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50:00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1

关键词:平时成绩;正态分布;相关性

一、引言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在对学生期末考核时,均是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一定的权重分配,计算求出学生总评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60%。理论上,平时成绩应该与期末考试成绩呈现相同的趋势,即一个学生平时成绩高,其掌握实际知识的能力就会高,相应期末考试成绩也应该高,反之亦然。两者之间应有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能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统计对象为楼宇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的15位教师所授的15门不同课程成绩(根据抽样原则选取)。具体情况见下表1:

表1统计对象

2.研究材料。本抽样的研究材料为09楼宇52班不同学期的15位教师上传到学校成绩统计系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操过程及结果、作业次数及效果、自我评价等。若是以信息性、诊断性和鼓励性的评语形式给出的,按规定最终要以百分制的分数表达出来。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法。在不进行任何干预和通知的情况下,随机抽取期末成绩报告表,对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所收集的数据通过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归类、比较。

(1)分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布情况。美国教育家卡罗尔提出:如果在某一学科中,学生的能力倾向是正态分布的,并且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完全一样的教学(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可用于学习的时间都一样),那么在适当的成绩测量中,最终结果将呈正态分布。

对于学生考试分数的合理性判断,目前较好的仍然是以正态分布为评判原则的评价方法。如果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则考核合理。本次研究的15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如下图1,每科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画在一张图上进行对比,共获得15张分布图形:

由图1可以看出,数学、语文、电力拖动、建筑CaD、机械制图、安防技术等六科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形状较好。分布图的高峰位置在中心,左右基本对称,曲线分布较广,且平时成绩分布曲线与期末成绩分布曲线较为吻合。说明这几科的任课老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很了解,学生成绩能够准确反应其平时学习效果,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期末成绩也很高。同时,分布曲线比较平缓,说明成绩的区分度较高,可以给学生一种有付出就有收获的信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老师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真实合理。

英语、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照明配电、给排水、消防技术、制冷技术等七科成绩分布曲线相似。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基本呈现偏态分布,曲线陡峭,成绩集中在平均分左右,说明成绩不能够严格区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不能给学生以激励作用。同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布曲线分离严重,平时成绩总体偏高,说明二者之间相关性较低。在期末总评价时,为保证及格率,教师存在刻意拉高平时成绩倾向,其教学效果及评价方法不够理想,需改进。

机械知识和电梯原理两科成绩分布呈现相似的趋势,平时成绩分布曲线平缓,平均分较低。期末成绩曲线陡峭,平均分相对较高,分数集中在平均分左右。这说明期末试卷较易,不能够将学生区分开来,反应不错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为了平衡学生的总成绩,任课教师只能肆意降低平时成绩。两科的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掌握知识情况不够了解,按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与实际不相吻合,需加以改进。

(2)研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利用SpSS13.0对每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是否有正相关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可以考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如何、相关关系是否显著。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

根据统计学可知,相关系数r的含义如下:r>0为正相关,r

截距a表示在没有自变量x的影响时,其它各种因素对因变量y的平均影响;回归系数b表明自变量x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y平均变动b个单位。

由统计列表可知,15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呈相关趋势的有12门,占80%,不相关的3门,占20%,无负相关课程。其中显著相关的7门,占总体的46.7%,低度线性相关的5门,占总体的33.3%。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紧跟改革的大趋势,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但思政课的课程考试,却严重滞后。创新高职思政课考试内容和形式,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系统、可行、有效的考试实施方案,建立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内容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思政课教学目标与项目化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高度统一,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测评体系、学生考核激励机制、期末考试改革体系等,同时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为考试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

一、建立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学习过程测评体系

思政课的项目化教学活动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特定教学内容开展的,承载一定教学主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也是评判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对此,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设立了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参与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排名在班级上公布,并把得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学生总评成绩。

通过以上测评,主要考查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评分规则)。

一是政治鉴别能力:是否具有分清大是大非的能力。二是思维分析能力:包括分析思考能力,是否能有效地将考查内容通过一定的归纳整理和分析,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思路,表现为外化的成果(ppt、演讲稿、读书心得、调查报告等)。三是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将成果内容清楚、流畅、有条理地在教学班内进行展示。四是团队合作能力:在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活动中,是否能融入团队、适应团队、沟通协调成员关系、承担责任。

