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冯志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9:07

电影冯志远篇1

今天,我校师生去观看电影《冯志远老师》。

这部电影讲的是冯志远老师响应祖国号召,到远方西部的鸣沙中学去执教。这时他还是带着视网膜病。不久,他又被调到更远的关帝中学执教。由于冯志远老师长期用眼,一天上课时看东西模糊不清,忽然眼前一黑,昏到了。这样导致了冯志远老师双眼失明。冯志远老师还坚持不懈的做了5年的盲人教师,才正式的退休呢!

我被冯志远老师所深深的感动了。我快要哭出来了。他终生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的老师。用“蜡烛成灰泪始干”比喻最恰当了。

电影冯志远篇2

北京国贸CBD的一幢高档写字楼的顶层,王中军半倚着檀木椅,旁边还摆着刚刚完成的油画,色彩浓重、大开大合,挥洒之间极具抽象派的风格。“这是冯导刚刚完成的,像不像晚上长安街堵车的画面?”王中军指着这幅画对我们说。从旁边的落地窗看下去,是一片高楼大厦林立,正午的阳光晒进来,正好洒在房间里摆放着的一堆油画上。

这是王中军的画室,在这一片繁华地闹中取静,确实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王中军的作品不少,最近一幅落款2013年10月,画的是刚刚出浴的裸女,线条和笔触都颇为优美,“我这一幅最少能卖到十几万了。”王中军对自己的作品颇为得意,据说他常常跟身边人开玩笑,“我应该算得上现当代排名比较靠前的艺术家了。”当然,前提是这幅画得署上―中国最大电影公司华谊的老板,现在市值接近400亿。

作为企业家中最会画画的,画家中最懂商业的,王中军现在作画纯粹是为了放松。“画画需要什么精力?”他弹了弹面前的画纸,“我主要是还欠着人家几幅画,人家都交完钱了我不画哪行?”虽然他号称自己的兴趣还在“那点工作上”,但他现在的生活基本是:只要不出差,睡到中午起床,然后对着中午的阳光和国贸的景色,开始作画,有时候会画一整天,有时候就是发呆。他很少去公司参加例会,接待客人一般都选择在画室,顺便就可能有看上成交的画作,有些可能是真的欣赏王老板的风格,也许有些就是纯粹“给个面子”,不过所有的钱王中军都会捐助给华谊旗下的公益基金。

王中军跟冯小刚的画风迥异,王中军较为写实,而冯小刚则极具想象力,抽象派风格,经常运用大块的颜色和具有冲击力的涂鸦,不过他们俩均受到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曾梵志的影响。早在2006年,王中军曾在芭莎明星慈善夜上以170万元拍得曾梵志的一幅油画《天空》,据说这是他最得意的收藏之一,现在曾梵志随便一幅作品都得上千万元。2012年冯小刚在芭莎慈善夜上与曾梵志联合创作的《一念》拍出了1700万元,成了当晚的“标王”,这幅画被时尚集团的老板刘江买走,后来又成为了《时尚》杂志博物馆的藏品。

王中军学美术出身。早年间,华谊兄弟曾是一间广告公司,为一家国有银行提供宣传包装服务。王中军算不上是个彻头彻尾的电影迷,但他是个摄影控。他对各种镜头和机位如数家珍,并不像其他在镜头前有拘束感的企业家,他知道怎么拍摄会好看,甚至具体建议到“你们这个光用得不太对”,他也从不理会你“再来一张”的要求,以简短的“行了吧”并大手一挥,以军人的速度大步流星地走掉。

王中军并不是什么好说话的老板,但好处在于他也很少跟你讨价还价。华谊上市后做的第一个投资,也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是入股手机游戏公司掌趣科技,这为华谊带来了20多倍的回报。“这个行业我们就看了这么一个公司,人家说要多少钱,我也没还价,直接就给投了。”王中军事后总结的所谓“成功经验”不过一个字:敢。

作为商人,王中军已经相当成功。现在,他甚至可以说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投资家”―“20多倍回报,就连做的比较好的私募基金也做不到。”站在自己的画室,王中军背着手,像一个在自己领地视察的君主一样,带着满足而闲适的意味。艺术品就和股票一样,都是王中军财富的一部分,但他只收藏它们一段时间,“钱要花出去了才是钱。”

“我没钱的时候也喜欢花钱。”他说,“就好像50亿还是100亿身价,对我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以前交往这些朋友,认识这些人,现在来回来去不还是这些……”门开了,带着熟悉的京腔,冯小刚带着一帮人走进了画室,与公共场合中的不苟言笑和经常“放炮”不同,冯小刚在画室中显得亲切而放松,他一直在跟周围的人低声交谈并且不时露出笑容。刚刚结束完《私人定制》拍摄的冯小刚,最近还在发牢骚说“再也不想拍电影了”,而《私人定制》是因为答应王中军,《1942》如果让他赔了,那再拍一部挣钱的。

电影挣钱的规律越来越难以捉摸。今年获得票房奇迹的大多是中小成本的类型片,但王中军不觉得这些都是“黑马”。“你赵薇一个十几年的演员拿出所有的资源拍一部片子,换成别的导演能成吗?陈可辛拍《中国合伙人》之前失败了那么多次,有人关注他《如果爱》卖了多少钱吗?至于《小时代》,如果中国电影市场都是这样的电影,那我们啥也别干了。”刚刚下档期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票房6亿多,这意味着王中军年初设定的市场第一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何况年底还有冯小刚的新作。

“我退休后画画也能挣点钱吧?”冯小刚曾经开玩笑般地对王中军说,不过,现在他无需担心“退休”以后的问题,以“冯小刚”命名的“冯小刚电影主题公社”明年初就在海南投产,这个耗资10亿的项目,其中“冯小刚”占了5%的股份,号称以前从不碰商业和公司的冯小刚也开始当起了老板,也许是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火热背后的隐忧―毕竟拍电影的风险太大,做个地主坐地收钱多好。

这也是王中军一直以来的心结―假如有一天,冯小刚不拍电影了,华谊怎么办?上市以后,因为对“冯小刚”的依赖,王中军不断面临媒体的质疑和投资者的质疑。尽管有时候王中军将冯小刚成天挂嘴边的“不拍了”当作艺术家的撒娇,但是他内心深处明白,有一天,这一现实终会到来的。所以寻找电影之外的主业,成为华谊上市以后的主题。

2012年是王中军和冯小刚备受煎熬的一年。《1942》上映后不如预期,反而被新导演徐峥的《泰》反超,这也带给他一种危机感,“新导演一定会层出不穷,并且这中间肯定有能起来的中坚力量。”所以王中军去年底就宣布启动了培养新人导演的H计划,并开始了大手笔的并购―收购手游公司银汉科技、张国立的影视公司国立常升,以及江苏耀莱影院等。这被王中军称为“并购年”,其实,这正是为了摆脱对冯小刚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恐惧”。

“我的心思在新业务上……我要做大概念……我要把《风声》和《狄仁杰》拍成系列电影……我今年投资了好莱坞电影《狂怒》,由布拉德・皮特主演……我还要走出去,收购独立的好莱坞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在全世界的份额不到5%,华谊在5%里面占到30%,你怎么也做不大。但是英美片在全世界超大,大概占了60%至70%,不走出去是不行的。”

电影冯志远篇3

“冯五块”的绰号由此得来。

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冯军,一开始练摊就给自己的公司注册了一个商标――华旗,取“中华的旗帜”之意,而当时他的“公司”只有他自己和一个搬运工。

1996年底,华旗成为当时中关村最贵的彩显――美格的总。2001年11月17日,中关村硅谷电脑城,索尼副总裁木村敬治握住冯军的手说:“你在这里开了世界上最大的索尼Vaioshop旗舰店。”索尼在全世界都没有独家,但为冯军破了例,将索尼摄像机的中国北方地区总交给了他。

冯军在学联想前期走的“贸工技”路线。他自己也毫不讳言:“前10年在学联想,柳传志是中关村的‘教父’,也是华旗的‘教父’。”他从柳传志那里学到的第一招是“两条腿走路”――既国外品牌,又做自有品牌。

1996年的中关村,满眼都是“小太阳”的仿冒品。冯军只好选择了抛弃,他在“小太阳”商标旁边打上了一个新商标“爱国者”,从此开始为这个新品牌奋斗。

2003年3月,冯军花100多万元请奥美设计了华旗的国际L0go――“aigo”。从此,这个民族品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2007年甚至出现在F1迈凯轮车队的赛车上。

在营销模式创新上,冯军提出了“1+1=11”’公式――让定位不同,但方向一致的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相结合,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方面,爱国者屡试不爽,从赞助电影《集结号》,再到赞助曼联、F1赛事。市场上,爱国者移动存储产品市场销量遥遥领先,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领先国际市场的it产品领域;爱国者mp3随身听入市仅一年,就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将原先垄断此市场长达四五年之久的韩国品牌远远甩在后头,爱国者的显示设备也取得了国内销量第一的业绩……连续十年保持每年60%的稳定增长,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当“爱国者”1000万像素相机上市且价格不到一千元时,高质平价引得日韩相机纷纷降价,冯军的“aigo”与他的爱国理想一起,成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希望。

“人的追求是没完没了的”,冯军希望爱国者能追上三星、索尼的数码系列品牌。冯军不光是想追上,而是想做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在冯军看来,爱国者跟中关村其他企业的差别,就在于自主创新。“你现在信不过国产数码相机品牌,那不怪你,怪我们国产品牌不够争气。所以你现在继续买日本品牌,我根本不反对,我们从来没抵制过日货,你去买呗,没问题!”爱国者公司总裁冯军的“爱国”逻辑十分有趣,“你本来要买日货很贵,现在有了爱国者就能让你在中国买的日货很便宜,比日本还便宜。”

电影冯志远篇4

听说最近冯小刚又隆重推出了一部颠峰之作《集结号》,战争题材。晚上就和弟弟还有桥走进了电影院,一来想了解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冯小刚手里会是个什么样子,二来也是想给桥一次受教育的机会,看战争电影是可以培养男孩儿阳刚之气的。

