罗纳德·科斯、加里·贝克尔、默顿·米勒、理查德·波斯纳、理查德·爱泼斯坦等参加了会议。科斯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他关心的是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不同的法律系统对特定经济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当采用这种而不是其他法律规则时,对经济系统又有何不同影响。[8]实际上,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的本身,是为了解释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斯密在内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都忽视了企业组织,认为企业不过是随着交换和分工的出现,把不同技能的人组合在一起而已。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就是以交易费用理论为指导(虽然科斯直到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才深入阐述了这一理论),证明人们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才会组建企业的,科斯的理论为研究经济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贡献是巨大的。这也决定了科斯和波斯纳的研究进路是反向的。

尽管波斯纳也应用交易费用原理,但是波斯纳是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各种工具和理论去分析法律,“正统的法经济学从来没有,或者说几乎没有野心去改变经济学”,[9]著名法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波斯纳的观点表明法和经济学的关系是单向的:法学更像是恳求者,依赖于经济学向其提供的任何事物,但是却很少或者没有可以作为回馈的。[10]而由于波斯纳的重大影响及法学界本身的局限,绝大多数法经济学研究都是沿着波斯纳的方向进行的,即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工具来分析法律,这是一种单向的用经济对法律的分析;而科斯从其《企业的性质》到《社会成本问题》,都是以研究不同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对经济的影响(如企业的组织制度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为出发点的,科斯的进路是用法律对经济的分析。波斯纳的研究进路,在美国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展,在中国的一些部门法领域也正在兴起。虽然在海商法领域,波斯纳研究进路的法经济学分析仍然处于不发达阶段,但是作为长远的学术研究方向,海商法研究应当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瞄准科斯的研究进路,努力以海商法领域的法经济学研究向海运经济甚至外贸经济领域提供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序言.

[2]史晋川.法律经济学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

[3]冯玉军.法经济学研究范式及其理论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1).

[4]柯岚.波斯纳经济分析法学批判[J].财经,2005,(13).

[5] 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3 no.10,1960,1-44.

[6]赵万一.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学论坛,2003,(6).

[7]石少侠.我国应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兼论我国的商事立法模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5).

[8]Douglas G. Baird,“the Future of the Law and economics: Looking Forward”,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Fall 1997.1167-1177.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5

关键词:数学;现代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06-03

引言

数学方法的引入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分析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代经济分析对象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很难在人为控制的实验环境中重复进行,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和动态演变性。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工具的滥用和误用反而影响了现代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现代经济分析中数学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有相关文献发表。已有文献注意到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化问题,甚至有文献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角度分析数据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学者指出计量经济模型存在误区,有学者强调数学在现代经济多元化分析方法中存在的不同极端化问题,还有文献关注数学方法在不同经济学分支中的作用,也有学者在分析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中关注数学方法应用问题。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探讨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分析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学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没有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大量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从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推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而言,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发挥着如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数学方法的引入使得现代经济分析能够简化研究对象,抓住复杂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变量,进而探讨关键因素与关键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关关系。数学方法在简化现代经济分析方面发挥了三方面作用:一是抓住关键变量,忽略次要变量,简化变量种类和数量,使得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变的可能和简便;二是通过观察关键变量的变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总体特征和规律,能够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和消极影响;三是抓住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特征,分析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规律。

第二,数学方法的引入有利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统一和完善,解释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数学方法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能够完善经济分析方法,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使得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间具有可比性、可选择性和可转换性,促进各种经济分析方法之间的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二是准确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例如需求(demand)、供给(supply)、偏好(preference)、效用(utility)等的界定,使得学术界在使用这些概念时能够取得共识,避免歧义的产生和无效的学术论争;三是能够对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阐释、论证与说明,明确界定原理的应用范围和边界,例如对供求原理(lawofdemandandsupply)、萨伊定理(Say’slaw)、凯恩斯定理(Keynesianlaw)等进行规范化与形式化。

第三,数学方法的引入可以在特定假设条件下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相关命题和结论进行逻辑证明,既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现代经济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工具,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逻辑一致性地得出相关命题、引理与定理。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工具特别是数学方程对设定的经济环境进行精确描述,排除各种模糊状态,界定各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利用数学工具从假设条件逻辑一致性地推导出相应结论,能够检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和准确性,从而对推理过程证实或者证伪;三是对现代经济分析结论进行逻辑检验,分析特定结论或者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对结论或者命题进行证实与证伪。

第四,数学方法的引入可以对现代经济分析得出的各种定理、命题、原理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现代经济分析是否与现实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实际相吻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样本数据或者典型案例,为实证分析提供科学、合理、可靠、准确的经验证据;二是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分析理论模型与现实数据之间相互拟合的程度;三是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对经济分析结论、命题和原理进行评价,探讨改进的可能方向。任何现代经济理论、结论、定理和命题都必须对现实的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果不具有解释力,则必然丧失理论价值。