能力考核是着眼于发展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多种活动任务能力的教育。这种考核方式立足于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发展个人思维,培养个人能力,又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每一个人发挥出最大能力。

上述内容也作为评价学生参与项目化教学活动表现的依据。

二、建立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化课堂教学活动,落实能力培养目标,设立课堂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全勤奖励。凡一个学期到课率为100%的学生,即是全勤学生,给与期末总成绩加10分的奖励。二是加分奖励。包括个人加分和小组加分奖励。凡是上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小组与个人,给个人或小组加5分的奖励。三是共有成绩奖励。项目化教学活动通常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学习小组获得的成绩就是每个组员的成绩。此种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只有全组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四是期末总成绩奖励。

三、建立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期末考试体系

思政课考试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影响高职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科学的考试设计有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对思政课期末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做了全面改革。

一是加大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在考核中的比例。改革过去教学中对于期末总评成绩的比例分配,把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由5∶5变为6∶4,即平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3

关键词:生理学课前提问期末考核

课前复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往日学过的知识,有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以往教学工作中,笔者在课前复习环节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带领学生回顾上次课重点,导入新课;二是针对上一次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前提问。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学科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对于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讲,这门学科难度系数大,再加上学生本身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缺乏热情,因此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较差,对课前提问的回答积极性也不高,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导致最终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能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将每次课前提问的情况做好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考核的成绩,以便于观察这一方法对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及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教学实验对象为学校2015级三二连读制护理专业一班、二班、三班和十一班四个班级学生,年龄15―17岁,多数为女生,有少数男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生理学。实验组为二班、十一班两个班级,总人数91人;φ兆槲一班、三班两个班级,总人数92人。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第一学年基础课成绩比较,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1.教学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同样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用同样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师讲授生理学。实验组:采用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前复习,教师每次讲授新课前,用约10分钟时间,针对上次课的重点内容设置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记录。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知识点,不进行课前提问,或者进行课前提问,但不做记录,不纳入期末考核成绩。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

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题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调查,以匿名方式完成。

理论考试:按学校要求出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实验组学生的最终成绩计算公式为:期末成绩=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对照组的学生直接以考试成绩为最终期末成绩。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软件对理论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1.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未计算平时成绩之前)为(72.26±16.15)(有效试卷91份),对照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58.22±21.84)(有效试卷86份,6名同学作弊,试卷无效)。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SpSS22软件进行t检验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t=4.882,p

2.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发放问卷183份,回收问卷183份,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见下表)。

四、讨论

1.学情分析

生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校五年连贯制护理专业的学生多来自初中分流。这部分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也不强,学习生理学兴趣也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

2.课前提问纳入期末成绩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考核成绩,可起到以下几方面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进行课前提问的对照组学生,课下看书的比例仅有28.26%,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差。而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考核的实验组课下看书、自主学习的比例提高到了67.03%。对照组学生,上课之前看书的比例为66.30%,实验组学生上课之前看书的比例提高到了89.01%。另外,对实验组学生的单独调查问卷也显示,有55名学生(60.44%)认为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考核,提高了自己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进行课前提问的对照组学生,对生理学感兴趣的比例仅占17.39%,而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考核的实验组学生,对生理学感兴趣的比例提高到了62.93%。生理学的学科特点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考核成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学习的加深,很多学生开始对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考核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并且实验组中65名学生(71.43%)喜欢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方法。

(3)提高了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对期末理论考试成绩采用SpSS22软件进行t检验的统计分析,对照组平均分为58.22,而实验组的平均分达到了72.26。二者对比有显著差异。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将课前提问纳入期末考核成绩,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

(4)其他。在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还认为,课前提问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感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另外在期末考试中,课前提问组的学生考风考纪良好,而对照组的学生中则有6人出现了作弊现象。