那战争场面真是惨烈,血肉模糊,我拧着心,皱着眉看完全剧。战场上的生命就似一颗灰尘,一吹就没,一声集结号就是48条强悍的生命,一块手表也是一条生命,人真是太微不足道了,而意志力却太强大了,生命可以倒下,而意志永远耸立。集结号也代表着一个男人的承诺,撼天动地。

冯小刚不忘在战争中添入人性,他可能明白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在乎纯粹的战争,而更关注的是人性,英雄可以倒下,而人们关乎正义之行为的观点是不能含糊其词的,为了兄弟们的荣誉,我的心跟着男主人公在人道和不人道之间愤怒与抗争,突然明白人内心的平静也是要建立在一个完美的结局上,我们看重正义比生命更甚。结局总算是完美,人性和正义均得到了彰显,如不这样,这世界就太惨无人道了,全中国人民都会寒心的,冯小刚总算没让全国人民寒心。

电影冯志远篇5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冯小刚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王的美誉。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导演。2011年6月,凭借《唐山大地震》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2013年7月8日,央视2014年春晚总导演已经锁定冯小刚,冯小刚的“春晚行”已经起步,第一站就是参与央视王牌栏目《我要上春晚》,冯导的马年春晚序幕已经拉开。

扼住掌握命运的腕从美工到导演

冯小刚祖籍湖南湘潭,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进入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参军,转业后,到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当了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他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几部当时很有影响的电视剧中任美术设计。

《遭遇激情》是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他与王朔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这也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影片,冯小刚还兼做本片美工。1997年,他推出电视剧《月亮背面》,之后又连续推出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等,总票房成绩在全国遥遥领先。

冯小刚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他的母亲和妻子徐帆。冯小刚的母亲原有十二个兄弟姊妹,后来一一病故只剩一个哥哥,她婚后不久失去了大女儿,在三十五岁时候就离婚,为了冯小刚姐弟俩一直坚持不改嫁。冯小刚说,他记得小时候和姐姐走得老远,坐在水泥管上等妈妈下班,还有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给妈看的种种回忆,这些都被他逐一放进影片中,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也镌刻上母亲的形象以及对她深深的敬意。

妻子徐帆是冯小刚贺岁片的豪华阵容中最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位“嘉宾”,不仅是他事业上的帮手更是他们幸福家庭的贤内助。在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中,徐帆为冯小刚的电影事业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后台,冯小刚在多个场合都毫不吝惜对徐帆大加赞赏,他们也成为娱乐文化圈内的一对模范夫妻。

坚持平民情结绝不是没文化

冯小刚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市民导演”。他的电影以平民的视角,表现市民理想,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阶层的心里欲望和消费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电影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喝彩。

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露出了对生存、生命的反思。冯小刚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整个市民文化。在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谑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是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处理都贯穿他创作的始终。冯小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构建了一个个的童话世界。如在情节层面上《甲方乙方》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不见不散》是一个追逐的游戏,《没完没了》和《天下无贼》是一个智力游戏,《手机》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游戏。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无论是将工作游戏化(《甲方乙方》)、爱情游戏化(《不见不散》)还是社交游戏化(《没完没了》),实际上都只是冯小刚的一种“游戏人生”的生存态度的展示。纵观冯小刚的电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人的卑微的尊严的关怀,还是对现代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贺岁片喜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小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

冯小刚善于运用调侃的京味语言。《不见不散》中刘元装瞎时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

冯氏贺岁片高扬“贺岁喜剧”的旗帜,针对最佳放映档期,演绎社会关注的情感问题,冯小刚一马当先地开拓了本土娱乐电影的制作策略。而且不论在前期的策划还是后期运作,他都始终注意依从商业生产流程,针对中国市场特色,迎合普通民众的心理趣味和道德倾向。在1995年以来电影市场持续低迷、国产片一派萧条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票房神话。

保持纯正的老百姓血统

2010年7月22日,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同步上映,这是国内第一部华语imaX电影。本片获得良好口碑,上映25天票房超过6亿元人民币大关,成为当时中国电影在大陆票房的最高纪录。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冯小刚为观众尽量还原地震的真实场景,同时也尽量避免镜头过于残酷,以免对地震的经历者们造成负面影响,那些人们也必须面对昔日的灾难经历以宣泄他们的情绪。这部片中的母亲和每个人一样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她的不得已和茫然是真实的,这部片子借由天灾而寄托了深深的亲情在其中,所以观众们普遍给予她的处境最大的理解。由此而生的是,许多观众看完影片后,情不自禁地想与家人团聚,对于亲情和家庭关系的看法也都有了角度的转变。

即便是在《一九四二》这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影片中,冯小刚也时刻照顾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他关注戏中每一位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由此影响到观众们的情绪走向,又一次成功地营造出悲怆又充满昂扬斗志的氛围。

冯小刚的电影总是非常准确地戳中大家的泪点与笑点,他牢牢地把握住了观众观影的心理需要,而不仅仅是凭借自己臆想中的完美,去诠释某一个故事的某一个情结,从生活中来的真实感受活生生地展现到观众眼前,看似信马由缰,实际是幕后操控者良苦用心,却力图不露痕迹,不把所谓的剖析所谓的技巧强加给观众。

老百姓们看电影不是去受教育,而是抱着一颗欣赏的心去享受愉悦的感受,冯小刚的电影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平民化的语言和老百姓的心态为主打,从而赢得了真正的赞誉。

穿过荧屏迎来马年除岁鞭炮要走多远

春晚总导演估计是国内仅次于国足主教练的高危岗位,不仅观众欣赏口味难调,且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利益都要照顾到,往往吃力不讨好。但由于春晚的“国字号”性质,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体制内的演员、歌手皆希望通过春晚这个平台晋级“国家队”,虽春晚日益有沦为“鸡肋”之忧,春晚总导演这个位置却依然位高权重。

2010年10月7日凌晨,冯小刚在微博上对春晚有所表态:“从清朝开始,我们的民族在色彩上失去了调性,开始喜欢披红挂绿镶金戴银,认为这些颜色代表富贵吉祥。简称:喜兴。从庙会到春晚,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四种颜色。过去咱们汉族可没这么不着调,东方美学也不是这景象。咱能自信点、素点、雅致点吗?不是把所有鲜艳的色儿都堆一块就代表美了。”

嫌春晚太过热闹鲜艳的冯小刚如今要执掌春晚总导演的大印了,他执导的影片被冠以诸多美名,但是离不开“贺岁片”和“商业片”这两大主题。至于站在怎样的角度来呈现剧本之外的现实主义意味,冯小刚一直做着不懈探索。他的努力得到了票房的热烈响应,也让广大观众们牢牢记住了刻有冯小刚出品的所有的影片。

电影冯志远篇6

[关键词]叙事策略;文化心理;重估价值;人文关怀;后现代主义

如果说,在中国当代三大导演中,张艺谋电影的美学内核是善与恶的对立,追寻人性的挣扎和冲突的话,陈凯歌的电影充满了形式主义的美学追求,用强烈的色彩隐喻和近乎无事的叙事手法,试图带给人一种提纯之后的审美愉悦。而冯小刚的电影视角更多地关注百姓生活,探寻一个古老的人生命题:电影只是视觉化的包装吗?只能带给人感官上的刺激体验吗?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冯小刚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解构了所谓的宏大叙事,其电影美学的核心价值是不容忽视和消解的。他时时刻刻充满了一种现代性的追问:真。真实的反作用力是什么?真相的背后是什么?真诚的动机会不会带来荒诞的结果?冯小刚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片导演,他的娱乐化包装和商业化运作模式,实际上包裹了他一颗真诚的心充满了人性本真的温情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

色调和谐与光影异质

在《集结号》和《夜宴》中,美工出身的冯小刚大胆地运用各种光线和色彩,来强化当代战争和古战场中,主人公的悲剧主义与英雄主义情怀。《非诚勿扰》中,冯小刚不再刻意地寻找具有人文意象的电影符号,而是试图运用自然的构图和光影,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融合。比如历来为评论界赞赏的,在北海道的拍摄,电影画面是在初秋的北海道,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大海的蔚蓝色调和田野的黄绿相间的色调,视觉的反差对比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一种暖色调的观感。在充满异国情调的日本乡村,从观念上就和本土的文化气息隔离开来,公路好像是一条黄金分割点,而汽车在这条分割点上欢快地行走,好像是人的血脉畅通无阻一样,曾经的郁结和回忆都沿着这条伤感的怀旧之旅,被赋予了别样的含义。构图上,分割点在三分之一的范围内横向切割,而留给观众的是三分之二的广袤无垠的黄绿相间的原野。原本的段落化设计,这时候就有点像公路电影,三个角色坐一辆商旅车,每天就是到各处玩耍,这是典型的伤心旅行,显示出冯小刚对时间、对过去的看法,认为冥冥中有一种绵延的时间河流,人只不过是不同的时间踏入了同一条河流,时间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在视听影像上体现出几乎完全相反的视觉模式,当笑笑和秦奋在海边挽手依偎的时候,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将笑笑的回忆穿插其中,一面是现实的挽手,显得虚幻浪漫,一面是和前男友的痛苦回忆,真实得近乎残忍的争吵,分手。两组镜头的并置,使观众产生一种观赏错觉,时间不会不留痕迹地消失,因为它是一种主观、精神的转移,我们所曾生活的时间会长久地存留于灵魂,过去要比现在更富于现实的美感。笑笑最终在回忆的深渊中不能自拔,走向了冰冷的海水,而醒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和秦奋的手机扔进了大海,这就意味着要和过去做一次决绝告别,也暗示两个人的情感真正融合到了一起。这不是一种包容的姿态,甚至不是怜悯同情,而是在经历生死之后对生命的透彻顿悟。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爱因汉姆就公开表示:“根据我们迄今为止已经看到的彩色片来判断,彩色片里的色彩最好也不过是自然逼真而已――而如果出于技术上的缺点,还达不到这个水平,这种不自然也不能成为艺术家的一个具有潜在能力的表现手段。”①冯小刚把镜头对准了梁笑笑曾经去过的地方。比如后海周边的酒吧、茶楼、饭店,葛优和舒淇见面的第一顿饭,在一个以红色为主调的中餐馆。红色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本来可形成激情氛围,但秦奋却讲了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而红色调与这种人生的悲伤惨痛似乎有出入,红色有一种到达绝望边缘的感觉。葛优的叙事则不能带给人一种绝望之后的超越感,相亲的甜蜜很快就消失在悲剧的煽情中。其实这也是冯小刚精心设计的桥段,秦奋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恒久的爱情观念,不过是逢场作戏式的哄骗梁笑笑而已。色调营造的视觉和叙事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好地诠释了秦奋的玩世不恭和笑笑的涉世未深,为后来的真情流露和情感爆发埋下了伏笔。