第五,数学方法的引入还可以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思路与框架,对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减少模糊性和误差。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弥补定性研究或者描述性研究在准确性和精确性方面的不足,提高其解释力和准确性;二是把原来没有纳入或者难以纳入的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纳入到现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之中,扩大现有理论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释范围;三是建立新的理论或者解释框架,对已有理论进行拓展和创新,对新出现的人类经济或者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四是对不同的理论及分析框架进行比较和综合,推动现代经济分析理论不断进步和演化;五是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特别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方法论工具,减少决策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简言之,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没有现代数学的引入,则现代经济分析技术不可能进步如此迅速,也不可能在诸多社会科学门类中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

二、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数学方法的引入也可能导致现代经济分析对象的复杂化或者简单化,弱化了现代经济分析能力。除了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变量,还存在大量的非关键变量和次要变量,但这些变量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也有可能转化为关键因素或者关键变量,变量的演化和转化也可能对已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产生冲击和消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抓关键变量和忽略次要变量的方法有可能产生遗漏,简化变量种类和数量有可能使得分析简单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结论可能远离现实;二是通过观察关键变量的变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总体特征和规律时可能忽略次要变量转化为关键变量的可能性,使得分析结论难以经受实践检验;三是在抓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特征的同时,可能忽略了一些虽然表面次要,实际上且发挥了关键性影响的特征,使得经济分析产生误差与偏差。

第二,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能有利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统一和完善,也可能导致简单化和教条化,使得发展出的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脱离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数学方法在发挥严密性和逻辑性强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产生排挤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间具有某种可比性、可选择性和可转换性的特征与可能性,但各种分析工具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不协调和相互排挤现象,有可能导致研究思路的混乱;二是虽然现代数学方法在准确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不同的数学方法之间也可能导致混乱和模糊,不仅不能够达成共识,反而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和成本较高的学术沟通障碍;三是虽然能够对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阐释、论证与说明并明确界定原理的应用范围和边界,但也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僵化和教条化,出现现代经济分析中“洋八股”与“土八股”现象,阻碍学术进步。

第三,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能在特定假设条件下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相关命题和结论进行逻辑证明,但也存在既不能够证实也不能够证伪的可能性和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通过数学工具特别是数学方程对设定的经济环境进行描述过程中,不同的学者或者学派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导致各种描述方法和变量分析的不统一与不规范,产生较大歧义;二是在利用数学工具从假设条件逻辑一致性地推导出相应结论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错误和失误,进而产生各种谬误并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相关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各种冲突、成本与损害;三是应用数学方法对现代经济分析结论进行逻辑检验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数学工具不足或者偏差太大的可能性,限制了思想的进步。

第四,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经济分析得出的各种定理、命题、原理进行实证检验,但受到样本数据收集成本与技术手段的限制,这种检验也只具有相对准确性,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方法不一定能够选择合适的样本数据或者典型案例,也并不一定就能够为实证分析提供科学、合理、可靠、准确的经验证据,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些都需要数学工具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需要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二是在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过程中,因为采取不同的估计和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分析结论的多样性和多重均衡性,影响到相关判断和评价;三是虽然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但不同的分析者或者决策者对相同的结论可能产生不同的解读方法与视角,可能丧失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第五,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以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思路与框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在减少模糊性和误差方面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也可能超出数学解释应有界限,出现泛数学化、泛模型化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教条化、简单化和过度解读现象,阻碍人类思想进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泛定量化、泛精确化研究现象,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些方面并不是可以完全用数学方法进行精确刻画的,过度定量化可能导致出现用定量方法简单裁决现实问题;二在把新社会经济现象纳入到现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框架过程中出现用理论剪裁现实,出现“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等怪现象,导致非理性的理论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释范围的不当扩大,损害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三是在建立新的理论或者解释框架并对已有理论进行拓展的过程中出现“伪创新”现象,即通过改头换面的重复论述或者“哗众取宠”式的旧理论导入产生“泡沫学术”,不仅不能够推动科学研究进步,反而阻碍真正的理论创新。

三、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的改进方向

第一,提高数学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谨性,防止各种形式的数学工具的误用和滥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变量的演变规律,正确区分各种变量的类型,防止误用和滥用变量进行相关性与因果性分析;二是不断完善数学分析工具与手段,反制数学工具的误用与滥用;三是在利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够放弃其他科学方法,使数学方法与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相互补充与配合。