3.课前提问的注意事项

课前提问法主要适用于小班教学,教师提问时应注意态度和蔼,不要过于严肃。在时间安排上,课前提问一般为5~10分钟,教师应注意把握时间,以免影响新课讲授。另外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前提问环节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不要忽略掉一些内向胆小的学生,要鼓励、引导他们多和老师互动,如果回答错误,也要以鼓励为主,切忌言语上的讽刺。对于一些活泼开朗的学生,积极和他们互动,及时表扬他们,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前提问问题设置上,应当有难有易,难的问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耐心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应借此机会表扬他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学习中乃至生活中的困难。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效率测评

一、引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自于201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现已日渐流行,在北美乃至世界广为传播和采用。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借鉴了这一教学模式,很多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微课堂”教学,高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不多见。本研究分别在沈阳化工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两所院校进行,测评研究的对象为2013级非英语专业且必修课程为大学英语的在校学生,参与测评总人数为1000人。测评时间为2014年1月及2015年1月,总计测评试卷1000份。本测评使用的是非随机抽样,由指定班级参与,不考虑学生入学成绩,采用常规数学计算方法。本文将针对所研究教学对象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可靠数据作为测评依据。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到优势和劣势,尝试性寻找适合以理科专业为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模式。

二、测评方法及对象

本次测评的对象为2013级新生,在沈阳化工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中抽取多个专业500名学生作为测评对象,其中男生320人,女生180人。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本次测评采用问卷调查与期末试卷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主观上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反映翻转课堂的真实教学效果。

三、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包含四部分问题,共分发1000份,有效问卷调查1000份。其中,对问卷第一题的回答,有800名学生表示不了解,占总体的80%;178名学生表示听说过,占总体的17.8%;仅有12名学生表示很了解,只占总数的1.2%。

对问卷调查第二题的回答,有750名学生认为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占总体的75%;有217名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占总体的21.7%;仅有33名学生认为学习效率没有明显提高,占总体的3.3%。

对问卷调查第三题的回答,有859名学生表示知识量有所增加,占总体的85.9%;有141名学生表示知识量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增加,占总体的14.1%;没有学生表示知识量有减少的现象。

对问卷第四题的回答,有760名学生表示非常想尝试新教学模式,占总体的76%;有213名学生表示愿意配合新的教学模式,占总体的21.3%;有27名学生表示不愿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仅占2.7%。

以上问卷题目的结果表明,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普遍不够了解,但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普遍愿意尝试。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而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知识量的收获较之传统教学有所增加,且没有人认为翻转课堂模式会减少学生的知识获取量。

2.期末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因不考虑学生入学成绩,试卷测试在本研究中包含两次期末测试,分别在2014-2015上学年期末和2014-2015下学年期末,以便对学生成绩进行对照,得出最终结论。测试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订,所授知识覆盖率为100%,其中客观题占75%,主观题占25%,难易比例适当,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014-2015上学年期末测试试卷共发放1000份,拟参与测试人员1000人,因中途休学1人、出现疾病等突发状况缓考4人,实际参与测试人员995人,实收试卷995份。期末考试期间,学生表现良好,无作弊抄袭现象。试卷评阅按照学校规定流水批阅,不存在主观故意加分或减分。试卷测试结果如下:在995份试卷中,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78人,占总体的7.8%;成绩在80分以上(含80分)的119人,占总体的11.9%;成绩在70分以上(含70分)的336人,占总体的33.8%;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390人,占总体的39.3%;成绩在60分以下的72人,占总体的7.2%。本次成绩分布总结如下图:

2014-2015下学年期末测试试卷共发放1000份,拟参与测试人员1000人,因疾病等突发状况缓考5人,实际参与测试人员995人,实收试卷995份。期末考试期间,学生表现良好,无作弊抄袭现象。试卷评阅按照学校规定流水批阅,不存在主观故意加分或减分。试卷测试结果如下:在995份试卷中,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79人,占总体的7.9%;成绩在80分以上(含80分)的129人,占总体的12.9%;成绩在70分以上(含70分)的402人,占总体的40.5%;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350人,占总体的35.2%;成绩在60分以下的35人,占总体的3.5%。本次成绩分布总结如下图:

如图所示,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期末测评中,优秀人数和良好人数都有明显增加,及格人数和不及格人数均下降,尤其是良好人数增加较多。这说明经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成绩均有提高,但仍存在不及格现象,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调整授课内容和计划,以因材施教,保证学生有效地学学英语。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大学英语教学对象多,几乎涵盖学校各专业学生,学生入学成绩高低不齐。同时,因不是专业学科,大多数学生不能给予本学科足够重视。且两所院校均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氛围均不乐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不是十分了解,但经过实验教学,他们对其普遍持有欢迎态度,认为有助于英语学习并愿意尝试新的方式。在期末测试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总体成绩有所改进,但个别学生依然无法提高自身成绩。这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存在缺陷,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还有需要弥补的弱点。

参考文献:

[1]吴贵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测评与教学体系建设.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2]曹裕虎.网络环境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之我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243-244.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5

关键词:注册入学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考核形式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中仍存在定位不明、方向不准等问题。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有的院校在考核中过于强调“专转本”比例,有的院校过于强调“公共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这些问题违背了高职教育的自身规律,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既无特色,又无法在学科与专业上与普通院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注册入学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一些学生自中学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差,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逆反心理,但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如个性张扬,兴趣广泛,交际广,见识多,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特别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兴趣不浓。另外,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漠,内心虽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文化现象,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却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三、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弊端

1.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仍以“期末统一安排的理论考核方式”为主,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在成绩评价时,总评成绩按照期末考试成绩加入平时考勤作业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仍以卷面分数“论英雄”。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这种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是,这种考试形式的弊端在于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差异等重要因素,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验证。

2.考试内容老化,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课程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内容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知识考核,轻技能和素质考核,考试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考核题型大多以选择、填空、简答、计算为主。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形式单一化,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考试内容对授课有绝对的指导性,高职生基础本就薄弱,对枯燥的学习缺乏兴趣,为完成“及格”这一使命,只有“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一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这种考前复习,甚至在考试中通过作弊获取高分,使得学生的成绩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相符,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3.重期末“终结性考试”,轻教学中的“过程考核”。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把学生的总评分数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大部分,并且期末卷面分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一次考试涵盖了一个学期的知识量,并且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结果难以正确有效地评价学生整个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整个教学全过程,无法时刻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师生只关注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此外,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这种“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以及试卷分析、反馈等重要环节。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四、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监督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借助考核工具的检测,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达到学业评价的目的。我们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特点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取证和了解,笔者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传统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深入研究探索学生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设计考核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强化教育质量管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围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试评价这一主题,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体系,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和专业知识技能考核体系,即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与校内考试并存,“两证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出职业资格考试,在校内考核中应突出职业素质考核。

2.考核形式多元化、多样化。

考核形式应多元化。考核形式应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也可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实践调查与报告、小论文、答辩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课程设计、实验设计、手工模拟、实际创作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获得本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可以免修相关课程等,冲抵相关课程成绩等形式。例如:我院中外合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中由澳方教师担任授课的“makeapresentation”(展示报告)课程,将闭卷笔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加入“以小组完成报告并展示”考核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培养了参与意识,锻炼了合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真正使学生参与了课程的实践,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合理设置考试内容。

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的总结与发挥,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个人思考。根据各课程知识点分布特点合理设置考试题量、难度及题型,合理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理论知识:选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进行考查或考核;(2)实验或实践技能:注重基本原理的运用,掌握基本操作、实验或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3)综合素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凭证与账页附在试卷中,即将会计凭证的填制、总账与明细账的登记,纳入期末考试试卷中,重在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4.考核比例应“重过程,轻期末一次性考试”。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针对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依赖任课教师期末划重点,考前搞突击现象,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即“过程性考核”。这种方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将工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有利于学风建设。例如:根据课程特点,我院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改革引入过程性考核的思路,除了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外,还将阶段性考核纳入总成绩,实现了“平时成绩+阶段性考核+期末考试”为一体的模块化分级考核模式,最终得出了学生的学科总成绩,层层考核,层层监控,确保课程完成质量全过程监控。下一步改革拟将“会计证”考试作为辅助考核内容,以考促练,以考验学,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将学生的职业证书的获得贯穿于日常教学当中,利于学生的就业,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例如我院《财务会计》课程将课程实训引入日常的课程教学当中,分岗位教学,每个岗位教学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手工操作:填制会计凭证、填写支票、编写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实训作业,并将实训作业分纳入平时成绩当中,如果课程时间允许,则我们打算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实训作业,就像考试一样,我想效果会更好,更能体现“过程考核”。