在冯小刚的电影里,喜欢使用一些富有诗意或是带有梦境色彩的长镜头。他认为生命对于他是一个真实与幻想、浮躁和淡定不断作用的过程。而在《非诚勿扰》系列中,冯小刚运用了特写、中近景刻画了人物复杂的主观心理。于是,呈现给观众的真实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悸动和震撼。如在慕田峪长城求婚一节,本来是剧中的浪漫高潮,但是通过适合叙事的内涵和叙事节奏的光影设计,寻找着一种历史感和刹那感相融合的效果,长城的悠远历史,不啻为一种绵延的爱的见证,而黄昏的光线又被称为是魔鬼光线,最迷人又最短暂,似乎悠远绵长又转瞬即逝,这个也和电影文本中的主题遥相辉映,所谓爱的永远不过是相恋的人的幻觉,人生不过百年如白驹过隙,但是又可以在瞬间凝固这种情感的约定,好像刹那与永恒,暮色中,悠远的光线好像从远古走来,走到了两个神圣、静穆的主人公的脸上,这两种充满了异质化张力的人生体验,在那一瞬间的光影融合中,传递给了观众。

重估价值与人文关怀

学者陶东风和金元浦等忧心忡忡地指出:“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浅薄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视、电影、广告等传播媒介。这是一个小品的时代、侃爷的时代、明星的时代。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弯儿’。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喜剧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②的确,日常生活的审美是一种精神自由的显现,也是草根文化博兴的标志,但是过分庸俗化的娱乐与消解,就会带来全民的精神危机和精神窘境。如果说以往冯小刚的电影给人以一种无厘头式的玩闹和消解的话,那么近年来冯小刚电影的转型就可以称得上是对前期电影美学的反驳和发展。如好评如潮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真正用意并不是以地震这样的伤害――疗伤符号来赚取观众的眼泪,不是以超级震撼的地动山摇的特技效果来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而是以一种震后的情感纠葛来证明一个古老的命题:面对灾难,每个人肉体的伤害只是暂时的甚至是一瞬的,生命就可以终结,肢体就可以残缺,但是情感的伤害和选择则会伴随着人的一生。

冯小刚想告诉观众,在灾难之后,赎罪抑或忏悔都已经不重要了,女儿要的只是一种承认,在她的心中,这个答案来得越晚越好,她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了和母亲的相见,直到自己也做了母亲,我们注意到,这个孩子的父亲是缺席的,两个单身母亲,在一个奇妙的瞬间心灵相通了,一瞬间,女儿仿佛明白了一个母亲所做的一切。二人的和解,似乎也暗示着,在那场地震中,肉体的摧残和人的精神的伤痕,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而精神伤痕的愈合,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从小说《余震》的命名我们就可以看出电影的核心观念,震后的情感生活才是冯小刚人文关怀的真正体现。

有学者指出:“冯小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解读和借鉴,是其喜剧电影能够吸引、抓住观众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的相声、当代最喜闻乐见的小品,成为冯小刚创造‘笑’的主要借用模式,相声般的语言和小品式的情景,是冯式喜剧的独特风景,也是冯小刚将相声和小品电影化的尝试与创举。”③我们似乎不能认同这种观点,冯小刚只是借用了一个段落化的叙事外壳和叙事圈套,想表达的远远不是喜剧化消解那么简单。比如冯小刚电影《手机》,人物的命运的确是段落化戏剧化的设计,但是细细品味会发现,他的电影语言充满了关于真的质疑。我们在寻找真,呼唤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带着人格面具生活,一旦通过手机这个冰山一角,窥视到隐私和内心,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和违背道德舆论约束的行为。再比如《集结号》中,那个等待的隐喻,指向了政治话语中的真。谷子地一生都在寻找真相,但是,当答案最终揭晓的时候,却是一个荒诞的命题,自己只是执行了一个不存在的任务,一个人在群体性的战争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自我坚守的理想,如果赋予了一种偶然性的动机,则显得荒诞可笑。真,是荒诞的。政治话语中的真。日常话语中的真。冯小刚用一种娴熟的虚构技巧,追问生命本真的命题,充满了想象力,也是其取之不竭的素材,冯小刚认为所有的电影都是自传式的电影,不过是用自己的主观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不仅这样,他还让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主观化,即使只是一个龙套角色路人甲也是这样。冯小刚的电影美学中,让每一个镜头都主观化,透过一种大众的主观化,来更深入发掘隐藏在现实背后的人类内心中一种潜在的真实,这种真实更为有力度,更为深刻,也更具有价值。

冯小刚在电影中不断寻找的就是真的含义,这一点从电影的片名上就可以看出来――《非诚勿扰》,这不光是一个搞笑的片名,更是冯小刚一种纯真的理想,秦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征婚者,从只谈利益和股票涨跌的经济女,到一门心思推销墓地的推销女,从只对结婚感兴趣,而对夫妻生活不感兴趣的冷淡女,到性别错位、痴爱男性的同性男。冯小刚分别从经济生活到男女情感这两个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层面,选取了几个变异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凸显当下社会的变异和人的异化。在一系列看似错综复杂和眼花缭乱的行动叙事之下,其实暗含着一个作者的审美观照,当下的人,什么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而唯独在婚姻爱情面前,金钱的力量显得那么虚伪可笑,那么软弱无力。《非诚勿扰2》有不少笑点,即便悲伤的段落,情绪控制也很恰当,泪点很快被笑点化解了。不能化解的是思绪,当你离开影院时,你可能会思考生老病死的人生大命题,而不是热议“谁比谁更逗”。影片探讨婚姻和人生一样是有生命的。《非诚勿扰2》则用人生与婚姻对比,二者的生命轨迹竟是如此相似,女性的自我价值观,很难为男性观众所认可,如果是《非诚勿扰》第一部只是借秦奋的寻找来证明笑笑的爱可以重生的话,那么在第二部中就是借用离婚和死亡来隐喻女性对自身命运的焦虑感,与生活的本相并无关系,无论我们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离婚――暂时离别,死亡――永远离别的苦痛。

著名导演费里尼说,新现实主义意味着用诚实的目光观察现实。我们理解的现实主义不仅包含社会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更有我们内心灵魂体验到的真实。而冯小刚,则用他的镜头和光影,告诉观众:真实的艺术是从自己的心中长出来的,伟大导演的价值,就是他具有真诚面对生命、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

注释:

①[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②陶东风、金元浦:《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

电影冯志远篇7

几经周折首次合作,一见如故成忘年交

2002年,冯远征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成功塑造了家暴男人安嘉和,跻身一线明星的行列。但由于演技太出色,很多人误以为冯远征生活中也有家庭暴力的行为,给他带来了很大困扰,为此他不再出演性格扭曲变态的角色。到了2010年的秋天,一部《百花深处》让他改变了想法。

导演邀请冯远征饰演的苏长亭是一位京剧琴师,后来成为戏班班主,他爱戏成痴,竟迷恋上了舞台上的男旦……冯远征看完剧本,自言自语道:“看来我得食言了,再扭曲一回。”望着妻子梁丹妮疑惑的表情,他道出了缘由。在冯远征多年前刚出道时,曾出演过陈凯歌执导的短片也叫《百花深处》;而一年前在看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时,他在少年梅兰芳扮演者余少群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这部电视剧《百花深处》演员中也有余少群,冯远征觉得是一种缘分;此外苏长亭具有的独特个性、极致的故事与情感都会使这个人物成为剧中的最大亮点,于是冯远征决定出演。

2010年寒冬,电视剧《百花深处》在沈阳开机。余少群和冯远征第一次见面。冯远征浅浅地一笑。面对前辈,余少群本来就有点手足无措,偏偏脑海里还突然闪现冯远征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狰狞的样子,心里有点害怕,走神的他顺口冒出一句:“冯老师吉祥!”

冯远征看出余少群有点紧张,于是语气轻松地说:“你可能不知道,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你。去年你凭着《梅兰芳》获得香港亚洲电影节新人奖时,我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也在现场,目睹了你领奖。你很羞涩,说了两句感言就匆匆下台……”余少群的脸一下子红了,他觉得和冯远征瞬间拉近了距离,紧张感消失了。

《百花深处》讲述了民国十三年的京城,男旦萧俊生名冠一时,却在最热烈的掌声中被铐走,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18年后,萧俊生的一双儿女返回京城,发誓要洗雪父亲的冤屈。余少群饰演的儿子名宣利用当警察的便利找到当年的线人逐一调查,最终找到冯远征饰演的百花楼老板苏长亭……余少群饰演的是一个刚柔相济的角色,既有男旦角色的柔美,更有饰演警察、军人时的刚烈,对演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可对初出茅庐不久的余少群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

在剧中,冯远征是余少群的杀父仇人,两人有大量的对手戏。拍第一场对手戏时,余少群没有找到角色感,导演多次要求重拍。余少群越拍越急,豆大的汗珠流了下来。冯远征和导演提议休息一下。

冯远征把余少群叫到一旁,余少群心里十分忐忑,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冯远征语重心长地说:“我刚刚琢磨了一下,为你设计了几个动作和表情,你看一看,是不是会使我们的搭戏更流畅更舒服。”说完就忘我地表演起来。余少群全神贯注地注视他的一招一式,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重新拍摄时,余少群按照冯远征的建议表演,和冯远征的合作相得益彰,导演非常满意,感慨地说了一句:“真是名师出高徒,师父点拨一番,徒弟有悟性,开窍了。”余少群真诚地说:“谢谢冯老师。”倒让冯远征有些不好意思了,连连摆手:“说哪里去了,我们是同行,切磋一下是应该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每逢演对手戏时,冯远征总是耐心地给予余少群指点。感激之余,余少群更加关注冯远征的举止言行。他发觉在戏外,冯远征特别谦和亲切,对剧组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很尊重,没有一点架子。有剧组的人在背后议论:“和冯老师这样的大腕在一起拍戏,那叫一个舒服,我们不用看他的脸色,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拍戏本身,这才是真正的明星。”余少群听了,深有体会地连连点头。他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这样德艺双馨的前辈就在身边,如果能收我为徒,我就会学到更多的表演本事,还能学习做人的境界,那是我天大的福分啊!”