第二,在把数学原理应用于现代经济分析时,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其局限性和存在的多种不足,防止各种误差和偏差的出现。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了解各种数学工具使用的条件和局限性,防止数学工具在其非定义领域使用;二是在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例时准确而严密,防止歧义,尽可能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能够达成共识;三是对一些不能用数学工具表述的原理和解释给予尊重,遵循科学研究方法多样化原则。

第三,数学方法必须为分析和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服务,而不是为了显示某种技能和脱离现实的教条服务。如何经过数学方法形式化了的经济理论、结论、定理和命题都必须对现实的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果因为成为教条或者摆设则必然丧失其解释力和理论应用价值。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通过数学方法选择样本数据时必须保证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同时必须保证案例分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在不到改进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法,尽可能消除因为数学方法使用的误差和偏差;三是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够简单套用,不断提高政策分析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第四,不断改进和推动数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完善,为现代经济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和可靠的研究工具,不断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新思路与新框架,不断提高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充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优势,相互配合与相互补充,不断改进和提高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在把原来没有纳入或者难以纳入的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纳入现代经济分析框架时,需要不断创新并摆脱僵化思想和方法的约束;三是适应现代经济分析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数学分析工具,不断拓宽数学分析的视野,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更为准确、更为先进的方法论工具。

结论

现代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现代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中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规律与影响效应,进而研究现代经济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为相关决策主体特别是消费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经验参考。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工具的滥用和误用反而影响了现代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代经济分析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学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没有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大量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从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推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不仅直接妨碍现代经济分析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数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现代经济分析中大量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展,在充分发挥数学工具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尽可能避免数学工具误用、泛用与滥用现象的出现。必须不断推进数学方法的进步和创新,为现代经济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准确、可靠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卫华.数学推理方法与现代经济学的杜撰性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45-51.

[2]程祖瑞.数学化与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J].学术问题研究,2005,(1):25-29.

[3]张卫国.经济理论、数学应用与经济学语言[J].经济评论,2008,(2):36-44.

[4]韦敏.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3,(3).

[5]赵凌云.经济学数学化的是与非[J].经济学家,1999,(1).

[6]张文修.经济学研究与数学方法――从诺贝尔奖看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经济科学,2002,(1).

[7]贾文.认识计量经济模型应走出五大误区[J].财经科学,2003,(3).

[8]曾国安.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问题的思考[J].经济评论,2005,(2).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6

关键词: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分析;实际操作

一、企业集团建立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意义

经济运行分析是指运用经济的、财务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企业集团及时掌握和评价各子公司在各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是保障出资人资产安全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

深入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特点,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走势,是企业集团科学决策、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各子公司提高市场经济驾驭能力的基本功。对于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产业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设计思路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一条主线,三个方面”为宗旨开展编制工作,即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发展这一主线,重点做好动态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向与趋势;业务管理——及时进行业务发展导向;综合协调——积极推动结构调整,适时进行综合协调这三个方面工作。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运行监测、数据统计、汇总分析三个坐标轴构成,运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分析坐标体系。其中,⑴运行监测是手段,通过对各子公司经济运行情况的纵向监测、对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横向比较的二维模式构成监测数据网,全面反映产业经济运行情况;⑵数据统计是基石,通过搜集、整理经济指标、管理指标等重点数据,准确地量化反映经济发展态势;⑶汇总分析是结论,根据获得的详实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从反映情况、归纳分析、问题预警、措施建议四个层次逐步深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出具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三、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企业集团根据财务报表和统计资料反映出的指标状况,从产品的合同、收入、支出、利润、主营业务运行情况、资产经营状况、人员情况、市场状况及前景、竞争对手对本单位的影响、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等方面,运用财务和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揭示企业经营活动的现状、规律和发展趋势。

1、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通过销售收入、利润、外贸收入等经济指标,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新产品研发投入费用等内容,概括反映企业集团经济运行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包括:⑴生产经营情况,重点运用销售收入、利润、新签订合同额、外贸收入等效益指标反映本年累计与去年同期的效益增减情况,对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给予客观的概括和预测。⑵科技创新情况,运用科技创新强度(即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开发费用、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重点管理指标,阐明分析。

2、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

⑴主导产业经营情况。将本单位的主营业务归入主导产业的相应类别,通过销售收入、利润、应收账款、存货、研发费用、新签订合同额、外贸收入等数据,反映主导业务领域经营情况。⑵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分析本单位主导产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总业务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对总体盈利或亏损做出因素分析,为产业导向、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3、重点产品/项目进展与市场开况

⑴重点产品/项目经济运行情况,对本单位主导产业领域中的重点产品/项目,通过本月新增销售收入、环比增长率、新签订合同额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数据,反映产品/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⑵重点产品/项目市场开况,通过新合同签订/中标、营销渠道建设、产业合作推进等市场开拓的重大事项,反映产品/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通过主要竞争对手、竞争优劣势等因素分析,说明重点产品/项目的市场开况。⑶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主导产业领域中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项目简介,投资总额(包括自筹资金、国家拨款、银行贷款),预期效益(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三方面进行说明。