5.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考完就忘、考完就丢、考完不知对与错,无法系统掌握专业技能的薄弱环节等问题,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因为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受益。

总之,高职院校的考核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学效果,促使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不断探索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改革,将考核方式改革与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相结合,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的教和学朝着培养目标的方向前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明.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10,3.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6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改革

一、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通俗地说就是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本质上也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在某些课程上也已初见成效,但仍未普及。目前,高职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的仍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方式,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这种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沿袭至今,必然有其优点,比如:(1)有利于教师出题和阅卷;(2)有利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3)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却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很难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2)虽然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比例相对集中,且一般都是以期末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课程主要成绩,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综合水平;(3)高职学生抽象性思维能力较差,单一的理论卷面考试,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弱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革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毕业生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我认为高职教育的成绩评价方式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更应该严格考评学生学业成绩,认真做好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基本技能、素质的考核,以促进专业教学。由此,我提出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1.调整总评成绩结构比例。针对现有单一注重理论卷面考试成绩存在的弊端,我提出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应加强平时形成性考核,注重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合理调整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的比例,形成综合性考核格局。

2.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应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多个维度,并应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相接轨,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3.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方式不能只局限于笔试,而应采用笔试、口试、操作、书面报告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相结合,综合考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4.考教分离。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分别建立合适的理论考试题库和实践考试题库,考试时由专门的负责小组根据要求从中抽取,以更有效检验教学双方的成绩。

三、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改革方案

总体指导原则: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和技能并抓,以百分制计。

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提出相对应的两种考核办法。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方式是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平时过程性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和期末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来综合考评,以综合总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是否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主要由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三部分组成。

①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课纪律、出勤、实验实训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以使评价尽量客观公正。

②平时课堂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平时课堂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课堂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践数据、现象等结论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获得结论的正确性和认知发展能力。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

③作业情况

评价内容:作业次数、作业质量及是否准时上交。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绝对目标知识能力水平考核的方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

①理论考试(应知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考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一般通过书面(闭卷或开卷)考试来评价。闭卷考试多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开卷考试则多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命题侧重理解、思维型,兼顾应用型。

②技能考试(应会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实践技能操作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工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基本原理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及分析能力,常见电路故障判断与排除能力及与以上能力相关的基本技能。

除了要求完成实践操作外,还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或书面报告的形式来评价。

(3)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

考评方式如表1所示。总评成绩及格,则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表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考评表

2.“理论+实践”考核

第二种是采用职业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评定,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者单独考核、独立计分。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均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综合决定。但对于学生总评成绩的评定不同,“理论+实践”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合格,才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较第一种,“理论+实践”考核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更能反映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结果。

以上是我对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一些认识,不一定正确,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比如在平时过程性考核中,虽然已经采用学生个体、同学、教师等多级考核,追求考核客观公正公平,但人们始终易受情感因素或外界因素等干扰而使评价不够客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态度方面的评价难以量化;第二,在平时课堂综合学习能力的考评中仍有考评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减少这方面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实训,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教学模式[1]和教学方法[2]的改革居多,而对检测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学效果的课程考核却非常少。科学的考核方式对检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本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基于过程化考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考核模式改变成过程式考核模式。

1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考核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是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老师对有关问题提问,点名学生回答,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是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的学生,而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不能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3]。不能体现教师的作用,同时学生的独立学习和主体的参与性、创造性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

1.2教学考核方式比较简单

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学校统一命题,统一安排学生考试时间,最后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少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因而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在期末针对考点进行考前集中突击,考前临阵磨枪,甚至在考试中作弊,学生忽视学习过程,侧重期末的考试结果。