拜师收徒心思萌生,二十年前承诺梦圆

一天收完工,余少群敲开了冯远征住的宾馆房间门。“冯老师,您收徒弟吗?请您收我做徒弟吧!”接着他向冯远征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余少群1982年出生,14岁考入了武汉市艺术学校,学了6年汉剧,毕业后进入武汉汉剧团。2005年在越剧电视剧《杨乃武平冤记》中饰演杨乃武,由此被上海越剧院相中,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上海,转行学起了越剧。2006年,他离开上海越剧院进入浙江越剧团。2007年初,他被《梅兰芳》剧组看中,出演从学戏到成名阶段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冯远征认真地听完,说道:“我考虑考虑吧。”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除了拍戏,冯远征和余少群一句话也没说,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观察他,对他的喜爱与日俱增。冯远征觉得余少群谦和真诚,是个特别用功的年轻演员,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但半路出家的他有时表演起来用的是拙劲,效果适得其反,如果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传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影视演员。

第8天早上,冯远征早早地起床,把余少群叫到自己的房间,认真地问:“少群,你真的想拜师吗?”余少群真诚地回答:“冯老师,这是我的一大心愿!”冯远征一字一顿地告诉他:“我收下你这个徒弟了!”余少群感动得深深鞠了一躬,泪满眼眶。

冯远征拉余少群坐下,说道:“其实我也要谢谢你,让我兑现了20年前对我师父的承诺,那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接着,冯远征满含深情地讲述了20年前的留学往事。

1985年,冯远征考取了北京人艺的学员班。第二年,学员班来了一位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表演系的女教授路特梅尔辛,传授格洛托夫斯基表演方法。格洛托夫斯基是波兰导演,戏剧革新家。他打破戏剧演出的传统模式,取消了舞台和观众座席的界限,使观众置身于整个演出活动中;他还要求演员有高超的表演艺术,因而制订了一套演员的训练方法,使演员在与观众的交流和接触中完成真实的戏剧动作。他的这种实验和革新被称为质朴戏剧。

冯远征非常刻苦,而且悟性很高,深得女教授的赏识。在她的邀请下,1988年,冯远征远赴当时的联邦德国留学,在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戏剧系主攻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

为了不让冯远征去打工,专注于学习,路特梅尔辛不但教授他的学业,而且安排他在自己家里,免费提供吃住,还给他零花钱用,把冯远征当亲生儿子对待。

转眼间冯远征在联邦德国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在表演理论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成为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的高材生。1991年,冯远征完成学业,十分想回国。他把想法向路特梅尔辛说后,教授瞪大了眼睛,一脸的意外和失望,继而显得很生气,甚至愤怒。冯远征第一次看到她发脾气,他感受到教授真的不希望他离开,仿佛失去亲人一般。他含泪向路特梅尔辛发誓:“请您放心,回国后我一定继续钻研,不辜负您的期望。而且我要向您一样,把学业无私地传授给后辈,让格洛托夫斯基表演方法代代相传!”

回到北京后,冯远征刚开始发展得并不顺畅,拍戏的机会很少,他就教课,向学生们传授在德国学到的理论。他常常给路特梅尔辛写信,可教授还是没有原谅他,不给他回信。逐渐地,冯远征在事业上有了起色,在生活中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与梁丹妮喜结良缘。冯远征照旧给路特梅尔辛写信,汇报自己的一切近况。逐渐地,教授终于原谅了他,开始保持书信来往。

冯远征和余少群讲着讲着,拿出手机,给余少群看上面的一段视频。他指着视频上的老人动情地说:“这就是我的德国路特梅尔辛妈妈,这是她2009年传过来的。我要兑现对她20年前的承诺,把格洛托夫斯基表演方法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她知道了一定会非常开心和欣慰。”

余少群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深情地对冯远征发誓:“师父,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今天我对您也有郑重的承诺:他用功学习,专心演戏,真诚做人,让您的表演技巧和做人美德在我身上传承下来!”

冯远征掏出一块崭新的黑色手表给余少群戴上,语重心长地嘱咐道:“送你表是希望你记住时间,选择黑色是希望你忘记时间。当你要去拍戏时要仔细看才能看清几点,让自己千万不要迟到;当你不拍戏时就不要在乎时间,好好休息,劳逸结合最重要。”

名师高徒喜成佳话,真心相待宛如父子

2011年2月15日,余少群拜冯远征为师仪式在北京举行。

在仪式上余少群真情告白:“在合作的过程中,我钦佩师父的演技,更仰慕他的为人。我拜师不仅希望师父能指导我演戏,更希望向师父学习做人的道理。从此我又多了两位亲人――师父和师娘,在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两位疼我爱我的人,谢谢你们!”

冯远征也激动地表示:“我十分珍惜和少群的缘分。我很想将昔日在德国求学时学到的一些好的表演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年轻人,授徒是我人生的又一个开始。我们这种师徒关系是长期的,不收学费的,希望余少群这个开门徒弟是大师哥,今后还有后来人。”

师徒俩应邀参演电影巨制《建党伟业》,冯远征饰演陈独秀,余少群再度饰演梅兰芳。与此同时,师徒俩各自主演的电视剧正在荧屏播出,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一部《钢铁年代》让冯远征再次成为焦点,他一向擅长出演阴柔的角色,此番在剧中却拿起大锤,开上吊车,显得刚性十足,尽显男人本色。而余少群在新版《倩女幽魂》中扮演宁采臣,重新塑造这个曾经被张国荣演绎并被奉为经典的角色,却激起了不少尖刻评论:“装萌卖乖”、“凤凰变山鸡”、“没天赋”……

余少群和冯远征一起参加一档访谈节目时,在后台化完妆,他将网上的评论一一讲给师父,诉苦道:“我觉得自己遇到了出道以来的最大危机和质疑。”冯远征淡然一笑:“张国荣最厉害的地方是他一直用一种从容豁达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事,我想他的人生态度应该也给你一些提示。如果你没有被各方的质疑冲昏了头脑,依然能很谦虚地接受中肯的评价,表现得不浮躁,那本身就证明了你在进步,在成熟。有了良好的心态,是你演技逐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余少群点了点头,在心里咀嚼着师父的每句话,豁然开朗。

生活中师父和师母的幸福生活也让余少群非常羡慕。不拍戏的时候,冯远征是个典型的居家男人,把买菜、做饭、电器维修全包了,而且每年妻子梁丹妮的生日,还有两人的结婚纪念日,在他心里特别重要,无论工作再忙也不会忘记和忽略,一定要给梁丹妮送上礼物。余少群羡慕地对师母说:“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家后,也能像你们一样幸福。”

冯远征和梁丹妮婚多年一直没要孩子,是“丁克家庭”,他们把余少群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看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多了一份牵挂和担心。有一次,梁丹妮在半夜醒来,自言自语地说:“也不知道少群现在怎么样,在剧组受没受委屈,饭吃得多不多?”冯远征也醒了,喃喃地说:“你昨天刚和少群通过电话,今天又惦记上了,他应该在拍夜戏呢。他又不是小孩子了,怎么会有人欺负他。至于生活起居嘛,我倒是也有些担心,男孩子都不太会照顾自己,干脆你发个短信嘱咐一下吧。”

梁丹妮揶揄道:“看你比我还惦记呢,我这就发短信。”第二天早上,余少群拍完一宿的夜戏,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师母一条长长的短信映入眼帘,事无巨细地叮嘱一番。余少群看了两遍,困意全无,赶紧回了短信:“师父师母,我一切顺利,勿要牵挂。你们也保重身体,过几天我抽空回去看你们!”

几天后,余少群完成在横店的拍摄戏份,转战大连,中间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赶忙回到北京看望师父师母。冯远征把一个大旅行包交到余少群手中,余少群打开一看,里面有治头痛的药、沐浴液、巧克力等等,但凡在剧组不方便买的东西一应俱全。冯远征叮嘱说:“你有头痛的毛病,除了注意休息,药也得吃,一旦病情严重了,对你的身体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年轻人有时逞能,觉得有点小病能撑过去,那会害了自己。”余少群眼睛湿润了,他由衷地说:“我从小离开家去学戏剧,多年来一个人打拼,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现在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一定听师父师母你们的话,我知道你们说的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

电影冯志远篇8

关键词:冯氏;贺岁片;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37-01

从1995年内地引进放映贺岁片《红番区》开始,贺岁片至今在中国内地已经生存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内地经历了从接触贺岁片到观赏贺岁片到尝试拍摄贺岁片的过程。

在尝试拍摄贺岁片的导演中,冯小刚突出重围,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创内地贺岁片的先河,由耗资600万到收益3600万的票房开始,冯小刚一系列贺岁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市场注入了一丝活力。冯氏电影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到近几年的《非诚勿扰》,这位长相越来越好看的导演,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陆贺岁片的老大。从冯氏电影的成功看冯氏贺岁片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民化

冯氏电影之所以能在不景气的电影市场站稳脚步离不开他影片选材的平民化,冯小刚一直都抱有“我是一个平民导演”这种态度来拍摄电影,“观众喜欢什么,我就拍什么”的原则,使这些题材都是着眼于普通平民所经历的事情,直接表达了中国混杂的生活。既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也关注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和趣味焦点。