4、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根据大量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指标的升降、市场的大小、环境的变化等多方面情况,通过总结、归纳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发现关键的因素和重要的原因,给出发展趋势的判断或提示,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

四、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管理制度及保障

1、信息来源

各子公司每月搜集一次经济运行材料,包括上月财务数据(财务标准报表)、产业实施情况,认真编写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企业集团对各子公司的月度经济运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报集团领导。

2、工作要求

各子公司信息统计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开展工作,对编制上报的统计报表资料的统一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所有对外提供的统计报表必须保持内外口径、前后报表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日常评价与管理

企业集团按月对各子公司上报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和各类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按季度进行情况通报,对报送材料及时、内容质量好的单位进行表扬,对多次不能及时报送和材料内容质量差的单位提出警示。每半年召开一次经济运行分析工作通报会,总结分析企业集团当期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及经济运行分析体系执行情况,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7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

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

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曾五一,肖红中、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2,(2).

[3]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3).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3).

[5]姜钮,姜裕,吕洁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6).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8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国际数据企业的研究结果发现,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而上述海量数据经加工、分类、整理及分析方可满足不同行业的使用需求。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说明我国大数据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统计专业作为高等院校课程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统计分析技能人才的教学职责,而如何于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满足就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1]。同时,大数据时代特点对经济统计专业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已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统计类专业教学期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分析

1.1掌握统计知识

以往统计学数据类型相对单一,包括品质型数据及数值型数据,其本质为结构化数据,往往可使用常规统计指标或统计图表进行集中展现,而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类型不仅仅囊括结构化数据,更涵盖非结构化数据及半结构化数据,即所有可存储及记录的信号,具有多样化等鲜明特点,以至于传统的统计指标及统计图表难以完整展现其基本内容[2]。同时,以往数据来源相对局限,即一手数据能识别数据提供者的身份信息,但是大数据时代下其数据来源普遍为互联网信息系统,大大增加信息提供者身份的识别难度,以至于样本数据的地位不再重要。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来临所产生的统计学知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2深奥知识结构

即便大数据时代下海量数据信息拓展经济统计专业的分析空间,但是深受现代社会行业众多的影响,持续涌现出全新的行业、全新的技术以及全新的分析方法,决定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势必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需要具备应用素质、实践素质及理论素质的支持[3]。同时,经济统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无法脱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及统计分析方法的支持,即根据数据信息予以全面分析建立相应模型且说明其评价最终结果,例如matLaB、SpSS及SaS等软件。除学习经济统计专业知识外,学习管理类、经济类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能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1.3现代分析方式

从传统统计学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来临完全转变统计分析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传统统计描述分析可划分为定性、定量、定性三个过程。例如,以定性为例,根据实践经验判断及评估分析方向;以定量为例,汇总、处理、分析及量化数据统计特征,往往被视为统计分析的关键性环节,而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分析过程被简化为定量及定性两步。其中,定量指的是直接由数据中找出需要且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分析其特征及数量关系;定性指立足于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及决策。

2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分析

2.1课程体系问题

当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尤其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难以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节奏,以至于课程内容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4]。同时,现实生活中所牵涉的经济问题类型相对多样且情况较为复杂,换言之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统计实际应用特性,而现有的经济统计专业课程将教学重心向理论分析及研究转移,导致理论分析始终过于浅显,难以帮助学生学习扎实深刻的经济理论及统计方法,极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极个别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范围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经济统计方面问题,尚未融入跨学科培养理念。

2.2教学认知问题

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过于单一,往往沿用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小组讨论为辅的传统教学形式,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及重要性。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角度来看,普通经济统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划分为毕业设计、校内实训及实践课程设计,一旦实践教学方式过于老旧则可能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异常缺失的问题,例如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供学生观看。即便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部分学生仅仅以完成作业为核心目标,完全照搬照套课本中实验流程进行操作,脱离操作教程后难以全面分析实际问题,影响总体教学效果。此外,极个别院校对教学实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

2.3师资力量问题

由于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行改革政策,促使各大高等院校逐步扩大其招生规模,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日常教学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为了提高教学工作效率,高校相继引进新晋入职的教师进入教学队伍,而上述新晋入职教师普遍为刚毕业走上社会的研究生,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及教学方式探索远远不足,完全倾向于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5]。同时,部分专业教师自身社会经验及实践能力远远不足,难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知识及引导其实践操作,不同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此外,大数据时代来临后,对于经济统计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无法脱离师资力量的支持。