1.3考核题型模式比较固定,不能反映学生的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虽然采用无纸化考试,学生上机随机抽取试题和机器自动阅卷形式。考核主要偏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偏多,分析题和综合题等比较少,计算机机器阅卷评分标准化[4]。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注重学生的创新和个性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很容易出现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解决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1.4考核结束后分析反馈的能力不足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结束,老师一般对试卷难度、学生成绩分布、试卷知识点覆盖率等进行分析,但缺乏更为深入的分析反馈。考试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和考试知识点覆盖的系统性等老师没有随时随地的掌握,只能期待下次教学进行改进。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本校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本校学生计算机水平,提出基于过程化考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过程化考核是在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个教学内容环节和知识模块环节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核,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的进行,最后在课程结束形成课程考核结果。过程化考核这种模式可以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便于课程教师分阶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院系、不同班级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及后续课程设置情况适当调整本课程各部分的其他教学内容和深度,达到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和过渡。过程化考核采用类似驾校考试的方式,学生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模块就考核一个知识点模块的方式,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激励功能和考试结果的反馈调节功能,实现以考促学的教学目的。

2.1合理划分知识点模块

过程化考核是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划分的。参照知识点的结构课程可以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训练、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数据库知识、程序设计基础与算法基础、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等知识模块。

2.2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知识模块的特点和目标、内容的设计等不同,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是分期、分阶段的考核,采用平时综合成绩、学生作业完成成绩、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加总和成绩定为学生课程期末的成绩。平时综合成绩注重考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上台讲解、课堂讨论等。学生作业完成成绩是通过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所交作业的完成质量两个指标体现。分段测验平均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由计算机机器自动阅卷,学生交卷即可看到分数,可以查看考试成绩分析。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是各个知识模块考试成绩加权后的综合成绩。学生通过分阶段考试检查自己对各个知识模块的掌握,教师也根据学生分阶段的考试成绩,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期末考试成绩也是无纸化考试,考核的内容范围涵盖要求学习的全部内容,命题严格遵照课程教学大纲,所有试题、考题的难易程度都限制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研室教学老师通过讨论,按照教学大纲,按照学生人数,从机器题库随机组成若干套学生试卷,试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以及主观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学生考完即可知道期末考试成绩。

2.3过程化考核期末成绩的评定

过程化考核的学生最终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总成绩=平时综合成绩(20%)+学生作业完成成绩(10%)+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综合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实验能力组成;学生作业完成成绩包括课堂实验所交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质量体现;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采用开卷,上机考核方式,课堂随机考核的方式;期末考试成绩考试采用传统的闭卷上机考核,考查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考试完毕机器自动评卷,自动得出分数[5]。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优势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过程化考核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以考促学的风气,避免了学生平时放松,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的做法。采用过程化考核与没有实施过程化考核相比较,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合理,考核的技术特点更加真实和全面,重视学生的创新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考试知识点覆盖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8

信号与系统阶段性考试考试方式多元化在通信、电子和测控等相关专业中,“信号与系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许多高校考研的专业课,该课程具有着很强的数学背景,内容涉及到线性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等数学知识,同时其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在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众多领域中的信号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计算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思维及问题分析能力,才能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基本分析方法进行的工程应用,因此,这是一门让学生公认为难学难考的课程。

本文根据信号与系统自身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课程的命题方式,考试形式和最终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尝试,注重过程考核,弱化“一考定终分”“唯分数论”的现象普遍存在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的现状分析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的问题。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内容重理论;以期末考试为主,缺失过程性考核;最终成绩评定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试卷分析流于形式,缺乏考试信息反馈等。

我校教务管理系统中,课程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的期末卷面成绩三项构成,各项成绩比例可由任课老师设置。由于该形式中的平时成绩缺乏一个全面、科学量化的标准,这会使得任课老师有时候迫于教学指标的压力,为了保证一定的考核通过率,特别是平时成绩比例变成了教师人为调整学生成绩的机动砝码,成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较低学生的翻身手段。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产生应付的对策:上课点卯,作业,实验报告靠抄,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投机行为,导致学风考风下降。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尝试