影片时常将常人的喜怒哀乐尽收眼底,以大众的眼光选取题材,从百姓的视角评价社会,从普通人的自我心理做文章,折射平头百姓的生存处境。于是也就有了“住房”“婚外情”“明星”“相亲”这些百姓关注的东西成为电影的主要内容。《不见不散》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小人物艰难的现实生存的关爱与祝福;《甲方乙方》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风光生活背后心灵的孤独与空虚;《大腕》将视点放在了现代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很浓的金钱意识和商业广告;《天下无贼》对善良人性的呼唤;《手机》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婚恋、诚信问题;《非诚勿扰》中普通人生的传奇相亲……

而在人物设计方面,冯氏电影的主人公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做过惊人的事迹,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例如《甲方乙方》中的自由职业者姚远,《没完没了》中的出租车司机韩冬,《不见不散》中的小职员刘元,《大腕》中的摄影师尤优,《非诚勿扰》中的剩男秦奋等。

二、游戏化

在冯氏电影中,往往可以看到影片巧妙地借助反讽、戏拟、调侃等策略来建构话语,形成一种特有的“冯氏幽默”。“反讽”主要是指:“一种用来传达与文字表面意义迥然不同的内在含义的说话方式。”“调侃”,更多的运用于“黑色幽默”这种艺术形式中。冯氏电影片总是戴着喜剧表演的面具与当代中国主流话语愉快的共存着。影片玩的不再是深沉,而是营造一个洋溢着宽容和轻松的世界,反讽、调侃等重构的话语逐渐消融着严肃与非严肃之间的对立。冯氏幽默以一种戏拟、滑稽的当代京式幽默,借助于能指和所指的不和谐、形式和内容的相矛盾,“善意的”、“不赶尽杀绝的”从世俗的视角对自我或他人进行调侃,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

三、商业化

商业化的冯氏电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广告”,这是影片商业化的主要标志。我们可以看到在《没完没了》中,中国银行多次现身到《手机》里清一色的摩托罗拉以及《天下无贼》盗窃的一大袋的诺基亚;《大腕》中的“搜狗”;《非诚勿扰》中杭州作为一个城市品牌在影片中的植入等等。

明确的市场定位则是冯氏电影商业化的又一体现,在冯氏电影里,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融,紧接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艺术品变成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

冯氏电影的明确定位就是商业电影,在冯氏电影平民化视角的支撑下,冯小刚明智地选择都市中青年群体作为自己作品的潜在消费群,在观众心理、情绪、愿望等多方面迎合他们的欲望,满足他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加上影片大多选定在贺岁档即在圣诞――元旦――春节期间上映。这一档期的选择符合消费群体对影片内容和形式的需要,暗合了普通观众逢年过节期间寻求欢乐和放松休闲的心理,因而赢得了观众,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电影冯志远篇9

[关键词]宗族同姓集团祖先崇拜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9-0107-07

宗族、联宗组织及同姓集团均为以父系继嗣关系为基本组织原则的社会群体,男性祖先往往成为追溯共同世系、凝结组织的核心。在岭南冯氏宗族和同姓集团的舞台上,冼夫人作为女祖先和女神成为剧本的主角。本文拟使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冯姓发展之历史文化资源、冯姓族谱谱系的构建、冯氏宗祠及祖茔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冼夫人在影响冯姓组织形貌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还将探讨活动主体对女祖先、女神之态度以及如何努力控制男女祖先之平衡关系。

在当代的冼夫人信仰中,冯姓的信仰活动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冼夫人与冯宝的联姻,众多冯姓后人将冼夫人视为祖先和祖先神,称其为“祖婆”。高州旧城冼太庙亦被视为祖庙,成为冯姓寻根问祖的祭拜中心。但如果考虑到冼夫人与冯宝之后代传至第五代高力士后即世系无考、而许多冯姓支系又是宋代以后才迁至岭南,那么这种认祖现象就显得耐人寻味了。岭南冯姓为何要以冯宝和冼夫人为始祖,它们是如何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一、作为资源:冯氏家族・冯冼政治联姻・冼夫人信仰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情况来看,岭南冯氏宗族和冯氏同姓集团的形成、组织构成与活动和这里要讲到的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岭南冯氏宗族与同姓集团形成的基础在于对冯氏家族的祖先认同,而冯氏家族在岭南历史舞台的显赫则始自冯冼的政治联姻,冼夫人的历史地位及冼夫人信仰又使得冼夫人成为冯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并影响到岭南冯姓宗族和同姓集团的组织形态、活动内容与形式。

首先,这里所说的冯氏家族指的是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活跃于岭南地区、以冯业为入粤始祖的冯氏九代子孙。岭南诸冯氏族谱每称祖先,“光史册而载邑乘者,代不乏人”并非虚语。冯氏家族先祖或成员冯跋、冼夫人、冯盎、高力士在正史中都有传记,冼夫人及其后代冯盎、冯智戴之传记还屡屡出现在地方志中。①下面以史书记载为主,并参考《冯君衡墓志铭》、《高力士神道碑》等相关碑刻材料,将冯氏家族世系整理如下。

(1)冯业,北燕王冯弘(北燕王冯跋之弟)之子。公元435年,北燕灭于魏,弘出奔高丽。次年,弘死于高丽,冯业承父命领三百人浮海归宋,留于广东新会。

(2)冯业之子,文献无载。

(3)冯融,冯业孙,为梁朝罗州(治今广东化州)刺史。

(4)冯宝,冯融子,梁大同(535-546年)中,娶冼夫人为妻,授高凉太守。梁末卒。隋追赠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高凉冼氏女,世为南越首领。由梁至隋,多次平定地方叛乱。陈册封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亡,岭南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隋朝,册封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开幕府,赐临振县(在今海南省)汤沐邑一千五百户。仁寿(601-604年)初卒,谥诚敬夫人。

(5)冯仆,冯宝子。陈永定二年(558年),仆九岁,拜阳春郡守。后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封石龙太守。至德(583-586年)中卒。隋先以宋康邑回授仆妾冼氏,后追赠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6)冯盎,冯宝孙,隋拜高州刺史,宋康令、汉阳太守,授金紫光禄大夫。唐初以地降,高祖析其地为高、罗、春、白、崖、站、林、振为八州,授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二十年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冯魂,冯宝孙,仪同三司。冯暄,冯宝孙,罗州刺史。

(7)冯智戴,冯盎子,恩州刺史。冯智,冯盎子,高州刺使。冯智玳,冯盎子,潘州刺史。②

(8)冯君衡,冯智之子,③妻麦氏。唐圣历(698-700年)初,“因以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藉没其家”。④开元十七年(729年),追赠广州大都督,麦氏越国夫人。

(9)高力士,冯君衡之子,原名冯元一。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送入宫,武则天赐高姓,改名力士。景龙(707-710年)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奉之。平韦后乱,玄宗升储位,奏力士属内坊,日侍左右,擢授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二年(713年),因功为右监门卫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知内侍省事。四方奏请皆先省后进,小事由力士专决。帝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天宝七年(748年),为骠骑大将军。至德三年(758年),从帝入蜀有功,进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封三百户。上元元年(760年),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卒,还其官,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冯君衡其他子女:冯元、冯元、冯媛(女)。

由上可知,冯氏家族自公元436年冯业入粤直至公元762年高力士卒,凡三百余年,共传九代,曾经是岭南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冯氏家族在岭南的发展实得益于一次政治联姻,即冯业之二世孙高凉太守冯宝与冼氏之女的联姻。冼家世为南越首领,统辖部落十余万家,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了冯家缔结这门婚姻的背景及冯家势力因此得以巩固的情况:

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冼夫人作为一“蛮酋”、“蛮妇”,亦因这次联姻使自己的一生与封建王朝的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她一生事梁陈隋三朝,多次平定地方叛乱,屡受王朝封赐。⑤她生前在民间既获“圣母”之称,死后亦享庙食。冼夫人信仰大约始于宋朝,明清时期入官方祀典。特别是当代,冼夫人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地域社会最有影响的民间神。从历史上直至今天,冼夫人信仰的影响广及广东、海南、广西东部以及东南亚部分华人社会。

前面以史书记载为主要依据对冯氏家族世系进行了尽可能“客观的”整理,目的是想以此为对照,考察岭南冯姓在这样的“史实”基础上,如何对冯氏家族的材料进行解释、利用与改造。在展开讨论之前,有一点必须指出,史书中所记载的冯氏家族世系恐怕并非那么可信,以往的研究者多忽略了这一点。其中最关键、最值得讨论的是“冯业为北燕王冯弘之子”的说法。①冯业其人及其“以三百人浮海归宋”一事最早出现于《隋书・谯国夫人传》,《魏书》、《晋书》、《北史》均不见载。这段话的原文是:“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弘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在此,冯弘与冯业的关系是模糊不清的。《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就对此存有疑虑,遂采用“其族人冯业”一个较审慎的表述。[1](卷163,p1078)冯业与北燕王冯弘的亲子关系在《新、旧唐书・冯盎传》中被确定下来:“(弘)遣子业以三百人浮海归晋。弘已灭,业留番禺。”据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岭南冯氏家族曾努力构建一个具有“王族血统”的祖先谱系。由于《隋书・谯国夫人传》的记述,“融本北燕苗裔”的说法以及冯氏家族基本的世系关系才保留在正史之中并被人们较普遍地接受。所以,对冯氏家族世系关系的建构,冼夫人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岭南冯氏族谱:女祖先与宗族谱系的建构

如前所述,冯业家族共传九代,大约唐代中期以后,有关冯氏家族的记载逐渐从文献中消失。不过,在后来诸多的岭南冯氏族谱中,冯业成为岭南冯氏的入粤始祖,不但谱系中所缺少的众多世系被尽量补齐,且各个先祖也有了完整的字、号。这些族谱在宗族源流的追溯上基本上采纳相似的谱系模式,即“冯姓始祖冯长卿――入粤始祖冯业――高凉始祖冯宝――开基祖×××”。现以《信宜新垌旺藩冯氏族谱》之谱系为例。