2.4考核机制问题

考核机制占据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例如激励、淘汰、分流及甄选等,方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率。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来看,其考核机制实施难度相对较大,深受教学方式过于局限的影响,以至于考核方法停留于闭卷考试的阶段,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可依据自身记忆完成考试,极大程度上提高其专业考核的通过率。同时,因专业教学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及经费划拨不足,大大降低经济统计专业的考核门槛,难以立足于整体化角度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

3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分析

3.1健全课程体系

一般说来,健全课程体系是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实际培养的过程中,相关高校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统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及创新性,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其总体综合素质[6]。例如有选择性开设时间序列、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基础性课程,帮助学生打造夯实的理论基础,再以此为基础增设实践调研、数据分析工具及数据挖掘等实践应用型课程,利用计算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利用、分析、整理及收集数据的能力。

3.2革新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常规固有教学模式沿用至今,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中软件应用部分,普遍以参照课本习题演示excel表格为主以Spss为辅,说明其教学模式过于滞后。同时,步入大数据时代以来,数据呈现出复杂、高速及庞大的特点,而简单的excel表格早已无法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由此可见,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不可阻挡的主流发展趋势。除立足于前沿统计需求外,相关高校及时引进功能强大且趋近主流的统计教学软件,例如SQL、SpSS、R及SaS等,不仅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满足软件操作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的要求。

3.3建设教学团队

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相关高校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始终围绕经济统计专业的改革方向,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相结合,灵活运用多项人才引进措施,例如聘任、引进及培养等,持续优化人才团队的年龄结构及学历结构,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以实际教学进度及教学情况为参照依据,将教学师资队伍划分综合型、主导应用技术研究型及理论研究型3大梯度,例如以理论研究型为例,着重强调精通数据分析及统计理论等方面知识,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及经济学等方面知识,以达到由理论向实践过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

3.4优化考核机制

为了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及软件技能的掌握情况,高校尽量以多元化考核机制替代原有考试驱动型的单一考核方式。同时,由于经济统计专业的本质为应用型学科,客观上要求相关高校尽量于考核阶段以考试、社会实践参与表现、软件工具实际操作、研究话题阶段性数据分析报告及日常作业等多维度多形式考量为参考依据,结合考量项目的重要性及所占比例,利用加权得分手段得出最终考核成绩,并且注重学术规范性,明确要求学生的论文写作格式。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则予以严格惩处,直接与最终考核成绩挂钩,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4结语

通过文章探究,认识到当下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健全完善且人才培养体系不够成熟,特别是教学团队人才力量较为薄弱,以至于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缺乏就业竞争优势。因此,相关高校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全面分析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立足于大数据背景,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经济统计专业演变发展,以达到培育符合大数据时代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勤,黄宝凤.大数据时代应用统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教改探索[J].大学教育,2019(6):157-159.

[2]范新英.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之探讨[J].内蒙古统计,2019(2):48-52.

[3]郑葵,黄小敏,袁野梅.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4):114-117.

[4]徐婧婧.大数据时代下关于经济统计应用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2):33-34.

[5]刘超,朱长存.大数据时代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Seminar教学法应用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0(4):109-113.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9

一、(略)

1.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中央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理论界也在进行反思。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建设156个苏联援建项目时,我国已经积累了一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正面经验。“对比之下,深感生产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规律,技术和经济必须结合”(徐寿波,1988)。为此,当时担任中央科学领导小组成员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便提出,技术发展及其政策制定要讲求经济效果,技术与经济要结合,并指定徐寿波等就国外专门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学科进行调研。可以说,“一五”时期(1953~1957年)比较注意技术与经济结合积累的有益经验和“二五”时期(1958~1962年)技术发展违反经济规律的教训,是“技术经济”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历史背景(徐寿波,2009)。2.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技术经济学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同样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学科的创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割裂技术规律与经济规律关系、忽视经济效率(效果)等倾向,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如徐寿波(1988)所总结的,技术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依据;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以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以认识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关系为目的。”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本质上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率(效果);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则意味着技术经济学科的具体目的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计算、评价来确定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通过算经济账也可以反过来提出技术方案的修改意见和修改要求,从而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与合理匹配”(李京文,1995)。从研究对象来讲,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中的实际技术经济问题,具体包括“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农业技术改革”、“食物营养构成”、“燃料动力”、“原料和材料选择”、“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和发展产品品种”、“建筑工业”、“综合运输”、“工业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生产规模”等十个方面的技术经济研究(徐寿波,2009)。3.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初创时期的学科目标定位和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围绕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在吸收苏联及东欧国家部门经济学、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技术经济论证等相关方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评价为核心,以技术方案的社会纯收入—社会全部消耗费用分析为评判标准,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体制的特征,较好解决了计划体制下技术方案与经济效果相互割裂的矛盾。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客观评价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国内外压力,实施赶超战略,必须由国家主导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推进,在经济体制上必然实行计划经济,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因为如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后发国家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无法自发走上加快重工业发展的道路。但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意味着价格体系的扭曲,商品交换只是存在于形式上。同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账面盈亏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济效益状况。在宏观层面,国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确保能从国家整体核算出总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核算单位,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是在大核算单位下的“车间和班组”。只有在国家层面进行的核算才能真正反映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单个企业和项目仅从企业本身很难判断其真实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对国民经济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从微观层面并不能得出真实的结果,必须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从技术方案能够带来的“社会收入”以及“社会全部消耗费用”的核算出发,才能得出客观的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以时间价值计算为基础的国民经济评价,从操作层面解决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扭曲,无法准确核实、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难题。就时间价值而言,虽然早已成为现代公司财务分析的基础性概念和基本原则,但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其进行经济效果评价则是一项创举。因为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企业资金都来源于上级划拨,时间价值、复利、资金融通等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苏联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方法中,采用的基本是投资回收期等方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①。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方法体系的发展完善