课程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现阶段评定学生成绩相对公正的重要手段和标准!课程成绩的评定既要有利课程的过程管理,又要兼顾课程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程考试和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笔者在所在院系12届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以下考试改革尝试。

1.开展基于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考试

为了解决我校学生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结合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章节知识点的连续性特点,采取阶段性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本着“以考促学”的原则,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将期末考试的压力变成了平时学习的警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阶段巩固所学知识,具有知识连续性特点的后期内容打下基础了避免了一考定胜负所带来的应试学习方法的弊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程,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命题方式层次化,卷面记分采用绩效点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阶段性考试内容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采用层次化的a、B试卷。两套试题知识点覆盖相同,题型相同,但题目难易程度不同。a卷侧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面向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中下水平学生;B卷侧重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核,面向学有余力而可能考研上线、认真钻研的学生,除了考查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外,重在点拨、引导,尽量把他们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提高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考虑到卷面成绩的公平性,B卷记分形式采用绩效系数,即卷面成绩乘以1.1的难度系数。试卷类型选择形式采取自愿,这样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保证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同时还兼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考核分离,考核形式多样化

在我校课程考试总成绩构成形式,平时考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设置,一般采用“127”或“136”的比例形式,其本质也是一种“知识本位”式的考核方法,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个性需求,更不适合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相当比例的这类学生特点:学习自制力较差、理论成绩一般但思想较活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个性学习差异,在课程考试上,采取理论考试与实验考试分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化。

(1)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半开卷的方式。根据信号与系统概念多,公式多的特点,为了减轻学生考前压力,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采取闭卷和半开卷的阶段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期末考试采取半开卷形式,半开卷使得学生不再把精力用在盲目背记公式上,而是把学习重点引导在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考核采取口试、开卷的方式。许多学者对目前课程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改革的建议。“信号与系统”是一门工程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强化实验考核,每次实验项目考核,现场答辩形式,实验仿真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这样使得学生在实验各个环节中认真对待,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4.分次累计计算最终课程考核成绩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反映学生该课程整个学期的学习水平,形成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成绩构成形式,如表1所示。这是一种分次累计计分方法,分散了学生集中于期末考试的压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使学生不过分在意期末考试成绩,更注重平时的学习。

备注:我校教务处规定:课程教学大纲上,实验课时16个学时及以上,可单独开设实践课程。

根据教务管理系统课程总成绩构成要素,结合表1各项考试权重,可得到一种较科学、合理的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

理论总成绩=平时成绩60%(阶段考试代替)+期末考试40%;

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40%(基础实验项目)+实验成绩30%(综合设计项目)+实验卷面成绩30%。

三、考试改革效果

在初步的改革实践中,强化平时考核、实验考核,以阶段性学习效果为量化标准,采取分次累计分的形式来计算课程考试成绩。该改革方案实践证明:①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抄袭作业、实验报告的现象少了,学习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②在阶段考核中,注重试题讲解和考试分析,促使考试的信息反馈功能的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由此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改变平时不努力学习,全靠期末突击总复习的陋习。③考试结果表明:12届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比往届学生成绩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有效改观了该门课程难学难考的局面。④通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阶段性半开卷考试与以前的单纯期末考试的效果相比,一方面,他们为记忆大量的公式而苦恼,只需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理解,这样学习和考前压力也相应的减少,因此学习和考试的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实验考核采取累分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基于“多阶段,多元化”的课程考试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期末考试的弊端,督促教师不再静态地重复考试过程,而是根据阶段考试的反馈结果,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该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更大发挥“以考促教”这一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叶满,张庆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改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4):106-108.

[2]吴安平.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131-134.

[3]温启军,肖玉山.基于全过程考核的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9):85-87.

[4]邹华生,李美荣.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4,(2):39-42.