(1)冯姓始祖与冯城冯氏世系:姬高(周文王之第十五子,封于毕,为毕姓)……毕万(姬高之苗裔,封于魏,为魏姓)……魏启(毕万第十三代孙,字长卿,封于冯城,以地为姓,冯长卿为冯氏始祖)。

(2)入粤始祖与新会冯氏世系:……北燕王冯弘(第二十九世)――冯业(三十世,入粤始祖,留于新会)。

(3)高凉冯氏世系:冯宝(冯业之二世孙,三十三世,高凉始祖)。

(4)信宜新垌――旺蕃冯氏世系:冯起高(第四十一世,从良德入信宜始祖)。

岭南冯姓将远祖追溯至周文王第15子,与中国人“追宗溯远”的古老观念有关,也反映了人们的正统意识和对汉文化的认同。有意思的是,北燕王冯跋在《晋书》、《魏书》的传记中分别被称为“陇西鲜卑人”和“海夷”,而冯宝和冼夫人之孙冯盎之传记在《新唐书》中则被放入“诸夷蕃将”部分,作为官方意志和正统文化的代表,正史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这些细节(指血统中的“异族”成分)在冯氏族谱中均被忽略掉了。近年来,由于冼夫人被塑造成促进民族融合的楷模,新修的冯氏族谱不再回避冼夫人的“蛮族”身份。在此,我们看到宗族谱系建构过程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以及极富戏剧性、工具性的一面。不过,本文所关心的是岭南冯姓对冯氏家族的祖先认同。

笔者虽然未能对岭南冯氏族谱的谱系做一个广泛、详细的搜集与统计,不过,就所见族谱来看,以冯业及其后人为祖先者,在粤西(主要是高州、电白、化州、信宜、吴川、阳江等地)和海南省较普遍,在珠江三角洲等地亦有不少发现。在这类族谱中,冯业虽一致被视为入粤始祖,但被岭南冯姓宗族奉祀为始祖的多为冯业的后人,如海南冯姓以冯宝为始祖、以冼夫人为祖婆,而南海三涌则以冯仆为始祖。粤西和海南恰恰是冼夫人信仰圈的范围。属粤西的如《旧城高凉冯氏族谱》、《茂名钟亨冯氏族谱》、《信宜六谢高凉冯氏族谱》等。海南的冯氏族谱,据当地学者整理,大致可分为四个派系,分别于唐、宋、元时期迁入海南,其中三个派系以冯宝为始祖。①珠三角地区的如(广州)《冯氏怡恕堂家谱》、(番禺)《冯氏族谱》、(新会)《冯氏本房世谱》、(广东)《冯氏粤海渊源》等。

岭南冯姓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冯氏家族的祖先认同必然经历过一个建构的过程,族谱中有很多材料反映了这种建构的痕迹。如海南冯氏族谱与岛内其他族谱一样,多载开基祖或始迁祖来自福建,如冯氏永辉派系之始祖即于元初癸酉年受任为琼山县知县,从福建莆田县勘颐村赴琼任职。由于他们所认同的入琼始祖冯宝和冼夫人的活动地域主要在广东,于是这些族谱便提出冯宝后裔“自广迁闽”的迁徙路线,以解决这种地域上的矛盾。

对冯业冯氏家族的始祖认同的传播与建构过程在珠江三角洲地域表现得更为清晰和有层次。首先,除冯业新会世系,珠三角冯氏族谱还有其他的谱系且与南雄珠玑巷有关,(广东)《顺德竹园冯氏族谱》《例说》云:“我祖浙江钱塘人也,宦寓南雄,籍焉。自宋开禧元年南迁,止于新会古朗甲朗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王半,至五世迁居桂洲,六世再迁大良,七世因之,明景泰三年辛未分县顺德,隶焉,遂为顺德大良竹园冯氏。缘先世无谱,是以失传,但以南来之祖为一世祖云。”[2](p150)这是一个典型的珠三角宗族历史叙述模式――南雄珠玑巷南迁传说(该族谱《始祖墓碑志》中有较详细叙述),它可以作为尚未被冯业新会世系“感染”的那部分岭南冯氏族谱的代表。更有意义的是,岭南冯氏族谱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将冯业家族与南雄珠玑巷两个世系模式合二为一,如(广东)《冯氏家谱》、(新会)《冯氏本房世谱》等。在这种融合模式中,或冯业入粤留居新会被改为定居南雄珠玑巷,或暗指其后代后迁居南雄。从南雄珠玑巷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存在我们可以肯定,岭南冯氏族谱对新会冯业共同始祖的确认经过了一个寻根、认同、建构的过程。而且从近一、二十年编纂的冯氏族谱以及各地冯姓纷纷前往传说中的冯姓祖居地(高州旧城村)和冼夫人故里(电白山兜)寻根祭祖的情况来看,这个建构的过程仍然在继续且影响日益扩大。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冼夫人在当代政治象征意义的提升和冼夫人信仰的兴盛。

其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日,冯氏家族得到岭南冯姓的崇奉,冼夫人一直是关键因素。在高凉冯氏宗亲会编印的《冯姓考略》引述旧志中的一段话,将冯氏家族所取得的一切皆归功于冼夫人:

冯氏之先国于北燕,国没遗子入广而昌,大于粤者凡九世,保境安民,厥功灿焉。仅河西窦氏,宋吴越钱氏,颉芳媲美。……非冯之伦矣,冯之德泽绵远,智戴、智或及盎曾孙高力士,犹能奋其才智,著为功名,岂非保境安民之明验哉。然统考其实,皆夫人之力也。[3](p37)

正因为如此,冯氏族谱有一点不同于其他族谱。一般来说,女性是被排除在族谱之外的,至多以配偶的身份出现,而冼夫人则在冯氏族谱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茂名钟亨冯氏族谱》重修于民国三十三年,这是一部结构内容比较标准的族谱,主要由谱序、修谱职名、家训、家法、族戒、谱系图、宗仪、祭纪、丧服制图、祠图、墓图、祭租表等内容构成。钟亨冯氏以冯业为入粤始祖,对冯氏先祖,族谱仅以追溯世系的形式简单述及,但却在谱序之后,特置“冼太夫人谱志”,详细介绍冼夫人一生功绩。在“冯氏世系族谱序”中,冼夫人的形象和得到的赞誉也是其他众多冯姓男祖先所无法比拟的。文中说:

四世保公为高凉太守,娶冼氏后,封为谯国夫人。历事梁陈隋三朝,大有功于高郡,郡人思之至今。州里乡党及廉雷诸道,莫不设祠庙,置产奉祀而血食无穷焉。

冼夫人在冯姓先祖中的特殊地位在当代新修的族谱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信宜六谢冯氏族谱》大约修于20世纪90年代。该谱从大的结构内容上与传统族谱差别不大,但却以附录的形式增添了大量有关冼夫人的材料,如冼夫人传记、冼夫人事迹简表、冼夫人封号、故里、墓地、冼夫人祭文、祝文以及历代赞颂冼夫人的楹联、诗文等。

如果说对姬姓冯姓始祖的一致认同反映了一种普遍而朴素的“同姓同源”观念和岭南冯姓对中原血统正统性的认同,那么,岭南冯氏族谱中入粤始祖的一致性倾向则有地域性意义。可以说,正是冼夫人突出的历史形象和冼夫人信仰使她成为凝聚岭南冯姓的一种力量,增强了冯姓族人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三、祠堂・祖茔:祖先祭祀中心与信仰中心的融合

(一)冯氏联宗祠的变迁:从政治经济中心到信仰中心

联宗祠的位置一般多在政治经济中心,因为存在一个联宗组织形成和运作的“成本”问题。①冯氏联宗祠由省城广州向僻远的粤西乡村的转移遂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1.广州仙湖街冯氏大宗祠:[3](p110-111)从重郡望到拜祖先神。

据说冯氏宗祠最早建于越秀山下,因世代久远,湮没无迹。清乾隆三年(1738年),冯氏子孙合议新建宗祠,参加者有40余属,为联宗祠性质。宗祠奠址于广州仙湖街郑太史之旧馆,称“始平义学”。宗祠道光年间重修过。祠深十六丈,阔三丈六尺,共三大进,书斋五间,朝书房四间。从宗祠名称及其功能设施上来看,与一般合族祠一样,该宗祠之功能主要是合族祭祀祖先和为宗亲子弟准备参加省城科举考试提供休息学习之地。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宗祠建成后其名称和主祀祖先牌位的变化。宗祠初称始平义学。所谓“始平”,乃唐朝时期冯姓之郡望(冯姓郡望尚有其他,如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河北之博陵、长乐。但以始平最为有名)。关于联宗祠,最初所祀始祖,材料表述模糊,只说道光初年时,始平义学改称乡贤冯公祠,因为义学奉冯业为始祖,而“始平”二字与冯业不符,可是乡贤冯公祠实际上所奉主位又并非冯业而是他的孙子冯融。这次祠堂改名距建祠差不多有100年,期间,祠堂所祀主位可能经过从冯长卿到冯业又到冯融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道光二十年(1840年),冯公祠祀始祖问题再度引起争议。人们认为,冯融乃冯业之孙,孙既立,祖更应立位;冯业为北平(一说河北)龙城人,宗祠应以“龙城”二字命名。至道光二十三年,各房最终达成协议,宗祠改称“龙城书院”。接着,道光二十四年,冯氏子孙合议重修大宗祠。有意思的是,冯业并未能立为主位,被奉为始祖的最终是冯宝与冼夫人。冯姓族人解释说:“龙城书院立主,本应立业公的主位,但自业至融三代,妣皆书阙,惟四世谯国公宝祖与冼氏夫人,考妣昭然,且事功显著,立祠当奉为始祖,令分支衍派立祖以配之,名妥祠成。”