1.外部环境变化与研究对象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发展阶段来看,这20多年正是中国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在经济体制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在基础建设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纷纷上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经贸往来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变化,大大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初创时期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而是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本身的开发、应用、转移等规律。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拓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第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三,生产率测算;第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应用、扩散、转移等规律的研究;第五,超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2.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随着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调整扩大,相应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调整后的技术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开始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领域交叉,包括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等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方法工具开始逐步引入到技术经济研究中,为丰富完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养分。在拓展后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中,主流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工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使用到最优化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主流宏观建模方法;进行生产率测算,需要使用经济计量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实证工具;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时,投入—产出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分析技术发展规律时,除了数理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外,还可能使用到数值模拟等方法。当然,学科初创时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也因为超大型工程项目的出现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超大型工程项目评价中,除了原有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外,还增加了区域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相应的综合指标评价、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原有方法体系也是一种补充(郑友敬等,1994)。事实上,完善和拓展后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所包含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初期的经济效果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5大类,即数理分析类、运筹规划类、概率统计类、均衡模拟类以及成本收益类。拓展对象与对应的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

三、21世纪以来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

1.经济社会特征及研究对象的拓展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原有的物质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的条件。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不占据技术上的制高点,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将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永远受制于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他国际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也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特点,进一步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今后学科的完善指出了新的方向,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使得自主创新成为学科重要研究领域。在自主创新规律等理论研究方面,可以将熊彼特创新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相关内容丰富技术经济学科内涵。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重点包括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规律,自主创新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等。从宏观层面来看,为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国家正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最为重要的主体,其创新行为、创新激励、创新管理及商业模式,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也应该成为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第二,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创新是当前及未来技术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从发展趋势来看,绿色发展代表着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支撑在于绿色创新。从“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paradigm)来看,绿色创新是既有的技术轨迹(technologicaltrajectory)被新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轨迹逐步替代的演化过程。第三,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创新实践的具体模式和绿色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已成为技术经济的重要研究对象。从技术角度讲,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依靠相关节点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从经济角度讲,一方面,物质的循环利用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模式顺利运转的前提是经济利润的实现。第四,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技术转移、扩散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事实上,当前国际上正在兴起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其本质就是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制定国际规则的形式,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封锁。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转移可能遭遇的新障碍,合理利用国际规则,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应成为未来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传统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无论是评价范围还是评价内容都有所拓展。2.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考虑到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及技术经济研究对象的上述变化趋势,技术经济学将不断吸纳包括创新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1)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对方法体系的拓展。国家创新体系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相关研究,需要采用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的进行测度,对激励技术创新政策作用效果的事后评估和事前模拟。这些定量分析方法,既包括数学规划、计量分析等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数量工具,还可能用到以系统论为方法论的非主流经济学工具和方法。传统经济学建模大多建立在以主体理性、同质等假设为基础的可预期均衡框架下,变量间作用关系基本是线性的。虽然各变量、各因素之间也会有相互反馈,但变量之间作用反馈的传导机制比较清晰。因此,可以以还原论为方法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分析。传统的数理建模、计量检验等方法恰恰是还原论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然而,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机构、大学、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多个主体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此外,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也分别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创新体系本身又是更为复杂和庞大的经济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Godin,2007)。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远离简单的线性模式,呈现出网状关系。上述特征决定了研究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要使用系统论为指导的工具方法。具体来说,包括系统动力学及系统分析、基于主体建模的微观仿真模拟等定量工具,以及演化分析等非定量分析方法。