[5]段善利,李萍,魏军.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6):79-80.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9

1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占总成绩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片面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最后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缺乏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能力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认真设计调查表,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研究现有实验,整合部分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证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学时不变,但效果却大大增强,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篇10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动物生物学;期末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45―03

动物生物学是我院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对其考试成绩的分析不仅可以反映出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还可以根据考试成绩特点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效果如何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找出影响动物生物学考试成绩的因素,合理地评价期末考试成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为了科学地评价我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技术专业民族班学生的动物生物学期末成绩,找出影响成绩的因素,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运用多元数值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学生成绩进行因子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文对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8级民族班的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的32名学生的6部分成绩及考试总分进行了分析。

2.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参考了田开等(2009)和俞能福(2007)的方法,聚类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参考了袁建美(1998)和王亮红等(2009)。数据处理是在SpSS13.0forwindows软件中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1.期末考试成绩特点

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72.5分,最低分为36分,平均分数为57.33分,平均及格率为53.13%,平均标准差为10.44。没有优秀和良好成绩,中等占15.63%,及格占31.25%,不及格占53.13%。为了进一步找出学生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情况,我们计算了6种不同题型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参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单项选择和判断题的答题情况较好,答对率分别达到了78.12%和71.86%,但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题情况比较差,因此出现了总成绩的不合格率较高的结果。

2.学生成绩的主成分分析

现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院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学生“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的32名学生的6部分成绩进行分析。

由表5可知,简答题、论述题和名词解释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解释了影响学生总成绩的主要因素;单项选择和填空题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解释了影响学生成绩的次要因素;判断题在第三因子上,填空题在第四因子上具有较大载荷,说明各因子的含义更清楚。

进而应用mVSp(multivariatestatisticalpackage)程序,以学生成绩数据为指标和因素,作出32位学生成绩分布的二维排序图,见图1。图中,各题型成绩用带有箭头的矢量线表示,连线的长短表示学生排序图上的位置与该题型成绩关系的大小,箭头连线与排序轴的夹角表示该题型与排序轴相关性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该题型成绩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

在pCa排序图中,与第一轴关系最大的是论述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其次为判断题和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与第二排序图的关系最密切。说明pCa分析排序图在二维空间上比较理想地显示出影响不同学生总成绩的各类题型,从各题型与第一、二排序轴的关系分析,32位学生成绩差异比较明显的是论述题、简答题和名词解释,而填空题、选择题的成绩差异相对较小,对总成绩的影响不大。

3.学生成绩的聚类分析

数据分类就是按照某种相似度函数或相似性准则把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类别,使同一类别之间的个体差异达到最小化,而不同类别之间的个体差异达到最大化。系统聚类法是目前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类由多变少的一种方法。本文以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为基础,从中选取了各不同题型的分数,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运算结果见表6和图2。

根据聚类图,将6个不同题型分成如下三类:第一类包括论述题、简答题和名词解释,特点是对学生最终成绩的影响最大的题型;第二类包括判断题和填空题,对最终成绩具有次要的影响;第三类包括单项选择题,对最终成绩的影响不大,聚类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保持一致。

三、小结

在学生考试成绩评价中,为了尽可能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情况,往往需要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但是,过多的指标不仅会增加评价的工作量,而且会因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造成评价信息相互重叠,相互干扰,从而难以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地位。因此,如何用少数几个不相关的新指标代替为数较多的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同时又能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量,这是教学成绩评价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在经济、医药、金融、生物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开始应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中,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因此,比较适合于解决学生考试成绩的定量分析问题。

本文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的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判断题和选择题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不大,而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主要题型是论述题、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我们认为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的学生多数来自新疆南部地区,汉语水平比较差,虽然通过一年的预科培训提高了汉语听、说能力,但是语言表达、写字速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两小时的考试中他们无法完全完成论述题、简答题等题型。同时,动物生物学课程包括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等内容,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学生无法掌握所有的名词,所以名词解释的答对率也比较低。另外本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课程较多,考试安排不合理,复习时间较短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蒋翔,倪建,覃恒,姚波.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与教学改革[J].统计教育,2006(11).

[2]徐海,温国宇.论我院考试成绩现状及考试工作的改进[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8(02).

[3]范贺方,攀顺厚,白春玲,刘军利.主成分分析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4]田开,郑宗培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09(12).

[5]俞能福,陈邦考.主成分分析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袁建美.聚类分析法在学生成绩评估中的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1).

[7]王亮红,宋代清,徐娜.聚类分析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04).

[8]周蕾.聚类分析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