至此,我们看到,冯氏大宗祠之冯姓从最初的强调郡望,到后来的追溯入粤始祖,再到奉冯宝与冼夫人为始祖,即反映了宗族地方化的加深,也说明冼夫人对民间影响之大。冯氏大宗祠后毁于何时不详,不过,祠中有两对柱联的词句被保留在冯氏族谱中,岭南冯姓祖先认同的演变或许正可从中获得佐证。其一是:“始祖莅冯城因以受姓,乐得阴阳之和,律应黄钟大吕;耳孙居粤省会同构祠,宗承功德之茂,礼行祭祀蒸尝。”强调对郡望冯城的认同。其二是:“谯国开丕基三代公侯,自此科甲联蝉百代斯文隆继起;仙湖灵爽聚一堂昭穆,郁哉箕裘济美四时明德存馨香。”表明联宗祠以谯国公冯宝为始祖。

20世纪90年代,新的冯姓联宗祠冯宝公祠出现在远离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的粤西地区。

2.高州旧城冯宝公祠:新的冯姓祭祀中心。

旧城是个极其特殊,有着很多传说故事的地方。它位于高州市长坡镇,从梁朝至明朝,先后成为高凉郡、旧电白县、高州府之治所,②现旧城部分城址犹存。这里还有据说是高州最早的冼太庙。旧城和冼太庙均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旧城逐渐成为岭南冯姓祭祀祖先的中心。通过以下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祖先传说、宗祠、宗亲会、民间信仰、历史记忆以及政府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而其中的核心仍然是冼夫人与冼夫人信仰。

(1)旧城与冯姓:“祖居地与冯宝后裔”传说。旧城村委会有25个自然村,冯姓最多,其次为邓、侯、卢、陈、何姓。冯姓主要集中在旧城片的12个村,基本为单姓村。地垌片8个村由冯、邓二姓组成,仍以冯姓居多。结岭片5个村均为侯姓。大姓均有祠堂,冯姓祠堂在城里村,邓姓祠堂在木马村,侯姓祠堂在结岭村,而卢姓祠堂则在相邻的曹江镇关塘村。

旧城之所以近十几年成为冯姓的祭拜中心与旧城三个传说的传播密切相关:其一,冯宝与冼夫人婚后定居在旧城;其二,旧城为冼夫人驱鬼工一夜之间建成;其三,旧城冯姓是冯宝与冼夫人的嫡裔。①虽然冯宝与冼夫人的后代只能追溯至第五代,而且从旧城冯氏族谱世系推断,旧城冯姓开基祖迁来旧城当是元代以后,②但是,在旧城冯姓、地方旅游部门以及地方文人的宣传之下,越来越多的岭南冯姓将旧城视为祖居地而前来拜谒祭祖,而这种宣传与祖居地认同是在修建冯宝公祠的背景下展开和巩固的。可以说,是祖居地传说才使旧城冯氏联宗祠的修建成为可能。正如《修冯宝公祠记》所强调的:“高州长坡旧城,粤西最古之城池……亦冯宝公、冼夫人建功立德之所,广东冯氏家族之发祥地。”

(2)冯宝公祠:从村落宗祠到联宗祠。旧城冯姓原有宗祠,据说建于明嘉靖年间。祠坐向癸丁兼丑未,深三进宽三间,大门对联为“始平世胄,太守家风”。“始平”强调冯姓郡望,“太守”指高凉太守冯宝,说明当时宗祠敬奉冯宝为始祖。解放初,宗祠改作旧城小学校舍,匾额改为课桌。“”期间,宗祠的头、二进全部被拆毁,改作校运动场。后经过茂名市、高州市、长坡镇、旧城管区四级联席会议决定,冯氏宗祠的修复始获批准,可见祠堂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而这一切实得益于冼太庙与冼夫人信仰。据《修冯宝公祠记》载:“……与冼太庙仅一墙之隔之冯宝公祠年久失修,致使我祖宗虽功勋盖世,威名远播,竟无一安灵之所,祭祀之坛。为子孙者,能无愧乎?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公认冼夫人为坚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和睦之巾帼英雄,纷纷开展纪念活动。许多到旧城冼太庙参观之专家、学者提出:冯宝公祠应按原貌修复,使之与冼太庙联为一体,作为纪念冼夫人馆之重要组成部分,供海内外各界人士瞻仰研究。”

政府同意修建祠堂的本义是增加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所以旧城冯姓接受相关部门的建议,将祠堂名称由“冯氏宗祠”改为“冯宝公祠”,以便与相邻的冼太庙相配。冯宝公祠在建筑样式、结构与功能上与一般的宗祠并无二致:祖先神主殿采用传统的“正庵”、“左昭”、“右穆”的形式,神主牌也一如旧式。该宗祠的特殊之处是对女祖先冼夫人的彰显。除冼氏与冯宝被作为主祀祖先供奉外,最能反映冼夫人在冯氏祖先重要地位的是祠堂内众多赞颂她的对联。如祠堂大门对联由过去的“始平世胄,太守家风”改为“高凉世胄,谯国家风”;正庵对联“祖建国已谯国孙越国三代国公皆报国,夫爱民妇慈民子亲民满门民心为民”;中厅柱联“功位列国公,佐荫南粤黎民千万载;历朝封圣母,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谯国公治高凉,坚持民族融合功垂万世;冼圣母绥岭表,保卫国家统一德泽千秋”等等。

参与冯宝公祠修建的最初仅限于旧城之冯姓,但因“工程浩繁,独立难举”,遂向各地冯氏宗亲发出倡议。从捐资榜来看,参加者以原高凉地区为主,包括高州、化州、信宜、茂名、电白、吴川等,广东的尚有佛山、恩平、阳江、阳春、廉江、湛江等地,还有广西的博白、北流、玉林、来宾、容县、藤县等地,冯宝公祠遂亦成为联宗祠。

由于冼夫人信仰的影响,冯姓的祠祭具有别样的特点。于春节、清明时节在冯宝公祠祭祖的以旧城冯姓为主,而各地宗亲(包括国外的)前来祭祖则多选择在每年的冼太诞期间。

(二)祖茔:从“冼夫人墓地争讼案”谈起

关于冯姓祖墓,从一世祖冯业到六世祖冯盎,岭南冯氏族谱多有记载,[3](p127-129)少数还见于地方志和古代史籍。族谱中关于各墓之墓址、坐向、配室等,虽记载详细,言之凿凿,但很多并不可信。较可靠者惟冯盎墓,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161有记载,今已不存。现在受到冯姓后人祭拜的有冯宝墓和冼夫人墓。据冯氏族谱记载,冯宝墓在高州良德凤凰岭磨盘山,1998年修复,每年清明节时旧城等地的冯姓扫墓祭拜。“冼氏墓”,《太平寰宇记》也有记载,不过当时将墓主人视为传说中“乳长三尺”之秦末冼氏,与冼夫人并无关系。冯姓对冼夫人墓的关注似乎开始得较晚,清同治年间发生在冯姓与黄姓之间的一起“冼夫人墓地争讼案”,可以从侧面帮助我们了解这一过程。争讼由冯姓向茂名县呈文,申明重修冼夫人墓之原因并请县府派差监修开始:

为重修志墓,乞饬监修事。窃生等系高凉散住各县及广州、阳江、广西博白等处。所有祖祠俱谯国公讳宝,慈佑冼太为始祖,迄今四十余代,世资历历可考。所遗宝公,元配冼太合葬茂址旧电白城北五里,土名山溪垌山兜村冯婆岭,岭志炳据,载谱显据,族称阿太坟。其坟筑灰竖碑,旁有八仙石碑四只,墓前左右,狮子旗杆。历代祭扫无异。同治年陈逆窜踞,拜祭殊疏。清平后,前往省墓。不知何人将墓碑、狮子、八仙、石旗杆共尽毁,四查无踪,即投查无踪,即投附近乡村,皆无有知者,意为贼毁。后传窃生等来看,不胜骇异。即会各房签题重修,择本月二十一日兴工,生等见载志之墓,自隋迄今千有余年,曾经被毁,理应照旧修复。兹卜吉在即,因各房疏远,齐集维艰。即将联合匍叩琴阶,乞仁因准,饬贵差前往监修,使志墓重光,先灵合族沾思赴。①

黄姓族人指责冯姓贪黄氏祖坟风水,“籍神冒占毁坟”,两相争执不下,其中是非曲直姑且不论,笔者感兴趣的是以下二点:其一,参加诉讼的冯姓分布于高凉、广州、阳江、广西博白等地,反映了清代晚期岭南冯姓族人以修建冼夫人墓确立祭祖中心的共同意愿和努力;其二,黄姓据地方志和清嘉庆年间“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碑刻认为冼氏墓在电白山兜的说法不为冯姓所接受,反映了当时山兜冼夫人墓在冯姓族人中的影响甚为有限。不过,随着山兜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冼夫人故里以及娘娘庙(冼庙)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近些年来,每值冼太诞时,总会有若干冯氏宗亲团前来举行祭祖仪式,有省内外的,甚至还有来自香港、泰国的,据此可知,冯姓的两个祭祖中心正在形成,一个以冯氏祖居地、冯氏宗祠和冼太庙为中心,一个以冼夫人故里、冼夫人墓和娘娘庙为中心。

总之,无论在族谱中还是在宗族、同姓集团的祠祭、墓祭仪式中,冼夫人的地位和影响力均较冯姓男性祖先更为突出,但并不龃,其中的原因恐怕在于,在上述场合中,冼夫人始终作为冯宝的配室出现,表面上的从属地位最终成为平衡的力量,而在当代,这种从属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冼夫人被岭南冯姓奉为祖先还在于她处于父系继嗣关系之中,相比之下,冼夫人承受岭南冼姓的香火则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十九[m].