事实上,技术创新研究与演化经济学之间有着较深的渊源①。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经济增长则是技术、厂商及产业结构、支持及治理制度等共同演化的结果(nelson,2008)。研究创新政策和创新行为,还涉及创新主体激励和创新制度设计等问题,即如何通过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政策倾斜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因此,拓展的方法体现除演化分析外,还包括制度分析、博弈论与激励机制设计等领域的方法工具。(2)绿色创新及循环经济对方法体系的拓展。绿色创新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不仅需要使用创新研究普遍使用的上述工具方法,更需要能源物质流分析、绿色经济核算等与能源物质消耗节约相关的定量分析手段。例如,在分析评价经济现实中某项特定的循环经济模式时,最为重要的考量就是该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为此就需要使用能源物质流分析手段。而评价某项绿色创新是否成功,不仅需要考察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需要考察其带来的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方面成效,这些显然离不开物质流分析及绿色经济核算等方法的支撑。(3)国际技术转移扩散对方法体系的拓展。21世纪以来的国际技术转移与扩散同经济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技术转移扩散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技术转移扩散的传播路径、组织形式等与封闭经济条件下也有所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的一般规律,同样需要以系统论作为的方法论,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创新系统演进等角度进行分析。跨国公司作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其产业价值链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技术转移扩散的路径和方式。研究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扩散涉及产业组织理论、公司理论、价值链分析等方面的分析手段和工具。此外,绿色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直接相关,涉及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博弈,需要采用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4)环境评价及社会评价对方法体系的拓展。当前,分析工程项目及其他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已经成为项目评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项目评价方法适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拓展。而对于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项目来说,如奥运场馆、世博会展馆等,除了分析项目本身的成本收益外,还需要进行项目的社会评价,即从公共产品角度进行社会成本收益分析,估算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生态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加入是对传统工程项目经济效果分析的又一次拓展,涉及的方法包括绿色经济核算、社会福利分析等。1.学科综合性、与经济学前沿融合度不断提高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产生和发展正是上述两种趋势的产物和具体体现。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形要素,渗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也带来技术经济学科边界的不断拓展。从研究对象来看,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技术转移等已逐步成为技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经济增长理论、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都属于主流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领域范畴。因此,技术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前沿的交汇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在未来这种融合趋势会随着技术经济研究范畴的继续拓展而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学与相关领域交叉重合的同时,与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又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更侧重于上述研究对象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研究各种现实问题仍然是技术经济学科的根本特征。2.更加注重定量方法和定性分析的结合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经济和技术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在指导性意见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才能归纳提炼出相关规律。早在学科初创时期,以成本收益分析(经济效果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技术经济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经济研究范畴的扩大、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提高、与经济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融合交叉,数理建模分析、运筹规划、经济计量学、概率统计、经济模拟仿真等定量方法已经成为技术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未来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强化。当然,为了能够给经济和技术活动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注重定量方法应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任何定量分析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不同定量分析得出的相关结果还需要经过定性综合判断,才能形成最终的决策和行动意见。从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包括工程项目技术经济方案的最终评价、创新行为的演化分析、制度分析等等,都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未来,随着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那些暂时无法采用合适定量手段进行分析的领域,定性分析仍将发挥重要作用。3.系统论将成为支撑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涉及相互联系但又明显区别的不同部分。既需要对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因此,需要以系统论作为指导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这也是由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作用在技术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研究中都有体现。在经济活动评价中,一方面需要将被评价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解,运用各种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另一方面在各方面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需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对各种结果进行全盘考虑、综合分析,并最终给出结论性的意见。在超大型工程项目、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生态环境效果、社会效益等综合评价中,这种分解与综合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技术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关系时,同样需要从部分和整体两个方向进行分析。例如,在研究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规律时,既要从还原论的角度,测度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梳理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分析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还需要从动态和整体角度,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个系统的演化规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和预测。至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等方面的研究,更是需要将研究对象放置于一个更大的复杂巨系统中,从系统分析、系统演化的角度进行把握。4.微观细化、宏观集成的趋势将得到强化随着技术经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未来技术经济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微观层面的不断细化,宏观层面的不断集成”的趋势。从微观层面来看,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起点就是微观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随着学科边界的拓展和相关定量分析方法的引入,特别是各种微观定量分析方法,如微观计量、基于主体行为的微观模拟等在研究中的应用,未来微观层面的研究将随着各种微观模拟分析手段的提高而不断得到细化。从宏观层面来看,包括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的交叉领域,需要更多地运用系统集成手段,将基于各种不同定量和定性工具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集成。

新经济应用分析篇10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应用性经济学科,提供了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该课程教给了学生一套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载体。搞好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对于实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特征

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科工程类专业经济类的平台课程,顺理成章地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涉及到作者简介:张西平(1977-),男,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等基本特点。

1.1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工程经济学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意识,增强经济观念,运用工程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市场为前提,经济为目标,技术为手段,对多种投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比较和优选。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在学科关系方面,工程经济学更加偏重于微观经济学,同时又与宏观经济学有某些联系。工程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课程之一,是为工程师、设计师、经济管理界人士和在校学生们构建市场经济观念、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1.2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该课程的学科知识建构于人类长期的工程技术实践活动之上,是工程项目(技术方案)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同时,实践也为理论的优化与进步提供新的内容,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因此,课程的内容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不断更新。

1.3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该课程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有其严密、系统的理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要注重对工程经济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学习,强化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对典型案例应用层面的理解与实践,以便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教改途径

2.1精选授课内容

较之于高职生和普通院校本科生,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突出的是应用型;因此,课程的授课内容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应该以工程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为主(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价值工程等),兼顾实践应用的内容(如项目财务评价与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可行性研究等),留出部分内容学生课外自学(如项目资金筹措与运用、国民经济评价等)。教师应对学科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提炼,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本着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目标,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信息,使学生所学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总之,重视工程素质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应该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合理,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2改进教学方法

在总学时缩减的现状下,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繁杂的课程内容,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与学生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一,要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与研究,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其二,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由教师提出适当的课外学习要求,供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素质;其三,要注重任务驱动法的运用,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即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避免盲目性;其四,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通过分析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关注生活热点中的工程经济问题,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大作业和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案评价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增强其工程素质。

2.3更新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也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传统的“一支笔+—张嘴+—本书”的教学模式,方法枯燥、效率低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而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和音像资料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既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增加趣味性,刺激学生的感观系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新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其优点主要有:一方面通过形象、生动的图象与文字显示,有效地传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通过节省写板书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对于化解授课学时减少而基本授课内容不减的矛盾尤为有利。

此外,根据授课内容,适当采用eXCeL软件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教学“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时,应用软件可以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软件提供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的函数:npV函数、FV函数、pV函数、pmt函数、ppmt函数、ipmt函数等,这些函数为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提供了方便2。再比如在教学“敏感性分析”等内容时,利用eXCeL软件提供的图表功能可以方便地绘制出敏感性分析图,并可以通过动态图表的绘制直观地看出随着项目条件的变化其敏感性分析曲线的变化,易于确定敏感性因素及其对分析指标的灵敏程度。直观生动的图表展示,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简明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4完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自然延伸,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联系很密切。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应该特别重视实践教学。一般来说,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在eXCeL软件运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方面。

其一,案例教学。《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基础。例如在讲解“多方案比选”的内容时,可以举出如下例子:某一刚毕业的大学生颇有经济头脑,他仅用了50000元便在黄家湖大学城购得一小块临街土地20年的使用权。他想利用这块土地作以下三种生意:①土地出租,总投资55000元,年收益7000元,残值为零,寿命期为20年;②开快餐店,总投资70000元,年收益9500元,残值为3000元,寿命期为20年;③开书店,总投资65000元,年收益8000元,残值为2000元,寿命期为20年。若本人期望投资收益率为10%,试从中选择最优方案。用npV法进行比较时,易求得三个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分别为4598元、11328.8元和元,由此可见“开快餐店”的方案最值得投资。通过这个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加深了学生对“净现值”指标的理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通常来说,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另—方面增添了教学的互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eXCeL软件运用。

工程经济分析涉及大量函数模型及经济指标的计算,将软件应用于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摆脱手工计算,提高计算速度与准确性。如在资金的等值换算、经济评价、工程改造与设备更新、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工程方案的综合评价与分析、价值工程、方案的优化问题等内容都可以利用ex-cel强大的计算统计功能。另外,应用软件进行工程案例(技术方案)分析,可以进行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解决了案例教学中数据多、计算量大、需要时间长等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三,课程设计是让学生将其所学工程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到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评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中对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与盈亏平衡能力等的分析与评价,增强课程的实战型和趣味性,巩固学生对工程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对eX-CeL软件在工程经济学中的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其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为了检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中增设相关考核要求。比如,让学生就某一投资项目方案或实体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包括资料的搜集整理,原始数据的预测与估算,各类报表的编制,静态和动态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评价,项目风险分析等等;让学生走进工程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的前期、中期、后期等相关工作,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顺利上岗就业打好基础。

2.5健全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促动。工程经济学课程传统的考试以往一般采用完全闭卷或开卷的方法进行,考试之前划定复习范围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种考试往往不能够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对学生经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考察,才可以给学生一个综合的、真实的成绩评价结果。因此,应改进考核方法,健全评价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分别记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综合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分。

以工程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将考试内容大体上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对于理论较强的识记内容,仍然可以采用常规的闭卷笔试形式来考核;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操作内容(如工程财务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可采用课程设计式、答辩式、撰写课程小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学生的总评成绩应该是本门课程各种形式考核的综合结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