电影冯志远篇10

论冯小刚电影的力量源精品源自高考试题

提要:冯小刚电影背后的道德主题,是其影片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从道德的角度切入冯小刚的电影,从道德坚守、道德迷失与道德理想三方面,解析冯小刚电影道德主题的探索历程、揭示其电影的力量源泉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关键词:道德坚守道德迷失道德落差

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凭借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电影作品《没完没了》、《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等,开创了中国电影所谓“贺岁片”的辉煌时代。冯氏电影以其特有的艺术匠心,表现了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戏剧性的全面关注,成为岁末年尾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道娱乐大餐,也成了消费社会一道少见的艺术景观。

谈及冯小刚电影这一“喜剧现象”,人们习惯性地将它归结为冯氏幽默的特殊魅力以及几位超级明星的精彩表演,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冯小刚电影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品头论足,主要是因为在那些热热闹闹的题材背后,有一个轻易不为人们觉察、但自始至终左右着人们神经和视线的潜在命题——道德主题,它成为冯小刚电影里最意味深长的部分。这使得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符号,而是另有深意存焉;也正因为如此,冯氏电影特别地多了一点令人回味无穷的东西。冯小刚用他的电影敏锐地收集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与观念,以道德的眼光,审视和打量形形色色的人性与伦理背离现象,探究、思索道德维新的价值与意义。这是贯穿冯小刚电影的一根隐形红线,也是他获得观众高度认可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他的电影获得源源不断动力的理论源泉。

一、道德坚守:从传统中寻找力量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电影的开篇之作。仅看剧名就有一股子强烈的合同味道,而围绕合同双方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巧妙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执信与操守问题。

《甲方乙方》看似一个很娱乐、很游戏的“故事会”,而在“甲方乙方”双方一系列近乎游戏的故事背后,我们领略了一个个并不轻松的道德话题。几乎所有的“乙方”——接受承诺测试的那一方,都以失败而告终。扮演革命党的,本想“打死我也不说”,演绎一下革命者坚贞不屈的光辉形象,却早早地交待了;想测试自己吃苦耐劳能力的,最终忍受不了别人的“奴役”和折磨,暴发了雷霆之怒;“想过几天苦日子”的富豪,也忍受不住山里的贫困与清苦,连老鼠都吃光了……

尤其是在“打死我也不说”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道德悖论:“打死我也不说”——看似矢志不渝的坚守,实则是一种无奈的招供。这类貌似坚贞不屈、恰恰不打自招的戏剧性背后,揭示的正是一种荒谬的道德悖论。这种戏虐局面的发生凸现的正是当下社会道德操守的脆弱,道德支点的“晃动”,人们在自己的道德坚守面前,呈现的是铩羽而归、无能为力的尴尬景象。

道德命题的探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或者说一开始并没有上升到冯小刚创作的意识日程,仅仅只是潜藏在喜剧性的题材之中忽隐忽现,却使人们看过之后泛起一丝苦味,引发一些联想,从而使得他的“贺岁片”特别地多了一股子冯氏味道。

但此后的《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等影片,道德话题的嵌入,道德问题的伦理性探究,逐渐成为冯小刚电影的一种创作倾向。特别是《不见不散》里,那种异国他乡、萍水相逢的好感最后发展为不见不散的长相厮守,这是一次次心灵流浪与情感放逐之后,恍然大悟式的醒悟,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对一种传统道德情感的召唤与回归,是一种绚丽归于沉寂之后的返朴归真。《不见不散》是冯小刚的心血之作,他有意“置换了人物的生存背景,让一对飘洋过海、追求西化生活的人,最后在传统道德情感的回归中结出了爱情之果。”

《不见不散》好评如潮,使冯小刚获得了道德上的胜利。道德坚守,此后成为他创作中挥之不去的一道心结。在新片《非诚勿扰》里,他继续演绎这种坚守的痛和美,他甚至使用自杀殉情的极端方式,来成就这个古老的道德童话,给那些在道德迷失中游离彷徨的人树立一个美好样板。

二、道德迷失:在紊乱中游离

冯小刚并不是传统道德“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很清楚岁月嬗变人心不古,传统道德就像一个风雨飘摇的稻草人,它可以有也可以似有若无。在现代社会里,道德在极富张力和弹性的人心、欲望及新事物面前,开始变得碍手碍脚、缩手缩脚。人们的各种不适感、错位感、迷茫感随之而来——《大腕》、《手机》最先传达了这种迷茫和颤音;而《一声叹息》则不经意间流露了道德迷失后的一丝苦涩和无奈;《夜宴》则用悲剧强调了道德沦丧的危机自古以来就从不少见……

《夜宴》是冯小刚唯一的一部古装片,也是一部制作精良却颇受非议的经典大片。倒不是这部古装片打破了冯小刚一向得心应手的轻喜剧“贺岁片”惯例,让大部分观众颇感意外而不爽;而是《夜宴》的故事构架直接来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名着《哈姆雷特》,给了人们非议的口实。其实人们不理解的是,《夜宴》在冯小刚系列道德主题影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夜宴》尖锐的伦理冲突、紊乱的道德信守、凄凉的悲剧结局,完整地体现了冯小刚电影的道德主题,所以他用这样的故事框架说事并不是一种偶然行为,而是因为当今现实生活中难得见到这种整体性悲剧,为了突显道德迷失、伦理背弃的悲剧效果,他宁愿借用他人的典故也在所不惜。

《夜宴》是一部极度绚丽华美的诗篇,它难得一见地表现了冯小刚另类的古典情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师级作品。而《手机》则是一种纯粹的日常生活的叙述,探讨了冯小刚在《一声叹息》中就关注过的婚外恋话题,这本是一个无解之局,再加上手机这一新生事物“闹腾”,一切就变得游离与迷茫了。

在《手机》里,高科技通讯工具,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看似带来了许多自由与方便,却又不经意间成了危险的导火索。冯小刚对此进行了道德层面的探讨:不光是情感与道德,还有科技、人性与道德的多方面冲突。科技进步带来了沟通与交流的便捷,也导致了人与人距离感的缺失,使个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使生活中的言行习惯经常地偏离道德轨道。科技加剧了人性与德性的背离,一部小小的手机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荒诞不经。

开放的时代,打开了一个时代的私心和欲望,也打开了人们的灵魂挣扎之门。如果是《一声叹息》里单纯的情感迷失,是非判断不难确立;而高科技对生活的渗入,使人性离经叛道,又巧妙地掩盖了道德迷失,才是更复杂的现实人生。这里冯小刚知趣地保持了冷眼旁观的态度,他呈现问题与危机(如《大腕》),展示混乱与迷惑(如《手机》),却不轻易妄下结论。他深知社会的进步与开放,终究绕不开道德这块沉重的石头。道德通常是最先被用来抛弃、最后被用来挽救的一种力量。他让情感与欲望在道德之海里自我迷失、自在沉浮,这是转型期社会必经的痛楚,也是一个时代的迷茫。他要让这种痛在观众的心中自动呈现出来,并产生一种强烈认知,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道德理想:从落差中获得力量

现代人的道德价值偏好正在发生现代性转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个激烈变动的时代,坚守传统道德的正面价值,揭示现代人的道德危机,仅仅是冯小刚电影咏叹调的一部分,完整的乐章还必须包括冯小刚在电影中矢志不渝高奏的道德理想,像《天下无贼》、《集结号》、《没完没了》正是这样一类作品。

《天下无贼》里并非无贼,而是盗贼成群,手段高超,且“技术含量”令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冯小刚没有采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惯常套路来演绎一个猫抓老鼠、警察抓贼的游戏。而是在形势一边倒的情势下,令人难以置信地设置了一个至憨至纯的“傻根”形象,呈现在众贼虎视眈眈的“枪口”面前——这哪里是猎物?分明是一面脆弱不堪的道德镜像!冯小刚期待所有不轨、不义行为在这面镜子前自行瓦解。他让狡诈的盗贼与老实巴交的好人,形成直接的交锋与对峙,让善良在伪善面前表现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反而激发了伪善的盗贼本能的善心,而不忍伤害,最后伪善被感化成了善良的保护伞……

这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结局,是托尔斯泰式的道德“复活”。巨大的道德落差被转化为一种强大的道德感化力量,这是很出人意料的,太具有戏剧性了。《天下无贼》试图在脆弱的道德价值分崩离析之际,寻找一种拯救,其道德感召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这只是创作者遥不可及的宏大道德梦想。“盗贼不作,外户不闭”是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天下无贼式的大同社会与当今时代已经相去甚远。《天下无贼》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呼唤,是冯小刚电影基于道德而标榜的一种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劝世价值。这种道德理想不止一次出现在冯小刚的电影中。从《没完没了》到《集结号》,讲述的都是这种理想的道德。

《集结号》是一部严肃的战争题材影片,由冯小刚的手中推出来,人们感到有点突兀,它似乎不属于大家熟悉的冯氏电影的风格系列。唯一可以将它串联起来的,是道德这根“准绳”。对道德情感的多层次探究,也是冯小刚电影自始至终的主题。只要能以比较独特的视角深刻阐释复杂的道德话题,战争题材也不是不可以的事儿。

《集结号》讲述的是另一种道德。这种道德必须要退回到一个遥远的年代、一个特殊的场景中去讲述才具有可信度。炮火硝烟的年代,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战友间的那种特殊情谊,和平年代的人们是难以体会的。在今天的生活背景下去演绎这部电影,其本身的动机就是意味深长的。与其说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倒不如说冯小刚借用了战争题材,特别地阐释了道德使命对一个人一辈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当代人的现代生活也构成了一种质问,质问的结果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今天我们还能背负起如此光荣而沉重的道德感吗?而面对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失去了什么?这才是冯小刚潜意识里最想表达的。

冯小刚在极端惨烈的战争画面背后,推出了一个更惨烈的道德难题:战争中唯一幸存者如何承担起为那么多阵亡者证明死难价值的神圣使命?这也成了谷子地后半生存在的全部意义和无法摆脱的宿命。

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在谷子地锲而不舍、近乎疯狂偏执的追寻中,终于得到了理想的结果。这种道德理想的实现是可能的,也是特殊的,因而它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具有提示和反省作用,却不具备参考价值。因为它被置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且因年代久远,其道德感召力显得有些苍白,有点隔靴搔痒了。

对一种古老的道德情感作追忆式的缅怀,是因为那种古典的崇高,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道德落差”,而期望人们在“温故而知新”中,产生一种道德自省的力量,才是冯小刚这部战争电影的用心所在。

 论冯小刚电影的力量源论冯小刚电影的力量源:视觉文化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论冯小刚电影的力量源精品源自高考试题